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05-22 15:45: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英语教学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英语教学计划

篇1

 

作者简介:梁帼(1979---)、女、江苏徐州第一中学英语教师。

 

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我国高中英语教学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因而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西方文学注重对人的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究,在西方文学的传统中自始至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之声[1]。西方文学处于比较前沿的学科领域中,对于增强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全面理解世界文化有着独特的功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国际化背景下,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有效改革,将英美文学经典纳入教学计划,培育出时代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从事高中英语教学以及研究的工作者都应该当积极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1.西方国家文学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1.1重视文学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何谓文学?“Literature从14世纪起出现在英文里,其意为‘通过阅读所得到的高雅知识’。最接近的词源为法文literature、拉丁文litteratura,词义大致相同。可追溯的最早词源为拉丁文lit-tera———意指letter(字母)”[2]。这就意味着,从14世纪开始,英国的文学教学就注重文化的融入程度。因为文学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表现人们内心情感以及再现一定时期与地域的社会生活。

“文化折射”理论——由皮尔·布狄厄在其《文化生产场》一书中最先提出。他认为“社会现象在文学中的反映不可能直接发生,而必须通过文学场的折射。文学以它的历史、特点以及默认成规等构成了一个文学生产场,场外的社会现象只有通过折射才能在场内得到反映,而在这一反映过程中场外的现象又必定因为文学场的作用而转换变形,因此,被反映的和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最终不可能是全然一样的。”[3]因此,如果在中国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忽略了文学这样一个重要的场域和素养因子,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教授英语这一西洋文字,或者完全放弃了对英美文学经典作品的介绍和引入,那么,我国的英语教育,尤其在高中这样一个重要的阶段,必定是以失败而告终。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化研究热开始遍及整个世界,影响力辐射至全部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文学教学研究也在其中。1963年理查德·霍加特创建了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旨在研究文化形式、文化实践和文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4]八十年代后期,英国的文化研究思路与文学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传到了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与丰富,随后对西方各国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文学教学,就把文学看作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去理解,不是只把文化当作背景或者是一般性前提,而是在系统论的原则启示下,在文化的整体系统中去把握文学教学,体现文学的本质和功能。

1.2理性认识文学教学中的翻译因素

如果有了这个前提,即,将一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是名著的节选或者是名家的短篇小说,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内容之一,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外国文学教学可以看成是翻译的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一般阅读到的以及教师讲授出的外国文学作品一般都是翻译为中文的外国文学作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意大利梅雷加利认为:“虽然翻译的最终结果大概是属于语言,而后又属于终点文学范畴的,所以翻译行为的本质是语际性。它是自然语言所形成的各个人类岛屿之间的桥梁,是自然语言非常特殊的研究对象,并且还应是比较文学的优先研究对象。”[5]意大利的外国文学教学中一方面将外国文学看作翻译文学来教授,注意翻译文学的特征、价值以及其局限性;另一方面,又经常性的把译本和原著进行对比,考察译本中有无增删、更改或者是杜撰,两种文本间有何异同,其间是否出现错讹,分析何种原因导致种种偏差并产生何种结果。他们认为如此才能真正认识到文学翻译在文学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局限性,从而更好地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改革。

文学教学绝非翻译,当然,我们必须得承认,在介绍文学作品的时候,翻译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如果把文学教学演变成一堂堂纯粹的英译汉教学实践,那么,这与将英美文学作品引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我们知道,语言的学习绝不是以新闻、商业报道、评论等为主要载体的。换言之,如果仅仅是接触一些类似于上述的非文学类题材的文本是学不好语言的。一个国家的语言的精髓都孕育在该国的文学经典作品之中。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人在学语文的时候,从小学开始,就必须要背诵一些经典的唐诗宋词。这就是中文的经典。可以说,我们国人的中文底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这些经典名作的学习和背诵。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学习英美文学的时候,应该以欣赏、感悟英语语言的美为主要出发点,在近距离接触英语语言精髓的同时,还需要了解作家的写作动机、创作思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文学欣赏中获得最大限度的语言素养,真正实现语言感知的提高。

2.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当前的国内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来看,英美文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纳入高中英语教学计划,虽然有一些学校尝试过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阅读任务。这其中就包括阅读一些英美文学的经典作品。但是,这个任务没有得到有效地监控和管理,效果甚微也是情理之中的。究其缘由,一方面,对语言技能的过分关注导致国内英语教学界忽视对高中生英语文教学素养的培育。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大潮与西方快餐文化的冲击,当今普通高中学生的英语人文素养弱化,综合能力下降。高中毕业生也许是应试的高手,却无法背诵出一句英美文学中的经典名句。更不要说,在写作的时候引经据典,创作出颇具原汁原味的文章来。

对于上述的种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思考其原因。首先,目前我国高中教学主要是为了迎接高考的检测,一切以高考为导向,一切都要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主要出发点。因此,在高中英语日常教学中,教师强调的是“实用”性,即,如何在四个选择中选中答案项,如何在作文中写出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模板句子。毫无疑问,这种重“语言”轻“文学”的大气候无疑将英美文学学习边缘化;其次,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文学功底匮乏,视野不够广阔,主动学习能力较弱。在一些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阅读英美文学经典具有相当难度;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接触英美文学经典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或者未能较好地掌握学习英美文学的方法,学习有较大的盲目性。当然,更多的学生认为经典文学作品离现实太远,与考试不挂钩,也就因此失去了学习的热情。

