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1-05 18:03: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篇1

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指;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世行在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也指出:建立在成本和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发展和制定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

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基础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关键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避免旅游资源的被破坏和枯竭。

因此,可持续发展包含环境保护及其与发展的关系,只有在环境保护基础上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为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相当程度的自然生态支持;但我国旅游业所面临的实际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在一些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甚至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旅游业的兴旺,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动人口增加。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许多穿城而过的河流已遭严重污染,水色发黄甚至发黑。另外,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也加重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急增而显不足。

(二)旅游者环保意识差,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因素,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一些穿着入时的旅游者随手丢垃圾的不良行为,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更有少数旅游者,竟在旅游区狩猎、采集、露营、野炊,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三)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旅游景点“超负荷”工作屡见不鲜。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和景区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交叉混编的情况,这使得上层管理者处境尴尬。一方面,作为公司领导,他们要对企业负责,争取尽可能盈利;另一方面,作为政府专职机关的行政领导,他们又必须综合考虑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不愿做有损景区资源的事,严格地说,他们是在良心的制约下做工作,没有完善的法规制约下的企业化经营,很容易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推向难以承受的风险之中。

绝大多数的风景区在五一、国庆等旅游高峰期,均不同程度地“超负荷”工作。景区游人接肩比踵,空气污浊,旅游质量大受影响。我国古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因游客量过多,空气中HO和CO[,2]的含量持高不下,许多精美佛雕的颜色已发生变化,内在物理,化学结构也受到影响。还有许多奇山异洞、秀水珍木,也因过多地被人类光顾而面目“狰狞”。

(四)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已被砍伐1/2,致使云南的大象、老虎不是向缅甸逃跑,就是窜出自然保护区,毁坏庄稼、伤害人畜。座落在湖南、湖北交界处的著名四大湖泊,目前仅剩下长湖和洪湖。1951年湖泊面积还有217.44万亩的洪湖市,到1987年只剩下70.29万亩;但是,目前仍有很多国内外房地产、旅游开发商加速挤占洪湖水面。还有一些地区,为了追求近期经济发展,在风景名胜区迅速扩建高档宾馆饭店、疗养所、“培训中心”,以及索道、滑道、城市娱乐设施等,造成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工、商业、破坏了旅游资源,这实质上危害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现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对旅游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治理。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城市存在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多元性,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

1.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源的方法。由机动车辆尾气所造成的污染,可采用安装净化气装置的措施。位于上风向的污染企业一定要责令搬迁或关闭。

2.对于噪音污染,主要采取时空上调配和限制的方法。时间上,在人们午休和夜休期间,建筑施工及其它噪音较大的工作应尽量停止;空间上,城市功能分区应明确化,噪音分贝量大的交通站、娱乐区应与行政办公、文化区、居民区分开,使噪音分贝量降低到国家规定的各种功能区标准。

3.城市中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因其流动性,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湖泊的治理应坚持“谁污染谁出钱治理”的原则,并出立相应的法规条例,将现有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并限制新的污染出现。

4.对于垃圾污染,更多的是采取宣传和强制的管理措施。

(二)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我们应该树立起环境质量意识,认识到环境质量的优劣是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大事;并且要树立环境首先意识,为全人类及其后代保护好环境,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另外还要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贴进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应尽快改变旅游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状,取消旅游企业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的人事交叉,公司主管与政府官员应各司其职。另外,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规范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我国旅游资源的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

篇2

一、彻彻底底体检 透透晰晰分析

(一)资金短缺,污染严重

桂林旅游业开发得早,开发初期时启动资金短缺,使得很多的景点开发不够完全;再加上当初人们崇尚快速致富,并未顾及到长远的发展和对环境的影响,一味依靠物质资源的开发和消耗来发展经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战略,使得桂林的环境并未得到较好的保护,失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二)产业布局不合理

作为广西第三大城市,桂林的知名度其实远高于前两大城市,南宁、柳州。但是较之于这两个城市而言,桂林的发展相对来说又很混乱。对于桂林而言,工业和旅游业均可发展,所以造成了现在的产业拥挤现象。优美的山水自然风光镶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而各种会产生环境污染的工业企业犹如石头般遍布大街小巷。产业的不合理分布抑制彼此的发展。

(三)景区资源利用不合理

桂林不仅是一座山水城,还是一座文化城。但是很多人却只知桂林山水而不知桂林历史的厚重。而这些,在桂林旅游开发时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大量的资金都被花费在了山水等自然景观的改造和维护上了,而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显得后天不足,大家只知“桂林山水甲天下”,却不明“桂林文化厚如山”。

(四)旅游产品缺乏新意

每到一个地方旅游归去时带上当地特产回家是大多数游客都会做的,杭州的 “西湖系列”,四川的火锅料,苏州的刺绣…但是对于桂林而言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不仅如此,在桂林的各大景区内购买的纪念品也基本雷同。毫无新意的产品会使得人们产生审美疲劳,从而不利于整个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我们有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创造出什么。

在总结了以上几点桂林旅游发展的现状后,我们可以很清晰明白的了解到桂林的旅游产业所需要进行改进的地方,即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我们只有将现状反映出来的问题一一地进行解决和改进,才能使外来的游客朋友乘兴而去,实现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清清楚楚了解 实实在在解决

(一)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抗衡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调动市民和各方面对桂林旅游业支持的积极性,多方拓展渠道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加大对历史文化景点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其次,将城市交通进行更为合理的安排,拓宽道路或者增加多条道路都是不错的选择。最后,将市内各产业区域划分明确合理。如,桂林“向西发展,建设新临桂”不仅能发展好桂林的旅游产业,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工业的影响,还能促进工业的发展,增强桂林市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力。

(二)针对景区相互雷同,特色不突出的现象

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是不合理的发展却是今后道路上的绊脚石,加强旅游管理体制的完善和改进,统筹安排,以突显其整合集群优势。我们要因地制宜的安排景区的景色布置安排和宣传角度,努力将自身的特点发挥出来而区别于市内其他同性质的景点。最后,推行 “市场竞争机制”,让各个景区间开展合理健康适度的竞争,这样才能使得出现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而各出新招奇招的局面。有创新发展才能更好的推行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旅游产品发展建议

首先,加大桂林旅游产品品牌建设,要从质量、特色上树立品牌形象,还要加强其旅游产品品牌促销。目前,桂林最具品牌力的商品为“桂林三宝”,应加大对其质量、科技含量、生产规模的投入,使其成为桂林旅游产品的又一个品牌。其次,结合独特的山水风情和民族风情,凸显特点。设计加工一些极具桂林印象的产品和形象。再次,提高科技含量,实现规模化。结合自身水平,提高纪念品的科技含量。同时,整合市内的小规模纪念品加工生产企业,、各挥所长,集中力量进行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创新,减少游客审美疲劳。

(四)针对相关产业发展迅猛但层次不齐的现象

一个产业的发展势必会使得其相关产业得到进步和发展,旅游业也不例外,它能推动餐饮、住宿、服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层次不齐的现象,我人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管理。

首先,建立市场监督管理机制。成立相应的监管部门或协会专管某一行业。其次,对比分析改善。将其他地方的经验教训分析后对比自身进行改进。力求好上更好。最后,推行等级评定化。根据相关的行业规定及人们的所需制定一套等级制度,将所有的大大小小的餐饮店、酒店宾馆、旅行社……按等级评定,给游客的选择提供一个权威的参考。

篇3

Ethics Defense in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SUN Jixin

(School of Tourism,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ethics.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ethics of both the east and west and moves on to present a detailed argumentation to the various principles of morality, teleology, biological ethics and tourist ethics, which are involved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t aims to appeal to the general public to control their “non ethical behavior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is is the only way to guarante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 real sense.

