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4 10:11: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迎检发言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家上午好!
紧张充实的“国培”第二阶段—影子实践研修阶段一晃就结束了。回想这一段时期,感慨万千,尤其离别之际这一场春雨,更是让人在感伤之余倍感这次国培对自我人生的重大意义——恰似一场及时的贵如金的甘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人生注入了新的活力,浇灌了滋润的生命的生长姿态,愿这一场春雨为我们迎来自我的新的盎然生机——在人生的平台上跨上更高的台阶,升华自己。
一、难忘——温情的回顾
1、难忘这里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带教老师
在影子实践学习期间,他们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课余向我们传授真经,闲暇之时与我们谈心;有时还不忘谆谆告诫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之路上学会耐得住寂寞,要多在理论上下功夫。
我们是庆幸的,他们每日对待工作、对待学生的态度,让们学到了很多很多;他们每日对我们的帮助,让我们受益匪浅,影响至深。在这里,向他们说声“谢谢!”
2、难忘努力认真的学友们
每天,大家都早早赶到学校,认真备课,仔细批改作业,有时还会找学生谈谈心。更多的时候还是大家在一起讨论某一个篇目的解读与教学设计。常常会被学友们精深的解读所折服,为学友们认真的劲而感动,为学友们巧妙的设计而钦佩。
二、感动——真诚的谢意
感谢的话有太多,感谢的人也有太多。在这临别之际,我唯有真诚地用语言来表达出我自己及全体国培学员对合肥师范学院、学院中文系、继教院相关领导及老师深深的敬意和谢意;同时也借这个机会表达出对全体国培学员的真诚谢意——是你们的帮助,让我获得了进步;是你们的无私,让我获得了渴望的资源。你们的博学、你们的睿智、你们的风范、你们的精神等等,太多太多的地方,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影响,让我意识了、学到了很多很多,这将是我一生的财富。更感谢你们接纳了我这个才疏学浅之辈,从而让我更为幸福的是收获了与你们之间的感情和这永久都难以割舍的缘分——我的兄弟姐妹,谢谢你们!
三、展望——美好的梦想
影子实践研修结束了,可我们心中的激情却还在澎湃。记得名师袁卫星老师说过,学校给我搭多高的梯子,我就能爬多高的楼。这句话更多的表达出了袁老师的志向与信心,展现出了他前行的决心——做一个真正的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上的人及努力提高自我的强大愿望。我个人觉得,袁老师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心中一定要有梦,有梦才会去追寻,追寻的路上,与荆棘、汗水相伴的定会有一路的芬芳在不远的前方。
做个有梦的人,做个追梦的人。
让我们记住:我们在路上,我们是一群行走的语文教师。
此时春*正好,怀揣梦想去远方!
祝福你们,我的兄弟姐妹!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4-0372-03
【关键词】 生活变动事件;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我国近年来校园突发事件频发,如校园暴力、食品中毒、疾病流行、地震灾害、台风灾害、火灾等,揭示了目前校园的安全系统较为脆弱。因此,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相应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标志着政府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纳入了法制轨道。该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通过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反映出目前大学生非常缺乏应急知识和自我安全防护意识,而且在学校管理体系中也缺乏相应的教育培训和预案支持,很多学校没有相应的安全标识对学生进行安全行为的指导。因此,加强高校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应急管理系统,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常规化、科学化,是一项关系重
大、形势紧迫的任务。
1 基本概念
突发事件,又被称为紧急事件、危机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起而突然发生的, 不以事件的相应人和事件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一定范围内对现有社会、生活秩序造成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1]。相应的,高校突发事件是指: 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 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 对高校教师和学生造成极大人身和财产安全威胁的, 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有很多种,其中按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政治类突发事件、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具有发生时间的突然性、发生后果的危害性、发生地点的敏感性等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中间和之后,高校及其主管部门为减轻或减缓特殊事件的影响,恢复自身正常的运行秩序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措施。它包括突发事
件发生前的预防、发生过程控制和发生后的恢复处理。
2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
造成当前高校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天之骄子”不再成为大学生的代名词;(2)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在校生在万人以上的高校比比皆是,有些城市的高校区,聚集了十几万名的学生;(3)当代大学生相当多的是独生子女,生活经验和阅历较浅,且受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危机事件的预测和处理常识;(4)大学生关心政治,爱国忧民,富有时代感,但同时缺乏政治敏锐性,头脑简单,热情冲动;(5)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的制度和规定的出台,难免会令部分学生的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6)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新闻媒体的逐步开放,许多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往往在第一时间迅速地散布到校园里。
3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建立
3.1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 其建立过程见图1。
在管理信息库的建立过程中,首先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调查等收集、生成突发事件的风险信息。然后利用因果分析、事件树、What If、FMEA等风险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风险信息进行分类分析,给出风险清单及其分类,并对产生风险的原因、风险发生后的后果及严重性程度和发展进程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以上的工作建成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基础(或历史)数据库。将该基础(历史)数据库与利用高校工作人员的突发事件识别和度量经验生成的处置措施库结合,建立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这个数据库主要包括预测预警数据库和应急方案库。更准确地说,管理信息库应该是一个决策支持库,其主要是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执行起辅助和指导作用。
3.2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编制应在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建立的突发事件识别及处置报告的指导下进行。编制时,通过实地调查确定高校相应组织指挥部门和应急联动部门的组织机构及相关责任,以便于当发生突发事件时有关部门迅速启动相应措施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对于一次学生食堂的食物中毒突发事件来说,其发生的地点可能在食堂、宿舍、教室或学生上课的路上,这就要求教学组织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检查监督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做好这一类突发事件的监测。监测部门将监测到的突发事件迅速告知抢险应急部门,抢险应急部门对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后果进行监测,进行准备、规划。抢险应急部门应联合安全保卫部门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处理和事后处理与恢复。最后,由抢险应急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总结。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指挥体系与应急联动体系。组织指挥体系主要由学校的行政、教学及后勤领导部门组成,具体可包括安全保卫组、抢险应急组、教学组织组、学生管理组、检查监督组、后勤保障组。而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联动体系主要由以下功能模块组成:突发事件预测、突发事件预测预警,准备、规划,报警、接警,应急指挥处理,事后处理、恢复,评估、分析总结。
3.3 学生安全教育培训手册 学生安全教育培训手册主要包括应急法律法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类型及风险源、预防知识、避险常识、自救常识、互救常识、减灾常识等。
在编制过程中,将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中的相关风险信息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应急处理的经验相结合,然后编制成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培训手册,作为学生日常安全行为的指导。
所建立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见图2。在建立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中,根据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建立的突发事件识别及处置报告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安全教育培训手册的建立起着指导作用。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首先启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进行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报警接警、应急处置等工作。然后将对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关于突发事件的新的风险信息反馈给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以完善和更新管理信息库的风险信息。然后根据管理信息库生成的新的突发事件识别及处置报告改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以及对安全教育培训手册进行补充。
4 讨论
美国的各级政府都对学校的危机管理给予相当的重视。在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专门的学校危机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职责就在于进行危机管理研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并有详细的操作指南。美国教育部在2003年5月向全国下发的《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危机管理的连续4阶段模式[2],即“危机的缓解与预防、针对危机作准备、对危机的反应、危机后恢复”。这个4阶段模式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正,其完善和修正是建立在历史数据、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根据这个模式,美国教育部为各类各级学校制定了危机管理的政策指南。
在我国港台地区,校园危机管理的策略研究引起了学者们广泛关注。其中由香港学者胡洁婷等于2000年编写的《临危不乱:校园危机管理手册》,被认为较为方便和实用。而于同年启动的“校园危机支援计划”,针对香港地区中小学常见的五大类危机开展对策研究,其目的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不同专题的到校工作坊或到校减压活动。台湾《十大校园危机管理手册》,在对台湾中学流行的突发事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开展了专项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应对策略[3]。另外,较有代表性的学校危机管理研究成果还有孙本初“校园危机管理动态模式”的4阶段设计[4]和郑燕祥(香港,1997)“学校危机管理之模式与运作”的3阶段模式[5]。港台对于学校危机管理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中小学范围,缺乏高等院校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且地方色彩浓厚,在我国内地推广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目前,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将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视角投向学校危机管理,其中对于高校危机进入了实质性研究。其中,赵中建提出“学校危机管理即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危机管理制度和计划对学校危机进行预防、处理和复原的策略应对过程,并应当成为学校日常管理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6]。郭正贤提出了“应该建立专门的高校应对危机的管理机构,在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时候便紧急起用危机管理机制,以使学校在非常时期能够保证基本正常的教学及生活秩序”[7]。其后,中国人民大学的纪宝成在其“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一文中阐述了高校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了高校危机管理的范畴,探讨了高校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8];刘向兵等[9]提出了关于搞好高校日常危机管理的一些思考;白涛等[10]也从危机及危机管理的概念阐释了高校危机、高校危机管理的内涵、类型及其特点,提出了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结合高校管理的实际,探讨了高校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及具体对策;王茂涛[11]认为应从多角度构建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李明等[12]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提出了影响高校稳定的突发事件的定量预警模型。
本文通过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建立了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从实施战略的高度对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进行设计,构建了一套保障校园公共安全的组织体系及校园突发事件处理的应急体系,并将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编制成学生安全教育培训手册,为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方法。
5 参考文献
[1] 李佐卫,陈庆华,张学忠.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探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11-15.
