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实习评定个人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2-11 18:24: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幼师实习评定个人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幼师实习评定个人总结

篇1

幼师转正的自我鉴定1自6月加入幼儿园以来,已经过了3个月,现试用期已满,特向领导提出转正申请。

在这3个月试用期里,我学习到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也感悟到了许多,从老师们身上,我看到了园丁们散发出的耀眼光芒,给了我在试用期生活带来了许多启发性思维。在校期间总会认为当一名幼儿老师肯定很好玩,很轻松,但在这里我改变了这个想法,每上完一节课我都有最大的感触:想当好一名幼儿老师实在不易!

刚开始听带课老师跟孩子们上课,认真学习她上课的方式和怎样管好课堂纪律。即使那样,我还是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事先也没有料到过的难题。毕竟试教的时候和正式去教室上课的时候的心态是很不一样的。同时也佩服老师对付这些孩子们的方法。用小组比赛来管他们的纪律,一来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二来还为课堂带来一些活力。使课堂上不那么死板。听了几节之后我就开始试着讲课,一开始孩子们会乱成一团,不听你讲课,我用了老师的那些方法,可是发现后来慢慢的,他们开始接受你还有喜欢你,这是实习期最有高兴的事。也使越来越喜欢幼师这个职业。

我们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有班主任工作。也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活动。幼儿园艺术节,我帮着班里的小朋友们安排节目,帮两个班安排画版。使我在实习期忙碌但很充实。同时也明白做好老师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其他课外知识,这样才能让你的学生在和你打成一片之外还能尊敬你。这样忙碌的实习生活我进行了3个月,而这个月的每一天我都做好了幼儿园实习工作总结。

试用期已过,我将3个月的实习工作做了简单的实习自我鉴定,这3个月中给了我最大的经验,也是最宝贵的。我将朝着“把班带得更好”的方向努力,并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幼师转正的自我鉴定2转眼间,从12月份参加工作至今已近一年,经过这一年的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我获益良多。在这里感觉有必要总结一下近一年的得与失,发扬好的地方改进不足的地方,回顾走过的路可以更好的看清前面的路。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有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但是实践的东西接触的少,对许多现场问题不了解。面对这种情况,依靠自己认真的学习,促成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知识体系的健全,让自己尽早、尽快的熟悉工作情况,少走弯路。在接触到新的陌生的领域时,缺少经验,对于业务知识需要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自己在同事的帮助下,逐渐融入到崭新的工作生活中。

在学习生活上,慢慢完成了学生角色的转变,逐步进入工作状态,努力开展工作。记得初来幼儿园参加工作,完全陌生的环境和生活状态,也曾经很担心不知该怎么与人共处,该如何做好工作。

但是幼儿园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学习发展机遇以及在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让我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通过近一年的体验已经逐渐适应了这边的工作状况,对于领导们的关心和关怀,我感到了很大的动力和压力,争取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以更加努力的优秀成绩来回报。不仅能够弥补自己耽误的工作学习而且能够有所成就。

我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深知自己还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幼儿园的工作任务能认真完成,但积极性不够;

2、与幼儿园的领导和同事们在思想和工作业务交流不够;

3、自己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待进一步提高。

4、对业务的学习还不够,以后一定要加强。

过去的一年,是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的一年,是积极探索、逐步成长的一年。我也深知,在业务知识上,与自己本职工作要求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要按校领导的要求:年轻人就要努力学习理论认,真钻研业务。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自己要更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美德、业务知识方面的学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克服不足,要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幼师转正的自我鉴定3我于x年x月x日成为_幼儿园的试用员工,到今天已经x个月有余了。来到贵园工作学习和发展后,我感受到学习工作的开放、创新及融洽。从最初参加幼儿园培训及新教师培训,和同事们一起布置园内环境,一起为星级评定做努力,到后来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等等。很感谢领导对我的入职指引和帮助,也感谢同事在我工作中出现失误时的提醒和指正。

我本人性格开朗、工作认真、善于沟通,注重团队的合作协调,责任感强,对待孩子一直坚信“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样一个信念。同时这也是我在工作中的坚持动力。我知道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在思想上严格遵守师德规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并尊重每一个孩子。有了这种心境,师生之间就能够在一种和谐的状态中相处,许多事情也迎刃而解。

