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时间:2022-11-19 04:04: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篇1

儿童能否得以健康良好发展,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他人的激励,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善于自我反思行为,敢于质疑的精神是最重要的因素。

一、激励,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有效手段

一个人即使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具有能力意识,也需要以别人的激励为契机。有经验的教师都明白,教师的每一次鼓励,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表示肯定的简单体态动作,都能激发儿童发奋努力的自信心和内动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是非判别能力很弱,他们往往以成人的表扬与批评来判别自己行为的对与错,因而,他们的每一次行为表现都渴望能得到教师或家长的的评价,并在每一次肯定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这种喜悦的心境下,学生的思维比常态下更活跃,兴趣更浓烈,这就为高效率的教学奠定了心理基础。由此可见,成功的教学手段不是强制,不是命令,而是激励。人文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上进心,都想进步,都想发展。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儿童潜能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模式,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利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是增强儿童学习自信心的关键。

二、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因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好奇情趣。渴望好奇情趣的满足,避苦求乐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无止境的本能欲望。儿童对学习有兴趣,就能在学习中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态,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为满足这种好奇心,学生就要看、就要听、就要问、就要想,就要动手操作、探索、研究、实践,兴趣来了,尽头足了,注意力集中了,思维也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油然而生了,学习怎能不有效呢?要想使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经久不衰,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摆正教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废弃师道尊严,在教学中以极大热情关注每一位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用真情实感激起学生学习的热烈情趣。其次,教师尽可能地运用启发式谈话、情境创设等各种新颖教学手段和电脑动漫等现代教学技术,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比如,在学习《海底世界》一课时,我以播放海底世界录像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了解海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海底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三、反思是正确思维的根本保证

《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格言都强调了反思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它能让感性的实践升华成理性的经验。有个性、 有主见的孩子是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既要注重培养儿童敢于直抒胸意的优秀品质,也要注重培养儿童勇于直面自我的良好个性。在整个教学中,要善于用科学的眼光,敏锐地捕捉时机,及时激励、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我,通过不断反思自己、不断解剖自己,克服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自己正确的思维形成。例如,在学习《蘑菇奖给谁》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就“蘑菇能不能奖给小黑兔”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经过辩论,大多数学生认为可以将蘑菇奖给小黑兔,理由是,在比赛前妈妈并没有规定比赛要求,也没有指定比赛对手,小黑兔选择弱者轻而易举地获胜是聪明的表现。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如果你是一只小兔子,愿意做一个像小白兔一样勇于挑战强者的人,还是做一个像小黑兔一样轻而易举战胜弱者的人呢?哪一种人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利?经过思想斗争和思维的不断碰撞,孩子们对自己的想法有了清醒的认识,个个表示,要向小白兔学习,敢于挑战强者,做一个勇敢的人。此后,在学习《蚂蚁蝈蝈》一课时,对蚂蚁的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和蝈蝈的懦弱懒惰的性情,又进行了一场讨论。可喜的是孩子们已不再向学习《蘑菇奖给谁》时那样人云亦云了,他们开始大胆地、批判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蚂蚁和蝈蝈各有各的劳动观念,但自己更欣赏蚂蚁,做一个勤劳勇敢的人,不愿做“无远虑”的蝈蝈。 从两课讨论的情况看,似似乎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差异,但却透视出来两种不同的思维,两种不同的思想。如果我们听之任之,忽略这一细节,不加引导儿童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事物,审视自我,就会严重阻碍儿童崇高的人生观的形成。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该宽容时就宽容,该苛求时一定要苛求,否则将会导致儿童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只有常常启迪他们审视自我,自省自悟,才能养成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的优秀品质。

篇2

Abstract: Teaching tact means that teachers should have a kind of ability with sensitive ,swift and correct judgments and actions when facing complicated teaching situations. Teaching tac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ity, which can be pided into empirical teaching tact and creative teaching tact according to its degree of complexity.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eaching tact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thei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ing arts, accumulation of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improvement of the competenc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 words: teaching tact; teacher; classroom teaching

教学活动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二重性,长期以来,人们受“科学主义”研究方法的影响,较为重视对教学科学性的研究,而对教学艺术性的研究显得不足。教学艺术性是教学人文性的反映,它一般表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因此常常作为教师钻研的内容之一。事实上,随着教育研究中“人文主义”研究方法的兴起,对课堂中教学艺术的研究正在成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课堂志”[1]这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主,对课堂教学智慧进行专门研究,力图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研究教学的艺术性。

一、教学智慧的内涵

什么是智慧?《辞海》上解释为“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2]

在英文《韦氏大学词典》(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将智慧(tact)定义为“一种对言行的敏感,以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或者避免触犯别人。”智慧常常和机智同义,是指一种全身心的、敏感的、审美的投入到做事中去而表现出的综合能力。智慧活动具有人际间性和规范性的特点,是活动者瞬间知道该怎么做,并与他人相处的临场能力和才艺。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讲的那样“展现智慧的人似乎都具有在复杂而微妙的情境中迅速地、十分有把握地和恰当地行动的能力。”[3](165)可见,智慧是人在活动过程中,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智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虽然我们说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智商,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它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安身立命、直面人生、应对生活的一种最高境界的品质和状态。但智慧还是与人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个体的智商、人生的阅历、能力的水平、知识程度等密切相关,尤其是智慧与教育的质量关系特殊,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会影响一个人做事时表现的智慧水平。“好的教育有利于人的智慧的发展,不良的教育条件有可能限制和压抑人的智慧的发展,只有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人。”[4]难怪一些教育家批评中世纪的教育时指出学校变成了屠宰青少年智慧的场所,也难怪今天一些人批评应试教育时指出,应试教育虽然使学生获得了一些知识,但却使学生失去了宝贵的智慧。

什么是教育智慧呢?教育智慧是教育情境中的智慧性行动,是教育的实践语言──它是在教育时机行动的语言,是教师对教育情境的即刻的投入。教育智慧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情境中能够保持瞬间的、积极的行动,从情感上、从反应上,由衷地行动。当教师作为富有智慧的教育工作者时积极地、敏感地、反思性地与学生生活──搜寻恰当的语言或行动,教师也只能隐约地意识到自己行动。“教育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这与其说是某种可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还不如说是一种主动建立起来的关系方式。”[3](196)因为教育智慧是那种能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细心的技能,而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学生在变,教师在变,教学的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所以教师在这种不断的变化中面临着众多的挑战,教师要时刻在意想不到的教育情境中表现出积极的状态,而这种积极的状态,主要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最为需要的,所以研究教师的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中研究教师的教学智慧。

什么是教学智慧呢?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5]理解教学智慧的内涵,需要分析它所强调的三个关键词:一是教学的“复杂性”,二是教学的“情境性”,三是教学的“实践性”。第一,教学智慧强调教学的复杂性就是在于说明教学智慧是必需的。“教学实践领域具有两重性:它是自然的又是属人的,它是客体的又是观念性的,它是必然的又是自由的,它是因果性的又是目的性的。”[6]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去遵循一些必然的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从人文的角度解释与理解一些特殊现象,处理一些特殊的问题。第二,教学智慧强调教学情境,是因为教学智慧和教学的人文性相联系,强调对待个别、特殊的教学实践问题,是一种关于教学践行的知识,它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学智慧大都是由突发事件、特殊情境和意外情况“逼”出来的,是教师个人应变能力与意外情况撞击而迅速迸发的火花,是“急中生智”的产物,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必须符合一些教学活动的必然规律,同时教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性,有些现象需要理解和解释。前者就会形成和发展我们所学的教学理论,即人们对教学现象及规律的能动的、系统的反握,并形成严密的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为基础的内容体系,反映的是教学的必然性。后者就会形成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对个别的、特殊的教学现象的理解与处理,并成为教育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内容,反映的是教学的偶然性。第三,教学智慧同时强调教学情境中的“实践性”,这是要把教学智慧和教学技能区分开来,虽然教学技能和教学智慧有一定的关系,但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关系:教学技能是一种通过训练就可以形成的较为简单的能力和技术,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工具和手段,其目的存在于自身之外,而教学智慧则不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类型,是不可学习与传授的,而是将原则反省的普遍性和感觉的特殊性结合在一个特殊的教学情境中,其践行本身就是目的。

