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一知识点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0-22 05:05: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物高一知识点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生物高一知识点总结

篇1

2、免疫系统的组成(课本35页图会画)。免疫器官有哪些?有什么作用?免疫细胞包括那些?他们的来自于?T细胞,B细胞产生的部位和成熟的部位分别是?免疫活性物质有哪些?一定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吗?

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是?(对内?对外?)。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是?泪液、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几道防线?如何区分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有什么特点?如何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B细胞要增殖分化,一般要受到____和_____的双重刺激。

5、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全过程。(画流程图,图上要包含吞噬细胞作用和二次免疫过程)

6、二次免疫的特点是?二次免疫产生的浆细胞来自于?抗体是如何和合成分泌的?抗体的作用是?

7、唯一一个无识别作用的细胞是?

唯一一个识别能力,但无特异性识别能力的细胞是?

唯一一个可以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是?

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

8、什么是自身免疫病?它是由免疫功能过____引起的?

什么是过敏反应?过敏应的特点是?什么叫过敏原?它是由免疫功能过___引起的?过敏反应实质上是一种异常的体液免疫(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

9、免疫功能过弱引起的疾病叫做什么病?(举例)HIV和AIDS的中文名字叫什么?

篇2

课堂教学是高考复习的主阵地,也是关键所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是系统全面的章节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巩固所学生物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所以,教师的复习内容也应以能力立意,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能力立意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一、瞻前顾后,滚动提高

高三学生生物必修课本已经学完,我们重新拾起复习时,在掌握了知识点的基础上,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学会回头看、向前看,只有瞻前顾后才能滚动提高。复习课中这种方法可以用在讲任何知识点的时候,只要涉及前后知识,教师都应带领学生展开联想,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串起来,构建知识体系。如:高中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复习,就不能像学习新知识那样,只是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知识点的复习,而应把这些知识点与必修二中“减数分裂”知识,选修三中“胚胎工程”等知识点相联系,通过比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归纳其中的规律,掌握相关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我借助相关教学媒体,串讲知识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归纳总结,从而构建细胞增殖的知识体系。

同样的内容再来复习时绝不能像上新课那样教学,一方面是构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引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对“有丝分裂”知识的掌握,高一的学生只要掌握有丝分裂各期的特征就行了;但是,对于高三的学生,仅仅掌握这些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减数分裂的知识、胚胎发育以及遗传变异等知识相联系,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注重瞻前顾后,滚动提高,形成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聚焦,教师点拨

一轮复习立足课本,夯实基础,逐节逐章层层递进,全面系统地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不遗漏一个知识点。课本上正文、附文、图片等都不放过。生物高考以来,没有哪一道高考题目是脱离教材的,可以说题材在教材之外,知识在教材之内,能力在基础之内,所有的高考题目的答案都在教材之内。所以,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必须坚持学案教学,把知识点问题化,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总结归纳,了解学生的知识缺陷所在、能力不足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细胞分裂”的复习课中,我先发给学生复习的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的相关内容,学生通过讨论完成细胞分裂的问题,我再带领学生总结归纳细胞分裂的知识网络,弄清楚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这一部分知识是高中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也是遗传变异的细胞学基础,同样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不会很好。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不仅掌握了相应的知识,还发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的立足点在于思路的引领、学法的指导。传经布道的关键在于传授技艺、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给学生以梯子,讲爬梯子的要领,让学生自己爬上去”。在综合能力上,老师的责任是抛砖引玉,授之以渔。一轮复习备考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让学生自己通过主动探索、分析和判断,得出结论;然后针对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剖析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反馈到课本的知识点当中,从更多的角度、更高的层次来重新认识这些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三、加强训练,不断提高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练。”高考能力的提升需要千锤百炼,离开了必要的练习,学生答题的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而且,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有针对性,要让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一片新天地,不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习充满乐趣,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如:在“减数分裂”复习课中采用的

试题:

1.给几个细胞分裂图(图略),请判断下列细胞分别属于什么分裂的什么时期?该细胞叫什么?形成的子细胞是什么?

