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必修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6-08 13:18: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一历史必修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一历史必修总结

篇1

关键词:

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改善措施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历史课注重背诵和书写,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今,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对初中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应该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改变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地了解各类历史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初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教师和学生将历史课看作是“副科”[1],认为只要积极的背诵就能够取得好分数,这种观念是造成历史课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如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固有观念,善于利用学生的思想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教学模式老套

当前很多初中学校教授历史知识的方法仍然是“填鸭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课本知识。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他们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手段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概括,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灵活性的叙述。一些学生本身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因此很容易打瞌睡或者走神,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课堂气氛不佳

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场地,按照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但是,一些教师认为初中历史需要多多背诵,因此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压缩讲解时间,给学生“创造”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背诵[2],这种方式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提高教学效果则没有一点意义。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分析

1、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创新

不管是初中历史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应该明确历史课程的现实意义,将其看作是必修科目,以正确的眼光看点历史学习过程。初中历史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然后结合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善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初一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通过讲解华夏文明的发展史,将宏观的历史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督促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今后的学习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教师应该上好第一课[3]。

2、立足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改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历史知识是十分广阔的,它所包含的信息绝对不是课本上所描述的那几句话,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能够在教授某一处知识时,将其他历史知识或多或少的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创建教学情境需要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抓住时代的热点和学生的性格特点,适当结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将学生纳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学习初二课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历史纪录片,使学生了解到当时国家的境况,利用这些影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能够主动地了解这段历史,从而在获得直接体验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善于引导,改进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把学生放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它要求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主动性,并注重引导,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加强创新,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例如,在学习初一《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挑选出几名学生分别扮演秦王和其他六国的国王,通过还原历史片段,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变迁,从实际体验中获得对教学知识的理解。这次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学生的表现控制教学进度,把握表演的节奏,充分调动起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历史课不是枯燥无味的,它是有血有肉的[4],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深入了解,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将其作为一个爱好。

4、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评价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重,学习能力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项优点,将教学内容有效的串联起来,为难点和重点做好铺垫,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善于找到教学重点,在教课前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合理的评价措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肯定或激励。例如,《侵略和反抗》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按照层层递进的原则,将、第二次、中日和等知识联系起来,制定每堂课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并注重预习,使学生自觉了解其他战争的发生背景、开端、进展和结果,让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教师应该善于使用激励策略,不能只顾批评学生,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结束语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立足实际,改变当前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善于总结经验或者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应该改变自己对历史课程的认识,提高重视程度,积极的配合教师,促进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

作者:邹丽琴 单位: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赵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8(04):197-198.

篇2

一、 常规教学工作

1、 教师任课情况

本学期是近几年学校教师缺口最大的一个学期,但我们不等不靠,从校长到副校长,从主任到副主任,除一位后勤主任外,全部行政领导都安排在一线任课,而且全都承担一个教师的满工作量或超过工作量,**校长除了担任初一年级4个班级历史课教学任务外,还兼任初一4班的班主任,*老师和***老师教师还兼任两个年级的课程,每人任教三个班级的英语课,任务相当艰巨,***老师是我校的报账员,兼任初一政治课教学,我们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不但解决了教师缺口问题,而且教学任务完成得相当圆满。

2、 科学排课、分班

按照《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科学安排课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周六周日不补课,不给学生统一订购教辅,七年级新生分班,一贯是按照性别比例和成绩进行蛇形排列平行分班,每个班级总平均分相差不到2分,各班的男女生数相等,纪律较差生接近相等,班主任抓阄决定自己所带班级,保证了分班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获得了初一学生家长普遍好评,办学行为比较规范

3、 体卫艺工作开展扎实有效

按照上级要求执行作息时间,合理安排三课三操,深入落实体卫艺工作,在9月份组织了秋季运动会,大课间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体育艺术2+1活动开展的富有实效,全体学生参加热情较高。冬季的体育长跑工作坚持不懈,住宿生的早操一直坚持跑步,把学生的意志磨练得更加坚强。组建了篮球、棋类、写作、计算机等6个兴趣小组,学生参与积极,教师组织认真,受到较好效果,以后还要继续开展此项活动。

4、 全校全员上晚自习

从本学期开始,全校三个年级都齐全了,结束了三年内我校因为学制转换,每一年缺一个年级的历史。98%以上的学生在学校住宿,实行全封闭教学管理,阻绝了外界对学生的干扰,学生

全员上晚自习,每天两节晚自习,均有教师进行辅导,学生课余时间得到了有效利用,学习内容复习的更加及时充分,同时教师也更加辛苦了。

二、 教研教改工作

1、 初一初二年级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实际实

施人本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争相展示,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表现尤为突出,虽然在改革之中难免有诸多的困惑,但我们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开学之初就召开了全面纵深推进教学改革大会,学期中又多次召开教研教改分析会,既吸取杜郎口模式中的精华,又进行自我修正改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又不断夯实知识基础训练学科技能。初一初二的学案、导案实行校长审签,保证了学案、导案的质量。在莫旗教研培训中心到我校进行听课检查中,对我校教研教改开展的深入扎实给予充分的好评。

2、 为了尽快推进我校人本课堂教改,本学期初一初二教

师全员上公开课,固定在周三第8节和周五第7课,每周1-2名教师,全校教师都去听课相互学习借鉴,尽快掌握人本课堂教学流程,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特长,课堂亮点不断出现。

3、 初三年级教师全员进行组内教研,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上,加大力度,同时也积极学习人本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三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让学生多合作,多探究,多展示,同时适当加快初三教学进度,本学期有两科已经完成初三上下学期的全部教学内容,其余五科也都进行了下学期的教学内容,预计在三月底全部结课,从四月份所有科目进入复习阶段。

三、 教学检查工作

1、 继续实行六个三工程,分年级大力加强学风、教风整顿

工作,年级主任每天至少查课三次,早读前午休和自习课必查,经常找学生谈话,了解教师课堂纪律情况,了解学生对学校、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和相关教师沟通,提出改进建议,对各班经常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单独批评教育,提出整改意见,观察转变情况,跟踪教育。

2、 教导处每月检查教案,了解教学进度是否适当,督促教师

进行灵活多样的集体备课,督促教师及时进行课后反思,自觉改进课堂教学,落实新课改理念,检查导学案是否有实效,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3、 由于全天都安排了课程,学生作业基本当堂完成,课后作

业较少,主要检查学生教辅的完成情况,所有教辅,老师都能及时讲解、辅导,利用率较高,都是课堂上学生主动完成,教师进行巡视指导,个别难题进行讲解,学生抄作业现象已经不知不觉被杜绝了,很多老师还不辞辛苦布置了课上作业或周末作业,收齐后进行批阅,如:语文的日记作文、英语的每日听写、英语作文、数学的课后作业等。

4、 大多数老师都能经常进行小考,按照单元进行阶段性考试,

及时批阅讲解,对教学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5、 大多数老师都能利用课间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单独教育,

指导学习方法,讲解习题,进行个别辅导,及时查缺补漏,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起到较好的效果。

四、 考试与评价

本学期进行了一次阶段性测试,按照上级规范办学要求,没有进行排名,不公布成绩,学生成绩以等级呈现,要求教师平时小考也以等级加鼓励性评语呈现,继续严格考务工作,无论是阶段性测试还是期末测试,学校都年级串考,并且同一年级班级打乱,编排考号,严格监考、装订、阅卷,串批个别科目流水,考风很正,考试成绩真实。

五、 教研组工作

每两周召开一次教研组长工作会议,布置教学工作,通报检查结果,各教研组长都能积极工作,及时传达工作安排,及时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上公开课后及时组织评课,每两周组织一次政治学习或业务学习,及时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组织本组教师进行基本功训练,练习学科技能。语文组在日记指导与批阅上坚持得较好,学生写作积极性较高,写作热情与能力均有提高,应该继续保持,语文组9月末组织了七年级朗读比赛,形势多样,抽签读、推荐学生读、全班齐读,参与面更广,考察更为全面,富有创新;11月份举行了八、九年年级的语文趣味知识竞赛,内容丰富,学生参与积极。数学组在推进人本课堂教改方面,应用杜狼口模式成效较为明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学习主动,掉队学生相对较少,数学组在12月组织了趣味数学竞赛,获奖同学分数超过了100分(满分120分),创我校学生参加数

学竞赛成绩新高,这也说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英语组在夯实知识基础,听写单词,训练听力,作文布置与批改上教师一直坚持亲自批改,知识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语音室利用率较高,教学效果较好,今后,要继续发挥语音室的作用,英语组举行了初一书法比赛,初二百词大赛,初三学科技能大赛,三个年级各有侧重,要求逐渐提高,符合学生学习认知实际。政史地组改变教学方法,为应对政治历史中考闭卷考试和地理参加中考的改变,加大对学生识记知识的检查,师生教学难度相应增大,地理识图教学较好,自制教具既方便又实用,对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政史地组举行了初二地理拼图竞赛和初一、初二政史地知识竞赛和初三政史知识竞赛,促进了学生学习政史地科目的兴趣。理化综合组体育教师完成教授新生广播操工作,组织了秋季运动会,进行了中考体育训练工作,组织了冬季足球比赛,组织了小型的篮球比赛,理化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实验室,上好实验课,积极上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用实验辅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六、 不足与改进措施