Key words:theoretical ethics; applied eth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近年来,旅游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人们呼吁旅游业应该实行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和探讨,如经济学的供给需求理论和生态学原则等,均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理论伦理和应用伦理层面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伦理准则辨析

Honderich(1995)在他的“伦理基本理论框架”中概括了西方伦理的基本结构,认为伦理包含理论伦理和应用伦理两个层面:前者涵盖存在主义、目的论和道义学;后者包括旅游伦理、生态伦理、环境伦理、商业伦理和法律伦理等。其中,存在主义认为:行为的对错与否取决于行为者本身意愿、责任感和真实情绪,只要愿意为自己行为负责,行为者可自由选择行为方式 (Guignon,1986);道义学则通过制定规则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即强调人们应该遵守规则中所规定的“义务”;目的论要求行为者根据行为结果判断行为本身是否正确,并预计行为后果,从而有道德义务选择替代方案。简而言之,目的论要求人们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利益出发,选取最佳方案,以创造整合效益(Sims, R.1991)。相对于理论伦理,应用伦理则注重伦理在各个领域中的实际价值。

与西方“规则伦理学”相比,中华伦理更倾向于儒家的“德性伦理学”(王庆节,2006),即:不是制定这样那样的规则、规范,而是强调在道德生活中树立榜样,要求人们“以身作则”。这不仅是知识论认知问题,而且更多的是践行问题,如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可以成为所有旅游活动的伦理道德门槛。以此而论,中华伦理与西方伦理目的论相通。同时,中华伦理全面地阐释伦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重视法律的约束力;儒家、墨家等则强调“天人合一”,即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指出人应当善待大自然,并应遵循“公正原则”。这些伦理道德要求恰恰对应西方应用伦理中的旅游伦理、生态伦理、环境伦理、法律伦理。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伦理辩护以上分析表明,中西方伦理在理论及应用层面上都有相似之处。只因中西方文化不同,伦理准则定位有所差异,伦理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伦理遭遇“文化障碍”(cultural barrier),就是因为旅游业涉及不同地域的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

尽管如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蕴含一致的伦理精神。笔者认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既要遵循理论伦理准则,又要符合应用伦理要求。其中,理论伦理中的道义学与目的论和应用伦理中的旅游伦理、商业伦理、生态与环境伦理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真正影响人们的行为,而且符合目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本文试图从以上层面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伦理进行探讨。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理论伦理准则

1.道义学伦理准则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旅游企业、旅游者、经销商等提出了伦理道义上的要求,目的是充分保护自然环境和对当地居民负责。唯有如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才有根本保障。1990年温哥华全球旅游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形成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明确规定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中的一些原则深刻地体现了伦理道义学精神,比如:旅游商、公司、团体和个人应遵守道德标准,尊重目的地文化和环境、经济发展模式及传统生活方式;应该用可持续发展方式管理旅游业,重视对目的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遵循公平合理原则,使旅游收益和成本在旅游业促销人员及当地居民等之间合理分配;应鼓励当地居民在政府、企业等部门支持下,在旅游规划和开发中发挥领导作用。

云南迪庆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在开发设计其“特色旅游交通――马帮道”时(杨桂华,2004),就充分体现了道义学原则。专家们否定修公路的一般做法,而把游客、环境和社区居民利益统一协调,选定了环保的,并且反映当地文化、为社区居民谋福利的替代方案,即修建弹石马帮道。马帮队由当地村庄的藏族和彝族村民利用各家自有马匹组成,交马队旅游服务公司统一管理。公司规定:单日由藏族马队服务,双日由彝族马队服务,最后利润在马队公司、社区居民和县旅游局之间合理分配。

2.目的论伦理准则

伦理目的论以行为结果为导向,并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它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更为明显的作用。Walle (1995)列举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涉及的伦理问题(见表1):

如表1所示,旅游业必须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在为了自身利益、主要是经济效益不断“进步”的同时,旅游业需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对造成的环境破坏做出积极反应,并预先采取措施避免负面影响。

目的论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中也有所体现。陶伟(2001)认为,“文化遗产的灵魂是他们的原生性和真实性”,笔者赞同这一观点。为了保持文化遗产原生性和真实性,人类必须采取预防保护措施,而不能在他们惨遭破坏后再予以补救。依靠高科技促进遗产地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防患于未然的优先选择,如提高遗产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清洁卫生技术、提高开发保护决策科学化的评估技术、对文化遗产细微变化进行及时反应的监控检测技术等。目的论在本质上强调的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保护永远第一位的原则。

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伦理准则

温哥华全球旅游可持续发展大会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解释:维持文化完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需求;既能维持当代人的生计,又能提供同样的机会保障后代人的利益。可以看出,可持续旅游发展包含三个密切相关的发展战略,即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1)生态与环境伦理准则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环境时必须遵循生态学原则,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程度要限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以维护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它所体现的环境伦理和生态伦理准则要求人类与自然环境共生或和谐共存。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的发展,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发展带来的成本代价。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需慎重考虑自然环境发展客观规律。这正是俄罗斯学者主张的“技术圈与生物圈共生”原则,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应建立在理性基础上,既能发挥人类智慧又要符合自然环境规律。所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具备双向责任模式――“人与自然协调论”,这种伦理观念把人类看作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和共生关系,呼吁人类改变一直以来固守的“人类中心论”(Elliot,1991);强调人类利益,忽视自然存在的不负责任论点,也不是单纯的“生物中心论”(杨桂华,2004);强调对旅游目的地负责,不谈对生态旅游者负责的观点。

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侵犯了自然的生存权利,违背了环境和生态伦理。因此,人类应尊重自然的基本权益,即自然生命的生存和繁衍权益;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复杂性: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保护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旅游开发规划注意功能分区并严禁旅游者进入核心保护区,开发规模和强度必须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等。

(2)商业伦理准则

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不能只关注经济数据的“增长”(growth),更应关注“发展”(development),即要努力提高人们总体生活质量;同时要求实现“代内公平”(intra generational equality)和“代际公平”(inter generational equality)。以此看来,经济可持续同样体现了环境和生态伦理,因为只有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经济的发展才有真正的意义。而横向的“代内公平”和纵向的“代际公平”同时暗含商业伦理。“代内公平”的核心是经济利益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中进行公平合理分配,尤其要照顾目的地居民利益。代际公平要求保护当前日益枯竭的环境资源,为人类后展做出贡献或提供基本保障。这些要求符合商业伦理基本准则,即尽量考虑所有相关者的根本利益。

事实上,很多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社区,在对外招商引资以促进本国旅游业发展时,都不幸遭遇到经济漏损――旅游业发展产生的绝大部分经济利益被投资者带走,而目的地的优质资源无法带动社区经济发展。外来商业投资追求利润回报最大化的做法违背基本伦理道德。为解决这一问题,国际社会应联合起来,共商对策,遏制外来投资者唯利是图的不道德行为,根本策略是改变目的地旅游业发展模式。而社区参与模式是有效的方案之一,这一模式又可分为间接参与和直接参与。间接参与是指引进外资时强调“资源有价”原则,当地社区用资源入股,投资方回馈社区一定比例的经济收益,用以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当地人们生活质量;直接参与是指社区政府、资金、居民都参与旅游业开发与管理,参与规划决策,从而最大程度避免旅游收益漏损。因此,直接参与更为有效,也更符合旅游伦理要求。

(3)旅游伦理准则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内与国际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国家要有保证公民长期有效地参与国家发展决策的社会体系;国际上,各国人民应互相合作,谋求国际社会环境稳定和共存。反映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即强调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决策,在尊重和保护当地社区文化完整性和“原始性”(originality)的前提下,鼓励社区居民直接参与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社区居民作为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条件也有资格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如“丽江纳西古乐”等独具民族特色又能产生较高经济效益的旅游拳头产品就充分发挥了当地居民的才艺,同时也深化了旅游伦理在产业开发中的实际运用。同时,世界各国之间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展广泛合作,发动旅游者、社区居民、旅游经销商等共同开展环境教育,建立旅游信息交流网络,开发旅游科技产品并实现技术共享,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旅游业还应依照旅游伦理准则关注道德责任和表现“仁慈”。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责任和仁慈行为相通。仁慈行为是旅游业具有道德责任的表现形式之一。

