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8 12:19: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教师考核,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东镇中学是一所处于乡镇的全日制公办高中,建于1952年。此校曾在恢复高考后的数年内,高考成绩一直全市前列。2005年,此校高考成绩开始走下陡路。分析原因,诚然这里有学生质量下降、县域政策等客观因素,但教师方面的原因也不容忽视。本文重点对影响教学成绩的教师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建立能有效指导中学教师队伍考核的理论模型。
本文的研究试图通过对高中教师考核的研究,以期提升学校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为学校的良性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借鉴和方法论指导。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类型:
本文通过调查和文献法去深入研究学校从兴盛到衰落的整个过程。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对教师、校领导、学生及学生家长;调查内容包括对学校的满意度、职称晋升及工资收入等。通过文献比较(主要通过学校内部的一些资料和国家同期的教育法律法规等),对比影响正反两方面的因素,并采取扬长避短的办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
笔者尝试通过对高中教师这一群体放在历史的过程中去研究,把社会变迁研究和社会群体研究相结合,即宏观层次的研究和社会单元研究相结合。
三、分析单元和研究内容:
由于老师年龄、性别、职称、学历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对于考核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教师和不同职称的教师区别,来分析不同阶段教师对同一类型考核采取的态度及相同阶段教师对不同考核办法的态度。(共四种区分度)通过分析彼此不同的态度,分析中学考核制度对教师的激励机制。
一般情况下,对教师的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考核。结合近期出现的教师虐童事件
四、 抽样方案
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本文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组一:按照年龄分为三类,22岁-35岁,35岁-50岁,50岁-60岁。组二:以职称划分为三类,初级、中级和副高三个级别。
由于工作的局限性,在本市十三个县,共抽取四个县,每县抽两个学校,每校抽取60人做为研究对象。
抽样县按照经济发展情况,分别抽取经济发达的盐湖区、经济比较发达的临猗县、经济欠发达的闻喜县及教育比较发达的新绛县。
抽样校两个,一个选择各县区的一中,另一个选择在乡镇的高中或者教育质量较差的学校。
在老师的抽样上,由于职称和年龄有重合性,每个学校,按照年龄来抽样。每个年龄段随机抽取20人。
抽样时间:年度末和学年末。
五、 设计调查问卷:
基本问卷是调查教师各项特征和基本情况:年龄、文化程度、婚姻情况、个人收入、对教学成绩的满意度、对本校考核的建议等。辅助问卷有两个,一是针对学生情况,另一个是了解学生情况。
六、 研究进程:
(一) 资料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
本阶段主要是阅读书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马斯洛层次理论、教育法规、管理学基本原理等);收集抽样点的考核资料。采取统计调查、文献法、实验法和观察法。
(二) 资料整理:2013年8月至2013年11月
对前期收集的资料进行审查、分类、汇总和编辑;同时对个别资料进行计算机处理。
(三) 撰写研究报告: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高中物理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视了,对它的认识也提到了一定的高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也在“步步为营”,扎扎实实地进行着。但是,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情况仍然不太理想,情况不容乐观。
1.重“讲”轻“实”。有些教师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不太重视,认为在高考指挥棒下,对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比率不大。所以他们就认为:高中物理实验知识,并不需要实践动手操作,只要学生对实验知识点能了解、理解,能在笔试时应付考试就行了。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很多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对物理实验过程的讲授,而忽略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过程教学。对于一些重要的物理实验,最多也只是在讲台上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对实验整个操作过程有个大致的了解。其实这样的教学方法只能培养“高分低能”的“书虫”,扼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一旦学生面临着实验操作考核,那就只能束手无策了。
2.重“操作”轻“分析”。有些高中物理教师虽然会按照教学大纲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但是他们在教学时也只是“走形式”而已。先要求学生在书本中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等理清楚,然后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操作完成所需做的实验步骤,在实验时,只要求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实验就算是完成了。这种教学的方法是错误的。教师应该在学生动手实验时,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实验数据出来后,又要对它们进行分析:这些数据是怎样得来的?它们说明了什么道理等等。
二、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考核现状
高中物理实验考核是对教师、学生物理实验教学成果的检测。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考核的方式主要是两种:1.理论考核:2.实验操作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学校及上级教育部门更注重理论考核,一般是通过笔试来考查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结果。例如:实验目的考核:实验原理的考核(通常会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试题,从实验原理出发,推导在此实验时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公式来完成实验的最后一个步骤。);实验过程的考查(通常设计一个表格,在表格中预设空格,要求学生把空格中的实验步骤填充完整,或者确定在实验过程中哪些物理量需要测量等等。):实验书写报告的考核(能否简单地书写报告、能否正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否作出实验图像等等。)。而在对实验操作考核时,主要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考查。例如:学生能否选择恰当的实验仪器、实验操作步骤是否能合理地安排、能否组装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平台、在实验结束后,学生能否把实验器材清洗,准确地归位等等。
