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9 18:10: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施的进行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对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设置符合时展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工商专业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1]湖南农业大学于1998年由湖南省教委批准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当年纳入了国家全日制招生计划。经过17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已具备一系列的发展优势:师资队伍年轻且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建设投入逐年上升,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较快,教学实习基地初具规模等。[2]可是该专业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课程设置的优化就是其中的重点。
一、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目前课程设置基本情况。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按照学科知识逻辑与技能训练的先行后续关系依次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达到毕业要求需学习的课程和相应学分情况如下。通识教育模块中的公共必修课需修62学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英语、体育、数学、计算机、创业就业教育、军事理论、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形势与政策。公共选修课需修6.5学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审美四类。专业课模块中的专业必修课需修55.5学分,课程包括统计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学、创业管理、管理沟通、企业会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导论、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微(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需修15学分,课程包括财经应用文、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企业管理咨询、经济法等。实践教学模块需必修25学分,课程包括军训、专业公益劳动、入学教育、英语教学周、社会调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实践、EPR沙盘综合实训、创业管理教学实践、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毕业(教育、实习、论文)、调查报告。素质拓展模块需选修4学分,课程包括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文明道德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性发展活动、就业创业活动六大类。(二)目前课程设置的可取之处。1.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指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3]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必须在各模块之间分配合适的比例,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驱动学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训练管理技能。[4]根据上述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2.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学校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的实践课程设计和运作,分别在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电子商务等多门课程中为学生开设了与理论搭档的实践课程,最后搭配专业实验和社会调查、课程实验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课程的设计除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素质拓展课程特色鲜明大学生素质拓展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是提高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多证上岗的主要途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另外,素质拓展项目中还包含各种校内、省内、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体育运动比赛等活动,以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提升学生引导力、想象力与行动力。(三)目前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1.该有的课程没有根据前面的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学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该有的课程没有的情况。公共必修课要求所修学分为62分,占总学分的36.9%,主要包括四大块:政治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体育教育。从学分的分配上,四大块依次为:14分、15分、14分和4分。由此可见,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政治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独占鳌头,而计算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被忽视;公共选修课限定在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艺术三个方面,提供了上百门左右的课程供全校所有专业的人选修,公共选修课必修6.5个学分,只占总学分的3.8%。公共课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达到了9.7∶1,选修课的比例偏小同时选择偏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直接照搬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占418个学时,26个学分,可是实验学时只有106个学时,只有少部分的核心课程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专业选修课安排了240个学时,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9%,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专业选修课增加了48个学时,3个学分。虽然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加了,可学生可选的范围十分有限,为12门课程选8门,且专业选修课中没有实验课。素质拓展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集中体现,与学生未来的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课程设置数量充足,可只有4学分,占总学分的2.3%,这个比例明显偏低。2.存在内容重复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还存在可有可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中数学课程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门课程,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可以整合工商管理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集中开设一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会计学原理,是初步介绍会计学相关知识的,与专业基础类课程的企业会计课程存在内容的重复。同样,统计学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经济数据为对象,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变量关系,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的。这些重复的课程不仅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而且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3.存在设置不合理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中,有些课程完全可以去掉:一个学校的专业特色可以通过专业选修课来体现,目前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没有根据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和资源创办有特色的课程。专业选修课中政治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实际联系并不大,完全可以替换成其他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应该与公共基础课里的英语课程相融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加强了课程专业性;实践教学中的英语教学周应该与平时的教学结合起来,而不应该再占用课时。
二、具体课程设置的匹配度分析
(一)与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匹配度。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培养要求大致相符,但是,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匹配度仍然不高。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关于专业法律知识的课程。目前,学校只开设了经济法这一门课程。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虽然触及了一小部分的法律知识,但仍然无法达到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同时,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课程设置中只有英语课程,缺乏相关的人文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建立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二)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低。首先,学校的师资水平跟不上课程设置的更新速度。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教学负担过重,他们又要备课,又要搞科研,还要评职称,根本无心再考虑课程的设置问题,只管按部就班上好课就行,而课程设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整个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其次,学校的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需要专业实验室及相关设备,但是,学校硬件建设较为落后,实验室不足、配套设备不够,而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又少,且质量不高。(三)与学习规律的匹配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一部分与学习规律不匹配的情况,课程的教学进程应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6]以现在开设的专业导论和企业生产管理两门课为例,专业导论是专业入门的理论课,在企业生产管理课程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专业导论应为企业生产管理的先修课程。但目前实际情况是,企业生产管理于第5学期开设,而专业导论于第6学期开设。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一)调整课程模块比例。调整各个类型课程模块的内部比例,要增加必要的而现行课程模块较为缺乏的课程,同时,撤销、合并多余、重复的课程,使每一项课程都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面对大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校应加强教师现代技术手段的培训与运用,架构新型、通畅的师生交流与教学平台,及时将丰富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实际教学生产力,尤其是要关注MOOC课程资源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7](二)丰富课程内容。在公共必修课方面,大学语文或者学位论文指导可以培养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述的技能,因此,学校应增设这方面的课程。除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管理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决定了其最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为此,学校可以开设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团队建设等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在公共选修课方面,应开设类型丰富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应增设工商管理基础文献选读课程,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增设民商法相关课程,以帮助学生构架专业法律知识体系;应增设“管理者社会责任理论”或“管理者商业道德”这方面课程,使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具备符合社会标准的商业道德。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可以对选修课进行模块设置,如设置物流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经营分析模块等,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还应开设相应的实验课,进行相关的素质拓展,并提升相应的比例。(三)优化课程进程。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互相探讨,明确思路,在理清各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所有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按照知识的接受顺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优化课程,使学生掌握不同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中的位置、功能和彼此的关系。就企业生产管理和专业导论两门课程而言,专业导论应开设在企业生产管理的前面。
四、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将是社会及企业需求的主流。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应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并且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十分必要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相匹配,以满足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何倩 尹红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
[2]工商管理联盟.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EB/OL].(2009-02-12).www.mbaun.net/a/2009-02/1560528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26-327.
[4]罗拥华,欧绍华.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J].中国市场,2013(12):194.
