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2-09-08 02:59: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核心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核心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200-02

在一个孩子由幼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中,周围的很多人都想对其实施教育,以使其更能适应这个社会,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针对各式各样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观点的讨论不计其数,甚至让有些家长觉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一 明确教育核心思想的必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中,很多家长、老师以自己的言行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今天好好学习是为了有一个好的成绩、考一所好的学校、找一份好的工作、过上优裕的物质生活。这样的教育思想貌似合情合理,但结果常常不好,原因是这样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典型的“猪式教育”。猪就是为了生存而简单重复着一种生活模式,那就是饿了就吃、吃了就睡,猪除了表达“饿”以外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了。孩子们想到今天如此努力学习的目标竟是过上猪式的生活,当然不愿意付诸努力!人与猪不同,人不仅要生存,而且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那就是会问:为什么活着?就是天生想感知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人首先应解决的是活下来的问题,如学习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作为一己之长来为社会劳动,从而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但如果人生的内容仅仅如此,那么不过就是一个动物而已。然而,很多大人就是以这种动物式的生活方式存活一生的,终生仅仅是为了生存。人的智慧、潜力要想很好地发挥,必须摆脱这样的生存理念,树立坚定而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地去探究“活着为什么”,对这一问题探究的深浅不同,人生的结局也会随之不同。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教育首先关心的应是孩子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孩子怎样活着!

教育包含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获得、思维能力的提高、灵魂的塑造,以及对于教育过程的享受。其中对灵魂的塑造是教育最高的追求,教育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而,教育的核心就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是寻找人生的激情与力量,也是寻找人生的智慧与乐趣,是寻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是让生命变得神圣、崇高、有意义。

二 言传身教,培养孩子们的人品和道德

要想塑造孩子们的灵魂,作为教育者,首先要把培养孩子们的人品和道德放在学习成绩之上。学习成绩只是孩子学习的一个方面,教育不仅仅是孩子的考试成绩,更应该包含使孩子成为一个与周围世界和谐相处的人,一个对周围的人有价值和意义的人。可以设想一下,我们是想做一个备受欢迎的人,还是一个处处被防范的人?好多家长无形中都在教孩子占小便宜,教孩子怎么想办法超过别人,把别人踩在脚下。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怎么生存。你给孩子什么样的思想,孩子未来就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分数的一时好坏,从孩子一辈子的角度去看,没有任何的本质区别。真正能把孩子一生的距离拉大的,还是他的为人处世的品质问题。在这方面,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如父母如果勤奋好学,乐观勇敢,孩子将来也会如此,反之亦然。作为教师,都会传授知识,但如果只是传授知识,这是最低层次的教师。更高层次的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外,会让孩子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启迪孩子的思维,使孩子学会观察、分析、思考和总结,真正在思维能力上帮助孩子提高。但最高层次的教师还是那些能言传身教地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找到学习的动力和乐趣,从根本上帮到孩子的人。这样的教师才是讲的“总开关”,这也应是每位教师自身努力的目标。而对于社会风气建设的要求,希望少一些功利、多一些梦想。

三 教育应让孩子们学会吃苦、敢于吃苦

如果把生命、财富、地位等全部都交给孩子,他们也不一定会幸福,只有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教会孩子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并以合理的方式、方法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以及享受达到目标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孩子们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孩子的很多表象,如懒惰、不爱学习、遇到困难就退缩等,实际上就是不愿吃苦的表现。不愿吃苦的人不想改变,总想沉浸于他已习惯了的舒适氛围里。教育者要鼓励孩子去勇于突破自己,让他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是告诉他要去追求成功、优秀、卓越,而是要把成功、优秀、卓越深深地烙在孩子的心灵深处,让它们与孩子的生命融为一体。先让孩子享受到适量的成功、优秀与卓越,他才会渴望更多的成功、优秀与卓越。让孩子明白,生命的真正精彩,源于不断的努力,把艰辛的劳作看作生命的必然,即使没有收获的希望,也可以心平气和地继续。我们要锻炼自己的能力,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礼仪,鼓起勇气,运用智慧,去和一切艰难困苦作斗争,才能获得更加幸福的人生,而沉溺于安逸懒惰中才是真正苦难的开始。

四 进行心情教育

教育的核心是孩子心灵的成长,除了培育孩子的人品道德和吃苦精神,还需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热爱——进行心情教育。作为教育者,应永远探寻一种本领:在任何情况下,既能促进孩子的进步,又能保持孩子的自尊不受伤害,让孩子感到活在世上很美好。这就离不开教育者的鼓励和信任,以及优秀的人类文明的熏陶。今天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知识教育,这种教育对于孩子们的幸福、快乐和成就感来说是严重不足的,是跛脚的,需要其他方面的教育来补充。所有的教育者都应让孩子们感知到:人生有着神圣而崇高的意义与价值,不同的人类文化传递着同样的真理——每一个生命都是伟大的,这是父母最应传递给孩子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们成长,让他们去创造幸福、快乐、有成就感的生活,成为一个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只是一个考名校、上名校的人。

篇2

一、早期阅读的重要性

早期阅读具体指零岁到六岁的学前儿童根据图像、文字以及大人生动形象的描述来理解认识的一种活动过程。早期阅读能够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经过科学论证:人从3岁到八岁初步形成阅读能力。具有阅读能力的幼儿有很大的好奇心,能够运用语言主动与人沟通,知道如何的去学习,自信心很强,并且会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发挥其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学到的新知识、新信息也就越多。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与习惯至关重要,让幼儿形成自主阅读意识,为幼儿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幼儿早期阅读经验与今后的学校学习有着必然联系。国内大量资料证明幼儿期学会阅读与“早慧”现象挂钩,能够让幼儿更聪明。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早期阅读属于语言教育目标体系,从生活中常见的比较简单的标记与文字符号入手,培养幼儿兴趣,通过幼儿读物与其它方式,激发幼儿对书籍的兴趣,达到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的目的。

