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专业模板(10篇)

时间:2022-12-21 03:50: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际金融专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国际金融专业

篇1

我是XXX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应届本科优秀毕业生。在此即将毕业之际,满怀着对前途的信心,对事业的渴求,对理想的抱负,我一直关注贵公司的发展,终于从网上得知贵单位今年有应届毕业生招聘的计划。

本人对国际金融专业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校期间,我充分利用XXX大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和浓郁的学习氛围,认真的学习了国际金融专业,全面的了解国际金融方面的知识,并取得了优异的专业课成绩。此刻,我已具备了国际金融专业应有的技能,希望能够有机会到贵公司基层再进修再学习,从事金融等相关工作。

同时,由于自己对计算机和英语方面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在课余自学了大量的计算机和专业英语的知识,获得了CCT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考试证书和国家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证书,参加了全国英语四级考试,达到了英语四级水平,并能熟练地读写英文和熟练地使用计算机。

我能吃苦,有着自立、上进、善于思考的能力,本人性格开朗热情,能够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在集体的天地中,我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是个责任心强的人,同时又有很多的半工半读经验,在校期间,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锻炼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及吃苦耐劳的能力;每个假期也在不同的公司实习,学习工作经验。通过社会风浪对自己的洗礼,我胸怀斗志,路在脚下,只要我敢勤,我肯受苦,一切的路都将被我踏平,风不能让我改变前进的方向,也模糊不了我的视线,困难吓不倒我,苦和累也不能阻碍我前进。我将用我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以真诚的行动回报社会对我的栽培,及贵公司对我的信任。

对贵单位的向往和对自身情况的综合考虑,希望能为贵单位尽职尽力,若能得到贵单位的录用,我将深感荣幸,静候您的佳音!

随信附上个人求职简历,期待与您的面谈!

此致

篇2

新世纪以来,随着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培养适合未来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所有专业课中“教”与“学”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新世纪新形势下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探索与研究《国际金融》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在结构体系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不同。对其特性的把握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一)理论抽象晦涩,而且更新较快

《国际金融》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许多原理和理论比较抽象、枯燥,而且内容丰富口径宽广,缺乏具体性。比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和利率理论等章节,内容复杂模型众多,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理解。同时国际金融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较快,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新理论、研究新现象,单纯靠教材靠老师无法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国贸专业实践性又比较强,学生比较喜欢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排斥,所以教学难度非常大。

(二)数学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国际金融》是金融学的分支,需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尤其是外汇与汇率、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等章节计算众多,要运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能力普遍不如工科,在学习时面临较多障碍,熟练使用数学工具其实是学好所有经济类课程的前提。此外,《国际金融》对实践能力要求也很高,不但有其特殊性且远高于其他课程(如《进出口实务》、《报关实务》等)。因为他要求的不是简单掌握标准的程序性、重复性工作技巧,而是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学生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为将来做应用型金融服务工作打下基础。

(三)知识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强,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

《国际金融》很多知识在其他课程中已经提及,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国际收支调节、汇率形成机制、政策组合搭配等很多内容就是《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学习又要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相关货币需求与供给、利率的管理等知识又离不开《货币银行学》基本原理。经济管理类很多课程其实是互通的,要求温故而知新,全面学习、理解并掌握。要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必须通过其他授课老师的先行铺垫工作打下牢固基础,学一门忘一门、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学不好《国际金融》。

二、《国际金融》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

《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首先是在新形势下对教学目标做出调整。入世以来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人才的要求也从“量”过度到“质”。除了传统的营销、外语能力外,对于那些熟悉金融和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谈判等知识的人才也是求贤若渴。《国际金融》作为国贸专业主干课程,既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认识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也能为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经营管理风险的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因此,《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单纯的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转变,由单纯注重教师授课向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与研究转变。

围绕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也要进行同步调整与更新。随着金融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汇率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资本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所有企业而言,防范汇率风险,规避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极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增强自身实力,是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故授课时要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与风险管理等知识的比重。在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大关,国际经济纠纷不断的背景下,对于储备管理、国际协调及货币体系改革等方面知识学生也要积极掌握,这与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现实紧密联系。为了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推广素质教育,实践教学部分也要加大授课比重。综合而言,以上内容是编写教学大纲时重点强调的几个方面,也是和传统教学内容体系相区别的地方。

三、《国际金融》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比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更为关键,也是《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教学

首先是多媒体教学,它主要采用图表、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效果比传统的文字讲授好很多。目前高校里已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但还停留在充当演示工具的层次,未能真正发挥优势。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多媒体形式,《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讲解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金融危机等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观看专题教学光盘、金融题材电影等音像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再比如讲解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为了避免空洞说教,可在PPT中加入示意图或者简单的动画,笔者采用了这些方法后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这里面要注意搭配问题,应是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课外网络教学。我们要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大纲与计划、章节重点与作业、自我测验、留言答疑等,有条件还可以加上授课资料和录像,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这些是常驻内容,还可以随教学进度定期增加一些热点专题。师生课外互动也很重要,网络聊天已普及,我们可以借此实现师生的课外交流,拉近师生距离。经济类课程共同特征是热点多变化快,网络教学可以使信息零距离传递并及时更新,先进性远超过课堂。教材选用也很重要,高教版杨胜刚、姚小义主编的《国际金融》配有专门的网络课程网站,资料齐全,附带的学习卡可让学生直接通过网站自学。笔者实际使用中效果不错,值得推广。

(二)加强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

首先,案例教学是加深知识理解的最好途径。当下很多高校在推广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其中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它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总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国际金融》案例丰富,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点。比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时,可加入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案例,讨论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因素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而讲解“外汇储备”时,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外汇储备的管理及运用。案例的选择是成功关键,要遵循两大具体原则:第一,案例要选择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所以要避免无谓的争论。第二,案例要选择非常典型的事件。案例本身应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所以要精心筛选那些经典的有价值的案例。转贴于  其次,实施双语教学是由《国际金融》自身特性决定的。它研究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均衡问题,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涉外经济活动能力的最佳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用英语对专业术语、基本原理进行一定程度规范表达是起码要求。为了在未来工作中与外籍客户顺利沟通和协作,更要不断通过各种英文媒体(尤其是国外网站)获取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双语教学中有两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一是避免注重形式忽略内容,英语只是一个语言工具,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入掌握才是目的;二是避免纠结内容忽略难度,如大幅降低难度会导致课程内容过于浅显,这不利于知识掌握及后续课程跟进。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度”,中英文教学必须灵活,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高低而定,同时也要根据讲课内容的难度灵活变化,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三)大力提倡推广实践教学