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两个基本的问题。意识社会责任分工的专业化与细致化,导致人们对简单而有机械的劳动失去原有的热情,但也是社会对体力劳动工作者的一种不公平态度使人们渐渐丧失了激情;而劳动力仍然过剩,社会的需要不能满足劳动力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基于社会压力。以至于金融危机过后,社会导向型人才适应了我国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才释放了这两方面的压力,然而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文将以工商管理为例,着重分析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在就业导向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并基于几点建设性意见,努力探索就业导向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新思路。
一、目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的设置达不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制定培养计划的开端、分析社会需求的归纳。高职学校本身对人才培养的原则就是以就业为目标,以实践为模式的现代教学目的,为的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并将学校学习内容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相连接。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生产、管理、服务输送一线人才[1]。但是现在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不能达到此目的,课程的单一化也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结构的不完善使学生达不到专业目标培养的要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容易进入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过分强调职业化,从而忽视了教学理论,使学生无从学起,接受程度也就相对下降;第二个误区是忽视专业应用性,只注重理论的教学。这两个极端在我国高职院校中比比皆是,使学生的就业发展相对小了很多,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互分离,不能完整地连接在一起。
2.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要培养就业导向型工商管理人才,最首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配备高素质的教师。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配备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教师结构不合理,既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又能够传授学生知识理论的教师紧缺。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双师型”的教师数量要求不低于全部教师数量的80%,这一数字在我国目前的高职学校中远远不能达到,因为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只占教师总数量的29.9%。二是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使教师的传统知识理论过于乏味,很难跟上社会的进步,一些企业单位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完整融入到学生平时的课程中,导致学生接受的知识在迈入社会中已经过时,自然也就很难用到。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与国际接轨,提供给教师培训的平台,使教师能够够了解各项技能的最新发展,使教师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将新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2]。
3.课程内容与实践相脱节
目前我国各高职的理论知识内容过强,对于实践教学这一方面相对欠缺,教材的乏味使学生对本学科失去了兴趣,认为与就业的衔接性不强。另一方面是校企合作不完善,一些实践教学课程完成得不理想,导致学生在进入各大企业后还需要让企业对其进行培训,在加上学生的实践机会比较少,即使完全掌握了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也让学生在工作当中困难重重,不知道如何将自己在学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在自己的工作当中。这一问题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在就业导向型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既然是高职院校,那么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融入进工作当中,这一基本功能的欠缺,使整个高职教学体系都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二、就业导向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
1.在教学过程上进行不断创新
对高职院校来说,让学生以适应社会,适应工作为目标展开教学是首要任务。为了使学生先入为主,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实行先行后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先懂得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大致了解未来从业就业的工作内容,使学生对学习带有目的性。而不是传统教学的一整套模式:大学前三年都在灌输1+1=2的形式理论,是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应用到工作中,甚至是不知所学专业为何物。然后大三过后找实习单位是也是屡屡碰壁,最后找到一家与本专业不相关的实习单位,草草实习,最后应付过大四的论文及答辩。学校便可万事大吉,认为为社会输送了专业型人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现代教学本末倒置的结果。
2.以创业项目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当代大学生的固有思想,就是无论大学期间学习的好坏,在毕业时都想拥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无论是大学期间有多么崇高的梦想,都要在毕业之后置身于外,就业是第一位,创业的问题可以留到以后再说。那么我们要颠覆这种教学理论,在大学期间就要使学生有创业的思想,并且激发学生将这种想法付诸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先行后知,以行为主,以知为辅,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进本行业的固有模式当中,或是直接到行业模式,开辟出一条新的创业途径来。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在一开始的学生挑选应该不同于传统的模式,不能是直接高考,让学生自行审报志愿,而是学校在第一年进行全专业培养,第二年再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专业划分,或是企业直接挑选学生进行培养。本科前一年可以进行全部的专业通读,学校应通过这种方式发现学生对各专业的理解程度以及想法,第二年在逐一进行专业的分配,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使每一个人的思维都得到提升,开阔了思路,可以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助,形成个性化教育改革,这种教育改革对老师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鞭策作用。
3.配备交叉融合的师资力量
在学校配备师资力量时,要多挖掘一些“三栖型”教师,即可以辅助学生职业的选择、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3]。这种教师也可以说是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技能、拥有广泛身后学科理论的学术家、以及拥有企业咨询研究或创业经历的创业家。这种教师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与学生拉近师生距离,更是能使学生从学校迈向企业最好的桥梁。
4.工商管理学科所建立的考核制度
无论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理论要求还是实践课程的结果,全部都涵盖了不确定的因素,但也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能使工商管理专业的考核方法不同于其他学科,可以以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制定本学科的考核方法,强化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考核,将学生从分数的夹板中解放出来,不看分数,看创业及实践的成果,而理论知识的检测就要融入进平时的阶段性测验中,尤其是对企业业务流程规划能力以及经营决策分析能力的考核,更是要以创业实践为主,教师也应该从教材和职业资格证的考评中解放出来,不应该纯粹为了考试而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突破学科知识考查的交叉性与专业性。总之,不能仅仅只能达到一种“有限理论”的程度,要弱化在考试当中的“成王败寇”,以学生创业时严重存在的共性问题为考核基础,开辟一种具有多样化和综合化的考核模式。
三、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最终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死板的理论知识,而是要在理论层面训练学生创造力与分析能力,养成独立分析的思维惯性。在全球经济大环境的逐步提高下,我们应该深刻管理以及思考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任务。我们需要思考的还有很多,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当如何安排合成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深度影响工商管理教学的外部环境与因素都有哪些,国家政策侧导向的研究以及学生创业资金的来源,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思路等等。这些问题是工商管理专业在就业导向型人才培养中的难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我国高职教育的前程也会越发光明。
参考文献:
[1]李升泽.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三级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143-02
1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业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面对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管理日益成为决定工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与此相适应,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既需要精通各管理职能领域业务的专门人才,更需要驾驭企业全局的综合型管理人才。这就要求高等管理教育必须塑造既掌握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具备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广博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全面管理者。
传统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现行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下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已经不能够满足以上能力和素质要求,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况势必制约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
2 “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的提出
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与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差距,这种人才培养的差距势必制约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并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人才培养差距,亟需开展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课程建设,在此称为“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该课程建设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教学研究项目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采用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将能力与素质培养引入教学,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等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3 “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
