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9-18 22:37: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出口贸易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出口贸易论文

篇1

2中国木质家具出口及汇率变动分析

2002~2012年开始,中国木质家具出口额逐步升高,年均增长率高达21.1%,除2008年、2009年以外,各个年份增长水平相当。如图1所示,2007~2009年,中国木质家具出口额虽然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长率有所下降。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我国出口贸易行业受到严重影响,木质家具的出口也不例外。据统计2008年木质家具增长率仅为近十年来年均增长率的1/7。随着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实行,中国木质家具出口出现回暖,增长率从3.1%增长到34.2%。从图1看,2002~2005年,美元兑人民币大体保持在8.2元左右,但自2005年中央银行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一直呈上升趋势。从2002年1美元兑换8.27人民币到2012年1美元兑换6.31人民币,人民币升值明显。从以上分析,政策变动、经济波动对国际贸易活动都将产生极大影响,而人民币汇率与国际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条件下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木质家具的贸易流量。从汇率变动与中国木质家具贸易状况分析看,2007~2008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最大,变动0.7个单位。与此同时,木质家具从21.6%增长率下降到3.1%。而后2008~2010年,美元兑人民币在6.7~6.9之间波动,幅度较小。随着汇率的平稳,中国木制家具出口额年增长率逐步提高,2010年增长率达到最高值34.2%。2010~2012年,人民币继续升值,到2012年,1美元兑人民币降到6.31元,相应的木质家具出口增长率也从34.2%降到7.1%。综上所述,2002~2012年美元兑人民币呈现“下降—平稳—下降”的趋势,中国木质家具出口额年增长率呈现“下降—上升—下降”趋势,可见,汇率波动与木质家具的出口贸易两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3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木质家具出口贸易影响实证分析

3.1模型选择及指标选取

关于汇率波动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本文根据殷德生、张家胜等学者已有的研究经验,得出一国贸易水平与国家的生活水平与汇率变动情况有。由于人口规模与进口需求具有一定关系,人口越多,反映进口的消费需求越大。因此,本文将人口规模纳入模型运算中。具体贸易国从中国进口木质家具的进口需求函数设置为:X=f(y,ner,p)(1)式(1)中,X表示一国的进口额,表示贸易伙伴国的人均GDP,p表示贸易伙伴国的人口数,ner则表示本国货币与其贸易对象的双边汇率,具体解释变量的含义与说明如表1所示。上述式(1)是一个很简单的模型,其实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因素很多,如本国的国民收入水平,进口国与出口国的距离等。但本文为了能够准确地反映人民币汇率与木质家具出口贸易的关系,以汇率为解释变量,以人均GDP、人口数为控制变量,着重分析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为了消除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和降低数据的自相关性,对各自变量作对数处理,具体回归方程:lnXi=β0+β1ln(nerji)+β2ln(GDPi/popi)+β3lnpopi(2)

3.2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基于2002~2012年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印度尼西亚、巴拿马、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美国、欧盟(26个成员国)(虽然英国是欧盟的成员国,但没有加入欧元区,因此本文将英国从欧盟成员国单独列出来)等12个国家和欧盟从中国进口木质家具贸易流量数据进行面板分析。样本容量共143个,时间选择上主要考虑2点,一是考虑联合国数据库及12个国家欧盟数据的可获得性,二是考虑到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在2002~2012年期间,也体现了2个重要的时间结点,一是2005年汇改,二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所以选择以上几个国家,主要源于上述国家是中国木质家具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国,自2002开始,从中国进口的木质家具的比重持续上升,从49.29亿美元上升到142.59亿美元。2002~2012年样本国家从中国进口的木制家具总产值的数据来自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和EUROPEANUNION数据库,人均GDP和人口POP则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木质家具按照其功能分为:木质办公家具(HS940330),木质厨房家具(HS940340),木质卧室家具(HS940350),木质起居室/餐厅和商店家具(HS940360),带软垫的木质框架坐具(HS940161),其它木质框架坐具(HS940169)等6种产品。各国的木质家具进口额由这6种木质家具产品的进口额加总而成。

3.3实证研究

3.3.1平稳性检验为了保证数据的平稳性,更加准确地考察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木制家具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本文在建立回归模型之前,必须对变量lnXi、ln(GDPi/popi)、ln(nerji)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防出现伪回归,造成参数估计方法不当。因此,本文利用Eviews软件进行LLC检验,具体检验结果见表2。检验结果显示,在给定的5%的显著水平,lnXi、ln(GDPi/popi)、ln(nerji)数列均拒绝原假设(H0:变量数列含有单位根),则认为各变量数列是一个平稳数列。根据单位根检验结果,发现变量之间是同阶单整,可以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ahansen协整检验,具体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协整检验结果表明,第1行73.81>27.58,即在95%置信水平上拒绝原假设(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假设),亦3个变量存在协整方程,同时也说明了3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本文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回归。3.3.2模型回归结果将2002~2012年从中国进口木质家具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模型1仅加入1个控制变量人均GDP,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人口规模变量,根据R2和极大似然值,发现模型2的回归结果更优良。在表4的模型1中,仅人民币汇率和人均GDP作为解释变量,由结果所得,人民币汇率的显著性为0.0621,相对显著;从作用方向看,汇率与木质家具的进口额呈正比关系,即人民币升值,则各国从中国进口家具的总额越大。在模型2中,加入进口国人口规模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发现汇率变动的显著性更高,但作用方向与模型1相反,表明人民币升值,降低各国木质家具的进口额。在模型1和模型2中,汇率是影响木质家具进出口的一个显著因素。根据模型2的回归结果,如果人民币升值则会导致贸易伙伴国从从我国进口木质家具产品的价格相对提高,降低国外市场对我国木质家具产品的需求,从而影响我国木质家具的国际竞争力。根据图2可以看出,2002~2006年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木质家具进口额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29.2%,与此相应的1美元兑人民币基本保持在8.27元。汇改以来至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1.2%,相应的各国进口中国木质家具总额的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146.82亿美元到2009年下降到114.42亿美元,与上述模型回归结果一致,即本币升值,降低了他国进口中国木质家具的需求。2009年以来,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稳定,相应地他国进口中国木质家具的总额也逐步增长,恢复原先的增长水平。2005年中国人民币汇率改革,人民币升值。在短期阶段对中国木质家具贸易具有显著的影响,降低他国对中国木质家具的需求,这主要源于人民币升值,提高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削弱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但从2009年以后,人民币升值后汇率稳定在一个合理期间,反而促进贸易的增长,可能源于汇率的变动并不改变出口商品的价值,短期市场波动主要通过汇率变动引起的市场价格竞争,在经过较长期的变化趋稳,会逐步降低汇率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篇2

2人民币升值对国际收支变动的影响

2.1人民币升值对经常项目帐户收支变动的影响

至于贸易互补度方面,新疆国际商贸大通道的贸易定位,就是缘于我国与中亚国家间极强的贸易互补性存在,这是新疆边贸发展的基础。人民币升值会否使贸易互补度下降从而降低贸易流量呢?应该不会,理由是:第一,中亚国家由于历史原因,产业结构失衡造成国内对新疆出口的日用消费品和机电产品需求强烈。虽然新疆也面临着其他国家如土耳其、韩国、日本、美国、俄罗斯以及一些西亚国家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但新疆出口商品物美价廉的竞争优势短期内还不可动摇;第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国内能源供应增长较慢,使能源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2007年开始已经上升到50%以上。中亚作为世界上能源储量排名第三位的地区,能够通过陆路通道向我国供应油气资源,对实现我国能源进口市场多元化和运输方式多样化,减少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威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显然,即使人民币继续升值,也不会因为其带来贸易互补度降低,从而缩减贸易流量。总体来看,人民币升值对扩大贸易规模是有利的,对新疆经常项目帐户会产生收入增加效应。至于支出方面,升值使人民币购买力增加,带来的通常是进口成本下降,进口贸易流量显著扩大。

