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0 01:46: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后进生”“问题生”的出现是学校教育中危害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学校及社会不稳定的最潜在的因素、也是家庭与学校产生摩擦和矛盾的根源。因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观念的提出对学生、对家长、对学校社会及教师本身都有积极的意义。
1、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留下自己痕迹的欲望,没有哪个孩子甘于人后自认失败。成绩不理想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理念的提出满足了他们是合格甚至优秀学生的愿望,让他们体验到了平等受教育的地位,因而受到他们的欢迎。
2、基于人的本性“孩子都是自己的好”没有哪个家长——哪怕是一个有缺陷的孩子的家长,会泰然自若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问题学生、无法进行教育只能在学校里作为陪衬的现实。即使自己的孩子真的有问题他们也要为问题的根源找到一个最理想的承担点,而学校正是最理想的宣泄点,从而引发家长与学校的种种冲突和矛盾。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观念的提出正符合他们的想法,从心理上给了他们——-特别是问题孩子的家长一个最大的安慰,所以受到他们的欢迎。
3、学校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就是要化民成俗,同样不会准许学校中学生有三六九等之分,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是要要把责任明确到个人,要给老师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是社会和学校交给老师的最大任务和最高要求。
4、对于教师本身来说,总会把学生是有差别的当作自己在转化差生时退缩逃避的借口、总是把差生的存在当作一种必然,这样就缺少转化差生的动力。“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观点的提出就明确的告诉教师“消灭”差生不仅是责任、义务更是衡量一个老师是否合格的标准,这就明确的要求老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把每个学生都作为一个课题去研究。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但能很好的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也能增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荣誉感自豪感,是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提高生活的质量。
二;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理念的理解
很多教师对这句话比较排斥,特别是领导在没有任何调查、没有任何理论支持的前提下突兀的强加给老师的时候。教师总是认为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也不是流水线产品不可能不考虑实际情况而进行一刀切的硬性规定。每个学生都是单个独立的个体,基础、能力、智商、情商差距较大不可能全部教好。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理念恰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具有独立思想的人与产品的区别。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因为每个人的天分不同就要求教师采取的措施要有区别,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针对每个学生制定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方法。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体现了教育的目标。如果每个学生都是完美的个体那么学校、老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学生来到学校接受教育的原因就是要让自己更优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和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体现的应该是教育理念、是贯穿教育始终的的理念,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阶段。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某一阶段的教育,是包括幼儿、学前、小学、中学直至社会的教育。
三;如何贯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25-01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来由及涵义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出自谁之口,目前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出自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说过类似的话:“教育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凡在智力发展上没有病态偏向的孩子,毫无例外地都可以顺利地获得中等教育,不及格和留级现象是学校教育工作差的后果”。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一生中,对后进生(他认为没有差生)、能力差或智力差的学生有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在他看来,他所教的学生,没有一个不是“好的”,均成为了苏维埃国家各行业中出类拔萃的建设者。在《给教师的建议》的第一条中,他就提到,“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等著作中,无一不强调教师对培养儿童的作用。在《给教师的建议》第76条中,他写道“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第78条中,对一位叫做巴甫里克学生,女教师给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女教师观察到“他对待图画和自然现象的态度很消极。很少思考、比较和对比。对他得一遍又一遍地教。一道应用题或者一个最基本的依存关系,他思考的时间都要比别的孩子多2、3倍”,在她看来,巴甫里克是一个思维迟钝的孩子,应当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女教师不仅在学校里给巴甫里克尽量补课,也给巴甫里克的母亲提出同样的忠告。只要他跟同学们一起玩耍那么个把小时,女教师就认为他偷懒,不肯用功。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他的动手能力特别强。另一位老师却发现了这个孩子的优势,并促成了他的成功。“这一切都是跟那位生物教师善于成功地开发出他的天才和创造性劳动的禀赋有着直接联系的” 。诸如此类非常明显的例子,说明教师在学生成长和成才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并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孩子的成长跟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积极意义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单从这句话而言,说明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孩子不仅仅是孩子,就根本属性而言,孩子是生命完整的人。强调孩子的可塑性和发展性,这种对儿童发展的充分肯定和对儿童的积极态度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给予学生足够的重视和耐心,如此一来,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便是完全可能的。
“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说明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责任重大,除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外,还要对正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大可塑性的儿童和少年进行品德形成的干预和人格完善的引导。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龄时期,教师对学生来说,是打开事物和观点世界的人,而在少年期,教师就是打开思想世界的人。不难看出,教师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十分重要且无法取代,为了促进孩子更好的成长,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了解孩子的特点,关心每一个儿童,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榜样,并将教好所有的孩子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不断勉励自己为了接近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从这个角度看,它是进步的,强调教师的责任,重视教育和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积极而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消极影响
尽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具有不可小觑的积极意义,但认为学生学习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老师的“教”的水平,则过分强调教师外因的影响,无限夸大了教师的作用。