《国际金融》目前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的支撑,很多经管类课程其实都是如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于实践教学我们不能单纯以实验、实习去理解,针对《国际金融》这种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不应拘泥于具体形式。《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可从理论实践和操作实践两方面着手:

1、理论实践,包括课堂讨论和课外讲座,目的是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提高素养。首先我们可以经常将一些理论难题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互动实现师生交流与共同提高。学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讨论教学有一定流程,先要做好动员精心选题,如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同时及时给予引导;最后教师总结,形成讨论报告或者小论文等成果。其次我们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学术报告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讲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家型讲座,主要针对与课程联系比较紧密、影响很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实务型讲座,通过聘请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金融相关业务的一线骨干(如中国银行外汇交易业务员)进行操作性理论指导。通过听讲座以及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操作实践,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重点。首先是模拟实践,这需要建立专门的金融实验室,一般包括“金融教学”和“模拟交易”两大系统,既可提供即时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市场的相关行情和资讯评论,也可同步进行相关模拟交易活动。如讲解外汇知识时,可安排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外汇投资的技术方法,亲身体会外汇市场的风险。其次是社会实践,校外实习基地可满足需要,这也为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从事相关金融工作打下基础。笔者课余时间经常带领学生到银行、证券公司或外贸公司等校外实习合作单位进行参观实习,这种学以致用、言传身教的做法很受学生欢迎,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管将来从事外贸工作还是金融服务,都能从中获得很大帮助,很多甚至提前实现了就业。

四、结语

作为《国际金融》授课教师,诚然应在掌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理论实践能力、竞争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但换个角度讲,课程学习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单纯教师讲学生听只会事倍功半,因此《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思路应是先启发引导,然后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学,最后做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教”真正实现学生的“学”,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强调的一点。

参考文献

篇3

《国际金融》作为研究货币资本在国际间流通与运动规律的一门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课程,其内容丰富而深刻,既要沿袭传统的理论,又要根据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充实。然而,目前人们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仍放在金融专业方面,对非金融专业的探讨关注不够,这不适应当前所倡导的学科交叉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本文通过比较我校国际金融课程在两类专业所处地位的不同,指出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应讲授的教学内容的重点。

一、国际金融课程在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所处地位的比较

金融专业与非金融专业由于在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二者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为此,通过对我校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实际教学状况,对国际金融课程在这两类专业所处地位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课程所处的专业地位不同

在我校,《国际金融》在金融专业中属于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时设置54学时。在非金融专业中,《国际金融》一般作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学时多为32学时。显然,国际金融课程在非金融专业中所处的地位相对靠后,学时设置相对较少,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必然将有所不同。

(二)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不同

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来看,金融专业的特色相对偏重于理论方面,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而且要对专业课程内在联系有较好的把握,专业性较强,就业导向更趋向于金融领域,而非金融专业相对偏重基础知识和实务应用,就业面较宽,就业导向更趋向于广大企业。因此,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各自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必须有所侧重,不能照搬照套。

(三)前开课程和后续课程不同

在金融专业中,国际金融的前开课程一般有西方经济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概论、计量经济学等,后续课程包括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财务报表分析、商业银行经营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金融课程体系完整,学时充足。而在非金融专业中,金融相关课程设置较少,主要有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而且课时有限,不具备金融专业完整的金融课程体系。

通过上述比较来看,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不能简单照搬金融专业的模式,应能体现非金融专业特点。

二、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

从知识结构上看,《国际金融》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国际收支方面的问题。例如国民收入账户、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三大账户及其编制;国际收支口径及探求改善国际收支的各种理论等。二是汇率方面的问题。主要涉及汇率相关概念、理论、管制及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演变及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等内容。三是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四是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问题。五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从一门课程的研究体系和内容来看,对任何专业来说没有什么不同,但授课内容应有所侧重。对于非金融专业来讲,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下:

(一)国际金融基础知识

对非金融专业来说,由于开设的金融相关课程较少,对金融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理解往往存在不足,因此,教学课时的1/3多应放在基础知识的讲授中。包括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汇汇率、外汇交易、国际金融市场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这是整个国际金融课程的基础,在这部分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特别是对于国际收支的定义与汇率的基本概念要讲解清楚,对于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下买入与卖出汇率的表示要通过例题来分析,学会正确判断和运用。

(二)国际金融理论

国际金融理论包括国际收支的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开放经济的均衡和调控理论、国际储备理论、国际货币合作理论、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理论。由于课时的有限性,国际金融理论的重点放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和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的学习上,并结合我国国际收支和汇率问题来理解。对于其他国际金融理论学习,通过现实中发生事件如欧盟货币领域的合作、英镑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等,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把握。

(三)国际金融制度与政策

包括外汇管制和货币自由兑换、汇率制度的选择、外汇市场干预、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国际货币体系、区域国际货币一体化、国际金融组织等内容。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等内容的学习,对于其他的内容,一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金融制度和政策,更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以利于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二是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国际金融市场

包括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等。由于本部分中的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的基础知识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已经学习,所以重点放在欧洲货币市场的学习上。再者如今金融市场的交易量伴随金融衍生产品的迅猛发展而急剧扩大,同时也加大了交易的风险,从而导致了金融资产的极大损失。因此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产品也是学习的重点,让学生了解金融衍生品的“双刃”作用。

(五)国际金融实务

包括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等。由于非金融专业与金融专业在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非金融专业更偏重于实务应用,因此,国际金融实务是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重点。学习内容应突出各种外汇交易方式和各种外汇风险管理手段的应用,有条件的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将使学生真正感受外汇市场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和收益,并形成风险控制理念。

在上述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内容体系应与时俱进。国际金融课程教师应将国际金融的教学置身于与世界金融体系接轨的国际化教学之中,密切关注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充实最新资讯,力争最大限度地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其次,加强国际金融课程的实用性,这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191-02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部明确地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应用性”和“高技能”的目标要求,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对人才应用性和技能性的需求特征。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与实施意义

1.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传授知识时紧密结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学有所用;由学生亲自进行项目制作,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最终通过项目的成功完成,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项目教学超越了单纯的专业知识掌握,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意义

