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溯源方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09-25 21:04: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产品溯源方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产品溯源方案

篇1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吉林省延吉市贴有溯源码的农副产品

“我们正在往产品上贴溯源码。”来自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的范威告诉《t望东方周刊》,由他担任销售总监的吉林众鑫绿色米业集团有限公司,由延边市政府牵线,加入了阿里巴巴集团的满天星“点亮中国”溯源计划。

已经有十多年大米种植经验的他们,目前订单面积超过5000公顷。尽管这次只是试点,他们依然拿出了10万斤平岗大米,“2万袋5斤装的粮食,都贴上了溯源码。”范威说。

而这些贴了溯源码的大米,不止在淘宝销售,还通过各地的销往全国。

一方面是工业品山寨货层出不穷,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另一方面是电商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令传统的销售模式和渠道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产品溯源应运而生。

溯源技术在升级改进。对于农产品来说,地方政府和企业希望通过它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通当地特色产品的电商渠道,甚至,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而对当地的电商企业和农产品龙头企业来说,这个由互联网巨头和政府牵手的项目,也在倒逼他们改变。

五方联动

若要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排在口感之前的,一定是安全,比如农药残留量、添加剂,甚至各种可能的激素。

阿里巴巴集团推出满天星“点亮中国”计划,希望通过地方政府,共同为当地农产品的安全性背书。

与县域合作,需要多方联动。以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为例,需要进行五方联动:大洼县政府牵头,整合质监局、旅游局、畜牧局、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管委会等各方资源;阿里巴巴提供平台、流量、资源和电商相关的培训;杭州甲骨文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辽宁金社裕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整合整个运营、包装推广、线上销售过程;当地被选出的龙头企业提供特色农产品。

“阿里巴巴+地方政府+技术方+运营方+当地企业”,这正是满天星计划和县域合作特色产品的基本模式。

在一个开放的生态中,县域和相关公司直接对接,阿里巴巴只需要在后方整合,更多的工作还是引导消费者用手机扫码。在实际操作中,阿里巴巴会根据当地特色,推荐相关的技术运营商。而一些县域的合作,是由已经和阿里巴巴有合作或接触的运营公司促成的。

目前满天星合作的县域有16家,预计2015年底有50~100个县域签约合作。

“2015年3月我们去了阿里巴巴,大家对农产品溯源非常有共识。”大洼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刘洋说。之后,阿里巴巴派人去大洼县实地考察后,觉得当地农业基础环境不错,质检部门也可以对接,也建立了产地方案和生产记录,可以做溯源跟踪体系,很适合做农产品溯源的首家县域。这便是阿里巴巴做农产品溯源的开端。

安全几何

确认合作后的首要工作便是选品,各县会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以及质检部门历年的检测数据,选择适合的品种。

“首先从50多款产品中,通过电商物流测试,将顾客体验感较差,不适合做网络销售的产品筛除,之后审核农产品的质量标准,选择当地龙头企业的产品作为试点。因为他们对产品的监管和溯源有相应的跟进制度,一旦出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刘洋说。

而延吉市,则通过服务商北京新农商学院为延吉市和阿里巴巴牵线搭桥。“北京新农商学院对我们的产品进行市场化的筛选,政府再根据他们的名单,联合质监局 ,比对数据,进行二次筛选。”延吉市商务局局长助理王兵告诉《t望东方周刊》。

阿里巴巴给县域方面的建议通常是:选择10个单品即可,太多的品类,会缺乏引导性,让消费者过于盲目。

延吉此次选出了包括平岗大米、明太鱼、金刚山泡菜、朝鲜族冷面、生态黑木耳等10款代表朝鲜族特色的产品。

对于范威来说,他们从2004年开始以订单农业的形态经营,对于将近20个村的2000多户种植户,他们一直在调整流程和规范。从肥料的存放到农药的控制,都建立了自己的标准体系,“到了施肥的时候,会有专人去指导农户。”

在2015年6月已经进入二期合作的大洼,早已突破了最早的10个选品,当地更多的农产品进入了淘宝网“特色中国”频道,设立了“大洼馆”。

在一期的时候,大家需要整理平时统计的数据,讨论哪些信息是消费者想要知道的。

大洼馆光合蟹业体验店除了最早的文蛤,醉蟹、河蟹、海参等海产也陆续上线。通过手机扫码,消费者需要看到产品的生长基地、养殖加工过程、产品营养价值和生产商等信息。

该店店长才源告诉《t望东方周刊》:“河蟹装盒时是鲜活的,比较难把控,其他产品不存在网络销售的问题。” 吉林省延吉市某大米基地

大洼馆到了二期,引入了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莱茵检测认证服务(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莱茵)在当地质检部门之外,再次对所售农产品进行检测和认证。

姜庭根是大洼馆馆长,来自负责此次合作中运营部分的辽宁金社裕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社裕农)。他告诉本刊记者:“在大洼县成为全国首家试点县的消息传出后,莱茵主动和我们联系。”

莱茵除了对试点产品抽检和背书,也会对标准提出一定的建议。

线上销售的盘锦大米,来自多家企业,他们除了要符合国家、当地的相关标准,也要不断优化自己的监管流程和标准体系。

在安全把控上,每一批次产品的施肥量、农药残留都要有记录和责任人。除此之外,金社裕农正在和当地企业联手,展开24小时远程监控。“未来消费者可以在网页看到田间地头和生产间的实时状况。”姜庭根说。

电商巨头的倒逼

在满天星计划中,延边芝麻开门电子商务管理有限公司是这次合作的出资方和运营方,其总经理尹基泉同时也是延边州电子商务协会会长。

他告诉《t望东方周刊》,延边当地的电商经营水平不高。“最早一批电商经营者是在网上卖韩国、日本的商品。但货物从口岸城市进入延边,再销往全国,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并不划算。”于是这批电商经营者转战深圳、广州等货源地创业。

目前延边100多家网上店铺,总体上“不出延边,比较闭塞”。

从2014年开始,延边建立电子商务园区,虽然本地电商企业陆续入驻,但依然缺乏氛围和活力。参加阿里巴巴、京东、一号店等电商平台的活动,成为他们提高自身水平的方式之一。

当地企业开始学习生产更适合互联网的产品,比如将大米做成5斤装,或将500克装的木耳换成200克装。

网店要重新装修,文案策划要跟上,客服也要有标准化的流程。更重要的,是对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倒逼。

