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6 02:42: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护理心得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而逐渐衰老,各项共仍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误及记忆力和认识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职、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象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1.3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心理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早感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对自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治疗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1.4抑郁
呀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由此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这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不明显,所以会出现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留恋过去,而对率挛锊桓行巳ぃ荒芙邮埽枷肜匣?/P>
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
2.1角色转变
这是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不适应之一。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据调查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她)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足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心理比较满足,情绪比较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就不大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和重心是机关和事业,离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特别是一些领导岗位的老干部更是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2经济状况
经济是保证老年人正常日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础,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逐渐上升,使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对于丧失劳动能力,儿女收入不佳的老年人而言,经济问题更加突出。经济收入的不足,社会地位不高,因而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
2.3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位,老年人离退休后,从社会转向家庭,家庭便成为老年最重要的精神、物质和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对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生活于“空巢家庭”及不愉快的家庭之中,从而不仅导致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而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4身心衰老
具有价值观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她)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许多志高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他(她)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3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目前,我国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前三种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致病原因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因此,社区护士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对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和生理改变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还能使老年较好地处理好各种自身的、家庭的以及社会的心理问题,使老年人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健康长寿,具体措施如下:
3.1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有的老年人总有躯体的某种病症,可能会加得他(她)们的狐独、恐惧、抑郁的心理,社区护士要和蔼、友善热情的服务,这样,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教育老年人要树立坚强的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死。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善于安慰、控制自己,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安排好家庭生活、保持家庭和谐与温馨,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消除或减少各种心理问题。
3.2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的接触社区护士应多给予老年人特别的关心,经常主动与他(她)们沟通,帮助他(她)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帮助他(她)们安排适应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她)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如介绍同龄同爱好的人一起谈话,跳舞、扭秧歌,下棋等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
3.3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社会护士多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积极面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对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志度和信心,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教育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除了语言交流外,社区护士还应该增加一些非语言的交流如轻抚老人,搀扶老人走路,帮助老人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等。多与老年人交流,调整他(她)们郁闷的情绪。