二、早期阅读的误区

幼儿早期阅读与小学阅读活动不同,它没有文字阅读能力,它为正式读写学习的铺垫,幼儿早期阅读教学应根据幼儿独有的认知规律与语言学习规律,对幼儿进行视听阅读、口头阅读以及书面阅读多方面同步进行的阅读方式,帮助幼儿从简单的口头阅读逐渐向书面语言发展。教师要主动引导幼儿去理解读物的内容。早期阅读最大的误区是将早期阅读能力误认为就是辨认笔画、字词。因为它排除了幼儿学习的态度、期望、情感以及行为,是不完整的早期阅读能力。实际上,它所排除的才是早期阅读教育的核心,核心能力才是自主阅读能力。当前幼教师与家长对于幼儿的早期阅读的盲目指导与错误意识,导致孩子缺乏阅读意识,误认为认字就是阅读,只单独地追求幼儿的认字量,忽略了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幼儿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早期阅读教育缺乏科学性。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但是先阅读再识字才是正确的方法,这是在早期阅读教育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早期阅读注重阅读的过程,主要是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并不是看他认识多少字,用识字来代替阅读活动,是不可取的。

三、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增强内部动力

只有培养了幼儿的兴趣,幼儿才能更好地去学习,早期阅读的起点就是对幼儿埋下阅读兴趣的种子,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在阅读过程中让幼儿开动脑筋并快乐地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幼儿的内部动力可以保障幼儿的阅读兴趣的持续性,并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幼儿喜欢看书不是先天的,是通过后天培养出来的,抓住幼儿潜在的内部动力,驱使幼儿对阅读产生好奇心,逐步形成阅读兴趣。因为,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增强幼儿阅读的内部动力是很有必要的。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与认知水平,设计具体、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案,将不同类型、不同难易程度的阅读材料穿插贯穿在整个阅读活动中去,使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将幼儿的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可以采用奖励的方式调动幼儿阅读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老师带着学生读、同伴之间你读一句我读一句的方式,让幼儿互动起来,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自信心,从开始的引导幼儿去阅读转换成幼儿自己主动去阅读。

四、发展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

要发展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培养幼儿阅读兴趣,开展阅读有关的系列活动,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从而促使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还要在陪读过程中适当去引导、指导幼儿,只有保证了幼儿的阅读兴趣与热情,才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表扬幼儿的阅读行为,暗示幼儿这种行为是正确的,能够极大程度地调动幼儿阅读兴趣的积极性,使其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幼儿自主阅读习惯是长期性的,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实现发展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的目标。

五、结束语

总之,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关系到幼儿以后的阅读与学业成就,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幼儿终身受益。教师要重视早期阅读培养,采取措施,调动幼儿的阅读兴趣,正确实施早期阅读教育,提高幼儿阅读能力,使幼儿快乐地去学习。

参考文献:

篇3

企业家感慨地说:“为了扩大生产,我用了外包。在外包刚开始的时候,自己还知道制造技术;但是逐渐地,自己就偏离了核心技术,对于产品如何制造出来的,一无所知。就这样,工厂垮掉了。”

我一口茶水含在嘴里渐冷,育儿和“外包”又何其相似。

你可以将育儿“外包”给老人、保姆、早教、兴趣班……

但是,在外包的过程中,你失掉了什么?

教育专家的实验

教育专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妈妈和保姆隔离坐开,看看谁更了解孩子。结果让人大呼意外。

当问到“孩子长大后想做什么?”时,第一位妈妈憨笑说:“我觉得他还没决定好想做啥。”但是保姆非常自信地说:“飞行员”。事实证明妈妈被打脸了―― 孩子就想做飞行员。

当教育专家问“孩子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时,第二位妈妈眼神犹豫:“是英语?”保姆则毫不迟疑:“中文!”结果是朝夕相处的保姆更了解孩子―― 孩子想学的就是中文。

当问到“孩子在学校里最好的朋友是谁?”时,第三位妈妈羞赧地笑了:“不确定。”(妈妈太忙,没时间问孩子。)保姆一口咬定:就是那叫焦森福的小子!这一局保姆又胜出了……

作为父母,肯定不愿意失去与孩子之间最宝贵的情感联系,也不愿意将孩子的未来“外包”,由他人决定……

“班爸”“班妈”们,为了自己的事业打拼,但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哪些“核心技术”是无法外包的。

有些教育,只有亲力亲为,才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在本文中,笔者就盘点一下哪些“核心教育”不能被外包。

夫妻恩爱不能外包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了家庭的焦点,很多妈妈投入全部精力在孩子身上,甚至为此冷落了丈夫。而他们忘记了,父母美满的婚姻才是孩子童年的最好礼物。

尤其是新父母很容易忽略这一点,等意识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已经成为最亲密的陌生人。

夫妻恩爱,是父母必须亲自经营呵护的,不能假手他人,无法外包。

为了爱你的孩子,多多去爱你的另一半吧!

习惯养成不能外包

曾经有一位妈妈问我:“孩子白天小睡半小时就醒怎么办?”“孩子吃饭挑食怎么办?”

我刚想鞭辟入里地给她说些育儿知识,突然,我灵光一闪,问她:孩子平时谁哄睡?答:姥姥。我又问:孩子平时谁负责喂养?答:姥姥。

对于繁忙的都市妈妈,把孩子外包给老人是最常见也是最无奈的事情了,但是有一件事情你最好亲自来,那就是习惯养成。

6岁前是孩子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老一辈的强项是养育孩子,但是说到心理成长,有多少老人的教育能够跟上时代境界呢?