杭州甲骨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岳晓兰告诉《t望东方周刊》,现在需要的是从消费者的出发点去倒逼之前包括生产在内的环节。“农产品要从地块的土壤和水质等信息就开始系统录入,种子、农药、化肥的品牌、数量、操作人都要录入,农作物成熟后,要进行检测,合格地采摘,在仓库中再次验货,合格的才会赋予身份证。”

这一系列检测,需要企业或合作社以更高效的方式去监管农户,用更好的收购价格来鼓励农户对自己的产品负责。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引入是创新,但其权威性仍待市场考量。

除此之外,大洼县还引入了第三方保险理赔机构,下一步将对出现问题的产品进行赔付。

增长的销量和放大的构想

2015年4月20日大洼馆开馆当天,获得了120万元的销量,也有线下客户通过电话直接跟销售企业对接订货。刘洋说,网络销售的利润点高了很多,而整体销量比触网之前多了30%。

才源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之前的销售额在2000万元左右,但在部分线下客户由于各种原因流失以后,电商带来的消费者,能够让公司的销售额继续稳定在2000万元。但显然,省去店租、人工等费用后,线上销售的利润点要高于线下。

不同于其他县域,大洼县的合作模式是:金社裕农跟当地企业进货,而剩下的包装、销售,甚至定价都是由他们控制。

不到100万元的投入,换来成倍的销售额,金社裕农决定让馆内经营的农产品更加多元化。

姜庭根透露,他们会在9月上线生鲜蔬果,比如当地的葡萄。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葡萄在长时间的物流下非常难保鲜。而今,溯源码可以让他们通过实时监控扫码的大数据,了解产品被消费的时间点、地理坐标,从而大致推测出哪个区域需要补货。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消费者可以有一个大致的描摹,了解其年龄区间、性别占比、区域划分等信息。

不过,阿里巴巴满天星项目农业溯源执行张建波说,不会开放后台的裸数据给品牌方或者企业,企业可以知道每一个消费者的大致描摹,但不会知道具体信息。

让码不再被仿冒

商品有码,但消费者依然担心真伪。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物理防伪、到数字防伪(数字编码,电话、短信、网站查询),再到单品单码,防伪技术一直在升级,也一直在被仿冒。

而视觉码的应用,更是让二维码不再是简单的黑白色,甚至是可以没有点阵的。

2015年1月20日,阿里巴巴完成对以色列二维码技术创业公司“视觉码”的战略投资,前者将广泛使用“视觉码”的专利和技术,后者也接入整个阿里巴巴生态系统,进行更多反假货、商家用户管理和O2O解决方案领域的合作。

岳晓兰说,在和阿里满天星平台上的企业和政府的合作中,他们更推崇暗码,因为明码很容易被复制。

“在码制上,现在应用更多的视觉码,比普通的QR码更难以仿冒。”岳晓兰告诉本刊记者,标识码本身也可以增加防伪技术,比如可以使用人民币开窗安全线技术,而安全线是可以定制的。此外,在物理防伪技术上,安全线水印证券纸是国家印钞局专控纸张,防伪门槛高,谁采买的都会有登记。

对于加入阿里巴巴满天星计划的产品来说,它的扫码引擎是基于手机淘宝或手机天猫,而中国质量万里行溯源平台的扫码引擎是开放的,扫码的软件比如微信等都可以扫码。

篇2

未来10年我农业供给侧改革将取得成效

2017中国农业展望大会近日在北京举行,大会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7-2026)》。

报告预计,今年我国农业结构将以市场为导向持续优化调整,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有望继续增加,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将得以缓解。其中,玉米种植面积将调减1000万亩以上,大豆种植面积将增加900万亩。农产品消费总量则将继续刚性增长,玉米加工消费增长超过10%。

报告预测,未来10年,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取得明显成效,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逐步化解,粮食供需将由阶段性供大于求转向基本平衡。稻谷、小麦等重要农产品产量将保持基本稳定,玉米种植面积到2020年将较2015年减少约6000万亩,大豆生产将恢复至历史高位。

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公司挂牌

由财政部、农业部、银监会共同组建的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日前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在建立健全全国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据介绍,该公司作为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国家层面政策性担保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在坚持自身信用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实行政策性主导、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相关负责人表示,构建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可以为农业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有助于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目前,全国范围内33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已建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

河南“真金白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篇3

2、3G技术对农业信息化的影响力

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能提供更快的上行和下行速率,方便人们浏览网页、微信和上传照片。3G技术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网络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2]。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增长的贡献逐渐加大的过程,包含通信、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过程[2]。3G网络具有覆盖范围广、实时性强、通信质量稳定的特点。将3G技术有效应用在1C助力农业生产、2C支援农村建设、3C服务广大农民,主要体现在3P自动化控制、2P安全监控、1P生产指导、4P农产品溯源、5P信息、6P政务管理、7P信息传播、8P互相沟通、9P供销服务方面。

3、基于AHP的评价模型

3.1递阶的层次结构模型依据分析,建立本文AHP的三层结构模型,见图1。目标层M:3G技术对农业信息化正向影响力。

3.2各层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用以表示同一层次各个指标相对重要性,依据1~9级标度[1],构建矩阵ijAa,其对角线上是1。由3G对潍坊市农业信息化的影响程度,本文认为1C比明显重要,用5表示,512a;比3C稍微重要,用3表示,313a;同理332a。同理构建准则层对方案层的判断矩阵。

3.3应用Matlab的AHP程序,解得A的最大特征值A的特征向量0.637,00.104,70.2583,Aw一致性指标0.01931CI,随机一致性指标0.581RI,一致性比率0.03701CR通常判断矩阵不是一致阵,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当0.11CR时,完成单排序一致性检验,认为Aw有效。Aw中的分量是三个准则的权重。由最大隶属度原则,3G技术对助力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同理计算矩阵1B2B3B的相关参数如表1。

3.4层次总排序

最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和总体一致性检验,步骤如下:①表1第二列各行元素×的分量,得组合权向量w0.074,80.035,20.167,00.359,90.078,50.026,10.020,90.048,70.1887;②×表1第三列,得0.03322CI;③×表1第四列,得0.72312RI;④进行总排序一致性检验,0.08290.1122CRCRCIRI总完成检验。从结果看,3G通信技术在农产品溯源方面正向影响力最大,在生产自动化控制和农产品供销服务方面影响力较大。

