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研究生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4-04 16:03: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行政管理研究生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行政管理研究生论文

篇1

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面向社会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且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及科技发展的需要。因而我国近十年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便成为活跃在经济建设、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极为重要的生力军,这种态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保持下去。所以,今后几年或更长时间内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垴养方向应面向社会,充分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修改研究生培养目标,调整研究方向,拓宽专业口径,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多设跨学科选修课程,提倡和鼓励跨学科、专业听课。研究生课程设置科学含理、有活力,就为以后的研究生论文输入了新鲜血液。其次,硕士生的论文工作也要与社会相结合,硕士生应多从事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课题的研究,以便研究成果能很快为社会所用。同时,社会也能为硕士生的培养提供保障。只有满足社会需要的课题,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资助。硕士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费用,如果能获得社会的帮助,那么硕士生就能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取得更大的成果。

二、论文选题应与导师课题相结合

研究生时间集中,设备、经费有保证,年纪轻,精力旺盛,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有生力量。我们积极主张把研究生的培养与科研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研究生参加导师的课题,既大大调动了研究生的积极性,又能增加课题组的科研力量,提高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同时也便于导师的指导。

确定具体论文题目之前,应由导师从自己的课题中划出一小部分作为研究生的研究范围。比如导师的课题如果是“枪械设计专家系统,那么就可以划出专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知识库作为研究生的研究范围。研究生在此研究范围内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广泛的调研,做到对所研究的范围中的领域知识充分了解,并且能够综述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态,然后就可以与导师一起讨论拟定论文题目了,比如可以拟定“步枪方案设计专家系统研究(知识库部分)”作为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应该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包含一定的工作量,同时还紧扣导师的研究课题,力求使研究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较全面的锻炼,论文题目拟定后,研究生就可以做开题报告了。开题论证是保证论文质量的关键,开题报吿必须公开,一般由系或教研室召集本课题组及其它教师组成专家组参加。研究生必须综述本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阐述课题的先进性及创新性,同时分析其难点所在,简要介绍一下实现途径。专家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保证选题正确,论文难易适当。经过以上步骤,研究生就能够获得一个合理科学的论文题目。

三、引导研究生树立良好学风,努力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常常会暴露出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有时这些问题表面看来好象是单纯的业务问題,但实际上涉及到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严谨、创新的学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问题„例如有些研究生发现实验结果与自己的设想或理论不符时,为了满足论文需要,就凑出自己所要的数据>有些研究生编制的软件在调试时遇到了困难,不能实现预定目标,可一时却又找不出具体原因,就整理一些数据冒充结果文件存入计算机中;还有一些研究生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写论文时整篇整篇的抄袭,引用别人的结果却不加以说明。这些现象都说明这些研究生缺乏良好的学风,把完成论文仅仅看作是获得学位的一种手段,没有献身于科学事业的精神。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求导师和其它教师严格把关,及时发现和杜绝这^现象,对存在上述问题的研究生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经常请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做报告,介绍他们的经历,讲述他们在科学道路上的成长过程,让研究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科学的深刻含义。

研究生有了良好的学风之后,我们还应努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激发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鼓。励研究生旁听其它研究生的答辩会,提供专题讲座信息,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本课题组举办的各项学术活动,并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同时,导师也应该加强对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的指导,硕士生在校期间做论文时间比较短,而且大多数以前并没有从事过类似的工作,某些科研技能尚不具备,这时导师应该处理好导和教的关系,做到边导边教,在某些问题上必须手把手地教。

四、严格行政管理,加强监督机制

我们认为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皆是实现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研究生撰写论文阶段,时间大多由本人支配,集体活动时间少,空闲时间比较多。同时研究生经常要外出调研、开会,离校时间也比较长,所有这些都给研究生行政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些研究生平时不注意抓、紧时间,不请假私自回家或外出,更有甚者,瞒着导师和班主任在外打工,白天找不到,晚上也未回宿舍。到交论文前两、三个月才开始做论文,大大降低了论文的质量。对于这样的情況,一经査实,我们都作出了严肃处理,除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外,还不准予其按时参加答辩,为加强监督,我们建立了三级管理体制,具体如下:研究生直接受班主任及其指导教师或分院教学秘书管理,班主任负责行政管理,导师及分院秘书负责业务管理。比如研究生外出,须向导师和班主任同时请假。研究生出现什么问题,班主任及分院秘书应及时通报我们。

每年十月份,我们还举行一次论文中期调査,调査研究生论文进展情况,并与开题报告所写工作计划相对照,如果发现研究生没有能够按时完成工作计划,应请其说明原因,对理由不充分的研究生,我们将对他们今后的工作重点监督,论文也将重点审査。研究生论文基本完成后,我们还要进行软、硬件检査,检査组一般由三名教师组成,主要检査研究生编制的计算机软件运行是否通畅以及硬件装置实验结果是否准确。对没有通过软、硬件检査的同学,令其继续研究工作,并修改论文,等软、硬件工作检査通过后再申请进行答辩。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推迟了一些间学的答辩申请,保证了学位的授予质量。

五、做好硕士生论文评估工作,严把质量关

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增以及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质量逐渐下降,二级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的工作问题也越来越多。[1]研究生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如何使研究生教学秘书在管理工作中挣脱传统的思想管理模式,开展更加有序的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使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目前已经成为每一个基层管理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生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责

在研究生工作中,从事最基础的管理及服务的人员即为研究生教学秘书,他们是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链顺利进行的基础,是研究生教学管理各项工作的具体实行者,因此,研究生教学秘书是研究生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岗位。[2]通常,高校二级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主要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生专业课的设置与管理

研究生教学秘书主要是协助领导对日常教学进行管理,协助学科领导及分管主管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制定与落实。每学期开学初,依据校级研究生培养计划,对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进行落实,对本院研究生专业课课程表进行编排,对教学任务及开课计划进行下达与上报,同时对教学管理中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进行协调与解决。

