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9-29 11:11: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等数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等数学论文

篇1

在教学过程中,涉及一些数学相关知识的人物、历史时,可以利用课堂上的3~5分钟向学生介绍一下,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将高等数学中繁杂的数学符号、计算公式和有趣的数学历史相融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高等数学学习中。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了解历史的变化是了解这门科学的一个步骤。将数学发展的历史真实地展现给学生,是数学这一学科应该毫不犹豫地担起的职责。”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师提高自身数学素养,将数学史内容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教学中,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学生基础弱,底子薄,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自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史的内容,从数学家们发现、发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等数学中的公理、公式,解决数学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树立学习信心,改变高等数学枯燥乏味、一味证明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将数学史蕴涵的思想、方法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

弗赖登塔尔在《作为教学任务的数学》中指出,数学概念、公理及数学语言符号等,包括数学问题解决,不应机械地灌输给学生,或仅是由结果出发,推导出其他数学知识的方式,这种颠倒的教学法掩盖了创造性思维过程,即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该重复人类的学习过程,而应该进行“再创造”。数学史烙印着数学家处理数学问题的痕迹,其中蕴藏着数学家处理相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比如归纳推理、概况分析、类比猜想等逻辑思维方法及跳跃性的直觉思维方法,这些恰是数学教学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在高等数学教学中,作为数学教师,数学中的这些思想、方法应该利用数学史选择典型的数学史题材,分析数学家发明、发现过程中的心智活动,透析数学家的脑海里的灵感,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启迪思维的作用。著名教育家斯金纳(Skinner)说:“如果我们将所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最能传承一门学科本质的就是这门学科的历史,高等数学也不例外。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完高等数学课程之后,由于多种原因,除少部分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外,其余知识都会慢慢淡忘,留在学生大脑中应当是高等数学独有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正是高等数学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所在。数学史在这些方面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数学思想的提炼和方法的运用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受到很多数学教育家的重视。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始终围绕着“基础知识”与“思想方法”两个基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深挖教材中的思想方法,化“无形”为“有形”。通过数学史的教育,将鲜活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三)数学史的融入符号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学因素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直接参与数学学习认知活动的因素称为认知因素,包括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数学能力等;不直接参与数学学习认知活动的因素称为非认知因素,包括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等。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的理解,数学史也影响学习中的记忆和迁移。同时,数学史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直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合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所以,数学史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发展,数学学习的结果不仅是知识的习得,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发展、形成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认知结构的完善,等等。这一过程的完成,就需要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加入,这些思想方法的习得主要依靠数学史的融入实现。另外,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教学,也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教学要想实现既定目标和效果,必须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并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通过数学史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中在教师恰到好处的逐渐引导下学习数学思想方法。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通过相关典型历史材料的引入,引导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及思想方法,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再次升华。

篇2

二、实施案例教学的原则

经济管理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通常是大学低年级基础课程,学生的知识、专业基础和认识能力有限。考虑到专业特点和学生具体的情况,在案例教学中必须遵循适量性、适应性和适用性的原则,以保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适量性是指运用案例教学的时数要合适。按照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应以讲授基本概念和训练基本方法为主,按照需要进行案例选择与设计,案例的课堂讨论占用课时数应该控制在总课时的20%以内。适应性是指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渐进。要对涉及到的专业概念的学习进行总体设计,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在布置案例问题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运用先前查阅学习过的专业概念,让学生适应案例教学,从而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适用性是指案例教学的案例要浅显。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案例帮助学生有效地消化、吸收和运用数学知识,达到培养专业兴趣和激发创新欲望的目的。因此,案例的选择和设计不宜过深过难,要浅显易懂,要启发思维,注重运用。

三、实施案例教学的方法

教师和学生是案例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两者的有效互动是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案例教学不同于常规教学,是通过案例设计和组织学生研究讨论、撰写案例研究报告,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合力协作、提高能力的一个教学过程。实施案例教学的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又包括学生的学法。

1.实施案例教学的教法

实施案例教学主要是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教学设计包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设计案例、制订课堂计划。教学组织包括布置案例问题、组织课堂讨论、指导案例报告。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通常描述学生学习后能做什么以及情感态度的变化。例如,在“常微分方程”的案例教学设计中,我们拟定的教学目标是:能通过查阅资料获得案例中相关的经济数学概念的定义;能将案例问题用“常微分方程”的数学语言描述出来;能提出运用“常微分方程”的数学知识和求解方法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和建议;能归纳总结案例讨论的各种意见,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案例报告;了解“常微分方程”的专业运用。选择设计案例要遵循适用性原则,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案例涉及的专业知识应是浅显的、基本的和普遍的。案例表达要体现教学目标,如具体列出要求学生做什么、如何做。还要注意使案例具有真实性、趣味性和生动性,以使学生获得处于案例情境的真实感,增强案例研习的体验效果。制订课堂计划应做到对案例有全面的把握,了解学生小组讨论的情况,计划好学生发言次序,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好解决方案,准备好课堂讨论的总结提纲。课堂计划应包括讨论主题、时间分配、发言学生人选、预测问题解决方案和总结提纲。讨论主题既可以根据案例设定,也可以根据案例分析的步骤设定。布置案例问题要把握好适当的时机,提出课前分组讨论的明确要求,让学生了解课堂讨论的方式并推选好小组发言代表人选。教师宜尽早布置教学案例,以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案例问题,做好案例讨论的准备。组织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