4、实例验证

潍坊市蔬菜产销过程应用3G技术,建立蔬菜大棚的远程监控系统、蔬菜安全的二维码追溯系统和蔬菜价格行情信息平台。由07至12年该市蔬菜总产量的统计数据(见图2),分析出07至09年总量增长缓慢,当时农民进行传统耕作;09至10年增长幅度最大,正是3G建设初期,说明3G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应用有效。10至12年以后,该市蔬菜总产量就开始平稳增长,3G网络已全面覆盖。实例证明3G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溯源和服务广大农民方面正向影响大的正确性。

篇4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04-02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建设是基于大数据技术,以实现产销对接,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从根本上实现农产品的“来可查、去可追”,最终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目的,构建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集成农产品质量评估于农产品追溯过程中,平台面向农户、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所有农业生产者,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生产者和农业消费者的对接;通过平台检验农产品的质量,体现供需关系;搭建供需渠道,解决供需矛盾;区分农产品等级,促进农产品品牌形成;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1 发展现状

2002年以来,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步确立了食品和农产品可追溯制度。近年来,随着问题农产品的频频出现,国家和有关部门也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将农产品追溯作为一个重要的措施,一种发展战略方向。且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产品追溯,重要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追溯意识显著增强,社会对追溯的认识度和接受度逐步提升,追溯体系建设市场环境明显改善,对追溯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我国在北京、河北、上海、天津、深圳、南京等地就蔬菜、畜禽产品安全追溯制度及系统建设方面已经开展了试点示范工作,然而这些试点或收效甚微,或成效不持久,大多声势渐息。已有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虽然具备了可追溯性,却也没有强调对追溯过程标识的真实性进行鉴定。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势在必行[2]。

2 建设必要性

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仍面临农产品生产分散、溯源的“源头”不明确、流通不畅、市场信息不对称、信用缺失使数据信息真假难辨、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分段式监管造成信息割据,形成数据信息孤岛等问题,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的实现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分阶段由低到高,逐步完善。为了进一步推进产品追溯体系建设,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推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积极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在该意见指示下,同时考虑现有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条件,提出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实现过程加结果监控,提升质量管理能力,促进监管方式创新,保障消费者安全。基于该平台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链条;突破现行的农产品销售瓶颈,建立新平台、新渠道,将农产品产销带入全面信息化r代,扫除农产品流通不畅、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障碍,为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者提供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市场契机,并形成消费者认可的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的生产智能化、管理透明化、经营网络化、服务灵活化,颠覆传统零售模式,推动农产品产业升级。

3 技术方案

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物联网设备、大数据平台为载体,有效的信息获取、信息展示、信息共享以及信息管理机制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溯源平台。该平台采用C2C模式,直接对接农业生产者和农业消费者,并从农产品平台准入准出、农产品产地生产信息、农产品销售者提供的产品描述信息、平台农产品描述信息监督、平台农产品质量检测、平台农产品描述信息奖惩、消费者点评7个环节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追溯[3]。平台提供:(1)农产品质量追溯服务;(2)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开辟农产品C2C营销模式;(3)品牌塑造服务,基于平台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市场化将农产品进行区分,形成农产品质量比拼竞争机制,促进农产品品牌的形成;(4)宣传推广服务,基于平台推广放心的农产品品牌,保证农产品从“田间”到“舌尖”的质量安全。基于大数据技术实现产销对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农产品产销全面信息化时代,从根本上实现农产品的“来可查、去可追”,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4 创新点

充分考虑平台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将来的可拓展性,采用大数据架构,保证处理能力和响应时间能够满足日益增多的用户对信息处理的需求。(1)为了适应不同使用者的具体需求,平台能够针对具体要求进行定制,以适应生产者、农产品类型各异、品种繁多、特色明显的现状。(2)提出农产品生产者、平台、农产品消费者三方共同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模式。(3)提出将农产品追溯过程与质量检测、质量点评相结合进行质量监管,综合追溯平台、第三方检测机构和消费者共同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

5 结语

该系统通过农产品产地信息的实时获取、农产品定期质量检测及用户质量点评,实现对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动态监控,并将这些实时监控数据以云的方式分布式存储在数据中心,实现对农产品的各个环节的监控、预警,建立完整的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实现从源头到市场整个供应链全程可控,并基于该平台提供农产品质量控制、质量追溯、农产品电商、农产品品牌塑造、宣传推广服务。

(1)经济效益:突破现行的农产品销售瓶颈,拓宽农产品市场,借助该平台搭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等级及品牌形成,建立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速通道,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2)社会效益: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满足了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了政府监管能力,保障了人们身体健康,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开放的流量平台创造了商机,丰富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部分解决农民创业、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民生态、环保、健康和科学种田意识,提高了农民素质;为生态农产品开发起到积极推动作用。(3)生态效益: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溯源体系,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化学农药和肥料的使用量,同时有效地防止了土壤、水源、农产品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篇5

立足省会城市中心区实际,率先在全省建立“全覆盖、零盲点、高标准”的农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实施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农产品流通环节监管。成立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指挥中心和专业执法队伍,建立有效针对各站(点)实时监控的网络监控体系。投入640万元,在全区各大标准化集贸市场统一规范建立标准化检测室20间、配备流动检测车1辆、农业综合执法车1辆,全面启动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程,着力打造“全国一流、西北第一”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二、主要任务

1.加强基地监管,推行产地准出制度。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发号)有关要求,在全区10065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内全面推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并通过“农超对接、场地挂钩”等项目实施项目带动,全面落实产地准出制度,确保农产品的可溯源。

2.加强宣传、落实政策,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利用各种媒体加大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合执法等措施的宣传力度,严把市场准入关,完善索证索票手续,坚决落实市场准入制度相关规定,以全程监管农产品销售轨迹。实现“市场准入看”的良好局面。

3.加大推进流通领域体系建设力度。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在全区20家标准化集贸市场内全面建立标准化检测室,配备检测农产品用的RP—410速测仪、紫外分析仪和畜产品快速检测仪。同时为每个标准化检测站(点)配备电子显示屏,对检测结果做到及时公布、滚动播报;在前期公开招聘20名检测员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再次公开招聘40名由财政供养的专职检测人员,进一步充实检测队伍,配备1辆流动的检测车辆,在区农产品监测站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指挥中心”,建立针对各站(点)的网络监控体系,并配备必要的电子设备建立信息平台,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做到即时监控。力争使全区上市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并逐步实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目标,确保5月中旬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场观摩会在我区如期召开。