所以,再忙,也不能把好习惯的养成给“外包”!

爱和安全感不能外包

普天之下,只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无条件的吧?早教中心、兴趣班怎可替代?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如何在爱中建立规则,如何让孩子学会接受和给予爱,这就需要父母:不以爱来强制孩子去做某件事,不以爱来威胁孩子,不将爱与任何功利性的事物画上等号。

让孩子知道,父母爱他们,和他们考多少分没有关系。

从不外包的孩子,更省力

亲子纽带强的家长,根本不需要管教孩子。因为他们从小和孩子之间就培养起牢不可破的依恋关系。双方的亲子感情,激荡关联、同步共生,最后心照不宣、你我不分。

孩子对父母有了绝对的信赖,你根本不用给他什么指令,遇到事情只要告诉他自己的看法,他就会把你的看法当作自己的想法一样,好好考虑。

所以,养育孩子请不要外包!半路拿回来、再捂熟,和孩子的关系会难上加难!

篇4

今天,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正与时展、社会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可以断言,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作为完整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正是提升和完善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在教学中,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最终必将能够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由于语言和情感的天然亲和关系,决定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它学科更为重要。这在处于英语学习起步阶段的初中英语教学来说,尤其如此。植根于此理念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经验,提出了初中英语情感教育的初步构想。希望通过情感教育来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通过情感调控,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旨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创造一种积极良好气氛,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英语情感教学的几条有效途径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主动融入情感,以此焕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根据这一教学设计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在尊重认知因素发展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过程,以达到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一是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出积极的、肯定的反应,从而实现以赞扬为主,在充满乐趣中学习英语的教育目的。教师无论对何种类型的学生,都应努力调动其积极性,发掘其闪光点,对学生的长处及时地予以赞扬,以增加其自信,调动其兴趣。教师首先就要做到以自己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怀着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去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融洽师生间的感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的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对于后进生的不良习惯和行为,要予以批评,要以集体评论,但更多的应注入情感,多次反复校正方可达到教育目的。

二是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生态课堂”情境。新型师生关系提倡新型的课堂互动模式,由传统的“一对多”转变为“多对多”“师生互动”变为“生生互动”。新型课堂模式能够给英语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和生机,因此,应当构建情感生态课堂情境,按照以下步骤,优化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使之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情趣、提高觉悟的催化剂。

(1)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本课的内容,精心备课,认真组好课堂上每一环节,上课就能游刃有余。一旦踏入课堂,就应抛开一切杂念,用微笑环顾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有你的精神焕发,才有学生们的兴趣盎然。以激情的教学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在情感、态度、认知、行为上产生积极的反应,从而让学生爱学、乐学、主动学。

(2)丰富的课堂内容。在课堂上,应根据初中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好胜等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比如精心设计课题引入,讲故事,开展比赛,听录音,情景剧表演,学唱英文歌,“一分钟”专题演讲,猜谜语,小组“自由谈话”,说饶口令,听录音画图。做游戏,把游戏引入课堂教学中,投其所好,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游戏教学中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游戏教学是英语课堂教学中调整学生学习情绪、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融洽师生关系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比如在学习巩固“have、has”这两句型时,给第一个学生一句话,让他往后依次传,传到最后,再检查是否变样。

提高学英语热情―巧妙地用口诀。对七年级学生讲“be”系动词的用法,可用口诀:我I用am,你(你们)you用are;is连着他她它。单数名词用is,复数全都用are。又如改一般疑问句,教学生口诀:一般问句莫忧愁,不会就去找导游,助系情前面走,问号跟后头。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用法口诀:主语三单动实义,动加s或es莫忘记,does出现否和疑,动词还原莫大意。常收纳,多积累,勤总结,口诀就会源源不断,教学也定会趣味横生。

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具有声音、图像、动作、情景、可编辑、可播放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课堂的容量,活跃课堂氛围。这样就能使英语课堂趣味化,形象化和交际化,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接受知识。

三是创设真实的活动场景。现代德国教育家斯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合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接受或接纳知识,而且是唤醒人深处的自我意识,发展他们的潜能。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要构建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

新目标英语教材第一册中有许多贴近生活实际,符合交际性原则的对话题材如问候、谈论家庭、爱好、学校,喜欢的科目、运动、食物、电影,购物等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题材,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分组表演,如Book 1第七单元在教会学生如何在商店里与售货员对话购物之后,将全班分为两大组,一组同学是商店的售货员,另一组是顾客,售货员在不同的店里拿着如下不同的小卡片,这些卡片代表该店的货物,顾客每人拿着不同的购物单。售货员坐在自己桌子后面,顾客在教室内可以随便走动,去不同的售货员处买自己想买的东西,直到买齐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这种操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模仿力,学生会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等直观性、趣味性、形象性的教学手段。实物是创设语言情景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手段,例如在Do you like bananas?一课中让学生自备一些水果、食物,带一个适合的纸盒,用实物进行操练:Do you like -----? I like---,I don’t like---对理解掌握快的同学奖给他一些水果、食物。直观明了,学生很迅速掌握。

