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8 03:44: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幼师科研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1课前预习与小组讨论:
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时以教材为主,以网络资料和图书馆课外书为补充。撰写实验预习报告,报告内容分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问题、可改进操作,引导学生尤其注意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问题的收集。在课前两天,自由组合的几个小组一起进行探讨,尤其是实验注意事项、实验问题和可改进操作的讨论。对照组学生只需参考实验教材写出普通实验预习报告。
1.2课堂学生讲解和教师补充相结合,教师演示和学生体验相结合:
为了督促学生养成主动预习习惯,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每次课堂开始时叫1名学生上台讲解实验,讲解完后,先由学生自愿主动补充。然后再由教师补充讲解学生未讲到位的部分。同时教师进行关键操作的演示,可以叫学生上台配合体验实验操作过程。特别强调让学生提出对实验部分操作过程的改进,对可行的部分将允许学生按照新操作过程进行实验。对照组学生不需上台进行实验讲解。
1.3学生实验:
生按照讲解和演示的过程完成实验内容。对于部分小组提出设计的可行的部分操作的改进方案,鼓励引导学生按照新方案进行实验。如果实验课堂不能够满足新方案的要求,将给学生提供教师药物化学科研实验室和相应实验条件,在课后时间完成。对照组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方案进行实验。第四,讨论总结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改进方案:实验完成后,在课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后撰写实验报告,对于部分实验,鼓励引导学生提出并上交实验改进方案。在下次实验课堂前,教师将针对实验报告和实验改进方案进行评述。对照组学生只需递交普通实验报告,而实验组的实验报告形式和内容形式自由。上教学方法的实施,与未参与改革组相比,实验改革组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要好,学习积极性也要高,实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明显要强,同时也让部分学生体验到了自行设计实验的成就感,激发了其对科研的兴趣爱好。
2以有机化学实验为起点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
从以上参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学生中,组建本科学生课外科研兴趣小组,长期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实验、资料查阅、实验设计、学生课题申请、论文撰写、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考研辅导等一系列的提高学生科研素质为目的的活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在笔者所进行教改的2个实验班中,实验组有多达18名同学主动强烈要求进入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由于学生的课余科研活性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因此笔者随后挑选了14名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同学,分成了2组,在一年二期的时候分别进入了两个不同实验室。与笔者以往通过其它途径所带的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思想动机总体相对较端正,除了5个学生由于急功近利、功利思想较强等原因而中途流失外,其它学生一直踏踏实实,完成了多个环节的课外科研活性内容,坚持到大四完成毕业论文。在进入实验室初期,这些学生跟着老师或不同研究生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同时也参与研究生的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汇报等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后,尽管有专业知识的限制,但是由于学生的主动积极进取学习,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所在实验室的基本实验技能,熟悉了所在实验室专业中文期刊的检索,也初步懂得了简单实验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的设计。经过一年的培养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并进行了独立的科研实验。在二年二期的时候,利用前期实验结果,指导学生撰写并积极申报省、校级大学生创新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完成时指导学生撰写科研学术论文,利用取得的科研成果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等竞赛。以上完成的学生科研课题同时可以作为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由于科研课题在大三基本完成,因此,在大四时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考研或者其它与就业相关的个性化活动中。通过三年多的课外科研活动及组队参与挑战杯作品竞赛,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培养增强了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和论文撰写等方面的科研能力,也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自制力、毅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整体综合素质较高。例如,首先组队的两组学生中先后申请并完成了三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2010R413019,2011R413025,12R413020)和多项校学生科研项目;同时也发表了学生第一作者的论文或会议论文3篇;其中一组学生的作品获得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由于毕业论文是几年积累的结晶,这些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整体水平较高,避免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本科毕业论文来自于教师科研成果的“拿来主义”。其次由于小团队有自己的目标和信念,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至始至终坚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充电,其中有3个同学从大学一年二期到三年二期暑假,每个寒暑假都能留在实验室做实验,每个寒暑假只休息两周时间。再次,在所带教的学生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不是特别好,只有一人次拿过一等奖学金,但由于综合素质强,在研究生考试中脱颖而出,有5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其中有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各一名(整个学院当年考取985学校研究生仅仅3名)。
【关键词】巴纳德组织理论顾客价值顾客价值效应顾客价值传递顾客价值期望
巴纳德作为杰出的企业管理实践者受到世界管理界的普遍尊重。《经理人员的职能》(1938)一书抽象地提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管理者必须要做什么,如何行为,为什么行为”的管理理论。但正如巴纳德又说到“但是不久我领悟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阐述他们活动的本质,也就是正式组织的本质”。因此,组织理论作为管理理论的基础理论,首先在书中得到了确立。顾客价值是企业经营的本质所在,顾客价值的本质之源正蕴含在组织本质之中。
一、顾客价值定义分析
中外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从顾客角度认识和研究顾客价值,但对于顾客价值究竟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阐述。据笔者收集的资料看,国外学者对顾客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什么是顾客价值,也就是顾客价值的定义与内涵问题。西方学者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菲利普·科特勒、伍德鲁夫、泽瑟摩尔(Zeithaml)、古特曼(Gutman)和波特等。二是在正确认识顾客价值的基础上,企业如何为顾客提供优异的顾客价值。在这方面,菲利普·科特勒、波特、伍德鲁夫、车尼佛(ExanderChernev)和卡彭特(GregoryS.Carpenter)等人都相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试图对顾客价值做定量化研究,一些学者对当前企业在实施顾客价值工程时存在的障碍问题进行研究等等。