二、教学智慧的特点

有人把教学智慧比喻为“跳荡在教学情境中的燧火”[7],意指教学智慧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同时反映了教学智慧的可观察性。是的,虽然教学智慧是偶发的,但它绝不是不能把握的,只要研究者身处教学智慧出现的特殊教学情境之中,就可以观察到教学智慧展示的整个过程,就可以用课堂研究中常用的课堂志的方法来再现教学智慧,将此情境、此智慧、此方法三者融为一体,以教育叙事的形式或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表达与解释这种似乎没有规律性的教学现象。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教学智慧的可把握性,我们还是通过一个课堂教学的案例来加以说明吧。

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专业支持小组的听课活动中,曾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所小学里,听过一年级的一节语文课,课文是儿童童话《蚂蚁与蝈蝈》。课文内容是“夏天,天气很热,一群蚂蚁在搬运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有的推,个个累得满头大汗。几只蝈蝈看见了,都笑蚂蚁是傻瓜,他们躺在大树下,个个很得意。冬天到了,寒风呼呼地刮起来了,蚂蚁们正围在暖烘烘的家里吃着美味佳肴。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第二天,蚂蚁去看蝈蝈时,它们已经被饿死在家里了。”

当教师让学生扮演蚂蚁与蝈蝈时,扮演蝈蝈的五位学生在教师朗读到“蝈蝈被饿死在家里了”时,便躺在了讲台上。是啊,学生认为既然蝈蝈被饿死了,就不能再站着了,所以就用这种方式来表演。戴老师让躺在地上的“小蝈蝈们”站起来,而王小刚同学倒在地上不起来,教师问他为什么不起来时,他慢慢地站起来,并问老师他可以提一个问题吗,在戴老师的许可下,他问道:“老师,我觉得蝈蝈也挺可怜的,你想那么冷的天,又没有吃的,都快要饿死了、冻死了,它们需要蚂蚁来帮助,可蚂蚁呢?一点同情心都没有,我觉得蚂蚁不是什么好东西。”由于教师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一时不知该怎么办好?她站在讲台上,一会儿看看听课的人,一会儿看看学生,脸一阵红一阵白的,课堂气氛十分尴尬,这种情况持续了约20秒钟。20秒在平时可能是一个瞬间,大家都不会太在意,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被“挂在黑板上”时却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戴老师在这种情境下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就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大家讨论一下,王小刚同学说蚂蚁不是什么好东西,到底有没有道理?”课堂里一下子像火山爆发了一样,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争论了起来,沉闷的课堂气氛顿时烟消云散,教师的不知所措也一下子找到了台阶。同学们的争论十分激烈,有的甚至为了蚂蚁是不是好东西的问题还吵了起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变得镇静起来,她一边在同学们中间走来走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一过在着力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在课堂中解决。当她发现学生对这一问题十分感兴趣,而且有许多话要说时,她的灵感再一次闪现,她把学生分成了两组,一组是同意王小刚同学观点的,另一组是不同意王小刚同学观点的,然后组织两个小组的同学展开辩论,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同意王小刚同学观点的同学认为,蚂蚁没有给蝈蝈食物,是没有同情心的表现,因此它不是什么好东西。不同意王小刚同学观点的学生则认为,蚂蚁爱劳动,自己创造财富,是光荣的,蝈蝈懒惰,不爱劳动,还笑话别人,是可耻的。同学们还分别联系到自己与人相处时是否帮助别人、是否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家里是否热爱劳动、在学校里是否打扫卫生等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积极,问题讨论有一定的深度。正当教师组织学生试图从讨论中得出一定的结论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师不得不带着某种遗憾离开了教室。

在课后的反思与评课活动中,先是戴老师本人对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步骤进行了说明,比较谦虚的她最后得出结论:这节课还是失败的。她说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教案里写的内容没有讲完;第二,没有回答出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被“挂在黑板上”了;第三,课堂秩序混乱,没有组织好学生课堂中的讨论。因为参加评课的有当地教育局的领导、学校的领导、教研员、学校教师代表等,我认为有必要对这节课的定位和认识加以引导,所以我以“读懂老师”的角度,首先第一个发言来评这节课。我认为这节课并没有失败,相反,它的真实性、生成性、问题性表明它是一节十分成功的课,是一节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的课。第一,从教学任务来看,似乎教师没有完成教案,但教案是预设的,而教学有许多不可预设性,即教学的生成性,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才是真实的课堂教学,有价值的课堂教学。第二,从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出乎成人意料的问题,教师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一时回答不上来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完全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戴老师就做得很好,她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来讨论,自己来解决,是教师教学智慧的表现,而且,这种智慧是连续表现的,即当学生对此问题有话可说时,戴老师就安排了小组辩论的形式,气氛热烈,学生发言积极,很好地完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任务。第三,课堂秩序问题要正确对待,不要以为秩序井然的课堂教学就是好的教学,有时,课堂里学生为某一问题争起来,吵起来,好像秩序有点乱,但这里面还是有规则的,说明学生投入到了学习内容的思考与表达之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进行组织与调节,秩序仍然是很好的。由于我发言的引导,当地教研员也就对这节课持肯定态度,并挖掘了许多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后来在我们离开广西时,戴老师来到我们住的宾馆,她说十分感谢我对她的课的评价,是我的评价拯救了她的教学生涯。我觉得奇怪,问她为什么这么讲呢?她说就在评完课的当天,学校教导主任就找她谈了,说他们(当地教研部门)认为这节课是失败的,是因为我评为成功的课,大家只好迎合着说,因为我们是教育部派来的专业支持专家。虽然是意料当中的事,但我听了还是不禁有点失落。戴老师说,为了感谢我,她送给我当地的一块奇石,那石头确实很漂亮,但因为太重,我把它留在了那个宾馆,但戴老师的真诚与谢意却永远记在心里,那块石头也同样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在这节课例里,我们完整地再现了教师教学中教学智慧的形成与展现过程,并反映出了教学智慧的主要特点:第一,教学智慧的情境性。教师的教学智慧并不是一下子或很容易就能展示出来的,而是需要特定情境的激发,需要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需要教师以经验与技能为基础的创造。学生王小刚是因为睡在了冰冷的水泥地上扮演被饿死的蝈蝈,才有了需要蚂蚁来帮助的同情心,于是提出了“蚂蚁不是什么好东西”的观点。正是学生的怪问题为教师创造了一个需要展示教学智慧的“情境”。第二,教学智慧的复杂性。教学智慧的复杂性不仅指教学智慧生成的情境对于教师的理解与把握来说是复杂的,而且还指教师养成教学智慧的过程与方法是复杂的。戴老师因为缺乏对这一问题的准备,所以形成了不知所措的教学困境,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的思维定势便是自己应责无旁贷地去回答,因此当无法回答时,教师常常因自责而显得十分不安,并会陷入一种教学过程中断的窘迫状态。当戴老师面对学生的提问不知所措时,就需要走出自己思维的定势,需要一种教学智慧来艺术地解决这一问题。她凭借着自己的聪明与经验将问题的“皮球”抛给了学生。这样不仅解决了自己难以回答问题的尴尬局面,而且还为进一步思考这一问题赢得了时间,还可以调动学生回答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对这一问题回答中的闪光点。在复杂的情境中生成智慧,在复杂的智慧中选择最为恰当与艺术的一种。第三,教学智慧的实践性。教学智慧是一种教学行动的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方式。戴老师正是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境,被“逼”出了另一种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这一方法在她作了充分准备的教案材料中是没有的,而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就不是一种预设的过程,而是一种生成的、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事实证明这种特定情境下的教学实践是较为成功的,正是在教学的实践中产生了教学智慧,教学智慧又在教学的实践中发挥了作用。

