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2-05-02 22:38: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摄影师教学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篇1

塞曼效应是物理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实验。荷兰物理学家塞曼(Zeeman)在1896年发现把产生光谱的光源置于足够强的磁场中,磁场作用于发光体,使光谱发生变化,一条谱线即会分裂成几条偏振化的谱线,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这个现象的发现是对光的电磁理论的有力支持,证实了原子具有磁距和空间取向量子化,使人们对物质光谱、原子、分子有更多了解。

目前,许多高校都在开设这个实验,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是通过计算机仿真软件研究汞原子(546.1nm)谱线在磁场中的分裂情况;其二是掌握F-P标准具的结构、原理和调整方法。[1]

塞满效应实验涉及量子物理、光的偏振及原子能级等很多理论知识。但很多高校在开设这个实验时,学生对其中的很多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甚至根本就不了解,同时又由于这些知识比较抽象晦涩难懂,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实验的效果。而实验课讲授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20分钟,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把主要的理论和操作步骤讲解清楚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和反复的探讨,给出了以下实验教学方案。

一、实验简介

首先开门见山给出什么是赛曼效应。使学生马上开始进入学习状态。在讲解时给出由此发现,1902年塞曼与洛仑兹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会使学生对实验充满好奇和渴望。由于上边已介绍过塞满效应在此就不加赘述了。

二、仪器介绍

由于课前已经要求预习,其他仪器简单介绍,课上重点介绍F-P标准具,明确要求学生掌握F-P标准具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调整方法。其中调整方法部分也可以放在操作部分讲解。具体内容如下:

1. 结构:标准具是金属框架,透光部分由两块平行的玻璃片构成,为保证两玻璃片严格平行,有三个调解螺丝A、B、C分别负责上、下、左、右调节。

2. 原理:如图2所示,设两平行玻璃片相对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d,透射光束与水平轴线的夹角为θ,S为光源,一束平行入射光平行入射后,经过反射投射后汇聚在一起,任意两平行光束都满足干涉条件。干涉方程为2dcosθ=kλ,这也就是F-P标准具的工作原理[2]。

3. 调整方法:重点讲解怎样调F-P 标准具平行。(1)首先要明确根据什么判定两块玻璃片是否严格平行了。这里可以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讲解。(2)给出调整依据并解释原因。依据就是干涉方程:2dcosθ=kλ。可以先提问,然后以总结学生回答的形式解释原因。(3)根据调整方法进行调整。调整方法:鼠标单击左键调整螺丝,相应的板间距d减小,单击右键相应的板间距增大。根据所给的四个观察方向逐个观察调整。如看到干涉图样是动的,证明两玻璃片没有严格平行,就需要调整。让学生先选择自上向下观察,看到干涉圆环逐渐往外吐即干涉圆环半径自上向下逐渐增大。就此提出问题:由此判断两玻璃片的位置关系,由学生探讨判断后得出结论,然后根据调整方法进行调整,直到看到稳定均匀的干涉图样为止。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涉及量子物理、原子的外层结构及电子排布规律、原子跃迁、光的偏振、光谱线分裂等理论知识,由于实验课讲授理论的时间有限,本人按以下脉络解释赛曼跃迁产生的原因及谱线分裂的现象。

1. 在没有外磁场作用下即B=0时,一个原子体系受到外界激发,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如果释放出频率为v的一个光子,光子所具有的能量满足的条件是:hv=E2-E1。

2. 把光源置在足够强的外磁场中即B≠0,由于外磁场的作用,上下两个能级附加了新的能量ΔE2和ΔE1,由此使上下两个能级首先进行了分裂。[3]Hg 5461谱线,{6S7S}3S1 {6S6P}3P2能级跃迁产生,上一个能级分裂成3个,下个能级分裂成5个,如图2所示。正由于能级的分裂,原来只产生一条谱线的,现在就产生若干条了,这就是塞满效应产生的原因。[4]

3. 赛曼跃迁的选择定则

(1)从量子物理角度解释π、σ成分的产生。ΔM=0时为π成份;但当ΔJ=0时,M2=0到M1=0的跃迁被禁止。当ΔM=±1时,为σ成份。(M是磁量子数,ΔM是上下两个能级磁量子数之差。)[5]

(2)实验的主要内容:从垂直于磁场和平行于磁场两个方向观察塞满分裂的情况。当垂直于磁场方向观察时,会看到如图的9条谱线,都为线偏振光。其中,中央三条的光失量振动方向平行于磁场,称为π成分,两侧各三条共6条光矢量振动方向垂直于磁场,称为σ成分。当平行于磁场方向观察时π看不到了,只能看到6条σ成分,而且它由线偏振光转换成圆偏振光,三条左旋三条右旋。

(3)平行于磁场观察时σ成分偏振性与磁场方向及观察方向都有关。沿磁场正向观察时:ΔM=+1为右旋圆偏振光(σ+偏振),ΔM=-1为左旋圆偏振光(σ-偏振)。逆着磁场观察时:ΔM=+1为左旋圆偏振光,ΔM=-1为右旋圆偏振光。

四、实验操作及步骤

由于本实验是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来实现的,不涉及到太多的注意事项,操作部分教师可以尽量少讲解,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双击桌面大学物理仿真实验V2.0,找到塞曼效应实验,鼠标单击左键打开,来到主界面后鼠标单击右键看到主菜单,选择开始实验,能看到垂直和平行与磁场两个方向观察塞满效应。首先做垂直磁场的,然后做平行的。

