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体责任汇报材料模板(10篇)

时间:2023-01-09 06:45: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个人主体责任汇报材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个人主体责任汇报材料

篇1

第一, 加快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据统计资料证明:88%的质量事故是人的失误造成的。这就要求所有从事施工的质量管理人员及操作工人都应掌握有关的操作规程及验收规范。以优秀的工作质量来创造优质的工程质量。在改革用工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强化质量教育和培训,由于国家用工制度的改革,工人能进能出,人才流动性大,企业有了用工的自主权,现在不少建造企业实行的是合同工、临时工等用工形式,这无疑对企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着诸多弊端。由于临时工的增加,新进单位的工人基础差、技术低、个人情况了解不清楚,很难规范管理,严重影响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大量乡村工匠逐步流入到各施工企业一线生产工人主体,其问题尤为突出。他们有的根本不懂什么叫规范和验收标准,只关心完工收钱,因此,新工人来单位后必须进行教育和培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从确保质量出发,因人而异,合理安排工作。所以,要杜绝工程质量事故,一方面要加快用工制度的改革步伐,逐步建立起以合同制工人为主体,以临时工为调剂,相对稳定的、结构比较合理的施工队伍。另一方面,在队伍调整的同时,强化质量教育培训,以增加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激发他们学文化、学技术的积极性,提高操作技术,使他们不仅有提高质量的自觉性,而且知道怎样去提高质量,具有提高质量的技能,只有这样,建筑工程质量稳定提高才会有坚定的基础。

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必须重点突出质量责任制。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质量保证网络,负责日常施工作业面的监督,同时自觉地接受有关部门的质量监督,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应立即进行整改并加以总结。近年来企业的项目承包责任制已全面推行,实践证明,企业实行承包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的质量意识、取决于质量责任制的落实、取决于工程质量的优劣。如不能正确对待质量责任制在承包经营责任制中的地位,不克服单纯利润观点驱使的行为,必将对企业承包产生影响,不处理好这些问题,势必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 必须加强材料质量的进口关。搞活建材市场,促进了建材生产,疏通了流通环节,推动了建筑业的发展,但是有不少建材企业,特别是有些新办的乡镇建材企业,由于技术落后、资金不足、职工素质差和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生产出来的建材产品质量不高,再加上流通过程中经销商采取“回扣”、“好处费”等不正当手段推销产品,致使不少质量低劣的产品用于建筑工程,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加强建材的质量控制,严格把好进货关,确保不合格产品不采购、不使用,只有这样,工程质量才能有可靠的保证。同时,还必须严格检验制度,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构件及新产品的试制必须严格把关,消除事故隐患。

第三,设计不合理,达不到质量要求或出现根本设计错误,都可能给工程质量带来严重后果。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先熟悉图纸,发现疑问及错误及时提出,不能盲目按图施工。本人在施工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该工程为预制桩基础,然而在基础承台施工后,即进入基础梁施工。根据设计图纸,该工程四角挑出桩1.8米,属悬挑结构,故该外挑部分基础梁内部配筋应该按悬挑梁结构配筋,可图纸中则明确注明主筋在下部,为间支梁配筋。如按图施工,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重大事故。为此,我项目部迅速与设计院取得联系,并找到原设计负责人汇报情况,最后该院重新设计,更换施工图。这避免了一场质量事故,也会企业赢得信誉。

第四, 建筑市场的开发,打破了地区垄断的局面,促进了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和发展。由于过渡时期,管理跟不上,市场不规范造成某些混乱,如无证施工、无照施工、越级施工、层层转包、出卖证照、冒名顶替、资质不符等问题屡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的提高。因此,要严格进行建筑企业的资质审查,特别是以质量为重点进行资质审查尤为重要。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定期、不定期进行建筑企业的资质审查,决不能让那些以一、二级企业名义接下来的工程,通过层层转包给三、四级企业施工。凡资质不符者严肃处理,严重者法律制裁。只有这样,才能使建设工程的等级与承接工程的队伍资质相符,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

当然,除了以上主观几点外,造成质量事故的客观因素也很多,比如:机械方面要根据不同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选择适当的机械设备也至关重要: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措施等方面均要紧紧围绕保证质量的前提;环境方面,应对影响质量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总之,我们必须要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防患于未然,把质量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因为工程项目的质量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它不仅关系到国家建设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好坏。

综上所述,分析了引发质量事故的原因,以及预防的方法及重要性。的确,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是高度集中的科学管理,因此,从项目经理到每个工人在思想上应有高度的质量意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就是效益;在行动上应严格执行有关规范、验收标准,每道工序实施层层监控,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和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交付满意工程。

参考文献

篇2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半壁江山,高职生也已成为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社会上还存在着对高职教育的误区与偏见,人们对高职教育、高职学生缺乏了解,常常片面地认为高职院校是末流的高校,高职毕业生是末流的大学生,致使学生及其家长不情愿选择这类学校,学校的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用人单位也低看这类学校的毕业生,高职生自身也由此受到影响,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2+1”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产学合作教育探索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法,许多高职生对其培养目标和其实际意义还缺乏认识,在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难、挫折和困惑。因此,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其成功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2+1”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属于职业定向教育,它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2+1”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新的育人模式,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为目标,努力培养社会急需的“银领”人才。它的突出特点是产学紧密结合,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共同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其功能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这要求高职教育应该努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根据岗位和岗位群所需能力与素质来提炼、整合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以此增强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的紧密度,提升毕业生与岗位需求对接的紧密度,使毕业生适销对路。

二、树立正确就业观,辩证看待就业问题

1.高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

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是社会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人才,而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工作是能成为“白领”,或者是到效益好的企业去,到大城市去。他们重视自我发展,朝着重视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比较乐意选择发展潜力较大、行业前景较好的单位。这基本反映了学生的就业期望,说明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这种改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应该提倡的。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就业的认识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能客观认识社会以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盲目追求大企业、好单位,对自己没有客观的评价、合适的定位,期望值过高。

2.正确认识和辩证地看待社会就业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就业的能力和需求影响明显下降,大学在扩招,毕业生在增多,下岗失业人员增多都增加了就业的供求矛盾。一方面就业需求在增加,另一方面创造的就业岗位有限,大大增加了就业压力。大学生年纪轻,阅历浅,思想单纯,心理不够成熟等,因此要从主、客观两方面认识社会就业问题。其实社会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还是非常需要的,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动手操作能力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非常看好。

三、正确定位,将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1.正确分析自我,认识自我

在实际择业过程中,过高或者过低估价自己,都会给择业带来危害。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专业知识水平、技术技能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同时,要认真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该如何弥补;了解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后,要相信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减轻心理负荷,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确立或调整好自己的就业目标,避免过高的心理预期。

2.将个人就业愿望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每个毕业生都希望毕业后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但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各地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和劳动报酬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毕业生个人的愿望不可能都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人才,职业教育属于职业定向教育,毕业生理应对口就业,但是由于有的专业设置还比较狭窄,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高职生在择业时要立足职业教育就业方向,注意把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统筹考虑,适当降低择业期望值。

3.摆正就业心态,立足生产一线和基层就业

“2+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是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大型国有企业,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如愿进入大型国有企业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不仅是政策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是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正确方向,更是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毕业生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从现实和发展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既不能只靠城市资源,更不能仅在城市就业。高职毕业生应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到中小企业去,到基层到农村去就业,因为那里更急需职业技术人才。

四、适应就业市场,树立务实就业观念

在“2+1”模式下,高职生从第二年结束前就开始进入了就业市场,参加企业实习或者就业的面试,进入社会,进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因此一定要认真分析目前就业现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1.进入就业市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了解现行的就业政策法规。大学生在进入企业前,加强对就业法规政策的学习非常重要。既要了解当年和往年国家和有关部门及省市(州)制定的行业性和区域性就业政策,以及所在学校制定的具体实施意见,也要学习领会《劳动法》、社会保险法规和人才(劳动力)市场管理、运行、办事程序以及国家即将颁布的《劳动合同法》、《促进就业法》,有针对性地选择就业地区、行业、职业和单位,走出就业的“误区”。

(2)了解“2+1”模式合作单位。学生第三年要在企业这个育人环境里进行实习和完成毕业设计,一般情况下,这种实习是和就业挂钩的,因此,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素质教育环境等是非常必要的。

(3)掌握丰富有效的需求信息。主管部门和具体用人单位在进入就业市场时一般都带有各种介绍材料,毕业生应及时获取这些信息,认真筛选排队,然后加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洽谈的成功率。

(4)掌握必要的礼仪和面试谈话技巧。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改革开放的大步推进,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独立发展的空间,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合理流动,人力资源也同样在流动,社会不再有从一而终的职业。大学生不必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大学生的流动就业创造了条件,如毕业时将户口迁回生源地,把档案托管在工作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因此,毕业生没有必要强求一时的“完美”,完全可以先就业,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职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在发达国家,一个人一生平均要换工作4~5次,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学生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

3.诚信就业,慎签协议

现在的用人单位在进人与用人方面越来越重视诚信,不少单位在进人时就提出德才兼备,这里的“德”就包含了“诚信”。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公平、公正参与就业的竞争,树立正确的诚信观。

高职生在参加“2+1”合作单位实习就业面试时,因为是在大学二年级下半年,二年级的学业成绩、获奖情况等还没有出来,因此,在参加企业组织的实习就业面试时,更应该实事求是、客观地提供自己的真实信息。从“2+1”实施情况来看,一些学生在参加面试时,用夸张的美语推销自己,夸大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动手技能,结果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后“原形毕露”而被辞退。

