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6 17:07: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九年级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
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3、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4、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重点:
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
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难点:
1、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2、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在烈日炎炎或者暴雨中,你们上体育课是什么感受?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车夫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习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二、作者简介
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三、课文说明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写于1935年,1936年在《宇宙》杂志上连载。本文是从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里节选的,可以当作独立的篇章来读。祥子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旧中国,以拉人力车为生。
四、介绍《骆驼祥子》
五、生字词
憋(biē)闷 吆(yāo)喝
腥臊(sāo) 哆嗦(duō suō)
六、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可以分成几部分?
七、走进烈日
1、文中抓住哪些景物来表现天气的酷热?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哪些语句是写人的感受?拉车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3、作者对天气、拉车人和物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突出了
4、在烈日炙烤下的祥子的心情又怎样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5、作者竭力渲染天气的极度炎热,目的是什么?
6、作者描写景物的用意是什么?
八、讨论
1、祥子的痛苦感受及苦难生活仅仅是恶劣天气所造成的吗?
2、好天气,祥子会不会有好的命运?
3、祥子的遭遇给你什么启示?
九、揣摩运用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在烈日下的所见所闻所感,要求叙述中要提及景物。
十、小结
1.初一上册语文书 绿色蝈蝈
2.绿色蝈蝈分段
3.标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 “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 “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在现代,我们梦想天更蓝、水更清,物质更丰富,生活更美好;我们渴望揭开生命的奥秘,改变人类的基因,使人类更聪明、更善良;梦想发明新药物,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类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梦想变废为宝,让废弃的塑料垃圾变成燃料,让汽车在天空翱翔;)
我也曾梦想有一件特殊材质制成的衣服,它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冬暖夏凉,它可以随着光的强度改变颜色,在烈火中它是避火衣,在大海中它是救生圈……!
我们这些美好的愿望和看似奇异的梦想,正在通过化学家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化学正以其独特的方式, 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老师,你将以水为主题,根据各自学科特点,跟同学们说些什么?
学生: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
学生:英语老师说,Water。
学生: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学生: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
教师:你们猜一猜,作为化学老师的我,又会说些什么呢?
教师:认真观察物质的变化,是学习化学重要方法之一。对物质变化的观察应注重观察变化前的物质、变化中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
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地球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边放课件边讲)
教师:化学在给人类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现在由化学引起的污染,遍及全世界,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你知道由于应用化学不当、对化学常识的无知,而引起的污染吗?
学生:白色垃圾。
学生:松花江水变得混沌、恶臭。
学生:滚滚黑烟,污染空气。
学生:空中“死神”——酸雨。
学生:臭氧层空洞。
学生:光化学烟雾
阅读“绿色化学”。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欣赏空气家族成员的特异功能)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教师:化学,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没有化学就没有生命、没有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化学是人类力量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界中种种灾难进行抗争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与成果;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
不学化学不知道,物质世界真奇妙、物质世界真精彩!
走进化学、了解化学、学习化学、掌握化学,为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为实现中国的“诺贝尔”梦,我们要努力学习化学……
作业:(1)总结身边的化学
(2) 记忆常见元素符号
看了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的人还看:
1.初三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2.初三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3.初三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试题及答案
4.物质的变化化学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ancient, remain, notice, produce, pleasant, pie, by accident, according to, fall into, throw,达到四会;掌握并熟练运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
2.语言技能目标:读懂并准确理解关于发明的文章;学会用被动语态描述某物发明的过程。
3.学习策略:掌握速读和细读的阅读技巧及记叙文的要素。
4.文化意识:了解世界上各种发明的由来,学会做传承文化的使者。
5.情感态度:通过学习中国古明的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阅读文章,准确把握文意,提炼出撰写关于发明的记叙文的要素。
难点:根据范文,学会使用被动语态仿写关于发明的短文。
【教学方法及手段】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多媒体,自制收纳盒,飞盘,MP3,矿泉水
【教学步骤】
Step I Leading-in (3 minutes)
Greet to the class.
T: Hi, boys and girls! First let me introduce myself. I come from No.6 Middle School. My name is Du Hongmei. You can call me Miss Du. So nice to meet you, everyone!
Ss: Nice to meet you, Miss Du!
T: Who put the paper notes here? It’s really in a mess.
(Teacher collects the paper notes in the box. Then show the box to the class.)