通过开展多层次的课堂活动并能将其贯穿与英语教学的始终,不仅对学生产生一种教学魅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自我表现欲望及喜欢竞争的心理,充分体验到上英语课的“快乐感”同时又潜移默化地训练了他们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四是建立轻松愉快的竞争教学氛围。根据初中学生年少好胜的特点,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将学生按能力、成绩分成好、中、差三种,然后把好、中、差学生搭配分为6人一组,并给各小组编上号,如1号组、2号组等,安排一名英语成绩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各小组在组长的协调带领下,以小组的方式参与教学小组成员需课上、课下互助学习,定出小组竞赛规则,如(1)回答问题、对话表演、练习反馈等,只有当组员都参与之后,组长才能参与;(2)参与的组员不能仅限于同一人,每组应该6人轮流参与。若同一组员连续两次参与,第二次判为无效;(3)若有几个小组同时亮牌参与,某小组已参与过,则由未参与过的小组参与等等,通过这种“优秀生”辅导“困难生”的方式,浓化了学习氛围,大面积地增加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人数,调动了全体同学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中下生放下包袱,轻松上阵,依靠集体,同时为集体贡献力量,同时使他们懂得只有将个人的力量溶于集体,才能感受到力量的强大,只有将个人的学习溶于集体的学习,才能感受到学习的愉快。

小组成员之间无私的互相帮助、温暖亲密的人际关系,对中、下学生的英语学习帮助最大。课前的集体预习、课中的团结一致、课后的亲切鼓励,能使他们消除心理的自卑感,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指导了他们的学习方法,在小组成员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一个又一Group Work/pair work等,使他们有了成就感,两极分化得以抑制。

此外,在小组教学活动中,无形中也培养了一批英语的中坚力量,各位小组长既负责本组学习、辅导组里的个别差生,又在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学习。

五是设计富有特色的作业,促进自主学习,发挥个性。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实施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课前备课,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选择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学习方法。这其中教师只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能使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现有水平,从而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真正现师生间的信息传递。

需要说明的是,运用情感教育还应寓于各类基本训练并延伸到课外活动之中。如开展各种形式的英语课外活动,布置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作业。比如,以手工制作为主的作业,制做各种各样的面具,不仅能促使孩子们开口,而且可用于戏剧化的表演。以手抄报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家庭和理想中的房间。以图文并茂的海报来推销降价的商品。还有招聘教师、加入各种俱乐部的广告。这些作业学生们很喜欢,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为了丰富课堂和课外教学实践,笔者结合所受班级学生特点,不但设计了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竞赛的课堂形式,还设计竞赛活动。如评“单词大王”、“读报能手”、“书法比赛”、“朗读比赛”等。还在教室里设置英语墙报、英文标语、英语画刊等,以此体现和强化一种外语氛围,使学生英语有一种自我追求,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兴趣和动力。

二、反思与整合:转换角色理念,升华教学效果

情感教育的实施不但使学生受益,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成绩,教师也同样受益,教师一改严肃拘谨的工作作风,变得活泼热情、神采奕奕,学生更是积极地学习,对英语学习表现出格外的向往。虽然如此,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实践,辩证地掌握“教”与“学”二者动态的平衡,仍然需要教学设计者不断地总结,努力实现从教学中来,再到教学中去的循环实践。

一是注重情感教学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变,及时进入新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一个广泛的合作者。因为教师不只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的来源,而是宽容、平等的引导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师生彼此走进心田,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情境。把学习还给孩子,把教学的自交给教师,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色。情感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尽情表达情感、与人交往合作、积极参与决策、自主参加活动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多元智能开发、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作组织能力的发展构筑了良好的平台。

二是英语情感教学要进一步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具有针对性,使教学设计有的放矢。要研究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这是中学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要充分肯定和启发青少年在心理上较强的求知欲、表现欲、求成欲、互惠欲和创新欲。从情景教学上看,学生的这些心理都表现得很充分,要不断引导学生大胆、主动、积极地学习,从敢说、敢表达逐渐到会说、善于表达,使自己看到学习英语的意义和价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振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每个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有一个著名心理学家在一所学校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随机地从名单上抽出几名学生,告诉老师他们都是可造之材。一段时间过后,该心理学家发现那批学生真的提高了很多。正如雅斯贝尔斯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学生的心灵是稚嫩的,一个成功的教师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教学手段的高明,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呵护心灵,用期待的心情与学生交流。

三是教师应不断学习,增强素质和能力,唯此方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英语情感教学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作为初中阶段素质教育目标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思想、学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英语教师不仅要善于示范,善于创设情景提问启发,还要努力学习外语教学法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勇于试验,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技巧,引导学生掌握外语。

一言以蔽之,教师的品德一方面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模仿的榜样,教师的敬业态度、责任感,甚至一言都将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的优秀品格将为学生所崇拜仿,学生往往会将对教师的尊敬和喜爱转化为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因此,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与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将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融情感教育于现代教学理念,符合现代教学理论,也是促进核心素养培育的必由之路。由于语言教学的天然属性,在英语教学中推进情感教育,尤为重要和迫切,其重要意义不容低估。易言之,如果能够在英语教学中,使情感教学得以真正施行,英语教学就会像一个人的脉搏正常跳动一样,显出勃勃生机,既扎扎实实,又生动活泼。

总之,英语教学呼唤着情感,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情感修养,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感情,以培养出真正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人格健全,适应时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昌寰.中学英语微格教学教程[M].科学出版社,2002.