4.建立专业执法队伍,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配备专业执法车辆,加强源头监管及各站(点)的监督检查力度,并及时查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

三、实施步骤

篇6

蔬菜质量安全关乎人民的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一直以来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发生的“毒大米”、“毒蔬菜”、“多宝鱼”和“桂花鱼”等事件表明,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并不乐观,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势在必行。而除了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外,着手完善蔬菜从生产到流通过程中的跟踪与问责机制也很有必要,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保障蔬菜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是我国近年来发展的一种产品信息化监控系统,是当前蔬菜生产的发展趋势之一,它既可以有效地管理蔬菜产品生产,保障蔬菜质量安全,又可以对蔬菜的流通进行跟踪,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可追溯系统是一种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为目的,以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的质量安全保障系统[1]。追溯系统主要通过二维码识别技术和条码技术,将实物流与信息流结合起来,让产品的所有生产信息记录贯穿整个供应链,利用网络技术完成信息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传输和信息,最终达到跟踪和溯源食物的目的[2]。编码条码采用国际通用的编码规则,让企业的每一份产品都能有独特的追溯码可供查询,由此关联产品所有生产环节的信息。消费者可访问追溯系统服务器,查询所购买产品的详细信息。目前增城区6.67hm2以上的蔬菜基地有32个,其中广州市10大蔬菜生产基地增城区有4个,包括超振裕(原大业)菜场生产基地、合利菜场生产基地、小楼冬瓜生产基地及从玉菜场生产基地。以广州市增城区一衣口田公司的农产品溯源系统为例,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入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生产基地、仓库、市场进行连接,构建出一个覆盖面广、功能齐全的农产品溯源管理平台,使农产品的溯源工作更加信息化、简便化、大众化。推广该系统可促进广州市增城区各个镇街、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农产品检测、溯源工作规范化,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农产品安全信息,为消费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1追溯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法国是最早着手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国家,该体系主要用于监管牛肉质量安全,这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辟了新方向[3]。欧盟在疯牛病爆发流行后,颁布了178/2002法令,通过法律的形式加大对农产品安全的监管,以求对农产品各个环节信息都可追溯[4]。英国政府实施的家畜辨识与注册综合系统,可记录家畜的耳标、养殖管理、身份证等信息,用于对家畜进行追踪定位[5]。美国建立的食品追溯系统强制性要求生产者、运输者、销售商都如实记录食品信息,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管理[6]。日本除了建立农产品认证制度外,还颁布了相关追溯系统法规,并强制销售终端安装溯源设备[7]。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于2003年启动“中国条码推进工程”,开始着手对蔬菜和肉品进行编码、记录、追踪管理。2006年国家颁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逐步得到重视,农产品的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包装标识等管理制度也愈加规范[8]。北京、杭州、南京、寿光等多个城市都开展了相关的农产品监管和溯源体系的建设,为溯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依据[9,10]。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则大规模运用食品安全追溯系统,配合溯源标签的使用,有效保障了运动员的饮食安全,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为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运用提供了范例[11]。学术界也有很多学者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进行了研究。刘越畅等基于贝叶斯网络建立了蔬菜流通的数据采集与溯源系统,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风险分析,从而保障蔬菜质量安全[12]。邢美等基于WEB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与溯源系统,可统计检测信息和蔬菜流通信息,以实现农产品从生产监测到市场流通的全程监管[13]。郑业鲁等分析规模化蔬菜供应企业的市场供应链模式,构建了蔬菜供应链全程追溯体系,实现了蔬菜供应链全程的信息化管理和质量安全追溯[14]。李友水等结合农业物联网技术开发设计的追溯系统,实现了对农田环境和种植管理的实时监控与跟踪[15]。建立完善的蔬菜产地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不仅对实现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具有重要意义,更是解决当前农产品发展过程中的“产销对接”、“诚信问题”等问题的有效方法。

2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构建

2.1追溯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1.1溯源系统分析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是以蔬菜为核心,产业链为纽带,质量安全与预警为目的的信息监管系统,而要满足生产者、销售商和消费者不同的利益需求,关键就是确定溯源流程及信息节点。其中关键信息点包括:蔬菜生产地、生产企业、耕种、种植管理、收获、存储、加工、物流和销售等。信息记录要详细、具体,有明确责任主体,以方便消费者和市场监管者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倒逼监管蔬菜质量安全。

2.2总体设计

系统服务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服务平台自下至上分为3层,第一层是表示层,一般情况下就是展现给用户的图形界面与数据,中间层由应用逻辑组成,即业务逻辑层,第三层包含应用所需的数据,即数据组件层。3层系统有利于系统的开发、维护和扩展。