T: What is it?
Ss: It’s a paper box.
T: What’s it used for?
Ss: It’s used for putting small things/ holding...
T: Why did we invent it?
Ss: To collect things easier and make our room much tidier.
T: We have lots of inven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daily life.
T: When we listen to English, what do we use? (a TV? a computer? a mobile phone or a tape recorder?)
Ss: A tape recorder.
T: But when you listen to English, can you take a recorder everywhere?
Ss: No, we can’t.
T: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what people invented? Can you guess?
Ss: MP3.
(Teacher takes out an MP3 and shows it to the class.)
T: What is it? What’s it used for?
Ss: ...
T: Yes, it’s used for listening to English or music any time and anywhere without disturbing others.
T: As we know, inventions like MP3 are changing our world all the time; they can make our life more convenient and more comfortable. 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inventions around us. We are going to learn Unit 9 When was it invented? Section B 3a~4b.
Step II Presentation (10 minutes)
T: Next, we are going to learn some words about the invention of tea. Read the following stories carefully, try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red words.
(Show the stories on the screen and get the students to guess.)
(Teacher explains the usages of the new words.)
Story One
Long time ago, a shepherd(牧羊人)noticed his sheep became more active after eating some red fruit from a bush. He boiled some and it produced a pleasant smell, so coffe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drinks was invented.
(Teacher explains the usages of the new words and give examples.)
Story Two
The Cowherd and the Weaver is a famous Chinese ancient legend. Now a new movie is made according to the story, lots of people go to see it in the theatre.
Story Three
Once a boy fell into a big vat(缸)full of water. The other kids ran help. Only Sima Guang remained there. He picked up a big stone and threw it at the vat. The vat was broken and the boy was saved.
Read the new words after the teacher together. Then students read them together once.
Say out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meanings. One reads twice.
Step III Reading (20 minutes)
T: I’m thirsty now, what should I do?
Ss: You should drink some water.
(Show a bottle of water.)
T: Water is one kind of beverage. Beverage means drink. Read after me.
T: Next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another beverage, tea. Do you know how tea was invented?
Ss: ...
T: Please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72. Read the article quickly and find out who invented tea.
(Students read the article and answer.)
T: Read silently and carefully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groups of 4.
(Get each group to answer one question.)
T: Let’s read the article aloud together.
T: Well, next let’s read one paragraph after one and analyze the article.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Paragraph One
Did you know that tea, the most popular drink in the world (after water), ... invented...?
T: The first paragraph tells us what was invented. It's the thing of invention.
Paragraph Two
Although tea wasn't brought to the Western world until 1610, this beverage was discovered over three thousand years before that. According to an ancient Chinese legend, the emperor Shen Nong discovered tea when he was boiling drinking water over an open fire.
(Teacher explains the word over in this paragraph. Let the students sum up the main points according to the red words.)
Ss: It tells us the time, the person and the place.
T: Yes, it tells us when it was invented, who it was invented by and where it was invented.
Paragraph Three
Some leaves from a nearby bush fell into the water and remained there for some time. The emperor noticed that the leaves in the water produced a pleasant smell. Later he decided to taste the hot mixture. It was quite delicious.
T: The third paragraph tells us the process of the invention. It tells us how tea was invented.
Paragraph Four
And in this way, one of the world’s favorite drinks was invented.
T: The last paragraph tells us how important tea is. It tells u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vention.
T: Next please discuss on how to write about an invention in groups of four and fill in the form on the study plan.
(Lead the students to sum up the main points and write on the blackboard.)
T: If there is time, place, person, cause, process and result in an article, we call it a narrative.
(Explain the six elements and narrative in Chinese.)
T: Look, it’s a flying disk. Read after me, flying disk. Who can play it? It’s an important invention because it can bring us a lot of fun. Read the article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six elements of narrative. Discuss in pairs, fill in the chart using the question like:
―What was invented? ―Flying disk.
From pie plate to flying disk
The flying disk was invented by college students. The original flying disk was really a metal pie plate from a bakery in Bridgeport, Connecticut(布里奇波特,康涅狄格州). The students liked to eat the pie and then threw the pie plates each other. In the 1950s, a company began making plastic disk. Now there are flying disk clubs, a flying disk magazine, and even a national flying disk festival each September.
