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2 19:01: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应彩云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近些年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已经全面扩大,这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为了解决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用人需求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于2011年被批准开设,2012年开始面向全省正式招生。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该专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按照“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了精心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我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通过进行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依据企业的人才需求要求,岗位的能力要求,按照“工学结合”的思路就如何进行专业定位、构建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和教学模式创新等问题,与企业专家进行了共同研讨,以制定出“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工学结合”特色应在教学模式上充分体现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顶岗实习的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上,重视教学的内容和工作任务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有机地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计划,这是对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能够培养企业所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
2 “工学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2.1 以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科学地结合长春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来进行专业定位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长春经济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培养所需求的人才,其体现方式是科学地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与此同时,合理地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科学的专业定位的前提条件,必须要进行企业的人才需求分析和行业市场调研。长春轨道交通3号线是吉林省长春市第一条轻轨线路,自2002年10月30日开通以来,长春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止到目前,仍然急需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非常之大。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地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并对本次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我院完全针对长春市现阶段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情况,成立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本专业以长春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从培养具有本地区特点的人才入手,主动的寻求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合作途径,共同商讨专业的科学定位。同时,实时关注长春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动态,合理地调整专业的发展方向,形成了具有长春市特色的专业特点。
2.2 注重岗位的专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我院始终坚持着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基准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的建设始终以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中心来进行,这样可以达到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岗位的定位相结合的目的。具体的实施计划如下。首先,邀请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运营部门的领导,专家及其一线的技术人员与在校教师,领导共同组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体系开发小组。其次,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的流程进行合理化的规范。在开发的流程上,大概可以分为4个流程。(1)专业的定位及分析。小组人员要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有关的岗位进行定位,所谓定位,就是在学生毕业后具体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确认。一般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基本包括行车岗位和客运岗位两大岗位体系。行车岗位包括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员等。客运岗位主要包括车站值班员,售票员等。(2)职业能力分析。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所就业的岗位都是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营当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岗位,所以要求学生要具备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知识;掌握比较系统的工程领域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知识;具备安全有效运营管理能力;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践综合分析能。(3)具体课程的设定。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的需求增加,所以课程的设置并非是固定的,一定要切合实际地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来设置.一方面,要以市场的调研作为基础,加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建设.要实时观察企业的动态,并聘请企业核心员工作为外聘教师,参加专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综合分析,依据该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和开发步骤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工作内容,将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归属到相应的课程,形成以学生工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1 录像反思法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运用
幼儿园一日生活包括了晨间接待、一日三餐、盥洗、点心、午休、离园等环节,我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环节通过录像来进行观摩、研讨、反思、总结提炼以及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幼儿来园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启幼儿愉悦情绪的重要时机,也是师幼个别化互动和及时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建立良好家园关系的宝贵契机。因此,我拍摄了九个班级的晨间接待情况,通过录像来反思一下老师们在晨间接待这个环节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在录像中,老师们发现了在迎接幼儿及与幼儿沟通上,有的教师非常热情、主动,对情绪不好的幼儿用游戏的口吻或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中大班的教师则指导幼儿自主选择、参与游戏活动;有的教师则忙着整理教具、材料,对待幼儿、家长不够热情;有的教师不组织幼儿任何晨间活动,让幼儿生等着吃饭。