1、 因为行政领导均担任课时较多的授课任务,听推门课较少,对教师常态课了解、检查指导偏少,在以后工作中好,还要多听推门课,进行检查指导。

2、 教研组教师多是按照学校要求上全校公开课,组内单独教研较少,听公开课后,评课有时只是书写个人的评课稿,缺少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对课堂教学改进作用没有发挥到最大,以后包组领导要深入教研组进行评课,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3、 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纪律较差,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应该改进工作方法,改善师生关系。

4、 个别科目学生学习成绩不高,基础较差,掉队学生较多,需要进行辅导提高。

5、 各教研组的组内学习实效性不是很高,下学期要与教师专业基本工作训练结合起来,以基本功训练为主线,进行训练,学习训练结合,相互促进,争取使我校教师基本功都能高标准达标。

6、 学生在民主评议时对个别教师有意见和建议,教师要深入反思,及时听取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胸怀要宽广,勇于改正自身的不足,争取在下学期每月一次的民主评议中,提高自己的优秀率,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忙碌而充实的一学期工作结束了,既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又有工作不足的遗憾,我们将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初中教学2016年终工作总结二 xx年度的工作业已顺利结束,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有很多成功的喜悦,但也有很多的遗憾,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同时也是依此为契机更好地干好下一学期的工作,现在将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坚持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

在教学的实践中,我深深认识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其职业道德素质是尤其重要的,于是在教育教学中,我不断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加以实践,我时时处处以一个人民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既热爱自己的职业,也热爱自己的学生。我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理论,还通过读书看报,收听时事等多种形式加强理论学习,并记了大量的笔记,还积极和其他教师加强交流,探讨相关问题。通过这些形式及内容的学习,我自身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研究,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我深深感到教育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这是一个教师不断进步的阶梯,要想紧跟时代步伐,做一个合格的教师,一天不进行充电,就意味着退步,进行教育自修是每一个教师每天的必修课。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作为一名老教师努力坚持自觉地进行业务学习,除了学习必须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之余,积极参加教师教研活动,并经常和其他教师探讨有关教学问题,还记录了大量的教育教理论笔记,注意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还与自身教学实践相联系,写了相关的论文,自己所写的论文《怎样提高农村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文在《烛光教育研究前沿》一书中出版发行,自己平时不断把积累的经验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借此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三、紧抓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渠道。我在教学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常规教育,努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能积极与他人合作,力争作到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和教学仪器,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直观地进行学习;努力落实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堂教学真正收到实效;努力加强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落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充分利用各种英语、地理、音乐学习资源;积极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变,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鼓励创造性地进行思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进行学习;努力做学生的朋友,做到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篇3

在莫旗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按照学期初制定的《教学工作计划》积极工作,锐意进取,较圆满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但也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与缺憾,现做如下总结。

一、 常规教学工作

1、 教师任课情况

本学期是近几年学校教师缺口最大的一个学期,但我们不等不靠,从校长到副校长,从主任到副主任,除一位后勤主任外,全部行政领导都安排在一线任课,而且全都承担一个教师的满工作量或超过工作量,**校长除了担任初一年级4个班级历史课教学任务外,还兼任初一4班的班主任,*老师和***老师教师还兼任两个年级的课程,每人任教三个班级的英语课,任务相当艰巨,***老师是我校的报账员,兼任初一政治课教学,我们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不但解决了教师缺口问题,而且教学任务完成得相当圆满。

2、 科学排课、分班

按照《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科学安排课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周六周日不补课,不给学生统一订购教辅,七年级新生分班,一贯是按照性别比例和成绩进行蛇形排列平行分班,每个班级总平均分相差不到2分,各班的男女生数相等,纪律较差生接近相等,班主任抓阄决定自己所带班级,保证了分班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获得了初一学生家长普遍好评,办学行为比较规范

3、 体卫艺工作开展扎实有效

按照上级要求执行作息时间,合理安排三课三操,深入落实体卫艺工作,在9月份组织了秋季运动会,大课间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体育艺术2+1活动开展的富有实效,全体学生参加热情较高。冬季的体育长跑工作坚持不懈,住宿生的早操一直坚持跑步,把学生的意志磨练得更加坚强。组建了篮球、棋类、写作、计算机等6个兴趣小组,学生参与积极,教师组织认真,受到较好效果,以后还要继续开展此项活动。

4、 全校全员上晚自习

从本学期开始,全校三个年级都齐全了,结束了三年内我校因为学制转换,每一年缺一个年级的历史。98%以上的学生在学校住宿,实行全封闭教学管理,阻绝了外界对学生的干扰,学生

全员上晚自习,每天两节晚自习,均有教师进行辅导,学生课余时间得到了有效利用,学习内容复习的更加及时充分,同时教师也更加辛苦了。

二、 教研教改工作

1、 初一初二年级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实际实

施人本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争相展示,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表现尤为突出,虽然在改革之中难免有诸多的困惑,但我们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开学之初就召开了全面纵深推进教学改革大会,学期中又多次召开教研教改分析会,既吸取杜郎口模式中的精华,又进行自我修正改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又不断夯实知识基础训练学科技能。初一初二的学案、导案实行校长审签,保证了学案、导案的质量。在莫旗教研培训中心到我校进行听课检查中,对我校教研教改开展的深入扎实给予充分的好评。

2、 为了尽快推进我校人本课堂教改,本学期初一初二教

师全员上公开课,固定在周三第8节和周五第7课,每周1-2名教师,全校教师都去听课相互学习借鉴,尽快掌握人本课堂教学流程,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特长,课堂亮点不断出现。

3、 初三年级教师全员进行组内教研,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上,加大力度,同时也积极学习人本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三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让学生多合作,多探究,多展示,同时适当加快初三教学进度,本学期有两科已经完成初三上下学期的全部教学内容,其余五科也都进行了下学期的教学内容,预计在三月底全部结课,从四月份所有科目进入复习阶段。

三、 教学检查工作

1、 继续实行六个三工程,分年级大力加强学风、教风整顿

工作,年级主任每天至少查课三次,早读前午休和自习课必查,经常找学生谈话,了解教师课堂纪律情况,了解学生对学校、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和相关教师沟通,提出改进建议,对各班经常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单独批评教育,提出整改意见,观察转变情况,跟踪教育。

2、 教导处每月检查教案,了解教学进度是否适当,督促教师

进行灵活多样的集体备课,督促教师及时进行课后反思,自觉改进课堂教学,落实新课改理念,检查导学案是否有实效,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3、 由于全天都安排了课程,学生作业基本当堂完成,课后作

业较少,主要检查学生教辅的完成情况,所有教辅,老师都能及时讲解、辅导,利用率较高,都是课堂上学生主动完成,教师进行巡视指导,个别难题进行讲解,学生抄作业现象已经不知不觉被杜绝了,很多老师还不辞辛苦布置了课上作业或周末作业,收齐后进行批阅,如:语文的日记作文、英语的每日听写、英语作文、数学的课后作业等。

4、 大多数老师都能经常进行小考,按照单元进行阶段性考试,

及时批阅讲解,对教学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5、 大多数老师都能利用课间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单独教育,

指导学习方法,讲解习题,进行个别辅导,及时查缺补漏,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起到较好的效果。

四、 考试与评价

本学期进行了一次阶段性测试,按照上级规范办学要求,没有进行排名,不公布成绩,学生成绩以等级呈现,要求教师平时小考也以等级加鼓励性评语呈现,继续严格考务工作,无论是阶段性测试还是期末测试,学校都年级串考,并且同一年级班级打乱,编排考号,严格监考、装订、阅卷,串批个别科目流水,考风很正,考试成绩真实。

五、 教研组工作

每两周召开一次教研组长工作会议,布置教学工作,通报检查结果,各教研组长都能积极工作,及时传达工作安排,及时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上公开课后及时组织评课,每两周组织一次政治学习或业务学习,及时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组织本组教师进行基本功训练,练习学科技能。语文组在日记指导与批阅上坚持得较好,学生写作积极性较高,写作热情与能力均有提高,应该继续保持,语文组9月末组织了七年级朗读比赛,形势多样,抽签读、推荐学生读、全班齐读,参与面更广,考察更为全面,富有创新;11月份举行了八、九年年级的语文趣味知识竞赛,内容丰富,学生参与积极。数学组在推进人本课堂教改方面,应用杜狼口模式成效较为明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学习主动,掉队学生相对较少,数学组在12月组织了趣味数学竞赛,获奖同学分数超过了100分(满分120分),创我校学生参加数

学竞赛成绩新高,这也说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英语组在夯实知识基础,听写单词,训练听力,作文布置与批改上教师一直坚持亲自批改,知识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语音室利用率较高,教学效果较好,今后,要继续发挥语音室的作用,英语组举行了初一书法比赛,初二百词大赛,初三学科技能大赛,三个年级各有侧重,要求逐渐提高,符合学生学习认知实际。政史地组改变教学方法,为应对政治历史中考闭卷考试和地理参加中考的改变,加大对学生识记知识的检查,师生教学难度相应增大,地理识图教学较好,自制教具既方便又实用,对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政史地组举行了初二地理拼图竞赛和初一、初二政史地知识竞赛和初三政史知识竞赛,促进了学生学习政史地科目的兴趣。理化综合组体育教师完成教授新生广播操工作,组织了秋季运动会,进行了中考体育训练工作,组织了冬季足球比赛,组织了小型的篮球比赛,理化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实验室,上好实验课,积极上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用实验辅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六、 不足与改进措施