虽然顾客价值的定义繁多,但仔细研究,这些定义有以下几个突出的共同特点:第一认为顾客价值是紧密联系于产品或服务的使用,关注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效用)和产品购买成本,体现的是产品中心论,即将消费者购买决策归因于产品本身;第二认为顾客价值是顾客感知的价值,它由顾客决定,而非企业决定。感知价值是顾客权衡的结果,即顾客所得与所失的一种比较;第三认为顾客价值由企业所提供。第一、三两点体现的是企业视角的顾客价值观点,第二点则是一种无法量化和把握的概念。这给企业实施基于顾客价值的发展战略造成了困难,这也是西方顾客价值研究的一个缺陷,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视角的顾客价值识别偏离了顾客价值本质。
因此,顾客价值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顾客对企业的价值,也就是顾客对企业的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即顾客价值效应。二是企业传递给顾客的价值,也就是企业为顾客选择、创造、提供的价值,即顾客价值传递。三是顾客对价值的看法,也就是在顾客看来有什么意义,是否重要、是否必要,即顾客价值期望。因为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追求自己的组织效率,因此,必须要认清顾客价值对企业的意义,其次要了解顾客需要什么、顾客眼中的价值是什么,然后集合自己的资源在对企业有意义的前提下把顾客需要的价值传递给他们。顾客价值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经营的本质所在。
二、顾客价值内涵分析
1、基于动机—诱因说的顾客价值期望
顾客价值的以上三层含义,其中顾客视角的价值即顾客价值期望是最为重要的,不仅在于它是顾客价值含义的集中体现,更在于其把握的不可确定性。因此,要正确把握顾客价值的内涵,必须从其本质开始,从顾客价值期望形成的原因开始分析。
基于顾客视角的顾客价值期望并非天然自生的,它来源于顾客的利益要求。顾客利益要求又始于顾客动机,即人的需求。对于人的动机,有多种说法,但大多把人的物质需求作为第一动机。巴纳德也把人的动机分为不同的层次,但他把经济利益的利已心放在第四位上,认为人并没有太强的经济利益动机。巴纳德提出的这个动机论,虽早在20世纪30年代,但现在看来依然能诠释今天的需求现状。人们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满足已由最初的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跃升到附着在产品或服务上的非物质价值了。
巴纳德根据人的动机,提出根据个人特征所给予的诱因有物质诱因、个人的非物质的机会、令人满意的物质条件和理想的恩惠。而作为普遍起作用的诱因有:与社会相联系的魅力、对于周围环境习惯性的做法和态度上的适应、广泛的参与机会和精神沟通。根据人们动机的层次和满意度来讲物质诱因不可缺少,但比重和物质需求提供的满意度已大大降低。因此,对于顾客的诱因,要从质量、给予顾客以信用、良好的交易环境、良好的服务态度、一惯性、参与机会和伙伴意识等几方面考虑。
对应于人的动机(需求),企业应提供相应的诱因,但给予什么样的诱因,须先弄清组织的主要成员。企业作为提品的组织,包括生产产品、输送产品到产品出售后根据市场的反馈进行下一轮生产的过程。所以,组织成员包括企业生产管理成员、产品渠道成员和产品消费成员,而产品终端的消费是经营全过程的目的,也是下个过程的开始,消费者是企业最重要的成员。
人们的动机会产生各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和欲望,作为对组织有贡献的人,组织就必须提供相对应的各种诱因,然后分配给大家。组织运作的责任者有必要将各种诱因按类识别,然后将其有效组合在一起提供给对组织有贡献的人。只有对自己的成员提供充分的诱因,才能使组织获得持续的发展。所谓经营则是以商品以及服务的生产为目的的协作系统。要在“变化的环境中实现协作系统的目标”必须“赋予其诱因并使那些系统的功臣们做出必要的贡献”。实践中相对于竞争对手,如果能够使诱因大于贡献的公式成立的话,顾客价值期望就是正的,那么顾客就会决定购买你的产品。
2、基于有效性—效率说的顾客价值效应
巴纳德认为,“组织是具有相互传递意向能力的人群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想到主动做出自己的贡献的时候才会产生。因此组织的构成要素是传递、贡献意向(协作意向)、共同的目标”。“组织的产生与当时这三要素是否同外部情况相适应地结合在一起有关,而组织的持续存在则要依赖于协作系统能否维持其平衡。这种平衡原本是内在的,即各式各要素间平衡的问题。但是归根到底它是协作系统与外部所有情况间的平衡问题。这一外部平衡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组织的有效性,第二是组织的效率”。“不论是简单的组织抑或是复杂的组织,都是一个将人的努力统括起来的非人格系统。在那里既要有作为控制、统一的原理目标,也要有传递能力和人的(合作)意向,而为了实现目标和使贡献不断地持续下去,有效性和效率则是必要的条件”。因此,完成组织目标的是有效性,而满足组织成员个人动机的则是效率。人为了满足动机会向特定的目标进行某种行为,某种特定目标的达成通常满足了动机。但是根据行为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就有可能出现目标虽然是有效的但却没有效率,或者目标虽然没有效但却有效率的现象。
在协作行动中,个人以满足动机为代价,将其行为委托给协作,而这时候对于个人来说,所关心的问题是效率,而有效性则是从协作这一整体的立场予以判断的事情,因此某一行为是否有效,就不是个人所关心的事情了。从根本上讲,有效性是作为完成协作目的指标而与组织发生联系,而效率则作为衡量个人动机满足度的标准,成为与个人发生联系的问题。因此对于组织和个人的综合来说,在达成组织目的的同时还必须达成个人目的。这里的个人应是组织的构成成员,企业除了股东、员工,顾客也是组织成员,因此,如果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不能满足顾客的目的,便也是无效率的,组织便无法继续存在。没有有效性的组织通常不能继续存在,这是因为人们将选择其他更有利的机会予以贡献,而减少对自己组织的贡献。即顾客将会选择其他对他更有利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消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得到各种相关利益群体,如投资者、员工、政府、顾客等支持,而得到他们支持的前提是能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利益,企业必须让对其充满信心的投资者获得回报,为购买其产品或服务的顾客提供价值,为其所处的经济和社区服务,为员工提供利益才能获得持续发展。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在所有这些利益相关者中,顾客或许是最不需要向企业承诺任何忠诚和责任的一个利益相关者。具备一定的顾客价值创造能力,能够向顾客提供一定的利益,是企业向其他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合理利益的基础,在竞争市场上,企业不具备顾客价值优势,不能向顾客提供理想的利益,就不可能从顾客那里得到理想的回报,从而为投资者、员工及整个社会提供利益就失去了基础。因此,顾客是所有利益相关者中最重要的,顾客价值的实现是所有其它组织成员利益实现的源泉。
3、基于责任—权限说的顾客价值传递
巴纳德权限容纳说称权威(权限)只有被下属接受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为了组织的生存,考虑如何维持权威就变得极为重要了。巴纳德认为,权威是具有沟通性质的东西,权威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动机的问题。个人是否决定参加组织、是否决定参加后努力工作,最终要依赖于从中得到的利益和蒙受的损失之间的平衡。人在认为有正面效应时才会接受权威。因此作为组织最重要成员的顾客在接受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时同样存在一个是否接受的问题,企业提供的价值是否是顾客视角的价值。
巴纳德对人的假说不同于传统组织论对经济人的假说,他认为人是自然人,认为个体的人是具备物性、生物性以及社会性等过去与现在的诸多要素的整体,人具备行为能力、行为背后的动机、选择能力和自由意志、设定目的等一定的人格特征。因此,个人是有责任行使选择能力行为主体的这样一种可以视为自律的自然人,由此提出不同于传统组织论的责任权威说。当组织成员对组织的目的不合作、自发地不想工作的时候,为强制他们向目的前进,作为强制力或权力的权限则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仅看到上位权限能够表面上稳定地起作用,就主张上位权限是错误的,巴纳德认为那只是“上位权限的虚构”而已。当然权限本身并不是虚构的,但是如果用这个权限发出了不合适宜的命令,那么个人就可以行使否决权(取消委任)。可以说,权限的根源是存在于协作自身之中的。
市场经济社会可以说最本质的体现了这种“上位权限的虚构”,企业利益的满足建立在顾客认同(协作)上。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权限中心主义有其一定的地位,企业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内容。但消费者的这种缺陷消费并非主观愿望,而是对物质匮乏需求不能满足的客观妥协。在缺陷消费也能给经营者带来利润的情况下,便会把缺陷消费视为当然。一旦产品丰富,缺陷消费使企业无法赢利时,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意愿便会得以还原,经营者必然回到满意消费的轨道上来。因此,提品是企业的责任,但企业的权利受限于顾客的认同。在供应商以特定形式参与到顾客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之后,顾客能够获得的利益除了取决于供应商的投入程度,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等因素还取决于顾客的配合程度。不仅如此,对顾客来说,供应商的参与所能带来的利益的有用性还取决于顾客的评价。企业的经营观念因此改变为:不是我能提供给顾客什么,而是顾客的需求我能提供多少。