每学期快结束时,提醒任课教师出考试试题,安排学科考试,完成考试后,通知教师对研究生成绩进行录入,同时上交成绩单及试卷进行归档管理。

2.研究生论文管理

协助领导及学科主任对研究生的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及答辩等工作进行安排与整理,并对较为复杂繁琐的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资格进行审核。此外,还要对所有研究生的相关资料进行填写、统计、分类及归档等。

3.研究生招生及档案的管理

通常,研究生教学秘书都会参与研究生的招生宣传、复试及面试的安排,同时还要参与研究生学籍管理及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审核。此外,对于研究生成绩、试卷及教学文件的整理、归档等工作也都离不开研究生教学秘书。

二、研究生教学秘书的工作特点

由于研究生管理工作较为繁琐,研究生教学秘书的工作进而也较为复杂,其工作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3]

1.对象广

学生与教师是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的主要对象。根据我国社会目前的发展需要,高校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方案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但其主体方向变化不大,相应任课教师的变化也不大。因此,研究生秘书不仅要对学生及教师进行教学服务,同时还要与相关职能部门打交道,只有及时、有效、融洽地与这些部门进行沟通,才能够起到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才能够确保院系各项教学计划顺利进行,确保教学培养方案能够顺利落实。[4]

2.内容多

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工作,其中常规性的管理工作包括招生工作、学籍管理、教务管理、成绩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这些工作的连续性较强,所有方面的管理都需要教学秘书的参与,且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学秘书进行较为大量的工作。

3.责任大

每个学期的各个时段,研究生教学秘书都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工作,因此,在教学时间段安排方面,教学秘书的工作是存在一定规律的。对于研究生教学秘书的工作,多数人都认为是一些常务性的事务,毫无“含金量”技术可言,只要做到早准备、早计划,就能够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但教学秘书的工作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是比较复杂和繁琐的。而且无论教学秘书工作是常规性的还是偶然性的,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稍有疏忽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甚至影响学生就业及以后人生。[5]

三、如何有效开展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要做一个合格、优秀的研究生教学秘书充满了困难与挑战。本研究认为,要想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大对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视

很多人认为,教学秘书的工作不是教学工作的主要部分,只不过是管管成绩、排排课而已。然而,该工作并非如此,一名优秀的研究生教学秘书,不但要有秘书、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对相关专业的内容较为熟悉。通常来说,考生首先联系到的是教学秘书,教学秘书只有对相关专业熟悉才能更好地对专业进行介绍,增加那些喜欢本专业的考生信心。而且,熟悉相关专业还有利于与学生的日常沟通。研究生教学秘书不仅要管理招生、教务、学籍、考务等工作,还要管理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如材料提交时间、证件注册、各类活动的申请等,如果教学秘书不熟悉这些专业,那么,他们极有可能无法与学生沟通。

2.强化自觉服务的意识

研究生教学秘书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同时还是一个服务者。教学秘书应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充分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积极主动地服务于教师和学生,及时向师生传达学校的方针政策,对本院教师与研究生的意见及构想及时反映给学校,做好学校与师生之间的桥梁。

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服务,为上级部门的管理服务是研究生教学秘书的工作重心。[6]因此,面对研究生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教学秘书应当切实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做到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

对于上级部门,应多请示、汇报,及时了解研究生整体情况,多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协助上级领导解决实际问题。

3.强化与研究生导师之间的联系

高校研究生接触最为频繁,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研究生学业论文的质量,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是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这些都与导师密不可分。因此,在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中,就要求院系教学管理秘书充分与研究生导师和学生进行沟通,通过导师对研究生的情况进行及时了解,适当提取导师对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并及时反馈导师提出来的问题。

4.加强信息平台在研究生教秘工作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传统行政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高校研究生教秘的日常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参与到信息化的各种进程中。通过各种类型的信息管理平台、系统控制平台摆脱传统工作方式,使工作更加高效、便捷。这就要求高校在研究生教秘管理的信息化方面要统一各种信息平台,通过身份认证,能够授权使用各种具体应用,使孤立的信息体成为一个整体,实现信息的开放和共享。

四、结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及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不断变化,对于研究生管理和教育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研究生教学秘书不但要有较高的责任心、服务意识、心理素质及管理水平,还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当今现代化管理手段能熟练地使用。

为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效率,研究生教学秘书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知识、专业知识及信息化技术等,并且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及政治素质,探索出更好的管理模式,为研究生的教育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 娜,徐 媛,濮 昱.浅议如何做好高校研究生教学秘书[J].中国电力教育,2008(23).

[2]尹 典.高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6(04):39―41.

[3]杨新艳.浅谈高等院校教学秘书的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J].轻工科技,2013,11(12):125―126.

[4]梁小娟.浅议二级院系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的复杂性及相应对策[J].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9(10):19―20.

篇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疆的农科研究生教育事业得了迅速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形成了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协同互补、多学科相结合的复杂培养系统,培养了大批农科高层次人才,为新疆农科教育、科研及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战略转变以及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新疆农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日益凸现。因此,深入分析当前新疆地区农科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提高新疆农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本区经济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是广大农科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新疆农科研究生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研究生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与规模快速增长的矛盾

受传统观念及新疆地区本科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影响,新疆农科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来自农学类本科专业,来自重点院校生物学专业的考生很少,因而生源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此外,多年来农科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相对偏低,专业素质和英语水平较低,入学后为了达到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又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专业知识和英语,这对于提高农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长远目标是十分不利的。这就造成了我区农科研究生生源数量不足,尤其是优秀生源相对缺乏,培养规模偏小,培养效益不高。

