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3 01:04: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型工业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加快发展工业,是2006年兵团上下一致的声音。而兵团各级对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必要性的认识空前统一,形成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良好氛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06年,兵团工业克服了建设资金短缺、能源供应不足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运力紧张等不利因素,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大项目带动战略成效显著。在新疆天业聚氯乙烯及配套项目之后,兵团重化工产业正向纵深推进。在北天山,兵团重化工业的产业带已见雏形。
目前,新疆天业已经成为新疆最大的氯碱化工生产基地,已形成年产聚氯乙烯30万吨、电石32万吨、烧碱24万吨、水泥35万吨、发电20万千瓦时的生产能力。2006年,天业又投资64亿元,进行二期工程建设,到2010年,公司年新增工业产值可达120亿元,年实现利税12亿元。去年前10个月,新疆天业的主营收入已突破20亿元。2006年的新年报肯定将改写这一记录。
2006年5月29日 ,伊犁南岗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重化工项目第一期9万吨电石项目顺利投产运营。该项目总体设计年产20万吨聚氯乙烯联产40万吨硫酸钾,项目计划总投资33亿元,建设期为6年。有消息称,二期工程的实施,将使该公司2007年的电石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可以预见的是,6年后,伊犁河谷将诞生兵团另一个重化工基地。
9月29日,大黄山鸿基焦化公司二期工程开工建设。“鸿基焦化”是以农六师为主投资商的大型资源转化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60万吨焦炭以及相应的焦油、粗苯、煤气等中间产品,最终形成生产精萘、纯苯、二甲苯等精细化工原料以及50万吨尿素、燃料油等20多种产品,年销售收入可达20亿元。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以焦炭为基础,集基础化工、精细化工为一体的大型化工企业。
12月1日,天富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生产加工设备开始全面订购,标志着兵团又一个大型煤化工项目开工建设。天富煤制甲醇项目采用国内外先进可靠的煤气化制甲醇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最终形成以煤转化和能源化工为核心的,集煤、电、油、化工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型生态产业园区。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2.5亿元。
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的理念正促使一些师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快速发展。2005年,农十三师工业产值比“九五”末增长了222%。2006年前10个月,该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1.6亿元,同比增长14%。农十三师以58.9%的增速高居全兵团之首。
兵团团办工业的恢复性发展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四师七十一团双新焦化厂、七团葡萄酒厂等企业已成为团办工业的代表。
9月25日,中国纺织业巨头华芳集团投资建设的17万锭棉纺项目,在国家级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开工投产。燕京啤酒年产10万吨啤酒生产线一期工程建设已近尾声。在石河子经济开发区,以此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标志着兵团招商引资促工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从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看,市场结构是依据市场竞争与垄断程度来划分的,不同市场结构的垄断和竞争程度不同,厂商取得利润的方式与途径不同,厂商对技术创新的态度和方式也不同。不同市场结构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技术创新行为,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技术创新绩效。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但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的产生,始终脱离不了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有足够的激励;第二,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就体现了市场结构的特点。因为不同的市场结构,它们之间功能上的差别就表现为竞争程度、垄断力量与超额利润的不同。而不同市场结构的竞争度差异,垄断势力大小将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与能力。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不同市场结构的竞争程度不同,对技术创新形成了不同的激励
每一种市场结构都对应着一定的竞争程度,这种竞争程度是市场结构的一个连续的函数。竞争是技术创新的激励因素,可以把它理解为技术创新的被动性因素,由于它是被动性因素,所以当竞争的程度下降时,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则企业的创新水平将随之下降。这里我们强调竞争作为技术创新的激励因素,它是外生的,企业在进入一个市场后,就必须要接受市场结构的考验。因此,市场结构所代表的竞争程度,影响了技术创新的水平。集中度代表一个市场的竞争程度,集中度越高,则意味着竞争的激烈程度越低。当产品市场竞争度较低时,“竞争效应”会强于“模仿效应”。企业最优研发水平随产品市场的竞争度增强而上升;当产品市场竞争度较高时,“模仿效应”会强于“竞争效应”,企业研发水平会随产品市场的竞争度增强而下降。
(二)不同市场结构的利润高低不同,影响了投入技术创新活动的资源数量
每一种市场结构代表着企业获得利润的不同方式,在每一种市场结构下,企业所能得到的垄断利润是不一样的,而垄断利润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可以投入到研发过程中的资源数量。因此,假设两个市场有相同的竞争程度,那么利润较高的市场应该会有更为活跃的技术创新活动。不同市场结构下垄断利润的不同部分决定了企业研发活动的活跃程度不同。因为,不同的垄断利润包含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垄断利润高的行业,它可以利用的研发资源越多;第二,垄断利润高的行业,它为了保持垄断优势,继续保有高额利润,因此,也更有动力进行创新。
(三)不同市场结构竞争激励与垄断利润之间的替代关系不同,导致了不同技术创新的行为
在理论分析中,除了分别考察竞争激励与垄断利润两个因素外,我们还将阐明竞争激励与垄断利润之间的关系。可以认为竞争激励与垄断利润之间有一种替代关系。当竞争的程度过高时,则竞争带来的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值会下降;当垄断利润过高时,也即研发资源增加到一定程度,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比例可能也会下降。过度竞争对企业技术创新会带来竞争的无序性,这种无序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无偿模仿受到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侵害发明者或所有者的利益;利用虚假标识,损害其他竞争者的商业信誉;窃取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以低于成本水平的价格销售商品等,其结果会使技术创新者的利益受到侵害,降低创新活动的期望价值,从而导致创新者减少研宄与开发的投入,有碍于企业技术创新。
二、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障碍分析
我国工业行业的市场结构缺陷突出地表现为过度竞争和行政垄断并存,这种市场结构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
(一)过度竞争对工业行业技术创新的障碍
过度竞争是指这样一种状态:“某个产业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已经使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的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⑴进入企业过多、全行业长期处于低效益或负效益状态是构成过度竞争的主要特征。
(1)过度竞争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过度竞争市场上,生产经营者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展开了以价格战为主的激烈竞争。近年来从生产者不断降价到商业企业不分淡旺季的打折让利销售愈演愈烈,都是过度竞争的表现。这种竞争的结果必然造成生产经营企业的利润下降或亏损,国内20多个省市把汽车、自行车、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化学纤维当成主要产品生产、规模不大、技术档次几乎处在同一水平。而且在各省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汽车作为支柱产业的有24个,把电子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有24个,发展重点都在通讯设备、计算机、电子声像设备方面。这种过度竞争也导致有限的资金分散使用,加剧了技术开发改造资金的短缺。根据〈〈中国医药行业最新发展报告(2007年3季度)》,我国专用于新药开发的资金每年仅为1000万至2000万人民币,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三百分之一,而大多数医药生产企业的重复生产和盲目扩大,导致制药企业自身投入的资金总计不到医药工业产值的1%,因此新药研制投入严重不足,其创新研制能力及制剂水平低下,创新药物少。目前,我国仍主要以引进仿制为主,企业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严重制约了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
(2)过度竞争下企业行为短期化制约了中长期的技术创新。由于企业穷于应付当前的竞争,往往把资金与精力全都投入到眼前的市场竞争上,不得不使用降低价格、投入巨额广告费用以扩大宣传、给客户高回扣甚至贿赂、欺诈等手段来争取市场份额,而不是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或开发引进新产品取得创新利润。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追求能快速见效的项目,不愿或无力从事长期研宄开发。随着中国经济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过渡,过度竞争逐步出现,有些行业已经出现过度竞争,例如,建材、钢铁等,有些行业的过度竞争开始显现。这些过度竞争导致行业过分追求短期,忽视长期,制约了基础创新,从而难以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做出明显的贡献。
(3)过度竞争使企业缺乏承担研发风险的能力。技术创新是一项风险性的活动,几乎每个环节都存在技术上或市场上的不确定性。在过度竞争的环境下,企业囿于规模扩大的限制,承担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创新失败,企业面临的将是破产的厄运。所以,在过度竞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必然缓慢,而且创新也无法成为企业主要的竞争手段。据估算,我国工业行业中绝对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差异小的过度竞争型工业行业有16个,其总产值占到了工业总产值的55%。这表明,过度竞争已经对我国企业的创新行为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这类市场结构进行调整和变革是提高我国工业企业创新强度的当务之急。
(二)行政性垄断对工业行业技术创新的障碍
行政性垄断是行政机关或其授权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地区行政性市场垄断、行政强制交易、行政部门干涉企业经营行为、行政性公司滥用优势行为等,如烟草行业、黑色金属采选业等行业,就是这种行政性垄断的典型表现。
(1)行政性垄断降低了企业的技术进步的需求。行政性垄断是行为主体通过行政手段将行政管理权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经济竞争活动而产生的,它的优势来源是行政权力,而非经济性因素。行政性垄断与政府部门之间具有行政隶属关系,依靠行政地位与权力维持自己的市场地位。行政性垄断通常会使企业不再把精力放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来进行正当竞争,而热衷于通过行贿等捷径谋求行政权力的庇护,因而缺乏技术进步的需求。