Payne, D. 和 Dimanche, F.(1996)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旅游业和伦理道德之间的联系:旅游业必须认识到它所发展的基础是有限资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进行有限制的开发;旅游业必须认识到它以社区为依托,要更多考虑旅游开发造成的社会文化破坏;旅游业必须认识到它是服务导向型行业,对待员工和顾客时要遵守伦理道德规范。

显然易见,旅游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社区文化及传统、约束企业员工行为。这些责任本质上要求人们在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并表现出人类对环境的“仁慈”(philanthropy);遵照公平分配和利益最大化原则,为社区谋取福利,以此看来,“仁慈”和旅游业社会经济责任也密切相关,因为旅游企业只有把经济利益合理地分配给当地社区,才能使社区居民有资金保护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从长远利益出发,旅游业唯有承担起社会责任才能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可喜的是,越来越多旅游企业勇敢地承担了一些社会责任,例如,帮助社区居民修建公路、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培训居民掌握环保技术等。

三、结论

可持续发展与伦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伦理道德准则应贯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无论自然生态环境资源还是社会人文环境资源,都必须在充分坚持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

作为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尤其要最大限度地为目的地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Elliot, R..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P. Singer (eds). A Companion to Ethics. Oxford: Blackwell, 1991.

[2] Guignon, C.. Existential Ethics. in R. M. Fox and J. P. DeMarco (eds). New Directions in Ethics: The Challenge of Applied Ethics. New York: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6.

[3] Honderich, T..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4] Payne, D. and Dimanche, F.. Towards a Code of Conduct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 an Ethics Model[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6,15:997-1007.

[5] Sims, R. R..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Ethic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1,10:493-506.

[6] Walle, A. H.. Business Ethics and Tourism: form Micro to Macro Perspectives[J]. Tourism Management,1995,16(4):263-268.

篇4

收稿日期:2011-05-09

作者简介:罗春林(1985―),男,广东英德人,助理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教学、旅游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6-0089-03

1 引言

湛江市旧称广州湾,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是一个富有亚热带风光的美丽的海港城市。湛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湛江市现有景区(点)60多个,其中4A级景区2家(湖光岩,蓝月湾温泉度假村),3A级景区6家(东海岛、植物园、森林公园、鹤地银湖、雷州天成台、吴川吉兆湾),2A级景区4家(金鹿园、雷祖祠、雷州西湖、南三岛伊甸园)。近年来,湛江加大力度开发海岛度假、海鲜美食、游览观光、生态休闲、最美乡村、红土文化、娱乐保健、特色购物等黄金旅游线路。

2009年,湛江市接待游客1 151万人次、旅游收入53.3亿元,分别增长29.1%和13.2%。仅2010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1 400万人次,年均递增20%,旅游收入65亿元,年均递增15%。湛江市现有高标准酒店68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6家、三星级24家,客房8 867间、床位15 649张;非星级住宿设施共510家,客房13 260间,床位22 440张。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对当地经济的促进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欠发达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发展状况,要促进湛江市经济的发展,加快旅游经济建设,促进其持续发展,是湛江市的必然选择。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辐射面广、产业链长,是第三产业的龙头,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综合带动效应。湛江市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转移富余劳动力到旅游行业来,同时还可以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近5年来,湛江旅游业创收达200多亿元。

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

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保护问题,而是从人类的总体社会生活和长远发展的各个方面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包括人类的需要;资源限制,即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长远协调;公平,即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强调首先要发展;强调持续性,即生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强调公平性,即发展机会的平等性;强调整体性,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产和消费上应当尽可能地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少排放污染物,力争实现循环利用。强调人类的文明发展和观念的转变。对自然界精心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它将导致人类文明的更替。我们要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2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2.2.1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当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需求,并通过现有旅游资源的可持续经营管理,在确保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的同时,实现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模式。

2.2.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保证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必须在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以内。

(2)旅游经济产业的高效运转。具体包括旅游产业的总量与旅游业的市场总需求相适应,在生态规范下的经济最大化。

(3)旅游地的品牌确立和形象得到可持续的维护。

(4)旅游产业应用技术的创新与制度变革。

(5)国民经济与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

(6)旅游地社会、文化与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区域社会群体的特性之上的,地方文化与行为特征,伦理道德与价值观都成为地方旅游业保持特色、扩大市场、吸引客人的文化内涵。

3 阻碍湛江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3.1 旅游行业监管不到位,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差

湛江市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政府与景区管理部门各自为政,造成景区管理混乱。景区保护主义严重,自行定价,巧立名目,价格变化多端,乱涨价严重,存在着“质次价高,质价不符”的现象。一些景区、景点门口尾随游客推销商品的现象比较严重,景区内商品价格过高,存在宰客现象。旅行社旅游报价偏低,旅游商品价格混乱,游客意见大,投诉多。酒店宾馆行政管理不到位,旅游部门只管星级宾馆,大量的非星级宾馆还没有纳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范畴。旅游行业的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由于某些工作人员的态度欠佳,服务质量较差,应变能力弱,在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时,往往容易引起游客的误解和不满甚至争执。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严重损害了湛江市的旅游形象。

3.2 环境污染严重,对景区环境影响很大

电力、石化、制糖、水泥是湛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同时也是该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的主要排放者。这几类工业对环境的直接影响主要有:自然资源及能源的急剧减少;排放的有害气体致使酸雨增加;全球气候变暖;烟气及粉尘增多;废水、废渣等排放升高;噪音污染加大;放射性污染等。这类工业的厂房有些是靠近那些风景区建立的,排放的有毒烟气和粉尘随风飘向那些风景区,给风景区的环境造成很大的环境破坏,影响景区吸引游客的魅力,间接影响到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落后

湛江市是欠发达地区,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旅游基础设施也很落后,高星级酒店只有五星级1家、四星级6家、三星级24家。一些旅游景区的旅游接待设施逐渐老化,特别是道路的破损、旅游住宿设施的落后,不能满足游客高品质要求。住是旅游活动中重要的一环,来湛外地游客一般选择住三星级以上的宾馆,尽管湛江三星级以上的宾馆有一定的数量,但真正够“星”的并不多。另外,湛江的宾馆大堂客房的档次普遍不高,宾馆就只管旅游团吃、住等宾馆的事务,而出游地点、交通工具方面的服务好像就与其无关似的,给旅客留下极坏的印象。

3.4 旅游景点单调,缺乏旅游品牌

湛江市旅游业的发展一直以旅游观光产品开发为主,大多数景区都是以观光产品层次的出发点来开发的,致使该市的旅游产品单一,结构很不合理。一些在省内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都是主要以观光游客为主流客源。像金鹿园、森林公园等,旅游产品单一,景点硬件水平明显滞后;景色单调,而且环境保洁工作怠慢,造成发展缓慢,品位不高,难以形成品牌,影响了湛江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3.5 旅游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及科学整合和深度开发

湛江市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统一规划,旅游项目的建设大都具有盲目性,景点相对较小而且层次低;大大项旅游项目不多而且缺乏竞争力;高端旅游产品开发滞后,无法满足高端旅游需求,以致游客来参观游览过后觉得没玩头,这样很难吸引回头客。

4 湛江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4.1 做好湛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为了湛江市旅游的发展,湛江市政府要把发展旅游业摆上重要位置。拨出专项基金作为旅游规划资金,聘请专家编制湛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突出重点”的思路规划开发和建设景区,总体规划应该包括一下几点。