1. 按光路图把实物图连接好,然后鼠标单击左键打开电源有光发出来,调整光路,使各个镜片中心与光线在同一水平线上。

2. 调整好光路鼠标放到F-P标准具上双击左键进入下一步,调整F-P标准具平行。调好之后切记不要直接关闭,鼠标单击左键返回调整状态才保存。

3. 返回到界面之后,鼠标单击右键选择实验项目。垂直时有两个项目需要做:鉴别两种偏振成分和观察塞满裂距的变化。首先看观察指导,按里边具体的要求进行操作,观察现象回答思考题即可。

4. 做好垂直的再做平行的,思路完全一样。做好之后退出即可。

结论:此教学方案讲解时间不会超过20分钟,但学生很清楚什么是塞曼效应,并能从理论和实验现象结合角度很好地理解塞曼效应产生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观察到Hg 5461谱线分裂的现象和谱线的特征,很好地掌握F-P标准具的结构、原理和调整方法。通过观察课上实验操作、课后当面调查及实验报告的情况,所有的反馈都非常好。可以说此种教学方案完全达到了塞满效应实验的目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思诚,王祖铨. 近代物理实验(第2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林木欣. 近代物理实验教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篇2

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备课时反复研究教学内容,围绕内容设计教学,可教学实施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认识模糊,或答非所问,或沉默以对……深入反思这类教学现象,就会发现这一般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有关。教学设计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学生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思维特点等都制约着教学过程与方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除了要研究教学内容外,还需要从儿童学习的视角出发,根据他们的学习需要和认知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并适当思考教学过程中合适的教学跟进。

一、从学生已知的视角设计教学

教学二年级《三位数加法的笔算(进位加)》,设计如下:

出示例题,让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85+143。

提问:这道题你会用竖式来计算吗?试一试。(让学生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

提问:谁来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学生交流所列的竖式和计算过程。)

追问:十位上8加4得12,怎么办?百位上只有加数1,得数为什么是2呢?

提问:观察一下,我们今天学的三位数加法,和昨天学的有什么不一样?(说明这叫“进位加”。)

归纳:小朋友自己先说说,三位数加法可以怎样算,再和全班同学分享。

上述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笔算两位数加法,掌握“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以及能笔算三位数不进位加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师利用学生的已有认识,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究,把“个位相加满十进1”的原理和方法迁移过来,通过尝试、交流及与前一节课内容的比较,认识所学的新内容及其特点,获得计算法则。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可以让学生认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体会知识形成过程,积累学习经验。

数学新知识的学习一般是原有知识的发展或应用。学生学习数学需要以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经验为基础。任何教学,只有明白学生的认知基础,才能找准由起点通向目标的路径,引领他们顺利地达到目标。因此,设计教学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背景和认知基础,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里生成新的知识经验,实现对新知识的自主建构。

二、从学生思维障碍的视角设计教学

教学《隔位退位减》,设计如下:

出示例题,列出算式204-108。

提问:这道题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请小朋友自己试着算一算。

多数学生会遇到障碍,教师用计数器演示计算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然后交流在计数器上算的过程。教师重点提问:退1时十位是0怎么办?十位上为什么是9-0?

要求:小朋友能把刚才的算法,在心里说一遍给自己听听吗?

提问:现在会在竖式上算了吗?如有问题互相讨论。(学生笔算,并指名板演。)

交流:今天的减法笔算遇到了什么新问题?现在你们又是怎样算的呢?

追问: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十位是0时要怎么办?十位上再减时用几减?为什么用9减?

学生学习隔位退位减的困难有两点:一是计算程序上的难点:从十位退1时,十位上是0怎么办?二是理解上的难点:十位上减时,为什么用9来减?教师立足学习者的角度,体会到学生的困难所在,先故意设置“陷阱”,让学生感知难点,接着用直观演示让学生“看”会计算,再“说一遍给自己听听”内化计算过程。借助计数器的演示,把抽象的算理和计算过程转化为学生可以看得见的操作过程,使学生有了合适的理解、掌握计算方法的途径,正确地理解并掌握了新的知识点。

儿童学习数学总会遇到困难,教师要撇开成年人思考问题的模式,立足于儿童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也就是说,要从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点入手,考虑儿童认识某个数学新内容时,会用什么方式沟通新知识与原有认识间的联系,其中学习或理解上的障碍有哪些,要用怎样的方法、手段才能有效解决,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措施突破难点,获得教学效果。

三、从学生思维认知特点的视角设计教学

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设计如下:

创设问

情境,列出算式25+34。

让学生自己思考口算方法,并在小组里交流可以怎样算,得数是多少。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25+34的不同算法,一般会有两种算法:(1)5+4=9,20+30=50,50+9=59;(2)20+30=50,5+4=9,50+9=59。

启发:还有不同算法吗?