2.将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其DNA分子都已用32P标记的精原细胞,在只供给含31P的原料中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再各自进行减数分裂。则最终所产生的八个中,含31P和32P标记的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50%、25% B.100%、25%

C.100%、50% D.75%、25%

3.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前者的病因与父母中的哪一方有关?后者的病因发生在什么时期( )

A.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

B.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C.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

D.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篇3

学生从高二进入高三开始阶段还是比较迷茫困惑的,多数同学并不了解复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帮助学生树立目标。

1.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进入高三一轮复习,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因此很多教师将注意力放在了复习进度上,但是我们知道,方向比速度更为重要。如何确定复习方向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明确高考的考试范围和考试能力与要求,再结合历年的高考试题,统计并确定出高频重点考点。明年将是实施使用新课标以来的的第三年高考,考试内容和考试基本形式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动。通过研究上一年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以及近些年的高考题,我们明确了高考的考试范围和重点高频考点,在以后的一轮复习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各点面的复习到位,还要重点突破高频考点。根据统计,我们将必修一的复习重点放在了细胞的结构和细胞的代谢两部分,在细胞的代谢中,尤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作为重中之重。必修二的重点考点有:细胞的减数分裂及配子的形成过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孟德尔遗传学实验的科学方法、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和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而必修三的重要考点我们定在了动物激素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研究高考试题。 通过认真研究近几年全国及其他课改区的高考试题,明确高考对知识点怎么考。纵观这些年的生物高考试题,明显的特征是:重视基础,突出主干;试卷趋于稳定;强化对能力的考查;关注生物学现象。通过统计不难发现,高考生物题Ⅰ卷的六道选择题往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这就要求我们一轮复习要全面,而Ⅱ卷的四道大题所考察的内容基本都是在代谢、调节、遗传和生态四个部分,充分体现了高考重视基础、突出主干这一特点。虽然每年高考试题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但命题风格基本保持稳定,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我们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分析,总结提炼出基本考试题型、考查知识的方式、以及解题方法技巧,及时地教给学生,对考纲中不作要求的内容不做深究,删掉“偏题、怪题、难题”。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难点、热点知识上,以提高复习的准确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3.研究自己的学生。 教育是一项务实的事业,来不得半点虚假,一切方法中只有对自己的学生有用的才是最好的。由于年级有普通班和实验班之分,同一班级内的学生又有差别,通过他们高一高二时的表现,给自己的学生明确定位,然后根据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再设置相应难度梯度的习题进行巩固和训练。

二、重视课本,合作学习

许多高三老师都感觉到原本在高一高二生动活泼的课堂到了高三一下子就变得死气沉沉的了。教师满堂授课很累,可是学生还是一脸的迷茫和困惑,不知道是否真的听懂了。如何激发高三学生的求知欲,让高三的课堂教学中也有动与静、教与学的和谐,这是值得每一位生物老师深思的。由于理综试卷中生物试题量相对较少,知识覆盖面相对较窄,考查内容相对偏少,因此许多高三的学生不喜欢看教材,不重视基础知识,只是一味做题,总是认为只有做题才能够提高成绩。其实高三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把以前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关注教材的细节知识点非常重要。在高三复习时,老师要尽量提前做足功课,通过仔细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高考对每一知识点的考查要求,明确目标后再进一步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在系统复习梳理知识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课堂教学氛围,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复习之前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认真填写练习册上的知识梳理,在第二天上课时,学生对要复习的内容已有所了解,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同学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这样整个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许多,如此学生便可以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掌握。教师要帮助学生看好书本,吃透教材,找到复习中疏漏的知识点,创造高效的复习课。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时,除课本知识外,还要注意从各种媒体中获取重大热点问题,如高浓度农药蔬菜、河北昌黎粉条粉丝事件、速生鸡问题、工业明胶胶囊、镉米事件等与生物学科息息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