(1)基础设施规划。含铁路、公路同湛江市旅游市场相适应、相对接的规划和风景区、市区道路通讯电力供水设施规划。

(2)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湖光岩风景区、植物园、森林公园、鹤地银湖、吴川吉兆湾、雷州西湖、南三岛伊甸园等景区纳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老景区的适度完善开发和新景区的建设规划。总体规划要体现权威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4.2 做好旅游环境保护,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湛江市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参与。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对景区里面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要保护;同时要控制好景区的客流量,避免景区的环境容量超负荷,造成景区旅游资源的破坏。

4.3 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和制度建设,完善旅游管理机制

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和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旅游管理机制,切实维护平安和谐、有序竞争的旅游市场秩序。抓好旅游安全生产。加强旅游安全生产监管,全面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重要节假日旅游接待,做好大型进湛旅游团队跟踪服务,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确保旅游活动安全顺畅。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加大旅游市场专项执法力度,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活动,依法打击“零负团费”、黑市、黑车、黑导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严格执行技术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旅游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旅游部门颁发的技术标准,按照标准的要求来规范服务行为,抓好酒店评星、景区创A、旅行社评级等规范化建设,促进酒店、景区、旅行社不断提升硬件档次和服务水平。

4.4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人员素质

旅游业是一个面向大众的服务行业,服务质量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是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因此,必须要强化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一是抓好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守法诚信、服务敬业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广泛开展岗位培训和服务技能竞赛活动,组织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高层次的培训进修和考察学习。逐步完善旅行社导游薪酬制度,设立市导游管理中心,加强导游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在湛院校及其师资力量开展旅游教育培训,提高湛江市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增强湛江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

4.5 加大旅游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遵循旅游经济独特的发展规律,多渠道、多形式加大旅游投入,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湛江旅游的吸引力。目前,为了改变旅游交通落后的局面,湛江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以公路、铁路网络,建成沈海线遂溪至徐闻高速公路、东海岛跨海大桥、国道325线文车至比罗坑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国道325线石门桥扩建工程。加快推进茂湛铁路、海湾大桥西连接线、湛江疏港公路海大路口至蔚律港一级公路建设。此外,湛江一批旅游在建重点项目工程目前进展顺利,建设步伐加快。这批旅游在建重点项目主要有:吴川吉兆湾国际海洋生态度假中心、徐闻大汉三墩旅游区、开发区存亮村等旅游景区;湛江金沙湾大酒店、民大喜来登酒店、君豪酒店、广州湾时代广场等高星级酒店;湛江美食休闲广场、市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项目。

4.6 开发绿色旅游,营造旅游新概念

绿色旅游是指具有亲环境或环保的各类旅游产品及服务。狭义的绿色旅游即农村旅游,即发生在农村、山区和渔村的活动。绿色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结合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同时考虑到重化工产业在湛江沿海布局落子,迫切需要进一步调整思路,以促进重化工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自然、生态、经济与社会的适应,走出一条城市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因此,对绿道建设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定位,分层次、分区域建设,渗透入新的旅游素材,凸现生态主题,尝试建设环市绿道观光长廊,或贯穿雷州半岛或海湾的绿色生态旅游观光长廊。经过若干年努力,打造成富于地域特色的现代生态绿色旅游观光长廊。

4.7 整合旅游资源,打造高端休闲旅游区

湛江市旅游资源丰富,可以把一些临近的景区串联起来,进行旅游资源整合,提高景区竞争力和影响力。湖光岩风景区是我国唯一的火山湖(玛珥湖),具有鲜明的排他性。可以把湖光岩片区、森林公园、南亚植物园等周边景点整合起来,使之串联并融为一体。打造国内独一无二的火山湖旅游休闲度假新热点,彰显城市生态高端旅游休闲度假区,重塑湛江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新形象,为景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必虎.旅游生态学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1996(2):61~62.

[2] 魏小安.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J].旅游调研,1997(9):17~18.

篇5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挪威首位女性首相Gro Harlem Brundtland,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业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还有待提升,只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作为“无烟产业”,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湖南省在农村发展旅游业起步较晚,管理上尚无系统成型的体系。但是,湖南地形复杂,既以丘陵地形为主,又是着名的鱼米之乡,山清水秀,加之我省大多数农村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保存较好,在农村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潜力非常大。

二、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湖南农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拓展旅游空间、推动现代旅游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扶贫致富及促进城乡交流、构建和谐农村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所以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至今,在我省迅速升温。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在生态环境等方面却透露出不少的负面效应,影响着广大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居民生活,损伤居民利益

当游客数量的增多以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项服务,超过当地的综合接待能力时,必然会扰乱当地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例如:景区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地价上涨,影响当地居民对土地的正常使用;外来资本的注入,会使农村居民丧失本应由他们经营的旅游业从而失去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旅游者分享当地公共设施侵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等。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由于在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方面高于当地居民,因此他们能出高价购买行、游、住、吃、娱等无形服务产品和以旅游纪念品为代表的有形物质商品。在大量旅游者经常涌入的情况下,势必引起旅游接待地的物价上涨,从而损伤当地居民利益。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农村居民非但没有在农村旅游业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反而承受着由此所带来的困扰,使原有平静和谐的生活环境被破坏。这样最终会造成农村居民对游客的抱怨甚至仇视。

(二)破坏产业结构,危害经济发展

在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由于旅游从业所得到的个人收入大大高于务农收入,因此大批农业劳动力纷纷抛弃农田改行从事旅游服务。这样,旅游业发展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一种恶性互动:一方面旅游产业大量需求农副产品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却是旅游产业致使田地荒芜和农副业产出能力的降低,再加上旅游产业引起的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势必危害经济发展,殃及社会秩序。这种恶性互动问题如果出现在经济不够发达、旅游产业起步较迟的偏僻山村,那么所造成的危害就会更甚。

(三)污染自然环境,恶化资源品质

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随着旅游人数和旅游活动的增加会产生各类废弃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例如,随着农村旅游的普及,大量游客借助于各类交通工具向农村地区涌入,交通工具的频繁使用,导致废气排放量的增加,造成农村旅游接待地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各类旅游设施排放的污水,则会造成水体污染。由于部分旅游者素质不高,随意丢弃垃圾,还会造成农村接待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如果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蚊蝇成群,污水、污物随处可见,结果就会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

(四)盲目同质开发,导致建设性破坏

我省部分地区由于对农村旅游开发的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开发指导不够,技术标准欠缺,市场定位不明确,造成精品少、同质性的开发比较普遍。各个景区盲目开发、任其发展。出于经济目的,有些景区热衷于饭店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重开发轻保护等。一些农村居民为迎合旅游者的需求,急功近利从事商业活动,不适当地使用甚至破坏当地动植物资源,导致珍禽异兽被大量捕杀,林木被伐,造成当地动植物种类减少,生态结构失调,环境协调功能减退等。在农村景点的开发、道路的修建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中,有些地方未经科学论证与 规划,盲目开发、超载使用旅游资源,使农村地区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在景区出现开山炸石、填沟埋壑、砍树毁林的严重现象,造成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以至于因山洪爆发,塌方毁路等灾害时有发生。

(五)对农村人文旅游资源造成破坏

第一是对农村文物古迹的破坏。由于农村闭塞、偏远,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但随着农村旅游的盲目开发建设,致使一些珍贵的古民居、古街道等被拆除、毁坏,加上游人对文物古迹的践踏、触摸、乱刻乱划,破坏了文物古迹的原始风貌。第二是农村文化遭受城市文化的冲击严重。城市文化随着城市游客的到来单向传入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城市文化,促使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农村文化势必被城市文化削弱、同化。另外,为了迎合城市游客的需求,一些农村习俗被“商品化”、“快餐式”利用,使农村文化被扭曲。比如,传统的节会庆典和当地的宗教仪式,其时间、地点、内容乃至节奏、次序本来都是约定俗成的,然而,为了吸引外来游人,它们随时随地都会被搬上“舞台”,其内容往往被压缩甚至被删改,并明显地加快了活动节奏,颠例了活动次序,久而久之,变成了纯商业性的娱乐方式,失去了文化意义和应有价值。