2.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陈旧呆板,缺乏对学生的创新性培养

总体来说,现有农科研究生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力度不大,课程体系没有充分体现“重构基础,突出现代,反映前沿,交叉综合”的原则。目前已有课程体系的主要问题是:以年级学科设置专业学位课,以学科特色和导师专长设置专业选修课。造成的负面效果:一是部分专业学位课过于强调专业内容的系统性和基础性,内容相对陈旧,或者相当一部分内容与本科教学重复,学生缺乏兴趣;二是专业选修课往往是因人设置,课程内容过于专门化,课程门类多,修课学生少,教学质量难以监控。由于往往强调学科固有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比较习惯于已有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质量的考核权重较小,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上精力投入不足,而管理部门对课程改革的支撑力度和推动力度都很不够。另外,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农科研究生教育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专不重博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学方法上以灌输为主,教学形式上以课堂讲授为主,忽略了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的培养,严重制约了新疆农科研究生自身的培养质量。

3.农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论文水平不高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较高学历层次,长远看对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创新能力是衡量研究生科研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农科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创新工程实施的一个基本人才保证条件。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这对农科研究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上,偏重于课程的学习,而对实践性环节如实验课、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产学研相结合等不够重视;重知识的继承,轻知识的创新。教学内容陈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讲授过多,“启发式”教学过少,不利于研究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研究生的科研方面,论文选题缺乏创新性,包括重复他人研究,缺乏创新性及难度不当等。有的研究生为了保证论文工作的顺利完成而选择难度过小、工作量偏少的课题,或置理论和应用研究价值而不顾,完全照搬前人的研究路径,选择相对容易的研究材料开展工作,导致研究生论文水平不高。

4.农科研究生培养条件的建设相对滞后

农科研究生培养条件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实验条件、师资条件以及学生生活条件等方面。研究生培养条件的改善主要依赖于教育经费的投入,而农科研究生教育经费较其它学科更为不足。多年来农科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渠道过于单一且额度较小,与培养所需费用差距很大。在实际过程中,研究生培养所需经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科及导师科研经费的支撑。但由于受农业局限性的影响,农业院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科研项目小而分散,科研经费资助少。经费投入上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科研究生培养条件的改善,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5.导师队伍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研究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导师人数严重不足,由此出现有些单位为追求数量而降低遴选标准。导师队伍年轻化并且数量不足,加之研究生导师同时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导师的课题研究少而且分布不均衡,制约了对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加之人才引进困难也制约了导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快速提高。另外,导师精力投入严重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是行政管理工作繁重,其次是科研的压力,本科教学压力和外界学术交流繁多。以上诸多情况导致导师难以把主要精力集中投入到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上。

二、加强和改进新疆地区农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1.努力做好农科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全面提高生源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竞争成了不争的事实。地缘劣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的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特别是加大网上宣传力度,宣传学校,宣传学科,宣传导师,积极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新疆的农业高校。另外,从大学一、二年级开始,高校应选拔学习成绩优秀、有发展前途的本科学生,进行特别培养,组成高层次人才培养群体,选择一些学术造诣较深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指导优秀的本科学生选修课程和开展科学研究,培养他们热爱农业科学研究事业,为大学毕业以后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立以农科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培养方式和更加灵活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重视和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农科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式。农科研究生所从事的往往都是与植物生长有关的科学研究,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要求农科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应更加灵活,在完善学分制的同时实行“弹性学制”非常必要。另外,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也必然会造成教学安排的复杂化。因此,我们必须加大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灵活性以适应农科研究生教育的上述特点,使每个研究生自身蕴藏的智能及创造性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3.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全面提升农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

要培养农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农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学位论文工作是农科研究生科研实践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农科研究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对研究生知识、能力的全面考察和提升。在农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上,应大力提倡与导师承担的研究课题相结合,树立面向世界的观念和超前意识;同时鼓励在学科交叉点上选题,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研究工作,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在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农科研究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知识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实践。同时,加强实践环节,把研究生科研方法的教育训练与科研实践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科研第二课堂活动,可以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开设课外专题讲座,介绍该问题当前的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组织研究生开展讨论,以增强他们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还应该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这样不仅能使研究生了解到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述能力,而且还可以开拓研究生的眼界,拓展其知识面,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欲望,培养其独立的思考能力。

4.农科院校要积极调整学科结构,建设具有地区特色、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以特色求地位、吸引人才

目前新疆地区农科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不合理,必须加以调整完善。新疆农科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重点如下:(1)充分发挥原有学科的优势,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地域和区域、行业、学科的发展水平,继续支持一批优势明显的基础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及时调整、改造一批老的、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2)针对本地区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着力建设一批对国家和本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兴学科和应用技术学科;尽快建立和形成一批有新疆特色的有实力的学科点,充实提高现有博士硕士点。通过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各门类学科的协调发展,形成具有地区特色、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以特色求地位。与此同时,国家主管部门应适当赋予新疆地区调整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的自力,使其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及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具有更大的主动性。

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

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导师的总体素质和学术水平。(1)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和评估制度。对导师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研究成果以及道德水准作出明确的规定,建立起责、权、利高度统一的导师负责制,真正建立起一种评聘结合的动态管理机制。(2)改进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重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单一导师制的基础上采用研究生指导小组联合培养的方式,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主要应由本学科导师组成,并适当加入一些相关学科专业的导师,以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努力扩大导师自身的研究范围。(3)重视中青年导师队伍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导师的素质。可以采取留学深造、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出国访问进修、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等形式,不断提高导师的素质。对于中青年导师队伍的培养,要大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破除论资排辈现象,打破导师职务的“终身制”,努力做到任人唯贤,真正把那些具有学术造诣、能够担负起学科发展重任的优秀中青年人才选。

参考文献:

[1] 宋协青,王殿元.新时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1,(7).

[2] 任增林,刘桔,王亚杰.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特点及对具有中国特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3).