传统组织论中强调权限—责任均等说。巴纳德的现代组织论强调的是责任优先。原因在于:第一,在现代高度专业化的社会里,系统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被强化。如果没有对行为负责任的信任感,那么整体的作用就不会很有效;第二,正因为正式组织是社会的系统,所以就具有行为自律的道德制度的性质;第三,无视组织的道德要因而在依靠法律的、正式的要因时,就不得不变成以权威为中心的局面,而责任主题的考察不止会被忽视甚至会被有意识排除掉。因此,权限—责任均等说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制度要求,从而损害社会效益。
在传统理论从经营者、管理者、从业人员的上下关系去认识权限—责任关系时,与之相对的巴纳德则通过运用开放系统理论,试图从组织应对其影响的对象上去看待权限—责任的关系。以均等原则成立的传统组织观,有着妨碍组织适应于变化了的环境倾向,因为如果权限中没有规定到,那么就没有了处理新事态的依据。巴纳德放弃了把责任和权限放在组织内的相关性上进行思考的方法,而认为应根据组织本来的目的进行思考。企业的本来目的就是为了人们的需求而提品和服务的,所以,企业应根据顾客而不是根据管理者、从业人员来考虑责任和权限并且应强调责任优先。
本着顾客视角的责任优先说,企业向顾客传递的价值一定是顾客视角的价值,只有这样顾客才会认同的接受它,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顾客期望源于其内心的欲望,但这个欲望只是一种潜在愿望,只有通过周围环境影响,相互学习才能变潜在为现实的愿望,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宣传,展示等手段来影响顾客的感知价值和期望,但这种影响是基于顾客内在愿望的基础上的。如果企业角度的价值不是顾客真正想要的,顾客的感知价值就会大大低于企业提供的价值,企业的价值成本就会增大,从而降低竞争力,因此,顾客视角的价值是最重要的。
1、培养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的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由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构成。大专约占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60%;本科约占35%;硕士约占4%;博士约占1%。由此可见旅游高等教育还是以大专为主,其层次比较低。旅游职业教育规模和水平都没有达到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与旅游业每年需70万专业人才相差甚远。旅游教育显著特点就是应用型很强,总体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但不同层次有所不同,本科以上是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专科是培养基层和中层管理人才;中专是培养服务技能型人才,因此旅游本科教育应该既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也有别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型教育,不少院校只是盲目开设旅游专业,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应有的师资和教学经验,教学设施相对落后,软、硬件都不符合现代旅游高等教育的标准,由于旅游高等教育发展过慢导致人才匮乏,从而使得我国旅游行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低于国内其它行业。
2、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
以酒店业为例:酒店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可容纳人员多。每新建一个酒店,都可增加100至300个左右的就业机会。同时,酒店业也是和国际接轨最早的行业之一,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按说,这一行业会把旅游院校专业的大学生作为用人的首选。但实际情况是,很多酒店在每年接受员工时,却把眼光瞄向旅游中专和旅游职高毕业生,而对旅游专业大学生并不太乐于接收使用。原因有三:一是大学生到酒店从事一般工作的心理准备不足,没有树立起服务和服从意识;二是旅游专业学生更多地是侧重于管理知识的学习,寄希望于将来到酒店能管理人,而不是被人管。三是大学旅游专业学生学理论多,学实践知识少,学生毕业后对酒店实践知识甚少,无法立即上岗。
3、旅游行业大学生流失严重
据调查,近年来,饭店企业大学生员工的流失现象有增无减。据有关资料统计,高校旅游系毕业生,毕业到饭店工作中第一年的流失率高达50%,其后二年中,流失率为80%。五年后,只有少数几个人仍留在饭店工作。饭店如此,其它旅游行业大学生流失现象也是大相径庭。
二、旅游高等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错位
很多旅游院校只专注于按学科需求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不了解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与旅游企、事业单位联系甚少,致使教学和科研都出现了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的现象,形成封闭式办学。其结果旅游教育越来越远离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在这方面本科比专科严重,本科生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企业希望毕业生从基层做起,而毕业生希望能从事管理工作,两者想法矛盾,最后导致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影响了就业率。究其原因,除了求职者期望值过高外,高等旅游教育中理论课程与市场脱节,实践环节难以落到实处是重要原因。
2、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层次定位模糊。
培养目标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而课程体系则是培养目标全面和具体的体现。但是,目前许多在外延式扩张战略指导下涉足高等旅游教育的院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它们往往在对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及高等旅游教育所承载的使命缺乏了解的情况下,以自己原先所在学科的优势和特点为出发点,通过对国内外高等旅游院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编辑组合”,确立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体系,致使专业设置缺乏规范性,培养目标模糊。
几乎所有的旅游院校都集中在同一层面上培养相同类型的人才,不论是职高、中专,还是大专、本科的培养模式,几乎都是技能型的服务人才,只不过大专、本科生多了一些囫囵吞枣的理论、管理知识,但这些知识从来没有实践,饭店不可能让这样的人直接进管理层,因此只能让他们从最基层的服务工作干起,以致于旅游院校大专生、本科生频繁跳槽,甚至脱离旅游行业,造成旅游教育浪费。其结果是大批旅游企业缺乏中、高级管理人才,而大量旅游高等院校的学生又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这种现状就是由于旅游教育层次定位模糊,没有对旅游人才市场进行细分、没有找准自己办学的市场定位引起的。
3、教材建设滞后,教学脱离实际。
我国旅游教材建设现在还很不理想,这也是致使我国旅游院校的教学质量多年来仍在较低水平上徘徊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来看:
(1)高等旅游教育教材尚没有形成完整而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的学术水平不高
(2)各科教材之间的递进关系不清,逻辑性不强,教材内容存在严重的雷同甚至抄袭的现象,既没有理论方面的发展,又没有充分反映管理实践的创新,致使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3)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使本科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
同时,许多旅游教育学院往往没有实习基地,或实习基地不完善,教学中仍然普遍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传递和灌输,忽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专业的技能课程,讲授多操作少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另外,面向旅游业这样一个现代性的开放产业,旅游教育不注重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实验手段,不注重与外界的交流与协作,从而不能达到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理论及能力的教学目的。旅游高等教育是一个实践特色鲜明的开放的教育系统,必需置身于旅游实践环境之中。