三、充分发挥实验考核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的自然科学属性非常地强,物理实验就是研究物理自然科学属性的手段之一,也是检验学生在学习物理理论知识的手段。物理实验效果究竟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各种能力,所以我们要加大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考核力度,充分发挥实验考核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1.改革考核方法,加大实验考核力度。笔者认为,物理实验的教学重在实践操作,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考核时,不能过多地采取理论考试的方法,而应该着重实践操作考核。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例如,在对电学实验考核时,就可以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对实验电路的转换能力、能否准确地调试实验器材、是否具有排除实验故障的能力。在考核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时,其实也可以考查的创新能力。可以让他们自行创新地设计实验过程,选择实验仪器等等。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可续额,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作为实验教学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动力的实验考核越来越被重视。如何更好地发挥生物实验课程的优势,充分发掘学生生物学潜能,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认识实验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
首先,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科学的学习态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未来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已经演化为科技的竞争。因此要让我们的学生将来适应这一形势,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会操作的学生,就必须通过严谨的实验教学使学生逐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装置实验仪器,掌握操作步骤和方法,学会做实验记录与实验报告。
其次,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中生物学科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运用实验手段可以讲知识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把学生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科教学中,如果老师只注意从事理论讲授,会影响、抑制学习兴趣,而运用实验手段,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会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学生接受知识时看到的比听到的印象深刻、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比较,会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深入推进生物实验课创新教学。
实验课教学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五个环节:课前准备,教师讲解,正式操作,教师讲评,课后整理。课前准备就是教师预先准备并检查实验所用仪器。材料、试剂、标本等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实验课的前提保证,通过这一环节明确学生的雪情,制定出应付的措施,做到心中有数。
讲解示范即老师边讲边示范,在此环节中教师要讲清实验目的、原理,使学生把握实验条件,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对步骤的讲解,要抓住重点。讲试验方法步骤的关键处及操作要领,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组织实验室整个实验过程的核心环节,最好分组进行,并选出小组长。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随之纠正问题,杜绝大撒手,以免产生事故。
总结讲评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的简要总结,有助于让学生明确自己实验的标准率,并启发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课后整理,是收尾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好器具,并放回原处。
三、把握生物实验的原则并明确试验考核。
本文认为,对生物实验课的把握要明确原则:要有目的性,实验应紧紧围绕教材内容进行,还要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制定可靠的实验预期效果目标。要让教师做好示范,学生的能力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教师的示范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协调,为学生的模仿做好榜样。要强调直观和实践性,实践证明,直观的刺激。可见度大,易于学生接受。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是做实验不是看实验和听实验。要以教为主导,操作位主体。试验中,教师要做好点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实验中,还要不停地巡回指导,发现并纠正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尤其重视对实验的考核。那么如何实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考核?本文建议,在高中会考中可以将生物考试的题目氛围两个部分,即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是显微镜的操作技能,选考部分是洋葱根尖装片制作及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及质壁分离,观察根对矿质元素例子的交换媳妇,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对显微镜操作的考查可以采用单人限时考查。从拆箱到复原装箱,全过程限时八到十分钟完成,每位老师可以用四台显微镜同时考查三个学生,这样每一位老师每堂课可以考15人左右,四位老师一节课就可以基本完成一个班的考查,实践证明,此部分的考查与理化同时进行,能够有效减少学生时间的损耗。
对选考的内容应当主要采用结果考查法。本文建议把实验室氛围四组每组设置一个考题,由一个老师主考。主考只看学生的实验结果,依据结果推断具体操作正错判断合格不合格。比如洋葱根尖装片制作,如果装片中有大量气泡则盖玻片操作不合格;如水滴外溢说明滴水不合格;如果根尖离散不佳则压碎根尖不合格;如果根尖不离散或者盖玻片破裂,说明没有压片或者操作错误,则压片不合格。
成绩综合评定中,本文认为,必做部分除高倍镜调清晰外,其他操作均正确方可合格或者基本合格。选作部分必须获得二分之一以上合格方为合格或者基本合格,对选作和必做须两部分至少都基本合格,总成绩评定为基本合格或合格。若存在一部分不合格,都必须参加该部分的补考。
另外,本文认为,实验课应当以任课老师为主,实验员为辅,但是要互相配合共同负责。实验室的制度,不但学生要执行而且教师也要执行。过去有的任课老师兼任实验老师让一些无故损坏仪器者赔偿时,常为学生说情,不考虑对制度的执行。为提高仪器使用的完好性,确保实验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 周严.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2013(03)
[2] 郝荣军.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创新[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17)
[3] 唐志哲. 初探新课程下高中生物实验的创新教学[J].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12(02)
[4] 陈卫红. 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16) [5] 葛学文.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14)
[6] 徐依群. 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03)
[7] 顾明远. 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07)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76-01
自从国家教育部推出文理科目综合考试改革以来,每次新的高考方案都会有巨大的变动。新的理科综合覆盖了生物、物理、化学三个科目的考试。所以,仔细分析新高考方案,积极适应新方案带来的变化,并深入探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出的策略,是本文所重点分析的内容。
一、理科综合考试的分析和认识