目前高职生的就业形式主要是协议就业和灵活就业两种。协议就业能够明确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对毕业生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就业形式。目前高职院校协议签约率很低,有的专业不到5%,所以高职生对于协议就业非常看好。因此,一方面出现了有些毕业生滥签协议,甚至签定了几份协议,既抢占了其他学生的就业资源,也给用人单位带来了不便。另一方面,个别企业也抓住了高职生求签协议的心理,双向选择确定不久就和学生签了协议,在当学生发现企业不理想而解约时,收取违约金。上述两方面实际上也是就业市场上的一种不诚信现象。

签约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同时也是法律行为,因此签约前的了解洽谈十分必要。毕业生应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包括单位的隶属关系、规模、效益、管理制度、户口审批手续以及将来的劳动合同等,一定要慎重签约,以免日后发生纠纷。

4.树立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并不只是参加传统意义上的双向选择就业,自主创业也是一条很好的就业之路。自主创业是通过采取单干、合伙等方式创办公司或其他其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来创造就业岗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自主创业给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特别是复合型、技能型的高职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诚然,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自主创业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5.充分发挥校企共同育人作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就业

“2+1”培养模式下,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是高职教育领域校内、校外不同时间和空间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如何帮助学生做好“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学校和企业既有责任又有义务,二者应该充分发挥不同阶段的育人功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就业。

(1)高职生在“1”中的思想教育。学生经过两年校内专业学习结束后,通过实习“录用程序”后到企业“顶岗实习”初期,是学生思想状态的大暴露时期,相对而言是学生管理教育的盲区。这一阶段,学生刚刚下企业实习,对企业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价值理念、行为标准等等还没有形成理性认知,许多思想认识问题或生活、工作不适应问题都迅速暴露出来。这种短期内“剧烈”的暴露和“阵痛”,从长远来看并不是什么坏事,而是为我们今后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具体的“工具”和“方法”信息,指明了下一步学生管理和实习控制的方向和目标。当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一段时间后,初期的一些认知逐渐清晰,此时根据学生思想状况的暴露情况和企业对学生思想品质等诸方面的反馈和评价,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再教育”,通过“正”和“反”、“前”和“后”的思想对比,对所有实习学生进行形象而生动、有理有据的思想剖析、行为诊断和实践引领,对学生思想状况的根本转变和职业人良好素质的基本形成非常有利。

(2)在“2”中进行就业“全程化指导”。树立对大学生“从一年级做起”、进行三年全程指导服务的理念,把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在大学一年级,侧重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介绍专业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情况,将所学的专业与未来的素质要求和就业出路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大学二年级是学生积累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阶段,通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的教学,以及各种技能的实习、实训,学生成了准“宽基础、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即将进入“2+1”中的“1”实习就业。因此,在这个阶段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结合社会需求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适当的技能培养,以塑造适应未来就业市场需要的全人。二年级下半年,要根据高职生特点进行就业制度政策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并要对部分学生进行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其打好“从学生到社会人”角色转换的基础。

(3)在“1”中推行“三位一体”的就业指导。三年级是实现就业的关键性阶段,因为此时即是“2+1”中的“1”的实习与就业结合阶段。“三位一体”是通过学生实习工作的流程和分工,把辅导员(或班主任)、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导师三部分人员有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立体网络。“三位”是指学校辅导员(或班主任)、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专职实习导师三者,这三者的工作领域几乎涵盖了学生从学校到实习单位所有时空,能够把实习学生的岗位工作情况掌控起来,具体适时进行指导;“一体”是指以上三者通过实习学生的实习思想汇报、实习月总结、实习季总结、实习感悟等材料的交流,突发事件的及时沟通、解决和总结等,统一思想、统一步骤,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就业心态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篇3

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就是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而用好现有人才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要做到用好人才,为高校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客观上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而且,建设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必须不断创新用人机制,使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也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组织保证。因此,建立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又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多元化用人机制,就成为高校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下面就以本人所在高校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如何推进高校用人机制的多元化。

一、建立全聘与非全聘相结合,长期聘任与短期聘任相结合的用人制度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对高校教学人员普遍采用任期制、终生制和合同制等多种灵活用人制度,如美国科研机构多采用任职年限制,日本近年来也打破对科技教学人员普遍实行的终生制,推行任期制等。

以本人所在高校来说,对管理岗人员及专业技术岗人员施行的是全聘与非全聘的聘任制度,三年为一个聘期,受聘人必须达到所聘岗位要求的聘期目标才能予以聘任。如不能完成聘期目标,则只能聘半个聘期,一年半后再进行考核,如合格可聘满一个聘期。否则落聘,执行学校关于落聘人员的政策。学校通过采用这种全聘与非全聘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理顺了人事管理体制,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建立起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职务聘任制度。

针对校内工勤岗位聘任,学校采取“长期聘任”和“短期聘任”的方法。长期聘任适用于人事关系在学校在编职工,年度考核按学校办法进行考核,原则上考核合格者聘期结束后学校会续聘,三年为一个聘期。如连续三年考核为不合格,学校可以解聘,予以辞退。短期聘任适用于校内的聘任制工人,用人单位同聘任制工人签订用人合同,并报人事处备案。一般聘期为半年或一年,期满合同终止。采用这种“长期聘任”与“短期聘任”相结合的办法,既可以保证校内用工的稳定性及工作传承性,又能体现劳动用工的灵活性,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二、积极推进人事制度的实施,规范对人事人员的管理,合理使用各种临时聘用人员

人事制度是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人事管理制度,属于一种契约化行为。其最大特点在于实现人事关系管理与人员使用相分离,它打破了传统的所有制限制,单位成为独立的用人主体,在聘用合同的约定下享有人才的使用权,逐步把原来由单位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本单位中分离出去,走向社会化管理。

人事制适用面很广泛,可以用于引进拔尖人才、紧缺人才以及新接收人员。就我校情况而言,新进入学校工作的学历在硕士研究生及以下的各类人员,包括应届毕业生、新调入人员、接收安置的退役士兵等都实施人事制。

1、聘用程序

(1)学校在编制内设置聘用岗位。

(2)首次应聘人员的聘用工作由学校组织实施;后续聘期的聘用工作由聘用单位按规定程序组织实施,报学校人事处备案。

(3)人事处负责办理受聘人员的人事手续。

2、签订合同。学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河北省、本校有关规定制订《聘用合同书》,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聘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工作时间,工作报酬及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劳动纪律,聘用合同变更、终止及解除的条件,违犯聘用合同的责任,争议的解决方式及双方其他协议条款等。

三、进一步完善返聘人员管理办法。

为适应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根据工作需要学校可以返聘离退休教师从事教学工作。

1、返聘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所聘教师须从副高及以上教师岗位上退休,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完全胜任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要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人员中选聘。同时该教师须具备独立承担和完成本岗位工作职责的能力和素质。

2、返聘的具体规定。聘期:教学返聘一般以授课时间;学科建设、管理、教辅岗位一般以学期或1学年为一聘期。期满后视工作需要及个人身体等情况可续聘,未办理续聘手续的视为单位不再续聘。

待遇:返聘人员在返聘期间其退休待遇保持不变,所承担的工作按下述方式计发相应的返聘酬金:教学返聘,按教学标时和外聘教师享受课时酬金;按项目或岗位返聘的教师,实行月酬金或项目酬金,酬金一般从项目经费中列支;管理或教辅岗位,实行岗位酬金,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管理与考核:返聘人员应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聘用单位的日常管理与考核,校职能部门负责宏观管理和考核。

四、积极聘请专兼职人员和招聘项目兼职人员

学校可以根据需要,积极聘请专兼职人员和招聘项目兼职人员,这样既能改善我校教师队伍结构,又能提高办学效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聘任原则。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中择优聘任。

2、聘期与考核。学校各院系要加强与外聘人员的联系,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实质性工作,充分发挥外聘教师的作用。聘期一般为半年至一年,工作任务可根据聘用单位的实际要求确定。

各院系根据工作任务协议书及其它要求对外聘教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的详细材料及聘期评价意见报人事处备案。合格者,如工作需要,可续聘。

五、鼓励教学科研团队发展,推进团队聘任工作

为全面落实“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加强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的环境,学校在各教学单位推行团队聘任。通过团队聘任,可以推进学科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学科团队的主要任务是争取并承担各类国家和省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培育和产生重大科研成果,争取国家级奖项,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学科团队一般应以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具备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条件,团队带头人及成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资助的研究工作。

1、一般要求。学校鼓励教学科研和实验教学岗位教师参加学科团队,其聘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应担任团队负责人,其他教学科研和实验教学岗位教师可以担任负责人。

学科团队应是在密切合作基础上,有效整合或科学组织形成的研究群体,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团队组成人员中要有一半以上人员聘任专职科研岗位,具体组成人员由团队负责人牵头拟定。学校鼓励教师跨学院参加学科团队申报。

2、管理与考核。学科团队聘任后,团队人员隶属关系不变,其成员应按照学校学院有关规定,参加各项工作,参与各类活动。学科团队负责人可在学校、学院的宏观指导下,在团队内部自主分工,安排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预支岗位津贴。

学科团队考核中,实行年度报告和目标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年度考核以汇报检查为主,负责人按年度填写《学科团队年度进展报告》向学院汇报工作情况;聘期结束时学校组织学院对团队按照聘任合同严格考核。

总之,要不断推进人事制度多元化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现实,深化改革,强化竞争,激发活力,使优秀人才竞争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这样才能促进高校现有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的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一、财务预决算制度