3.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1文学素养是确保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是语言和文化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能够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21世纪的英语人才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以及创新的能力。其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由于我国高中英语教学长期实行传统的“经院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国际文学教学发展的变化趋势,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多年来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而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也是长期困扰学生的难题。

3.2文学经典作品是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经过国内教育专家的调研以及反复论证,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应当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把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贯彻到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之中,使这些课程体现并达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与情境密切相关的自主操作活动,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教师及他人帮助下,通过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结合当前的信息内容,重新构建知识的过程。据此,高中教材的编写、高中英语课堂的讲授方式等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文学求知欲,更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

倘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把学生视作认知主体和意义主动建构者,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教学取代传统模式,就能够把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融入形式多样的具体任务之中,营造出近似真实的社会文化语境,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把握英美文学的内涵和价值,开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培育人文精神;同时,在主动体验、探究英美文学丰富的语言形式、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情节的过程中,学生将在心智上逐步成熟,逐渐具备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种种复杂局面的能力,从而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并服务社会。

国内英美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无论是针对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和现存问题的调查分析,或者是涉及英美文学的教学策略和内容,都亟需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全面而系统的国际化的研究,尤其是如何通过包括英美文学在内的文学类课程加强对高校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如何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对英语文学教学的改革研究将对解决英美文学教学的现存问题,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较好的作用。不仅如此,这一成果也将在推进英语各个课程的教学改革,推进英语人才进一步面向全球化发展,加强实践教学,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4.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在高中英语课程体系中,我们应从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出发,尽可能地实现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以及课时分配的合理化,将英美文学纳入“入门课程+主干课程+拓展课程”的多层课程结构体系之中。在日常英语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文学兴趣的培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和对文学知识的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在课时布局上,针对学生普遍反映高年级阶段学习时间紧,内容密度大的问题,尽量将文学经典作品阅读课程安排在低年级。譬如,在高中1-2年级开设圣经故事、西方文化入门等,旨在从入学之始便培育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使他们具备文学学习的基础知识,为高年级的深入学习搭建一个为较扎实宽阔的平台。到了高三,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尤其是不得不接受高考的检阅,文学课程开设应当尽可能与应试有效地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将一些经典短篇小说作为模板来进行篇章分析。在分析的过程当中,可以结合历年高考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使学生更加充分地意识到经典文学文本阅读和欣赏的重要性。同时,提供这种比较性的阅读分析,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我们可以依据建构主义思想,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重点探讨如何借助启发式、体验式、交互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把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融入到一系列具体任务之中,辅之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在主动加工、吸收和内化新信息的任务活动过程之中去探究经典文学作品所蕴涵的人类文明精髓、体验其中的深邃哲理、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建构人生目标与道德价值观念。

这种教学模式应当坚持能力与素质培养并重的原则,辨证把握语言技能训练、专业知识传授和综合素质培养三者之间、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之间的关系,不仅向学生传授了学科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英语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全球化意识以及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再次,国内此前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多集中于微观层面,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研究的一线教师们应当从英美文学教学的整体出发、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为出发点,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

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可以将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文学经典学习融入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具体任务之中,结合动态立体的综合多媒体手段,将英语语言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并在教学进程中验证、修正、改进这一模式,从而为解决高中英美文学教学的现存问题。

创建出多元开放式的面向全球化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多种能力纳入到这一评价体系,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确保“以学生为中心”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把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相结合,促使学生在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开发其国际化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培育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全球化进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一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探微[J].外语教学, 2000,(3)

[2]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前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3]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7,(4)

[4]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J].2006,(2)

[5]张玉霞.关于外国文学教学的思考[J].文学教育,2007(1)

[6]纽曼,约翰·亨利.大学的理想(节本)[M].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Bay-Petersen, Ole. "On the Language-Literature Rift, and the Case for Using Literature in Language Classes."[J].Papers from the Seventh Conference o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y 1991.

[8]Brumfit C,Carter R.Literature and education[C]//Brumfit C,Carter R.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ed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9]Widdwson HG.Practical Styl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0]Leitch,Vincent B.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the 30s to the 80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

 

 

The Analysis of Reform of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The Introduction of English Literary Classics

Liang Guo

XuZhou No 1 Middle School

篇2

1、教育是交际。古往今来有关“教育是什么”论述的共同基础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教育确实以活动的形态存在。人们为了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经验,使知识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是教育。教育活动中,师生往往以面对面直接交往的形式进行教育。可以说没有人际交往活动就不存在教育,就这个意义而言,教育的实质是交际。

2、英语教学是交际。一般说来,教学的定义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交往活动。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交际统一整体,缺少任何一方面的交际都不能构成教学过程。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学生要掌握某一语言项目,不仅要在观念上形成规则性知识,而且要能正确地操作和运用,这需要经历一个反复、多向、多渠道的交际过程。英语课常常是一系列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反复交际活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没有师生间的教学交际活动,英语教学也就不存在了。一位称职的英语教师不仅应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应善于运用交际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英语交际教学的主体、客体、媒体

1、主体——教师与学生。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过程,交际双方都是主体。交际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同样,教育活动是由“教”与“学”两类相依相存的活动复合构成,教师和学生二主体的合作关系是平等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投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巧妙安排英语教学,与学生配合默契地交际,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享受到与人交际的情趣,从而增强主体意识,与此同时也积极地学到了知识。