[2] 朱晓斌.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模式与政策.比较教育研究,2004,27(12):45-50.
[3] 吴建勋.浅析高校危机管理.生产力研究,2004,4(6):256.
[4] 孙本初.校园危机管理策略[EB/OL][2008-09-15].nmh.gov.tw/edu/basis3/14/gh4.htm(2008-10-20).
[5] 郑燕祥.学校危机的理念和管理:多元观点的分析.教育学报,1997,25(1):1-23.
[6] 赵中建,徐士强.学校危机管理:由“非典”事件引发的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3,17(8):4-8.
[7] 郭正贤.高校危机管理的探索.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4):65-67.
[8] 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中国高教研究,2003,25(8):3-6.
[9] 刘向兵,倪莹.关于搞好高校日常危机管理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3,30(23):41-42.
[10]白涛,许中华.高校危机管理对策初探.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67-71.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含义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忽然发生的以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而高校突发事件总结一下包括一下五类:第一类自然灾害,包含地震、洪水、雪灾、台风等;第二类卫生性灾害事件,包括流行性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第三类是人为灾害事件,包含火灾、校园交通事故等;第四类群体性聚集事件,包含游行、非法集会、集体骚乱、罢餐等;第五类伤害事件,包含学生自伤、校园暴力伤害事故、师生冲突互伤、恐吓、劫持、群体斗殴事故等。
二、诱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因素
(一)学生因素
在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学生已步入成年阶段,对社会的一些看法和现象理解较为直接,往往因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一些不理性的想法,思考方式也容易受社会和周围人群的影响。首先,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中有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独断专行,以自我为中心,导致许多学生感情脆弱,不能很好得处理同学之间关系、师生之间关系、和朋友、家人之间的关系,不善也不愿多跟他人交流,做事情容易走向极端,自杀和他杀事件频频发生。其次,由于在校学院大都来自五湖四海,人员分散,城乡差别、贫富差别较大,导致不少贫困学生心理自卑与不平衡,容易产生心理扭曲,引发打架、偷窃等事端。
(二)学校因素
由于高校发展日新月异,改革每年都在进行,扩招规模年年增加,校园基础设施也远远满足不了现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自习室、图书馆紧张,食堂饭菜质量不高等等已经无法满足迅速增长学生的需要,学生对学校各方面条件不满意。现阶段我国高校正步入深化改革时期,学校的工作也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变化,在此基础上往往会出现一些矛盾事件发生。比如高校管理方的管理队伍庞大,致使管理工作做不到位,导致很多学生出现问题时管理者未能第一时间察觉,而造成不好的结果等。
(三)家庭因素
高校大学生都是从高考过渡到大学学习生活的,压力也随着高考的压力向就业压力转变,家长在这段时间会忽视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培养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培养。很多家长对其子女采用高压式管理,培养目标定位高,但在其子女考入大学后,家长以为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已经成才了,而忽视了与学校沟通,淡化了与子女的继续交流。这样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强烈反差,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容易出现冲动叛逆的行为,遇事不是依靠组织和法律去解决,而是以闹事的形式要挟学校解决问题。所以在校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不能只看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和生活也要有计划的培养,避免因心理疾病而引发的突发事件。
三、辅导员如何应对高校突发事件
(一)做好防范工作
辅导员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沟通的桥梁,因此,经常深入学生内部,并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到信息畅通有着至关重要的预防作用。学校经常强调,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中,走进学生的内心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辅导员还应当做到热爱自己学生,把握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真心地关心学生,帮他们克服各方面的困难。还要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网络思想工作、贫困生认定工作等,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发挥主要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作用,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及时把握学生每个方面的思想动态。另外辅导员还要培养危机意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长期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对于突发事件缺乏心理准备,当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广大学生普遍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这个事实提醒我们,辅导员必须具备“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如果具备了应对突发的灾情、疫情、敌情、战情的各种心理准备,无疑会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其次“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注重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体现,越在平安无事时越要积极主动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
(二)做好应对工作
突发事件往往来势凶猛,辅导员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能从容应对。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辅导员应具备善于发现和捕捉现在危机的能力和意识,发现危机征兆,要第一时间上报有关领导并及时处理,尽力减少危机带来的各种危害。突发事件,其事发突然,若处置不及时和处置不当,往往会难于控制局面,造成更大危害。学生在学校如果出现某些困难和突发性状况时,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并求助于辅导员。而辅导员在收到学生反映的信息后,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稳定现场秩序,组织学生有序疏散,尽力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然后弄清事件发生起因,对事件的性质和影响程度的初步评估,对事态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一定的预测。对于影响小、易解决、性质不严重但需要及时解决的事件,可自己先行处理,再上报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而对于解决不了、情节严重的问题,要及时、准确上报,并按校领导要求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三)做好善后工作
随着危机逐步的得到控制,学校的中心工作也基本转移。辅导员要在学校突发事件领导机构的领导下,对突发事件进行善后处理,恢复正常教学秩序。高校突发事件具有持久性特点,辅导员要尽量缩短突发事件的影响时段,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化为乌有。同时,要抓住引发突发事件的实质问题和关键所在,解决根本矛盾,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做好家长、学校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尽快抚平他们的心理创伤。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3-0115-02
从上个世纪40年代计算机诞生以来,短短的几十年内,计算机信息技术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变化。由诞生到普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发展潜力。而就我国目前的计算机使用情况来看,高校也已经基本普及计算机,我国也不乏全信息网络化的高校,这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这种情况之下,高校计算机的辅助软件开发也成为计算机网络发展之中的重要内容。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的设计思想应以应用性为主,应真正符合学校师生的使用需求,所以,在进行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之中,不仅要注意软件的操作性能,还要注重计算机软件的灵活性以及与高校课程与工作相结合的协调性,从而使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能够从根本上帮助高校课程学习以及日常工作。
1 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发与应用的意义
1.1 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现在大多数的职业都已经普及计算机,各个行业的工作方式都趋于自动化和信息化。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各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也就逐渐提升,大多数的工作岗位都要求员工具备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所以高校的发展也应该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尽量提升计算机的使用率,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水平。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开发也应提升速度。现代化的软件需要实时进行更新与维护,计算机辅助软件的更新速度比计算机网络的更新速度更加迅速。所以,高校应尽量提升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发速度,并提升应用功能,从而在根本上加强计算机的使用效率。这对于高校培养全能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在任何事物发展的过程之中都不能脱离科学技术。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开发与更新就是依托科学技术来观察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高校是进行高等教育的场所,其教学材料以及教学内容都需要进行及时更新,永远要以最为先进的内容来面对学生。但是目前高校教材的使用情况却并不理想,许多教材仍然是沿用几年之前的版本,没有进行更新,其中的内容已经与目前的发展水平相差甚远。这种情况时不利于高校发展与学生自身发展的。而开发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并对软件进行实时的更新与维护,将最新的内容融入到软件之中,这样不仅能够解决教材中存在的弊端,还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果。