教师要做好案例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与分享者。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讨论的节奏和方向,通过即时的评论使课堂教学讨论紧紧围绕主题,避免偏离“航道”。教师的评论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讨论的总结要做到系统化、有条理和具有启发性。指导学生撰写案例报告形成案例教学的成果是案例教学的关键,也是案例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案例报告的写作提纲和案例报告的范文,让学生在模仿中逐步学会创造。教师要和学生交流案例报告的写作情况,不断地提出修改建议,让学生在不断完善的案例报告中体验取得进步的成就感。

2.实施案例教学的学法

实施案例教学的学法主要包括案例理解和案例研究。案例理解包括明确学习目的、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讨论准备。案例研究包括参与案例讨论、课后总结反思、撰写案例报告。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讨论准备是做好案例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讨论前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案例涉及的数学概念有哪些?这些概念的定义是什么?在案例问题解决中如何运用这些概念?从案例解决中认识到需要什么新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学习新的数学概念和方法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求解案例问题?案例的分析求解结果合理吗?如何改进案例模型?等等。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要积极主动发言。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有效制止学生消极旁观,教师应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如小组讨论以贡献度大小上报排名,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课堂讨论的发言人平时成绩给予加分奖励等。课后总结反思是学生对案例理解和讨论结果的提升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案例理解和研讨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反思各种意见的优点和缺陷,取长补短,提高认识水平。案例报告是学生参与案例研讨的重要成果。教师应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范的格式书写,指导学生参考范文进行写作,及时解决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四、“常微分方程”教学案例的解析

“常微分方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传统的教学中,通常会介绍各种类型一阶、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学生由于不明来由,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这部分内容就是一些计算,无实际用处。其实不然,经济学中有许多运用微分方程分析问题的案例,通过“常微分方程”教学案例的解析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学案例的原则与方法。我们在一个学生人数为70人的教学班级的常微分方程的案例教学中选择和设计了如下5个案例。案例一:某商品的需求量x对价格p的弹性为-pln3,若该商品的最大需求量为1200(即p=0时,x=1200)(p的单位为元,x的单位为公斤),试求需求量x与价格p的函数关系,并求当价格为1元时市场上对该商品的需求量。案例二:若国民经济总值N(单位:元)随时间t(单位:年)的变化率为7%,问多少年后可以使国民经济总值翻两番?案例三:假设某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函数MC(单位:元)等于总成本函数TC(单位:元)的倒数与产品数量Q(单位:件)的平方的乘积,若生产3件产品时总成本是273元,求总成本函数TC关于产品数量Q的关系式。案例四:在一个池塘内养鱼,因为条件限制最多只能养1000条鱼,已知鱼的数量y(条)随时间t(月)的变化率与鱼数y和1000-y的乘积成正比。现池塘内放养100条鱼,3个月后池塘内有250条鱼,求:(1)数量y(条)随时间t(月)变化的表达式y=y(t);(2)6个月后池塘中鱼的数量。案例五:设某种商品在某地区进行推销,最初厂家策划宣传活动以打开销路。若商品确实受欢迎,则购买人数逐渐增加,销售速率逐渐增大。已知该地区潜在消费总量有限,当购买人数接近潜在消费总量时,销售速率逐渐下降,此时厂家就应该更新商品了。假设消费者总量为N,任一时刻t已出售的商品总量为x(t),试建立x(t)所应满足的微分方程;并分析x(t)的性态,给出商品的宣传和生产策略。

上述案例涉及到的经济学概念有需求价格弹性、国民经济增长率、边际成本等,这些概念都可以用高等数学中学过的导数来描述。在讲完导数的定义后,教师可布置学生查阅这些概念的定义,只有理解上述概念,才能建立案例的数学模型。案例涉及到的数学概念有: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阶数、微分方程的解、通解和特解。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结合案例的数学模型,初步了解了上述概念。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基础,请学生课前思考是用微分的方法还是积分的方法来求解案例的数学模型。课前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在课前完成1个指定案例的分析和求解。课上派代表交流发言,回答其他小组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最后总结。课后以各小组交换案例的方式布置学生写案例分析报告,以检测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效果。

