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育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4-19 23:53: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声乐教育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声乐教育教学论文

篇1

从现状分析,声乐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递增,声乐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储备上,还表现在教学器材的应用上,更重要的是学生水平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在某种层面上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从而导致高校声乐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针对这种现状,高校声乐教育必须寻求改革,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艺术气质得以提升。

2优化高校声乐教育的具体策略

2.1改进教学理念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不见体现在文化课的建设上,而表现在艺术教育层面上,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改善,声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已经引起高校的关注,并在教学理念上得以创新。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声乐课程教学,并且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这使得高校声乐教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促使学生艺术修养得以改善,从而健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借鉴其他国家的教学理念及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促进声乐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实现,从整体角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2强化作品内涵理解

高校声乐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深入挖掘作品本身的独特性,从而明确作品的情感基调。对于作曲者来说,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且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所以他们的情感基调有着加大的差异性。这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与领悟,并且思考如何向学生传递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作品本身需要传递的情感,而且彰显作品风格,从而帮助学生能够了解作品本身的风格,这对于声乐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有利的一面。只有这样,声乐教育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且彰显作品真实性与完整性,学生能够轻松自如的驾驭作品,同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具有震撼力。从整体角度分析,教师的教学观念非常重要,这在某种层面上决定了教学的走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人翁的地位。

2.3增加学生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推动教学活动必然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往的教学主要是以填鸭式为主,而基于兴趣层面的教学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氛围较为融洽,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并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抓住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掌握新的技能。兴趣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极大的挑战,基本乐理部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相对复杂的音乐鉴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筛选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作为教学部分,“接地气”的内容往往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并搭建起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增强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声乐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这也有助于教学获得最好的效果。

2.4加入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的增加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强化学生表演的欲望,每位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且表扬模式大相径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重视及发掘,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尽量筛选适合学生个性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这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是有极大的帮助,并且考验教师的教学技能,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及教学经验。高校声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艺术修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益处多多,因而声乐教育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去优化教学活动,比如学分制、奖励措施等,从而促使学生对声乐教育的兴趣不断递增,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舞台进行表演,让他们感受到声乐教育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活动的展开对声乐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与此同时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也有极大的帮助,由此可以看出,舞台表演实践的推行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表现形式,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声乐教学的实际效果,更能让学生从中收获掌声与成功,这正是声乐教育带给学生的真实的体验过程。所以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并且为学生给予有效的教学建议,优化教学活动。

3结语

总体来说,高校声乐教育面临极大的教学弊端必须予以及时的改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及环境,从而推进教学活动取得更理想的效果,提升学生艺术修养。本文中简要概述了当前高校声乐教育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优化的教学策略以提升高校声乐教育质量。

作者:赵妍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浅谈关于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进[J].音乐时空,2015(18).

[2]毛亚雄.关于改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几点探讨[J].音乐时空,2014(02).

篇2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对声乐艺术的宏观感知,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自己对声乐艺术的理解贯穿到教学的每个细节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歌唱者演绎声乐作品的过程,也是对声乐作品二次创作的过程,歌唱者只有充分把握艺术作品的典型特点、独特性,并灌注自己的生活情感体验,才能引起听众的灵魂的触动和心灵的共鸣。要想达到这个演绎层次,歌唱者就必须积累大量的生活体验,不断丰富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艺术家,就必须积极投入生活,用心观察和体验人们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用心观察大自然的美景,体会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观看不同的歌唱艺术家的表演时,用心感受共通的艺术美感,也要用心甄别各自的声音韵味和艺术风格;阅读文学作品、观看电影、朗诵诗歌作品时,要全身关注,用心品味不同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心理,这样就可以拥有情节中主人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艺术修养。