教师正常上课基本是按照预设的教案来执行的,一般比较顺利,其教学成功与否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方法。而教学常常会遇到意外的情况,或者学生突然提出违背常理、常规和常情的问题,教师又缺乏足够的准备,或教师的知识库存与思维方法难以解决学生的此类问题,教师又不得不作出较迅速的、敏感的、正确的应对,以打破教学的僵局,才需要“急中生智”。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才能“急中生智”呢?首先是教师的态度问题很重要。教师在面临教学的困境时常常容易急躁,急躁的情绪会影响做事的质量,常常是简单化处理问题,这是在“急”的情境中难以“生智”的主要障碍。所以,面对教学中出现的学生的怪问题、怪答案、怪动作、怪要求、怪事件等,教师不能产生急躁心理,不能简单化处理问题,而是要保持一种善意对待学生的心态,不受干扰、不带偏见,灵活机智地处理问题。其次是方法的问题。尽管教学机智是个体的行为能力体现,但在处理课堂教学的这些特殊问题时,还是存在一定的共同方法的,如马克斯·范梅南讲到的“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对学生的理解、机智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机智表现为潜移默化、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等,[3](197-209)又如陈桂生先生所讲的“转移话题、转移看问题的视角、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冷处理”等。[8]对这些方法的掌握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处理类似的教学事件与问题,防止简单化或情绪化的做事方式。同时,教师要把加强自己教学理论的学习与反思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减少盲目性、随意性、片面性,增强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性、科学性、全面性,只有通过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理论的作用下,面对特殊情境才能产生教学智慧。再次是教学智慧的养成问题。教师的教学智慧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类型,常常渗透在教学理论的运用和教学技能的掌握过程之中,只有智慧型的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教学的智慧,但由于传统教学背景下形成的教师的教学习惯与工作方式阻碍了教师和教学智慧的生成,再加上经典教学体系的束缚、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功利性取向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活动过程中就只注重规律性,轻视人文性与智慧性。所以,教师应在系统学习教学理论与总结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养成教学智慧的习惯。

三、教学智慧的类型及养成策略

从教学智慧的动因与情境来分析,教学智慧主要是由于出乎教师意料的情境而产生的,这一情况大都是由学生引起的。正是从这一教学智慧的生成因素出发,陈桂生先生把教学智慧分为如下类型:学生的怪问题、学生的怪答案、学生的怪动作、学生的怪要求、个别学生的差错或迟钝、教师的差错或疏忽、突发事件或情况等。教师如何应对课堂上发生的这些意外情况呢?陈桂生先生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转移话题、转移看问题的视角、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冷处理、让学生歪打正着、对学生的异常言论或动作进行化解、把尴尬事化作善意的笑谈、在发现疏忽或失误后脑筋急转弯等。[8][9]陈桂生教授所讲的教学智慧因为结合的都是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有关教育智慧的案例,其作者基本都是中小学教师,内容基本属于课堂教学中因学生的“怪问题”“怪动作”“怪要求”“怪表现”等引发的教师的“灵机一动”,显然是属于教学智慧的范畴。但是,我认为这只是教学智慧当中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教学智慧属于较简单的层次,是基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聪明机智的反应就可以掌握和展现的。这种教学智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这种学习首先必须立足于个体经验,外来的知识只有通过和个体的教学经验相结合的时候,才能内化,才能表现为教师自己的教学智慧。正如教学智慧研究的专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讲的:“一位智慧的教育者认识到要跨过街道走过来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教师必须知道‘孩子此刻在哪儿’‘孩子是怎样观察事物的’,这个学生从他本身的角度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因而不能跨过街道走进学习的领域。教师应该站在孩子的身边,帮助孩子要认识跨越过去的地方,为孩子找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顺利走到另一边来,走到这个另外的世界中来。在这种行动中确实包含了educarer的意义,‘引入’到这个世界上来,一个增强了意识、提高了责任感和理解力、茁壮成长的世界中来。”[3](204)所以更高层次的教学智慧是教师能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综合素质,是内化于教师自身信念、价值与方法之中的实践能力。教学智慧是教师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将教学活动中的所谓小得有意义,这样教学就可能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就有可能产生教学中的奇迹。富有智慧的教师更容易发现教学中的困难或学生表现的困难,更容易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及帮助学生培养兴趣,所以,高层次的教学智慧是复杂的,不仅仅是经验的产物,不仅仅是灵机的一动,而是立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与创造能力。正是基于上述理解,马克斯·范梅南所讲的教学智慧的类型就更加丰富和复杂一些,主要包括:为了创造一种积极的言语气氛而形成的言语调和智慧,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默调和智慧,当眼睛和嘴巴相互矛盾时表现的眼睛调和智慧,身体和动作初次相遇时表现的动作调和智慧,营造一种专门的气氛来调和的气氛智慧,榜样加以调和的教学智慧,等等。这种理解比前面理解的类型之所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原因还在于,教学智慧不仅仅是被“逼”出来的,更主要的还在于积极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教师的教学智慧水平,这种展示常常伴随着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内容、技能等,使教学成为一种艺术。

面对复杂的教学智慧类型,教师如何养成自己较高层次的教学智慧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去努力。第一,理解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内涵。教学活动是一种艺术活动,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随着人们对教学实践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前仅重视从教学科学性角度研究教学规律的做法有了一定的改观,随之而来的是对教学人文性、艺术性的把握。事实上,教学的二重性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教师的身上有明显的反映的。以前我们培训教师重点放在对教学理论的学习方面,其实是理解与掌握人类已经成熟的教学规律性认识成果,现在教师培训中所谓的行动研究、校本研究、讲教师自己故事的叙事研究等都是加强教师对教学人文性方面的理解与体验。这种培训与教师的个人经验距离最近,最容易让教师接受。不过,要养成教师的教学智慧,恐怕顾此失彼的做法仍然是不可行的,教师培训中的系统理论学习与个人经验反思还应该很好地结合起来。第二,重视教师的实践缄默知识。英国思想家波兰尼在研究科学知识及其性质的过程中,提出了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并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有关我们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10]默会知识是教师整个教育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智慧表现的基础。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存在大量缄默知识,必须有意识地提高这种知识在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即在教学缄默知识的积累中蕴藏教学智慧,在教学智慧的表现中积累缄默知识。第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师作为教学的角色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却是近几年来的事。这是作为专业人员发展中的一种必然选择,教师要成为自己从事的职业专家,教师不仅是要取得专门职业的资格,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研究教学工作,使自己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别人无法取代的专业人员。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使教师成为自觉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者,而且也使他们成为自己教学生活的反思者与教学经验的总结者,这样,教学智慧就自然而然地在教师的教学生活过程中孕育,而且随着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会主动积极地成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志:回归教学生活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4,(1):79—86.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中)[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209.

