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3 09:56: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政产学研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推进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在这一进程中,政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呈现出不同的模式。本文从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主体、合作目的、合作方式三个维度分析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分类,同时对一体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分类
(一)基于合作主体的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分类
1.政府主导型一体化模式
政府可以将学研与企业合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国家计划或地方发展计划,对合作项目给予经费、税收等多种优惠,目的是促进项目尽快产业化。政府主导型又分为政府指令型合作模式和政府推动型合作模式。其中前者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即由政府直接指令产学研各方形成合作,曾经是我国产学研初期的主要形式;后者在政府的推动下,由政府提供政策导向和市场服务,高校和科研机构发挥核心作用,企业积极参与。
2.企业主导型一体化模式
该模式下企业同时作为科学技术的研发参与者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者,即企业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在该模式下,企业为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一方面致力于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一方面以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研究机构和企业兼并科研机构等形式寻找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咨询和服务。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并承担相应的研发和成果转化风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活动围绕企业的需要进行,其研发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范围由企业决定,处于参与者的角色。
3.学研机构主导型一体化模式
高校和科研机构凭借技术和人才优势从事技术创新,成果成熟后以技术转让、专利出售等形式向需要该技术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或者通过自己创办科技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在该模式下,高校和科研机构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研发内容和合作对象,并独立承担研发风险
(二)基于合作目标的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分类
1.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
这一模式的主要目的是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和科研机构则是为了培养面向市场、面向技术开发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它以合作教育为主要手段,通常采取定向委培招生、联合办学、共建基地、互相兼职等合作形式。
2.研究开发型合作模式
这一模式的宗旨为提高合作各方创新能力,将学研方的科研能力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快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常的形式有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联合承担重大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共同参与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共建研发实体如工程研究中心等。
3.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
它是高校与企业或科研院所与企业围绕研发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而开展的合作。在这一合作模式中,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般以技术作价入股,参与企业技术开发、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有的在技术入股的同时注入少量资金,使合作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关系更加紧密。
4.主体综合型合作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产学研各方合作的目的具有多向性,通过多方位、深层次的合作,达到既培养人才又提升创新能力,同时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目的。其形式主要有共建高新技术开发区或高校科技园;建立松散或紧密型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等。
(三)基于技术支撑的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分类
1.技术转让模式
技术转让模式一般是指高职院校或科研机构把科技成果,主要是产品的制造工艺或配方转让给企业后,企业一次性支付费用给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形式。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是由学研机构做前期投入,在完成了技术原理的可靠性研究后由业接着进行中试、工业化生产及市场开发。因此技术转让属于接力式开发,而且具有技术推动型的特征。技术转让模式是产学研合作中比较通行的模式之一,通过产学研结合,企业可以直接把大学的科研成果拿过来为己所用,这样既减少的企业的前期科研投入,也加快了技术投入市场的速度;对大学而言,通过技术转让可以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风险相对小。通过这种方式两方达到双赢,所以可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方式。
2.合作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保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各自拥有原来体制的条件下利用各自的要素占有优势分工协作共同实现一项技术创新过程。学研方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或对某个项目联合攻关,企业向学研方提出开发计划并注入一定的风险投资,学研方可以选择以技术入股或只是在技术开发上的合作。这种模式更强烈地表现为功能互补的优势。无论是学、研还是企业都很难承担起技术创新转化的风险。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科研组织与经济组织的合作成为了一条必然的可行之路。
二、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选择
虽然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存在诸多模式类型,但这些模式往往都是相互补充、相互交叉的。每个类型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与机制都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和适用性,在产学研结合实践中需要根据一系列的现实影响因素进行相应的选择。因此,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工作既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各地具体的实情慎重选择适合发展的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一)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选择遵循的原则
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选择中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指有利于企业及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科技进步、有利于教育水平提高。政产学研一体化是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相结合,发挥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因此,其模式的选择必然要能使三者利益实现最大化,并充分发挥这种协同效应。
(二)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选择是各主体根据客观资源与条件进行的,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政产学研一体化的规模。规模不同,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如参与主体的数量较大,往往适合采用合作开发的模式,而规模较小的政产学研一体化,则可以采用内部一体化模式。
2.政府的意志。政府在产学研联盟建立与运行的过程中,在许多方面都拥有话语权,这就使得产学研联盟在模式选择方面受到政府意志的影响。当然,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推进以及中介机构的完善,政府的这种决定权将会越来越小。
3.联盟主体利益与目标的一致性。在政产学研一体化建立与运行的过程中,各主体也存在着利益与目标的冲突,甚至出现对立的现象。如果各主体利益与目标高度一致,则适合采用共建实体或者联合开发等模式,反之,则采取委托开发或者技术转让等模式效果更好。
4.技术创新的难度。不同的技术创新难度,对于一体化的模式要求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技术创新难度大的适于采用联合攻关、组建研发实体等模式,而技术创新难度较小的则适合采取委托研究、一体化、共建科研基地等模式。
(三)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选择
1.高职院校应以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标根据自身类型合理分工,各有侧重选择合作对象
地方高职院校参与产学研联盟的构建中,应始终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将获得的经济利益投入到学科建设、人才引进上,从而改善高职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更好地参与政产学研一体化。地方高校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创造最大的科研辐射效应。地方高职拥有其独特优势,与区域经济、区域产业界有着天然的联系,更容易与区域产业实现产学研合作。因此,地方高职要主动将“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作为其办学宗旨,把争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与当地中小企业的结合上,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依托其学科、人才和智力优势,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和科研成效,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促进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2.企业在政产学研合作中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有长远的目光,坚持双赢原则
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建立,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政产学研一体化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导,实现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最佳组合,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最终的目的是解决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应该具有长远的目光,把产学研结合作为自己的战略来研究,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方式逐步深入,最终使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灵活性通过其他更快捷的方式获得技术支持:没有能力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发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直接引进现阶段所需的技术成果,实现技术转移;未走在技术前沿的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已存在的但并没有被使用的失效专利或者已经不再受产权保护的准公共产品进行二次创新和研发。
3.强化政府、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对政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作用
政府在政产学研一体化中主要充当三种角色:引导者,政府通过舆论宣传倡导、运用经济、法律、政策手段来引导产、学、研合作;推动者,运用政策法规影响,利用财政资助,设立科研基金,对一些科研项目重点资助;协调者,主要提供数据咨询,政策咨询、技术咨询。政府对政产学研一体化起宏观调控作用,优化各种资源在合作过程中的配置。中介公司提供市场需求的信息和渠道,细化分工,构筑企业与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的沟通桥梁,更加细致地研究产学研联盟的可行性,起到“”和“搭接”的作用。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保障产学研联盟的顺利、持续进行。随着政府、中介公司和金融机构加入到产学研联盟中,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具有生机和潜力,产学研联盟正逐步朝运作规范化、目标市场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炜.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2]王洪才,朱如龙.政产学研合作:高职发展的新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11.9
[3]蒋朝霞.政产学研一体化政策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4]刘光辉,后小仙.区域产学研联盟模式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J].商业经济,2009.7
一、研究背景
为贯彻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国家科技部开始在全国部分城市和高新区组织开展了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工作。长沙市在1998年初被批准列为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之一。长沙“九五”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的目标任务。“十五”期间,长沙又提出“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优势带动战略,把长沙建成繁荣的经济强市、开放的窗口城市、文明的现代都市、秀美的山水城市”。2009年11月,长沙凭借“科技和人才实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位居前列”、“全市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160亿元”、“技术合同成产额突破32亿元”等多项硬实力指标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市)。
这一切得益于长沙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为了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采取了正确的产学研发展模式。有效的产学研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长沙的科技和经济发展,而且促使企业成为了科技创新的主体,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一) 借鉴成功经验,指导产学研合作,推动经济、生产力发展
研究长沙产学研发展的模式,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指导本地的产学研合作。在借鉴的同时再吸取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来构建具有本地特色适合本地科技创新的产学研发展模式,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 指出不足,加以完善,促进长沙经济、生产力发展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何产学研合作模式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缺陷。只能说某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某个时期最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指出长沙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不足之处,本身就是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修正和创新,有利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长沙经济、生产力发展。
