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3 13:34: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习概况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学校组织召开了全校工作人员会,专题学习教育局《在全市开展行风师风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依照市教育局通知实施方案内容,结合我校实际,研究部署督促检查工作,成立了以郭民为组长的学校专项整治、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确立了督查内容。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通过校园网、广播、橱窗、展板、LED显示屏、微信或QQ群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向教职工、社会广泛宣传治理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校教师有偿补课专项行动,营造学校宣传到位、家长理解配合、社会参与监督的禁止有偿补课的强大舆论氛围。积极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增进社会群众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二、主要工作
依照市教育局通知精神,我校本次专项整治活动以“宣传动员、自查自纠、全面检查、建章立制”四个阶段,坚持全面排查与重点整治相结合,将严禁有偿补课的规定将国家和省、市、区的要求传达到每一位教师。 我校结合实际,迅速行动,层层召开动员会,制定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专班,落实工作责任,排点对象。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贯彻教育局《在全市开展行风师风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的文件和有关有偿补课典型事例查处的通报。与我校全体教职工层层签订拒绝有偿补课责任状和承诺书,承诺书一式两份,教师本人及所在学校各执一份。向每一位家长发出《关于行风师风建设的公开信》。 我校在自查自纠期限内,每名教师以七项清理内容,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查摆在有偿补课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好有错必纠。我校对于自查出的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集中梳理,列出整改时间表,指定整改责任人,确保整改到位。
三、今后的工作方向
1、建章立制,形成常态化。
制定更加明确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树立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把有偿补课治理工作常态化。
2、巩固成果,防止反弹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教育局《在全市开展行风师风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深刻认识有偿补课的危害性和专项治理工作的意义,切实增强依法从教、抵制有偿补课的自觉性,巩固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谨防有偿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全面做好我校师风专项整治活动及中小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师风建设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些教师的师风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深入做好我校教职工履职尽责工作,进一步加强我校教体系统师德师风和政风行风建设,规范我校办学行为和教师从教行为,切实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根据教育局通知精神,在我校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认识认真部署
1、学校组织召开了全校工作人员会,专题学习教育局《在全市开展行风师风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依照市教育局通知实施方案内容,结合我校实际,研究部署督促检查工作,成立了以郭民为组长的学校专项整治、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确立了督查内容。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通过校园网、广播、橱窗、展板、LED显示屏、微信或QQ群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向教职工、社会广泛宣传治理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校教师有偿补课专项行动,营造学校宣传到位、家长理解配合、社会参与监督的禁止有偿补课的强大舆论氛围。积极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增进社会群众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二、主要工作
依照市教育局通知精神,我校本次专项整治活动以“宣传动员、自查自纠、全面检查、建章立制”四个阶段,坚持全面排查与重点整治相结合,将严禁有偿补课的规定将国家和省、市、区的要求传达到每一位教师。 我校结合实际,迅速行动,层层召开动员会,制定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专班,落实工作责任,排点对象。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贯彻教育局《在全市开展行风师风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的文件和有关有偿补课典型事例查处的通报。与我校全体教职工层层签订拒绝有偿补课责任状和承诺书,承诺书一式两份,教师本人及所在学校各执一份。向每一位家长发出《关于行风师风建设的公开信》。 我校在自查自纠期限内,每名教师以七项清理内容,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查摆在有偿补课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好有错必纠。我校对于自查出的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集中梳理,列出整改时间表,指定整改责任人,确保整改到位。
三、今后的工作方向
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研究性学习日渐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是倡导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些文件规定了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即高职学生不仅要能领会、理解所从事岗位群适应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综合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改进和创新相应岗位群技能的能力,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骨干、管理者与组织者。他们所处的位置需要他们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能上通下达,多方协调,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人才规格要求,与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目标定位上完全一致。
二、高职学校《英语国家文化概况》课现状