2.3系统的实现过程

2.3.1蔬菜追溯编码在分析蔬菜的个体属性、包装形式、生产方式基础上,对于蔬菜采用批次追溯编码方法,定义同一天收获的来自于同一生产单元(地块或温室)、同一品种、同一等级的农产品为同一批次。追溯编码采用15位数字码,其中4位企业代码+4位品种序号+6日期编号+1批次号。编码示例见图1。采用的编码类型可通过企业编号直接将企业锁定在一定范围内,便于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快速定位;采用的6位产品编码,预留了一定的产品数量,便于根据追溯系统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扩大产品;将认证类型直接写入编码中,便于直接监管;采用的校验码具有一定的防伪功能。2.3.2应用系统开发为了充分满足系统在安全性、跨平台性、可移植性、易扩展性、易维护性等方面的要求,系统主要采用基于Java平台的J2EE技术体系,构建于B/S三层应用体系结构之上,并采用XML等编程技术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将复杂的业务逻辑、流程控制逻辑和数据存取逻辑通过在不同的技术层面上实现,在应用服务器之上,实现业务逻辑的快速部署和灵活调整,充分保证数据库系统的安全可靠访问。系统支持ORACLE、SQLSERVER、SYBASE、DB2等各种大型的主流关系型数据库;同时支持Windows、国产Linux及Unix等各种操作系统;利用XML作为系统接口的数据交换标准,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具体采用技术如下:(1)J2EE架构J2EE平台企业版(Java2EnterpriseEdition),是一套全然不同于传统应用开发的技术架构,包含许多组件,主要可简化和规范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部署,进而提高可移植性、安全与再用价值。(2)3层体系结构本子系统采用流行的J2EE3层应用体系架构,这种标准的体系结构以及其所支持的跨平台的Java语言可以方便用户的应用开发以及应用集成。同时由于该应用支撑平台支持多种流行的开放工具,用户可以选择其熟悉的开发工具开发应用,缩短了开发部署以及应用移植的时间。(3)XML技术XML代表ExtensibleMarkupLanguage(可扩展的标记语言)。XML是一套定义语义标记的规则,这些标记将文档分成许多部件并对这些部件加以标识。它也是元标记语言,即定义了用于定义其他与特定领域有关的、语义的、结构化的标记语言的句法语言。在本子系统中,XML技术主要用作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信息交换的标准以及数据共享的方式。(4)WebGIS技术互联网(Internet)的迅速崛起和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使万维网(WorldWideWeb,简称WWW或Web)成为高效的全球性信息渠道。随着Interne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需求,利用Internet在Web上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分析功能,已经成为GIS发展的必然趋势,本项目均采用WebGIS技术构建展示信息平台,基于服务器的GIS解决方案,以创建和分发J2EE应用和服务。用户在任何连通网络的客户端上都可以通过IE使用GIS系统,不需要另外安装GIS操作软件。2.3.3监管平台建设集成生产、流通等数据构建中心数据库,同时,完成蔬菜基地或专业合作村的数据收集、整编与入库工作;在此基础上构建产地环境评价系统、执法巡查应用系统,项目和人才培养上具有一定的创新作用。推广部门要将这些创新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农业技术的转化,使其转变为真正的生产力。综上所述,针对当前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重视。通过明确构建思路、创建和完善涉农组织以及突出教育单位和农业科研单位主体性等方式,健康有效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促进我国农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勇,李小林,张胜文,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2009(04):13-16.

篇7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2-pppp-0c

随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采用先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全过程进行有效跟踪,建立“从农场到餐桌”,自生产、加工、分装、流通直至销售的透明公开的追溯体系,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可随时通过农产品包装上的条码正确追溯每一阶段的信息,才是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根本途径。整个追溯过程所依托的是融多媒体内容、宽带IP网络、数字电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IPTV系统服务平台。

1 IPTV概述

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互联网协议电视,简称网络电视,它是集互联网,计算机,通信,多媒体和家电等多种数字技术于一体,利用Web技术,以宽带IP网络为媒介,向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互动式数字媒体的一种信息服务业务,用户在家中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或“网络机顶盒+普通电视机”的方式享受IPTV服务。

IPTV解决方案包含内容系统(内容制作和内容分发)、业务系统(用户管理、终端管理、网络管理)、承载网络(路由器、交换机、BAS和DSLAM)和家庭网络四个组成部分(见图1),通过IP网络传送广播电视、点播电视和互动娱乐服务[1]。

其中:

①业务支撑层主要为IPTV平台提供运营支撑和业务支撑,是IPTV平台体系中的运营管理层。它通过与其他支撑系统的接口连接,可自己独立或者借助其他支撑系统实现统一认证、计费、支付、业务受理等功能。

②内容网络层主要为IPTV平台提供业务的制作、处理、增值和流媒体服务。③网络承载层主要为IPTV平台提供网络承载,其可以分为接入网、汇聚网

和核心网三部分。

④用户终端主要是机顶盒(STB)。可选用PC机来观看IPTV业务,通过ADSL,LAN和WLAN等宽带接入方式接入,实现IPTV业务的使用。

2 IPTV关键技术

2.1 视频压缩技术[1]

由于视频数据的庞大,未压缩的数字视频数据量对于目前的计算机和网络来说无论是存储或传输都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多媒体中应用数字视频的关键问题是数字视频的压缩技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了许多视频图像编码标准,如以MPEG-1、MPEG-2为代表的中高码率多媒体数据编码标准,以H.261,H.263和H.264为代表的低码率、甚低码率运动图像压缩标准,以及覆盖范围更宽、面向对象应用的MPEG-4。此外,我国也自主研发了第二代信源编码标准AVS。

H.264的码流结构网络适应性强,增加了纠错恢复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IP和无线网络的应用。微软公司开发的WMV9,压缩效率和重建图像质量与H.264不相上下,目前正在申请成为国际标准。我国现在正在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音视频编解码系统(AVS)标准,其编码效率和重建图像质量也与H.264相当。其他一些国际公司也开发了自己的视频压缩标准,比如ASF,nAVI,AVI,DIVx,QuickTime,Real Audio,Real Video及Real Flash等。

2.2 流媒体技术

流媒体(StreamingMedia)是指在网络中使用流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如音频、视频和其他多媒体文件。流媒体技术则是指一种视频/音频传输、编解码技术,它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进行压缩处理后放在流媒体服务器上,用户可以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将整个压缩文件下载到个人电脑[1]。

IPTV是利用流媒体技术进行传输的,从系统前端到用户终端,其流媒体视频流有广播和点播两种传输方式。广播传输方式是单向、被动性,选择内容受限,非交互型的。点播传输方式是双向,可实现个性化,用户喜好决定接收的内容和时间,实时交互型的。就IPTV视频流传输的有效性来讲,点播方式要比广播方式技术复杂得多,实现的难度也较大。广播方式的视频流要求IP网络具有“组播”技术功能,这有点类似有线数字电视的传输,所不同的是IPTV属流式媒体技术播放/接收,这与数字电视技术的直接播放/接收在传输方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点播方式的视频流要求IP网络能有效地实现视频流的“推送”技术,将流式视频流“推送”到用户的接入网中。若想实现IPTV的“组播” /“ 推送”技术,就必须在宽带网络的边缘建立内容分配服务节点,配置流媒体服务器及存储设备,才能把直播电视、按需视频(如VOD等)、个人录像等服务项目“组播”/“推送”给用户,保证用户在家中可以通过“电视机+IP机顶盒”或“PC+ADSL(Asymmetrical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以遥控器为输入设备,从宽带IP网上接收IPTV系统服务平台的多媒体信息服务[2]。

3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3.1 追溯流程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中存在两种追溯方法,见图2。一是从上往下进行追踪,即从农场、农产品原材料供应商―加工商一运输商一销售商一销售点,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查找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确定农产品的原产地和特征;另一种是从下往上进行溯源,也就是消费者在销售点购买的农产品发现了安全问题,可以向上层层进行追溯,最终确定问题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问题农产品的召回。因此,对农产品属性以及参与方处理的信息进行有效标识是基础,对相关信息的获取、传输以及管理是成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关键。