篇3

随着高校校园宽带网的快速建设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不断更新,数学教学已不再局限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多媒体模式,教学过程已不在局限于课堂上,网上教学、网上答疑,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方式,正逐步从数学教学的辅助地位上升的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也逐渐由“知识传授者”向“引导者,促进者”转变。教学思想上,面对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密切相关的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内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教师教学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思维方式。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现代教育环境为学生学习建造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探求教学知识的欲望,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有效保障。E-learning作为一种重要学习模式,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网站、校园教学图书馆等,是学生经常光临的第二课堂,每个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找,搜索自己需要的资料,查看教师的电子教案,并通过电子邮件,网上教学论坛等相互交流与探讨。

3.课堂教学的新概念

现代教育环境下,使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需要,将媒体在抽象思维,逻辑推证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和现代媒体对图形文字处理的特殊功能相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院从2003年开始建设基于Internet技术的校园网络,经过不断的硬件更新与软件优化,已形成于“硬件+软件+现代教育模式”的千兆校园网络。学生公寓多媒体教室,办公室和教学管理机构,通过校园网和Internet连成一体,良好的环境为教学数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了机遇。几年来,我们从提高学生教学综合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出发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探索。

1.精心制作课件,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应用于课堂计算机的优势在于对图形、文字的处理与传输和数值计算,而高等数学教学的特点是抽象的思维与论证,因此课件中的图形制作对教学效果举足轻重。我们对多种应用软件进行比较,选择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教案,用Matlab来制作函数的精确图形,PowerPoint简明易学,容易丰富,具有通用性,而Matlab则有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可以通过编程,制作出精确的二维三维图形,并能随意地旋转,放大与缩小,进行色彩描绘,透明设置和即时交换等。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直观生动形象的数学教学情景,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如讲极限,定积分,重积分的概念,介绍函数的两个重要极限,切线的几何意义等,通过计算机在图形上对极限过程的动画演示,学生很容易接受,讲函数的傅立叶级数展开,通过对某一函数展开次数的控制,观看其曲线的按拟合过程,学生很容易理解,讲定向解析几何及三重积分定限问题时,几个定向曲面围成的定向立体的截口是何形状,学生想象不出来,也画不出来,通过图形演示,顺利解决了难题。我们在重视应用现代媒体教学的同时,并不完全放弃传统媒体,而是将其和传统媒体有机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抽象思维和逻辑表述方面的特殊作用,优化课堂教学。

2.开设教学试验课程,引入数学建模教学,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和实效性随着高等教育迅猛普及,高等教育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型、应用型”等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转变。数学教学如何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如何融入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我们通过对全院专业课所涉及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调研,修订了教学大纲,重新对数学课程进行了融合,介绍现代数学思想和广泛应用的数学方法,编写了高等数学试用教材,把学生掌握数学的能力放在首位,开设数学试验,向学生介绍优秀的数学软件,可以给学生以独立学习和研究数学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去观察、探索和模拟,形成直觉与顿悟,使其认识数学与计算机综合的重要性,挖掘了学生自我数学潜能。

3.充分发挥教学网络作用,建立教师辅导、答疑制度

骨干教师在教学的电子教案,典型习题解答、单元测试练习、知识难点解析,以及往年试卷,教学大纲等,积极有力地支持着教师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特色专栏,为学生探究数学和培养数学兴趣,也发挥了积极引导的作用,教师从数学问题的历史背景出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数学史和数学发展的进程,可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从数学家的轶闻趣事中得到榜样的力量,从数学对社会和社会对数学的影响中,去感受数学所洋溢着生命气息,启发学生将数学思想和方法,自觉应用到其它的科学领域。

教师及时、正确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数学内容,对学生学习积极和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学生在数学论坛、教师留言板中提出问题,我们都要及时回音,并抽出时间集中辅导共同探讨,通过形成制度和习惯,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密切了师生间的关系。

三、现代教育环境教学研究的一些思考

1.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为教学和学生学习建立了极为理想的实践环境,但理论和实践的融合需要学生的自然顺应,教师的激情投入,学生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为广泛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在实践中也必须重视所存问题和争议,信息量大,教学内容丰富和知识表现力强,是多媒体的明显长处,但数学教学主要是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特征,以图形和数值分析做基础,在课堂教学中过多使用多媒体,会使学生产生云里雾里的感觉。

3.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个优秀课件的制作,需要大量的素材积累和时间投入,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开发,加强课件的交流与协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否则浪费了不少精力,效果却不明显。