2、客体——信息。英语教学是学生掌握某种语言项目的过程,这一过程由许多具体的信息传递和接收步骤构成。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在教学交际过程中存在传递、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学生自身多向传递教学信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多向传递教学信息的交际形式是我们现代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向。

3、媒体——教材。教学媒体是教学中用来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工具,是教学过程中负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教学必须借助于教学媒体,以一定的信号传递发送,才能进行教学。教材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的主要媒体,是教师教学的蓝本,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从广义来说,教材不仅仅包括教科书,还包括教学设施、教学用具和教学辅导资料,它们是教学中的媒体,起传递经验的工具作用。教师运用语言信息输入的教学策略处理教材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安排,组织学生观察、想象、记忆、思维训练,使英语教学系统化、网络化,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教学媒体,根据教学目的设计教学程序,确定师生双方在不同的教学时间内做什么或怎么做,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英语交际教学的特点

1、师生关系的特殊性。首先,教师与学生是个稳定持续几周或长达几年的教学群体。在这一群体中,师生交往既受教育规律支配,又受师生双方各自心理活动的制约。具体的师生关系一经构成,双方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教师不能辞去学生,学生也难以挑选教师。其次,师生交往的心理相容性高于一般的人际之情,交往的内容有知识,有人格。教学双边活动在对应关系中进行,互相促进,相互约束。注意到师生交往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搞好交际活动,使教学更有成效。

2、非言语交际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课堂上师生都在利用自身形体相互影响,沟通彼此的意向,以对方活动来调节自己的活动。教师的眼光环顾全场,对着学生的眼睛说话,那么他们就不会产生“局外人”、“被冷落”的感觉,而会时时感到自己和教师在很好地交流。教师的姿态,一个有意识的手势,一个有意识的侧身、走动或表情,同样也会给学生一定的影响,使他们意识到教师就在他们中间,同他们一起学习。教师的指向、微笑或身体正对、侧向,甚至走近他们,又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亲近、教导。这一切都会使学生感到他们与教师同在一个课堂活动,而且配合默契,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运用体态交往得体可以成为教学的有力交际方式。

篇3

导入环节是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关键环节。在导入环节中应用视频、图片、网络等资源引入新课,借助信息技术呈现生活素材或背景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看、讨论或对话中形成直观感知,以便更好地进入学习探究中。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先用多媒体呈现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如水龙头、铁凳、铁窗框等,然后结合初中所学的相关化学知识,认识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同时也说明金属的化学性质相当活泼,进而引导学生探究金属与盐溶液、酸、氧气的反应。在《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展示有机化合物在衣、食、住、行、医疗、能源、材料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性,然后再引入对甲烷性质的探究。再如《基本营养物质》以日常见到的蔗糖、冰糖、淀粉、纤维素等图片来引导学生观看,让他们去认识糖类,并在学生判断的基础上学习“糖”的概念。

2.探究环节:呈现问题,引导合作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能借助教育技术来呈现知识点,却忽略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课堂中利用了信息技术的方便与快捷,却较少考虑让学生主动参与。因此,为解决这些问题,要在探究环节通过应用多媒体手段来呈现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不但可以节省板书时间,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更直观、清晰地展开探究活动。以《元素周期表》探究活动为例,课堂中围绕“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所隔的元素数目是否相同,即周期是否规则?与元素周期表的排行是否有关系?”等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思考,直接利用了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包括“周期”的规律也用课件来演示其重点难点,再让学生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合作探究,对学生尚未理解、尚未掌握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讨,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点拨,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果。如《化学键》中离子化合物NaCl、CaO的电子式表示亦可借助多媒体,并让学生辨析书写的对错,以便掌握正确的书写方式。

篇4

随着我国的入世,我国国际交往也愈来愈频繁,英语及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也得到了人们的充分重视。英语教学也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讲授,根据高职高专的办学理念,我们要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英语教学也应该兼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及语用能力。大学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英语教师应该把跨文化交际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的文化敏感度,使其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涵义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s competence)提出的。他认为交际能力是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在课堂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如何培养学生在目的语文化情境中适宜地使用目的语的知识。因此,从这方面讲,文化的导入就是目的语文化因素及谈话规则和适宜性的知识的导入。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语言本身的技能,具备很好的英语交际基础,但是他们往往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还不够,很多表达法都是按照汉语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chinglish。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都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就更为明显。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运用目标语文化,那往往会导致交际失败。我们平常感触最深的可能是上课前与学生打招呼,学生很习惯于用teacher来称呼教师,而teacher只不过是身份的表达方式,在称呼上一般都用Mr,Mrs或Miss来表示。如果教师没有加以及时改正,学生还会把此错误延伸于书面上,如卡片或书信,导致对其使用错误的进一步加深。再如在让学生做涉外商务对话模拟中,其中接机部分,到达酒店时扮演接待人员的学生往往会说:Now we arrive at the hotel,please get off the car.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可能认为这样的表达法没有大问题,但对方可能会误认为是命令其下车,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为英语在其使用中强调平等性,所以我们在英语表达中很少使用祈使句,常常用Would you like to...? Do you mind...?等表达方式。可见在交际中使用过多祈使句,忽略对方文化也会导致交际失败。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