1.3 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更加具有针对性
高校学生对于课堂的态度普遍消极,其中也存在大量的不良现象,例如逃课,或者在课堂上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等等。学生不认真学习是高校教学中的通病。这种现象并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如果对学生提出硬性的要求,就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应将自交还给学生。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开发就具有针对性,在于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生对计算机辅助软件的适应性。所以,对于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极为重要。
2 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开发与利用
2.1 传统计算机辅助软件设计模式
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软件设计模式具有多样性。而其中最为常见的应为培训类课程软件。课程软件使用的开发模型也具有多样性,在开发模型中最常用的应为ADDIE模型。ADDIR构建模型在由五个步骤组成,在软件的开发与设计正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五个步骤分别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以及评估。利用这五个步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软件设计与开发的灵活性。具体如下表。
2.2 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开发原则
计算机辅助软件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之中,应遵循三个原则。在进行软件开发时,不能只以软件的利用效率为主,应该更多地体现软件的人性化,从而在各个方面优化软件的实用性。
1)渐进性
在进行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注意渐进性。渐进性原则的意义在于,要坚持高校在教学过程之中的步骤性,不能一次性地将教学计划全部完成,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软件计划的基础之内进行循序渐进地开发,避免学生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出现差错。
2) 探究性
软件的开发实际上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所以,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之中,必须要遵循探究性,以实践为主要方式。在进行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发的过程之中,要以实践性为基础,加强对软件的利用效率,在使用的过程之中发现开发中的不足,从而改正。
3)灵活性
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发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灵活性原则。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具有灵活性,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之中,软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进行适当地调节,而不是一成不变地由使用者去适应,若软件缺乏灵活性,即说明软件开发失败。
2.3 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应用
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开发的成果。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主性,加强学习兴趣,对于高校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计算机辅助软件不仅在提供基本的学习知识,还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凝聚于一个系统之内,加强学生对于计算机辅助软件的使用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的构建也能够提供基础。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是目前高校计算机网络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对计算机辅助软件的维护与优化也是在开发与应用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高校应提升对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发的能力,从而提升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力军.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发与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2] 赵慧.计算机辅助改善同伴关系心理素质教育软件开发与实验研究[D].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2005.
高锰酸盐指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高锰酸钾在酸性溶液中将还原性物质氧化,过量的高锰酸钾用草酸还原。根据高锰酸钾消耗量表示耗氧量。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水中CODMn时,由于易挥发的有机物不能被高锰酸钾所氧化,因此,测得的数值的大小不能完全反应水被有机物污染的程度,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条件性指标,其测定结果受到反应体系的酸度、加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检测方法是GB/T5750-2006酸性高锰酸钾滴定法,该方法要求沸水浴30min。当样品较多时,检测时间比较长,效率较低,不能及时有效的提供检测数据。笔者结合多年从事CODMn分析的实践经验,通过对反应酸度和加热时间的研究,对原有方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样品的检测效率。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
电热恒温水浴锅、锥形瓶250mL、酸式滴定管;硫酸溶液(1+3)、草酸钠标准储备溶液(0.1000mol/L)、草酸钠标准使用溶液(0.01000mol/L)、高锰酸钾溶液(0.1000mol/L)、高锰酸钾标准溶液(0.01000mol/L)。
1.2试验方法
1.2.1国标方法操作步骤
吸取100mL充分混匀的水样置于25mL锥形瓶中。加入5mL(1+3)硫酸溶液。用滴定管加入10.00mL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摇匀。立即将锥形瓶放入沸腾的水浴中,准确放置30min。取下锥形瓶,趁热加入10.00mL草酸钠标准使用溶液。于白色背景上,滴入高锰酸钾标准溶液,至溶液呈微红色即为终点,记录用量V1。向上述已滴定至终点的水样中,趁热加入10.00mL草酸钠标准使用溶液。立即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至微红色,记录用量V2。求得高锰酸钾校正系数(K),再按公式求得高锰酸钾数值。
1.2.2溶液酸度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影响
在相同反应时间内,改变反应酸度,对同一样品,分别加入(1+4)、(1+3)、(1+2)和(1+1)硫酸5mL,沸水浴加热30min,测定高锰酸盐指数。
1.2.3不同水浴时间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影响
在同一酸度条件下,延长反应时间,对同一水样分别加入(1+4)、(1+3)、(1+2)和(1+1)硫酸5mL,分别设置水浴加热时间15min、20min、25min、30min,测定高锰酸盐指数。
1.2.4对比分析试验
根据以上的试验结果,样品中加入5mL浓硫酸代替5mL(1+3)硫酸,水浴30min缩短为12min,对比分析标准样品和样品,测定高锰酸盐指数:
(1)标准样品对比分析:检测高锰酸盐指数为(5.57±0.39)mg/L的标准样品,监测其结果。
(2)样品对比分析:对同一水样,分别用标准方法和加入5mL浓硫酸,水浴消解12min方法进行测定,监测其结果。
2.结果与分析
2.1反应条件的选择
2.1.1溶液酸度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影响
相同水浴时间30min时,加入不同浓度的硫酸,测得的高锰酸盐指数数值不同,酸度为(1+4)、(1+3)、(1+2)和(1+1)时,高锰酸盐指数分别为1.95mg/L、2.25mg/L、2.37mg/L、2.47mg/L。表明在相同的反应时间内,随着酸度的增加,测得的高锰酸盐指数数值也逐渐增大。
2.1.2反应时间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影响
在相同酸度条件下,不同的水浴时间,测得的高锰酸盐指数为:水浴30min的测定值均大于25min的测定值,而25min的测定值又都大于20min的测定值,水浴15min的测定值最小。表明在相同酸度条件下,高锰酸盐指数随水浴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
2.2分析应用
根据以上的实验结果,继续尝试通过增大酸度、缩短反应时间来准确测定高锰酸盐指数,从而提高分析效率。加入5mL浓硫酸,分别水浴10min、11min、12min、13min、14min时,测定值分别为3.78mg/L、3.95mg/L、4.24mg/L、4.41mg/L、4.62mg/L。而标准样品的高锰酸盐指数为(4.18±0.4)mg/L。可见,水浴12min的测定值与标准值最接近,仅相差(0.06±0.4)mg/L,而其他水浴时间的测定值与标准值相差相对较大。故可选择加入5mL浓硫酸、水浴12min作为反应条件,以提高分析效率。
3.对比分析试验
3.1标准样品对比分析
用改进后的方法检测高锰酸盐指数为(5.57±0.39)mg/L的标准样品,检测4次,均值为5.46mg/L,相对标准偏差为0.51%。因此,用改进的方法分析标准样品,其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能达到标准样品的定值要求。
3.2样品对比分析
对同一水样,分别用标准方法和加人5mL浓硫酸,水浴消解12min方法进行测定,监测其结果。用标准方法测得高锰酸盐指数平均值为2.17mg/L,变异系数为0.5%。用改进方法测得高锰酸盐指数平均值为2.14mg/L,变异系数为0.3%。可以看出,改进后的方法与标准方法相比较,高锰酸盐指数平均值仅相差0.03,无显著差异。
4.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改进后的方法测定高锰酸盐指数标准样品和水样,均能达到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可应用于实际分析工作中,提高分析效率。 [科]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36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143-04
Study on the Response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Emergency Internet Public OpinionChen Qian Chen Qiang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d some intensive research on the response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emergency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university emergency internet public opinion,which included information collection mechanism,event judged mechanism,resource mobilization mechanism,event tracking mechanism and recovery mechanism.Then it did some intensive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of each sub-system to make the response mechanism valuable.