国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对“概况”课的教材以及教学改革两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大量科研论文探讨的“概况”课教学改革都是针对本科院校,如罗晶的《英语国家概况课堂教学的创新―2P教学法的实践》,崔玮的《建构主义理论在“英美概况”教学中的应用》,金晶的《合作式学习在英美概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等。还有多数研究的是多媒体教学在“概况”课中的应用,如尹铁超的《超时空多媒体课件对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的正面作用》,肖凌鹤的《高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以“英美概况”课为例》等。然而与高职教育中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这一原则相结合,并在高职院校“概况”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则几乎没有。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根据《英语国家文化概况》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难点,探讨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英语国家文化概况》课,以期能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提高“概况”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研究性学习在《英语国家文化概况》课“LIC”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1.“LIC”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工业生产和区域经济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旨在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培训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殊性。《英语国家文化概况》课作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人文素养课程,在全球化语境下面临着生存式微的尴尬。一方面,教育者明白,高职培养的一线涉外工作人员,即使熟练掌握了英语,但如果缺乏对东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些以及灵活处理这种差异的能力,其工作必定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文化概念宽而广,如果不以产业经济为背景,泛谈文化,既浪费宝贵的学时,又与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悖。
基于此,笔者所在的课程组提出了“LIC”教学模式。(“LIC”指的是本土(local)+产业(Industry)+客户(Customer)的结合),也就是立足本土产业经济所面向的客户群或对象国,有的放矢的让学生了解与产业相关的对象国的文化背景。
2.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
(1)研究性学习主题的确定
绍兴作为全球纺织中心和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绍兴承办了多项国际型的展会和赛事,所面向的客户群已不仅仅局限于几个主要的英语国家,更多的非英语国家(如俄罗斯、日本、印度、阿拉伯、尼日利亚、南非、巴西等)也看重了绍兴市场。依据本文提出的“LIC”教学模式,笔者结合绍兴本土产业经济面向的主要客户群,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题确定为俄罗斯、印度、中东阿拉伯国家、巴西、尼日利亚以及马来西亚这六个主要对象国。
(2)研究性学习对象的确定
在此次教学实践过程中,选取绍兴某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大一的两个班为实验对象,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采用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LIC”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方式),另一个班为控制班。
(3)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
①动员准备阶段。授课教师向学生阐释此次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目的,然后通过讲解具体的研究性学习案例,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过程、方法和要求。
②初步实验阶段。把实验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之后,进入学生选题(见表1)阶段。为了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这一特点,同时又考虑到学生不熟悉“概况”课这一实际。这一阶段主要采用“学生自由选题”和“教师推荐选题”相结合的模式。本教学实践严格按照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步骤,每个小组选择课题后,随即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即课题准备、开题、实施、成果展示、总结交流(见图1)。
3.研究性学习实验结果
经过两年两轮的实验研究,主要的成果有以下几点:(1)“概况”课授课方式的转变。一改以往理论课教师“一言堂”的灌输模式。面对就业动机较强的高职学生,学生能与就业相关度较高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他们通过资料收集,成果展示和总结交流的方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2)“概况”课教学效果的提高。经对实验班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5%的同学认为相比较以往老师条条框框讲解知识得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能真正学到知识且印象深刻,在课程的评教分中也体现出学生对这门课的喜爱。(3)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转变。经分析对同时任教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教师访谈,发现教师们普遍反应实验班学生在他们课中也更注重思考,且更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较控制板学生,实验班学生的综合英语成绩以及英语等级过级率较高。四、结语
本教学实验是基于作为一线教师的笔者多年教学体会所实施,实验结果基本符合最初的实施目的。然而,受到实验对象和实验区域的限制,本教学实验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由于商务英语专业的招生数量逐年下降,此次实验对象的范围只有两个班的学生;在实验中,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性格各异,在小组分配方面还存在一定合理性;由于“概况”课只开设一个学期,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周期,甚至延长研究周期,如:比较、分析接受过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在与所实验课程相近工作岗位上的业绩,从而了解他们是否从本课题中长期收益。
参考文献:
[1]崔玮.建构主义理论在“英美概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2]金晶.合作式学习在英美概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社会科学教学,2010,(10).
[3]刘洪安.关于“英语国家概况”课教学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4).
[4]罗晶.英语国家概况课堂教学的创新――2P教学法的实践[J].外语界,2004,(3).