在与家长的沟通上,有的教师细心与家长交接幼儿的衣物、药品,向家长肯定孩子的进步,耐心回答家长的询问;有的教师在家长交代事情时不认真倾听,简单敷衍;还有的教师只与个别家长交谈,忽略其他家长。
观看完录像后,老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好像作为一个旁观者更能发现问题的所在,最后,我们总结归纳出十条晨间接待时教师的适宜行为。
(1)幼儿相对集中来园时,站在活动室门口,面向幼儿和家长来的方向。
(2)看到幼儿和家长迅速迎上去。
(3)面带微笑,主动向幼儿和家长问好。
(4)对情绪不好的幼儿如哭闹、不爱来园等情况给予安慰。
(5)认真进行晨检:摸头、看手等。
(6)主动向家长询问幼儿情况,耐心倾听家长的嘱托。
(7)细心与家长交接幼儿的衣物、药品等。
(8)向家长肯定孩子的进步。
(9)指导幼儿晨间活动,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参与游戏。
(10)提醒幼儿:家长离开时,对家长说再见。
2 录像反思法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运用
课间操一直是幼儿户外活动的开始,可老师们总是拖拖拉拉地带着幼儿出现在操场,为此,我有意录了一段老师们带着幼儿出操和做操的场景。
幼儿园最初规定十点十分是做操的时间,我十点零五分拿着录像机来到操场,做了如下记录:
10:05 开始录像,中二班已经在操场上活动。
10:08 保教处老师开始播放出操的音乐。
10:11 大三班下楼,出现在操场。中二班、大三班开始整队,教师组织幼儿站好做操队列。
10:13 大一班、中一班出现在操场,幼儿站好做操队列。
10:15 小一班下楼,站好做操队列。
10:16 小二班出现在操场。
10:18 中三班下楼做操。
10:二班急匆匆站好队列。至此,幼儿园九个班级全部站好队列。
10:20 开始做操。
10:30 做操完毕,各班幼儿在教师的组织下户外活动。
11:00 各班老师带领幼儿陆续回到教室。
教学研讨时,当我把这段录像播放给各位老师,看到各班用了12分钟站队,而做操只用了10分钟,尤其是最早出操的中二班,一直在操场上等了15分钟才开始做操。看着看着,老师们不自觉地脸红了起来,教研组长也不用多说什么,直接确定了十点整为做操开始时间,不会等待。
第二天十点整课间操开始时,有一个班级迟到,按照昨天的规定,其他班级并没有等待这个迟到的班级,他们赶到时,我们已经开始做第二套操了。第三天十点整,全园九个班级全部列队站好,开始做操。
3 录像反思法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幼儿在园生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育活动中常常体现地淋漓尽致,而提高教师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研讨课、观摩课的录像反思无疑是非常好的手段。
经验是可以复制的,教师想要成长,观摩课便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活动的录像反思中,我分成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把园里老师的课程录下来,请老师们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另一方面我找了几位非常著名的幼教专家的课程,老师们一起来学习,观摩。
比如,老师们欣赏了应彩云老师的《好听的声音》,大家收获了许多。
3.1 教育活动应该贴近幼儿生活。
应彩云老师在设计活动时,充分考虑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出发,如天线宝宝的笑声、小动物的叫声、马路上的各种声音,让幼儿有了充足的话题和广阔的想象、发挥空间。口香糖罐、黄豆、糖果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教具也唤起了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经验,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极为顺畅、自然。
3.2 教育活动应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应老师的课中我们发现应老师真是驾驭课堂的高手,她让幼儿“说一说”周围环境中的声响,“试一试”黄豆的多少与声音大小的关系,“唱一唱”用音乐增加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尝一尝”建立多种感官之间的信息整合,每一项活动都紧紧抓住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热情。
3.3 教育活动应启发幼儿探索
1 教师教育理念不到位
目前农村幼儿教师一般教学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不重视能力的培养,简单的重复是基本的教学方式。如幼儿学习歌曲时,教师一句一句教,幼儿反反复复一句一句学,而没有让幼儿整体感受音乐的优美。
2 教师教育驾驭能力有限
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一般采用接受式学习,即教师讲幼儿听。语言不够精彩,对于幼儿回答不能较好的回应,课堂上幼儿常常处于被动状态。也存在不能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上出现幼儿过于兴奋或是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时,教师缺乏教育机智,要么忽略问题,要么以教师的权威简单粗暴加以制止。
3 教师缺乏思考和学习能力
农村幼儿园教后反思执行不到位,即便是有要求,也质量不高,笼统话、套话多,较为简单。
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实践我们觉得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探索。
3.1 引领教师向书本学习,丰富教师的思想力。
读书使人进步。李季媚教授说,幼儿教师要想博得职业尊严,只有设法成为有思想的人。而有思想来自实践和反思,来自读书学习。为此,我们开展了全园共读、小组漂流和自主阅读等相结合的读书活动。开学初,园里针对本园教师的发展需要确定共读书目,然后制定出全园共读计划。每周教研活动时间,我们也安排幼教杂志上的文章选读,并开展读后感讨论。读书漂流是就一本专业书,每周漂到一位教师处,教师阅读理解后向年级组教师进行介绍。读书培训活动不仅丰富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性。
3.2 引领教师观摩优质课碟片,领略名师的教学风采。
在名师的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课上得非常有趣。幼儿带着一种高涨和激动的情绪参与到学习中,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农村幼儿教师受区域偏远和经济发展滞后因素的制约很难接触到名师,名师课堂碟片观摩就是一个很好的替代方式,教师一边观摩一边记录,然后分成小组评课议课。评议课堂的形式促使教师必须仔细听,认真记,先反思,再交流。教师的评课不是对教学活动简单称好,要能从执教者的教学策略、幼儿的表现、师幼间的互动等方面说出自己的思考。"观摩名师"能让教师学到很多课堂教学的技巧和先进的理念,名师课堂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拓展了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思路,也能出高徒。
3.3 引领教师同伴互助,汲取同伴的智慧。
3.3.1 随堂听课。
随堂听课,是讲课者和听课者共同成长的大舞台。具体执行量化,新手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25节,观摩两次半日活动。其他教师每学期随堂听课不少于15节。在听课和观摩中认真听、认真记,向教师学习、向幼儿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3.3.2 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师徒结对是同伴互助的另一种形式,我们从园内挑选出一批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聘请她们为师傅,进行结对。在师徒结对计划中开展互相听课、评课、设计课等活动,师傅尽职尽责指导,徒弟谦虚谨慎学习,共同成长。
4 引领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从这点上讲,教研活动就是教师课堂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4.1 教学案例剖析研讨活动。我们精心选择优秀的教学活动案例,组织教师学习并进行研讨活动。有时对一节课进行评析,有时只对一个环节进行讨论。如:在应彩云老师的"捕小鱼"教学活动中,有一个幼儿硬是躺在地上不肯起来,还说自己是死鱼。在这一环节我们让老师在不知答案的情况下讨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老师们感到为难,有人说:就告诉他不能躺在这儿。这么说合理吗?这时我们再来看看应老师是怎么处理的,应老师说:哎呀,这儿有一条死鱼,我得把它舀到池塘外边。游戏化的语言让游戏还在继续,"死鱼"也配合的被舀出去了,有效地化解了因使用权威语言带来的尴尬,课堂的精彩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语言语言驾驭能力和技巧。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综合类教育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公共选修课在各高校开设历史并不长,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更是近几年才出现。公共选修课有其现实意义和作用,笔者在长期教学管理过程中调查研究认为,目前公共选修课教学及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与管理。
一、高职院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意义