三、以科学发展观构建旅游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高等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旅游业培养宏观和微观的中高级管理人才,而且要求的是通才式、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旅游教育不仅要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更需要培养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为适应旅游人才市场对高素质教育旅游人才的需要,旅游院校应积极探索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构建旅游高等教育实践模式
1、形成“理论+实践”的创新教育模式
旅游教育是基础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应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在旅游专业的重要地位。许多旅游高等教育中实习、实践学时存在不足,旅游本科实习一般为2—3个月,最多半年。课程设置中,过分注重管理课程,因而忽视了旅游服务实践和管理实践,结果导致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国外一些著名的旅馆学院,如美国的康奈尔、希尔顿、拉斯维加斯、纽约州立大学等要求该专业学生社会实践为1000小时,除此以外,学院规定的实习为300-500小时,可见其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
实践教学应占到总学时的1/3以上,实践教学不应仅仅挑出几门技能训练和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程,而是要有机地贯穿于大多数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建立起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把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入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之中,使实践教学立体化,形成认知实习模拟实习节假日导游实习专业实践管理实战等全方位学习过程。其次,在传统技能型实验室的基础上构建现代旅游管理实验室,包括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现代旅游管理模拟,饭店管理模拟等,建立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实验模式;再次,在优秀旅游企业挂牌,建立较稳定的实习基地。
2、依托行业学会,强化专业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两种资源,一个是学校内部资源,另一个则是外部资源,如何利用外部资源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缺少普遍共识。笔者认为行业学会精英荟萃,是各方面人力集散流动的中心,通过与行业学会的联系,得到更有力的社会群体支持,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专业实践基地:一是发挥旅游学会在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导向作用,聘请大量的校外兼职教授,指导学生在校外的科学研究和专业实践活动;二是利用旅游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发科技项目,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三是积极参与旅游学会组织的各项专业技术活动,接受学会对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和评估,缩短学校教育与旅游行业发展的实际差距。
3、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
产学结合就是协调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与旅游院校人才培养两者的关系。学校应与旅游业界之间,牵线搭桥,参与企业咨询和管理,促进和推动旅游高校和旅游业界之间的合作,从业界取得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支持,使两者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双赢关系。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为了强化“合作”,往往淡化竞争,似乎一谈竞争就会有损合作,一讲合作就要摒弃竞争。其实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竞争与合作同属于最基本的社会互动形式,两者既相区别,更紧密联系,永远不能孤立地存在。“竞争是绝对的,合作是相对的,合作是为了竞争,且合作之中也永远伴随着竞争”①。竞争离不开合作。不同主体的竞争都是建立在与他人合作的基础上,是合作的竞争。“真正的合作中,人们会共同努力来相互帮助学习,并创造出一种比他们个人精力总和还要大的精神力量———竞争”。②就个体而言,其竞争力和素质是在广泛参与合作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个体合作能力越强,其竞争能力相应地也就越强。就群体而言,其竞争更是基于群体内部通力合作的基础上的。缺乏合作的任何个人或群体,在竞争中都是很难立足的,更不用说经常取胜了。合作离不开竞争。合作是竞争的产物,没有广泛的、充分的、反复的竞争,就难以产生合作的愿望和需要。合作以竞争为基础和动力,竞争不仅促生了合作,还为合作的发展和巩固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动力。群体之间的竞争对于促进群体内部的合作,改善群体成员的关系有着特殊的心理效应。同时,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合作,增强了合作者的竞争力,又导致了新的、更强的竞争。缺乏合作的竞争是乏力的、低水平的盲目竞争,是没有活力和生命力的,是脱离实际的低效竞争。合作一旦窒息了竞争,合作本身就成为无源之水。“无节制的竞争具有破坏性,无原则的合作也难以为继,两种能力间应保持必要的平衡”③。因此,正如我们不能因为竞争具有负面作用而完全否认竞争一样,我们同样不能因为合作具有积极影响而无限度地提倡合作、过于扩大合作的范围。合作不是无限度的,合作也要有一定的度。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所以理想的教育环境应该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又有竞争。《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中强调“要把三种貌似对立、相反相成的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即竞争(提供利益刺激的手段)、合作(提供力量的途径)、团结(统一多方力量的方法)”。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教育学生既要参与竞争,又要参与合作,要将过去那种“对抗性竞争”转变为“合作性竞争”、“道德化竞争”,使大家生活在一个丰富而协调的动态系统中。合作学习把传统教学模式下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适度竞争,把个人记分、奖励个人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小组记分、奖励集体的评价方式,从而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良好的新格局,巧妙地将竞争学习、合作学习和个人单独学习三个因子熔于一炉,将全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结合在一起。个人单独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竞争学习是合作学习的推动力和催化剂。因而,合作学习既注重合作的“合力”,又关注竞争的“活力”。在小组中凸显合作的特色,这些合作主要有:1.组内合作,包括个别合作、优等生后进生之间的合作、小组集体合作;2.组间合作;3.师生合作等。在合作类型得到极大丰富的前提下,竞争类型也得到充实,表现在:1.学生个人和小组的自我表现竞争;2.相同或相近层次学生的竞争;3.组际竞争;4.优等生辅导后进生的竞争;5.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的竞争;6.学生行为表现、技能方面的竞争等。
二、级授课与小组合作
新课程为什么倡导合作学习?有专家认为,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不仅是认知的需要,而且有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等,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合作学习采用了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虽然集体授课仍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我们不能将合作学习中的课堂讲授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课堂讲授等同视之。合作学习中的课堂讲授是以合作设计为基础的,讲授过程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高效低耗,有着较强的研究性、探究性,能为继起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另外,典型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其小组活动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活动也有着重大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小组(兴趣小组)往往是同质小组,而合作学习小组则主要是以异质小组为主。