三、强化训练,提高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

由于考试的时间有限,要想保质保量的完成试题,学生就必须按高考要求来强化训练,探索最佳的解题方法,提升解题的速度和质量。强化训练并不是要题海战术,要有针对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认真研究高考试题,总结常考的知识点、常见题型、特点以及解题方法。教师要关注以下几点:

1.精心挑选习题

精心挑选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和高考要求又有益于培养能力的习题,做到难易适度,分层设置,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试题既要针对考点、热点,同时又能巩固本节课知识,还能将本节课的规律、方法进行举一反三、拓宽应用。

2.细心讲评练习

讲评时应多评思路、评方法、评题型的特点、评失误点、评拓展后的知识、能力生长点,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重点放在分析题意、寻找突破点和思路、归纳方法、总结规律上。

高三教师应该坚持做到发给学生的试卷必需要收回,争取全批全改,还要精心评讲,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引导学生养成细心、严谨、规范的解题习惯,引导学生注重解题思路,感知学科思维。在强化训练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做会一道题,更应该是学会一种方法,通晓一类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

3.依托练习,提升能力

新课改过程中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学习知识并不单单是为了做题,在做题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提 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在训练学生解题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解题的关键词、突破点,运用贮存的知识,将它们加以迁移、转换、重组,从而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用合理流畅的生物学语言进行书面表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迁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等各种能力的目的。

篇4

一、分析并提出问题

实行高中毕业学业水平测试制度是普通高中考试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现在实行的学业水平测试采取的是指按照教学要求坚持正常学习的学生一般都能达到的要求标准。我校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安排在高中一年级学年末。

1.据调查统计:我县去年生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A级(优秀)占10%、B级(良好)占20%、C级(合格)60%、D级(不合格)占10%,这些学生中只有一半左右选择学习理科,所以,从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向高考要求跨越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2.我校高一学生来自全县9所乡镇中学,初中生物知识要求的深浅程度不同,学生初中生物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加上学校扩招高中生物专业教师不足,从初中选调的教师多集中于高一年级,一个生物实验室无法满足生物实验教学的要求。

3.教材内容方面:学业水平测试主要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难度要求相对高考较小,生物高考难点多、理论多、内容多、抽象思维多。为学业水平测试短时间内完成教学,教学中教材难度难免有所降低,加大了高考要求、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4.目标导向方面:学业水平测试高考在目标导向上各有侧重。学业水平测试只要求学生过关“C级(合格)”即可得2分,学业水平测试只要顺利过关就行。而高考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所以,老师往往要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衔接,构建生物知识网络,夯实生物学基础,通过将各个重要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网络化。同时,对知识的应用及做题目也有相当的要求。这些,就构成了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差异。

5.教学方法方面:我校高一生物教材内容较多(必修1、2、3),每课时内容通常较多,所以,教学进度一般较快,即使是重点内容教师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反复强调,学生常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6.学习方法方面:高一学生还像初中学生物一样习惯于跟着老师转,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而高考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勇于钻研、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归纳探索规律,然而选择理科的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往往沿用高一的学习方法,因此,不能较快适应高考复习。

二、解决问题

1.高二学生刚入学(每年9月),在进行分班学习前,采用问卷调查再次摸底考试等形式,了解对经典生物实验要求的基本方法的把握情况,了解高一学生必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复习胸有成竹。

2.全体生物教师,通览教材、课标,重点理解和把握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生物内容主题的互补和递进关系。从众多教辅资料中选定一本(我校选择“走向高考”);先用“基础知识探究部分”进一步夯实基础,包括生物学术语的记忆、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等,找出必修部分应该掌握而没有掌握的知识;再进行学业水平测试高考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与目的的差别进行研究,明确课程标准衔接的重点和难点。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特点、目标标准,尤其重视课程标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上的区别和联系的研究;衔接好学业水平测试高考知识后再构建规划进一步学习复习。