篇3

在小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运用得较为广泛而且效果很好。但是如何创设英语教学情境,实现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他们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有着强烈的模仿意识,对角色的扮演具有浓厚的兴趣。实际上,让学生在课堂通过角色扮演,去体会课文中的各种情境,这样不仅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还能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自信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能够很好的展示他们“说”英语的水平,也给其他同学提供“听”英语的机会。教师可以结合课本教学内容,给小学生搭建身边常见的生活情景,让课本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帮助小学生将英语运用于实际生活。让他们充分的自由发挥思想,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不断变换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沟通交流能力,将学生从枯燥单调的英语单词、词组以及句型,抄写、默写、阅读、背诵中机械性重复中解脱出来,营造一种活泼的、生动的、学生更易接受的英语学习、记忆与练习的方法。以人教新起点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1”中“Lesson2”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清楚地进行方向的陈述,教师可以帮学生设定“新邻居到来”的情景,让学生角色扮演新邻居和老街坊,以教室为街道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充分掌握新学的方向词“go straight;turn right;turn left”并能巩固到上节课所学的方向词“across from;next to;between”。这样创建真情实景的英语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得到前所未有的乐趣,全面发展英语学习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中,自然地运用英语交流,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效的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趣味化的课堂教学活动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天生爱表演、爱表现,其实这对学习英语非常有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动静结合,把传统的机械训练变为灵活新颖的趣味练习。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到有兴趣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会主动的想要去获取知识技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方式来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小学生适合运用模仿、猜谜、游戏等活动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以人教新起点小学英语一年级上册Unit3《Animals》教学为例,我们在这个单元的英?Z学习重点是大量的动物词汇“cat;bird;rabbit;dog;duck;tiger;panda…”等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老师准备的,有关课本中出现的动物图片,来进行单词的学习,替换掉传统的板书式单词教学模式。然后教师再说出动物单词,让学生以模仿相对应单词的动物叫声来回答,这样反复的进行单词练习,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且学生也不会感到枯燥无聊。由传统的机械性拼读、教师领读、学生复读教学模式转换成看图片学单词、听声音巩固单词记忆的新颖教学模式。这样增强学生记忆又带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记忆思维,还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开展课堂合作教学活动

其实,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要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可以英语交流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开展课堂合作教学活动。在设计小组活动内容时,教师除了课本范围内容,还可以给学生设计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学生又很感兴趣的话题,促进小组成员间的讨论。在合作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求所有学生都需要用英语进行交谈,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团队展示,使得小学英语课堂“灵动”起来。通过课堂合作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更好的被调动,以昂扬饱满、积极活跃的心态参与到英语课堂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同时,教师以引导、启发为主,在学生合作探讨遇到问题时给予适当引导或帮助,以便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枯燥的教学氛围,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迈上一个新的阶段。

篇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政治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对人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2007年,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结合英语教学改革,探讨有效的教学途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已成为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通过开设英语影视课,不仅能够传授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传授国际文化知识,使学生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了解世界文化知识,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和文化素质。

一、开设英语影视课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1.理论依据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D.Krashen(1982)的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人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直接“教会”而“学得”,而是通过接触大量可理解的输入语言信息以后而“习得”(Acquisition)的,人习得语言的潜能生来就有。Krashen认为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输人材料”是习得成为可能的基本条件,语言的输入必须有足够的数量。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1972)也指出:“学生习得语言时不但习得语法,而且同时习得其它方面的内容,即语言是否可行、语言是否得体,以及语言的可接受性。”

根据输入假设和二语习得理论,学习者可通过理解略高于现有语言水平的输入而习得语言,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也习得语言的应用技能。英语影视为英语习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现实依据

第一,英语影视为学生提供了略高于现有语言水平的英语语料。英语影视语料基本上都是口语语料,比较简短,所用词汇一般也是常用词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学习理解和接受。

第二,英语影视为学生提供了语言使用的场景。较之于枯燥的文字语料,英语影视为学生提供了多彩的画面,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较为接近真实生活的使用场景,从而有助于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习得语言的应用技能。例如,通过观看影视,很多学生才明白,警察用枪指着罪犯时所说的“Freeze!”是“不许动”的意思,而不是学生经常在课本上看到的解释“冻结,冷冻,僵硬”。

第三,英语影视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真实的语料内容。电影大师希区柯克曾说过,电影就是剪掉平凡后的生活。一方面,英语影视的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英语影视的语言具有的自发性、无准备性、句式多变、直观性、语感较强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接近生活的真实语料。通过英语影视,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所讲的英语,从而为学生将来应对不同特点的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因为英语影视资料来源广泛,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观看学习。

第四,英语影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文化知识不仅包括语言知识,而且包括历史、宗教、价值观、社会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指出,历史与传统、宗教、价值观、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工业化程度、科技水平等)这些文化因素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比较大。通过英语影视,学生对以上这些文化因素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为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清除障碍。例如,通过观看同名小说改编的著名电影“Gone with the Wind”,学生不仅能领略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的景象,认识到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由兴盛到崩溃的历史和黑人奴隶制度,而且能够了解以女主人公Scarlet为代表的美国人民坚强独立的价值观。再如,通过观看美国探索频道的节目,学生在输入语言的同时,能够了解更多的自然、历史、文化知识,在无形中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质。

二、英语影视课的教学

目前,虽然各高校在英语教学中都或多或少利用英语影视辅助英语教学,但是多数院校以英语电影欣赏为主,而忽视电影以外的视频资料。同时,不少高校并未把英语影视开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只是在英语课过程中穿插几部英语原版影片欣赏。另外,由于长期以来缺乏一套相对系统而科学的适宜英语影视教学使用的教材作为操作性强的客观依据,许多教师在教学各环节的安排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由于目前英语影视课教学存在着上述问题,使得这一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未能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明确英语影视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有针对性地克服英语影视教学存在的问题,继而改进英语影视教学方式确有必要。

