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模板(10篇)

时间:2022-06-08 11:13: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圆明园的毁灭课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

篇1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像,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景观,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独特之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谈话:北京的风景名胜有哪些?

2、导入课题

同学们,北京还有一个著名的园林,就是圆明园。(板书:圆明园)

圆明园上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十几代劳动人民,历史150多年,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修建而成的。但是今天,我们来到北京却只能看见几根柱子,因为----(板书完整课题)齐读

二、初步感悟损失“不可估量”

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么说——引读(课件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读了这一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2、理解“不可估量”并板书

3、连续出现两次不可估量说明什么?

是啊,圆明园毁灭了,这个损失是无法估量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昔日的圆明园看看。

三、走进圆明园,感受价值的“不可估量”

1、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我们一起来看看,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把你知道的记下来。

2、交流:抓住“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宏伟建筑、珍贵文物”

课件出示这三句话。

①理解“举世闻名”。那个字表示“全”?

教师引导:

全世界都知道谁?

全世界都知道它的名字?

不仅中国人知道,就连外国人也知道,它就是------圆明园!

②圆明园为什么举世闻名?练习说话:

因为,所以圆明园举世闻名。

3、了解独特布局

圆明园有多大?课件出示圆明园平面图

理解“众星拱月”

这奇特的布局,是多么壮丽的景观呀!

4、再现宏伟建筑

①、园内有什么样的景观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个别读第三自然段。

②、这么多的景点,文中是用那个词将它们连起来的?教师引读。

③、孩子们,不用走遍天下就能饱览天下美景。让我们一起走到圆明园去漫步吧!(课件欣赏圆明园宏伟建筑的图片并配上音乐)

④、创设情境想像说话: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在哪儿漫步?

⑤、拓展:圆明园中四十景名称

雨果说: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⑥引读:

所以,我们在这宏伟建筑的圆明园、奇珍异宝的圆明园、繁花似锦的圆明园中漫步-----(课件出示: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美吗?走进园中,你还想出来吗?让我们一起陶醉一起忘返吧!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5、再现珍贵文物

①、园中还有什么?个别回答

②、从先秦到清代,历经多少年?

③、如果一年只出一件文物,园内所拥有的可以怎么形容?

④、欣赏课件(课件欣赏圆明园珍贵文物的图片,)

⑤、所以,我们不难相信——引读(课件出示: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作为一个中国孩子,你感到怎样?个别读、齐读

6、深入理解“不可估量”

雨果说:虽然是皇家园,可是岁月创造的一切最终都属于人类的。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在1860年10月6日后被毁灭了。齐读(课件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孩子们,你们现在读这句话什么滋味?愤怒、惋惜、痛心(带着感受读)

四、目睹毁灭过程,深刻体会损失“不可估量”

1、这群强盗是怎样横行霸道的,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当年的情景。(视频)

2、读最后一自然段,哪句你感触最深?

预设一: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那是怎样的掠呀?

那是怎样的毁呀?

预设二:

大火燃烧三天的结果是什么?

什么化为灰烬?

3、什么都没有了,圆明园就这样被毁灭了!

(教师随机在板书中擦去举世闻名宏伟建筑珍贵文物)

它的毁灭,是——引读: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语气沉重)

五、练笔,抒感

1、站在这残垣断壁前,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话要说,就让我们把心中的感受写下来。(音乐二胡独奏《江河水》渲染)

2、交流

3、总结升华:孩子们,让我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不可估量不可估量!

篇2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学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交流读书后的感受,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的感受到了圆明园布局的独特,景色的优美,收藏的珍贵。这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初步感知,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赞美和热爱之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更加升华了学生的感情。学生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感悟到了这座万园之园昔日的辉煌,感悟到了这种独特的布局中所蕴含的古代劳动人民卓越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限赞美和热爱,也为后一部分学生对侵略者把这么美的一座园林毁灭掉而产生的满腔怒火埋下伏笔――此时,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景观越是发自内心的爱,后一部分就会对侵略者产生刻骨铭心的恨。

篇3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多媒体设计与创设】

在我校,多媒体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本课设计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自行设计了一个《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课件。