3.在教师中开展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教学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其中,必有衔接的规律可循。除了知识之外,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形态、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进行研究。

4.在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中,要研究和找出每节课的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和高考要求的差别。

5.用好“走向高考”中考情考点探究,以简明扼要的形式体现出来,抓好连接点,充分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6.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业水平测试知识需要识记的内容较多,生物学术语数量大,让学生了解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知识内容难度的差异,我们知道,学业水平测试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生物学知识、基本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生物学知识在人类生活、生产等方面的一些简单的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而高考要求则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生物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不但要求学生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还要学会一些简单的计算。学生要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三、已取得的成效

1.做好学业水平测试高考知识的衔接,很好地解决了高一学生生物必修知识的遗漏点。为进一步的学习搭建了一个“台阶”或者是“梯子”,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快进入高考学习复习状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2.所有高中教师对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学业水平测试高考要求把握到位,进一步熟悉了必修与选修教材,使教师把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高了我校高中教师的业务素质。

3.教研组内还是在各个备课组内,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研究问题的氛围更加浓厚,教师进行教科研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学校教科研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次研究,主要从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特点和需要入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应对的教学环节,能够加快师生从学业水平测试到高考要求转变、促进教学,同时对学生在后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深入的不够,在实验部分和选修模块的衔接上没有加深,研究主要是针对的人教版初高中教学内容进行等,导致研究的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要侧重于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研究。

篇5

高考理综生物试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对考生的能力进行考查。高考对考生审题能力的要求有提高的趋势,在试题命制中常巧设关键词语、限制条件、隐含条件,考查考生能否通过阅读,抓住题目所提供的相对较新的信息,并进一步与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相联系(结合、重组、转换或迁移),用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突出了对考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的学习能力的考查。审题能力的核心要求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审好题才能做对题。

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呢?我在教学中从读、思、练、比、联五方面入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读

审题先读题,读懂题是审好题、做对题的前提。读要细读,逐字逐句,咬文嚼字;要精读,读出关键点,理清题意。读题能力的提高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在平时下功夫,读考纲、读教材、读资料,提高阅读能力。

1.读考纲。考试大纲不仅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还是我们进行高考复习的指南。深刻领会考试大纲中能力要求的实质和精髓,能更好地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2.读教材。题以书为本,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才是学习考试的根本,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能力要求、试验操作等如果理解得透,掌握得好,就应该能够做出题来。读教材要理顺知识脉络,突出主干知识,加强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从近年考查的内容可以看出,回归课本的倾向明显,基础题都占相当比例,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大多是教材的主干知识,题目不偏、不怪。而从考生的实际情况看,基础题丢分多,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因此,在复习时要让学生回到书本上,注意主干知识的积累,真正做到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对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普查,查缺补漏,大胆取舍,抓住重点,建立学习内容、分数和学生、时间、空间、措施对应的立体复习计划。

3.读懂生物科学方面的资料,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是非常重要的。解答考查这类目标的试题,要求学生能从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具备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在阅读资料时,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还要能读懂图示的生物意义,以及有关生物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

二、思

提高审题能力要学会读题后思题。

思要深思,思考题眼所在;要慎思,思考出题的目的所在。功夫就在探寻切口、掌握方法、深入求索的反思上;对审题的反思、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对解题方法多样化的反思;对解题规律的反思,对试题变形、变化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落实基本概念、摸索总结基本规律。可以采取“读题目”、“找关键词”、“解释题意”、“画横线”等方式进行专门训练。此外,审题不要一味求快。反思过程就是强化过程、升值过程。通过反思达到“做对一道题,掌握一套题”,“解决一种题型,掌握几个规律”。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要看病,更要治病”――要做题,更要分析。做完一道题不能满足于题目的答案,应该多想一想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该怎样解答?解题的方法是不是只有惟一的一种?可不可以另辟蹊径,尝试新的解题思路?这样,做一道题,你所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这道题本身。