[3]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50—58.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6.

[6]徐继存.论教学智慧及其养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8—32.

[7]黄伟,谢利民.教学机智:跳荡在教学情境中的燧火[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58—62.

篇3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问才能避免探究随意化,切实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呢?

一、 目标明确,让学生会探究

提问目的要明确

设计问题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提问应立足于全体学生都能围绕其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思考的价值。因此,设计问题时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设计不同问题,切忌漫无目的地撒网。

提问指向要明确

问题设置指向要明确,对探究内容要方向明确,任务清晰。如果仅仅问《少年王冕》一文表现了什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写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过大过空,让学生无从答起。所以,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精心设计,充分预设,把教学的内容以中心问题的方式呈现,如《少年王冕》一课,我先让学生长文读短:读了这篇课文,少年王冕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将关键词写下来。再让学生短文读长:你从文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王冕的勤奋好学、孝敬母亲?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明确的问题指向,让学生学有方向,在探究学习中抓住课文重点,突破课文难点。

二、 语言通俗,让学生善探究

提问语言要简练

人的注意阈很短,而记忆由听觉得来的知识尤为有限。因此,课堂上教师语言是否精炼,表达是否清楚,直接决定一堂课的高效与否。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必须严谨科学,在问题确定后,要字斟句酌,力求问得清楚、明白、通俗、简练。一个问题若是拖泥带水,很容易使学生厌烦和乏味,听到一半就走了神,更谈不上深入探究。

提问语言要准确

教师的问题描述要清晰、准确,不要模棱两可,让学生云里雾里、无处下手,要让学生能够直接体会明白对所要探究的问题的主要内容。任何含糊其辞的语言都有可能导致学生曲解问题,给探究问题的方向造成偏差。此外还应考虑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如对低年级学生提问时,以简短明确的口头描述,适当辅以图文,更能让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如《蚂蚁和蝈蝈》一文,“夏天,蚂蚁在干什么?”教师口头描述时,在课题“蚂蚁”旁板书“?”,“蝈蝈在干什么?”在“蝈蝈”旁板书“?”,学生一看就知道要探究的内容了。

三、 难易适度,让学生乐探究

提问要基于实际

一个班级的学生思维反应不一样,其思考深浅度及理解能力也存在差异,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来设计,既不能让问题过于浅显直白,没有讨论价值;也不能过于深奥,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对所探究的问题的兴趣。仅供个别学困生或个别优生回答的问题在课堂上不能占太多时间,以免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

提问要有开放性

在围绕文本教学时,问题的设计要树立开放意识,注重优化思维的培养,最大限度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开放”不仅指思维的开放,还包括解决问题的方式多样,评价机制的灵活多样。对开放性问题的探究能激发不同角度的思维,引起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共鸣,在思考的过程中有所得,并能在交流的过程中激发起更深层次的思考,形成共同的“思维场”。如《嫦娥奔月》这一课,教师设计的问题是:“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展开思维活动。

提问要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智力起源》一书中说过:“一个人既不注意太熟悉的东西,因为司空见惯;也不注意太不熟悉的东西,因为和他‘图式’中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因此,问题的设计应在充分了解、熟悉、预估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将教学活动建立于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上。要让学生站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上“跳起来摘桃”。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主动探究教学内容的欲望。

四、 问出理念,让学生深探究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体现大语文的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探究语文,学会学习语文,并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指导学习方法

在提问中体现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如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迎客松姿态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迎客松“奇”在何处。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读课文、找句子、品关键词,在读、品、悟中与文本对话,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积累。接着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品味文中对“陪客松”、“送客松”描写。通过明确的问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课文,引领学生渐渐走进自主学习的殿堂。

指导自主反思

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帮助学生更多地依靠自我进行深入思考。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学习这篇课文后,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指导拓展学习

篇4

赏识学生必须做到真赏识。不能为了让一节公开课得到好评才赏识学生,不能为了做表面文章才赏识学生。没有赏识的教育是悲哀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从灵魂深处随时随地地夸赞学生,鼓励学生。赏识教育一定能实现将“丑小鸭”转变成“白天鹅”的神话!

我班有一个小姑娘对汉语拼音极不敏感,记忆力也不是太好,一个声母今天教会了,明天又忘了,而明天的新知识又没法教,这个小姑娘学习的进度实在是在向我的耐性挑战!我开始观察她,发现这个孩子的学习态度相当端正,课间时间她还在苦苦练读,这是求学者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就这点让我看到了培养她的锲机。上课铃一响,我就开始表扬她,夸她是我们班级最爱学习的孩子,汉语拼音写得跟书上一样,读书声音很美就跟她的小脸一样美!(其实我根本听不清楚她在说什么)。受了我的表扬她显得有点激动,小脸涨得通红。当我领读完字母时,她也大声地跟我读,我夸她“真棒!”全班小朋友也不约而同地为她鼓掌!我趁热打铁继续鼓励:“霍林林小朋友就这样大声地多读几遍,相信你很快就会记住它们,你这样热情地叫它们的名字它们也会记住你的,愿意和你交朋友。”受到鼓舞的她竟然勇敢地对我说:“老师,我再读一遍给您听听,好吗?”我微笑着点了点头,带领大家再次夸赞她的勇气,结果刚刚还会读的字母又读错了,这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我没有对她失去信心,依然微笑着鼓励她:“没关系!再来一次,你一定能读好!”结果,在反反复复读读了第八次的时候才能准确地记住那些字母,当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时,她美丽的双眸闪动着激动的泪光,那一刻我和她的心情同样汹涌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六年前的那一刻至今我记忆犹新。那一年霍林林小朋友在期末测试时获得了99分的好成绩!爱心加赏识犹如阳光驱散了她心灵中的阴影,使这个小姑娘越来越自信,终于由“丑小鸭”蜕成美丽的“白天鹅”,在知识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二、耐心-----赏识成功的保证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赏识学生一节课不难,难的是节节课赏识学生”。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农场学校有一段言论:“赏识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在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中得到普及。”我想其中可能有一个原因就是坚持很难。教师首先是一个凡人,一个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社会中的一个凡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烦心的事,何况他们所教育的对象是许许多多个性丰富多彩的孩子们。所以老师只有在真心爱学生的基础上才能用耐心排除一切干扰,在课堂上,依然和蔼可亲,依然充满激情,依然让赏识如春风般柔柔地吹过每一张小脸,让一张张幸福的小脸绽放出一朵朵自信之花!自信是快乐之源,而聪明才智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之上。老师只有用耐心坚持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随时赏识学生,让学生在赏识中启迪,在赏识中明理,在赏识中反思,在赏识中进步。

三、苦心----赏识教育的过程

如果说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最初是为了亲情,为了与命运抗争,那么是什么让老师对素不相识的孩子们也倾注了全部的爱心进行赏识教育呢?是什么让老师对孩子们呕心沥血?是什么让老师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宁愿用自己的身体为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们撑起了一扇扇通向生的生命之门?!难道老师还没有学生跑得快吗?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们啊其中甚至有一名已有四个月身孕!我们拿什么来解读你们的奉献?