同时也要尊重和信任幼儿、关心爱护幼儿,只要是我的学生,无论活泼、顽皮、或胆怯、安静,我都会一视同仁。作为应届毕业生我很清楚现在的我缺乏很多实际经验,还有很多不足,所以我会更加积极学习知识,新的技能,注重自身发展和进步。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贵园所需的合格人才。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和各位同时友好相处,同心合作,积极配合各部门的负责人,完成各项工作。

每天开心的入园,听到孩子们稚嫩亲切的问候,还能欣赏到温馨优美的院内风景。这一切都是老师们和孩子们共同创造的结晶。这一切使我更加迫切的希望以一名正式员工的身份在这里工作,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幼儿园一同成长。

幼师转正的自我鉴定4我来自于广西省_幼师学院,面临毕业到来的时候,我在本市的一所幼儿园工作了三个月的时间。现试用期已满,向领导提出转正申请。

在这三个月里,从老师们身上,我看到了为人师表散发出的耀眼光芒,给了我实习生活带很多启发性的思维。在校时总会以为当一位幼儿老师肯定很好玩,很轻松,但来到这里我改变了这个想法,每次上完一堂课我都有深的感触:想要当好一名好的幼师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看着带课老师给孩子门上课,我认真的学习她的上课方式和管理课堂纪律的方法。即使这样,我还是遇到了很多在校期间没有学过的,毕竟试教和正式的时候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听课了之后我开始讲课,孩子们还是如我想象中一样,乱成一团,根本不听我讲课,后来我用小组比赛来管他们的纪律,这样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还可以为课堂带来一些活力。慢慢发现,孩子们开始接受我喜欢我,这是让我最高兴的一件事了。我才发现,原来对待孩子真的是要非常的用心,给他们多一点的关爱,他们自然就会喜欢你。

组织了幼儿园艺术节,我带着班里的小朋友们安排节目,虽然我在实习期间很忙碌,但感觉到很充实。同时也明白了一件事,要做个好老师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要有其他课外知识,这样才可以让你的学生在和你闹在一起之外还能尊敬你。这个时候才知道,其实幼师还是很好当的,只要你用正心态去对待。就在这样忙碌的实习生活里,三个月也就这样过去了。

这三个月经历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因为这是见证我这样一个全新的成长。使我认识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时间就是这样无情,头也不回的流逝掉,是的,谁都不愿意被时间丢下。而我们也随着时间的流走一点一点的成长。而曾经的纯真也随着风雨的磨灭转变得成熟。也许这正是成长的代价。每经历过一次,收获就多一些,成长也就又迈进一步。

幼师转正的自我鉴定5斗星转移,新的一年来到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关心事实政治,努力不懈的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思想觉悟,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终于幼教事业、热爱幼儿,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提高水平和能力。

在工作中我能吃苦,以集体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迟到、不早退,坚持出满勤,服从领导分配,在不同岗位上尽到自己的职责。服从领导分配,不计个人得失,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工作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除了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还能服从领导分配,帮助学校做好工资调级工作。工资调级任务急,工作量大,一点也不能出差错,我能认真核查,仔细查对,保证了工资调级的顺利完成,受到学校领导的赞扬。

篇2

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要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双重性,实践性,定向性,机动性的特点,既不能违反一般规律,又要注意探寻和遵照它的特有规律,并使二者有机结合,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特殊化管理模式。 多年来的职业教育生涯,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再实践,再探索,再总结,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我认为,抓好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应遵循以下几方面:

一、组织管理——建立教学指挥系统

职业教育教学的管理首先要做好组织管理,让我们的管理有指挥、有龙头、有先行者——形成我们的教学指挥系统。教学指挥系统。应该由校长到教务主任和实习主任,再到教研组长,直达教师。就是形成一个科学的管理网络!校长在教学中要掌握方向,进行决策;教学副校长要协助校长工作;教导主任要担负具体落实工作。要充分发挥教务处的指导,指挥,协调,监控,反馈等职能,使其发挥作用。成立由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家、学校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改革与建设、课程开发、校外实训和学生就业指导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计划管理学校工作方方面面,千头万绪。整体工作要有科学安排。 要想使各项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运行,计划管理 就显得尤其重要

1.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是学校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务处实习处遵循的依据。教学计划经论证、校领导审批确定后,必须认真组织实施,中途不能随意更改。内容包括:专业设置,各专业课程设置,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的时间分配,建校劳动,考试,毕业实习等的时间总体安排。同时对各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改进措施。在教学方法上,教学手段,课堂结构,实习组织等方面提出努力方向。最后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依据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专业目标的确定应努力体现学校和专业特色。