三、练

生物复习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练习可以巩固基本知识、把握基本方法、娴熟基本技能、训练解题速度、提高解题准确率。

做题的目的是检验、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发展思维;以试题为本位,以试卷为本位。要坚持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的原则,既不能“以讲代练”,也不能“以练代讲”,要“精讲精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讲解针对性要强,除重点、关键外,侧重讲单元练习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要注意知识的综合交叉,突出能力的培养,培养应变能力。练习以定时作业为主要的形式,让学生在解题的能力、速度等方面适应高考的要求。抓好运用知识能力的单元、综合训练,题目的难度、梯度应靠拢《考试大纲》的要求,考试内容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注重能力型和应用型。

练而后知不足,临近高考模拟考试做了很多题,一定要及时改错,不让错误过夜。后期复习会改错的人在考试时会占大便宜。除了利用课堂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外,还应该自觉主动地将每次做题后的典型错误摘录下来形成自己的错题集,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作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问题已经得到彻底改正,哪些问题尚未根除,又新添了什么问题,从而不断消除生物复习中的疑点、盲点,然后因人而异地采取强化的纠错方式加以解决。

四、比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生物的学习,有些学生觉得很多知识点已学过,翻阅课本,每个单元都很“眼熟”,复习的时候难免轻敌。其实,高考考场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通过对比来总结归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因此要注意做题后的总结、归纳和强化。首先对题型进行归纳,然后对每种题型的答题技巧进行归纳,最好要达到一看题目就能判断出从哪方面入手解题的熟练程度。如在解答单选时,当感觉不止一个正确答案或没有答案时,必须重新仔细审题,并回忆所学的知识,围绕所认为的几个答案或全部选项仔细推敲,找出正确的答案。有的题目可以采取审完题干后,自己先做答案,再将所做答案与供选项对比来确定答案,并注意与自己所做答案相接近的一些选项。有些试题的题干或供选择中由于设置了容易混淆的概念作为障碍,如果没有试题中会存在易混淆的概念的这种意识,或者审题不仔细,就会导致无法得出答案。因此要避免概念混淆,一是要建立试题中可能存在易混淆概念的意识,二是审题时要仔细,注意发现易混淆的概念。有的理科生感觉生物要记的东西太多了,那就需要把握记忆的规律。将分散的知识点通过横向的和纵向的比较,交叉成结,集结成网,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例如有关蛋白质这方面内容,概念较多,很多学生对其中的关系理不清。如果能将这方面内容制成一张网络图,然后反复去看,看自己根据这种网络图能想到多少相关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就不枯燥了。

五、联

近几年来,生物高考愈发注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查也逐渐增多,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基因工程、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无土栽培与植物的矿质代谢、癌变与生物的变异、光合作用与粮食增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去关心与生物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且学会将学到的生物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通常这一条内容课本中没有,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因此要善于捕捉与生物学相关的自然与社会现象,重视热点问题中的学科知识运用,明确与相关学科、社会发展的关系。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高考备考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验复习以教材为依托,做适度的拓展。尤其要加强实验变式思维的训练,包括实验材料的变式、实验原理的迁移和变式、实验条件和过程设计的变式、对照实验的设置与变式、实验结果鉴定和表达方式的变式等等。考生在复习中,应该加强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实验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二是对实验结果和实验现象能够分析、解释,根据某些实验条件和现象推测下一步的实验结果,并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审题能力是影响学习成绩提高的瓶颈,也是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审题能力强,是提高正确答题和答题速度的前提条件;审题能力差或者马虎,是做错题和答题速度慢的原因之一。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养成熟读、多思、精练、巧比、善联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是提高审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篇6