[5]王秋琴.英美概况课程初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二、任务型教学法及其特点
作为一种以交流为基础的语言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90年展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在“做中学”,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经验和知识水平为基础。学生通过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完成教师设计的真实任务,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对于学生顺利完成任务非常重要。学生不但能够从中经历真实的场景,亲身交流并参与到各种任务中去,还能获得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任务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方式。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同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任务的设计和实施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对其所运用的教学法有充分的了解,在课前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考虑任务的类型、主题、性质等因素,还需考虑任务实施的条件,任务前的活动和任务后的活动。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小组活动和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而且还是活动的引导者和鼓动者。
任务型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个人对语言学习的自信心以及语言使用流利性的提高。现代语言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自治为本,教师引导为辅,达到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各项技能的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任务,学生自行运用其语言知识完成任务。任务型教学法突出课堂的真实性和社会化,强调以任务来驱动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过程,以及重视学习者是用目标语做某事或处理有关矛盾等。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产生教学观念和认识上的转变,反应了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
第一,以培养能力为教学目标,提出第二语言教学目标是培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二,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和任务设计尽量贴近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
第三,教学过程任务化,任务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手段,尽量使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
第四,教学情境社会化,在贴近社会真实情境中使用目的语进行讨论,用最典型的材料作为任务的话题;
第五,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进行纠正,尽量鼓励学习者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英美概况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的是在“干中学”、在“用中学”的学习模式,它提倡的是学习者主体参与课堂学习的实践性、课堂语言学习和课外语言激活的密切联系,而英美概况是一个知识性很强的课程,因此,任务型教学法应用在英美概况教学中,是非常好的一次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学习的任务和教学的过程上,同时,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根据任务型教学法和英美概况课程的特点,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教学:
(1)任务前阶段
任务前阶段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了解学习内容,设置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精神的课堂环境,突出强调“做中学”和“用中学”的特点。比如:学习各国地理知识时,可给学生分发地图,让他们先自行根据自己的地理知识仔细观察并研究;学习历史时,可让学生复习并查找有关的历史事件或印象深刻的逸闻趣事等;学习社会文化时,可让学生就艺术、体育、生活等方面查找资料。
(2)任务中阶段
任务中阶段是整个课堂活动的重点。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之后,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期待。在课堂上,学生会把自己预先准备的材料知识和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结合起来,复习已知获得新知,并通过任务表现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的文化知识了。
任务中阶段的具体操作方法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分组,根据课堂内容以及学生兴趣进行分组,来完成此次任务。
第二步,策划,学生要为第三步要完成的任务做准备,搜集相关知识。教师在此阶段可以先给学生们提示重要信息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三步,汇报,教师让这几个小组汇报成果,学生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评分的方式参与其中。
(3)任务后阶段
任务后阶段主要是讨论和总结。任务后阶段主要有几个教学目的: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是第二册第九章《人与生物圈》的第二节内容,是环境教育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保护知识,其涉及范围广,知识跨度较大。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高二学生已经全部完成了前面对生物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生物六大基本特征为主线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很熟练,而且已经学习过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要从丰富的内容中概括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等,学生不仅需要扩散思维、概括、综合能力,而且需要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说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解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阐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及总结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应用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通过课件演示,培养学生研究探索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3.提高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热爱生活的理念,增强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三、教学内容设计
(一)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内容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要求。
2.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
(二)教学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观察分析、对比)
让学生在具体任务驱动下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有关录像资料和图片并通过交流、讨论识别五灵脂、蝉蜕等动物药物标本,当归、凤尾草等植物药物标本。
2.讨论交流学习法(讨论、讲述)
通过对动物标本和植物标本的对比,在此基础上多播放、些动植物种类,了解生物多样性,并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解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在此过程中,同学、老师之间加强交流。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教室、相关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幻灯片,黄土高原破坏之前和现在的对比。引出:保护生物资源,生物圈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思考。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设计问题,使其产生急需探求的心理,学生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二)生物多样性基本内容