使用项目教学法改变了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增强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会沟通、做事的技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大多要用小组工作法,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要以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培养和完成项目的质量来评价学习效果。其特点如下:

1.系统性。“项目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着手。

2.实践性。项目必须真实,教学内容要突出工作岗位技能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特点。

3.自主性。运用完整的教学案例,通过阶段性分组式教学,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激发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4.发展性。长期项目与阶段项目相结合,构成完整的项目教学体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5.综合性。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运用的特点。

6.评价特点。项目教学的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学生职业素质、团队合作、参与活动环节的表现以及项目完成质量等。

三、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国际金融专业旨在培养服务于各类金融机构的专门人才,对专业人才核心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表现出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技能需求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弱,职业素养不够等现象。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岗位对口率低,用人单位有岗位需求却找不到合适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就业岗位等问题的出现。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指引,以就业为导向,将专业建设与岗位要求紧密结合,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结合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具体的实施环节包括:

1.职业岗位分析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结合岗位技能要求,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岗位群、核心技能、知识点、课程设置、各课程应掌握的内容、各教材的内容”为项目点,构建适合“项目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如图所示:

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和技术标准来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核心课、专业支持课、职业通用技能课、职业素质课、专业拓展课五部分组成。其中,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及知识点选取围绕真实项目开展,项目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课程开发主要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金融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组、项目开发团队共同承担项目教学包的开发和课程设计,并把真实的项目案例带入课堂;专业支持课指完成项目所必备的前续知识,如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政治经济学等内容;职业通用技能课指各类专业学生所必备的知识和通用技能,如办公软件操作、大学英语听说读写、商务礼仪等。学习结束,按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及要求再进行专项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在基础阶段学习期间(即第一学年)必须考取金融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证、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保险人资格证、保险经纪人资格证、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等。职业素质课主要指金融机构和相关岗位人员所必备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职业训练,如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团队合作、岗位标准和要求等;专业拓展课指围绕岗位需求,除基本教学内容以外的选修课程。

2.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根据项目特点和岗位要求,国际金融专业主要以任务驱动实施模块化教学,按岗位分组指导为主,全程在实训基地开展教学,人手一机,达到“边学边做”的训练目的。教师授课时,以项目为主,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一般是3~4人),并指定一名学生作为项目经理,负责整个小组的管理和分工等组织工作。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每个阶段的项目(小型项目),如银行柜员单证录入。课程结束后每个小组将完成一个综合性较大,实用性较强的项目(中型项目),如银行柜员综合业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将组织学生交流、研讨、查询资料等,使学生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综合素质。

3.建立适合项目教学需要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包括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两部分。校外实训基地选择管理规范、岗位对口的金融类企业,以校企“双赢”为原则,建立健全合作制度,解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项目组成员由校企联合组建,教师和金融企业一线人员共同承接项目开发任务和专业教学工作。学生“边做边学”,直接参与到真实项目中来,从而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

4.建立开放和共享的“项目教学”资源库

建立学校主导,行业企业参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共享型“项目教学”资源库,为教学、师生交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库包括项目真实案例、立体化教材、实训指导书、课件等。

5.创新符合“项目教学”要求的课程考核方式和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

强调岗位技能考核,推行教考分离、网上考试、项目评价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按照行业标准要求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将职业资格认证融入到专业课程考核之中,可冲抵学分。引入用人单位评价、企业岗位标准考核评价等多重评价形式,构建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6.注重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指导能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从金融机构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来任教;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提高操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项目教学法实施中,专业教学团队应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三个梯队构成,由校内专职和企业兼职两部分组成。其中专业带头人要求必须熟悉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具有企业和项目管理经验、掌握高职教育教学规律。骨干教师是开展好项目教学的核心力量,必须由具备多年企业工作经验或项目管理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并对其强化高职教学方法的培训,要求执高校教师资格。一般教师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好的岗位操作技能和高职教育教学经验,以指导、管理为主,带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四、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成效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凸显了实践性教学的成效:

1.“项目教学”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比以前长了,这样就使得学生可以熟练掌握专业方面的技能。而且项目教学中,各模块的设置是以实际岗位需求一致的,所以学生在就业之后,动手操作轻车熟路。

2.“项目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上课的内容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以任务作为驱动,身临其境进行业务操作,自己查找资料,发现和解决问题,学习乐趣增加了。通过项目教学,学生可以将以前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了如何将“死”的理论知识“活”用于实际应用中,做到了活学活用。

3.“项目教学”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目前,高职学院的在校学生全部是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项目教学中,每一个模块都是由一个学习组的几个学生共同来完成的,这样就使得学生逐步意识到了团结合作对于项目模块顺利完成的重要性,同学之间的配合越来越好。可见,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为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体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成效显著。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国际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和提高了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在高职各类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海玲.项目教学,让课堂活起来[J].素质教育论坛,2007,(2).

[2]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

[3]徐涵.行为导向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International finance specialized project teaching practice and discussion

GAOJing

篇5

【关键词】

国际金融危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1前言

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对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由于经济的紧缩,导致全球的进出口贸易数量大量的减少,所以严重的影响了物流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我国的很多物流企业纷纷使用减薪和裁员等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也有很多的企业没能维持经营而面临倒闭的状况。在这种背景之下,高职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十分严峻,但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这样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所以高职物流管理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2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职总体状况

想要对我国整体的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就要进行抽样的调查,以一个高职学校为例,进行总体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以北京的某一高职学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为例进行分析,来对我国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一个整体的预测[1]。首先这一学校在2007年开始设立物流管理这一专业,目前为止已经培养了352名优秀毕业生。根据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统计上来看,没有就业的有32名,占总毕业生人数的9.09%,已经就业的毕业生有320名,占总人数的91.91%。其中没有就业的人中有6名正在进行继续的深造,占总毕业生人数的1.70%。在这其中2011年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5%,2012年为86%,2013年为91%,2014年为90%,2015年为99%。所以根据就业情况的总图分析,由于金融金融危机给物流企业带来的影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职情况,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总体的水平还比较高。