1.英语影视课不等于英语电影欣赏。

目前,各高校每节课时长是40至50分钟,而英语电影时长基本在110分钟左右,总的来说,加上课间休息时间,两节课恰好能看完一部英语电影。同时,电影的故事性、直观性、视听结合等特点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英语电影欣赏在英语影视教学中占较大的比重。但是不能把英语影视课等同于英语电影欣赏。一方面,英语电影只是英语影视的一部分。英语影视应该包括英语电影、英语电视剧、英语新闻、英语访谈、英语纪录片等各种英语视频资料。除了各种题材的英语电影以外,许多英语学习者耳熟能详的电视剧和纪录片,如“Friends”、“Growing Pains”、“Ugly Betty”、“Desperate Housewives”、“Everybody Loves Remond”、“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ic”等都可以作为教学材料。另一方面,不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仅仅让学生欣赏电影的故事情节和艺术性,虽然能够保持大量的语言输入,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强,往往只关注电影的故事情节,而忽视英语语言、文化等信息的输入,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既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规定: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不同,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中,将英语影视课开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就高等职业院校而言,一方面,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口语、听力能力普遍不高,文化知识较为匮乏。另一方面,根据教学中“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可以将英语影视课开设为选修课,作为英语必修课的有益补充,通过英语影视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综合文化知识。

3.语言、文化、能力兼顾。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把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作为教学目标,因此,在英语影视课的设计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观看优秀的影视节目,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另一方面,要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考虑在内,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过程中的安排上,第一,要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帮助、促进学生做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第二,在教授语言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第三,在语言输入的同时,要注重语言输出,从听、说、写、译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日常测试与阶段性考核并重。

日常测试与阶段性考核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检验学习效果、查漏补缺的重要方式。在英语影视课的教学中,首先要重视日常测试,将测试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任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给学生布置任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听、说、写、译基本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素质。如,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检验学生听、说的能力;可通过主题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影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可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可通过撰写读后感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通过书面测验,检验学生学到的文化知识,等等。其次,要重视阶段性考核。阶段性考核应以考核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文化知识为目的,使学生总结回顾一段时间内学到的知识,并能够将不同影视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融会贯通。

三、总结

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各高校开设英语影视课可以作为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开设英语影视课的同时,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优秀影视素材进行分类、整理并加以标注,尽快编写出适宜英语影视教学的教材;也可以根据各高校不同的特点,建立适合自身需求的小型英语影视语料库,一方面为英语影视课的教学提供素材;另一方面也能辅助《基础英语》、《英美文化》、《英语口语》等课程的日常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坚林,谷志忠.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晰――对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新解读[J].外语电化教学,2008,1.

[2]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在小学阶段要累积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其中有2500个在认识基础上,还要会写、会用,这个任务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重。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识字教学设计,顺应小学生的识字规律,通过文化渗透、趣味设计、关联设计和交互式设计,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

一、在识字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在识字教学中不能把识字当作简单的教学任务来完成,教师要在理解和把握汉字的文化意蕴基础上,将汉字在历史发展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传达给学生,让他们能深刻地理解字形、字意,从而能在文章中更好地把握文字的妙用,实现对文章的深层理解,提高整体的语文学习效率。

比如汉字中有优秀的传统美德。古人在造字时,把自己对道德的标准也融入造字中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字的文化剖析,让小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字的意义和用法。以“忠信孝”为例,“忠”字,“中”字的发音,从心出发,要尽心尽力,对国家和人要以赤诚之心无私奉献;“信”字,部首为“人”字,人旁边是言,即做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时刻不忘自己说过的话,要做到言而有信;“孝”字,上面与老人的“老”字相同,代表老人,下面是子女的“子”,中国历来有养儿防老的说法,甚至对古代女人而言,三从四德中也说“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两种说法都是指父母老了要依仗儿子而活,所以,儿女尽心侍奉老人就是孝顺。

还可以从字的起源来讲,以“忠信孝义”中的“义”来讲,它是“x”的简体字,上面是“羊”,下面是“我”,在甲骨文里,“x”表示一个人手里拿着兵器,头上戴着羊角作为装饰,很威风的样子,羊在我国文化里是祭祀的主要用品,表征美好的事物,所以“x”字上面的“羊”特指具有审判功能的羊,因此“x”是古人对道德的规范;在教“家”字时,对“家”字进行拆分,上面的“宀”代表了房屋,下面的“豕”是猪的意思,在很久以前汉族人有着“屋内有豕为家”的文化观念,即使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很多人家里都养着鸡或者猪。

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对形近字的错误书写,比如对“祈”和“初”这两个字的偏旁部首很容易搞混,老师形意结合开展讲解,这样讲解,学生在下次书写时就会想到:裁剪衣服,所以部首是衣,印象深刻就不会再写错了。

中国汉字的文化内涵身后,从形、音、情等多方面都可以对汉字进行文化解读,教师抓住识字教学的重点,配以适当的文化解读,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

二、对汉字进行关联设计

识字是我们学好汉语的基础,学生只有打好识字基础,增加识字量,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而通过对汉字的关联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汉字,而单个的汉字属于零散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关联设计,把这些零散的汉字串联起来,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加快识字的进程,对相近的汉字更好地区分。这里就是从构词法来进行识字设计。