教师活动: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2.我们应从几个层次对它进行保护?引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学生活动: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教师活动:野生生物资源具有很大使用价值,只有全面认识野生生物资源的价值所在,才能增强并树立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引出:1.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2.阅读课文,了解什么是直接使用价值,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1.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2.直接使用价值指人们能够直接利用的,包括药用价值、科学研究价值、重要的工业原料、美学价值及文学创作素材。
设计意图:培养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四)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教师活动:以上是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我国地域差异显著,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既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的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为了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应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引出:1.谁能说说我国生物多样性有怎样特点?2.为什么说我国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学生活动:1.第一,物种丰富;第二,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第三,经济物种丰富;第四,生态系统多样。2.据统计,我国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物种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五)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教师活动:我国生物多样性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中,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多数野生生物灭绝或濒危的主要原因。引出: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保护野生生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设计意图:强化法律法规。
(六)小结
教师活动:1.结合板书,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知识框架。2.挑选典型习题,学生相互解答,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整理知识体系,做习题。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拓展思维,便于记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教学流程设计符合认知规律
采用先导入再引导的顺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0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和合作不断加强,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根据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英语国家概况》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总体目标是:比较系统地介绍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要英语国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文化传统,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传统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的教学以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以知识灌输法为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对文化的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介绍,忽视了对跨文化交际影响较大的深层文化因素,比如:一个民族的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仪式、解决问题方式等。其次,从文化本身的特性来看,文化是动态的,文化随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变换而发生变化。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的是一成不变的事实性描述,缺乏对某一文化现象的历史起源及最新动态的描述。最后,从教学方式来看,以知识灌输法为主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诧异的敏感性和识别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合作学习法和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英语国家概况》课应该如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从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将合作学习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结合来加以实现。合作学习法,又称协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或活动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by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结合是指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指导并帮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协商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
3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本研究将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应用于《英语国家概况》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演示活动。受试班级为华中农业大学外语系2005级商务英语3班和4班,共62名本科学生。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3.1教师设计选题
选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小组活动的进行。一般来说选题既要与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紧密联系,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笔者将整个小组活动命名为“文化万花筒”,为学生设计了各国民族服饰、特色美食、坐标建筑、传统节日、著名大学等选题。
3.2学生组建小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3个选题。教师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参考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将他们分成5-6人的小组。每个小组推选出组长一名,负责组内协调和与教师的沟通。
3.3制作小组名片
由小组长主持,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组的组名,口号,风格。每个组的全体成员合影,作为本组的封面照。根据统一的模板,每位组员分别制作自己的幻灯片,展现自我风采。小组长将组员的幻灯片汇总,制作成一个文件。制作小组名片有利于教师在短时间内熟悉、了解学生,同时可以激发学生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当乔丹遇上库尔尼科娃”,“Fistival”,“AT”等组名都极具个性。同时各小组也有了自己的定位,形成了本组独特的文化。
3.4小组分工,搜集资料
各小组组长组织讨论,缩小各组选题范围,并进行分工,直至每位组员都有明确的任务。教师参与小组讨论,了解各组的进展,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小组成员在充分了解小组总体任务和自己的具体任务后,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等途径广泛地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幻灯片。此后,小组成员再次聚会,确定演示活动的形式,讨论演示活动的整体安排及细节问题。
3.5演示活动排练
在演示活动排练中,要求各组员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具体而言,每个组员在尽可能完成好自己的那部分演示活动之外,还要对其他组员在演示过程中的语言运用、动作、演示方式等细节问题一一进行评论、建议和改进,力求取得最好的效果。最后,各小组按顺序单独在教师面前进行预演,教师针对演出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3.6小组课堂演示