异质小组通常是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后进生,两名是中等生,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具有同质性,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权威”自居,既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导演”,又是“主演”,常常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与此相应,学生在传统教学情境中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由于教师占用了课堂上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能靠课后“铺天盖地”的各种作业来“体现”了。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圈: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做作业教师改作业再布置作业……在这一恶性循环中,教师只能埋头于作业堆里不能自拔,不堪重负,根本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精心研究与设计,因而也不可能当好“导演”兼“主演”。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地得到体现,超负荷重复性的练习与作业使学生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疲于应付,难以达成身心方面的和谐发展。毫无疑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活动的主体,都要充分地张扬各自的主体性,但教师主体性的张扬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合作学习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学生是合作学习的主体。它巧妙地运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力求“导”为前提,“演”为主体,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由此,在传统课堂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就可以由学生小组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不再作为与学生并存的主体而使两者对立起来。教师也会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负荷得到减轻,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导”的质量。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师生负担也可以由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指出:“由于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所以没有人主张对这种关系加以建设性的利用,也就不去系统地训练学生相互交往所必备的基本社会技能。毫无疑问,成人———儿童双边活动的教和学的观点,低估了课堂上学生———学生相互作用和关系的重要作用。”④“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⑤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要挖掘学生创新的知识点、思维点,促使学生形成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从而将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实践体验过程。讨论中要创造条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敢于发表意见,促使学生在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进入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释放出内在的学习动力,掌握学习方法,自主体验与探究。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表现为,教师是学生研究资源的设计提供者,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等,特别要突出对学习者合作活动的指导,使学习者明确自己的职责,协同工作,共同使小组成果达到最大化。总之,只有教师的职责越来越体现在激励思考,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问题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体现。超级秘书网
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往往还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刚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学生马上就聚在一起探讨、交流。这样一来,学生首先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想法,沉默不语;有的则脱离主要内容探讨,天马行空。合作学习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从多角度去探讨问题,从而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思考、探究,经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与组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只有处理好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才能避免合作学习时出现“浮”于问题表面而不深入问题实质的现象。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的学习,其实质是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其自主地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相对立,它们的根本分水岭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确立与否。合作学习强调以学习小组为依托,以群体的分工、协作特征来进行学习,它与单独学习相对。合作学习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学生个体的个性与群性的协调发展,小组合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集体智慧的交流与碰撞,来促使个体自身的发展。这些集体成果最终还是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技能、品质,即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合作学习环境只是一个外因,学生的自主发展才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到作用。通过小组学习形式促使学生个体发展的主要途径有:1.贯彻好“个体责任”原则,即通过独立测验、角色分工、任务专门化(或责任承包)、随机提问等方式促使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进而为小组做贡献。这些具体措施都是通过体现个人价值和利用群体压力这两条原则来实施的。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会制定学习计划,积极发展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会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并作出相应的自我强化和自我补救等。只有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有机配合,才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习过程获得稳定、持久的动力支持。3.照顾后进生和性格内向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于这两类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参与合作与交流活动,并精心设计符合他们知识水平和性格特征的问题,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其能力优势,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4.评价和奖励既重整体又重个体。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但在评价集体的同时不要忽略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及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认可,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坦著.合作学习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1.