2.教务处工作计划。 依据学校计划制定实施细则,安排具体工作。对教学各环节,对各种教育及教学活动,做出具体安排,对监控,验收,反馈等工作有妥善的办法。一般来说,该计划包括奋斗目标,具体做法,和时间安排三大项。

3.教研组工作计划。教研组应依据教务处工作计划,制定本组活动计划。如集体备课,观摩教学,教研,听课,学习等的具体安排。

4.实习计划。依据学校制定的班级,各专业的实习计人部门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专业目标的确定应努力体现学校和专业特色。

5.教务处工作计划。 依据学校计划制定实施细则,安排具体工作。对教学各环节,对各种教育及教学活动,做出具体安排,对监控,验收,反馈等工作有妥善的办法。一般来说,该计划包括奋斗目标,具体做法,和时间安排三大项。

6.教研组工作计划。教研组应依据教务处工作计划,制定本组活动计划。如集体备课,观摩教学,教研,听课,学习等的具体安排。

7.实习计划。依据学校制定的班级,各专业的实习计健全学校各项制度,让大家有章可循,有法制约,会让一个学校永远在良性的轨道上发展。 所谓制度,就是学校根据办学宗旨、办学原则、办学目标,根据道德准则,根据职业要求,所做的规范师生团队的一些硬性标准或条款。比如:教师岗位责任制,教学常规制度,实习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图书阅览制度,奖惩之多和学生日常生活制度等。通过制度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和怎么干;都知道不准干什么。久而久之,制度约束引领、养成习惯,形成良好风气。

三、反馈管理

政策的实施,计划的执行归根结底要看效果。真正的效果是通过师生反馈得以验证的。学校要通过检查教案,学生作业,考试等掌握教学情况;通过职代会,家长会,教师座谈会,实习单位代表会 ,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其反映,倾听其呼声,进而加强反馈,修正问题所在,完善学校的工作。

四、实习管理

职业教育,实习是一个不可以忽视的、不可以缺少的重要的环节的它主要包括:教学实习,包括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即技术等级考核。 实习的方式:工厂车间或幼师学校,课堂模拟 实习 等。 实习的要求:要求实习课堂化,要做到教师讲解干什 么,怎么干和为什么这么干。进程中有指导,有操作,有检查,有评分。 实习要求专业化,对该专业分程式进行全面实习,让 学生对本专业有全面了解和技术的全面掌握。实习要求学生注重安全文明生产教育,建立安全卡,班主任,工厂师傅进行的教育都要有记载,并进行安全考试,及格者上机,不及格的再考。实习要求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学生要热爱本职专业,培养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熟悉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尊重用户,注重质量,注重效益,是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实习要求程序化。实习一般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专业认识和安全教育阶段;2.练习操作阶段;3.辅导操作阶段;4.独立操作阶段;5.技术考核阶段。

篇3

[摘 要] 针对当前日本教师缺乏“实践指导能力”的现状,以培养保育员、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为主的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其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以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教育者为目的的“基础科目”和以培养实践指导能力为目的的“学科科目”两大类。一至四年级的系统实习指导体制是其教育课程编制的轴心,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每个学生“与孩子共度1700个小时的体验实习计划”与由专职教师每周指导实习学生一次、学生每周必须提交“体验实习日志”用于交流讨论的专题研讨会。同时学校还为每位学生建立了“个人学习档案卡”,根据学生的资质能力提供在校的学习指导以及毕业后的择业帮助。

[

关键词 ] 实践指导能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育课程

日本长期以来在教师培养课程中多注重理论,缺少与实践的融合,造成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弱的弊端。大学毕业被录用的新任保育员和教师,在保育教育现场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缺乏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0年9月公开发表的题为《重新评估提高教师资质对策》的研究报告显示,新毕业就职的保育员和教师往往无法很好地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学校校长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在回答“是否必须提高教师的资质能力”时,认为新任教师能力“不足”或“非常不足”的综合评分为62.1%,其中与“实践指导能力”相关的不足事项高达50%以上,如认为教师“指导儿童/学生的能力”不足者占58.7%;认为教师“班级组织能力”不足者占58.6%;认为教师“学习指导/授课能力”不足者占54.8%;认为教师“解释教材的能力”不足者占53.7%;认为教师“理解孩子的能力”不足者占51.6%。为解决上述问题,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新目标,要求2010年所有的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在师资力量培养方面则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20世纪80年代,日本把“实践指导能力”作为改革教师培养的