1.考题的知识覆盖面降低。理科综合对化学考试的内容范围和单考化学一样,但考试时间和题量的减少,就必然导致考题的知识覆盖面有所降低。所以,为了能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就得抓好主干重点知识,并理清这些知识内在的联系并能够综合应用。
2.试题占分值加大。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分数是100分,占整个理科综合总分的三分之一。同原来的单考化学相比,理科综合每道试题的相对比分值增大了许多,学生失分对成绩的影响也比较大。
3.各个科目之间关联协调。在新高考方案实施后,学生在对各个科目之间的学习时间分配时会产生很多的矛盾。比如,课堂时间分配不能单单从学科的重要性来考虑,而应该是从学科本身的特点、考试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理科综合包含了三个科目的内容,这就需要三个科目之间的教师加强合作,同时要经常召开三科目的集体研讨会,相互之间多沟通、交流,从而打好团队仗。
4.答题技巧显得尤其重要。由于理科综合考卷是三个科目综合在一起,在考题中,都是三科目试题交叉排列,学生单科答题时间短,试题难度分布不均,使学生要不断变换学科思维。因此,考理科综合试题,需要很多的技巧,对试题的解答速度、节奏都需要把握好。
二、对高中化学教学的策略和建议
新高考方案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为化学教师必须重新调整原来的教学模式,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思考研究,把新高考方案的应对措施,全面贯彻到三年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去,坚定高中化学的教学方向,不断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努力提高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1.突破高一教学的固定模式。原先的高一化学教学内容主要是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并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新高考方案改革后,要求高一化学在做好课堂教学任务和打好基础上,为学生以后选择理科综合考试做必要的准备。可以看出,高一化学教学是整个高中化学学习最关键的环节。而“知识信息容量大”、“难教”、“难学”等问题依然存在,所以高一化学教学又是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的“瓶颈”。要想突破这个局面,措施有两个:第一,要准确把握和理解教学内容,没有必要对一些知识点分析得太深,扩展得太广,这样只会出现课堂时间紧,难学等问题。第二,要注重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避免出现教师“满堂灌”的行为,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讨在新高考要求下的题目设计。新的高考改革后,考试的性质、要求和试题的设计都发生了变化,比如在理科综合考试中增加了“双项选择题”,试题难度也相应地提高,如果还运用原来旧的学习复习资料或以前的习题的话,就无法让复习变得更有效。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新高考和原来旧高考题的不同点,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联,重点把握新高考的特点和要求,将各类试题经过精选和加工处理,变成自己新设计出的、适应新高考下的训练题。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新高考改革下的训练题目,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备战高考的目的。
3.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理科综合考试很注重能力的考查,学生吸收知识、接受知识、最后整合化学的能力、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动手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都是重点考查对象。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积极努力开展合作、自主及研究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总的来说,学生个体学习要独立自主,只有这样,才可能合作,进而再进行研究。而研究学习是合作和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这三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
4.加强化学和社会现实的关联。理科综合本身就是三个科目的综合考试,其考试理念特别重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重点应用在社会和科技技术、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上。也就是说,新高考下的理科综合命题重点体现在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社会生活中的因素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并努力挖掘教材和社会生活中相互关联的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做到学到知识,应用知识,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5.开展化学的校本活动。理科综合的考试方案,很大程度上为开展化学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且极大丰富了化学学习活动。对此,学校的化学科教组,要注重化学校本活动的开展,可以尝试多开展化学的人文教育、化学发展史、趣味化学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化学特长,提高学生的化学文化素质。同时,通过校本活动,也能够有效调动教师的学习研究热情,促进教师的化学业务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效提高学校化学教研组的化学文化素养。
三、结语
为进一步加快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陕西省教育厅决定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开始,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在此之前,已经有几个省市公布学业考试实施方案。
实行全省统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非常必要,它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相关科目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手段,也是检查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公平、公正程度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保证普通高中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教育教学,有利于监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不断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它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新课程背景下考试评价制度的重建,鉴定评价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考试结果将是高等学校招生选拔的主要参考依据。[1]
但是,实施高中水平考试要实现预期的目的,从会考的经验和教训看,关键是要严格考试纪律。
长期以来,许多省市实行高中会考。国家教委明确指出:“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教育管理,推动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中学以正确的导向。”实施会考的初衷是为了使学校由过去只重视高考升学率转向重视合格率;教育教学从面向少数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高中毕业的实际文化水平;促进学校按教学计划开设各门必修课程,加强教学中的薄弱学科、薄弱环节,克服偏科现象;同时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现代教育测量和评价理论为指导,科学评价学生个人和群体学习质量和学校教学水平。[2]