[2]谢树平著.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新论[M].黑龙江出版社,2002,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要求,也给幼儿教师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新《纲要》的教育理念与精神的贯彻和实施,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儿童观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新《纲要》迫切要求对幼儿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以使教师树立全新的课程观,以科学正确的态度对待课程。
幼儿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1.幼儿教师由权威者变为尊重幼儿、与幼儿互动的合作者
在旧有课程框架中,面对幼儿而言,教师是一切由他说了算的权威,幼儿的需要被人为地扼杀,幼儿感兴趣的没人指导,幼儿不感兴趣的却被强行灌输。在课程开发中强调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尊重幼儿学习需要,学什么,怎么学都可以由幼儿来决定。因此,教师应善于观察、分析、发现幼儿的兴趣需要,并结合培养目标开发课程。过去幼儿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控制者和仲裁者,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但在课程开发中,课程的开放性使幼儿多渠道地获取知识,使幼儿教师说的话不再是权威,不一定具有说服力。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放弃居高临下的心态把自己和幼儿放在同一平面上,以朋友的身份与幼儿共同合作。
2.幼儿教师必须建立多元的课程观
自20世纪中期泰勒提出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以来,课程领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思潮以其多元性、开放性、多样性、差异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复杂性等,逐渐渗入到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在此背景下,一种多元的、大课程观逐渐取代了对课程的片面的、狭隘的理解。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仅是课程专家的专利,也不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特权,而是由实施课程的主体——教师与儿童共同建构、共同参与的活动。这样的课程目标鼓励把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发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励幼儿的个性特点,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性。课程随着教师和儿童的互动交往过程而不断展开、调整,不断发现、探索新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因而课程也是不断生成的,具有高度的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3.教师集课程实施者与主动的课程开发者于一体
传统的课程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课程是由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学科专家等制定的,教学就是由教师把这些预先制定的课程付诸实施的过程。正因如此,课程运作中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教师是主要的也是关键的课程实施者,但他对于教给学生什么,不应该教什么,应该在什么时候教,以什么方式来教等却没有任何发言权。“教师对知识的限定即是处理、准备‘药剂’,并按照‘处方’的剂量分配知识”。这种现状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实施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课程不再全部由国家统一制定,而有部分内容留给了地方和学校来开发和实施。如此以来,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课程发挥作用的主体,这与其说是对教师权利的认定,还不如说是对教师相关职责的设定。
课程开发中幼儿教师教育实践的转变
1.具有选择和生成课程及教育活动的本领
由于课程开发对幼儿教师来讲是一个新的领域,而要致力于这一活动,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显然目前幼儿教师中的大多数还没有承担这一任务的足够的能力。因此,幼儿教师具有选择和生成课程及教育活动的能力,在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和生成课程及教育活动的依据是国家和地方的纲要和课程指南,一般而言,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应在如何创造性地运用那些主要由课程专家和有丰富经验教师们编制的材料上下工夫,通过课程园本化的过程,使课程和教育活动能在最大程度上适合自己的教育对象,这样,他们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快快乐乐地与幼儿打交道了。
2.教师与其他课程设计者一起分享课程决策的权力
我在讲授实验仪器复习课的时候,就采用了这样的流程:首先课题名字改成:重温化学实验室。这样给学生以亲切的感觉。之后设计了以下环节:迷语阵、编题阵、归位阵、破坏阵、互助阵、替代阵、竞技实验场,生活替代品串串烧,让学生耳目一新。在迷语阵中,我列出了以下学生喜欢又切合仪器实际的迷面。如:叫管不通气,叫瓶又太细,装药虽不多,实验手不离;身体上下一样粗,体表标有小刻度,歪歪小嘴圆底脚,液体多少能告诉;有一老汉,双肩挑担,为人公正,偏心不干等迷面。这种有趣味的学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如在编题阵中,我打出来了要“善待仪器”并提出了相关的信息:1—2ml、凹液面最低处、湿抹面或沙土盖灭、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垫上石棉网等。
又如替代阵中,我写下了“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这样,能通过一系列的环节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摆脱了“书本”,回归到了学生自然学习的状态。而学生在讨论探究中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彰显着学习的迹象。教师只是巧妙驾驭,一定能激活课堂,让学习在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动态发展中进行量的积累,以达到整个教学效果质的飞跃。
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
注重让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累积知识如:学了《爱护水资源》这一课以后。让学生自己展开丰富的想象,自行设计节水徽记。同学们通过丰富的想象,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设计了不同风格的节水标记,表达了自己对节约用水的设想和建议。加深了学生们对本节课的深化学习,使学习变得有效。也让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除此,还引导学生学会扩展知识,办《化学报》,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使学生达到了共同进步,取长补短的目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也让学生对化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与把握。
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改装实验装置创设化学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如在讲授“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探究”的实验时,在探究焰心有白烟产生这个实验时,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我自制了一个弯管,然后插入焰心。又如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这个实验时,为了避免水气过多对验证氧气的影响,我也是设计了一个弯的导气管。
[摘 要]通过对国内有关旅游研究博士论文(包括博士后研究报告)与北美旅游研究博士论文的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和北关参与高层次旅