在多媒体的结构上,我设计了以下几大块:

名园概貌:概括地介绍圆明园。(让学生初步了解圆明园是历代帝王居住、悠游享乐,举行朝会,处理政务的地方和圆明园是历经清朝的五朝皇帝耗资巨大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

名园风光:根据网上的圆明园四十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资源,让学生图文并茂地感受圆明园的美。

名园文物:在网上查找有关圆明园收藏的历史文物的图片资源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中国的文化灿烂而辉煌。

名园视频:在电影《》中截取游览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走进圆明园内,感受圆明园的至真、至善的美。

名园浩劫视频:通过安排英法联军犯下滔天罪行的视频信息和圆明园的断壁残垣的纪实图片,让学生在一种至丑、至恶的情景中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极度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至极点。

歌唱祖国的视频:当学生表示要振兴中国的时候,我为学生准备了这一视频,让学生感受现在中国之强大,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过程】

一、激感,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149年前,在中国,在北京,发生了一件让中国人感到耻辱,让世人震惊的事情,那就是——圆明园的毁灭。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课文去看一看那段历史吧。

二、感受圆明园的昔日辉煌

课件出示圆明园的概貌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概括圆明园特点的句子。

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让学生理解“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并在此埋下伏笔:圆明园为什么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为什么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的语句。(圆明园内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给学生扩充知识:据我们估计,圆明园内的历史文物不少于150万件。(在网上查找到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圆明园内历史文物之多。)

课件出示名园文物组图。(让学生感受圆明园内历史文物之精美。)

让学生说说“园林艺术的瑰宝”中的“瑰宝”和“建筑艺术的精华”中的“精华”两个词的含义。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语句。(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件出示名园风光,并图文并茂,指导朗读。(感受圆明园的风景美和作者描写的语言美)

圆明园内都“有”什么?你从这些“有”字感受到了什么?(景观多,景观美而有各自特点,景观各异,建筑真宏伟,建筑设计师真厉害。)(集体读这段,读出此时的感受。)

若要讲完圆明园中的建筑景观,还需要多少个“有”?请在第三段找依据。

是的,圆明园的景观怎能写得尽呢?圆明园的建筑又怎能说得完呢?当你走进这样宏伟的建筑、这样精美的皇家园林,我们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圆明园真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播放圆明园视频,让学生跟随曾经在园内的人游览圆明园并说说观后的感受。

师:游览在这样的园林里,真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引出文中语句——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三、了解被毁灭过程,激感

同学们,就是这样收藏着上百万件的当时“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的圆明园;就是这样“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圆明园;就是这样让全世界都知道的“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却在1860年被毁灭了!

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他们在圆明园内都做了什么?(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观看名园浩劫视频,配音乐出示圆明园内没有了……

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就这样化为了一片灰烬,化为灰烬的是什么?(文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如今再没有了昔日的金碧辉煌,我们只能站在这些残垣断壁之上了,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了这个不可估量的、无法弥补的损失,如今,149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它记载着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记载着请政府的腐败落后,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播放歌唱祖国的视频:当学生表示要振兴中国的时候,播放这一视频,让学生感受现在中国之强大,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学们,为了让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同唱国歌)

【反思】

这段历史离学生们生活的时代较远,再加上圆明园也被烧得面目全非,单凭文字和想象很难在头脑中呈现出它的金碧辉煌、婀娜多姿的迷人景观。因此,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媒体的资源开展教学,收到的效果很好。这说明,多媒体在课堂上真正地发挥出了它的时效性。

1.感染情绪,突出中心

在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能给人一种情绪的感染,使读者在不断的情绪推动中领会课文的中心。但是,受聋生的认知水平和感悟能力的限制,这种情绪的调动单靠文字还显得不够,必须依靠其他感官的参与才能获得深刻的体验。