(一)、村级每年初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本着“量入为出,留有余地”的原则,编制全年收入、支出、分配预算方案。

(二)、村级预算方案分别经村两委会和村民主理财组讨论通过,报镇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三)、村必须严格执行预算计划。计划外的支出项目,原则上不得进账,服务部门计划外收费凭政府文件由村级集体报支,否则一律实行谁服务、谁收费、谁受益、谁负担。

(四)、村年终必须搞好决算方案,报镇主管部门批准后,向村两委会和村民公布决算结果,决算结果与干部年终报酬实行挂钩,与财政转移支付适当联系。

二、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一)、建立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台账,资产变动时必须及时进行登记。对集体资产被其它单位占用,权属暂时没有界定清楚的,要作为待界定资产登记好,并要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资产情况表。

(二)、集体资产拍卖、出售、转让、兼并、租赁等必须进行资产评估,实行公平竞争,做到既要防止资产流失,又要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三)、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集体资产,要以合同形式落实占用集体资产的责任、资产增值比例、利润数额。以集体资产投资和联营的企业,要确保集体资产安全。集体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要明确专人维护和管理。

(四)、村民委员会是村组集体资源发包的法人主体,任何组级和个人不通过村委会将集体资源对外发包,一律视为无效。对集体资源的发包必须做到提前公示招标细则,实行公正、公平、公开招标,承包金必须逐年缴付,可预收下年承包金抵押承包,当年企业上交和农户承包上交资金要及时收缴兑现。

三、资金管理制度

(一)、账款分开,管账不管钱,非出纳人员不得管理现金,如确需其他村干部上门收款的,必须在三日内与主办会计结清,收款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现金。

(二)、收取款项必须使用《江苏省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结算凭证》票据,并实行领用登记制度,不得同时使用多本票据或跳号使用,“作废联”和“存根联”妥善保管,以便备查,所有收入全部入账。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截留收入,不得设“账外账”和设“小金库”。凡个人截留收入的时间超过三个月以上的按本村借债最高利息计算到责任人;凡超过半年的以贪污、侵占集体资产论处;凡以集体形式截留收入设置账外账的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对私分的没收其非法所得,并视情节移交纪检和监察部门处理。

(三)、村级一事一办项目,原则上一律停止,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制定项目预算方案、计划必须报镇农经站审核、镇政府批准。对筹集的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不得超计划使用或移作他用,以便切实控减农民负担。项目实施结束后,一律实行民主理财,进行公布。

(四)、实行“双代管”制度。负责村帐镇管不仅管账,而且管理好资金,除三项资金由财政专户管理外,其余资金一律交农经专户存储。各村资金所有权不变,农经部门不得串户和挪用,保证村级计划使用的资金安排。

(五)严格控制村级借债,特别是支付利息的债务,如因生产或公益事业确需借债,必须经村民代表讨论,并说明借债用途、数额、时限、利率、偿还方法等,村级如发生借款,必须由村书面申请,附村民讨论意见,经农经部门审核后和镇分管负责人批准后借款,借款利息标准按当时信用部门贷款利率执行,对以前借款的利率仍按以前的利率档次结算,从2006年3月1日起按此利率标准执行,对未按以上要求擅自借债的谁借谁还,谁付利息,对借债而未入账的(含此制度未公布前包括临时赊欠资金)村组两级一律不予承担,谁承担谁付款。严禁借贷或垫支完成上缴和有关单位的收费、村日常费用、非生产性开支等。组级一律无权借款,谁借谁负责。

(六)、村级库存现金不得超过5000元,其超过部分要及时交镇农经站代管,实行专户存储,村不得以收抵支,不得白条抵库,现金做到旬清月结。

(七)、村主办会计要严格把好付款关。做到未经审批或越权审批的支出不付款;白条不付款;内容不完整、手续不齐备、章戳不全的票据不付款;购货单位、品名、数量、单价、金额不符的票据不付款;单据涂改的不付款;用途不明或未经验收登记的物品不付款。

四、开支审批制度

(一)、明确审批人员

1、各村财务审批人员必须以镇明确的专人一支笔审批。

2、组级财务由村分片负责人把关证明,仍由村审批人审批。

(二)、明确审批权限。村级计划外开支200元以内由审批人直接审批,200元以上经村两委会讨论同意,并有记录,交审批人审批,1000元以上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研究,并将讨论记录报农经部门审核后,再由审批人审批;组级开支要严格控制,组级集体无收入无积累的,不得有任何开支,有收入有积累的,200元以内由村明确的审批人审批,200元以上要经村民小组代表讨论同意后再审批。

(三)、审批人员做到“七不批”。即不符合开支范围及标准的不批;原始凭证不规范不批;没有证明人、经办人不批;所购物料用途不明或应入库登记而保管人员未签字的不批;数量、单价、金额不符的不批;大额票据未经同意先用后报的不批;隔季度的发票不批(三个月以内)。

五、有关费用包干制度

(一)、招待费:按村级村规模确定包干数额,2000人以内的村每年3500元;3000人以内的村每年4000元;4000人以内的村每年4500元,4000人以上的村每年5000元;平时不得报支,年终随工资一次性列支。严格禁止账外截留收入开支招待费或变相报支招待费,不允许以搞计划生育检查、搞现场、机关单位下村工作、征兵、水利、经济回收等任何借口擅自提高招待费标准。

(二)、会议补助费:凡镇召开规模较大的会议,举办各种培训班、党员干部冬训班等,禁止到饭店就餐,每人每天补助伙食费10元以内,必须凭政府书面会议或电话通知,填写会议报销表才能报支。如有超用,全部结算到人。

(三)电话费:村支部书记每年报支通讯话费600元,其他镇管村干部每年合计报支600元,村部有电话的村,只报支电话月租费,不报支电话费,移动电话费及小灵通话费一律不予报支。

(四)、报刊费:按照县委文件规定每个村不超过2000元,超过部分由村干部负担到人。主要用于订阅党报党刊,不得用于订阅其它刊物。

(五)、差旅费:村组干部因公出差,本镇范围内不得补助,本县范围内每人每天生活补助10元,住宿费不得超过20元;县外出差每人每天补助30元,住宿费每人每天不得超过40元;超支部分由个人负担。原则上不得报支出租车费,要统一使用旅差费报销表,所附的车票、住宿费等原始凭证,金额必须相符。

(六)、计划生育费:凡妇检、上环、取环、刮宫等手术必须到计划生育服务站,其手术费用按计生办规定报支。对因落实节育措施后复孕、带环怀孕对象进行刮宫、引产手术的,可给予一次性误工补助费50—100元,村不得额外开支生活费用,村带队人员的费用按差旅费标准执行。村组外出寻找计划生育对象的费用,原则上由对象户承担,对暂时不能解决的费用,按旅差报销规定执行,超用自理,待对象户回来后,归户计算。

(七)、办公及管理费用:村办公费用控制在每年500元以内。办公费主要用于笔、笔记本、纸张及公文包等,办公费用由村统筹使用。集体原则上不得报支电影票、戏票、歌舞票。对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必须凭镇党、政办公室文件按照规定的张数和金额在管理费中列支。

(八)、干部保险费:村主要干部的保险按宝委发(2005)60号文件精神执行。严禁利用职权,擅自提高标准或多头投保,由个人负担的部分集体不得报支。保险卡一律交镇组织科统一保管,待到规定享受年龄时,发给本人支取。违者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九)、学习费:村干部参加学历学习必须经镇批准,不得脱产学习。学习期间,一切费用自理,学习结束后凭毕业证书到镇组织科审核,经批准后,凭手续回本村报销学杂费、材料费等部分学习费用,本科4—5年报3000元,大专3年报2500元,中专2年报支1500元,不足部分由个人支付。短期培训的培训费及材料费有文件通知规定的按文件通知执行,无文件通知规定的,除报销材料费外,每人每天补助10元,不得报支伙食费。

(十)、医药费:村级干部除因公负伤外,原则上不得报支医药费,如发生特大病患由本人申请,村两委会研究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请上级批准,年终在村级应付福利费中适当解决。

(十一)、其它费用:有关部门收费,必须由镇政府出文,农经站统一开据收取,在集体收入中列支,任何单位不得直接向村收取资金。对外单位恭贺等庆典活动等,原则上村级不得报支,确因关系单位数额一次不得超过200元,严禁用公款到个人出礼。

(十二)、严禁托销商品:本镇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向村级托销商品,一经发现,没收其货款及利润,并视情节,给予严肃处理。各村一律不得接受外来的托销商品,如有接收的,按托受额,由支部书记承担30%,审批人承担40%,村会计承担30%,并以顶风违纪处理。

六、“两工”管理使用制度

(一)、根据《劳务条例》规定,凡年满18—55周岁的男性,18—50周岁的女性,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农村劳动力,都应该承担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主要用于水利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

(二)、实行计划用工。全年控制用工总量,坚持以劳为主,按照以劳编号、顺序出工、年终公布、平衡派工、年底扎差,结余结转下年使用的原则。村民小组用工计划每季度安排一次,并及时向全体村民公布,由村民自主调节,村级用工一般由所属村民小组派工。村组实际用工每季度公布一次。

(三)、建立“两工”提留使用登记簿,严禁人情工、照顾工、甩手工,严禁以现金开支杂工工资,严禁巧立名目以杂工开支其它费用,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四)、按季编制用工汇总表,视同财务帐册一样装订归档管理。

