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3 23:22: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知识产权专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这些知识产权诉讼特有的鉴定,实践中的称谓并不统一。有的称之为技术鉴定或科学技术鉴定4、有的称之为科技知识鉴定5,最高人民法院的文件中称之为专业鉴定6。笔者认为,我国知识产权诉讼鉴定的含义和范围不仅仅指技术鉴定,还包括如上例中的作品鉴定等。因此,使用专业鉴定一词来定义更准确一些。
(一) 我国当前知识产权诉讼鉴定的现状
由于我国的民事诉讼立法和证据立法滞后,虽然在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鉴定结论这种证据形式,但与之相配套的鉴定制度却至今未能建立。使得在知识产权诉讼中大量出现的鉴定工作在目前的鉴定体制下暴露出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7
1、委托鉴定机构繁杂。
2、委托鉴定的事项范围不统一。
3、鉴定结论称谓不规范。
4、鉴定人员水平不齐。
5、鉴定依据不明确。
6、鉴定规则制度不完备。
这些问题的出现,对知识产权诉讼造成了许多不利。
其一,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负担。知识产权诉讼制度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专业鉴定无规范、无程序、无标准以及重复鉴定、多次鉴定的现状,拖延了诉讼审理时间,增加了诉讼费用,提高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其二,造成了审判权让渡。上对专业鉴定的性质没有明确,实践中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一些法官出于对法定鉴定机构及其行政级别,或者对权威专家的盲目信任,习惯性地将鉴定结论视为一种优于其他证据的形式,不经实质审查判断,无条件地将鉴定结论作为审判的依据。也有一些鉴定机构不能分清职责,在鉴定结论中甚至作出司法认定。
其三,孳生了新的司法腐败。一方面,专业鉴定的混乱给少部分司法人员提供了暗箱操作的机会;另一方面,有些鉴定机构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出具模棱两可,甚至虚假的鉴定结论。败坏了司法的公正和权威。
对于知识产权诉讼中的专业鉴定的上述现状,最高人民法院也曾以会议纪要形式提出指导意见,该纪要规定:8
1、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理案件的实际需要,决定是否进行专业鉴定。
2、如果没有法定鉴定部门,可以由当事人自行协商选择鉴定部门进行鉴定;协商不成的,人民法院根据需要可以指定有一定权威的专业组织为鉴定部门,也可以委托国家科学技术部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但不应委托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国家版权局进行专业鉴定。
3、鉴定部门和鉴定人应当鉴定专业技术问题,对所提交鉴定的事实问题发表意见。
4、人民法院应当就当事人争议的专业技术事实,向鉴定部门提出明确的鉴定事项和鉴定要求;应当将当事人提供的与鉴定事项有关的全部证据、材料提交给鉴定部门;当事人提交并要求保密的材料,鉴定部门和鉴定人负有保密义务。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告知鉴定部门的名称以及鉴定人的身份,当事人有权对鉴定部门提出异议,也有权要求鉴定人回避。
5、当事人有权就鉴定项目的有关问题向鉴定部门和鉴定人提出自己的意见,鉴定部门和鉴定人应当认真答复。
6、人民法院应当监督鉴定部门和鉴定人在科学、保密、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干预的情况下作出专业鉴定结论。
7、鉴定部门和鉴定人应当将鉴定结论以及作出结论的事实依据和理由、意见以书面形式提交给人民法院。鉴定结论应当经过当事人质证后决定是否采信;当事人有权要求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未经当事人质证的鉴定结论不能采信。
另外,各地法院也针对专业鉴定问题作出规定,指导本地区的司法实践。其中比较完备的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1997年2月26日)所作的规定。9
除鉴定之外,在知识产权诉讼中还有另一种运用专门知识对专门性问题进行判断的活动,即专业咨询。由于知识产权诉讼具有专业性强,涉及的技术领域广泛等特点,往往使案件的审理难度增加。因此,“为解决这一困难,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对上述科技知识的认知和确定经常会使用鉴定和咨询两种办法10”。
笔者认为,在知识产权诉讼中的确存在法官需向专家进行咨询的情况。其中既有进行技术咨询的情况,也有进行专业法律咨询的情况。而聘请专家作为人民陪审员,使咨询专家也受到一系列庭审规则的制约,如回避制度、合议制度等等,既符合正当程序原则,也可以符合程序地解决法官对专门问题的认知能力不足的情况,值得提倡。但专家参与咨询,无论是技术咨询还是专业法律咨询,往往都是非书面,也是不通知当事人的,是法官在开庭和合议之外进行的。这种做法剥夺了当事人听审和申辩的权利。它既无法保证咨询专家有无利害关系,又无法使专家对咨询结果承担责任,将裁判结论建立在没有参加庭审,没有经过质证和辩论,不承担相应后果的所谓专家意见之上,这对当事人是极不公平的。违背了诉讼的正当程序要求,也违背了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法定证据原则和辩论原则,是不应当提倡的。
(二) 专业鉴定的比较研究
1、法国的鉴定人名册制度
2015年7月,知识产权专业人员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标志其职业身份在“国家确定职业分类”上首次得以确立,这也对做好基于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特点的人才评价工作提出迫切要求。构建人才评价体系对于科学聘用、评审、考核、选拔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针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相关研究却甚少。人才评价要素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人才评价体系的前提,只有准确制定评价要素才能对人才进行有效评价。文章尝试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评价要素体系进行分析,以期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评价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评价的依据
文章认为确定人才评价要素需建立在相关理论及现实基础之上,并遵循一定的原则。(1)人—职匹配理论。根据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任职者的能力、人格、生理特征等有不同的要求。当任职者具备职业所要求的素质时,会产生协调作用。因此为促进职业发展,在确定人才评价要素时应充分考虑职业特点和要求。(2)工作分析方法。该理论强调在明确岗位职责和关键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以确定哪些行为或个性特征是影响此项工作或任务的关键因素。通过进行工作分析,就可以得出人才评价要素及标准。[1](3)胜任力模型思想。该模型(competencymodel)是为完成某一特定岗位工作,实现高效工作目标,所要求的一系列胜任能力要素的组合。对不同职业的胜任力构成,国内外研究人员建立了不同的理论及其模型,有借鉴意义。将能够决定工作绩效的品质和特征提炼出来建立胜任力模型的思想,为确定人才评价要素开拓了思路。(4)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特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是从事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跨学科、复合型、综合素质高是知识产权人才区别的显著特征。人才评价要素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其岗位职责及人才特点。
2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评价的原则
(1)体现差异性。评价要素及指标体系要根据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的特点来确定。从评价对象上看,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根据各类专业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规律和关键性问题,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才应制订分类评价标准。从评价目的上看,在基于招聘录用、干部选拔、年度考核、推优表彰、职称评审不同目的进行人才评价时,考虑的评价要素及其权重、次序应有不同。(2)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以往的人才评价存在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不能充分反映被评价者的潜在能力,因此,文章在对被评价者进行多维考察的基础上,将结合业绩成果量化考核的思路,选取、梳理并归纳知识产权专业人员评价要素。(3)体现科学、公正、规范性。设计人才评价要素体系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其组成的主要因素和相互联系,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以期客观反映知识产权专业人员的工作过程和效果,才能实现对其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
3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评价要素
综上所述,文章将基于人—职匹配理论和胜任力模型思想,运用工作分析方法,对知识产权专业人员的岗位职责、任务及评审、聘任和考核一系列要求进行分析,确定能胜任该项工作或职位的人的关键特征,并对这些关键特征进行归类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初步的评价要素.