学无定法,依据学生自身条件寻找适合的发声规律

不同人在演绎同一个声乐作品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为不同人的自然禀赋不同,发声技巧也就不同。每个学生都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声技巧。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与众不同的独特嗓音,只要流畅自然地演绎音乐作品,只要真正用心去参透作品背后的艺术内涵,就可以发出最美的声音。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声音特点,在教学中充当起积极的引导者角色,帮助他们寻找切合实际的演唱方法,使其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最终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创设新型有效的教学情境

篇3

二、在声乐表演中升华审美教育

音乐本身是抽象并且很难准确捕捉的,大多数通过表演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在表演过程中,声音的表现能力很重要,然而乐器的配合也是重中之重。合适的乐器伴奏衬托歌唱者的声音,也能将整个表演推上。所以乐器教学也是声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好和特长,引导他们掌握乐器表演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增强自己表演的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另外,提高表演者自身的艺术修养也是培养音乐审美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向学生灌输内外兼修的思想,给他们在艺术修养的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使学生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艺术之美。此外漂亮的服饰搭配也是一场音乐表演成功的前提,所以审美教育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服饰搭配方面知识的传授。好的声乐表演不仅要从听觉上征服观众,更要从视觉上给观众带来没得感受,这同时也是对艺术本身的尊重,也使歌剧更加深入人心。例如歌剧《图兰朵》,正因为表演者用各种艺术形式完美的演绎了这个故事,才为观众呈现了一部视听盛宴。

篇4

2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在我国也收到来自家长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随着音乐学前教育的体系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音乐学前教育已经产生了一个十分巨大的环境影响氛围,带动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和家长不断的投资投入到音乐学前教育当中。我们可以认真的看到,在音乐学前教育的发展当中,存在着些许不合理的地方,尽管我们将其归纳为音乐学前教育体系成长中的烦恼,转型期的阵痛,但是我们依然需要认真的总结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反思,只有在问题中到答案、在问题中做总结,才能为下一步的发展和学前音乐教学模式的根本进行探究,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逻辑归宿和出发点。首先,在音乐教育中功利主义盛行,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孩子始终应该是第一位的,不是说我们投资多少、付出多少就是对孩子负责人,就是对孩子好,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让还是成长多少,收益多少。在这个方面,中国的家长和学前教育机构都存在着功利主义现象,大家都没有对孩子本身的天赋和意识进行尊重和挖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直是被动学习,不能够真正地得到应有的良好教育,不能够真正的在学前教育中收益,得到真正的引导和帮助,这使得学前教育变为了孩子家长变相竞争和学前教育机构不负责的收费竞争,让学前教育变为了味道。其次,学前教育不是启蒙一个环节,有些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了钢琴,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学习钢琴,看到别的孩子学习画画也让自己的孩子学习画画,觉得到了这个时间段了,应该让孩子学点什么,没有考虑到孩子需要什么,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的学习时间被家长充分安排,没有启蒙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一直延续,家长变成虎妈虎爸还好,如果不能,仅仅是跟风学习,半途而废,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的自身的能力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启发。最后,学前教育不成体系,学前教育机构是市场化的结果,良莠不齐的学前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授课效果也是参差不齐的,在整个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真正能够看到的是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课程调整,没有想到孩子是否有能力完成,不断的灌输,填鸭式教育。没有统一的模式,从个体、私人到机构、集团,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整个体系不统一,结构紊乱。

篇5

二、多听、多看、多思考提升乐感

要让学生的乐感得到提升就需要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听、多看、和多思考的习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一)需要多听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声音的艺术。声音的艺术指的是将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对比、变化进行有规律的组织,并形成特定的音乐形象,通过听觉器官来感受的一种听觉艺术。人对音乐进行感知最直接的就是听觉,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多听,在头脑中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审美标准。这对初中生有着较高的要求,它需要学生学习音乐时,能够用心去感受音乐,建立起内心的听觉。学生要大量的去聆听各种音乐,通过对音乐的反复聆听,从而产生出良好的内心听觉。在培养内心听觉之初,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分辨能力,此时就应该让他们尽量的多接触优秀的音乐作品。在学生聆听音乐时,教师要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增强他们的乐感。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听一些自己所喜欢的音乐作品,以此来帮助他们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层次理解与掌握,这样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提升学生的乐感。