(2)行政性垄断限制竞争,阻碍技术进步。延缓产业技术升级,降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恶化市场竞争秩序,管制决策非公开化和广泛的权钱交易,损害政府威信和执法效率等等。在行政性垄断背景下,垄断不是由市场竞争而形成其垄断地位的,而是依靠行政权力边界,这种垄断导致了部门的封锁,限制了竞争因素的作用,造成了我国行政区划范围为特征的地区垄断与部门垄断,在地区垄断与部门垄断背景下,企业缺乏技术进步动力,造成行业技术水平低下。三、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加速工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模式实现路径
竞争和垄断对技术创新都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要促进技术创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不存在不正当竞争。具有垄断地位的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凭借其力量对竞争对手造成伤害,遏制竞争。(2)企业应具备一定的规模,以达到进行技术创新所需的能力和条件,并且由此也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大规模企业往往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因此,既有正当竞争又有一定程度垄断的市场结构最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过度垄断和过度竞争都不利于技术创新。为了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中国存在过度垄断和过度竞争的情况下,我们对过度竞争和垄断都要限制,选择和建立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模式,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市场结构条件。
(一)加速我国工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模式选择
结合中国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现状,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模式应是以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为主体的市场结构模式。技术创新可分为竞争推动型和垄断推动型两种。如果只存在竞争推动的技术创新,没有超额垄断利润的诱惑,那么创新活动就很难出现,因为人们都想做风险小和成本低的模仿者,而不愿意做风险大和成本高的技术创新者;反之,如果只存在垄断推动的技术创新,缺乏竞争的压力,那么创新活动到一定的阶段就会消失,因为企业已经独占了垄断利润。所以,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既有竞争对手的威胁,又有能维持技术创新的持久收益,才可以有效地把竞争推动的技术创新和垄断推动的技术创新综合起来,共存共荣,积极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走向深度和广度。因此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形态是中小企业最能产生技术创新动力的最佳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结构下,相对垄断者之间激烈的竞争迫使他们不得不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以防其市场份额的丢失;垄断者相对众多小型竞争者的优势,以及其对市场的相对控制使其从技术创新中获得垄断利润成为可能。
(二)加速我国工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路径
为了消除我国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缺陷,形成技术创新的最优市场结构模式一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应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方面采取以下途径:
(1)积极抑制行政性垄断。首先,进一步推进政企分离。在政府管理体制上做出重大变革,改变政企合一的体制,打破管制机构与被管制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政企能否真正分离是关系到反垄断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为了促进政企分离,需要改革政府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的相对分离,使政策制定与行业监管职能相对分离。其次,鼓励多家公司进入并开展竞争,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进一步缩减政府行政审批的范围和事项,结合我国工业产业领域垄断的实际情况,放开市场准入限制,引入竞争机制。第三,对于仍需管制的领域,应引入激励性管制方式,以刺激垄断企业提高效率。
1 安徽工业化发展的现状
1.1 增长方式粗放
目前,安徽省的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的。企业的落后设备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改造或更新,不少企业设备陈旧、老化,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目前,安徽省的万元gdp的能耗为1. 55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4吨标煤)1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 65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7吨标准煤)的50%。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资源的高度依赖将会是安徽省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1.2 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安徽省工业结构层次和技术含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集成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以安徽省的汽车行业为例,汽车产业己经成为安徽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但汽车产业的集成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仍是其发展的瓶颈。2007年安徽的汽车整车产量居全国第5位,同期浙江的整车产量排在个国的第16位,但是浙江汽车产业的产值己经超过安徽省的3倍还多,其零部件产值超过整车的数倍。江苏汽车产量和安徽相差无几,但江苏的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是860亿元,是安徽省的三倍。2007年安徽省汽车产业的产值构成中,零部件只占全部产值的16. 8%。而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汽车产业中整车与零部件规模的合理比例应为1:7。现在己经有迹象表明,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正在向零部件领域转移,特别是在汽车用高技术产品和电子电气系统领域。
1.3 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2007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收入1000亿元,仅占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20%,只相当于江苏的14. 9%、山东的18. 50%、上海的27.8%,福建的63. 9%和湖南的68. 20% 。创新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发投入不足。目前,安徽省规模以上企业的r&d费用为9. 69亿元,只相当于上海、山东的20%,浙江、江苏的28%。 r&d费用占gdp的比重为0.2%,尽管在中部六省中比例最高,但低于上海(0.65%)、江苏(0. 22% )、浙江(0.3%)和山东(0. 32% )。研发投入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研发成果少。二是相关科研人员缺乏。目前,安徽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的3. 3%,在中部高于山西和江西,在华东高于浙江、福建和江西,与未来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人员占全国的1. l%,在中部和华东仅高于江西。
1.4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加工制造业等高级化产业比重小。2007年,安徽37个工业行业中,属于装备制造业的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通讯设备制造四个行业共实现增加值244. 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0. 6%,余下80%左右的增加值基本上是农副产品加上原材料和能源等产业创造的。如果不包括以家电为主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安徽省真正意义上的装备制造业比重只有11. 2%,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产业层次看,目前安徽省工业仍属于依靠资源优势和大量的初级产品加工支撑经济增长,产业层次处于价值链的低中端,在全国位于中下水平。
1.5 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滞后
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企业发展不平衡。2007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0.4%,增速达到了23%,但全部工业增速却只有13.7%。安徽省的工业增长过度依赖规模以上企业,小企业无论是总量上还是发展速度上都滞后于大中型企业。
在全部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612. 91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6. 6%,国有企业一枝独秀。与周边省份相比,安徽省民营经济,尤其是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民营经济规模小、实力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安徽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短腿”。
2 新型工业化是安徽工业强省战略的必然选择
2.1 新型工业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安徽作为中部欠发达的省份,工业化水平低是我们省情的典型特征,也是省区经济不发达的根源之一。因此,工业强省战略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脱贫致富的战略。但是,应当认识到,处在“十一五”时期,我们发展工业与以往相比,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是刚性的,市场需求也发生了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对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创新性、安全性以及环保性等方面的新要求更是越来越高。因而,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时代的客观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也是安徽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内在需要。
2.2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安徽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
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安徽经济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的总量规模及结构状况都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阶段性变化,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为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提供了新的起点。今后20年,安徽经济还有无可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以及如何提高增长速度,是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重复发达地区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不仅这个目标难以实现,还会加大同全国及周边省市的发展差距。只有认清发展面临的形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探索出一条适合安徽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是安徽顺利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关键。