“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课程建设突破以往的“理论本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内容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培养专业教师。
教学内容改革
1)开展教学内容的整合。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为以理论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每门课程都力求很完整、很系统,理论性强。这样就导致课程之间存在较多的重复内容,课时总量膨胀,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很少,难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分析研究,先按照课程性质将课程分为经济类、管理类、财务类和专业方向类四大课程类别,其中经济类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等;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财务类课程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资本运营等;专业方向课程按照不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侧重点进行划分,笔者所在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专业方向,所以该部分课程包括房地产制度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概论、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概论六门课程。同类课程间如果存在内容交叉现象,以内容交叉的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按照培养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进度安排,重新界定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归属课程,消除重复讲解的现象。
2)以工作要求为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具体表现为:对实际工作进行分析,将工作分解为多项核心,确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能力与知识的对应关系,将教学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安排,形成有助于人才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内容。接下来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说明如何以工作要求为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该:
①能够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可以分解为市场调研、市场定位和经营策划工作等经营问题,这些工作需要学生掌握经济学中的需求理论;
②能够参与市场经济的研究工作,需要学生掌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和思维能力;
③能够自主创业,需要学生掌握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分配理论,并具备创业意识和正确的创业观。通过以上分析,确定出包含理论讲解和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1)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需要的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理论教学中引入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和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采用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所谓科学性,指并非毫无根据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改革而改革,使改革流于形式,而是通过具体的分析研究实践,为每门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果只适合传统的理论讲授法,就依旧采用该方法),确保教学效果。所谓实用性,指要考虑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差异和授课教师的自身素质都会对教学方法的实际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在具体的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确保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2)完善教学手段。加强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比赛不同级别的多媒体课件大赛。
建立“课内+课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内实践教学除了采用常用的实习、课程设计等形式,还可以引入先进的ERP沙盘模拟实验教学环节。ERP沙盘模拟作为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重大的教学创新。借助ERP沙盘模拟,可以强化学生的管理知识、训练管理技能、管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外实践教学除了常规开展形式以外,还可以以协会和学生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笔者所在学校的ERP沙盘模拟协会于2009年成立,至今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管理知识、管理技能的培训和实际模拟经营的演练,由协会推选的团队在“用友杯”全国大学生模拟经营大赛中取得了省级三等奖的好成绩。协会的建设丰富了全校学生的课余生活,完善全校学生的知识体系,营造了课外育人的良好环境。其次,咨询顾问、企业策划等兴趣小组以现实的企业经营问题为案例,为企业经营献计献策,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受到学生和企业的广泛好评。
4 总结
“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在培养模式方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直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扩大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彤彤.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探索[J].商业会计,2014(10).
近年来,各大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大专业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尤其是工商管理等成本相对较低的专业学生,是其扩招的重点对象。这就使得原本就业形势就严峻的状况更是举步维艰,除此之外,不得不让人注意到的是,当代的企业愈发找不到符合要求的管理人才,而许多高校毕业生对于工商管理的基础知识都无法把握,追根究底,主要是毕业生在管理实践上的机会少之又少,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也反映了我国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的弊端,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并没有寻求一条适合高校教育发展的道路,仍旧以传统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所以,为了解决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必须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方可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生存。
1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概况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不断深入教育体系改革,并逐步推广素质教育,而在此背景下,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就应运而生。工商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中的基础科目,不仅在高等教育中被普及,据统计,全国设立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就有500余所。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企业若想在市场经济中,甚至是国际舞台中占领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其管理的创新和培养具有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相对较高的管理人才。所以,为了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各大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愈发重视起来。我国各大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其数量和专业结构上都相对较多和长足,然而,市场经济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一味地扩充招生人数,只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却忽视了对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再适应当今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必须重视现行的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去真正地理解当今时代对于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并遵循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规律,以此提出新的培养实践性人才的相关举措。
2工商管理专业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忽视实践教学,单一教学内容和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都以重视对学生的课堂理论教学,无论是何专业大抵如此。而工商管理类专业作为要求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是无法提高。除此之外,大多数的高校没有把握好实践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无法正确地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大多数高校在实践教学上大都流于形式,只为了教学而教学,没有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规划。而部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也只是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实践教学可有可无,只是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目标。而由于这种普遍存在着的理论重于实践的课堂教学,在日常的教学内容及其形式上就相对单一,其实践配套措施也相对不足。就好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概念,实践原理,而大多数学生皆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并没有真正地打好知识基础。这就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利用理论知识基础,脱离实践的教学模式,自然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2.2设备设施投入不足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开展相应的校内实践教学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备设施和良好的环境氛围,就比如学校开设了相对完善的管理专业的模拟实验室等,这不仅能够为管理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更能将实践与理论教学更好地相结合,也为学生在校外的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就目前各大高校的发展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除了部分财经性的院校外,大多数的综合型工商院校并不属于主流学科,这就使得在管理实践设备设施的经费相对不足,相当一部分的工商管理院校在实践教学经费的筹集上皆有较大的缺口,根本无法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设备要求,所以,许多的工商管理院校皆以模拟实践或是缩减其建设规模等方式来替代设备软件不足的实践教学,部分学校甚至取消了实践教学,让学生自行去联系企业各自进行实践教学,如此,实践教学效果自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3缺乏一定的企业实践基地