对同一部首的汉字进行总结。在学生识字量较少时,将已经学过的同一部首的汉字进行总结,以“马”字旁为例,将学生学过的“驾”“驿”“骆驼”等字集合起来,请学生分析体会,从而认识到“马”字已经与马车、奔跑、驾车等意义紧密联系起来,在以后学到马字旁的汉字时,学生可以形象地联系字意猜想;对相同部分加上不同偏旁组成的字。如对“木”加上不同的偏旁,形成了“呆”“林”“杏”“休”等,还有“底”和“低”“桥”和“轿”“线”和“钱”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新旧知识进行串联教学,或者根据这种构词法进行文字构词游戏,由教师提供偏旁部首,由学生在小组中积累答案,看哪个小组识字更多。这种关联设计和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巩固识字记忆。

三、对汉字进行交互式设计

篇6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85-001

目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研究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无论听课学习还是外出交流,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语篇教学的研讨课。然而,何谓语篇?语篇教学的目的又是什么?如何达到语篇教学的目的?又如何进行语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在热闹的课堂背后冷静思考。

由王宗炎先生主编的《英汉语言应用学词典》给出了定义:语篇“指口头或书面语的一个单位,或短或长。一个语篇或许只有一个词,如书写在出口处的Exit;也可能是很长的一段话或文字……”语篇教学要起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文章能力的目的。

板书素有“微型教案”之称,是传统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一节课教学的灵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好的板书直观、简便,可以清晰的反映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4] (刘巧平2007:39)笔者认为,不同课型的板书应有其特点。对于语篇教学的故事教学而言,板书的设计应该体现语篇教学的整体性和交际性等特征,要有利于实现语篇教学的目的。然而在最近的语篇教学研讨中,笔者发现,多数上课教师能够重视情境创设的整体性和生动性,注意在情境创设上达到语篇教学的目的,然而对于对教学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的板书设计,却疏于理会或设计不够合理。很多老师在公开课上,不惜花费大气力打印出各种漂亮的图片和文字,将其贴在黑板上,板书看上去缤纷夺目,争奇斗艳。然而,只要深入的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板书只是缤纷词句和精美图片的堆砌,是所谓的教师认为会阻碍学生理解语篇的重点词句的呈现,没有语篇教学所特有的整体性和交际性,更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分析文章能力的目的,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甚微。

笔者经过长期的语篇教学观察和实践,总结了语篇教学板书设计的几个特征。下面结合语篇教学的特点,以朗文公司出版的Welcome to English 3A故事教学为例,从“整体性、交际性和启发性”三个方面对语篇教学的板书设计进行探讨。

一、整体性

Z.Harries在其Discourse Analysis一文中提到:语言不是存在于零散的词或句中,而是存在于着的语篇中。5语篇教学的重要特征就是它是一个整体,把语篇肢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词组或句子都不符合语篇教学整体性特征。因此,作为故事教学内容灵魂的板书,也应当注意设计的整体性。

Chapter5的故事讲述了主人公Mary邀请她的盲人朋友Stella到家中做客时发生的事情。在Mary的家里,Stella用手摸了sofa和cushion,以及Mary从叔叔那里得到pretty stones,并说出了表示感觉的soft, smooth,hard。后来,Mary考虑到Stella 是盲人,因此,准备让她听音乐或故事。然而,Stella说I can read you a story. Stella拿出自己的盲文书给Mary感觉。故事中出现了一些没有学过的语言点,如What would you like? 词组如get…from…, in Braille,show …to…等。

二、交际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故事教学的板书设计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达到交际能力,因此,板书设计要有交际性。故事教学中,要达到交际性,很好的一种方式就是将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物,特别是主人翁做成卡片,方便讲故事时随着内容的发展在黑板上移动,展现交际的灵动效果,又可以在故事讲完之后作为复述故事的道具。

三、启发性

朗文教材中的每一则故事的编排都十分用心,生动、有趣、活泼、富有哲理并值得思考。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几乎每一个故事都有其值得思考的地方,通过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critical thinking(评判性思维),而这,也是故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好的故事教学板书设计不仅应该有利于学生理解故事,复述故事,更要有利于学生对故事进行思考,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理解了故事内容后,老师简单的一两个问题抛出去给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故事,并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故事二为例,根据故事内容,刚一开始Mr Wind认为自己很强壮,可以做任何事情,于是我将strong, can do anything, can blow their clothes off写在了Mr Wind的后面。然而故事结束后,我们发现Mr Wind并不能将行人的衣服吹掉,反倒是和气的Miss Sun对着人们微微笑就让人们很自然的脱掉了外套。读完故事,我问学生:Is Mr Wind strong? Can he do anything? Can he blow people’s clothes off? Do you like him? Why or why not? 并将几个大大的问号板书到黑板上,这几个大大的红色的问号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学生说:No, he can’t do anything. I don’t like him. Because he is too rude to people. 通过板书上大大的问号,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这样的板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更有利于学生分析故事,实现了课标中倡导的“学以致用”,使学生在自己分析的过程中得到了启发。

篇7

市场营销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科技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的主要授课内容包括市场营销概念解读、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目标市场选择战略和市场营销策略等,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我国市场规律、了解我国市场秩序,并能够用上述理论进行市场调研、解决实际问题。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所有课程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这是根本的、基础的、不可动摇的[1]。在此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及专业素养。