〔Key words〕emergency;internet public opinion;response mechanism
1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概念界定
网络舆情研究的兴起与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学者对网络舆情的内涵、诱发因素、演变机理、预警与引导都有相应的研究,尤其在其内涵方面已经形成初步共识,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刘毅[1]和曾润喜[2]的观点,即网络舆情的本质是网民具有倾向性的意见、态度以及情绪的集合。在网络舆情概念的基础上,部分学者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展开研究,包括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片面化呈现[3]、演变机理[4]和应对机制[5]。然而却少有学者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该如何回应,也没有构建具有实践价值和普及价值的回应机制,理论的缺乏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影响的广泛性和地位的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笔者则试图在此领域有所突破,尝试构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结合刘毅以及曾润喜对网络舆情的界定,笔者将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定义为网民在与具体高校有关的突发事件的刺激下形成的并通过网络传播的具有倾向性的态度、意见、以及情绪的集合。与普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不同的是,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客体是高校内部发生的突发事件或者与高校个体有关的突发事件,此类事件发生后,高校的名称往往成为网络信息标题的核心标签,网民态度和情感的表达也以高校为中心。
2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构成
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各种力量的互动推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放大效应与聚焦效应的联合作用增加网络舆情的穿透性和破坏性,群体极化效应的启动则易使网民最初带有倾向性的观点走向极端。处于舆论中心的事发高校必须采取措施对舆情走向加以引导,以避免网络舆论引发的蝴蝶效应所带来的损害。事实上,围绕事件本身展开的评论所具有的倾向性反映着网民的某种诉求,如对高校学术造假的声讨便体现网民对学术道德的捍卫,对道德价值体系的维护。学术造假当事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后,网络舆情也开始进入衰退和消解状态。然而诉求的多元性以及网民参与动机的差异性使得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对当事人或者当事行为的直接处理往往并不总是能满足网民的诉求,必须建立系统的回应机制来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正如塔罗和蒂利所指出的那样,机制是有着明确界限的重大事件在各种不同条件的作用下,以相同或极其相似的方式,使特定的一组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那些经常重复发生的具有因果关联的机制链的组合和作用推动着事件的发生和发展[6]。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主要有以下部分构成:(1)信息汇集机制。互联网去中心化以及匿名互动的特性打破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网民只要愿意就可以通过发帖、转帖、跟帖以及评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个网民都是记者。当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相关信息都能够在网络社会得以呈现,要响应这些带有诉求的信息就必须对其进行收集。(2)事件研判机制。主要对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如议题的性质和网民评论的趋向等。(3)策略选取机制。根据对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所得到的结果制定和选取针对性的策略以提高回应的效果。(4)资源动员机制。资源动员是回应策略得以实施的关键,资源动员的程度直接决定事发高校对网络舆情回应的成效。(5)事件追踪机制。通过资源动员将策略实施后,必须对网民的反应予以追踪,最直接的就是时刻关注网络上与事件相关的帖子、评论以及新闻的情况。当网络舆情不仅没有呈现消解趋势反而更加激进的时候,则要再次启动信息汇集机制、事件研判机制、策略选取机制以及资源动员机制。反之,则启动事后恢复机制。(6)事后恢复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尤其是网络舆情的形成使事发高校内部生态平衡受到干扰,如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和学校声誉遭受的损失,必须采取措施恢复原有的平衡状态。回应机制的6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示意图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研究Feb.,2012Vol.32 No.23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运行
3.1 作为回应基础的信息汇集机制运行
信息汇集机制是整个回应机制运行的基础,其运行的顺利与否直接决定整个回应机制的效果,也决定着能否成功消解网络舆情。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当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相关的信息便会在较短时间内呈现在网络上,尤其当事件超乎网民意料的时候。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信息扩散的催化剂,它们的介入使事件信息扩散到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各个角落,并引起网民的激烈讨论,新闻网站、网络论坛、私人博客、社交网站以及聊天工具等都成为信息的载体。信息汇集的主要工作就是关注和搜集各类载体上承载的信息和评论。事发高校内部师生员工对于事件本身的态度和意见也是信息汇集的重要部分。两类信息的汇集路径是有所区别的。舆情信息的收集要坚持质量和数量并重的原则。数量上主要由两支工作队伍来保证。面向校外传播载体的舆情核心团队,由校党委宣传部、新闻学院专家学者以及校舆情信息中心成员(如果事发高校未成立舆情信息中心,则可以将学生组织中负责宣传的人员纳入其中)组成。主要负责从网络海量信息中搜集与事件有关的信息,对于网民关注的热帖以及热门议题、各网络媒体以及知名博客的报道和评论要重点搜集;面向校内的舆情协助团队,由辅导员和主要学生干部构成。通过学生会干部监测学校BBS的动态,搜集在校学生对事件的看法;通过辅导员和班干部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舆情协助团队所搜集到的信息要及时上报至舆情核心团队以作汇总。质量上主要强调的是舆情核心团队要对所有的信息按某种方式分类汇总,如日期、帖子的关注度,网络媒体报道的倾向等,从而提高事件研判机制的运行效率。
3.2 具有导向功能的事件研判机制运行
事件研判机制的运行以信息汇集机制所搜集到的信息为依据,研判的结果对网络舆情回应策略的选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事件研判机制的运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进行鉴别,将歪曲事实甚至虚假捏造的信息单列出来,并判断信息的发出者是网络媒体还是网民个体,分析信息发出者的动机,将蓄意制造混乱的网民或者网络媒体与由于缺乏完整信息而产生误解的网民或网络媒体区别开来,从而为回应策略的选择提供支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度分析。舆情核心团队专家学者要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原始材料中梳理和提炼出对回应策略选取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如从已有报道中发掘各大媒体的立场,找出对事发学校持中立尤其是支持态度的媒体;对网民的评论进行深入研究,观察是否出现网民评论泛化的现象,即网民的评论是否已经超出涉事高校本身而扩大到其他层面;对已有的主要议题和热点评论进行分析,总结出媒体和网民关注的焦点,找到解决事件以消解网络舆情的关键症结所在;形成研判书面报告。研判报告要突出重点,重视关键节点,要预测舆情走向以及事件发展的态势,从而使得回应策略的选取具有前瞻性和实效性。
3.3 决定回应方式的策略选取机制运行