(三) 在研究中通过整合优点的模式推广有效可行的新的产学研模式
在对长沙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中,要对各种模式的优点加以概括和总结,在总结的同时再根据本地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情况,对适合于本地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点加以整合,形成一种适合本地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三、长沙产学研现存模式及其特点研究
湖南制定并颁布了《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坚持大科技、大产业、大开放、大协作,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产业资本、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机结合,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多层次、全方位、可持续的产学研结合。因而,长沙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引导,吸引民间资本,吸引高精尖人才参与,创造了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合作模式,得到社会及海外投资机构的热捧,为长沙的科技创新发展吸引了大批的资本,极大地促进和提升了长沙的生产力发展。
长沙的产学研模式主要有:产学研资,科技园区模式、企业附属研究院模式、校办企业、技术转让论文范文。
(一)产学研资模式
产学研资模式是长沙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运用的最主要的产学研模式,也是最成功,对长沙科技、经济、社会促进作用最大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它是通过新的观念,把新的体制、机制、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学、企业、资本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大学、企业进行研发、生产,而资本为科研项目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注入动力和提供保障,为企业的生产提供资本支持,当新的科技成果进行市场转化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的壮大,资本壮大后,又回来投入科研和生产,如此良性循环,使长沙的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长沙的科技创新短期内跃入中部省份城市的第一。
它的具体特点有:
1、政府引导并建立科技投融资机构
长沙为了使科技创新顺利进行,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由政府注资3000万并成立了长沙长沙市科技风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长沙科技创业投融资协会、长沙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这些公司的成立
2、以多种方式巧妙实行科技成果与资本的对接
通过成立民间投融资机构,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吸引国内外投资机构对科研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而达到把科研成果与资本对接的目的。
通过与银行合作,达到把科研成果与金融资本对接的目的。通过技术交易平台和科交会等,把科研成果与资本对接,迅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市场化的运作吸引各方资本
民间投融资机构对科技投入的参与,大量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吸引海内外投资机构及金融机构,采取互惠互利共促发展的方式,达到既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现,又满足了投入资本的壮大和发展。
(二)科技园区模式
长沙通过对科技园区的规划兴办,达到了吸引人才,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建立大量孵化器的作用。以园区的四大特色产业掀起和带动整个长沙经济和产业的腾飞。它的具体特点有:
1、由政府规划和引导
政府对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好基本设施,引导高新企业和高校产业进入,吸引高精尖人才进入创业。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园区的运作进行保护和监督。政府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措施,通过对税费和行政收费的减免,对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认定和淘汰及对高新技术企业一系列优惠措施的采取,达到对园区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2、园区形成研究基地、产业基地、孵化基地的有效对接
园区的高新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甚至博士后工作站,或者有院士带队的专家团队进行研发,因而自主创新能力强。
在园区发展的同时,以四大产业为支柱,形成系列化的产业基地。通过对孵化器的建设,培育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3、以科研成果或自有资金为基础,吸引社会投资
园区中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多以自有的科研成果为基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以自身最初的投入资金为起点,通过吸引社会对科技的风险投资及与金融资本的对接,达到发展壮大的目的。
(二)企业附属研究院模式
长沙高新区岳麓山高科技园中的园区企业与23 所驻长高校、70 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近400 个,共建国家级工程中心6 个、国家及省级技术中心8 个,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科技创新。
还有的企业根据自己招来的人才及自身固有的技术力量,成立了独立的科研机构甚至博士后工科站。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1、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在整个科研过程中,企业始终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进行的科研工作,都是围绕着企业的生产和市场营销来进行的,以获取最终的经济效益和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推进生产和企业发展为目的。
2、科研院所是附属于企业的
在整个科研过程中,这些科研院所是依靠于企业的资金的投入而建立并发展的,它的科研目标的制定和项目的确立,是以企业的需要为目标的。企业是这些科研院所的所有人,企业支配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科研院所是企业的一个附属机构。
3、科技成果转化迅速
在这种产学研模式下,由于科研项目是企业以生产任务形式下发给附属的科研院所,而科研院所又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和市场信息进行研发,因而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对市场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拓展性,同时,在研发出来后,科技成果迅速投向企业进行生产力转化和市场实现,极大促进生产。从科研项目的研发、科技成果的出现到科技成果的市场实现,实现了流水作业式的一条龙式的生产,因而,这种模式下的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是最快的。
(三)校办企业
长沙高新区大学科技园采取“一校一园”、“多校一园”等方式:在麓谷,湖南大学设立湖南大学麓谷产学研基地;中南大学设立研究院,建设产学研基地。从而有效实现长沙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实体化。这种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高校是所设立企业的产权所有者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是所设立企业的产权所有者,对企业的资产和管理、财务的决定、人事的任免、生产的方向,都有决定权。而企业只是高校的一个下属机构。
2、企业是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
企业是附属于高校的,一般在高校有某个能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产生后,这种企业才予以建立。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由高校决定。当高校有与企业生产方向相应的科研成果产生,便迅速下发给企业进行生产论文范文。高校科研机构也可根据自己企业的发展需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对企业生产的调研进行立项。
3、高校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共享
在发展过程中,高校与企业的资源是共享的。在人才资源、资本支持上,高校与企业是相通相促进的。高校为企业提供人力和财力支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企业进行生产和科研成果的市场实现,又以丰厚的利润回报高校,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四)技术转让
长沙这种产学研模式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甚至科研个人,将科研成果通过以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的方式转给企业,再以企业为主体对科研成果进行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转化。这种方式能较为迅速地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避免了高校或个人因自身的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转让科研成果,从而对科研资源及科研投入造成巨大的浪费,不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体的特点有:
1、科研成果的拥有者与转化者不相同
科技创新成果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或个人所有,但是,依高校、科研机构和个人的条件无法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继续搁置成果不用,将会使科技创新成果随时间的推移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也会使在进行科研过程中所投入的资金和智力处于被浪费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长沙成立科技成果交易平台,通过科技成果交易会和技术成果交易公司使很多科技成果转向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生产力和市场转化,既使科技成果的研发人获得经济利益,也使企业节约了研发资本,迅使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向市场,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2、有偿转让科技成果
高校、科研机构、个人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时,是通过有偿方式进行的。企业可以一次性全部购买;也可分批次根据市场前景状况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多次付转让费;也可以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给以提成。
3、市场的需要对科技成果的顺利转让起重要作用
科技成果要想转让,必须在转化后的产品符合市场需要,因而,有市场生产前景的科技成果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后,就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刺激企业的发展。而缺乏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即使转让给企业,也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
四、长沙产学研联盟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长沙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利用产学研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极大地成就。它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一)政府要加强引导和政策监护
作为政府,在产学研的过程中一定要起协调和引导的作用,排除障碍,制定政策法规,引导正确的发展。
1、政府要有完善的产业布局规划
政府要做好相应的产业布局规划,针对优势产业要重点引导建立产学研联盟。以有效的产学研模式的运作带动科技成果迅速向生产力转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从而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再以优势产业的龙头效应带个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政府要对产学研联盟的形成和发展加以引导
企业缺人才,而高校人才聚集,为了企业的发展和高精尖人才的有效利用,政府就要恰当适时引导高校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关系,及时处理好所建立的产学研模式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的因素。让高校在向企业输出技术的同时,双方能互利互惠,互相促进发展。企业可以项目联合高校建立产学研关系,也可以生产领域联合高校建立学科领域类的产学研关系。而高校呢,也可进一步影响企业将企业作为自己的实习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基地。
3、要制定适宜的政策法规对产学研联盟加以监护
在产学研成立和运作后,政府不能任由其自由发展,而应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对其加以监护。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护好高校的利益,也要照顾好企业的发展,更要考虑到人才的心理。政府要重奖对社会科技和经济、产业有重大贡献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个人。同时,也要对无所作为的产学研联盟加以惩戒,撤消其所享有的优惠待遇。
(二)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
在产学研的发展过程中,应以企业为整个科技创新的主体,从企业发展和经济需要的角度来建立和健全产学研模式。
1、以企业为中心来进行科技创新
在产学研联盟建立的过程中,应以企业为中心来进行科技创新。企业处于生产的第一线,对于生产需要、市场信息,企业把握得较准,因此,企业的生产带有市场化,他们所提出的科研要求通常也最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以企业为中心进行科技创新,从而建立产学研联盟的模式,不仅有利于科研,也有利于经济和市场的发展。
2、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中国的高层次人才大多聚集在高校,而企业相对于来说,专业技术人才、策略管理人才缺乏。因而,必须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在促进企业发展同时,要激发人才的潜能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促进人才的创新,反过来,又会极大地促进高校的发展。
3、建立企业独立的研发机构
要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迅速得到专业性地解决,在生产需要时提出的项目得到适时的攻克,并使科研成果迅速得到转化论文范文。最好能在企业内部建立附属于企业的研发机构,处于企业生产线上的研发机构,既能随时对生产情况进行调研和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难题,也会及时根据产业和市场需要确立科研项目,同时也会研发出更适合生产力转化和经济发展需求并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
(三)产学研资是产学研联盟发展的有效模式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产学研是把科研与生产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研、产,为科研成果和生产搭建了平台。但是,在科研成果出来后,必须有相当的资本保证其转化和健康运行,这样,才能使科研、生产、转化位于一条快速的流水生产线上。
1、将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对接
这种产学研模式的最有特色的就是直接将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实行对接,以雄厚的产业资本来保证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以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来吸引社会各行业各层次资本的投入。同时,产业资本的大量存在,也促使大量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科研成果的产生。
2、雄厚资本的保障有利于产学研的进一步深化