4.教师是教学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直接关系教学效果,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个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钻研业务,在学术研究和教学过程中,重视应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媒体技术,才能在更高层次上,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对高等数学教学、学习带来了巨大变革,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媒体,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开设教学实验和数学建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环境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篇4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与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有显著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是它的学科性,注重学科理论的深度性,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及知识基础的宽厚性,其培养目标是中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或具有发展潜力的研究型人才,因此普通高等教育模式更加强调理论性,以理论教学为主体,辅以实践。中等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岗前培训教育,技术含量低,强调操作性,不要求理论知识,其培养目标是一线熟练工人。这在经济不发达,工业企业技术含量低的时代,还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每个角落,中等职业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另一角度来说,根据传统的二八定律,能够做中高级管理层或研究型的人才毕竟是社会中的少数,而一个社会的发展最终依靠的还是最广泛的劳动者,因此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普通高等教育都不能满足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需要。要想加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实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而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实践型、技术应用型、职业代表型的高等教育,其突出特点是既有高等教育的学科理论教育(相对要求低一些),又具有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一线技术工作或中低层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职业资格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特点及培养目标,决定了这一层次或领域内的教育,必然不同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它要求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二、系统化教学的涵义和特征

处在一定环境之中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们称为系统。系统的功能是接受信息、能量、物质进行处理加工,产生信息、物质、能量,即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如新生从入学到毕业就业整个过程即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分层次的。每一层次都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它又是上一系统的子系统,系统可分为子系统,次子系统等。以上图为例,我们可以将学校教育看成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再向下划分,教学系统又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系统研究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论文格式,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本文主要针对的是教学系统,即探讨如何将系统论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研究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结构,最终实现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系统论的核心是整体观。它的思想是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来对待,看到其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且从整体的角度来协调好这种关系,使系统在我们所要求的某种性能指标上达到最佳状态。将这一基本理论应用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上,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块分割,树立整体观念。第一,课程之间的条块分割。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课程往往由不同的教师来承担,而教师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因此容易造成即使是同一专业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断裂,而恰恰高职教育不象普通高等教育那样可以在某一专业方向进行研究,高职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或技能,可能这些学生对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并不深入,但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将这些有限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是将来职业的要求。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的教育模式或方式就必须起到这样的引导作用,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进行课程的设计。第二,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的条块分割。高职教育培养的不仅是具有一定学科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技术、技能的人才。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性,它培养的是能够胜任生产、管理一线岗位需要的实践技能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方面往往是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方面有两种基本方式,其一,在每半学期期末,就某一课程进行短时集中实习。如学完《前厅与客房服务与管理》后,实习两周;其二,毕业前半学期,进行较长时期(一般为半学期,3至4个月)集中实习。当然这两种方式都各有优点,能够较集中地应用所学过的知识,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前厅与客房服务》、《餐饮实务》等;但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原理性课程《管理学原理》、《旅行社管理》等,采用以上两种方式就不易使学生掌握,往往在短期或较长期的实习过程中学生很难感触得到。对于这样的课程,我们可以使用新的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将原理与实践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将教与训揉和在一起,随时随地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强化参与,提高动手能力,减少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的分割。系统论认为,构成整体的各个层次和部分不是偶然地堆积在一起,而是依一定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整体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之和。系统化教学的特征就是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或课程之间的关系,甚至某一课题项目(作业)进行逻辑分析与系统设计,建立模型,最大程度上发挥各要素的功能,同时建立信息反馈系统,根据学生(在校的,毕业生及潜在生源)的反馈信息,不断进行调整,使结构在动态上保持最优化,最终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

三、系统化教学的应用

教学系统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涉及到的要素非常繁多,虽然大系统与小系统之间有一定的区别,但它们所应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是一致的。因此,为了便于理解与论述,笔者以教学系统中最小一级的次子系统———课程设计为例进行分析。系统分析如,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设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如旅行社的设立、旅行社产品开发、旅行社的主要业务、财务管理等。这门课的理论性较强,不易操作,因此单纯依靠短期集中实习学生很难掌握。笔者认为,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重点应是激发学生的思考,不要老师讲一遍,学生听一遍就过了,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真正地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如给定条件下)能够应用,通过课题项目(作业)的设计,将教与习有机地联系起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比较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操作性与职业技能性,而且要有更强的人

篇5

2为什么要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是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进步,数学应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数学最能激起人们的自由创造本能,数学原理、数学方法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基础,数学思维是科学创新的思维方法。高等数学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的再现。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学生都要面对新问题,探索、发现、创新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所用到的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研究手段本身都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比如在讲“微分的概念”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表面是一个近似球面,可为什么我们平常看到的却是平面呢?”这是因为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近似看做是平面,曲线在很小的范围内也可以近似看做是直线。这里蕴含着分割、近似和极限的思想。通过这样引导,使得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立刻变得鲜活了,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想象空间,从而有助于教师引入抽象的数学概念。这些思想不仅用来理解微积分概念,在日后处理其他问题时都可以借鉴。尽管高等数学教学的很多过程只是前人创新探索过程的浓缩与再现,却包含着创新思维,开启了创新意识,培养着创新能力。由此可以看到高等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其他专业技术课程的基础课,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的思考方法,从而培养研究的能力,激发创造力。