1、 因为行政领导均担任课时较多的授课任务,听推门课较少,对教师常态课了解、检查指导偏少,在以后工作中好,还要多听推门课,进行检查指导。

2、 教研组教师多是按照学校要求上全校公开课,组内单独教研较少,听公开课后,评课有时只是书写个人的评课稿,缺少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对课堂教学改进作用没有发挥到最大,以后包组领导要深入教研组进行评课,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3、 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纪律较差,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应该改进工作方法,改善师生关系。

4、 个别科目学生学习成绩不高,基础较差,掉队学生较多,需要进行辅导提高。

5、 各教研组的组内学习实效性不是很高,下学期要与教师专业基本工作训练结合起来,以基本功训练为主线,进行训练,学习训练结合,相互促进,争取使我校教师基本功都能高标准达标。

6、 学生在民主评议时对个别教师有意见和建议,教师要深入反思,及时听取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胸怀要宽广,勇于改正自身的不足,争取在下学期每月一次的民主评议中,提高自己的优秀率,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忙碌而充实的一学期工作结束了,既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又有工作不足的遗憾,我们将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初中教学2016年终工作总结二

xx年度的工作业已顺利结束,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有很多成功的喜悦,但也有很多的遗憾,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同时也是依此为契机更好地干好下一学期的工作,现在将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坚持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

在教学的实践中,我深深认识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其职业道德素质是尤其重要的,于是在教育教学中,我不断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加以实践,我时时处处以一个人民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既热爱自己的职业,也热爱自己的学生。我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理论,还通过读书看报,收听时事等多种形式加强理论学习,并记了大量的笔记,还积极和其他教师加强交流,探讨相关问题。通过这些形式及内容的学习,我自身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研究,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我深深感到教育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这是一个教师不断进步的阶梯,要想紧跟时代步伐,做一个合格的教师,一天不进行充电,就意味着退步,进行教育自修是每一个教师每天的必修课。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作为一名老教师努力坚持自觉地进行业务学习,除了学习必须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之余,积极参加教师教研活动,并经常和其他教师探讨有关教学问题,还记录了大量的教育教理论笔记,注意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还与自身教学实践相联系,写了相关的论文,自己所写的论文《怎样提高农村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文在《烛光教育研究前沿》一书中出版发行,自己平时不断把积累的经验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借此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三、紧抓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渠道。我在教学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常规教育,努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能积极与他人合作,力争作到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和教学仪器,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直观地进行学习;努力落实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堂教学真正收到实效;努力加强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落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充分利用各种英语、地理、音乐学习资源;积极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变,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鼓励创造性地进行思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进行学习;努力做学生的朋友,做到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篇4

1.1甘孜藏区初中学生汉语言基础薄弱,阅读理解能力差,课堂教学、日常交流存在较大障碍

藏区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乡下学生基础更差,大多学生不会拼写,掌握常规字量少,课本中的字词、句子都较生疏,认知目标、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无从谈起。

1.2历史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师资不稳定,专业不对口,历史专业教师缺乏

学校不重视,学生也没有兴趣,历史课形同虚设。历史科被列为学校 “副科”,配备教师时,专任历史教师基本实行“包级”制。一个年级七、八个班,一位老师要面对三、四百学生。历史在中考中所占比重过低。初三年级历史政治合考,两科各占50分,相对语、数、外、藏文、每科150分,物理、化学每科100分来说,历史科分值比重太小,调动不了学生的动机,很多学生到初三后就放松了历史学习,改攻其它科目。

1.3教育发展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少学习方法,教学质量低下

甘孜藏区教育起步迟,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环境条件艰苦,经费投入不足,教育发展十分滞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停留在应试教育初期。很多教师至今仍然使用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授课方式上课。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了教师 “教”的作用,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教师惯于“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全然没有自行探究与思考。教师不辞辛劳讲完一节课后,许多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仍不甚了解。学生学习方法缺乏,很少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上课听不进,课后缺少必要练习,不复习巩固,作业习惯拖拉,照抄书本,强搬硬套,问题稍一变化,便无能为力。学生知识面窄,分析能力差,描述和表述能力差,特别是对问答题、材料分析题有畏难情绪。测试中,问答题、材料分析题大多数学生都留空白。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使得藏区的教学质量始终处于低下水平。

2 提高藏区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思考

2.1多方努力,强化藏区基础教育

藏区教学质量低下,与其基础教育差直接关系。发展藏区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初中生源来自小学,起始于家庭启蒙教育和学前教育。整个甘孜藏区目前除了在县城有学前教育外,乡村几乎都没有学前教育。藏族初中生汉语言基础差,接受能力有限,基本都来自偏远的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加上父母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大部分在边远乡村、牧区,校舍简陋,教学条件差,交通不便,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小学教育基本处于艰难维持阶段。很多地方课堂教学都使用藏语教学,缺少汉语言环境,很多学生上初中后还不能开口讲汉语。仅靠学校课堂上的一点汉语学习,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具有一定汉语言运用能力,确实很难。所以,发展藏区教育,不仅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发展小学教育,加强小学汉语文的教学工作,才能为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扫清障碍。

2.2领导重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根本追求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地位。要制定措施保障教师利益,提高工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要完善升学考试制度,加大历史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要鼓励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每位教师都要审视自己,不断加强知识与理念学习,端正教学态度,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为自己充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进取,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

2.3因材施教,尊重关爱每一学生

藏族学生大多天资聪慧,活泼好动。汉语思维表达能力差直接导致学生羞于和老师交流。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帮助学生恢复自信,逾越语言障碍。可以通过补习基础加强学生听说读写来达到这一目的。例如,笔者在藏区初一年级学生中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课外阅读历史方面书籍10分钟,写一段读书笔记,定时向组长、老师汇报学习心得。教师要充分信赖、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肯定学生进步加以表扬,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敢说多说。

2.4更新观念,着眼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制约着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学科任务的完成,影响着教学方法的构思和教学过程的实施。首先要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上好历史课的重要意义。历史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根据藏区学生实际,组织教学。其次,要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准,要活,要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探索,培养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学习,学生只有自己会读书,会学习,才能掌握信息之锁的钥匙;学生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

2.5改进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藏区的历史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老师“满堂灌”,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学生与老师缺少信息交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因此老师备课要针对学生实际,巧设导入,创设情境,引导启发,联系生活,注重基础,讲授中要引导得法,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来解决历史问题,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学生实现由被动“听”到主动“思”的转变。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学生感官,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以上是笔者关于藏区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些浅显的想法,藏区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一同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汲取先进经验,不断总结,努力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模式。相信随着甘孜藏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藏区的教育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篇5

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全面实施的几年中,学生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获得了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交流与分享,逐步养成了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他们学会了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了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作为北京市市级示范校,北京市日坛中学一向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原则,始终坚持研究性学习无论作为一门课程或者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都要围绕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展开。总结这几年的经验,我们认为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至关重要。

一、提供充足的研究时间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有别于传统的课堂45分钟教学,学生需要较集中的时间段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为此,学校每周拿出一下午的时间,分两个时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其中的任何一个项目研究。打通时间段的方法,便于学生组织较长时间的研究活动,也便于他们外出参与校外调查等研究活动。

比如,数码摄影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利用这个时间外出实际拍摄,北京老胡同、学校周边社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实际体验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摄影技术的提高,更是对北京文化的切身感受。

二、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是他们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解决实际问题而得来的。因此,这些问题不只涉及一个学科的简单问题,往往关系到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如果还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方法解决问题,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整合各学科知识以解决问题。

以风筝的研究团队为例,学生需要研究风筝的历史、风筝的结构、风筝的画面构图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涉及历史、技术、美术等学科的内容,因此需要多学科背景的辅导教师。为此,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支撑,为学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后盾。

三、打破年级之间的界限

年级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不仅是一种组织形式上的改变,还是一种知识上的传递和探索。

一个团队中既有初一年级的小同学,也有高一、高二年级的大同学,同学之间形成一种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年龄大的同学可以帮助和带领年龄小的同学。比如,学校的信息学奥赛研究团队,成员包括了从初一到高一的各个年级,他们之间互相帮助、互助学习。屡次在各级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健美操研究团队,更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形成了几个梯队,这对该项目的长远发展和学生的进步,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

每学期末,学校都会以年级为单位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相关知识的普及性讲座,通过讲座让学生认清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如何实施以及研究性学习的选题等内容。讲座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进而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小组和研究题目。

五、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相结合

学校鼓励教师将研究性学习与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将网络搜索与研究性学习题目相结合,将Excel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研究相整合,将网页制作教学、PPT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相整合等。

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如果有需要,学校会为学生聘请校外的相关人员,以讲课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水平。

与“翱翔计划”相结合,学校也将一部分同学送出去,让他们进入大学实验室,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还单独为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请相应的教师辅导或送其到相关的专业培训机构参加培训。

这种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重要方式,是学校一贯坚持的做法,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帮助。

七、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每学年期末,学校都会以年级为单位组织研究性学习汇报会。在汇报会上,学生通过演讲、表演、展示等方式汇报他们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同学们汇报后,评委会为学生打分,并为优秀研究性学习小组颁发奖状和奖品。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也培养了学生当众演讲、表演的能力,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八、为学生提供展示成果、参加竞赛的机会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成果竞赛。学生的研究成果,在朝阳区和北京市创新性学习成果竞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