实施会考十几年来,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学校还是只重视高考升学率,不重视会考,许多学校只开设高考课程,不开设高考不考的课程;教学仍然主要面向升学有望的学生,背离了“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会考成绩的公信度与权威性丧失,谁也不会用会考成绩来评价学生个人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学水平。高中会考制度各项功能正在逐步弱化。
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应试教育的顽疾作祟,直接原因是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与教师都不重视会考,以至于许多地方会考的监考形同虚设,姑息学生考试作弊。
某地的几个学校在最近几年,高二理科学生没有上过一节思想政治课,学校甚至没有给理科学生购买高二思想政治课教材。同样,高二文科学生也没有上过一节物理、化学、生物课。但是,这些学校的学生近几年的政治课会考成绩不是“很好”,而是“相当的好”。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学校文科学生的物理、化学、生物会考成绩也是相当的不错。学生们毫不掩饰——如此大面积的“好成绩”都是集体作弊的结果。
来自各个学校的监考教师都知道学生根本没有学过一些课程,如果严格监考,许多学生会考成绩会不及格,将无法取得毕业证,无法参加高考,可这并非是学生的错,故而监考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严格监考,有些教师由于无法面对两难的处境,只好拒绝监考。学生当然明白,如果考不及格,后果很严重,但是又没有学过相关课程,在监考不严的情况下,只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对会考也不十分重视,大家都清楚当地中学为了集中精力抓高考,没有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如果严格监考会导致当地学生大面积不及格,这会影响到自己的政绩,所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于会考监考基本上是例行公事式的走过场,口头上讲得非常严格,实际上采取放任的态度。因此,尽管省关于会考监考有一系列的文件规定,有各种各样的违纪处罚办法,但那只是为考前培训做样子而已的。 转贴于
于是,本应非常严肃的省级考试,其考场纪律远远不如学校的平时考试;本该具有十分权威性的省级水平测试的成绩却完全不能够代表中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这样的考试已经丧失了当时的功能,除了增加学生负担、扰乱正常的教学计划之外没有多少积极意义。
会考监考不严,还造成严重的负面作用。除了直接影响学风,还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学生参加会考后,普遍感慨:做人不能做老实人,做老实人太吃亏了。那些平时在各个方面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在会考面临道德和利益的冲突时,也大都选择了作弊。这种会考实际上给学生上了一堂消极的政治课,它完全背离了会考推行素质教育的初衷。
课改以来,许多学校认为高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国家要求的课程,只要不高考的就不开设,包括一些必修课;或者不按规定课时开课。什么研究性学习、什么通用技术、什么校本选修课,统统不管。反正学生学分由学校给予,学校还能让学生不毕业?学分认定时坚持宽松原则,甚至没有开的课程如通用技术等,学生的学分都一个不会少。
现在要实行学生学业考试了。这是一个正确的导向,有利于学校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但是,这次学业水平考试如果依然采取以往会考监考的那种形式,则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还会事与愿违,造成更恶劣的社会影响。
所以,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关键在于严格考试纪律。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像重视高考那样重视学业考试,要求监考像高考监考一样严格,督查要像对待高考一样认真负责,还要启动高考的现代化监视技术、电子屏蔽技术,考生和监考考试违纪也要与高考违纪同样处罚,并且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只有这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才会重视学业考试,学校才会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开课,才会关注每一个学生,才能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陕教基[2008]18号.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现在基础中的一次深刻变革,新理念、新教材和新评价,对我们广大教育者提出了更高、更新和更严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溶入新课程。做为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师如何去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又能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做为一名高中的体育老师,根据以往的教学和新课程的要求谈谈我个人一些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健康意识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日益渐长,健康成了人们最关注的,每天晨练、跑步、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深入人心,从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体育锻炼的良好行为习惯,增强体质,增进身体素质、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 。
二、关心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的无兴趣,学生学的无乐趣。新课程以“以一切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高宗旨和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和健全的人格魅力。
三、调整状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在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和身体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和能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传统的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控制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强加到学生身上,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者,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广播体操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让师生共同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的方式,学生先跟着多媒体演示观察、模仿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在老师的鼓励和学生的共同探究下逐步掌握基本动作技术和要领。整个过程教师只是学生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互动中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师生如此合作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造新教学模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体育教学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五、改变传统模式,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来自苏联的“四段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限制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兴趣爱好,使学生对体育活动逐渐失去兴趣,不利于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对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教学模式。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的办法,使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场景中得到了学习和提高,课堂上学生觉得开心,玩得有趣,个个满怀激情地大胆表现和尝试,身心愉悦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同时更是锻炼了学生的身体。