(二)需要多看

对于音乐,不仅仅需要多听,还需要多去看,看那些专业人士的表演,可以建议或指导学生去多读多看音乐家的传记、访谈录,从这些东西去了解音乐大师是以怎样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例如乐圣贝多芬、音乐神童莫扎特、歌曲之王舒伯特、交响乐之父海顿、圆舞曲之父老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王小施特劳斯等等。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摩一些高质量的音乐VCD,大师们的现场演奏等。如果可能还可以让学生到现场感受演奏的氛围及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与表现。

(三)多听、多看的基础上还需要多思考

乐感的提升不仅仅需要多听、多看,还需要多思考。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成为音乐学习的有心人,让音乐成为学生平时生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听、看的过程中还应该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记录下来,时时思考。通过思考,让声音及音色在学生内心形成一定的内心听觉和要求,从而直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思考能够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乐感。

三、视唱练耳训练巩固乐感

想要让学生保持良好的乐感,还需要重视音乐学习中的视唱练耳的培养,通过视唱练耳训练来巩固乐感。

(一)听觉训练

听觉训练应该要从小就开始,但是很多地方都不具备条件。然而必须要明白尽早接触音乐对于乐感的巩固十分的重要。只有听觉能力逐步提高,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巩固乐感。听觉的提高应该从音程着手,因为各种旋律、和弦都是由音程构成,掌握了音程就已经掌握了视唱练耳的基本核心。

(二)视唱训练

篇6

2重视学生的见习、实习基地建设

(1)组织学生去幼儿园进行观摩,参加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让学生深入到幼儿园活动中去,让他们充分了解到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并了解幼儿园组织的一些活动内容,学生实习前要让学生做好实习准备,并且做出详细的教学的计划。在给幼儿园的孩子们上课时应注意用简单的语言来讲解,语言动作都要生动形象,让孩子们感觉到亲切、自然。课后学生学会总结每节课,吸取经验,丰富自己。

(2)与幼儿园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由于我国现在的学前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对幼教的要求不断增高,我们应该更加注意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学生。我们应该改变以往教学的封闭性,更多地让学生去单位实习,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注重与学生相互之间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里。毕业以后的学生回到学校与我们交流时,学生认为在实习期间学到的很多知识在现在的工作岗位都是很有用处的,在学前教育艺术教学方面,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顾着给学生讲理论,应该让学生多动口、多演唱,让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更好。学生实习期间,应该把幼儿园的课程与自己的教育理论结合起来,让学生有计划地实习,我们也应该有计划地带学生参加幼儿园里的特色活动,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幼儿教学的最新动态,从声乐教学角度深刻地理解与应用幼儿园歌唱教学的意义。

篇7

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采用的授课方式没有跟随时代进步进行相应的革新,传统的理论式授课方式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发挥;同时,受到近年来中职院校扩招的影响,教师资源的匮乏使得学生得不到有针对性的培养,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就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性来看,其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而不是培养音乐工作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度重视乐理和技巧,这些内容往往无法提起非本专业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厌倦和懈怠情绪,主动学习的能动性较低。长此以往,学生会欠缺创新能力,使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这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是得不偿失、没有益处的。

1.2过度注重技能的培养

使得音乐的灵魂无法深入学生内心音乐从根本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心活动,如果仅仅注重对于技巧的掌握,乃至成为模块化的模式,将会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无法体会到音乐的真正魅力和感染力。目前很多学前教育的学生不是音乐专业出身,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半路出家”,缺乏音乐教育的基础。为了能够缩短教育时间,很多中职院校采用了拔苗助长的教学方式,只将一些简单的教学技能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基础音乐理论进行系统性的教学,也忽略了对学生音乐思维以及欣赏层面的培养,这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只能掌握声乐教学的皮毛,无法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境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其结果就是所教授的学生学习不到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声乐教学如同鸡肋。