3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职地区分布情况

通过对这一高效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的调查,可知现在已经就业的人数为320名学生,所以要对这些已经就业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才能对他们就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从而得出比较准确的分析结果。经过实际的问卷调查,我们已经对这一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详细情况进行了了解。首先从这320名学生就职的城市来看,具体的人数如表1所示。由表1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调查的高职学校是背景某一高职,所以有大多数的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就业,由于北京市我国的首都,也是我国产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所以在金融危机的条件之下,没有产生过大的影响,所以在就业的情况上来看,在北京的就业人数是最多的[2]。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在320名毕业生中只有21人选择在上海就业、19人选择在广州就业。之所以对上海和广州进行毕业生就职地区的调查,就是要了解高职学生在我国的特级城市中的就业情况,才能看出高职学生的总体就业水平。但是通过调查,虽然上海和广州都是我国非常发达的城市,但是在这两个地区的就业情况上还是不容乐观,一是由于地域上较远,很多毕业生还是选择了在几乎同等发达的北京就业,二是由于上海和广州的各行业就业人员过多,人力资源也就比较饱和,这种情况下,企业想要有效的避免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就不能轻易的扩充人力资源,所以在这两个城市的就业人数较少。最后,除了北京的就业人数较多,在湖北和其他地区的就业人数也比较多,这也是由于比较发达的城市人员比较饱和的原因,所以很多毕业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去到其他的城市就业。由此看出,人力资源的饱和很大程度上也是收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以金融危机给毕业生就业情况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3]。

4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职岗位的分布情况

在问卷调查中,物流管理专业的320名已经就业了的毕业生中有218名选择了对口的专业或者与物流管理相关的专业,而其他的102名毕业生选择了其他的行业就职,所以在职位的选择上,对口职业的选择已经不是毕业生们的必要选择,在新时期的背景之下,很多的毕业生选择了其他的行业就业,所以就业的对口率不是很高。在这218名毕业生当中,50%的毕业生选择了物流操作员这一职位,30%的毕业生选择了行政这一职位,选择客服和销售职业的毕业生各占总人数的10%左右。在没有选择对口职业的毕业生中,职位的选择一般都集中于服务行业和自营的产业中。所以由此可见,在选择了对口职业的毕业生中职位一般都是比较基层的职业,没有选择对口专业的毕业生也大概如此,几乎没有比较高的职位。

5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职单位的分布情况

同样是通过调查,得知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一般都是在民营企业和小型私企当中,这部分大约占总数量的89%,在大型企业就职的为3%左右,剩余的毕业生一般是自己进行经商。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职学校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企业一般都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小型私企中,在大型的企业中人数很少,这说明在大企业中的高职毕业生的人数比较少。在这其中就职在物流企业有50%左右,说明只有大约一般的毕业生选择了物流企业就职。主要是由于物流企业目前虽然是一种比较流行的产业,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也趋于饱和的状态,由于金融危机的情况,很多的小型企业处于倒闭的危机当中,严重的受到了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劣影响,所以很多的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没有过分的考虑物流产业,而是选择了其他类型的企业进行就职,所以没有起到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另外很多的大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选拔的时候,最低门槛设为本科学历,这就让很多的高职毕业生收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只能选择在比较小型的企业就业,这种情况无论是对毕业生自身,还是物流产业都不是一个正面的影响。

6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就职的薪酬情况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薪酬条件的分布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调查,所有就业的毕业生的月薪平均值为4000元,最低的薪酬为3500元,在这之中3000元3500元的人数为35%,3500元到4000元的人数为55%,4000元以上的占10%左右。有一些毕业生的薪酬较低是因为依然处于非正常职工的状态,所以薪酬较少,有一些毕业生的就业企业规模较小,所以经济发展的水平较差,就导致薪酬的标准较低。由此可以看出,高职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的薪资上低于本科、研究生等的薪资标准,由于金融危机的背景和很多企业的用人标准的限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没有得到比较高的薪酬。所以由此看来,金融危机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7金融危机下调整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措施

通过以上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高职学生的就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有效的提升高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所以应该开展积极的政策对这种形势进行改善。

7.1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在经济宏观调控的这方面,我国已经做出了很多的经济政策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改善,包括大力的扶植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等等。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家应该不断的加强经济的调控,出台更多的经济政策,让我国的物流产业的发展更加迅猛,从而推动我国整体的经济水平。

7.2高职有效提升教学水平我国高职学校在教学水平上也应该进行更多的投入,首先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在教学设备的购买上,还要加强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8结论

综上所述,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国家与物流企业自身都要进行一定的调控和调整,才能在比较严峻的形态中持续发展。高职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也要对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进行不断的提高,这样才能进入更好的企业就职,从而有效的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最终达到全面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麦强盛.国际金融危机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60-61.

篇6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改革的关键是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改变和创新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2012年初,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50%,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实践活动。但是目前实践教学依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高素质、技能扎实的应用性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对高素质和应用型国际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对高职国际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新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使毕业的学生满足企业的需求,实现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的设置状况

国际金融专业是经济类的主要专业之一,主要专业课程有: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商业银行信贷、银行会计、保险业务、国际结算、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分析与实践、银行软件应用和综合实训。这些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类: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实训课程。这三个类别在教学内容上是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学生首先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培养其基本的专业素质;然后根据不同课程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学生学完了上述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后,就进入了综合实训课程的训练,这些课程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集于一体,学生在这一阶段会得到全面的培训以巩固前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二、当前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职国际金融专业采用的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老师填鸭式的教学,不但没给学生创造表达机会,而且制约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阻碍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专业课程构建不合理,实践课教学内容滞后。传统的国际金融专业实践课程的体系,大多按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来进行。一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是在专科或本科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减少课时,删除部分专业知识,来简单地进行实践课程的课程设计及内容编排。这样做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适应不了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

(三)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国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瓶颈,在于教师队伍中缺乏“双师型”素质教师。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加之课务繁重,学历进修压力大,生产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

(四)实践教学资源相对缺乏。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都把自身的发展重点集中在扩张办学规模上,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经费紧张,实践教学设备数量不足或陈旧落后,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有些高职院校虽然拥有实训室,但数量也有限,再加上实训室管理与维护不到位,也会导致实训室无法满足国际金融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目前在国内关于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教材数量很少,致使学生操作没有参考和依据。教材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国际金融专业实训室实验教学的效果。

(五)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难以开展。近几年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在校外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以期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往往是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起来了,而学生因为理论课程学习任务太重,没有空闲时间进行实践。即使到了假期,又会因为学生太集中,数量太多,实践教学基地容纳不下而无法进行实践教学。同时,由于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符合专业实习要求并同意进行实践教学的机构数量很少。即使有个别实践场所可以安排些学生实习,也会担心学生实习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因此,很多实习就是进行一些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或者为企业搞宣传和拉赞助等,根本不是系统地实践,不能达到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提高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性教学水平的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高职教育强调人才的实用性和技能