1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教学问题剖析及思政元素挖掘

1.1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教学问题剖析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虽然市场营销理论引入我国已有三十多年,但是目前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依旧存在教学模式陈旧、教学目的不清晰、实践教学机会少、教学理论不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2]。在从事市场营销教学工作的四年时间里,笔者通过访谈学生、教师互评、采访专家等途径了解到,仅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市场营销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1教学案例陈旧,缺乏吸引力案例教学法是市场营销课程中被普遍认同的有效教学方法,优秀的案例对于学生理解理论、应用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而言市场营销学课程中应用的案例多为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案例,虽较为经典,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陈年案例一方面难以适应当前市场规律,另一方面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

1.1.2缺乏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与本专业的结合市场营销学是管理学下属学科,是众多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师在讲授市场营销课程时,需要将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与本行业的实际情况融会贯通。但是由于目前很多讲授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师缺少行业工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较少结合专业特点和所属行业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对行业市场认知缺乏,专业认同不足。

1.1.3对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不足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尤其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3]。在目前市场营销学授课中,教师对理论的讲解是较为成熟的,但是学生缺乏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机会。最终,学生仅掌握了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相关应用操作技能缺失。

1.2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之后,众多教师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可以将这些要素总结为对家国情怀的弘扬、对个人品格的提升以及对专业素养与科学精神探究三方面。其中对家国情怀的弘扬包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等,对个人品格的提升包括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等,对专业素养的提升与科学精神的探究包括建立专业认同、坚持学术诚信、具有批判精神等。

2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设计

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同时,教师也需要将这些元素整合并自然融入授课中,使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进而实现最大效用。市场营销学课程一般以案例引入、理论介绍、学生讨论、理论总结作为授课思路。将思政元素与上述四个阶段进行融合,便能够形成一个关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范式。

2.1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案例引出理论

案例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优秀案例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能让学生产生真实的共鸣,其思政教育效果远甚于单纯的说教。[4]将思政元素融入案例中是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的第一步。在选取导入案例时,要能够融入思政元素,例如优秀国货品牌营销示例、国内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优秀人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企业以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外优秀企业营销案例,都可作为导入案例。另外在案例的选取方面要注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引入优秀的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案例。

2.2结合旅游市场现状讲解市场营销学基础理论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作为营销者,必须了解围绕顾客关系管理和伙伴关系管理的微观和宏观因素[4]。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不能单讲理论不谈实际,而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发展的趋势、了解与行业发展有关的相关政策、分析游客行为特征的变化等,并能够将这些趋势和变化应用到课堂中,改变单讲理论不讲实际的授课方式。为此,教师也需要以身作则地走出去,多与行业接触,了解行业前沿及企业用人需求,培养行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例如,在“产品策略”这一章中,可以将旅游服务这一无形产品与有形产品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旅游行业及旅游产品的认知;在“渠道策略”这一章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旅行社销售渠道与目前OTA销售渠道的不同等。2.3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市场营销学始终强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另一方面,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导这一观念深入人心。这两点都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契合。因此在进行市场营销学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指导,多采用项目式教学的方法,通过翻转课堂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例如在市场调研相关章节,可以安排学生自主选题,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并展示自己的调研成果。

2.4将营销道德作为升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市场营销学是将人置于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考验人的品质与职业道德。[5]尤其是网络营销飞速发展的时代,种种不良营销行为涌现,使大众对营销的误解不断加深,甚至学生在学习市场营销时也会带入不良营销的观念。但是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所用的大多数主流教材中,仅提及市场营销观念中的社会营销观念时,会对营销道德的内容进行讲解。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树立营销道德成为授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可以在每节课后对课程内容进行升华。例如,在竞争策略中强调公平竞争、反对恶意竞争,产品策略中强调产品质量是营销的基础,沟通策略中反对虚假宣传等不端营销行为等,以此引发学生对营销道德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项波.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4):153.

[2]马晓燕.高校市场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评《市场营销学》[J].学术论坛,2015(4):178.

[3]谭娟,龙桂杰.基于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5):87.

篇8

小学低年级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图片非常感兴趣。这需要教师用大量的时间来制作各种教学图片。比如,学生认识各种动物时,我就把这些动物制作成头饰,每次上课时我就自己戴着头饰走进教室,小朋友们就会用汉语说,好可爱的小猴子。于是我就接着用英语说:“Hello!I am a monkey.”接着让学生一起读这个动物的单词,教读几遍之后就让学生自己上来戴起小猴子的头饰说:“Hello!I am a monkey.”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争着上台表演。以后学了其它动物就可以让几个学生同时戴着头饰互相问好。另外,还让学生作各种动物的动作或声音,让其它的学生来猜猜是什么动物。这样,学生不但学得快,还记得牢,也增加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2.利用音乐创设情景,烘托英语课堂气氛。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运用童谣、歌曲,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可知,他们模仿力强,对新鲜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有意注意时间短,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穿插一些童谣、歌曲,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可以把小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使紧张的学习氛围变成轻松愉快的“音乐课”。