(Get several pairs to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Show the correct chart on the blackboard.)
Step IV Writing task (5 minutes)
T: We have learnt two articles about invention. I think you have known how to talk or write about an invention. If you are a magazine reporter, you want to introduce an invention. You can choose either of them to write about. Write it on your papers.
(Students: Write their compositions on the paper. Teacher goes around giving help if necessary.)
Step V Comments (5 minutes)
T: Do you know how to check a composition? Let me give you some advice on it.
(Teacher shows the ways to check a composition on the screen and make two or three examples.)
Step VI Summary & Homework (2 minutes)
T: What have we learnt in class?
Ss: ...
T: Which country did Shen Nong come from?
Ss: China.
T: Tea was invented by Chinese. But tea is drunk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Don’t think that Chinese people are great and wise?
1. 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植物生长所须的几种营养元素的来源;能够用简单的方法鉴别几种常见的化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及课堂趣味活动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二、学情 分析
我所教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城镇,极少数来自农村,对化肥知识知之甚少,很多学生只知道提高农作物产量要施用化肥,对化肥名称、施用方法、施用方法、注意事项等都不了解。刚学完酸碱盐的知识,来不及消化,又要学习生活中接触较少的化肥,学生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若教师只是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告诉学生,学生一定会觉得很枯燥,很无聊,因为它与城市学生实际生活距离太远。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会有什么学习的欲望,况且一个人查阅的资料是有限的,不如利用此机会发动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展示自己的收获。
三、课题分析
《化学肥料》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 “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酸碱盐部分的基础知识,是第十一单元的最后一个课题,可以看作是酸碱盐知识的一个延伸和拓展。学习过程中既复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又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本课题相对与酸碱盐知识来说它并不是重点。但在化学与环境的教学中它确实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肥为增产粮食和蔬菜的巨大贡献,也认识化肥使用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中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它有利于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问题。
四、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希沃5电子白板展示秋叶飘落,樱花凋零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此景下,你想到了那句诗词?学生讨论,触景生情提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植物的生长不光需要阳光、水分和土壤,还需要肥料,引出课题化学肥料。
2、提出问题展开教学:施加化肥为什么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常见的化肥有哪几类?他们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3.小组合作,看书自学,交流讨论,分享结果。
4.教师借助希沃白板辅助教学,总结和归纳氮、磷、钾肥的作用,成分。
5.通过希沃5课堂活动的趣味分类,设计“我是植物医生”的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和巩固学生对“不同化肥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情况。
6.教师通过分享化肥农药污染的报纸文章截图、新闻报道视频,引起学生关注化肥农药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辩证的理解化肥的利与弊。
7.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常见化肥的外观、气味、溶解性、加熟石灰研磨后的现象,教师通过同屏技术,及时拍照、微视频展示各小组的实验情况,对于实践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给予指导和帮助。
8.抽取小组展示和分享探究成果,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并对出现的不足进行补充。
归纳,使学生初步了解鉴别氮肥、磷肥钾肥的一般方法,掌握基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2.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熟悉和熟练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格式。
三、教学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四、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五、教学准备:PPT课件。
六、教学时间:20分钟。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PPT演示)
以碳在氧气中燃烧为例说明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二)新课教学
(课堂引入)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化学方程式可以反映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之间的质量比。在工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这个质量比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呢?