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高职教育是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兴盛起来的,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专门教育。高职教育是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种类型和层次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也要了解掌握相关学科和不同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时展和社会变迁的需要。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其选课的自由也给予了学生根据自己兴趣构建知识技能结构的自主性,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每个阶段的学习过程都是规定的课程和内容,没有选择的余地。通过公共选修课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单一性教学模式改变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主选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人才培养的差异化。
3.开展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
公共选修课相对于必修课程相对独立,从课程的设置到教学内容与方法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根据社会发展一定时期的热点问题和大学生开展的实际需要开设一些新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综合多专业多学科的知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以灵活运用专题讲座、活动式等形式。公共选修课的相对独立性和灵活性为开展课程和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高职院校在近几年的公共选修课的运行和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修课的质量有待提高
在选修课的设置上,供学生选修的科目太少,一些专业课被搬上了选修课课堂,学生在短短的15周时间内在没有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支持下,要想掌握某一门跨专业跨学科的专业课程,其难度可想而知。由此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听不懂到最后干脆逃课。在教学上,部分教师敷衍了事,有的教师甚至课前不备课,课上信口开河;个别教师为了吸引选课人数,课堂上以播放影碟为主,学生学到的知识很少。
2.选修课开设门类有限
美国高校公共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到50%,而我国高职院校不过几十门甚至十几门。原因之一是一些高职院校缺乏能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优秀教师,特别是跨学科,跨专业的优秀教师。原因之二是部分学校教务部门没有科学合理的设置公共选修课,课程的开设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连续性不强。原因之三是部分学校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造成教师认为公共选修课可有可无。
3.缺乏合适的教材
公共选修课的时效性比较强,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因此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学生在缺少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利用有限的课时记录大量的笔记,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4.学生认识不足
开设公共选修课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而有的学生认识不足,完全为了应付考试修得学分,课堂出勤率不高,上课不专心。
三、提升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高职院校有关领导对公共选修课的认识,教务部门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及学生的需要,指导设置选修课,有的放矢组织教师开出丰富多彩的选修课。
2.鼓励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开设选修课,并聘请校外专家开设选修课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比较了解专业前沿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学术动态,教学效果较好,课程深受广大学生欢迎。聘请校外专家可以将校外好的教学方法带入本校。
3.要注意选修课门类的全面、均衡,适度增加“实用”型公共选修课的数量,以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设置选修课时,要注意学科结构的合理化。美国哈佛大学选修课构成状况是“自然:社科:人文= 29∶31∶40”,学科结构比较合理。各高职院校要不断调整不同类别公共选修课的比例,使其尽量均衡。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与挑战,上岗与就业是学生不得不面临的社会问题,学校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多为学生考虑,加以正确的引导。
4.要加强选修课课程建设、管理与监控。首先从教师抓起,只有高质量的课程,才能吸引学生的选修兴趣。开课前,检查教师的一部分教案,开课后,不定期抽查教师的教案。同时,组织专家,深入课堂听课、评课,进行检查、督导,随时监督公选课的授课质量。组织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测评,并将评课、测评的情况汇编成册,放到校园网上,教师、学生均可以随时查阅到某教师的教学资料。
5.为提高教学效果,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校内讲义、辅导资料和课外读物。对于多轮开设并且生命力强的课程,可以自编一部分高质量的教材。
总之,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有效地开阔了当代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知识面。各高职院校要勇于面对开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课程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生动性。学生要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体系,提升自身素质为目标,认真选好、学好每一门课程。只有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提升教学质量,使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余琼. 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
如今,随着的社会不断发展,虽说国家十分重视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然而地理在农村初中教学中却存在比其他科目更多问题:农村初中班级过大,学生人数多,地理每周课时又少,情感联系由此而减弱。而且,农村初中地理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专职地理教师太少。农村教学设备落后等也是影响地理教学的因素。
一、影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因素
1.学生因素
虽然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教材对学生的要求太高,根据学生的心智特点,初一学经纬网,学生没有形成空间概念;学世界地理,太遥远,地名又太难记;教科书上的内容、图片太少,语言不够活泼;查其他资料,没那个时间和条件,在学习上会遇到很多困难。自主学习无法顺利实现,于是对地理学习不再有兴趣,接着就失去了信心。而且,农村初中班级过大,学生人数多,每个班七、八十个人,每个地理教师至少教六个班级,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因此造成了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后进生进步缓慢。再者,课后与学生沟通的时间也不多,情感联系由此而减弱。
2.教师因素
目前农村地理教师整体素质还是不高。很多教师专业不对口,教师之间的竞争力不强。课前备课不充分,教法落后,能教教材就不错了,用教材教就太为难他们了。在课堂上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活课堂气氛。课后又不及时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甚至说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教研活动是形式上的,教学反思、案例研修是大部分农村中学还未涉及的领域,外出学习的机会少,教学理念难以改变,教学水平难以提高,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3.教学资源的因素
当城市的学校黑板变成了白板,拥有专用的地理教室,谈论遥感影像及数字卫星时,农村中学大部分教师在使用挂图,甚至挂图都没有,更不要说经纬仪、地球公转仪和中国34个省区拼图等。空间立体的东西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学生难以理解。
二、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对策