2.2人民币升值对资本和金融项目帐户收支变动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对短期投机资本流动的影响。

如果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确定,就会产生不断继续升值的心理预期,从而使人民币升值投机将加重,短期资本流入增加。而且,短期资本还可能通过外贸套汇、假合资项目等渠道入境。入境的国际热钱将选择诸如房地产等受益于升值而产生明显增值的市场进行投资,因为人民币升值预期会增加国外机构的投资信心,也可能使他们获得投资收益和升值收益的双重利润。

(2)人民币升值对直接投资流动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看似会增加直接投资成本,降低直接投资热情,其实未必。因为:第一,如果直接投资目的是为了发展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则存在人民币升值使其出口制成品美元价格提高,削弱了价格国际竞争力,如不提高美元价格,则出口利润减少的情况。但人民币升值同样会带来进口原材料的美元价格下降的现象,两者相抵后的结果是汇率升值对出口利润影响没有想象那么大。2008年我国沿海地区出现的大面积的加工贸易型企业倒闭和转移风潮,关键因素并非人民币升值,而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在我国到了转型升级的转折点;第二,如果是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投资,其并不在乎人民币升值所增加的一点投资成本,而是看中了我国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国内市场。而且其投资基本是长期投资,升值后其在我国存量资产反而能够得到增值收益。

3人民币升值对新疆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1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不能否认,人民币升值会使新疆出口商品美元价格提高,降低其在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但这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也为原先一味依靠廉价优势,在国际市场打价格战的出口企业敲响了警钟,使其在关注比较优势的同时,还必须提高对竞争优势的关注程度,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手段也将逐渐从单一的价格竞争手段向各种非价格竞争手段转变。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升值将有助于新疆外贸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质量和效益型,促使新疆企业降低消耗和成本,加快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提高非价格竞争的能力,提高出口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2改善贸易条件,避免“贫困化增长”

“贫困化增长”往往是由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其出现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出口商品是在国际市场占有较高市场份额,而且需求价格弹性较低。从新疆2008年出口商品结构来看,主要属于消费刚性较强的服装、鞋帽、箱包、纺织品、农产品等日用消费品,其也是我国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在中亚市场占据较高市场份额。显然,新疆一定程度上具备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可能性。解决办法只有提升出口价格水平,降低进口价格水平,改善贸易条件,而人民币升值正好带来了这种价格效应。

3.3降低资源进口成本,增加进口规模

新疆进出口贸易严重不平衡,比如2007年新疆出口额115亿美元,而进口只有22亿美元,贸易顺差程度远高于全国水平。这本身就意味着新疆外贸发展并不合理和健康。出口只是换汇手段和过程,进口才应该是最终目的。因为只有进口,才能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乃至经验、文化等等,以及国内短缺的商品和物资。后者可以保障国内各部门发展的平衡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健康,前者可以帮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等,最终使经济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人民币升值使进口成本下降,一方面使中亚能源和资源等主要进口品在不考虑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的前提下变的比以前廉价,从而为新疆大量增加能源、资源进口带来良好机遇。目前进口规模有限,主要是因为能源、资源运输通道的制约。随着中哈输油管道一期的竣工输油,二期的开工建设,随着中国—中亚输气管道在2010年的全面竣工使用等,新疆能源进口将面临快速增长态势。人民币升值显然可使进口节约更多成本;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使中亚国家资产价格变的更便宜,在我国积极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的背景下,新疆企业完全可以抓住升值的机遇,积极购买中亚国家的能源、矿产资源资产,为将来扩大能源、资源进口奠定坚实基础。

4结论

(1)人民币继续升值对新疆国际收支的影响表现在:经常项目项下会带来贸易规模的增加进而使国际收支额上升;在资本和金融帐户下会产生短期投机资本的增加,但直接投资不会受明显影响,所以该帐户国际收支额也会相应上升。(2)人民币升值对新疆出口贸易的影响,短期来看是不利的,长期来看,通过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贸易条件改善等等,有利于新疆外贸实现可持续发展。(3)对新疆进口贸易来说,升值意味着巨大的机遇,在新疆能源、资源运输瓶颈解决后,如果升值,必将带来新疆进口空前增长的井喷局面。

参考文献

[1]易纲,张磊.国际金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33.

[2]曲凤杰.人民币汇率改革对资本流动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5,(9).

[3]黄锦明.人民币汇改和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9).

篇3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实质上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纲,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税、实行环境构想制度,以及保证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绿色贸易壁垒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另一类是非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进口附加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市场准入制度、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是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由于西方国家的公众和政治家对环境的关注,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服务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一种武器,而且成为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讨价还价的筹码。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契合决定着绿色壁垒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不仅包括制成品,还包括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加工生产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消费处理过程。绿色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绿色关税制度

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签或环境标签,是环保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发展中国家产品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绿色环境标志。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于协调一致,相互承认,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巨大障碍。

4.绿色包装制度

发达国家制定的较高且比较完善的包装材料标准,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再生等制度,是为了防止包装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结构不合理的包装容器可能损害使用者的健康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某些过于严格的绿色包装措施,则可能事实上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引发贸易争端。

5.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国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内部采用比较宽松的环境标准,这些国家的产品就不必支付高昂的环境成本,与本国产品竞争时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其实质是政府在对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消极的环境补贴,所以进口国基于环境保护和本国的利益而有权征收反补贴税。

6.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实施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药品和食品,为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有些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近似苛刻的检疫标准和措施,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保护。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对环保的标准和认识往往超过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运用绿色保护来实施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和歧视行为,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我国处在发展阶段,绿色保护对我国产品出口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有:(1)缩小出口产品市场范围;(2)增加出口产品成本;(3)引发出口贸易摩擦;(4)高污染产业的转移。

三、应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幌子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因其发展较早在环境方面的标准和措施远远超越了发展中国家。所谓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形成了歧视性,并严重限制了我国的出口贸易。1.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

要对绿色贸易壁垒有一个客观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着有利于市场发展和国际贸易一面,也有阻碍国际贸易发展一面。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也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使这些产业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2.加大对绿色产业资金投入

要使我国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增强我国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绿色产品和技术走出国门,离不开财政金融部门的扶植。财政部门应给予绿色产业以优惠的鼓励政策,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投放。金融部门应在信贷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3.实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的基本战略,出口贸易也就必须服从于这个基本战略,这就要求出口不仅要追求增长的数量,还要追求增长的质量,及其与生态环境保护、劳动条件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4.发展环保产业,推行绿色管理

以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政府应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设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业基金,为环保产品的开发与出口提供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

对我国的出口企业而言,应积极推行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是指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取环保标志;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树立环保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N].经济研究,2004,(7).

[2]郭芳.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必要性[J].晋阳学刊,2002,(6).

[3]王继祖.近年西方新贸易理论浅探[J].南开经济研究,2003,(5).

[4]李湘等.国际贸易教程[M].上海:上海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5]黄立新.绿色壁垒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外向经济,2000,(1).