3.1知识产权专业人员主要岗位职责
知识产权专业人员主要指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人才,广义上还包括知识产权审查人员、知识产权执法人员、知识产权教研人员等。其主要工作是在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中进行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等活动。具体岗位职责有:(1)知识产权创造方面包含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专利地图编制等;(2)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包含制定知识产权申报战略、进行知识产权申报手续管理、侵权行为调查、知识产权纠纷的协调、处理和诉讼等;(3)知识产权运用方面包含专利战略制订、商业秘密管理、建立侵权预警机制等[2];(4)其他方面如对企业专利的具体内容及申报策略负有保密责任。
3.2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评价要素
在对知识产权专业人员岗位职责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胜任力模型研究成果及业绩成果量化考核的思维,文章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评价设定在知识、能力、业绩与成果、个性特征与思想品质四个维度上。(1)知识。主要考虑被评价人是否具备工作所需的知识结构,包括综合知识和专业知识。知识产权人才具有跨学科、复合型特点,一方面要有法律、管理、贸易、科技、计算机等综合知识;一方面要熟悉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及业务流程,懂一门外语,有与业务领域相关的理工科专业知识。(2)能力。主要考虑被评价人是否具备能够胜任工作的出色能力,包括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知识产权工作是一项复杂、艰苦的工作,对能力要求很高,一方面要有持续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抗压力、阅读和理解能力、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要有与业务相关的文字撰写能力、创新能力、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文献检索和分析及翻译能力、知识产权前沿追踪能力、敏锐的专业洞察力和战略发展眼光。(3)工作实绩与成果。主要包括工作表现、工作实绩、业绩与科研成果、经济贡献、群众满意度五个方面。工作表现重点评价工作是否积极主动、爱岗敬业及出勤情况;工作实绩主要通过量化考核结果体现,包括完成任务量、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业绩与科研成果主要指获得表彰与奖励、承担科研项目、论著情况;社会贡献指是否产生经济效益及其大小;群众满意度是同事或服务对象对其工作表现及实绩的满意率。(4)个性特征与思想品质。主要考虑被评价人是否有与职业相适应的个性及良好的思想品质。对工作态度、意向与动机、价值观、成就导向进行评价,考察其是否具有责任心、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保密意识、服务意识,是否具备从事知识产权工作所需要的严谨细致、接受新鲜事物、研究探索、坚韧、关注细节、诚信、正直的个性及品质。如表1所述,文章在岗位职责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由知识、能力、业绩、个性与品德构成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评价要素体系,以期尽可能全面地归纳出胜任知识产权工作所需要的人才特征,但是这些要素的关系并非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权重也应有差异,其中品德是前提条件,知识是基本条件,能力和业绩是核心条件。文章期望通过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绩效目标为核心的评价要素体系为科学评价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一、知识产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目标
知识产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直接决定了课程设置的任务和目标。知识产权人才主要分为专利审查人才、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和知识产权管理、诉讼人才等三类。本科层次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主要是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和知识产权管理、诉讼人才。知识产权实务人才主要指知识产权实务机构中执业的专利人,或具有专利资格的律师事务所律师,从事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申请、著作权或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等工作、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等工作。知识产权管理、诉讼人才主要是指在大中型企业的知识产权部门从事与之相关工作的知识产权专门工作人员,主要从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订。知识产权实务人才、知识产权管理和诉讼人,是我国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方向。因此,本科阶段的知识产权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基本能力。除了所有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外,知识产权本科学生还必须重点把握专利文献检索、专利地图制作、商标查询的基本方法,并熟练运用。该项能力是知识产权人才的低阶要求。
2.实践能力。主要指独立分析知识产权实务的能力,在熟练检索查询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分析知识产权案件、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具备在实务机构开展工作时最快熟悉业务的能力。
3.系统性思维能力。系统性思维能力是指对事物的宏观把握和整体思考的能力,是学生思维成熟的标志。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将综合处理、诉讼、管理等诸多实务问题,系统性思维模式能够正确划分事物与外在环境的边界。
二、现行知识产权本科课程设置的问题
1.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各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大致可以划分为基础法学类、知识产权法学类、知识产权管理类、理工科基础类四大板块。各高校的培养方案在这四类课程的比重不同,但基本的做法为:①开设主干课程:即知识产权法学课程和知识产权管理课程;②开设两类基础课程:一类为经整合和压缩14门法学类核心课程,即精简而成的基础法学类课程;另一类为理工科基础类课程,包括工业设计、机械制图、物理等。这样课程设置的结果是:一方面,知识产权专业学生的课程压力大,对于压缩后的法学基础类课程,没有精力自主深入理解和掌握,导致法学基础不牢。同时,宽泛的理工科基础课程,无法让学生建立起某一类理工专业的专门知识体系,以适应今后进入该行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就业、深造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大量缩减的法律类课程,削弱了该专业学生的法学知识基础,不利于学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和法学类研究生入学考试。
2.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在实际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中,对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未作区别对待,都以理论教学为主。例如:在主干课程中,注重讲授包括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而忽略对知识产权规划、转化等与商业和科研实践联系紧密的内容讲授和实验设计。
3.师资学缘结构单一、类型不足。知识产权人才有多种类型,而现有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能够培训的主要是法律型的知识产权人才和综合型的知识产权人才,明显缺乏培养科技型知识产权人才和专项知识产权人才的师资。师资队伍中,专职教师较多,很多老师没有知识产权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跨学科背景。同时具备法律、经济、管理、技术、外语等五项知识的教师缺乏,影响了我国知识产权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改革知识产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措施
1.制订合理的课程大纲。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知识产权方面的基础人才,即定位于学生的知识产权专业素养,以具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目标,为学生今后从事各类专门的知识产权实务工作和继续深造打好基础。既区别于知识产权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区别于全能型的知识产权人才的塑造。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某一方面或某一行业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收缩过宽的知识面口径。在综合考虑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市场的需求,以及高校既有的学科优势、师资队伍特色以及办学条件的情况下,解决好法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复合的问题,有意识地设计好各类课程的比重关系,明确课程主干的知识体系。
2.优化课程结构和学时结构。按照通行的做法将课程体系分为法学类、管理学类、技术类以及其他学科,并按照这种板块来安排学时,这种做法并不合理。通常法学学科课程包括主干的知识产权法律类、以及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等基础法律课程;管理和经济学科课程包括主干的知识产权管理,以及基础的管理学、运筹学、经济学、工程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等管理和经济基础课程;技术类学科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理工科基础课程;其它学科课程包括文献检索与利用、信息科学导论等。这种划分方法是按照全才培养的目标来进行设计的,不利于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进行发展。合理的做法是,将这些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板块,在必修课中体现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基础、知识产权管理知识基础、以及方法实务课程。而在选修课中,体现学生的兴趣特长,学生可以选择原来第二板块中的会计作为自己将来发展的领域,也可以选择原来第三板块中的电子或计算机作为深入研究的领域。如此,就不用浪费时间粗浅广泛地涉猎所有领域的知识,而是有针对的及早地塑造该领域的知识产权技能。