3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的合理思路
3.1 牢固树立以工业立省强省的观念
加大以工业立省强省观念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干部群众增强推进工业化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安徽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目标,没有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不现实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安徽省gdp增长13.9%,在全国增长也只排到15位。因此,能否切实树立工业立省、工业强省的理念,对安徽经济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3.2 走符合安徽省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安徽省的工业化现状是与安徽省的工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不顾及安徽省现有的大量传统工业企业,新型工业化道路既不是对传统工业的排斥,也不是传统工业漫无边际的复制。因此,安徽省面临着既要完成传统工业化,又要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发展那些对国民经济成长具有全局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双重任务。安徽省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我们既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绝对不能忽视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改造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发展的起点,发挥后发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要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中开辟自身发展空间。
安徽省人力资源丰富,既是巨大的就业压力也是突出优势。妥善解决就业问题,是安徽省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任务。不断提升和拓展传统产业,对于实现安徽省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加速工业化进程具有现实意义。
安徽具有承东启西、靠近沿海的区位优势,具有经济、科技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安徽农产品、矿产品和旅游资源丰富,粮、油、棉、茶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具有深加工优势,可形成支柱产业;钢材、水泥、煤炭等主要工业基础产品供给充裕,具有经济快速发展中形成 “加工制造业基地”、“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条件和实力。安徽新兴产业短期内不具备主导竞争的能力,但传统产业通过深化、强专,存在进一步抢占市场的潜力。
3.3 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
安徽省传统产业比重大,运用信息产业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任务十分繁重。要积极在工业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在服务业中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降低流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进程。
3.4 加快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单纯的思路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重要的是使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相适应。产权“大锅饭”走不成新型工业化道路,贫穷和愚昧同样走不成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建立新的激励机制,进一步使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具有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先进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工业企业和相关产业具有采用信息技术的迫切欲望,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的需求能力大幅度提高。
4 结束语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注意结合安徽省工业经济自身发展的特点,抓重点、攻难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既要看到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们奠定的发展基础,更要认清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差距和不足;既要看到通过多年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使我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有利条件,更要认清我们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小农经济意识、温饱即安思想甚至一些“左”的思想的不利影响;我们要正视差距,奋发进取,增强创新优势,谋求新的发展,加快实现安徽新型工业化的步伐。
1980年,兵团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曾高达31.8%,此后一路下降。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兵团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8%。重要的时间拐点出现在2005年,这一年,兵团工业发展暖风频吹,最强劲的动力来自兵团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举措。年终,兵团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逆转上升,达到17.1%。此后一年,又升至18.2%。权威人士认为,“兵团工业止降回升的一个重要拐点已经出现”。
兵团新型工业化五大亮点
发展又好又快,结构优化升级。2006年,兵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37.7%,比2004年提高43.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0.3亿元,比2004年增长1.5倍。纺织行业扭亏为盈,化工、食品、建材、电力、煤炭等行业全面盈利。兵团工业发展的“又好又快”也体现在18%的增长预期目标连续两年超额完成。
与此同时,兵团三次产业结构也呈现出优化升级的势头。一产比重下降了1.4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升了1.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5.8%提高到18.2%,上升2.4个百分点,初步扭转了兵团建制恢复以来工业比重波浪形下滑的趋势。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重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轻工业,轻重工业比重由58:42调整为48:52;工业科技含量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4年的2.7%提高至2006年的7.2%。
两大基地成型,六大产业确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农业产业化“6221工程”推动纺织、制糖、番茄制品等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棉花产量增加到110.8万吨,棉纺规模增加到135万锭;甜菜产量增加到183.5万吨,糖产量由13.2万吨提高到16.4万吨;番茄酱产量止跌回升,恢复到了34.5万吨的水平。优势矿产资源转换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天业聚氯乙烯和大黄山鸿基焦化两大产业链项目成为兵团重化工项目的突破口。
两年来,兵团围绕六大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建设了73个重点工业项目,其中34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其他项目正在抓紧推进。2006年,六大产业增加值比2004年增长55%,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超过2/3,在兵团工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确立。
园区建设递进,产业集中度提高。石河子开发区200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8.2亿元,比2004年增长31%,区外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5亿元。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以及奎屯天北新区、哈密大营房等工业园区正加紧建设。2006年,全兵团招商引资工业项目268个、引进兵团以外到位资金27.8亿元,其中工业园区工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8.4亿元,占2/3。各具特色的园区已成为兵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大企业大集团在工业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日益显现。2006年,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54%,比2004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达到30%。13家上市公司大部分已成为兵团工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中坚力量和直接融资的重要平台。
国企改革出新,企业活力增强。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86%,进一步明晰了产权关系,完善了国有资产监管和营运体制,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通过实施政策性破产、兼并、重组等措施,一批劣势企业退出了市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到64.8%。非公经济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推动兵团工业发展的一支有生力量。
工业反哺农业,作用逐步显现。一些师通过发展工业积累了资金、增强了实力,开始逐步探索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农四师明确提出从今年起全部取消团场的上缴利润;农八师从今年起不再收取困难团场的上缴利润,其他团场的上缴利润总体下降12%,以后每年降低10%,团场在石河子市创办工业企业所缴纳的地方税收,以2005年为基数,超出部分全额返还团场;农十三师从去年起取消了6个团场的上缴利润,其他团场今年减免30%的上缴利润,到2008年全部免除。
兵团工业发展五大原则