由学生根据方程式意义口答,并让他们给其他同学说明怎样计算的。
计算的结果有些同学都能得到准确结果,那么求解的过程应该怎样书写呢?书写过程中又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我们来看屏幕。
(PPT演示例题讲解)
由此例题我们可以归纳出利用化学方程式的一般解题步骤:
(1)
设未知数
教师强调:①“质量”2字不能漏写
②
未知数的后面不需要加单位
(2)
写出化学方程式
教师强调:①
化学式要写正确
②
化学方程式要写正确(包括配平和条件等)
(3)
标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已知量和未知量
教师强调:①
相对分子质量要计算正确,写在相应化学式下方
②
所标的量不能标错位置,已知量有单位的要带上单位
③
所标的量一定要是纯净物的质量
(4)
列比例式
教师说明:①
可以左右比,也可以上下列比例式
②
已知量有单位的要带上单位,不能漏写
(5)
求解
教师说明:求解的过程可以写在草稿纸上,不一定要在题目中反映出来,关键是要计算正确。
(6)
写出答案
接着再练:
学生练习A
1、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56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相对原子质量
Ca-40
C-12
O-16)
①此题是书本中例题,不仅让学生根据上面所学熟悉解题的相关步骤,而且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化学反应知识。
②两中等学生上黑板板书解题过程
③其他学生做完后寻找黑板上的错误。
2.找出下面解题中错误的地方并改正。
想做好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先要记住三个要领:(PPT)
①
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其中解题过程中的三个关键是
①准确书写化学式(包括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②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并列出准确的比例式;
③准确求出正解。
学生练习B
由学生板书和自评,寻找格式和计算中的错误,教师补充。
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要求大家能够用正确的格式来进行解题。其格式一般为:设
、写、标、列、解、答,每个步骤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大家要牢记,避免出错。
作业布置:
书本P101页的课堂练习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八、教学反思
在听完其他教师上的此节课后,我在这节课上的内容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一些例题和练习重新做了修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始阶段在计算的解题格式上很不重视。具体体现在学生练习A中。在刚讲完格式后,学生认为自己能列出比例式求解出正确结果而把格式要求忽略。这正是我让中等学生板书的目的:出错越多越好,这样学生能认识更多的自身或别人的错误。在强调之后,格式出错率明显下降。
课题名称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学情分析
我校是大部分排位生的初级中学,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但本届初三学生的行为规范比较好,大部分有学习动力,如果在教学中注重方法和思维的引导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化学学习会有很大帮助,因此,本节课计划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错误事例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总结和归纳,掌握化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根据试题情景,正确判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并主动从化学方程式中寻找有关物质的质量关系。
②初步学会用规范的格式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质量关系(不涉及过量计算),并进行有关数学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感受化学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化学变化中存在“质”的变化和“量”的变化,而化学方程式中包含了“质”和“量”的变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在寻找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间质量比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化学反应中,“量”的变化是由于“质”的变化引起的,而“质”的变化又始终是在“量”的守恒中进行的。体会“变”与“不变”的矛盾和统一,增进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进一步丰富物质的变化观。
②通过学习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认识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珍惜资源、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2、难点:帮助学生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促进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0年10月1日,搭载我国探月卫星嫦娥二号的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成功。
1.请写出“氢燃料”中,氢气作为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说出该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引导学生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要学习如何利用量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创设情境】完全燃烧100千克的液氢需要多少千克的液氧?
【点拨、提问】
*解题的关键是要知道100kg氢气需要多少千克的氧气?
*怎样找到氢气和氧气之间的量的关系呢?(引导学生可以从方程式中找中找关系)
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回答方程式所提供的意义。
关注黑板上书写的化学方程式“量”方面的涵义,思考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质量关系。
巩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用具体的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
*为什么从化学方程式中能够找到两者量的关系?
【提示】通过以上环节我们知道:
1、计算的依据是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2、只要知道一个已知量,就可根据有关物质的质量关系,列出比例来求出未知量。这一比例关系,就是我们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
【提问】
那么,作为一道化学计算,要有一定的解题步骤(格式),刚才的问题,如何完整地表达解题过程呢?
【教师板书】
完整的解题格式。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己讲出化学计算题中的设答的量纲与物理、化学学科的区别。
【练习】工业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得到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CO2),如果要制取5.6t
CaO,需要煅烧CaCO3的质量是多少?
生成CO2的质量是多少?