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2.1有效降低和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

学前教育声乐课的教学形式一般为小组授课,也就是说一名教师带着几名学生,这种形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方便教学,但是这种形式在拉近教师与学生距离的同时,也会无形地给学生带来一些之前没有的压力,课堂气氛容易变得紧张不自然。所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改善这种紧张的氛围,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给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排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投入情感,因材施教,用真情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在声乐课堂上,传统的严师形象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隐藏。将严师的形象转变为益友,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朋友。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声乐课堂教学时,要确保面对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一视同仁,不因为部分学生的基础好,天赋佳而偏爱,也不因部分学生因为音乐基础差、乐感不足而进行歧视和懈怠。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充满耐心地对待所有同学。这种教学方法的益处是能够将部分学生的不自信情绪加以稀释,使其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和期望,容易让学生获得自尊和自信,产生较为强烈的能动性,主动开展学习,并根据教师要求进行努力。在创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之后,之前学生感受到无聊、乏味的理论课程也会变得充满乐趣。同时,声乐教学是一门具备多种特性的课程,注重对学生内心深处进行灵魂的熏陶,如果学生能够将课程的知识、自身的情感、教师的引导融合为一,那么就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出音乐的真正魅力。所以说,一堂能够被学生接受的声乐课程,必定是在一种积极、轻松、快乐的情绪和氛围中展开的。只有创造出一种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学生们才能将精力转移到课程内容本身,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2.2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创新教学思维一堂成功的教学课程,可以培养出未来的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一堂充满了愉悦气氛、轻松开放的课堂环境肯定比一堂传统的理论授课能够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这种类型的课堂往往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也就是说,轻松的课堂氛围环境是在增加教师负担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未来课堂教学的一种趋势。就目前的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来看,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学生的能动性,一个充满了进取精神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勇于创新的学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内核,也是创新教育的方向。

2.3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提升学生学习能动性传统的教学思维是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课堂气氛,使得学生能够专心听讲。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师作为了课堂的中心,学生变成了观众,缺乏主动地参与,只有被动地接受。实践证明,被动学习的课程往往效果较差,而这种依托于理论的教学课程往往脱离现实情况,使一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不具备实用性,从而轻视了对理论课程的学习,这种情况的产生不在于课程的制定,而是在于学生未能正确掌握学习方法。教师的授课形式没有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使得学生的潜能没有被充分地挖掘。这种现象的产生不能说是学校的教学内容一无是处,只是能反映出教师没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如何才能避免这一现象的再现呢?那就是确保把学生的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掌握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由教师自导自演变为学生的自由发挥,通过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掌握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手段,同时深入地了解艺术规律,同时针对学龄前儿童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同时能够开展新型教育。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程中去,而不是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使学生能够感受音乐,提升对音乐的敏感度,可以按照学生学习的接受程度和自身条件把他们安排成学习讨论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和分享中来,让学生既能相互辅导,又能互动体验,获得教师教学无法得到的良好效果。

3如何进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兴趣的培养

3.1转变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溯其根源,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实现学生从被动倾听到主动索取的转变才是培养中职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的最终所在。实现多种内容的教学课程,确保多种手段的训练手法,开拓更多教学思路,使得学生能够从被动向主动逐渐转变,促进学生自我独立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融合声乐教学中的理论与课程实践,变理论课为实验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训练,把课程的专业性与实用性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实现全面发展。

3.2手法创新

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加大讨论课的比例,使得学生能够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独立思考,具备判断的能力和意识。目前在中职教学机构中,在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将基本的理论课程向学生进行讲解,同时将作品的内涵和背景进行深挖,对作品的风格和中心思想进行判断和赏析。还要让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尝试更好地进行声乐教学的方法,并逐渐掌握驾驭各种类型音乐的技能,在课堂进行的同时,教师要根据课程进展加以针对性的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