篇4

作者简介:沈良安(1973 - ),男,上海人,东华大学人事处实验师,研究方向:劳资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7.1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7-42-02

一、高校人员结构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校工作人员的构成比较复杂,各类工作人员分别承担着教学、科研、管理、教学辅助、后勤保障等工作,各自为学校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2006年由人事部、财政部推出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国人部发〔2006〕56号),把高校工作人员分为3个岗位类别,分别为专业技术岗位、行政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同时要求高校的各类岗位人数的控制在合理比例之内,目标为7:2:1。其中专业技术岗位主要有以教学为主的教师、以科研为主的科研人员,以及其他各系列专技人员,如:工程实验、图书资料、编辑出版、会计统计、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岗位,目前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约占高校的70%,管理岗位主要是以高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目前约占15%,工勤技能岗位主要是在实验室、后勤保障等部门工作人员,也有部分在机关业务部门工作,这部分人员约占15% ,随着高校不断发展,人员机构不断完善,高校人员结构将逐步达到教育部的要求。

二、现行工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993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实行以职务工资制的分配模式,为现行工资改革制度奠定了基础。1999年起高校在教育部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指导下,实行了校内岗位津贴制度,为绩效工资改革提供了前提条件。2006年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分配模式,改革分三步:第一步,2007年初完成基本工资套改,把原来的职务工资和职务津贴由现行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替代;第二步,在上级部门控制各岗位比例的要求下,各高校进行岗位设置,现基本完成;第三步,绩效工资改革,由政府部门出台绩效工资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各高校做好改革的准备工作。目前高校工作人员的收入主要由基本工资+地方性津贴补贴+校内岗位津贴,然而自2006年工资改革以来,国家没有对基本工资标准进行调整,现基本工资约占工资总额的24%,保障功能极其有限,地方性津贴补贴也维持原有水平,由于近几年大多数高校不断扩大,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学校的财力越来越紧张,使得校内岗位津贴的增长非常有限,高校的教职工收入水平严重不适应物价水平的增加,高校的竞争性越来越差,一些优秀人才、关键岗位人才不断流失。

目前高校现行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着多种制度共存的过渡期,主要因为校内岗位津贴分配制度各高校各不相同。高校虽然完成岗位设置,但很多高校还是按照原有校内岗位津贴分配制度的方法进行设置,没有根据绩效工资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模式,没有由“身份管理”转变成“岗位管理”的模式,教职工只要职称、职务、技术等级晋升,就等于涨工资,仍然存在着“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的现象,或多或少存在“干好干不好一个样”,考核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

高校各类人员的基本工资按照国家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发放,各高校在国家未出台绩效工资指导性文件之前,为了怕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在发放地方性津贴补贴和校内岗位津贴时,还是延用原来的分配模式,这种单一的分配模式,不能充分体现各类人员从事的劳动价值,不能充分考虑绩效因素,这样会挫伤一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使各类人员矛盾重重,彼此认为对方的收入高于自己,矛盾无法得到解决。

三、各类人员绩效工资的构成

(一)专业技术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中主要是教学科研人员,他们的工作一般包括教学工作、柔性工作、科研工作。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师最基本的工作,主要有理论课堂教学、指导课程设计、指导学生实习、指导实验、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研究生论文等,其中理论课堂教学工作是最基本的计量单位,根据工作难度、学生数、课时时间进行计算质量学时,根据学时发放绩效工资,其他工作根据比例折算成理论课时;柔性工作主要有教学研究、教学管理、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工作,这些工作具有难以量化,弹性大、复杂多样等特点,需要教职工具有高度责任心、自觉、主动才能完成,在计算量化时要统筹考虑,合理制定相应的工作量。

科学研究对大学教学、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以及社会服务均有重要作用,主要按照论文、成果、项目等的层次和类别进行统计计算,层次按国家级、省部级、地方级,按类别可分为获奖成果、学术论文、教材专著、科研项目、鉴定成果等,科研工作的计量单位为积分,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别给出相应的积分,科研积分与标准学时进行换算,得出相应的工作量。还有根据科研工作的特点,在统计科研积分时,要充分考虑当期与长期的关系以及个人和团队的关系。

在统计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工作量时,也要充分考虑他们工作内容的效率和质量,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掌握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工作效果,如理论课堂的效率,可以通过教务处检查、学生信息调查、教师听课等办法来确定。使绩效工资发放既要考虑工作量,又要考虑工作效率,起到激励作用。

(二)管理岗位

管理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能是通过在管理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目前高校管理人员无法用精确的量化来计算工作量,他们的绩效工资必须与他们主要服务对象的绩效工资密切挂钩,这样可以保持相对平衡,机关管理岗位人员由于服务是面向全校教职工,故他们的绩效工资必须与全校教职工联系;院系的管理岗位人员由于服务面向相应的院系教职工,故他们的绩效工资根据所在院系教职工绩效工资的具体实际情况而定,管理人员的绩效工资应充分考虑所聘的岗位、工作业绩、工作经历等因素,逐步实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三)工勤技能岗位

工勤技能岗位人员的工作相对单一,跟管理岗位人员一样,无法用具体的量化计算工作量,他们的绩效工资既要考虑学校的收入水平,也要考虑社会化市场的水平。工勤技能岗位主要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满足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日常运行等需要。他们的工作无法用一种考核来计算他们的绩效,只有通过在完成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技术能力以及其他人员的满意度、出勤率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

四、正确处理各类人员绩效工资的关系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共同努力,只要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和作用,才能实现高校的战略目标,不管他们各自的岗位作用多大,为学校作的贡献多大,只有正确处理好他们之间绩效工资水平的平衡关系,处理好竞争与公平之间的关系,采用分类设置的分配模式,使得绩效工资的效应充分发挥,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合理解决好高校各类人员绩效工资水平的平衡关系