【PPT展示】
展示部分学生练习。
展示一些学生错误的示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进行纠正。
【总结】引导学生自我总结
三要领①步骤要完整三关键:①准确写方程式
②格式要规范
②方程式要配平
③得数要准确
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板书】
1、“设”--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写”--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平,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找”—找出已知量、未知量的数量关系;
4、“列”--列出比例式,并求解;
【反馈练习】课本103页第3题。
【课堂总结】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可以从量的方面研究物质的变化。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
在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所用原料很多是不纯的,在进行计算时应考虑到杂质问题,这将在第八单元学习。
回忆,并回答
思考、并根据提示计算回答
【阅读与书写】
学生写出例题的解题过程
【汇报】展示学生的完整的书写格式,并进行评价、指正。
【观看】
学生练习
观看
讨论、回答
自己归纳出化学方程式计算
的一般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
1、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书写正确、配好平;
2、已知量和未知量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要准确;
3、列比例式和求解要正确。
每一个问题的讲解都强调已知量是什么,待求的量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种关系,
使学生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明确知道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实际就是根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进行的。
由学生自己做的目的是: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通过自学的方式规范根据化学方
程式进行计算的格式。
巩固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思路和表达格式
通过组织学生指错、纠错、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
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
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3表示反应物
生成物之间的微粒个数关系。
二.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
1、“设”--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写”--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找”—找出已知量、未知量的数量关系;
4、“列”--列出比例式,并求解;
5
‘’答’’---简明写出答案。
课后作业
课本103页第1题,第2题。
教学反思
1.对教学目标达成的思考
教学中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复习和利用问题情境设置的问题组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达成知识与技能的第一个目标,而且,在后续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中“质”和“量”的关系有很深刻的印象,很熟练就能从化学方程式中找到计算的关系量。说明这种突出学科本质,教授学生学科学习方法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我们每位老师在以后的其它内容教学中也应该有这种意识。
同时,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对比方式,自主构建“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知识结构,能很好地体现自主学习的观点,大部分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能通过这种方法掌握解题的步骤与格式,达成教学目标。但由于时间的限制,本节课中没有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没有很好达成。
2.关于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的反思
(1)本节课开始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景,可引发学习兴趣,同时,在例题和练习中对题目的有针对性选择(教学说明已介绍),既降低了新内容的难度,避开了学生最薄弱的计算能力的环节,又突出了学科的本质内容,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所以,我们在平常教学中应灵活地对教材内容整合、重组,这样能有效唤起学生学习热情。
(2)本节课虽然是技能课,但在教授“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把方法直接讲给学生听,而是采用问题组的形式帮助学生去逐步构建知识,这等同于“概念课中要帮助学生构建概念的形成过程”的观点一样重要,通过本节课的实践也证实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因此,以后我们在不同类型课的教学中,也应该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课堂生成性研究。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
(2)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知道香烟中的有害物质、甲醛等物质对人体有害,帮助学生自觉抵御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讨论等,学会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
(2)分析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案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合理安
排饮食的重要性。特别是处于成长关键期的中学生,不能偏食、挑食,每天要摄入足够、均衡的营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热爱生活。
(3)
通过营养物质在体内含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病症,说明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有东西都是有利有弊,关键是把握好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2)讨论营养物质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3)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难点:(1)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及其在人生命活动中的主要意义,尤其是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2)生活中的认识与化学学科知识的辨析。
【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生物课上对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了解还不深入全面,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设计思想】
提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
交流讨论、领悟感知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讨论
教学过程:
活动1
【导入】引课:
展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我们荆州的特色美食都有哪些?这些菜除了色香味俱佳外,还能给我们提供各种营养物质。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活动2
【活动】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一、蛋白质:
1)营养素:
2)功能:
3)来源:
4)蛋白质在人体内的分布
5)蛋白质的构成:
6)哪些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即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7)蛋白质的种类:
8)人体消化蛋白质的过程及作用:
【讨论】:
1人是如何消化吸收淀粉食物的?
2你知道煤气中毒的原因吗?
3为什么福尔马林(甲醛的水溶液)可以用来制作动物标本?水产品市场上有的商贩用福尔马林浸泡鱼、鱿鱼等食品,是否可行?新装修的居室为什么不宜立即入住?
4、医生建议儿童、伤病员多喝牛奶、黑鱼汤补身体,为什么?
二、糖类:
1、组成:
2、糖类主要包括哪些物质
3、主要来源
4、功能
5、不足时的症状
6、人体消化糖类的过程
三、油脂:
1、组成
2、油脂的分类及存在状
3、主要来源
4、功能
5、油脂与健康的关系
【讨论】:在全球性减肥热潮中,脂肪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每况愈下,甚至“谈脂色变”,别说摄入了,就连身上的脂肪都“恨不得除之而后快”,这种看法科学吗?请说说你的观点。
四、维生素:
1、维生素的作用 2、食物来源
3、与健康的关系
【讨论】:黄瓜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尤其是维生素C和B的含量比西瓜高出1~5倍。已知高温时维生素会被破坏,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时较稳定。根据上述内容,你认为应如何合理的食用黄瓜?