在教学本文中,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丑陋罪行的愤怒之情,我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真实、直观地再现了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昔日的辉煌,让学生们跟随镜头一起游览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亲眼目睹”了圆明园里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幽静的山乡村野,还有数不尽的奇珍异宝,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对侵略者对圆明园疯狂地烧杀抢掠的罪行有了具体的认识。那么,看完课件之后再阅读课文时,那些文字立刻显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美丽的景物历历在目,而对侵略者的切齿之恨也在学生们的心中翻腾、汹涌。这一课我没有进行过多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在读—看—读中品味文字的内涵,感受语句的情绪,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使学生轻松地领会了文章的中心。

2.运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如,查字典或出示实物;或打个手势做个动作等等。但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少词语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距较远,教学中我尽管在语言上对这些进行解释,但学生还是不易理解,感受不深。那么,对这些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我就可以制作有关的幻灯片,借助多种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句意。如,课文中有“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我就制作了幻灯片,教学时适时打出幻灯片,学生就直观地理解了。费事少,效果好。

3.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加强情感和美感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利用典型课例,有效地、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能使语文教学更具感染力。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几个震撼人心的片段: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英、法联军抢夺珍宝、的过程……学生看后无不深受震撼。于是,满怀激情的读书声在教室里朗朗响起。从他们动情的朗读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4.运用电教手段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但聋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多媒体课件情境性强,适时使用多媒体教学,会开启学生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篇4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并没有达到我们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需要我们认清现有的问题,分析信息技术对课程要素的作用,并找到有效的策略,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提高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因此,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为: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

虽然在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有了很大程度的普及,但是,在教师开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下面我们就通过一则案例来分析刘老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案例:《古希腊文化》

刘老师在设计《古希腊文化》教学时,准备使用网络来拓展学生的教学资源来源。之前,她进行了简单调查,看看网络上的相关资源是不是丰富。结果发现网络资源太丰富了,简直是应有尽有。

上课那天,刘老师向学生们讲述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并在拓展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使用网络查找教学资源,并关照学生在浏览网站时多作分析梳理和学习记录。输入关键词以后,同学们发现了大量相关资源,十分兴奋。网络中有太多关于《古希腊文化》的网站和资料信息了,学生如获至宝,一一浏览过去。

一会儿,时间就过去了。刘老师发现同学们检索资源的效果并不理想。有些同学发现的教学资源难度太高,不易理解;有些同学找到的资源很离散,都是价值不高的资源片段;有些同学找到的各种资源有着不同的来源,有些观点和说法还有冲突的地方,不知道如何判断;还有些同学,看看这里看看那里,觉得资料都不错,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如何取舍了,忙乎了半天还在杂乱的资源上弄来弄去。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检索的引导问题,使得学生失去了查找资料的正确方向,碌碌不知所终,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大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在实践中远远不止这样一类问题,比如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使得技术应用失去可靠性;由于课件设计不当,不能有效传递和呈现关键信息,造成失败;由于信息技术的过多使用,学生把过多的时间花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上,从而使教学进度缓慢,进而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认真分析信息技术对课程要素的作用,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策略,以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提高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对课程要素的作用

课程是由一系列的结构要素组成的,例如:目标、学习活动、教学方法、时间、环境等。对于课程结构的要素,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说法。著名的泰勒原理提出课程结构有四要素,即: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下面,本人就以泰勒的四要素为例,并通过一则案例来说说信息技术对课程要素的影响。

案例:《圆明园的毁灭》

1.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过程,理解重点词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②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探究意识。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通过对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对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难点: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之匠心。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373-01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1.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1.2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2.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2.1学生主动性的引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2.2教师讲授模式的改进。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2.3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3.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3.1学生主动性的实施途径。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篇6

由此,本文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路径探讨”为主题,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3个方面的规定,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一)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二)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学生主动性的引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一)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①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②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③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二)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挖掘出圆明园的一些背景资料,以及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再现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直接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引导学生从“…、举世闻名、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瑰宝、精华、饱览中外名胜”等词语中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接着出示圆明园珍贵的文物图片、被英法联军掠走的圆明园文物文字资料和图片,烈火熊熊燃烧“三天三夜”的图片”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无法想象,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然后再次回顾圆明园盛时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让学生一读再读,一悟再悟,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升华。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为后面学生的练笔──情动辞发奠定了感情基础。老师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把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用笔写下来。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写的话相机引导,让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这样的教学就显得生动、具体,易于学生的理解,也满足了优化语文教学艺术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唐建华 论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J]科学咨询,2010(2)