3.3导入激情因素

激发学生唱歌欲望声乐教学,是一个由模仿到原创的过程,在充分的学习了理论课程后,要不断地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初期对教师的声乐进行模仿并学习到位后,要不断地深入了解音乐的深层次内涵,体会声乐艺术带来的魅力。声乐教师有感情地范唱,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声乐艺术的魅力,而且会激起学生的歌唱欲望。对教师来讲也是树立个人形象的绝好机会。

篇8

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钢琴集体课、视唱练耳、乐理、配器等课程已基本上采用了数字化教学手段,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得到人们充分的肯定。那么在声乐教学中能否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呢?可以。

一、数字化教学手段使声乐教学直观化

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学。它是一种非常抽象性的教学,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因此有人说声乐是音乐学科中最难教和最难学的科目。

声乐教学要能够象一些音乐理论课程和器乐课那样直观化就好了,很多教师和学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声乐教学的直观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正使它逐步变为现实。

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全凭经验和感觉,教与学的双方往往要负出巨大的体力代价与时间代价。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某字或某段声音要“圆一点”、“亮一点”、声音位置要“高一点”、“低一点”等,这往往要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多次才能达到;再者,传统方式下的声乐教学是没有自身参照物的,有的参照物是教师的演唱和大师的录音磁带,学生无法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教学中无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瞬间产生的歌唱灵感;对磁带的模仿又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削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创造能力,而现在,一台普通的多媒体电脑再加上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能录音的声卡)及音频软件,就可以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了,这就是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声音能够看的见,从而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这种直观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身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的点滴,如声音的位置、咬字、音准等,这在下面的文章中将分制阐述。

二、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实施环境

声乐教学所需要环境要求不是很高,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条件较好的单位,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档次配置的好一些,条件一般的单位只需配置一些基本设备就可以了。总的说来,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声乐教学,在设备硬件上应选用586档次电脑,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较高档次能录音的声卡),一支麦克风和一对监听音箱,以及相应的数字音频软件,如CoolEdiePro、Mw3、CakeWalk6.0以上的软件等;在外部环境上,上小课要求有一间相对独立的房间,大课可单独设立或与音乐多媒体教室共用,只要环境对录音影响不大就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麦克风和监听的选择上,有条件的单位可尽量购置好一些的器材,上大课的地方对监听要求高一些,以提高声音的保真度。此外,还要求教师要有熟练的音频软件操技能及相关设备的操作能力。