雄厚的产业资本的存在,为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和市场实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在产学研资一体化运作快速发展时,会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激发产业升级和转型,甚至新的产业的产生。
3、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产学研资一体化运作,会极大地促进产业发展,当这种模式运行到一定程度并使该产业得到升级甚至转型时,就会促使该产业成为优势产业。而优势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必会带来整个区域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四)完善科技投入和中介机构
建立多元化的较为完善的科技投入机制会为产学研的运作带来雄厚的资本支持,而好的服务中介机构的建立又会随时为产学研搭建一系列平台,能有利地沟通好产、学、研之间的关系。
1、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机制
科技投入必须建立好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政府做引导性和启动式的投资;民间的科技投融资机构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来进行投入,确保科研的顺利进行和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创造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通过一定方式吸引海内外科技投资机构来对本区科技创新进行投入。
2、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搭建好中介平台
产学研联盟的成功建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需要政策的扶持、人才的加盟、项目的吸引、经济的激励,以资本为基础,以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发展为最终实现。因而,良好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建立,对于串接好产学研建立的各个环节的信息服务至关重要,对于各个环节的顺利和有效对接也至关重要。
3、为科技研发打造好科技投入风险平台
产学研联盟成立后,进行科技研发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可能面临失败,出不了成果,或者所出的科研成果在进行生产力转化和市场实现时,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那这就意味着先前为了研发而投入的大量资本、人力处于一种亏损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仅以宽容失败是不够的。还必须以风险投资对科研进行有利地保障。因而创立好科技投入风险平台也很重要。
五、结论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想采用合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加以引导,以产学研资模式甚至更恰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巧妙建立科技成果与资本的对接,鼓励社会风险资本的参与,以人才为基础,以资本为推动,以政策为保障,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从而促进科技和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长沙市技术创新工程成绩斐然[N],科技日报,2003年07月17日;
[2]陶小爱,长沙强化科技创新实施技术跨越[N],湖南日报, 2000年12月20日第A01版;
[3]湖南省统计局,科技创新助推长沙经济发展[J/OL],湖南省统计局,hntj.gov.cn/sxfx/csfx/200908060002.htm,2009年8月10日;
[4]徐东,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三个层次分析及五点思考[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5年第2期;
[5]刘庆华,产学研合作机制及发展模式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9期;
[6]王娟茹,潘杰义,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2月
[7]柳卸林,2004-200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报告[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12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9-0052-03
产学研合作在国外发达国家有良好的传统,相关研究已很丰富。但人们真正开始熟知产学研合作,日益意识到产学研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源于“硅谷”经济奇迹的出现。世界各国纷纷仿效美国建立产学研合作组织,产学研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日益重视的课题之一。我国引入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概念把握不妥,认识不清的问题,影响着产学研合作的推进和深入研究。有学者极力主张将产学研合作分成两层意义来研究,即第一,合作科研。其核心是经济,主体是科技人员,主要目的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如美国的“硅谷”;第二,合作培养人才。其核心是教学,主体是学生,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这一区分,使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研究更加细化和科学化,学者们约定俗成将第二种类型的产学研合作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1]。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从产学研合作研究这一母体中独立出来后发展十分迅速,本文拟对这方面的成果加以整理、分析。
一、国外研究综述
1.缘起
1906年,深受杜威实用主义影响的美国工程师赫尔曼・施奈德首先在辛辛那提大学提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概念。施奈德大力推崇大学与当地企业合作,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劳动中获得与实践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从工厂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补贴学习之用[2]。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相继成立发展和推广合作教育的社会团体。1983 年,由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荷兰、菲律宾、英国和美国共同发起,成立了“世界合作教育协会”。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一模式的优势和特色,以便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普遍推广,2003年8月世界合作教育协会通过理事会和全体会议表决,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德国联邦政府更是颁布《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和《职业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德国的专科高等学校和职业学院实施“双元制”教育管理模式。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则是采用“三明治”学制的工读交替运行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3]。
2.发展
国外产学研结合在大学、职业教育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但在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之初也遇到了各种问题。特别是在产学研结合实施早期,不少企业很难不去计较眼前的利益损失而与学校一起开展产学研结合。针对这些问题,不少学者提出了相应对策,Joseph A. Raelin对国际合作教育的一百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预测未来一百年合作教育的可能发展趋势。他提出采取“三重螺旋”的运行模式来加强学校――产业界――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产生“双赢”甚至“三赢”的结果。该观点已在西方达成共识。人们认为企业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好处:(l)得到高素质的科技研发人员;(2)接触较前沿的研究成果或技术知识;(3)寻找特殊问题的知识来源;(4)使用学校的特殊设备;等等。而学校也有利可图:(l)在政府经费紧缩的情况下,产业界可以成为另一个重要的研发经费的来源;(2)“产业界的”经费在运用上不像“政府的”限制那么多;(3)与产业界的合作提供了师生接触实务、实际问题的机会;等等[4]。因而,不仅政府有意愿促成产学研合作,而且企业与学校同样有合作的强烈动机。
3.重要经验
国际上成功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启示我们: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考察美、英、德、日四个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可以发现四个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时有以下共同做法:(1)委派或组织专门机构;(2)政策性立法;(3)以科技计划对产、学、研予以支持;(4)设立基金,拨出专款;(5)开辟多种信息渠道,鼓励科技人员交流。
由此可见,政府有意并从实际上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对产、学、研合作予以保证和支持,是西方国家成功实施产学研合作的关键举措。但我们也应认识到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时间较长,国家、学校和企业能够切身体会到这种合作对各自发展的收益远远超过了给其带来的损失;在共同利益驱使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达成了空前一致的认识。所以,合作不仅成了学校和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更已上升为一种国家意志。这与我国国情是有较大区别的。我们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国情差异,意识到我国实施产学研合作必须经过多方努力,必须经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的产学研合作实践起步并不晚。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在政府的控制下曾成功地组织了一些重大的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项目,例如两弹一星的研制开发,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等等。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文化、技术的影响,一些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逐渐自发地进行合作。1992年,国家经贸委、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实施“产学研联合工程”,政府正式在我国推行产学研合作。十多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理论研究也日渐丰富。以中国知网期刊收录的文献为例,截止到2011年5月,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含学术期刊、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重要报纸及国家标准等文献数据库)中以“产学研合作”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了10851项检索结果;以“产学研合作”为题名进行检索,得到了3343项检索结果。而用另一个相关概念“产学研结合”为主题进行检索,亦可得到4930项检索结果;再以“产学研结合”为题名进行检索,仍得到1942项检索结果。成果数目之众令人欣喜。
将学术期刊、硕博士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认真梳理、高度概括后发现,研究成果基本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学研合作的意义。学者普遍赞同产学研结合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体现为:(1)发展需要;(2)生存压力;(3)已有合作关系;等等。以“发展需要”为例,具体来说,包括国际发展趋势需要、社会工业化、科技化发展需要、学校提升需要、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需要等。
2.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和类型。许多学者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各式各样的分类方式,最多的达二十多种模式。纵观下来,比较具有普遍性的类型主要集中在十种左右,分别是:(1)N+X顶岗实习式;(2)三明治工学结合式;(3)企业委托办学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4)企业指导办学式;(5)企业资助办学式;(6)合作培养“双师”式;(7)承接企业项目式;(8)校办产业式;(9)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式;(10)企业办学式。
3.产学研合作的机制。(1)动力机制;(2)调控机制;(3)利益分配机制;(4)保障机制;等等。以动力机制为例,具体来说主要指政府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文件等明确引导、支持产学研合作,如修改《企业法》,增加明确条文规定生产条件先进的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对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予以各种形式的奖励。同样,学校也要明确把开展产学研结合视为必由之路,在管理和决策上制定鼓励学生、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措施。企业方面也需提高认识,将人才培养视为己任,把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纳入企业发展计划中。
4.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学者们认为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障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主体问题;(2)技术供给问题;(3)利益分配问题;(4)风险问题;(5)政策环境问题;(6)信息交流问题;等等。以主体问题为例来说,学者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政府、学校、企业这三个主体在实施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指出从政府到学校和企业都未真正理解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质涵义及合作主体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企业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或企业家们的短期行为导致很多项目昙花一现,浪费了资源。
5.产学研合作个案经验的总结。产学研合作开展至今,一些地区如深圳市、天津市、重庆市、辽宁省和广西省等纷纷成立专项课题组对本地区产学研合作的现状进行了一些调研和摸查,形成了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调查报告。不少学校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已摸索出不少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公开发表了相关的经验总结,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还公开出版《工学结合案例汇编》一书。
综上所述,产学研合作在国外已有百年历史,但国内的相关研究近十年才丰富起来,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最大特征是研究成果数量不少,但水平良莠不齐,重复研究与研究薄弱环节、空白环节同时大量存在。如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项目多,高职、中职里的相关研究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把产学研合作科研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混淆起来,加以笼统研究的多,分开独立研究的少;有关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表现形式、类型及模式等浅表研究多,而有关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定位研究、实现途径研究、利益分配研究、特别是反馈评价体系等深层次研究非常少;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个案经验总结多,而能在整个地区或整个行业推广的普适经验研究则太少;等等。鉴于此,我们亟待有针对性地加强后续研究,努力促进产学研合作在我国科技、经济特别是教育行业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从产学研结合的类型和特征看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定位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4(8).