课堂教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实施有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然而在当前的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上述问题,没能真正做到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力培养的现象。结果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累,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所以,对于农村初中,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自觉地、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提高常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常规课堂教学能真实反映教师的功底、教学的常态、教学的效益。常言道:名师出高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地理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可以包含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如:一些诸如“秦晋之好、黔驴技穷、蜀犬吠日、粤犬吠雪”等成语就包含了语文和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一些古诗词来表达,如在讲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时,教师可以引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讲三峡水流速度快时,教师可以引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会和教师一起感同身受,所以,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如,要能手绘世界轮廓图、中国轮廓图以及其他各种地图等;要经常教学理论
知识。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仔细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大量查阅资料,灵活应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教师应精讲精练。不仅要备教案,还要备学案,以学生为中心。知识讲解要举一反三,化难为易,让学生享受到学地理成功的感受。尽可能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
2.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尽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的资源,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师应自觉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如收集世界地理景观图片、中国地理景观图片等;指导学生用乒乓球等材料做经纬仪模型;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鼓励学生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的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小报,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
其实,农村初中地理的有效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一、善于从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点点滴滴,用之于生活方方面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所以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需要融入到生活,加强对生活的体验。而小学数学是我们学习的基础,其教学生活化顺应社会的要求,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那么,如何将小学数学化抽象的数学为生动有趣的事物,将生活的经验变为课堂,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的魅力,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
(一)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的概念,在小学生的意识里并不明确,对于正处于贪玩、好动的少儿时期的他们来说,由于其逻辑未能力尚未完全开发,当一接触到数学,他们的本能反应大多都是排斥的,不感兴趣的。那么这个时候,如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把数学教学带入到生活中,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数学、喜欢数学呢?
如:在课堂中,如何理解“平均分”,可以用这么一种方式:班级里总共24名学生,每两个人一桌,共12桌。现在老师手里有12块橡皮,每桌分到一块橡皮,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现在每张课桌上都已经有一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橡皮,相对于每桌来说,分的很均匀,那么接下来,要求学生动手实践,将一块橡皮分成两块,分得一样多,最后总结: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从而引出所谓的“平均分”。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配身边的其他东西,像分糖果,分桔子等这些能让小朋友感兴趣的事物,以加深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情景,激发对数学内容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融入生活,强化学习意识
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结合实际生活当中的例子,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教案。而且,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了,就学生而言,因处于更为轻松氛围的时候,所承受压力与负担较小,记忆能力较强,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相对来说更为突出,学习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了各类信息之后展现出来的,由此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很多课本里都会出现一些固定的场景和人物,像是故事似的来演绎一道题目,但这些人和事物毕竟是一动不动的,在这里就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比如,老师正在装修房子,准备铺设地砖,却没主意了,在老师铺设地砖之前大家会给出怎样的建议的呢?接下来大家就会围绕地砖铺设问题进行积极地讨论,当讨论到买多少地砖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要考虑房间的面积,要学着计算面积。算好面积那要怎样选地砖呢?地砖有很多种,形状不一,价格不一,老师可以给出几种较为中意的图形和价格,大家就会开始计算每种不同的情况需要多少地砖,价格又是多少,然后找出最理想的方案,帮助老师解决难题。这么一种方式,会让学生既体会到了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也学到了如何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也会让学生在无形中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激起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三、回归“生活天地”,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也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所以,学以致用才是关键。课堂学习结束后,可以给学生们留一些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如何寻找数学,运用数学。比如,在学习了如何计算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以让学生回家策量一下客厅的周长与面积;学习了各类图表以后,可以组队自选课题,进行调查制成图表,并根据图表进行分析等等。通过这些,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在生活当中存在的意义,主动学习。
四、总结
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研究兴趣,这种把生活融入数学的教学方式,清楚的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接触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但同时又因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从而引起想一探究竟的欲望。
数学源于生活点点滴滴,用之于生活方方面面,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进行无缝对接,有效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朱国峰.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J].数学教学通讯.2013(22).