篇4

(一)出口退税率调整的正面影响。

一是防止国内资源流失,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良性发展。

此次出口退税率的调整,一方面有利于引导企业减少“两高一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商品的出口,加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商品的出口,摆正出口企业调整投资方向,避免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通过取消或降低出口商品退税率,可以改观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不良势头。据海关统计,此次调整的2831项出口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是去年9月出口退税率调整商品的2.04倍。以此看出,国家专心治理重拳出击的态度十分明朗,它必将带动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协调发展,对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意义重大。

二是缩减贸易顺差间隙,缓解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截止今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额已达到了1.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多,固然意味着国力的增强,但是当超过一定的适度区间,就不可避免降低资源使用效率,甚至给经济发展带来阻力。据海关统计,仅2007年1-5月份进出口总额就达到了8013亿美元,同比增长23.7%.其中:出口总额4435亿美元,同比增长27.8%,进口总额3578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出口增幅高于进口增幅8.7个百分点,累计顺差857亿美元,同比增长83.1%.可以看出,我国进出口数额反差过大,比例失调。因此,此次调整出口退税率,是抑制外贸出口过快增长,缓解外贸顺差过大,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减小国际贸易争端与摩擦的最有效手段。

三是优化产业结构,改变外贸出口的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出口商品还是以附加值较低、密集型为主。虽然,经过多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也未“封杀”住居高不下,出口缩减的局势。此次调整,把主线放在了主导型商品出口上,通过大幅下调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如:玻璃制品由13%下调到5%),促使企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致力于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由简单的数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摆脱我国部分出口商品低价竞争的局面,提高出口的整体效益。

四是国家税收增长,减轻中央与地方财政负担。从1994年最初的税制改革开始,国家根据国际贸易变化的形势曾多次调整出口退税率,解决出口退税指标不足,减缓财政压力,促进税收增长。今年的调整与以往不同的是,取消和下调退税率的主导型商品具多,那么,相对的退税会逐额减少,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中央与地方退税超基数部分92.5:7.5比例分担退税的压力。

(二)出口退税率调整的负面影响。

一是出口退税调整对经营利润的影响。此次调整,除船舶及对外承包工程的出口企业在7月20日以前已备案的,仍按原退税率执行以外,所有调整退税率的出口商品不在执行三个月的“过渡期”退税。出口企业不在拥有退税率由高到低,有退到零调整变化三个月按原退税率执行的准备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以往要大。因为,许多出口企业为进军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往往以成本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的商品去参与市场竞争,在毫无赢利的情况下,只靠出口商品的退税来换取利润的做法比较普遍。退税率调整后,他们的优势竞争将失去保障,再用低于成本的商品去创造市场赢利,以无法实现。但短期内他们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改换贸易经营策略去应对出口退税率的调整,为自己带来一丝生机,一时间也很难奏效。

二是出口退税率调整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出口退税率降低后,企业的征退税率之差将会增大,而出口收入乘以征退税率之差作为进项税转出,减少进项税额,应纳税额将会增加,从不同程度上,征退税率之差的增大导致增

值税税负相应增加。如果,对全部货物出口或出口比重大的企业来讲,当征退税率之差变大时,进项税额转出就越多,在全部进项税小于进项税额转出时,还会导致与出口退税政策不相符的“倒交税”现象,这与“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政策相悖。

三是出口退税率调整对不同企业的影响。出口退税率下调对出口企业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但对不同类型出口企业而言,其影响程度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据企业反映,出口退税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出口成本就增加1%,也就意味着企业的利润减少1%.1、国内上市公司业绩受到影响。上半年股市涨涨停停的泡沫现象,牵动着全国上亿人的心。6月19日以来,股市大盘几度调整,沪指大幅下跌,个股股价也普遍出现下挫。特别是出口营业收入比重较大的上市公司,与出口退税率调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讲,是造成了股市近期大幅波动的原因之一。2、出口主导型企业经营处于徘徊期。如:玻璃纤维出口退税率由现在的13%降低到5%.出口退税率下调8%,致使成本增加了8个百分点,等于减少利润8个百分点。这些商品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包括服装、鞋帽及箱包、工艺品等轻纺在内的一系列商品,都下调了退税率。出口企业面临着是内销还是外销的重新选择,处于“不确定”的徘徊期。3、外贸流通企业比生产企业受到的冲击大。由于外贸流通企业的利润率远远低于生产企业,以纺织业为例,生产企业平均净利润率几乎是外贸企业的3-5倍,因此,外贸流通企业对退税率下降的反应要敏感得多。

四是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各类行业的影响。此次,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率,对外销比例大的行业影响极深,再加上由于没有过渡期调整产品结构的准备时限,企业将处于两难的境地。首先是部分涉及资源和能源高消耗的化工加工品,出口退税取消涉及了385个品种,出口退税下调到5%的有239个品种。出口退税率如此大幅度的下调,无疑会对化工行业的经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其次是造纸、家具等行业,冲击量也不可小估。再次是服装、鞋帽、箱包、工艺品等轻纺行业,虽然,下调幅度不大但从出口利薄的角度看,也是困难重重。因此,短期内行业结构应适当、尽快调整,扭转不利局面。

二、出口退税率调整企业应对筹划的建议虽然,短期内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是不利的,但立足长远分析,它对改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改善国内环境设施,提升产业结构意义重大。出口企业应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抛弃原有经营模式,寻求新的利润点,尽快找出适应自我发展的途径。

一是退税率调整前后的测算分析。相对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税率的企业,在充分考虑政策调整和外贸出口增减等因素的基础上,应自下而上地综合分析出口退税的增减实际,测算利润的赢余空间,掌握谋求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只有这样才是正确选择经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应对退税率变化的可行之道。

二是加强内购外销的管理,逐步转移退税负担成本。退税率下调后,出口企业的征退税率之差将会拉大,导致生产成本明显增加,出口商品的价格战更加激烈,国际竞争的优势会逐步减弱。对此,出口企业需要调整其出口产品报价,也需要与国内购货商、进口外商进行沟通,为减少出口退税率降低造成的损失,可以考虑将以往从国外采购的原材料,改为在国内采购的办法,控制原材料的成本;在与国内外原材料供应商交易时,尽量压低采购价格,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在自身适度负担的前提下,有计划实现转嫁前移。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商品技术含量。出口退税率下调对出口企业来说是一次挑战,要转变原有思路,缩减低附加值、高耗能商品的生产,转而开始研发和生产高附加值商品。例如,下调退税率的服装行业,在功能设计、外观造型、包装等方面有所创新,同时要以发展品牌为目标,培育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声誉,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这些都是尽可能减少退税率下调给企业带来影响的上上之策。

四是改变贸易方式,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出口退税率下调将直接影响出口企业利润,但不同企业所受影响大小程度不一样:出口收入占主营收入比重越大,且毛利率越低的企业,所受影响就越大。那么,通过延伸贸易链条,采取多种贸易方式同在的诸多措施又不失为一项良好的应对策略。其一以香港市场为依托,逐步向中东、东南亚、欧美市场延伸,克服出口地区过分集中和过分依赖中间商的被动局面;其二开展直接贸易,立足本企业商品,直接同外商签订合同、报关出口;其三开展委托加工贸易,根据客户需求,将公司初加工产品向深加工成品出口,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其四开展来料加工贸易,压缩资金的周转,靠出口商品的数量与免税来赢得利润。例如,纺织行业可以衡量国内、外棉花的价格,在国内价格高于国外价格的情况下,以来料加工方式运作,以求降低出口成本。

篇5

西方经济学家和一些国际组织,把近几十年来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对外贸易总体战略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进口替代型战略。最早实施这种战略的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该战略主要是高筑贸易壁垒,限制进口,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替代工业制品的进口,减少对国外经济的依赖,保护和扶植民族的幼稚工业。为了解决本国工业发展进口机械设备所需外汇,也出口一定数量的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