总之,我们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运用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潜在创造因素,不断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造就符合当今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我坚信,只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能将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六、传统的体育考核的优点是真正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体育考试项目田径项目多,趣味项目少,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展现。个人项目多,集体项目少,考试内容以田径项目为主,机械单调、考试形式、方法一成不变。缺乏学校特色,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考试项目基本都相同,学生不会主动参与。考试项目与三维健康观的要求相脱节,缺少集体性、趣味性、表演观赏性项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无法在体育考试中得到展示和体现,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思维的发展。
新课程模式下的体育考试将高中阶段定为11个学分,其中高一、高二和高三上学期分别给了2个学分,最后一个学期给了1分,前五个学期又分别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并采用模块学习和考试的方式,其内容包括健康知识教育的基础知识,田径运动,球类运动,体操与技巧,游泳,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基本动作技术、技巧以及各项运动项目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以及比赛知识和比赛规则。针对这些基本运动技能,技巧的考核,不仅增强了学生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和体能,同时更拓展了学生对各项运动历史知识的认识和了解,真正做到了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品质的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积极投身到我国的各行各业建设大军中,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体育教育文献》
为进一步加快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陕西省教育厅决定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开始,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在此之前,已经有几个省市公布学业考试实施方案。
实行全省统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非常必要,它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相关科目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手段,也是检查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公平、公正程度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保证普通高中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教育教学,有利于监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不断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它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新课程背景下考试评价制度的重建,鉴定评价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考试结果将是高等学校招生选拔的主要参考依据。[1]
但是,实施高中水平考试要实现预期的目的,从会考的经验和教训看,关键是要严格考试纪律。
长期以来,许多省市实行高中会考。国家教委明确指出:“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教育管理,推动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中学以正确的导向。WWw.133229.COm”实施会考的初衷是为了使学校由过去只重视高考升学率转向重视合格率;教育教学从面向少数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高中毕业的实际文化水平;促进学校按教学计划开设各门必修课程,加强教学中的薄弱学科、薄弱环节,克服偏科现象;同时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现代教育测量和评价理论为指导,科学评价学生个人和群体学习质量和学校教学水平。[2]
实施会考十几年来,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学校还是只重视高考升学率,不重视会考,许多学校只开设高考课程,不开设高考不考的课程;教学仍然主要面向升学有望的学生,背离了“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会考成绩的公信度与权威性丧失,谁也不会用会考成绩来评价学生个人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学水平。高中会考制度各项功能正在逐步弱化。
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应试教育的顽疾作祟,直接原因是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与教师都不重视会考,以至于许多地方会考的监考形同虚设,姑息学生考试作弊。
某地的几个学校在最近几年,高二理科学生没有上过一节思想政治课,学校甚至没有给理科学生购买高二思想政治课教材。同样,高二文科学生也没有上过一节物理、化学、生物课。但是,这些学校的学生近几年的政治课会考成绩不是“很好”,而是“相当的好”。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学校文科学生的物理、化学、生物会考成绩也是相当的不错。学生们毫不掩饰——如此大面积的“好成绩”都是集体作弊的结果。
来自各个学校的监考教师都知道学生根本没有学过一些课程,如果严格监考,许多学生会考成绩会不及格,将无法取得毕业证,无法参加高考,可这并非是学生的错,故而监考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严格监考,有些教师由于无法面对两难的处境,只好拒绝监考。学生当然明白,如果考不及格,后果很严重,但是又没有学过相关课程,在监考不严的情况下,只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对会考也不十分重视,大家都清楚当地中学为了集中精力抓高考,没有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如果严格监考会导致当地学生大面积不及格,这会影响到自己的政绩,所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于会考监考基本上是例行公事式的走过场,口头上讲得非常严格,实际上采取放任的态度。因此,尽管省关于会考监考有一系列的文件规定,有各种各样的违纪处罚办法,但那只是为考前培训做样子而已的。
于是,本应非常严肃的省级考试,其考场纪律远远不如学校的平时考试;本该具有十分权威性的省级水平测试的成绩却完全不能够代表中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这样的考试已经丧失了当时的功能,除了增加学生负担、扰乱正常的教学计划之外没有多少积极意义。
会考监考不严,还造成严重的负面作用。除了直接影响学风,还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学生参加会考后,普遍感慨:做人不能做老实人,做老实人太吃亏了。那些平时在各个方面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在会考面临道德和利益的冲突时,也大都选择了作弊。这种会考实际上给学生上了一堂消极的政治课,它完全背离了会考推行素质教育的初衷。