关键词:高考卷分析;生物教学;提升理科思维;策略

高中生物要背的那么多,为什么属于理科的范畴?我相信大多数人心里存在这样一个疑问。不过教学中的这样一种现象会让你多少有点明白:高一、高二生物成绩占优势的是女生居多,而高三男生就反败为胜了。女生的背功较好,男生的思维较好,可见高中生物的学习光靠背是达不到要求的,只有具备较强的理科思维才

能应对。生物属于理科,因为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需要抽象的思维,需要深入理解,尤其在“遗传与进化”这一模块中更是将理科的特点显现得淋漓尽致。

一、透析高考

自从2008年江苏省高考自主命题后,因为选修采取了等级制而没有了分数的限制,所以,试卷难度加大,区分度明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新颖灵活。有很多题目用新情境或实验作为背景,学生要会分析提取才能解决。(2)题量多。现在100分钟的试题与原来120分钟的题量相当甚至更多,学生思考、答题速度必须加快。(3)思维量大。试卷中出现多幅图或表,需要学生领悟并应用。专家呼吁:现在的高考要与国际接轨,亟须还原生物学的理科本色,即注重理性思维和实验探究的考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

合,提高综合度;纠正生物教学中的两个主要误区——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

具体分析近三年的高考卷,其中能体现理性思维的三个方

面——遗传、实验、图表的数量与比例明显偏高,的确符合专家的预言和新课程改革的思路。以下笔者进行了粗略统计:

二、深思教学现状

在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苦恼的不是学生不会思维,而是认为学生没有去背基础知识,因缺乏了基础,所以不会应用。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全力夯实基础,教师常常通过划重点、印知识点、反复默写等方式来加强,结果导致大多数女生沾沾自喜,大多数男生总是达不到要求而遭到训斥,还被罚抄重默,从而对生物学科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反感。但在考试中,往往拿高分的大多是男生,女生根本达不到要求,甚至出现出人意料的低分。结果学生对教师的指导产生怀疑,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感到挫败。家长不理解的是生物这种背一背的学科,为什么孩子总是不会,口头责怪孩子太懒,心中却是责备教师的教学水平太低。

这很明显说明我们目前的观念都存在偏差,导致教学策略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反思调整势在必行,否则我们将劳民伤财,最终两败俱伤。

三、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理科思维的策略

理科的学习必然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理科思维强调一种很强的逻辑性,能用最简洁、最快速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笔者认为,只有在生物教学中加强理性思维的熏陶,学生才能显得思维敏捷,快速抓住事物的本质,应对如今的生物高考。而实践中发现“图文结合训练”“模型建构体验”“实验设计与操作”这三种策略可以明显提升学生的理科思维能力。

1.图文结合训练

数形结合是数学的最大特点,那笔者认为图文结合是生物作为理科的最大特点。图显得直观形象,可以解决生物知识“文”的枯燥和凌乱,让学生沉静耐心。关键是学生在图文转化过程中已经得到理科思维的训练和提升。

(1)让学生有意识地充分利用各种图资源作为学习的载体。如,学新课前利用教材中每章的首页与每节中的问题探讨图,或将自

己带入学习的情境,或与日常生活联系,激发自己学习的兴趣。学新课时,利用教师提供的图资源和教材正文中的图帮助学生突破

重点难点。学新课后,通过分析习题中的图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培养学生一图多用的习惯,充分挖掘图的内涵与外延。例:由图1可以联想到这样几个相似的知识点:①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②碳循环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大气中CO2之间的关系。③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甲状腺激素之间的关系。然后再通过修正比较知识间的区别。如此的训练可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建立知识网络,应对综合题。

(3)培养学生文转图的能力,这样可以把繁杂的语言和抽象的过程理顺理清,有利于解决问题。例:某色盲男性的父母、外祖父母色觉都正常,但他的舅舅是色盲患者。问该男孩的色盲基因是来自于谁?将该题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绘制成如图2遗传系谱图,则各个体的关系及性状一目了然。这种方法在解决抽象的细胞分裂与DNA复制相结合的题型时也尤其适用。