>> 旅游学学科树构建及旅游学研究的时空特征分析 以学术研究引领旅游学科发展 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 从2000~2009年《旅游学刊》载文统计探究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解构与重构:旅游学学科发展的新思维 试论旅游学的学科基础 浅议高等旅游教育发展与旅游学科体系构建 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旅游业发展变迁的旅游学科知识体系建设 社会学框架下的旅游学学科属性定位分析 评《旅游学学科体系框架与前沿领域》 旅游学科视角下的旅游文化概念研究 从混沌理论哲学观对旅游学混沌态及学科体系探讨 我国旅游学研究现状与学科体系建构研究 旅游学科研究进展及当前研究热点领域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学术研究的前沿关注(二) 旅游学的逻辑:在有关旅游学科问题的纷纭争论背后 关于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旅游学研究方法论体系研究 近五年国外旅游学研究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从旅游研究博士论文看旅游学学科发展 从旅游研究博士论文看旅游学学科发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通过对国内有关旅游研究博士论文(包括博士后研究报告)与北美旅游研究博士论文的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和北关参与高层次旅游研究的学科类别、学科参与度及选题背景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同时学科参与总体上分散但又相对集中的趋势都比较明显。文章最后就中国旅游学学科发展问题提出了建议。[关键词]旅游研究;博士论文;旅游学学科;中国国内;北美[中图分类号]P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6―0009―06
一、语文课外作业发展性评价的要素
(一)学科知识
虽然发展性评价强调的重点不是学科知识,但是学科知识也是高中生在学习中应该掌握的。高中生以掌握的学科知识为基础,有助于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所以,高中生发展性评价也不能忽视学科知识。
(二)综合素质
不同于传统评价,发展性评价除了学科知识,关注的是综合素质的评价,高中生更应该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除了教师的教学,学生更应该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来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学习讨论、交流和各种实践,锻炼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团队精神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发扬团结协作精神,遵守各项纪律和管理制度,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力,形成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发展潜力
语文课外作业的评价在考虑学生过去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由于高中生的特长与个性存在差异,其在发展潜力上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评价时应注重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技能的理解能力、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分析处理知识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等。
(四)评价方式和主体
以往学生评价的基点往往放在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上,从而评价方式被窄化为纸笔测试。发展性评价需要对高中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衡量,不同的评价项目由此而生。对于不同的评价项目,则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社会也参与到评价中,促使评价结果更加公平公正。
(五)改进计划
发展性评价在时间指向性上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为此,发展性评价也要做到对学生后续发展的规划。评价主体根据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来判断学生现状中的不足。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背景,提出有针对性、有个体特征的改进意见。
二、语文课外作业发展性评价的实施步骤
(一)明确评价的目标和内容
明确对学生语文课外作业的评价内容是评价工作的第一步。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述明确的评价内容,并最终形成评价指标。其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语文学科学习目标和学生一般性发展目标两个方面。
语文学科学习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学科学习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通常包括字词句的认知与使用,各种文体常识的掌握,一定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目标涉及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主要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提升几方面,注重学生语文素养、语文学习能力、同伴间的交流合作、个性与情感等综合素质发展目标。
在实施评价时,以上两种目标是相互包涵渗透的,要全面考虑。
(二)选择评价方法,设计评价工具
语文课外作业的评价倡导评价方式方法多样化,综合使用各种评价方法和工具,全面了解和评价学生在语文学习不同维度上的进步和发展情况。根据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多种评价方法与评价工具相结合,如,教师评语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成长档案袋等。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或者设计制作评价工具。
(三)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学习、作业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和数据
语文课外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其结果对评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收集作业结果时,要注意不同形式的结果收集,纸质作业可以直接收集,而讨论作业需要教师适当记录,实践作业可以收集学生的实践报告。收集的作业结果要涵盖学生的各个方面,优势领域和劣势领域,全面建立学生发展的客观资料档案。完成收集工作后,根据收集的资料,客观进行分析,形成对每个学生学习、作业情况的分析报告,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制订学生改进计划
语文课外作业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的之一是促使学生学会反思,发现并改进不足。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制订改进计划,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积极改进的意愿,认同改进计划,促进发展。
这样制订的改进计划充分关注个体差异,改进意见具有针对性和个体特征。还要讲究评价结果和改进计划的反馈方式和策略,针对于负面反馈,一般情况下不采用公开的方式进行反馈,使语文课外作业的评价真正发挥激励功效。
三、语文课外作业发展性评价的教学反馈作用
语文课外作业的功能并不局限于对学生产生影响,对教师也有积极的功能。通过布置语文课外作业,教师能很好地掌握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各种情况,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对教学的各种效果做出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授直线这个概念时,说:“同学们,你们可以把直线想象为黑板边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它可以穿过峰高谷深的大山,重峦迭嶂的高原,刺破气层星球,直到九霄云外而无穷无尽。”讲得可谓生动、优美、流畅,直线这个原始而又抽象的概念,便深深地映人学生的脑海中。
运用生动、优美、流畅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反之,假若我们数学教师以呆板的眼光看待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逻辑推理,用乏味、干瘪的课堂语言去解释概念、阐述定理,机械刻板地照本宣科,一味平铺直叙,学生听起来必然是味同嚼蜡、枯燥乏味,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厌倦的情绪,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准确、科学的教学课堂语言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优美流畅的课堂语言讲授知识,让学生听起来既感到清楚、透彻,又觉得富有情趣。把本来平淡的教材,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使数学课生气勃勃,妙趣横生,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师在不失严谨、准确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语言生动、优美和流畅呢,笔者结合心理学和自己的体会,从四个方面作肤浅的论述。