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是尤为重要的,这对于学生往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工作有其意义所在。然而,就各大高校的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展来看,仍旧缺乏具有价值和效果的实践基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对其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营销策略等理论知识都是较为抽象的,若是学生不能接触到真实企业的生产运作、不能亲身去体验一个企业是如何发展营销的,那么所学的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并不能真正地将其运用和验证,更何谈在企业中适应生存。同时,院校缺乏企业实践基地的另一原因在于企业对于院校合作开展实践基地意愿不高,企业大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目标,即使与院校联合开办实践教学基地,也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甚至部分企业带着敷衍性的态度,只注重对学生的实习收费,而对于后续的教学和配合极为忽视,且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招生数量不断扩充,也导致了高校不能够建立起符合学生需求的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
3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转变观念,规范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首要目标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教师、高校管理者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真正地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才能去更好地创造出良好的实践环境。所以,应该不断提高高校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并建立起相应的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规范制度,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模式,将其理论与实践教学更好地融合,使得实践教学效果显著。不能仅是转变观念,更要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制度建设,建立起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热情、教师的教学热情,最终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3.2综合资源,科学规划,加快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作为工商管理院校的管理高层不仅要意识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要不断综合其校内外的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实践教学,不断加强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实践基地的创设,主要分为校内校外两个部分,在进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商管理知识,增强记忆感,能够更加深入地去了解。而校外实践基地的创设主要是使学生在校内所学的知识点能够更好地加以运用,在接触企业真实运作的过程中,能够综合所学知识尽快提升自身工作适应能力。所以说,校内与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校内基地的建设一定要落实到根本,并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尽量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需求。而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尽量与其具有价值和效果的企业的相合作,建立起能够帮助学生学到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实践基地,拒绝流于形式,只注重利润的企业合作,以免耽误学生的实践机会。所以,只有加强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去实习工作,才能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在增强对企业管理认知的同时,也为了适应社会而打下良好的实践能力基础及其专业技能水平。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工商管理教学的主要领路者,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效果如何与教师的授课能力逃脱不开。高校授课老师若是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工商管理理论教学,这对于学生在校内外的实践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然而,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师并没有实际的企业实践经验,大都只局限于理论知识,和对企业表面的认知,所以,各大高校在认识这一现状的同时,就应该不断加强其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建设,在与企业建立联系时,也应该适当地加强其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对企业生产运作等方面的了解。比如在不影响教师正常授课的前提下,组织教师去相关企业进行体验和学习,加强教师对企业的了解,不断积累自身的经验,并将其所学经验与其理论教学相结合,如此,管理教学才不会只局限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或者是学校可以联系企业进行校内讲座的开展,让授课教师与其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最终教师将所累积的经验、接触到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真正地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增强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
4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好的学习方式不是埋头苦读理论,而是真实地去接触具体的实践过程,而这个过程的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开办的质量效果如何。实践教学的开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加强学校、企业、教师及其学生等各方面的联系沟通,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所以,各大高校应重视起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完善其师资队伍建设及其更新教学观念等,如此,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工商管理人才。
作者:杨浩政 单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战丽娜,魏丽英.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组织行为学》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4(20).
(一)观念上轻视实践教学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领导、学科带头人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把实践课程当做理论课的补充,没有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缺乏对实践课程的总体设计,实践课程没有安排在应有的位置。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挤压实践课程,甚至把一些校内文娱比赛当做实践教学的组成部分,使得实践教学只成为部分老师的个人绩效。该开设的课程没有开,这就为实践教学停留于形式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在已开设的实践课上,学生和教师缺乏主动性。学生在实践课程中不愿意动脑筋,不去思考出现的问题,只求结果,指导教师该讲的不讲解,该问的不问,没有启发学生学习,使得师生之间形成知识的简单交流,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部分青年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但由于上级领导对实践课程的忽视态度,使得他们丧失了解决实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积极性。只有学校领导和教师重视实践课程,理顺培养人才当中的各种关系,而透析这些问题是建设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的前提。
(二)实践课程内容及形式陈旧
当前实践课程内容依附于理论课程,更新缓慢。实践项目普遍沿用传统的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演示性、验证性的实践较多,而应用型、设计型、探索型的课程设计和训练偏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作用不大。部分实践环节是让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机关亦或是野外参观,由于课前没有对这部分实践环节做深入的思考,教学目标不明确,再加上缺乏配套的教学方案,实际效果差;在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仍很大,不能够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师生间缺乏互动机制,导致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日渐消蚀。[2]
(三)缺乏完善的实践课程结构体系
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应该是学生由低年级到高年级中的所有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是相互呼应的,实践课程既要与理论课程相独立,又要有密切联系,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方法,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是个系统的东西。目前,虽然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具体的实施环节有所改进,单个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有所改观,但是各个环节各自为政,不能有机地链接,开设的实践课程少,有的内容相互重复,有的理论知识没有对应的实践部分,形成知识点的空白。再加上实践课程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学生影响不大又加剧了他们重课内轻课外的思想,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消化。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由于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实践课程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在轻视实践课程的意识指导下,没有做好课程体系的开发工作,使得实践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没有得到优化。再加上他们没有把实践课程放在应有的位置,实践课程在时间上得不到保证,已经开设的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实际效果不佳。这些问题已经影响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改善实践课程体系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实践课程目标是构建实践课程体系的基础,决定着实践课程的设置、目标、内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是以专业为依托,面向应用,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来源于就业岗位的需要。因此,将实践课程体系的具体目标定为:一方面建立与工商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既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的课程体系,发挥学科交叉及学科综合应用的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在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应努力发掘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因素。[3]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现存问题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进行修整。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实践课程目标为出发,结合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的地理优势、学生的素质结构,背景和就业需要进行,使它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要坚持:一是重视实践课程,强化实践教学。只有课程体系建设者观念上重视它,才可能设计出合理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才能落到实处。二是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一中心来设置课程。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开发工作,需要很多高水平的人才共同参与,避免课程重复,创新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三是以能力培养为基准构建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内容体系,突出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地安排各个实践环节,让学生掌握完备的技能。四是留有余地。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都要为典型案例和技术发展预留空间。