[2]【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3]李方葛,邵森万.产、学、研合作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4]Etzkowit, Leydesdorff. Reflection-in-Action On Co-op:
The Next Learning Breakthrough[J].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Internships,2008(3).
[5]刘须群,陈星.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2(12).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Production-Learning-Study Cooperative Education
YAO Yan-qin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合作,是优势资源整合的一种先进模式,也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基本形式。它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均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旅游大省的山西,挖掘旅游特色服饰潜力,构建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模式,有重要意义。
1 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山西省人民政府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依次出台了《山西省推动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关于促进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等文件,大大促进了山西省产学研合作的进度。
企业因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渴求科技和人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主动性在不断提高;高校研究所为了教学科研工作的良性循环,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政府为了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不断地为推动产学研合作努力。
2008年,山西省的科技费用支出高达62.56亿元。学术方面,以“旅游服饰(服装)”为主题的论文呈上升趋势,2009年达到顶峰,共发表期刊论文19篇,硕士毕业论文 1 篇。
而针对山西省“旅游服饰(服装)产学研”方面的研究内容至今还是空白。
虽然山西产学研合作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研究,但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依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旅游服饰产学研的合作甚微。一方面,旅游市场对旅游服饰科技成果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高校、科研单位所拥有的大量成果与资源闲置。
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问题主要包括:
(1)思想认识与观念滞后,对旅游服饰的开发及其产学研合作的认识严重不足;
(2)政府组织乏力,对旅游服饰的开发及其产学研合作关注不够,还没有建立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协调保障机制,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至今还处于随意、盲目、零散小规模的初级状态;
(3)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山西还没有旅游服饰自主品牌。
2 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我国政府强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山西是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自成一体,效用突出的典型特征,它具有丰富山西旅游内容,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的价值。
2.1 产学研合作是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
从系统论的角度,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是山西旅游服饰科研、教育、生产等不同社会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其实质是促进旅游服饰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山西服饰企业、高教和科研院所的资源集成优势。
通过产学研结合,产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模式。产学研的合作作为当前加强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无疑对促进山西旅游服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
2.2 产学研合作是知识要素与商业要素的直接结合
推动产学研主动合作重在利益机制的确定和协调,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都有合作的动机和需求,关键在于采用什么样的利益机制、协调机制进行连接,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产业和学科的协同发展必须设计好两者的利益协调机制,不可偏颇。不同产业的技术特性、不同学科的知识特性均对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利益分配机制的角度,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是将知识要素与商业要素直接结合,通过价值传导中的利益分配机制,统一了企业、高校研究所和国家等三方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利益矛盾,可以充分调动和整合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的效能,最大程度地调动生产力全方位的积极性。国家要富强,科技、教育要发展,都必须依靠企业的发展壮大来提供经济支持。
2.3 产学研合作是创新科技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从培养产学研合作主体的竞争力的角度,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既是解决产业科技创新的最佳途径;又是解决高校研究所办学条件、育人方式和就业水平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解决山西高校服装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将有效推动区域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比如就大学而言,大学创一流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科技前沿;“立地”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解决生产生活中大量的科技问题。产学研结合虽然主要目标是为产业发展服务;但在此过程中,高校也实现了自身发展的目标,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需要。
产学研合作作为当前加强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对创新科技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与最佳选择。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开放化与协同化的今天,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越来越依附于经济主体的高度互动与合作,开放式的跨组织合作与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产学研合作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创新发展的最佳模式,也是山西旅游服饰发展的必然选择。
3 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
产学研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一个科学的决策系统,更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动力系统。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必须从企业、高校研究所和政府 3 类技术主体上,全方位建立一套完整的创新模式。
3.1 提高认识,重新思辨产学研合作的战略意义,确
实将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列入议事日程
产学研合作本质上就是产业和学科发展双向需求的整合,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路径。“二战”后美国为了保持其在世界上经济和军事方面的霸主地位,不断强化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从国家战略层面来推动产业和学科的高效整合,以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的培养。日本为了赶超美国、在科技方面领导世界,也确立了以科技创新立国战略为核心的官产学合作体系。
我国提倡产学研合作已久,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一直没有把产学研合作放到国家战略层面上来。党的十七大审时度势,把推动产学研合作放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力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源泉。
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应与企业技术创新紧密结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产学研合作,首先就是要依靠政府引导,政府发挥龙头作用,发挥合作工作的主导、引导与协调作用,并通过提供一定的土地、优惠政策及配套资金等一系列行之有效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广泛地吸纳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参与。其次是企业要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主体作用,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企业,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觅潜在的合作对象,发现优势互补的战略伙伴,不能坐等政府或主管部门“牵线搭桥”、“包办婚姻”。再次是大学与科研院所要在科学创新中扮主角,在技术创新中则应甘当配角,确实将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列入议事日程。
3.2 统一规划,摸清把握山西旅游文化资源构成特
征,明确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基本目标
根据不同的产业和学科分别制定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和机制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首先必须由政府与合作机构牵头,企业与院校科研单位参与,在对山西旅游服饰资源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摸清底数,把握特征,确定合作的目标,做出统一的规划。
根据山西旅游服饰资源构成特征,从旅游特色文化角度来看,可以北部的宗教文化旅游服饰、中部的晋商文化旅游服饰、南部的根祖文化旅游服饰与东、西部的红色文化旅游服饰等四大旅游文化特色服饰为目标;以旅游商品服饰、旅游展示服饰与旅游工作服饰等 3 类服饰为范畴;以全省的82家大型服装企业为主导;以太原理工大学以及其他服装研究所为知识与技术支撑,确定合作目标,做出统一的规划,创立特色品牌,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
3.3 创新模式,“政、企、学、研”四方要同心协
力,充分挖掘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潜能
政府要建立科学基金,制定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计划,把旅游服饰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工业未来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也资助有一定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鼓励大学与产业界联合申请基金项目,并对由企业介入投资开发产品的项目实行重点资助。
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可建立灵活的技术转移及扩散机制。企业人员可以参与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科研院所的人员也可参与企业的技术项目。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可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建立科技园与创新中心,以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为依托,发挥高新技术的辐射作用。
3.4 齐抓共管,强化政府对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
的组织协调,营造产业和学科协同发展的产学研
合作新环境
推动基于产业和学科协同视角的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产业和学科协同发展的 3 个关键条件:一是产、学、研三者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合理划分与合作;二是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研考核体制的确立;三是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这也是新视角下产学研合作环境构建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强化政府对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协调,对营造产业和学科协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新环境意义重大,政府可以发挥以下作用:(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协调产学研合作的三方利益关系,大力倡导并积极鼓励实行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2)政府应设立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为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3)政府应以资金为杠杆,鼓励和引导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4)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促进和保护产学研合作。
3.5 建章立制,不断完善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体
系,充分保障参与各方的合作权益
为了保障参与产学研各方的合作权益,充分调动和保护各方参与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必须坚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建章立制,不断完善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体系。
(1)建立健全法规保障体系,要由政府与合作协调机构出台各项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法规,将“产学研”合作工作列入法制的轨道;
产学研结合的概念出现时间较长,最初在国外以一种教育形式出现,被称为合作教育。这种合作教育模式是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赫尔曼・施奈德开创的,经过70多年的发展,合作教育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流。产学研合作概念是由1987年英国的弗里曼提出的,后又经伦德瓦尔、纳尔逊等学者以及OECD(经合组织)对这一概念和理论进行了发展。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UNISPAR计划,UNISPAR是University-Industry-Science Partnership的缩写,即大学、企业、科技合作,即我国通称的产学研结合。
“三创”载体是指“创新、创业、创优”载体,它从根本上说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制度性的共有结构安排,其主要目的是要培育高新园区创新机制,激发园区创新主体,并通过网络化创新平台激发各创新主体协同合作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迎合国际产业发展潮流。
国内对 “三创”载体建设牵引机制的相关研究
“三创”载体的牵引机制指的是“三创”载体驱动产业发展的源动力建设,是指载体所具有的,使载体保持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多种功能的组合,以及使综合功能得以发挥的规则、秩序和联动循环过程。产学研合作在本质上是一种涉及多个异质主体之间资源交换和共享的过程,通过正式与非正式契约达成的跨文化合作关系,在相互交流与作用中借助技术创新,产生大于各自潜能之和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冉茂瑜,顾新,2009)。