七、村账镇管制度

(一)、村账镇管就是将村级财务的运行状况直接掌握在镇政府监督之下,杜绝不合理及非生产性开支的源头,严把“入口关”。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镇实际情况,村账镇管办公室,由农经服务中心直接管理,村主办会计管现金出纳,农经服务中心明确专人审核,村帐镇管人员负责记载村级总账及明细帐。

(二)、村账镇管的程序:为做到财务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做到每月结帐一次,两个月报帐一次,报帐前民主理财一次,报帐时农经部门明确专人审核一次,对审核后的发票加盖“同意入账”印戳,不符合规定的加盖“不予入账”印戳,记载后向村书面反馈信息一次。

(三)村账镇管,组账村管的财务档案保管,实行分级负责。村组并账前组级财务档案由村保管,并交专人负责,签名备查,村组并账后财务档案由主管部门保管并明确专人负责,年终统一立卷归档。

八、民主理财制度

(一)、村级建立民主理财小组,理财人员必须民主推选产生,一般村为7—10名,规模大的村也可增加3—4名,其中要有党员、干部代表、农民负担监督员,群众代表参加。组级财务收支较多的,应同时配备组级理财人员每组3-5人,人员产生必须由组级群众推选产生。年理财壹至两次。

(二)、民主理财成员必须是本村组的村民,必须会懂业务,必须完成应尽的义务,必须坚持公正、公道的原则,理财人员必须持有县农工办颁发的理财证书。

(三)、民主理财每季度进行壹次,村级报帐前必须做到先理财后报帐,便于监督村级财务收支,及时了解村级财务运行状况。

(四)、民主理财是一种群众民主参与、民主管理集体财务的一种方式,集体一般不应支付民主理财人员报酬,如经村民代表讨论同意,也可以给民主理财人员记相应的义务工,但严禁发放现金或其它实物。

(五)、民主理财小组应有审核印章,明确专人保管,参加理财成员要在单据的封面签名或盖章。

(六)理财小组有权监督财务制度的实施,对村级的各项财务收支、集体债务、两项往来、非生产性开支、“两工”管理,固定资产情况进行检查审核。

(七)、民主理财小组活动应有记录,对参加人员提出的意见,处理结果应予记录,发现重大问题要及时向镇主管部门汇报。

(八)、民主理财的结果要通过村务公开栏及会议向群众公布,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专人向群众解答。

(九)、民主理财成员对会计档案既要按规定程序予以查阅,又要爱护有关资料,不得随意撕毁凭证,更不允许个人保管。

九、财务公开制度

(一)、村主办会计为村级财务公开的责任人,未按规定进行财务公开或财务公开的内容发生重大错误的,应追究村主办会计的责任。

(二)、财务公开的内容主要是农民负担情况、财务收支、债权债务、两工使用、干部报酬,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及租赁、国家给农民的有关各项补助及财务违纪问题处理等。

(三)、财务公开的所有资料,公开前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按照要求整理出公开方案,经村主要负责人和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确认合规、合理、准确无误,并报镇主管部门验审备案后,再按规定的形式向群众公开。公开过程中,要做到实事求是,严禁搞花架子。公开后,村级应安排一名村干部接待群众的咨询,负责做好核查,纠正和解释工作,同时要耐心接受群众意见。

(四)、村级财务公开每年不得少于两次,分别在当年的2月底和8月进行公示。

(五)、财务公开的形式,有公开栏、公布榜、黑板报、戗牌、会议、广播等。村级财务公开时,根据公开的内容,群众的要求,合理选择恰当的形式公开兴办公益事业、年终决算。公开栏或公布榜要设在主要交通路口或村民居住密集区,以方便群众阅看,真正达到公开效果。

十、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一)、审计的主要对象:村支部书记和主办会计。

(二)、主要审计的内容:任期阶段的目标完成情况、财务收支运行情况、债权债务下降情况、资产资源发包招标情况、专项工程建设情况、农民负担执行情况、本人占用公物及往来欠款情况。

(三)、村支部书记、主办会计离任,实行先离任、后审计、再安排,凡审计发现违纪现象的,一律不得提拔和调动。

一、档案管理及会计交接制度

(一)、以村设置档案室,对1997年前的村财务档案等由村集中保管,1998年后村会计档案由镇农经服务中心统一管理。组级等其它档案仍由各村集中管理。

(二)每年度终结,村会计必须将现金帐簿、往来帐簿交农经服务中心归档,会归报表、民主理财资料、村务公开资料等会计资料分类整理,及时归档。农业承包合同、土地调整情况等都要装订成册交档案室保管。

(三)、村会计对档案应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严防失窃、虫蛀、受潮、霉变、鼠咬。

(四)、调阅有关档案资料需经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特殊情况需要外借的,必须报请主管部门同意,并有借条,限期归还。

(五)、档案不得涂改,不得随意销毁。

(六)、会计人员变动时,必须履行交接手续,交清所有账册凭证、报表和有关资料,不准将移交的账册、凭证等资料带离岗位,以保证会计工作的连续性和资料完整性;凡未履行交接手续或交接不清的会计人员不得离职或离岗。

(七)、村主办会计移交时,必须由镇主管部门和村负责人共同监交。

二、财务管理责任制度

(一)、支部书记责任:

1、支部书记为村级财务管理主要责任人,必须全面掌握村级财务收支运行情况。每年初编好全年收支计划,尤其是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村级集体经济创收上。

2、支部书记对审批发票有监督权,对财务人员有管理权,对实施计划有检查权。

3、支部书记对镇统筹款的筹集和解缴负主要责任,根据年初方案按规定时间如数上缴。

4、支部书记以村级资产、资源发包及租赁,必须实行公开招标。

5、支部书记对两项往来清收要明确分工,明确责任,集中精力组织清收,村级债务每年必须以20%的速度进行下降,要把下降的实绩与当年工资报酬直接挂钩。

6、支部书记要树立控制兴办公益事业,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的带头人。

(二)、审批人责任:

1、审批人必须按照计划使用资金,按资金来源,实行专款专用。

2、审批人要坚持原则,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发现乱批、越权审批、不按规定审批等造成财务混乱的,不仅取消批核权,而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

3、审批人原则上坚持不经办、不证明,便于财务规范管理。

(三)、主办会计责任:

1、主办会计为财务管理直接责任人,必须带头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热爱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切实规范财务操作程序。

2、主办会计有权不接收违反财务制度的收支票据,对违反财务制度的收支行为有权制止和纠正,有权越级反映财务管理方面问题。

3、主办会计负责村级现金出纳、农民负担方案的分解、村组有关往来账户登记、有关报表的统计及经济上缴往来清收、有关资料整理归档等具体工作。

4、主办人计造成财务混乱,报帐不及时,负主要责任,发现私设小金库及贪污挪用现象,必须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篇5

一、有关负债经营问题

1.为避免企业过度的负债经营,迫切需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将资金配置机制由行政配置转为市场配置,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使有限资金投向效益与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从而强化企业的信贷约束,迫使企业注重自我积累,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中逐步发展壮大。

2.在解决过度负债经营问题时,还应正确处理好企业合理负债和过度负债的关系,不能把解决企业过度负债问题理解为卸掉企业所有债务。企业保持合理的负债率是其生产经营的正常理财手段。我们重点是减轻企业的过度负债,目标是把企业负债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从理论上和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经验判定。企业资产负债率以不超过50%为佳,但从目前世界各国大公司的情况看,资产负债率一般在60%左右,有的甚至还要高一些,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看,企业资产负债率保持在65%左右是比较现实、可行的目标。

二、有关资金管理问题

1.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资金分散,导致资金利润率降低。在一些企业集团中,由于其内部各二级单位都设有财会机构,都开有银行账户,都占用一定的闲散资金,使集团中原本有限的资金分散、沉淀和闲置,导致资金周转速度慢,资金利润率低。

(2)资金管理失控,影响公司信誉。在一些企业集团中,各二级单位都掌握一定数量资金,而这些资金都是由公司总部贷款获得。当贷款到期时,如难以在各二级单位及时调回,会使总部财源枯竭,影响资信。

(3)投资失控,导致整体投资效益差。由于各二级单位实行承包经营,对于中小项目的投资具有自,致使一部分项目投资决策缺乏民主化,科学化。有些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很不理想,而公司遇到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时,又缺乏资金投入,导致整体投资效益差。

(4)子公司长期占用资金,导致应收账款难以收回,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企业集团内二级子公司不断成立。但这些子公司有的经营资金完全靠母公司支持,在海外建立的窗口企业,从其自身利益出发也不愿在当地筹集资金开展业务,长期依赖母公司提供货物和占用应付母公司的贷款进行周转,影响了母公司的资金周转。

2.对存在的资金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广泛进行资金风险宣传,牢固树立资金意识和风险意识。首先,作为企业集团的负责人一定要有高度的资金风险意识,不只是抓资金的筹集,更要抓资金的管理。其次,企业内部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资金风险宣传活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一是提高对盲目放账,随意放账风险的认识;二是改变靠单纯放账来完成出口任务的认识;三是明确收账,催账是业务人员相关部门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只有贷款及时安全入账,一笔业务才能真正完结,所承担的责任才算真正了结。