3.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实践课程是培养“知识――实践”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设计中应当适度增加教学实践和实验环节的比重,在实践课程环节中,培养学生知识产权技术、管理和法律实务方面的实践能力,以匹配知识产权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通过各种类型论文的写作和课题的研究,来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研究专门问题的能力;对接包括政府主管部门、法院、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实务机构,寻找课题的研究方向,建立稳定的专业实习场所,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和多样化的学习平台。
4.加强知识产权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实务型兼职教师聘请知识产权实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是美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我国可以借鉴这种做法,聘请知识产权实务人员为兼职教师,讲授知识产权管理实务、知识产权诉讼实务等实践型课程,以及担任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的指导老师;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实务人员来校举办讲座,以拓宽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请法院的知识产权庭在学校模拟法庭开庭审理案件,让学生对案件的审理过程有直观的学习。鼓励教师到企业、政府相关部门、法院等实务部门进行调研,获取实际经验。
参考文献:
[1]李玉壁.我国知识产权教育及政策研究[J].教育研究,2005,(5):59-60.
[2]王国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4142.
[3]胡开忠.当前高校知识产权教学改革的方向[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为了完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加大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议如下:
一、采用选修课、必修课、网络课程以及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在高校中面对不同专业学生普遍开展知识产权普识教育,加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大幅度提高高校学生知识产权意识。
二、知识产权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因此应该研究建立高校、政府、企业协调合作的知识产权教育机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三、知识产权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因此高校应该开门办学,加强实践教育环节。高校应在知识产权基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在内容上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加强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等单位的合作,建立知识产权教育实践基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前言
在跨入新世纪后知识产权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已经发展成为竞争工具,是各个企业从竞争中获利的必要手段。要想充分地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就要管理好相应的人员。所以对于高校来说关键是怎样去培训知识产权方面的人才以及如何发挥他们的才能。
知识产权教育对于学生拓宽知识产权专业技能、提高专利科技创新能力等十分有益。我国在2004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四年后出台了《国家知识产权发展纲要》,这些制度对于大学生知识产权的教育提出了很多要求也提供了很多帮助。
我国有很多专家对工科生知识产权教育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郭德忠认为高校可以开展包含知识产权教育的双学位教育。严品对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及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做了详细的研究。
二、我国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十多所高校建立了单独的知识产权学院。现在国内很多学校对于知识产权的教育也开放了相应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国家对于知识产权也是越来越重视,出台了很多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当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知识产权教育上也取得一些成果。在知识产权的普及方面,目前很多大学生的认知度已经提高很多,不过对于那些开设了知识产权选修课的学校来说,知识产权教育不是很令人满意。200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北京等地的十几所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知识产权的教育还是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我国知识产权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中,我们发现了包括学科建设和学科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对知识产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知识产权教育意识
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对于知识产权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当然,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教育也下了很多的功夫,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目的就是加强知识产权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国家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过在一些细节方面,知识产权教育就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了。对一些高校抽样调查得出:高校对于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的教育观念有些偏差。比如,一些人认为知识产权属于法学领域,学习法学的学生才能去学习知识产权,认为其他学生学了也没用,出了学校到社会上再学习也来得及。因此,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学校对于知识产权教育就愈发不重视了。
2.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严重不足
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得比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着手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国内真正开始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高校非常少。通过对北京大学、上海大学两所高校进行数据统计得出,目前才培养了1000人左右,加上非高校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我国知识产权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总数还未达到3000人,每年从高校毕业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在100人左右,完全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3.本科阶段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
高校的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有本科生培养模式、法学硕士培养模式、法律硕士培养模式。目前,知R产权硕士的培养比较成熟,而且时间也比较充裕。相对于硕士,本科学习的时间比较短暂,虽然能够为社会带来一些知识产权的人才,但是学生的专业水平较低,不是很令人满意。
4.知识产权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不足
据调查,目前在高校知识产权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少数学校由于知识产权教育基础比较好,采用多媒体和英美案例法教学,而其他大部分院校受限于基础薄弱,只能采用课堂灌输式方法,其教学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知识产权竞赛、学术论坛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只能在少数高校中看到,我国的大部分院校还是采用传统的通过“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程或媒体新闻等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近乎为零。
5.过于偏重学生理工科知识与法学知识复合的形式
现在很多学校在招收知识产权人才的时候,一般都要求学生具有理工科背景,其实这个要求有些不合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产权的专业人才都需要理工科知识背景,知识产权工作中唯有专利会涉及技术知识,其他如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相关工作并不涉及技术问题,而且知识产权保护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大,不属于理工科范围的知识产权新内容正在不断增加。所以各大院校招生时,只招收有理工科背景知识的学生是不合理的,只有扩大招生范围、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不同的知识产权领域,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各个方面要求的知识产权人才。
四、理工科知识产权教育的建议
针对以上知识产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知识产权的大战略背景下,根据我国各大院校的理工科特点,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立足理工科专业背景,优化知识产权教学内容
(1)找准专业与知识产权的交叉点