篇5

面向工作过程导向的“13•37”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教学内容任务化、模块化、项目化,以工作任务的完成为目标导向,以工作职责为心理导向,以职业发展为行为导向。项目教学法和职业发展导向培养模式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工作环境下项目教学法与职业发展导向培养的有机结合。”表达公式:“13•37”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职业发展导向培养模式面向工作过程的“13•37”教学模式核心是“工作任务”,教学活动均围绕“工作任务”开展,问题因任务而起,因任务而做,因任务而终,“工作任务”可以被看作一个个的项目任务。所以,“13•37”教学模式采用的也是项目教学。然而在项目之外,“13•37”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工作环境的塑造和学生角色的定位,更注重学生个人的因素,因此与项目教学法相比,“13•37”教学模式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流程式教学法,而是一种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就教学环节的设置来讲,“13•37”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三段七环”教学法。面向工作过程的“13•37”教学模式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工作任务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思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包括客户沟通、方案设计、组织生产、售后服务)的社会能力等诸多方面。

二、面向工作过程导向的“13•37”教学模式的特点

“13•37”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支配课堂”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探究发现的新型教学模式。

1.目标指向具有多样性。学生层面,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其分析、归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层面,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校层面,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通过“13•37”教学模式的实施,寻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体系、配套设施等方面的革新,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中等职业学校校本教材课程体系。2.职业定位准确,效率高。“13•37”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相衔接,具有学习目标明确、职业定位准确、易形成职业素养的特点,并且教学效果可测评性好。3.针对性强,可控性好。“13•37”教学模式立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际,教学环节重实践、轻理论,适合逻辑思维能力和学术水平能力相对较差、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职业学生的特点。教学过程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由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技能。

三、“13•37”教学模式模型

学校应构建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进一步增强,除以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探究发现为核心的学法取向和以自我定位、自我认知、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归因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取向外,应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资源的强烈诉求。课节时间轴与学业业绩报表时间轴和学法取向、能力取向、资源取向相互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四维三取向”模型,使面向工作过程导向的“13•37”教学模式更趋成熟。

四、“13•37”教学模式学法取向的资源诉求

“13•37”提倡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探究发现的学法取向,该学法取向要求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既提出内在的学法精神诉求,又提出外在的精品资源诉求,这些诉求的核心是:“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能够方便快捷地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必要资源。”为保证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能够实现这些诉求,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微课、练习题、图文教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库等。

五、“13•37”教学模式模型分析

1.从师生主导课程时长比来说,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完成“创设工作情景”“制定工作任务”和“鉴定工作成效”三个环节,前两个环节在备课过程中已经确定,在实施过程中只需做好铺垫、明确工作任务,后一个环节与工作任务验收小组共同完成,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活动所占时间为十分钟。其他四个环节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占时四十分钟。师生主导课程时长比为1∶4,教师还权课堂,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从教学实施的主体来说,“确定工作角色”“确定工作方案”两个环节由学生完成,既满足了新教学理念的需要,又彰显了该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优势所在。这一转变把教师的主动权归位给学生,让学生实现“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自主学习更有动力,合作学习更加高效,探究学习更加深入。

篇6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创新素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素质,创新教育也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因此,成功素质教育必定注重创新教育。

当今的世界,风起云涌,竞争激烈。一个国家要想在竞争的浪潮中劈波斩浪、奋勇前进,就必须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又转化为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国民素质的竞争,这些竞争实际上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怎样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去发挥创造力,参与国际竞争,是教育战线必须解决的重大任务,创新教育必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依据创造学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增长创新才干、开展创新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教学生去掌握已知、探索未知,教学生去开拓进取、除旧创新。创新教育所培养造就的人才,不是“知识记忆型”的人才,也不是“能力标准型”人才,它是培养既具有广博知识,又具有突出能力,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干的新型创新型人才。

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和塑造创新人才,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教育管理、操作和绩效。创新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培养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它使成功素质教育具体化,是实现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要求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而新的思想观念、理论和方法需要从成功素质教育中产生和传递,所以创新教育是实现成功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教育要求教学内容具体体现与时展相适应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而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又是由创新教育所创造更新和普及的,所以创新教育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基础。

创新教育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以下十个方面:

1 思维教育。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关键是看其能否进行创新思维。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创新思维教育,而创新思维教育又包括各种思维形式的培养已及各种思维技巧的训练,因此,创新思维教育就是多种思维教育在创新形式和创新高度上的有机结合。

2 发现教育。发现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领悟和发现了某些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如果把“发现”作为一种能力,那么就可以通俗解释为“找到新的东西的能力”。发现客观存在的事物、认识客观存在的规律,都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才干的提高。因此,要开展发现教育以树立学生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带着创造精神去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3 发明教育。发明是指人们采用科学原理和技术,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产品,如果把“发明”作为一种能力,那么就可以通俗解释为“创造新东西的能力”。发明教育是将人们在发明创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充分传授给学生,培养和训练他们从事发明创造所需的思路与方法、技能与技巧,使学生能在创新活动中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4 信息教育。发明创造必须以一定的信息为基础。信息代表着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掌握了最新的信息,就使人能够站得高,看得远。信息教育着重培养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并使人们形成敏感的信息知识。此外,信息教育还要教育学生掌握现代化的信息分析手段和高效率的信息处理方式,从而在信息社会中把握发明创造的有利信息转化为发明创造的成果。

5 学习教育。学习教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传统教育的弊端往往在于“填鸭式”、“满堂灌”的知识继承型教育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从老师处获取知识。学校只注意老师如何教,不注意学生如何学,因而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都知之甚少,思维定势,头脑封闭,无创造性可言。学习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技巧,早日跨入创新领域。

6 渗透教育。目前,科学技术高度交叉,高度渗透,各种横断性学科、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学科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要使自己在这种形势面前不落后,就必须进行科学的整体性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间的渗透教育。在这种教育中,不仅要注意科学和技术间的渗透,也要注意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间的渗透,还要注意它们与创造活动间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科学知识、社会发展和发明创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渗透原理。

7 艺术教育。艺术是一种创造活动,创造力可分为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两种,它们都可导致伟大的创造。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并进一步转化为人们的全面创造才能。现代优秀的发明创造成果,不但要求社会价值高,经济价值高,还要求艺术价值高,这就迫切需要学校广泛开展艺术教育以弥补过去在这方面的不足,使学生知识理论水平和艺术修养水平均达到一定程度。

