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4 15:51: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卫生理化检验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卫生理化检验是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手段和环节,有利于查找和确定致病因子。通过检测不同环境媒介中的物理和化学指标,降低危险因素与机体接触机会,减少疾病发生机会,进而增进人群健康。所以,应加强卫生理化检验的质量管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根据。同时,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当扩大检验范围,使用先进检验仪器,为保障人群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笔者总结分析卫生理化检验的质量管理及其发展方向如下。
1实验室的科学管理
维护与保养仪器设备、采集和抽取样品、制备纯水与选购化学试剂、绘制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准曲线和实验室的工作环境条件等为实验室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1.1维修和保养仪器设备
要按照要求定期检定和校正实验室理化检验设备,要常规维护和保养所有设备,按照要求建立仪器设备检测、维修和保养档案。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要制定详细的大型设备操作规程,使用后要做好记录,专人定期不定期完成维护保养工作。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标识有缺陷或有怀疑的设备,要正常使用必须经过校准、鉴定或检测修复且满足要求。同时,要对此类设备以前检验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1.2采集和抽取样本
样本是实验室理化检验的载体,通过检验样品可有效评定产品质量。要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评价不同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应使用同台设备和同批号试剂重新检验保留的变异系数较小的样本(标样)。样本抽取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和产品是否可以流通的重要环节,抽样方案应依据产品标准确定。为保证抽取样本的代表性、完整性、唯一性和可追溯性,应采用随机抽样的基本原则,用条形码及其不同颜色标识其编号和所处状态。样本应按要求储存于安全、无腐蚀、清洁、干燥、通风的环境中,有特殊要求者应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并记录环境条件。为避免环境变化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应按照要求在短时间内检验采集的样本。
1.3制备纯水与选购化学试剂
蒸馏水、离子交换水和痕量分析用水是卫生理化检验所用水。一般的卫生理化检验使用蒸馏水即可,离子交换水适用于有特殊要求的卫生理化检验,痕量卫生理化检验对水的要求较高。应按规定级别或等级购买化学试剂。检验前必须按要求做空白实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4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准曲线的绘制
应有专人制备与标定标准溶液,进行复合实验,填写标签;按照规定期限定期对其进行校正复查,上述过程均需记录在册。为避免误差的产生,应按要求定期绘制标准曲线。
1.5实验室环境条件
实验室环境包括通风、光线、照明、温度、湿度等微小气候,应能确保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辅助设施和环境条件应能满足测试以及使用和维护仪器设备对环境的要求。
2操作和分析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卫生理化检验的操作和分析一定要严格细致,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才能得到保证。2.1操作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在配置过程中,称取试剂量必须准确,与实际需要量比较,其误差必须在1%以下。浓度标定应按照滴定方法来完成,按实际称量数和标定后浓度来计算其浓度;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否则应重新配制标准溶液。称量物品,应选择感量和称量范围适当的天平,按照检验标准要求来称量物品。为便于将称取样品完全转移至容量瓶或玻璃瓶中,应尽量避免用纸称量物品;为便于样品加热和快速溶解,可用小烧杯代替称量瓶来称取稳定不易挥发的物品。2.2分析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选择分析方法。分析过程中,应根据检验目的、实际条件选择检验标准中规定的或推荐的方法进行分析。常规质量管理。管理包括的内容主要包括:①空白试验。为确保获得准确可靠的卫生理化检验结果,将被测物质以外的因素影响组分分析的估计试验称为空白试验。②平行样品的测定。按照要求增加同一样本的检测次数,计算得到的平行样本检测结果的相对偏差应在最大允许值范围内,这可避免随机误差的增加。③测定加标回收率。同时测定样品以及将一定量标准物质与采集得到的样本混合物,观察加入的待测物质的回收率,要求其数值在95%~105%之间方满足要求。样品的滴定。滴定分析尤其在氧化还原和沉淀滴定分析时,应保证平行样间一致的滴定速度,速度不得过快或出现连滴现象。
3规范完整的质量管理
卫生理化检验是一种高度准确、细心、耐心的工作,关键在于具备规范的质量管理。
3.1一般质量管理措施
获得定量数据是卫生理化检验的最终目的,准确的定量方法是获得和出具可靠检验结果的关键,但除外除定性试验。实验室常用的定量方法是标准曲线,绘制标准曲线是通过预实验来完成的,样品检验定量数据与绘制标准曲线准确与否直接相关。样本以水代替,获得满足要求的标准曲线后,表明在现有条件下无干扰时检测此项目定量准确,再用样品做预实验,可产生的误差能估算并尽早排除和纠正。
3.2量值溯源管理
为确保获得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有效控制检定和校准仪器设备,保证仪器设备准确度和量值可溯源性。如要定期不定期用国标物质校正实验用基准物质。但是,不一定均用国标物质进行校正,也可采用能直接买到的已知量的标准物质。要采用恒重称量基准物来得到常规分析用标准溶液的准确浓度,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地与国标物质比较,保证量值的可溯源性,检测结果相对较为可靠准确。必要时在一定期间内检测某一项目,实验室或系列加标可取标准曲线的中间点,加标回收时检验质量可通过绘制质控图来进行控制。
3.3内部质量管理
分析质量的自我表现控制是通过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完成的。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是由测定方法的选定和质控试验两部分组成,全面量化管理了常规检验操作项目。在常规卫生理化检验中,要严格遵守相关内部质量管理规范。方法选定后,在每次实验中均自觉完成空白试验、绘制校准曲线、测定平行样品、测定加标回收率和绘制质控图,同时要完整、真实、客观记录原始资料。
4卫生理化检验的发展方向
减少误差提高质量是理化检验发展的根本,应做到:
4.1扩大检验范围
目前卫生理化检验主要包括营养成分检验和有害物质测定两方面。维生素、水分、蛋白质、常量和微量元素、脂肪和糖为营养成分主要检验内容,逐渐延伸到食品生产和开发领域。扩展环境有害物质检验。如食品必定进入无毒无污染无害时代,必须扩大理化检验范围,要严格检验食品本身,同时要检测食品原材料、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生产过程和动植物生长环境及其农药(兽药)残留,并将检测范围扩大到水质、生态环境和土壤等各种环境客体的检测;要检测国家标准中有限值规定的天然存在的的有害元素,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以及国家标准中没有规定的非法添加物等影响食品安全的因子。
4.2使用先进检验仪器
仪器设备是理化检验实验室开展检测工作的必需资源,也是保证检验质量,获取可靠数据的基础。先进仪器设备是卫生理化检验的重要工具,有利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卫生理化检验应超前应用先进仪器设备。在卫生理化检验中,越发广泛应用各种智能化和自动化分析仪器设备。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卫生理化检验使用了微机化智能化分析仪器设备,对传统的常规分析仪器实施了技术改造。在运用新技术提高检验效能的同时,对无法实现技术改造与升级的仪器设备,将工作重点放在精度的提高上。在卫生理化检验过程中,随着新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在要求提高检验效率的前提下,产生了大量的仪器设备联用技术,广泛应用于兴奋剂检测、花粉食品检测、蜂产品检测、水质检测、保健食品检测、食品添加剂、食品风险监测以及土壤检测等。在高科技发展的现今,先进检验仪器的发展仍然是卫生理化检验发展的推进器。我国必须加大研究力度,逐步用国产仪器替代进口仪器,实现旧分析设备的技术改进,突破卫生理化检验发展瓶颈,实现我国卫生理化检验事业的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卫生理化检验应保证操作的规范性,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数据,确保检验质量。实验室必须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良好的培训教育,用内外质控手段,全面提升质量水平。要科学对待误差,各种误差对理化检测结果准确性产生影响,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必须构建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卫生理化检验质量管理体系,要具有合格管理者、可靠分析仪器设备、适合检验环境条件、技能过硬的检验队伍,制定合理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与学习,提升卫生理化检验能力,充分发挥卫生理化检验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作者:刘吉霞 单位:白城市卫生急救中心
[参考文献]
[1]金香玉.卫生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10):2140-2141.