(2)加强业务管理,规范业务操作。①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对全体员工特别是对企业人员调离、换岗、解聘等一定要事先进行审计,清理债权债务,分清责任,做到债务有人认,债权有人接,库存有人背。②重视客户资信调查,加强客户档案管理,客户的资信好坏是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在业务往来中,企业要建立资信调查制度,确认客户的付款能力,并应有一个专门部门负责企业的客户档案管理,按照业务交往中客户的付款情况和信用情况,建立、评定自己的客户信用等级。③严格控制结算方式,设定放账额度,运用信用保险,减少贸易风险。贷款结算方式是决定能否安全、及时收回的主要因素。必须从严掌握付款单结算方式,决不能迁就于客户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而丧失自身的利益。根据企业自己评定的客户信用等级,分档实行放账最高限额控制。并要积极进行投保,合理运用保险手段保护企业正当收益。④加强合同管理。企业要按照符合法律和国际惯例的要求,规范合同的格式、内容等。各种合同的签订、审核、审批环节应分开,多重把关,防止客户利用合同的漏洞进行欺诈活动。对无故不按合同规定执行的,及时向公司领导汇报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建立核算跟踪体系,改革业务考核办法。①核算到人,建立资金跟踪监控体系。电算化将以往公司一级核算、分公司二级核算,细化延伸到业务员个人的三级核算,全面细致地核算每一个业务员,每一笔业务资金的投放,使用和收回,建立资金跟踪、监控体系。②以收付实现制考核业务员的经营业绩。按照会计准则中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不管货款是否收回,只要确定出口销售发生,就作为销售收入,结转成本,所反映的“利润”只是预计或希望的利润,有可能因发生坏账而不能实现。只有当销售货款安全,及时回笼时,利润才能实现。因此对业务员的经营业绩必须以收付实现制考核,并以此作为奖惩依据。

(4)强化责任制,健全逾期账款催收制度和奖惩办法。财会部门应每旬定期提供逾期未收回账款明细表,及时向分管经营和有关业务部门反映,共同分析逾期原因。按照“谁造成,谁崔收”的原则,积极、主动尽快收回货款,同时逾期应收账款的催收应与个人的奖惩挂钩,以调动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对于因当事人的工作失误造成损失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5)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促其逐步离开母体,自我发展。要逐步撤回借给和被子公司长期占用的周转金,提高母公司的资金周转效益,在今后母公司与子公司业务往来中,应实行与其他经济实体同等的待遇,促使子公司自己筹集使用资金,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促使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有关资本运营问题

资本运营是企业集团商务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涉及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运用、收回和分配。从资本营运的角度来看,现代企业的目标是公司资本价值的极大化,这是由投资者的目的——资本保值、增值决定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保证企业长期获利能力和相应的稳定性。下面就以荣事达集团为例,来分析一下企业集团如何才能搞好资本运营:

荣事达作为一家集体企业,没有国家资本金投入,在10年之内,从300万元资本发展到10.5亿元,很大程度上在于有效的资本运营。

1.筹措资本、把握时机、不断发展

(1)荣事达抓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济高涨的时机,在1985年贷款2700万元人民币,引进洗衣机生产设备。当时企业资产仅300万元人民币,负债率高达900%,颇让人胆战心惊

。但到了1987、1988年经济到来之时,企业不仅还清了欠债,获得了高额利润,还使企业有了初步的原始积累,具备了进入洗衣机行业竞争的经济规模。当然,荣事达集团的成功与当时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时代背景有关,但企业勇敢地抓住了这次机会,奠定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这种宏观紧缩时敢于投入,经济高涨时大赚利润的策略不能不说是一次勇敢的成功尝试。

(2)大型家电生产投入大、规模经济突出,市场会由竞争逐步走向垄断。要想保持市场地位就必须不断实现资本扩张,增强竞争实力。“八五”期间,荣事达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引进外资为主的扩张战略。1993年与香港合资,以转让49%股权的方式获得了1亿多元资金,用这1亿多元资金再与日本三洋合资,1994年又引进了1亿多元外资。在两年的时间内,公司资金翻了两番,改善了资本结构,资本实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荣事达也采取了兼并联合的方式来实现资本扩张,八年来荣事达先后兼并了三家企业,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每一次兼并都取得了明显的效益。荣事达此时还处在发展时期,实力不够雄厚,选择的是纵向兼并的方式。

2.资本增量的集约经营

资本营运不仅在于如何筹集资本,还在于如何运用资本。荣事达在资本投入上,坚持了不断加大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即R&D投入。荣事达除了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外,还组织了强大的研究队伍,建立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模具中心、产品检测中心、计算机工作站,使企业具有了较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并给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1995年洗衣机大战时,荣事达依靠科技投入所产生的数量、质量优势,年产销量上升了53%,产销量、销售收入为全国第一。

3.重视无形资本运营

无形资本的有效运用和不断增值是高层次的资本运营,其重点是争创名牌。荣事达首先抛弃过去的“百花”品牌,借用“水仙牌”打开了销路,又于1992年争创自己的品牌“荣事达”,三年确立了国内名牌的地位。企业创名牌要靠产品的物美价廉、适销对路,而这来源于企业有形资本高效运作。因此,两种资本运作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对于那些在资本运营方面还不太成熟的企业来说,荣事达集团有效的资本运营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当然,只有结合集团自身的特点才能真正的搞好资本营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集团的发展。

四、有关采购成本管理问题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及买方市场和企业集团批量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集团公司采取何种管理模式来克服分散采购所形成的过程浪费,已成为集团降低采购成本,争取效益最大化的需要之所在。

1.集团公司采购管理现状

(1)集团公司采购渠道分散,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严重。以一汽集团为例,近几年来,由于一汽汽车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所属专业单位、全资子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的采购管理多、散、乱、差的现象非常严重。目前52个总成及整车装配单位对外有采购权和外委加工权的有46个。这些单位在公司走向集团化之前,多数都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采购体系,且每个单位的采购网络之间很少重叠。同时多数供应商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不具备产品开发能力。据初步统计,全集团协作产品及原材料供应商约4000家,采购资金额度约250亿。

(2)集团公司采购价格混乱,采购资金浪费严重。由于没有统一的集中采购管理,采购渠道不统一,使供应商面对集团的大批量产量,难以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以一汽集团的各车型所用轮胎和蓄电池为例,以1998年集团生产经营计划为基数计算,全年需要采购资金约6.65亿元人民币。轮胎共有17个供应商供应,平均每个供应商配套产值不足400万元。蓄电池全年约需要采购资金7800万元,共有15个供应商供应,平均每个供应商配套产值不足500万元。而且采购价格混乱是集团采购分散的最突出现象,以一汽集团公司采购通用机床油的采购价格为例,采购价格就高低不齐。按N32通用机床油采购最低价与最高价差计算,全年可降低采购成本660万元。按N46通用机床油采购最低与最高价计算,全年可降低采购成本459万元。累计全年可降低采购成本约1200万元。这只反映了集团公司采购领域的一小方面。

(3)集团公司采购权利的分散,造成了集团经济效益流失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发展的后劲。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克服分散采购所形成的过程浪费,降低采购成本,争取效益最大化,就需要通过集中采购这一管理模式。

2.集团公司建立、实施和完善集中采购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之必然

(1)企业集团实行集中采购管理是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需要,是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之所在。①所谓集中采购管理是指采购方依据国家法规,将采购方所使用的物质或服务的采购与供应都集中到所设立的特定机构进行的一种制度。由于集中采购可以集中需求,使采购数量增加,减少分散采购造成的重复和浪费,从而降低采购成本。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集中采购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解决深层次矛盾。所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须需要大量的内部管理制度,克服人为因素,增强制度化约束。强化和规范企业的采购管理也就正是这一制度的充分体现。

(2)强化集中采购管理是买方市场形式的必然要求。其一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卖方竞争激化,在方便和有利于买方的同时,也对买方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所涉及的采购金额比个人购物大得多,而且是一种组织行为。这就对集团公司加强集中采购管理提出了切实的要求。其二正是强化市场营销的结果,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甚至是不规范的返利、回扣、提成等方法,就会使没有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的买方不但没有因此受益,反而造成了经济利益和资产的损失。所以只重视销售而忽略采购管理的企业只会前门耧钱,后门漏钱,并没有真正提高经济效益。

(3)集中采购管理是企业集团内部完善财务成本控制的管理手段。在以母公司为主体的企业集团中,母公司是企业的核心,控制子公司一定数额的股权。子公司仍是独立的法人主体,自主从事经营活动,承担自负盈亏的经济责任,因此,正确处理母公司和子公司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是尤为重要的。鉴于国外大公司企业发展的经验,集权和分权是辩证统一的。母公司要做到以下“四统一”:财务控制集中统一,规划投资集中统一,产品布局及产品开发集中统一,产品销售集中统一。子公司应在母公司集中统一的前提下,负责所属公司的生产经营。那么集中采购管理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也要实行母公司的集中统一管理。

五、有关利益分配问题

经济利益既是企业集团发展的动力源泉,又是企业集团的归宿。企业集团利益分配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集团凝聚力的高低,决定着企业集团能否健康稳步地发展。

企业集团的利益分配格局十分复杂,不仅存在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纵向分布,

篇6

一、有关负债经营问题

1.为避免企业过度的负债经营,迫切需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将资金配置机制由行政配置转为市场配置,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使有限资金投向效益与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从而强化企业的信贷约束,迫使企业注重自我积累,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中逐步发展壮大。

2.在解决过度负债经营问题时,还应正确处理好企业合理负债和过度负债的关系,不能把解决企业过度负债问题理解为卸掉企业所有债务。企业保持合理的负债率是其生产经营的正常理财手段。我们重点是减轻企业的过度负债,目标是把企业负债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从理论上和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经验判定。企业资产负债率以不超过50%为佳,但从目前世界各国大公司的情况看,资产负债率一般在60%左右,有的甚至还要高一些,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看,企业资产负债率保持在65%左右是比较现实、可行的目标。