当前,兵团工业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黄金时期”,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压力。完成今年工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把握好以下五条重大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在紧密结合兵团实际、加快工业发展步伐的同时,切实处理好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要认真落实科教兴兵团和人才强兵团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具有兵团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是必须坚持兵团党委确定的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要坚定不移地围绕“四个显著提高”的发展目标,按照“培育构建两大基地、发展壮大六大产业”的战略构想,遵循“搭建平台、招商引资,资源转换、形成特色,依托创新、搞活存量,三个并重、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一以贯之地把兵团党委确定的工业发展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三是必须坚持谋求重点突破的工作方法。要按照兵团党委关于工业工作的总体部署,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找准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切实选好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具有市场前景的重点项目,确保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认识新事物,把握新形势,作出新判断,制定新措施。要敢于在思想上跳出惯性的束缚和惰性的桎梏,立足兵团实际,勇于探索创新,以开放的思维和长远的眼光,以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路,破解兵团工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不断将兵团的新型工业化建设引向深入。
五是必须坚持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要倍加珍惜并不断巩固兵地融合发展的大好局面,积极争取多方面支持,优化兵团发展环境,不断在参与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共建工业发展平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兵团工业工作六项指南
新型工业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此次兵团党委工业工作会议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
一是实施大项目带动,尽快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在继续做大做强纺织、食品、建材、矿产、化工和农用节水器材等支柱行业的同时,围绕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抓紧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项目。天业聚氯乙烯和鸿基焦化两大产业链项目,是兵团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头戏”。这两个项目直接涉及4个师和13个配套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工业增加值50亿元。
二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做大做强六大支柱产业。要立足自身优势,适应市场变化,着力加大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集中解决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条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等突出问题,不断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抓好新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企业营销、企业管理等四个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推进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按照“扶优扶强、培植重点”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点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尽快提高企业技术和装备水平。今年,兵团将启动40个重点改造项目,投产后将新增水泥生产能力140万吨、棉纺20万锭、机制糖4万吨、煤炭300万吨,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增加值10亿元。
三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和非公经济发展力度。要抓住机遇,用好用足自治区税收返还政策,把发展特色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使园区真正成为兵团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要突出抓好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这些园区引领全兵团工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平台,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的新突破。要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吸引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和社会团体领办园区,把“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结合起来,作为兵团今后工业园区建设的主攻方向。
四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工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兵团的要求,着力加强事关兵团工业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为兵团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要突出兵团工业发展对科技的实际需求,加强农业产业化六大主导产业和新型工业化六大支柱产业中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着力突破制约兵团工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要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主要途径,把加强技术集成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作为主要内容,把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作为主要任务,大幅度提升兵团工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凝练一批对兵团工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科技项目,整合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对若干重大关键科技问题进行攻关,力争实现重点突破。要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这是工业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条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富民强县和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两化融合”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速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逐步构建具有长远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体系。
第二条发展目标。总量规模快速扩张。到2016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20家。其中,产值过10亿元企业1家以上,产值过5亿元的10家以上,规模工业总产值过180亿元,增加值过60亿元。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达到40%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50亿元以上。园区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0%。规模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全面达标,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8%。
二、加快新办企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第三条大力发展新办企业。县人民政府设立工业发展创业奖。凡在投资兴办工业企业,经工商注册并建成投产后,县政府安排工业发展基金给予奖励。在经济开发区建厂,生产性设备投资在1000万元至3000万元的奖励5万元,3000万元以上(不含3000万元)的奖励10万元,在经济开发区以外建厂的分别奖励3万元、6万元。沿海产业转移的搬迁设备按拆旧后的价值计算投资额。新办企业情况纳入乡镇新型工业化考核。
第四条扶持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对符合进入规模企业的新办企业和现有的规模以下企业,及时申报纳入规模企业管理,规模以下企业经审批通过进入规模企业后,政府一次性给予企业2万元的奖励。企业经审批进入规模企业笼子后的3年内,若税额年增长20%以上,县政府安排工业发展基金予以扶持,扶持金额为企业当年上缴“两税”(指增值税和所得税,下同)的县级财政所得增量部分的50%。对投产后3年内上缴“两税”县级财政所得过100万元的企业,自投产之日起5年内,政府安排工业发展基金予以扶持。前3年安排的扶持资金与该企业上缴“两税”的县级财政所得等额。后两年,安排的扶持资金与企业纳税额挂钩,企业上缴“两税”县级财政所得200万-500万元的,安排的扶持资金为30%;500万元-1000万元的扶持资金为40%;1000万-2000万元的扶持资金为50%;2000万元以上的为60%。
第五条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凡引进申办的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以及县内企业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省50强联合兴办的企业,投产后的3年内,年实现产值1亿元以上,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县政府安排与企业上缴“两税”县级财政所得等额的扶持资金予以扶持。
三、促进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
第六条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企业更新或新上整套设备或生产线的,参考本文件第三条执行。企业进行设备更换,其单机设备更换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给予财政贴息支持,按银行同期货款利息的50%,贴息1年。
第七条鼓励企业创品牌。对首次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名牌产品,且当年企业上缴“两税”县级财政所得5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30万元以上的奖励5万元。首次获省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且企业上缴“两税”县级财政所得5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获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且企业上缴“两税”县级财政所得2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20万元以下的奖1万元;获市名牌产品的奖1万元。续评国家名牌产品,省名牌产品,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的奖2万元,续评市名牌产品的奖5000元。
第八条扶持重点税源、财源企业发展。奖励工业纳税大户。工业企业所有新增入库税收县级财政所得1000万元以上的,奖励企业8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的奖50万元;300万元-500万元的奖30万元;200万元-300万元的奖2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的奖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的奖5万元。
第九条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对拟上市融资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县政府逐个专题研究扶持政策及措施,根据情况适当安排上市启动资金。企业成功上市后,政府从工业发展基金中安排100万元予以奖励。
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第十条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或专利技术的,政府一次性奖励10万元。企业利用自主知识产权或专利技术开发出新产品,自投产之日起三年内,政府还安排与企业当年上缴“两税”县级财政所得增量相当的扶持资金予以扶持。