其中,高一学生的研究课题“汽车拐弯时内轮差的研究”,不但获得朝阳区创新性学习成果一等奖,还获得了北京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二等奖。而这一研究题目来源于学生骑车上学过程中,感觉拐弯的车辆突然离自己很近而产生的“研究汽车内轮差”的想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请家长帮忙进行了实际车辆的实验,在数学和物理老师的帮助下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数据收集和数学建模,写出了相应的论文。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更养成了一丝不苟的学习

态度。

无论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都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习惯。无论是社会调查类研究性学习,还是以实验测量方法探究自然问题的实验研究类和以创新设计与制作探究问题的项目设计类,抑或是以搜集并分析文献来研究问题的文献研究类;无论是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都是中学生必须经历的一种学习,学校将一如既往地为学生创设浓浓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本文系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思维培养研究”项目合作研究成果。

篇6

如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成长成才,始终是学校工作的重大命题。课程文化就是构建理想课程的价值系统。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课堂重要,课程比课堂更重要。课程的设置与开设决定了培养对象的素质结构。我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以“让不同的人更加不同”为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以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为突破口,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而开发了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构建了开放性、动态性、多元化“三化一体”的课程体系,即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

一、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 增强教师的资源意识

我们认为,国家课程只有校本化、入乡随俗,才能增强在学校中的适应性,才能够在课堂实施中增值、丰富、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它是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一个课程板块,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基于这样的思考:

1.课程标准的校本化

决定整合目标之前,我们先进行了目标的分析比较,确保所有的目标都能实现。本着“年段分解,底线上移”的总原则,在国家(地方)课程标准基础上,我们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适当分解:首先,把目标梳理出来,然后进行整合,根据学生基础及能力的不同,实行“梯式目标”。其次,制定了本学科的校本化课程标准。一是对教材中已有的内容,设定稍高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二是充分利用课程标准中留出的弹性空间,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并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比如: 牟维和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走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通过作文序列化训练的研究与推广,构建了完善的作文序列化训练体系,让老师的教学有章可循,让老师会教、善教,让学生爱写、会写,进而全面提高了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再比如:我们改革体育课、音乐课的组织形式与上法,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实行了“走班管理、分项教学、分类指导、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

(1)体育分项教学:体育课是保证学生体质健康的主阵地,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最重要的一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校依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即每个年级设置了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健美操、武术、乒乓球、羽毛球、跳绳、毽球、跆拳道等12个项目教学班,7个班同时上课。学生在学期初自由选择,选修的项目每学期调整一次。课外体育活动则实行俱乐部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申请加入,采用个性化辅导,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2)音乐模块教学:艺术教育对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人格健全、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乃至一个人一生的愉悦感、幸福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我校农村学生居多数,乐器知识缺乏,因此音乐组教师根据课标把课程分为“器乐课(初一)、唱歌课(初二)、欣赏课(初三)”三部分,从学习乐器入手,激发学生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的兴趣入手,从实施了器乐模块教学,走班管理。同一个年级,每3个教学班同时上音乐课,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班上课,分成小提琴、二胡、古筝、扬琴、琵琶、京胡、小号、萨克斯、笛子9种乐器学习班。

那么,有了目标之后,我们就以此目标为依据进行内容的整合,增强教师的资源意识。

2.课程内容的校本化

我们不缺好课程,缺的是教师的课程智慧。课程整合的过程,就是让老师参与课程再开发的过程,这样来提高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是新课改再出发的突破口之一。

(1)学校为每个学科配齐3-5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以选用教材为蓝本,整合其他版本教材中最深入浅出、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部分,整体移植或者借鉴,使课程内容校本化。比如:美术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湘版教材和山教版教材调整了每一级部的教学内容,整合成“绘画课、设计课、欣赏课”,实施模块教学。像初一的课程内容以民间艺术欣赏和设计为主,人人走进学校的剪纸教室动手制作。

(2)依据学科知识的相关程度进行了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整合,以学科作为整合的基本切入点,同时一些学科在进行单元课程设计时加强了异学年课程的统整,协同开展学习活动。比如:

我们在初二年级开设了“引桥课程”,就是将初三、初四的《物理》、《化学》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现象分别下沉到初二年级,并使用自编的《化学超有趣》和《灵动的物理》校本教材开课。

(3)改革了政治课的上法。在班会课的教育中,我们发现班会的主题与《思品》教学内容有重复的地方,便根据《思品》学科性质和特点,结合学生成长过程,分成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国情国策教育五大板块,并进行了二者的有效融合。初一、二年级的2节政治课,其中的一节由班主任以主题班会形式上。

3.信息技术学科化,捕获课程资源的创新点

信息技术作为变革应用的技术工具,必须定位于教育教学。不融入课程领域,不与常态教学对接,再先进的技术都延续不了多长时间,因此,要在“技术”与“教学”中寻找契合点。

学校引进了eClass、淘题吧、敏特英语、网络作文、探究仿真实验室、动漫教学等教学系统,成立了6个科研项目组,不断开发了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及课程资源,省去了教师资料的筛选和制作课件所耗费的精力与时间,让教师备课更加便捷,同时给了教师更多思考、研读课标及教材的时间。全校3000余名师生一人一账号,一人一个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课余时间所有资源全部开放,让班班成为互动课堂,让一对一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常态,使学习、交流成为随时随地的行为,实现了信息技术学科化。

比如:我们充分利用eClass教学平台功能,把国家课程在课堂中无法涵盖的内容在网上教室,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材料。学生先个性化学习,教师再个性化地进行指导,给予孩子需要的帮助,兼顾不同能力和学习进度的孩子,打造出一个开放、互动、有效实施差异化教学的教育平台,使课堂在“一对一”学与教的演绎中进入了佳境。

二、国家课程的“三次开发”,让校本化的课程个性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理想的课程”向“现实的课程”转化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底线”,以学生年龄和知识接受能力为“顶线”,结合教情和学情,把师生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以“多元”滋养“个性”。

1.学校课程生本化

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做了有益的探索:

(1)课程丰富多样。按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 从学生的需求入手,我们构建了包括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生活技能类、身心素养类、艺术修养类、信息技术类、学科拓展类7大类56个系列100多门课程,力求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养。

(2)必修、选修有机结合。多元即意味着“不同”,那么不同课程的开设有没有“准入门槛儿”呢?我们便把学校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有文明礼仪、硬笔书法、国学经典、综合实践活动、专题教育等。选修课包括京剧、五音戏、摄影、山东快书、二胡、琵琶、扬琴、古筝、笛子、钢琴、铜管乐、剪纸、十字绣、陶艺、国画、素描、体育俱乐部、建模、机器人研发、航模制作、电脑平面设计等50多项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多彩的课程适应了学生兴趣的多样化,实践了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要求。

2.学生活动课程化

我们把每一次活动都当作促进学生发展、丰富学生生命的课程来做,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了个性化的活动课程,包含艺术教育、入学教育、毕业教育、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社团集会、技术实践等十大活动课程,每年定期举办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合唱节、英语节六大校园节日。从活动的开展到活动后的总结评价,老师都“甩手”不管,均由学生自主实施,形成了“班班一台戏,级部一台戏,学校一台戏”的模式,人人参与其中。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课程,从而形成了课程教育价值的多元性。

在课程的实施中,我们采用了“学分”考核办法,通过“过程评价、达标评价、考级评价”三种形式,对其优点和学习态度、进步情况进行多样性评价,最后结果计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为解决社团指导教师短缺问题,我们多管齐下:一是培养教师一专多能;二是邀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和“五老”作为志愿者来做辅导员;三是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四是聘请专业人士做兼职教师。

有的校本课程便是融入国家课程中,实现学科课程综合化,因此,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改变课堂结构,让课程资源最优化

1.构建“一人一品”课堂模式

当把教材变成了生活,那么课堂结构是什么样的呢?原来,我校曾有一套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扼制了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让老师不能大胆地开发课程资源。正如历史老师张军所说:“原先那种模式,如果不适合自己,怎么练也练不到家,老师就不思进取了。个性化教学,每个人都可以扬长避短了发挥‘我’的优势。”

单从课件来说,从前老师拿着集体备课的课件到班里照着顺序讲;现在要求“个性化”,课件拿回来得根据自己的课堂、自己的学生“为我所用”,这里添一张图片、插一段视频,那里补充些拓展资料、再加一点个性化点评……形成个性化的教案。同时,教师对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不同的课型也提炼归纳出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至今,我校168位任课老师,从个性化教学实践中整理出160份属于他们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独具教师风格的“一人一品”的模式群。

篇7

围绕市局提出的“一个中心”“两项改革”“三个目标”“四项研究”,我校在本学年的教学工作重点落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探索和完善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教研方式、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科研的质量等方面上。真正做到“以质强校、以研兴校”,使办学行为更规范,常规管理更扎实,课堂教学更高效,评价机制更科学,教学质量更稳固,学校特色更显现。使我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争一流,教育科研出成果,教学质量再上台阶。

一、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1、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召开教务处、教研室会议,做好工作的具体分工。召开年段长、教研组长会议,落实学校工作。全面贯彻课程方案,组织课题研究,探索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引导学校办学走向科学化的发展轨道,推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狠抓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使教学工作的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2、认真落实课堂教学要求,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做到课堂教学有序,教书育人,敢于管理,我的课堂我负责。坚决杜绝教师讲课的随意性和课堂组织失控现象。要求老师积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初一高一新生。树立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和动脑、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积极组织开展集备,特别要重视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注重备课组的作用,要求做到:个人钻研集体研讨形成个案组织实施反馈与反思的基本流程。认真备好每节课,为上好每节课奠定基础,坚决杜绝无教案上课、无准备上课的不负责行为。要求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注重课堂设计,重视三维目标的落实。