策略选取机制主要是根据事件研判的结果以及高校拥有的资源状况选择合适的回应策略,不同的策略对应不同的回应方式。笔者通过对已有案例的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为避免受到过多的关注通常采取实质性的回应方式,即处理行为的实施者并积极满足回应对象的诉求。如2010年3月31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书记车轧女记者事件 被媒体曝光后,武昌分校领导4月2日便召开董事会紧急会议,免除陈定友(行为实施者)职务,亲自向报社记者道歉,并对记者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武昌分校对事件的回应方式充分满足了报社、网民以及问题最初反映者三方的需求,从而避免了因网络舆情的极端化发展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武汉大学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教训也使得实质性回应备受重视。武汉大学在处理张在元事件的过程中主要以法律为依据对网民和网络媒体的质疑进行被动型回应以化解他们心中的不满,由于解聘张在元的行为事实上是合法的,张在元家属的诉求便被武大所忽略,形式型回应也被武大所采纳,从而导致其面对道德指责的无力,事件相关网络舆情也不断走向并对武大造成较大困扰和损害。其实回应的方式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华科武昌分校与武汉大学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所取得的截然不同的效果与他们策略的选取息息相关。武大在张在元事件中的被动局面便是策略选取的失误造成。策略的选取要遵循以下原则:效果最大化原则。所采纳的策略应尽可能满足主要诉求主体的需求以消解其对学校的负面情绪,使得诉求方对学校的认知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从而消解网络舆情,将学校遭受的损害降至最低;信息完备原则。主要是指学校在选取回应策略时要将事件相关信息尽可能完整的呈现在公众和媒体面前,避免其以爆料的形式出现而引起网民情绪的剧烈波动并最终致使学校处于被动地位。例外的是如果学校在对事态发展趋进行势判定后发现信息完全呈现会造成严重影响的话则要慎重考虑。前瞻性原则。所采纳的策略应该考虑网民和网络媒体未来可能的关注点,以将其消解在襁褓中。
3.4 决定实施效果的资源动员机制运行
资源动员机制是策略顺利实施的关键。从广义层面看,信息汇集机制的启动便可以视为资源动员机制运行的开始,此时资源动员机制发挥的是辅助作用,支持信息搜集工作的展开。而笔者所探讨的主要是作为回应机制核心组成部分的资源动员机制如何运行。资源动员机制主要由“内聚动员”和“外扩动员”[7]两部分组成。内聚动员的主要任务是充分调动学校内部的积极力量尤其是学生群体参与到策略实施中来。高校学生的爱校热情在事件的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活跃于各大网络论坛的学生群体能够及时发现事件信息并及时进行回应,他们的自组织回应能够降低学校的官方色彩从而使信息具有可信性和易接受性。学生群体的参与甚至能够直接消解正在形成中的网络舆情。在2010年8月份发生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招生门事件 中,浙江学院并没有对事件作出官方回应(官方回应是指以事发高校的名义和身份相关信息)。帖子出现初期网民的评论也以指责该学校为主,浙江学院学生参与跟帖(根据网友的跟帖内容判断)后,“网友dd丢丢船”所的帖子中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信息被挑选出来,网民的评论逐渐转向帖子主人“网友dd丢丢船”,使其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事件也因此渐渐平息。外扩动员的重点在于争取大众传播媒介的支持。与网络论坛相比,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的多层信息把关体系使其报道的新闻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并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大众传播媒介对突发事件的正面报道能够有效引导网民对事件的看法,其对议题的选择也有利于分散和转移网民的注意力。事发高校应该主动与在事件研判时发现的友好媒体进行沟通,使其对事件的报道以及对议题的选择尽可能配合学校的回应策略。高校也应充分信任这些友好媒体,告知其事件的完整信息。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争取所在地方政府的支持,运用政府的资源为网络舆情回应服务。
3.5 检验实施效果的事件追踪机制运行
网民和媒体以事发高校为中心发表意见和看法,高校的相关行为被不断放大,当事发高校为引导和消解沸腾的网络舆情而采取措施进行回应时至少可能产生两种结果:多方诉求得到满足,高涨的舆论开始衰退或者措施本身对网民和媒体起到刺激作用并推动网络舆情持续高涨。为此,高校对网络舆情采取回应策略后需要对网络社会的反应进行追踪。事件追踪机制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关注策略实施后网民和媒体对事件的态度进而为决策提供依据。高校采取回应措施后,部分媒体会以不同的新闻标题进行报道,关键词的选取基本可以看出媒体的立场。网民以新闻报道为基点进行的评论也反映网民对高校行为的满意度;检验回应措施的效果从而为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经验和教训。对于效果的考察主要依据媒体对事件的报道量和网络论坛帖子的数量以及网民对于相关新闻的评论数目是否有所增加。当三者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时则说明回应效果较好;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消解进行跟踪,重点监测可能出现的舆情反复现象。网络舆情衰退过程中,刺激性信息的输入往往会再次诱发网民的共鸣,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将使事发高校重新陷入被动状态。
3.6 促进系统平衡的事后恢复机制运行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社会便会出现与之相关的各种评论,由于所发生的事件往往与网民对高校原有的形象认知不符合,为弥补这种差异性带来的心理失衡,网民的评论往往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和负面性,从而对高校的形象造成巨大损害。而正在形成期的高校学生群体的价值系统和认知系统具有不稳定性,当他们通过网络接触到这些负面评价时,对学校的既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便会有所削弱。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社会经验的部分学生甚至在舆情回应过程中以各种方式发泄消极情绪。然而,大多高校在处理因突发事件而形成的网络舆情时往往着力解决事件在社会系统中造成的影响以便尽快脱离舆论风暴中心以致忽略对学校内部生态系统的恢复。因此,必须依靠事后恢复机制的运行来促进系统的平衡,具体来说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学校应向在校学生表明其对事件的处理态度以及对网络舆论的态度,从而使得其明白学校的立场和苦衷并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应借助各种形式让在校学生了解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形成过程以帮助其正确地认识网络上对学校的负面评价;通过与友好媒体合作策划积极网络事件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讨 论
本文试图构建具有实践价值和普及价值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为高校应对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网络舆情提供相应的指导。该机制由信息汇集机制、事件研判机制、策略选取机制、资源动员机制、事件追踪机制和事后恢复机制构成,其目标是引导和消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将事件对高校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各子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每个子机制的运行好坏不仅决定其他子机制的运行状态,而且直接影响整个回应机制的效果。在结合案例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当某个子机制运行发生偏差时,事发高校容易在网络舆情的回应中陷入被动状态并成为舆论风暴席卷的对象,如武大张在元事件。当然,这不意味着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必须严格按照回应机制所设置的流程进行,那就与本研究的初衷相背离。笔者所希望的是该机制能够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2]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
[3]方付建,王国华,徐晓林.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片面化呈现的形成机理――基于网民的视角[J].情报杂志,2010,(4):26-30.