教师的一路赏识其实是教师的撒下的一片苦心,教师的赏识教育到处渗透着教师的良苦用心,希望他们个个能成材,将来设计出祖国更加美好的蓝图!我班的徐良小朋友天资聪颖,思维敏捷,就是学习习惯很不好,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在学习上要想有所建树,必须付出勤劳的汗水,这种惰性不但于他的学习不利,将来于他的工作,生活都不利。在学习《蚂蚁和蝈蝈》时,我趁机对他进行教育。我问他:“蚂蚁和蝈蝈你喜欢谁?”“蚂蚁”“为什么”“因为它很勤劳,到冬天有粮食吃。”“你真是一个会判断的孩子,能分出好坏品德,将来能做大法官呢!那你想向谁学习?”“我想向蚂蚁学习,老师我以后一定把作业做好再玩,我想做大法官。”“好孩子,坚持完成作业,你一定能成为法官!”果然他的表现较原来好多了。

四、用心----赏识教育的“雷达”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093-02

一、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1.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唤醒学生。“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时候,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乐于表达;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想象、表达等能力正处在极为活跃的发展阶段,这时教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来促进他们的发展。透过这个现象,进行反思,就可以发现:学生之间交流时往往津津乐道、滔滔不绝;而与老师交流则吞吞吐吐。这种现象归根到底是由于师生双方地位不平等所造成的紧张氛围,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这样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伙伴式的师生关系,唤起学生情感,激发其口语交际的兴趣。如在教学《这儿真好》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将发生在小熊身上的故事画成动画片,演给大家看。教师与学生一起画,一起演,融洽了师生关系。此时师生是合作伙伴,是亲密的朋友,这样的氛围让学生放松,他们大胆地想象,自由地表达,完全投入到学习中来。

2.运用各种媒体吸引学生。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可以把文字还原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图文并茂、音像交辉,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增强表达欲望。如在教学《草原的早晨》一文时,对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录像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激发学生表达。当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学生眼前出现时,他们异常兴奋。看完录像,让他们自由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孩子们被美丽的大草原深深吸引,个个都把小手举得高高。

3.鼓励比赛竞争,以“称号”激励学生。鼓励学生竞赛,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由竞争产生的奋发精神,敢于创新和适应竞争的心理能力都是21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素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组织一些比赛,对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具有积极作用。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教师可以给学生颁发“称号”星星来激励学生的兴趣。在口语交际课上,一定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因为学生有兴趣,才有交流的动机,有兴趣,思维才会活跃。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激励。在阅读教学中,“激励”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表达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二、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互动的交际情境

1.语言积累,模仿“说”。低年级课文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这些因素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低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让学生认真的读课文语言,认真地记课文语言,以此来规范儿童的语言,扩大他们的语言积累。”学生在长期读记规范化的课文语言的同时,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吸取其中的“养份”,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语言积累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能够模仿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模仿后,进行交流,从而达到生生互动。如在教学《鲜花和星星》一文中,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朗读、背诵。在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进行口语训练。我喜欢,秋天满地的:这里____,那里_______,真比_______。先学生自由模仿说,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把自己写的读给同伴听。

2.借助插图,想象“说”。苏教版课本插图精美,注重创设课文内容所展示的情境,富有儿童情趣。插图与课文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使观察插图,理解内容,语言训练相得益彰。图文的协调配置,还具有引起想象,启发思维的作用。低年级儿童喜爱那些生动活泼的画面,在脑海中展开想象,乐于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学习《雨点》一课时,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四幅精美插图。让学生图文结合,感受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四种不同地点的不同动作,这为下一步想象说话作了铺垫。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呢?学生思维活跃,纷纷交流。

3.巧设问题,表演“说”。低年级学生最乐意扮演角色,又最容易沉浸在角色中。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演一演,说一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在学习《蚂蚁和蝈蝈》一文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使学生首先在情感上得到初步感受。接着让学生自由读、自由表演、自由评说。最后让一位学生做小记者,带着设计的问题去采访一些“蚂蚁”和“蝈蝈”。问:“夏天,你们各自在干什么?”“小蚂蚁,你们在干活时觉得怎样?”“蝈蝈你们生活在大树下乘凉时感觉怎么样?”“冬天到了,你们生活得怎么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学生们跃跃欲试,各抒己见,就连平时不太发言的同学也把手举起来了。学生在情景采访中互换角色,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为交际对象,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过程中锻炼、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

三、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口语交际的切入点

1.利用文章空白,启发思维。“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召唤读者再创造的意蕴空间。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作品和作者的桥梁。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不失为激活思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有效途径。例如,《奶奶的白发》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处“空白”:“我低下了头,没有吭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启发思维。课文中的“我”为什么低头,没有说话?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时候,他心里会想些什么?想好后,同桌互相交流,也可以表演当时的情景。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小小的“空白”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说的欲望。在课堂上,教师不妨多给学生一些问号,一些空白,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答案。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展翅飞翔,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续编故事,激发想象。故事是低年级儿童十分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在低年级教材中,编者安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有些课文的结尾虽言尽而意未了,可以引导学生依据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如《狐狸和乌鸦》一文,结尾写道: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善良的孩子可不想就这样让狐狸得逞,对课文这样的结尾还有话要说。于是,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展开丰富的想象,给课文续编了种种结尾。有的说:“乌鸦丢了肉,不会就此罢休,要跟踪狐狸伺机夺回自己的肉。”有的说:“狐狸觉得得到这块肉很不容易,决定找个洞在那里慢慢享用。他又想,要是有酒就更好了,于是就把肉藏起来,去找酒。他刚走,就被跟踪他的乌鸦轻而易举地把肉给夺回来了。”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合乎情理,得到了语言锻炼的机会。

3.利用多种形式,复述课文。复述是低年级儿童积累语言和规范语言表达的最好训练方式。长期训练不仅能较好地把话说得有条理、清楚明白,还会因为孩子们的复述富有个性色彩,其他学生也乐于听,就会形成互动的良好气氛。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文时,让小朋友们戴狐狸、老虎、小猪等头饰,分角色表演复述课文;教学《神奇的植物工厂》时,让学生当解说员,向大家介绍神奇的植物工厂里无土栽培的蔬菜、水果的情形;教学《台湾的蝴蝶》时,笔者又让学生当导游,向大家介绍为什么这些山谷叫蝴蝶谷?蝴蝶谷里的景象怎么样?学生喜欢形式多样的复述,在复述中他们能认真组织语言,并力争把话说流利、生动。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创设互动的交际情境,抓住口语交际的切入点,开展有效地评价,能促使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可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不懈的探索与实践。

篇6

从传统的语文教学到近期的语文课改,朗读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许多教师为了追求朗读教学的“时尚”,教学中忽略学生情感,形式上“喧宾夺主”,方式上“放任自流”,既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又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有口无心式的“假朗读”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的语文课堂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一些教师不做任何指导就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结果学生是毫无生气、不动脑筋地在读。虽然课堂上出现了“书声琅琅”的喜人景象,但学生的内心缺少与文本、与作者、与生活进行交流对话的体验,其朗读也就变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问题二:蜻蜓点水式的“浅朗读”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上许多教师总担心学生学不会、听不懂,因而过分偏重“讲”和“问”,却忽视了学生的“读”。如课堂上预习性的朗读,学生要读准生字新词,还要读通课文,一些教师还没等学生全部读完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我们常常听到“把感情送到课文里读一读”、“你还差那么一点点味儿”等时髦的新课改教学用语,表面上是尊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把学习的自还给了学生,殊不知这种流于形式的“浅”朗读,学生在没有读通、读懂、读透的前提下,哪会有“质”的飞跃呢?