课改以来,许多学校认为高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国家要求的课程,只要不高考的就不开设,包括一些必修课;或者不按规定课时开课。什么研究性学习、什么通用技术、什么校本选修课,统统不管。反正学生学分由学校给予,学校还能让学生不毕业?学分认定时坚持宽松原则,甚至没有开的课程如通用技术等,学生的学分都一个不会少。
现在要实行学生学业考试了。这是一个正确的导向,有利于学校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但是,这次学业水平考试如果依然采取以往会考监考的那种形式,则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还会事与愿违,造成更恶劣的社会影响。
所以,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关键在于严格考试纪律。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像重视高考那样重视学业考试,要求监考像高考监考一样严格,督查要像对待高考一样认真负责,还要启动高考的现代化监视技术、电子屏蔽技术,考生和监考考试违纪也要与高考违纪同样处罚,并且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只有这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才会重视学业考试,学校才会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开课,才会关注每一个学生,才能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一、以文为本,让学生与教材深刻对话
在高中历史对话式教学中,让学生解读历史文本――教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对话教学强调的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马丁语),这就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亲历文本,对话教材,对教材进行独立性的带自我意识的阅读,分析,并在全身心的体验品味中获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为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觉,理解和评价教材,实现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平等对话。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与教材对话的兴趣
“对话教学”要求教师由“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导着学生走向教材”转变,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尽量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融入教材。例如:在学习《》一文时,我利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举国欢腾的有利时机,先播放“神五”升空的瞬间境头,接着让学生就“神五知多少”这个话题略作畅谈,进而指出“神五”的成功发射反映了我国在国防建设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指出我国不仅在国防领域,而且在其它如政治,经济,文教等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然后教师继续讲道:"我们今天看到了也感受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果,但你们知道我国的现代化历程从何时开始,以什么事情为标志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抛出各自心中的答案,当有学生提出是时,我先肯定其答案的正确性,然后追问:"为什么说我国的现代化历程是从开始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去研读课文,探究历史。
2、引而不发,让学生在与教材的对话中解决问题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索,常有创新,因此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通过与"文本对话"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两汉的统治》中的"汉武帝的大一统"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罗列汉武帝实施大一统的具体措施,并声明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可以抛出来讨论,结果就有细心的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秦始皇采纳法家思想并焚烧了法家以外其他各家的典籍,而汉武帝却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这个问题课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它需要学生深入去研读文本,读出教材中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才能解开,于是我就先肯定和表扬了这位学生的探索精神,然后指出:“从秦始皇的‘崇法’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实际上反映出这两个时期在治国思想上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引起了这种治国思想上的变化呢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按照这个原理我们来看看这两个时期的‘社会存在’有没有发生变化。”接着我就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从主客观两方面的变化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直至最终找出答案。
二、张扬个性,让学生与历史自由对话
终身教育观念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一个核心观念,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工作者理应首先成为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因此,推进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加快建立高校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1.时展的需要
随着21世纪的到来,高等院校教师的终身教育至关重要。中国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全方位参与世界竞争能力的提高都需要有高等教育支撑。因此高等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强化高校教师进修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由此可见,高等学校教师的终身教育问题符合时代需要,应成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师的职后教育依然滞后于教育事业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高校普遍缺乏对职后教育的总体设计,仍然采用小范围、阶段性、零敲碎打、缺啥补啥的传统培训方式,教育行为缺乏延续性,也就无法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能够贯穿教师教学生涯始终的职后教育制度体系,以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3.教师自身谋求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信息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周期变短。如何把最新的知识和最前沿的信息传授给学生,成为高校教师无法回避的课题。高校教师原有的知识水平、信息量与信息的更新程度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新知识与新信息的渴求。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始终处于知识结构的不断调整与更新当中,才能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胸有成竹。