(一)模式分析
针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问题,相关学者做了大量定性研究,对国内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划分方法主要有三种:按照不同的主体的地位进行划分、按照合作的组织形式划分以及按照合作目的进行划分。在具体实施中究竟该选用何种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见解。
根据多数学者的研究及分析,把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归结起来共有三个层面:政府主导型合作模式;企业主导型合作模式;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导型合作模式(毛钟红, 余国扬,2009;武海峰,牛勇平,2007)。王娟茹(2009)等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技术协作型、契约型和一体化型三类。刘庆华(2009)在实践方面,通过对各个国家发展经验的研究,把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模式概括为以下四种:科技园区模式;联合实验中心模式;企业附属研究院模式;项目联合模式。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借鉴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根据国情与企业发展状况,理论联系实际,有了很多新突破,迎合了国际产业发展潮流。无锡市“三创”载体已累计建成319万平方米,入驻各类科技型企业2100家。苏州“姑苏计划”以及清华大学科技园,武汉东湖科技园等等都实现了产业额的快速增长。这些实地调查表明:“三创”载体等模式将区域经济发展带上了和谐发展的快车道。
(二)影响因素研究
利益分配问题是“三创”载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相关学者对此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及研究。如早期罗炜,唐元虎(2001)从产学研合作的交易成本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究,找出利益分配冲突的问题所在。李晓彦(2009)对此方面分析认为,由于产学研三方在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导致了价值认识上的不平衡性,从而使合作各方对合作成果和知识产权归属方面的问题、认识分歧较大。
企业文化是影响“三创”载体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赵顺龙(2004)指出,企业文化在于引导或改变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使得产学研结合组织内部极易产生文化方面的差异和冲突,造成产学研组织内部的个人价值观念、事业取向的多元化。董尹、金龙(2009)针对产学研相结合过程中的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将隐性信息转化为显性信息促进知识转移,企业知识存量越多,知识转移水平越高,知识转移程度也就越高。
由于受传统办学理念的束缚,一些高校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点依旧放在项目验收、论文数量、获得奖项等方面,对科技成果能否转化并不关心,没有真正把产学研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和发表科研论文等传统评价指标放在一个层面上,这导致了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要的严重脱节(毛钟红,余国扬,2009)。
(三)创新动力研究
创新是“三创”载体的重要纽带和动力。国内关于创新动力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集中在对技术创新内在动力分析,注重从心理学及组织行为学等角度研究主体行为选择等内容(杨东升,张永安,2009);第二类是从环境动力学和企业内部动力来研究创新动力(张刚,安立仁,王海山,2005)。同时,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实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产学研合作的重点在于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技术创新。
“三创”载体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创新模式,将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来尧静、肖成勇(2008)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从博弈论及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南工大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创载体”模式进行探究,得出了领军人才是“三创载体”建设的重中之重,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陈红喜(2009)基于三螺旋理论对政产学研进行了剖析,指出了三螺旋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趋势,提出建立适应产业技术重大创新需求的产业技术层面的战略合作的结论。
(四)国内研究现状总结
目前国内对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但近几年来已不仅仅局限这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其他角度探索其运行机制。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关于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研究呈现一个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的发展趋势。学者从最粗单纯地探讨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基础、内涵、特征、意义等基本问题开始(黄建,余为,2009;高瑞平,2008;毛加强,刘璐,2009;陈宝明,2009),进而着重于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模式、运行机制、技术路径及评价等相关问题(李冬梅,刘进,唐殊,汪雪梅,2009;周国红,陆立军,2005;唐孝云,李业川,杨帆,温勇斌,2009),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对“三创”载体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
国外对“三创”载体建设的牵引机制的相关研究
(一)模式分析
从合作模式上看,国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在探索由政府引导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所构成的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以何为核心主体方面,较早的形成一种合作模式体系。Altlan(1987)从实践出发,将产学合作分为六大类:一般性研发资助;合作研发;研发中心;产学研发联盟(Consortia);大学中的业界协调单位(Industrial Affiliate Program);创业培训中心与科学园区。Bolton, Robert(1995)二人则根据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与大学合作的具体方式,将合作关系分成了七类:产业界专家到学校讲学,为学生提供应用领域的新技术的思想;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企业为大学的研究活动提供建议,使大学的研究成果更容易为市场所接受;大学为企业有偿提供实验场所;大学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大学的学科专家为企业讲学;企业为大学提供必要的实验场所和器材。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的几种典型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五大类型(闫瑞军,2009):研究层面;教育层面;技术转移层面;咨询层面;创业层面。刘翠玲、王永胜将美国的企业孵化器分为4种类型:一是由地方政府或非营利组织主办。二是由大学和研究机构主办。这类孵化器是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了增强在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中的竞争力。三是由私营企业主办,目的是通过给加入孵化器的企业投资而获得利益。四是公私合营的孵化器。由政府、非营利机构和私人合股兴办。他们的合作方式灵活多变,如法国布尔集团、德国的西门子、英国国际计算机公司等欧洲三大电子公司为了开发高级计算机技术,于1984年建立了共同开发中心。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划分差异主要是体现在强调在政府作用、中介机构和以风险投资为主的金融机构的作用上。
(二)影响因素
国外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集中在价值观念、知识产权、资源配置冲突等方面,Geisler & Rubenstein(1989)曾将产学互动有关的研究文献就其议题来加以分类,最后得出主要有六大项。同时把产学研合作的障碍性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产学双方价值观的差异。技术知识传播的限制。知识产权的问题。关于上述最前面的三项议题,主要是关于产与学在某些方面的差异性的探讨,通过这些差异性的分析,探求产学合作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进行产学合作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进一步加强产学的互动,提高合作的成效。Stankiewicz提出产学合作中的两种主要障碍包括:现行学术价值、典范与目标的冲突;研究优先级的冲突;资源配置的冲突;自由沟通与保密的冲突;来自产学组织之间不兼容的冲突。Doris,Christian,Manfred(2002)等学者从正式化程度、隐性知识转移程度、人员接触程度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奥地利产学合作中出现的各种可能的型态,包括技术授权、合作研究、衍生公司、联合发表等。
(三)创新动力研究
国外关于高新园区发展的创新动力研究主要有:技术推动模式(J.A.Chwmpeter,1960)、市场需求拉动模式(D.Mowery,N.Resenberg,1975)、技术规范-技术轨道模式(G.Dosi,1984)、N-R关系模式(日本斋腾优,1979),他们各自通过这些模式的研究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新发展。
产学研合作在国外很早就被大量学者所研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产学合作进行了研究。从合作机制上看,美国的产学研合作的合作各方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较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特别是资金和人才的流动,较成熟的信息渠道。早期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罗斯韦尔(B.Bothwell,1979),罗森伯格(Rothberg,1980)等人在对产学研创新机制的研究中提出了创新过程的动态化、集成化和综合化的观点。
结论
“三创”载体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由于我国制度制约较大,利益分配分歧严重,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因素,还无法让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正常健康的运行。
相关学者已就“三创”载体建设这一产学研合作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从其机会主义产生的原因,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矛盾和解决对策,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等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都进行了研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然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能够形成比较统一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冉茂瑜,顾新.我国产学研合作冲突分析及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
2.毛钟红,余国扬.高校产学研模式及实践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3.武海峰,牛勇平.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
4.王娟茹.产学研合作知识创新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5.刘庆华.产学研合作机制及发展模式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6.罗炜,唐元虎.企业合作创新的原因与动机[J].科学学研究,2001(3)
7.李晓彦.高校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理论研究,2009(11)
8.赵顺龙.基于企业文化的组织资本形成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报),2004(6)
9.董尹,金龙.产学研相结合过程中的知识转移[J].研究情报探索,2009(12)
10.杨东升,张永安.产学研合作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1)
11.来尧静,肖成勇.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探讨―以南京工业大学“三创载体”为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2015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近30多年间我国共培养硕士研究生426万人,且逐年报名人数也处于增长阶段。截止到2014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在10年间增长近72%,标志着我国正处于研究生教育规模化建设阶段。
在研究生教育规模化建设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其质量建设。回顾自1999年高考扩招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逐年递增,到2013年,普通高校大概2491所,在这之中很多都是扩招后新增的学校,其教学理念、制度、师资力量以及设施等各方面准备并不充足,这就造成了普通高等院校中生源质量以及培养出的本科生质量都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伴随着近10多年研究生教育规模化建设的进行,直接性的造成了研究生生源质量也在下降,主要表现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相对较弱等。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提到:“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研究生规模在逐年扩大,应结合各高校自身发展情况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体系,注重研究生内涵及质量的培养从而提高其创新思维与能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团队经过多年不断摸索,发挥自身优势,以导航与控制技术为支撑条件建设逐渐建设起“政产学研用”教育教学平台,在教师们进行了多次尝试与教学改革后,在如何夯实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提高研究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等加强质量培养相关问题上已取得了初步且明显的成果。
二、从高校角度看待“政产学研用”模式
在“政产学研用”模式中,政府政策营造起企业与高校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大环境,并起到了规划、监督与保障的职能。通过其政策导向,有效消除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壁垒,通过市场发展中的需求关系来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工学结合的同时又促进了创新型项目的孵化。
在高校角度来看,“政产学研用”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并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体系,重在对研究生的培养。高校的主要任务在于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并且善于科研创新与育人工作,但如果偏向超前引领的话,则“不接地气”,培养的人才“没有市场”。企业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对社会发展需求变化最为感敏,但却不善于科研创新与育人相关工作。所以在“政产学研用”模式中,就需要高校发挥主体作用,利用其科研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使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转型,促进人才培养。