3怎样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

创业教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每一位老师都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忽略哪一个教学环节都会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怎样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3.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老师能教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才行。所以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对于每一部分知识,老师首先要掌握其中的数学思想,把这种思想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高等数学作为基础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只有把数学和专业课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服务的作用。但术业有专攻,基本上数学老师与专业课都是绝缘的,这就无法实现两者的对接,因此数学老师也要了解所教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里与数学相关的内容及应用数学的程度。

3.2整合课程内容

高等数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同时各部分也有相对的独立性。我们要将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本着培养创新思维和应用的原则,可以把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合并,强调思维、方法和应用的部分保留,强调计算的部分和繁琐的推理部分可以删除。比如微积分部分是经济学中用的最多的部分,这部分的数学思想也最丰富实用,因此我们在内容编排上就要多讲一些。而积分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可以交给计算软件完成,不必利用过多的课堂时间。

3.3转变教学模式

高等数学教学的模式一直为灌输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绝大部分课程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了,但一般都局限于用课件教学。这种模式相当于多了一个电子板书,尽管课堂容量增加了,但授课形式一般都没变,也就相当于还是灌输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必须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多媒体技术真正发挥作用。比如利用动态图像演示变化过程、利用数学软件进行复杂计算等。第二,变学习型为研究型。研究型教学是一种素质教育,强调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的核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研究型教学不等同于科学研究,而是主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我们一直强调因材施教,高等数学课程怎样才算因材施教呢?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可以兼顾学生的个好,发挥学生的特长。由于入学前志愿的填报已经明确了学生的选择方向,入学后的课程就是基于专业需要而设定的。高等数学作为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务的。但是根据多年的经验,很多学生毕业后没能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再加之实际工作中并没用到数学课堂上的内容,就产生了数学无用论的思想。对于另一些想继续深造或想搞理论研究的学生对高等数学有更高要求。不同地区的学生数学基础也不尽相同。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我们可以实行分层次教学。

3.4改善教学方法

由讲授式变为引导启发式教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能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问,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只有学生学会思考了才能真正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可以引入一些教学活动,比如参加竞赛、调查实践等。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用处才有学习的动力。

3.5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

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是实施高等数学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而应该激励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动手。”数学实验是运用数学软件解决数学计算、过程模拟的手段,数学建模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建模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利用数学知识科学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模型的求解、验证要借助于数学软件来完成。因此,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开设数学课程的同时开设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课程,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的技能,还能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迎难而上,成功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

篇6

1.高等数学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

(1)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基础,接受能力,专业需求),讲授内容(广度,深度,后继课的需要)。

(2)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如何吃透教材,结合其他资料,整合出自己的讲稿。

(4)课堂中如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作业的批阅与监控。

(5)一堂成功的课的评价标准。

(6)知识点、方法、计算、证明、应用问题之间的比例。

(7) 讲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如何平衡(仍受课时的限制)。

(8)高等数学知识与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

(9)各部分内容的调整与重新组合。

2.极限形式化语言要不要讲

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教学要求,选择讲与不讲和讲的程度,但可以通过几何的图形,直观的表述介绍一下,讲清语言表述的本质,最后给出严格的形式化语言,让学生见识一下也好。但不能过分的只停留在语言层面。精神实质才是关键。对于工科类学生主要是极限思想、严密逻辑思维的熏陶,能理解书上的证明,即可,不必要求会用定义证明极限。对于艺术、体育、法学等文科专业,只需要理解描述性定义就可以了。

3.数学建模融入高等数学

这是个热点和难点问题。数学建模教育,既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又能培养应用和创新能力,它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素材和途径。因此,数学建模应该加强。但最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好的典型例子,从问题的引入,问题的分析,抽象和变量的选定,到模型的建立、求解,回到原问题中去检验分析等。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老师最好提前将问题公布给学生,老师主要的精力放在问题的分析上,等到有了基本的训练,可进一步介绍数学建模、数学试验、数学软件等。比较好的几个地方是:极限的几何刻画,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近似计算,图形的面积,logistic mapping 等。另外,对于基础好,感兴趣的学生可采取兴趣小组,课外讨论班的形式,进行强化。但这部分不是高数的主题,因此要适度,并留有余地。基本原则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关于多媒体的使用

篇7

成人高等教育从1986年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经过短短的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中国教育网《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信息,裁止到2002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1462.52万人,其中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554.16万人,占38.23%。

数学是成人高校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它是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也是应用极其广泛的一门学科。在高新技术的信息时代,要求企业的职工尤其是企业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具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与解决间题的能力,具有对所从事的经济与生产活动做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能力。目前在技术界广泛流传一个说法是:“高新技术本质上就是数学技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员工与管理人才,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成人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1.忽视成人学生的基础,教学方法“普教化”、单一化。