活动3
【活动小营养师资格测试】
测试一:帮我们常吃的食物找“家”。
①米饭②萝卜③苹果④白菜⑤鸡蛋⑥花生⑦玉米⑧猪肉⑨黄瓜⑩鲜奶 主要含蛋白质的有 ;主要含糖类的有 ; 主要含油脂的有 ;主要含维生素的有
测试二:请各小组为我校食堂列出四种三菜一汤的食谱,请同学们从营养均衡的角度评价这四份食谱。
活动4
【练习】当堂训练
1.图是某食品包装上的部分说明,请从其中标出的配料中选出一种符合条件的物质填在下列相应的空格中: (1) 中富含蛋白质;(2) 中富含油脂; (3) 属于维生素;(4) 属于无机盐。
2.某种饮料由纯净水、蔗糖、苹果汁、维生素C、维生素A、乳酸钙等配制而成。此饮料不含有的营养素是
A、糖类 B、维生素 C、水 D、油脂
3.医疗上葡萄糖被大量用于病人输液的原因
A、葡萄糖是人体必需食用的营养素
B、葡萄糖是C、H、O三种元素组成
C、葡萄糖在人体内能直接进行“新陈代谢”
D、每克葡萄糖被氧化释放的能量比同质量的油脂被氧化时放出的能量多
4.下列习惯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是
A、只喝优质蒸馏水 B、均衡摄入糖、蛋白质、维生素、水等营养素
C、教室多开窗,以吸入新鲜的空气
D、不吸烟,以避免摄入有害物质
活动5
【活动】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和疑惑?
活动6
【活动:健康我当家】
从营养均衡的角度,分小组为不同人群设计一天的健康食谱,并说明设计理由及该人群对哪种营养素有特殊需求。第一小组,体力劳动者;第二小组,老年人;第三小组,青少年;第四小组,大病初愈的人。
【板书设计】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蛋白质
糖类
油脂
维生素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
鉴别几种常见化肥。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对有关信息进行归纳;
(2)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几种常见化肥鉴别的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化学与农业的密切关系,理解学习化学的学习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对几种常见化肥的签别。
教学难点:1、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对几种常见化肥的鉴别
三、教法、学法
教法
1、演示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
2、实验探究法
3、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反馈
完成下列化学式的书写:
硫酸铵
小苏打
稀硝酸
稀盐酸
硫酸钾
硝酸银
氯化铵
氢氧化钡
氯化钡
氯化钾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需要不断反复强化,但是从学生的反馈中看到依旧有个别同学书写出现错误。
2、新知学习
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感受下正常农作物生长的样子,之后呈现生长出现问题的农作物,通过对比,提出问题,对于长势有问题的农作物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首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化学肥料的种
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了解常见化肥的鉴别方法和步骤。
学生自主学习书中80页关于化肥的知识,完成学练卷中的相应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理解主要的化学肥料有氮肥磷肥和钾肥,氮肥就是含有氮元素的物质,磷肥就是含有磷元素的物质,钾肥就是含有钾元素的物质,复合肥是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物质,在课堂中进行小试牛刀的检测,给这些物质分类,组内可以相互讨论。
3、实验探究
接下来进行本课内容的学习,向学生出示这样的一张图片,给出这种农作物的症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结果,对应肥料的作用,能够说出这种农作物是缺少氮肥,进而向学生介绍氮肥的知识。然后,介绍几种常见的氮肥,请学生观察他们的共同点,提出,含有铵根离子的物质叫铵态氮肥,那么铵态氮肥在使用过程中有几点注意事项。
1、铵盐化肥不可以暴晒
向学生展示一瓶碳酸氢铵,让学生问一问它的味道,学生能够闻到有一股刺激性气味,通过给碳酸氢铵固体加热,观察到试管口滴有酚酞的棉花球变红,证明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有氨气生成,写出相应的方程式,说明,铵盐暴晒后会有失效。
2、施用铵盐时不要和碱性物质一起施用
向研钵中加入硝酸铵和熟石灰的混合物进行研磨,学生问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那么这种气体是什么,学生能够猜测出来是氨气,但又不确定,因此,学生开始进行实验,验证这种气体,由于之前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学生有所启发,学生最后验证出这种气体就是氨气,完成方程式后,总结出铵态氮肥不能和碱性物质共用,否则会失效。
实验之后,继续出示图片,找出解决农作物生长不好的原因,介绍磷肥和钾肥。最后,根据学生最三种肥料的学习,对这三种肥料进行鉴别。
4、课堂反馈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液浓度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能进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并为后面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奠定理论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解化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社会服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在相同体积的两杯水中分别加入一勺白糖和两勺白糖,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入】PPT展示【实验9-7】
在室温下,向三个烧杯中各加入20ml水,然后分别加入0.1g、0.5g、2g固体硫酸铜.