一、严谨的思维是课堂语言生动、优美、流畅的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想的直接实现。一个人如果思路混乱不清,不合逻辑,他说出的话无疑将会是杂乱无章,漏洞百出,没有条理,使人不知所云。这样的语言何谈生动、优美和流畅。尤其是数学教师,思维稍有不慎,其课堂语言不仅不会使人感到生动、优美和流畅,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准确、不科学、不信服。我们虽然提倡数学课堂语言应简洁、清楚,但这是在保证科学性和严谨的思维基础上而谈的。美,首先应该是真。因此,严谨的思维是数学课堂语言生动、优美和流畅的基础。
二、比喻是语言生动、优美、流畅的重要方式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形象、通俗浅显的道理,来说明比较复杂、抽象的事物或深奥难懂的道理。一个数学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巧妙地应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能把数学中枯燥乏味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和志向。例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中学的数学老师沈元,在讲述二百多年以来难住了无数著名数学家的哥德巴赫猜想这一命题时,把数学比作自然科学的皇后,把数论比作数学的皇冠,把哥德巴赫猜想比作皇冠上的明珠。正是这生动形象的比喻,在少年陈景润的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燃起了他理想的火花,使他坚韧地跋涉在数学的崎岖路上,不懈地努力和攀登,终于登上“1+2”的台阶,为摘取皇冠上的明珠架桥铺路。又如教师在讲解集合的表示法时,可把列举法、描述法分别比喻为“陈列样品”、“贴说明书”。在讲数学归纳法时,两大步骤比喻为“奠基”和“递推”等等。总之,数学教师应结合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适时地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这是使数学课堂语言生动、优美、流畅的一把钥匙。
三、真挚的感情是语言生动、优美、流畅的源泉
生动、优美、流畅的语言之所以令人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通俗易懂、准确无误和使人信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来源于讲话人情感的动人程度。若一个人讲出的话不带感情的烙印,那么他的语言就是呆板、生硬的。数学自有数学的个性,它没有文学式的多愁善感,没有历史中叱咤风云的气概,没有地理中的异国风情等,但它有简洁、明快的色彩和强烈的内在美。所以数学课堂语言应该给人一种严谨、朴素中见生动的美感。
数学课堂语言应该渗透进何种情感呢,
1、教师在课堂语言中应该渗透进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师爱是一种无私、博大的爱,一种道德的力量及教师崇高美的形象,也是教师打开学生心扉的关键。情之所至,顽石为开。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倾注对学生的热爱、关心、理解,便能激发起学生爱数学的火花。充满亲切韵味的数学课堂语言,将会使学生感到犹如小溪般柔美,宛若清泉般甘甜,这就是感情给语言增添的魅力。反之,倘若学生觉得教师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在那里完成任务,学生的心会凉了,给掌握知识带来难度。同时,教师对学生没有爱心、责任心,讲课时杂念不断,便会信口开河,不合逻辑。这对思维严谨和逻辑推理严密的数学,会造成很糟的后果。
2、仅有师爱是不够的,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还需要浸透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炽热之情。数学教师对数学知识有热爱之情,在课堂上,就会象一个人讲到自己喜爱的东西时,表现出来的那种不能自己,津津乐道,情表于言的兴奋精神,会禁不住地运用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和有趣的妙语,去揭示数学的抽象概念和深奥的道理。因此,爱学生、爱数学的情感与严谨的思维,切贴的比喻相结合,溶融在数学课堂语言之中,就能使数学课堂语言日趋生动、优美和流畅。
一、引言
旅游业是高增长高关联高波动产业。东南亚[①]游客入境旅游市场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细分市场,近几年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所占份额都在15%左右。对其进行监测和预警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平稳、快速地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瑞勒和劳弗(Riley&Love)认为,由于监测预警手段的通用性和旅游业的特殊性的矛盾,没有一种单一的预测方法能显示出独特的优势[②]。由于方法和数据的复合性,景气指数在石油、钢铁等行业都得到成功的应用。景气是对经济运行状况的一种综合性描述,用以说明经济的活跃程度[③]。景气指数又称景气度,是综合反映某一特定调查群体或某一社会经济现象所处的状态或发展趋势的一种指标,因而被称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报警器”[④]。所以,本文采用景气指数方法来对我国东南亚游客入境旅游市场进行监测和预警。
二、相关研究综述
从19世纪末期开始,国外就出现了定量对经济周期波动进行测定和预测的研究。1950年,美国经济统计学家穆尔(G.H.Moore)从近千个统计指标的时间序列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21个指标,并从中选出了先行、同步、滞后指标,开发了“扩散指数”(Diffusion Index,DI)的方法。由于DI不能表示经济周期波动的强弱程度旅游论文,即不能测定波动的振幅,新的景气指数——“合成指数”(Composite Index, CI)被开发了出来。“合成指数”计算过程中的突破性进展,是提出了将不同类指标分别进行标准化的方法,为不同类指标合成奠定了基础。因此CI不仅能反映景气变动方向,还能反映景气循环的振幅,从而弥补扩散指数的不足[⑤]。虽然景气指数在国外有了比较深刻的研究,但针对旅游景气的研究目前还很缺乏。
国内关于旅游景气指数的研究,大都是基于国外有关景气指数的相关理论。倪晓宁、戴斌[⑥]采用合成指数方法建立并估算了中国旅游市场景气指数;雷平[⑦]通过HP滤波方法构造了中国基于增长循环的外国游客入境旅游市场合成景气指数(CI),并分析了不同周期的主要成因;戴斌等[⑧][⑨]分别对中国的旅行社产业和饭店产业进行了景气指数的研究;游灏、伍进、张芳、黄艳玲[⑩]对星级酒店的景气波动进行研究。
纵观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都集中在整个旅游市场或旅游产业的景气指数的研究,还没有关于某个细分市场景气指数的探讨,基于此,本文选择东南亚入境旅游市场这一细分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免费论文。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景气指标的选取
本文收集了与东南亚入境旅游业相关的月度宏观经济指标、行业经济指标、东南亚5个客源国宏观经济指标等共68个作为潜在景气指标选择集,时间序列从1995年至2009年共14年。在经过具体的经济分析之后,剔除了信息重叠较大及相关度低(相关系数值低于0.5)的指标,最后筛选出11个景气指标,构建出东南亚入境旅游市场的先行、一致和滞后指标组。
首先考虑一致指标。本文以东南亚游客入境旅游人次为基准指标,所选择的东南亚游客入境旅游外汇收入[11]与基准指标的相关性非常好,(相关系数达到0.95)。东南亚游客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可以准确反映当年该旅游市场的繁荣程度。
其次考虑先行指标。旅游作为高层次的精神消费品,游客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入境游客。所以入境旅游市场将受到游客收入和本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利用SPSS17.0对所选择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GDP、人均国民收入、储蓄存款、消费支出、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6个景气指标。
最后是滞后指标,滞后指标的主要作用是确定拐点是否真正到来,本文选择了单位人民币兑换新加坡币汇率和泰铢汇率。相关数据序列来自国际金融统计资料库。
通过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有效地分析和预测东南亚游客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态势。
表1 东南亚游客入境旅游景气指标体系
指标组
指标名称
相关系数
权重
先行指标
(ACI)
GDP
0.81
0.209
人均国民收入
0.86
0.225
固定资产投资
0.76
0.165
储蓄存款
0.77
0.173
人均消费支出
0.92
0.228
进出口
0.64
一致指标
(NCI)
东南亚游客入境旅游人次
1.00
0.561
东南亚游客旅游外汇收入
0.95
0.439
滞后指标
(LCI)
新加坡币汇率
0.516
泰铢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