第十一条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及大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构建产业技术合作及创新联盟,培育一批科技创新示范企业。企业通过技术合作开发的产品,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的,自投产之日起3年内,县政府安排与企业生产该产品当年上缴“两税”县级财政所得增量等量的扶持资金予以扶持。
第十二条鼓励引进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引进。凡通过引进高新科技成果或先进适用技术兴办的企业,企业引进技术投资享受与生产性设备投资同等的贴息政策。如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县政府一次性奖励10万元。
五、推进“两化”融合
第十三条加快信息产业发展。一方面要大力扶持电子信息元件企业快速发展,兴办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享受本文件第五条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引进软件开发、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软件开发,信息服务收入,前三年免征所得税。
第十四条着力提升工业信息化水平。要在全县着力培育一批“数字化”试点示范企业,建设信息化平台。在生产管理等环节实现信息化,带动全县企业向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对信息化平台建设投入实行贴息支持,按银行同期贷款利息贴息1年。
第十五条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加大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经营、节能减排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和渗透,政府对信息化技改投入实行贴息支持,按银行同期贷款利息贴息1年。
六、建设特色工业园区
第十六条加快“一区两园”和乡镇特色工业小区建设步伐。“一区”即经济开发区,“两园”即804工业园和茶铺茶场农业现代产业园,要加大投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到2016年,县经济开发区建成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804工业园、茶铺茶场现代农业产业园要初具规模。等乡镇要规划建设好有特色的工业小区。“一区两园”和各工业小区要保持一定土地存量规模,确保兴办企业有地可供。
第十七条集约高效利用园区土地资源。今后新办工业企业,原则上要在工业园区内兴建。对在经济开发区兴建的项目,开发区管委会要按照农产品加工项目50万元/亩,仓储物流项目30万元/亩,标准化厂房25万元/亩,其它工业项目60万元/亩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不含土地价款,下同)供地,对在开发区外兴建的项目,由国土部门按照农产品加工项目45万元/亩,仓储物储项目50万元/亩,其它工业项目50万元/亩,标准厂房25万元/亩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供地。企业生活和办公场所用地控制在整个用地规模的10%以内,最高不超过15%。投资者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半年内必须开工建设,两年内必须建成投产。超过1年不开工建设的,按土地出让金的20%收取土地闲置费后依法收回土地。开工后两年内不建成投产的,每年按土地出让金的20%收取土地闲置费。
第十八条鼓励兴建标准厂房。对投资强度较大,厂房设计在三层以上的工业建设项目,减少或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对在工业园区内兴建用于对外租赁的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成后5年内政府安排工业发展资金扶持。前3年扶持资金与当年厂房租赁所产生的各项税收县级财政所得部分等额,后2年为50%。
第十九条促进产业群发展。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县经济开发区要围绕农产品加工、机械、电子、鞋业、医药等主导产业发展引进一批大企业入园,形成产业支柱,同时又要引进与大企业配套的有特色的小企业入园,形成产业集群。各乡镇特色工业小区要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企业。特色园区主导产业产值达到园区产值70%以上。
七、强化发展保障
第二十条加大对财政支持力度。县人民政府设立工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新办企业发展,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创品牌,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奖励发展工业有功人员和单位。每年安排的工业发展基金根据上年落实的实施意见优惠政策和兑现各项奖励所需确定,县财政安排专项支出由县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使用。
第二十一条优先优惠保障工业用地。在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管理下,加强土地储备和存量土地的调度使用,新增用地指标向工业倾斜,优先安排工业用地。对重点工业项目,实行优惠地价或“零地价”供地。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地价)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在合同规定期限内投产的,政府安排与该项目购地款25%相等的配套资金予以支持。投产后3年内,企业上缴“两税”县级财政所得累计达到投资者购买该项目用地款2倍的,政府安排与该项目购地款50%相当的配套资金支持,2倍以上的安排的配套资金与购地款等额。
第二十二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用好,用实国家产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农产品加工企业减征,免征,即征即返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信息化投入,科技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企业购置用于环保,节能,节水及安全生产专用设备加计提设备折旧政策,实行积极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吸纳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的各类企业,按实际招收人数享受税收优惠.税务部门要研究制定新增规模企业税收征管办法。
第二十三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驻县各商业银行要服从服务全县经济发展大局,用活用好国家信货政策。各商业银行要按照涉工贷款比例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贷款增量和增速高于上年水平的要求,每年新增贷款60%以上用于支持工业企业。对涉工贷款增速高于上年度的,按每提高1个百分点奖1万元的标准给银行奖励。低于上年度增速的,财政按负增长比例调出财政在该行存款。县内各商业银行要重点扶持3家以上规模工业企业。
第二十四条加快工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选拔、重用人才。组织部门要注重选拔一批思想观念新、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工业工作领导岗位,提高对工业工作的领导水平。二是要加强人才培训。工业主管部门要认真组织企业参与国家省、市的各类人才培训。有计划组织企业选派业务骨干、技术骨干到高校进修深造。三是大力引进人才。鼓励企业吸收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对重视人才、重用人才的企业,在项目申报,资金支持上重点倾斜。
八、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第二十五条提高行政效能。简化办事程序。投资者办理各项行政审批事项,报批所需资料齐全后,经投资者申请,相关手续由县政务服务中心全程代办,并在7个工作日内会同相关部门办妥。
第二十六条减轻企业负担。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实行“多家费、一家收、分头报”的行政事业单位,年初将收费项目,收费依据报县政务服务中心,由县政务服务中心审核后集中统一收取,拔付。对企业处罚实行预告和备案制度。执法部门对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时,要事先预告企业,对违法行为要及时坚决制止,对违规行为限期进行整改。对预告后不依法整改的企业,才能实施行政处罚,重大处罚的(罚款1万元以上)要事前报分管副县长审批。
第二十七条推行依法行政和优质服务。建立企业对执法部门和服务部门行风评估制度。由县优化办每年组织企业对全县各涉及执法部门,服务部门的执法和服务情况进行评议,企业评议分值占各单位优化经济环境测评分的60%。根据评议结果,对各相关单位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相关规定处理。
九、完善工业发展措施
第二十八条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了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设立了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推新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规划指导,督查推进考核考评,服务保障作用,加快了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各乡镇管理区及相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加强力量,切实加强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领导。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在全县形成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
1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2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3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业服务化倾向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会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专业化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而且可以使企业专注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倾向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的服务性上以及随产品一同售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
(3)生产者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有关,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因此,有效率的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4)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精髓生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能级提升。要建设制造业基地,必然要以发达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生产业,是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整个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打破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和工业化水平的束缚而获得超前发展,有可能使产业结构演进次序或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
(5)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中间投入服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产品差异来自于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个性活动,而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又都有助于企业取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树立企业形象。服务能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4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9.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对服务业整体的提升会产生影响。另外,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