型,从国际金融专业本身来说,国际金融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并且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金融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只有加强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条腿走路”,才能培养出具备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符合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设计与国际金融学科特点相符的新型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模拟实际业务真实场景,设计案例等方式,让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技能的运用能力。

(三)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室,强化仿真模拟。建立连接网络的国际金融专业实训室,允许学生在课内或课余时间利用实训室,实训室应尽可能利用商业银行业务软件、证券模拟交易系统和保险模拟系统等软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增强专业学习的实践性。

(四)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一方面,让校内的教师走出去。要加强对师资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强化教师的实践意识,要适当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入到金融机构,定期到金融机构实习、进修,到一个具体的业务部门干一段时间,为开展实践教学积累经验。另一方面,让校外专家走进来。一是从金融机构聘请高级管理人才兼任高校客座教授,通过开展各种学术讲座,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政策、措施;二是请金融机构一线的工作人员,通过实训室的软件操作和业务模拟,手把手地教学生具体操作,给学生传授工作经验,既能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又能弥补学生对感性知识的不足。

(五)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国际金融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应当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为核心,建立多层次。立体式实践教学基地网络,使学生较好地参与到各种专业的实践中,直接进行具体金融业务操作。此外,还可以与一些金融监管部门(如银监局、保监局等)、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参与一些经济、金融数据的收集、归纳、整理和分析,锻炼学生进行经济分析的能力。

篇7

(一)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高职阶段,财政金融类、国际贸易类、国际商务类等专业中基本都开设有国际金融课程,以往的教学大多保持通才教育,以课程为基础不加以区分。但是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的要求差别很大,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教学目标也应体现区别,要考虑专业的特色,考虑与专业业务知识的衔接,考虑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特点。财政金融类专业培养的目标主要是金融从业人员,因此对学习的要求更高,达到的理论深度应更深,而国际贸易类和国际商务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并不是专门从事金融行业,而是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应用金融工具和开展金融交易,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利用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国际贸易。

(二)课程内容广泛且抽象,学生学习存在一定困难

国际金融主要研究国际间货币关系和金融活动的规律及其实现形式。作为一门学科,国际金融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国际收支、汇率、外汇业务、外汇风险管理、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其中既有经济学理论,又有管理学实践,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微观操作。这些问题具有相当的深度,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前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国际贸易、会计等相关基础,而高职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课程内容与现实发展和实际业务存在一定脱节

目前市面上针对高职阶段的国际金融教材虽然也进行了诸如项目化设计、工学结合等许多改革,但是在内容选取上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国际金融学科体系,其中有很多??题比较宏观且抽象,与外贸业务和学生生活联系并不密切。比如国际储备管理、远期汇率的计算、复杂的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等,这些内容虽然是国际金融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对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并不实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反而会加深他们对该课程的抵触心理。此外,国际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不断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国家政策不断推陈出新,比如跨境人民币结算、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等,这些都是传统课程内容中没有但是与学生将来工作密切联系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很敏锐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并不断更新和添加新的教学内容。

(四)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仅仅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同样需要引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仍需要教师的大量讲授,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时间有限,课后练习比较难以监控,学生实操的立体化程度不够。因此如何设计合理可行的项目任务,创新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国际金融课程改革思路

(一)结合实际,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既然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国际金融课程是帮助其完善知识结构与提升专业技能,辅助其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我们就将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掌握从事与国际贸易密切联系的金融活动的相关职业技能,熟悉常用国际金融工具、业务特点和运用方法;正确理解和分析国际金融现象,了解国际金融发展新动态和国家政策,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金融意识和理财能力,从而促进提升整体综合素质,为未来职业拓展和个人生活奠定基础。

(二)深入浅出,优化精选课程内容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首先要深入外经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有哪些工作岗位需要具备国际金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其次,分析提炼具体工作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属于国际金融方面的任务作为课程项目的基础;最后从国际金融学科中选取相应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搭配组合,构建国际金融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选取以实际公司业务和岗位能力需要为基础,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知识体系,设置典型工作项目(任务),如果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是现有教学内容中没有的,要补充进来;反之,如果现有教材和学科中的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无关,在实际业务中不需要,则应考虑适当删除。除了强调实际操作性,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敏感度,宏观思维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样既能够与相关职业岗位对接,也保证了国际金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最终我们将课程内容设置成六大项目,每个项目包含不同的任务,具体内容如表 1 所示。

1-2:根据近年数据总结分析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原因,对我国当前国际收支形势和政府相关政策进行讨论。2-1:出口国际收支申报(填写涉外收入申报单)项目三:汇率行情的查找、解读、分析与运用1任务一:外汇行情的查找、解读和运用任务二: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走势分析任务三: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为主题的讨论会11-1:查找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并进行解读。

1-2:查找各大商业银行最新人民币外汇牌价,并进行解读。

1-3:查找国际外汇市场主要外汇币种汇率行情,并进行解读。

实训2:不同情境下成交价的选择和折算。2-1:查找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走势图及外汇评述,结合所学对其近期及未来走势进行一定分析。3-1:分小组完成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为主题的论文。

3-2:小组代表发言,同学交流。项目四:外汇业务操作与运用1任务一:结售汇业务办理11-1:人民币远期汇率行情的查找和解读。

1-2:远期结售汇业务办理。实训3:远期结售汇的运用。任务二:套利和掉期交易模拟操作12-1:为企业选择资金运用方案并计算相应的盈亏。任务三:即远期进口报价折算13-1:查询开户银行中国银行即远期汇率报价,分析汇率走势。

3-2:根据汇率报价进行进口价格折算,选择较有利的报价,或进行还盘。任务四:即远期出口报价折算14-1:查询开户银行中国银行即远期汇率报价,分析汇率走势。4-2:根据汇率报价进行出口报价折算。实训4:出口报价折算。项目五:外汇风险管理1任务一:外汇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任务二:运用金融交易进行外汇风险管理11-1:根据材料分析企业在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时都采用了哪些方法。

1-2:分析不同外汇风险管理方法的利弊。2-1:在签订贸易合同之前,对合同涉及的币种、期限、结算方式进行分析,结合汇率走势预测,对可能存在的外汇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