二是出口导向型战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实施的是这种战略。该战略与进口替代型正好相反,主张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这些国家把国际市场作为本国经济的活动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励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大量引进外资、技术、进口原料,以弥补内资金和原材料的严重不足。

三是混合型战略。该战略是上述两种战略的结合,把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过分限制进口,也不过分鼓励出口。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采取过这种战略。

以上三种战略的共同地方是都包含有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进口替代型把保护、限制进口作为战略重点,出口导向型把鼓励出口作为战略核心,混合型二者兼顾,视为同等重要。

我国过去几十年实行的究竟是何种对外贸易战略,从来没有过统一的认识和非常明确的定位。改革开放前谈不上贸易战略这个概念,当时按实际做法是在过分强调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导下,基本上采取了闭关锁国及几乎封闭式的进口替代型。至于市场的选择,更是反复多变、忽而是“东方”,忽而是“西方”,忽而又四面撒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但外贸战略仍然摇摆不定。大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实行的是类似进口替代型与出口导向型相结合的混合战略;1994年以后,由外经贸部提出了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劳务合作与交流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大经贸”战略。这实际是一种内容复杂、实施困难、含糊不清的战略。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总体战略。最后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又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选择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比较自由的,配以适当保护的综合战略”和有管理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这更是一种没有具体战略的战略。

2外贸总体战略中出口贸易的战略地位

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过去甚至今后的战略选择问题,总是没有形成过完全统一的认识,但有一点是大家都无可争辩的,这就是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所在,更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的前途问题。实践证明,正是这些年我国坚持了以出口贸易为先导,才以此带动了进口贸易,推动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

(1)从外贸依存度方面,出口依存度始终高于进口依存度。从1990~2005年的16年间,出口贸易依存度有15个年份高于进口依存度,16年中出口依存度平均为20%以上,最高年超过3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GDP的20%以上来自出口贸易。

(2)从外贸贡献度方面,出口贸易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根据林毅夫等学者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每增10.0%,基本上能拉动GDP增长1.0%。而进口贸易,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国内市场一直处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贡献,而且体现为漏损,二者呈负相关,进口每增长10.0%GDP增长为负0.56%。由此可知,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功不可没。出口贸易已成为与投资,消费一起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尤其在目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出口这驾马车显得更有活力。出口的增长还会刺激消费增加和投资扩大,对后两驾马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3)出口贸易是我国换取外汇的重要来源。从1978~2005年我国年出口贸易额由97.5亿美元增长到7620亿美元,增长了78倍;1991~2005年的15年间,除1993年贸易呈逆差外,有14年都是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其中2005年顺差超千亿美元。多年的贸易顺差为我国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增长。进口额由1978年的108.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6601.2亿美元,增长了约61倍。

出口贸易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重点,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首先,出口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就要大力发展外经贸事业,就要大规模地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以及多边、双边经济合作等,所有这一些都需要出口贸易换取的外汇提供资金保证。其次是我国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一方面因为发展出口贸易必须积极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贸易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所需资金创造条件。第三,我国具有发展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稀有金属、煤炭等的矿产资源优势,机电等制成品的工业基础、生产规模和成熟的国际市场优势,新开发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优势等都比较明显。

3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的战略选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物质商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发生了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是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出口商品是以食品、土特产品、矿物燃料产品等为主,工业制成品不占主要地位。到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5年初级产品的出口仅占全部出口产品的7.9%,工业制成品已占到92.1%。二是工业制成品中由粗加工型为主向精加工型为主的转变。过去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属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出口的几大类产品中,高科技产品仅次于机电、轻纺排在第三位,而且还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但是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总体上讲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轻纺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和机电产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上不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我国国内原材料价格、劳动工资的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也正在减弱。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贴牌产品虽然市场看好,但我国付出的成本代价太高。

鉴于目前的现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向,坚持走以轻纺类产品为基础,以机电类产品为重点,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的出口战略,其内容如下:

3.1以轻纺产品为基础

轻纺产品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轻纺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是我国发展出口贸易的根本所在,特别是纺织服装、儿童玩具,国内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出口大国的地位不易被撼动,是我国出口战略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轻纺产品一般档次较低、质量较差、名牌较少,竞争力不强,轻纺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国多为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日趋升温,对从我国进口的纺织品等歧视性限制逐渐增加,再加上国内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因此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今后要坚守轻纺产品出口这一根基不被动摇,就必须采取以质取胜、提高质量、提高档次、创立品牌。

3.2以机电产品为重点

把机电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战略的重点,不仅这是我国目前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的45%以上,还在于:一是机电产品中的一些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可以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二是机电产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生产规模较大,与国民经济其他许多部门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加机电产业的发展,也可为其他部门提供更多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三是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内机电产业出现萎缩,所需机电产品多为进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对机电产品,尤其是对成套设备的需求也明显增加。因此,机电产品的世界市场容量很大,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50%,出口贸易的空间较大。

3.3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而出现的计算机等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新的产业,代表着世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这些新的高科技产业不仅本身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同时还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普遍提高其他产业的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从而增强同类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因此下大力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的出口,不仅是我国出口贸易追求的战略目标和新的增长点,更可极大改变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接近30%。虽然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今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良好。因此大力发展新技术产品出口,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战略目标,是符合我国情况和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需求,是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驱动力。

4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

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曾明确提出实行“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其内容包括:继续开拓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稳定巩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亚洲市场,加快发展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但不同时期,多元化市场战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今后这一战略如何实施,笔者认为,鉴于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经贸环境的新变化及国内“十一五”规划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应当在坚持创汇增收、出口与进口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出口产品适销对路、发展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等原则下,把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分为三大不同类型,区别对待。三大类型是: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促进进口、服务于进口贸易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销售中低档次产品和发展国家友好关系为主要目标的市场。

(1)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包括我国港、澳在内的东亚、东南亚市场,当属于以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容量大、消费水平高、需求稳定,我国产品在这里享有一定信誉。因此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年出口额一般要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5%左右,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外汇收入的摇钱树,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主要来源地。对于这些地区要在坚决巩固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向纵深发展。

(2)以促进进口,服务进口为主要目标的出口市场。这类市场包括俄罗斯、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西亚的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北非的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西非的尼日利亚、拉美的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我国不仅是出口大国,同样也是进口大国,不仅要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还要进口我国储备有限但需求量很大的资源性产品,如被称为我国发展瓶颈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铁矿石、化肥、铜矿等,上述地区正是这些资源储量、生产、出口的重要地,同时又不受发达国家所控制,因而是我国的重要进口基地,巩固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对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是十分必要的。维持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一是要尽量保持贸易平衡,用扩大出口解决进口所需外汇;二是为建立可靠稳定的进口基地,应以提供设备技术、直接投资、劳务输出等方式与对方建立多种经济合作关系。总之,把这些地区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不应以换取外汇为目标,而是满足进口需要。

(3)亚、非、拉其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工业制成品比较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购买力不高,我国出口的中低档为主的轻纺类产品,价格低廉,非常适合这些国家的消费需求;我国的机械设备、操作技术要求不高,价格合理,与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相配套。因此这些地区理所当然的应是我国,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产品的出口市场。此外,这些国家长期以来与我国保持着友好关系,在许多国际活动中是我国的忠实朋友与合作伙伴,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进一步开拓出口市场既可落实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又可以巩固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应坚持以出口为主导的战略方向,在出口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创汇增收,同时通过技术设备引进及自我发展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在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实施上,根据不同的目的,市场的选择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荣林.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转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曲如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篇6