(2)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服务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在发达国家,多数企业已经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因此,我们要在战略高度上认识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近年来,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的支撑。所以,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
再次,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活动是工业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务业与工业像唇齿一样相互依赖着。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并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工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够使社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因此,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进工业生产部门的推进器,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但在我国,本应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多由企业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过社会分工节省成本的机会没有被恰当地利用。当既有的服务业需求(如广告、会计、咨询顾问、信息系统、银行投资与市场调研等)变得日益复杂时,专业化的服务便显示出其远大的发展前景。相形之下,附属于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则是一个成本中心,虽然他们也与外界的服务企业较量,但实际上却很难产生竞争的压力和动机。只有当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专业化服务企业变得更加专业和更具效率时,才会使企业认识到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与协调的好处。服务业的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效率的提高,将使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逐渐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有助于改变工业企业将所需要的服务内部化的倾向,有助于企业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2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
关键词: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 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手段展开。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1、民有民营。即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鼓励其通过股份联合迅速增强资本实力,并尽快成为竞争性产业的主体。借助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统一,强化产权激励和增加经营活力。
2、国有民营。即对国有资产的经营引入竞争机制,或将国有企业直接交由民间资本经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弥补所有者的缺位和增强企业活力。
3、公助民营。即在政府监督或资助下,将一些基础性或公益性产业交由民间资本经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融合,扩大投资来源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经营基础设施,扩充市场功能
1、运用价格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各种直接和衍生收益,是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应通过价格调节、资产变现和规范渠道,运用市场的价格机制积极予以回收。
2、引入竞争机制。为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降低工程造价和确保工程质量,应通过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全面推行招投标制,包括实现项目业主从政府指定到市场招标的根本转变,以及推行无标的招标等,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3、改进运作方式。通过提高投资收益和允许项目融资,大力推广BOT方式;通过改善供求格局和允许按揭贷款,大力推广TOT方式。
4、培育投资主体。组建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的若干投资公司,作为四川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负责政府投资的企业化经营。
5、提供政策扶持。通过给予投资补助,实行税费减免,提供衍生收益和引导信贷资金,在提高投资回报和创造平等竞争机会的基础上,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四川省基础设施建设。
(三)提高市场效率,健全信息体系
1、建立征信系统。发展独立的征信组织,建立涵盖全社会的、具有权威性的信用记录和查询系统,为建立信用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2、变现信用价值。提高包括商誉在内的无形资产占企业注册资金的比重,在严格价格评估的基础上允许以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积极推行按企业信用等级实行差别利率和确定不同授信额度,使无形资产的长期价值具有更强的变现能力。
3、发展商业信用。凡是信用等级达到一定要求的企业,金融机构原则上都应为其提供商业票据贴现服务;允许贴现率以央行的再贴现率为基准,在更大范围内浮动;建立专门的票据贴现公司,通过专业化经营提高业务水平和分散银行风险。
(四)扩大对外开放,拓宽市场空间
1、努力融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通过培育出口拳头产品和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对外贸易;通过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以及采取国际上通行的投融资方式,积极吸引国外的资金和技术。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资本收益,并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
2、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通过扩大商品交流,促进川电外送和推动泛亚铁路建设,以参与大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为契机,变区位劣势为区位优势,开创四川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二、以集约化支持工业化
(一)培育经济支柱,集约经营产业
1、努力适应和创造需求。瞄准住房、汽车、教育、旅游等新一轮消费“热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努力适应城乡之间和城乡内部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通过扩大消费群体获取规模经济的利益;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通过升级换代和新产品开发,增加居民的消费欲望;改革消费方式,实现耐用消费品从积累型消费向信贷型消费的转变。
2、资源非均衡配置。根据市场需求,并考虑到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的特点,要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在产业间和行业间非均衡配置。以电视机、电气机械、水电、中药、白酒等行业为重点,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
3、实行中性的产业结构政策。政府除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安全生产、技术进步和总量控制方面做出统一要求外,一般不对具体行业予以限制或鼓励。坚持“市场选择,政府扶持”,同时积极完善社会保障,降低退出壁垒,努力弥补市场失效和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转。
(二)创新生产方式,集约经营企业
1、发展虚拟制造,创新工业生产方式。通过发展“小型巨人”企业和建立动态联盟,努力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充分获取规模经济的利益。
2、产业化经营,创新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公司经营基地和基地联系农户,加速发展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
3、连锁化经营,创新服务业生产方式。以连锁经营为突出特征,以电子商务和集中配送为重要内涵,把工业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导人服务业,实现标准化服务、快捷化服务和规模化经营。
4、实行积极的产业组织政策。为弥补市场失效,相对于在竞争性领域实行中性的产业结构政策,政府应在所有领域实行更加积极的产业组织政策。通过降低进入壁垒、剥离经营和加强监管,减少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通过扩大协作、鼓励联合和行业自律,防止过度竞争。
(三)扩大地域分工,集约经营区域
1、强化农业区域布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差异,实现农业的区域化布局。平原县重点发展城郊型农业,丘陵县重点发展大宗农产品,盆周山区县重点发展旱作农业和特色农业,川西南山区县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和反季节农产品,川西北高原县重点发展生态农业。
2、培育城市产业群落。通过剥离龙头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和深化专业化协作,使关联企业围绕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品,在一定的地域空间集中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群落。如绵阳的电视机产业群落,德阳的电气机械产业群落,宜宾的白酒产业群落等。
3、协调区域布局政策。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提供政策优惠,使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城市也能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群落,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四)加快城市发展,集约有效需求
加快城市发展,不仅能通过集中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还能通过人口的集中居住聚集有效需求,大大加快工业化进程。
1、增加就业机会。要把增加就业机会与保持经济增长,作为同等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和对地方政府的主要考核指标;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一些劳动与技术双重密集的制造业,以及能大量提供就业机会的服务业;要健全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减少结构性失业。
2、健全社会保障。要积极促进土地经营权和社会保障权的置换,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要通过健全社会保险,改进商业保险和引入国际竞争,发展各类保险业;要通过“以工代赈”进城和城市扶贫,加强社会救助。
3、实行差别的人口迁徙政策。要鼓励人口重点向县城镇和中小城市迁徙,适当限制人口向特大城市和非建制镇迁徙;鼓励扶贫移民,强化生态移民。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一)加速国民经济的信息化进程
1、加强信息网络建设。要打破部门封锁,加强统一规划,以成都信息港建设为重点,尽快形成统一、高效和开放的全省社会信息网络。
2、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要通过增加人员和资金投入,完善交易办法,强化监督机制,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以此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生产方式的创新。