关键词 。1987年教育职员培养审议会的报告《有关提高教师资质能力的对策》就指出:对教师而言,应该深刻理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对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对幼儿、儿童和学生的教育要充满热爱,同时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品行教养以及与本职工作相适应的能力。这种资质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录取、培训、在职研修等各个阶段来完成。为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制定的各项对策也应综合考虑,使之能够贯穿于各个培训阶段的始终。

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大阪综合保育大学提出了具体的应对举措。对志愿选择教师职业的学生,除了重视作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互作用的重要场所”的教育实习外,还通过选修课、课外各项活动(福祉体验、义工体验、大自然体验)等,提供更多机会鼓励学生与孩子接触,了解观察孩子。为此,大阪综合保育大学与地方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校联合协作,保证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每周可去实习一天,以此作为学校的辅助课程。中国的教师教育同样存在着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弱的问题,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创办于2006年4月,是以培养保育员、幼稚园教师以及小学教师为目标的四年制专门大学。该大学在注重保育员、幼稚园教师以及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的同时,还注重与保育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保育所、幼稚园和小学携手合作”(保幼小一体化)的呼声下,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设置了可以同时获取保育员、幼师以及小学教师三种资格的课程。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自创办以来发展顺利,根据2012年度的数据,学生由创办时的80名定员增加到现在的110名定员;能够取得的资格证除原来的保育员资格和幼稚园教师资格外,又增加了小学教师资格。该校根据障碍者权利条约的理念,构建了障碍儿童与健康儿童共同学习的“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体系。针对近年来患LD(学习障碍)、ADHD(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等障碍的儿童增多的趋势,考虑到担当特殊教育的老师明显不够,该校还设立了一种为特殊支援学校服务的教师资格证。当然,对当今的日本大学来说,课程安排是有“上限制”(CAP制)的。为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该校规定了一个学年选修课程数量的上限,因此也不是全部的学生都能获取这四种资格证。但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还同时享受“上限制”的例外规定,即该校可根据学生一、二年级的成绩,为其提供获取四种资格证的可能性。例如,对没能取得特殊支援学校教师资格证的学生,只要认识到“全纳教育”的重要性,就可以得到奖励,获得与特殊支援教育相关的学分。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是培养从事婴幼儿/儿童教育的人才的专门大学,原则上要求学生必须获得保育员、幼师或小学教师中任意一种国家资格证作为毕业条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鼓励学生获取多种资格证。在日本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是在大学或者文部省指定的培养机构修完规定的课程,获得相应学分,完成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后,即可向大学所在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提出申请,由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审批同意后颁发教师资格证书。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要求毕业生必须修满124个学分以上,其中基础科目24个学分,学科科目100个学分。取得保育员资格的必须修满87个学分以上,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需修满64个学分以上,取得小学教师资格证需修满79个学分以上。学生取得规定的学分后,可向大阪府教育委员会提出获取教师资格证的申请,由大阪府教育委员会审批决定授予教师资格证。

二、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课程设置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以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教育者为目的的“基础科目”和以培养实践指导能力为目的的“学科科目”两大类。下面根据2012年度该大学的教育课程、儿童保育学部与儿童保育学科课程选修科目表对照讨论。

(一)以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教育者为目的的基础科目

基础科目是学生的必修课,共设14个科目,24个学分(见表1)。通过学习教育学概论、社会学、日本国宪法、儿童文学、信息处理、专题研究讨论等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宽广丰富的常识与教养,提高学生的对话交流能力(其中包括外语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同时,还特别设有哲学科目,但不是纯哲学,而是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人间论。设置这些科目的目的是要把学生作为“人的教育者”来培养。

(二)以培养实践指导能力为目的的学科科目

学科科目设置主要分为保育系科目、幼儿园/小学相关科目、实习相关科目和特别研究科目四种。

1.保育系科目。

保育系科目是在保育所以及一些保育设施开设的实习课目,从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开始。一年级的课程和二年级的前期课程多以《保育原理》《保育内容(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综合表现、造型表现)》《表现技术(音乐、基础造型、儿童体育)》《幼儿保健》《幼儿饮食和营养》等为主,还设有与实习相关的科目。在四年级开设《家庭支援论》和《保育内容总论(I.Ⅱ)》,这样可以使学生以更加综合的视角来全面审视在课堂或实习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包括理论)。