2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关系分析

一般来说,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存在正相关关系,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选取货物周转量指标代表华北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进出口总额代表华北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水平,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弹性分析两种统计学分析方法,实证检验物流业对华北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3.1货物周转量和进出口总额的相关性分析对货物周转量和进出口总额进行相关性分析,其目的是验证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是否有积极的影响,如果有影响,影响程度的显著性如何。华北地区2003-2012年间货物周转量和进出口总额的统计数据

3.2货物周转量和进出口总额的弹性分析以上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验证了华北地区物流业发展对其进出口贸易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但无法计算出影响程度有多大。本部分研究以经济学原理中的弹性理论为依据,力求定量分析出华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变化引起进出口贸易变化的幅度有多大。

篇7

1.2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出口贸易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下面对出口贸易水平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变量进行协整分析。通过上面分析可知,两变量序列lnGDP、lnEX均为一阶单整I(1),满足协整检验前提,故可考虑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现用E-G两步法对lnGDP、lnEX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第二步,检验上述模型的残差项是否为平稳序列,即检验是否是I(0)序列。上述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e的取值如图5所示。由表4可知,ADF检验统计量-3.05795小于显著性水平5%、10%时的临界值,因此可认为估计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这表明lnGDP与lnE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根据E-G两步法原理,上述回归方程不仅揭示了出口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度,且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回归方程可看出,出口总额(EX)增加一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0.837个百分点。因此,该协整回归方程具有现实意义。

1.3格兰杰因果检验从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验证。下面对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见表5。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检验水平下,只有出口额的检验结果拒绝了原假设。也就是说,安徽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只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即出口贸易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没发现经济增长是出口贸易的Granger原因。综上,本文通过对1992-2013年的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安徽省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从长期来看,出口额与安徽省GDP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这表明,扩大出口是安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因此,安徽省要想方设法扩大出口贸易,发挥出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安徽省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分析

其一,企业竞争力不足,缺乏自主品牌。目前安徽省的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设备落后,加工行业的技术水平低,很少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安徽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实质上依赖于低价竞销,产品附加值低,不利于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也不能充分发挥安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且容易引发国外对我省产品反倾销或保障措施的贸易壁垒。我国企业的很多核心技术都是在模仿国外企业的技术,安徽省的一些企业也是跟在外企后面模仿,缺乏自主品牌,得不到高额垄断利润,只是微利[10]。其二,出口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出口服务。安徽省外贸体制不完善,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体制。通常拥有进出口权的贸易公司收购或者事先签订订单获得货源,然后经过进一步加工和包装对外出口。生产与出口主体分离,造成主体利益的不一致,致使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其次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没有出台针对相关产品出口的促进措施,不能激发企业出口的动力。再则就是缺乏有效的出口服务,如信息服务。由于安徽省出口企业规模较小,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较短,所以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国际市场信息渠道,缺乏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的能力。其三,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低,缺乏技术创新。安徽省出口以农产品、茶叶、机电产品为主,农产品出口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是一些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缺乏价格优势,而且结构不合理,出口层次低,创汇率不高;其次是安徽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产品少,基本上出口的都是传统产品,所以在世界市场上可能会受到威胁和挑战。其四,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使出口容易受到发达国家保护主义措施的冲击。安徽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亚洲、北美,而对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出口较少。这种集中的市场格局,容易受到发达国家对出口产品保护主义措施的冲击。目前安徽省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如严格的技术标准直接限制了产品出口;严格的环保标准削弱了农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优势。

篇8

1、服装业所占比重较大,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无锡向来有“布码头”之称,其服装业起步较早,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使其在同行竞争中拥有诸多优势。2006年服装产业增长了8%,销售增长了10%.出口创汇951.9亿美元.这是服装产业品牌、竞争力的表现.也是跟世界各国同行共同发展的机会。2008年无锡市规模以上纺织及服装企业1044家,就业人员28.3万人,占全市的23.9%;主营业务收入1423亿元,年均增长11.1%,占全省的18.5%;利润55.6亿元,年均增长15.8%,占全省的20.5%;服装49896.2万件,占全国2.1%。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2、出口型经济快速发展,服装出口比例加大

无锡市纺织产业开放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纺织服装出口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2008年外贸出口约42亿美元,其中服装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18%左右;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逐步从粗加工及初级产品调整为以深加工产品和服装等最终产品为主。出口市场以欧美市场为主,同时向其他国家拓展,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1-5月无锡全市服装对美国出口1.7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178%,占全市服装出口的30.18%;对欧盟出口8007万美元,同比增长80.68%,占全市服装出口的14.24%;对日本出口1.8亿美元,同比增长11.85%,占全市服装出口的31.72%,比上月增长速度提高2个百分点。对欧美市场出口的服装占全市服装出口总量的44.42%,比去年同期相比提高15.5个百分点。

(二)需求条件

服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实力增长,消费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对服装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且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市场增长停滞,对欧美等国的服装进口减少,增强了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活力。根据2010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我国纺织业优势提升,服装出口占全球市场的三成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前5个月,我国纺织服装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3.6%,其中,5月份当月同比增长14.4%,比4月份加快了0.4个百分点。

(三)竞争状态

无锡服装业加工生产能力强,劳动力素质高,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已具备一定经验,信息建设基础设施较完备,已形成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并毗邻港澳,承接单活跃,在全球和国内消费市场均具有竞争优势,且现阶段,国家大力发展装备业、物流业,部分纺织品出口额取消,地方政府支持产业升级,国内市场细分,市场潜力巨大。

二、无锡服装出口贸易遇到的问题

1、人民币不断升值,服装出口压力增大

服装业行业是我国出口创汇的第一大行业,对外依存度很高,对汇率的变化也特别敏感,而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持续不断地升值,屡创新高,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面对人民币的升值,服装的出口产业的汇改承受力弱,导致其劳动力比较优势弱化,产品竞争力降低,附加值降低,利润下降,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业的利润就会下降2%-6%左右,在外销产品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很多服装企业自然而然地由外销转为内销,加剧了国内服装行业市场的竞争,随着人民币的升值的持续攀升,服装企业的接单将会变得愈来愈困难。

2、商品结构存在矛盾,不能满足消费需求

尽管近几年无锡市部分纺织企业和产品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总体来看,纺织服装产业链的高端化发展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纺织品发展落后于全国水平,产品类型单一,无法形成综合卖场的所需样品,制约了服装品牌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其款式设计也缺乏创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装不仅仅只是追求耐穿和结实,而是追求时尚、个性,而保守的服装设计跟不上潮流,在设计创新、品牌经营等方面的能力较弱,不利于拓展消费市场。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各个企业积极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力度不大,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偏低,纺织服装出口多以贴牌加工生产为主,缺乏国际知名品牌,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较小,影响力不够,国内市场也缺少强势品牌,总体上品牌的进一步提升与产业发展还不相适应。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满足纺织服装消费短周期、快交货的要求。

3、服装面料不环保,节能减排压力重

随着排放标准的逐步提高,服装企业的环保成本不断加大,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显现,对服装产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而无锡地处太湖流域,在服装出口过程中,尤其是在整理高档服装面料时,由于其处理的难度,其整理后的废水排放量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与现今倡导的“绿色经济”相违背,也与人们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相矛盾。

4、生产带有盲目性,品牌创建不到位

品牌代表质量与信誉。由于服装自身的社会属性,服装品牌已成为地位的象征。再由于信息极度不对称,消费者更多的愿意选择品牌。而无锡多数服装企业安于现状,仍停留在“要什么做什么”的初级阶段,在市场调研、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研究服装板型设计方面缺乏有效的市场调查和研究,缺乏有效的引导,自主创新不足,使得社会服装生产规模的扩张大都带有一定盲目性和短视性,缺少知名品牌,妨碍了企业及其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市场占有率的保持,因此才会出现服装供量过剩、价格猛跌的情况发生。