[2]贾芸.卫生理化检验质量控制方法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1):116-117.
[3]熊雪峰.泸县疾控中心水质检验能力现状与发展对策[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5,21(5):77-79.
R115-4
引言
近年来,在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推动下,围绕着构建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对实验教学能力的认识有了质的突破,从而实验教学特别是侧重于能力培养的地位及重要性逐渐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实验教学的改革已经逐步著力于从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的完善、从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与层次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向有利于培养个性与多元化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向网络平台实验教学等开放性资源方向转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诸多的可借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1,5]。
卫生理化检验是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这些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实验教学是卫检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启迪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以及开拓创造思维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实验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如教学内容的单一重复,教学方法未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构建新型的卫生理化实验教学新模式值得深思。
一、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效率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面,心理学通常被认为是最有用的。泰勒分析了逻辑程序与心里程序的关系后,提出了课程组织的三个原则。(1)连续性,即直线式的陈述课程内容。(2)顺序性,强调后继的内容要以前面内容为基础,同时不断增加广度和深度。(3)整合性,要注意各门课程的横向联系,使学生获得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内容统一起来。卫生理化检验实验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其包括水质理化检验、空气理化检验、生物材料检验和食品理化检验四大方块,主要以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基础专业课为依托,将理论延伸到实践,最后以综合设计性实验整合专业课内容整体把握。
1.扎实“准”的基础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
专业课的开展以修学专业基础课为前提,要求在基础实验上把握“准”的原则,比如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对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及重量分析要求非常严格的,从称样到操作到最后的终点判断及误差的分析计算必须非常严谨;同样的,仪器分析实验开设的分光光度法及色谱的实验等要求准确掌握仪器的使用及适用对象,为后续专业实验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把握“深”的专业实验,理论实践相联系
专业课的修学以“深”为维度展开,则以基质较简单的水质理化检验和空气理化检验为先,主要涉及不同化学物质的化学检测方法和原理,学生进一步巩固分析化学中滴定分析的应用及仪器分析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的应用。生物材料检验样品则相对于前者较复杂,且生物样品的采集及保存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此课程的重点在于生物样品的采集、保存及处理,进一步巩固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水质硬度测定,加深络合滴定实际应用的认识;重金属的检测则加强仪器光谱学的知识。最后是食品理化检验实验,食品样品繁多且基质复杂,主要包括有效营养成分和有毒有害成分两大部分,涉及大分子小分子,无机物及有机物。因此,此课程重点在于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掌握。
3.拓展“广”的设计实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综合设计创新性实验则体现了整合内容的“广”度,实验内容的安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只有在面临问题时,才会认真思考,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应当鼓励学生尝试各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简单或困难的问题都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综上,课程侧重点的考虑,课程内容的整合是突出应用型特色,拓展专业口径,突出市场需求应充分考虑的问题。
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普遍采用比较法
卫生理化检验的前处理方法繁多,涉及的样品种类千变万化,检验项目涉及面较广。因此,在实验教学中,不可能让学生掌握所有的方法和项目,必须通过设置合理的实验内容尽可能以点带面,通过比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奶粉中蛋白质的测定,掌握湿消化法(酸水解法)比较海带中碘测定干灰化法;奶粉中铁测定比较原子吸收法和分光光度法等。通过一样多测的方式比较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及结果的准确性,进而让学生加深对原理、仪器及方法的认识。
2.适度采用发现法
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东西,确切的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探索和学习,去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各式各样的样品前处理过程,不墨守成规直接给出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查阅资料去积极的解决问题。比如,化妆品中美白祛斑类成分的禁限用物质测定,发现各式化妆品处理的微小差异,发现部分化妆品处理产生乳化现象并找到合理的方法避免或消除乳化。再比如,大型仪器的实际操作,学生反馈乐意去尝试,但往往大型仪器的造价昂贵,开设的多为观摩课,针对这一弊端应小组教学,先精讲后演练,去发现操作错误,从而思考改正。
3.加大异步教学法
异步教学法也称六课型教学法,是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强调教学的重心在学生的学,要求形成由学习过程“8环节”,“6课型”,“6因素”构成。8环节强调上课指制定计划、课前自学、启发思维、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运用创造,6课型强调课内指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6因素指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异步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先导,由课题来组织。
首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如,在创新性设计性实验中,题目由实验教师集体讨论制定。在实验选材上尽量体现应用性和趣味性,实验项目灵活多变,包括课程的重难点(定性观测及定量验证)、学生的疑难问题与兴趣、教师的研究课题、社会服务与需求、学科热门问题等,具有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前2周布置给学生并提出实验的相关要求。其次,学生拿到实验项目后,4-6人组成一个实验小组,积极查阅资料,然后写出实验方案(包括原理、装置、步骤、试剂用量和含量测定)。实验步骤围绕采样、前处理(试剂及条件的选择)、检出限及灵敏度四种因素为核心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成合理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经实验指导教师审查符合要求后,采用开放性实验形式,在指导教师指导下,随时可以到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完成实验后,写出小论文和实验体会,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小论文和实验体会给出相应的成绩。设计实验的开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既考查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异步教学法贯穿于实验的准备、实施和考核的各个阶段。
三、改进实验成绩评定形式,提高创新积极性
实验成绩的评定应克服传统的重理论考试,轻操作考试,重期末考试,轻平时考核以及主观性强,缺乏客观标准等缺点。改革实验成绩评定方法,强化平时考核,提高成绩评定的客观性,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
实验考核的内容要从以基础知识测量、基本技能测量为主转向以能力测量为主。把考核贯穿整个能力考核,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测量,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考核方法多方式并用,把笔试口试操作考试有机结合;将考核时机分散化,注重阶段性考核。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由2部分组成,其一包括预习报告、出勤率、实验态度、课堂答问、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精确度、实验原始记录及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仪器损耗情况、药品浪费情况、实验室卫生等内容,占总成绩的45%。每次实验成绩满分10分,分值分布:出勤0.5分,预习报告(课堂答问)1分,实验过程(药品浪费情况、装置、实验记录、仪器耗损、实验结果、仪器清洗、实验室卫生)5分,实验报告3.5分。其二是综合设计实验的小论文和体会文章,主要考察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数据的整理以及论文写作水平占总成绩的15%(小论文10%+体会文章5%)。
(2)实验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主要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的一般知识、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图、平时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及思考题等。