3.4保持家庭关系和谐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多方面联系,教育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安慰开导家属,使老年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志度,减轻其孤独、恐惧的心理。
3.5帮助老年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社区护士应考虑到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听音乐、打太极拳、练气功,健身活动等等。这样能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丰富他(她)们离退休后的生活,并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点余热。
3.6帮助老年人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社会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充满好奇心,培养生活情趣,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美好的心表,比吃药更能解决生理上的痛苦”,老年人要学会挖掘自身的快乐的豁达,更要会享用自身宝贵的资源,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社会。
3.7强化老年人智力素质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不是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吗?”进入老年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智力。
.3.8抑郁的护理对一些抑郁的老年人,社区护工应治疗其心理上的支持,经常与他(她)们交流,了解他(她)们的思想变化和情绪变化。在接触这类老年人时首先要尊重他(她)们,比如:主动与其打招呼,耐心听取意见,积极想办法解决他(她)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等等,使他(她)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被他人的重视。在尊的基础上关怀老人的生活,比如了解他(她)门的需求,沟通时的态度要和谐语言亲切温柔,从而消除他(她)们的抑郁心理,获得老年人的信任,使他(她)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让他(她)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和室外活动,保持一定体力,维持自理生活的能力,并参加一些文娱活动,使其精神愉快。
9对老年人健康的护理首先帮助老年人安排规律的生活,老年人回将日常生活用品一放就忘,因此社区护工应指导老年人有规律地安放自己的日常用品形成固定的位置或指定日程安排,便于记忆,如帮助老年人将每日服用的药物固定摆放,安排合理的日程表,保持有规律的日常生活等,并指导老年人对健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告诉老年人健忘是正常的衰老现象,不必过分担心同时还要经常提醒他,这样可以减少健忘带来的麻烦和影响。
10老年人应“仁慈”社区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认识到“仁慈”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仁慈”就是要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仁者寿”为无数长寿老人的实践所证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长寿老人几乎慈祥善良,同情和帮助别人,同样也有自身的心理健康。常言道“心底无邪天地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对人宽厚,帮助别人,不仅有益于别人,也有益于自身。比如:有条件的老年人,捐助一些希望小学的贫困失学儿童或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的有志青年,或者灾区等需要帮助的人,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营造一个善良友好的生活环境,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确实会起很大的帮助。
正确对待死之,消除对死之的恐惧
死之是生命历程终结,人们从古到今始终避讳讨论死亡,特别是老年人,更是忌讳死亡,由于人们长期对死亡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对于一个人因疾病的发展而处于临终阶段,往往不是看作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看作是医疗的失败,生命可能回被放弃。其实现代护理观念认为---死之理解为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死之只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是临终阶段为患者提供了完美自我和个人发展的最后机遇,因此人们不应该对死之采取拒绝的态度,而应该采取接纳的态度,人们对死之的种种恐惧不是来源于死之的本身,而是来源于对死之的恐惧和焦虑,特别是到晚年或身患疑难病症时,便会掉进死之恐惧的旋涡,愁绪满怀,忧心忡忡,弄得自己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梦幻纷扰,进而自暴自弃,消极悲观。[5]这样不仅会加速死之的到来,纵然活着,也将会把生命的乐趣剥夺。
人生必有死,这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人生自古谁无死”如果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便会消除不必要的恐惧感,抱着坦然处之的态度,报纸乐观豁达的情绪,这样便可以使人摆脱恐惧感和忧虑感,使人心情安静,延年益寿。常言道“不怕人老,就怕心老”年老真言老,人老心不老,就会从内心里产生一种青春活力。面对死之,心理状态好的人,心志安定,气血调和,身体各项机能必然和谐,生理活动运行正常规律,就会硬朗,福寿永存,反之,则会激起神经系统的功能,必然导致许多身心疾病的发生。
“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人有了信心才能激发人的拼搏精神,产生顽强的意志,保持坦然的心境,乐观的态度,才能产生自身的抗病的潜在能力,任何时候,求生观念不可淡漠,老年人进入晚年并不意味着等待人生的结束,而是重构新生活的始端,因此社区护士应引导老年人正确对待、认识死亡、冲出死亡的恐惧,老年人唯有端正世界观,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这样既可以不忌讳死亡,亦不会陷入恐惧和焦虑之中,坦然面对一切,安度自己宝贵的晚年。
5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社区护士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护士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她)们自我的心理适应和调节,帮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的群体水平。
参考文献
刘纯燕主编,社区护理学,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142-149
王青杨代红,军队离退休干部社区保健需要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199833(8):489-490
2结果