4、端正考风考纪,重视考试的作用,达到考试的目的,认真组织好学生阶段性练习。对于学生基础差、功底薄的实际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辅导,降低重心、耐心讲解、科学引导。加强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和音体美课堂教学的管理工作,规范教学行为,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保障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5、加强学生作业研究,切实减轻负担。各备课组布置学生做的作业教师应该先做一遍。对作业的内容、数量、质量、完成要求等都要有统一的意见,加强协作。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经过精选向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避免照搬现成的练习册及习题集,不加选择地布置作业。

二、抓好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向研究要质量。

1、进一步聚焦课堂、研究课堂。课堂,不单是教师讲授,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抓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备课组要努力探索高效课堂模式,在课型、教学流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下功夫。广大教师要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从课堂设计到实施都要进行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推进素质教育,抓好课程改革。要以高中新课程实验为契机,推动教研教改加强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研究和探索。在课程设置、学籍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还要继续探索,要不断积累经验,探索适合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方式,为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3、建立研究型的教研组、备课组。进一步加强教研组的建设,教研组长要带领本组教师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形式。尤其关注课堂教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备课组要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努力实践“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等活动,对课堂进行研究,对教材、教法等方面就行研究。在这基础上抓好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形成理论,再进一步指导实践。

4、课程设置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完善高中课程,注意必修和选修的关系,开设选修课、通用技术课等。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原有校本课程《基础形体训练》、《潭城记忆》、《建阳历史文化名人》、《建阳乡土地理》的基础上,再增加政治、英语、心理健康方面的系列校本课程开发。

5、高三年段要在学科组的指导下,加强教研工作,研究学生的实际,研究

教学的基本方向。初三高三要研究中高考动向,加强试题和考纲、复习方法的研究。初三高三教师要切实加强试题、《考试说明》的深入研究,特别注重对近三年全国及各地试题的研究,要认真研究复习课的课型及其教学模式,增强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抓好高中的会考复习和考试工作,使会考能顺利完成。

6、召开教师代表座谈会和教学汇报会,找出制约会考、中考和高考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采取措施,想方设法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潜能,重点分析教学、教研现状,摆问题,找原因,谈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7、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叙事等,利用学校刊物《求真苑》,刊登推荐文章,刊登教师的文章。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读教育理论书籍、专业书籍,还多读一些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撰写读书笔记,切实提高教师的素养。拟本期召开一次教师读书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抓好教师专业化发展。

1、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进修学习以及专业函授学习,积极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开发新课程学习资源,立足课堂,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利用教学观摩推动教研交流和探讨,完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保障新课程稳步推进,确保高中新课程实验有新突破。

3、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学校给青年教师搭台子,名师、骨干教师为青年教师引路子。建立“导师制”,两两结合,导师要对被导的教师在教案的编写、课堂的设计、上课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各自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学校分阶段对新教师进行考核,以帮助新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

4、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检查、培养与提高。有重点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推门听课,对教案、板书、课堂管理、教学技能技巧等各方面进行检查与指导。加强“教学反思”这一教学环节的工作,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青年教师多听课,多参与教学研究和各类竞赛,多写教学后记或教学叙事。

5、定期开研讨会,举办各种课型的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并进行分析。除学校安排公开课外,另外教研组内还要进行开课、说课片段教学等活动。以

教研组为单位每学期观看名师讲座一次、教学视频一次,教学专题研讨两次。

6、营造教师读书学习氛围,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研组长要引领教师读书,建立教师专业文库,并注意读写结合,让教育写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近年来学校购买了《不做教书匠》、《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跪着教书》等书籍。备课组长组织教师读并讨论,用理论知识等来引领自己的教学。

四、继续重视艺术教育,重视美育的融入。

1、进一步发挥艺术教育的优势,寓教于乐,艺术类课程全面开设,建立和健全艺术教育组织体系,不断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对传统条件下的课程、教材、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同时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合格与特长、划一教育与个别教育的关系,建立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

2、加强艺术教育师资培训。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配齐配足音美专任教师,将艺术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艺术组的教师们每年的期初都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并且做到集体认真备课、相互学习,期末总结。

3、学校严格按照颁布的新课程进行教学,开足、开齐初、高中音乐、美术必修课程,必修《美术》、《音乐》(初中),《高中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等,选修有《歌唱》、《基础形体训练》等,进一步加强“舞精灵”舞蹈队、健美操队等文艺团体的管理,加强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

4、艺术组要通过艺术欣赏课、形体课的开设,使学生们提高欣赏艺术的水平,使他们受到艺术的熏陶,更加积极向上。要配合学校开展好校园文化艺术周活动,使学生在参加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持久推动力;追求有内涵的学校名片,形成特色文化,发挥文化的凝聚和激励效应,挖掘文化的巨大潜能。

五、推进达标建设促进科学发展

《建阳市教育局2011—2012第一学期工作思路》中有“建阳二中在加快综合实验大楼的建设力度的同时,要认真对照验收标准与条件,做好软硬件的整改工作”之语段。因此,推进我校的达标建设也是本学期的工作重点。

1、认真学习验收标准与条件,对照标准与条件进行整改。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标准与条件,明确任务。注意教师配备、教师素质、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管理、教学常规、课堂教学、教科研、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通用技术、艺术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质量等方面做好具体的分工。

2、对照标准和条件,要进行自查和整改。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增加理、化、生实验室分组实验仪器的配置数量;通用技术选修课,应配有、配好相应的专用教室和设施设备;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培养一批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和名师,以适应优质普通高中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学科优势,打造学校品牌,彰显办学特色。

3、召开行政班子会议,召开创二级达标校相关人员会议。认真分析我校在创建二级达标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自我反思、自我补充、自我整改。岗位职责明晰,制定整改方案,分解任务、落实整改,为争创二级达标校而努力。

篇8

在传统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经常自觉不自觉的充当的课堂的“主体”,忽视了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和感悟。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首先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首先就要对自身进行定位。因为课堂教学是服务学生的,学生对于音乐学习收获多少才是对教师讲课水平的直接评价。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主体”变成“主导“。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导向性作用,结合教学目标和学情开展有声有色的教学活动,特别是提倡个性化教学,把学生的音乐天赋发挥出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音乐课程给他们带来的惊喜和快乐。教师还应拓宽教学的渠道,借助于网络、多媒体、器材等多种手段创新教育教学形式,提升音乐课程的内涵性。

二、设计多彩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以此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师可以举办“小小音乐会”活动,配合歌曲、舞蹈、乐器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我推荐歌曲,让大家共同点评,在学生交流与讨论中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借助于多媒体软件,让学生自行设计MTV活动,引导学生们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设计属于自己的MTV。有的还能利用节假日,把电影剪辑、图片、画面结合起来,兴趣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活动中,音乐教师应以主持人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活动中,引导他们去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地去动,去唱,去跳,真正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真正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

三、加强生生之间的协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音乐教育既是专业教育又是情感教育,要想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长远发展,学会团结与协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个性、自信心,把音乐放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信地在他人面前表演,这似乎和音乐没有联系,但它体现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培养21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一种品质。例如:在七年级音乐课《阳关三叠》情景剧教学中,设置为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诗人的朋友、一人吹萧、一人扮演酒保、一人或几人伴舞,模仿诗人和朋友在阳关话别的情景,在教室前面表演。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可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因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以音乐为工具和手段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四、转变音乐教学的方式,促进多个学科的整合

1.从课内到课外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

2.从本学科到跨学科。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篇9

很多个你以为只有孑然一身踽踽独行的时刻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孤独,要相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只有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你才能不负于自己的梦想。

高中时候的我是一心想去香港的――香港中文大学。这个梦想让我长期处于一个“内心明明知道自己考不上却坚信一定能被录取”的怪诞情绪里。幸运的是,我用高考实现了一个目前为止最好的自己。

我毕业于西北地区某一超级中学,年均为清华北大输送学生一百人左右的那种省重点高中。在中国这样一个重理工轻人文的大环境里任何一个超级中学也都不可避免地多少有些重理轻文。而我,一个一心学文的妹子,高一的生活至今不想回忆,数不清那一年有过多少崩溃的时刻。

那一年的我在别人眼里是自暴自弃的。物理化学卷子都基本都以白卷上交,用所有的理化课看完了马尔克斯的全部著作,而又因为听不懂数学老师的方言愣是一年没学会立体几何。我逃课逃作业气老师,把对理化的恨一股脑发泄出来变成身上的戾气。

高一的时候英语很烂,烂到自己都找不出原因,可我要学文啊,要去香港啊,于是我拿出自己的蛮劲,硬是背完了英语必修一到五上所有的文章,还有当年各地高考题与学校考试卷辅导书的所有完形填空与作文范文。当我回想起每一个站在走廊里背书的中午,我都惊叹于当时自己的坚持与努力,整整一个学期的背诵之后,我发现我可以用三个小时背完乔布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全文,我也发现在口语课上我成为了一群人中思维最清晰发音最好表达最地道反应最快的那个。于是无数次口干舌燥想要放弃却咬牙坚持的决绝有了回报,也让我更加坚信了事在人为。

我遇到过一些人,在最迷茫的时候迷失之后就越跑越远直到最后连回声都听不见,忘记了曾经最想要的是什么,也忘记了一切的初衷与梦想。我最好的朋友告诉过我:在你最失意的时候千万不要做出选择,因为这个时候你最冲动最不理智,这时的选择多半令人后悔。我认为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失败之后,同样适用于迷茫与困顿之中。