1. 在英语知识的传授中贯穿文化知识,扩展学生知识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人类交际的一种最重要的工具,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的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也决定着该民族的语言的差异性。要想学好一门外语,并且能够熟练掌握使用它,我们须在学好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该国的社会历史背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Foodenough)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相依不可分割。教师在文化知识的导入中需要遵循由简到难,由表入深的原则。就如我们平常之间最常用的打招呼:Where are you from?或是Where are you going to?可是当我们把这运用到跨文化交际中就有可能引起冲突。西方文化相当重视个人隐私,年龄、体重、工资、婚姻状况、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都被视为个人隐私,是不可以询问的。又如我们中国人一般偏爱偶数,成双成对,但假如一位美国朋友给你发的短信最后有73 2u,我们也要能理解其意思为Best wishes to you。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7并不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但是73在《圣经》里是“太初之言”(word of God)。可见“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在讲课中,我们可以从教材出发,对于英语初学者讲解相关的风俗习惯知识;针对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的学生,我们又可以立足风俗习惯,挖掘相对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找出文化根源。只有把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也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实、有吸引力。

2. 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的开发相结合,为学生了解文化差异提供更多的平台。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偏向时效性好,与国际接轨的教材,这往往会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也有便于教师的展开。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者加强建设现有的相关课程,使学生能真正得到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锻炼,如加强商务英语的一些实训课程,创造良好的实训环境,使学生在实践模拟中学习知识。在学好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我们还要精心为学生策划一些与跨文化交际方面有关的隐形课程,如各类外国风土人情专题讲座、涉外礼仪大赛等等,充分利用外籍教师的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教师还可以把这些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3.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度。真正的实践环节是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缺少跨文化交际环境,所以多媒体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及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材料,通过直接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展示形象的跨文化交际情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西方文化、风俗人情、地理概貌等知识,丰富教学信息,这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如英语教学片《走遍美国》,它向我们展示的是发生在美国一般家庭的日常对话,通过那些对话,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日常用语的基本表达方式,同时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美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及伦理观等。通过观看这个片子,学生可以直观地感觉了解到美国的文化习俗,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从而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 组织开展相应的课堂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相应的课堂活动,可以在上课前10分钟让学生展示。譬如根据外贸英语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处理相关外贸业务的能力,我们可以把整个教学内容设计成一次完整的商务活动,然后根据教学计划细化成具体的情景商务活动,如邀请参观考察、接机、谈判等,在课堂知识的讲授后可以要求学生模拟实际场景,在具体的模拟中应用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这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也很容易培养自身对于文化差异的思考和运用。

四、结束语

总之,由于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差异及文化差异,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需要克服各方面的困难,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帮助学生克服语言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的障碍,熟练掌握语言技巧,成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Sapir)说“文化是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语言是思想的具体形成。”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文化:一是广义文化,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写字母“C”文化(即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二是狭义文化,即小写字母“c”文化,即普通的社会习惯或某一社会成员对其文化的适应能力。语言文化如一对孪生兄弟一样,相依为命,它们又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同样,文化学习也不能独立于语言学习之外,二者同步学习是掌握语言的捷径。综上所述,有关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三、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策略

(一)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教师应该指出东西方文化背景之渊源。学习者首先要注意了解自己的文化模式。我们可以把通过理解自己的文化模式作为通向理解其他文化的桥梁,这样有助于对目的语的掌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东方文化的渊源之一。春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法家独尊。到了汉代,特别是汉文帝之后,为了巩固统治,儒道合流,形成儒道文化。后来,印度佛教东渡,儒道佛三位一体的文化体系形成,直到现在东西兼容的多元文化体系形成。由于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国人有着自己固有的传统思维模式,比如中国人比较恭谨、谦和,在行为上“接受”多于“挑战”。而西方文化的渊源是古希腊文化,基督教的宗教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工业革命都对西方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文化本质而言,我国学者吴森教授在论及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基本差异时指出,西方文化有三大支柱:科学、法律和宗教;我们的文化有两大基石,一为道德,二为艺术。导致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观念,其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则是中国人比较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比较重分析,细微曲折,描写周全。从总体上看汉语较重悟性,西方语言较重理性。

(二)挖掘教材,精心备课

教师应该就教材中的有关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首先对相关的文化背景有一个了解。教师结合文化内涵来进行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高一课本中有一个单元是关于健康饮食方面的,教师就可以适时地给学生讲解一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目前,“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快餐在我国一些方比较盛行,教师可以讲一下Fast Food,如汉堡包hamburger是蘸芝麻的小圆面包对剖,夹上一个压扁的牛肉块,当然有时还添上生菜叶子,乳酪或其他调味品。为什么以“汉堡”命名呢,据说是由于以碎牛肉煎成的肉饼是来自德国的称为Hamburger steak,后来肉被夹在面包里,以部分概整体就简称hamburger了。在美国hamburger也可以指绞碎的肉、肉末、肉馅。还可以举办一次美食文化节,师生共同制作一些西方食品,比如苹果派等,再做上一些中国的传统食品如饺子等,让学生比较一下中西方饮食,以选择健康合理的饮食。还可以教学生使用西方餐具,使他们不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闹出笑话。如果讲到有关节日的单元,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的由来及节日的一些庆典活动,并与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使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从词语中进行文化对比