2-2: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各种金融交易设计外汇风险管理方案。项目名称1任务名称1具体内容项目六:国际贸易融资操作1任务一:出口贸易融资操作任务二:进口贸易融资操作任务三:保理业务操作任务四:福费廷业务操作11-1:办理打包放款:具体流程、填写申请书、签订《打包放款合同》。

1-2:办理出口押汇:具体流程、填写押汇申请书、签订《出口押汇合同》。

1-3:办理出口信用保险。2-1:办理进口押汇:具体流程、填写进口押汇申请书、签订进口押汇合同。3-1:办理保理业务:具体流程、填写申请书。4-1:办理福费廷业务:具体流程、填写申请书。(三)教学做一体,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W模式下,各个任务均按照任务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布置工作任务、知识准备、操作示范、项目实施、成果评价、实训练习等步骤展开。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是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料,教师在日常备课时就应多积累教学素材,尽量使用视频、图表、图片、真实业务案例等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设置工作情境,通过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设定,使学生具有职业代入感,激发其完成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促使其自主学习。三是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教师不再一味地讲授知识点,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表达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四)多元评价,完善考核方式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方法,根据项目完成情况打分。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特别注重学生在平时的学习,重点考查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项目的完成情况。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把功夫用在平时,避免了传统授课中学生期末突击复习的情况,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课程设计的实训项目,可分为个人实训项目和小组实训项目。其中个人实训项目要求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主要适合于一些单据、表格的填制、计算等,此类项目的标准比较明确,答案统一,由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打分。小组实训项目则是由多名同学共同完成,涉及环节多,项目成果多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小组实训项目的分数构成采用以下方式:

100%小组项目成绩70%教师评价70%成果评价

30%学生评价

30%组内成员互评

篇8

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的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是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是英语教学适应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培养实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重大变革。正是基于商务英语的特殊任务与功能,对此专业开设的课程应该不同于常规的基础英语教学,本文从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金融》这门课程所开设的目的意义和教学方法改革尝试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有助于商务英语的教学改革。

一、国际金融的教学目的的改革

国际金融课程在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的是不同于经济类专业的教学目的。首先,商务英语是一门应用型的边缘交叉学科,是以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涉及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性综合体.是英语的一种重要功能变体,亦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商务英语的教学内容除语言知识外,还涉及文化、经济、贸易、金融、管理和法律等诸多方面。其“交叉性”,在于它只分别涉及上述各种有关学科的部分内容,而并不包括这些学科的全部内容,它只是上述学科部分内容的综合,而不是这些学科全部内容的总和。这种“交叉性”既表明它的独立性,即它是一种新的独立的学科,也表明它的综合性,既它与相关门类有多方面的错综和交叉。所以,商务英语的教学重心应是商务方向的英语,而不是商务专业知识本身。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第一所贸易专业高等院校―北京对外经贸学院(现为对外贸易大学)成立,商务英语的教学也从此正式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贸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外经贸已由过去的单一的对外贸易发展到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经济合作、对外技术合作、对外服务;对外贸易也由原来单一的货物贸易发展成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形成了“大经贸”格局。其次, 国际金融学的课程性质、教学要求一般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国际金融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经济学科,是世界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金融的形成以宏观经济的一定开放程度为前提。国际金融学关注的焦点是内外均衡的相互关系和外汇供求及相对价格―――汇率问题;在产出、就业等其他宏观经济目标既定的条件下,国际金融学研究的是外汇市场与国际收支均衡问题。“国际金融”课程的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涉外性。通过“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金融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国际金融的一般原理;掌握远期、期货、期权等外汇业务、国际储备管理、利用外资等主要国际金融业务。本课程理论要求高,实践性较强。较高的外语水平对学好国际金融很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与国际金融业务与日俱增,虽然经济类专业也开设了国际金融这一专业,但是经济类专业注重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注重国际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根据我们的调查与信息反馈,经济类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出去后从事国际金融业务熟练准确,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业务能力,在国际金融业务的商务谈判中,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应该更注重的是在实际操作中语言的形式与表达,当然,对于专业知识必须要有一个体系构架存在心中,对于国际金融业务的专有名词要懂得其含义与语言的表达,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对业务的实际操作掌握与运用。笔者对这门课程进行了多年的教学,其体会就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于金融业务的运用能力较弱,这与学生本身的素质也有关系,商务英语专业的生源是文科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国际金融这门课程在商务英语专业中的教学目的可以定位为国际金融业务的概念及理论的语言表达形式,实际业务操作的语言表达,而不再与业务的精通与娴熟。最后,教学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方案,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反映

金融国际化、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市场化的要求,贯彻“实践、实际、实用”的原则,加强金融行业和学科的前瞻性研究。做到金融理论与金融应用相结合、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相结合、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对内金融与对外开放金融相结合、历史金融与现实金融相结合。突出强调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加强实践课教学,增强学生的实务操作与动手能力。

二、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方法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谈谈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1.选择内容新颖,合乎经济发展需要的教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经济活动中金融创新的速度也在加快。新的交易品种、新的交易规则不断充实和更新着《国际金融》教材的内容,时代的发展要求这门课程必须紧跟国际经济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经济活动。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的教材未能适应时代的这一要求,内容陈旧,一些新的国际金融理论、交易品种和交易规则并没有被充实到教材中。欧美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更新速度快,能够较好地适应现实的要求。虽然国内也出版了一部分欧美教材的中译本,但在教学中有两个缺陷。其一,这些中译本教材部分内容在翻译后晦涩难懂,未能达到“信”、“达”、“雅”的程度,没有真实再现原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给教学活动带来了障碍。其二,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中译本教材,难以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英语从事涉外经济活动的能力,学生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不高。因此,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欧美英文版教材,同时应用双语教学是时代的要求。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国际全金融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国际金融课程学习中必须引入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1)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金融交易环境。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相关的软件,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购买这些软件,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模拟操作的平台。比如,随着银行利率的逐步降低,银行客户的理财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外汇买卖作为一种风险较小的投资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在期货市场中进行投机以牟取利润的方法,也是一种新兴的投资途径,在我国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采用。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下,市场上存在很多完全涵盖了实际运行的期货、外汇交易系统功能的软件,如智盛系统等如果学校有条件买回这样的软件,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些软件的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业务技能,以培养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素质。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学生素质体现为:经济知识缺乏,数学基础较薄。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应该结合当前的实际的经济形势,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比如讲授汇率这一张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课程,首先结合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讲授这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给世界各国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做出力保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2)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自汇改实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升值幅度逐渐加快。2008年4月10日,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人民币汇率开启了“6时代”的大门。2009年国际储备的进一步增高对经济的影响。(3) 由于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国内的一些媒体、财经类杂志都会报道一些与国际金融有关的信息。据调查,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发展中出现一些新的事件都是同学们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比如:1997年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问题。中国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下可兑换,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在积极有序地推进。目前为鼓励资本的合理流动,政府推出了QDII、QFII的政策,媒体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很多。货币政策与中国房地产问题等一些热点话题学生们接触的比较多,所以他们很想通过对《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对上述内容行进一步的了解。这样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3.《国际金融》课程在本科学生中可以尝试采用双语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汇率含义和类型、国际货币制度、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部分时,英语的比重宜相对较大;而在讲授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国际风险管理、衍生工具交易、货币危机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部分时宜适当加大中文解释的比重。