[2]曹凯华.小学数学知识走向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J].考试周刊.2011(35).
[3];杨丽菲.试论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措施[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0(Z4).
[4]王彩云.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6(27).
[5]李满仓.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执教音乐课《彩云追月》时,我知道班上有很多的留守儿童,于是就让学生聆听音乐,想想远方的亲人,体会歌曲的意境。可能是被音乐感动了,也可能是想到了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大部分的孩子眼里都包含着泪水。
这时,平时不太遵守纪律的男孩东东还在座位上嘻嘻哈哈,他也是一个留守儿童,他难道不想念远方的父母吗?他正游离出课堂,于是我用谈话的方法和同学们聊聊打工在外的父母,这时我看到东东脸上似乎扫过了一丝强装的快乐,我就缓缓走到他跟前,继续说着:“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赚钱,他们吃的、住的都不如家里的好,但是为什么还要出去呢?”教室里安静了下来,一个小手举了起来“为了我能生活的更好”,又一个小手举了起来“爸爸妈妈省吃俭用,每个月都会给我和爷爷奶奶寄东西、寄钱”。“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吗?”班上很多小手都高高的举了起来,这时候我把发言权给了东东,他低着头说:“爸爸妈妈在外面很不容易,我要好好学习。”我摸着他的脑袋对他说:“老师相信你肯定能做到的,跟老师拉钩,每天都和爸爸妈妈打一次电话,告诉他们你在学校的表现和进步,好吗?”停顿了几秒,东东伸出了他的小指和我拉钩了……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备是课堂的基本要求,音乐课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要做好预备工作,包括孩子们可能在课堂发生的事情都要有所设想。这个偏离轨道的小“意外”,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孩子的小意外有可能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也有可能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不曾预约的精彩,也许这份精彩还会延续到课后。
欣赏课中的一次“意外”
执教欣赏课《动物狂欢曲》时,我和孩子们正讨论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这时,两个坐在角落里的男孩正在不停地窃窃私语,于是我轻轻地走了过去问:“请问你们俩刚才在说什么?能告诉老师吗?”两个男孩似乎都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低下头不作声。“哦,我知道了你们是不是在悄悄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我故意放低声音,以神秘的语气问男孩。)两个男孩先是一愣,但立即明白了我的用意,于是点点头,并有些不好意思。“原来你们已经学到我们的前面去了。老师正准备让你们学一学小动物的声音,并且模仿它们进行表演呢。你们能不能给大家示范一下?掌声鼓励一下他们吧。”两位男孩高兴地走到台前,大声地模仿了各种动物的声音,并且结合音乐把动物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他孩子看到他们的表演也很快融入其中,整堂课不仅精彩,而且有趣。
表演中的一次“意外”
在表演舞蹈《雨中花》时,领舞的孩子玲玲有个搬后腿的动作,平时她都能很完美地完成,但在初次登台演出中,她失误了。从舞台上下来,她已经哭得像个泪人了,我摸着她的头说:“没关系,老师相信下次肯定会更好的。”停顿了一会儿,我又问她:“告诉老师,你为什么会失误?是紧张吗?”“嗯!”“不要紧张,就像平时在舞蹈房训练时那样跳就可以了,而且下面观看的人都特别喜欢你们,老师刚在下面都看到了。”玲玲半信半疑地看着我:“真的吗?”“真的,他们都很期待你下一次的表演呢。”安抚完孩子难过的心理后,我认真地说:“知道奥运会上哪些人会拿冠军?是平时最刻苦训练的人,时间花得最多的人。跳舞也是一样,练得越多,出错的概率就会越小,你说对吗?”接下来的舞蹈训练,玲玲都是第一个来舞蹈房,不用我布置,她都会很自觉地一遍又一遍的练习着基本功。
玲玲第二次登台表演了,上台之前我又一次帮她减压,“没事的,就像平时训练一样”,加上她这段时间刻苦的训练,每个动作都非常到位,轮到她搬后腿了,她慢慢地拉住自己的脚后跟,右腿慢慢地由弯变直,左脚稳稳地站在那里,看到了她如此完美的展示,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此时她的笑容比任何一次都要灿烂……失败只是人生道路上最平常的事,面对学生的失败,教师需要适时地引导、鼓励、帮助孩子,让他们走过失败,走向成功。
【关键词】
教育云平台;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基本模式;有效策略
作为一门最活跃、发展迅速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随着现代多媒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该教学模式的提出意味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实现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对教育云平台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该教育改革理念已经成为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指的是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综合应用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资源以及信息方法等,使其能够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从而促进课程的高效实施。自计算机技术被引入到教育系统,其更多发挥的是教育辅助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对教育的作用逐渐上升到基础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机整合,并不是被动的纳入,其要主动适应课程的变革与要求,能够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课程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课程内容能够满足时展的需要,适当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这方面来讲,信息技术能够推动课程改革的革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课程实施变革。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课堂及教材都处于可变位置,传统的教师主体地位大大削弱,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受到了高度关注,其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需要选择课程内容与求教对象,且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知识,提升了学习效率。另外,在教育云平台下,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籍、教材、辅导用书等,更容纳了网络以及音像制品教学资源,丰富了课程资源的内容与形式,与此同时,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学习者、专家等建立密切的交流关系,分享学习心得,及时向他人请教,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作为重要的学习工具与教学工具,信息技术不仅仅要服务信息技术课程,更要与其他课程实现有机结合,促进课程创新、改革。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2.1促进教育教学根本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均属于教育教学范畴,两者在本质上是极为一致的,其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因此,在教育云平台作用下,信息技术要与课程整合相结合,能够真正促进教师教学,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整合要立足于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能够顺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实践要求,于课程整合建立有机联系,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整改,拓宽课程教学范围,进而为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形式提供更多的选择。