词汇在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威尔金斯(Wilkins,1972)曾说:“没有语法不能很好表达意思,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词语中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有习语、典故等。

1.习语能传达大量的语言文化信息。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书面语中,还是在口头语中,习语使用的频率都很高,有着重要的交际功能。例如,tomeet one’s Waterloo(to be completely defeated)这一短语源于拿破仑1815年惨败于滑铁卢战役。1815年6月18日清晨,圆桌会议上拿破仑对即将拉开序幕的滑铁卢大战胜券在握,他对将军们说:“英国小鬼威灵顿,今天我要给他一个教训,他是一个不怎么样的统帅,拿下这场战斗也就需要一顿饭的工夫。”但是结果拿破仑败了。拿破仑在欧洲驰骋23年,却在滑铁卢的大雨中栽了。所以to meet one’s Waterloo用以比喻“遭到惨败;受到极沉重的打击”。

转贴于 2.神化典故中潜藏着文化信息。典故往往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或造成误解。因此了解神话典故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跨文化交际很有必要。中国人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事物及思想感情时经常使用典故,例如“破釜沉舟”等。作者如能巧妙地运用典故,不仅会使文章多姿多彩,而且寓意深刻,令人回味。英语中典故也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和演讲中碰到。如果读者对典故的出处与内涵不甚了解,就无法准确地理解其寓意,无法欣赏其魅力。

众所周知,古希腊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为人类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腊神话中众多的故事和词语现在已经成为英语语言中常用的词汇和成语。例如Achilles’ heel,阿基里斯(Achilles)出生后,其母捏住他的脚踵倒提着把他放到斯堤克斯(River styx)河水里浸泡。被该河水浸泡之后,他浑身坚硬如铁,刀枪不入。但是他母亲所捏的脚踵未沾河水,所以成为他的致命之处,容易遭受伤害。阿基里斯也正是因为脚踵被箭击中而死。现在Achilles’ heel被喻为“致命的弱点”。一些典故来源于宗教,如solomon(所罗门)比喻非凡的智慧,出自《圣经》的传说。

3.挖掘词语的象征意义。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由于民族文化不同,同义象征在不同的文化里有截然不同的意象和内涵。比如,神话中的两种动物──“龙”(dragon)和“凤”(phoenix),在中国古代,“龙”和“凤”是皇权的象征,“龙”代表皇帝,“凤”代表皇后。中国人长期以来对龙和凤有文化崇拜。中国古代传说龙能腾云驾雾,是虚幻神奇、法力无边的灵物,是高贵、神圣、伟大生命力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华夏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国人对自己的子女“望子成龙”。“凤”则是百鸟之王,好多中国女孩的名字叫凤。在西方,龙是邪恶的象征,英语中dragon是“一个凶猛残暴的人”,而phoenix与龙没多大关系。Phoenix是传说中阿拉伯地区的一种鸟。在希腊神话中,这种鸟在生活一段时间后,便会用香料筑成一个巢,把自己烧成灰烬,从灰烬中飞出一只新的phoenix,因此phoenix便成为耶稣复活的象征。

4.注意英汉色彩词的涵义。中国的红茶用英语表示为black tea,红糖是brown sugar,red meat指牛羊肉,white meat指鸡肉和鱼肉。由此看来,在跨文化交际中到处布满词汇陷阱。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语言词汇选择上的失误。例如,中国有一种白象牌电池,质量性能都很好。可是厂家在外销时把产品的名字译为White Elephant,结果外国人看了都不想买他们的电池。因为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比喻大而无用的东西。

(四)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

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教学中教学文学作品,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观点和看法,还会培养他们用外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和信心。这种信心反过来会促使他们更有勇气和胆量使用外语与他人进行交流。选择文学作品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语言的难度要适当,作品要寓意深刻、易读易懂,这样学生会在语言和文化方面都受益。选材最好不要超出学生的阅读水平太多。

(五)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跨文化知识教学

互联网上的大部分信息以英语为载体,它的语言是实际生活中语言的真实反映。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无限资源自己设计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简介地理概况时,能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能直观地一目了然地显现英美等国家地图。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等直观教具。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西方的文化产品正铺天盖地流入中国,我们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接受西方文化的渗透,这是很现实的。我们同时应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之一,它对东方国家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态度,应抛弃文化偏见,不能厚此薄彼。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

[2]张安德、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对比》,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10期。

篇6

高级英语课不仅仅涉及语言知识,还要传达和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为跨文化交际做准备。教育部在2000年3月重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就要求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但我们不能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完全混为一谈,外语教学的重点仍然是语言本身,文化教学将一直处于外语教学活动的从属地位。那么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本文将从高级英语文化教学的前提、内容和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讨论。

一、文化教学的前提:教师的文化知识

英语文化教学是高级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但要做好这一点,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然而,由于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以及旧有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条件的局限,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文化功底较为薄弱。在高级英语教学中仍然沿用基础阶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只重视语言本身的教学而忽视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的文化内涵,忽视或无力进行中外文化知识的教学,也很少关注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高级英语所用教材语言难度较大,题材广泛,文化因素普遍而繁杂,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英汉语言功底,还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教学的内容

高级英语教材含有大量繁杂的文化现象。为便于讨论,本文将高级英语教学阶段的文化教学内容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大类,这样对文化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知识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知识,在高级英语教材中大量存在,往往成为理解英语篇章的主要障碍,因此知识文化的教学是高级英语阶段文化教学的重点。交际文化包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生活方式、实际行为等,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最难以驾驭的内容。