各小组按照抽签顺序依次上台进行演示,其他小组及邀请的教师评委分别根据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最终确定每个小组的总成绩。评分标准包括:第一、主题内容(40%);第二、演示形式(20%);第三、现场表现(40%)。
3.7小组自评及组员互评
首先,各小组以讨论的形式自评,总结本组及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下次的活动积累经验和方法。然后,组员以书面形式为本组其它成员打分,对他们的表现予以评价。最后,教师对各组的演示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点评。点评时一要注意多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兴趣越加浓厚;二要指出须改进的地方,使学生的课堂演示越做越好。
4结束语
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们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提高的同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学习者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对于什么是“学习”以及可以“怎样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这次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受试者只有62名,并不能概括所有的学生,研究结果还需进一步的验证;此外,还有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如是否可以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选题?如何更有效地评价每位学生的表现?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后,影响这门课程教学的其它因素文中尚未考虑周全,因此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0 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和合作不断加强,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根据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英语国家概况》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总体目标是:比较系统地介绍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要英语国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文化传统,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 传统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的教学以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以知识灌输法为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对文化的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介绍,忽视了对跨文化交际影响较大的深层文化因素,比如:一个民族的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仪式、解决问题方式等。其次,从文化本身的特性来看,文化是动态的,文化随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变换而发生变化。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的是一成不变的事实性描述,缺乏对某一文化现象的历史起源及最新动态的描述。最后,从教学方式来看,以知识灌输法为主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诧异的敏感性和识别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合作学习法和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英语国家概况》课应该如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从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将合作学习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结合来加以实现。合作学习法,又称协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或活动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结合是指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指导并帮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协商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
3 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本研究将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应用于《英语国家概况》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演示活动。受试班级为华中农业大学外语系2005级商务英语3班和4班,共62名本科学生。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3.1 教师设计选题
选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小组活动的进行。一般来说选题既要与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紧密联系,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笔者将整个小组活动命名为“文化万花筒”,为学生设计了各国民族服饰、特色美食、坐标建筑、传统节日、著名大学等选题。
3.2 学生组建小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3个选题。教师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参考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将他们分成5-6人的小组。每个小组推选出组长一名,负责组内协调和与教师的沟通。
3.3 制作小组名片
由小组长主持,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组的组名,口号,风格。每个组的全体成员合影,作为本组的封面照。根据统一的模板,每位组员分别制作自己的幻灯片,展现自我风采。小组长将组员的幻灯片汇总,制作成一个文件。制作小组名片有利于教师在短时间内熟悉、了解学生,同时可以激发学生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当乔丹遇上库尔尼科娃”,“Fistival”, “AT”等组名都极具个性。同时各小组也有了自己的定位,形成了本组独特的文化。
3.4 小组分工,搜集资料
各小组组长组织讨论,缩小各组选题范围,并进行分工,直至每位组员都有明确的任务。教师参与小组讨论,了解各组的进展, 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小组成员在充分了解小组总体任务和自己的具体任务后,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等途径广泛地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幻灯片。此后,小组成员再次聚会,确定演示活动的形式,讨论演示活动的整体安排及细节问题。
3.5 演示活动排练
在演示活动排练中,要求各组员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具体而言,每个组员在尽可能完成好自己的那部分演示活动之外,还要对其他组员在演示过程中的语言运用、动作、演示方式等细节问题一一进行评论、建议和改进,力求取得最好的效果。最后,各小组按顺序单独在教师面前进行预演,教师针对演出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3.6 小组课堂演示
各小组按照抽签顺序依次上台进行演示,其他小组及邀请的教师评委分别根据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最终确定每个小组的总成绩。评分标准包括:第一、主题内容(40%);第二、演示形式(20%);第三、现场表现(40%)。
3.7 小组自评及组员互评
首先,各小组以讨论的形式自评,总结本组及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下次的活动积累经验和方法。然后,组员以书面形式为本组其它成员打分,对他们的表现予以评价。最后,教师对各组的演示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点评。点评时一要注意多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兴趣越加浓厚;二要指出须改进的地方,使学生的课堂演示越做越好。
4 结束语
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们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提高的同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学习者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对于什么是“学习”以及可以“怎样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这次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受试者只有62名,并不能概括所有的学生,研究结果还需进一步的验证;此外,还有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如是否可以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选题?如何更有效地评价每位学生的表现?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后,影响这门课程教学的其它因素文中尚未考虑周全,因此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一线双翼”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小学阅读课堂中的应用。