2.2保障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对多种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其与课程整合的有机结合,能够充分挖掘教学设备潜力,确保教学质量。以往的教学观念认为,信息技术能够为授课教师与学生交流提供有效的平台,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人员无需重复劳动,教学效率大大提升,教师能够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教学研究与科研工作中。每一类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都有着其相应的作用,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时,要致力于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解决,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学习中面临的难题。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将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承担起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任。
2.3推动学生信息素养的创新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够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指的是其对信息的确认、评价、核实以及综合应用能力。作为一种认知工具,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渠道,推动传统认知工具与课程整合的有机结合。首先,其可以作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筛选所需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应用;其次,在具体的情境探究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对课程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转化,通过多媒体、超文本等形式展现出来,呈现为数字化信息资源,能够促进学生对信息的探索与发现。另外,信息技术还能够作为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媒介。信息技术能够打破传统时间、空间等的限制,确保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良好沟通,能够及时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实现教与学的双向测评。
3、利用教育云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策略
3.1建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体现了现代教育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且也凸显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作用,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现必须由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支撑力量。现代教学理论主要包括认知教学、建构主义以及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例,其便是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下发展而来的,该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知识交流与师生合作的过程,并提出学习者要充分利用教育云平台,搜索所学的各类信息资源,完成知识建构。多媒体技术及信息技术能够创设图文并茂的情境,为学习者提供交互式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从“与课程整合”到“与教学深度融合”,其与教学的关系,从相辅相成的合作,变成了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层次要求更加深入。这里的两个关键词是“融合”和“深度”。所谓“融合”,就是要让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服务于教师、学生,服务于课堂上的教与学和课前课后的评价与交流;所谓“深度”,就是要触及教育教学的深度问题,不仅表现在新技术的运用,而且表现在技术带给教育的新理念和动力。
3.2创建学教并重新型教学结构。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高度重视,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引导与组织作用,使教与学能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教育理念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能够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在学教并重教育理念下,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师的演示教具,其更是促进学生认知功能提升及情感激励的重要途径,利用教育云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并将该理念贯穿到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每一个环节,能够推动现代课程教育改革。
3.3结合学科特点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完全统一的,学科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其整合策略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一般情况下吗,文科侧重于形象思维,教学内容相对直观;理科侧重于抽象思维,教学内容极为抽象,存在大量的逻辑推理,只有准确把握学科特点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可对《数据库基础及应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修改,按照专业、年级分模块选择授课内容,如对于管理类、经济文科类专业可以开设Vis-ualFoxpro数据库与应用课程;对于艺术及新闻传播专业则开设数据库与网站设计课程。目前,教育界提出了研究性教学模式与合作式教学模式,前者强调学生要善于发现,主动探究,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具有价值的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而后者则侧重于学生的团队合作,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互动关系,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3.4建设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育云平台下,必须加强对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建设,构建完善的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教室以及数字化硬件教学环境,学校要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实现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电子教案以及重要章节视频录像的电子化,与此同时建立网络在线考试系统,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检测,定期检验学习成果,另外还要加强对数据与VB程序设计、Access数据库课程网络化建设,为学生搭建有效的教育教学平台与资源平台,促进知识资源的共享。
4、利用教育云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拟达到的教学效果
4.1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现代教育理念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是教师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转变为有效教学工具的过程,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作为一种认知工具,能够在不同学科中得以具体的实践、应用。信息技术与多种教学资源、要素相结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能够改变传统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角色与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高度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承担学习设计者、课堂组织者以及学习指导者角色。