三、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村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确保开发力度在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第一,在对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之前一定要充分论证,合理规划。做好近期安排与长远计划,对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环境影响和效益评价,进行环境承载量的科学评估,严禁在旅游旺季对旅游资源超负荷使用,以避免生态破坏问题的产生。第二,鉴于农村旅游业一般都具有季节性、旅游旺季时间短的特点和旅游业本身的脆弱性。为了确保农村地区的经济利益,应不断创新,将旅游业与农业生产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采取农旅结合的“双腿走路”的方式较为稳妥。第三,要突出“农”。很多地方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将原有的农家小院拆了,建起来了一幢幢的楼,并且按造城市酒店进行装修设计,但是结果却使得游客越来越少,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弱。其实,只要硬件设施能满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就足矣,反而要注重的是原汁原味的将乡土风情融合到服务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够脱离‘农’这个字,否者农村旅游业注定要死掉。

(二)宏观指导、科学规划、加强环保

发展农村旅游业,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建立扶持农村旅游的政策体系,形成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健全市场机制,在安全、规划土地、税收、道路交通、水电、价格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二是要科学规划,把农村旅游项目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布局当中去。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旅游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的项目、基础设施和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三是要针对造成环境问题的不同原因,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将这一危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例如,由于游客发生空间位置转移而导致交通工具大量使用等客观原因形成的环境问题,应通过对交通工具的改进、燃油品种的更换等方法加以解决。

(三)全民参与,大力宣传引导

鼓励和支持本旅游区农民全面参与旅游活动,通过参与旅游活动,当地居民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使农村更加和谐,使农民逐步改变对游客的不满情绪及冷漠的态度,使他们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对其文化独特性的保护,增强当地居民自尊、自爱、自强的意识,营造对游客具有亲和力的淳朴民风,提高他们对不良现象诱惑的抵抗力。因此,当地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使他们广泛参与到旅游服务、旅游政策规划的制定、旅游活动的监管等工作中。政府部门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认识水平和参与能力。一是整体培训,普遍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环境意识、服务意识。二是分层次、有针对性培训,提高不同类别群体的参与能力。从基本的旅游服务和经营,到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与决策,保证人人都有一技之长,都具有参与能力。

(四)加大投入、加强建设,提高综合接待能力

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问题,主要就是环保问题。环保问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投入不够,致使接待能力低下而造成的。发展农村旅游业,需要有科研、管理队伍的更进,需要建设相应的交通,通信和装备等保障设施,对环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这些方面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在一些地域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支撑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匮乏更为突出。所以在开发农村旅游资源的同时,还要多方面筹措资金增加投资力度,加强与旅游活动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当地的综合接待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旅游厕所、垃圾与污水处理等设施的建设和环境美化、防疫防病等方面及涉及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五)建立机制、完善体系,促进环保法制化

一是旅游局、发改局、招商局、环保局、林业局、国土局、水利局和统计局等部门要紧密协调和配合,与各乡镇齐抓共管,共同制定生态环 境保护政策和规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切实保护好农村旅游业的环境。二是实行乡镇(部门)责任制,各乡镇应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三是明确旅游开发商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在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谁破坏谁负责”的原则。四是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对于严格履行职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失职、渎职和人为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

(六)打造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都市人向往乡野风光和田园生活,农村生态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到底该如何将农村生态旅游做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味道呢?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出谋划策,打造自己的特色,给游人提供的绿色的农村生活体验。比如,在吃的问题上,肉,现宰现吃;螃蟹,现捞现煮;豆腐,现磨现吃;蔬菜,现割现做。在住的问题上,清一色的仿古生态农庄,处在绿树、瓜、果、菜园之中。在行的问题上,使用畜力交通工具,如马拉车、牛拉车、狗羊等拉车。在娱的问题上,有垂钓、采摘、捕蟹、温泉浴、冲浪等多种绿色娱乐项目。在购的问题上,景区销售的都是游客自己采摘与垂钓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这样,既以特色营造竞争力,又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我省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各级政府部门只要对其负面效应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农村旅游业一定会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88

[2]张延毅,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

篇6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一方面使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得到必要的保护,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另一方面使潜在的资源变为现实的资源,增强资源吸引力和竞争力,使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因此本文拟从新疆旅游资源现状、存在的问题角度分析如何促进新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性。

1.新疆旅游资源

新疆旅游资源丰富,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资源分类,新疆六大类型资源齐备,在68种基本类型中至少拥有56种,居全国首位。

新疆自然景观神奇独特,冰峰与火洲共存,瀚海与绿洲为邻,自然风貌粗犷,景观组合独特,构成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在古“丝绸之路”新疆境内5000多公里的干线上,留下了数以百计的古城池、古烽燧、千佛洞、古建筑、古屯田遗址等,沿古“丝绸之路”成群、成带分布,是世界上古城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带,堪称“世界古城博物馆”,构成了世人瞩目的人文旅游资源。

新疆北部有阿尔泰山,南部有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天山,作为新疆象征,横贯中部,形成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和北部的准噶尔盆地。习惯上把天山以南地区叫南疆,天山以北地区叫北疆,把哈密、吐鲁番盆地叫东疆。

新疆是中国多民族聚居区,丰富深厚的民族及民俗文化,为旅游增添了艳丽的姿彩。新疆自古还享有瓜果之乡、天马之乡、金玉之邦和地毯丝绸王国的美誉。这都构成了新疆旅游最迷人的风景。

2.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制约,新疆旅游业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与内地一些省份差距还很大,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新疆旅游资源开发基础性工作还不够扎实,还存在许多问题,资源开发的理念、手段、方法与新疆旅游业发展有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旅游业认识上的误区,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从而影响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没有把环境资源的消耗纳入到旅游产品成本中来,从而歪曲了旅游产品的成本构成,低估了旅游产品的成本水平,高估旅游资源开发所获得的收益。

从产权上说,旅游资源属于一种公共资源,但目前我国产权制度还不完善,产权不清晰还很普遍,旅游区资源名义上属于国家,但这种产权没有排他性,各级政府都可参与管理,没有明确的产权主体。因此,新疆旅游资源在整体上缺乏统一规划,中央、地方、兵团各自为政,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各主体为取得本地区的最大利益,只讲究开发过程中所获取收益,不顾旅游开发的环境成本,造成环境成本的“外部化”,这种行为大大影响了当地旅游环境。

新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如:奇台发现硅化木,但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致使大量的硅化木被盗掘,文物损失严重。

新疆旅游资源大多属于不可再生性资源,从纯粹的旅游价值观的角度看,他们的自然状态或原始性才是吸引旅游者的根本属性,然而,新疆旅游资源开发中,大量存在人为破坏,破坏了其自然状态和原始风貌。这种人为旅游资源破坏包括建设性破坏,旺季超负荷造成的破坏、旅游性污染带来的破坏和游客人为毁坏等。

3.新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根据旅游业发展状况以市场需求为向导,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新疆的休闲、观光、度假旅游市场处于发育阶段,该市场的主要特点是其自标市场可能是各个年龄阶段、各个文化层次和职业、各个消费水平的旅游者,因此观光度假旅游产品可说是“大中型”产品,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另外,商务、会议、会展旅游是近几年发展较快而又前景广阔的旅游市场,因其较高的旅游消费方式,日益受到旅游业的青睐,因此,新疆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当以市场为导向,继续加强和巩固来疆的休闲、观光旅游人员。这些游客来疆旅游,主要被新疆旅游资源的原始、自然的景观和独特的文化遗产所吸引。因此,我们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应当尽量保持其原始、完整的自然风貌,减少人为的破坏。