5、产品风格定位单一,影响服装市场转型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福利政策的提升,服装消费的年龄结构呈多元化发展,尤其是老年人消费群的增长,但目前服装行业的风格定位多以中青年居多,使许多老年人难以买到适合的衣服,很多企业只能靠打价格战来取胜,这种同质的消费年龄定位,人为加大了服装市场的竞争,严重制约了服装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无锡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对策

1、缓解汇率波动问题,谋求更远更好发展

人民币升值,给服装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压力,为了解决无锡服装出口现在所面临到的问题,需要政府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以缓解当下面临的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谋求更加长远,更好的发展。

(1)宏观方面: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宏观调控服装业发展

政府出台了《无锡市纺织及服装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随着《无锡市纺织及服装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出台,江苏省无锡市纺织业通过努力,取得实质性进展。为适应新形势、构筑新格局、再上新台阶,根据江苏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无锡市制定了《提升行动计划》。争取用3年时间,通过创新发展,把无锡纺织业建成拥有核心竞争优势和完整产业链的纺织产业基地和全国新型面料、高档服装的研发设计中心、批发集散中心、长三角地区的信息中心。

此项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提高了无锡纺织企业的创新热情,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纤维和新品研发,已有一定成效。如江苏阳光集团引进了30多个项目团队,攻克面料、设备开发、服装技术等领域技术难题50多个,研制成功全球首创的可喷洗西服,吸引了来自于西班牙、德国经销商5万套的订单,实现了“一匹精纺面料价值一辆车”的业内奇迹。与此同时,一批重大技改项目的建设,有力提升了科技创新在无锡纺织业的贡献率。

通过《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粗放经营的服装纺织企业先后被淘汰、转移或关停,原先处于价值链最低端的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中已有80%的企业逐步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电子产品或新兴产业的企业。

(2)企业方面:用文化提升附加值,降低服装出口压力

人民币的升值造成服装业附加值的降低,而服装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应用文化来提升服装商品的附加值,用无锡强大的经济实力提升其服装文化的身价。一方面,培养顶级设计师。顶级的设计师能用其独特的设计完美地诠释服装文化,自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将中国传统的元素巧妙地融入服装设计中,将本土服装国际化。另一方面,培养德艺兼备的工人。中国是一个服装大国,而服装出口更是无锡的支柱产业之一,但部分个人在服装加工重化工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以次充好,使产品质量不过关,不仅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不了,更严重破坏了服装行业的形象和企业声誉,因此,要加强对服装工人的技能培训和思想教育,培养一支德艺双馨的劳动队伍。

2、加大先进科技投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首先应加大服装的科技投入,加大引进国际先进装备,加快技术更新改造步伐,加速淘汰落后装备,提高我市服装行业的装备水平。装备改造的重点是智能化、高速化、连续划。既适合柔性生产,又符合环保、节能要求。要重点发展CFD、CAD电脑设计自动排料系统、自动裁剪系统、生产吊挂传输系统、立体仓储系统等。加快多功能、复合型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及应用,使我市差别化纤维的比重和品质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重点发展非棉天然纤维、再生资源纤维原料和产品及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混纤丝等高附加值聚酯短纤及长丝,推进具有“新合纤”特性的高档服装面料的一条龙开发;积极发展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和导电纤维、抗菌纤维等功能性纤维。通过行业政策导向激励节约型,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并扶持相关品牌行业的发展。其次坚持市场多元化原则。2008年,无锡市对非洲和澳大利亚的出口额有较大增长。这两个地区都可以成为新的出口渠道。应该在巩固原有欧洲,美国等主要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开拓中亚,大洋洲,东盟乃至非洲等新兴市场,避免因市场过于集中锁带来的被动局面。

3、开发环保高档面料,降低产业环境污染

所选面辅料应不含有毒成分,选用无毒、无污染及易回收、可重新使用、容易降解的面辅料。通过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特种整理等,围绕市场需求,加大新一代高档服装面料的开发,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以促进出口。开发功能性、高品质、新用途的混纺、交织、提花面料。扩大高端毛纺产品比重,开发高支、轻薄型、多种纤维混纺、花式线、松结构等高档精粗纺呢绒面料,增加出口,替代进口,采用各种功能性原料和功能性整理方法开发防皱、防缩、免烫、抗起球、阻燃、防水等功能性面料和高档纯毛面料以及出口服装所需的毛纺面料。

4、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的影响力

在现有品牌产品的基础上,有步骤地选择一部分基础好、有特色、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的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建设产品基地,带动全行业向高档化、时尚化发展。依托我市纺织面料精良、服装品牌高档的优势,强化面料企业与服装企业间的配套互补,采取剥离、集中、优化和资产组合等措施创品牌。培育中高端设计人才,提高服装设计开发水平,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支持自主品牌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品牌并购、品牌推广,争创国际知名品牌,提高纺织服装自有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全面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无锡中润集团服装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20多年服装进出口贸易经验,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外贸集团公司,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会员。公司年出口服装600余万件,品种包括男、女、童,时尚、休闲装极其它种类的产品。 公司是一家集设计、生产、贸易于一体的专业化集团公司,与日本、韩国、欧美、澳洲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148位客商、厂家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并以诚信服务深受广大客商、厂家的信赖。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服装行业出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呈下降态势,2007年,该比重已降至41.33%,5年内下降了10个百分点,内需增长已经超过了外贸增长速度,国内需求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内市场也逐渐成为服装企业的主要战场。海外品牌从奢侈品牌到大众品牌、从零售连锁到自营专卖,在2008年必将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攻势。国内品牌间、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将展开激烈的市场争夺战。渠道网络的扩张、物流体系的完善、品牌推广的策略等方面都将有推陈出新的举措。在市场价格相对稳定而供货成本不断攀升的矛盾下、在市场供给相对饱和与有效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下,价值创新成为品牌生命力的一大支柱。

5、实现服装市场转型,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

篇9

2004年TBT通报居前十位的WTO成员中,发展中成员占了5个(表1),而在2004年1—8月的SPS通报中,前12位成员有6个是发展中国家(表2):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TBT通报前十位中的5个发展中成员共发出TBT通报173件,占前十个成员总通报量的55.5%,另外一些发展中成员也正在积极履行成员的义务,赞比亚、中非共和国、德国和牙买加都在今年第一次提交了TBT通报。SPS通报的前6个发展中成员共发出SPS通报128件,占前12个成员通报总量的25.4%,与去年同期的76件增长了70%。可见,未来WTO/TBT—SPS通报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比例和数量将会不断上升。

(2)TBT通报中居前三位的产品类别与湖南省主要出口产品类别基本吻合。

TBT协议所覆盖的产品范围极为广泛,包括所有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现对2004年的TBT通报进行初步归类,如表3:

2004年WTO成员共发出TBT通报727件,其中食品类通报107件,居通报之首,占全部TBT通报的14.7%;其次就是轻工(77件)和机电(76件),分别占全部TBT通报的10.6%和10.5%。湖南省2004年的出口产品中,农产品、纺织品服装(主要包括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和服装及衣着附件)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额分别为2.3亿美元、4.11亿美元和6.06亿美元,占湖南省出口总额的7.4%、13.3%和19.6%,是湖南省主要出口产品。据统计,在湖南省出口产品因技术性壁垒而遭受的损失中,这三类产品最为严重,这与通报中居前三位的产品类别基本吻合。

(3)农药残限量成为食品安全与农产品贸易的重点竞争领域。

农药残限量问题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2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