我感谢自己始终向一个更好的自己前进,也感谢自己在逆境之下拼了命也要游出沼泽。我想起那时看的《中国合伙人》,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找希望。那是一部至今依然看一次哭一次的电影,成东青的奋斗,像极了每一天都在拼命的不甘心的自己,也像极了那个一无所有却无所畏惧的自己。

一定要保持一个平和与轻松的心态,既然一切都是以时间为载体,那么度过这段时间就代表度过难关,将紧张隐藏起来,不要逃避。

高二的时候终于分班,我的高中时代才算正式开始。在文科班的第一天就遇见了令我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地理老师,我自初中起地理成绩就一直不好,最差的时候甚至分不清经纬。到了高中,对地理依旧恐惧多于好奇,然而面对自己崇拜的老师,好面子的我自然不愿丢人。我刷过一百多页的等高线地形图的题目,写完第五百道题的时候看什么都像波浪线,刷十年高考,大题的答案密密麻麻嵌在缝隙里,每个课间都泡在办公室问题问个没完没了,就如同《送东阳马生序》里那句“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课堂上老师语速极快的讲评都被我录在手机里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段听一听。我几乎用地理占满了我全部的空闲时间,当然我也收获了极好的结果。在后来高三的日子里,高二的拼命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我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回了久违的自信和快乐。

提升成绩的方法有很多种,人也有聪明程度的差别,而我恰恰是没什么天赋那一类,同学问我如何学好地理,我只想得到刷题记忆理解和总结,最辛苦,最简朴。我承认自己的资质平庸,也承认自己的急功近利,可是我相信任何一条捷径都离不开悬梁刺股的辛酸。

回想起来高二并不是我最拼命的时刻,整整一年,刷刷微博看看时政,当红的电影美剧也不拉下,每天在食堂吃过饭还会围观男生和班主任在操场上打篮球,学着喜欢的文科,日子过得舒心,身边一群朋友叽叽喳喳,那或许是我状态最好的一段时间,介于梦想与生活之间。

然后我就高三了。

我不允许自己在一条明知错误的路上继续轻松地走下去,我要踏遍荆棘,哪怕遍体鳞伤,我也必须正确地走下去。

似乎2014年世界杯阿根廷在决赛的失利就注定了身为阿根廷球迷的我在这个夏天的坎坷与煎熬。高三最开始的那段时光大概是我所度过的最艰难的时刻,轻松的氛围被高压替代,我开始抱怨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我开始抱怨每周六天半的上课时间,我受不了老师的拖堂,文科生的感性占据上风,我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未来,基本上每一天都在怀疑自己否定自己,那一段时间的自己,如淤泥一般混沌。

然而我明白时间的紧迫,我又一次开始挣扎。我去自习室,拼命集中精力去学习,我让自己每一天都感到疲惫,我也试图让自己找回高一时的倔强与斗志。高三的第一次模拟考试,我在280个人里排147,这是我无法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那是一个灰暗的星期五,父母对我不敢有任何的责备,小心翼翼,察言观色,而我则濒临崩溃,放任自己沉浸在一片愤怒爆发的情绪里,匮乏的睡眠和学校里无尽的压力让我觉得,我走不出来这样的情绪了。我开始忍不住不断告诉自己,全世界都看不起你,没人愿意在你身边,没人愿意陪你。我开始躲避所有的目光,像是四周全是指点和嘲笑。

度过几个泪如雨下的夜晚,我惊觉不能这样,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个很特别的人,我必须要做点什么。我逼着自己每天写近十篇完形填空,拼命做数学题,拼命背历史,我逼自己开口说话,和同学交流,我看球赛,看巴塞罗那告别赛季初的摇摆走向平稳,我渐渐觉得我快要走出阴霾了。我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模拟考试,不过是发挥失常。我加大了刷题的力度,我更加集中精神,应对一次又一次的模拟考试。2015年的除夕夜,我七点钟离开自习室回家,吃顿饺子聊聊未来,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又踏着满地的红屑走进自习室继续和圆锥曲线与帝王将相做斗争,窗外小孩子的吵闹声听起来很真切。

篇10

Abstract:America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ountries which open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In the 1990s,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put out national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standard which has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in the world. Marching into the new century, China's history and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basic education develops innovatively. By comparing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we can find each country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something in common in order to discuss some basic problems about integrated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Key words: social studies; history-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一、美国社会科课程结构

当代美国社会科课程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特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家制定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浪潮中,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着手制定州的有关社会科的课程标准。对于各州制定的社会科课程标准所反映的课程结构,大致可归为三大类型:一是美国社会科协会推出的课程类型;二是“历史—社会科学”课程类型;三是“社会科学”课程类型。[1]

(一)《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与10大主题轴(Ten Thematic Strands)

20世纪进入90年代,面临新世纪的挑战,美国着手制定全国课程标准,1994年全美社会科协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推出《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该课程标准运用“主题轴”(thematic strands)为基本构架,整合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宗教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内容,以及人文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中适当的内容,构成课程内容体系。共有10个主题轴,它们是:文化,时间、连续与变迁,人、地与环境,个人发展与认同,个人、团体与制度,权力、权威与管理,生产、分配与消费,科学、技术与社会,全球联系,公民意识与实践。每一个主题轴由多学科或领域的知识糅合而成,具有相当的整合性,再由这10个主题轴组合成整个课程体系,即中小学社会科课程体系。在这里还需说明的是,在美国社会科课程既是综合性的、又是多样化的。所谓综合性,即运用“主题轴”的方式把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整合起来。所谓多样化,即有的时候就称为一门“社会科”,有的时候却是数门分离的课,如历史、地理等。[2]

如前所述,在课时上取代历史、地理课的社会学科综合课程,既要承担起历史、地理的基本教育任务,又要体现综合课程特有的育人价值。而综合课程的育人价值的体现、基本任务的完成与否,主要取决于其结构是否合理。构建综合社会科课程体系,必然要打破历史、地理等学科体系,而构架起一种新的适合学生学习的体系。全美社会科协会运用多学科或领域知识综合的方式组成主题轴,进而整合为紧密相联的10大主题轴,以此作为社会科的框架结构。

跨入新世纪,美国的课程论专家对社会科课程又提出了新的认识和看法。在《21世纪的社会科》(Social Studi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书中,作者提出作为一种组织方式,社会科可以被理解为相互关联的三大范畴。其一,教导的范畴(The Didactic Dimension):强调课程与信息处理过程密切联系,关注信息的获得与知识的掌握。其二,思考的范畴(The Reflective Dimension):强调课程须包括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注论证的技巧,形成假设并验证假设。其三,情感的范畴(The Affective Dimension):强调课程须蕴涵伦理和作出决策的过程,注重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检验信仰与信仰体系。三者的关系,请看图1(社会科的范畴)。

图1 社会科的范畴

这三大范畴,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都应该被看作相互关联的、多重复合式的社会科方式。虽然每一范畴都可能会被用以制定计划、选择课程内容与评价学生等,但是理想的社会科课程追求的是三大范畴的平衡,社会科应该兼有教导、思考与情感三者。因为这涉及学习的本质,更关系到我们所寻求的人类自身发展的方向。[3](4—6,17—18)

(二)历史—社会科学课程类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加利福尼亚州、马萨诸塞州和亚利桑那州等,采用的是以历史为核心整合其他社会科学的“历史—社会科学”课程方案,即采用学科综合的方式,其中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代表。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课程设计者认为社会科学中历史是最有价值的学科,他们认为历史有益于公民素质的提高,有益于美国民主社会,可促进受教育者成为良好公民并保持美国生活方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加州推出了“新历史—社会科学课程”,确立历史科的核心地位来架构社会学科课程体系,以实现课程综合化之目的。加州的课程,合理地处理了各学科本身的纵向发展,以及社会学科各学科间的横向关联。充分注意到历史学本身的逻辑,包括美国史与世界史的逻辑联系;充分注意到历史学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的互相衔接与密切配合,致使社会发展的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新历史—社会学科的全部课程形成一个网状的有机整体,并且这一有机整体是与现今社会密切关联的。这种左右相关、前后相继、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学科体系与结构,既照顾到历史—社会学科本身的逻辑要求,又顾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与认知心理。加州的新历史—社会学科课程在美国被称为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大改革步骤,至20世纪90年代各州推行州的课程标准时被视为典范加以引用。[4]

美国的课程改革包括课程设计,往往有着深厚的课程理论、教育哲学作为其支撑与底蕴。

支撑“历史—社会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Perennialism and Essentialism)。永恒主义是一种古老而又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它的倡导者认为永恒不变的真理存在于人类的历史之中。持这种哲学观念的社会科教育家认为学生应该认识这些真理,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他们相信学习了这些真理的学生会成为能干的、摆脱愚昧的文化之人,学生能知晓并认识自身所处的历史环境,并可将自己对历史与文化的理解传给他人。永恒主义者支持学习历史、强调历史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他们的课程是以西方文明的经典书籍为中心的。目前在美国社会科教育中永恒主义者的教育理论颇受欢迎。与永恒主义密切相联的是要素主义,要素主义的提倡者认为学生理应知晓学问的基础和最必须的知识,其中包括能力、概念,以及基于对历史、政府、经济学进行探究所形成的价值观。永恒主义者和要素主义者都怀有一种共同的责任感,即尽可能运用有效的方式去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学会运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而决非死记硬背,运用于诸如对主题或社会问题的探究。近些年来,就中学社会科教师每天的教学实践活动而言,知识传递或文明传播的倡导者的学说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3](10)