问题三:矫情做作式的“伪朗读”

由于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差,一些教师常常是煞费苦心地把课文肢解成单个的字或词,然后对学生进行声音高低、停顿长短、重音把握、语气处理等技法方面的讲解。还有的甚至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轻)些,把某些句子读得快些(慢些)。其实,朗读指导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技术问题,实则在其“神”。尽管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演化为纯技巧的朗读,但脱离情感体验的朗读,学生只会云里雾里,依样画葫芦。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只求“形似”而不求“神似”的用力模仿,只会让人感觉到拿腔捏调、矫情做作。

问题四:雁过无痕式的“空朗读”

周一贯老师认为:“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追求面面俱到、普降细雨,其结果就会面面不到。”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在选择“读点”时,对非重点部分不能做到“忍痛割爱”,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其实,朗读应该融理解、感悟、生发、渲染于一体,而我们的课堂上,常见的情景是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把×××语气读出来”,如此隔靴搔痒的引导,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使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殊不知: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就越不明确。

二、策略思考

策略一:让朗读成为快乐感悟的大擂台

朗读是一种视觉、发音器、听觉思维与书面语言结合的过程。低年级学生表现欲比较强,自控能力差,这一心理特点决定着他们对朗读的注意与兴趣,缺乏持久性与稳定性。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一字字、一句句真真切切地感悟语言文字,体会语文所特有的丰富情感和无限韵味。

如在教学课文《冰花》时,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课件给好奇的学生观赏了不同形状的冰花。学生对冰花有了充分的了解,此时进行朗读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我在引导学生朗读比喻句“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时是这样做的: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它像宽大的树叶。

师:(插话)“宽大”读得好,让人感到树叶大和美。

生:(读)像柔嫩的小草。

师:(插话)“柔嫩”再读轻读慢些,小草柔柔的、嫩嫩的,会更舒服。要这样读:“像柔嫩的小草”。

生:(读)像丰满的牡丹。

师:(插话)如此娇艳美丽的牡丹就跟我们刚才看到的一模一样……

通过这一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不失时机的插话,正是教师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之中,教学生读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当然,这种插话我们不能演变成时时的“打断”。

策略二:让朗读成为放飞想象的魔术盒

想象和朗读是密不可分的,朗读能让课文内容与学生想象的意象达成一致,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在含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其实,我们汉语的每一个词汇都是有生命的,低年级孩子对于词语的感彩比较模糊,其敏感性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培养起来。

《蚂蚁和蝈蝈》一课中“自由自在”这个词语,低年级的孩子在没学习之前,不太明白其所包含的感彩。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引起感情共鸣的:

师:书上也有一个词语是写蝈蝈的,读一读,找一找。

生:自由自在。

师:看到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生:有的唱歌,有的睡觉,有的跳舞。

师:它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快乐吗?

生:快乐!

师:舒服吗?

生:舒服!

师:我们来读一读。

生1:(快乐地)自由自在。

生2:(享受状)自由自在。

师:是啊,蚂蚁在搬粮食,它们自由自在,多会享福啊。

(再指名读,学生摇头晃耳,很是陶醉。)

师:嗯,它们很快乐,还会干什么?

生:(纷纷举手)睡觉、做游戏、唱歌、跳舞、拉小提琴、吃冰棍、打篮球、爬树……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得以自由发挥,在理解“自由自在”的同时,朗读教学也由表层向纵深递进。是啊,只有学生心中有了“词的音响”,才能弹奏出“句篇的动人乐章”。

策略三:让朗读成为情境表达的竞技场

朗读是口头语言艺术,又是一门学问,正确的朗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小学生朗读没有一定的节奏,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常常容易产生一字一顿、无停顿、不会控制音量,唱读等现象。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和低水平的重复上,应让学生弄清作品中强、弱、浓、淡的思想感情,学生才能体会到语文的“形”,真正触摸到语文的“情”和“神”。

教学《咏华山》“啊!华山真高哇!”这句时,教师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

师:请小朋友自由练读这两句话,试试看?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试着朗读,让人感受到华山真得很高。

师:谁能读得比他还要好?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华山真高啊!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体会一下华山的高。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亲眼看到了这雄伟美丽的华山景色。如果此时你也在华山上,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会做动作的还可以做做动作。

生:(边做动作边说)啊,真是太美了!

生:华山真高啊!

师:是啊,华山的风景多美啊,小朋友读着读着,就不由得发出了赞叹,有的还做着动作,这就是“情不自禁”。

师:咱们一起“情不自禁”地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只有让学生进入情境,学生才能真正体会语言的意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把课文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达到了理解、情感与朗读的自然融合,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而且更读得生动、自然。形神俱备的朗读是最美妙的,我们都应为追求这美妙的境界而努力!

策略四:让朗读成为积累运用的练兵场

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因此,有感情地朗读对孩子们来说很难。为此,我们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让学生有读的目标,唤醒读的意识;然后,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朗读要求;其次,同一朗读对象,在不同的阅读阶段,有不同要求,直至最后达到目标。朗读教学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模式,力求面面俱到,应确定恰当的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实现“效益最大化”。

如在教学二年级《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一步步进行朗读的:

1.扫读——先让学生扫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再把这些生字多读几遍;

2.抽读——指导学生将课文中带生字的长句子读通顺;

3.整读——即学生进行整篇课文的朗读,把课文读准确、流利;

4.竞读——指名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落,让学生进行评价谁读得好,为什么?

5.美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出蝴蝶谷的“美”。

篇7

2. 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诵课文。

3. 了解六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哦,你们都说喜欢!是啊,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出现在了森林里。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王国去瞧一瞧吧!

2.板贴课题:动物儿歌

3.齐读课题

二.初读

1. 展示图片:森林里好热闹啊!因为有许多许多的——(小动物!)

2. 看看,这是谁来了?(林中出现蛇)原来是蛇小弟!

3. 蛇小弟要给大家变个魔术!大家仔细看!看,变出了一个虫字!

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再看看这幅图,谁来说说像什么?对,蛇!原来虫这个字最早就是祖先们从蛇的形状中创造出来的,逐渐演化成现在的虫字。后来,祖先给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起名时都用上了虫字来当偏旁。我们一起去森林里找一找:

4. 仔细观察图片:森林里有哪些小动物?

5. 老师把动物名字都有放在了一起,你有什么发现吗?

(虫字旁:他们就是我们说的,祖先用虫字旁来表示的和动物有关的字;右边是声旁、读音相近的字)

一部分表示“形象”,一部分表示“读音”,这样的字我们就叫作“形声字”!

同学们以后遇到这样的字,就可以通过联想声旁和形旁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6. 借助拼音自己先读一读这些小动物的名字。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

(后鼻音蚂蚁变音)

大家学得真快!那老师现在要加大难度了,没有了拼音,打乱了顺序,你还能读准确吗?

小小火车哪里开?谁举手的姿势最漂亮,老师就请他来当火车头!你的坐姿端正,手也举得直直的,老师请你往后开!(随机出示字卡)

了不起!这是一列稳稳当当的小火车!(哎呀,有小火车脱节了,其他小伙伴快来帮他接上!这是一列有默契,懂得互相帮助的小火车!)

7.这么多小动物都聚在森林里做些什么呢?我们快进入课文去看看吧!

三.精读

1.翻开书本到识字5,先听老师读一读课文,注意听老师的语气和节奏。

2.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儿歌。一边读一边思考:儿歌的句式有什么规律。

3.接下来老师请同学来读句子,一人一行。看谁读得节奏好!

4. 蜻蜓半空展翅飞

你的节奏读得很对!

哪个小朋友还能加上动作来读一读?

还有谁来?

你的后鼻音读得真准确!