2.模型建构体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

(如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构建的方式而主动获得知识。构建的过程因启动了学生的理性思维,更能够让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笔者以实际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数学模型与概念模型为例加以说明。

数学建模是生物学习中培养学生理科思维的另一种重要手段。数学模型中常以公式、表格或曲线来表示生物学的规律,我们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数学模型的应用,却忽视了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惊讶于学生常犯套用公式也不会的低级错误。如,在DNA复制过程中有这样两个规律学生很难理解并区分:若已知一个DNA

分子中有腺嘌呤a个,则复制N次共需要游离的腺嘌呤a(2N-1);复制第N次共需要游离的腺嘌呤a(2N-1)几个公式。反思教学过程,如果让学生自己通过图3的总结归纳提炼得到该公式,自然能够

灵活运用,且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

概念模型即把各类对象的关系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述,用文字和符号突出表达对象的主要特征和联系。概念模型的类型一般有链式图、辐射图、括号图等。生物学的基础知识零散且较多,难记易忘,这是让学生头痛的一大原因。如果学习过程中善于构建概念图,则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如,在高三一轮复习时许多学生对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反密码子总是混淆不清,对基因表达的概念一直不理解。笔者则通过“课前学生自主构建概念图—课上师生共同评价与完善”,得出图4以蛋白质合成为中心的概念图。此过程虽然没有强调学生去背诵,但是建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对知识的理解也就真正达到了要求。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新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生物实验教学正是该理念的最好体现。目前各校虽然在开设实验课方面已经逐步加强,但目的却只落实在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记住实验的现象。课堂上也大多停留在学生将书上的实验按步骤模仿一遍,如“叶绿体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学生实验后,对提取和分离的原理不再混淆,对滤液细线、层析液等名词也不再陌生。这样的实验教学没有启动学生的理科思维,实验教学的目标远远没有达到。

篇7

高效课堂是我们的追求。在高三备考过程中,专题复习课是最为常见的课型之一,而此类课堂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纠错,纠错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习题改错指导,提高复习效果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具体做法,与业内人士共勉。

1.主要问题的出现――错误依旧是错误

在高三的生物教学中,最让人苦恼的事情莫过于刚刚讲过的习题,清清楚楚强调过的易错点当再次出现时,仍有许多同学做错,常常出现相同的错误。

2.问题的分析――明确目标,反思课堂找原因

2.1 明确目标。

高三生物教学不同于高一高二,不仅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更表现在学习目标上,高三的生物教学有两个重点目标:

(1)全面复习,构建大板块知识框架,巩固基础知识。即对学习过的的内容进行全面扫描,通过自己的梳理,构建知识体系,总结学习规律。该目标针对的是生物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方法技能的掌握,也是生物学科最基本的目标之一。

(2)培养并提高解题能力。即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分析题目而提高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不曾见过的问题的能力。上高三后习题量倍增,面对书山题海,不可能把所有题目都讲完。因此只有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才能使学生有正确的解题思路,有准确的解题方法。

2.2 反思课堂。

明确了目标,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特别是习题课,发现主要存在三点不足:

(1)由于高三习题课堂题量大、任务重,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要赶进度,所以课堂中无意间就限制了学生的活动和参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

(2)在习题课中,往往只重视方法规律的给出,重视了结果,却忽视了规律的得出过程,而学生也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了探究过程的理解,规律方法的学习也就和应用脱节了。

(3)不同的学生由于知识的储备不同,就导致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上,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可能会进入不同的思维误区。而以前的教学方式,只注重方法思路的“移植”,而其本身的错误思维没有得到更正,因此,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其潜在的错误认识就会出现,进而影响其学习和解题的能力。

3.问题的解决――学生主体,教师引导

在课堂改革实施方面,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不断的尝试、反思和总结,归纳出生物高效习题课堂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3.1 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板块。