在新疆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新疆旅游资源开发不仅要符合当前新疆旅游市场的需求,也要符合世界旅游发展趋势。观光旅游是最基本的旅游活动,是人们萌生旅游活动动机的第一选择,而以休闲度假取代观光旅游或者赋予观光旅游更深含义成为一种时尚,是未来旅游业的大趋势,也是旅游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表现。新疆度假旅游已经开始,在度假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更注重环境质量,注重参与性与亲和性,才能适合现代人消费需求的口味。

新疆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在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保持其原始性、真实性,因为来感受民俗文化的旅客,主要是被新疆民俗文化的神秘所吸引,来感受完全不同于本民族的异国文化。因此,新疆民俗文化最好的开发方式是要保持其民俗性和真实性。

新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符合新疆的比较优势。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旅游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峰 新疆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篇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游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也显得尤为重要,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发展可持续旅游,旅游环境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各国都在着力提高旅游环境质量,以期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旅游高速发展的同时,旅游环境的日趋恶化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旅游业给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环境、文化、社会等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渐显现出来,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一系列的生态和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旅游业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愈加严峻,问题的出现迫使人们特别是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者不得不反思长期以来的旅游政策,不得不重新思考发展旅游业的新途径。

旅游是一种欣赏、控制和认识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它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旅游业者开始认识到如果旅游与环境不能和谐共存,旅游业将成为短命产业,认识到旅游业的发展对人类和自然遗产的依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影响,以及旅游需求对于人类尤其是对于未来人类基本需求的重要性。

作为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尤其要最大限度地为目的地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的发展,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发展带来的成本代价,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需慎重考虑自然环境发展客观规律。

大众旅游的出现可以使大部分人的旅游需求得到满足。大众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并不矛盾,但为何大众旅游的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而这些消极影响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呢?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旅游者的不适当行为导致旅游目的地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比如旅游者在旅游区内乱扔垃圾,攀折花木,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等。

二是旅游供给者不适当的开发和经营活动,造成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旅游生态环境的被破坏。比如在经营中只注重短期效益而忽略长期效益;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目的地超负荷运转,一味地迎合旅游者的口味,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等。

三是游目的地政府的某些不适当行为,政府由于对发展旅游的认识程度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采取两种行为:(1)对旅游经营者的行为不加干预或干预很少。 (2)不适当干预,比如政府充当了本应由商业性企业充当的角色。不难发现,大众旅游之所以会给可持续旅游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原因不在于大众旅游本身而在于大众旅游的不适当发展,而是如何发展大众旅游的问题。

人类要转变近代以来征服自然的传统,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可从儒家天道与人道一致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寻找宝贵的思想资源。

一、遵循生态规律

我们应该依据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旅游的要求,进行旅游开发。首先,要通过专家科学考察和论证,提出旅游区生态环境安全容量,并据此确定旅游发展的规模;第二,景区内旅游路线的设置。各项旅游设施建设的规则布局要尽力做到不破坏自然景观,不污染自然环境,不影响物种生存和繁衍,努力保持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完整;第三,旅游服务设施要本着‘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安排建设,不要在景区内修建宾馆,饭店和娱乐设施等。

二、树立生态理念

自然界是活的有机整体,人类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他生物具有与人类平等的生存权利,,生物之间通过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补偿、相互协调,才能共同生存和发展。

几乎所有的旅游活动都要涉及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这三者是否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否遵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对能否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其教育,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使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深入人心。

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产值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许多城市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蓬勃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1人即可带动社会间接就业4.3人,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康巴什新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康巴什新区(以下简称新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中南部,地势开阔平坦,交通快捷便利,是鄂尔多斯市的政治文化中心、金融中心、科研教育中心。新区三面环河,一面靠山,自然环境优雅,人文环境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截至目前,新区共建成并对外开放各类景点18处,已初步成为一个集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产业旅游、商务旅游、民俗旅游、文化旅游、冬季旅游为一体的,具备观赏、娱乐、休闲、文化、美食等多种功能的城市休闲旅游景区。

2009年5月10日,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批准康巴什新区成为我国首个环境艺术示范试点城市。2012年8月14日,康巴什新区被全国旅游质量等级委员会评为AAAA级旅游区。凭借城市景观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在中国尚属首例,可见新区的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发展竞争力。

(一)艺术化的规划理念

新区以“环境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环境化”为追求目标,牢固树立舒展、生态、和谐、宜居的规划设计理念。舒展——体现为休闲:休闲产业、休闲文化、休闲气质、休闲灵魂、休闲环境、休闲设施;生态——新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三山、两河、两海、一轴、四带。多元的城市生态基础网架,将点、线、面、楔型绿地相结合,形成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城市环境;和谐——成吉思汗广场至乌兰木伦湖的城市轴心带及周边建筑均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宜居——新区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是中国少有的休闲避暑之地。

(二)多样化的城市建筑

成吉思汗广场经太阳中心广场至乌兰木伦湖这条长2.5公里的主轴线是新区的规划中心。轴线南北两端分别为体现现代草原都市、大漠长河新景的乌兰木伦景观湖和反映成吉思汗从出生到征战四方历程的《闻名世界》青铜雕像。轴线东西两侧布局着状若蒙古族男女头饰的大剧院、磐石造型的博物馆、书本状的图书馆、马鞍状的会展中心、天圆地方的文化艺术中心及凝聚了23个亚洲国家艺术精华的世界雕塑艺术主题公园。除这些景观和建筑,轴线两侧还分布着泰华锦江国际酒店、金宸国际商业中心等大型商业购物广场和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服务网点。这一轴线及周边建筑把蒙古族传统民族文化深深融入到城市建筑、文化旅游产品之中,把城市观光、文化娱乐、饭店服务、商业金融、水上风景游览等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使新区成为一个亮点纷呈的现代都市。

(三)园林化的绿地分布

新区将大地绿化和城市绿化相结合,风景绿地与园林绿地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精心构筑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地域景观风貌,匀布绿地系统和生态网络。新区绿地景观分布广泛,类型齐全。截至目前,新区绿化面积3500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31.7%,植被覆盖率49%,建成区绿化率达43%,成为西部干旱地区“园林式”绿色宜居城市。

新区的建设体现了生态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协调统一,展现出浓郁的环境艺术魅力和深厚的蒙元文化内涵。人在其中,悠闲舒适,虽没有大草原的辽阔,却可见草原的蓝天白云,虽没有大城市的高楼林立,却别有一番小城风韵。

二、康巴什新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新区具备了吸引游客的优质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游客接待量不断上升,但游客多为一日游或短期游客,旅游形式多为观光。这说明新区旅游业发展尚缺少一种让游客留下来或再次前来的长效机制。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留不住人,留不住钱”成为其最大的发展瓶颈。深入调研发现,新区在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均存在不足。

(一)食:缺乏差异化的饮食服务

新区的饮食服务载体分为高档酒店和中低档饮食服务平台两类。高档酒店以泰华锦江国际酒店和恒信大酒店为代表。中低档饮食服务平台以康巴什美食广场为代表,美食广场建筑面积44100平方米,汇集了各类美食及一些购物、休闲、娱乐场所,内设各类特色饮食服务商铺近120个,其最初建造理念是打造国内外,南北方各色美食。但在实际运营时提供的饮食品种和质量却差强人意,且人员嘈杂。此外新区还分散分布着一些中低档饭店,如北区美食一条街以经营本地菜为主,雍景紫台小区附近以本地菜和蒙餐为主。调查显示,新区的饮食服务产品差异化供给不足,且供给弹性不大,特别是缺乏经济型综合类饮食服务,这严重制约着新区旅游业的发展。

(二)住:缺乏多样化的住宿选择

新区拥有各类大中小型酒店二十余家,接待能力基本可满足游客的食宿需求,但酒店的经营未体现出地区特色,且缺乏连锁性的经济型酒店。从旅游业发展态势来看,这种单一的旅游住宿方式很难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多样化和差异化住宿需求。