3.运用体态语,创设活动情景。

低年级的学生好动,活动量大,在教学英语动作的单词时,我就利用这一特点边教边做动作,让学生也边说边跟着我做动作。如:jump,我就跳。run,我就跑。fly,我就作飞的动作。Dance,我就作跳舞的动作。他们学得轻松,我教得也轻松。等学生基本掌握之后,就让学生上台表演各种动作,学生对这种活动最感兴趣,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说起来,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与面可达100%,学生学得快,掌握得也快。另外,学习喜、怒、哀、乐等表情时,我就作一个表情教一个相应的单词,如微笑―smile,哭―cry,悲伤―sad,笑―laugh等。等学生基本掌握后,我作表情,学生说相应的词语,然后让学生上台表演。或者我说单词,学生作相应的表情,前者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后者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就能迅速地掌握所学知识。又如在教“monkey”时,教师左手反遮前额,眼珠上下转动,四处张望,右手抓耳挠腮,这样,一只小猴的形象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也可边做动作边说英语。巩固练习时,可听英语模仿动物的叫声或用形态表现,也可以听叫声、看形象,用英语来猜动物的名称。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人人都在参与、学习。学生在玩、说、学的情景教学中深深感到“英语真有趣”。

篇9

“微课”(microlecture)是指基于视频载体或“微视频”全方位记录教师课内、课外教学某个知识点、重难点的活动过程,其核心内容包括围绕课例片段形成的课堂教学视频、和主题有关的素材课件、教学设计、课堂的教学反思、课上课下的练习测试、课后学生提供的反馈与其他教师的点评等。这些内容通过某种呈现方式联合形成了主题式的半结构化“小环境”,教学资源利用率相对较高。故此,“微课”和传统教学方式具有相同之处,但又在继承基础上实现了教学资源应用方式的创新。“微课”的特点主要有四个:一是教学时间相对较短;二是教学内容少儿精细;三是教学资源容量相对偏少;四是多种资源相互整合实现“情景化”。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微课”不仅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创新,还是对以往听评课模式的突破。在电子备课与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进资源应用的反思,大大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在微课资源库基础上,全面开展校本研修以及区域性的网络教研,有利于促进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微课程现实作用颇为明显。它既契合了学生学习多种学科知识的个性化需要,使学生能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又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夯实已有的知识体系,是一种优质的补充、拓展教与学资源的手段。尤其是移动网络和智能移动数码产品广泛普及,以“微课”为基础的远程学习、移动学习等会逐渐遍布教育系统,“微课”必将转变成常用的教与学方式。总而言之,微课的有效教学设计意味着中学英语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教学过程快乐有趣,学生能力素质提高,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一、“微课”在中学英语有效教学设计和实践

1.关于“微课”的应用――利用思维导图来设计教学。微课的应用应以课堂有效教学为主体,应从学生提升学生素质为关键,重点聚焦学生课内单一资源学习与“微课”开发,通过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使之掌握课堂教学易被忽视的细节。英语“微课”应着重梳理英语学科基本特征与专业教学需求,缕清重难点知识,寻找某个小切入点,比如:动词词组辨析、专题口语训练和写作训练等,均可制作成微课。设计英语“微课”,应统筹上位规划与下位“微课”支持,打造资源丰富的素材库,实现资源优化与共享,从而完善教学模式。根据知识结构体系制作有系列性的知识点微课,同一学科的老师可以分配设计任务,这样避免重复劳动,也能互相借鉴。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所创建的一种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顺应了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以直观形象的方法将各种观点在图上表达出来,使人的思维可视化,是一种帮助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不少学生反映,面对英语教学,感觉自己无话可说或无从下笔,其实这是因为他们用英语来组织思维的能力没有形成,而且也缺乏类似的经验。因此,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在最短时间分析出“微课”教学内容、信息排列顺序以及逻辑层次,“微课”教学内容就能更好地贯彻到n堂教学中,因为这种思维导图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Application Letter”的微课写作教学为例,教师即可以思维导图为手段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围绕自己的“资格条件”进行构思活动。如学习背景、实践经验、资格证书等,作为“微课”教学设计的提纲,如下图所示。

2.关于“微课”的实践。从实用性来讲,微课要帮助学生培养起英语应用能力,养成与学科特点、学生学习个性保持一致的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设计的选题要能用来渲染气氛、课堂引入、重难点剖析、巩固迁移。

利用微课分析教材、目标的确定,能使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破解英语教学难点等。但是,英语微课不能完全替代PPT课件,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突破。“微课”视频要与学生共享,供学生随时观看,清楚地了解课程知识点,这对学生巩固知识和进一步拓展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微课不能占据整堂课,在使用中要有一个度。在更多时候,可以作为现教学模式下的一种教学辅助。英语“微课”针对某一个知识点的突破,对后进生和不爱提问的学生的提高很有帮助。要经过一个精心制作、反复推敲,修改完善的过程,适合作为某一阶段教学设计成果。可以按照章节的知识点来进行设计教学,可以采用“难点――突破;重点――落实;激趣的切入点――引导”方式。

二、中学英语“微课”有效设计和实践问题的处理

“微课”设计现场并不包含学生,但这不意味着执教者可以忽视学生。与常规教学相同,“微课”教学亦需要教师全面展示教学流程。在该教学流程中,“学生活动”仍旧存在,教师仍要保持与之互动,该提问便提问,该布置任务还是要布置任务,该指导与点拨还必须要积极进行指导与点拨。这些流程环节均需在视频中得到呈现。只是指教者无法跟踪学生的实际操作,只能暂时假设学生已完成任务并得出了某种结果或遇到了某些问题。这些假设、点拨评价等到位与否,主要取决于执教者研究学生的程度。若在设计“微课”时,执教者便已清楚地把握学生群体情况,则其能充分做到“场上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微课”与常规课程教学不同,其时间非常有限,课程内容相对较少,此时,执教者要妥善处理好课程量,使之恰如其分,但又不缺失重难点。若课程量太大,讲解点必然会过于分散;若课程量太小,讲解点容易空洞,重难点不清晰。因此,如何恰到好处布局教学内容值得深思。“微课”同样需要板书,但“微课”上的板书会更注重提炼知识精华,且课程量大小矛盾更明显。若板书内容太多,容易加重课程负担;若板书内容太少,极易出现表意不清问题,致使教学效果无法达成预期。