一方面,由于近几年成人人学门槛越来越低,导致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生欠缺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很差,分析问题解决间题的能力更有限,没能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由于许多成人高校依附于普通高校办学,或者干脆就是普通高校的一个分支,导致我国成人高等数学教育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沿袭或模仿普通高校的那一套,缺乏成人特色;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缺乏起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导致老师教学方法单一。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数学教学质量。

2.忽视成人特点,缺乏理论联系实际。

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以间接兴趣为主,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不稳定性,只有感到所学内容“实际、实用、实效”,才会好学,学习质量才会提高。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忽视成人学习特点,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理论脱离实际。比如:学习《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却不知道“单纯形法”的经济含义,在《企业管理》的学习中不会应用,更谈不上把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在学员的毕业设计中几乎找不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生产过程与经营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论文。由于数学教学的严重脱离实际,使得学生普遍觉得学习数学又费时,又难学,又无用,实在枯燥无味,学习起来既没有兴趣更缺乏动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的对策研究

1.生动有趣的直观教学方法

因为数学比其它学科更抽象,所以选用直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即利用图形、图表、情感等手段,通过学生的感知,使他们获得清晰的表象。心理实验表明,人们从视觉获得的知识一般能记住25%,只从听觉获得的知识一般能记住15%;如果人们能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能记住的就增加到65%。利用这一原理,综合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1)描述形象化。《微积分》中蕴含着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这是课程中讲解的重点,却往往也是难点,这时举个例子、打个比方,形象化地描述,能够事半功倍。比如在讲左、右极限蕴含着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两边逼近的思想。在给学生讲了一个两头狮子从两边合围捕牛的故事后,学生就轻松理解两边逼近的思想。

(2)理解情感化。充分利用学生感性知识理解数学,形象生动的语言会让人身临其境,增强理解能力。比如:在讲解极大值不一定比极小值大时,问学生一个问题:在自已的家族里,有没有叔叔比侄子小的情况?学生说“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有时极大值比极小值小这个问题。

(3)文字图形化。图对于数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把图从数学中删去的话,就好比一只老虎没有了牙。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把文字图形化,会让学员更轻松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利用图象介绍连续这个概念。

(4)语言趣味化。讲导数可以求二阶导、三阶导、n阶导时,我们说就像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在她的第二次婚姻变成过去式之后猛然省悟,“为什么我一定要停在第二次呢?”以后她一而再,再而三的结婚,当然首先是离婚。在此你也可以一而再,再而三求导数。让学生在微微一笑中理解了一个平时去师磨破嘴皮都不见得能理解的知识点。

2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即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所以数学教育应该源于现实,用于现实,应该通过具体的问题来教抽象的数学内容,应该从学习者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

(1)案例式教学方法。在成人高等教育财经管理类专业中,数学是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和线性规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总结这些数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应用,发现数学的应用极其普遍。如:国民经济计划中的投人产出法;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信息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市场营销中的各种概率值计算;企业战略中的决策论;运输调度中的网络分析;建筑施工中的工期运筹等。所以在教学时采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如:不同还款方式贷款购房的比较、多种商业保险款项的比较等。这样充分发挥了成人学生有一定工作和生活经验,问题意识强的特点,使成人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篇8