2.以分析波形文件为参照,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能力

前面已经提到,传统的声乐教学是非常抽象的,不具备直观性,我们在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应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其做法是:有针对性地把学生演唱的段落录下来,把几次演唱的声音做比较,帮助学生找出良好的声音状态,使学生感受到如何调动自己的歌唱状态才是正确的。下面我们以歌曲《松花江上》(男高音演唱)为例来谈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歌唱状态与音色的修正在正式进入歌曲演唱的教学前,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练声训练。必要的练声训练,是教学生把握正确的歌唱状态的基本途径,这时我们可选择地把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前的声音和进入状态后的声音录下来,进行波形对比分析,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波形状态是,未进入状态前的声音振动不明显,声响力度弱,进入状态后的波形振动明显且规则,声响力度较强,通过对这两条直观的波形状态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感受到歌唱状态下身体的运动状态,明白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协作,从而加强歌唱状态的记忆。随着歌唱状态的进入,教师可向学生讲授男高音在不同音区的声音特点,帮助学生找到良好的声音位置,抓住练习中出现的瞬间灵感,以获得较强的歌唱记忆。如在练习至高声区时,教师常说口腔打开,气息下沉支持等。说起来非常容易,但学生做起来就未必轻松,这时教师可将学生在高声区的练声全部录下,直至最好的一遍停下,听录音、看波形、分析并找出良好状态下的波形段落,让学生对比音色变化的细微感觉,如口腔未充分打开时的“扁”,气息不足及上浮时的“白”与“涩”,学生在对照录音后可再次练习、比较,这样可使学生较快地找到声音的正确位置,并且还不容易丢失这种正确的歌唱状态。(2)咬字、吐字的纠正歌曲《松花江上》的开头处于男高音的中低音区(1=bE),“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句中的“我”字容易造成归韵时间长的错误,从而浪费音符时值,影响乐曲的表达。这时教师可用铅笔工具修整波形时值或修改音头,标出归韵的时间点,把前后波形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取舍,这比教师说做多遍示范要便捷的多,学生的主客观感受力也都有所提高。再比如:“那里有森林煤矿”一句中的“那”字,声母发音是“L”还是“N”,通过录音对比学生很容易找出;在歌曲“爹娘啊”一句中,“爹”字需要用较强烈的音头来表达,但学生在演唱时常会顾忌音高、情绪等多种因素,把强调“爹”字的归韵形成很慢,教师此时会常停下来讲情绪,“爹”字要一气呵成,可往往是说了半天,学生仍然找不准点,收效不明显。如果教师面对屏幕,用铅笔工具先做出一个音头,标出时间点供学生参考使用,这会使学生一下就找出问题所在,从而省时省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音准的纠正:这里所说的音准问题是指因歌唱状态的不正确而引起的音准问题。声乐演唱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特定的音区中,演唱者常会因声音的位置、气息等原因造成音准问题,这一问题很难解决,尤其是对于歌唱技能还不能够熟练运用的学生而言,更难解决此时的音准问题,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歌唱者的内心音高是准确的,是歌唱技术的不成熟造成了音准差异,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演出者难以察觉,而听者一听就明白了。如“爹娘啊”这一句,“爹”字是乐曲的最高音,又是闭口音,很不好唱,音准容易偏低,此时,教师可将音高不准的波形裁剪下,先指出问题,然后修正音高,树立听觉上的准确,再告诉学生应将歌唱状态做细微的调整,如气息不够,咽腔打开不够,声音位置偏低等,这样可使学生在良好的歌唱状态下达到音高,而不是生硬的“够音高”。

(4)音乐感觉的培养:教师在完成声音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后,便开始强调歌曲情感处理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歌曲表达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先讲解作品,然后分段唱,再合成。这种方式对于还够成熟的学生来说要一次合成,难免有不到之处,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因为这不但有对作品理解上的问题,也有歌唱技术上的问题。在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教师可这样做;先向学生讲解作品的背景、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甚至可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演唱情感,再让学生不做停顿地演唱歌曲,这样录上一两遍,再选择较好的一遍进行演唱指导,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帮助学生改进。如在《松花江上》中,“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共有两句,分别位两个乐句的开头,这两句在演唱处理上就有着不同的区别,第二句应当比第一句要唱的稍激动些。教师可以用铅笔工具修改学生的演唱,调整两句的音响度与个别字音头,使演唱具有感染力;在感情表现丰富的“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一段中,渐强与渐弱的处理非常明显和重要,教师可用铅笔工具对波形进行处理,勾画出乐句处理轮廓,帮助学生找准渐强与渐弱点及时间、段落,从而快速把握乐曲的处理,此外,在需要有气口的位置处,教师也可在波形上做出气口,以帮助学生找出位置点。

三、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对声乐教学的拓展

把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不但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而且还可对声乐教学进行拓展。

1.使声乐课堂教学具有延续性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不具备延续性,在上课结束后,学生只能凭记忆去练习,很容易丢失上课时正确的感觉。如果把上课的录音复制给学生,这就可使课堂教学有延续性,学生可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以自身为参照,对比清晰,可把课堂上的感觉较长时间地保存,加强和巩固良好的歌唱状态以及准确地把握乐曲的处理。

