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模板(10篇)

时间:2022-06-23 21:06: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篇1

第三步仔细揣读翻译好的白话文,看语句是否符合现代汉语习惯,需要补充哪些省略了的词语、删掉哪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助词,如果遇到词序上有问题的地方就调整一下词序。

在这三步过程中,要按以下六种方法翻译:

1.留。文言文中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量单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专有名词可照抄不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一句中的“庆历四年”“巴陵郡”都应保留,即可翻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做巴陵郡的太守。”

2.换。①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可翻译为“(他)悠闲恬静,少语寡言,不羡慕荣华利禄。”②古义换为今义。如“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观潮》)中的“岁”应换成“年”。

3.补。补充文言文中省略成分,以及虽不是原文省略,但应正确译出原意或合乎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或句子。如“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即“太阳刚出来大得像车伞一样,等到中午时却小得像一个盘子了。”

4.删。根据现代汉语习惯无法译出的某些文言词,可以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是文言文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应删去。再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中的“之”字只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并无实义,可取消不译。

篇2

例1(2007年广西百色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蕃:______(2)不蔓不枝 蔓:______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3.翻译下列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百色市推荐一种市花,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2007四川资阳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甲、乙两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②故事:按旧例。③虏:敌人。④移文:发文书。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⑥交缚:交叉缚扎。⑦热火:点火。⑧星列:象星一样布满。⑨待旦:等到天亮。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望其旗靡() (2)会匈奴大入塞()

(3)俄而,斩首数百级()(4)范兵不敌()

(5)公将鼓之()(6)范乃令军中褥食()

2.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

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之时(用原文填空)。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____________。(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5.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____________,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____________

题型解析

1.字词解释。字词解释的考查有两种形式,即填空题和选择题,而以填空题为主,如百色卷的第1题和资阳卷的第1题。在做百色卷的第1题时,解释“蕃”时,要严格按照课文后的注释,准确无误;在解释“蔓”时,一定要注意在这个语言环境下的词性,在这里“蔓”作动词,应解释为“长枝蔓”,不能解释成名词“枝蔓”。此题答案为:(1)多。(2)长枝蔓。在解释资阳卷第1题中关于课外文段的字词时,一定要结合自己以前文言词语的积累。如“会”、“俄而”、“乃”可链接以前学过的知识,直接解释;“敌”可以按照注释疏通文意后再解释。此题答案为:(1)倒下。(2)正遇上。(3)一会儿。(4)抵挡。(5)助词,无实义。(6)就。

2.词义辨析。词义的辨析就是考查我们对重要的文言实词或虚词的一词多义的理解和掌握的准确度,也是中考常见的题型。而考查涉及到的字词均是平时我们常见的,老师多次强调的,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如百色卷第2题。在做这一题时,因为“之”的用法很多,我们要逐一理解它在每一项中的用法,然后进行比较和辨别。通过比较你会发现,ABD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而C项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此题答案为C项。

3.断句停顿。文言文重在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朗读就要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所以,此类试题也是基础试题,考查的概率比较高。此类题型的考查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选择题,让你选择朗读停顿的正确或错误项;一种是直接在原句进行划分,如资阳卷第2题。在做本题时,可以根据总结性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因为这是一个有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关系的句子,可以根据“而”的标志来划分。此题答案为: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4.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几乎每篇均考,所占分值也比较大。如百色卷和资阳卷的第3题,它们均占4分,我们做起来一定要谨慎、认真。如做百色卷第3题的第(1)题时要注意重点词语“远”、“亵玩”,这两个词语要在译句中落实到位,落实准确。做第(2)题时,要注意“鲜”在这里不是新鲜的意思,而是要结合语境,解释成“少”。“闻”不是“新闻”,而是“听说”。此题答案为:(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2)对于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做资阳卷第3题的第⑴时,要注意“一”、“再”和“三”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应翻译成“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并要注意“一鼓作气”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做第⑵时,要会借助所给的注释,先疏通文意,再翻译。此题答案为:(1)第一次击鼓士气大振,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消逝殆尽。(2)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

5.概括分析。概括分析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筛选,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提取的能力,属于考查能力的范畴,也属于常考的题型。如资阳卷的第4题,要做好此题,首先要快速熟练地读懂原文,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筛选题目要找的信息。用原文回答的,要逐句逐段地看,回答要快而且准。此题答案为: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