2.幼儿园川、学相关科目。

与幼儿园/小学相关的科目,幼儿园及小学的教育实习都是从三年级开始的。有关各科实习的指导方法以及教育方法的研究,重点设置在二、三年级。学校对四年级的学生开设《保育指导法I - II》,作为实习后的指导;对2010年入学的学生,开设作为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教职实践专题研究讨论》。在此专题研讨会上,学生要回顾实习生活,查找自己成为一名教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还有哪些知识和技能需要弥补,通过对自身的反思,为拓展未来提供机会。当然,在幼儿园/小学的相关科目中,还设置了其他课程,如为培养学生对教育职业的热爱与自豪感、一体感的科目《保育者论》《教育者论》;为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幼儿/儿童成长发展能力的科目《保育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为培养学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能力的科目《学校咨询》(I.II);为培养学生具备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的科目《保育指导法》《学生升学或就业的指导》等。

3.实习相关科目。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设置的实习相关科目,以培养具有高度专业化知识的保育员、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特殊支援学校教师为目标,十分重视课程的设置。学校从一年级至四年级的系统实习指导体制是教育课程编制的轴心。作为获取保育员、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特殊支援学校教师资格的必备实习条件,分别设有二年级(与保育相关设施/保育所)保育实习和三年级(与保育相关设施/保育所)保育实习两种。教育实习安排在三、四年级(幼儿园或小学)。特殊支援学校的教育实习将于四年级实施。

4.特别研究科目。

特别研究科目是与实习相关科目有着紧密联系的项目。一年级设有“综合基础专题研究讨论”,二年级设有“综合专题研究讨论”,三年级设有“毕业论文I”,四年级设有“毕业论文Ⅱ”。这些都是由专职教师以讨论课的形式进行的小班授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来达到两者的融合。同时,它还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研究各种学习方法、培养不断钻研求索的学习态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三年级期末举行“毕业论文中期发表会”,四年级期末举行“毕业会”,学生发表各自一年来的研究成果,将此作为总结性的学习成绩。

三、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特色教育课程

如上所述,实习相关科目是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特色,一年级至四年级的系统实习指导体制是其教育课程编制的轴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孩子们的实际状态,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编制了理论与实践能够融合的教育课程。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往返于现场实习和学校理论学习之间,使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学校实施了被称为“与孩子共度1700个小时的体验实习计划”,同时为每位学生建立了“个人学习档案卡”。

(一)与孩子共度1700个小时的体验实习计划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特色实习课程,是在一年级设置的《保育实践学习I》、二年级设置的《保育实践学习II》,并且每周组织一次相应年级的学生到保育所、幼儿园、小学,进行“现场实践实习”。该大学还将另一种“保育/教育实习”置于重要地位——职前体验,就是为学生毕业后选择保育员、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或特殊支援学校教师等职业进行的择业前培训。学校与附近都道府县的教育委员会(大阪市、京都市、堺市、池田市、门真市、寝屋川市等)以及私立保育所或幼儿园签订协议,积极指导学生选择在被指定的保育所、幼稚园或小学进行“体验实践学习”。学校还负责与相关的公立和私立机关、保育相关设施的接受部门,确认条件、委托接受、掌握实习活动状况,应对解决体验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与“职业生活支援室”和相关授课(包含讨论科目)的单位共同合作,将职前体验培训纳入到学校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总的来说,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体验实习”具有以下特点:自一年级起就安排学生去体验实习;体验实习固定时间,每周一次;在一年时间里,每周去同一场所实习;通过一年的体验实习,学生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长,学会组织现场教学活动,熟悉相应的工作流程;学校对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体验实习,进行学分评定;每一学年有8位担当体验实习的教员,负责体验指导和实习体会的交流。