2.把风格音乐教学引入声乐教学中传统的声乐课,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随时适应学生的主观处理;不利的一面在于,一是钢琴自身的音准问题,二是随时可变的“跟节奏”方式无法给学生以准确的节奏感及风格感训练。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则可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与节奏,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从而达到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对歌曲的表达能力。不但如此,数码音乐教学方式还可将多声音乐教育引入声乐小课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演唱同时,还能接受多声演唱训练。

篇9

2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学前教育本科声乐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长期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通常只注重美声、民族两种歌唱方法的教学,而忽略了幼儿歌曲歌唱技巧的传授;教学过程重视技能技巧,只在培养学生演唱能力,而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表现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只注重理论学习,没有实践操作经验,学生在演唱儿歌的时候发声、表情、眼神等缺乏艺术表现力,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目前学前教育本科声乐教学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学生能力还达不到《纲要》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对学前教育本科声乐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声乐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形成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本科声乐教学模式要与普通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相区别。普通高师声乐学生大多数在进校前就进行了长期的专业音乐学习,进校后是一对一的声乐教学。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前几乎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音乐知识,音乐基础差,声音条件参差不齐。教师可以利用声乐集体课,在学生刚进校学习声乐基础的时候,比如讲授发声方法、歌唱的姿势、歌唱的吐字、咬字等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歌唱。集体课的优势在于声乐教师避免了重复讲解,节省了教学时间和教学成本。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尽量选用适宜学前教育本科学生程度的声乐基础知识教材;同时要准备丰富的教具和音响资料;结合最新的学科信息,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利用集体课的优势,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内容,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声乐小组课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从而达到解决学生在声乐的学习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将声乐基础、演唱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分为一组。教师在进行小组课教学的时候,既要面向小组同学进行讲授,又要针对个别同学进行指导,由于点和面比较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聆听和感受,打开声乐学习的思路。学生通过声乐小组课的互相学习,可以感受到相同难度的声乐曲在不同人身上产生的效果与作用,比如:在进行顿音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练习时要利用腹肌连续、有弹性的收缩,把声音送入头腔共鸣区,防止腹肌僵硬,并注意避免下颌僵紧,舌根不要用力。声音要轻巧、圆润、丰满而有弹性,有气息的支持。在一对一的声乐课中,教师通常会模仿错的顿音发声,来与正确的顿音发声来进行对比示范,学生有时候听不出来。而小组课教学,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一个同学唱,其他同学听辨,老师在进行讲解说明,学生可以更快的提高自己的听辨能力,还可以学习教师如何针对不同学生来进行实际指导,从而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在上小组课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分析水平和声乐演唱判断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声乐学习习惯。声乐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形成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了一个共同讨论声乐演唱方法、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音乐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观念、方法和手段上要有所思考,要打开思路并把握好教学尺度,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4在传统声乐教学基础上,转变教师教学思想,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儿歌教学

篇10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表演欲望的培养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人的心理环境中,心境是最重要的基础,而影响心境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环境。特别是对于声乐学习和演唱来说,其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要求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境,继而获得表现欲望的激发。举例来说,人站在空旷的高山顶上,都要情不自禁地高呼一声,根本原因就是此时此地的环境使然。具体来说,声乐教学中的环境创设,包含两个方面:

首先是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声乐教学和演唱的具体环境,包含教室和琴房以及内部的物体摆放等。如琴房,作为学生歌唱学习的主阵地。如果有明媚的阳光、摆放整齐的书籍、镜子以及一尘不染的钢琴等,学生们就会迅速形成一种积极歌唱状态。反之,如果是一个脏、乱、差的琴房,势必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抵触和反感。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和演唱的物质环境有足够的关注,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情绪,这将会使接下来的学习和演唱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作品环境。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环境,对作品的环境进行复现,也是激发起学生表演欲望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营造出一个作品情境,学生的表现欲望自然就会被激发。学生看到和感受到这样的场景,情感会被充分激发,并愿意用自己的歌声来抒发这种情感,由此也就获得了表现欲望的激发。所以,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作品环境,都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将其作为学生表现欲望激发的基础性因素来看待。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歌唱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要以良好的音乐素质作为基础。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素质,不但能够使个人的歌唱欲望得到激发,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进行舞台表现。具体说来,这种音乐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歌唱基本功的夯实。难以想象一个基本功不扎实的演唱者,会渴望在舞台上歌唱。只有基本功越扎实,学生才越愿意将自己的歌唱技巧表现出来,才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所以歌唱技术的练习和夯实,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歌唱技术越娴熟、越扎实,舞台表演的效果就越好,学生获得的成功感就越强烈,从而对下一次表演充满渴望,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其次是良好歌唱心理的形成。每一个歌唱者在初期的舞台实践中,都会产生紧张感,都会认为自己的表现有很大缺憾,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歌唱心理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调整。比如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让学生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有效地控制紧张情绪,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如何利用一些有效的技巧进行掩饰和弥补等。又比如培养学生顽强的性格和意志。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声乐学习经历和学生分享,或者了解到他们的声乐偶像,用这些歌唱家的经历和事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等。

(三)端正教师的态度认识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统领者,尤其是作为声乐教学来说,因为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所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望来说,教师自身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声乐教学和表演的热情。教师自身对声乐艺术的认识和感受,将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敷衍了事,毫无工作热情和敬业态度可言,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这种榜样作用,通过认真、专注的教学,起到示范作用。形成一种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感悟,将这种对声乐的热爱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其次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曾说过,“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们,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般。”尤其是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和不足,教师应该以宽容的胸怀和极大的耐心去理解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这种信心始终伴随着自己的声乐学习,使其作为歌唱表演欲望的基础。

最后是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到历史和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的师道尊严观念,让很多教师产生了一种高高在上的角色感,认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统领者,教师在学生面前有着绝对的权威,学生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不得有半点疑问或不满。但是作为音乐教育这门强调体验的学科来说,很多知识、技能和感受的获得,必须要在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内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应该在尊重人、关心人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完善艺术实践的建设

表演欲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一次次表演成功的喜悦,无疑是表演欲望不断强化的基础。长期以来,艺术实践的缺乏是高校声乐教学中一个最大的短板,所以应该予以切实加强和完善,让学生在一次次舞台实践中不断收获表演的经验和愉悦。

首先,作为学校来说,要下大力气完善相关实践设施的建设,如音乐厅、音响设备等,通过专业的舞台建设,激发起学生的歌唱欲望。同时,也可以以学校的名义,和当地的一些文艺单位签订长期的用人协议,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专业和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满足了这些单位的用人需要。

其次,作为教师来说,要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上台表演的机会。在学校范围内,可以和团委等负责各类活动举办的部门定期会谈,制定演出计划,让声乐专业的学生成为学校各类活动的主力军。在教学范围内,每一个教师都担任多位学生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活动的举办,模拟出一个舞台,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如每周定期的公开汇报演唱、带有竞争性质的擂台赛等,教师作为评委,其他学生作为观众,并对每一个学生的舞台表现进行细致点评,让他们都能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最后,作为学生个人来说,也应该认识到艺术实践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争取表演机会。通过充分的艺术实践,不但能够让个人的歌唱技巧得到充分锻炼,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经过了一个必备的从紧张到从容驾驭的舞台表演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之后,面对观众的掌声、教师的认可等,他们会由衷地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表演欲望更加强烈。

综上所述,因为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使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含蓄和内敛,这和西方人所追求的个性、自由有着本质的差别。作为声乐演唱来说,这是一个长处,也是一个短处。长处在于演唱一些西方曲目时,常常会因为这种民族气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而短处在于,声乐演唱毕竟是一个积极、互动的过程,需要演唱者具有热情积极的一面。对此的解决办法,就是有目的地加强对表现欲望的培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环境方面、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和艺术实践四个环节,对声乐教学中学生表现欲望的培养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不仅是学生声乐学习的需要,同样也是中国声乐演唱事业获得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