首先,教师也是不断学习的个体和成长的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也是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其次,教师作为不断发展的人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如认知的狭隘、知识的不足等,因此完全依靠教师不可能达成教育目的。再者,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的个体,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人才,还需要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学习,发挥能动性,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此之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永远的陪伴者,最初的影响者、第一任的和终身的教师,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基础和作用,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单薄的。最后,学校教育也需要社会教育的配合,因而教好孩子是教师、家长、社会团体甚至媒介等各方面合力的作用。
绝对地过分强调“教”的作用,会对教师的教育活动或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这种观点只是一种美好的梦想,“过犹不及”,高调唱过了头,就会引起老师们的反感,现在的很多教师已经是超负荷运转,如果再苛责教师,“身心疲惫的教师如何能承担起这沉甸甸的责任?”承担不起,但还要承担,其结果是:“不能承受之重,必然会导致不去承受。”“那样一来,不仅对老师是一种伤害,恐怕对学生本身和对中国教育本身都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四、再读“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人们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理解和认识各有千秋。然而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对一个观点的评价不仅要看它字面所表达的意思,更要将其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全面认识其历史和现实意义,断章取义可能会造成认识的偏差和实践的失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是一句概括性的总结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的信任、呵护,对他们的耐心和信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提倡的是一种精神,而不能作为事实或逻辑判断。教师应该将它作为自己的教育信念和毕生追求。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好孩子的判定是多元的,这点在他的著作中无一不体现着。他在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学中始终将育人作为最大的乐趣,将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毕生的追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如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心怀教育爱,对每个孩子给予信任和耐心,相信孩子的潜力和创造力。
给予学生信任和爱心,在实践中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获得知识和成长,是教育者应有的教育情怀。如果每个教师都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实践这样的教育信念,那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真理和价值必会彰显。
参考文献:
陈鹤琴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他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虽经多方搜索,也没找到陈老先生这句话提出的背景。虽不知他老人家是在什么特定条件和环境下说出此语。我想:陈鹤琴教授当初说这话时,一定不会引起误解,因为任何话都有特定的含义。陈鹤琴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他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及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本人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严格要求自己的教育信念,并无不当,且值得肯定与敬佩,但用做对教师的教育评价标准、指责学校教师工作的“名言”,就未必妥当。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我们先审视这么几个问题:什么样的学生是教得好的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自信心、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学生是不是都算教得好的学生?没有考上大学,走上工人、农民岗位的学生算是没有教好的学生?学生在教育中的角色是什么?现行的课程标准还要老师高高在上地说教?也许问题有点尖锐,但我感觉值得深思。
之所以要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大概源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地位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填鸭式、说教式教育观念的存在。我认为好学生未必是教出来的。
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作为身处第一线的教育工作执行者,应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引导他们个性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教育工作的呼唤。我们应该借助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改变观念,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意识,以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4月份去上海闸北区实验小学听课,这个学校开设了校本课――自理自省课。通过“自理自省”的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在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中帮助学生成为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生存,有灵性、有人性、有个性的一代新人;同时,革新教师的德育教育理念,通过“教贵善诱”来释放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在学生实践体验中,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并转为内化的自觉行为。自理自省课的特点是:课堂讨论问题来源于学生,解决于课堂中,解决于学生的自我反省中。要让学生自己觉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自理自省课的切入点小,针对性强。因为它来源于学生,所以学生想说;因为它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观察生活,帮助伙伴出谋划策,所以学生愿说;因为它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所以学生能说;因为它让我们的孩子不附和大众,学会勇敢寻找真正的自我,所以学生敢说。
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拥有重要的角色,是课堂的表现者,而教师则起着“导”的作用,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自理自省”的目的,根本不存在“教”的问题,更何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二、“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正是经教师薪火相传,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使民族和人类具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尽管我国有着一大批高素质、优质的教师队伍资源。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为了实践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涌现了一大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师德“滑坡”现象存在于少数教师中。虽属少数,但确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教育质量,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在教育实践中违背师德,影响教育质量的教育行为也时有发生,这部分教师应该算是“不会教的老师”吧。
什么样的老师是“会教”的老师?诚然,魏书生、窦桂梅、任小艾等这样的老师无可置疑,我们这些千千万万的普通老师就不“会教”了吗?本人认为:只要老师能为师之本――“言传身教、教书育人”,遵教学之法一“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循育人之道――“志存高远、修学储能”,完成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任务,就应该算是“会教”的老师。因此,我们的老师大都应该是“会教”的。
如果仅把学生考上大学作为评价教师的依据,即便中国教育的祖师爷孔子也恐怕算不上“会教”的老师了,因为他“三千弟子”只有“七十二贤人”而已。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没有哪一个敢说他的学生个个都能成才。上帝也不是万能的,他就没有教好亚当和夏娃。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33-01
陈鹤琴先生是上世纪30年代成名的大教育家。他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样著名的论断。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中的“好”,到底指的是什么?是不是惟有成绩好才是真的好?怎么才能说明教师教“好”了学生?