(三)社会科学课程类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伊利诺斯州和阿拉斯加州等采用“社会科学课程标准”,开设的是综合课程。社会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方案,与20世纪60年代“新社会科”教育运动十分相似。伊利诺斯州的社会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社会科学课程的一个基本目的,便是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使得他们能像一名公民和社会的一份子那样明智地作出抉择;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社会科学的有关概念,藉此帮助学生能对人类的社会行为作出解释。阿拉斯加州的社会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社会科学分析性进程的教学要求。该州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三个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主题来理解社会之间的关联,这三个主题为:关于人类经验的记载、公民能力与全球性管理、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总之,社会科学课程标准的特点有三:其一,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社会科学的探究方法,以此来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即开设社会学科的综合课程。其二,各门具体的社会学科的界线被淡化,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在学科学习中表达自己观念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至高无上的。其三,社会科学课程标准把注意力集中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之上。[1]

支撑“社会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科学经验主义和新批判主义”(Scientific Empiricism and the New Criticism)。构建社会科课程的另一种方法来自于科学探究的原则。社会科学家通过对个人、群体、社会的样本,或者文化的交融的探究等来研究人类社会。20世纪50年代,这种方法带有价值中立观点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新社会科”的倡导者创设了一些建立在实验、调查技巧、个案研究以及其他分析工具基础上的课题,促进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他们鼓励中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事物发展的可能性,甚于思考绝对真理,提供中学生关于对证据作出阐释的不同框架并给予指导,更激励他们尽可能公正、客观、毫无偏见地作出结论。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仅把社会科学定义为科学方法,开始受到许多抨击,其别受到置疑的,理论是否可以做到价值中立。许多社会科学家转向了“新批判主义”,认为科学从来也不可能价值中立。社会科教育的批评家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不仅怀疑科学经验主义的结论,而且对设计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身产生怀疑。总之,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经验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影响了社会科的课程体系;而新批判主义对学术界,以及对力图促进学生的行为并握有决定权的学校行政人员的影响更大些。新批判主义的倡导者认为,愿意对政策和价值判断进行检验以及持批判性态度的意识,是社会科教育的基本要素。[3](10—11)

二、中国《历史与社会》课程结构

中国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设置了取代历史、地理课的《历史与社会》,这是一门初中阶段直接体现“个体社会化”教育宗旨的社会科学综合课程,它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总的说来,作为初中阶段的必修性基础课程,《历史与社会》承担了相关学科领域知识教学的任务,尤其是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人文地理为主);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强调的是方法与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课程,更须发挥其在社会功能方面的教育作用,我们可以说态度,尤其是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是《历史与社会》的灵魂。因此,初中阶段的社会学科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不仅是社会科学诸相关领域知识层面上的综合,而且是方法的综合、结构的综合。着眼于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强调人格因素的协调发展的《历史与社会》,须体现知识、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的特征,具有该方面的基本要素,并须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方面的教育价值。

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历史与社会》的结构,在吸取世界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的是一条继承与创新的道路,即继承了上一轮课程改革中浙江与上海的初中《社会》富于意义的做法,闯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教育部制定了两个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以推行课程改革的多样化,更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二)》)。

《课程标准(二)》,提出“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这样一个三维立体设计思路,围绕“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三个主题,整合历史学、地理学(人文地理为主)、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含基本方法),以及若干社会重大问题,并融入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以此来构建课程的基本框架。[5]这一基本框架中的每一个主题,都是综合的;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强化了历史观与时间范畴、人地观与空间范畴;以社会发展为主轴,以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强调了社会性与学生的经验。这样的课程结构,充分体现了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也尽可能地考虑到了历史教育与地理教育(以人文地理为主)基本任务的落实。这一课程体系,在我国课程史上是具有首创意义的。①

《课程标准(二)》的三维立体设计思路,是一种创新,它有别于以往的“拼盘式”社会课程结构,也不同于美国的“10大主题轴”。它高度重视历史教育的价值与功能,符合我国的国情。

三、中美两国社会科课程的共性与差异

(一)中美两国社会科课程的共性

据上所述,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中美两国社会科课程方面的共同之处。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点。

1.两国课程结构都呈现多样化状态。

美国社会科除了全美社会科协会推出的“10大主题轴”课程构架外,还有“历史—社会科学”课程构架与“社会科学”课程模式。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初中阶段进行《历史与社会》课程实验,为此,教育部制订了两个课程标准,这两个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不尽相同。《课程标准(二)》如上文所述,是一个三维立体课程框架;《课程标准(一)》以“我们的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进程”两大领域作为课程的基本架构。[6]另外,上海地区在初三与高中开设了必修课《社会》(中学的其他年级开设必修课历史、地理)。初三的《社会》,以便学生在初一、二分科学习之后适当进行整合;高三《社会》,是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各学科知识和方法的更高层次整合。[7]上海的《社会》,是与历史、地理课并存的,其课程结构与取代史、地课的社会科课程有较大的区别。两国的社会科都呈现结构多样化状态。

2.社会科课程的教育任务,都提出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

美国的课程论专家在《21世纪的社会科》一书中,提出了三大相互关联的范畴,即教导的范畴、思考的范畴和情感的范畴,就是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三方面提出社会科的教育任务的。中国《课程标准(一)》在分类目标中明确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技能与能力、知识三大方面的目标。[3](5—6)

3.都强调历史的价值与功能,历史成为社会科的核心要素。

全美社会科协会推出的10大主题轴,每一个主题轴几乎都与历史有关。中国初中阶段的社会科学综合课程定名为《历史与社会》,系强调历史的社会科,课程本身就说明历史在社会科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

对此,美国的社会科专家麦切尔·威兰(Michael Whelan)在“为什么历史学习应成为社会科核心”(Why the Study of History should Be the Core)一文中写道:“事实上,历史之所以成为社会科的核心,有着其深层次的思考,即人类的生存在本质上是具有历史涵义的。也许有人会说,人类的生存是多方面、多维度的,除了历史,还有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地理等方面。但是,假如把人类生存这些方面的内容从历史中分离出来的话,那么它们都会成为十分抽象的了。例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十分复杂的关系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事实上它们都是历史的现象。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人类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内容之中。所有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分解性的历史现象,都留下了历史的轨迹。确实任何有意义的生命体的保持都源自于经历与经验;而人类的经历与经验,尽管处于经常变化与发展之中,都蕴涵着历史的涵义。或许,这就是所有的人经常学习历史的理由所在。历史告知人类,他们是谁。”[8]

客观上历史学研究涉及范畴极广,它几乎包含了人类文明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中国古代的纪传体史书就是典型的例证。纪传体史书《史记》《汉书》《新唐书》等,编有“本纪”“世家”“列传”和“志”(《史记》称“书”,《汉书》改为“志”)等。其中“本纪”按年月次序编写帝王简史,兼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世家”是用以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的历史。“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兼载中国少数民族以及与中国来往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志”是有关各种典章制度的专篇,记述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重要领域。具体说来,“食货志”记载土地制度、农业生产,以及手工业、商业、货币等经济制度;“河渠志”叙述河流水利的情况;“地理志”记录当时的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特产状况、民情风俗亦有记载;“艺文志”考证各种学术派别的源流,记录存世的书籍;“乐志”是关于音乐活动和乐器的专篇;“天文志”“律历志”记述天文历法的发展情况;“选举志”记载科举制度;“释老志”记载宗教活动等。

如此看来,以历史为核心整合其他社会科学来构建社会科课程体系,是有其合理因素的。

(二)中美两国社会科课程的差异

我们亦不难看出中美两国社会科课程的差异之处,归纳起来大致亦有如下三点。

1.两国关于社会科课程的理解有不同之处。

美国的教育工作者至今仍未能对社会科的定义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他们也未能断定这门课程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一个统一整体,还是个体的集合。[3](1—2)全美社会科协会则采纳以下的定义:社会科学习(Social Studies)是为了提升公民能力的、关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在学校的计划中,社会科课程由多种地位同等的、而且成为体系的学科领域所组成,这些领域来自于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宗教和社会学等。社会科课程贯穿于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整个学校教育。对于社会科的界定,远比单一的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如历史或地理复杂,原因有二。其一,社会科课程内容是多样化和综合性的;其二,社会科的课程结构亦是多样化的,有时就称为一门“社会科”,有时却是数门分离的学科课程,如历史、地理等。[2](3)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把社会科理解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在中国课程史上,分科设课则为历史、地理、公民等,而整合设课则为“社会”课。进入新世纪,教育部制定了可供各地选择的两套初中社会科学课程,一套开设分科型历史、地理课,另一套就是开设社会科学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这一问题涉及对“课程”一词的习惯性理解与看法。