三、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强化实践课程教学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自身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是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提高的关键,为此,应该设计一套有效的实践课程体系。
首先,利用和引进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人才负责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建立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开发团队。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属于温州大学的二级学院,教学方面受温州大学的指导,温大工商管理专业办学经验丰富,瓯江学院应该利用好自身现有的和可利用的人力资源并引进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实践课程体系的开发。课程体系的开发应该在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进行学科的发展与社会需求调研,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人才结构现状、社会需求现状、生源特点等。通过调研,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与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及专门化方向等。同时,要对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不仅要考虑知识的相关性,又要符合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既要考虑实践课程的结构体系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也要明确该课程如何为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服务。
其次,建设稳定的实训基地。实践课程可在校内和校外进行,在充分利用好校内资源的前提下,应该联系企业,开拓校外实践基地。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实习和训练中才能清楚地认识到企业在专业上对他们的要求,因此,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分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作为实训基地进行实习,熟悉工商业的生产流程和特点,以培养出适应工商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没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也没有建设适应理论学习所需要的分层次的实践基地。温州市是民营企业的先发地,中小企业多,商业氛围浓,地方优越性强。而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都来自浙江本地,部分还是温州人,来自富裕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商业活动,他们可以讲浙江话,性格开朗,更受企业的欢迎。学校应该积极地联系校外企业,建立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百个“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再次,实践课程的实施应该落实到制度上。即使设计出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没有制度保障也会流于形式,实践课程的落实首先要从政策制度上得到保障。第一,实践课时的安排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学时,要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确规定,还要在制度上进行硬性的规定和落实,不仅从时间上保障实践教学的实施,而且能从思想认识上引起师生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4]第二,在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集体实习中必须配备专业教师,据了解,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集体实习安排在暑假,由辅导员带队,辅导员本身不一定是工商管理科班的毕业生,他们在学校只是负责学生的日常工作安排,对教学没有经验,难以解决学生实习中出现的专业问题,所以配备专业教师可以改善学生实践课程教学的结果。
(二)创新课程设计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应用型本科的学生招录成绩比一般本科低,思维活跃,上课好动,理论课的逃课率高,工商管理专业的部分理论课也是根据工商业生产的进展编排内容的,如果能把这些传统的理论课变为“理论+实践”课,并且把实践课时按一定的比例换算为学分,这样做一方面保证了理论教学的课时,又保证了实践课程的学时。另一方面,转变了理论课“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教师在课堂中只讲基础理论知识,而把重点放在设计与此相关的问题、任务上。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设计解决方案。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有效地开展理论教学。
(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在全球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竞争环境逐渐复杂,使得企业在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应对能力,这就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一层次的要求。全国300多所独立学院中大多数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满足市场需求,让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竞争,突出独立学院的特色,是工商管理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对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了解学生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专业课程设置和职业发展能力的真实感受、意见,拟提出现阶段独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和尚待改进、优化的问题。
一、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在独立学院的背景下,我院工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面向谁、面向哪个层次,培养什么样人才规格的毕业生,才能符合我院的办学理念、宗旨以及市场需求,值得高度关注。
根据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
接受调查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应当是既能面向各类企业,又能面向政府和科研等机构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认为应该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占调查人数的87.9%。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都反对培养纯粹理论研究工作者。同时,结合我院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专业技能熟练,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宗旨,我院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就现阶段而言,培养何种素质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深受课程体系的影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他们对自己掌握了什么样的知识、用什么方法获得知识以及具备了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最具说服力,对还欠缺什么样的知识十分清楚,所以在这个方面,学生的说法和意见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尽可能地要将其作为未来课程体系设置、优化的重要依据。
在对学生调查过程中,25.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开设的数量偏少,8.6%的学生则认为偏多,但大部分(66.1%)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开设的数量“一般”,总体上可见,现行的教学计划所安排的课时比例与学生的期望是可以达成一致的。同时也表明,学院与学生对在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宽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取得共识的。
接受调查时,大部分学生表示专业课程中还应该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以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基础的情况下,应该注重学生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训练。还有部分学生提到相关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设置偏少会对学生产生专业的失落感,害怕毕业后无法胜任专业化分工的职业,这一想法在高年级的学生中颇能产生认同感和共鸣。
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调查中,针对教学方式的板块,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不喜欢甚至颇为抵制传统、纯式的教学方式,认为那样的设置并不利于自己能力的提高。因而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积极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观点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83.4%的学生偏重于重实际操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的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教学方式。
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学术界对职业能力的概念界定有很多种,普遍认定职业能力为多种能力的综合,但是各个学者对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笔者偏重于下面的观点:
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职业能力指从事现代职业的能力是心理、知识、素质、技能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