两组患者对生活质量满意度情况对比:对照组经过护理后对生活质量满意度达显效9例(30.00%),有效11例(36.67%),总有效率66.67%。试验组经过护理后对生活质量满意度达显效12例(40.00%),有效17例(56.67%),总有效率96.67%。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及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制度由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性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把人看成是一个身心统一的整体,护理工作就是要给病人以护理支援,关心病人的心理,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促进病人早日康复。产妇虽然不算病人,但是每个人进了医院都觉得自己是病人,处于这一特殊时期,她们有着更特殊的心理活动,所以心理护理对临产妇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个体差异,临产妇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复杂的心理变化【1】。临产妇的心理状态对产程影响很大,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心情十分复杂,有即将成为母亲的喜悦,也有对分娩的恐惧感。了解其心理状态,加强心理护理是医务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提高产时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笔者就在产房工作12年来的对围产临产产妇的心理护理谈点自己的体会。
1产妇在产程中的心理表现
由于产妇的年龄、社会经历、文化水平、工作性质及既往分娩史等因素的不同,从而构成了产妇的心理状态表现出认知异常,由此产生恐惧焦虑心理,这种紧张和焦虑能增加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导致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产后出血增加,同时紧张和焦虑还能减少胎盘血流量及改变胎心率,导致胎儿宫内窘迫【2】。
1.1 初产妇。初产妇的恐惧心理来自亲朋好友之间传说,以及目睹其他产妇的表现。其中以高龄初产妇且文化程度较高者为多,她们往往敏感多虑,对自己能否正常分娩持怀疑态度。另一类初产妇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妊娠及分娩的一般常识了解护理毕业论文护理毕业论文,由于宫缩所致疼痛呈进行性加剧,始料未及,心理反应过强,过分紧张与恐惧,以至于大吵大闹。
1.2 环境的变化。产妇入院后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陌生,进待产室后产妇与家属的暂时分离,产妇顿感失去家人的安慰照料而无所依靠,同时家属又对产妇分娩进展情况及生活照料担忧,这种彼此间的悬念和焦急常引起产妇极大焦虑,以及频繁的检查,高危产妇更是如此。
1.3 对婴儿性别及健康的忧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怕是女孩会在婆婆家中地位降低,特别是农村产妇较为突出。有的孕妇怕孩子畸形,虽然做过多次检查,但仍有些健康问题不能查出,因而忧心忡忡和烦躁不安。
1.4 对分娩没信心。刚开始疼痛时大喊大叫,用力过早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范文。导致产程可能延长。由于产程停滞可能会行剖腹产手术等等,对自己能否自然分娩失去信心,对于初产妇尤为明显。
1.5 对产后生活的担忧。因为孩子的突然进入这个家庭,夫妻关系会不会改变;乳汁够不够喂养;家庭收入够不够抚养;月子里有没有人伺候;自己的工作会不会丢掉等等担忧。
2护理特点
2.1 需要被接纳与尊重。产妇和一般病人一样均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家属、病友的体谅,希望得到安慰和及时的处理,不应以任何借口而怠慢。产妇更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特别是助产人员的接纳与尊重 (因助产人员与产妇接触最早和交往最多的医务人员),特别是在待产室内,产妇与家属暂时分离,使她们有一种“失助感”,加之阵痛的困扰,急切希望医务人员的关心、理解、爱护,希望热情接纳、礼貌相待,若初次见面就显出冷漠或粗暴,可使产妇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增加其恐惧、紧张等消极因素,对正常分娩设下障碍。助产人员要仪表端庄,态度热情诚恳,真诚的自我介绍,热情接待每一位产妇。产妇入待产室时主动协助其更鞋入室,以和蔼可亲的态度询问病史和进行检查,检查中动作轻柔,尊重产妇,为其保守秘密,平等对待每一位产妇,使产妇尽快地适应医院这一陌生环境,建立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赖,消除紧张情绪和各种顾虑,使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2 有效减轻产疼痛。分娩显然是一个生理过程,但疼痛剧烈难以耐受,且疼痛是一种伤害性刺激,临产时疼痛加重,而恐惧加重疼痛,造成恶性循环,影响宫缩,又因疼痛时大声叫喊即消耗体力又易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缺氧,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增加,助产士在较疼痛的活跃期,指导产妇分散注意力,如触摸、压迫法、按摩法、家属陪伴、听音乐、可以让产妇吸入“笑气”等有效缓解疼痛,应用积极暗示性语言和行为的技巧是提高心理护理质量的关键,使产妇在尽可能轻松舒适的状态下平安结束分娩。
2.3 加强沟通,及时告知产程的进展及分娩相关知识。大多数产妇对分娩过程缺乏正确的知识护理毕业论文护理毕业论文,特别是初产妇,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和经验,而另一些产妇受传统观念及他人反面经验给予的负面影响,对分娩过程可能产生的种种危险而产生恐惧紧张、焦虑心理,故产妇及家属都急想了解产程进展情况、待产过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胎儿情况、自己能否顺利分娩及各种检查的方法和目的、预计产妇什么时候能分娩等等,故在陪产过程中助产人员通过亲切交谈。了解其思想状况、对分娩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性格、文化特征,有针对性给予解释,在医疗保护性原则的指导下,尽量让产妇了解在待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不适及各种检查方法、目的、目前产程进展情况,胎儿胎心变化情况,并教会产妇如何配合才能避免和减少痛苦,让她了解应知的情况,使之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建立其自然分娩的信心和勇气,自觉的与医护人员配合,有利保障母婴安全,平安分娩。告诫其不要过分激动,从而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导致产后出血。同时助产人员要及时明确地答复家属的询问,并主动告诉其产妇的情况,给予亲人般的关怀,这都是和观察产程、接生同样重要的工作内容。
总之,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因职业、年龄、文化、经济状况、生育经历、家庭关系、孕前性格不同所产生的心理需要也不相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理变化也不尽相同。早产、难产、产程延长、产后出血、胎儿的发育、产后泌乳等,均与整个围产期心理状态有关。做为医务人员,要关心体谅她们,要根据孕妇各种心理变化,寻求探索解除各种心理障碍的途径,在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等措施下,可以降低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3】,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满足医疗的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谢映,王巧霜,潘茹,等.产前焦虑/抑郁障碍心理护理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2):138.
[2]袁筑华,梁峰冰,胡岩英等.163例Doula分娩的临床意义[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18(1)、35.