高校应以“政”“产”为导向,以“学”“研”为主体,以“用”为实践,将其延伸到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之中,发展适应自身情况的“政产学研用”教育教学平台,从而有效提高研究生自主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培养出具有优秀素质的高端人才。
三、“政产学研用”教育教学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
高校是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作为地方院校,虽然在研究生质量教育上与985、211高等院校有所不同,但可以借鉴其教育体制与管理制度,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做好自身的教育模式改革,有效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团队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为例,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团队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自身教育模式,以导航与控制为关键技术,逐渐发展起“政产学研用”教育教学平台,在研究生质量培养相关问题上已取得了一定成果。
完善自身教育模式离不开雄厚的师资力量,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团队拥有教授、研究员10人;副教授14人占56%;20人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北京市劳动模范1名,北京市优秀教师2名,北京市科技新星1名。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深厚的科研功底,为建设“政产学研用”教育教学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环境建设方面,根据科技发展与需求以及学科技术优势,为突破核心技术提高竞争力,服务于国家、北京、国防,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团队以其核心技术高动态运动姿测量与控制技术为基础,以“政产学研用”为机制,建设起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助推器于一体的教育教学平台,从而推动学科、行业发展,促进人才培养工作。其功能与定位如图1所示。在该教育教学平台建设中,为保证研究生能够进入更深入的研究,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团队设立了智能控制研究所、导航应用研究室、动态测试实验室、高动态导航研究室、高动态器件研究室等科研场所并购置了研究所需的各类先进实验设备和系统平台,这些都为研究生在科研中不断深入提供了可靠的环境。
在人才培养方面,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团队注重对研究生入学后的培养。因为研究生阶段作为科研生涯的开始阶段,研究生在入学后都怀有一颗对科研热忱的心。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教师应该重点把握好这一点,应调动其内在积极性,鼓励其为国服务与志存高远的精神,帮助研究生完成其自我实现,使之在身心将康的状态下自主式地成长。为此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团队采取了下列方案。
1.夯实基础,温故知新
刚刚入学的研究生作为科研界的新生力量,对科研有着一定的热情与执着,但其自身能力与知识储备尚不足以进入科研与创造,需要全方面的锻炼。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团队鼓励研究生指导一些具有科研爱好的本科生,例如让本科上参与到项目之中、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研究生指导本科生进行科研,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是一个温故而知新、提高自身基本素质的重要过程。
2.“头脑风暴”中出创新
创造不能凭空而来,想要进行创造一方面在于积累,另一方在于集思广益明思路。在研究过程中积累是基础,但有积累并不一定能创新,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很容易在某个问题上陷入思维瓶颈。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团队鼓励研究生每周进行内部交流,针对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每个人对此谈及自己的看法与拟解决方案,大家集思广益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3.开阔视野,知不足,明方向
科学研究需要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内部讨论学习解决现阶段问题,开阔视野面向社会需求才能明确下一步研究。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团队一方面鼓励研究生参加行业内的各种交流,了解当今市场动向与社会需求,了解自身研究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的差距,激发其自强不息的精神促进能力提升;另一方面,鼓励研究生与合作企业、各高校以及国内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并为其提供交流机会,在交流中取其所长促进成长。
在“政产学研用”教育教学平台中,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团队把握产教对接、工学结合的原则,将纯课堂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与以工程实践为主的生产、科研工作相结合。目前的在研项目共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工程项目9项、北京市科技计划2项以及其他项目3项,根据不同的项目设立不同的科研团队,如图2所示,研究生可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通过适当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实现,根据市场需求与项目经验将理论实体化,将本来相对枯燥的理论学习通过这一机制变得有趣和现实起来,激发研究生自发的学习研究,促进其自身不断思考、不断学习、积累、交流,从而学会创造。
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团队在不断的探索与经验积累中获得了众多成果,并实现其多元化转型,在近5年内总共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30余篇,撰写了3部专著,开设了水中机器人实训等课程。其代表性成果“免标定自补偿弱交耦脉冲式加速度计”累计直接经济效益超5.5亿元,在服务社会及国防建设的同时,促进自身人才培养工作。在近5年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共培养985、211重点院校博士研究生10名,每年均有多名硕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奖励,优质研究生毕业生人数占培养总数的近70%。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团队在“政产学研用”教育教学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四、结语
通过发展适用于自身的“政产学研用”教育教学平台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可以使原本相对枯燥的理论学习实体化,激发研究生兴趣,促使其在自主学习、思考、交流中学会创造,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可有效的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力.走向“三重螺旋”: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战略选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45-49
[2]赵娜.五位一体的政产学研用合作策略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104-104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35-02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至今,产学研合作教育已经在我国发展了20多年,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迅速发展,高校教育资源无法短期内保持同步增长,全国许多高校便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有效利用社会上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在校外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
一、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必要性
在国外,本科教育一般被视为通才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的知识结构,而真正体现科研水平、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是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不仅是地方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也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研究生在具有一线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其创新能力可以得到系统培养与锻炼,同时,这也缩短了研究生适应社会的时间,加快了其成长节奏;而企业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资金基础进行技术创新,拓展了企业人才引进的渠道等。可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对于整合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进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研究生导师聘用、考核标准不规范,双方合作动力不足
一方面,高校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企业要求较高,一般是要求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并且经营稳定的高科技企业;同时要求企业指导研究生的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水平,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和较突出的工作业绩。而一般能够符合条件的导师在企业中都承担着比较繁重的科研任务或生产任务,这就造成企业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时间、精力上无法保证,在研究生整个培养阶段作用不明显。另一方面,高校缺乏对企业导师的考核标准,一般是参照校内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办法,但是这种考核办法对于企业的科研人员不一定合适。另外也缺乏一定的奖励性绩效机制,造成企业科研人员对于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热情不高,合作动力不足。
(二)现有课程体系不适应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要求
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培养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目前高校在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置上,还是重点面向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缺乏实践性课程。从产学研联合培养的角度看,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偏于基础理论研究,与企业需求脱节,造成学生缺少实践指导,进入企业后动手操作能力差。
(三)企业和大学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信息互通机制
既然是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高校和企业之间就属于双向选择的关系,高校在企业的选择上,需要考察企业的基本情况、技术研发人员的技术水平、研究方向、所涉学科以及与学校学科方向的契合点。同样,企业也要详细了解高校的信息,学校在与产学研联合培养上的相关政策、制度以及以往的培养情况,这样才能在双方互相认可的前提下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而现实中,企业与高校之间往往缺乏这种长期的信息互通机制,造成合作单位更换频繁、企业导师队伍不稳定。
(四)联合培养研究生所产生成果的知识产权易出现归属问题
当今企业竞争往往聚焦在人才和核心技术上,而项目技术由参与研究的科技人员所掌握。如果研究生参与了其中的工作,如何保证当研究生毕业以后,企业技术不被泄漏?尽管事先可以制定相关协议加以约束,但是,一旦发生类似事件,处理起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企业不愿意面对的。所以,企业宁肯让研究生参与一般性的技术项目研发,也不敢轻易冒风险让研究生参与更加需要科研力量攻关的核心技术项目。
三、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一)完善企业研究生导师制度
首先要建立企业导师的遴选、聘用标准,可以由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来负责本单位的企业导师的遴选初审工作,经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学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遴选工作可以与校内研究生导师同步进行。通过制定企业导师的遴选、聘用标准,明确企业导师的准入标准,切实把好导师质量关。其次要建立企业导师的业绩考核制度,明确企业导师职责。比如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确定研究生所承担的相关科研内容及社会实践计划;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社会实践平台及必要的科研试验条件或经费;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创作。
(二)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性质、目的决定了在培养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方面要区别于普通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培养,更要针对企业实际需要,融合一些实践性、前沿性强的课程,提高研究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践中的技术难题,满足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除了调整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外,还要尝试其他培养模式。例如将研究生在企业的课题研究与毕业学位论文密切结合,将课题的成果纳入学位论文,以产品研发、研究报告、规划设计等与实践操作紧密的形式撰写。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进入与专业相近的课题组,这样有助于研究生理论与实践顺利结合。在研究生的指导方面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理论指导,企业导师重视实践指导,校企互补,这有利于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提升其科研实践能力。
(三)完善合作协议,明晰科研成果归属权
高校和企业之间应该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协议中将涉及的双方权利、义务、责任等事项明确清楚,尤其是对于研究生参与的科研项目的成果归属问题,要予以说明。对于参与企业课题的研究生而言,也要与企业签订相应的保密协议,并由学校承担连带责任,以防学生在离开企业后,将课题中的核心技术泄露出去,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毕竟研究生在企业的实践时间是有限的,提前将科研成果的产权问题划分清楚,有利于企业放手让学生参与课题,避免产生合作纠纷问题,影响企业与高校的长期合作。
(四)完善校企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平台基地建设
高校与企业之间要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平台基地,一方面,行政主管部门应给予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高校也应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主动去寻找与企业的契合点,与相关企业进行有效合作。以燕山大学为例,燕山大学在秦皇岛市开发区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及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三个主要方向的产业集群,是名副其实的具有地方经济和传统产业特色的自主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基地,是燕山大学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若能更加合理的利用、整合学校或者科研机构和企业拥有的各个层面的资源,使培养研究生和企业的技术进步达到“双赢”,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对秦皇岛市整个经济创新性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郭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黑龙江教育,2008.