1 知识文化

知识文化的积累是理解和欣赏高级英语课文的必要条件。对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以及社会制度的了解有利于正确理解特定语境下的英语语言,并能更加准确地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如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一课“Where Do We Gof rom Here?”。学生需要了解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反文化运动以及女权运动等时代背景,才能理解马丁路德为何呼吁黑人放弃与白人的冲突。采用非暴力的方式来争取权利。第五册的“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这篇课文,描述的是一位现代的美洲印第安人对故土的热爱、对祖先的缅怀以及对其文化的纪念。只有我们对美洲印第安人的历史与风俗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才会从作者那似乎是纯粹的景物描写中,真正体会到他对故土的眷恋和对这个勇敢民族命运的深深叹息。

在高级英语课文中还经常出现一些典故,其主要来源是《圣经》、经典文学作品以及希腊和罗马的神话故事。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一课“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中的“lion”,“lamb”,“vine”和“figtree”等名称便来自《圣经》,表示一种和谐和睦的理想生活状态。此类文化现象在高级英语教材中比比皆是,因此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这种知识文化,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 交际文化

交际文化包含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深层文化,它们并不直接表现出来,成为可感可视的文北成分,而是隐藏在文化表象之下,构成文化教学的难点。交际文化的核心应是价值观,它可以“主宰或影响人权观、劳动观、婚姻观、发展观、平等观、宗教观、法制观、道德观、个体与群体观等。”Michael Presser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它们是最深层次的文化,我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价值观。”外语学习中。思维方式也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有与目的语思维方式直接联系。才能真正达到。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使用同一文化的思维模式及语言表达方式,则能传递正确的信息;否则,很可能传递错误信息。英语教学就是引领学生养成跨文化意识。认识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而高级英语阶段的教学更加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文化教学的方法

高级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能否有效地进行英语文化的教学决定着高级英语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进而对英语人才的文化素质产生直接影响,运用各种有效的策略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1 差异对比

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政治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不同,其文化特征也不一样。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本国文化与语言国家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比如,由于文化差异,在荚汉语言中存在不少看似相同实则相异的表达。相对来讲,目的语所表达的内容如果与源语相同或相近,外语学习的难度就小一些:如果目的语所表达的内容与源语有差异,差异越大,困难就越大。对比法是克服这种问题的有效办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和分析一些表面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不同的英汉表达,让学生找出这些表达的异同,从而对英汉文化差异。特别是英汉文化在价值观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留下深刻印象,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2 课堂讨论

若课文内容涉及价值观念、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社会准则、道德标准等文化内容时,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教师围绕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文化议题,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搜集资料,对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异同进行对比,并归纳英语文化特征。课堂讨论力求脱稿,各抒己见,时间可长可短,讨论进程由教师主导。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课文“Two Kinds”反映了两代人、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引导学生对美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做一番对比和讨论。将极大地加深对课文内涵,特别是对这对母女关系的理解。这种方法能促进主动学习,符合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高年级学生的培养要求。

3 必要阐释

篇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65-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由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在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在交际过程中,人们难免会产生语用失误,进而影响到交际的效果。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尽量减少和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减少语用失误。在教学实践中,经过观察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生对英美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目的语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是造成学生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由于学生对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缺乏正确的认识, 从而导致出现语用失误的现象,母语对英语学习者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负迁移,干扰学习者的思维。从一个经典的笑话中便可以体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一个美国人赞扬中国同事的妻子:"Oh, your wife is so beautiful."中国人很不好意思,说:"where, where (哪里,那里),美国人无言以对,只得说:"everywhere"中国文化中认为谦虚是美德,故有满招损,谦受益之说,而英美文化中对此则持否定态度,故有"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之说,因此,西方人在被表扬时总是很热情地接受,而中国人却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这往往会让人无所适从,从而造成交际上的困难。又如: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往往会说:"吃了吗?"而如果这样去问候英美国家的人:"Have you had dinner?"

他们会认为:"Do you want to invite me to dinner?"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在中文中,我们往往会说:"你辛苦了",用以表示对别人所作努力的肯定,但如果你对一个刚做完讲座的美国老师说:"You must be tired. You must have a rest." 他会认为,你对他的能力产生了质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避免中式思维对交际的影响。

2.价值观念差异,引起语用失误

价值观影响着人们行为的选择。东西方价值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引起了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误解及冲突,造成语用失误,使得交际不能顺利进行。

比如,西方人极为注重个人隐私,他们把年龄,体重,收入, 婚姻状况等看成是敏感问题,如果被问到:"How old are you?" "Have you got married?" "How about your income?" " How much do you weigh?"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会感觉受到了冒犯,因此,此类问题被认为是侵犯个人隐私的,极不礼貌的问题。而这样的对话在中国却是自然而然的,中国人乐意与他人分享这些话题,这就是价值观念的明显差异。举个例子:一位美国教师去向他的中国领导请假,说:"Mr zhang, I need one-day break because I got a headache today." 领导答道:"Really? You must have caught a cold.You should take some medicine, wear more, drink more water and have a good sleep." 这些关切的话语会令中国人非常感动,而在西方人看来,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他感觉中国领导潜意识里将他当成了一个孩子,这种感觉令他不愉快。又如:中国人有尊老敬老的传统,有时中国学生会对年老的外国老师说:""Please sit down. You are old. Don't get tired." 而西方人崇尚的是"youth culture", 这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及文化差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3.违反礼貌原则,引起语用失误