3、努力发展电子政务。积极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公正执法和提高办事效率。
(二)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1、促进结构调整。继续扩大在电视机等消费类产品方面的比较优势,同时积极发展通讯设备、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等生产类和投资类产品。
2、加快产品升级换代。高度重视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积极发展高端产品。
3、实现软硬件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知识和劳动密集的计算机软件生产,使之成为电子信息业新的增长点。
(三)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1、加快设备更新。大力采用数字化的智能设备,加快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2、捕捉市场信息。借助互联网随时掌握市场动向,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迅速适应市场变化。
3、组织定制生产。根据用户要求在计算机上进行快速设计、模拟生产和模拟质量检测,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大大缩短生产周期。
(四)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1、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对技改贷款提供财政贴息,增加资金投入。
2、疏通技术转化渠道。要高度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实现以仿制为主向自我创制为主的战略转变;要大力加强专利和商标保护;要按照专业协作、互惠双赢的原则,促进产学研结合。
3、加快增值税转型。积极促进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使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可以抵扣增值税,提高企业对技术改造的投资热情。
(五)加强人力资本积累
1、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抓好初等教育,继续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城市普及高中教育;加强高等教育,在保持扩招规模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加强职业培训,努力培养各种高级技术工人,满足企业需要。
2、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强化职业资格认证,提高各类执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在科研事业单位引入竞争机制。四、以绿色化保障工业化
(一)促进清洁生产
1、加强监督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健全执法队伍,并将环保机构上划由省一级政府垂直管理,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口向。
2、发展产权交易。通过分区定额,市场定价,自由交易和超量处罚,明确界定公共资源的产权归属并发展产权交易,利用市场机制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3、有效利用资源。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矿产品的综合利用与深度加工,并进一步发展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培育绿色产业
1、发展绿色农业。严格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和有害激素,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积极发展不使用化肥和任何添加剂的天然食品;建设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通道,确保食品供应的安全。
2、推进绿色制造。按照国际技术标准,发展各种达到绿色标志的一般工业制成品,以获得进入世界发达国家市场的通行证。
3、开发清洁能源。以金沙江、大渡河和雅砻江流域的梯级电站建设为重点,把可永续利用的水能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发展天然气发电,克服近期的电力“瓶颈”制约和满足长期的调峰调枯需要。
(三)加强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TP36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304-01
党的十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地区生产总值结构来看,莘县的工业化水平比较低,不仅与发达地市存在较大的差距,也落后于周边地区。探索莘县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莘县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莘县县委、县政府团结依靠全县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工业立县,大力发展工业。坚持以“黑白新”(黑:石油化工、白:盐化工、新:新兴产业)为产业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扩大总量,提升质量,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实施了“2352”工程,即突破盐油两个主导产业,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三个新兴产业,培育畜禽肉类加工、轴承及配件加工、木材加工、特钢铸造和大豆蛋白五个特色产业集群,扶持发展20家骨干企业。2014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777亿元、利税76.5亿元,分别增长18.3%和13.1%,分别是2011年的2倍和2.1倍。实缴税金过500万元的企业8家,其中莘县供电公司、嘉华保健品、航发特钢3家企业实缴税金超过1000万元。大力培植畜禽肉类加工、轴承及配件加工、木材加工、特钢铸造和大豆蛋白五大产业集群,去年五大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3亿元、利税16.9亿元,分别增长17.2%和15.9%。去年,全县私营企业户数达到4468户,比上年增长78%;民营经济税收完成11.35亿元,增长24.6%。突出园区建设,规划建设了盐油化工产业园和鲁西经济开发区。在产业发展上,盐油化工产业园重点发展盐化工和石油化工,同时发展特钢铸造和新材料等产业;鲁西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重工机械、生物科技、物流等产业。近年来,累计投资10多亿元,完善了两个园区的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目前,盐油千亿化工产业园入园项目达到130个,鲁西经济开发区入园项目达到210个。
二、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一)工业经济总量偏小。纵向看,全县工业经济扩张的势头强劲,“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了翻番的目标。但横向看,总量明显偏小,与兄弟县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具有支撑和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很少。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方面,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另一方面,高耗能、资源型工业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业少,受国家环保政策影响,企业准入门槛不断提高,发展的环境压力增大,且各行业企业分布点多面广不集中,没有规模优势,无法形成优势互补,行业难以做大做强,带动和辐射能力不强。
(三)工业资金投入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大集团、大企业、大项目不多,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银行对企业进行诚信评级,信贷员放款终身追究制推行,地市一级银行没有贷款审批权等,企业所用生产资金成本加大。许多企业技术改造、新上工业项目由于资金不足而难以付诸实施。招商引资项目配套资金落实难问题,直接影响到工业的加快发展。
(四)产业集群效应不高。产业园区之间关联性小,技术、资金、人才要素难以得到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导致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且企业销售产品多以原材料、初加工产品、中间产品为主,把大量利润空间让给了域外最终产品生产商。
(五)核心竞争能力不强。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自主研发和品牌建设滞后,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外向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这些都严重制约着莘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受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影响,一些高耗能型、资源型企业的技改投入将会更多,利润空间将会变得更小。因此,莘县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三、 加快推进莘县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一)培植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实施“骨干企业壮大、中小企业成长、特色产业培植”计划,紧紧抓住重化工、纺织印染、大豆蛋白、玻璃制品、特钢铸造、塑料编制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一批,引进新上一批,力争每个产业有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打造莘县工业经济的中坚。继续抓好棉纺织、轴承加工、木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积极引导和组织中小企业实行分工协作,参与产业配套,走产业延伸、合作互赢、集群发展的路子,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进一步加大工业投入。继续坚持招商引资、银企合作、聚集民资、向上争取等行之有效的形式,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力度。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加强管理,确保有效投资。着力抓好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项目,突出抓好盐化工项目,力求尽快实施。高度重视项目的筛选论证,建立项目库。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按规定办理新上项目的立项、环评等手续。搞好节能、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