篇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6—0030—01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文言文,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继承先贤的优秀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虽然更新了教育理念,但却没有改变陈旧的教育方法,使本应充满诗意与活力的文言文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教师教学目标单一,教师教法僵化,教学方法“从本到本”,缺少迁移。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形式,激发兴趣

通常我采用以下形式:

1.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以《木兰诗》为例,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起来也会容易得多。

2.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

3.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尝,尝到“甜头”后自然可以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如《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乃记之而去”,如果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这一段,相信一定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用插图或画面引出课文。文言文课本中只有少量精美的插图,教师可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图片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作品的兴趣。如教《爱莲说》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莲中的插图,让他们试着说莲的外形,再对照课文原句,体会文字语句的特点。

教无定法,除了进行有准备的活动外,还可以随时进行表演。如在学习《核舟记》时让三个学生分别摹拟苏轼、鲁直和佛印的动作、神态等,结合表演进行教学。相信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个好,善于激发、引导,就能收到理想效果。

二、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与写作水平。

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这样两点:

1.读顺、读准、读懂。

2.读出神韵。

三、注重教法,还原课堂

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的串讲法,固然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但套用同一个模式,难免乏味。所以,在教学中,应围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根据每课的特点,灵活教学。如可以采用纠错法。课前要求学生翻译好要学的篇目,课堂上把译文写在黑板上,然后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译对的给予肯定,译错之处寻找原因,重新翻译,直至正确无误。

四、注重实践,实施迁移

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

迁移的方式通常有两种:

篇4

内容预测:

(一)汉字的书写,要求正确、端正、整洁。

(二)语文积累,主要有五点:1.识记现代汉字的字音、字形,认识3500个常用字;2.积累常用的词语(包括成语);3.识记常见的名言警句及要求背诵的课文中的句子;4.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限于《课标》规定的《背诵推荐篇目》),默写一切背诵的现代诗文(限于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5.识记重要的作家作品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限于《课标》推荐的课外阅读篇目):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文章常识。

(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仿写、变换句式,造句、扩句、缩句。

复习应对:

1.注意字音字形的练习,重视3500个常用字的认读。就中考而言,对字音、字形的考查,是讲究出处的,也就说有一定的范围,这个“范围”通常限定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语委颁布的中学生必须掌握的3500个常有字;二是我市通用语文教材中的篇目里出现的字音、字形。字音、字形的考查,在中考中虽只占3.4分,但在30分的基础知识的考查中,权重已不算轻微。因此,把握住字音、字形练习这一环节,不让这简单易得的分数随意流失,这对大多数考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2.对语文版教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包括成语)进行专项听写训练,还可以举行词语(包括成语)造句比赛。

3.及时搜集有关仿写语句及词语、语句排序的练习题,还应搜集较长的单句和较短的单句进行缩句和扩句训练,对于句子的训练应有计划地作专题训练。

4.把好背诵默写这一关。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背诵,《考试说明》都给出了具体范围,在今后的复习中要有计划、有重点地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检测加以强化,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抓住这不用花费“智力”,稍一努力便可得到的宝贵的“分”。

5.抓紧时间“读”名著。把教材中有关介绍名著的附录让学生充分了解,基本的常识性的知识还是要把握住的。在了解“名著”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将这些作品所涉及的作家和作品知识加以梳理,已备文学常识的考查。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

内容预测:试题全部出自课外,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的现代文,理解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1.记叙文阅读题型: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中心;梳理文章思路,概括要点;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重点词语或句子的含义;环境描写的作用;赏析品味语言;对艺术手法的赏析评价;抒发自己的感悟或启发等。

2.议论文阅读题型:对论点的概括归纳;对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论证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分析;把握结构层次;理清论证思路;分析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及作用;仿写、补写句子;补充事实或道理论据;谈自己的观点看法及开放性试题等。

3.说明文阅读题型: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信息的筛选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说明结构和顺序的理解把握;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辨别与分析;说明语言的把握、关键词句的辨析;运用文中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

复习应对:梳理各文体知识体系;整理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技巧(不可脱离语境和中心);熟悉答题步骤;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写作手法);形成完整清楚的表达;用中考语段或报刊杂志上文质兼美的短文、社会热点进行实战演练,提高技能。