正因为这些问题没有弄清,才导致陈鹤琴先生这句非常经典的教育名言,在许多地方成了套在教师头上的紧箍咒,成了压在教师心头的沉重包袱,成了给教师制造挫败感的无形利器,成了影响教师专业进步的巨大障碍。学习困难学生,是绝大多数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都会遇到的特殊学生类型。这类学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师不得不在他们身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付出与回报不相称时,当身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教育经典名言的无形暗示时,教师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教师会觉得是自己不行,没有能力教好学生。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教育现场普遍存在这样的现实:有过一次挫败的经历,再遇上类似的学生,大多数教师不是越挫越勇,而是会选择避而远之,以免“自讨苦吃”。于是,“学困生”就成为了某些教师心中的负累,也成为了被遗忘和忽视的对象。
这不是陈鹤琴先生的错,也不是这句名言自身的错。错在哪里?错在许多教育管理者对陈先生这句名言的错误理解和不当使用!有的老师用归谬法倒推说:“没有不会教的教师,只有不会带的校长。”
其实陈鹤琴先生除了强调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责任感,强调教育工作者注重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重视自己教育能力的提升之外,还有他自己认为的教“好”的标准。
陈鹤琴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学生做人,首先要培养学生做人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内在的兴趣、学习的方法、人生的技能。教师教学成果的呈现不是立竿见影的考试分数,而是在某一个时期突然显现的学生心智的成长。从这里可以看出,陈鹤琴先生对于教“好”的界定,其实就是学生“心智的成长”。而学生心智的成长本来就是模糊的概念,是很难进行具体量化的,更何况,学生心智的成长完全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我想陈先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中的“好”也是因人而异的。
对这句名言的解读。一是对“好”字的理解,什么是“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品德好是好,学习好是好,身体好是好,爱钻研是好,爱劳动也是好。当年陈鹤琴先生虽然没有明说“好”是指那些方面,但他说的这句话中的“好”字,绝对不是单纯指学业成绩,而是指多方面,学生只要在某一方面有一点进步,就算“好”。即使指学业成绩,“好”的标准也不是绝对的,不一定是统一指标,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如果一个学生原来考试得60分,现在考了62分,有了2分的提高,我们就说这个学生是“好”的。二是对“会教”的理解。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通过自己辛勤努力,讲究方法和技能,能使学生在品德、学业成绩、行为习惯、能力或者特长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便是“会教”。否则一味强调学生间差异和家庭、社会因素,不去想办法促使学生某些方面进步,这就是不“会教”的老师。我们正是从“好”“会教”这两个关键词意义上考虑,就能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原本意义。
我们现在的教育评价恰好完全背离了陈先生的教育思想,我们把“一个学生心智的成长”这个复杂的问题简化为学习成绩的高低,成绩好才算老师教好了,成绩不好就是老师没有教好。而成绩的好坏不是看这个学生自身的进步和发展,而是把不同学校学生的成绩放到一起去考量去评价的。于是,那些重点高中录取剩下的,学习基础比较差,或者由于家庭、由于身体、由于其它各种各样的特殊原因,造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学习习惯差,学习品质差的学生,便让教师们非常头疼了。教这样的学生,很容易让你成为“不会教的教师”。尽管你费尽心血长善救失,帮助这些学生改变不良习惯,培养良好品质,花费了很大力气,也只能是让学生有所进步,根本不可能让学生达到时下社会评价的“好”的标准。于是,别人觉得你很无能,自己也会感到很失败。
说实话,我们职业高中招收的学生就是大都是学习基础比较差,不良习惯比较严重的学生。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觉得这些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教育提高素质,完成学业,成为合格公民,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在我们学校,虽然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成才,逐步形成了“进步就是成功,赏识每一位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的办学理念。但是,老师们的工作过程太艰难了,尽管老师们艰难付出,以自己理解的标准认为把学生教好了,也很难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同和赞扬。学生在老师的引导教育下进步了,提高了,甚至考上大学了,家长和社会还是会因为不是名牌大学等原因觉得我们没有把学生教“好”,我们还是有“不会教”的嫌疑,于是心里不免常常冒出丝丝苦涩。只有整个社会都认同并理解了,我们职业学校的师生,才能更好地验证陈鹤琴先生的这句名言。