2.1提高了湖南省产品出口的成本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湖南省出口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高了产品的出口成本。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环境保护、安全的投入都直接增加了湖南省出口产品的成本;二是企业需要获取相关认证的费用使产品的出口成本增加;三是缺乏先进的检验设备,进口国高昂的检验费用也相应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

2.2降低了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技术性壁垒往往会通过影响出口商品的成本,进而形成对商品价格的控制作用,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化降低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如图1所示:

图1技术性壁垒对出口产品的价格控制

假定存在规模经济,则单位成本曲线AC如图所示,若在未设置技术性壁垒的情况下,该商品的出口量为Q,价格为P,单位产品的利润为MN。当设置技术性壁垒后,出口企业势必要调整生产过程或付出额外费用使其产品符合进口国的要求,从而使单位成本曲线上移至AC,此时若产量仍为Q,则销售价格至少需要提高到P才不至于亏损。而价格的提高,无疑降低了该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国同类商品的竞争力。湖南省的出口产品大部分以资源密集型为主,其竞争的主要优势就在于成本、价格较低,提高价格则恰好失去其最大优势,严重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2.3严重影响了湖南省出口贸易额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省出口贸易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缓慢,低于我国平均增长速度,且出口总额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见表4。

由表4分析可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4—1999)湖南省出口贸易增长很不稳定,起伏较大,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到2000年开始才有所好转,但仍低于全国增长速度,与1994年相比,2003年我国出口总额增长了262.1%,但同期湖南省出口额的增幅只有49.8%。我省出口额在全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下降,1994年占我国出口额的1.18%,到2003年下降为0.49%,下降了6.9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技术性贸易壁垒逐渐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湖南省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对国外层出不穷的各项技术标准疲于应付,从而使湖南省出口产品的资源优势丧失,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的资源密集型产品逐渐失去其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导致出口贸易损失惨重。

2.4引起了湖南省出口市场的变化

美国、日本、欧盟一直是湖南省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每年对这三大经济实体的出口是湖南省出口贸易发展的关键。然而近几年来,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下,湖南省对美,日,欧盟(其中7国)的出口贸易额比重却有所变化(表5):

整体来讲,对美、日、欧盟的出口额虽有所增加,但相对比重都有所下降。1999年对美国出口比重为14.92%,到2003年下降为13.80%,下降了1.12个百分点;同期对欧盟的出口额比重下降了2.9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相比1999年,2003年对日本的出口额比重虽略有上升,但前几年一直不太稳定,且呈下降趋势。这与发达国家近几年来不断完善其技术壁垒体系,对湖南省出口产品设置重重障碍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影响更加明显。而对亚洲、非洲等主要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额比重迅速增加,2003年对亚洲的出口额比重为53.22%,同比上年增长23.74%;对非洲的出口额比重为5.01%,同比上年增长42.79%,是湖南省出口贸易增长最快的两个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发展中地区的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农兽残限量、食品添加剂等领域的措施还处于起步阶段,从而使我省的出口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种种迹象表明,湖南省的出口市场在技术性壁垒的影响下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5改变了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结构

湖南省的出口优势主要体现在农业大省的出口资源上,初级产品的出口占有相当大的优势。随着技术性壁垒的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成为了湖南省出口产品遭遇国外技术性壁垒的主要原因,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迅速下降(表6)。

1988年湖南省出口贸易中初级产品2.32亿美元,占湖南省出口的36.36%,2003年初级产品出口2.18亿美元,仅占湖全省出口的10.16%,下降了26.2%。这说明在技术性壁垒的影响下,湖南省出口产品的资源优势逐渐丧失,出口贸易开始向高附加值的产品结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省的产品结构。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技术性壁垒在阻碍湖南声出口贸易发展的同时,对我省出口产品结构与方向的调整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3湖南省出口贸易突破技术性壁垒的对策分析

3.1建立湖南省出口贸易技术性壁垒预警机制

从技术性壁垒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随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加强,技术性壁垒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将会更加广泛、全面,对出口产品的要求也将越来越苛刻,因此,要及时了解WTO各成员国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细节,针对性地研究湖南省各主要出口市场的技术性壁垒体系,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技术性壁垒状况,研究其特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湖南省出口贸易的特点,建立每种出口产品的技术性壁垒预警机制。湖南省的出口优势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和纺织品等方面,而这又恰好是国外技术性壁垒最严格,技术标准最多的几个行业,随着农兽残限量、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不断被关注,以及纺织品行业“后配额时代”的来临,农产品,纺织品等领域的贸易战争将会日趋激烈。因此,及早建立湖南省相关产品的预警系统,提早对未来的贸易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将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最有效的方法。

3.2开展技术创新,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湖南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其出口的产品大多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在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断下降。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提高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关键是将高新技术与我省的资源优势相结合。一方面,对原有产品企业进行技术投入,提高企业的密集度,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加强科技公关,增加科研投入,除利用高新技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外,还同时研究相应的配套技术,改进出口产品的加工工艺和包装,搞好管理,以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所以,坚持科技开发以市场为向导,不断调整湖南省产品的出口结构,加快对传统产品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是湖南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

3.3实施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新兴市场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0.7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073.91亿美元,年均增长31.2%,高出全国同期年均增长速度14.2个百分点。尽管浙江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在政府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迅速增长,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989年的499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7000万美元,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可见,浙江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都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为了衡量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在国内,有关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对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很少,实证研究尤其是具体到某一省份的实证研究就更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时间较短,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少,占GDP和进出口的比重都不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尚不显著。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尤其是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会进一步凸现,研究这一经济现象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迄今为止,虽然对各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研究为数众多,但众多的理论分析所得出的代表性结论只有二个:一是以芒德尔为代表的相互替代关系理论(Mundell,1957);二是以小岛清(1987)为代表的相互补充关系理论。芒德尔于1957年提出了著名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芒德尔认为,由于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一国的对外贸易常常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有效地避开贸易壁垒,成为对外贸易的替代物,从而也就出现了“贸易替代型对外直接投资”。而小岛清的互补模型则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并不是对国际贸易的简单替代,而是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互补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国际直接投资也可以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小岛清模型的基本含义是:在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生产函数不同的条件下,一国对另一国的直接投资可以扩大对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改变双方的比较优劣势的态势,从而直接创造了对外贸易。无论是芒德尔的替代模型,还是小岛清的互补模型,都是从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上衍生出来的,并没有经过实证的检验。这既有统计数据残缺不全的限制,也有统计方法与工具上的瓶颈。

从总体上看,对外直接投资与投资国对外贸易之间的互补性要大于替代性,为数不少的经验统计显示,贸易与直接投资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Lipsey、Ramstetter和Blomstrom(2000)依据日本、美国、瑞士的统计数据,研究了这些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同行业的国际贸易更多地显示的是正面的积极影响。Markuson(1983)和Svensson(1984)对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它们之间表现为替代性还是互补性,依赖于贸易和非贸易要素之间是“合作的”还是“非合作的”,如果两者是合作的,那么,贸易和投资表现为互补关系,如果两者是非合作的,那么,贸易和投资表现为替代关系。以上主要是对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理论分析,而对于有其自身特点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关系的分析,最具代表性的是Agarwal(1986)对印度进行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上述结论的差异表明,在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替代或互补关系,且这些研究大多数是针对发达国家,对于处在转型经济的中国来说意义甚微。由于国内对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甚少,而具体到某一省份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更鲜有人为之,本文试图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文基于浙江省的历年统计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两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两者之间的短期均衡关系。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