护理工作是为病人服务的职业。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护理服务范围的不断拓展,人们对护理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为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过程控制提供了保证[1]。质量是医院生存的前提,没有质量医院就无法发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以质量求发展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核心,是坚持持续改进。我院在经历创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和2000版ISO9000标准的认证,从中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持续改进具有更重要意义,通过一年来的实践,在规范护理人员行为基础上,进一步贯彻落实持续改进工作过程中,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质量意识
树立以质量求发展的意识。护理质量要适应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的需要,护理人员应把质量第一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工作中,护理工作的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2]。要想抓好护理质量管理,就必须抓好管理制度、规范化标准及质量目标的落实。
1.1使护理人员明确了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服务是以需求为起点,以患者感觉满足为结果,以保证护理质量,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发展医院经济效益。
1.2卫生制度的改革大众法律意识的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护理服务和护理技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护理质量控制必须要有一整套的管理体系标准来督促实施。
2增强服务意识
质量管理体系运作涉及每一位护理人员,它是全员参与的过程,培养护理人员树立集体意识,自觉维护医院及科室的利益,牢固树立以质量求发展的服务意识[3]。通过综合素质教育培训,建立每月一次护士综合素质考评,收到较好效果,从而激发了护士工作积极性;通过开展各种形式业务培训、技能训练,以满足病人多方位、多层次的需求,同时规定了护理人员与病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方法,对病人要求进行识别、评价、充分理解病人要求,使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能得到及时的反馈,病人的投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达到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工作宗旨。
3规范护理质量管理
3.1完善护理质量监控网络健全质量管理体系,逐级控制。通过ISO9000标准的认证工作健全了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实行院科控制[1]。科室每周对护理工作进行质量检查一次;护理部每月定期组织行政和业务查房,定期质检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护理部主任每周跟随主管业务院长各科循环查房,检查护理人员职责执行情况,动态掌握科室工作。建立起自控与互控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护理质控网络,护理部实施院控重点放在管理质量控制上,科室的重点是进行过程质量控制,护士是质量控制的基础,自控的重点是做好质量保证工作,同时每月进行质控讨论分析,及时总结反馈。
3.2建立质量管理三个环节(PDCA)护理工作的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抓好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三个过程是我们工作重点。我们按照计划(P)、实施(D)、检查(C)、循环(A)的科学程序进行质控活动[1]。通过及时质控、评价、反馈,好的方面继续发扬,不足之处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将它转移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以达到持续改进目的。
3.3建立各项质量管理标准护理质量管理始于标准,终于标准,根据医院质量及目标要求,护理部制定质量目标,为实现目标制定了护理工作各项管理制度、护理人员职责、护理管理规范、护士行为规范、技术操作规程,疾病护理常规。
3.4制定护理工作作业规范对基础护理、分级护理、护理文件书写、病区管理、消毒隔离、护理人员三基考核、急救物品、无菌物品等管理程序化,提高运作效果;规定对住院病人护理服务过程的控制,确保病人在住院期间得到及时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保证了医疗质量;制定中心药房药品配发作业规范,规范中心药房药品配发流程,真正做好全面质量控制管理,避免差错发生等。
3.5注重培养提高护士长护理管理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护士长轮流参加培训学习,提高护士长综合素质及管理能力。
3.6规范排班规范全院护理人员排班,注意新老护士搭配,能力强弱互补,有利于各层护理人员职能的发挥,以提高工作效率。
3.7激励机制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建立个人综合能力量化考评制度,每月测评考核一次,每月评审一次,实行末尾淘汰制,极大的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4效果评价
2000版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是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以顾客为中心系统化管理模式,强调以预防为主,过程控制与持续质量改进,建立起适合我院规模发展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模式,提高了我院整体护理服务水平。
通过ISO9001标准在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一年的运用,使我们熟悉管理体系的方法、体系文件管理、护理质量方针和目标的确立、护理服务过程的质量策划和运行的步骤及实施过程方法,增强了责任与过程的透明度,规范了护士的行为,提高了我院整体护理管理水平。