从一年级就开始的保育/现场教学的体验( Practice),是与各科理论课程的学习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达到融合两者的目的。体验实习计划被称为“与孩子共度1700个小时计划”。1700个小时包括获取毕业资格所需的740个小时以及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学生每周用时一天,总共960个小时(见表2)。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三、四年级的学生主动参加体验实习的时间在逐渐减少。这部分学生多采取在保育所、教育现场等做义工的方式,获取相应的学分和工作体验。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为保障体验实习取得更好的效果,作为相关的授课科目,在一年级设置《保育实践学习I》《综合基础专题研究讨论》;在二年级设置《保育实践学习Ⅱ》《综合专题研究讨论》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由专职教师以讨论课的形式进行的小班教学(大概人数为14~15名),学生每周必须提交“体验实习日志”(日志以填写表格的形式提交,详细记载参加次数、学籍号码、实习生姓名;详细日期、当日天气、实习单位名、详细时间段;观察对象儿童、指导者/实习生的活动;考察与反省;指导担任者的指导意见等)。通过这样的总结和交流,加强学生对孩子、保育、教育的共同理解,从而使个人的体验能与他人共同分享。同时,通过体验实习,还能使学生对保育员、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的职务有基本的理解。主持研究讨论会的老师要对学生提交的“体验实习日志”给予点评和修改,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在下周的研究讨论会上反馈给学生,同时进行讲评,其评价基准为5分制,它将作为学生学分评定的依据之一。

(二)个人学习档案卡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充分发挥小规模学校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每位学生定制了“个人学习档案卡”,内容包括学生的高中毕业校、毕业年份、合格人试种别、毕业后的去向、体验实习场所(单位)、实习单位的评价、希望取得的资格证的种类以及就职内定去向等。通过这张“个人学习档案卡”,学校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梦想与目标,还可根据学生的资质能力,提供在校的学习指导以及毕业后的择业帮助。学生通过体验实习和保育教育实习,与孩子面对面的相处,了解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把握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理解不同孩子的要求,培养与孩子同喜同悲的情感,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指导和生活帮助。

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培养模式的特征

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培养模式是大势所趋。虽然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教师培养改革刚刚起步,还在探索阶段,但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上述讨论我们不难看出,该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除理论课程学习外,体验实践的学习始终贯穿于四年的大学教育中。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互动,有助于达到融合两者的目的。

篇4

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未来优秀幼师的重任,学生中的大部分未来要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单一的学习评价不仅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学校的管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构建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学习评价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需根据其专业课程结构的特点,注重对课程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水平的综合评价,满足专业长足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评价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包括教育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四大部分。其中,语言、音乐、美术、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师技能的重要表现;演唱教学及表演、键盘弹奏及即兴伴奏、律动、舞蹈教学及舞蹈创编、手工、儿童画、教具的制作等技能训练决定其在教学、训练过程中与其他专业存在着不同,需要针对性确定考核评价手段及标准;基于课程特点改革和完善学习评价体系,有助于培养合格的准幼儿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评价通过几代人的改革与探索,基本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综合发展情况。但毋庸置疑,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迅速,导致现行学习评价跟不上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评价形式僵化,一次定结论多、数次综合评价少

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技巧、综合素质和技术类课程(如《演唱教学及表演》《舞蹈教学及舞蹈创编》《教具的制作》等)中,基础知识的考核只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不能作为唯一依据。但目前学前教育的学习评价是以闭卷考试的形式为主。据调查,一卷定成绩的现象在其专业课程中占60%以上。闭卷考试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核,却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这种评价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失真性、不合理性和片面性。专业技能课程如果单纯地依靠分数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只会使学生片面地追求高分而被动地学习、机械地记忆知识,忽略了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吸收和内化,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1],进而使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但过程性评价及多元的评价形式,可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相契合。

(二)考核内容理论多、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少,与培养目标相脱节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基础类课程、通识教育类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四大部分中,60%的专业技能课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技能操作实践技能是完成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但考核内容的理论化倾向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获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知识结论,模糊了学科的人才培养标准,导致了与培养目标的脱节。

(三)学习评价的反馈体系缺失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评价是对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知识和素质能力的综合评价,学习评价反馈体系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思自身教学,进而发现问题症结,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学习评价的反馈体系也可让学生了解自身对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进一步消化理解没有掌握好的知识,增强运用有关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指导自身更加科学、有效地学习。由此可见,完善学习评价反馈体系不仅有利于教与学的改进,而且可以由学习评价体系来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而积极探索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学习评价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改革目标

(一)学习评价改革的指导思想

本文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立足学前教育专业的长足发展,通过对整体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基础上,实现与培养目标的相契合,教师依据培养目标自主组织学习评价多样化形式,完善学生学习评价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和完善现有课程的评价模式,进而完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完善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学习评价改革的改革目标