为了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英国著名学者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利奇认为:人们之所以在语言交际中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以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听话人去意会自己的真正意图,那是为了礼貌的缘故。为了礼貌,说话人不愿坦率明言;为了礼貌,人们故意声东击西。利奇在1983年效仿格莱斯划分合作原则范畴,提出以下礼貌原则的准则:(1)策略准则(2)宽宏准则(3)赞扬原则 (4)谦虚准则 (5)赞同准则 (6)同情原则。比如:学生早上遇到英语老师并打招呼,很多人会说 :"Hi, Miss Wu", 但是, Hi和Hello一般用在朋友之间, 用以和长辈打招呼有所不妥,因此违反了礼貌原则。但是,如果过于礼貌,在有些场合又显得不够得体,如对出租车司机说:"Excuse me,would you mind taking me to the airport?" 这种表达方式过于繁琐,其实,只需要简单地说:"Airport, please!" 就可以顺利达到交流的目的了。同样地,和好友说:". Could you possibly help me with the luggage?"也显得过于生硬,而"Help me with the luggage, please?"则非常适合这一语境。

4.不能辨别出话语的言外之意,引起语用失误

根据Austin(1962)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一件事情, 更重要的是根据所叙述的语言来做事情,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的具体语境中,不仅要了解文字表面的含义,更要注意在表层意义之下所隐含的深层含义,把握语句所带来的交际目的。

5.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引起语用失误

英语中有许多成语、典故和神话,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一些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相当匮乏, 从而导致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要尽量避免语用失误,对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篇8

语言学家拉多曾说:“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学好语言。”英语高考说明中也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情感,提高跨文化意识”。因此,要让学生学好英语,能够准确无误的运用英语传递信息,表达、交流思想情感,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和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由于受到教学观念、教学时间、教学方法多方面的影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汉语学生因为不了解英汉文化背景的差异,在英语写作时受母语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写出来的英语作文完全失去英语文化内涵,却是处处留下汉语的痕迹。为此,本文将从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层面,探究减少高中英语写作中的英语汉化现象的教学策略。

一、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高中英Z写作的意义

(一)规范学生英语写作方式。在教学中强化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英语表达方式所体现的英语文化内涵,体会英语表达的语言魅力,欣赏到英语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进而对英语表达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规范学生英语表达方式。比如,明确了“英语中主语和谓语是绝对不能缺少的”,就不会把“天那么的蓝”写成“Sky so blue”,而是必须写为“The sky is so blue”。

(二)减少学生英语写作错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胡文仲认为“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个语言”。深入、全面地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比如、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就会避免出现诸如把“lucky dog”理解为“幸运狗”,把“work like a horse”理解为“像马一样勤勤恳恳”等错误的出现。如“你能说英语吗?”这句话,要是请学生译成英语,十有八九会得到这样的答案:“Can you speak English?”从英语机械语法的角度来说可能不错,但不管是英国人,还是美国人,他们是绝不会这样问的,他们的问法必然是“Do yon speak English?”

(三)丰富学生英语写作内容。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的不同,不同语系的语言都会形成大量的习惯用语、俗语和固定用法,了解和记忆这些习惯用语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英语写作的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写出来的英语作文更具有“英文味”。比如,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all the best(一切顺利,万事如意);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无风不起浪”。还如,a lot of(许多,大量);by accident(偶然);carry on(继续下去、继续开展);get along with(与……相处);the more…the more…(越……就越……)等等,学生能够在英语作文中灵活、大量地使用这些习惯用语,无疑会使学生的英语作文增色不少。

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英汉文化差异比较,准确理解、运用词汇。由于英汉语言习惯和文化习俗的不同往往产生词汇上的不同联想意义,而这种词义上的不对应和差异性往往就是造成汉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英语汉化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只有在学生熟悉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后,理解相同字面意义的词汇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内涵,才能够得到准确地应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英汉文化在称呼语、褒贬义、禁忌语、交际规范、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介绍和比较,并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知和关注度,达到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的程度。比如,西方人很看重东西的所有权,是你的还是我的,有明确的界定,虽然“have”的基本意思是“有”,但不同情形下运用不同:我have 的,给你了就是give,而你得到了,就是get。

篇9

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可以有很多教学切入点,教师要结合知识的特点来合理的进行文化要素的教学渗透。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这些都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应的文化要素的基础。此外,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文本教学中的文化要素,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将会很有帮助。

一、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

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首先需要学生有充裕的知识储备,这是让学生能够获知更多相关的文化要素的来源。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要培养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只有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才能够真正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学生才会在有效阅读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个过程也能够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跨文化的知识背景,能够让学生对于不同的文化有更深入的认知。这才是学生的收获所在。

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可以有很多方式,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课本中的文章有深入挖掘,只有吃透课本中的篇章才能够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教学中老师应多介绍一些与该单元有关的内容给学生,同时也可以布置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任务给学生。比如在新课标BOOK 4 Unit 1中课本主要介绍了两位杰出的女性――Jane Goodall和林巧稚。老师在教这两篇阅读文章时应先介绍更多中西方的伟大女性,或让学生来分享他们的知识。这会给学生的阅读过程提供良好基础,这也是学生间积极的交流与互动的环节。这些都会促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更好的认知,并且能够让学生的知识积累更加丰富。