哦!你的动作真形象,老师仿佛看到小蜻蜓扇着翅膀,很有活力的样子了!

4.蝴蝶花间捉迷藏 藏:大臣拿着兵器,披着盔甲,躲在草丛下面

多音字:cang 躲 zang 西藏 藏族

5.造宫殿 宫殿 大家见过宫殿长什么样子吗?/你觉得宫殿是什么样子的?

图片展示故宫华丽宏伟

蚯蚓的宫殿又是什么样的呢?展示图片:四通八达 许多道路最了不起的是,这么复杂的宫殿,是小蚯蚓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建造成的!

造在这里就是 建造 的意思搬运东西 用脚走很多 走之底

下一句里还藏着一个走之底的字。我请同学来读下一句,看他能不能把这个字读出重音,让大家发现!

7. 他读得对不对?真棒!我们找到了运字运的意思是运送,也是用脚

所以它也是一个——形声字!

8. 粮:米+良 形声字

食粮就是粮食的意思,在这个句子里用食粮读起来更加琅琅上口。

9. 为什么琅琅上口?

听老师读:捉迷藏运食粮结网忙你发现了什么?

最后一个字韵母都是ang 这就叫押韵!

10. 我们同学都很聪明,这么快就发现这首儿歌韵律上的特点了,那你还有没有发现句式上

有什么规律?

谁 在哪里做什么

看图仿说:兔子(田间)(吃萝卜)

青蛙(池里)(叫得欢)

小鸟(枝头)(放歌声)

11. 掌握了这个规律,你对课文的理解是不是更深刻了?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小眼睛——看老师!请大家伸出小手,一边跟着老师打节拍一边和老师对答!老师说:谁在空中展翅飞?大家要回答我:蜻蜓空中展翅飞!大家准备好了吗?

蜻蜓哪里展翅飞?

蝴蝶花间做什么?

谁在土里造宫殿?

谁在地上运食粮?

蝌蚪哪里游得欢?

蜘蛛房前做什么?

真棒!好多小朋友不看书都能对出来啦!而且回答时把答案的重音也都出来了!每个小朋友下课都到老师这里领一张小贴画。大家给自己送掌声!

我们不仅要做识字小能手,读背小能手,还要做写字小能手!一起进入这节课的写字时间吧!

四.写字指导

1. 观察大屏幕上的两个字:间和网

有没有觉得他们俩长得有点像?哪里像?

(外面有框框;半包围结构,包三面)

2. 学写间

观察田字格中的间字,谁会写这个字?

(门里有日)(日的横在横中线上)(两边竖位置对称)

外框宽敞,两竖笔直。

师范写

提起笔——要牢记......

请大家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

巡视正姿

展示两位同学的:先好后不好请生评价,提建议

3. 学写 网

生活中的网是什么样的?

渔网篮球网蜘蛛网......

观察甲骨文的网渔网的形状有网眼

现代楷体中间部分像网眼

外框宽敞,内部注意穿插

师范写

请大家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

五.板书设计

动物儿歌

谁 在哪里做什么

《动物儿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彩图和生活经验,会认“蜻、蜓、迷”等12个生字,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3.通过朗读、表演,了解小动物的部分生活习性

4.产生观察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这些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有节奏地朗读儿歌。归类认识带有虫字旁的生字。通过表演,了解小动物的一些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动物的图片

教材分析

《动物儿歌》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儿歌。在《动物儿歌》中,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形声字,渗透了形声字规律,让孩子在有趣的儿歌学习中,领略汉字的趣味与精妙。而且,《动物儿歌》是一首用画一样的语言描绘小动物在夏天快乐景象的、充满了童趣的儿歌。课文插图色彩丰富,语言趣味盎然,是学生喜爱的课文。

课文里写的小动物大都是昆虫,要求认识的字大都有虫字旁,适合引导学生在熟读儿歌的基础上,联系大自然和教材中的图画,运用形声字规律识字。课文还适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用多样、有趣的朗读让学生感悟和了解夏天的美好。此外,儿歌的诗句工整,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在学习儿歌语言的同时进行再创作,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落实语音文字运用。

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动物,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和一些特性,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规范地学习和运用,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猜谜语

来了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是不是有些紧张呢?不用紧张,老师们都非常喜欢我们一一班的孩子,觉得我们聪明懂事,我们先来猜谜语,让老师们看看我们有多聪明,好不好?(出示ppt)

二、新课导入,练习说话

1.老师请大家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图画里也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们,可是,小动物们想跟你们玩捉迷藏,它们都藏在了图画中(出示课文插图ppt)你们能找到他们吗? 

2.指名找动物并贴出相应的词卡和图片在黑板上。

蜻蜓,后鼻音

蚯蚓,后鼻音

蜘蛛,翘舌音,

蚂蚁,不拖音,

3.小动物们在什么地方(哪儿)干什么?

三、初读儿歌,看图识字

1.师领读

如果把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写进一首儿歌里,同学们想学习这首儿歌吗?翻开语文书54页,听老师读这首好听的《动物儿歌》吧。  

听读要求:      

拿好书,坐端正,听认真      

2.生初读

这么好听的儿歌,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

同学们在平时的读书中都积累了一些读书方法,那就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大声开始读这首儿歌吧,注意要把字音读正确。读完用坐姿告诉老师。开始吧!(屏幕出示儿歌) 

3.细读文本

儿歌中是怎样说蜻蜓的?PPT 

飞   展翅飞  做动作  读词语,蜻蜓半空\\展翅飞 ,强调停顿,

全班练读,

文中蝴蝶在干什么。

捉迷藏   要读的有趣

两句合起来读  注意停顿

试读后四句,不用老师教,谁能读好它

蚯蚓土里造宫殿

蚯蚓挖土就像国王一样住在宫殿里

如果他读正确了,大家就跟着读一行;如果他读错了大家就教他读一遍。 

4.小老师教得好,大家学得真认真!小动物们呀觉得大家真厉害,争着从课文里跑出来,还想再考考你们呢!

四、学文识字

1.观察这些动物的名称,(蜻蜓、蚂蚁、蜘蛛) 

2.运用形近字的规律学习:造,运,迷,粮,食,藏

3. 学习“网”

谁知道蜘蛛有什么本领? 预设:会织网。Ppt出示蜘蛛织网图----“网”字进行对比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网”字的字理演变过程。)

为什么这些小动物的名字都有虫字旁? 预设1:这些小动物都是虫子。 

都是虫子吗? 预设

原来,这些字的一部分都跟这个字的读音有很大的关系,汉字中有许多这样的字,一边表示字的意思,另一边表示字的读音。我们把表示意思的一边叫做这个汉字的形旁或者义旁;把表示读音的一边称作这个字的声旁,把按照形旁和声旁创造出来的汉字我们叫做形声字。 

根据规律猜字:

根据形声字的这个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认识其他小动物。(点击课件,出示词语:蜈蚣 蚜虫 蝈蝈 蚂蟥 蛐蛐) 

这些都是形声字,你猜出了哪个动物的名字? 预设:我猜出了蚜虫。(师点击课件,出现“蚜虫”的图片与文字) 

对了!你是怎么猜出来的?预设:我想牙齿的牙加上虫字旁还念蚜。 

4.根据形声字这个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剩下的几个个生字呢。 ppt出示:粮 食   迷 造 

谁来读读这几个生字?读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粮这个字总是和“食”分不开,指的是食物,食量;ppt出示,食的实物图片。 

小结:迷和米声调不同,造和告声母不同,可它们也都是形声字。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这几个形声字吗?(ppt出示)这其实是要告诉我们,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会有些小变化,我们需要学会灵活运用才行! 