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现实中诸多方面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求。在调查过程中,越是高年级的同学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越为重视,39.1%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是目前解决就业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同时,23.1%的学生认为“学校与社会应该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56.9%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兼职工作、专业岗位实习” 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学生迫切地需要学校为其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较好的环境。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有社会实践这一块内容,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22.6%的学生认为专业岗位实习有利于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日后的工作能力,同时有66.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专业实习且实习时间可以控制在6各月以内,这样的结果也符合目前课程体系大方向的设置。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部分学生认为现在的课程体系设置“理论和实践结合脱节”。在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被调查的学生最为看重的能力依次排列为(前五种):①交流表达能力;②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学习的自我提高能力;④与他人合作能力;⑤创新意识和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笔者以相关企业的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调查,通过相关数据集资料的整理,我们得出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状况。
被调查企业普遍为现在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质量上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对学生所拥有的职业技能表现出较多的不满意。这些不满意主要表现在知识面不够宽泛、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反映在实际的工作上就是眼高手低、实际动手能力差,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在访谈过程当中我们注意到,超过三分之二的企业在招聘的过程当中比较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是基本能力,接下来才是对学生的岗位能力进行考察,最后看中的是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结构。
四、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探讨
结合我院工商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与相关问卷调查及访谈的结果分析,笔者拟提出现阶段我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有欠市场的检验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虽然得到在校部分学生的认可,但是仍然不能以市场为方向,走不出传统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圈子,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虽然有独立院校的办学宗旨为指导思想,但是在设置上仍然过于含混、不能明确该目标,缺乏有力的定位型课程体系(模块)。
(三)课程设置专业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之间有欠平衡
专业理论基础课程设置充分,不断改进中的教学方式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肯定,但是实践操作课程的设置有所欠缺,结合不够紧密、有欠连续性,对于学生及社会需要的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给予的关注和重视明显不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实践操作环节得不到体现,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工商管理学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范围比较广,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中存在许多不尽合理之处,主要是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性课时偏少,没有充分体现该专业应用性的特点;特别是地方性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既有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也有财务管理方面的课程,有宏观的课程,也有微观的课程,涉及的课程面广、量大,课程交叉的内容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上使学生懂管理、懂经济、知识面宽,但与社会对复合性、应用性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适应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课程设置总体思路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合理划分教学模块,科学安排课程体系。教学模块大体上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五个模块,各模块设置相应的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各学期课程设置中,一年级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二年级学习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三、四年级学习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课则分布在各个学期中。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充分考虑专业的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的关系,应统筹兼顾,选择最优的基础课程。此外,要大量开设选修课,实行主辅修制增强学生的适应面,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在市场导向下,可以尝试与企业集团联合办学模式,即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达成协议,根据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短期设置相关专业选修课,定向为用人单位培养实用性人才,使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相应岗位工作,简化用人单位的培训任务。
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具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而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上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主要是在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经济学、运筹学、管理会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电子商务、管理沟通、金融学、财务会计等。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学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构建结构优化,基础宽厚,专业应用性强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要按照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适当减少基础课课时比例,完善专业课结构。理论课实行案例教学,在多数课程中增加一定比例的实践或实验学时,把实践教学融入到理论课程中,培养其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切实增强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调整专业课程结构
专业课程是学生选择就业方向的参考依据,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尽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指导思想。为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体系性和目的性,应避免杂乱无章地设置课程。首先,在对专业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专业核心课。其次,对专业基础课的内容进行分解,按照专业基础课服务于专业核心课的原则,根据两者之间在内容上的对应关系,调整专业基础课内容,确保其为专业核心课服务,增强专业基础课的实用性。第三,专业选修课程可按照不同的就业方向设置不同的模块,实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如浙江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管理为导向,开设了创业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创业风险管理、创业领导、创业融资与投资管理、综合创业设计、创业管理研究专题等特色课程。
专业选修课应该设计为就业导向的课程模块。在设置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前,首先应该调查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方向,然后选择一个或者若干个就业导向的课程模块。如开设“质量管理”、“酒店管理”等模块。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开设模块化的专业选修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细化专业和就业方向,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辅以细化的就业方向教育,更能体现出大类培养的优势。如深圳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就设立了工商方向和旅游与服务方向,其中旅游与服务方向开设了旅游与休闲活动概论、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商品学、国际商务、会展管理、旅游资源学、旅游法规、服务营销、餐饮管理、旅游规划等特色专业选修课。
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是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践教学也就成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关键。实践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不仅仅是掌握工作所需的技能。为此,应该给学生创造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环境,切实从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能力的要求出发,设计一套具有实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应坚持以能力为本原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本上由军训、社会实践、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等组成,构建了基本、专业、综合素质提高三大实践教学模块。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全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都开设了ERP实验,但也有部分高校结合人才培养方向来开设特色实验,如浙江大学开设了创业实践,深圳大学开设了旅游管理综合实验等。此外,各高校还积极联系校外资源,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杨慧慧,王喜刚.本科层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浅议,.河南教育,2008(12):32-33.
[2]张旭辉,王宇.地方性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商场现代化,2006(8):6-7.
[作者简介]阚婷婷(1979- ),女,四川仁寿人,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天津 30019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天津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依托专业内容的外语教学模式中的‘综合英语’课程设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B10-2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30-03