通过再次外审,对护理质量方针目标审核,使我们对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只有实施科学的质量管理,才能进一步规范我们的医疗行为。
【参考文献】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世界老龄人口比例的上升,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医界的重视。我国现有老年人已达一亿多人,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研究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加强对老年患者的精神护理,是当前护理工作非常重要的课题。心理护理在我国历代医家均有记载:“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灵枢·本脏篇》也有“志意和则精神专注,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古人肯定地阐明了心理情志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说明了人的心理情志的异常变化会影响内在脏腑的功能变化的道理。为了让老年人充满对生活的希望,以愉快心态健康的生活,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及精神上的护理。
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青年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不同。
老年患者的情绪不稳定,易绝望,他们需要子女的照顾和医生的精心治疗,他们希望早日康复,快快的回到自己的家中,即使是较重的患者也不愿意长期住在医院里。了解了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和规律,就可以制定出科学的护理方案,有效地消除老年患者的心理障碍,促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配合治疗,尽早获得康复。针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生理护理特点,在护理工作中应心理护理与技术护理并重,要特别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精神护理,做到及时解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我们应采取适当的方法。
首先,当老年患者住进医院开始,我们就应该尽快了解病情,细心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解除老年患者身上的疾苦。针对老年人渴望了解病情的要求,主动向老年患者介绍一些本人病情及治疗措施。一般老年人的听力较差,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有所下降,反应也较迟缓,在叙述病情时常赘述唠叨,不能准确的说出主述,这就要护理人员耐心的听其叙述,并给以适当的提问,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护理人员热情礼貌的语言可在老年患者心目中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和蔼解释性的语言可使老年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消除疑虑,排除心理障碍,用乐观豁达的愉快心态,对待疾病和各种治疗。
耐心细致的疏导和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可以增强老年患者对护士的信心和依赖,以最好心态接受治疗,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他们机体的抗病能力,帮助达到治疗目的。
其次,老年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控制能力、自理能力均较差,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对他们的身心都造成极大痛苦,这样往往会导致老年患者失去康复的信心,所以护理人员应努力做好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在生活上给予体贴照顾,主动向患者和家属介绍必要的卫生知识及护理知识,并帮助他们调整膳食结构,充分的补充营养,增强体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为老年患者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耐心疏导和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这样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再次,老年人考虑问题较多,特别是农村的老年患者医药费需要子女支付,他们怕拖累子女,思想上有一定的压力,会表现出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所以我们在治疗上要尽量节省费用,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鼓励家属合理安排,关心照顾好患者,使老年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解除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可使疾病尽快痊愈。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素质,技术操作要精湛熟练,准确无误,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使老年患者从心理上相信我们的能力,感到安全感和踏实感。即使是预后不良和临终的老年患者也要稳定其心理情绪,使他安享生命的最后时刻。超级秘书网