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各类人员间工资水平的平衡关系,是高校建立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的关键,高校绩效工资中要以教学科研人员为主体地位,要向教学科研一线人员适当的倾斜,同时又要保证其他各类人员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如没有处理好各类人员之间的分配关系,就会产生各类人员之间的相互猜疑、妒忌,导致关系不和谐,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水平难以上层次,学校的战略目标就不能实现。所以根据各类人员自身工作性质和特点,分别设计分配系统,学校对不同岗位之间、部门之间进行总量和比例等指导,同时要处理好各类人员的不同层次的绩效水平,有效地激励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正确处理竞争和公平之间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立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绩效工资制度也是以人为本的宗旨,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各类人员最关心的就是公平,而这种公平不是平均,是具有一定差别的公平,这种差别应该控制在各类人员可接受的范围内,按照他们所提供的劳动价值公平的支付报酬,各类人员根据自己的投入与获取的薪酬与学校其他人员作比较,只有相等时认为公平。建立竞争机制是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提高学校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关键,有竞争才有活力和动力,有竞争并不表示不要公平,而是通过竞争可以提高关键岗位和杰出人才的薪酬水平,让更多人为这目标努力,使个人和学校共同发展。有公平并不是不需要竞争,公平是相对的,只有建立一种公平与竞争共同存在的分配制度,让各类人员感到“公平感”,同时通过竞争体现自我价值。

(三)建立适合各类人员的分配模式

建立实效的高校绩效工资的分配模式,需要对各类人员的绩效工资分配模式采取分类设计,以适应不同岗位人员的自身特点和需求。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工作量与绩效津贴组合的分配模式,根据其聘用的专业技术岗位和完成的工作量,每月发放由工作量计算出的津贴,到岗位考核后,根据考核结果领取绩效津贴;管理人员实行岗位和考核津贴相结合的分配模式,根据管理人员担任的党政管理职务,每月领取相应的岗位津贴,考核结束后,根据考核领取相应津贴;工勤人员则采取参考管理人员的模式,根据市场薪酬调查结果,按照当地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和学校薪酬水平,制定相应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人事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Z].2007.

篇5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现行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的现状,必须采取措施,强化实践教学,改进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高等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形式及特征

(一)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形式。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根据实施的场所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三部分。

课堂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重要场所。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其实践环节包括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校内实训主要是利用校内的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例如模拟前厅和客房、酒吧、西餐烹调操作示范室、模拟餐厅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具有小型灵活、仿真训练的特点,主要用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积累实践经验。校外实习给学生创造了全面实战的锻炼机会,为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一般包括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实践教学环节。

(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特征。

1.职业教育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在职业素质方面,而且在智能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专业业务规格本身就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

2.社会实践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直接贴近社会需求,最快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变化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须反映企业生产和管理实际、旅游管理专业的模拟项目实训和模拟案例实训,都应来自企业的真实运作。企业也是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场所。

3.校企共建特征

校企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校企共建就是建立校企之间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专家请来帮助规划、设计实践教学的硬件与“软件”,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符合企业的现实需求。

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与实践教学要求存在差距。

师资是旅游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目前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虽然数量不少,但大多是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旅游院校任教的,缺乏行业工作经历或业务背景,理论水平较高而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因而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少数来自旅游行业的教师虽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专业技能,但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教学手段和方法也不够科学,从近期来看教师整体素质与高校实践教学要求相脱节的问题还将持续。

(二)校内实训设施不完善。

尽管各旅游院校一般都有模拟实训室,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一些学校的模拟实训室布局不规范,仿真程度小,设备不齐全且更新速度慢,导致部分相应的实训项目无法进行,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实训效果。近年来随着旅游管理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将更难得到模拟实训机会。

(三)校外实习效果欠佳。

一是很多院校的校外实习流于形式。近年来许多高校都会组织在校学生进行一次所谓的集体实习,但实际就是去某个景点旅游搞一些活动等,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几乎毫无帮助。二是实习学生多,有条件而又愿意接收高校学生进行系统、规范实习的正规单位及岗位有限,很多学生得不到很好的实践机会。三是实习基地不固定。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许多学校的实习基地不够规范,而且由于学校与实习基地间的合作不够稳定,就很难保证给予学生实习所需的指导和锻炼的机会。

三、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手段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实践课程。

首先要制定一份系统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实际,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实施措施。整合实践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实践课程的安排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课程内容应及时调整,增加些能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内容及教材中没有而现实生产中大量应用的内容,删减一些陈旧不实用的内容,避免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师资,师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程。各旅游院校应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建设一支专业配套、结构优化、理论与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多元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一是要把好“进人”关。高等院校在招聘新的旅游专业教师时,不仅要关注学历,而且要强调实践能力与经验。在进人来源上,除了要从各大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外,还要从酒店、旅行社等旅游行业引进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二是要加强培训。要积极创造机会让专业教师到行业挂职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实习带队的机会了解企业的运作,也可以直接兼职,深入企业相关部门参与实践管理,提高专业技能。三是要优化外聘教师队伍。学校可以从酒店、旅行社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层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也可邀请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旅游专家到学校开讲座。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通过采用先进的实验设备、科学的教学模拟软件、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与旅游企业相近的仿真职业环境。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需要学校密切与行业、企业和有关部门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强化旅游见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企业内部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流程,从而获得最直接的感受。

(四)实现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考核的内容和标准体现了对实习生的具体要求,一般主要由学生日常行为考核、学生思想品德考核、学生基础理论考核、学生职业技能考核、学生毕业实习考核等内容组成。从对学生的考核内容来规范学生的学习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考核方式以过程与结果并重为原则,通过自我考评与他人考评相结合得出考评成绩,逐步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能力,以提高(自身)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魏凤云.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探索[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9.

[2]吴巧红.从供需错位看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5,(S1).