(三)行:缺乏完善的市域交通体系

新区已基本形成一套市域交通体系,但这些市域交通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尤其缺乏去往周边景区的区际巴士等交通工具。随团游客可随旅游大巴观光,但自助游客的“行”却存在一定困难。新区公共汽车可免费乘坐,但线路相对较少且流动频率不高。又因本地出租车较少,打车也比较困难。此外湖区的自行车只能在乌兰木伦湖附近骑行,是一种休闲方式,不能完全代步。

(四)游:缺乏多元化的旅游形式

目前新区的旅游形式主要是观光旅游,观光的景点为成吉思汗广场、蒙古象棋广场、乌兰木伦湖区及各主题公园。单一的旅游形式,很难吸引游客长时间驻足。此外,与旅游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和便利,如游客服务中心的设置不够便利、公共洗手间的排布不够合理、旅游引导标识牌的指示不够明显、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置不够科学等问题。

(五)购:缺乏大众化的购物环境

购物是旅游行为中一个重要环节,不但能给游客带来乐趣,更能增加旅游业的附加值。让游客买到当地特有且价格实惠的商品,是新区发展旅游购物环节的核心工作,也是新区旅游业的一大软肋。新区可逛可购的场所太少,且价格偏高,经营不力,游客很难在观光、美食之外找到其他大众化的消遣方式。

(六)娱:缺乏丰富的娱乐载体

新区针对游客的娱乐项目较少,游客可观赏大剧院的舞台表演,其中最具特色当属鄂尔多斯婚礼表演,而婚礼表演并非日日上演。旅游文化开发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雷同化”,如成吉思汗广场所体现的文化与距离新区25公里的成吉思汗陵存在雷同;大剧院的鄂尔多斯婚礼表演与成吉思汗陵景区的鄂尔多斯婚礼表演存在雷同。

三、康巴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指导思想

要建立一套长效的造血机制并打造新区旅游品牌。所谓造血,就是要实现新区旅游从“免票经济”到“产业经济”的转换。既然新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规划理念和建设成果,那么就要以此为切入点,极力打造“舒展、生态、和谐、宜居”的新区旅游品牌。做大旅游宣传,建立多层级的旅游服务系统,不但要吸引游客来,更要吸引游客驻足,去体会,去感受,去消费,去领略这种“小城之闲”。

(二)行动方略

1.事前控制——让游客愿意来。整合资源打造新区特有的旅游主题,通过培植主题游进而形成鲜明而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大力使用网络促销媒介,加大并规范鄂尔多斯康巴什旅游网的建设和经营,及时更新网站的旅游资讯,方便游客随时搜索和查询。

2.事中控制——让游客留下来。精心策划旅游线路,在如何“留住人、留住钱”上做足文章。内容设计上避免单一走马观花的观景,要注重丰富体验和参与内容,并充分和住宿、餐饮等消费相结合,真正让游客停下脚步驻足消费。

3.事后控制——让游客想再来。加强新区文化建设,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具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在巩固发展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实现从“观光型”为主向“观光、休闲商务、度假和置业旅游结合型”转变;在产业结构上,大力发展文化演出、旅游购物、旅游餐饮等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

(三)对策建议

1.食——吃得舒服,游得尽兴。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让游客吃饱、吃好、吃干净。想办法打造优质的,差异化的饮食服务平台和饮食服务产品。建议:(1)打造高质量的差异化美食集聚区,积聚各地高中低档特色美食,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消费层、不同口味游客的差异化饮食需求。如西安南二环一带,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品牌餐饮企业,东大街沿线荟萃了众多秦地饮食老字号,南大街精品购物、美食娱乐一条街积聚了吃、住、游、购、娱等各类旅游产品。当然,差异化美食集聚区,还必须与购物进行协调,最好能同步发展。让游客有的逛,有的吃,有的买,实现真正的休闲游。(2)饮食分量上,少量多种。每一种食品的规格不要太大,让游客品味更多种类的美食。(3)延长饮食服务时间,扩散供给场所。

2.住——不求最好,只求舒适。要大力发展旅游地产,开发多样化住宿环境,从不同档次,不同价位满足游客差异化的住宿需求。(1)独栋别墅:供高端客户消费。(2)家庭旅馆:供普通大众消费,内设卧室、客厅、厨房,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休闲感受。(3)青年公寓:供低端消费群体选择。

3.行——来去轻松,畅快游览。从对外和对内两个层面建立一套符合新区经济和城市发展需要,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交通体系,实现新区旅游交通的智能化、高效化和人性化,为新区乃至整个鄂尔多斯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市区间要大力发展城际公共交通,加大投入建设换乘停车设施,发展市县区之间的公共交通,加速火车站和新区客运站的修建,在旅游旺季延长机场快线及K21路车的运营时间。市区内应增设乘车指示标志和停车租车指南,加大力度推广城际和城市租车业务。多设置小汽车和公共自行车租用网点,并合理定价,借助多种媒介租车信息与行车指南。

篇9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63-2

“生态旅游”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1999年“中国生态环境旅游年”和2002年“世界生态旅游年”的确定以及主办“2002年中国生态旅游论坛”的影响下,生态旅游呈现较大发展态势。

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取得显著成果,生态旅游市场规模日趋扩大,生态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经营管理单位为载体的多类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调查同时也显示,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多头管理、环境和资源被破坏、旅游基础设施生态兼容性差、相关环保法规与环境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以及游客环境意识较薄弱等问题。

一、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中出现的问题

一是生态旅游开发资金短缺。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硬件及软件建设,和建设这些硬件需要的大量资金的支持。但在我国各大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项目中,普遍缺少资金支持。由于生态旅游目的地大多是未受人为破坏的,开发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比其他旅游产品更多的资金来建设生态旅游资源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促销国内外市场,培训专业的生态旅游人员。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政府不可能对旅游业进行大量投入。因此,资金短缺将是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长期性制约因素。

二是生态旅游科技管理水平低下。随着我国的生态旅游的迅速扩大,大部分生态旅游项目处于一种高负荷的运转状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这就要求生态旅游发展要向集约型转变。对此,生态旅游经营管理尤其需要高新科技的支持。但现阶段生态旅游环境管理技术的应用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状态,很多生态旅游目的地缺少旅游环境监测系统和保护设施,污水、垃圾处理仍采用原始方式就近排放,造成生态污染,景观质量下降,威胁珍贵物种的生存。

三是民族特色文化的丢失。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是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外来和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下,一些生态旅游的开发常常摒弃珍贵的民族文化特色,忽视自身特有的文化价值,使一些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一些生态旅游地将古朴的民俗民风、肃穆的宗教仪式包装为粗俗的商业性表演,原有的文化价值被商业价值所取代。同时,生态旅游发展使当地居民认识到地方文化和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存在差异,他们的生活方式、习惯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同化。

二、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议

(一)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旅游标准。借鉴国外经验,紧密结合现行的旅游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相关法律规范与认证标准,规范发展生态旅游。参照《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结合我国国情编制和制定《中国生态旅游开发标准》和生态旅游认证制度,以此规范生态旅游市场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首先,建立由政府部分负责的生态旅游认证委员会,向通过认证的生态旅游单位颁发具有法律约束的认证书,而未通过认证的项目则不准上马;其次,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内容应包括旅游质量评估标准、环境保护标准、旅游设施与服务标准、生态安全保障标准等多个方面,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旅游项目应立即停止或进行整改;再次,适当降低旅游费用并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吸引旅游企业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在与《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森林法》、《草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协调的基础上,制定具有规范性和针对性的《生态旅游法》。在《生态旅游法》规定的范围内,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生态旅游分类规章及地方性规章,将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纳入地方法制化轨道,并加强执法和监督力度。通过建立生态旅游专门执法部门,专业执法人员培养等手段,建立一支专业的生态旅游执法队伍;同时建立包括社区监督在内的监督机构,对生态旅游的立法、执法、宣传教育以及管理操作等方面进行监督与反馈,以便及时采取调整措施。