学习洋思的心得体会
目前,在教育战线上掀起了学习洋思的热潮,我校也被卷入这股热潮中。这是因为洋思人的经验是成功的典范,洋思人的做法具有前瞻性,是教育战线上的排头兵,领路人。我认为学习洋思不能只从表面上学起,而要抓住洋思经验的关键所在。我通过认真阅读“洋思”教学经验的资料以后,深有感触:一所地处偏僻的乡村初中,建校短短20年,却成为全国素质教育的典型,这是因为洋思人敢于改革,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结果。他们构想了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新的教学方法。“洋思”的“先学后教”,渗透着自主精神,不仅预习在先,上课时往往经教师数语点拨,学生们就很快地
“通过引桥,上了自学快车道”,而且所谓“后教”之“教”也不是教师教,依然主要是引导学生们自己教自己,学会的教尚未学会的。洋思中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的就是让每个未来的公民学会学习,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其核心就在于人人都能学好,人人都能学会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怎么能叫不中看呢?
通过学习洋思的经验材料,相互交流学习体会,使我明确了学习洋思首先要学习洋思人坚持发展,永不满足的信念。洋思中学之所以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学习楷模,是因为洋思人对党的教育事业认真负责,自觉克服各种困难,不断追求、提高和发展,永不自满。其次,要学习洋思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洋思人为了振兴教育,他们竟然以三流的办学条件,三流的生源基础,创造出一流的教学业绩,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全体洋思人不断探索、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现在学习洋思,就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像洋思教师那样,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孜孜追求,诲人不倦,永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才能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再次,要学习洋思着眼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办学理念。洋思人坚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先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教育理念,坚持以新生来校开始,以最后一名学生抓起,针对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洋思人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对事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静下心来学习,满怀信心地追求进步,追求成功。确实如此,世界上的路是那些踏踏实实的人走出来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认真研读“洋思经验”后,我们应该认识到要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其中学会认知占有首要地位,我认为学生能够学会学习的课就是好课。以上是我学习“洋思”经验的一点体会,同为农村学校,有着同样条件,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学生,我相信:如果我们也有着“洋思”的精神, 我们同样也会取得卓越的成绩。而且我还相信:学习“洋思”经验是能够有效地推动我们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
首先,工作对一个人来讲,不仅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证明自我、实现自我、突破自我、成就自我的载体,所以,每个能走上工作岗位的人都会珍惜自己的工作,更何况是一个受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训的人民教师呢!并且,在当今社会,能拥有一份相对稳定,能自给自足,能自力更生的工作实属不易!因此,一个有头脑的人,一个能够过五关斩六将,堂堂正正走上教书育人神圣岗位的人,不会傻得去“不好好教书”,去“心甘情愿”当一个“差老师”,去接受残忍的末位淘汰,去丢掉自己的饭碗的!