在讲习题前,我会对所要讲的习题涉及到的内容做一个综合的复习回顾。如我在讲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习题时,首先回顾的内容包括:考纲的要求,题目内容的难度、重点考查知识以及做完这些题目所要达到的效果,为此,我定了两个目标:一是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中的三个经典实验的设计思路、方法和结论;二是这三个实验与DNA的结构、复制和表达之间的考点联系。目标一是对考题基础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为学生顺利理清思路扫除知识上的障碍;目标二针对知识内容,使学生熟悉知识点的考查方法和学会如何运用。这样,在以目标为纲,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不仅熟悉了考题方式,加深了对考点的记忆,也对考点有了板块的记忆。

3.2 反馈问题。

在批阅作业结束后,我先言简意赅地反馈习题的整体完成情况,并就主要的知识性错误、文字性错误和一些重要能力错误加以订正和解释。当然,在这儿讲的是“整体”上讲,不要太细,切忌逐题分析,那样就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了。我在这仅是就一些共性和个别特例做简单介绍,几句话就行。例如,在一次习题中,我通过课前批阅作业,发现有多位同学将“液泡”的 “液”写成了“叶”,而这个文字性的错误在初学的时候就有出现。于是,在一上课,我就设疑,让学生做了一个小测评,选取了几个出错的同学上黑板进行展示。结果出现了相同的错误,于是,我借机发挥,提出了错别字的危害,明确指出,让同学记忆深刻。在这以后,我班学生再也没出现过这样的错误。

3.3 给出答案,组织讨论,展示点评质疑。

通过投影给出答案,学生快速核对答案。本着保留共性问题,解决个性问题原则,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而我主要负责组织疑问的收集和个别学生个性问题的即时点拨。具体按以下几步来完成:

(1)小组限时分段讨论。

我首先依据题量和难易将选择题分段。非选择题一般是每题一小段,如题目较小,通常是采取两题合并或多题合并为一段,各段组内讨论一般在3-7分钟。具体操作时,我会通过学生的反应来掌握时间,如果学生很快就没有声音了,问题都解决了,那么就可以提前结束讨论;反之,则可以适当延长时间。如在讲到“光合作用速率”时,学生通过习题对净光合量和总光合量的图像辨析仍旧不熟悉,我就让学生习题讨论基础之上,合作解决阶段测试中的一道典型题,在讨论了三分钟后,基本上大部分小组都结束了,这时还有一个小组在讨论,于是我就建议小组长寻求帮助,这样不仅解决了这个小组的疑问,而且也活跃了其他学生的思维,效果很好。

(2)疑问收集、讨论求解。

经过讨论后,一般都会有个别组的个别小题有问题,这时我就让有问题小组的代表发言。发言完之后,请没有问题的小组来解决问题。如果解答问题的小组发言者不能解释清楚,则再找其他小组来解决。有时即便解答者发言清晰,解释也正确,我也会征询一下问题组的意见,对答案是否满意。如果还有疑问,那么可以适当展开辩论或在课本上找新的依据。对于共性问题,通常我会引导学生不断挖掘题目中的信息,结合知识,引发学生的思考。

(3)教师点评、适当迁移。

在学生讨论后,我会对一些学生说不清或理解有一些偏差的小题给予点拨或讲评,言简意赅。对有些试题进行必要的知识迁移训练,让学生彻底掌握。例如,我在讲到一道设计实验验证两对性状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习题时,在这儿就需要点拨一下这类设计实验题目的一般思路,并马上迁移到要证明一对性状符合基因分离定律的试验设计。由于是学生急需的、渴望学会的,这时精讲往往事半功倍,效果极佳。

3.4 教师小结。

讨论结束,问题已解决,我一定要留几分钟时间对本节课所涉及的核心知识和能力进行小结。除此之外,我也会为学生总结一些典型的做题思路和方法,必要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些小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到识别坐标图时,我归纳了解决此类题型的一般规律:识标――明点――析线,并具体解释。这样学生理解后记忆效果很好,并能够在以后的同类型题目中加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