(三)建立适合我国的旅游企业奖惩机制。强化旅游环境监管,坚决及时纠正借用生态旅游名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努力监督与保证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由政府出台建立针对生态旅游企业的奖励与惩罚机制。对于真正的生态旅游企业应予以奖励,促进他们在生态保护和社区经济的促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无视国家政策标准,随意进行旅游开发,以破坏生态环境和社区利益为代价来牟取高额利润的旅游企业,要进行严厉的惩治,包括经济处罚和土地使用权、旅游开发权的收回等。

(四)加强生态旅游专项研究和技术推广。加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有重点地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技术。紧密结合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旅游工作研究学等多学科开展生态旅游研究,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旅游理论的联系,在拓宽理论基础研究的同时,促进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发展。

(五)探索建立生态旅游责任保证金制度。建议各级政府制订生态旅游发展优惠政策,建立生态旅游责任保证金制度,采取多样化资金支持措施,引导和促进旅游业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

(六)加强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和人员培训。应加强对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破坏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进行景区建设,吸引游客,达到良性循环。启动面向各类人员的综合培训计划,建立一支具备旅游先进理念,善于经营管理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加强对旅游者进行旅游环保教育。如旅游前的环保教育;在门票、导游图、宣传资料上添加环保内容;导游引导游客游览时,结合旅游环境保护内容讲解等。

(七)切实加强旅游环境保护。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超容量经营对旅游环境的破坏。合理地进行旅游规划,打破各旅游景点各自为阵的状态,形成以主要旅游城市为中心的旅游板块,从中心城市向外引导、分流游客,减轻重点景区的接待压力。如广西桂林市于1998年与桂林地区合并,形成了以桂林市为中心,辐射至周边县(阳朔、兴安、资源等县)的大桂林旅游板块,减缓了原桂林市的接待压力,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旅游环境的保护与综合治理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旅游区内建立观测站,对旅游环境容量进行测定,严格控制旅游人数。利用经济手段(如淡旺季价格调整)、行政和法律手段等对旅游经营者、旅游者进行管理。要积极治理已遭污染的旅游环境。采取相应措施,排除各种造成旅游环境污染的因素,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如桂林从1998年底开始实施的“两江四湖”改造工程,本着“显山露水,连江接湖,开墙通景,增绿减尘”的原则把原来不合理的建筑拆迁,突出桂林的山、水;治理工业污染,控制漓江游船数量,保护水资源,使漓江水质大大改善,达到国家地面水二级标准。整个桂林市环境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在2000年国家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中,桂林市荣获第一名。对于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景区,应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尊重景观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不要随意修建索道及人造景观,合理划分功能区,将商业网点与景区分开,避免世界遗产商业化、城市化、人工化。

旅游业的发展暨依赖于良好的旅游环境,又往往污染、破坏旅游环境,因此,只有加强旅游环境保护,协调旅游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保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祝光耀.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12,(6).

篇10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引言

庐山风景秀丽,其知名度响誉海内外。经历了百年多的锤炼,庐山旅游业已经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2002年旅游总收入191.06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总人数240895人次,比上年增长22.6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71610.77美圆,旅游业的飞快发展显示了旅游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体现出旅游带动经济战略的巨大效应,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已初见端倪。

二、旅游产品老化

庐山景区、景点的开发比较早,但品位不高,其自身发展,完善的速度缓慢,缺乏创新,没有形成精品线路。整体科学规划差,景区景点建设开发和旅游线路编排缺乏面对资源及市场的系统研究;投入少,政府将旅游业作为大产业列入“预算内”的投入不够,没有很好地盘活资源存量,以资源换取更多的建设资金;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庐山风景名胜区不是一级政府,很难统一规划、独立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不利于精品线路尽快形成。

(一)旅游线路缺乏创新

作为旅游产品,庐山的常规线路为一线,二线,三线。这三条线路概括了庐山的主要景点,但是庐山的线路组合存在一成不变的弊端。

2010-2015年庐山旅游线路为 一线:黄龙寺,黄龙潭,花径等二线:含鄱口,植物园,五老峰,三叠泉。三线:石门涧等。2010年常规路线为一线:黄龙寺,三宝树,黄龙潭,花径,天桥,险峰,锦绣谷,老别墅的故事。二线:含鄱口,五老峰,三叠泉。三线:石门涧,东林寺等。前几年的旅游线路与今年的相比,除了植物园换成了老别墅的故事以外,大体一致,旅游景点没有创新。

(二)接待设施老化

庐山旅游业的开发较早,基础设施供给与游客的需求不一致。特别是宾馆方面,四星级,三星级占少数,其余均为准三星,二星等。很多宾馆是由以前的别墅改造而来,而别墅大多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代久远。因此宾馆接待设施,规划布局过于落后。宾馆在投入方面考虑很少。山上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是云雾笼罩,潮湿的空气加大了宾馆设施的损耗,服务人员大都为当地居民,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不健全,职业素养不高。

三、旅游产品更新

作为旅游产品,有着其固有的生命周期。庐山也不例外。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庐山的旅游产品已经处于成熟期,现实游客迅速增长,潜在顾客已经很少,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已达到饱和状态,销售量达到最高点,后期的销售增长率趋于零,甚至出现负增长。

(一)线路重组

线路的更新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重组,其具体措施为强化山下旅游景区的开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庐山为中心,突出文化名山、政治名山、风景名山和度假名山特色。庐山旅游区要着力打好“世界文化景观”这张牌,进一步搞好庐山景区环境整治,着力建设和完善庐山仰天坪旅游度假区、历史名人诗词碑苑、庐山识真馆、中华民族故土园、等别具特色的旅游项目。

(二)接待设施改造

接待方面需增加服务设施项目,注重旅游设施现代化,营造西式氛围别墅,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分析,提前淘汰一些前景不利的产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宾馆餐饮方面:对一些过时的宾馆进行重建,加强涉外宾馆、饭店的管理与创建,建立风味餐馆和小吃一条街,配套景区、景点建设一些中、低档的旅游宾馆、饭店和特色小吃店。文化娱乐设施方面:要营造赣文化的浓重氛围,突出搞好富有江西风情,游客参与性强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

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庐山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从旅游线路,接待设施,旅游形象三方面入手。坚持大旅游、高起点、优布局、功能全、可持续的原则,制订出庐山旅游产业的总体规划,把庐山规划建设成为独具西式别墅风格的特色旅游地和假日休闲区。

(一)旅游线路的创新

旅游产品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线路的不断更新,庐山由于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因此要促进庐山旅游景点合理组合,线路不断更新,吸引力最大化,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必须彻底改革现行旅游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新机制。加强庐山景区的管理与协作,重点发展山上旅游线路的同时,加快山南,市区等其它六个游览区的开发。七个游览区重新组合,合理搭配,打造出精品旅游线路。实行线路多样化以适应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二)接待设施的完善

接待设施的加强可以强化旅游投入力度,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旅游收入增加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遵循旅游经济独特的发展规律,多渠道、多形式加大旅游投入,加快实现由大投入小产出,向小投入大产业、不投入也产出的阶段转变,大力提高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水平。促使旅游集团的形成。目前,庐山缺少四、五星级宾馆,缺少综合性的文化娱乐场所。但旅游形象的确立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五、结束语

庐山的旅游文化影响着江西旅游的大方向,因此庐山旅游业发展的成败至关重要。本文从庐山旅游产品入手,论述了庐山旅游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在文章中笔者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其解决方案,措施或许不够全面,不够成熟,还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与指导。笔者呼吁庐山景区的管理者能够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管理与协作,从庐山旅游业现状出发,排除旅游发展障碍,不断创新,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我省旅游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做出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