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

内容预测:试题全部出自课内,覆盖面较广,形式多样。1.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概括古诗文的大意,表达自己的见解;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说出虚词的用法;3.理解古诗文句子的意思,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翻译文言句子;4.鉴赏古诗,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

复习应对:

1.全面复习,突出重点。重点篇目:《送东阳马生序》、《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口技》、《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次重点篇目:《出师表》、《曹刿论战》、《马说》、《满井游记》;一般篇目:《陋室铭》、《爱莲说》、《醉翁亭记》、《邹忌讽齐王纳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三峡》。

2.抓紧对文言虚词的归纳和整理(主要复习九年级下册最后一页的内容)

3.文言句子的翻译要落到实处,复习时应该做到“字字落实、句句对照、原文照搬”。

4.让学生学会描述古诗意境,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

第四部分:综合性学习

内容预测:

1.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2.语文能力的综合。将听说读写能力运用于生活实践

3.语文与其它学科的综合运用。将语文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相沟通

4.语文实践过程的综合。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设计学习活动

第五部分:写作

内容预测: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1.建议要求学生把近一学年甚至三年来写的比较成功的作文,按内容主题分类整理,然后反复进行阅读分析修改。

篇5

由于古今有着千百年的时空距离,古代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均与现代汉语存在着明显差异;再加上对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情况缺乏了解,对文章中涉及的典章、制度、名物等不大熟悉,这些都会使我们的学生感到阅读文言文要比阅读现代文难一些,甚至因畏难望而却步。而文言文教学又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再加上我们语文老师“保姆式”的教学思想,我们的学生深陷字、词、句的泥沼中,以致“生气全无”,更谈不上去思考、去感悟了。新课标要求我们从传统的字诂句训的束缚中解脱,寻找一种全新的互动式教与学的模式。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师生互动起来,学生必须要有兴趣。因为,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所以,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去思考,如何改变学生学习文言文畏难、无奈、倦怠的情绪,并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读出感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初读古文,难读、拗口,学生也就望而生畏了,只有熟读、细读,才能越读越顺。老师范读、领读之后,可以让学生默读、齐读、自由读、分组读,反正,要尽量多用花招让学生读,读准字音,读出感觉,这样古文在学生看来也就不那么陌生了,对其内容的理解也就更深了,渐渐地,学生走进了课文,走近了古人,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

2,降低难度。难度过大,学生听而生畏,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信心。也就无法谈及文言文能力的提高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在讲《爱莲说》时,涉及到作者及其有关的文学常识时,他让学生大胆削减,直到学生概括成了八个字:“周敦颐,北宋文学家。”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记住了重点知识又使学生感到了削减的乐趣。在乐中轻松的记住了知识要点。对此,我很受启发,尤其是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于翻译句子,教师完全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给学生讲解,而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化其繁琐的直译。抓住重点字词句讲解,让学生理解并能说出意思即可。

3,导课激发兴趣。古文课的导课很重要,要想调动学生情绪必须好好的备课,查阅有关资料,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诱导他们对要学的课文及其作者发生强烈的求知欲,带着这种欲望去朗读,去体会内容,体会作者的意图。然后以竞争的方式展开比赛,看谁读的有味道,谁讲的有道理,在评比过程中,学生的好胜心,学生的荣誉感都被调动起来,在学习中就会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二、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

对于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下功夫。

1,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把文言文“碎尸万段”,逐字过关的教学方法明显让教师篡夺了学生课堂主人翁的地位,更别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了。这样学生就只能课堂忙着记,课后拼命背。而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还学生课堂主人翁的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自主学习。

2,坚持积累。文言文记录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它和现代口语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在词汇方面变化更大,因此阅读起来便会遇到重重障碍。有的学生把文言文比作第二外语,这足以说明要读懂文言文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始于垒土”。教师要反复提醒学生坚持不懈地做好积累工作,注意积累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常用字及罕用字,积累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中的名言警句……如果能在阅读每篇文言文时,都注意积累它的语言材料,久久而久之,必能融会贯通,卓有成效。

三、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练笔的方法有两种。一种种是译文练习;一是模仿练习。先说译文练习,教师要选择一些比较浅显的古文,把它译成现代文后发给学生,让学生把它们译成文言文。学生对这种反方向练习特别感兴趣,译时非常投入。最后再把原文展示给学生。在比较中让学生将文言语感化生为熟,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再说模仿练习。在这一练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一些常用的句式和至今仍有生命力的词语让学生多做一些造句训练,例如:“何一之有?”“不亦――乎”等。练习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学习应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尝试用文言文练习写作。这时教师的文言小作文必不可少,教师的下水文既可以指导盲目的学生如何去写作,又可以促使自觉的学生再度升华