4.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可以以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的形式讲述课程信息。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大量文字内容短时间内呈现在屏幕上,非常适宜于给学生在课堂上讲授国际金融的新理论、新动态。因此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可以很好的完成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

5.积极研究《国际金融》学科发展的新动向

《国际金融》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金融活动也越来越频繁,遇到的国际金融问题也越来越多,如国际储备的管理问题、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问题、外债规模的管理问题、货币一体化问题、国际金融风险的防范问题等,这些都已成为《国际金融》学科研究的新课题。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将国际金融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到教学中去,这集中体现在对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更新上。如,随着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发展,欧盟国家如期推出了统一货币―――欧元,因此对于欧元的起源、稳定及未来发展的研究也就成为了国际金融学科的新课题,同样在教学中也及时增加了这部分内容。

6.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并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国际金融》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应用能力、运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注重模拟、实训、实践等环节的教学,培养好用、顶用、耐用的,面向一线的兼用型人才。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理想入手,以掌握方法论和创造性思维为主线,以知识、概念和理论为基石,采用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分析式、情景式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设有关《国际金融》教学的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提高学生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总之,采取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金融这门课程应该采用多样化的理论课教学方法,在讲清经济金融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课堂提问、讨论、辩论等形式应占理论课教学课时的一定比例,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金融这门课程还可以改变单纯以闭卷笔试为主的理论课考试方式,适当增加口试、答辩、现场测试、操作演示等多种考试形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多种措施,激励教师和同学积极、主动参与教改,从根本上改变教改是少数人的事的认识。多数教师和学生并不了解教改的内容、目的和实施进程,不关心教改,从而影响教改成果质量和效果的状况。教师和学生是高校的两个主体,教改只有调动了这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达到教改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14-0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适应这一要求,国际金融专业课程的规划、建设和教学应当坚持“能力本位”,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

一、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创新的意义

1.市场的呼吁。目前,纵观我国的商业银行,从大银行到中小股份制银行,几乎家家都有相当分量的国际金融结算、担保、融资、理财、外币兑换等等业务,这些业务和相应的岗位需要学校培养和提供有国际金融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2.专业人才的行业要求。据了解,金融企业需要具有一定金融理论水平和金融专业技能、具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胜任特定金融服务岗位的高素质金融专才;需要知识结构合理、金融专业技能过硬、能够胜任多个金融服务岗位的高素质金融通才。

3.强调技能培养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手段。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并向社会输送高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专门人才,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理论功底、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熟练的专业技能,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训教学达成,国际金融专业也不例外,国际金融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放在重要的位置。

二、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脱离现实,与市场相脱节。课程设计的关键是体现市场的需要,行业的要求,专业的特征,原来的课程却注重学科的建设和系统完善,知识性强,实践性和市场适应性差。

2.国际金融课程普适性低。如原教学规划偏重于国际贸易和金融专业,没有考虑到本地区国际金融业务还不发达和农村银行网点几乎没有国际金融业务的事实,对金融专业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考虑不足,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基本技能不全面,对各种金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缺乏普遍适应性。

3.国际金融课程实践性低,能力培养的强调不足,方法不佳、课时不够,实训条件差。

三、国际金融专业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的理念。坚持“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每个案例和实训项目都明确培养的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角色扮演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明确的角色主体意识,自觉地将学过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互补为用,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和知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是开始,“学”在其中,“做”是目的。我们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把课程内容与实训内容组合成一个个教学项目,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全方位考核”体系。建立严格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实训和案例分析均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程设计的思路。目的明确:以培养各类金融机构国际金融业务经营和管理中,以及和涉外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所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能力与素质为目的;突出重点: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精神为灵魂,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内容模块化: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目的,建立“四个模块”教学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化: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参与式、交互式、模拟教学和实训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手段现代化:通过建立多媒体课件、立体化教材、网上资源、第二课堂、企业基地等,丰富教学手段,建设现代化的、重实践的教学环境。考核立体化:以考核和激发学生提高自己的国际金融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职业道德为目的,建立全程化、立体化测试体系,包括基本理论测试和业务能力测试两部分。

四、国际金融专业课程新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1.市场导向。在办学方向上,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和造就人才;在办学内容上,以行业的要求来设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训项目、教学方法;在办学效果评价上,“双证”要求;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就业方向;用人单位的评价。

2.工学结合。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内实训、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3.实施“双证书”一体化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推广和实施,不仅使70%以上的专业学生毕业前能分别拿到理财师、证券从业人员、保险从业人员等从业资格证书,关键是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和组织运用上都必须考虑。

五、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规划

1.设计高职高专《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框架。本专业课程采取模块化教学,选取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因为,目前模块化教学已经是我国高职教育普遍认可的教育模式,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在针对性和适用性问题上,我们的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从目标岗位出发。通过座谈会等方式,由银行、企业提出目标岗位的任职要求。

第二,分析目标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

第三,确定国际金融专业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第四,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确定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上,我们遵循两个原则:针对性。针对目标岗位知识要求和能力养成的需要设置教学内容。适用性。

2.设计合理的理论和实训课程体系,适宜的教学内容。拟增删的课程和相关内容和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料建设。通过课程组教师对国际金融行业以及外贸企业的资深专家、富有业务和管理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的调查、分析和讨论为基础,根据实际工作岗位对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并结合国际金融专业以及其他金融专业的建设方案和教学标准设计的,在强调“能力本位”原则、理论知识“够新、够用”的基础上,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改。