[4]史波.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内在演变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0,(4):41-4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部分高校可以将这个机遇抓住,积极进取,对资源加以整合,扩大规模。全国各地先后将大学城建立了起来,高校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由于社会、学校、学生等原因造成的突发事件却不断发生,比如说在学校发生了食物中毒、重大疾病、学生自杀、火灾、群殴、交通意外、犯罪侵害、事件等。各高校正常的科研、教学以及生活秩序等都会受到此类事件的严重影响。
1 突发性事件特征
1.1 自然属性
促使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来自于自然界,并不是来自于社会。比如说由于地球内部区域性对应力的调试导致的地震,水循环平衡遭破坏引发的洪涝灾害,同样是为了平衡整个大气圈。像这样具有自然属性的同人为因素导致的社会经济或秩序混乱的突发公共事件区别明显。
1.2 社会属性
促使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人为因素或者社会因素,并非来自自然界。比如说2012年7月2日,贵州省师范大学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一名徐姓男子不顾保安人员劝阻,持刀强行闯入贵州师范大学校园内,值班保安对其进行盘查、制止,此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刺伤3名保安,其中2名保安因伤势过重,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1.3 突发性
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的,没有预期,突然到来的事件。比如说2009年 8月18日,贵州省贵州大学南校区生物楼一楼实验室发生了火灾,没有人预见会发生火灾,当火灾发生的时候学生们才赶紧去报警,提前没有任何预防措施。
1.4 难控制性
因为突发公共事件预先是没有预兆的,同时加上事件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损害。甚至还不知道事件的发生原因,在短时间范围内也不能够找到真正原因,控制事件发生后的事态,人为因素并不能够全部解决。人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正确的认识突发事件,通常是被动情况下采取控制突发公共事件的措施。这些对策均出自实践经验总结,有些甚至是先辈用鲜血换取而来。
1.5 毁灭性破坏
突发性公共事件引起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对于公众的健康菜场安全威胁尤为突出,部分突发性公共事件是全面性且潜在的。一般而言,突发即指意料之外突然发生的,也是最让民众以及整个社会所措手不及的,社会动荡随之产生,社会秩序混乱。所以,加强并建立突发性公共事件预防及处理机制尤为重要。
2 贵州省突发公共事件案例分析
贵州省6·28“瓮安事件”这一突发性公共事件不但是对政府的挑衅,而且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公共安全保障性不高。由贵州“瓮安事件”我们还可以看到,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事务时反应过慢,应对能力仍然较为欠缺。各级政府的应对能力可以说是逐级递减,镇政府、县政府的能力薄弱,但是却是最靠近群众的一环。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得不引起对提高较低级别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实践能力的重视。首先是要重视,然后才能使处理事件的能力不断加强,将此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损失最小化。
贵州省6·28“瓮安事件”不但是一次突发性事件,也是一次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其涉及的群众范围更广,对于社会秩序的扰乱程度也更深。若是不能得到及时的协调,动辄引起群众的围观和静坐示威,更有甚者,会引起一系列暴力事件。这些状况导致的后续问题可能更严重,社会经济和社会秩序两者都会受到打击,政府机关遭受围攻在过去屡屡发生,执法者必须为自己敲响警钟。更为严重的是,突发性公共事件还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致使社会动荡。如果给那些对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前进不怀好意的人以口舌,他们必定会借机制造事端,扩大矛盾,破坏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
3 高校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
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系统是由应急管理机构、应急预案的编制以及应急管理的运行三者共同构成的。
3.1 应急管理机构设置
(1)应急决策。当面临突发性公共事件其特点——不稳定性和突袭性,这就要求管理层的高速反应,即便如此也要像对待普通事件一样,但要以更沉着冷静的态度去指挥引导决策的制定。让信息渠道保持完整畅通,将实际情况和之前类似的事件处理方案相结合,实事求是,突破难点,掌握事件核心,更精准、细化地制定相关决策,并保持应急工作的稳定有条理地开展。有关部门不推诿扯皮,在其位,谋其事,也是相关工作开展顺利的保障之一。
(2)实时协调。有关应急协调,还是一个如何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伤害最小化的问题。针对突发性事件的特性,协调工作应该保证两点:第一,在最短时间内协调成功;第二,针对不同的协调人群实施不同的调解方案。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正是人心大乱,社会秩序不稳定的高峰,及时协调安抚人心,稳定群众情绪是相当必要的,这有赖于决策高层和群众沟通桥梁畅通的保证。同时突发性事件影响的范畴涉及较广,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家长甚至整个社会。在媒体舆论效应日趋上升的当代,高校决策层也可以通过媒体来释放缓解人心的药剂,第一时间协调将负面影响最小化。
(3)应急预案。机制的塔基要稳,必须要夯实基点,而在应急管理的机制建设当中,高校应急管理的建设必须不断完善机制的基础环节,使预案尽可能科学化、合理化,加大落实的可行性,以便应急时更好实施。古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必须防患于未然,敌不动我先动,提高危机意识和反应速度,可以高效地稳定校园环境的稳定与和谐。
3.2 应急管理运行
(1)预警机制。为了能够防患于未然,尽快的发现问题并且在萌芽阶段就将问题解决,应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就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将预案及时、熟练的启动,应急处置机构工作成效和资源利用率仍有待提高,要做到事无巨细,方可有备无患,胸有成竹,将突发性公共事件带来的损失最小化。预警同时,也不得不对既定风险进行识别判断,可借鉴以往做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择优选择最合理、有效的方案,从而建立起分工明细清晰的系统。
(2)应急处置机制。应急处置就是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它有关应急处理机制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是应急处理机制的根本保证。应急处理机制的原理就是通过应急预案对信息进行一系列的通报和发表,同时能尽快找到对策,加以对应急方案落实。第一步我们是要凭借应急管理预案和应急处置流程向有关部门以及领导进行及时报告,使应急预案得以启动。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就应该加快组织协调与发展,使人力、物力调度、资源配置得到充实的分配,全面并且有序的从发生、遏制或者处理与善后等方面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保证机构的实施。然后就应该用正式的应急管理途径对社会、广大师生通报及时应急处置信息,这样他们才能够对事情的真实性有所了解,并清晰的认识事件。这种透明公开的方式也能够使社会矛盾与误会有效减少,同时他们也能更加听从指挥,执行法案能够更加认真,从而保证大局的稳定。
(3)心理干预机制。高校应急管理是针对大学生进行的,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各高校理应以大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特点为依据,同时和事件的性质、诱导因素以及危害程度等相结合,再采取对应的解决办法。所以在制定预案以及考虑一些大学生具有的特殊性,心理干预机制就是要以此建立并得到很好的实施。关于大学生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大学生本身情绪容易激动燥热,所以要启用心理干预机制,使大学生的激动燥热的情绪得到慰藉,使得他们能够在突发事件中迅速并有效地脱离,保全自身,令突发事件的不良后果伤害最小化,这样他们才能够恢复情绪进而保持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参考文献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
[2]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文).