合理把握教学节奏,防止速度过快或过慢。讲解教学重难点部分时,执教者的语速等要保持慢、稳而准。讲解非重点时,则一掠而过。要使“微课”达成理想效果,应做好以下细节工作:

(1)转进课题的速度要快。因“微课”课时短,必须要快速引进课题。可设置与课题有关的问题或题目进行引入;用原有知识导入;用生活现象或者当下遇到的实际问题导入;直接开门见山导入;(2)讲解内容时应有清晰的线索。讲解“微课”内容时,应尽量保持一条集中的线索,重点突出课程的关键内容,详细深入地解剖内容。讲解过程中,既可直接讲授,又可采取启发引导方式,尽可能在短时间内讲解完成所有课题任务;(3)执教者语言应保持得体。“微课”讲解时,因基本不关注学生活动,故此执教者的讲解水平颇得关注。教师语言不仅要生动富有感染力,还要具有准确的逻辑性,简洁但保持平稳;(4)板书要简约。“微课”板书不在多,在精,能切实起到提示内容要点的引导功能即可。一般而言,板书可事先准确,用挂图等多种方式放在显眼的位置上,节约板书获取时间;(5)课后要及时做好总结。“微课”即将结束时,要及时进行总结。一般用2-3分钟归纳总结课堂内容,完善课堂结构。在对内容进行总结时应注意总结学科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丽.中学英语微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5(4).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066―01

1Simmarketing营销模拟实验室简介

营销模拟实验室是在虚拟的营销环境下,让学生担当虚拟企业的营销人员的相应角色,通过各个虚拟的营销实务的分析,承担相应的营销角色,从而得出营销决策的结果,并未下一个阶段的营销分析提出依据的营销活动过程,在一次完整的营销活动过程中,虚拟企业的营销过程从市场调研、市场环境的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析、产品研发、价格制定、市场和销售及安排广告的投放及各种财务指标的核算和分析等相关活动,在这种虚拟营销的环境下都会涉及和安排相应的训练和演练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授课的针对性及理论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结合。

〖HT5H〗2Simmarketing营销模拟实验室环境下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

2.1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

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在掌握了一定的市场营销学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结合Simmarketing营销模拟软件对虚拟营销实务操作进行的专题培训或是相关知识点的对应练习,它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可操作性和理论知识的应用性,紧密结合虚拟企业的营销岗位所面临的实际的具体的问题,从而通过不断的反复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营销的实战能力。模拟营销环境下市场营销学的实践教学模块有:企业经营哲学、认识企业营销环境、企业营销环境的常规分析:机会威胁矩阵、SWOT分析、BCG矩阵分析、通用电器的GE模型分析等、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组织市场购买行为模式、竞争策略分析、营销组合策略分析、营销管理分析等相关实训内容。

2.2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

《市场调查与预测》作为市场营销的专业主干课,实践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虚拟的营销实践操作,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营销模拟软件中市场调查及对企业经营业务的预测中,软件业给出了大量的介绍和相关的模拟练习,这些都使得学生比较直观的感受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具体知识点,如在模拟营销软件中有关护肤品的营销推广需要学生利用市场调查与预测中实验法的相关知识,在营销模拟实践环节中,软件设置了是实验法的相关练习和知识点复习环节,使得学生理论和模拟的实践充分融合在一起。模拟营销环境下的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实训模块主要包括:各种调查方法的应用:文案调查操作、各种市场观察法和访问法、问卷调查法的应用、实验调查法和态度测量表法、市场抽样调查方法(常见的随机抽样技术的应用)、判断分析市场预测的基本方法等。

2.3消费者行为学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

消费行为学研究的是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其中所蕴含的使用商品或是劳务的行为规律性,从而让企业了解或是认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消费欲望,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营销策略,比如,通过对消费者购物心理及行为的研究,将大量的潜在需求转变成现实的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反过来促进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地满足潜在消费者的需要,等等,这些都是对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结果。模拟营销软件结合这一点设置很多虚拟消费场景,在手机销售、家电类产品销售的模拟练习环节都融入了大量的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过程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根据虚拟营销活动的销售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最终形成分析报告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4现代推销技巧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

现代推销技巧此门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市场营销学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消费者心理学的内容,通过不断地训练,成为合格的销售人员,这样毕业后才能较快的适应现代企业的谈判与推销工作的需要。针对该门课程营销模拟实验室的环境下可以开展相应的实训实践活动,在实训中都设有相应的训练模块如在推销人员的招聘与甄选,推销人员的培训环节,如何能成功地推销自己及所销售的商品;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独立地进行产品的推销、介绍和说明,从而引起消费者的的兴趣;能够分析客户的的异议打破僵局,灵活处理各种销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效率的利用成交机会,不断促进成交;强化客户关系管理,等等一连串的模拟过程,试图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融入到虚拟的销售的场景之中。

2.5市场营销策划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