其次,学生好,难道都是老师一人的功吗?学生不好,难道都是老师一人的过吗?说到这个问题,还得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历史谈起。在我国,这个观点是陈鹤琴老先生最先提出的,只不过他已仙逝,否则的话,就不会出现那么多荒谬演变的无稽之谈。我个人认为,引用他人的言论,首先请尊重其初衷,如果断章取义,实属不该,这是对作者的极大不敬;并且引用之人如果不仅不认真钻研作者的学术作品还妄自揣摩其本意,擅自更改,拿出来吓人,这就更不应该了,毕竟引用之人中的一些被别人称之为“专家”,那他的言论就要对大众的精神健康负责!陈鹤琴老先生的一段教育思想:“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至此,引用先生话的人,演绎先生话的人,其他所有的人,是否对此前的一些话语有了不同的“认知”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现在听到这些话,我的心里已经没有丝毫激动。
我是教师,但我不相信教育。但那个教育家却说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的至理名言?诸位有没有听到在这句“至理名言”的“开宗明义”下,衍生了多少类似的“名言”与“真理”啊?增添出多少教师的悲哀啊!
我是教师,但我希望以后不要当教师了。
如今,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一项规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老师批评学生自古天经地义,一个看似简单的规定背后折射出什么?
让我们思考一下:“班主任批评学生”缘何要教育部发文?
细思一下,就知道,就知道必然会生出这个怪胎了。
在科举时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读好书会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状元”可以做官,升官可以发财,可以光宗耀祖。到改革开放后的十年内,读好了书,会有一个好工作。人民富起来后,尤其是一部分人富起来了后,读书没有工作可分,读不读书就不那么重要了!人们追求一个目标“金钱”――那怕是何种手段得来都不重要了。
再有,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好,一个两个孩子都是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家里经济条件好,还要子女受这份罪吗?!
最后,教师生活水平处于温饱状态。一个普通民工,简单的劳动远远超过教师的工资水平,读书有什么用呢?俗话说,人有多好,说话的份量就有好大!例如某贫困县招聘城管员,教师中报名的比例占80 %。
因此,教师地位低下,不是口头喊崇高就崇高了,而是社会把老师看扁了!老师的生活情何以堪?
再看看教师的处境――
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宝贝还小你要用心教他,因为你是老师。
领导对老师说:学生成绩不好你要用心提高,否则要你下岗。
政府对老师说:你们先好好们和公务员同工同酬,法律规定的有望很快实现。
学生对老师说:读书有什么用像你没钱没势力,我就是不学你又不能赶我回去?
专家对老师说:要改善教学方法只有教不好书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社会对老师说:你是园丁、蜡烛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老师对老师说:我被家长责问得哑口无言,我被领导恐吓得连做噩梦,我被《教师法》骗得有冤难伸,我被学生折磨得遍体鳞伤,我被专家羞辱得无地自容。
在这处境下,教师批评教育学生不发文才怪,发文才合乎中国特色的社会实情――因为教师经济地位低下,只有依靠发文来壮教师的胆。现在的世道是“导游”都不爱带教师团,因为没有油水。
现实是残酷的。教师真是社会的弱者。国家总说教师工资要相当于公务员工资,甚至高于公务员工资的规定,却总是空话?!我们的工资根本也不可能与公务员工资有可比性。我们过教师节发了100元钱大家都乐得不行(总比有的时候不发的好)。现在说教师涨工资的声音是一浪高过一浪,却望穿秋水而无法实现!
我是一名教师,别称教师是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待遇上看,最多是人类灵魂的“泥水匠”!做得好,从没有人称赞,即使是自己最疼爱的那群学生也只会认为是他们自己聪明;只要稍不小心,就会背上“师德”问题。当了教师,我明白到什么是心酸。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口号曾经激起多少教师的豪情壮志。但现在究竟有多少教师因自己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感到自豪呢?有多少教师因为自己固守三尺讲台而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呢?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51-02前段时间有一种说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1][2][3]笔者不知道这句话最先出于何处。但这种说法后来被慢慢扭曲为若学生学得不好,责任全在教师。此言论一出,舆论哗然,但更为奇怪的是居然赞成者为数众多。仔细观察才发现:在赞成者当中,多数为成绩差的学生。他们赞成的理由不说也清楚,因为这种说法给自己的成绩差找到了一个最大的借口,把成绩差完全归结于自己以外的外因。这个借口不仅可以掩盖自己学习不努力,反而把自己变成一个 “不会教”的、“误人子弟”的教师的受害者。而其他赞成者,有不懂教育的好事者和懂点教育对教师的苛刻者。这些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教师除了工作艰辛之外,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我们知道,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古训早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历史发展到现代,每个学生都在追求个性化发展,都在教师那里追求最大限度的发展自身潜力。可想而知,教育的复杂性更大了。
这里我们并不讨论教育到底有多么复杂,先说说比教育简单的,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教学。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教学是被教学者和教学者双方的事,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事。仅就这一点来说,学生学得不好,全怪教师这种观点就站不住脚。其次,按辩证唯物论,外因是改变事物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外因,学生自己是内因。成绩差,内因应该是关键原因,怎么能 把外因归结于主要原因?如此说来,学生成绩差了就怪教师,的确是大错特错了。从教学上升到更复杂的教育,教育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边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育者是外因,被教育者如果不成才也不能简单把原因归结于教育者。
有必要说明教育和教学的异同。两者最大的异同就是教育是所有教学的总称和升华。教学看的是成绩,是短时间的;教育看的是成果,是长时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讲的就是教育的长时性。教育和教学都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这种双边活动中,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是事物改变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检验教学或教育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学生,以学生的成绩或学生本身作为成果来检验教学或教育的优劣。为了使下面论述简单些,我们不再纠缠教学或教育这两个概念,就用比教学更广泛的概念教育。