二、“有效教学”理论及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适切性

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衡量“有效教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追求的基本价值“,其实,教学作为一种传递知识、培养技能的社会活动,从它存在的那一天起,就不可能不关注和讲求是否有效的问题。如果某种形式的教学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那么它将无法得以存在和延续。人们之所以提出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正是说明现实中的教学存在着无效或低效现象,需要进行改革,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为现代教学论重要概念的有效教学是在20世纪上半叶提出的,随着科学主义思潮的泛起,教学科学化运动兴起,研究者通过研究教师的特征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结果的关系等以探究教学的效率问题,并逐渐通过系统研究如何提高教学全过程的效率,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策略、标准和模式。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追求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实现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教学准备策略、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研究者概括了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包括正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充满热情、促进学生学习、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高效利用时间和激励学生。而这种促进是有效果、有效益同时又是高效的。这样说来,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一是有效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的理念,有自身“多元的、综合的评价课堂的指标体系”,有效教学是一个带有价值判断的概念,换言之,有效教学是好的教学,“通俗地讲就是‘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课’的问题”。这样的判断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有效教学仅仅是个教学技巧、教学技术的改进吗?比如,有效提高应试能力的教学是否就是有效教学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有效教学理论,是在20世纪以来知识自身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之下生长起来的。“知识转型推动着教育改革,构成教育改革的一个深刻动力和社会背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有效教学模式,着眼点在于有效提升学生全面素质,而不仅仅是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衡量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李兴洲概括有效教学秉持的理念,一是强调给予学生真正的帮助和提高;二是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三是关注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教学能力。因此,有效教学模式中,知识学习的过程是主体参与、合作学习,注重差异发展,是促进了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综上所述,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教学目标中心式的教学设计,重视“有效教师”的研究,关注“教”向“学”的转化,重视对教学效能的即时化控制等。这些观点对于探寻有效高数教学模式与策略提供了理念支持。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有效教学模式的引入有着特殊的意义。前文所述,独立学院高等数学的改革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对问题的分析往往就数学而谈数学,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本科应用型的人才,要求重视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个总目标如何落实到各科教学中,并没有十分清晰的方案。一般而言,参与教学过程的诸如教学环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因素,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教学过程及控制影响因素是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独立学院的高等数学教师群体,一般来自培养学术、理论型教师的师范院校。而其生源与普通高校相比,既包括普通高中生,又有职业高中学生,知识背景和基础相对普通高校学生较低,且参差不齐。在高等数学等基础理论课教学中,如果照搬普通高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教学的低效在所难免,自然也就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导入有效教学理论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也具有理论与实践的适切性。按照有效教学理论设计与改革数学教学模式,是对数学教学的系统性变革,因为“有效教学应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教师把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材料、学习者活动及其他课程资源(如学校环境等)有机结合,使课程获得生命形态的过程。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密切结合实践,将问题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以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维持学习的动机,实现学生的意义学习。另一方面要设计学生学习目标,重心由“教”向“学”转化。在这方面,以培养学生工程实际能力的CDIO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CDIO教学大纲将学习目标分为四个层面:(1)技术知识和推理;(2)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3)人际交往能力,包括团队工作和交流;(4)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在课程计划改革中,要求“首先学科课程之间必须像实际工作中那样是相互支撑的;其次,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必须交织到学科教育中去。”独立学院高等数学通过有效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导入,可以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教学在实现数学的工具意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充分展现数学内在蕴含的教育价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因此,探索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有效教学模式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选项。

三、高等数学课程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结合上述理念,我们认为:在独立院校中,高等数学课程实施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和教学策略等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

(一)提高高等数学教师的教学素质

有效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素质及教学风格提出了要求,有研究者通过对高校教师有效教学的特征研究发现,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是所有有效教学的教师都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教师的有效性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石,“有效教师”的关键品质就是卓异的教学素质。对高数教师而言,其教学素质的有效性就体现在教师设定的教学计划及其对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上。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有效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优化教学诸要素,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行为又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支配下进行的,“高校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问题’首先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全面科学认识高校教学价值,确立整体有效教学观念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活动学习。在此基础上,不仅使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有研究者也指出,有效教学不仅仅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及教学效率的提高,更应该关注学生以怎样的方式和代价掌握了所学内容,学习过程中是否是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等方面的问题。要将教学过程视为生活方式,在提升学生生命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具体到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在转变教学观念、实现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之外,最关键的是围绕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有效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传统备课环节重点关注教材的研读,重点、难点和知识体系的掌握。有效教学模式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系统整体的设计,教学目标设计中,要明确自身教学任务,重要的是确定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这个目标是具体的,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教材为主,但不唯教材。作为理、工、商等专业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的数学,要在内容设计中根据学生专业类型及发展的方向,结合自身专业实际和生活实际设计教学的内容,要注意体现以下特点:(1)教学内容中要包含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2)呈现教学内容的同时,突出重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以用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近似计算,进而求取精确值。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贯穿高等数学始终的极限思想的具体体现。(3)突出从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思想,将数学建模课的相关内容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从实际问题提炼数学模型,进而通过计算机求解模型的能力。

(二)摆正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效教学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又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作。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听或看的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条件,以问题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掌握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形成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有研究者总结了三种有效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模式:一是专题学习的模式,教师根据学科的特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专题研究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二是问题解决学习模式,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问题链”、“问题串”,由学生自主学习解决。三是系统自主学习模式,其中高等数学有效教学中,前两种学习模式是值得借鉴和应用的。如微分应用可以通过一个问题引入:一个半径为1cm的小球,在表面镀铜,厚度为0.01cm,估计一下需要铜多少克?(铜的密度是8.9g/cm3)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直接计算体积的增量,进而求取镀铜的质量:二是利用微分近似计算体积的增量,进而求取镀铜的近似质量。在教学中可以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法的优劣,从而加强学生对于微分在近似计算中应用的理解。总之,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展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经历数学学习,学会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有赖于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整体把握。教师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引导学生在不断质疑、主动探究中掌握学习的内容。

篇9

二、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人才规格、人才培养目标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程建设也不同于其他院校的课程建设,在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岗位群要求综合知识多但不深