8 参与教育。参与教育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用生动现实的生活素材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并在现实中找到发明创造的目标。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人民、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

篇7

第二件事是安徽亳州蒙城一中学课堂上,学生拒交试卷,不仅出口成脏还拿板凳砸老师。据视频显示,先有言语纠缠,后是老师先掐了该学生的脖子,随后几名学生上前群殴老师,还有女生笑着上前凑热闹。我认为老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有失当的地方,应先把卷子还给学生,在办公室冷静后再处理。但矛盾激化后的情况就让人不堪……更让人意外的是网上还有人喝彩。然后就是专家纷纷发表意见观点,开始思考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以上两件事,对教育来说,一成一败,一荣一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曾记得,我走上教师岗位的时候,正是素质教育刚提出的时候,从学生到教师,从政府到学校,创造出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尝试教学等实施素质教育的鲜活经验。但时隔经年,我们还不得不反思素质教育了。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认为,素质教育就是适度的教育,而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则是一种过度教育,具体表现在:一是功能过度。基础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让一个生物人转化和成长为社会人,过早地与成功、发达等宏伟愿景、远大理想对应起来。二是内容过度。目前普遍来说,学生的书包过重,所学内容过多、过深。三是责任过度。全社会关心学校,学校却“办”了全社会。校园内,购物、吃饭、安保、医疗等所有的一切都归学校管。四是学制过度。现在孩子发育提前,Y果该恋爱的时候在读书、在拼高考(课程),等到上大学了,青春期已过,既不爱读书,也不会谈恋爱了。以人为本就是该干啥的时候让他干啥。基础教育,十年足矣。

中国教育学会就《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面向各省市学会和相关分支机构征求意见。“核心素养”成为继素质教育后的又一个选择,我也从一线教师的角度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的一点认识。

核心素养强调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教育的提出,意味着我们教育教学将出现系列变化。

首先是从教学科转向教学生。“不是教学科的”,是说,要从所教学科的背后或深处看到人,看到学生。可现实是,不少教学让知识遮蔽了人,让学生缺席了,让分数把学生当奴仆规训起来了。素养应当以人为核心,以育人为根本任务。

再就是研究“怎么教”到研究“学生想怎么学”。我们的教研应该更多的是研究“人”(学生),孩子们想怎样学,想学什么。有时我发现,同学的讲解让孩子更能理解和接受,因为他们用的是孩子们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思维习惯。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的核心素养要素有所不同;同一“核心素养”,不同的年龄阶段,具体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以“思考”来说,小学更多的是能提出自己的问题,中学更多的是提出反思与不从众。以“友善”来说,小学更多的是善良和诚信,中学则更多的是尽责与担当。以“独立”来说,小学更多的是培养儿童的自信心,中学更多的是耐挫力和坚持。

篇8

人的教育过程可以分为启蒙教育和知识教育两个大阶段,启蒙教育是针对年龄较小的幼儿、小学生等进行的,幼儿教育对于人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幼儿阶段,对于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时间人对事物的好奇心特别强,也是塑人的个性的最佳时期,而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的引导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影响,因此幼儿阶段的教师幼儿教师的责任重大。

一、幼儿教育的核心

1.重视幼儿个性化发展

个性是一个人表现出的典型性格特征,通常每个人都自己的个性特点,个性不同也决定了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进而对事物的态度和处理事物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幼儿教育中,个性总是受到规则与纪律的约束,幼儿教师在对幼儿的教育中也往往忽视对幼儿个性保护,再加上随着幼儿的成长进行知识学习阶段,应试教育背景下人们过于重视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个性的发展,导致人的个性的减弱甚至消失。尽管我国教育界已经认识到缺乏个性是一种教育的失败,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尊重人的个性的,幼儿教育更应该从尊重幼儿的个性开始,对幼儿的成长要宽容对待,使个性可以自由发展,但并非放任自流,而是要引导幼儿的成长,不能纵容幼儿顽劣的本能一起滋长,对幼儿要保护其自尊心,当幼儿做错事情时,更多地给予鼓励与宽容,而非苛责,对人的个性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2.好奇心是幼儿个性的体现

幼儿时期是人的好奇心最强烈的阶段,幼儿对于看到、听到的事物总是保持着高度的好奇,他们心中的疑问特别多,因此,表现出“好问”的特点,而且幼儿的问题总是成年人所想不到的,过于天马行空、难以理解,但是幼儿的好奇心真实体现了幼儿的探索本能和对知识的渴求,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行为。所以,幼儿教师对待幼儿的“好问”应当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在便可以更好地为幼儿答疑解惑,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为以后进入知识学习阶段能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3.幼儿应以启蒙教育为主

幼儿时期并非知识学习阶段,因此,幼儿教育不是以知识学习为主,而是以对幼儿进行思维能力的开发为主,但是由于幼儿教育处于市场经济当中,社会对于幼儿教育的影响极大,幼儿教育阶段试图进行不同程度的以知识学习为主的学校不在少数,而对于学生自学自治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这就压缩了幼儿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其天性不能得到体现,对于幼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必须要重视幼儿成长的规律,切不可不切实际地过早进行知识灌输。

二、幼儿教育的方法分析

1.游戏教育法

幼儿园的称呼源自德国,寓意幼儿嬉戏、玩乐之意,也即幼儿时期的教育应以在游戏中获得教育为主。但是国内的幼儿教育却定位在小学教育的“预备期”,尽管并没有这么明确定位,但是事实上却是在以这种方式运行,幼儿每天的学习时间远远高于对应该进行的娱乐活动时间,幼儿应有童年快乐被“预备期”教育剥夺。