3.2 追溯机制

首先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数据库,见图3,可根据实际情况包含基础档案、生产档案、质检档案、库存档案、加工档案、销售档案等相关信息。每份档案中所登记的数据内容要确保全面详细和真实可靠,这是衡量追溯过程能否快速通畅,其结果能否准确定位的必要条件。

其次按照农产品编码标准和追溯码管理制度,为农产品提供进入市场的“身份证”,采用合理有效的追踪溯源技术确保全程实现农产品信息的可传递和可追溯;三是积极探索以追溯码为标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见图4,创建提供有关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类信息档案及其中具体内容的录入、查询、统计分析及追溯码生成的应用系统。

该系统以农产品基础档案数据为基础,围绕“生产、库存、销售”三条主线,伴随“加工、质检”两条辅线,以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生产活动、加工情况、质检结果、销售状况实施电子化管理。该系统覆盖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全过程,并结合了其中各个环节的特点,不但符合农业用户的习惯,而且其信息的透明化,让消费者吃得更安心。

4 结语

我国目前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针对我国的农产品安全追溯情况,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安全追溯实施技术和应用经验,同时与我国农产品安全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来研发适合我国农产品安全体系的软、硬件产品及农产品安全追溯技术方案。就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相关技术而言,IPTV已经不存在底层的技术障碍,它作为新的业务,其本身的出现就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基于IPTV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所表现出的较好的发展前景,势必会孕育一个庞大的市场并伴随着新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阎宇清.IPTV主要技术及解决方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7):200-202.

[2] 冯传岗.IPTV的技术特点及其应用[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05(15):53-58 .

[3] 高羽佳,张旭东.农产品安全问题从源头抓起――溯源二维条码QR code[J].信息系统工程.2006(12):64-66.

篇8

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日常监管

近年来,江苏省下移监管重心,强化属地监管,扎实推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

加强监管队伍和能力建设。省市县乡四级全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村村配备协管员。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34亿元,扶持乡镇添置必要的检验检测、执法取证等设备。目前全省共有监管员5304名,村级协管员1.6万名,每镇都配有2套以上检测仪器,为日常监管提供保障。

建立有效监管制度。围绕“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管得怎么样”等几大问题,制定全省基层网格化监管工作方案,全面推行“定对象、定人员、定任务,业绩考核”(三定一考核)的网格化监管模式。

创新监管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注重顶层设计,建成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系统,配套开发移动监管APP,实时上传监管记录,促进各项监管措施落地生根。

目前,全省13个市、86个县(市、区)和963个乡镇已纳入系统运行,建立监管对象电子信息2.4万条,2015年上传督查巡查记录5.5万条、速测筛查记录11.6万条、宣传培训记录4200多条,产品速测记录65.7万批次。

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风险管控中

近年来,江苏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充实检测人员,提升全省农产品质检机构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持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力度。目前全省市、县农产品质检机构已有80%通过机构考核和计量认证,检测人员达700多人。2015年,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共定量抽检各类农产品8万批次,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监管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江苏省加强检测数据资源共享,强化检测结果应用。引入GIS和云计算技术,加强对省市县三级各类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预警研判。已基本实现了抽样信息PDA现场完成、采样点位GPS信息自动采集、各级检测数据自动上传、检测结果自动判定,不同时期、不同产品、不同地区的产品质量状况的自动分析,为及时发现问题,消除可能存在的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风险隐患打下了坚实基础。

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领域

2015年,江苏省把农业执法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的重要内容,要求安全县率先推进执法监管智慧化。

系统功能以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为重点,主要包括投诉举报和督办管理、日常检查管理、质量监督抽查、案件管理等模块,目前已进入调试阶段。通过该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将打破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信息孤岛”,强化信用监管,解决执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性检查”“人情监管”和“执法扰民”等问题,大幅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效能。同时,江苏省加快“农资溯源网”试点应用,在全省6个县开展农业投入品监管追溯试点工作,依托“农资溯源网”,选择农资生产企业、批发商和乡镇经销商作为试点单位,配备用户追溯终端,完善农业投入品经营电子档案,有效解决农业投入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在追溯管理中

篇9

1 引言

“物联网”是近几年最为流行的词汇,世界主要经济体均视物联网为“以科技创新改变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提升国家竞争优势、应对金融危机”的工具,一致确定物联网是未来下一代信息化领域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我国“十二五”规划也将物联网确定为新兴战略产业之一,从政府、企业界到学术界都对物联网颇为关注并投入了足够的资源。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物联网技术的价值,必定需依附于应用场景来体现,也就是说在特定行业的应用将为物联网技术提供展示的舞台。本文就物联网技术在农村信息化领域的应用方案进行了综述,并就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 物联网的应用现状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国际电信联盟(ITU)《1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美国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指出,将感应器嵌入电网、铁路、公路、建筑等各种物体中,并且通过现有网络链接,形成物联网。虽然不同实体对物联网的定义有差异,但其本质是相同的,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物联网的发展过程其实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面推动。尽管物联网已迎来战略发展机遇期,但其发展需要跨过众多门槛。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下:

(1)信息流转的不同层面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典型的物联网应用包含“传感层、传输层、信息处理层”,与“物”直接相连的是传感层,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传感网。传输层要解决从传感网获取信息的流转问题,就目前的技术而言,互联网是首选。而基于固定网络的Inte rnet在接入层面存在着灵活性欠佳的不足,因此移动互联网势必成为传输层的发展方向。信息处理层将作为信息处理的中枢。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将是发展物联网应用的关键之一。

(2)标准不统一

物联网应用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标准化。目前RFID,WSN等技术领域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国际标准,各厂家的设备往往不能实现互操作,这是制约物联网应用推广的一个问题。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村信息化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农业处于迅速发展期,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衔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的重要途径。

2GHz TD-SCDMA移动通信网是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相比第二代系统,TD技术具有更好的传输带宽,同时它具备灵活的上下行时隙配置能力,可以灵活地分配无线资源,为不同的业务需求提供服务。TD网络“自由移动、高带宽、灵活配置资源”的能力,正好可以满足农业生产信息化的需求。

下文提出了一种基于TD-SCDMA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为农村提供灾害预警、远程交互诊断、多媒体信息和农产品溯源服务。