2.关于两国的社会科课程发展历程是不尽相同的。

美国在20世纪初就出现了“社会科学习”(Social Studies)的理念,并于1921年成立了全美社会科协会。[9]经过较长时期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探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美社会科协会推出了“10大主题轴”,这是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关于社会科学课程整合之理念与构想。在此之前,1987年布拉德利委员会(Bradley Commission,致力于促进全美学校历史教育的全国性学术团体)经过认真的研究,并吸取了作为全美20世纪80年代课程改革典范的加利福尼亚州构建的“新历史—社会科学课程”,创建了他们的历史课程体系。在其中提出了六大重要主题,这六大主题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自我与理解他人,使得学生对改变人类生活、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各种要素有所了解与认识。六大主题为:文明、文化的传播与革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价值观、信仰、政治态度和风俗,冲突与合作,历史的比较,社会政治模式。[10]显而易见,这六大主题的提出,对“10大主题轴”的最终形成具有积极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致力于社会科教育及研究的专家、学者,出版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促进社会科的教学。其中一位专家在他的著作(教师用书)中开列了社会科课程的379组基本素材,这些基本素材包括富于启发性事实、令人吃惊的统计资料、有关的探究发现和具有实践价值的资料等。他是按社会科相关学科领域分列的,其中美国历史104组,世界历史57组,美国政府34组,消费经济学31组,社会学55组,心理学55组和地理学43组。[11]所有这些基本素材,构成了社会科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要素,而这些基本要素的提炼对于构架社会科课程(包括“10大主题轴”的提出)是十分有价值的。

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曾提出过开设初中社会科课程的计划。真正付诸实践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上一轮课程改革部分省市初中阶段。经过10年的实验,在新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广至全国。中国社会科课程起步较晚,但走的却是一条积极而又稳妥的改革之路。从提出设想到部分省市的尝试,再从局部地区的实验推广至全国性的实验。经过初步的实验,我们已经认识到《历史与社会》的开设需注意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不追求各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知识系统的完整性,而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注重价值观方面的培育。第二,以不削弱历史教育为代价而开设综合社会科课程,就需妥善处置历史学与地理学、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第三,作为直接体现学生“个体社会化”教育宗旨的社会科课程,历史与社会课需妥善处理学科领域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课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问题关涉社会科的实践与理论探讨问题。

3.两国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的侧重点更有所不同。

如前所述,两国的社会科都含有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美国的社会科关注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但更为强调民主观念和美国价值观。在全美《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的导论中阐释社会科的涵义时,开宗明义地提出社会科的设计,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公民的素质,而这一素质是由知识、能力和态度等多方面要求组合而成的,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具备民主社会中的公民能力。在第十个主题轴“公民意识与实践”中再一次提到公民意识与实践是社会科的主要目标,社会科课程应提供学生民主社会中公民实践,以及公民意识和原则的学习机会。[2](3,30)注重民主观念和美国价值观的培育,与美国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学校历史教育中心、布拉德利委员会(旨在促进全美历史教育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和加利福尼亚州教育部都认为,美国人不像其他国家和民族,不是依靠共同的宗教信仰走到一起来的。然而,美国有约束美国公民行为的共同遗产,那就是关于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民主观念。美国的学生必须认识到,关于自由、平等和公平,以及公民的政治、经济权利和义务的民主思想构成了美利坚民族的道德价值观。而这个价值观,正像过去那样,今天也正帮助公民在正确与错误,同时也在两个价值观发生冲突时进行选择。[12]这是美国学界人士的看法。

我国的社会科关注民主与法制的教育,更为强调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课程标准(一)》和《课程标准(二)》都提到树立民主与法制观念,也都十分强调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而这些要求,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基本国情是相吻合的。总的说来,这一问题是与国家、民族的自身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反映了国家意识与民族精神。

四、社会科课程世界发展趋势

20世纪60年代以来课程一体化的态势日趋显著,进入20世纪90年代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为新世纪学校制订课程改革蓝图时纷纷推出了社会科的课程构想与计划,从这些构想和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科课程的世界性发展趋势。

(一)课程结构多样化趋势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综合课程兴起,在社会科学课程一体化的大趋势中社会科课程结构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如前所述,美国推出“10大主题轴”作为架构课程的理念与构想。与之相类似的,有中国台湾地区新世纪课程计划中的社会学习领域“9大主题轴”,以及澳大利亚1994年公布的课程计划等。台湾地区的新世纪课程计划,提出1~9年级“七大学习领域”,其中社会学习领域由“9大主题轴”组成,即人与空间,人与时间,演化与不变,意义与价值,自我、人际与群己,权力、规划与人格,生产、分配与消费,科学、技术与社会,全球关联。②1994年澳大利亚公布“社会及环境研究:全国学校的课程蓝图”,提及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范畴,分为“五大主概念”,每一主概念由若干次概念组成。“五大主概念”为:时间、持续与变迁,地点与空间,文化,资源,自然和社会系统。[13]

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对整个教育包括课程进行重大改革,出现了课程的综合化与细分化相结合的趋势。在中学阶段设置了综合性课程“社会知识”,由社会、人和个性、文化、经济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社会结构、政治、法的概念诸部分构成。[14]

日本1998年公布的课程计划,初中设置社会科,由地理领域、历史领域和公民的领域组合而成。高中设置的公民科中有“现代社会”综合课程。[15]

香港地区教育署在1990年编订的社会教育科课程纲要颇具特色。初中设计两套方案,方案Ⅰ设置与历史、地理并存的社会课,方案Ⅱ设置取代史、地等课的社会科。[16]

另外,如前所述,中国教育部制订了两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开设社会科课程,需打破历史、地理等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起新的、适应学生学习的课程体系,有的国家和地区采用“主题轴”的方式进行整合(如美国、中国台湾地区等),有的围绕问题组织课程内容(如俄国),有的设计“三维立体”式课程体系(中国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日本则在初中设置分科联合型社会科,在高中设有综合课程现代社会。香港地区更设有功能不同的两套课程方案,设置了与史、地并存的社会课,以及取代史、地的社会科,总而言之,中学阶段社会科课程结构多样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二)课程体系整合化趋势

社会科课程体系的整合化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至少有三个层面的涵义。

1.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知识的整合。

包括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领域。无论是美国的社会科,还是中国的历史与社会科等,都在对上述这些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构成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知识系统,这是综合课程的基础。

2.方法论的整合。

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两个方面。综合课程不仅追求相关领域知识的整合,更追求方法论的整合。在社会科课程中,需提供陈述性的知识系统,还需提供程序性的知识系统,以促进学生建构起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比如全美社会科协会推出的社会科课程标准,在关于社会科课程的涵义中提到,历史学的训练,认清概念的由来,探讨说明概念的原始资料,分析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概念,这便是历史学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地理学的训练,确定某一概念首次出现的地点,认清某一事物从一个区域或国家运动到另一个区域或国家,认识观念传播的全球联系,这关涉到地理学的空间观与一些基本方法的学习;政治学的训练,运用政治制度的观念,探讨政府的结构及其运行等,这是关于政治学的一些基本方法的学习。[2](3-5)美国一些学者在新世纪出版的著作中也十分强调社会科课程中方法论的学习与指导。[17]中国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

3.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社会科课程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公民素质,而这一素质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整合而成的,因此社会科课程需体现这样的整合。全美社会科协会制订的社会科课程标准,提出若干教学原则,认为当教学是综合性的,那么社会科是富于成效的;当教学富于意义时,即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信仰、态度相联系时,他们会发现他们的学习不仅在学校中,而且在社会上都是有用的,那么社会科是富于成效的;当教学富于价值观教育意义时,那么社会科是富于成效的。[2](11-12)中国与日本的社会科课程也都提出了类似的整合要求。

(三)课程内容开放性趋势

社会科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1.内容更新方面的开放性。

即与时俱进,不断吸纳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时代性,这是各国社会科普遍追求的一个方向。

2.课程体系方面的开放性。

即课程不仅提供社会科学相关知识,而且这些知识与学生的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连,互相融会,整合为一个整体,这是由本门课程的特点与教育目标所决定的。如中国按《课程标准(一)》编写的课本,编有“传媒”与“社会”单元,内容包括了传媒的发展、传媒改变生活、正确对待传媒和网络的生活等。[18]按《课程标准(二)》编写的课本,编有“来自家乡的报告”活动课,促使学生了解与掌握认识社会的一些基本方法与能力。[19]

① 2004年教育部对《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修订,修订后,《历史与社会》两个课程标准合而为一,但仍保留两个实验稿中各自的课程框架。

② 见中国台湾地区制定,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社会学习领域.2001.

参考文献:

[1]Loretta Sullivan Lobes.Surveying State Standards:National History Education Networks 1997 Report on State Social Studies Standards[J].The History Teacher,1998,(2):221—223.

[2]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Z].Mary Land: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2001.

[3]Jake Levin.Social Studi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0.

[4]Francine Alexander,Charlotte Crabtree.Californias New History-Social Science Curriculum Promises Richness and Depth[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8,(9):10-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一)[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2.

[8]Michael Whelan.Why the Study of History Should Be the Core[A].E Wayne Ross.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C].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1.54-55.

[9]中国台湾地区人文及社会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英国小学社会科课程之分析[M].中国台北:三民书局,1992.2-5.

[10]Arthur Zilversmit.The Bradley Commission and American History[J].The History Teacher,1989,(11):45-51.

[11]Ronald L Partin.The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Book of Lists[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2.

[12]Charlotte Crabtree.Improving History in the schools[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9,(11):25-28.

[13]周愫娴.澳洲的社会科课程[J].教育研究(中国台湾地区),1998,(8):32-43.

[14]白月桥.俄罗斯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85.

[15]日本文部省.关于课程改革的说明特集[J].中等教育资料(日本),1998,(9):104-162.

[16]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中学课程纲要·社会教育科课程纲要(中一至中三适用)[Z].香港地区:香港政府印务局,1990.

[17]Pamela J Farris.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ocial Studies[M].New York:Mc 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200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