高职培养的学生一般是适合某一岗位或是岗位群。这一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其对于知识的学习要多,但并不需要很深,这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必需、够用”。例如同样数控专业的学生将来并不都是从事数控编程,也可能是操作机床或是销售、维修工作,这些不同就导致了对知识的需求有所差别。因此为适合岗位群的要求,在学习中就必须涉及到该专业的所有可能知识。同时由于学生就业的凭证是“技能”,所以对理论知识不需要太深。

2.基础课学时少、训练少、习题少,但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要求却很高

同样由于高职培养目标决定了对于基础课程的学时较少,由此带来的学生训练的机会较少,而且结合专业可供使用的实践性习题也不多,但是对于知识的要求却并不低。

3.专业需求对于知识点的要求不一,众口难调

不同的专业对高等数学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些专业要求仅以一元函数微积分为基础,而有些专业则还需要多元函数的微积分,对于有些专业复变函数的知识比较重要,而有的则侧重于线性代数等等,众口难调。

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吃不饱和学不了的是两个大头。

目前许多人对于高职院校还存在着看法,总认为其就业出路是工人,所以只有在上不了大学的情况下才会选择高职,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当然也不乏一部分对高职前景看好的基础较好的学生,这些构成了高职学生的主体,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学不了。

5.要考虑少数人的需求

高职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去向是专升本,虽然这部分学生数量较少,但作为培养单位的学校也同样应考虑他们的需求,因此开设的课程中,应考虑为他们将来的升本科打好基础。

三、对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一纲多用,同时建立不同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

既然高等职业院校以能力本位教育为基础,而非学科本位为基础,就应该建立与人才培养方案相一致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评价标准。统一制订适合高职特点的教学大纲。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制订相关的课程评价标准,使一个大纲能为多个专业所用,而不同的专业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即不同的课程模块。除此之外,高等数学要想真正建设好,还必须联合不同专业共同制订本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其实课程评价已经不再是某一学校的事,在以市场标准取向的前提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鉴定应实现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互动统一,也称为“内审与外审”。其中“外审”则是社会“第三方”或上级教育机构对学校的各种评估或检查,以确定其社会认可度;“内审”则要求学院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对课程本身进行审核[2]。因此,一纲多用,同时建立不同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是提高高职院校内涵的一项实质性工作。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导下,各有侧重地建立该专业课程评价标准,以促进高等数学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2.围绕课程评价标准大胆整合数学课程

课程评价标准是针对职业院校不同专业而建立的,其效用等同于具体的教学大纲,但是又比教学大纲更具有灵活性。由于作为基础课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只有一个,但是课程评价标准是因专业而设置,而且一经建立,势必促使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对数学课程进行大规模整合。因为一方面各个专业对数学基础要求不一样,另一方面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在基础课程上花太多的课时。而为了达标,必须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等模块进行整合,使其能够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而且确定的课程评价标准也限定了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导数的应用”中经济管理专业应侧重曲线的单调性、凸凹性的特点以及利用导数分析边际问题和弹性问题的应用;而模具专业就应该侧重于曲线凸凹性以及利用导数分析曲率的相关问题上等。同时还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所布置的作业同样应有所针对性,以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

篇10

2大数据背景下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新思路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在履行教育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将更加凸显管理的及时性、前瞻性、区分性、整合性、权变性等特点,为教育管理的变革带来了大机遇。

2.1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教育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成长产生影响,而知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模式一旦固定下来,改变就变得缓慢。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大部分都是预先设定好的,在教学计划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大数据完全有可能为这种教学活动重新注入新的活力,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在纷繁复杂的日常教学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出具有预测性的内容。例如,可以了解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实际;当前上课的内容在哪个时间段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每个学生通过怎样独特的方式更容易掌握当前所学的内容;用什么方式巩固提高知识更有效等等。甚至还可以通过对教学行为中产生数据的分析,归纳出学生最近的学习、思想和行为倾向,有效地预防教学活动中不当行为的出现。应用教学数据分析,一方面,课程教学活动会根据数据分析产生的新情况进行调整;另一方面,新的知识与新的教学方法会随时被归纳出来,学习的内容更具有前瞻性。

2.2重视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的融合

学习分析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中所形成的数据进行研究,对学生未来的学习表现以及潜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预测。学习分析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很多优势,在解决目前高校有关学习和教育经验等诸多问题时具有巨大潜力。学习分析包含了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内容,通过校园的信息化系统不仅能获取学生的显数据,如作业完成的情况、实验技能的情况、考核结果及考试成绩,而且还能获取学生的隐数据,如参加课外及社团活动、互联网社交情况等,根据数据可以预测建立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额外教学资源支持的需求模型、测量学生特别的潜质、构建能够改进和提高教学效率的弹性模式等,让学生拓展在当前学习环境下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课程学习负责,增强学生自主管理学业发展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教育条件。对学生来说,学习分析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在课程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及习惯进行优化,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主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对于教师与管理者来说,可以利用学习分析结果对课程质量进行综合评估,从而能更加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促进教与学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