(3)实验口试加操作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借鉴结构化面试的方式,考题由学生抽签而得,主要包括实验的基本操作,如各种量器的读取。。。。。。考核时每项操作对于基本操作有关的原理、规范、注意事项、影响因素等进行面试。考核时教师根据其操作的规范性和面试情况给予相应的得分。考查内容包括:回答老师提出的有关问题;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正确稳妥,指出错误之处,这样学生不易猜题,只有全面复习有关实验内容,掌握了所学知识和技能,才能考出好成绩。上述考核方法,既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保证了实验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正确性。
结语
卫生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需要长期探索,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是通过某一个教学环节能彻底解决的,需要注入更多新的活力和方式,如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的开拓;需要将相近实验课程融合的师资能力;需要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机制等。21世纪人才培养,自主实验教学,C合创新是高校改革的永恒话题,任重道远,努力实现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把主动实践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3-4],推行全新卫生理化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邹学贤.我国高等卫生检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8(3B):126-129
[2]余静,高蓉,等.构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卫生检验专业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2):430
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作为预防医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温州医学院(下称“我校”)开设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课程已有十年。在这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要切实增强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教学效果,有必要从实验预习、实验教学实施、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的开拓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实验预习
1.要使学生充分重视实验预习的重要性
实验预习环节是卫生理化检验实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然而有的学生来上实验课,仅仅带着书到实验室听老师对实验讲解后再“照方抓药”,完全忽视实验预习这一环节。这种忽视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盲目操作,不仅容易损坏仪器,造成实验错误,甚至还会导致实验中发生事故。因此,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预习的重要性是增强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
2.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实验预习
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卫生理化检验课程前,已经学习了基础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应该讲已经具备了开展卫生理化检验实验所需要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但与医学检验等专业相比,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仍相对薄弱。我们通过多样化的实验预习来弥补这一不足,并切实增强学生的实验预习效果。
2.1实物预习法
预防医学类专业的卫生理化检验实验教学共开设8个实验,在实验教学实施前,我们将学生分为8个组,每次实验前安排1个组参与教师的实验准备过程,在实验准备结束后,开放实验室让其他同学进入实验室进行实物预习。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此举有助于扭转实验准备全部由教师完成、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照方抓药”、完成实验后匆匆离去的局面,对于增强卫生理化检验课程实验教学效果是切实有效的。不少同学表示,以前觉得做实验就是按照实验步骤操作一下而已,通过参与实验准备才发现其实自己还有很多知识的盲点,譬如缓冲溶液的配制,以前做实验时都是老师已经配好了的,自己配制时才发现还涉及缓冲容量的选择、配制后pH值的准确调节等问题。
2.2视频示范教学预习法
目前学生的计算机拥有率相当高,校园网也覆盖了从教室到宿舍的各个场所。利用视频短片创设动态的实验教学场景,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具有明显效果。我从2004年起就联合带教老师和同学共同录制了实验规范操作的教学视频,并在制作后期加入了Flas演示等素材,用于帮助学生预习卫生理化检验实验,受到历届学生的欢迎。
二、实验教学实施
1.实验项目的选择。
预防医学类专业的卫生理化检验课程实验教学课时非常有限,我们在选择具体的实验项目时,考虑了以下几点:不选特别简单的实验,如食品中水分的测定;不选在其他课程中已经做过的实验,如分析化学中做过的EDTA滴定法测定水的硬度、仪器分析中做过的电位滴定法测定水中氯化物浓度等;不选在后续专业课程中还会做到的实验,如粉尘的测定。最终我们选择的实验项目为:代表气相色谱测定技术的气相色谱法测定模拟废气中丙酮浓度;代表原子吸收光谱技术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铜含量;代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山梨酸和苯甲酸含量;使用索氏提取器的食品中脂肪的测定;适用于现场鉴定的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快速鉴定;对于常见的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检测技术,在食品理化检验中选择的实验项目为酒中甲醇的测定、在水质理化检验中选择的实验项目为二苯碳酰二肼法测定水中的总铬、在空气理化检验中选择的实验项目为磷酸―高碘酸钾比色法测定空气中锰含量。
2.规范实验操作,使学生养成认真严谨、规范操作的实验习惯。
实验技能的训练实际上是一项科学素质的训练,必须从严做起。同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的高低与操作是否正规有着密切的关系,扎实的基本功是做好各种实验的首要条件。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经常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不能正确分配吸量管;刻度吸管使用不规范、不够熟练;混匀方法不正确;废液乱倒;实验结果差异性大,对实验结果不重视。从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不难看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不过关,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反复强调一些基本技能,例如对于吸量管的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标准曲线的制作等作为实验内容反复练习并作为实验考核内容。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带教老师巡回检查指导,及时指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通过平时的严格要求和经常的练习,每个学生对基本技能都能熟练地掌握,培养动手能力。
3.规范实验报告的书写,提倡论文式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实验的状况和进行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实验报告的写作是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在书写实验报告时经常存在的问题有书写流于形式、敷衍了事、不重视记录实验现象、不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不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照抄教材或互相抄袭现象严重等。这样书写实验报告,学生仅仅提高了总结能力,而思维始终处于机械被动的地位,创造能力被束缚,难有新的想法和见解。我们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实验报告的书写做了规范,并提倡论文式实验报告的书写,其书写的基本格式为:(1)题目;(2)实验目的;(3)主要试剂和仪器;(4)实验操作,强调不能照抄实验讲义上的操作,要求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描述操作要点;(5)实验结果,要求尽可能翔实地描述结果;(6)讨论,整个报告的重点部分,要求结合实验原理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具备上述基本格式后,我们同时强调一些书写的细节,如图表须粘贴在实验报告中合适的位置,画图要有图名、作表需要有表头,如有多幅图表的话需分别用图1、图2、表1、表2等标识清楚。实施了论文式实验报告后,实验报告的书写引起了学生的充分重视,照抄课本现象减少,另外由于强调了实验成绩主要看实验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减少了虚假实验结果的出现。
三、开拓第二课堂教学实践,验证实验教学成果
在完成课堂实验教学的同时,我们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实践教学,鼓励各个任课教师把科研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创造条件使学生早期介入科研实验与课题研究,一是教师申请开放实验室项目,提出适合培养低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科研小课题,吸收学生加入课题组,通过实验论文(或报告)和实验成果展示等方法,鼓励学生把实验变成“全面的智能考核和小型的科学研究”,挖掘学生创新实验的潜能;二是选择成绩优秀、有创造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参加专业性较强的科研、组织学生申请学校的学生科研项目、省“新苗人才”项目及参加“挑战杯”大赛等活动,为培养高级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几年的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成绩斐然,我及所在的教师团队近十年共指导学生获得省级科研课题6项、校级科研课题30多项,学生的科研成果获全国挑战杯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及三等奖若干项。
四、结语
《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一门课程,我校的预防医学专业相对于医学检验等专业来讲,其分析化学基础相对薄弱。本文从实验预习、实验教学实施、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的开拓等几方面对如何增强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期待此项工作的进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卫生理化检验实验的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卫生理化检验工作奠定基础。
一、理论教学体系改革