在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中,教师一直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即主体地位。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交流量少,世界信息化程度很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最初的时候甚至只能从教师那里获取想要的东西。这必然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也必然出现师道尊严。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人们交流量变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慢慢的多起来。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空前绝后,而且方兴未艾,学生获取知识从先前很难,现在变得轻而易举。除了书本、杂志、报纸、广播、电视,利用电脑和互联网,动动手指头就能了解世界上最新的新闻,百度或谷歌就能查询到几乎所有自己想要资料。
于是乎,就出现了像韩愈在《师说》中的所描述的那样:“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当代的教师感慨:学生没有从前努力了,没有从前听教师的话了,没有从前守纪律了,没有从前尊重教师了。总之,没有从前好管教了,没有从前好教育了。同样,现在,不仅教师对学生颇有微词,学生对教师的看法也很多。学生对教师最大的不满是教法单调、枯燥,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教师不仅有代沟,而且课堂上教师太严肃,缺少亲和力。中国古代就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和学生各执一词,争得不可开交,但争论的焦点只有一个:教师觉得学生不好教,学生觉得教师没教好。幸好只是不好教而不是教不好,也幸好只是没教好而不是没好教。教师虽然觉得学生不好教,但不是教不好,不是“孺子不可教”,不是“朽木不可雕”的放弃态度,而是觉得虽可教好但难度太大;学生也没有否定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只是觉得教师应该教得更好,同时也让自己学得更好。总之,师生间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只是缺少一种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让师生双方都比较满意。
虽然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双边活动中教师不是内因,而是外因,不是主体,而居于次要地位,这种处于次要地位的外因不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直接原因和动力,但是教育成败的压力却几乎单独由处于次要地位的外因――教师来承担。这在传统教育中还勉强说得过去,那时教师虽然不是内因,但却是教育的主体,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一切教育活动均围绕教师展开。在古代,有“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提法,因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影响很大,甚至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影响,这必然要求教师担负起足够的责任,承受住相当的压力。“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反过来出不了高徒,就是教不严,教师除了自己“惰”之外,更难脱“误人子弟”之咎。历史进步到现在,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教师不再是教育的主体,不再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而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那么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责任是否减少了,压力是否降低了呢?并非如此。在现代教育中,虽然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下降了,但由于学生、家长,甚至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更高了,教师的责任和压力反而上升了。在信息社会中,学生不只接受教师单一的教育,他们还大量的或者海量地接收着信息社会廉价或免费提供的各种信息,即知识。这些信息即便对学生无害,但也绝非都是精华。作为学生,他们自己不仅不可能很好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反很可能真假不辨,良莠不分,甚至是非颠倒。这除了要净化社会风气外[4],更需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判断真假,区分良莠,明辨是非。这对教师的业务期望明显提高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师高弟子强”,说的就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当代教师的追求。除此之外,由于传统课堂太严肃,教师太严厉,教学太刻板,而教育之外的东西正好相反,轻松,活泼,丰富多彩,以至于学生也每每感慨:不是我不想学,而是学习太枯燥,乏味,不好玩。这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能把课上得寓教于乐最好,若不能,最少也要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笔者对现代教师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深有体会。社会在不断进步,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膨胀,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各行各业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教育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关系到将来,社会对其要求更高。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提高,当然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新时代的教师虽然不再有传统教育体制下的主体地位,但却必须接受更大的挑战,承受更大压力。在面临挑战的时候,除了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坚持原则,弘扬优秀传统外,还要调整好心态,乐观教学,缓解压力,更要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与时俱进,才能超越时代,更好地引领学生进步。这样才能体现教师这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内涵,不负社会对教师的期望。[5][6]
[参考文献]
[1]赵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J].江苏教育,2011(4):15.