游戏并非为游戏而游戏,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是在精心设计下进行的,游戏中可以让幼儿体验动手能力、团结精神、克服困难与恐惧的过程,并从而获得友情和成功。精心设计的有益游戏可以让幼儿不仅收获快乐,还能从中得到锻炼。在进行游戏设计时,以自然、朴实为主,游戏道具的选用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户外游戏,如与绳、圈、球结合的游戏,利用沙箱、小水池进行的室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结精神。

2.叙事教育法

幼儿阶段人的思维还比较简单,不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容易接受叙事性思维方式从而获得知识的体验,其思维中情感的导向性比较明显,抽象思维是幼儿阶段所无法理解的,情境模拟、形象性的事物是他们接受事物的主要方式。

知识教育需要人有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幼儿教育中过多的知识传授与灌输使得幼儿的思维模式被强迫向逻辑方向快速转变,这一过程对幼儿而言是非常痛苦的,他们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和体验感受能力总是无法得到教师的认同,同时也使幼儿丧失了创造力和活力,极端地会使幼儿产生“厌学”感,形成对知识的排斥,独立自己,严重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幼儿教育中对于人的成长规律的认识和尊重是极重要的,在教育中应以叙事性教育、体验性教育、形象性教育方法为主,减少逻辑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教育内容。比如多采用审议故事、神话传奇故事等。教师在进行叙事性教育时,要对故事内容进行筛选,除了要有吸引人的情境设计外,还要让幼儿能够“进入”故事中,成为“故事中人”,使幼儿在教育中获得更多的体验。这些经验教训会在儿童的记忆中进行沉淀,最终略去细节,变成一个个儿童用于处理日常生活的脚本。

总结:幼儿是祖国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希望,幼儿教育的好坏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幼儿教育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幼儿阶段的教育需要重视对幼儿个性的保护并促其发展,鼓励幼儿保持好奇心,进而守护其求知欲,让幼儿能够在宽容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启蒙教育,在教育中多用游戏教育法和叙事教育法,并对游戏和故事进行精心设计,以求能够让幼儿在教育中获得更多的体验。

篇9

美国著名的关怀伦理和关怀教育大师内尔·诺丁斯强调,伦理关怀是一种关系行为,是关怀者把握他人的现实性、尽可能地满足他人需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的,并得到被关怀者响应的一种行为。教育的爱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是对学生积极成长的期望。当然,这种对学生的关怀应得到学生的响应,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后,也会对教师作出积极的回应。所以,教育的爱具有双重意向的特点,教师意识到学生的需要,然后做出反应,最后被学生接纳、认可并做出回应。正如马丁·布伯认为的,“关怀是相互的,在我-你关系中,若忽视关怀、关爱他人,就生活在我-它关系中”。在这样的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并不是施予和接受,而是平等互惠的关系。

事实上,我们平时总是用道德原则和纪律规范教训学生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禁止做什么。我们说关心学生的成长。实际上是要把学生变成我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这样的做法常常遭到学生的反抗。有的学生当面说着你想听的话,背后却我行我素,这说明单向的关心已经失去了被学生接纳的意向。比如:我们为了提高成绩,以牺牲学生休息为代价。尽管我们为了学生能考上理想的学校也牺牲了自己休息的权利,也常说是因为爱学生才这样做。也许有的学生能承受住学习的压力,实现了你的期望,但有些学生承受不了大的压力,则会产生怨恨。这些做法都促使我们反思所谓的“关心”是不是指向学生的积极成长,如果不是学生的主动需要,其本身也就失去了教育意向。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只要有一方失去了教育意向,那么教育者的付出就不能称为教育的爱。

教育的爱提醒我们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学生的感受是教育关系建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关系要求的是一种双向的教育关系。教师希望学生在教师教授的知识中学习成长,反过来,学生需要具有一种乐于学习的欲望。可以这么说,教育的爱始于教师的行为,终于学生的感受。只有体现教育关系的关心或关怀才是教育的爱,它体现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应该是双重意向的。

教育的爱是一种教育情感,它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指向教师个人对待学生的方式

马丁·布伯说:“当学校的老师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他看到他们都在那儿……教育者的眼神,拥抱了他们所有的人,并把他们看到眼里。”对教师而言,经验知识和伦理道德原则在教育中很重要,教育不能缺少它们。然而,教育的本质既不是经验知识也不是伦理道德原则,这种浸润着教师期望的教育的爱,才体现了教育的本质。

现代研究发现,学习并不是从大脑的认知系统开始的,而是从大脑的自我系统开始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来自于有机体的自我系统和元认知系统,当这些系统受到积极的刺激时,人们就会为了妥善处理自己的学习并保持良好的进展而努力工作。而这种积极的刺激来自于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来自于他对课程的兴趣以及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信任关系。诺丁斯认为好的养育和教育都是从信任关系的建立开始的。任何课程本身都不能自动使孩子们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师生关系决定了孩子们对课程的学习热情,关心可以使孩子们对课程知识更具接受性。所以,优秀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抓住了教育的本质,知道如何跟学生建立教育关系。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关系具有特殊的个人品质,教师对他的学生而言,应该是以其个人的亲切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事实证明,当老师展示出他们对学生的关心,以亲切的方式教学。给他们设定富有挑战性的期望来表示他们对学生的信心时。学生会做得最好。所以,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实际上是以个人的方式体现了他所教授的知识。

在学校里,我们都说自己的工作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但大多数老师更喜欢教优秀的学生,而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却常常抱有成见,因为他们达不到我们的期望,总是让我们失望。教育的爱要求我们公平对待学生,实施差异教学,我们尤其不能用对学生的未来定位去强求所有学生,否则会引起部分学生的情感反弹,从而影响教育关系的建立。