2007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精心组织,严密部署,狠抓落实,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市新型工业化考核进入了全省先进行列。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我们站在新的起点,着眼发展大局,不断深化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要充分肯定我市工业发展的成效。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总揽发展全局,全力以赴谋工业、抓工业,加强了组织领导,强化了政策支持,优化了发展环境,营造了浓厚氛围,确保了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工业经济总量明显壮大。2007年,全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24.33亿元,同比增长28.82%,增速在全省名列前三,在“一点一线”地区列第1,是我市工业经济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年份,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三次产业比重工业主导地位更加凸现。二是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工业企业实缴税金增长率达到28.5%,在“一点一线”地区名列前茅,出现了工业经济总量与工业实缴税收同步发展的喜人局面。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7.9亿元,同比增长93.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增加20%以上。工商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72.31%,工业税收增量占全市税收增量的73%以上。一年来的成功实践表明,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大力实施“工业领跑”计划,切合*实际。只要我们坚持既定思路,不断优化措施,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坚定加快工业发展的信心。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态势,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和潜力,进一步坚定加快工业发展的信心。一是资源优势较为明显。当前自然资源对工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市凭着有色金属、非金属、岩盐、瓷泥等各种丰富资源,加上区位优势和老工业基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一定能够在引进战略投资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大有作为。二是产业带动作用增强。我市已形成一批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也正在发展壮大中,将拉动工业经济以较高速度增长。2007年,五大重点产业共实现产值411.86亿元,同比增长42.38%,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3.1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2.54个百分点;累计实现税金达14.1亿元,同比增长41.3%。三是工业发展平台日趋优化。随着省级工业园区的优化和衡钢深加工产业园、深圳工业园等一批工业园区的兴建,将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档次;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将为工业发展搭建有利的物流平台,有效地提高我市工业的竞争能力;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及服务平台的进一步优化,必将积极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催生一大批中小企业,扩大经济规模。这些有利因素将为我们加快工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发展主题,继续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来抓,善于在宏观调控中抢抓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努力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全面提升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明确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
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必须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不遗余力抓项目。项目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离开项目,工业发展就落空。一要加大项目引进力度。要充分挖掘现有国有企业及存量资产的优势,发挥地缘优势,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与央企对接,成功引进一批投资超过20亿、10亿的项目。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引上游、带中游、扩下游的原则,争取引进国际国内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来衡投资发展。二要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要突出抓好“双百工程”项目、“双五十”项目的建设,重点支持*钢管、水口山、特变电工、建滔化工、湘衡盐矿、中钢衡重、亚新科等产业龙头企业的项目建设,确保加大投资力度,尽快发挥效益。要突出抓好新引进的战略投资项目建设,重点支持深圳中航、合力叉车、衡利丰陶瓷、瑞达电源、中建水泥、南方水泥等项目,确保尽快投产达效。三要加大项目协调力度。要围绕重大项目建设,简化审批手续,落实优惠政策。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主动跟踪,超前服务,发现并协调处理存在的问题,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
(二)要竭尽全力抓园区。工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必须把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一要有明确的目标。我市主要工业园区均已完成规划编制,这有利于园区的下一步发展。这次,市委、市政府就市直一区三园2008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工业园区也要提出年度发展目标,做到年年有目标,年年有进步。二要有明显的特色。当前,我市工业园区不同程序地存在磁卡的同质化倾向,我们要找准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引导园区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要严格项目入园审批,形成专业突出、产业集聚、集约经营格局。三要有明显的优势。要在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上进行优化,形成自己的优势。要以省级园区为龙头,以县市园区和工业项目集聚区为链节,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功能完善、优势互补的硬件优势。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创新园区的管理体制,促使各级各部门全心全意支持园区发展,优化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真正实现对外完全开放,对内封闭运行。要着力加快*深圳工业园的招商和建设速度,打造湖南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的标志性基地,增强*工业对外吸引力。
(三)要凝聚合力抓集群。产业集群化是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大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一要着力扶优扶强。五大重点产业是我市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必须优化政策,集中财力、物力、智力,在融资、财税、国土、环境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五大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催生出产值上200亿元,甚至500亿元的产业群,依托重点产业的发展壮大,全面提升*经济实力。二要加快培育新型产业。要发展一批具有明显“两型”特点的新型产业,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科技、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现代物流等新型产业,在传统优势产业中筛选出电子信息、新材料、精深加工等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重点培育,加快形成规模和带动效应。三要促进大企业“裂变”。重点龙头、骨干企业活力强、成长性好,对整个经济的拉动力大。要千方百计帮助其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工业园、拓展发展空间。当前,要重点支持衡钢工业园、亚新科铝铸件项目、湘衡盐矿扩建项目、中钢衡重新建项目、紫光古汉工业园等一批“裂变”项目的建设,聚拢大批中小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促成新的“聚变”。
(四)要群策群力抓创新。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切实强化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发挥大企业主力军作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统计显示,我市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重偏低。衡钢、特变、中钢衡重、亚新科、天雁等大型骨干企业一定要咬定科技创新这座青山不放松,继续加大投入,主攻各自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争取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广大中小企业也要重视对自主创新的投入,要积极创立技术研发中心,在此基础上,扩大我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数量,打破国家级技术中心零的纪录。二要加强产学研结合。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促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结合,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结合,促进产业发展与人才教育培养的结合,促进科技研发成果与现实生产力的结合。三要增强质量意识和品牌观念。质量和品牌是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赢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自主创新,必须与实施品牌创建、质量兴工和标准战略结合起来,不断增加我市名牌产品、免检产品数量,突破驰名商标的门槛。积极引导同产业企业向产品成套化、配套化方向发展,加速品牌扩张,实现同产业企业品牌等资源共享,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导企业强化质量管理,推进贯标认证工作,以规模为后盾,以营销为保障,争创名牌。
三、强化措施,进一步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确保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取得实效,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调动和凝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一)切实强化责任。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点多线长面广,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一要强化党委政府责任。实践证明,党委、政府的责任感越强,新型工业化工作推进的力度就越大,效果就越明显。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领导,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配齐配强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保持人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工业,分管工业的领导要全力以赴抓工业,其他几大家相关领导要联系重点项目和核心骨干企业,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二要强化部门责任。过去一年,各部门特别是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找准工作位置,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强大合力。要适应新要求,结合部门职责,进一步研究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措施,创造性开展工作,真心实意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全心全意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共同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创造条件。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质量和水平。三要强化企业责任。广大企业和企业家一定要不断增强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内部管理,加快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坚持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抓好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维护稳定等工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