3.研究和筛选有效的理论和实训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们研究和筛选使用以下教学手段和方法:

(1)充分利用现有实训基地,如模拟银行、国际金融业务模拟实验室、会计业务模拟实验室、多媒体机房等校内金融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并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由此,我们不仅可以在教室进行案例分析、业务操作训练,还可以再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实习,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完善了多媒体课件以及音像等教学手段。

(3)推广网络化教学。实施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运用相关的教学、软件系统,借助网络,及时补充传授课程内容、案例阅读、进行网上辅导、布置课外练习、与学生进行互相交流等。

4.编撰体现新思想、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的《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际信贷》等相关教材。

5.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过程如何强调以能力为本位注重科学化、程序化、目标化。

参考文献:

1.唐海燕.机制基础课程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初探.中国成人教育,2007(3)

2.首珩,陈维克.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11)

3.潘昊.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律制度研究. 湘南学院学报,2010(12)

篇10

中图分类号:FG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210-02

一、兴趣尤其是专业兴趣在大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使人在认识过程或活动过程中对某事物带有稳定、主动、持久的指向性,是人们行为的内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造、创新与兴趣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著名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往往和他们的学习兴趣、专业迷恋分不开。丁肇中教授深感: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与创新探索精神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看兴趣是创新人才成长的诱因和原动力之一,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中学习兴趣是一种原动力基因。学习动力是推动学习活动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方向以及保持和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也是其他外在动力、动机的内化。浓烈而稳定的专业兴趣是高素质人才成长并有所成就的基石。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人才目标仍然要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具有浓厚兴趣,同时也为毕业后一些学生的深造奠定基础。犹如美国耶鲁大学所认为的:“专业要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在个人的兴趣和需要上。”

二、现阶段大学生学习兴趣的现状及其原因

据调查,现阶段,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由于学生报考前缺乏对国际金融专业内容的了解,因此,导致在高校一些国际金融专业学生中存在着缺乏专业兴趣、上课缺席率相对较高、学生不注意听讲,课堂气氛沉闷、课后不复习等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经过研究找出高职高专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归纳如下:

1.学生的志向水平相对不高

志向是指一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奋斗目标持有的较稳定的抱负和期望。学习兴趣和学习志向是紧密联系的,学习志向水平高的学生,对自己的目标设置就高;对学习抱有较高的期望,也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去学习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根据国际金融专业实验班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志向水平都相对较低,并且专业教师也很少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合理引导,所以学生们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因而缺乏努力刻苦学习的动力和学习兴趣。

2.教师的感染力有待增强

常言道:学者为高,师者为范。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教师学术水平不高,对教学内容缺乏研究,课堂上机械地照本宣科,讲解枯燥无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答复,长此以往,势必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大大削弱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课堂上旁征博引,谈吐不凡,而又不乏风趣幽默,必定会有极高的个性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中创设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和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寓教以情,以情感人,使学生以热爱的心态来进入学习,其结果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3.缺乏重要他人影响的激励

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重要他人是对大学生构成影响的主导性因素,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偶像性重要他人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离不开特定的学习环境,离不开与教师、同学、家长和社会的接触,这些日常交往的对象有可能会成为大学生的重要他人,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其他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相互结合,形成一个优化的育人环境。有关这方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很少了解本领域的杰出的成功人士,更何谈将经济大师、金融学家、知名学者作为自己的偶像,这样的“重要他人影响”就无法产生正效应,也无法依此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亟需完善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优胜劣汰的法则对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给大学生带来无助的情绪。许多大学生在这种状况下,感到前途渺茫,淡化了学习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学习上遇到障碍而无法逾越,致使自信心受挫,产生了学习焦虑。这些压力如果不及时化解,不仅会影响大学生学习兴趣,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身体健康,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学习,荒废学业的严重后果。

三、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方法探析

1.转变教学观念,改善师生关系

大学生学习兴趣最根本的是来自其自身的内在驱动力。但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改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则能在很大程度上激活其内驱动力,推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增强,进而促进其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的改变,对于改善师生关系进而激发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变师生之间高低观念为平等观念,才有助于彼此融洽,才有助于寓情于教,以教感人,以人为本,以本助“兴”。改变师生之间的主从观念为互动观念,才有利于扩大交流,拓展学习兴趣;才有助于学生克服自卑,增强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变师生之间施教观念为服务观念,才有助于建立和健全新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助于学生从学习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从而提升其学习兴趣。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下,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帮助学生提高志向水平,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了解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从而努力刻苦地投入学习,激发起成就的动机,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评价教学方法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教师除了要注意改善教学态度以外,还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与教学层次相适应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1)“倒位式”教学法。即先由学生讲述,教师再进行评价和纠正。比如在学期中,根据教材安排,我们课题组教师将《国际金融》中国际货币体系一章中的国际金本位制这一内容布置学生在课下准备,上课时再挑选几名学生(可由教师指名但最好鼓励学生自愿报名)上台分别负责讲解这一章部分内容,学生讲解之后,先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然后再由老师进行全面小结,并针对学生理解本章节的现状及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以作到有的放矢。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谈话式”教学法。即教师不断地提问题,学生不停地思考作答,整个教学过程就好像是教师和学生在亲密和谐地对话。教师在设问时要注意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步地学习新知识。而大部分问题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范围内,但必须动脑筋,努力思考,学生才有可能回答出来。回答问题的方式允许多种多样,可一起回答,可找个别“走神”的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抢答,并允许互相补充,彼此辩论。这样能使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兴致勃勃地积极思考和发言,从而收到很好的激励进取、引发兴趣的效果。

3.构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

高校要加强心理教育的力度,系统地开展学习心理辅导,及时解决大学生身心方面的困扰。首先,在学习方面,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经常举办学习心理讲座,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调适,帮助学生进行正确归因,树立学习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其次,在社会实践方面,高校应积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使他们走入社会,认识到在经济时代只有知识才是发展的核心,从而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将社会外部需求转化为个体内部需要,形成持久的、积极的学习动力系统。再次,在就业方面,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辅导和具体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促使他们更加刻苦地学习,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最后,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辅导员、班主任应加强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帮他们减轻思想压力。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也是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必要保证,各高校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把自己的学习与社会发展、自我发展联系起来,自主学习,提高效率,促使自己早日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