4.2增强学生终身学习态度与能力。在教育云平台支持下,各类学习资料实现了全球共享,尤其是虚拟课堂及学校出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信息时代下,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知识范围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体现了对知识的实践、应用,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逐渐朝着终身教育方向转变,改变了以往传统、刻板的学习模式,学习更为个性化、自主化,能够增强学生对终身学习的认识,从而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4.3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认知方式、学习方式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往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研究式、合作式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摆脱传统教学对课本、教材的过度依赖,利用教育云平台,实现数字资源共享,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能够建立沟通、交流关系,使学习者能够主动发现信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如利用信息化交流工具与他人研讨、交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等。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其满足了信息社会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能够为现代课程教学提供服务,促进现代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必须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充分利用教育云平台,从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以及教育目标等多方面入手,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到实处,推动教育课程优化改革。
作者:肖帅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世界大学城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以<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为例》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可云,何克抗.“设计研究”视角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2(1)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c)-0125-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已被广泛使用。勿庸置疑,多媒体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如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将教学内容的文字、图片,与辅助教学的视频及动画有机组合,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尽显丰富多彩的立体教学效果,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能将听、写、看等多种方式交互,这种模式能刺激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学方法经过长期摸索实践,大浪淘沙,铸就而成,也有其独特的课堂教学魅力。那么今天的教学是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是紧抓着传统教学手段不放?
为摸索培养创新型药学复合型人才的模式,以适应21世纪教育规律,本课题组成员较长时间以来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近5年来实施校级、省级教学改革课题5项,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与经验,与同仁分享。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理论性较高的基础课,是化学和药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是考研必考科目之一,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深入医药、生物、材料、环保、能源、信息等领域,不断孕育着新的生机,但是由于课程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有机化学的知识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掌握其精髓的,知识点的连贯性、分散性,是学生们普遍认为较难掌握的一门课[1-2]。因此有机化学的教学如何面向新世纪,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在课时不断削减的情况下,面向新世纪,保证并提高有机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有机化学大课堂教学中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 有机化学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与不足
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历经长久的传承与经验积累,有着其不可忽视的优势。虽然是靠着教师的口头讲授,黑板板书,学生靠着听讲,记笔记等手段来进行教学,但却给了教师和学生相对较大的自由度,不受固定的教学课件的约束。也正是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有利于教师的因人施教,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创新,利于教师和学生潜能的发挥。而且,由于课程本身的性质特点,在有机化学中有些知识点的讲授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起多媒体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消化。
例如”板书”这一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在讲解重要的反应事例和反应机制时,多媒体界面的频繁更换,有雾里看花的感觉,而教师一笔一划的板书过程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消化和思考知识点,能让学生对有机化学机制的详细步骤,化学键的变化,基团的迁移有更深切的理解。而即使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往往根据教学进程与需要,教师可以临场发挥,板书出课件上没有的例题让学生思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缓解学生看课件引起的视觉疲劳。但是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教师的口头讲解,对于有机化学中的许多内容如分子轨道的动态形成,分子的成键,分子中电子的分布,化合物空间结构等内容,任你讲得天花乱坠,手舞足蹈,学生仍觉得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传统教学无法将动态的微观的世界生动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是它最大的劣势。还有与教学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的工具在传统教学中因场地、器材的缺乏而使用受限。
2 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与误区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有着信息量大,听、说、看多种素材成分结合,省时省力的巨大优势。并且,精美的课件,加上老师精辟深刻的论述分析,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增强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4]。例如,有机化合物复杂的反应历程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 运用多媒体课件和相关的化学结构软件,演示出不可见的化学键与构型变化,能使学生对微观历程有更直接的了解。如大π健的形成、旋光异构体的对映关系,SPn杂化轨道的形成过程等,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分子的结构只能用静态的球棒模型来演示,他们的动态的变化只能凭借教师讲解以及同学们凭空想象。现在我们则利用多种化学软件来演示这些内容,让学生能在三维空间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子模型,在旋转和翻滚的动态分子模型中深入了解分子的空间结构特征与成键状况,这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则可迎刃而解。因此,在教学时数缩减,而信息量大增的趋势下要有效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通过各种媒体手段的应用,将有机化学内容进行模拟仿真、创设情景,终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