二、有关资金管理问题

1.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资金分散,导致资金利润率降低。在一些企业集团中,由于其内部各二级单位都设有财会机构,都开有银行账户,都占用一定的闲散资金,使集团中原本有限的资金分散、沉淀和闲置,导致资金周转速度慢,资金利润率低。

(2)资金管理失控,影响公司信誉。在一些企业集团中,各二级单位都掌握一定数量资金,而这些资金都是由公司总部贷款获得。当贷款到期时,如难以在各二级单位及时调回,会使总部财源枯竭,影响资信。

(3)投资失控,导致整体投资效益差。由于各二级单位实行承包经营,对于中小项目的投资具有自,致使一部分项目投资决策缺乏民主化,科学化。有些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很不理想,而公司遇到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时,又缺乏资金投入,导致整体投资效益差。

(4)子公司长期占用资金,导致应收账款难以收回,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企业集团内二级子公司不断成立。但这些子公司有的经营资金完全靠母公司支持,在海外建立的窗口企业,从其自身利益出发也不愿在当地筹集资金开展业务,长期依赖母公司提供货物和占用应付母公司的贷款进行周转,影响了母公司的资金周转。

2.对存在的资金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广泛进行资金风险宣传,牢固树立资金意识和风险意识。首先,作为企业集团的负责人一定要有高度的资金风险意识,不只是抓资金的筹集,更要抓资金的管理。其次,企业内部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资金风险宣传活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一是提高对盲目放账,随意放账风险的认识;二是改变靠单纯放账来完成出口任务的认识;三是明确收账,催账是业务人员相关部门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只有贷款及时安全入账,一笔业务才能真正完结,所承担的责任才算真正了结。

(2)加强业务管理,规范业务操作。①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对全体员工特别是对企业人员调离、换岗、解聘等一定要事先进行审计,清理债权债务,分清责任,做到债务有人认,债权有人接,库存有人背。②重视客户资信调查,加强客户档案管理,客户的资信好坏是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在业务往来中,企业要建立资信调查制度,确认客户的付款能力,并应有一个专门部门负责企业的客户档案管理,按照业务交往中客户的付款情况和信用情况,建立、评定自己的客户信用等级。③严格控制结算方式,设定放账额度,运用信用保险,减少贸易风险。贷款结算方式是决定能否安全、及时收回的主要因素。必须从严掌握付款单结算方式,决不能迁就于客户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而丧失自身的利益。根据企业自己评定的客户信用等级,分档实行放账最高限额控制。并要积极进行投保,合理运用保险手段保护企业正当收益。④加强合同管理。企业要按照符合法律和国际惯例的要求,规范合同的格式、内容等。各种合同的签订、审核、审批环节应分开,多重把关,防止客户利用合同的漏洞进行欺诈活动。对无故不按合同规定执行的,及时向公司领导汇报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建立核算跟踪体系,改革业务考核办法。①核算到人,建立资金跟踪监控体系。电算化将以往公司一级核算、分公司二级核算,细化延伸到业务员个人的三级核算,全面细致地核算每一个业务员,每一笔业务资金的投放,使用和收回,建立资金跟踪、监控体系。②以收付实现制考核业务员的经营业绩。按照会计准则中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不管货款是否收回,只要确定出口销售发生,就作为销售收入,结转成本,所反映的“利润”只是预计或希望的利润,有可能因发生坏账而不能实现。只有当销售货款安全,及时回笼时,利润才能实现。因此对业务员的经营业绩必须以收付实现制考核,并以此作为奖惩依据。

(4)强化责任制,健全逾期账款催收制度和奖惩办法。财会部门应每旬定期提供逾期未收回账款明细表,及时向分管经营和有关业务部门反映,共同分析逾期原因。按照“谁造成,谁崔收”的原则,积极、主动尽快收回货款,同时逾期应收账款的催收应与个人的奖惩挂钩,以调动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对于因当事人的工作失误造成损失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5)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促其逐步离开母体,自我发展。要逐步撤回借给和被子公司长期占用的周转金,提高母公司的资金周转效益,在今后母公司与子公司业务往来中,应实行与其他经济实体同等的待遇,促使子公司自己筹集使用资金,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促使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有关资本运营问题

资本运营是企业集团商务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涉及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运用、收回和分配。从资本营运的角度来看,现代企业的目标是公司资本价值的极大化,这是由投资者的目的——资本保值、增值决定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保证企业长期获利能力和相应的稳定性。下面就以荣事达集团为例,来分析一下企业集团如何才能搞好资本运营:

荣事达作为一家集体企业,没有国家资本金投入,在10年之内,从300万元资本发展到10.5亿元,很大程度上在于有效的资本运营。

1.筹措资本、把握时机、不断发展

(1)荣事达抓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济高涨的时机,在1985年贷款2700万元人民币,引进洗衣机生产设备。当时企业资产仅300万元人民币,负债率高达900%,颇让人胆战心惊

。但到了1987、1988年经济到来之时,企业不仅还清了欠债,获得了高额利润,还使企业有了初步的原始积累,具备了进入洗衣机行业竞争的经济规模。当然,荣事达集团的成功与当时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时代背景有关,但企业勇敢地抓住了这次机会,奠定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这种宏观紧缩时敢于投入,经济高涨时大赚利润的策略不能不说是一次勇敢的成功尝试。

(2)大型家电生产投入大、规模经济突出,市场会由竞争逐步走向垄断。要想保持市场地位就必须不断实现资本扩张,增强竞争实力。“八五”期间,荣事达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引进外资为主的扩张战略。1993年与香港合资,以转让49%股权的方式获得了1亿多元资金,用这1亿多元资金再与日本三洋合资,1994年又引进了1亿多元外资。在两年的时间内,公司资金翻了两番,改善了资本结构,资本实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荣事达也采取了兼并联合的方式来实现资本扩张,八年来荣事达先后兼并了三家企业,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每一次兼并都取得了明显的效益。荣事达此时还处在发展时期,实力不够雄厚,选择的是纵向兼并的方式。

2.资本增量的集约经营

资本营运不仅在于如何筹集资本,还在于如何运用资本。荣事达在资本投入上,坚持了不断加大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即R&D投入。荣事达除了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外,还组织了强大的研究队伍,建立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模具中心、产品检测中心、计算机工作站,使企业具有了较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并给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1995年洗衣机大战时,荣事达依靠科技投入所产生的数量、质量优势,年产销量上升了53%,产销量、销售收入为全国第一。

3.重视无形资本运营

无形资本的有效运用和不断增值是高层次的资本运营,其重点是争创名牌。荣事达首先抛弃过去的“百花”品牌,借用“水仙牌”打开了销路,又于1992年争创自己的品牌“荣事达”,三年确立了国内名牌的地位。企业创名牌要靠产品的物美价廉、适销对路,而这来源于企业有形资本高效运作。因此,两种资本运作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对于那些在资本运营方面还不太成熟的企业来说,荣事达集团有效的资本运营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当然,只有结合集团自身的特点才能真正的搞好资本营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集团的发展。

四、有关采购成本管理问题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及买方市场和企业集团批量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集团公司采取何种管理模式来克服分散采购所形成的过程浪费,已成为集团降低采购成本,争取效益最大化的需要之所在。

1.集团公司采购管理现状

(1)集团公司采购渠道分散,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严重。以一汽集团为例,近几年来,由于一汽汽车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所属专业单位、全资子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的采购管理多、散、乱、差的现象非常严重。目前52个总成及整车装配单位对外有采购权和外委加工权的有46个。这些单位在公司走向集团化之前,多数都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采购体系,且每个单位的采购网络之间很少重叠。同时多数供应商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不具备产品开发能力。据初步统计,全集团协作产品及原材料供应商约4000家,采购资金额度约250亿。

(2)集团公司采购价格混乱,采购资金浪费严重。由于没有统一的集中采购管理,采购渠道不统一,使供应商面对集团的大批量产量,难以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以一汽集团的各车型所用轮胎和蓄电池为例,以1998年集团生产经营计划为基数计算,全年需要采购资金约6.65亿元人民币。轮胎共有17个供应商供应,平均每个供应商配套产值不足400万元。蓄电池全年约需要采购资金7800万元,共有15个供应商供应,平均每个供应商配套产值不足500万元。而且采购价格混乱是集团采购分散的最突出现象,以一汽集团公司采购通用机床油的采购价格为例,采购价格就高低不齐。按N32通用机床油采购最低价与最高价差计算,全年可降低采购成本660万元。按N46通用机床油采购最低与最高价计算,全年可降低采购成本459万元。累计全年可降低采购成本约1200万元。这只反映了集团公司采购领域的一小方面。

(3)集团公司采购权利的分散,造成了集团经济效益流失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发展的后劲。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克服分散采购所形成的过程浪费,降低采购成本,争取效益最大化,就需要通过集中采购这一管理模式。

2.集团公司建立、实施和完善集中采购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之必然

(1)企业集团实行集中采购管理是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需要,是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之所在。①所谓集中采购管理是指采购方依据国家法规,将采购方所使用的物质或服务的采购与供应都集中到所设立的特定机构进行的一种制度。由于集中采购可以集中需求,使采购数量增加,减少分散采购造成的重复和浪费,从而降低采购成本。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集中采购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解决深层次矛盾。所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须需要大量的内部管理制度,克服人为因素,增强制度化约束。强化和规范企业的采购管理也就正是这一制度的充分体现。