1.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空气理化检验是一门以保护人群健康为目的,以分析化学等为技术手段,研究空气污染物采样、理化检验的方法和原理的科学。教学内容多且杂,如果面面俱到地照本宣科,难免枯燥乏味,学生消化吸收也感到困难,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产生畏缩和厌学的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2.理论教学体系改革
(1)精选教学内容,设立师生共同参与教学体系
对涉及的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及深广度进行调整,遵循应知应会的原则,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如60%的教学内容由教师教授,剩余40%可通过学生授课老师点评、网络课程等方式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能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及潜能的激发都有较大的帮助。
(2)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空气理化检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占课本80%的内容均为实验操作步骤、实验原理及仪器的介绍,老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仿真动画,使学生更形象、直观的了解实验过程、仪器的工作原理等,这样既能使课堂氛围活跃,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后的温习都有一定的帮助。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学内容指向专业理论知识和抽象的专业技能,而工作过程知识没有被考虑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不再以传授学科知识为目的,其宗旨是向学生传授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学生工作能力的形成。为了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尽快地满足工作需要,理论教学内容在“够用”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知识的更新与补充,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密切关注相关信息,及时把新的仪器、方法介绍给学生。
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1.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实验教学不仅是巩固和升华理论知识的主要阵地,更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的主要渠道。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达不到该目的。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所安排的实验内容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前准备好所有仪器、试剂和样品,将主要内容板书于黑板,带教老师讲授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示教,学生按实验指导进行实验,写出实验报告,教师课后批改报告。以致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地位,机械式地照葫芦画瓢,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完成实验。学生们被动地进行实验,没有自我发挥机会,很容易降低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与学校探索的积极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独立工作能力低,动手操作能力弱、缺乏创新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经过实践,结合自身体会,学生的反映及实验带教老师的反馈,在空气理化检验中进行了改革的尝试。
(1)注重实验课的课前预习
由于学生实验课前不注重预习,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也只是“照方抓药”,实验效果较差。因此,须制定预习制度,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前写出实验预习报告(一般要以流程图概括)并在课上提问,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让学生参与准备实验、预实验及组织实验课
在空气理化检验的实际工作中,实验用物的准确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以往学生虽训练了操作,但缺乏对配制溶液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对实验的准备工作几乎一无所知。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快地熟练试剂的配制,熟悉各种化学试剂的理化性质及处理方法,每次实验前,可根据实验需要,采取自愿的原则,轮流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及进行预实验。通过这些,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操作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指导学生正确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各种实验现象做出准确科学的解释。从而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逐步得到加强和提高,熟悉科学实验的全过程,逐步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验室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综合能力。做预实验后,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写好讲稿及备课,实验课就由学生讲授和组织,带教老师作一些补充。通过这些,学生能够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许多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的能力。
(3)现场采样、实验结果分析及方法总结
空气样品的采集是空气理化检验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采集的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以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实验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到碎石厂采样进行粉尘浓度与分散度的测定、到主要交通路口采样进行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的测定、到解剖实验室采集空气中甲醛等。告诉学生不同状态的空气污染物要选择不同的采样方法,采样的同时要记录气象参数(气温、气压等)。学生离开实验室到具体的现场采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验报告时要求学生正确的处理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增加学生对空气污染问题的关注程度,增进师生感情。实验后应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操作方法进行总结,进而提高污染物的检测水平、方法的精确度及准确度等。例如在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测定实验中,我校以往几届学生在测定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试剂配制、样品处理、仪器因素等)而导致目标物质检测不出,通过多次预实验后,改进实验具体操作方法后,今年该实验项目测定的效果很好,所得的标准曲线线性佳。具体的做法是测定过程中只使用两个比色皿,一个用于零管的测定,一个用于样品的测定。零管在测定的整个过程中固定使用同一比色皿,样品统一使用同一个比色皿,按浓度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检测,这样能避免比色皿之间的误差,使实验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减少,测定结果更具有可靠性。
(4)开放实验室,且注重形式多样化
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实验室的开放,以提高开放实验室的效果,把学生吸引进实验室,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增加社会效益。开放的形式可以有课程实验开放、综合实验开放、自选课题实验开放科技实验活动开放、科研实验开放、学位论文实验开放等。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仪器设备的掌握程度不一,因此,需要在原有机制基础上,健全一系列针对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以保证开放实验室安全、持续的进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保局等机构进行实地实习。我校每年都定期组织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到当地仪器设备最好的机构进行见习,让学生了解一些学校没有的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通过见习机构工作人员的讲解,让学生们更加了解现在所学专业知识的用途,扩大眼界,对于以后的就业更有信心。
三、结语
卫生检验素有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眼睛”之称。通过检验,可以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和科学技术测定卫生情况,阐明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程度,为制度预防疾病的措施和卫生标准提供基础依据,并可运用检验结果判定检验对象与相对应卫生标准符合的程度,评价已经采取卫生措施的效果。可见,卫生检验承担着人类健康“哨兵”的职责。
通过对空气理化检验理论及实验教学的一些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改革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掌握了各种空气理化检验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对培养实用型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学生投身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计秋,于昆,滕文锋.高职空气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7).
[2]田安良.对细菌学检验技能考核方式的探讨[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5,5(1):116-117.
[3]马雪洁.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学科教育,2012.
[4]段春燕,丁环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空气理化检验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0):64-65.
[5]陈廷,张璟,王文军等.突出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预防医院论坛,2009,15(2).