信息时代的到来,也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功能,教师不再是一门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未来成长的参谋与顾问,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挑战未来,更新知识面,才能成为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由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职前教育为基础、专业知识更新与专业实践并重、伴随高校教师终身的职后教育培训体系。
高校教师终身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制度滞后,观念淡薄
当前,高校教师的终身教育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整体意识淡漠、观念陈旧、制度滞后、一味重视学历教育等。无论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都没有像中小学教师那样对高校教师终身教育作出明确规定,因此造成学校重视不够,忽视对教师的培养和进步提高。
2.形式单一,内容偏差
对高校教师培训的重点仍然放在教师学历教育的提高,访问学者和教师的进修相对规模较小。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师培训机构也仅限于对高校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而忽略了对在岗教师在提高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在进修内容上,多数教师看中与科研相关的内容的进修,而忽略了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3.投入不足,普及面窄
目前,高校在教师培训方面普遍存在投入不足、普及面窄等问题。许多教师想外出进修,往往苦于经费不足而难以成行,错过了良好的进修学习机会。有的教师由于各种因素一直没有参加培训或参加各类研讨会,对外界的信息了解甚少、知识陈旧,极大影响了教师教研教学水平的提高。
高校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几点设想
1.树立终身教育意识和理念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需要有一支适应知识经济需要、专业知识领先、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保持自己教学生命之树常青,就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知识更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水平,使自身的专业水平永远保持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这是一种富有时代精神的、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和教学观。现代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终身教育理念,才能与时代和教育的发展保持同步。
2.加强高校教师终身教育法律体系
现在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终身教育问题,不少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已将终身教育作为全国性的义务,用法律确定下来。虽然我国在1996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对高校教师职后培训的指导思想、组织职责、主要形式、培训保障等方面有所规定,但也仅止于政府规章的指导层面,不具有法律性质。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各地高校对教师终身教育的目标、机制以及教育方案缺乏整体设计和理论规划,导致教师进修机会不均等,打击了教师参与职后教育的积极性,也浪费了教育资源。为此,应进一步充实有关政策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形成一套具有良好操作性的高校教师终身教育的法律体系。
3.开展多种类、多层次灵活高效的终身教育
高校教师的职后教育要适应时展的特点,就必须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等方面实现创新。新形势下,要在继续办好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这些学历补偿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培训质量,有重点地开拓高级研讨班、国内访问学者、新知识、新技术、新课程的研讨班等较高层次的培训项目。要不断探索,努力建立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脱产与非脱产相结合、面授与远程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立体式培训体系,构筑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4.推动高校用人制度改革,促进高校教师终身教育机制的形成
一是在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可以借鉴国外的“学术假”形式:教师工作5到7年即可享受半年至一年的学术假,休假期间,教师可到各地搜集资料,进行学术交流,开展科学研究。
二是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通过资助培训经费、国家补贴、学校补助等方式,促使教师参加职后培训。培训期间,其工资、津贴、福利等待遇原则上应不受影响。加大教育投入,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是实行教师资格证书有效期制度,认证、晋级与职后教育相联系。资格证书规定有效期限,有效期满前要求教师在职后教育中取得相应学分。同时,由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对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定期考核,按规定晋级,从而将职后教育与教师聘用、评估相结合,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促进教师积极参加在职培训。
历史研究本身有几千年历史了,其中重要的东西,一是史料,二是史观。综观最近几年江苏及全国高考的试卷命题趋向,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史料阅读和理解的重要性,通过新的史料体现新的史观。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性题目,都大量引用历史原始资料出题,从多角度切入历史知识。所以,机械背书的成分已经越来越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考命题趋势的这一显著变化,必然引发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思考和新转向,如何在高中教学中重视、强化并有效进行史料教学研究,已然成为大家探索的教改新焦点。
一、加强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世界历史教学发展的总趋势。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定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两种形式的教育目标,即历史思考(Historical Thinking)与历史了解(Historical Understanding),关注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学生必须发展五项有关历史思考的能力,即年代学的思考、历史的领悟、历史的分析与解释、历史的研究、历史问题的分析与决策。[1]
在英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历史教学的新改革,举措之一就是注重发挥史料教学的价值。英国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五项能力:编年式理解,关于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变化的知识与理解,历史解释,历史探究,组织和交流。这些要求都离不开史料的作用,尤其“历史探究”和“组织和交流”两项更是要求学生自己运用史料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交流。由此可见,在英国,史料的运用已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始终,他们认为,史料教学关涉历史教育之本质问题。
2.高考改革趋势下中国历史教学的必然转型。