目前高校面临知识产权教育上的主要问题就是怎样将工科背景的学生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更好地建设知识产权教育。在高校培养理工科学生知识产权的时候要充分利用他们所熟悉的工科知识,要让理工科大学生掌握一些人文社科知识,将文理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色和专业优势。因此,在知识产权课程安排的时候应该尽可能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通过这些课程让他们从中感到快乐,得到成就感。
(2)利用专业特色设计教学模块
在知识产权的教育上,理工科学校相对于文科的学校更加具有优势,在拥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基础上再进行知识产权的学习,这样能够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这是社会所需要的。各个高校应该要有自己的特色,开设知识产权课程的时候要考虑到相关的专业背景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知识产权的课程,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爱好进行选择。
2.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
(1)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案例,可采用PPT或者视频的方法,从这些真实案例中,讲述一些知识点,也可让学生进行讨论。这种教育的方法会让学生很感兴趣,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做到以案说法,理论联系实际,效果非常好。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可以互动,使得学生对知识产权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唤醒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意识,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
(2)利用多元化的教学途径
除了学校正常的课程之外,学校还可以请一些专家学者多进行一些讲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解知识产权的最新动态,关键是和学生互动答疑,开阔学生的眼界。
3.提升对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视程度
最近几年,虽然国内对于知识产权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采取了很多的政策和措施,但是和外国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差距还很大。这些国家在知识产权上面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例如日本,他们对知识产权高度重视,甚至实行了举国体制,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使得每一个人都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美国对知识产权教育也有一套完备先进的体系。
4.优化知识产权师资队伍
知识产权是否学得好,关键要看相关教师的教育水平,但是真正拥有高水平的教师却相当少。所以,高校培养知识产权教师的时候不管是人员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要重点去培养。当然,知识产权有很多事涉及物理、化学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文科生有可能会很难深入进去。所以相对而言,学习理科的学生进行知识产权的相应课程学习,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高校可以招聘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知识产权教师,完善师资结构。所以,高校只有不断改进对知识产权的教育理念,注重对教师的培养,知识产权教育才会越发完善。
5.合理配置知识产权教学资源
理工科大学应先找出本校最具特色的王牌专业,然后将知识产权的课程设置为王牌专业的必修课,培养具有理工科背景的专业知识产权人才;该校的其他专业可以采取选修课的方式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理工科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专业课的特点来进行知识产权教育,这样可以使该校的知识产权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就目前来讲,对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教研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执法司法人才和服务型人才。最近几年,各大高校对于知识产权的人员培养主要是前面两种。从社会需求来讲,对知识产权实务人才的需求远多于知识产权理论人才。高校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时候应该和相应的企业联合。为了能够更加贴近实际情况,高校在上课的时候应该多增加一些实务课程,包括案例分析、专利审查、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等;最好能和国家的相关机构如法院、工商局等联合建立培养基地,让学生能有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如果条件允许,高校可以在本科A段增加知识产权专业。
参考文献:
一、加强对新闻学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的紧迫性
1.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在经济国际化的新形势下,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开始进入百姓生活,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显重要。对在校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产权法,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懂得尊重他人的智慧成果,这是新时期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新闻学专业学生是未来中国传媒的主要力量,知识产权素质应为其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知识产权是创新的产物,知识产权素质教育可以训练学生保护、运用创新成果的能力。
2.是时代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社会人力、资金、自然资源以外最重要的资源,它作为一种包含财产权内容的民事权利,它保护的对象是无形的知识、是创造性的智力成果。知识产权素质就是运用、创造、保护、经营知识成果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传媒成果的产权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创新的成果知识只有实现产权化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产权问题。
3.是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日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媒业如何应对WTO环境下的传媒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媒体与法治研究室主任王军副教授认为,我国传媒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个方面的问题和难点:一是传媒业缺少代表广大作者利益的知识产权联盟组织。在西方国家,这种中立的知识产权联盟组织发挥着重大作用,可以有效地为作者维权,如法国的记者协会、美国电影家协会、英国演出权利协会、日本的文艺著作权保护同盟等。二是传媒业的领导层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漠。知识产权在领导嘴里或许是经常提到的词,但是真正落实到知识产权保护或者说要投入去研究这个问题,有很多单位的领导就不是很重视。三是传媒业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系统、完整的知识产权教育训练。
二、现有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及弊端
1.在专业设置下,把知识产权专业归属于法学系列,忽视了对理工类、综合类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在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起步较早、培养人才数量较多、师资力量较强、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第一“梯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中心;第二“梯队”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研究所、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中心、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中心;第三“梯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西安交大知识产权中心、上海交大知识产权中心、中山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西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重庆工学院重庆知识产权学院、山东大学等等都未涉及理工类、综合类大学。根据有关专家对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1所在我国有影响的理工类和综合类高校的调研统计显示,上过知识产权课程的学生不到学生总数的5%。
2.师资资源不足,理论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务实。在教学中,一般以理论教学为主,注重教授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较少涉及知识产权管理、转化、自然科学、生物技术等内容,而且教学方法单一。
3.教材编写良莠不齐。目前,知识产权教材种类繁多,各个学校的教师,不管是否从事知识产权专业都来编写教材,造成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某些观点不一甚至相左。
三、加强对新闻学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素质基本知识的对策措施