[2] 李大胜等.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
中图分类号:F127;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01-03
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仅有力地促使学校打开校门,改变传统的以教室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陈旧模式,而且能够将学校教育、产业发展、企业经营、科学研究等有机结合起来。在地方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促使学生在工作中迅速地转化和应用知识,需要高校运用开放式的模式,将学生放在更多的社会环境中去,这些都需要高校广泛地与企业、科研机构、产业组织密切联系。
一、基于区域文化视角的湖南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
目前,普遍认为较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简单归纳为如下四种:
1.“工学交替式”模式――“工读结合”。即让学生在校期间有一部分在学校学习,有一部分时间则在企业或用人单位学习、实习、工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能有较长的比较集中的一段时间去参与实践、接触社会,也能促使社会参与到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计划中来。把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几个阶段,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课堂教学与企业的工程实践交替进行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
2.“订单式”模式――共建实验(实习)基地。根据商务事务的特点,依托当地产业组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立校外的实验(实习)基地。在课程设置中灵活地安排实验(实习)环节,弥补校内实验(实习)模拟性较差的缺陷,将一些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到校外的实验(实习)基地中。这是一种由企业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培养“适销对路”员工的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
3.“X+Y”模式――共建实验(实习)基地。前X年在学校组织教学,以完成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后Y年在企业进行,以顶岗实习为主,参加企业各项活动,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4.共建研发机构模式。考虑与企业或科研机构共建研发设计机构,企业或科研机构提出命题,教师和学生提供科技服务,对企业及企业所在的整个产业或科研机构的重大管理难题、关键技术,实现技术合作与科技创新。
这四种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各有特色,但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已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一是不能与本地经济与区域产业特点结合,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许多地方高校在办学中无法与本地经济联系起来,不能清楚地认识到本区域产业的特点,无法准确地辨别区域发展优势,学校的科研成果不能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不能为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1}。二是不能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结合,产学研人才培养运行模式缺乏针对性{2}。三是产学研合作的各方不能主动与当地产业融合,不能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进行教学改革,也就无从“互利互补,协调发展”{3}。
二、基于区域文化视角的湖南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管理机制研究
在一体化思路下湖南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是什么?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可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就是指相关管理主体面对各类产学研合作情况时,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措施和各类控制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产学研结合的管理机制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目前,产学研各方的管理机制仍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良好且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产学研结合顺利实施和稳健发展的有力保障,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管理工作机制与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联系。{4}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管理机制。一是成立政府人文社科产学研合作管理工作小组。区域文化的发展为地方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并对地方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选择、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产生显明的制约作用。二是成立政府产业专家委员会,保障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发展上的实施效果,加强对产学研结合运行过程的宏观管理和组织协调。在大数据时代,地方本科院校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当前,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更新的过程中,为保障产业技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光靠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力量是不够的,需借助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把握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方向,对产学研组织开发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创新产品进行严格把关。
1.基于区域经济的地方产学研合作模式。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地方高效产学研合作在具备与企业合作培养经济管理人才并提供经营管理专家咨询的同时,还具备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区域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旅游规划研究基地”,研究机构对区域经发展状况研究来为地方政府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建议,{5}这样合作模式最典型的是成立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从表1来看,目前湖南23所新建本所院校共有23.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占全省总基地数(87个)的16.4%,其中经济类7个,说明新建地方高校学研合作规模越来越大。不过至今为止,湖南工程学院、湘南学院、长沙医学院、湖南工学院、长沙师范学院、湖南医药学院、湖南信息学院、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等9所本科院校还没有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基于区域文化地方产学研合作模式。从文化视角来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不仅肩负培养文化人才等基本任务,同时还需要研究区域文化的历史、现状、保护、传承并发展区域文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具体表现为“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建设“特色文化文献资料库”等等{6}。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湖南普通高等院校始终将“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为己任,重视地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湖湘文化始终是湖南院校发展传承的重点内容。在各院校办学的过程中,湖湘文化的内涵始终贯穿于其中。普通高等院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为企业建立相应的平台,促使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企业文化,并随之发展起来。从表1看,目前湖南23所新建本所院校共有23.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中文化类占16.5个,是经济类的两倍强,这对促使文化发展、传承与保护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湖南地方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管理机制的建议
1.坚持政府主导,深化“官产学研联合”的合作模式。地方本科院校要面向地方办学,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以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线来确定办学目标,深化“官产学研联合”的合作模式是必然选择。地方院校只有抓住地方优势,才能快速提升办学水平。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人文特色和经济特点,地方院校所处的地区和城市独特的文化资源及产业优势,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7}因此,引导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三方力量之间开展深度合作,需要政府部门制定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湖南工学院为培养所需的人才,学校以董事会为平台,形成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共创集团、江头生态农庄、香港皇朝、泛华集团等知名企业,共同实施“卓越金融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教学计划”、“企业员工继续教育计划”,共建“大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广阔的发展舞台。{8}
2.对接区域产业集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必须整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从整体上提升地方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从而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师资队伍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地方高校成功转型的重中之重。湖南工学院紧紧围绕衡阳六大主导产业(现代装备制造、盐卤化工和精细化工、矿产品开发和加工、新型能源、食品和医药加工、现代物流)和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物联网产业、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环保产业),通过新建、调整、改造、拓展等措施,努力打造具有明显产业背景和一定优势的工商管理专业群,与地方和企业合作建设科技创新或实验教学基地,改善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也拓展了学生实习实训的范围,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组建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突出区域特色服务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地方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引领地方文化的发展方面,肩负着神圣而崇高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地方高校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要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围绕地域文化特点,加强区域文化研究,实现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7}衡阳师范学院依托深厚的人文学科优势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建立湖南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和船山学研究基地文化研究院,“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湖南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即“2011计划”)。
4.主动深入企业,加快成果转化利用。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技创新。2007年以来,湖南工学院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学校与省内外30余家工商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涉及产业发展规划、企业文化策划、生态农庄设计、生态环保、电子信息、经济管理、旅游规划等领域,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学校工商管理专业与企业、地方共开展科研合作项目100余项,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经费占到了全部科研经费的70%左右。
[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省级重点资助课题《STS视角下湖南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动力要素、运行机制及其实现路径研究》(编号:XJK014AGD007)、湖南省职业教育教改课题《地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ZJB2013062)]
注释:
{1}张霞.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吉首大学工商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高教论坛,2014(8):60-64
{2}戚志林.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地方特色略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53-155
{3}王全.地方高校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必须构建“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9):147-149
{4}王鹏杰.论我国产学研结合机制的建构[J].学习论坛,2015(4):54-58
{5}韩作振,韩汝军,刘桂仁.山东科技大学:促进产学研合作,走服务地方与科技创新和谐发展之路[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04:24
{6}孟令择.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体制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教育探索,2010,5(4):61
{7}王清义.高校应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转型[J].政策探索,2015.3下:13-15
{8}云谱萱,刘胜,肖中云,刘金春.八载砥砺铸辉煌,创新发展育英才――湖南工学院升本改革创新发展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5.6.17:4版
参考文献:
[1] 彭林军.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9(3):25-29
[2] 王飞绒.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杨琼.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2(9):50-53
[4] 刘叶,邓成超.构建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2()-02:50
[5] 邵鹏.中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 周衡志,六扬,王章忠,陶郁峻,巴志新.基于长效机制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5(1):73-75