最后,要做好老年患者护理康复指导工作。首先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家庭价值,尽可能恢复自护能力和自制能力。要根据老年患者的不同疾病和自身情况给以康复知识的指导,如饮食护理、睡眠时间安排、肢体功能锻炼和适当休息,可用诚挚而富有同情心和具有说服力语言进行疏导、解释、安慰并及时向家属及子女交待住院时期的护理效果和出院的护理措施,使老年患者树立起“积极乐观的老人观”,帮助他们尽快的恢复自我保护能力。特别要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尤其夜间更要高度重视对长期疾病折磨而出现忧郁、消沉、沮丧情绪,甚至产生轻生念头的患者,更要细致观察,耐心地疏导,防止意外的发生。为了让老年人延年益寿,让他们在有生之年生活愉快,身心健康,高质量的心理护理和精神护理已是我们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了,我们会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熟练准确的技术操作,为老年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Abstract】ObjectivePsychologicalnursingcanbecontroleffectivelyofupanxiouslevelbeforeandafterobtainovum.Methods106patientsobtainedovumweredividedintotwogroups,testgroup53cases,andcontrolgroup53cases.Thetestgrouppsychologicalnursing,accessedbyHamiltonAnxietyscale(HAMA),JiaoYapingScdearoundoperationpsychologynursingreceived.Thecontrolgroupwasgeneralnursingaroundobtainovum.Theevaluationindexwastheanxiouslevelandpartphysiologicalshiftyaboutthesetwogroups.ResultsTestgroup’sanxiouslevellowerthanthatofcontrastgroup.Testgroup’sbloodpressure,heartratewerelowerthancontrastgroup’s.Testgroup’smusclenervouslowerthancontrastgroup’s.ConclusionPsychologicalnursingcandecreasepreoperativeanxiety,raisethetolerance,strengthenthesenseoftheirfaithinnursesandalsoimprovetherateofsatisfactions.
【Keywords】psychologicalnursinganxietyobtainovum
取卵术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不孕症的技术之一。取卵术对患者的躯体有一定的创伤,患者普遍对取卵术缺乏了解,关心取卵术的医生和效果,担心取卵过程中疼痛,害怕取不到卵,缺乏信心等。往往会产生过度的恐惧、怕痛等紧张和焦虑情绪。笔者通过观测患者取卵前后焦虑水平及其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辅助生育科护士对取卵术患者术前术后实施积极的心理护理的临床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04年1~6月间我院辅助生育科施行取卵术患者106例,按取卵日程顺序采用不完全随机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3例,平均年龄30.5岁;对照组53例,平均年龄29.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无统计学差异,均为初次取卵。
1.2方法
1.2.1心理护理试验组患者取卵前1h至取卵后20min除给予取卵术的一般护理外,同时由观察室护士实施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措施包括:(1)取卵前与患者交谈,听取其意见和要求,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从中找出患者最关心和最担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向患者介绍取卵术过程、取卵术前的准备、取卵术的技术保证和取出卵子的成功率。(2)利用患者的兴趣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调节和控制患者的紧张情绪。(3)进入手术室时再次指导患者做深呼吸放松情绪,同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4)取卵后密切观察病情,讲解取卵后的注意事项。上述心理护理措施重点是以情感贴近患者,目的在于意志鼓励。对照组患者取卵前后常规护理。
1.2.2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1]对两组患者分别评定取卵术前1h(即试验组术前心理护理实施前)和进入手术室取卵术前10min(术前心理护理结束)的焦虑总分。
1.2.3采用焦亚萍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效果评分表分别测量两组患者取卵术前1h和进入手术室取卵术前10min的血压、心率。评定术前10min和术后20min肌肉紧张程度及疼痛反应程度,进行护理效果评分。
实施心理护理的各指标测评采用同一测量工具完成。2结果
2.1两组患者取卵术前平均焦虑总分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前平均焦虑总分
2.2两组患者取卵前1h和10min血压、心率的平均变化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术前1h和10min血压、心率平均变化值
2.3两组患者的肌肉紧张程度比较见表3。
表3两组患者肌肉紧张程度(例)
注:百分比表示占该组人数的比例
依据以上数据可看出,取卵术后20min试验组患者心理护理效果“不满意”1例,“满意”27例,“较好”25例,综合满意52例,占98.1%。
3讨论
患者在取卵术前后产生的紧张和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反应,是个体对所面临未知事物的错误认识和夸大其危险性而导致不同程度的一种复杂、消极的心理应激反应[1~3]。过度紧张和焦虑直接影响到患者对取卵术的心理承受力,干扰取卵的顺利进行,同时造成患者身体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起阴道感染,影响胚胎移植后的妊娠成功率[4]。
以上资料显示,患者取卵前10min是最焦虑的时候,实施积极的术前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焦虑水平的上升[5,6],使之维持在适中程度,保障取卵术顺利进行,促进患者取卵术后的心身恢复。这一结论说明了心理护理的应用在辅助生育技术中的意义,因此应成为取卵术护理工作的新内容,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一云,季建林.对抑郁症预后的再认识.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6,23:148-152.
2季建林.住院病人的抑郁障碍.中国临床医学杂志,1997,4:126-128.
3肖泽萍,严和骏,肖世富,等.综合医院门诊病人抑郁障碍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99,79:329-331.
2口腔患者就诊前的心理分析
2.1恐惧心理
口腔患者就诊前普遍具有恐惧心理,临床称为牙科焦虑症,是影响口腔诊疗的最主要的心理因素。80%以上的患者就诊时都存在紧张不安、害怕、畏惧心理,造成医、护、患三者精神上的压力,导致诊疗无法继续。造成牙科畏惧症的原因很多。