德国的教育家诺尔说,教育的关系不只是奔向目的的手段。它在它自己的存在中找到了它自身的意义,它是一种充满了痛苦和欢乐的强烈情感。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人们的热情,特别是道德情操。在关怀教育看来,师生共同寻求的是理解、移情或者赞赏,通过以情育情建立和巩固教育关系。诺丁斯特别重视移情及其教育的重要性,强调移情是对他人的“感同身受”或者“读懂”他人。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教育的根本不在于传授学生基本技能,教育的本质是道德教育,核心就是通过教育的爱,实现学生积极成长的期望。

教育的爱是教育情景的体验,它体现了学生的需要,是实现教师期望的根本途径

所谓情景,是人必须对其作出行动的各种具体细节的总和。教育始终都涉及具体情景的人类体验,但并不是成人与孩子在一起的每一个情景都是教育的情景。马克斯·范梅南认为,自然的成长发生在管理家庭、社会互动、玩耍、运动、日常任务、工作等等的空间里,成长的情景是那些从现存的环境当中以某种方式获益的情景。这里,实际上指出了教育情景的特点:一是指向被教育者现存的生活世界;二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存在实际活动的关系;三是通过活动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形成教育的关系。在学校里,我们与学生之间的活动都是一种对话的形式,即使是当我们静静地聆听、扬眉。鼓励地点头、拥抱、转身或面带深情地吸引他们短暂的注意力时。如果是基于教育的爱,那么就构成了教育的情景。所以,教育的爱就存在于我们每天与学生对话的情景中,教育的爱就存在于我们与学生在一起的方式中。

篇10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幼儿都能愉快地度过童年生活。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应从小抓起。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教育和网络媒体在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两者的融合是幼儿教育时展的需要。实践证明,电化教育和传播媒体呈现的生动形象的视频、动听的音乐、美轮美奂的画面,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因此,幼儿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幼儿教学活动,唤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让幼儿积极探索并参与游戏活动,进而达到培养幼儿终身学习态度和能力的目标,提高幼儿的核心素养。本文对如何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幼儿核心素养进行探讨。

一、巧用信息技术,精心呵护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学习探究兴趣

幼儿的年龄较小,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强,兴趣易转移。教师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利用新奇和独特的东西来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并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幼儿是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来思维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幼儿思维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呈现的生动的视频、动听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迎合了幼儿不同的感官,更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儿童往往会被鲜艳的色彩、美丽的风景、有趣的情节所吸引,从而进入一种自觉的学习状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科学活动本身就很无聊,但使用信息技术就会变得有趣和生动。课件“植物之母有道路”介绍了种子的传播方式,幼儿可边看课件边探究,大胆猜测,大胆交流表达。多媒体课件具有图像生动、信息刺激强、时间和空间广的特点,让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探索植物母亲的奥秘。

二、巧用信息技术,丰富主题活动,促进幼儿核心素养的形成

教师必须注意领域和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应与主题活动有机结合,因此教师要捕捉幼儿核心素养发展的机会,视线与幼儿对接,围绕核心素养生成课程。主题活动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主题活动集成了图形和音频图像,生动直观,深受幼儿喜爱。例如,在开展三八节主题活动“妈妈我爱你”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平台让妈妈说心声,并将其中好的部分收集起来作为课件内容。开展主题活动时,幼儿在多媒体音乐、动画、录音的熏陶下,感恩之心油然而生,纷纷诉说妈妈的辛苦,表达对妈妈的爱,为妈妈制作礼物。幼儿的这些活动,教师一一记录下来,制成微视频,放在家园共育群里,使主题活动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巧用信息技术,开展区域活动,助推幼儿核心素养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重要自主活动形式,也是提升幼儿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多数幼儿自主学习和游戏都发生在区域活动中。在活动期间,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材料,与相同兴趣的幼儿结为游戏伙伴,共同制定规则,合作完成游戏,在区域活动中培养核心素养。教师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研究信息技术在区域活动中的应用,让幼儿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需求的学习方式,使信息技术成为幼儿独立学习的有力支持。例如,在语言区域,教师过去常常使用语言或插图来帮助幼儿理解。现在,教师不仅提供适合这个年龄段幼儿的各种书籍,还提供有关这些书籍的视频和音频资料。这样,幼儿选择的机会就多了,将更积极地学习,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再如,幼儿喜欢编织,对墙上的编织图示,有些幼儿依然学不会,希望教师手把手指导。因此,教师将编织方法和整个编织过程制作成微课,让幼儿观看。教师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放慢演示速度或解释速度,以便幼儿可以仔细观察。这些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区域活动中投入适当的信息技术资源,为幼儿提供了独立学习的空间,为幼儿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可以促进幼儿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巧用信息技术,点亮一日活动过渡环节,培育幼儿核心素养

幼儿的核心素养不是高大、形而上学和空洞的概念,它存在于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每一次积极互动中。因此,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除了主题活动、区域活动这些环节,一些过渡环节也很重要。例如,在餐前、离园前以及生活活动的过渡环节中,幼儿处于一种激动、兴奋的状态,常常容易出现打闹、争执等问题,需要教师经常关注和指导。事实上,这些活动的过渡环节也是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一些音乐、故事、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营造温馨的氛围,让幼儿在一日活动过渡环节中培养核心素养。教师可将一些行为规范以小动画的形式在过渡环节反复播放,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中学会知识,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生活能力和社会认知发展。利用多媒体优化环境创设,可使“生活提示”不再枯燥,使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不再单调,增强了幼儿实践操作的兴趣和热情,使幼儿的核心素养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