1卫生检验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实施
笔者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改进了教学内容及方法,构建了一个创新型的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使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科研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设计性实验课程采用“提问”和“讨论”方式进行教学。课题题目由教师推荐和学生自拟相结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地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等多种方式查阅文献资料,根据现实条件独立地选择实验方法,并制定出详细的实验计划,最终完成实验操作获得实验结果(卫生检验专业设计性实验的实施过程见图1)。
1.1通过基础实验培养基本操作技能
通过开设经典基础课程如《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础操作技能,包括实验器皿的洗涤、实验试剂的配制、基本实验操作,各类型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实践表明,通过大量的初级基本技能的集中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1.2通过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理知识与实践相联系
卫生检验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更要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联系,着重培养学生能动性的实践能力。专业课教学主要包括《食品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空气理化检验》、《生物材料理化检验》和《化妆品理化检验》等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相当于总课时1/2的实验课。只有通过大量的专业课程实验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把各门课程的知识点串连起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当次实验课甚至于该课程的内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及学科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授目前常见的仪器和国家标准实验方法,更强调和推荐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技术以及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社会热点,促进学生将课堂和社会相联系,及时了解学科的新进展。此外,邀请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例如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检验中心等单位参与到卫生检验专业办学当中,定期安排一定学时,聘请省CDC检验中心的兼职教授进行教学,重点介绍近年卫生检验相关的前沿及热点和实验室质量控制等平时学生较少接触且非常实用的知识。
1.3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通过大量的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课程实验的学习,学生在较为熟练地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专业实验知识后,则开始进入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阶段。
1.3.1实验题目的选择
实验题目选择对于设计性实验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至关重要。卫生检验专业的实验课题应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性,此外还需考虑课题的难度适当与否以及学生的“个性”。拟题由教师推荐与学生自拟相结合建立题库;定题则由学生自主选题。为了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考核中,自拟课题的起评分高于同类教师推荐课题。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推荐选题包含5大检验(食品检验、水质检验、生物材料检验、空气检验和化妆品检验),推荐选题见表1。
1.3.2课题资料的查阅和实验方案的设计
课题题目确定后的2周内,安排学生根据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实验方案。期间,教师介绍查阅资料和中外期刊的一般方法,介绍卫生检验相关工具书的使用及查阅方法,如试剂手册、相关国家法规、国家卫生标准及检验技术规范等。该教学过程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文献资料和关注学科学术动态的良好习惯。
1.3.3学生自主完成实验
设计方案确定后,从试剂的配制及仪器的准备到分析测定的所有过程,均由学生组织完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干涉学生的实验,而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所遇困难的原因及选择解决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就一个课题可能提出多种实验方案,因此,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各项要求,甚至对于部分有缺陷的方案也允许学生通过实验学会自行分析失败原因并加以完善。在开设设计性实验期间,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自主安排实验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分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所有同学都必须参与,参与程度将计入实验成绩中,这样既不会对某些学生放任不管,又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1.3.4实验总结和讨论交流
经过数周的实验后,学生均有较大收获。为了及时巩固,教师应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及总结体会。内容一般包括6个部分:实验目的及意义;课题方案及设计的理论依据;实验技术路线;数据处理与结果讨论;组内成员分工及完成情况;对本设计性实验课开设的建议与要求等。最后,学生以PPT的形式对实验进行总结,并讨论交流体会,指导教师作点评和补充。在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均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p#分页标题#e#
2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
先向教务处提交申请报告并在实验中心和院系备案后,方可开设设计性实验课程;在设计性实验开课过程中以及结束后,由教务处或院系组织进行认定评估验收。设计性实验教学效果的检验,包括指导教师自我评价、听课专家评价和学生评价(以座谈会以及问卷形式)三方面组成。内容包括实验目的是否明确、实验条件是否满足、学生是否独立完成实验,学生收获大小等各方面。
3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成果
3.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开设设计性实验能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自由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表明,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普遍认同,而且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更为高涨,认为该教学方法促使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对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从与小组成员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到实验的组织实施、实验结果观察和最后实验论文的完成等每一过程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调动,由此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科研素质。
3.2提高了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对指导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全面评价几十份不同选题、不同内容的实验设计方案,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而且还要与时俱进,通过文献研读,更新拓宽自身知识库,掌握新信息与新知识。同时,设计性实验开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亦取决于实验准备的充分与完善。同时准备多个创新性的实验课题,则要求实验技术人员还需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相结合的高素质。对于实验技术人员来说,设计性实验的开展,促进其对科研设计的认识理解,使其不仅仅局限于常规的实验准备工作,而且还应重视学科的新进展及前沿,并有机地结合到实验教学的准备中去。因而,开设设计性实验要求实验室技术人员不仅要比传统教学付出更多的劳动,投入更大的精力,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当前的新技术、新方法,根据实验室现有的条件,积极协助指导教师做好实验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对每一个设计性实验实施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保证所有开设的实验顺利进行,达到应有的效果。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的课程,该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食品感官检验、食品化学分析、仪器分析、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的方法和原理。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理论知识,很多实验是在为基础化学和基础生物学补课。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对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及在实践操作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较少。课程设置大都以理论课为主干,把实验课当成是理论课的附属。单纯理论和公式讲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难学、厌学情绪,一些学生为了拿学分而学习,不能从学习中享受到乐趣,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需要提高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由于学生没有参与到实验前期准备工作中,仅仅参与食品理化成分等的测定步骤,因此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不完整,例如样品处理、数据处理等。样品的采集、制备、预处理及样品的保存等重要内容成了学生的“弱项”。即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得到相应的实验数据,但由于对数据处理方法不熟悉,误差概念不明确,导致分析结果不可靠,很多学生做完实验就算完成任务,从来不想为什么会得到实验结果,与所学的理论内容有什么关系。
(三)实验室的很多设备不能满足实验的需要。各专业之间、各学科之间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问题还没有解决。例如ATP荧光光度计、甲醇速测仪等快速检测设备只能通过图片、说明书和网络知识了解,学生无法拿到这些仪器活学活用。
二、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堂教学改革措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专业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简,以基础知识为主体,深入介绍,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教学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注意层次分明,又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及实用性,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教材内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强化教学效果,采取以下改革措施: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讲授、提问、答疑等多种教学方法。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先进设备及多媒体,针对课程的特点,按授课知识点制作《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件,或直接播放Flas、实验录像片,使理论知识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3.授课时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特点,开展课堂讨论。主讲教师根据所讲内容列出讨论题,所列的讨论题目大部分是食品工厂或现实生活中涉及食品安全检测的问题,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带有研究、探讨性的问题,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充分准备后再讨论,然后教师对讨论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学生对食品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学习。教研室采取定期组织教师听课,观摩教学,在授课结束后,主讲教师写出总结材料,并对试卷进行卷面分析和考试总结,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措施。4.增加实验课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期末试卷出一些实验操作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实验中的重点、难点,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极其重要。在实践教学方面,本课程以自主性和创新性为原则,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动手能力。
1.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实验课开设的总体思路既注重基本技能及知识的掌握,又重视独立工作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实验课中,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增加现代实验技术内容,并同专业课相结合,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中坚持学生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加强生产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进入葡萄酒厂、番茄酱厂、饮料公司、农产品检测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实习,亲自参与食品生产和安全检验的全过程,使其认识到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知识对食品品质及食品企业经济效益和声誉的重要性,通过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卫生检测等具体环节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并使学生认识到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实践环节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及尽快适应以后的科研与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进行课堂教学和基础性实践教学的同时,辅以课外科研训练。实行“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在生产实习中加强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实践教学模式。把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参加完成“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和“大学生挑战杯”论文。通过这些实践性环节的实施,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强化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增添新仪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对教师和实验人员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利用丰富的科研经验充实教学内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注重食品成分含量的测定和食品中有害物质及掺假物质检测。我院购置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质联用、原子吸收、食品物性测试仪等先进设备,建立了中心实验室,实现与其他学院仪器设备共享,促进大学与企业公共实验平台建设,使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基础理论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有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为学生毕业后走向食品研究、检验、生产及外贸等部门起到桥梁作用。通过对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学生对这门课学习兴趣更浓厚,学习态度有所改进,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叶瑞洪.《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尝试[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7,2:46-48.