如图1所示,本方案主要由接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组成。

无线传感网在农村试验区域进行部署,与农田中部署的大量传感器相连,传感器的主要任务是从农田、大棚中采集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含水量以及通过现场摄像设备采集的视频等信息,然后通过传感网进行汇总。考虑到试验区的范围较大,传感网采用基于Ziqbee技术的网络组网方案。在试验区内设定一台主控设备,该主控设备与TD-SCDMA数据传输模块直接相连,传感网的数据可以通过该主控结点接入TD-SCDMA无线接入网。当所需覆盖的农田面积超过了255个传感器可以覆盖的面积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协调器进行连接,从而支持超过64000个Zigbee网络节点。

TD-SCDMA为农村信息化应用提供了良好的传输通道,传感网采集的农田基础信息可以通过无线网传送到信息处理服务器。从而节省了传输层面的网络建设费用。TD-SCDMA移动通信网具有大范围联网的特征,支持灵活的上下行时隙配比设置,可以为上行业务提供更多的传输通路,因此该技术较适合于上下行业务量不对称的应用。而农业基础信息的上传业务属于典型的上下行不对称业务。

TD-SCDMA无线接入网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直接接入应用服务器,从而完成信息处理层的主要功能。本方案将为用户提供四种基础业务:农业灾害预警、远程交互诊断、多媒体信息以及农产品溯源。信息处理层设置一个通用服务平台,提供业务的统一接入,应用平台将不同的业务接入各自的业务系统。

该方案综合使用了无线传感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移动互联网等关键技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农村信息化物联网解决方案。

本方案为用户主要提供下列业务:

(1)灾害预警类业务

依托TD-SCDMA与农业灾害防治信息库相连,结合灾害多媒体信息采集技术、GIS、GPS以及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反映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质量情况和灾害发生发展趋势,构建旱灾、病害灾短期、中期和长期预警系统。

(2)远程交互诊断类业务

该业务主要为农户、农技专家提供互相沟通的桥梁TD用户可通过TD终端接入后台农业专家的服务现场,接受专家提供技术咨询。可实现专家与专家之间、专家与现场之间视频会话交互、历史视频的调度、多用户会话顺序的控制以及决策信息的融合处理与发送,增强远程诊断的可视性,从而更加有效地共享远程专家资源。

(3)多媒体信息类业务

信息类业务内置智能化搜索引擎,以现场直播或节目轮播的形式,发送到分布各地的TD-SCDMA终端,实现节目的本地点播和离线交流,可为农村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远程视频信息类农业生产培训服务。

(4)农产品溯源业务

该业务通过多媒体信息采集终端快速采集农产品视频和生产履历信息,并通过TD-SCDMA网络实时上传信息到农产品溯源应用系统。消费者可使用TD-SCDMA终端设备输入产品追溯码查询有关的信息。

(1)可实现全国大范围联网

农田环境数量庞大,且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点都是不具备方便的固定接入能力,而移动通信网在这种环境下可以提供数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的通信 网覆盖,解决了特殊地形(如跨越河流、丘陵、茂密植被)的网络覆盖。

中国移动的TD-SCDMA已经实现了全国联网,用户可以在任意地点方便地接入统一的后台服务器,便于应用的集成和应用的分发。

(2)建设成本低

中国移动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了全国性的TD―SCDMA网络,无需新建有线传输网络,只需将大田、手持等终端设备通过TD-SCDMA模块连入TD-SCDMA网络,即可实现整个系统的互联互通。其中农民只需投入无线传感网、TD-SCDMA模块及通信相关费用。

(3)TD-SCDMA具有较高的带宽,支持丰富的数据业务

TD-SCDMA通信网络具备高速业务接入能力,可以为系统提供足够的上下行带宽,在R5版本,理论峰值的终端数据下载速率能够达到1.6Mbps,目前现网已升级为HSDPA,理论峰值的终端下载速率能够达到2,8Mbps。后期网络可通过升级到HSUPA获得更高的带宽,可以满足更为丰富的农村信息化应用。

(4)灵活的时隙配比,适应不同的上下行业务需求

TD-SCDMA的时隙配比非常灵活,在网络侧,可对每载频的时隙配比进行修改,满足不同的上下行业务需求,使网络更适合该农田数据传输的实际要求.

(1)无线传感网组网

本方案的感知层采用基于zigBee传感网的组网方式,依据现场条件可以采用星形组网或网状拓扑结构组网。方案中采用的传感器主要是温湿度、二氧化碳传感器等环境监测类传感器结点。每一个传感器的采集数据量很小,可设置数据采集采用轮训方式,主控结点收集一次数据后再统一接入TD-SCDMA网络。

以一个TD-SCDMA小区为例,在农村通常的覆盖范围为2km。那么以200m为间隔部署一个传感器来计算,大概需要1 30个传感器。假设每一个传感器每次采集数据后传送的数据量为50个字节,每1个小时完成一轮采集,同时将数据汇总到主控结点,那么一轮的信息量为6.5kB。目前TD的上行平均速率为134.4kbit/s,完全能够满足传感器的数据承载需求。

(2)业务能力分析

试验区内的TD基站采用3/3/3配置,上下行时隙采用2:4配比,下行3个时隙配置为HSDPAI寸隙。R4单时隙空口峰值速率为128kbit/s,考虑开销,第二个上行时隙为64Kbit/s,那两个上行时隙的峰值速率合为192kbit/s,假设实际性能有70%的折损,上行带宽实际为134.4Kbit/s

HSDPA时隙单时隙空口峰值速率为563.2kbit/s,三个HSDPA时隙峰值速率约为1,68Mbit/s,另外一个R4的下行时隙为128kbit/s,那么下行四个时隙的峰值速率合计为1.8Mbit/s,考虑性能折损率为70%,所以下行带宽实际为1.2Mbit/s。

同时在线用户数是衡量设备和方案能力的常用指标,指在TD-SCDMA的一个调度周期(20ms)内可以同时发起业务的最大用户数。本文基于试验区基站的配置情况对不同承载业务的同时在线用户数进行了估算,详见表1。

4 总结及展望

篇10

    1.2校企合作开发现代农业技术课程体系学院按照项目建设方案,结合现代农业企业工作过程,抓紧组织项目相关教师制定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运作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目标,确定实训项目设置、运作和岗位能力培养。在课程建设中,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使课程、课件的相关内容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并根据生产实际要求,抓紧组织开发现代农业技术课程。目前已经开发了农务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等课程,并编写了《农务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等教材,这两本教材同时还作为广西农垦岗位培训用书。