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教育市场中蓬勃发展,教学模式多样,其教学与教育质量备受社会关注。因此,业内学者不断探索,希望找到适合中国学生的教学模式。本文将以中外合作办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为例,深入探讨此类合作办学实施过程中基础阶段教学模式的规划与构建。
一、中外合作工商管理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中外合作工商管理专业基础阶段”的定义。所谓中外合作办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教学阶段”,就是指修读工商管理专业四年本科的前两年的教学。与传统意义“基础教学阶段”不同的是,除要求学生在两年时间内完成工商管理的基础课程之外,如管理学、宏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还要求学生具备用合作办学双方的语言,如英语+中文、日语+中文等,完成课程的学习,即听得懂,说得出,能阅读,会写作。简而言之,这个阶段就是为学生成为既懂专业又通外语的“复合型双语人才”做准备的时期。此类准备对于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中外合作办学“基础教学阶段”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双语能力,塑造“双语人才”的过程。
2.构建“中外合作工商管理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的选取。自20世纪以来,“双语人才的培养”的理论不断深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听说教学法主张“听说领先”,英国教学法专家倡导重视口语教学和语言结构的教学的“情景语言理念”,70年代交际教学思想的传播,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西方的学者纷纷提出的“内容依托的理念”。
目前业内专家对这一理念的定义与理论基础基本达成共识。Brinton等将它定义为“一种将特定的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将当前学术领域的教学和第二语言的技能相结合的一种教学”;Crandall & Tucker认为“一种语言教学的方法,结合了从学科内容中选择的话题和任务,如数学或社会研究等”。还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将外语通过内容结合起来学习的一种有效教学途径”。从理论上讲,Richard和Rogers提出:只有当语言被用来“作为了解信息的途径而不是为了学习语言本身”时语言习得才能成功。Jurasek也认为“用第二语言教授有意义的学科内容可以促进学生同时掌握语言和内容”。关于“内容依托教学”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学者们有多种定义。
综上,笔者认为,“内容依托理念”与中外合作工商管理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模式的目标最为匹配,即以专业课程的基础内容为依据,由教师根据授课对象的语言水平,灵活地传递课堂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通过多门课程的系统配合,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为高级课程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能力与基础。
二、以“内容依托理念”为基础的成熟教学模式的分类
总体上来讲,以“内容依托理念”为基础的成熟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主题式语言教学模式(Theme-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保护式内容教学模式(Sheltered-content instruction)和附加式语言教学模式(Adjunct language instruction)。这三种模式提供了能够融合学习者语言课程、学术或职业兴趣的可能性。
1.主题式语言教学模式。主题式语言教学以主题讨论的形式出现,由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授课过程中,提出几个不相干的主题,将其先以阅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结合相关的听力和视频资料,后要求学生根据此话题展开讨论,发表个人或小组集体的观点,发表过程可视学生的语言水平选择母语或第二语言。这部分教学可以由外语专职教师独立完成,适用于语言基础阶段的群体,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听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不对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作硬性的要求。
2.保护式内容教学模式。所谓保护,是指让学生隔离于以这种语言为本民族语言的学生,如让中国学生完全与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分开教学。教师以第二语言传授专业课程知识,敏锐观察课堂中学生的反应,适时进行授课语言的难易程度的调整,以使学生顺利地接受并理解授课内容。这部分教学需由专业课程教师担任,适用于语言能力在中等和中等以上的同学,目的不再侧重在英语技能的培养,而是专业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要求授课的灵活性和学生的高度参与,对授课教师和学生都是极大的挑战。
3.附加式语言教学模式。附加式语言教学是将特别设计的语言课程与正常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是学科内容教学的辅助手段。附加式语言教学由专业教师负责学科内容教学,由外语教师负责语言教学。在语言课中,学生隔离于本民族语言的学生;在专业课上,本民族语言学生和非本民族语言学生一起听课。附加式语言教学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各种学习策略,如修改笔记等。附加式语言教学的事实需要很好的组织和协调,学科内容教师与语言教师密切配合和同步协调至关重要。语言教师要熟悉学科内容,随堂听专业教师的课,根据授课内容作一些编导工作。
三、构建“以内容为依托的中外合作工商管理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1.来自受教方的影响因素分析。(1)对授课对象的语言水平的基础评估。三种元模式看似互不相同,面向的对象和师资需求也不同,但实际上以动态的视角观察这个教学体系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妙用,即三种模式可以结合授课对象的语言水平以及专业知识的增长,分步骤实施,达到徐徐渐进的效果。特别一提的是附加式教学模式,通过它的变体,学校可以为学习比较吃力的同学开设诸如课外辅导(office hour)等辅助体系,帮助学生在专业写作、考试策略、平时作业中获得帮助并度过瓶颈期,从而收获学习的自信和成就感,在专业水准和人格塑造上一举两得。(2)对授课对象语言水平的动态评估。学生的外语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和整个班级对知识的吸收。因此,如有可能,应尽量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语言水平差异尽量缩小。采取的方法可以是进行定期的语言水平测试,测试的工具可以使用英语等级考试的试卷、国际流行的标准化试题,如雅思、托福;或者合作学校的独立语言测试系统,如第二语言水平测试(second language placement test)等。后根据测试结果将学生分班教学。(3)授课对象的团队精神。教师在进行第二语言讲授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会遇到学生极大的心理抗拒,因为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不适应语言模糊性的存在。如果教师可以将比较有挑战性的作业留给小组,而不是单靠学生个人的力量去完成,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挑战困难的信心。
2.来自施教方影响因素分析。(1)师资队伍。这个系统中既要求有合格的外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参与,又要求有“专业+语言”的复合型教师的支持。解决这一人才缺口,一要靠外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二要求对语言教师或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兴起,目前有些高校已经初步具备了这样的师资条件。(2)标准教材。教材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的依据,也是这个课程体系的重要支撑。教材的标准性与连贯性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顺畅地沟通,以达到默契。目前,合作办学的项目基本能够通过引进原版的教材解决此项问题。但引进教材多侧重于第二语言国家的文化、经济与社会背景,有些案例对于学生来说完全陌生,不能引起课堂共鸣,需要教师适时补充和调整。(3)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陈旧和教学方法单一是目前高校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内容依托”的理论依据就是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以使其主动吸纳知识,提高语言水平。教学手段的丰富是必然要求。目前教学中采取的交际法、合作法、任务法均比较常见且有效。另在合作办学的项目中,有些高校引进了留学生项目,使合作伙伴的外方学生进入中方课堂学习,这使得附加式教学方法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也取到了良好的效果。(4)授课内容的辅助框架(scaffording)。支撑框架很容易被人们理解为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同步翻译”,这是“内容依托教学”的大忌。所谓支撑框架是指当第一次介绍某个概念或技能时要提供广泛的教学引导框架,当学生熟练掌握概念或熟练运用技能时再逐渐消除这种框架。这种框架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是同义的简单词句,可以是举例,可以是案例阅读,也可以是一些图标或试听材料。总之,要尽量避免教师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直接给出汉语释义的情况。
四、以内容为依托的中外合作工商管理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模式的构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知名学者对“内容依托”的理论、教学模式以及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进行了大量的学生与教师实验。如常俊跃教授等分别于2008年5月至2010年1月期间撰写了《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系统开展内容依托教学的可行性探讨》以及《学生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语言融合的课程体系》三篇实证性文章;张效珍于2010年7月发表了《CBI教学理念指导下高校双语课程设计的策略》;李丽于2010年8月发表了《CBI教学理念融入商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的视角逐渐从理论研究转向了深入的实践设计。
结合以上因素的分析,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特点,笔者试构建中外合作工商管理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模式如表所示:
由表可知,此专业的一年级两个学期的侧重点在语言教学上,通过英语视听说帮助学生纠正语音问题以及锻炼其对英语的听力理解,通过商务英语了解专业词汇和专业写作,通过综合英语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英语语法,主要对学生的英语技能进行提高性锻炼。另外,在一年级的教学中要让学生逐渐熟悉其他的两种教学模式,通过比较基础和简单的内容帮助学生体会学习策略和学习技巧。在第三和第四学期,放弃主题式语言教学模式,全面进入保护式与附加式语言教学,一些简单的课程使用保护模式,以专业教师传授为主,相对复杂的课程由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配合。
综上,为“以内容为依托的中外合作工商管理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模式”构建的初步设想,其后课题组还将进行学生实验、教师反馈等后续验证,以期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常俊跃,董海楠,赵秀艳,等.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
[2]常俊跃,刘莉.“内容依托”教学模式及对大学双语教学的启示[J].江苏高教教学研究,2009(1).
[3]常俊跃,张秀艳,李莉莉.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系统开展内容依托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2).
[4]常俊跃,赵永清.学生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语言融合的课程体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
[5]戴庆宁,吕晔.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外国外语教学,2004(4).
[6]顾飞荣,嵇胜美.近15年内CBI外语教学研究评述[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7]李丽.CBI教学理念融入商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8).