用玻璃棒搅拌,使硫酸铜全部溶解。
比较三种CuSO4溶液的颜色。在这三个烧杯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溶液浓稀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活动结果】
1.填表P42
2.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3.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
【总结】【过渡】
对有色溶液来说,可根据颜色的深浅来判断溶液的浓稀。但是,这种方法比较粗略(定性研究),不能准确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究竟含有多少溶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需要准确地知道溶液的浓稀程度,即溶液的浓度(定量研究)。
如使用农药时,就需准确知道一定量药液中所含农药的量。那如何定量的表示溶液的浓度呢?
【介绍】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3内容,深入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列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课件展示】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公式: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100%
【练习】在上述活动探究中,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把计算结果填在上表的空栏中。
【过渡】根据以上所学,同学们练习配制两杯简单的溶液,并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比较。
【活动与探究】P43
实验【9-8】,并填表
【讨论与交流】交流实验结果,了解配制溶液的简单过程。
【延伸讨论】P43
讨论
: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思考】学生计算,并分析36%
错误在哪,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能准确地表示某溶液的组成,也能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课件展示】例题1、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
kg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计算,并请一位同学板演。注意书写规范!
【课件展示】例题2
化学实验室现有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要把50g上述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
【思考分析】理解稀释原理: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计算
【展示】展示计算过程,板演。
【小结】
【板书设计】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一、溶液的质量分数
1.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2.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100%
(变式: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总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一、时间:是否一定要按固定的程序进行
现象:数学课我们经常沿袭的时间结构是复习(5分钟)、新授(20分钟)、巩固(10分钟)、作业(7分钟)、小结(3分钟)。举行教研活动时,在上课前有经验的老教师常千叮咛万嘱咐年轻教师要“卡”好节奏,千万别拖堂。
分析与反思:
现行的教材都是分课时编写,通常每课时的任务必须在一节课内完成。多数教师对每节课的内容、任务、进程都具体以时间顺序来分解,有时怕完不成任务,学生在关键处及易混易错处发生分歧时,不敢花过多的时间让学生争辩交流,生怕“节外生枝”,过分讲究课堂教学环节的丝丝入扣,教师往往在一节课的各个阶段,按“套路”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走教案”就行了。这种课看上去紧凑,但缺少一种动态生成,往往以牺牲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代价,弊病很多。
我们认为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在于课上讲了多少,而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学生发展,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构可以打破,无需每个环节都要安排。只要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即使设计的教学内容或书上的练习没完成,或由于学生对某个内容探究的欲望很强,教师打破教材课时的限制,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地处理教学结构而拖堂了,都不能以时间把握不准而一律认为不是一节好课。
二、地点: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难道仅在教室
现象:九年级上每四章_视图与投影的教学中,对投影这部分内容,教师往往也只在教室中,画出基本图形后,利用光学的基本知识,传授学生如何得到影子,或者根据影子得到实物及寻找光源等。例:一个正方形的纸片在阳光下的影子是什么形状?教师往往怕麻烦,只在教室作讲解,最多提醒学生课后自己试验。实际上,这样的问题实际操作一下,可能能够起到更多更好的效果…说的小一点,可能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永生难忘;说的大一点,可能就此引起了一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科学甚至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分析与反思:
受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过分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的影响,加上现在的考试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动手操作、社会调查能力难以考查,我们有些老师还很难将课堂真正开放。他们认为数学学习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解答数学习题,因而学生学习的空间往往局限在教室里。
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空间要开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基本流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如课前的调查和实验,课后的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写数学日记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体验数学及掌握数学。
三、人物:究竟谁应是课堂的主角
现象:课上学生讨论交流得最热烈时,教师提高嗓门喊道:请大家安静,听我来讲。学生极不情愿地正襟危坐,恭听教师教诲。
课间办公室里教师在互相诉苦:现在学生越来越不听讲了,你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在下面却是叽叽喳喳,充耳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