一“一线双翼”教学模式的概况
“一线双翼”教学模式其中的“一线”指的是以“团队-引导-阅读-思考-发散-升华”作为教学主线,也就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团队分组模式形成学生内外共同的竞争环境,通过教师引导的模式确立学生的基本学习方向与方法,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做到课堂阅读内容的升华以及知识点记忆的稳固。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与讲解使得学生在理解与应用层面能够有着一个显著的提高,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而其中的“双翼”则指的是以内容和形式来依托教学,在内容构建过程中可以进一步采用发散思维的形式,以学生寻找、社会来源、网络辅助等方式获得更多的可用阅读材料、在教学形式的构建方面更多的利用多元化元素实现教学环境与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并行成声、影、动、文协调的立体教学模式。
二.我国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现状
首先,阅读教学无法与课文学习产生有效的区别,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强、自主性不高、学习效率较差等问题。
其次,阅读教学缺乏合理科学的体系引导,使得学生在阅读课堂学习过程中,仅能够泛泛的了解阅读的内容,对于其中的内涵、意境等了解不深,更不要奢望学生能够在后续的写作等环节中进行灵活的模仿与应用。
最后,由于教学素材等方面的局限,客观上限制了阅读素材的丰富性,主观上也框定了具体的学习范围,无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自我语文能力。
三“一线双翼”教学模式在小学阅读课堂中的应用
1.引入课外资源,化难为简
“一线双翼”教学模式包括一条主线和两个依托,而依托就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引入课外教学资源,比如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使教学内容变得多元化,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更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同时还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化难为简,突破重点,值得注意的是,制作的课件内容与阅读课堂教学内容要有很好的衔接性,也就是说课件的制作要按照教学设计以及学生的具体需求,跟教师做好各个环节的切口接入,教师借些才可以借题发挥,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体验,增加理解
“一线双翼”教学模式其中的一线指的是以“团队-引导-阅读-思考-发散-升华”作为教学主线。教师可通过自己的阅历和认知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学习认知,思考并体验作者的情验思维,增加自己对课本的理解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更不能代替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同时也不能教导学生模式化的解读,应该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以免让其思维产生分化,出现错误或者模式化的理解,@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影响[2]。
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提出了通过设置研究性学习目标从而改变学习现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方式,通过这种最新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科学的、生动的学习策略,培养出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下面将对高中历史教育中研究性学习实践进行分析,结合教学案例探究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1.培养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建立在兴趣基础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才能真正接受并领会一门学科。如果学生从心里上对历史课程存在抵触与反感心理,自主探究将如同纸上谈兵。由此,对于缺少历史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的工作不是逼迫学生学习,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与积极性[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熟练运用教材,强化教学艺术性或者巧妙构思“板书”,使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均可以达到吸引学生目光的效果,也可以通过设置巧妙情景,引导学生参与的方式激发探究兴趣。
2.加强引导
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固然重要,而适当引导也很重要。需要带领学生将教材的知识点与历史脉络缕清,降低学习与记忆的难度,告知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概况出不同段落、不同章节的重要知识点,总结出历史特征,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深入探究,保证质量
“学以致用”,习惯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看待历史问题。研究性学习应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教会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方法后,还需要通过实践检验,重点不是在记忆知识,而是在于透过历史事件或者人物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科学探究意识是关键。
二、教学案例探究
1.教学设计
从《》这一课开始会陆续学习中国近代遭受侵略的历史,在侵略国疯狂领土时,资产阶级维新派抱着“救亡图存”的目标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救亡运动,这是学习《》这一课时的纲要,要求学生熟读教材,掌握的产生背景与过程、相关人物、对我国近代历史产生的影响等。以小组为单位分配学习任务,每一位同学均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可以通过收集资料或者询问教师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要求全体同学均参与讨论与学习,均要进行小组讨论,由每组小组长构建知识体系,最后由教师评价并指导。
2.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本课涉及到非常多的历史人物,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涉及到以下会馆:保国会、强学会;涉及公车上书、、戊戌等个历史事件。
(2)思想教育目标明确通过实施这次变法对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经济、军事等造成的影响,其实质是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变法,培养出学生爱国情怀。
(3)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学习资料过程中的动手能力与总结能力、培养了合作学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知识衔接与整合能力等。
3.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的背景,提出此次学习的任务,概况主要内容,然后展示课件,见图1。划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标记处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成阅读与小组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由其他小组成员纠正,最后由教师点评与完善。课程接近尾声可由教师总结并号召全体同学,铭记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以增强爱国情怀,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图1课堂课件
三、结束语
一、《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特点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点文化课程。
在英美文化概况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我先后使用了三本教材,分别是余志远主编的《英语国家概况》、朱永涛编著的《英美文化基础教程》和刘黛琳主编的《(致用英语系列教材)英语国家概况》。在这些教材的学习和使用中,我个人尝试了很多学习方法,通读整个课本内容,泛泛地了解相关的一些内容;分板块地整理相关的内容,有目的地学习相关内容;通过细化内容,重点了解部分内容等。这些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对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备课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和梳理作用。