五、作业设计 1. 朗读课文。 2. 观察家中的小动物活动情况,讲给家人听。

六、 【板书设计】 

5 动物儿歌 

蜻蜓  半空展翅飞,

蝴蝶  花间捉迷藏。

蚯蚓  土里造宫殿,

蚂蚁  地上运食粮。

蝌蚪  池中游得欢,

蜘蛛  房前结网忙。

《动物儿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教材分析:

识字5是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2个识字单元的第一课,识字单元要着力渗透汉字文化,体现汉字规律,激发识字兴趣,指导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识字5 《动物儿歌》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介绍了六中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教材还配有生动有趣的彩图,展现了动物活动美好快乐的画面。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由此,依据文本特点,除了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重点是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以形声字教学为主体,着力体现识字教学的多样化。教学中,将分类识字与随文识字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汉字特点,循序渐进地掌握形声字的造字规律,使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在画面中感知,在诵读中理解,在游戏活动中习得识字方法,从而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从喜欢汉字走向自主识字。识字之后分类指导书写生字,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注意生字的结构和书写规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汉字的能力。

课时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彩图和生活经验,认识“蜻、蜓”等12个生字,诙谐“迷、造、运”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儿歌。

教学重点:

1.有节奏的朗读儿歌。

2.归类认识带有虫字旁的生字,渗透不同的识字方法。

前置作业:

1.从图片或生活中认识文中的几种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找出几个也带有虫字旁的动物名称,做成词卡。(如蝙蝠、蚜虫、蜜蜂)

3.想想虫字旁的都是昆虫吗?从网上或书中找找答案。

一、图片导入,激趣说话 

1.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今天老师也请来几个动物朋友,他们来猜猜它是谁,出示谜语。出示两个谜语

3.过渡:同学们,这些小客人在和我们捉迷藏,它们藏在了一首儿歌里。(出示课题:动物儿歌)

设计意图:针对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图片可以直观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遇到感兴趣的图片会积极表达、乐于表达。从而抓住契机,训练说话,既突出动物的主题,又与课文内容建立联系,巧妙地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儿歌,识记形声字 

1.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读一遍儿歌,把读的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次。

2.请一个同学读儿歌,大家当小评委,如果满分10分,你给他打几分,打到评论区。

3.教师评价:敢连麦,而且能把儿歌正确读出来,老师为你点赞。

4.听老师读一遍,这次要注意听听老师哪里停顿了,请你再读一遍,这次要注意停顿。

5.请你再录一遍,这次我们听听谁能比上次读的有进步。看来,大家都注意到了停顿能把意思读得更清楚。

6.第三次请你找一找儿歌中的动物朋友,并把它们圈起来,把你找到的动物朋友的名字通过录音小话筒告诉大家。

7.大家把这六个动物朋友都找到了,我们看图认识一下它们,请你分别来叫出它们的名字,教师一幅图加一个词语(加拼音)蜻蜓的拼音强调后鼻音。蜘蛛强调是翘舌音。

8.瞧,这些名字有藏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六个生字呢!出示,“蜻、蜓、蚂、蚁、蜘、蛛”六个生字。

课件出示虫字旁的六个生字,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特点,发现规律。(请你仔细观察这六个生字,这几个汉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些汉字都是虫字旁,你们猜猜虫字旁的字大多和什么有关?(这六个汉字组成三个词语,表示三个动物,我们一一验证一下,到底)表示属于昆虫类,蜻蜓和蚂蚁是昆虫,蜘蛛就不是昆虫。我们再找课文中其他有虫字旁的字来看见,出示“蝴蝶、蚯蚓、蝌蚪”它们中有虫子吗?(蝴蝶是昆虫,而蚯蚓和蝌蚪不是。)

组织学生展开识记生字游戏。 现在我们换个花样学习汉字,看你能不能发现这些生字的另外一个秘密。我来生字的右边的汉字,你来读这个字,一会儿我们交流,你知道了什么秘密。(师:青,生:蜻;师:廷,生:蜓;师:马,生:蚂;师:义,生:蚁;师:知,生:蜘;师:朱,生:蛛)生发言:老师读的右边的字和整个字的读音相同或相似。这样的字就是我们之前学过的形声字。左边的虫字旁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右边的字提示这个字的读音。

我们在课外还找到哪些带虫字旁的字呢?把你做成的字卡或词卡拍照展示一下,根据右边的字猜猜整个字的字音。再读出来让大人听听对不对。

看来我们有发现了形声字的又一个秘密。老师这里也有几个虫字旁的字,你能猜猜读音吗?出示蚊子 蜈蚣 蜜蜂  龙虾   

设计意图:根据文本特点,先集中识记虫字旁的形声字,在自主发现中了解形声字的造字规律。借助游戏,运用有序语言识记形声字,再将生字组词迁移到句子中,尝试读文,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设计便于学生发现汉字的特点,树立归类识字意识。

有意思的形声字学习之后,我们把小动物送回儿歌,再把儿歌完整地读一遍。

三、诵读儿歌,随文识字 

1.分句朗读,识记生字。 

(1)齐读第一句。学习“迷”和“藏”。

这首儿歌有几句,大家在评论区用数字表示出来。

出示第一句。第一句除了我们之前学过的蜻蜓,还有两个生字宝宝呢?读出他们的读音。迷和藏 

(A.请你选择一种喜欢的识记方法来认识这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如“迷”字可以猜字谜“蚂蚁搬走大米”。B.扩词捉迷藏。你的小桌子里小本子藏着什么秘密吗?你玩过捉迷藏吧,藏起来不让别人轻易发现。我们读词语(捉迷藏)

(2)自由读第二句。把这句中藏着的生字宝宝读一读,学习“造、食、粮”。

(A.采用形声字识字法和部件组合方法,交流。如“粮”字和米有关,所以是米字旁加个“良”。“造”也是个形声字。B. 扩词认识食,粮食,食粮。食是吃的东西。

(3)自由读第三句。学习“网”字。

(A.朗读,看一看哪个字最有趣。问:你见过蜘蛛网吗?我们一起看一看书上的插图,看看蜘蛛网的样子。B.字理识字:课件出示“网”字的字理演变过程。这个网子古人就是根据蜘蛛网的样子造出来的呢。组词语:一网打尽、天罗地网。

2.送字回文,老师问大家答。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是提高识字效率的有效策略。汉字只有放在具体语境中才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因此,在随文识字中采用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巧妙地将识字和阅读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展开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联系生活理解文本内容,激发其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与探索兴趣。

3.出示词语再读一次词语,去拼音读一次。

恭喜大家识字关顺利通过,给自己加一颗星。

四、指导书写

教师着重指导“造、迷、运”。

明确笔顺:走之旁的字要先写里面,后写走之旁。

示范书写:学生观察并书空,发现并把握写字节奏。(笔顺口诀:走之旁,真辛苦,先装货物再赶路。)

生描红,每字对比书写两个。

设计意图:低年级写字教学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功。教学中,先由学生自主观察发现每个汉字书写的注意点,再运用通俗的歌诀帮助 学生记忆写字要领,有效增强写字的趣味性,使学生的写字能力循序渐进。结尾处结合板书启迪学生热爱自然、关爱动物,体现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四、检测

现在我们知道动物朋友都在忙什么了吗?

出示,连一连,请一个同学连麦回答

大家一起读一读课后的这些词组。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又交到了许多动物朋友和汉字朋友,希望大家用爱心对待自己的朋友。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索动物王国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