广西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现状
(一)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广西高校的应急管理质量较低,主要是由于高校的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制度不规范。当突发事故时,高校缺乏有针对性的应急管理方案及时进行处理,仅仅采取临时解决措施,效果不大,导致灾害扩大,局面难以控制。
(二) 应急管理机构不齐全
广西高校当前的应急管理机构不齐全,并未设置应急管理部门,缺乏固定的突发事故处理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在突发事故时,情况紧急,高校难以及时安排好相关事故处理部门及负责人,不能迅速监测、管理事故的发展情况,使得事故管理工作难以开展,效果不佳。
广西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
(一)应急预测机制
广西高校应当通过建立高效的应急预测管理机制,及时监控,通过有效、适当的监控与预防措施,尽量避免突发公共事件,在事故发生之前做好防范措施,将伤害降到最低,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
(二)建立高效的预警制度
通过建立高效的预警制度,可以有效的防范与解决由于突发性事件所产生消极影响,并及时处理该突发公共事件,将伤害与影响最小化。各大高校应该通过开展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逐一排查,通过分析,并结合突发事件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落实具体处理方案。广西高校应当加强学校的日常预警管理,尤其应当加强收集网络信息资源,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控力度,全面、有效的提高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能力与应急能力。
(三)建立应急管理方案
广西各大高校应当制定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方案,未雨绸缪,在发生公共事故时,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最优越的方案进行应急处理。
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对突发事件的战略规划,编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方案,可以在公共事件突发时,以最快速、最适宜的方案进行应急管理,预防灾害扩大。
其次,高校应当有针对性的进行应急管理方案的编制工作,可以由各个部门编制相关应急方案,通过高校的最高决策机构进行审核、确定,由校领导最终将已确定的应急管理方案。应急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有学校决策部门、组织部门、应急信息、预防措施、救治措施、安全策略、评估恢复等,确保在高校突发公共事故时,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应急管理,保证学生的身心安全、健康,避免伤害扩大化。
(四)建立应急管理监测体系
由于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较大,后果较为严重,高校应当建立应急管理监测系统,采用有效的应急预测技术与体系对有可能发生的公共事故进行预测,评估伤害的严重程度,采取预防措施。应急管理监测系统指的是通过建立完善、健全的可以有效感应突发公共事件的信号监测与报告体系,由系统所发出的的信号与公共事件间的关系进行判断,可以有效帮助高校采取高效、全面的措施,尽快处理事故。
其中,应急管理监测体系必须通过收集相关重要情报信息,以统计方式与影响评估体系进行整理,并定期监控高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及时监控、管理,结合相对应的应急管理措施与方案,进行应急处理。
另外,应急管理监测体系主要分为:事故信息部门、组织部门、保障恢复组,对高校的公共事件做好监测与预防,由事故信息部门收集、整理情报信息,充分调配教师及学生力量,切实做到快速、全面、有效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避免引起学生与教师的恐慌情绪。。
二、加强突发事件的情报信息工作
高校必须通过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的情报网络资源,包括院系到专业、具体班级的情报信息。高校还可以通过设置站哨点对事故进行检测,收集事故信息,对搜集到的具体资源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完善,将具体信息上传到高校情报信息网络资源,确保高校的突发事件情报信息可以为检测公共事故的发生概率与发生情况提供作用,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及伤害率。
(一)应急沟通机制
1、应急沟通的主体
(1)高校教职工及学生、学生家长。
由高校的应急预警体系可以预测可能会发生公共事件,预测管理与监控小组应当及时通知学校内的教职工及学生、学生家长有关事故的具体情况,预防措施等,避免导致学校混乱。预测管理与监测小组在进行信息时,应当尤其加强注意学生与教职工的心情,引导教职工与学生全力配合学校的工作,降低事故的上海率。
(2)高校的上级部门。
由于公共事故不仅危害性大,而且危害蔓延速度较快,高校必须与相关上级部门进行报告,请求适当的支援。高校应当确保事故的发展得到控制,避免出现大量伤亡的情况。
(3)新闻媒体。
当公共事故发生之后,高校必须成立专门的沟通小组与新闻媒体联系。沟通小组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尤其要注意回答媒体的措辞及解决措施,从容不迫的应对新闻媒体,高校应当为外界树立运筹帷幄的形象,避免产生恐慌,引起不必要的扰乱。
(二)应急沟通方式
在面对突发的公共事故时,高校必须保持信息渠道畅通,选择适宜的方案进行应急处理。在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之前,学校应当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控制、管理现场,经过详细的调查与了解,将事故的具体起因及发展现状,引发的问题及防治对策等内容,向高校内部的教职工、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沟通的渠道方式主要包括:以校园网通知的形式、以高校论坛、BBS平台、以网络博客、学生及教师的邮件通知方式等,及时最新信息与事故情况。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与教职工在网站上互动讨论的方式,由学校学生会等社团管理委员会人员进行管理,尽量正面消息,及时辟谣,防止图谋不轨的人散播谣言,引起高校校园内恐慌,降低事故发生后的伤害率及影响率。
另外,除了事故的具体实际情况发展状态之外,高校还应当抚慰学生与教职工的心理,避免引发恐慌,产生不必要的混乱。因此,高校应当及时公开事故的进展情况及处理、解决方式,避免教职工与学生的大量猜疑,使得后果更为严重。
(三)应急决策与处理机制
1、建立健全的应急决策体系
由于高校的突发事件情况紧急,除了提前制定较为完善、系统化的应急管理、处置方案之外,广西省高校还应当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成立应急决策管理、处理部门,及时进行决策管理探讨。
高校发生事故之后,如何处理事故成为整个事态发展的关键之处。高校必须确保所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防治、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在突发事故之后,高校应当通过商讨,及时作出决策,以最合理、最适当的措施、方案进行处理,控制突发事故的局势及发展状态,降低事故的灾害性及发生范围,保护学校的教职工及学生健康。
2、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理体系
高校定了主要的决策思路之后,应当着手进行事故处理,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理体系,在事故发生后全面、有效、快速的抑制住事故的发展态势及发展速度。根据事先准备的应急方案,及时向教职工、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工作,并将事先准备的应急方案稍微调整,及时落实到预防工作之中。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学校进行卫生管理、控制工作,确保学校内的卫生环境,尤其是食堂、教学楼等场地的卫生达标。高校还应当加强对后勤的管理,健全医疗保障措施,包括医疗药物、医护人员的配备,确保各个环节都准备充分,责权分明,稳定校园局面,及时对学生及教职工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及教职工的心理素质,从而加强身体锻炼。尤其是当发生流行病毒时,通过提高学生与教职工的身心免疫能力,提高学生抵抗病菌侵入的能力。
(四)应急保障与恢复机制
1、建立应急保障机制
高校必须事先做好有关人力、物力、财力的应急保障,确保突发公共事故时可以有充足的应急资源供给,保障高校的应急物资、设备的可使用性,确保突发公共事件时,可以从容应对各类情况。
2、高校在事故发生之后,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组建应急部门,包括主要负责人员、医护人员、执行人员及义务学生,确保在事故发生之后,采取适宜的方针措施,或将事先准备的应急方案投入实施,防止事故灾害继续扩大化。
(五)建立应急恢复机制
1、广西高校应当及时组织事故过后的恢复、重整工作。
当事故过后,高校应当适时对事故所产生的的灾害进行评估,并制定后期恢复、重整的工作计划,结合此次事故发生的原因及管理中发生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日后的应急管理工作。另外,高校还应当尽快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采取高校的措施避免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2、加强对学生及教职工的心理辅导工作。
由于突发事故极有可能带来较大的伤亡或财产损失,学生及教职工的心理承受巨大压力及失落感、落寞感,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及教职工的心理辅导工作。高校可以通过团体或针对单独个体的方式,对学生及教职工进行辅导,与其沟通,帮助学生与教职工早日恢复心理状况,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秩序。
结语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突然发生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敏感性及快速蔓延性等特点,与正常状态有很大的差别。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是指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人员(包括现场师生及相关管理人员)所做出的反应与控制行为。这种反应与控制行为与突发事件的事后救治行为是有区别的,它所显示的是突发事件已经发生且正在发生过程中的现场应急与控制事态发展的过程,而突发事件的事后救治行为所体现的是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经过讨论研究后所做出的综合性的决策和行动。但二者也是有联系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效果越好,越有利于突发事件的事后救治;反之则相反。