(2)强化集中采购管理是买方市场形式的必然要求。其一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卖方竞争激化,在方便和有利于买方的同时,也对买方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所涉及的采购金额比个人购物大得多,而且是一种组织行为。这就对集团公司加强集中采购管理提出了切实的要求。其二正是强化市场营销的结果,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甚至是不规范的返利、回扣、提成等方法,就会使没有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的买方不但没有因此受益,反而造成了经济利益和资产的损失。所以只重视销售而忽略采购管理的企业只会前门耧钱,后门漏钱,并没有真正提高经济效益。

(3)集中采购管理是企业集团内部完善财务成本控制的管理手段。在以母公司为主体的企业集团中,母公司是企业的核心,控制子公司一定数额的股权。子公司仍是独立的法人主体,自主从事经营活动,承担自负盈亏的经济责任,因此,正确处理母公司和子公司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是尤为重要的。鉴于国外大公司企业发展的经验,集权和分权是辩证统一的。母公司要做到以下“四统一”:财务控制集中统一,规划投资集中统一,产品布局及产品开发集中统一,产品销售集中统一。子公司应在母公司集中统一的前提下,负责所属公司的生产经营。那么集中采购管理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也要实行母公司的集中统一管理。

五、有关利益分配问题

经济利益既是企业集团发展的动力源泉,又是企业集团的归宿。企业集团利益分配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集团凝聚力的高低,决定着企业集团能否健康稳步地发展。

企业集团的利益分配格局十分复杂,不仅存在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纵向分布,

篇7

(一)经营性国有资产

经营性国有资产指国家作为出资者在企业中依法拥有的资本及其权益。具体地说,经营性国有资产,指存在于产品生产、流通、经营服务等领域,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其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根据经营活动的不同性质,经营性国有资产可以划分为金融性国有资产和非金融性国有资产两大类。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广泛存在于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国防产业等公共领域。随着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深入,以公共事业为主的国有资产投入将迅速增长,发展空间和活力很大,是国有资产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三)资源性国有资产

资源性国有资产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知识、科技水平条件下,对某种资源的开发,能带来一定经济价值的国有资源。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国家拥有的土地、森林、矿藏、文物等。这一形态的国有资产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一种国家可以支配的资产;另一方面这种支配对于生态、环境等又存在较大影响,因此需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统筹规划、科学利用。

二、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现行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有:

1、统一所有,分别代表。

2、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

3、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分开,政企分开,两权分离。

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企业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实行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务院代表国家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领域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对由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以外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也即,国家享有国有资产所有权;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作为政府的直属特设机构代表同级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监督管理企业国有资产。

相对于旧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下,可以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有利于企业清晰产权,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地方人民政府不仅行使管理权,而且代行出资人权利,并将该权利授予直属特设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实行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这克服了旧体制下各个部门都行使权利却都不承担责任的弊端,调动了地方人民政府的积极性,同时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体制使责、权、利的分配更加合理。因此,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使国有资产的产权更加清晰,更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举例说明

以天津市武清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例进行说明:

1、武清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1)建立了管理机构。原国资局撤消后,武清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一度出现混乱。为此,20__年区政府决定成立武清区国资委,负责全区国有企业资产监督管理工作。20__年财政部出台35号、36号令,为理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关系提供了保障。财政部、主管部门、基层预算单位都明确了职责职能,绝大部分单位能遵守规定,国有资产管理混乱的状况得到了遏制。

(2)摸清了资产家底。根据资产清查统计,全区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1459684万元,负债总额672519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787165万元。

(3)规范了处置程序。武清区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在资产处置环节制定了“单位申报、政府审批、科学评估、公开拍卖或竞价出售、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资产处置程序,有效地杜绝了国有企业自行处置国有资产的行为。武清区国姿委成立之初还对直接监管企业进行了资产评估做到了对国有资产的准确把握。

(4)严肃了管理纪律。在资产管理和资产处置工作中,严格依照本单位出台的“四不准”制度执行,即不准;不准将处置价款挪作他用。纪检监察等部门把资产处置工作纳入了日常工作重点,全程参与监督,严肃了工作纪律,作到了科学评估,集体确定底价,严格保密制度,按程序依法处置。同时加大了对违纪违规处置国有资产案件的查处力度。

2、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产配置环节缺乏必要的审批控制。资产配置环节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超标配置现象,不少单位没有做到量入为出,甚至举债购置资产,一方面增大单位债务,另一方面由于超标配置导致资产闲置,资产使用效益没有充分发挥,资源的短缺与闲置并存,资金的紧张困难与低使用效率同在。

(2)资产使用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一是

会计核算不规范,没有加强从资产入口到出口的核算。二是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调剂,使用效率低下,不少闲置资产浪费严重,有的单位由于资产管理责任不落实,损坏丢失现象有时发生。三是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3)资产处置环节缺乏公开、公证原则。由于过去没有按照规定的处置国有资产,出现区属国有企业在产权转让、报损、报废等资产处置时不向财政部门申报、不经批准随意处置、自行作价贱卖国有资产的现象,有的单位不经批准自行协商置换资产,从而变相的侵吞了国有资产,在资产处置环节没有坚持审批控制和公正、公开的原则,造成了部分国有资产流失。

(4)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缺乏竞争意识。

3、下一步工作计划

(1)区国资委要继续履行好资产管理职能。区县国有资产是国家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国资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作为基层国资管理部门更应如此。

① 继续扩展清产核资工作结果。要求各单位在20__年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建立台帐,完整反映各国有企业资产存量和增量动态,对资产使用效率实施动态监管。

② 充分发挥区级财政部门内设机构预算、行财、控办、采购办的职能作用,从源头加强管理,加强联系,相互协调,形成一整套的规范运作程序。

③ 与各国有企业签定国有资产管理责任状,并要求各单位将资产管理的各项指标逐一分解到该单位的各科室,责任量化到人。

④ 引入将惩机制,强化国有资产使用者的管理意识。拟订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奖惩办法,量化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严格考评,对达到规定标准的给予表彰,对违反规定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浪费的直接责任人,视情节轻重,分别予以经济的或行政的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完善各项具体实施的资产管理制度,标本兼治,强化日常管理。

① 建立资产购置制度,搞好源头控制。单位需要购置财产时,要事先写出申请,作好预算,连同购置财产的详细目录一并报送国资委,申办购置手续。

② 制定资产管理具体实施办法,加强日常资产管理。各国有企业在日常管理中要制定具体的管理细则,明确责任,使国有资产领用、借用、占有、使用、保管、交接等过程手续完整,责任明确,奖惩分明。对非因公损坏或丢失,由责任人负责修理或赔偿。

③ 完善报废、报损、出售、转让、申报制度。国有资产需要报损、报废、出售时,由使用单位负责填制资产报废、报损、出售、转让报告单,并提供所需资料,报国资委同意签署意见,退回申报单位一份。申报单位凭批准的数量和金额调整或冲销有关科目。对国有资产的出售、转让,要按照有关规定对出售、转让的资产进行评估,以评估价格作为资产出售、转让资产的底价,向社会公开拍卖,其拍卖收入收缴财政专户管理。

④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区属国有企业单位负责人,财会人员进行针对性、适应性的短期培训。首先,要定期对区属国有企业单位负责人进行培训,组织他们学习有关国有资产管理政策、规定,以提高其思想认识和政策水平;其次,要定期举办财会人员业务培训,以提高财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对区属国有企业重点讲解国有资产的购置、领用、交还、报废审批等项管理与核算。

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国有资产进行规范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立法滞后,适应新体制要求的法律法规短缺,没有相关的国有资产管理法规来调整国有资产关系、规范国有资产运行,使国有资产的监管与经营缺少必要的依据。

(二)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尚未健全

目前的情况是资产形成上渠道多头、来源复杂,资产管理分散,相关部门工作缺乏有效协调,甚至严重影响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因此,必须认真研究谁在实际上履行出资人代表的职责,更好地建立出资人制度。

(三)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过于单一,管理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们在国有资产管理上,单纯以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目标来衡量所有资产,没有针对不同类型国有资产进行差异化管理和建立不同的管理体系、评价体系,从而导致了不同类型的国资管理与其目标职能发生扭曲和错位,在制度的基本层面上为国有资产管理的低效率现象提供了容留的空间。另外,在各类国有资产的管理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对国资委缺乏有效监督。按照十六大精神设立的国资委集管资产、管人、管事于一身,如果缺乏有力监督,国资委的权力就无限大,由少数人专权和操纵,极易形成内部人控制,各种规章制度等都可能成为牟利的工具。

2、政企分开仍未彻底解决。目前,我国国资改革一些先行地区在国资管理体制上采取“三个层次”构架模式,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出于保证社会稳定的考虑,或多或少超越出资人职责范围,干预国资管理机构及其下属营运机构的经营活动,干涉国有企业的人权、事权和资产处置权。

四、借鉴外国经验

如何有效管理国有资产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西方国家国有资产的经营和管理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程中,不同国家在国有资产的成因、国有资产在该国经济中所占比例和所起作用、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及成效等许多方面呈现出形形的多样性。对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事物和现象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梳理,将会对找寻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提供有益的启示。

从历史渊源来看各国在市场前提下发展国有经济,尽管自然垄断和外部性为国有资产的产生和存在提供了最合理的解释,同样,出于国家安全等战略性考虑以及承担有风险的新兴领域的开发往往也是国有经济有所作为的基本理由,但各国国有经济的发展状况却大不相同。

(一)出资人所有权代表方式

从政府是否直接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行使所有权的角度来看,国外基本上存在着两种做法。