1.改革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内容体系。在课程设计上,首先应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前瞻性,除介绍传统的专利性、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内容外,还要讲解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生物技术知识发展等热点问题,既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教授,更要重视知识产权创造、投资、管理和运用的相关知识传递,并充分利用典型案例教学法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增强授课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学生在掌握法学、知识产权专业领域知识基础上,达到多学科知识复合,凭借较强技术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为个体综合、全面发展积累道德、知识、能力、素质等内涵,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当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知识产权在国家建设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日益凸现,高校如何构建培养机制以促进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学生个人如何提升素质和能力以形成竞争优势,是摆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高校应为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创建平台
知识产权虽然在国外发展已久,但在我国仍为新兴行业,拥有无限的发展前景,培养更多合格的、为社会所急需的知识产权人才,是高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高校落实国家三大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意义和任务。当前,全国高校试办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校为数不多,以浙江省内的中国计量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四所高校为例,虽然四者在在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设置上各有特色,但均强调具有一定理工科背景,熟悉法律、管理、经济、外语等多学科知识的知识产权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上具有共性,力求使培养的知识产权专业本科人才既实现个人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发展要求和价值目标,又能成为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为此,高校应针对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加强几个平台建设。
1.培养方案及课程改革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人才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管理类、经济类、理工科类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储备,对于提高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在未来就业领域中的技术能力、管理服务能力至关重要。从当前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的就业从业情况调查来看,政府机关、法院等单位以及知识产权教学科研岗位工作人数有限,并非就业从业的主渠道,而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部门和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将会是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愈来愈主要的就业从业选择。有理工科技术背景,熟悉经济运行规则,具备较强管理、外语等实务能力的专利工程师、专利律师、知识产权专员等人才必将受企业欢迎。
据此,高校在制定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时,应积极邀请政府机关、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机构、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共同研讨,做更深入的拓展和实践,在符合专业特性的前提下,制定既适合本科生发展特点,又能切实缩小人才质量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的同时,获得个人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持续发展。由于知识产权的日新月异性,人才培养方案也应根据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新要求,适时作出调整和修改。同时,法学院或知识产权学院在基础法学、知识产权类课程授课基础之上,应积极思考推进课程结构的改革,联系参与探讨校内和校际知识产权教育相关课程互选模式探索,力求达到校内外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满足学生多种知识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有效复合寻求可行途径。
2.师资及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在知识产权师资的构成上,高校应力求突破单一法学院师资的局限,通过建立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依托国家、省市知识产权局、科技局,整合政府机关知识产权实务部门、中介机构、企业的社会师资,从中择优选聘一些业务优秀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践导师,不定期与师生互动交流,开展教研活动,举行讲座,为学生模拟真实化的教学情境,将前沿知识产权政策、理论与案例应用于教学,增进学生实务分析能力,加强合作的同时,弥补高校知识产权师资单一化的缺陷。
目前,我省高校知识产权教学科研人员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正在日益加强,选派教师到国外高校进修,接触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沿信息,与国外律师交流知识产权保护案例,都是积极有益的做法,这有利于拓宽专业教师视野,提高业务素质,增强教学实践效果。此外,联系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律所合作办学,选派优秀学生开展交换学习、短期研修、暑期见习、企业实践,则同样有助于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在互通有无、加强交流的同时,培养更具国际化视野、熟知知识产权业务、具有较高实践技能、为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实践创新平台建设。通过与知识产权局、专利或商标事务所、律所、法院和企业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广泛的实习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深入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一线,在实践导师指导下,接触多岗位工作锻炼,了解、熟悉知识产权对国家、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学生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创造、实施、管理,积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设计、运行经验;到法院实习,研究分析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的法律适用;到专利事务所实习,探索知识产权实务处理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这都有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探索开展校企合作,与知识产权人才需求旺盛的企业建立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同时缩短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入职适应期,为企业减低用人成本。当然,也可邀请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或是专利机构的专利人等来校开展讲座、交流,进行实务操作指导。
此外,高校应加大知识产权教育及设施建设的投入,设立学生科技专项经费用于鼓励校内师生开展创新活动,如学生课外科技、专利申请、技术转化等;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库、专利信息检索咨询室等,为学生实践创新拓展渠道。
4.知识产权文化平台建设。高校是知识产权的生产者、创造者、实施者、管理者和保护者,高校应为知识产权文化的建设推广构建广阔的平台。通过国家知识产权政策的宣传贯彻,帮助师生对国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内容及意义的了解,促进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通过开设知识产权选修课程,深入推广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的教育普及;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创造发明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学生知识产权创新能力;通过开展知识产权特色团学活动,培育知识产权推广所需环境氛围;通过开展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就业从业跟踪调查,了解其就业渠道和从业情况,以建立合理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交流、知识产权社会公益服务等活动,帮助师生建立积极的知识产权认知、态度和行为方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断推进诚信守法、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实践创新的高校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构建。
二、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应为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和实践
根据北大知识产权学院的一项调查,企业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需求占其人才需求总量的一半以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正日益增强,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需求正逐渐扩大。有技术、知法律、懂经营管理、会外语的实用性人才是他们所需的。如何培养个人核心竞争力以备在激烈的从业竞争中胜出,是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需要在自我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1.立德知理是前提,即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心系国家建设与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明理诚信的素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意识在全社会的树立、知识产权内容的宣传普及和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技能的培养,对一个国家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受多元思想和文化的冲击,在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个人理想信念与国家对人才要求等关系上,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在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上,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应充分关注基本道德素质和能力的养成,这也是核心竞争力构成的前提所在。通过对迷茫、功利、自私、漠视、脆弱等思想、信念和为人处事方面消极因素的克服,做一个有道德、讲诚信、有能力服务社会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