篇7

1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1.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1.2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2教学艺术是“形象+语言”的艺术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语言进行的。教师的语言往往支配调节着学生的认识活动,教师的语言是否准确、鲜明、生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一个语文老师更应该在语言上下功夫。一切艺术都是通过形象去反映事物的,教学艺术同样需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语言不会像绘画,雕刻或舞蹈以线条、色彩、音响、旋律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语言与这些比较起来就抽象得多了。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更需要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因此,单调的讲解,缺乏形象的干瘪的语言,会使学生厌倦乏味。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设法使自己的语言能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那就需要教师绘声绘色地启迪,使学生感受到犹如亲处其境、亲触其物,犹如是“真的”。这样学生学起来快,记得也牢,还会从中得到领悟其意。如:我在教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大多借助形象和语言的配合,帮助学生记其字的音、形、意,已收到较好的效果。

3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篇8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一)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二)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

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学生主动性的引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一)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篇9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2.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1.学生主动性的引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2.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3.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1.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

2.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挖掘出圆明园的一些背景资料,以及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再现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直接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起情感的共鸣。

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引导学生从“……、举世闻名、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瑰宝、精华、饱览中外名胜”等词语中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

接着出示圆明园珍贵的文物图片、被英法联军掠走的圆明园文物文字资料和图片,烈火熊熊燃烧“三天三夜”的图片”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无法想象,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

篇10

一、片语转情,质疑入课。

师:孩子们,如果老师告诉你们这样一个事实——“圆明园化为了灰烬”,你的心里装着一个怎样的标点符号?为什么?

生:(有“问号”、“惊叹号”、“句号”等回答。)

(师相机引导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这一自然段,把人、事、时间记在心里。生自读课文,感知大意。)

二、研读文本,读出“可恨”。

师:如果有人想改掉我们课本上的两个字,我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为什么?

(小黑板出示: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走进圆明园)

(比较两组词语:“侵入”与“进入”、“闯进”与“走进”的不同,让学生讲理由,体会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师:第五自然段中有几句话,把侵略者的贪婪、蛮横表达得淋漓尽致。请你把最能表达那群强盗贪婪的字眼圈出来,并说说通过这些字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师:孩子,如果他们只是掠走了拿得动的,圆明园内至少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他们只是用车搬去了一些较重的珍宝,我们至少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他们没有随意地打砸,圆明园内可能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他们没有点燃那无情的大火,我们至少还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现在,这一切却化成了一片灰烬。把你心头的痛恨都读进文字里吧。

三、回眸历史,同感“可悲”。

师:圆明园化为灰烬,孩子,他们为什么敢在我们的国土上肆意妄为啊?

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生:清政府武器装备低劣。

生:清政府闭关自守,狂妄自大,结果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

生:百姓没有觉醒,不团结。

四、着眼现实,激情结课。

1.师:今天,你要对自己说什么?准备怎么做?

生自由交流。

2.师小结:惊叹号没有结束,我相信,你们还会创造更多令世人瞩目的惊叹号。

评析:第一节来自偏远山区南山小学刘老师的课,整节课就透着两个词:本色、纯真。似大山的泥土,充满着大自然的气息。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以非常朴实的家常课向我们演绎了他不平常的风采。整堂课实实在在,简简单单,以一个标点符号导入课题:“当圆明园的辉煌在你眼前化为一片灰烬时,你心中装着一个怎样的标点符号”,激起了课堂千层浪。接着又用换词法为切入点:“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这句话中把“侵入”改为“进入”、“闯进”改为“走进”可以吗?为什么?结合课文后面的语句来理解。这一点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很好地借助这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来体会句子用词的准确性和文章隐藏的思想内涵,较好地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结课一个惊叹号,勾起了学生无限的思考。整节课就像板书中的三个标点符号,简洁务实。

第二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课,感受“辉煌”

1.师:曾经有一座园林,花了150年的时间才建成,像仙境一般美丽,像阿里巴巴的宝库一样收藏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沟堑最壮丽的园林,它就是圆明园。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去感受圆明园的独特魅力。