[2]黄丹,刘达玉.对《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6,5:108-109.
[3]胡伟光.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5,7(3):50-52.
[4]丁建英,张根华,权英.《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347-17348.
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之一,特别在营养相关性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和创造能力,是目前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关键。结合我们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着手,通过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新莉,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营养与慢性病。(江苏苏州21512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1-0050-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应用性及实践性[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营养不良以及营养相关性慢性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以及新的食品污染物层出不穷,致使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须牢固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密切结合,培养应对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目前的教学实际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着手,通过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提高授课教师专业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密切关注课程的研究前沿,及时修订课程的教学大纲,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程的讲授与当前的研究热点、大众关心的焦点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明确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了避免枯燥、无味的纯理论式教学,可以将自己的科研实践,以及科研过程中与课程有关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潜意识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1.采取专题授课的形式整合教学内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授课教材内容包括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两部分,但是,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的角度看,教材的编排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如在营养学部分的第三章,主要讲授不同种类食物营养价值,以及加工、烹调和食物储存对营养价值的影响,而在食品卫生学部分第十章又会涉及不同种类食物的卫生问题及管理,但是从食物这个主题出发,把相关的内容分开感觉知识结构不完整。因此我们可以以专题授课的形式,将相同和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将教材中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与各类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专题,以各类食品为主角,从食物的营养成分到加工储存卫生管理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介绍第四章公共营养中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基础知识,结合不同特殊人群的生理结构特点,对特殊人群(孕妇、乳母、青少年、老年人)的膳食原则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将所学理论知识系统化的能力。
2.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理论课堂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丰富的色彩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还可以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物道具的灵活使用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借助这些教学辅助手段,配合我们精心安排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如介绍鲜奶的卫生学评价,先让学生对我们课堂准备的掺假奶、变质奶及鲜奶进行评价,然后由教师对鲜奶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进行评价[2],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可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食品卫生质量的评价。讲授第九章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时,教师可预先准备好食品添加剂,在课堂上进行勾兑合成果汁;有时我们也会给学生分发各种不同种类的小零食,让学生根据食物的标签,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以此为切入点,探讨食品添加剂的意义、使用要求等。
(2)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理论知识抽象,在我们讲授该专业课的时候,学生对之前学过的基础内容基本都完全忘记;另一个方面,这个时间段,学生也已经学习完了临床相关的各类疾病的病因及生理特点,因此,在介绍临床营养这一章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临床常见病,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以营养与糖尿病为例,教师提前告知学生要准备的内容,教学难点是营养与糖尿病的关系,教学目标为糖尿病的膳食防治原则,根据我们准备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临床知识,提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病因等,并熟悉糖尿病病人食谱编制的原则和过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的讨论出现偏倚时,老师要及时提醒;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学知识点的掌握要细致,以便及时纠正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错误。
3.加强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筛选、优化实验项目,改变实验的开展形式。目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开设的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居多,针对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的现状,我们每年都会更新实验内容,增加一些实验性强、与当前研究热点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目前,我们的实验项目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传统经典的实验,如凯氏定氮法、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以及综合性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膳食调查的设计和分析、食物中毒案例分析。为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我们增加了HACCP的内容,而且,将此实验项目安排在食品企业,由企业结合生成现场,给学生介绍相关的理论内容以及危害关键控制点的设置、控制,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该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传统的实验过程通常是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实验操作来进行实验,学生只是被动的模仿,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综合性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膳食调查,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实施方法,通常学生讨论后,选定调查对象,设计实验技术路线,分析结果,统计数据,最后进行结论分析,通过这个过程的锻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组织、团队合作的能力。
(2)增加开放性实验。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掌握,满足学生课余时间从事科学实验的需求,教研室将开放实验课项目、时间、带教教师告知学生,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学生可以以此课题为依托,申请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提高其科研能力[3]。
三、课程考核方式科学、合理化
课程传统的考核形式是期末考试成绩,有时会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只是体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因此,可以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考试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成绩、平时成绩(课堂出勤、上课回答问题等)、实验成绩,这种评价方法相对比较全面、合理。为了避免理论考试出题的偏倚,可以建立试题库,并对题库的题目进行年度的更新;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课的表现,带教老师会在每次实验课对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考核,并记录分数;实验结束后的实验报告书写、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实验過程中异常情况的处理等也是实验成绩的一部分。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需要我们及时地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新的教学手段、方法的出现和应用,也对我们专业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科生教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预防与卫生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医学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习重视不够,且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这与其课程设计不恰当、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兴趣有着密切关系,本文结合多年的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经验,谈谈其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体会。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7-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and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直肠癌是我国高发病率的恶性肿瘤之一,给予患者手术切除后多进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进行治疗,其也是对低位直肠癌进行治疗的必须措施。患者术后要长期通过造口排便,故患者的自我概念及应对方式非常重要,笔者对此进行研究,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按照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复查的420例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所有患者均为直肠癌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回医院进行复查。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对不清楚的项目由调查者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给予适当解释。所有问卷调查表共发出420份,收回392份,均为有效调查表,有效回收率为93.3%。问卷主要包括以下3个部分。