二、挖掘词汇中的文化要素

文化积累可以从很多方面展开,在单词的教学中同样能够体现出很多非常重要的文化要素。很多有代表性的单词背后都有着一定的引申含义,而这些含义的产生又和相应的文化背景有关。教师在平时的单词讲解时要注重对其后隐藏的文化要素展开挖掘,并且可以以此为基点做出合理的教学延伸。这会极大的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让学生能够透过这个点了解到更多相应的背景知识。这也是对于学生自身的文化知识的一种构建,能够让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得到提升。

很多词汇的教学中都可以展开对于文化要素的挖掘,如新课标Book 4 Unit 3的阅读文章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ur中出现了underdog这个单词,指“失败者”。这时教师就可以介绍其他的有关dog的单词。luck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它们的意思分别是“幸运的人”;“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在英美文化中,一般把狗比喻成人,用he代替。因为英美文化的主流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多把狗当作人类忠实的朋友。这和中文的文化背景显然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单词的引申含义差别也很大。这便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也是语言教学中需要给学生们强调的要点。只有不断挖掘教学知识点中的文化要素,这样才能够丰富学生对于跨文化的认知,这也是构建学生自身的语言体系的重要方式。

三、阅读教学中丰富文化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同样能够极大的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很多阅读文章往往是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所作,并且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展开了一定的描述。对于这类文章的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对于阅读文本后的文化要素有很好的获知,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些都会极大的拓宽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够让学生对于跨文化有很好的体会。这也是丰富学生文化积累的有效教学过程,并且能够让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理解更深入。

在讲到Book1 Unit 5里的阅读文章Elias' story时,教师可以用到讨论法,问学生Why did Nelson Mandela fight for black people?之类的问题。学生可以就南非当时的社会背景,黑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等方面进行讨论。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课下查相关资料,然后再用多媒体,以图片、录像等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并且能够对于文章中描述的种种现象有更深入的感受。这才是丰富学生文化积累的有效教学过程。

结语

对于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非常重要,这将极大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教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文化要素。对于学生的有效教学引导也非常重要,教师要在词汇教学以及阅读教学中深化对于文化要素的渗透,这才是丰富学生文化积累的有效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 刘星星. 试论新时期高中英语教学新策略[J]. 高考(综合版),2015年07期.

篇10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在文化比较和文化交际等方面组织跨文化交际的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以此培养高中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文化空间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任务设置中体现对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引导学生寻找中西文化差异。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涉及到“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festivals.”的文化差异提示。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进行任务设置,让学生列出4个中国传统节日,通过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节日,并说明原因。在学生讨论之后,发现很多学生就在各国文化交际方面出现了错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将中国传统节日用英语表述。有的同学将端午节表述为“Dragon Boat Festival”、将清明节表述为“Tomb-sweeping Day”或者“Pour Bright-ness Festival”。针对这样的表述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解,要知道在汉语中的“龙”与“Dragon”是不能对应的,从英语表述上来看,端午节成了龙舟节,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曲解。清明节的翻译表述也存在一样的错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语言体系中,文化内涵不是对等的,由于这些节日均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英语语言系统中很难找到相适应的词汇进行相关表达,要让学生掌握音译的有效处理方法。

二、在文化比较中加强学生文化空间意识的培养

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涉及到很多有关“Festivals”(节日)与“Celebrations”(庆典)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节日、相关人物、季节以及事件等关系的介绍,初步诠释了世界各国节日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需要满足跨文化交际教学需求,在进行文章讲解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亲自去进行相关节日的了解。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列出3个以上英语国家的节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这些节日中的相关人物和节日起源进行了解和学习,然后思考中西方节日的差异有哪些。在进行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因为很多学生对西方国家的节日都较为熟悉,比如像Valentine’s Day、Christmas Day、All Saints’ Day等等,但是在学生进行中西方传统节日差异的时候,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国家节日与宗教有较多的关系,中国传统节日则与自然变化有关系,比如我们国家的“Mid-Autumn Festival”“Spring Festival”等节日都是与相应的季节有关;而且西方国家的节日与中国传y节日注重家人团聚不同,他们更为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释放。要知道学生提出的这些观点已经上升到价值观、哲学观的层面,学生在进行中西方传统节日讨论的过程中,能对相关文化背景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空间意识。

三、在文化交际模拟中进行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为了能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初步培养,教师可以在利用“Festivals”(节日)与“Celebrations”(庆典)相关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活动。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跨文化交际,通过为外籍教师写春节邀请函,邀请教师在到自己家里过春节。在学生的邀请函中,教师可以从称谓与日期书写格式、礼貌用语的使用以及邀请理由这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考察。在学生的邀请函写作中,大部分学生出现了礼貌用语的错误使用,出现“please”祈使语气,也就是说很多学生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英语表达思维;也有同学在邀请教师除夕到家里做客,用了“party”这样的词汇,这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内涵的曲解,这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中的认识错误。所以教师要在加强对学生中西文化观念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提高学生文化交际能力。

总而言之,在跨文化交际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实现语言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交际。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德理.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J].华章,2014,(18):274-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