篇6

在亚洲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例如我国的台湾,网络科技发展也有10~15年的经验,使得法学教育在使用网络科技方面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在中国大陆这方面起步较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值得我国法学院借鉴。下面从十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网络科技影响法律图书馆发展模式,影响学生和研究人员的资料查询和阅读方式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法学院图书馆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网络科技的影响,改变了发展模式和方向。美国大约有170多所由美国律师协会(ABA)承认资格的法学院法律图书馆,在30年前已经开始连接WESTLAW公司和LETXES法律数据库系统。

在美国法律图书馆网络数据的法律资料费用(设备和数据流量收费)约占法律图书馆平均开支的1/3以上。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数据设备和软件更新的费用增长幅度比其他图书馆开支增长幅度要快。同时,法律图书馆早已配备了专门的网络与计算机数据工程维护网络系统。

美国多数法学院采用了网络化的法律数据库,使得法律图书馆的使用分为两个区:一是传统的“书架区”,二是“计算机区”。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集中在“计算机区”,1980年以后的法律资料多数可以查阅网络数据库获得。“书架区”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正在减弱。

在美国法学院,法律图书馆的“书架区”与读者联系,主要通过书籍外借和外地图书馆复印邮寄服务来实现。图书馆外借图书使得图书馆的使用空间和时间扩大。现在,在法律图书馆的“计算机区”,通过互连网络扩展图书馆的使用时空,使得图书馆的使用“无疆界化”和“无闭馆化”,而且,网络服务更具有质变的意义还在于:当各个法律图书馆数据库连网后,各网络数据库中的法律信息资源便实现共享,这将使各个法律图书馆管理成本大大降低。同时,每个法律图书馆的发展将更加注意特色,更加趋于个性化发展,更加注意数据资源的独创性。反之,在没有网络技术支持的时代,各法律图书馆发展趋于雷同、重复和缺乏特色。

在美国,许多法学院学生通过网络,随时查阅与下载网络数据库的法律资料。美国多数法学院的《法律评论》都已经“上网”。即便没有上网,也用光盘数据版通过美国计算服务器提供全文检索服务。

在发达国家网络科技进入法学院图书馆之时,发展中国家在此发展比发达国家慢了几年,甚至几十年。检索文献的手段不同,导致眼界、观念和效率的不同,中国大陆法学院在发展法律图书馆时,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在亚洲,几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紧跟发达国家之后,各自发展了“本地版”或“母语版”的法律数据库系统。

网络科技发展对法律图书馆的影响还表现在它使得法律图书馆的设计、经费支出与管理人员结构等方面,都将发生了变化。具有网络科技和计算机数据知识的图书馆工程师成为新的馆员。学生同计算机工程师对话的时间增加的幅度,比同传统馆员咨询时间增加得快。学生同计算机工程师们的“对话”不仅仅是面对面的,或电话交谈,而且还可以是在网络上的“对话”,中国大陆的法学院法律图书馆正处于发展阶段,所以,更应充分估计到网络科技对法律图书馆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二、网络科技对法律教室的影响,对教师与学生交流方式的影响

在发达国家,网络科技也进入法学教室已经非常普遍了。美国芝加哥的一所不太引人注目的法学院,叫肯特(KENT)法学院,设在一所理工学院里,这所法学院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获得了大力支持。美国的这所法学院在传统评价标准中的排名并不靠前。①但是,它全面使用网络科技进入法学教室,使法律学生通过网络学到更多的东西。

在网络科技发展前,世界各国的著名法学院主要依靠著名教授来支撑。法学大师的知识及经验随同他们个人的存在而存在,随同他们移动而移动,所以,大师的知识及经验传达给学生们是有限的。所以,争夺大师是法学院之间竞争方式之一,表现为互相“挖角”。但是,就是在世界著名法学院里,学生也不能经常听到名教授和大师们的讲课。

但是,美国的“小法学院”却通过网络科技获得这些著名教授的音像资料和数据化资料,在网络中传播,并将网络数据库与教室连接起来:“小法学院”可以用较低的成本,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而大法学院花费的成本要高得多。从节约成本的角度看,小法学院更具有竞争力。美国法学院还有另一种新的排名,评比使用网络科技的程度。评出的前5名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法学院,没有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和伯克利及密歇安法学院。所以,美国有名的私立法学院中,除了哈佛法学院外,像芝加哥、耶鲁、斯坦佛法学院都是小规模的。还有更小的法学院,其办学成本更低。

网络化的教室改变了授课的时空与资料的规模。法律课程的声音与文字资料(甚至图像)已经存在服务器中,服务器24小时开通,学生们在教室里或在世界各地,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上网学习。同时,他们同教师的“提问与回答问题的对话”与“案例的讨论”也可以通过电子信箱或“BBS”随时进行(请参看北大法学院的BBS中文讨论分析软件SPS)。

网络化的教室不仅仅使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还可以利用网络链接的数据库发展“纵向交流”。师生们通过网络化教室链接的法律数据库,“入库”一层一层深入展开,可以获得更多、更新、更早、更具有比较性的数据资料和统计资料。并且随时使用统计和分析软件(例如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SPS)对法律数据进行分析,立即获得结果。

网络化教室发展后,教师不是以讲授法律知识为主,而是将分析的经验教给学生。同时,辅导学生使用法律数据库和分析“软件”自己进行学习与分析为主,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链接网络的“电子教室”在中国大陆的法学院已经开始酝酿了,发展这种教室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费问题。或者说也不全是经费问题,而是观念问题。我国法学院的未来教室设计与使用,要充分考虑到网络科技的影响,提早准备(国家教育部设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课程与教育研究基地”的教室已经具有这种雏形)。

三、网络科技发展对法学研究与发表方式的影响,对法学研究评价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影响