(师播放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视频,并配乐加以解说)

2.师:同学们,当圆明园如一幅幅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用一个词来说说。(生各抒己见)

3.师:可就是这要一座集古今、中西之美的建筑,堪称世界之最的博物馆、艺术馆,1860年却被两个强盗的一把大火给毁灭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情境再现,激起“仇恨”。

1.播放“”片断。

2.看了视频,请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心中的感受。

3.带着你的感受一起读读最后一段话,从字里行间找到侵略者的滔天罪证。

三、研读感悟,升华情感。

1.师:读完这一自然段,哪些字眼最刺痛你的心?

(生交流“统统、“任意”、“掠、搬、毁、烧”等词)

师引导:(如“统统掠走”)统统掠走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他们是怎么掠走的,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写话练习: 就这样被化成了一片灰烬。

3.此时此刻,你想对清政府、侵略者、自己说些什么?

4.师小结:今天,我们要牢牢铭记这段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评析:第二节逸夫小学王老师的课,四个字“情灌满堂”:痛恨之情,惋惜之情、爱国之情。她紧紧抓住这个“情”字,创设情境激情,善于提问入情,读悟结合化情。

创设情境激情:课开始时,老师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把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很好地创设了一个课堂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圆明园是“美的心醉,毁的心碎”,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由爱到恨的情感。

善于提问入情:当学生欣赏完多媒体图片时,老师非常善于提问、追问,以“此时此刻,面对圆明园的废墟你会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心中的感受”这个问题导入课文情境,把学生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接着在感悟课文时,一连串的追问:“统统掠走是什么意思?他们统统掠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你想对清政府他们说什么”等等,问题层层深入,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感悟作品内在情感。

读悟结合化情:读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怎样有感情的朗读”新课标里已有明确指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这节课王老师能把读和悟有效得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如“看完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最后一小节,从字里行间找到侵略者的滔天罪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接着在理解句子背后隐藏的含义时抓住“凡是”、“统统”、“任意破坏”等重点词语,通过个别读、齐读、合作读等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第三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检测预习,对比体验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并结合文中语句来简介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课件出示圆明园的断垣残壁,感受圆明园今日的苍凉。

二、合作探究,感受暴行

1.问题探究:1)圆明园是怎么被毁灭的?

2)读完第五自然段后,你最想用哪个词来表达此刻的心情?并通过朗读来展示。

温馨提示:A、独学2分钟:默读课文,边读边完成问题1,

B、群学3分钟:1)在组长的组织下,交流上述两个问题,并通过朗读来展示。2)要做到:认真倾听,积极发言。

2.全班交流展示。

3.师根据展示的内容适时引导体会“凡是、统统、任意”等词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文本内在情感。

三、盘点收获,拓展提升

1.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止步。此时,你在思考什么?

2.图片展示今日祖国的繁荣,传递祖国日益强大的信息,来激发学生爱国、并致于建设祖国的纯正情感。

评析:第三节课,同样来自偏远山区怀玉山小学张老师的课,中心词就是我们县的“353高效课堂”:三个原则(兴趣为源、能力为本、开放为基)、五个环节(学案导航、自主学习;互助合作、释疑解难;展示交流、点拨拓展;当堂训练、达标测评;盘点收获、反思升华)、三个优化(优化教学时间;优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益)。而这节课就较好地落实了“五个环节”中的前三个环节。

上课之前,我们学生借助学案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对圆明园的毁灭已有了自己初步的了解,这就是第一环节,学案导航,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很大帮助。接着进入问题探究:“圆明园是怎么毁灭的?读完后,你的心情怎样?试着用朗读的方式展示出来”,并附有学法的提示,学生们进入了群学时间。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环节:互助合作,释疑解难。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而第三个环节:展示交流、点拨拓展。展示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个成员都踊跃发言,语言灵动,角度多样,有理解、有朗读、有补充。老师只不过是个穿针引线的人,是个引导者。在这节课,我们看到了思维与思维的交替,心与心的碰撞,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与新课标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脉相承。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