同时,作为一名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应在国家知识产权发展中树立主人翁意识,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了解社会科技发展动向,知悉国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学习知识产权知识与实务技能。在国家对知识产权日益重视、知识产权对国际竞争日益重要的大背景中,思考和重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引导自我培养的目标和方向,重新设计个人发展规划,使个人的奋斗和发展与知识产权发展的时代特征,与国家知识产权发展的价值追求紧密结合,立志在国家知识产权普及、推广、应用和发展过程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而促进自我更好更快的成长成才。
2.修业实践是关键,既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应注重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成为一个跨学科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就业从业后较快独挡一面的开展工作积累经验。专业知识的复合程度是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构成中的重要部分,其直接影响学生从业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想成为知识产权领域的一个行家,首先必须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掌握基本的法律和知识产权方面相关知识,学会开展专利文献检索、阅读、撰写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时,通过修习外语、管理学、经济学、理工科类专业知识,了解相关领域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技术,通晓国际经济交往规则和经济管理制度,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客户交流和文件起草,自如应对复杂国内外知识产权纠纷,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有效复合。
由于知识产权较强的实践性,专业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以外,必须不断实践。通过参加案例教学、模拟审判、法律诊所等实践活动,培养系统、全面的思考、分析和演绎能力;到知识产权局、专利或商标事务所、律所、法院和企业中寻求实践机会,参与知识产权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熟悉检索、阅读、撰写等基础性工作,不断提高信息分析整合能力、计算机处理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重要素质,为今后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管理、执法司法等工作积累经验。
为回应新兴技术领域、新型商业模式和日新月异之社会现实的人才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涌现出诸如知识产权、标准化等新兴复合型专业。与哲学、法学、医学等传统专业相比,这些专业大多共享着发展空间较大、设立时间不长、专业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协调、存在合理性备受质疑的特点。因此,如何寻求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其更加理性地建设和发展,以满足社会现实的需求并促进其不断创新发展,是这些新兴复合型专业必须持续思考的致命性难题。在以往的经验中,由于新兴复合型专业设立时间较短、学生较少甚至尚无学生,各高校大多在研究学术论证、正视实务需求、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来定位、设计本校的新兴复合型专业,而较少关注新兴复合型专业学生的信息反馈,忽视了新兴复合型专业培养对象的真切感受。亦即,在思考新兴复合型专业的生存、发展问题时,已有讨论较少从学生工作的角度讨论新兴复合型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特殊难题及其应对措施。而以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之交叉领域为切入点的思索则更少之又少。基于此,为更加全面地分析、思考新兴复合型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应当在结合学术、实务和学校特色等的基础上,探索在专业发展模式不成熟之前提下,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应当如何作为,才能促进新兴复合型专业的良性发展。
本文拟选取中国计量学院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为样本点,从高校班主任工作的角度,梳理该新兴复合型专业学生工作所面临的特殊难题及其成因,以期为寻求能不断促进新兴复合型专业理性发展的班主任工作机制提供助益。
一、中国计量学院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计量学院目前已处于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历史阶段。就学生的教育培养而言,该转型的实质是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专业理念和独立的大学精神。但既有管理体制并不利于该目标的全面实现: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下文简称“学工老师”)主要通过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密切交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较少关注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从事教学科研的老师(下文简称“教研老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管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但在课堂之外几乎很少与学生有深人、频繁的交流。
基于此,中国计量学院设置了班主任管理制度,要求教研老师担任学生自然班级的班主任,班主任在职责上独立于学工和教研系统。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一方面使专业教师更好地掌握、洞悉学生的专业需求,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全方位地感受本专业的特殊风格,此外也能帮助学工老师通过班主任间接地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情况,最终有利于全校师生创新能力及理念的提升,促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在此管理目标的指导下,班主任具体的角色定位是:高校班主任是所任班级全面工作的责任者、所任班级组织建设的规划者、全班学生学业生涯的引导者、全班学生安全稳定的维护者、班级寝室学习风气的营造者、全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全班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全班学生家庭与学校信息的传递者、全班学生职业生涯的导向者、所任班级校友工作的联络者。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和积累,中国计量学院已探索出较为成熟的班主任管理制度及指标考核体系,在实践中也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自2006年设立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以来,中国计量学院已有四届近四百名该专业在校学生。学校一直积极地在该新兴复合型专业贯彻落实班主任管理制度,将该新兴复合型专业班主任同其他专业班主任纳入统一制度框架内予以引导、管理,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班主任的工作目标、角色定位、工作机制、考核指标等与其他专业班主任也基本一致并无特殊之处。
二、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及其成因
目前,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尚处于建设发展的摸索阶段,许多其他专业较为成熟和成功的经验在适用于该专业时多会面临质疑、迷惑、争论和不确定。
班主任工作经验亦是如此。笔者从2008年担任08级知识产权理科班班主任以来,尽管在学校班主任管理制度的指引下,借鉴学校领导和同事的丰富经验,能够解决大部分工作难题,但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在以往经验中尚未凸显的问题。与其他专业班主任工作相比,遇到最核心、最棘手的难题是:具体如何操作才能在既有考核指标体系的引导下,较好地实现班主任的工作目标,尤其是如何成为合格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学生学业生涯的引导者、职业生涯的导向者和安全稳定的维护者。
(一)帮助学生消除专业定位之困惑,引导学生获得专业归属感的难点及原因
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在社会大背景下或普通人的理解中定位自己的专业,也没有诸如“我是法律人,要寻求正义”等的专业归属感,更没有诸如“我属于历史法学派,萨维尼是我的宗师”等的学派归属感。在学生的印象中,一旦进入了知识产权专业,其便丧失了历史连续性,无法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似乎只能像落叶那样随波逐流或随风飘落而毫无可资依赖之基础。
学生的这种状态主要源自知识产权专业的特点。第一,从专业自身层面看,如果将传统学科划分称为“横向”区分,那么知识产权专业自身则是从“纵向”区分的视野下凸显出来的。如此,无论如何都无法在理工农医法经等之。‘‘横向”区分的视野下来独立全面地理解知识产权。或者说,知识产权号业呈现出复合的特点,并且其所复合之各“横向”专业间的关系也是模糊不清的。这便是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无法在普通人的理解下解释自身专业定位的主要原因。第二,从专业教师的层面看,知识产权专业的师资结构是复合的,如果教研老师随性地向学生传达自己对知识产权专业的理解,学生便无法从专业老师身上感受到统一的专业风格,也很难获得专业归属感。