[8]袁平华.依托课程内容进行外语教学之理据及教学元模式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
[9]袁平华,俞理明.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
其次,对于专业教师的培训形式过于单一。要教授学生实用的知识,至少老师得先了解才行,现在中央电大对于各分校专业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讲授的内容也不一定是业内最为流行或兴起的前沿性的知识。专业教师基本都没有交流或是参加前沿行业研讨会的机会。当今时代变化太快,知识更新也太快,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能局限在学术研讨会这个圈子里,应该走出去,更多参加各种商业研讨交流活动。例如参加各种企业家的演讲会,特别是市场营销专业,现在兴起的销售模式淘宝、微商等等都不是学术行业先发起的,是由企业先发起的。现在都在做淘宝、微商,我们的课程却还在反复讲电话营销,上门推销等等合适吗?而现在开始大数据”时代了,就像马云说的我们还没搞懂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大数据来了。”我们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还没开始研究透微商、淘宝等营销方式呢,大数据来了丨马云提出,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观察者网注:即Datatechnology,大数据)时代“IT是以我为中心,IT的目的是为了让老板更好决策、更好管理,DT的思想是让你的客户更加强大、让你的员工更加强大、让别人更加强大,这是完全不同的思考。”可见大数据不仅仅是涉及营销问题,更是涉及企业管理问题,马云说我们阿里巴巴公司本质上是一家数据公司,我们做淘宝的目的不是为了卖货,而是获得所有零售的数据和制造业的数据;我们做阿里小微金服的目的,是建立信用体系;我们做物流不是为了送包裹,而是这些数据合在一起,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远远超过你,你是不了解你的。”
由此可见,营销方式正在不断变化,而我们的教师要如何掌握这些新的知识,仅凭自修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拓展知识面,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更新教学内容。
最后是教学资源结构单一。目前的教学资源主要是以IP课件为主,文字形式居多。当今社会,爱看”书的人越来越少,就是看小说都采用听的,例如盛行西马拉亚听书、懒人听书。看新闻都是以看视频为主了,纯文字的都没有人愿意看,更何况我们的教学内容了。教学内容本身相对于小说那是枯燥多了,又只是以文字为主,学生当然不愿意看。能耐得住寂寞做学问的人必竟是少数,而且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在职人员,有自己的工作,业余时间再看纯文字的教学材料确实有些难受和不感兴趣。如何吸引学生,除上面提到的教学内容上的更新,教学资源形式上也要有所改变才行。上面也提到,很多视频资源的是有版权的问题,分校的老师更多的是进行教学辅导和教学,前沿性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务部门大力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支持。一个学校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工作了,如果在资源上都不能大力投入的话,其它方面做得再好,都是没有活力和长远发展的。
[基金项目]2013年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研究――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3XJJGYBXM12)。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指从1999年以来,我国一些省区面向区域社会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技能教育为基础、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新型高等院校。历经十几年的发展,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05年由教育部批准晋升为普通民办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创建一流的应用型大学,经过8年的专业建设,工商管理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一)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与现代教学管理模式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基础管理工作,或进行自主创业,具备较强开拓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素质基层管理人才。学院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运作,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市场营销模块、财务会计模块、物流管理模块都为学生开设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课程,通过模块化课程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技能,有效地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相关课程的设置也赢得了广大学生的认可。
(二)以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实践教学,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进行了多项改革,改变以往实践教学集中在第七学期的作法,不但实行“小学期制”,即实行“2+1”学期制,每学年在完成正常两学期的基础上,增设第三个实践学期,专门开设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各种课程;学院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设了各门课程的网络课堂,增加了课堂小组讨论环节,师生课下则可利用网络课堂平台进行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技能。
(三)构建全方位实践途径,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1将职业能力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工商管理专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一项重要途径,也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将职业能力教育融入课程课堂教学,使学生既达到课程的技能要求,又拿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一举两得。使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高度匹配,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也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助理营销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助理企业培训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组织参加各种大赛
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综合与专业知识基础,课下通过参加校内、省内、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大赛、案例大赛、市场营销大赛、职业规划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未来职场108将”精英挑战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与专长,提升领导力、创造力与执行力。近几年学生通过各种大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本科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课多面广、重理论轻实践问题,学生几乎要学习工商管理二级学科下的所有课程,没有针对性,缺乏特色,从而无法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失去了就业竞争力,2009年至今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处在高危状态。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也始终难以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的干扰,追求的仍是重基础、宽口径、知识全面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仍然以点多面广为特点,且没有与区域经济及学院定位很好地相衔接,虽然学院进行了一系列强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课程的讲授仍多以理论授课为主,虽规定了相关的质量监督措施,但实施效果一般,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明显提升,专业选修课数量不多,且不能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要求,专业特色严重匮乏。
(二)实践教学形式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目前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虽然有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资源不足,实践教学往往成为一种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无法很好结合,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致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在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得以提升,最终无法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理论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目前拥有 “双师”或具备双师资格的教师少之又少。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引进教师的准入标准不断提升,应用型高校须具有与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教师队伍,才能有利于专业建设的发展。
(四)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授课方式单调,忽略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有独特的学习能力,他们独立、自主,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喜欢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不满足于对课堂上老师讲授知识的被动接受,所以他们更愿意去实践,参加竞赛,来验证自己的能力。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教师平时教学任务重,教师基本都是直接从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知识,所以课堂教学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在课堂上也主要沿袭传统的听课加记笔记学习模式,缺乏主动思考,课堂气氛不活跃,既达不到理想的听课效果也不能充分施展学生的才能和智慧,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培养特色人才
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民办高校,所招收的学生入学分数比较低,底子相对较差,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缺乏积极性,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带头人应该高度关注社会经济的走向,在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设置上应具有前瞻性,积极开拓社会紧缺的而在其他传统高校没有的实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新模式,满足当前企事业单位急需的特色专业人才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本专业在同类院校中的特色,结合院校教学特点,制定有特色的专业课程,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人才。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工商管理专业实际上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必须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应明确的目标,实践教学是最重要的环节,能够有效地强化、拓展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这就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来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如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时,在学校集体安排的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写作等环节外,教师可结合所讲授的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如参与各种竞赛、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ERP经营模拟大赛、市场营销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水平。
(三)优化和整合“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同时又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者,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提升,是应用型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