1.2.1 一般资料 问卷包括人口学资料、家庭情况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疾病特征。
1.2.2 所有患者均应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 [1]进行评价,评价根据10个因子来完成,包括自我批评、自我总分、自我行动、自我满意、自我认同、社会自我、家庭自我、心理自我、道德自我、生理自我。前9个因子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概念越积极,自我批评因子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概念越消极。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台湾林邦杰测试此量表重测信度为0.67-0.85,折半信度为0.66-o.95,高晓翠测试此量表的信度介于0.67-0.85,效度介于0.39-0.75[2]。
1.2.3 应用肖计划等[3]研制的问卷表对患者进行应对方式调查问卷。根据各因子得分结果可以解释受检个体或群体的应对方式类型和应对行为特点。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392例患者年龄23-78岁,中位为(52.4±15.7)岁,47.9%患者为女性,52.1%为男性。55.3%患者为城市户口,44.7%患者为农村户口。婚姻状况:未婚12.8%,已婚82.1%,离异/分居2.6%,丧偶2.6%。
2.2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概念特点
2.2.1 392名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概念的评分为126-282,中位(202.02±36.06)分。所有患者自我概念评价结果,见表1。
2.2.2 所有患者均根据康丹[4]研究应用的自我概念量表进行评价,将表1中患者数据进行分组,高分组为总分大于230分,中分组为总分大于178分小于230分,低分组为总分小于178分。分组结果见表2。
2.3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应对方式特点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各维度得分情况,见表3。
2.4 所有患者行为应对、自我概念总分相关情况 见表4。
3 讨 论
3.1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概念分析 自我概念是个体在与其心理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动态的、评价性的“自我肖像”[5]。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6]。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概念在维持和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方面具有重要功能[7-12]。本研究中发现,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生理自我因子和心理自我因子得分很低,说明疾病对生理自我、心理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其原因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疾病本身的原因。二是疾病引起的身体形象的变化。既往的研究表明,身体形象的改变可以直接影响到病人对自我的评价[13]。提示医护工作者要给予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更多的心理帮助,让患者勇敢地面对疾病,日常维护好造口,避免出现异常情况发生。
3.2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概念总分分组情况分析 根据贾娟娟对正常人群自我概念的调查结果[2],正常人群自我概念总分平均得分为258.83±19.19,自我概念总分属于高分组的占65.0%,而本次调查中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概念总分平均得分202.02±36.06
,处于高分组的仅占20.4%。说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概念水平较正常人群明显下降。这一结果与国内外关于不同疾病病人自我概念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患病后个体的自我概念水平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4-18]。
3.3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应对方式分析 应对方式又称应对策略[19],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调节行为,应对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应激事件的作用,包括改变对应激事件的评估,调节与事件有关的躯体或情感反应[20]。应对方式是心理应激的重要中介变量,直接关系到应激事件最终影响个体心身健康的程度,并且应对与情绪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情绪及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21],并共同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21-22]。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在应激状态下,个体应用积极应对方式会有利于对问题解决和自信心的增强;反之,则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和产生自卑感[23]。
3.4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结果说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自我概念的高低,影响着应对方式的选择。总体自我概念与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呈正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应对因子呈负相关,但求助多与病人的经济因素影响较大,故与自我概念总分相关性不大。说明自我概念越积极的患者,越有可能以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的方式应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烦恼,越少使用自责、幻想、退避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帮助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达到较高的自我概念,其对患者的心理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林邦杰.田纳西自我观念量表之修订.中国测量年刑,1980,27:71-78.
[2] 贾娟娟.graves病病人自我概念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研究.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6.
[3] 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4] 康丹,护理本科生自我概念与应付方式相关性研究,中南大学护理学专业硕士论文,2006:13.
[5] 张冬梅,万崇华.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的研制及考评.chinese journalof behaviora lmedical science,2002,11(3):344-349.
[6] gaber lb.structural dimensions in aged self-concept:a tennessee self concept study.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4,75:207-212.
[7] 张松鹤.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21(3):27-29.
[8] 李晓东,张婕.论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3:74-77.
[9] 黄希庭,陈传峰,余华.老年人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4):222-225.
[10] 方进博,成翼娟,李晓东,等.论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3:74-77.
[11] roy sc.andrews ha.the roy adaptation mode l(2nd ed.).stamford:appleton & lange,1999.
[12]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台北:台湾东华书局,1996.
[13] 刘建芬.烧伤患者的身体形象与自尊初步测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50.
[14] tam sf,tsang hwh,yee-chiu ip,et a1.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basis of self-concept in chinese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quality of 1ife research,2004,13:497-508.
[15] berk nw,cooper me,liu ye,et a1.social anxiety in chinese adults with oral-facial clefts.cleft palate-craniofacial journal,2001,38:126-133.
[16] jacobi c,paul t,zwacn bid,et a1.specificity of self-concept disturbances in eating disord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eating disorder,2004,35:204-210.
[17] macsween a,brydson g,fox kr.physical self-perceptions of women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rthritis care&research,2004,51(6):958-963.
[18] pérez-san-gregorio m,mart?n-rodr? guez a,galán-rodr? gu
ez a,et a1.psychologic stages in renal transplant.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2005,37:1449-1452.
[19]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1.