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始终备受政府、公众和媒体的重视与关注,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尤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提高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需要高校所有人员包括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突发事件意识以及应急处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在正常状态下很难获得,只有通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即不断进行突发事件知能的培训并模拟突发事件情境才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内容
1、更新管理理念,强化危机意识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是学校内多元主体同时反应的互动网络,需要借助和发挥校内各方面的力量来完成。然而,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仍将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救治及处理当作突发事件处理的全部内容,高校部分领导以及很多教师和学生尚未树立危机意识,仍然把突发事件的处理看做是学校某些部门的事情,体现出危机认识不足、危机发生后的自救、逃生的基本技能缺乏等现象。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的首要内容是更新管理理念,针对危机意识淡薄的老师和学生开展应急教育、应急意识培育等培训;同时,尽量将校园应急处理的理念、案例及行动方案等融入学校教育内容之中,以做到寓应急管理于日常工作之中。
2、普及基本法规,强化法律意识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效运行有赖于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然而由于传统的影响和国家目前尚无专门法律规范突发事件状态下的具体行为的关系,当前我国高校在突发事件处理中体现出“行政性强而法治性弱”的状态,这种状态无法规范学校和学生的行为,增加了双方发生激烈冲突、造成严重后果的机率。因此,在校园内普及基本法规如《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意识,使师生明确校园内的犯罪与违反治安问题、学生伤害和教师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等突发事件的法律要件,从而进一步从法律上界定学校、个人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和义务,减少部分事件的发生并为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3、普及心理知识,预防心理危机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加之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预防的缺失,导致高校心理问题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普及心理知识培训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匿名咨询及宣传栏等方式对在校师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处理紧张心理的训练,以使高校师生能够了解、认可心理疾病并主动寻求帮助以预防心理危机,从而减少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同时,普及心理知识可以让高校师生尽可能多地了解突发事件的特征,做好防范突发事件和承受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有利条件。
4、加强知能培训,提升应急技能
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师生鲜有定期开展自护自救和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模拟演练的,缺乏系统化、正规化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和教育,安全卫生知识薄弱,自救互救能力较低,突发事件紧急应对能力亟待加强。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培训指的是对高校师生开展关于突发事件识别、防范、处理、恢复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培训,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模拟演练和沙龙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基本知识的认知、沟通技巧的培训、应急处理预案的学习、理论指导实践的演练等内容的培训。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对象
1、以学生为培训主体
目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参与力量不足,尤其是作为高校主体的学生未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中,各类学生社团及组织更多地扮演被管理者的角色,致使很多有效信息无法及时联通,形成信息孤岛,不能将学校各方面情况及信息比较完整快速地传递给学校决策层。因此,要通过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推进突发事件的成功解决,首先要将广大学生纳入培训对象,以学生为培训主体,逐级开展从学校到学院、年级、班级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基本技能培训,同时在各类学生社团及组织尤其是在志愿者中开展不同专题的应急处理培训,在培训他们的同时以他们为媒介向其他学生辐射,尽量在学生中开展全覆盖、重突破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培训。
2、以学生政工干部为培训重点
作为一种新型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法途径,高职英语交际法途径模式的创设首先要以激发学生群体的英语学习兴趣为前提,从而诱发其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其次要以具体细致的实际观察、交流感受为实践教学主要展开形式,激发学生群体主动进行社交沟通的英语学科积极性;第三则是要坚持“发散思维”,重点培养学生群体在口语听说、模拟对话、社交互动之中的学习创造性;最后则要回归到交际法辅助教学的应用实践性,稳步锻炼高职英语学生群体实际的英语沟通交流的应用能力。
一、英语教学交际法的属性内涵与价值定位
英语教育教学体系内的交流法是基于交际能力理论实体而构筑形成的一整套教育教学的途径方法集合。其核心价值追求导向是在培养锻炼受教群体的交际能力的前提下,同步提升其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水准:其次则要求教学情境的客观真实,从而使得课堂教学与实践模拟的创设推进具备实效应用性;第三是倡导学生自主、教师辅助、师生协作、共同提升。
高职英语交际法实践教学的途径模式是在教育生态学与新课改工程价值理念交互糅合下的一种新型集约的教育教学理念模式的集合,其倡导回归英语学科本身,教师需要以实事求是的基本理念去进行备课编排、课堂设计、实践反馈侧重结合英语学科与社会生活、相邻学科之间的衔接联系,加强交际模式改进、沟通应用方法创新,从而使得师生群体在一系列英语语境沟通交流的互动学习之中,进而快速有效地提升拔高学生群体英语语言的口语表达能力与读写应用水准。
二、交际法教学途径的更新探究与创设应用
(一) 融入故事性与趣味性,增加教学模式的灵活多样
针对高职英语教学体系内的学生普遍存在对趣味性、游戏性、故事性的知识输入的渴望与依赖。教师则可以针对性地将趣味盎然的电影电视、综艺节目、动漫卡通等素材作为表现载体,譬如深受学生喜爱的“憨豆先生”“越狱”“丑女贝蒂”等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经典影视中的对白剧情融入口语听说教学中,譬如可以模拟“憨豆先生假期旅行”中的主人公诙谐滑稽的语言语调,展开诸如沙滩乐园询问便利店所在、如何进行沙滩排球游戏等等,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结合社交实际,自行组织进行纯英语式“角色扮演”式的模拟问答、对话交流、协同互动,从而使得学生以放松愉悦的心情去学习、练习、体悟,最终着重培养学生最直接的英语语境感知度以及语境熏染能力。
(二) 运用风趣巧妙提问,增加交际法教学模式的灵活多样
譬如在讲解“Friends from around the world ”这一章节的阅读文本之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一系列具有神秘性的提问抛出,迅速激发起学生群体的好奇神经,譬如教师可以这样提问:“You all know I am your teacher.But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me? What is my Chinese name?How old am I?”这连串问题的抛出,学生就会开始在心里打下一连串大大的问号,吸引他们去找出问题的答案。而在充分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热情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抛出:“I have some good friends.Do you want to know who they are?”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更加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是哪些“Friends”,而教师也可以顺利轻松地将学生引导进入教材文本的阅读教学,学生也在这种愉悦好奇的氛围中开始“寻友之旅”。
(三)结合社会场景应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英语语境下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现场的相关场景,让学生用英文练习为陌生人指路、带路,例如学生A扮演陌生人在“奥运会现场”迷了路的“Mr.A”,学生B就可以充当“热心人Miss.B”,此时学生A就可以向学生B发问:“Excuse me, can you direct me to the Crystal Museum is the way, I'm Pluto is still there ”,而学生B则可以回答:“Follow this road just to the bifurcation of the left ”,而当学生A依然无法明确行走路径之时,则可以继续向学生B扮演的热心人发问:“Please can you show me the way to go, I still don't know ”,而热心人则可以回答:“Okay, no problem, come with me ”。通过这样简练明了的情景问答,从而在欢快轻松的引路聊天中帮助“Mr.A”找到隐藏在乐园某个娱乐设施附近的宠物“布鲁托”等等,进而锻炼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水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等。
三、结语
高职英语实践教学的交际法模式引入推进是一项综合化教育教学实践工程,在整个高职英语教学系统中发挥着改进调节的关键效用。深化改进现阶段高职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整体架构,进一步落实细化交际法这一教学模式途径的推广普及,从而在稳步提升学生群体的口语表达沟通交流水平、语言语境感知素养以及人文内涵气质的基本浅谈下,有力助推我国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系统快速、协调、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