1、国家设立专门主管部门行使出资者所有权。采用这种做法的国家最典型的是联邦德国和法国。在联邦德国,财政部代表国家对国有企业行使所有权。它不仅在批准国有企业成立及资金供给等重大决策上大权在握,更主要的是通过监事会掌握企业发展状况,并通过对监事会和董事会成员的聘任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而在法国,财政经济和预算部代表国家拥有国有资产,对国有企业管理拥有较大权力,包括制定和实施有关经济立法和宏观经济政策;任免董事长或决定董事长的

人选提名;派代表参加董事会,参与公司发展政策的制定;与企业谈判签订计划合同;向国有企业派遣常驻代表和专门调查组;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审计检查,实施监督等。总的来看,专门主管部门行使所有权的主要目标是:把握国有企业运作的进程,建立一个高效的董事会,协调政府各部门的政策,避免政府对董事会决策的过多干预,监督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2、建立国家控股公司代行出资者所有权。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都是以国家控股公司的形式代行出资者所有权。意大利最为典型,其国家控股公司宛如一座金字塔,位于塔尖的是控股公司总部,中间是二级控股公司或行业性牵头业务公司,底层是众多企业。新加坡则是通过政府控股公司和法定机构这一中间层割断了国家与企业间的直接联系。国家控股公司负责管理国家拥有的股份,代行国家所有权,是法人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一是充当隔离层和保护层,使企业免受不必要的政治干预,实现政企分开;二是对所有权进行专业化管理,如提供比政府专业部门更有效的战略指导和实行完善的财务纪律;三是协调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有关政策,防止各部门之间政策不一带来的矛盾;四是督促下属运行公司和企业执行上级的指示和决策,保护其利益不受侵害。

(二)经营方式

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在本质上反映了所有者对资产经营中复杂的委托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准备以多大的监督成本取得控制并享有相应的预期收益。虽然在现实当中资产经营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但从性质上来看可分为资产性经营和资本性经营两类,其相应的具体实现形式为股权经营和债权经营。所谓股权经营,即所有者以企业股票形式持有资产,所有者成为企业股东,参与企业经营;而债权经营是所有者以企业债券形式持有资产,所有者成为企业债权人,不参与企业经营。不同的资产经营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监督成本和期望收益,并决定着所有者不同的收入索取权和控制权。

股份制作为股权经营的一种最普遍形式,在大多数西方国家管理国有资产中被广泛采用。股份制既是一种产权安排,也是一种经营方式。国家以国有企业股东的身份通过持有企业股份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并通过任免董事、董事长以及同企业签订计划合同等方式来掌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方针。总的来说,股份制实现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是一种有效的经营方式。

(三)监督方式

国外在对国有资产管理经营状况的监督方面,尽管在形式上大都采用了政府主管部门监督、审计部门监督及议会监督等做法,但或许是源于不同的历史遗产,或许是出于对管理思想的不同理解,亦或是民族性格使然,各国在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上不乏特色。法国政府为了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向企业派驻稽查特派员的做法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稽查员拥有调查、参加管理部门会议并发表意见和调阅企业文件的权力,在诸如原材料采购、工资和价格管理等方面也享有较大的发言权。

新加坡政府设立的由国有大企业董事长组成、由高级公务员兼任董事长的专事监督和挑选ceo的董事委员,往往是将目光更多地集中到那些亏损或经营不善的企业身上。但这决不意味着任何企业将有机可乘,事实上,在新加坡,除了政府作为所有者可以随时对国有企业进行检查之外,所谓社会公共监督也是非常有效的。任何机构或个人,只须交纳很少费用,都可以在注册局调阅任何一家企业的资料,在这一点上,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与社会对私有企业的监督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与私人企业完全相同,实际上对国有企业进行更有效控制的是银行,而不是它的所有权拥有者--政府和董事会。

韩国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在更大意义上是通过经营评价委员会每年的评估来实现的。根据评价结果,可向企业提出纠正事项,也可要求罢免有关人员。由于评估委员是来自各领域的专家,通过这样的评估就象是面对五堂会审,任何不能自圆其说的解释和掩盖终将无济于事。

德国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双重体制在西方并不多见,董事会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与管理,但对企业重大问题所作的决策需得到监事会的批准。政府对企业的监督和控制主要是通过监事会来实现的。监事会的基本职权是监督和咨询,即监督企业是否依法经营、是否按规定目标经营以及是否有效经营。具体监督内容因企业而异,并写入企业章程。为行使职权,监事会可随时要求企业领导汇报经营管理情况,调阅文件及帐册、找企业专家和审核员谈话、查阅审核员的审核报告等。不管是通过私法还是公法建立的国有企业,联邦政府都通过派驻监事会的代表来控制监事会。

世界各国虽然都在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途径和方法,但各国所选择的方向和改造重点却不尽相同。概括起来,大体有两种思路:一是着眼于改变所有制,私有化正是这一指导思想的产物;二是原则上不改变所有制,而是着眼于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的变革。

(四)各国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1、改革一定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不要指望有唯一正确的普遍适用的道路可走,任何操之过急或似是而非的做法终将招致失败。正像我国已成功地进行并在继续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在这方面,俄罗斯已经给出了深刻教训。另外,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切忌一刀切、盲目刮风。即使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如能充分考虑到路径依赖的影响,亦将会大大降低失败的风险。

2、实现政企分开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将国有企业真正彻底地推向市场,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毫无疑问,从理论上来说,民营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但中国的现实告诉我们,且不说执政党的政治理念和执政基础有其内在要求,即使从民营经济的成长状况、民营资本的发展规模、企业家市场的成熟状态、社会保障的承受能力以及社会公众的普遍心态等多方面条件来看,大规模民营化尤其是将大型国有企业大规模民营化的时机远未成熟,因此需要寻找其他的解决途径。

3、监督的有效性在于它的公开性。为了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新加坡的做法值得借鉴。实际上,国有企业无论上市与否,其经营状况都应当公开。与此同时,媒体和中介机构的监督是重要且有效的方式,在这里,舆论和媒体就像企业状况的晴雨表,由于记者的无孔不入,任何违规的冒险都将付出很高的成本和代价。

4、在全国范围内加快培育和完善开放性的企业家市场。一般

来说,企业家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着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 5、国有企业应确立切实可行的利润目标,如要履行国家和社会的政策性职责,应得到按合理的评价体系计算的补偿。在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中,可采取招标的方式,把目标管理与计划合同制管理结合起来,实现对企业的硬约束。

另外,政府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和腐败,不能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什么性质的企业也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也正因此,能否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将是衡量政府质量一个最重要指标。

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逐步完善国有资产法体系,立法规范国资管理

1、国有资产法体系应当反映国有资产运行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始终把保障国有资产运行符合全民利益,作为国有资产法体系的结构据以定型和变动的宗旨。

2、国有资产法体系应当符合市场经济对国有资产运行的基本要求。在制定统一适用于各种国有资产的法规的同时,分别制定经营性国有资产法规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法规,并且把经营性国有资产法规作为国有资产法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将确立国有资产所有者、投资者和占用者的市场主体地位的法规和保障国有资产实现价值化、货币化、证券化的法规,置于国有资产法体系中的突出地位。

3、国有资产法体系应当与国有资产运行系统的结构相吻合。国有资产法体系的结构,在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同时还要适当兼顾国有资产运行的过渡模式的某些要求;把关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作为国有资产法体系中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二)国有资产有进有退,逐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政府作为公共机构,主要职责应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不应是经营国有资产或收取企业利润而应是税收,并将收入用于公共建设和服务,其目的在于为整个社会提供基础,促进社会的平等和整体发展。因此,规范的国有资产布局应逐步向公共领域和基础性产业倾斜。但在目前国有企业依然在竞争性领域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对国有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就成了重中之重。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因此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与国家战略和安全息息相关的企业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促进竞争性国有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和流动化。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预防国有资产流失,治理企业腐败

1、搞好资产评估,准确量化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定价应以市场为基础,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即在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下,由中介机构根据当时的市场供需情况来评估确定。在交易过程中严格审查参与交易各方的资质,充分发挥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服务、监督作用,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公正性。

2、规范产权交易行为。进一步落实产权责任主体,建立规范的交易决策和运作制度,防止少数人权力过分集中,搞暗箱操作。有效发挥产权交易所和技术产权交易所的作用,加强产权交易的监督力度,指导产权市场有序发展,为国有资产的交易提供透明的平台。

3、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长效机制。明确上市公司对经营者实施股票激励制度的股票来源渠道,应允许经营者将股权通过指定的产权交易进行交易,交易价格由市场决定。

4、完善国有大中型企业资产运作的相关政策。对进行资产运作前存在的不实资产,可以按规定进行核销;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国有资本退出企业过程中进行的资产评估,使评估价值更接近市场价值;对在资产置换过程中,债权债务同时转移给受让方的,有关因转让资产行为应缴纳的增值税中的地方收入部分,准予先征后返;对资产运作中企业直接支付的税收和费用,也作适当的降低和调整等。

5、引入信息披露制度。国有资产的蛋糕越来越小,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实。现在已经有不少侵吞国有资产的恶性例子。因此,很多人问:这次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不是又一次致富的机会?从过去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国有资产产权无论如何分配,最终总要由某些具体的个人来行使,这个典型的问题如何解决,其实是很头痛。因为国有资产的运营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市场上运作的,必须依靠于当事人的商业判断,而无论是事先审查还是事后审查,对于商业判断往往无能为力。因此,我们必须设计一个体制,既让商业判断发挥作用,又可以保证这种判断不会被当事人滥用。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