[20] 陈虹.晚期癌症患者抑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杂志,2002,11(6):670.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是以检测与分析食品中的各种成分为目标、具有较强实用功能的学科,其所包含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依靠单纯的课堂知识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准确把握检测的原理及过程。
一、重视并加强课堂讨论的积极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课堂讨论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特别是能够转变三本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差的弱点,将学习和思考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交流的讨论形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要针对基本的概念和定义,结合生产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来精心选择并设计讨论题目。教师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确保学生在准备充分的条件下进行讨论。同时,教师要对讨论结果及时进行总结,对具有创造性的见解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错误和模糊的观点及时纠正,这样在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力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加上运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课堂活跃程度,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乐”学和“活”学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尤其是对于难度较低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不要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应该通过诱导性的提问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所提出问题的渐进性,通过层层深入的形式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勇于创新;对于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教师也要尽量讲清思路即可,然后根据课程重难点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相似类比的形式活学活用,掌握知识。
三、鼓励学生温习知识并进行总结
在每堂课初始阶段,教师都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将每一节的知识有机串联起来,使之具有连贯性和承接性;其次,教师还要注意将类似的相关内容归纳起来进行总结,增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符合教育面向社会的基本理念。把教学、研究和生产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准,不断丰富了现代食品检测的教学内容。鉴于食品检测技术的实践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采取收集材料、参观设备、动手操作等方式,将仪器的原理、结构等理论知识深刻的记在学生大脑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重视多媒体的启发作用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范围,利用动画和音像的形式将食品检测的过程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直观感受,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六、运用创新性教学手段
1.注重讲课方式的新颖性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新颖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启发作用,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又要重视新兴技术和前沿理论的介绍。
2.注重学习方式的开放性
教师应针对课程的学科特点,适时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比如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网上查看、资料室查阅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不但为将来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打好基础,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注重实验设计的综合性
在做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具有综合性的实验,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完成,也可以分组配合完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极大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方法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还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七、提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时的合理化分配
因为食品检测技术岗位对于人才的要求更偏向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课时分配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甚至加大实验操作课程的课时数,做到“理论课够用,实验课开足”,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能力。
八、增强学生的综合技能实训
作为学校,要想法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增强食品检测技术的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岗位中深刻感受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其适应社会和岗位要求的能力。因此,为了使学生将来能够顺利就业,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实训技能的锻炼,尤其是综合技能的实训。例如,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期课程结束前,给予学生一周的时间进行综合技能实训,培养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发现,从而自己动手操作的素质。这一教学手段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将平时所做的实验紧密联系起来,最终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成果。
另外,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食品检测技术课程的关键就在于社会实践和实习环节,学校要扩大与食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实习联系,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让他们在相关食品企业进行一线的检测实习工作,实现学生与岗位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操作水平,为将来走上真正的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九、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对学生进行考核是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为了实现考核的公平与公正,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多方位的正确评价。比如,可以制定一种四级考核体系:第一级,是对课堂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分数占据总分的25%;第二级,是考核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分数占据35%;第三级,是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考核,分数占据15%;第四级,是对学生综合实训技能的考核,占据总分的25%,除此之外,我们还可增加对学生工学结合的考评制度,最后将所有考核的指标综合起来,作为推荐学生就业的主要依据,使其与学生的毕业和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总之,近年来我们专业教师对于食品检测做出了有效的研究和探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我们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为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教学、为培养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祁燕凌.浅析当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17).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otion management ability and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 leaders.Methods A total of 283 college student leaders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 (1)Boys were less than girls in the ability of looking for outside support(t=-5.198,P
[Key words] emotion management;coping style;college student leaders;correlation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类已经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生活压力导致的情绪问题越来越多[1]。当前,中国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抑郁、焦虑、冲动、易怒等情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由此带来的应对不良、适应困难等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大学生需要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以更有效的方式去应对来自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状况[2]。我国目前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关注还远远不够,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更是无人涉及。因此,探讨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是了解大学生心理水平的一个新的方向和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探讨高校学生干部群体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生干部来说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唐山市区的本科高校的学生干部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3份,占总数的94.3%。其中男生109人,女生174人;独生子女75人,非独生子女208人。
1.2 研究方法
从唐山市高校选取研究对象,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回收问卷有效性筛选,再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结论,并开展针对性讨论。
1.3 研究工具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采用王飞飞编制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3]。该问卷包含38道题,分5个维度。分别是:理智调控情绪能力、控制消极发泄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和积极补救能力。该问卷同质性信度为0.8276,分半信度为0.6683;问卷结构效度较好。应对方式问卷:由肖计划编制 [4],共设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6个分量表。在6个分量表的基础上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3种应对方式。成熟型包括解决问题、求助2个分量表,不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包括自责、退避、幻想3个分量表,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包括“合理化”因子,与成熟型和不成熟型的应对因子呈正相关。6个分量表重测相关系数在0.62~0.72之间。
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有关统计处理。具体进行的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特点
2.1.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一般特点
见表1。表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干部在“控制消极发泄能力”上的题项均分最高,说明高校学生干部控制消极发泄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好;高校学生干部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和积极补救能力两个因素上的题项均分很低,这表明当遇到情绪不适时,他们寻求外界支持能力和采取行动积极补救的能力较差。
2.1.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性别差异的分析
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高校学生干部在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差异,总体来说,女学生干部显著优于男学生干部,主要表现在女性学生干部寻求外界帮助的能力要显著高于男性学生干部。表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性别差异比较
转贴于
2.1.3 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分析
见表3。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上高校学生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表现出明显差异,即独生子女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除此之外,其余各因素及总体水平上,独生子女与否均差异无显著性。表3 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比较
2.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见表4。表4结果表明,高校学生干部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求助与情绪管理能力呈现正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与情绪管理呈显著负相关。表4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3.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特点分析
3.1.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总体特征
研究结果发现,在情绪管理的5个因素上,各因素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控制消极发泄能力>理智调控情绪能力> 积极补救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这表明在遇到引发不适情绪的情境或者事件的时候,高校学生干部能够有效控制消极发泄的念头,并且能够理智调控自己的情绪上,而在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上表现较弱,比较容易受消极的心理暗示。高校学生干部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多数情况下能够理智地调控情绪,控制肆意发泄各类消极情绪的念头。这与张进辅等[5]的情绪智力研究结论一致:学生干部的情绪智力总体上表现出积极的趋势,但其结构内部的发展不平衡。
3.1.2 性别对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
研究表明,高校学生干部男生和女生在总体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差异,女学生干部要优于男学生干部,尤其表现在寻求外界帮助能力上。这表明,高校学生干部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又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产生冲动性的行为,尤其是男学生干部。一般而言,男生血气方刚,比较容易情绪激动,理智控制自我的能力比女生差[6]。王大华等[7]的研究发现,女性的荷尔蒙分泌量没有男性高,而荷尔蒙是影响机体对外界产生攻击性和控制欲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男生在行为控制方面没有女生易控制自己的行为。除男女两性在防御机制上的生理差异原因外,另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男性被赋为强者,被认为是勇敢和刚强的,不轻易被困难所击倒,即使遇到困难,也应该能够应付,因此当遇到情绪上的不适时,男性一般较少去寻求外界帮助,而是靠自己解决问题;而女性常常被赋予弱者的角色,认为她们没有能力改变困境,因此当女性遇到烦恼的事件时,无需像男生一样掩饰自己的情绪,她们多会向同伴或者亲人倾诉,希望获得他人的帮助。
3.1.3 独生子女与否对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
从所得数据可以看出,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上高校学生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表现出明显差异,即独生子女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在身边一起长大,从小就培养了他们遇到困难主动去寻求外界的帮助与支持的独立个性,而非独生子女与此相比,更依赖兄弟姐妹,往往受暗示或者肆意发泄自己的情绪。
3.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体而言,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问卷的5个维度与应对方式有显著的相关性。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越强,其应对方式就越成熟。反之,不能很好地管理情绪,应对方式就会表现得不成熟。如果大学生不能理智地调控情绪不适,任由情绪肆意发泄,并且不断受到消极的心理暗示,遇到应激事件,就会过于自责,遇事避退或者给自己找合理化的解释,久而久之形成不成熟的应对方式[8]。
【参考文献】
1 陈敏.浅谈大学生的情绪管理.科技创新导报,2008,(35):198-199.
2 Walden TA,Smith MC. Emotion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7(21):7-22.
3 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西南大学,2006:1-15.
4 肖计划.应付方式问卷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
5 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心理科学,2004,(2):33-37.
6 Eisenberg N,More B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7,(2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