对此,最好是高校能在“横向”视野下选择不同的切人点,对老师和学生予以明确阐释,统一老师的思想和口径,进而给学生呈现出一幅清晰的专业图景。如此方能消除学生对于专业定位的困惑,帮助学生获得专业归属感。而现在的难题在于,面对学界复杂的论证和实务界多层面的要求,各高校都很难确定知识产权专业发展的切入点,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慢慢积累经验。为了使知识产权专业更理性地建设发展,早日为学生提供明确、合理的专业定位导向,高校在确定切人点时,不仪要研究学界的论述、正视社会实务界的需求、思考自身的特色优势,也要洞悉学生的反应。从掌握学生信息的角度看,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班主任具有天然的优势,可将学生的情况及时准确地向决策层反馈,为理性决策提供所需的相关信息。但从中国计量学院的现状看,班主任并不清楚决策层所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哪些是属于班主任可提供帮助的问题,其在和学生交流时无法有针对性地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果高校决策层认真思考切人点的选择问题,明确了决策所遇到的难题,并将这些难题向班主任、学工老师和教研老师公开,各主体便可分别有针对性地展开有价值的工作,为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帮助学生消除课程设置之不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难点及原因
抽象层面专业定位不明确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对于其所开设的课程是不解的,也是不满的,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理解,主要是不理解课程为何如此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学生为何什么都要学,理科的课要开、工科的课要开、管理学的误要开、法学的课也要开;为何要在大一大二时去学习其他专业大三的专业课程,如工程图学、电工等;为何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法学课程如此之少等等。不满意,主要是指对已开设课程的内容不满意。比如知识产权理科班所开设的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为何是文科教材而不是理工科教材,物理为什么仅简单介绍近代物理学发展史等等。
面对这些疑惑甚至责问,笔者曾尝试过如下三种救济措施,但效果都不理想。(1)对于已开设过但不满意的课程或本专业不开设但有兴趣的课程,建议学生到其他分院或相关教师的课堂去旁听,根据个人情况,在课余时间自行学习和补充。但该措施的效果非常不好。除了学生自身情况以及课程时间不易协调之外,最核心的难题是学生应去旁听哪些课程。旁听课程的确定是班主任不适宜指导的,只能任凭学生自行选择。(2)尝试与任课教师直接沟通相关情况或想法。但除非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问存在很亲密的私人关系,否则班主任将不愿与其直率地沟通。(3)告知学生会将这些情况及时向学校反映,由学校做出解释或回应。但学校获知如是情况之后,通常的做法是选定特定的时间,向全体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予以统一解释。而被选定的时间往往是在新生入学之时、学期结束之后或下学期开始时乃至学生毕业座谈时。显然,这是缺乏时效性的。当学生得到回应而消除疑惑时,所涉课程尚未开始或早已结束,这对学生该课程的学习并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解决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班主任工作难题的对策建议
鉴于以上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及其原因,下文拟从工作目标、工作理念和具体措施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明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班主任工作的宏观目标和角色定位。从笔者目前工作实际看,班主任制度中既有工作目标和角色定位的规定在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中并无问题,仍应适用于该新兴复合型专业。问题主要在于,在专业定位不成熟的前提下,班主任应遵循什么工作理念,采取什么具体措施来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
(2)秉持克制务实的班主任工作理念。结合班主任的工作目标和自身能力,班主任应保持克制,不应自视甚高而替代高校决策层来选择切人点或决定专业定位,其向学生随意做出的任何解释和回应都只能代表班主任的个人观点而不具有权威性。在学校做出明确决策之前,也不应抱怨嗔怒,而应努力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实并及时地向决策层反馈,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务实地工作。
2008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迅速蔓延到中国,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处于低端产业链的中小企业受到重创。相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企业,却逆势崛起,迅速成为抵御金融海啸的中流砥柱。应对挑战成功的秘诀将不再是劳动力丰富且低廉,而是取决于企业开发、使用和保护其创造和创新的能力,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这能使企业增强竞争力,创造财富。对于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来说,知识产权的利用和保护更加重要。“谁能根据企业自身资源优势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并充分做好了与国际接轨的准备工作,那他就能为企业做大做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赢得了一张‘入场券’。”
一 、经济转型中的企业
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加要进行产业转型,走出“世界工厂”产业链最底端的困境。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形式要适应转型的要求;从外部条件来看,融资环境、税费负担、市场秩序和流通渠道等条件都要符合企业的转型要求。企业不仅要做好体制和结构的转型,还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二、知识产权型企业
我们先来看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特点:技术、资金、知识密集型;对劳动力质量要求高;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信息化的贸易环境;对商标、专利依赖大,经济效益大。
企业可以利用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如专利战略、商标战略等。例如可口可乐公司,仅仅“可口可乐”这个商标就价值连城。又如肯德基,其分店分布范围之广令人咋舌。很难想象麦当劳没有了金色拱门,耐克没有了圆滑流畅的弧线,人们还会关注他们吗?“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等 “名片”是企业无形的资产,影响着人们的消费,也影响着企业的兴亡。“国际市场普遍规律是20%的强势品牌占据了80%的市场。”
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有其必然性:
(一)现实需求
在市场竞争中,知识产权就像是企业的护身符。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不培养发展企业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利用商标、专利战略来提升竞争力,则会永远处于产业链最底端,经济效益最差的地位。近几年来,“抢注商标事件”也屡屡发生。当本企业的商标被抢先注册,继续使用则会触犯法律,构成侵权;若放弃使用,则前功尽弃,所有之前投入的资金、技术和人力都付诸东流。
(二)企业制度的要求
企业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经济转型大背景下的企业改革,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比重越来越大。企业要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制定知识产权战略,为公司的安全经营,自由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保障。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决于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否完善。
(三)知识产权本身的需求
知识产权是促进创造和发明的重要因素,是知识经济的驱动力。正如上述所举的例子,一个知名商标,一项专利往往意味着高额利润。近年来,在国际技术贸易中,80%以上是专利和技术秘密许可贸易。中国企业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必须加快体制转型,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我们再来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功能和作用:
(一)增加企业财富
知识产权已被发达国家视为企业经营的第四资源,另外三项是人才资源、物力资源和资金资源。更多的企业把技术开发与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核心战略计划对待,如IBM、微软、苹果等公司。品牌就是竞争力,专利是企业发展的强大武器,可以说,拥有一份专利,就拥有了一个市场,就拥有了一份财富。
(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企业若能通过科学合理的专利战略、商标等战略尽可能多的对新技术、新商标进行保护,利用品牌效应,扩大市场份额的途径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必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我们看到的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它们的强大竞争力,不仅仅依靠自身的规模经营,还得益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战略的运用。
(三)有利于企业熟悉运用国际市场法则
中国企业想更多地参与国际合作必须熟悉运用国际市场法则,运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还有助于知识产权法的发展完善。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企业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调整和制定,拓展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合作,提高企业的影响力,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转型尚未完成,处于不成熟的过渡阶段。
(二)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三)缺少专业性人才。
(四)我国知识产权法理论尚不成熟。
参考文献:
[1]唐善新.知识产权——经济新引擎正在轰鸣.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唐善新.知识产权——经济新引擎正在轰鸣.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3]参见何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实务.法律出版社,2002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04-0022-02中国图书分类号:F204文献标志码:A
随着经济市场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知识产权、专利、产业、市场的联系愈加紧密,技术创新成果产生了专利及知识产权,而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被标准采纳,通过标准实施扩大技术应用、形成市场规模、实现产业升级转型。这一关系的形成即是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路径,也说明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知识产权所带来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
随着知识产权在市场产业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知识产权及其带来的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经济常态,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转型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一大挑战,依托科技創新驱动转型升级是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以知识产权政策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关键之一。
1知识产权对支撑我国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性
知识产权是科技发展的基础。随着产业升级,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不论传统产业升级还是高技术产业发展,都逐渐向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密集型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应对“市场失灵”现象十分迫切需要知识产权政策调整。从经济、科技发展的态势来看,信息、能源、材料、生物等新兴产业领域不断研发新的产品,衍生新的服务,扩展新的市场商业模式,全面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产业升级发展对知识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优秀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需求也是逐渐增多。高科技技术领域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围绕知识产权的交易与纠纷也越来越多。这些都要求在市场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政策。
从我国技术产业发展来看,市场正处于加速升级的重要阶段。以机器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保持增长,在相关技术领域已经有了创新突破;其次,在新能源与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并围绕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开展技术集成推广,这类行业在最初就对知识产权有着高度的依赖性。随着技术进步,加强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技术产业的共识。企业在开展知识产权的工作方面的积极性在不断的提高。特别体现在专利申请总量逐年提高,专利积累呈现出持续扩张的态势。国内知识产权政策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还需要得到充分的发挥。
2现有知识产权政策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我国逐步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体系也有了更全面的完善。从国家层面来说,我国成立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实施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各地也相继成立了知识产权法院,这都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组织保障。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客体、归属和内容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发展。以知识产权法为基础的知识产权政策已经成为推动产业经济提升核心产品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知识产权仍旧处于初步阶段。从技术产业政策的演进历程来看,目前还处于启动发展阶段。尽管陆续出台了大量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政策,但主体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与科技、经济、市场和贸易相脱节,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在实际保护上,由于制度不尽完善、执法管理效率低等原因,出现了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现象。在核心技术产品竞争力方面,特别是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上,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转变我国产业技术产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愈加紧迫。
当前,我国技术产业中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应用仍然存在不足。许多企业,特别是广大的中小型企业,较少有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专门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较少,既懂得产业经济发展又懂得知识产权管理及产品技术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除此之外,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再生推动力,其关键也就在于对知识产权的运用与保护。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更好地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升级转型都有赖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与运用。
我国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快速增多,新颖性原创性逐渐提高。截至2016年底,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经突破百万件,作品登记数量也呈现突破性增长。通过实施相关知识产权战略,我国的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目前我国有效专利产业化率还较低,在各大领域内体现出原创和新颖性的发明专利数量仍旧不多,部分领域专利布局与国外尚存差距。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核心技术的原创性和新颖性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知识产权的质量水平,进而推动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
3知识产权政策促进产业升级的方式方法建议
3.1进一步加强以知识产权服务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知识产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是当前制约我国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的主要瓶颈。在经济发展初期,曾经出现过互相模仿、互相抄袭的现象,大批同质化的企业出现导致企业产品普遍存在低端重复问题,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持续地提高市场化创新能力,应从进一步完善激发创新活力的知识产权政策入手,努力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构建创新奖励激励机制。于此同时,继续坚持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大力推进产品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夯实增强创新动力的科技人才基础。
3.2深入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建设
进一步明确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其核心内涵是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具体是以最终实现自主原始创新为目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过程,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内涵建设,坚持产业转型必须是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高能耗污染向低能耗污染,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升级方向。避免出现单纯的认为以淘汰传统产业转而发展新兴产业即为转型升级,而应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及产品提升为转型升级的关键手段,坚持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对产业的关键效用。因此,必须加强产业升级内涵建设,提升知识产权的作用,坚持科学全面的可持续推进科技创新。
3.3探索建立产业專利创新联盟和深入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政策引导下,不少行业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组建产业化园区基地,开展产业创新联盟发展,凝聚产业聚集性。部分联盟联合攻关,在众多领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进一步凸显了产业集群发展效应。后续建议以产业联盟为基础,将基础研究特别是高校研究所等单位纳入进来。产学研各方共同组建科技协同创新联合体和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联盟,探索实行在突破关键技术的同时,完成专利技术融合提升,形成知识产权池。通过联盟基地凝聚作用,增强产业链协动能力,较快抢占核心技术制高点,探索实施全社会范围的科技、技术、产业和经济协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