21世纪初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提到了史料运用的重要性。例如,初中明确提出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来学习历史;高中阶段提出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要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就对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必须具备探究性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2]
所以,重视和推行史料教学的本质是新课改理念的体现,是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向“探索性学习”转折的桥梁,它改变了传统历史教学以教师为主、以记忆和背诵现成历史知识为主的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搜集整理和研究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自己对历史的独立判断。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史料教学
1.以史料带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的展开。
(1)以史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高中历史的教学,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如果教师能选择新颖别致的史料切入导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效果远胜于按部就班的照本宣读。例如讲述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可以先呈现一系列的中国瓷器、青铜器图片让学生辨别,然后看一些关于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的史料记载,再看看世博会上的旧中国的手工展品和西方工业品的陈列,让学生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讨论,自主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分析中西方在近展的差异性原因。
(2)以史料串联历史内容,形成多角度的思考。
讲述全球化专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展现新航路开辟、三次工业革命和世贸组织建立等相关史料,再组合成系列提问,如:全球化形成的过程、推动力、主要途径,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思考,等等。关于全球化专题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寻找关于世贸组织的资料、区域集团化的资料、政治多极化趋势的资料、当今世界赞成和反对全球化的不同资料和报道等,然后形成系列性问题思考: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是什么关系?是否矛盾?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是什么关系?你怎么认识和评价全球化问题?丰富的史料可以养成学生从不同角度认知历史的能力。
(3)以新角度史料拓展知识,培养学生反思历史的批判精神。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史学家柯林伍德也认为研究历史不应该追随权威,而要用自己的方式,直接从第一手材料中归纳总结出思想。[3]书本教材上的历史知识是单薄有限的,而历史本身浩瀚无边,史料的合理补充是必要的教学拓展,也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平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历史的自主能力,论从史出。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教授就提出了:“研究历史要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史实出发,不能而且不允许从理论出发,从概念出发……”[4]在史料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各种近期学术观点,让学生有可能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新的史料,让我们从更全面的角度把握历史,感知历史,改变原有的简单化的概念,突破书本有限资料形成的局限性思维,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正如作家吴稼祥所说:“一个人一个派别陈述的历史是不可靠的。多一个人一个派别陈述,历史就多一分真实。”
2.课堂内外史料训练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解读能力。
史料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成绩,是一个内外结合的长期训练过程,绝对不可能只是讲讲解题技巧就有成果的,也不是在课堂上看几段史料这么简单。所谓课堂内外训练有机结合,指的是学生课前搜集史料和课堂运用史料相结合,课堂基础训练与课后提高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自主搜集史料,产生对某一历史问题或人物的探究兴趣,然后课堂上可以通过学生汇总、分组讨论或者师生相互质疑讨论等方法进一步做好史料的整合分析工作。
3.文史结合训练,将历史与校园连接,与时代连接,与现实连接。
历史史料是陈旧的史实,与我们的现实有一定距离,尤其是古代的文字史料,学生常会感觉理解困难。因此,在平时的史料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多接触古文字史料来加强解题训练,同时,教学中更应该有意识地把历史史料反映的现象与今天的现实思考相连接,使它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性。如呈现工业革命影响的史料时,我们可以联系现在大家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问题等;在展现近代社会风俗的史料时,我们运用了我校前身振华女中的校史资料,学生很有兴趣,也增强了现实使命感。
4.将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性紧密结合,注意新史观和新成就的引入。
在高中史料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探究性和批判性能力是首要任务,而高中生毕竟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尚未成熟,认知上有局限,所以,在探究史料的过程中肯定需要教师站在更高角度去宏观指导,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另外,现在学术界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史学观念也要及时引入中学历史课堂,这样教学才有创新和灵性。
5.合理运用书本史料。
课本中有很多重要的史料,如插图、歌谣、表格、历史资料回放、材料解读、课后史料问题等,都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把课本当成最基础的阅读材料,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这些史料,对解决教材重点、难点内容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此外,中学历史史料教学还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注意史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二是注意史料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启发性;三是运用史料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
综合上述,史料教学是新时期历史教育的世界性趋势,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本质体现,它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当前历史教育的研究重点。历史教学应当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史料教学的长处,加强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 for History.Basic Edition.Los Angeles:1996;本处的撰写,参阅、引用了台湾地区教育研究委员会翻译的美国1996年的版本。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