1.构建考核评价“三维”目标,建立完善的评价点

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指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改革环境下的综合学习能力为目标。学习评价不单单是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考核,而是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从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设计评价量表,设计三位一体的学习评价模式。改革的根本在于将学习评价融入教学前、教学中及教学后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追踪检测学生整个学习时段的发展和学习情况,同时结合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合理构建行为能力、知识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考核目标,建立评价点。

2.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评价方法的开发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类课程占总课程数的70%,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创新思维、问题意识、感悟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全程跟踪,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习、讨论交流、讲解演练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与他人进行协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素养,有利于较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学习评价方式嵌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开放式向学生呈现,不仅可以立体、多维度、即时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推动、调整和促进学习过程的开展,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全面、科学和客观的评价(见图2)。

3.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评价改革的广泛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整体分为四部分,包括教育基础类课程、通识教育类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研究立足于培养方案,以评价点为指导,根据课程特点,探索、制定每门课程的学习评价改革的可行性方案(见图3)。

三、具体改革方法

(一)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学习评价改革的指导和标准,本文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用发展的眼光,提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需强调和重点突出以下几点(见图4)。

(1)科学的专业理念,要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及自我发展观。

(2)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能够较快适应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专业素养,以及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性格特征。

(3)专业态度,要具有优良的道德素质,同时要培养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素养。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和基础,侧重和强调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为学习评价改革提供依据。

(二)完善专业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专业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完善是学习评价改革的基础,学前教育专业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存在偏重学科理论学习,轻视专业技能训练的弊端。在课程安排中表现为重理论课轻技能课,直接导致专业技能类课时的严重不足,如弹唱、即兴伴奏、舞蹈形体、简笔画、手工、幼儿园活动组织等专业课程通常只开设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甚至几周,导致大部分学生的专业艺术技能都是“半生不熟”。因此,应着力提升实践技能类课程的比重,完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理论课以“必、需、够、用”为标准,进行适当合理的压缩和精减,将实践技能类课时比重从原来的40%左右提高到60%以上,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改革学习评价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评价改革应体现目标性、多样性和双向性等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评价以遵循课程目标要求为基础,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交流、感想、总结、反思等形式开展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化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及敬业精神。

2.丰富学习评价形式,以多样的学习评价形式弥补学习评价中可能出现的不足,以期加强目前学校与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较为松散的关系。

3.人才培养是一个多方合作的协同系统,学校与供需方只有加强沟通合作,才能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所以,双方加强沟通联系,达成共识,共同管理,同步考核是向用人单位输送合格人才的保障。

(四)实施新的考核制度

改变传统试卷内容和考核形式,改革和推行专业技能类课程考试评价制度,改变之前仅仅注重“学分”和学生试卷考试成绩的考核形式,设计“能力分”数值和“能力分”结构,注重“能力分”。同时,积极推行专业核心课程的职业面试导向考核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譬如设置求职面试成绩可占考试的2/3,教学课程内容及方案设计占实践类课程考核成绩的1/3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制度。课程评定方式由原来的一个方面扩充为三个方面,包括:平时成绩记录、期末成绩综合考试测试记录、综合成绩评定的形式。平时成绩记录中可包括个人单次作业成绩、课堂练习态度、小组练习合作表现、课程考勤记录、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表现以及学校内外专业比赛参与成绩,课程期末成绩综合考试测试包括能力、技能、创新、协作表现测试等方面。

(五)拓展实训基地,完善实习课程管理及考核方案

为实现培养具有幼儿园教师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准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亟须制定实训基地的实习课程,该类课程由与幼儿工作内容相关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组成,是向幼儿园输送专业化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所以,科学合理的实习课程首先要明确课程的目标,完善考核制度,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问题和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新纲要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实践课程,需强调以下几方面。1.建立符合幼儿园实际需求与学生情况的实践课程目标体系。2.制定与实习目标和幼儿园教育工作相吻合的实习课程框架及内容体系。3.建构与目标体系和幼儿园工作任务配合的实用课程评价体系。实习课程的学习评价应由校、园双方共同配合完成,参照详细的考评方案,客观、真实、公平地反映学生的实践类课程完成情况。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评价改革的目的是完善过程性综合评价,将其与传统的考试评价形式相整合,强调评价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建立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动态、连续、灵活和弹性评价的平台,最终达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目标。本文构架的改革模式可在承办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推广。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学前教育专业定位不准确、层次不清晰、去向不明确及学生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对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契合有较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