通过这几本教材的使用以及在教学中的经验,我深感使学生能有效地掌握英美文化,了解西方国家情况等知识,仅仅依靠老师上课填鸭式的灌输或者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标如果仅仅是定位为通过考试是远远不够且毫无意义的。这门课程的重点应该是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增加英语国家及文化背景知识,提升英语学习能力,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自身能动性,是我们在教学中一直探索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项目教学特色
在我院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化概况》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中,我们也曾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大胆地进行尝试,把语言学习与项目教学模式进行了结合和尝试。所谓项目教学,即把学习内容根据不同的类别分为不同的版块,把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担一个版块任务,课下进行小组互助学习,总结相关内容,然后课上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和分享。
三、项目教学与《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的结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英美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要了解的知识不仅多而且杂,因此如何分版块进行小组学习,如何分布主次,划分不同部分花费的时间量的问题也随之变得非常重要。我个人认为,在英美文化的学习中,如果按照国家分类,英国和美国是两个重点学习内容,因此,在版块设置中可以侧重这两个国家的内容学习。其中又以国家历史、文学及宗教问题为重点和难点。以英国为例,学生如果了解英国的国家历史、相关文学特点、宗教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及其所起的作用,那么英国这个国家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牢固的框架,为学生课下在相关方面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和项目教学结合的学习版块可以分列如下:
1.英国国家概况
在这个大板块下,可以再分出英国国家民族构成、英国历史、英国文学、宗教特色等几大板块,就每一个板块可以分给各个小组一个相关的任务,课下小组成员互相协作收集相关信息,最后整理成完整的报告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分享自己的板块内容和相关的知识。英国国家社会与文化的重点版块可以大致分为两大方向:历史与文学。通过历史与文学再细化小组项目内容,从而不仅了解了历史与文学,同时穿插了解了英国的宗教特色,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国这个古老国家的历史人文特色。
每个小组分到相关的任务后,就其内容进行小组学习和整理,然后课堂展示后,可以就他们整理的重点内容出三五个小题,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或者是简单题,这样可以帮助同学们回忆其中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帮助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该小组的内容重点。
2.美国国家概况
美国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国家,但它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科学技术都遥遥领先,影响力也很大。然而许多同学对美国的了解都是从影视资料中来的,这些了解有些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因此美国国家概况的学习对同学们了解美国及美国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版块的划分上要注意把握大体方向。根据这一想法,美国国家的小组学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向和内容:美国历史,政治制度,美国文学等。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以及各小组的内容回顾及自我检测,学生对美国国家的情况会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打下基础。
3.对其他英语国家的简单了解
本文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微课理念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BYG13)。
引言
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国家概况》(后文简称《概况》)是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知识必修课。该课程的整体目标是:比较系统的介绍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学文化、科技教育、宗教习俗等。
目前,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我们为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英语国家概况》这门专业必修课,每周2学时,共19个教学周,班级规模90-120人左右。鉴于该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因此仅探讨英美两国的相关内容,暂不涉及其他英语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经过笔者多年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1.教学内容庞杂,学时严重不足。在19个教学周中,教师需要教授英美两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教育、文学、文化等章节的内容,其中含盖了几百个大大小小的知识点和语言点;虽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尽量做到详略得当,但依然觉得很多重点内容无法展开,只可浅尝辄止;而学生对一些难点内容也似懂非懂、难于掌握,对很多感兴趣的话题亦无法深入了解。此外,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日渐程式化,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不够用”,有的学生“吃不了”、“用不了”。
2.班级庞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在90-120人的大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虽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由于课程内容多,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和讨论,难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以至于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无法得以体现,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抑和损害。
3.教学层次不高,难以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学生大多只满足于记忆课堂内容、通过考试,学习仅停留在知识的简单识记层面,对课程内容缺乏宏观把握,缺少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判断,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等高层次思维活动。因此,该课程也很难实现让学生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充实心灵,启迪智慧,构建知识结构的目标。
4.该课程与文化类其他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英语国家概况》作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专业课程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历史、文学、文化等内容与其他的英美文学文化类课程息息相关,如《英国历史》、《美国历史》、《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等。但在实际授课中,由于师资有限,教师只能顾及各自课程,所以在教学中难免出现内容重复、互不衔接的现象。
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相关研究
关于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众多学者纷纷提出了将多媒体手段引入英语专业文化类课堂[1],[2],[3]。
后来,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一些学者提出了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在文化类课程中体现“文化”特色的教学模式[4]。
近几年来,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向 “内容依托”教学、构建“内容・语言”相融合的课程体系[5] [6]以及构建“英语文学及文化课程群”的方向发展[7]。
研究内容
本研究在微课理论指引下,利用国内外现有的微课研究成果,旨在探索一种适合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