[2]王雅珍,祁秀春.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作用的再认识[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5):37-40.
[3]魏登云,杨桂芳.解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5):107-109.
[4]陈瑜明.质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0):91-9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进程要求,从1999年起,各高校纷纷进行大规模的扩招。在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中,高职高专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传统的教育的教学范式,以灌输式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主导,学生为辅。?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其定向、定时、定量的信息传输等特征,往往使课程显得较为枯燥乏味,教学效率相应下降?。如果不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要求学生“到课”,都很困难。“你讲你的,学生做他的事去了”。老师们很困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需要进行课程教学范式改革。
课程教学范式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根据现代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围绕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课程教学?怎样提供这样的课程教学?
一、有一个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
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高职学校只要考生过了专科提档线就可以上,所以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这对于学生本身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他们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他们虽然此类学生圆了大学梦,但进校后,由于自身基础不牢,学习能力差,各方面的素质都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反映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没有组织观念、没有时间观念、上课经常迟到,甚至无故旷课,不重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缺乏公民道德意识,对学习、集体活动缺少热情,过分地强调自我性,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判断力,没有时代紧迫感。他们人生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这一条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同学都带着原来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他们在接受知识上比别的同学要慢一些,对于人生的长远打算更是缺乏认识,或者说有的同学是害怕考虑,在回避或者在逃避这个问题,缺乏青年人那种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选择、不挑剔学生,让人人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把信念变成信心和行动。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以此来坚定师生的信心,鼓舞师生的士气。平时,又通过班会,校内传媒与相关活动,树立和宣传典型事例。
二、从上课抓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会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就是知识的传授也很难真正到位,真正落实。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一个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会学、都能学好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教”和“学”的中心任务不是例行公事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尽快地学会提出疑问。学会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应该建立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消除教师的话语霸权,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学生拥有充分的表达权。在平等的氛围中,在协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形成开放和谐的学习情境。
三、要敢于弃旧图新
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问题是长期困扰普通中学尤其是生源素质偏低薄弱学校的难点问题,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育的瓶颈问题,也是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倍感困扰又不得不面对的教育难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学校就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解决不好,学校将原地踏步,难有起色。在这方面,综观名师名校的成功经验,转化学困生的关键不在于知识的补充强化,而在于自我意识的唤醒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确保教好每一位学生,是洋思中学的首要教学原则,也是洋思中学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显著特点。
洋思中学,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超过4分钟,其他时间全部让学生自学;每堂课的作业当堂布置当堂完成,没有课外作业;学校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全校学生的每一门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外地外校教不好的“差生”送进洋思也变好了。
笔者对洋思中学从自学抓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而没有“差生”颇感兴趣,结合近几年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寻找并分析后进生成因
学困生不是脑子笨,而是因为这个那个原因,缺课太多,问题成堆,失去学习信心和能力形成的。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学困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在于他们普遍存在一种失败者心态,自信心不足。导致学习动力丧失的原因在于学习进程中反复经历失败,产生消极心理状态。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全体发展。
二、牢固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大教育家孔子就说对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这都说明教师对学生了解的重要性。因此,要真正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致后的原因,做到胸中有数,对症下药。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这是洋思中心的教育理念。要实现这个教育理念,必须有相应的措施,“适当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学好”是洋思中学紧接着“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教学理念后面的第二个层次的研究课题。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学好呢?蔡林森校长从自己的三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悟出,尽量让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理解的基础上,尽量让学生练习。蔡校长指出:“学习是关于掌握知识的实践,所以学习应当由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他还说:“打仗是由连队战士打的,指挥员用智慧去指挥打仗,教师要和指挥员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去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包办学生的学习。”他强调指出:“理解游泳知识与游到河对岸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课堂上学生听懂和正确熟练的应用有本质区别。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了,这是降低教学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使学生会做和熟练,尽量让学生当堂训练,在课堂上把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三、以“生”定教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是谁在学习?教师教什么?教师怎样教?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生定教――教师根据学生认知情况和生活经验,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先学后教――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反馈学生未知的内容或知之不深、不透的内容后有针对性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