由于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加之统计数据并不完善,样本仅设定在1989-2005年之间。本文选取浙江年鉴和2005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对外直接投资额(CFDI)衡量对外直接投资量,以外商直接投资(FFDI)衡量外商对浙江省直接投资量,以出口额(EX)、进口额(IM)来衡量对外贸易。蔡锐和刘泉(2004)认为,FFDI在中国发挥作用时,中国的吸收能力存在时滞问题,同理,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也可能存在时滞问题。所以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到上一年度为止累计的浙江省内外向对外直接投资值总和(ACFDI、AFFDI)。同时浙江省经济增长较快,其影响不容忽视,于是引入变量“浙江省生产总值指数(GDP)”来度量浙江省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

(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在对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之前,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别序列的平稳性。只有平稳的时间序列才能进行回归分析。在此对序列采用ADF检验,其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LnGDP、LnCFDI、lnACFDI分别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平稳性检验,表明这些变量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即零阶单整。LnEX和LnIM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没有通过平稳性检验,而其差分后的两个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这两个变量是一阶差分平稳的,即一阶单整。同理可知,LnAFFDI差分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该变量也是一阶单整。对LnFFDI进行二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平稳性检验,即二阶单整。lnCFDI、lnACFDI、lnFFDI、lnAFFDI、lnGDP均为二阶单整序列。依据协整理论,对于通过平稳性检验且为同阶单整序列来说,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分析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近年来,不少国内外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文献均重视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拉动作用,着重分析两者直接的相互影响关系,得到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有长期均衡关系而进口与对外直接投资没有长期稳定关系(张如庆,2005)。其研究的重点只放在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作用上,低估甚至忽视了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口贸易的滞后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为避免忽视进口的作用,首先单独分析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及其滞后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及其滞后因素与出口、进口之间的关系,建立如下模型:

lnEXt=a0+a1lnCFDIt+a2lnACFDIt+a3lnFFDIt+a4lnAFFDIt+a5lnGDPt+ε1t(1)

lnIMt=b0+b1lnCFDIt+b2lnACFDIt+b3lnFFDIt+b4lnAFFDIt+b5lnGDPt+ε2t(2)

综合考察这些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并依据DW值与t值,运用向后回归法进一步筛选可以被替代的变量,删除t值不显著变量,同时消除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

对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解释变量)与出口额、进口额(被解释变量)做OLS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其残差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回归方程(1)表示LnEX与LnCFDI、LnFFDI、LnAFFDI、LnGDP之间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2)表示LnIM与LnCFDI、LnAFFDI、LnGDP之间的线性关系。根据表3与表4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额、外商直接投资额对出口总额、进口总额的作用较显著,模型拟合优度较高,且不存在序列相关与异方差。模型估计式(1)、(2)的残差序列为平稳性,变量lnEX、lnIM与lnCFDI、lnFFDI、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由回归方程(1)可知,CFDI每增长1%,EX将增长0.0709%;FFDI每增长1%,EX将增长2.5622%;AFFDI每增长1%,EX将减少0.312821%;GDP每增长1%,EX将增长2.2407%。原因在于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CFDI)起步较晚,相对于外商直接投资(FFDI)来说总量较少,所以对出口的贡献程度没有外商直接投资来得明显,但由回归结果可知,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对出口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了浙江省出口贸易的发展;从短期来看,当年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产生正向影响,而从长期来看却对浙江省出口贸易产生负面的影响,与一般看法和直接统计结果相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中跨国公司赚取垄断利润的动机越来越明显,市场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替代作用将逐步显现。

由回归方程(2)可知,CFDI每增长1%,IM将增长0.054923%;AFFDI每增长1%,IM将减少0.241292%;GDP每增长1%,IM将增长2.333%。同理,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CFDI)对进口的贡献程度也没有外商直接投资来得明显,但由回归方程可知,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导致了进口的增长,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中为了获得自然资源、技术与管理经验的投资对浙江省进口贸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符合浙江省自然资源相对缺乏、原材料稀少的实情,从而带动了浙江省进口贸易的发展;而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省进口贸易产生负面的影响,说明更多的外商在浙江省实现了生产和销售的本土化,需要进口的原料更多地来自本土,从国外的进口减少了。(四)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ErrorCorrectionModel)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计量经济模型,成为协整分析的一个延伸。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表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而这种稳定的关系是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的。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短期出现了偏离均衡的现象,必然会通过对误差的修正使变量重返均衡状态,误差修正模型将短期的波动和长期均衡结合在一个模型中。

由协整检验可以知道浙江对外直接投资额、外商直接投资额、浙江省生产总指数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着惟一的协整关系,因此可对各模型分别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如下:

lnEXt=0.027ΔlnCFDIt+0.099ΔlnFFDIt-0.346ΔlnAFFDIt+2.412ΔlnGDPt-1.062ECMt-1

t:(0.839666)(1.154311)(-2.395444)(5.941397)(-3.837613)(3)

lnIMt=0.042ΔlnCFDIt-0.313ΔlnAFFDIt+2.425ΔlnGDPt-1.115ECMt-1

t:(1.332574)(-2.847501)(6.042488)(-3.679680)(4)

在误差修正模型(3)中,协整关系对EX的增长起到了反向修正作用,当超出对外直接投资的均衡约束(ECMt-1)时,则误差修正作用降低了当期EX(弹性系数为-1.062),EX的动态调整过程具有一定稳定性,而且误差修正模型ECM项对应t值较高,说明浙江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短期比较稳定。

在误差修正模型(4)中,协整关系对IM的增长也起到了反向修正作用,当IM超出对外直接投资的均衡约束(ECMt-1)时,修正作用也降低了当期IM(弹性系数为-1.115)。IM的动态调整过程具有稳定性,这体现着短期内浙江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的稳定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浙江对外直接投资额CFDI、外商直接投资额FFDI、生产总指数GDP与进口贸易额、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协整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口增长、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可得出以下结论:

(1)从长期关系看,CFDI、FFDI、GDP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产生促进作用,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究其原因,在浙江省加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若干年内,对外直接投资在浙江省已经逐渐转型,从追求人力资源优势的生产型投资逐步转向追求市场的市场型投资。这样的转变从长期的趋势来看是十分明显的,无疑明显影响到了浙江省出口的增长规模。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能产生出口引致效应,即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而导致的原材料、零部件或设备等出口的增加。

从前文实证分析来看,CFDI、FFDI、GDP与进口贸易之间也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表现为对进口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母国原材料的进口(邱立成,1999)。浙江省经济实力虽位于全国前列,但资源极其匮乏,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许多重要的资源,如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几乎完全依赖外省或是从国外进口。因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能在国外获取自然资源、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它们对进口贸易无疑有强劲的促进作用。其次,随着浙江省国际贸易地位的提高,已经或者将要遭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利益所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为规避贸易壁垒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能缓和双边经济关系,化解贸易(张如庆,2005),从而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纵观全局,现阶段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额与贸易额相比,比重还很小,2005年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比例为1∶0.00158(注:根据2005年浙江省统计年鉴相关指标计算得出。),而世界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比例为1∶0.5634(注:根据2004年《世界数据报告》相关指标计算得出。)。表明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带动国际贸易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从短期关系看,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CFDI与出口贸易短期均衡关系显著。从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其中CFDI与出口贸易的关系存在着一个由短期向长期均衡调整的机制,且t值显著,证明了对外直接投资能促进母国出口贸易(邱立成,1999)。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限制到鼓励的发展历程(齐晓华,2004)。由于其规模太小,对进出口的影响还不及外商直接投资FFDI来得大。但据权威研究报告预测(王亚平,2004),“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进一步扩大。浙江省作为全国经济强省也首当其冲,必然大幅提高对外直接投资额。随着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的进一步增大,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将逐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