微课(Micro-lecture), 顾名思义,即微小的课程,又名微课程,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形式微小、内容简短的课程模式,通常由时长很短的微课视频为主要载体,辅以授课的配套资源组成。
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次明确提出“微课”的概念[8]。 国内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胡铁生认为,“对教师而言,微课程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研究方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要选择学习的要求,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程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9]。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在微课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系统梳理课程知识点,找出并确定支撑这些知识点的核心概念。
2.以核心概念为主要讲授内容,开发制作若干5-15分钟时长的微型教学视频。
3.开发制作与微型视频文件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等教学辅助材料。
4.将制作完成的微课资源整理成系列微课程,应用于《英语国家概况》、《英国历史》、《美国历史》、《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等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中,实现同类课程之间的关联与整合。
研究特色
本研究认为,微课理念的引入将很好的解决《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现存的诸多教学问题。
1.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授课素材,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2.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微课视频及相关辅导材料,充分消化重点、难点内容;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答疑解惑、组织讨论、或开展其它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不再是课堂讲授,而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充当促进者和指导者,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动地位,从而实现“翻转课堂”。
3.微课的引入使教师在课堂上不再费时于较低层面的知识点讲授,而可以更多的引导学生对微课所学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归纳总结、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4.由微课开启的自主学习模式可以满足学生预习、复习和自主学习的不同需求,也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的需求。微课教学资源也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
5. 本课程所开发的微课资源也可适用于英语专业文化类的其他课程,实现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沟通交流,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并将同类课程有机联系起来。
根据该课程现行的几本教材,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本研究选取了57个知识点涉及课程基本概念、重要历史人物、主要历史时期、政治制度、教育体制、文化现象、社会运动等。
《英语国家概况》系列微课目录:
I.英国地理与人口
英国名称及相关概念
英国及组成部分
II.英国历史
罗马统治下的英国
安格鲁撒克迅时代
诺曼征服
金雀花王朝
大和议会起源
百年战争
玫瑰战争
亨利八世和宗教改革
伊丽莎白一世和文艺复兴
英国内战
光荣革命
工业革命
维多利亚时代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
III.英国政府
英国女王
英国议会
英国政府机构
英国司法体制
英国宪法
英国大选和主要政党
IV.英国教育
英国教育理念
英国教育概况
英国中小学
英国高等教育
V.英国社会与文化
英国宗教
英国媒体
英国节日
英国体育
VI. 英国文学
16世纪文学
17世纪文学
18世纪文学
19世纪文学
20世纪文学
VII.美国国土与人口
美国地理
美国人口
VIII.美国政府
美国宪法
美国政府组织机构
美国选举制
美国政党制
IX. 美国教育
美国教育概况
美国高等教育
常春藤盟校
X. 美国社会与文化
美国节日
美国音乐
美国体育
XI. 美国文学
早期文学
19世纪文学
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
XII.美国历史
殖民地时期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内战
二战中的美国
大萧条
民权运动
课程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以微课理念为指导的《概况》课程改革,必将为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带来新的变化与挑战。在研究论证阶段,研究者预测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在研究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考虑并寻找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
1.知识点的划分需要进一步细化。《概况》课因其涵盖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众多知识点,一向都是英语专业学生的 “心病”;而这一特点也为该课程的改革和研究带来极大挑战。如何划分知识点,知识点应该具体或精确到什么程度,都需要研究者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并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程度进行调整。本文所提供的微课目录,仅为该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框架式的概览,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在此框架下对知识点展开进一步的考量与细化。
2.改革后的《概况》课程仍将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基本知识点的识记,但更多的将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应用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等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该课程改革并不能抛开《概况》课固有特点,使学习者完全摆脱对基本知识点的识记,本研究希望能够探索一种全新的授课模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以生动并富有趣味的形式,使学习者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
配套教学资源的开发需要跟进。微课程的建设不仅仅涉及到微课视频的制作,配套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微视频学习前的指导、学习后的测试、练习和思考题的设计等等。配套学习资源数量不宜太多,但要与教学主题紧密结合,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练习,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热情。
3.微课的网络学习与应用需要匹配的网络平台。微课学习离不开网络平台的支持,只有借助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展开学习、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玲:《关于多媒体教学现状的探析》,《外语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12年第6期,第80-81页。
[2]尹铁超、刘颖、石敏、吴莉:《超时空多媒体课件对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的正面作用》,《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第5期,第55-57页。
[3]肖凌鹤:《高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以〈英美概况〉课程为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136-137页。
[4]蒋红、樊葳葳:《大学英语限选课“英美文化”教学模式初探》,《外语界》,2002年第1期,第42-46页。
[5]常俊跃:《英语专业“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整体课程体系改革的教学效果分析》,《语言教育》,2013年第2期,第11-20页。
[6]常俊跃、赵秀艳、李莉莉:《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系统开展内容依托教学的可行性探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12期,第24-30页。
[7]李鳎骸队⒂镒ㄒ涤⒚牢难Ъ拔幕课程群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第3期,第102-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