[7] 汤姿.高等学校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中的引领作用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5(14):210-211
[8] 王伟.安徽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293-295
在国外,本科教育一般被视为通才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的知识结构,而真正体现科研水平、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是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不仅是地方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也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研究生在具有一线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其创新能力可以得到系统培养与锻炼,同时,这也缩短了研究生适应社会的时间,加快了其成长节奏;而企业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资金基础进行技术创新,拓展了企业人才引进的渠道等。可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对于整合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进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研究生导师聘用、考核标准不规范,双方合作动力不足
一方面,高校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企业要求较高,一般是要求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并且经营稳定的高科技企业;同时要求企业指导研究生的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水平,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和较突出的工作业绩。而一般能够符合条件的导师在企业中都承担着比较繁重的科研任务或生产任务,这就造成企业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时间、精力上无法保证,在研究生整个培养阶段作用不明显。另一方面,高校缺乏对企业导师的考核标准,一般是参照校内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办法,但是这种考核办法对于企业的科研人员不一定合适。另外也缺乏一定的奖励性绩效机制,造成企业科研人员对于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热情不高,合作动力不足。
(二)现有课程体系不适应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要求
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培养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目前高校在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置上,还是重点面向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缺乏实践性课程。从产学研联合培养的角度看,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偏于基础理论研究,与企业需求脱节,造成学生缺少实践指导,进入企业后动手操作能力差。
(三)企业和大学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信息互通机制
既然是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高校和企业之间就属于双向选择的关系,高校在企业的选择上,需要考察企业的基本情况、技术研发人员的技术水平、研究方向、所涉学科以及与学校学科方向的契合点。同样,企业也要详细了解高校的信息,学校在与产学研联合培养上的相关政策、制度以及以往的培养情况,这样才能在双方互相认可的前提下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而现实中,企业与高校之间往往缺乏这种长期的信息互通机制,造成合作单位更换频繁、企业导师队伍不稳定。
(四)联合培养研究生所产生成果的知识产权易出现归属问题
当今企业竞争往往聚焦在人才和核心技术上,而项目技术由参与研究的科技人员所掌握。如果研究生参与了其中的工作,如何保证当研究生毕业以后,企业技术不被泄漏?尽管事先可以制定相关协议加以约束,但是,一旦发生类似事件,处理起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企业不愿意面对的。所以,企业宁肯让研究生参与一般性的技术项目研发,也不敢轻易冒风险让研究生参与更加需要科研力量攻关的核心技术项目。
三、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一)完善企业研究生导师制度
首先要建立企业导师的遴选、聘用标准,可以由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来负责本单位的企业导师的遴选初审工作,经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学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遴选工作可以与校内研究生导师同步进行。通过制定企业导师的遴选、聘用标准,明确企业导师的准入标准,切实把好导师质量关。其次要建立企业导师的业绩考核制度,明确企业导师职责。比如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确定研究生所承担的相关科研内容及社会实践计划;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社会实践平台及必要的科研试验条件或经费;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创作。
(二)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性质、目的决定了在培养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方面要区别于普通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培养,更要针对企业实际需要,融合一些实践性、前沿性强的课程,提高研究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践中的技术难题,满足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除了调整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外,还要尝试其他培养模式。例如将研究生在企业的课题研究与毕业学位论文密切结合,将课题的成果纳入学位论文,以产品研发、研究报告、规划设计等与实践操作紧密的形式撰写。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进入与专业相近的课题组,这样有助于研究生理论与实践顺利结合。在研究生的指导方面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理论指导,企业导师重视实践指导,校企互补,这有利于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提升其科研实践能力。
(三)完善合作协议,明晰科研成果归属权
高校和企业之间应该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协议中将涉及的双方权利、义务 、责任等事项明确清楚,尤其是对于研究生参与的科研项目的成果归属问题,要予以说明。对于参与企业课题的研究生而言,也要与企业签订相应的保密协议,并由学校承担连带责任,以防学生在离开企业后,将课题中的核心技术泄露出去,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毕竟研究生在企业的实践时间是有限的,提前将科研成果的产权问题划分清楚,有利于企业放手让学生参与课题,避免产生合作纠纷问题,影响企业与高校的长期合作。
(四)完善校企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平台基地建设
高校与企业之间要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平台基地,一方面,行政主管部门应给予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高校也应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主动去寻找与企业的契合点,与相关企业进行有效合作。以燕山大学为例,燕山大学在秦皇岛市开发区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及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三个主要方向的产业集群,是名副其实的具有地方经济和传统产业特色的自主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基地,是燕山大学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若能更加合理的利用、整合学校或者科研机构和企业拥有的各个层面的资源,使培养研究生和企业的技术进步达到“双赢”,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对秦皇岛市整个经济创新性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郭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黑龙江教育,2008.
[2] 李大胜等.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
为使教育过程“所学”与就业岗位“所用”相互配合,为缩短“学”与“用”的差距,产学研合作是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使产学研合作向更深、更广和健康的方向发展,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分析
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我们在石家庄选取了6所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和20余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300份,学生问卷500份,企业问卷200份,其中回收教师问卷240份,学生问卷469份,企业问卷138份。另外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部分教师、学生、企业代表进行了访谈,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对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认识:
(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产学研合作大多流于形式。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但是,由于受到企业和学校方面的限制,使得高职院校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出现“两层皮”现象,表面上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如火如荼,形式多样,实际上大多都流于形式。
从企业方面来说,企业作为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之一,想从学校获得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增强竞争力,又想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舍得在学生的培训方面花钱,这就使得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合作只停留在合同或协议上,没有真正地深入合作。
学校虽然在重视程度上高于企业,但考虑到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问题、科研能力等问题,使得高职院校仅仅把产学研合作教育看作是实现学生顶岗实习的一个途径而已,教学过程仍采用课堂教学和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没有建立起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流于形式。
(二)不能实现相对的“共赢”,致使企业和学校之间合作热情大打折扣。只有企业和学校双方存在相对“共赢”的前提下,深入合作才有可能。然而,目前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学校有求于企业的相对较多,大多高职院校希望企业能够提供实习场所和岗位,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而企业希望能从高职院校获得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学校对企业的服务,似乎这两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一方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的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发展和建设中,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这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服务企业的能力也有限,这些“先天不足”的因素,导致学校与企业之间不能实现相对“共赢”,使得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热情大打折扣。
(三)不能均衡发展,致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现状不佳。
近些年来国内的一些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大量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比较薄弱,院校之间发展不均衡,各专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不均衡现象,高职院校集中精力关注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而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这样的非重点专业的产学研结合重视程度不够,致使产学研发展现状不佳。
二、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的对策研究
只有发挥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使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地发展下去。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政府应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担负起应有的责任。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行政职能,从舆论导向上提高政府对高职院校的重要性的认识,努力营造重视职业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与氛围;其次产学研合作教育涉及多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再次,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规范和协调各方关系,明确企业作为最终用人单位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应担负的义务;最后要加大对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
(二)提高企业参与培养的积极性。企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直接用人单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就是明天企业的员工,企业有义务支持学校的发展,不能将与高职院校的合作简单地与利益挂钩。因此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为校企合作搭建桥梁,构建信息交流的平台,为校企合作服好务。
(三)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牢固树立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此高职院校要切实将产学研合作教育放到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外联络,为学校寻找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跟踪式服务,及时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障碍,推动合作项目顺利展开。为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高效进行,高校还应建立起一套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在人、财、物等方面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倾斜。鼓励教师主动和企业进行联系,积极参与到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去,了解最新行业发展情况,增强服务企业技术能力,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对于教师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获得并成功完成的科研项目应进行科研政策倾斜,并在职称评聘等方面优先考虑。对于已经或将要建立的学校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应加强运行管理,确保企业在学校相关决策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