2.1.1不良治疗经历
即以往的治疗经历,特别是首次的口腔治疗经历,如各种创伤性口腔治疗、多次的口内注射、困难的拔牙、痛苦的根管扩挫、疼痛的开髓、不正确的治疗方法造成的意外伤害等。
2.1.2不合理的口腔诊室环境和布局
口腔治疗多数采用的是门诊手术治疗,涉及到的治疗器械繁多,形状奇怪,加上环境布局不合理,如各种药品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口腔高速涡轮机治疗过程中发出刺耳的声音,器械未经消毒重复使用,医护人员不停地窜来窜去等均可引起患者对就诊的恐惧。
2.1.3间接影响
患者通过家庭成员、朋友、媒体报导、网络宣传等间接获得的不良治疗情况也是造成畏惧的辅助因素。
2.2忧患心理
患者就诊前对医院的管理持怀疑态度,有的初诊患者,对就诊程序不了解,人生地不熟,又没有认识的熟人,因此担心得不到一视同仁的治疗,尤其是对医生的诊疗技术持怀疑态度,对年纪大的医生担心不能运用先进技术,对年纪轻的医生又担心经验不足。2.3期待心理:期望诊疗时能够得到全面详细的检查,迫切想要感受到治疗效果,立竿见影,甚至能够一次性治愈。2.4消费心理:不同的患者消费水平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对治疗所要达到的期望值也不同,而且文化修养亦不相同,必然导致在治疗方法的选择时难以沟通,总认为贵的就是好的,便宜的就是差的,又担心做贵的会被“宰”。
3口腔诊疗工作中心理护理的具体应用
3.1合理布局,改善就诊环境
良好的就诊环境可以使患者精神愉悦、心情放松,这是医护人员开展心理护理的前提。口腔诊疗环境应安全、整洁、卫生、通风;医护人员着装整齐、干净,治疗室、候诊室、消毒室应相对独立,就诊秩序井然、气氛和谐;候诊室要有足够的座位,播放背景音乐和一些常用的口腔健康知识教育的视频;综合治疗椅上可安装耳机,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降低噪音对患者的影响,减少患者的焦虑意识,提高患者的舒适性。
3.2主动和患者交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取得患者的信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基础。多数患者在见到医护人员时会产生距离感,存有戒心,有许多事情想问又不敢问,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主动和其交流,态度诚恳,言行尊重,消除病人的戒备心理,让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信赖感,以期达到畅所欲言,了解患者的真实面,进而更容易进行病情沟通。
3.3加强诊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在问诊过程中,要多听患者讲述,引导患者陈述病情重点,始终坚持微笑,适时表明对患者陈述的情况表示了解;口腔检查时,尽量全面详细,不能走马观花,避免让患者觉得检查不到位而怀疑诊断结果;治疗之前必须对患者详细说明治疗的意义、步骤、注意事项、所需的时间、可能的并发症、预后、涉及的费用等,给其适当的时间调整好心理状态,积极主动的接受治疗;治疗中要实行四手操作,器械的传递要快、准、稳,不能在患者头面部进行,避免让患者看见车针、注射器、锤子、牙钳、扩挫针等;操作技术熟练、轻柔,医护之间语言交流时避免使用不适当的言辞,如疼痛、严重、紧张、紧急等。
作者:钟清 王文平
我们以端庄的姿态、娴熟的业务技巧以及大方得体的谈吐来面对患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建立早日康复的信心。而这种做法并不是一种特定行为,但却能达到沟通的目的。贴心的指导护理这里的指导护理是针对患者家属如何开展辅助护理而采取的措施。在医护实践中,我们发现患者多数是在院期间都会有家属陪伴,可以通过发动家属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我们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要向患者介绍骨伤康复知识:病人的长期卧床,血管和神经受到压迫,身体各部位得不到基本的运动和锻炼,容易产生褥疮,家属应定期帮助患者按摩受压部位、扣背,同时还要定期更换干燥清洁的被褥,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产生褥疮的危险。对于一些盆骨骨折的患者极易损伤血管及腹腔内脏,因此在对这些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我们要告诉患者家属注意禁止翻身,应该由护理人员或病人家属沿着病人解剖部位顺着骨折走行伴下肢皮牵引为病人翻身,这样在护士和家属的共同努力下把这种风险的发生降到最低[6]。统计学方法采用SPP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总疗效比较对两组患者实施护理以后的总疗效对比分析可见,对照组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略)。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前后的相关症状缓解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可见,对照组在疼痛、红肿、压痛、活动障碍、僵硬等症状的缓解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细心的生理护理、耐心的沟通护理和贴心的指导护理对于骨科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骨科的患者而言,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一些外伤而造成的。而这些外伤往往发生较为突然,在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痛苦的同时,在心理层面的创伤也不容忽视。很多患者由于治疗和恢复的时间过长,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例如烦躁、易怒、消极等。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恢复效果,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患者自身的其他状况以及家人的生活质量。我院所研究的这一套“三心”优质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在优质护理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我院将在在今后的“三心”优质护理工作中,要求相关医护人员要进一步倡导“以患者为本”的理念。
由于患者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以及社会地位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其在面对病痛时的不同心理应激和心态特点,相关的医护人员要主动观察他们的这些不同反应,根据不同的类型运用最得体的方式,了解不同患者的情绪变化原因。只有这样才能采用有针对性的方式,对病人的遭遇以及当前的心理状况进行充分的调理,通过有效的“三心护理”来为患者建立一个愉快的治疗环境。才能很好的帮助患者提高应对病患的勇气和信心。