在网络科技发展以前,由于学术刊物分级分类,使得法学论文写作难,发表更难。目前,大陆法学院有333所,本科在校生大约6万人,研究生在校与在职人数大约3万人,将近10万法学后备人才可以发表的全国的法学核心刊物不到30本,省级社会科学理论刊物不过30多本,其他综合学术刊物也不过40多本,所以,在大陆发表法学论文的刊物比经济学和理工类的少,而人数多。

在我国,尽管法学论文虽然发表难,但是发表后阅读与传播也同样困难,一般读者不容易接触到这些专门学术期刊。由于这些刊物的内容十分专业,所以,书店和邮局及报刊亭不会出售这类专业刊物。获得这些专业刊物的惟一途径只能到各个大学法学图书馆里去找。结果读者查阅学术专业论文的成本比较高。现在,我国法学理论界在几年前开始了一种将学术论文书刊化的趋势,以各种部门法的《论丛》冠名,“以书代刊”来发表中长篇法律学术论文,这种做法使学术论文可以在一般书店里买到。

网络科技发展后,电子专业学术刊物以一种新形式出现了。这种传播形式发表周期时间短,可以短到按分钟或秒钟来计算;阅读面大,对社会的影响面更大,更加便于阅读和研究,更加便于保存和检索,也更加便于引用和复制。我国法学院应该研究在网络电子版的情况,设计学术评价政策和标准。

在我国,网络科技正在将法学论文“KEY-IN(键入)”或“SIGANA(扫描)”到专门数据库,法律数据库正在与网络连接,例如,北大法学院的法律数据库已经开放,可以通过网络阅读法学专业论文。不但阅读方便,检索也方便。同时,使用“软件包”进行随机统计与分析也非常便利。过去读者只能检索论文、阅读论文,现在配合软件包来分析论文,检验论文中的数据,以便对论文的科学性、客观性、实证性进行检验,读者不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主动地分析与评价。

理论界评价论文水平时,经常采用的一个指标:“引用率”。过去统计论文的“引用率”时采用人工方法,人工统计的“引用率”与实际的“引用率”存在差距,所以精确度有问题。在网络科技发展后,法学论文可以在网上“发表”,上网“访问”阅读论文次数可以被计算机在阅读该论文前,可看到已有多少读者“访问”阅读了该论文。这种统计数据显示可以给后来的读者一个暗示:阅读次数越高,证明该论文越引人注意。暗示的效果是“阅读多者更多,阅读少者更少”。在网络技术领域,访问网页次数采用“点击率”表示,点击率越高,表明注意度越高,“点击率”就象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一样。由于网络科技的支持,使得专业论文的阅读者规模可以成倍增加,这使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评价论文。这种特有的反馈有可能促使论文研究方法发生变化。

四、网络科技在法学教育领域日益广泛的融合导致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动

在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法学院学生在使用网络方面比老师具有更多优势,因为学生中的“网虫”数量远比老师多。由于学生在网上花的时间多,加上学生之间有交流,所以,学生可以帮助老师在网上查找最新法律资料,使老师的讲义中的信息随时获得更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老师的“老师”。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互换。

转贴于

法学院的教师也不会因为在网上的时间比自己的学生少而感到自卑或羞愧,我国法学院的教师正在从“传授法律知识”的先生转变成为“传授司法经验的长者”。大学教育更多是传授经验。②在法学院司法经验的传授更加重要,因为司法经验难以从法律书本上学到。即便是写在法律教科书上的别人介绍的经验,在学生自己没有体会和经历时,也不容易学到,法律经验一定要靠老师,或有司法经验的律师或法官传授。司法经验传授本身就是一种法律教育,在此,法学教授与律师和法官的角色也发生了转换。

由于法律的知识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学习获得,各个国家,各种不同历史时期的司法经验比较与传授将成为大陆法学院发展教育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方向。由于学生、教师、律师和法官角色的互换,使得大陆法学院更加开放,更加面向司法实践,更加面向社会,这种发展的结果将使法学院的法学教育从逻辑的法律向经验的法律转化,从情感的法律向理性的法律转变,从书本上的法律向社会存在的法律转化。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大陆法系国家,封建社会的人治与儒学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深刻,上述转变对现代社会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五、网络科技发展将使法学院的考试制度、论文答辩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课程设计、讲义与教科书设计、研究与讨论制度发生改变

网络科技发展,将使法学院的教学管理发生许多变化。首先,考试制度会发生变化。使用纸张和圆珠笔的考试,可以由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考试由主要考学生知道多少知识为目的,变化为考学生自己具有多少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发现新法律的能力,收集有关新法律的文章与资料的能力,使用“软件包”从多种角度分析新法律的能力,预测新法律的社会效果的能力,相关法律与新法律进行比较与评价的能力。这些工作现在都可以在连接网络与法律数据库的计算机上进行。而且在进行这种类型的考试的同时,也会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专用的分析软件工具,设计专用的法律数据库,安排自己的表达方法(数据源链接的方法,或是数据库全文或关键术语或概念连接的方法,或者是多媒体技术表达方法)。

许多法学院的法学考试也可以采用计算机模拟法庭辩论、模拟双方律师的博弈、模拟法官的合议讨论过程、模拟判决等方式。对于法律知识性的考试,如果采用计算机选择题考试,可以随机判分,以杜绝或减少作弊现象。

网络科技发展也使法学研究生论文答辩的方式发生变化。原来的法学研究生学术论文答辩,采用问答式,教授与研究生的问答只在一个层面和同一空间、同一时间进行,外地、外省或外国的教授参加论文答辩,一定要乘坐飞机或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集中到某一会议室中,面对面地进行。采用网络通讯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多层面的问答方式。