篇6

中学生处于青春成长阶段,可塑性非常强,这一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思维、人文素养和人格的关键时期,快乐学习、兴趣学习十分必要。对于语文教育而言,初中是一个过渡时期,它突破了小学的读写教育的束缚,需要建构起包含知识、能力、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学习系统[1]。在进行文言文这样的传统文化色彩非常浓厚的课文学习时,因材施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独立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未来生活质量。

(二)初中文言文的教材现状

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增加了文言文的数量,选篇范围更加广泛,几乎囊括了各重要朝代的诸多佳制,其中当以先秦阶段最为突出。就人教版而言,初中的文言文篇目达三十八篇之多,不仅选篇精致,典范规制,而且历史感突出,古风雅丽,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学力水平,多为文言启蒙之佳作。可见,教育改革愈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宣扬,文言文作为传承国学的良好载体,受到关切。

(三)初中文言文的考试现状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相对独立的一个分支,与整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它集中体现了学生语文水平的具体层次。文言文教学与中考二者之间,亦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年命题的特色与趋势,规范和引导着文言文教学的方向。依据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文言文考试一项的演变呈现出一定趋势:首先,试题的分值加重、内容广博、设计独辟蹊径。其次,试题强调学生的平时积累;更突出运用能力,避免死记硬背,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更彰显人文关怀,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2]。可见,在教学中,一方面需革新教学思维,另一方面需突出积累的深度与广度,立足现有的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具体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优越性

文言文的教学,除了提升中学生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培育中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中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因材施教,就意味着形式与内容的繁多,它是一项多角度的系统性工作。因材施教,核心目标是借助多种形式的授课手段,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除了对必要的知识进行普及,因材施教更侧重于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剖析,它对一个学生的思辨能力、人格魅力和情感世界影响深远。因材施教能够培养独立思维,为当前教育改革探索一条新路,为时代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因材施教不可避免彰显出卓越特色。

三、推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举措

(一)课前教学策略

课前的应对举措,主要是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双方进入一种备课的状态。首先是教师选材的问题,即遴选出一种辅的教材资料,帮助学生学习,遴选原则应遵循难度适中、讲解详备、质量较高标准,除此,学生可以自备自选辅助资料,让学生自发遴选,自主学习。其次,教师要在每一单元、每一课设置PPT,诸如“导语”———“图表”、“视频”———“资料包”、“拓展阅读链接”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本转化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最后,学生必须课前规范诵读,亦要达到默写的要求,默写是考试的常用测验手段,不仅需要学生注意语句顺序和错别字,又有助于学生调节状态进入文本模式,从而为进一步“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二)课堂教学策略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具体内涵较为繁富,它是以发展个人优势为目标,尽力挖掘个人的闪光点或长处的思想,鉴于受众较为繁多,一一专项指导不切实际,但可充分考虑给予学生个人的表现机会,发挥众人之智[3]。首先,教学手段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所谓“教无定法”。以人教版八年级的周敦颐的《爱莲说》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图片、音乐、视频、实物等诸多形式,动态展示课文内涵,这样既可以满足对画面、音乐、物品等不同喜好的学生的需求,又可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多方位感知莲花,增加知识。教师甚至可以进行户外教学,将课堂移到户外,去公园或荷池,实地感知,发挥实践出真知的优势。莲花在目,可以集体讨论对莲的认识和态度,是放松神经,发挥学生众智的有效方式。其次,积极诱导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例如,在讲授《狼》一课时,灌输式教法难以提起学生兴趣,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分成五个组,各负责朗诵、翻译、词类活用、课文解析、“挑刺”,让学生依据自身喜好,自由选择小组,这样能够发挥学生的优势,充分尊重了课堂主体角色,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反弹琵琶,彰显创新思维魅力。在讲授《愚公移山》与《曹刿论战》时,教师大多偏向于贬斥智叟或忽略鲁庄公,教师可让学生讨论这二者的作用和意义,发掘出新的观点,不拘泥于常规,敢于想人不敢想,发人不敢言。

(三)课后教学策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