此外,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对患者进行相关护理的过程中,医学专业知识的普及具有特色的作用,这也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从专业的角度向他们传递相关的医学知识,通过科学的指导来告诉他们乐观积极的心态是促进早日康复的有效措施之一。
心力衰竭患者大多由于心脏本身疾病、劳累、感染导致心排血量明显下降,以致不能满足组织器官代谢的需要,从而表现出心悸、气短、呼吸困难和淤血、肿胀等一些列症状。目前发病率占心脏病的20%,但死亡率高达40%。因此,其预见性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对150例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5―2009年收住心力衰竭的患者150例。男性81例,女性71例,年龄58―70岁,平均年龄64岁,其中心力衰竭61例,左心衰竭58例,全心衰竭33例。
2 病情观察
2.1症状观察 150例患者有61例明显表现出疲乏、头晕、失眠、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左心衰的症状。58例患者均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肝脾肿大、尿少、双下肢浮肿等右心衰竭症状。另外33例患者均有上述左心衰竭的症状。
2.2诱因分析 发生心衰的患者有诱因者达90%,如能及时识别这些诱因,及早加以预防控制,可减少心衰的发生,延缓病情的发展,改善预后。
2.2.1 感染 体力劳动与情绪激动,冠脉供血不足,心率增快或心律不齐,肺栓塞,均有可能发生心力衰竭。如不及时控制肺部感染,很有可能导致肺水肿而发生死亡。
2.2.2 钠盐摄入过多,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停用洋地黄使用过量,均有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另外,治疗配合不当,如亲属不能细心照料,漏服药和中断用药,体力活动未限制,这些因素也可能诱发心力衰竭。
3 护理对策
3.1一般护理 缓解呼吸困难,帮助患者采取半卧位及氧气吸入。氧流量2―4L/min,肺源性心脏病者1―2L/min,心衰I°和心衰II°患者增加卧床休息时间,减少活动中国。心衰III°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作肢体的被动运动,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当病情好转恢复起床活动时,活动应循序渐进护理论文护理论文,如果出现胸闷、心悸、气短、心率加快等不能耐受征象时,应立即卧床休息,并抬高床头。
3.2饮食护理 应给低热量、低钠、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不胀气饮食,如水果、蔬菜、牛奶、瘦肉、鱼等。根据血钾水平调整饮食中钾的含量,保持大便通畅,用力排便时,可增加心脏负荷和诱发心律失常,饮食可增加粗纤维食物。必要时,给缓泻剂或肛塞开塞露,避免用力并增加心电监护。
4 药物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4.1洋地黄药物 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排血量,其治疗和中毒量很接近,且用药的个体差异较大。护士要严格掌握用药剂量、方法、时间,用药前后监测心率、心律。给药前询问患者有无恶心、呕吐、乏力、色视等听心率、心律,若心率过快、过慢,节律变为不规则或规则心律突然变为规则,为洋地黄中毒表现。应立即做心电图检查,并报告医师处理,不宜与奎尼丁、心痛定、抗甲状腺药物合用,以免增加毒性,定期测定血中地高辛浓度,静脉推注速度要慢。
4.2利尿药物 能抑制钠水的重吸收,使体内过多液体排出,减轻或消除水肿,减少回心血量,改善心功能。用药期间要观察利尿剂不良反映,查血电解质注意脉搏和血压变化,及时发现低钠、低钾、低镁的临床表现,报告医师处理。
4.3血管扩张药物可减轻心脏前后复合,改善心功能。用硝普钠时须用微量泵,且避光,严格控制输入速度、浓度并监测血压及心率,避免低血压发生。
如何观察和护理新生儿,表面上看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与一般的观察与护理并无不同。其实不然,护理人员认真做好新生儿的观察和护理,不仅能及时发现病情并给予及时的处理,而且是捕捉病因、争取时间,求得高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减少新生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掌握好这项护理技术。
一、新生儿的观察,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1.观察新生儿面部及全身皮肤的颜色。如观察新生儿黄疽出现的时间、发展快慢。生理性黄疽一般在出生后的3至4天出现,7至10天后消退。如黄疽出现过早(24小时内),发展过快,应注意发现并及时报告。如新生儿有病理信号,即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有花纹等症状,说明其微循环灌注量不足,如病情进一步发展,以致出现面部及四肢发维,体温不升,对刺激反应消失,则表明病情正在恶化。
2.观察新生儿有无面色苍白,阵发性青紫,拒乳、呕吐、嗜睡、烦燥,重至昏迷、呼吸不整或暂停,出现抽搐等脑症状,如出现新生儿尖叫、眼球震颤、四戚肌张力亢进等,即提示有无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多见于早产儿、胎头吸引儿,急产婴儿中也偶有发现。
3.观察新生儿的呼吸、心率。注意呼吸节律、频率及心律的改变。一般新生儿每分钟呼吸40至45次,呼吸均匀,心率每分钟120至140次,如出现病理信号时,即出现呼吸、心率增快,面色发灰,烦燥不安、紫绀,呼吸浅促,这表明患儿肺的有效通气不足,肺泡气体交换有障碍,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给氧并增加氧气的吸入量。如出现双吸气,抽泣样呼吸,吵吸不整或暂停等,则为中枢性呼吸衰竭的表现。这种情况在临床观察中多见于早产儿,吸入性肺炎的婴儿,且病情变化快,发展也快。
4.观察新生儿是否呕吐。重点关注呕吐物的颜色、次数、量、气味。一般情况下,新生儿一次进食量过多,牛奶温度不适,或进食后过早搬动,均可出现溢奶,或呕吐少量残奶。若呕吐物带有咖啡色样物,淡红色带泡沫状,且呕吐频繁、量多,呕吐呈喷射状,均应注意并及时向医师报告。
5.观察新生儿的睡眠。一般新生儿睡眠时安静舒坦,呼吸均匀,有时面部会呈现出各种表情,这些均属正常现象。如果他们在睡眠时烦燥不安,入睡后又全身干涩,面红、呼吸声粗,应引起警惕,这可能是发热的预兆。如出现腹痛、腹胀等现象,新生儿会在睡眠时表现出烦燥不安,额部微冷湿润,手足心湿润的现象,应注意并及时向医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