网络科技发展还将影响学生的学籍管理制度。由于网络科技改变了人们交换信息的时空,所以,学生在法学院学习的时空可以更加灵活。预计,不久的将来,大陆法学院的学生在校园外就可以参加法学院的课程,学籍管理采用开放式,学生不一定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随着终身学习观念的推广,学习法律的年龄也不一定要限制。

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成本可以非常低,甚至可以设计成计算机自动管理系统,减轻人的劳动,使得对本地管理与对全球管理的成本差别不大。

从2001年开始,北大法学院的“网络与法律”课程已在网络上开放,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HEALJECTION教授的“FINACIALINSTITRTIONANDLAW”课程也已通过网络传输到北大法学院的服务器上,选课的同学们可以随时通过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或法律图书馆的台式电脑“上课”。他们的作业采用电子邮件寄给哈佛的教授。今后,这类网络课程将越来越多。

一旦世界各国法学院的网络课程互相链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全球化的法学院课程体系数据库时,大学法学院也就国际化、全球化了。

六、网络科技发展使法学教育与相关学科发展产生融合,跨专业、跨学科发展将发生新的变化

网络科技的发展使法学院与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公共关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社会与人类学院、人文学院等发生跨学科的交流。目前每个学院已经开通了自己的主页,建立了自己学科的数据库。以北大法学院为例,法律数据库中已将法学院中的几乎所有可以用信息表达的东西都放进去了。北大法学院的主页将全球法律网站的搜索引擎、法律数据库和法律相关传媒都链接在一起,这个网站已经被美国YAHOO网站统计为在中国大陆法律专业访问率最高的专业网站。

如果将来文科中的每一个院系都将他们的主页实现专业搜索引擎、专业资料数据库和传媒链接,或者更多层面的联系,就已经为跨学科研究与交流提供了技术支持的空间。在这个网络空间里,学科之间的融合,通过数据库的“链接”,通过专业网站的“搜索引擎”以及传媒及时的、独特的表达,将变得非常容易。因为在网络技术支持的空间,跨学科在信息科技的支持下,不同专业的人与人的磨合少了,不同专业知识与知识的融合多了。

七、网络发展使法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生了变化

网络科技的发展还影响法学院学生的毕业去向。过去,法学院毕业生主要在司法部门、政府机关、公司企业工作或进入律师事务所学习做执业律师等。网络科技的发展有可能给学生开辟一条新的就业道路:IT律师与IT司法行业。最早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是国际大型律师事务所采用软件技术进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前的“”。由于专业责任和道德的限制,同一家大型的国际律师所不能同时原告和被告,从主观上讲,律师事务所不会这样做。但是从客观上说,不同国家的公司委托时,可能无意识地出现“一主二仆”的现象。IT软件技术使得这种查询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律师业务和新的法律咨询业务可以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完成,从而大大降低律师的收费幅度。使越来越高的律师费向合理的、有利于竞争的、方便客户的方向发展。笔者暂时将这个新的司法领域称为“E-LAW”,或叫做“电子法务”。③

八、网络发展正在改变法学院的师资构成,学科与学派的发展产生新的方向

大陆法学院师资构成的变化,正如原来金融证券领域以学习经济类和金融专业的人员为主一样,在金融电子化后,计算机专业人员大量进入金融界,已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当金融业转向金融信息业的时候,计算机和信息专业的人将会有更多的到金融领域就业的机会。

与计算机专业人员一样,在金融业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数学专业、心理学专业,甚至法学专业的人进入。同样的情况也将出现于法律业,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其他专业的人员进入法律界。

法律数据库、法律网站搜索引擎技术、法律新闻传媒业的发展、E-LAW的发展需要更多的IT专业人员加盟,或者是学习经济学的专业人员,讲授“法律经济分析”类课程。

现在在中国大陆的法学院里,计算机专业人员主要从事网络维护和专门软件设计工作,但是,现在在北大法学院已经开设了由计算机专家讲授的“网络法律”和“软件版权保护”网上课程。

九、网络科技发展将提升大学法学院的学术能力,提高其综合实力,影响法学院对社会的“贡献度”和社会的“支持度”

网络科技的发展对法学院研究能力与学术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网络科技有助于各个法学院研究能共享资源和学术交流,也有助于各个法学院发展自己的特色。在网络科技发展前,由于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的成本较大,各个法学院容易向“小而全”或“大而全”的模式发展,会导致重复建设,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学界曾有一个共识:“半个图书馆,等于没有图书馆”。网络科技在法学院的应用可以改变这个传统的共识,在网络科技支持下,“半个图书馆也可以等于一个完整的图书馆”。

使用网络科技还可以提高法学院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对社会的贡献。大学原来是有“墙”的,各个法学院是有“室”的,这样在地理位置上将法学院与社会分开。特别是目前大陆一些大学考虑到校园安全,大学入门的手续比较烦琐,社会公众访问大学不便。网络科技的发展可以使法学院的课程上网,网上法学院可以实现“无墙法学院”或“空中法学院”。中国有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特点,使用网络科技实现远程法学教育可以克服传统法学教育分配不均的问题。大陆连续多年进行全民普法教育,每次普法教育都要进行几年。由于采用的教育手段比较传统,所以效果还有更大的提高潜力,如果通过电视网、互联网,采用图本化、音响化、数据库链接化、文本链接化、多媒体表达化手段,将会使法律教育的效果大幅度提高。

衡量一所法学院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可以使用“贡献度”表示。法学院除了向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外,还要将法学研究成果及时向社会,参与立法和司法的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参与大众普法,对社会开放式教育,对青少年进行法律知识传播,对受法律处罚人员的法律知识与心理辅导等,这些工作可以通过时间量和工作质量来表达。法学院对社会的贡献度越高,获得社会的关注程度也越高,获得社会各种资源的支持度也越高。法学院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更不可能脱离社会支持而发展。网络科技的发展使法学院对社会的贡献与获得社会支持的规模更增大和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