    1.3校企合作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学院与合作企业单位组建服务广西农垦的甘蔗糖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信息数据处理与动态监控平台,直接为广西地方及农垦企业提供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甘蔗糖业农务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质量溯源、现代设施农业技术等多项新技术服务,针对企业需要每年开出相关的企业培训项目,按照企业特点和要求选派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承担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每年为企业员工开展农业职业资格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

    2建设成效

    2.1推进校企合作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近几年来,学院与广西农垦集团企业、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广西乐业县顾式茶有限公司、广西绿大洲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12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校企合作积极开展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按照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规律,学院与企业共同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校企共同设计、实施“模拟承包+生产项目驱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无公害芒果生产技术规程等行业技术标准和高级果树园艺工、高级花卉园艺师、高级茶园园艺工等职业标准,由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共同开发农产品质量溯源、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农务信息管理等课程。农产品检验室与广西三达环境监测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进行环保部门及企业提供的环境样品的分析检验,把农产品检验室作为他们的第二实验室(已挂牌),利用检验室的大型仪器如液相、气相色谱仪等承担部分样品的分析任务。自2009年来,依托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加强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企业共同承担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亚热带经济作物标准化生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蔬菜栽培基质次生盐渍化治理技术研究、广西高职农类专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植物造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珍稀植物红皮糙果茶快速繁育技术及其园林应用的研究与示范等8项厅级教改立项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共发表教改文章9篇。到位的仪器设备都已正常使用,各个实训室都正常开课。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每年承担了90多门课程约3000学时的教学工作量。

    2.2充实了实训设备项目的建设实现了学院农科实训条件从原来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能化农业的转变。项目对原有的玻璃温室进行了改造,增加室内光、温、水的控制设备,实现了智能控制的功能;对原有生产茶园辅助设计节水灌溉设施和监控设备,实现了室外生产场所的远程监控;对原有实验室进行整合、重新规划设计,进一步完善其设备功能,新建环境生态监测实训室、农务信息管理、质量溯源和农产品质检实训室,具备农产品质量检测、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分析监测、土壤检测、配方施肥、农务信息管理和质量溯源等功能。新增了环境监测仪、节水灌溉信息采集与控制系统、气质联谱仪、农务专家系统、溯源系统、农业智能系统、数字化农业信息系统等成套大型设备13台套,仪器设备总值698万元。

    2.3作为学院对外交流的窗口智能化农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后,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作为学院对外交流的窗口,接待了许多相关单位的参观和指导,2011年共接待36批395人次的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许多同行对这一建设项目很感兴趣,对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2.4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项目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外出培训,每年安排6-8名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共培养了28名骨干教师,其中邓朝辉派到农业部参加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培训,廖旭辉、麻文胜老师参加了日本岛津公司在北京举办的气相——质谱联用仪的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在项目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到企业兼职的教师其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社会服务,许多骨干教师提高了学术水平,取得了较多的科研成果和较广泛的社会资源。

    2.5拉动了招生近年,在农业类招生困难的大背景下,学院对农类专业进行了整合,实行农科大类招生,依托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共享和辐射作用,广泛发动宣传,搞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夯实内涵建设,2008年专业大类招生164人,2009年招生182人,2010年招生196人,2011年招生252人,专业招生有了明显回升。5年来农业类专业就业率达到98.6%,就业对口率达到80%。

    2.6提升了工学结合质量实施工学结合教学,依托智能化农业实训基地,教学中的大部分项目来源于真实的为企业承担的项目。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的学习和项目开发实践中得到职业能力的锻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以作物生产任务为载体,第二、第三学期根据蔬菜、果树、花卉等作物从春季到冬季生长的季节周期性和管理要求,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个季节周期的“模拟承包”实训;第四、第五学期采用统一安排和学生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到合作企业进行2次交替专业实训,每次1个月;在第六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具备职业岗位能力,与毕业后就业岗位对接。

    2.7专业教育质量与职业技能培训得到加强项目的建设使校内实训基地得到充实、提升,扩大了实训功能。在完善原有实训项目的基础上,新增32个实训项目、356个工位,可以在实训基地完成智能化农业技术相关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的实训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使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新技能与传统技能的比例、心智性专业技能与动作性专业技能的比例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自治区和国家职业技能比赛,在自治区级以上职业技能比赛中有6人获奖。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获“双证书”比例达100%。同时,为社会提供2000多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2.8社会服务成绩利用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的综合优势,为三农服务,使农民增收,使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发展。近年,学院与广西农垦糖业集团合作申报了广西科技厅项目“甘蔗糖业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示范”,获8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还申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糖厂农务管理信息技术服务应用示范(2007BAD30B06)”,获国家专项经费支持315万元,目前项目已通过科技部结题验收。梁裕教授主持的广西科技厅项目“糖厂农务管理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示范”(桂科攻0895003-2-3)获广西科技厅专项支持40万元,项目已通过科技厅验收并完成成果鉴定。这些项目实施完成后,服务广西、云南等示范蔗区320万亩,惠及26家制糖企业、30多万蔗农,使原料蔗从砍蔗到入榨平均缩短10.6个小时,折合降低蔗糖分损失0.31%,示范区年新增甘蔗产值19800万元,增加工业产值37125万元,税金6326万元,得到合作企业及蔗农的好评。

    学院参与完成农业部农垦司“广西农垦质量溯源建设项目”,与广西农垦局科研处合作建立了广西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数据中心,搭建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完成了广西农垦水果、生猪、茶叶农产品9个追溯试点,经农业部验收达到优秀等级。依托广西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数据中心,主持开发广西农垦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广西农垦企业单位远程生产数据填报及自动统计功能,在垦区92家企业推广使用,得到广西农垦科技产业处的好评。2008——2010年主要参与完成了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农产品质量追溯网络系统平台的开发与应用”,项目已结题验收。2010开始与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合作开展芒果等特色果蔬质量溯源体系研究,共同联合申报课题,共同开发质量溯源系统。同时为农业企业开发茶叶新品种、改造生产工艺,为企业增收8778万元,桑茶技术创新使桑农每亩增收6000元,为桑蚕产业的发展和桑农的增收开创了一条新路;为茶叶企业设计加工机械,使企业节能增效每年达到22.11~24.66万元;为食品企业研发新产品,企业技术转让每年获税利1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