但是多媒体的有机化学教学也存在不足。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学生有时候比较排斥老师采用多媒体上有机化学课。一是使用多媒体时,一节课讲授内容较多,将许多重要的反应或实例一带而过有走马观花之嫌,很难突出重点;二是使用多媒体,学生用心听老师讲解知识点,而加之大量信息大,怕有疏漏,势必没有充足的时间写笔记,一节课下来可能回忆不起到底学到了什么;三是由于多媒体界面的频繁更替,过多动画、过于丰富的色彩变化,使得学生眼花缭乱反而扰乱了他们的思路。
另外,我们有些教师对多媒体产生了极强的依赖。课件一旦制作完成,便一劳永逸。从此再不备课,每次上课不用带教材与教案,看着电脑屏幕念一遍教学内容就算完事;数年不更新课件;从此不用研究教学方法,上课时坐在电脑前,低头看屏幕,把课件内容一字不漏读一遍即可;课堂上再不和学生交流,没有任何板书;久而久之,学生听课就象听催眠曲,这样的课堂教学谈何教学质量?谈何教学效率?而更甚者出现了在突然停电,电脑无法使用的情况下理不清教学内容,画不出结构式,写不清反应机制,板书也是没有头绪,竟然无法授课的现象!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必需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有效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必需有机结合传统教学,才能相得益彰,有效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对此,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共享:
首先,作为教师,在上课时要保持较好的形象,要面对学生讲授,和学生有目光的交流和语言的交流,不要坐在电脑前低头念书。其二,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有直接接触,要有感情交流,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富有激情的言语,把传统教学的魅力充分展示,起到教学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寓学寓乐之中。其三,教师要根据各自的教学思路,适当改变多媒体课件的教学顺序,因此对课件要非常熟悉,加强课件的互动性;其四,要做到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法的各自优势,在不同教学内容上自由切换教学方式,相互补充不足,相得益彰。例如对于反应定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等静态的内容尽可能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省时省力又美观;对于反应的机制,则在屏幕上除了动态展示之外,关键步骤应当用粉笔在黑板上更为详细地分解讲述,这样两种方法相得益彰,更利于学生对于难点的理解。为了扩展学生思路,在讲完某个内容之后,可以把联系密切的前后知识点作一些临时的总结与回顾,这样在黑板上临时写出几个例题让学生思考,有利于真实的前后贯通,举一反三。教师就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其五,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邮件等,把研究型学习引入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可以设置相应的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数据库寻找相关信息和文献,了解有机化学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加深对有机化学的了解与应用,并可以建立学习的网络平台,在线答疑等等,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氛围。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较大优势,但多媒体技术无论其多么高明,并不能替代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 如果使用不当,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这两种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佳。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效提高有机化学的课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高巍. 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平衡[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162.
[2]杜彩云,蔡冬梅,孟媛. 多媒体课件在农科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3):55-57.
收稿日期:2006―05―08
作者简介:许彩云(1977-),女,汉族,安徽太和人,江苏南通大学文学院行政秘书,本科,主要从事:办公室工作和成教工作。
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共同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工作的压力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那些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涌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洪流中。成人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自身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对人才质量及人才层次的培养,是衡量整个国民素质好坏的主要依据。
一、当前我国成人教育存在的弊端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需求,普通高校的扩招,成人教育,特别是专科、本科的成人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其中专科已走向日益瓦解的边缘。成人教育生源不足,办学形式化,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学校以盈利为目的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一些学校为了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把创收放在第一位,把教育管理作为“副业”来抓,办学思想不端正。近两年来,一些省份的成人高考专科分数线已下滑到150分(总分450分),以百分制来计算平均每门课和33分;本科分数线部分高校也下滑到220分(总分450分),这样连年降低分数线的目的是什么呢?无非是便于招生更多的生源,增加收入,创造更多的财富。其次,办校方从各个方面作宣传,夸大其词,更有甚者与下面小学乃至私人联合办学,不管他们有没有办学条件和资历,只要能招收到学生就可“联合办学”。以盈利为目的,把成人教育商业化。
2.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现实社会中,学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工作、职称、地位等,这使得成人学习的目标只是为了片面的提高学历而形成“功利主义”。成教生不仅只是一个学生,他们大都在社会上还担任另一个角色。这使得一部分人不能转换他们的定位,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他们上课只是为了应付,有的甚至不来听课,考试了,给老师套近乎,请老师吃饭,有的班级集体给任课老师送“红包”,要老师画考试范围等,学习无一点积极性可言。
3.管理不够严谨,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普通高校一般把师资队伍、办学资金、教学评估等方面都放在普通高等教育上,成人教育这一块管理比较松散。教师教学水分大,教学不按教学计划走,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更有甚者,一本教案用上十几年不更新;学生上课来去自如,课堂上接听电话等现象普遍存在;缺课、漏课无人问津,考试时考场纪律不严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4.社会认可度不高
虽然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都是国家承认学历,原则上同等待遇,而事实上,成人教育无法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抗衡。成人教育入学、教学、毕业等标准远低于普通高等教育,而且是其标准越来越低,其质量也就难以保证,其社会认可度也就越来越低。在求职过程中,一般用人单位只看第一学历或最高学历,对函授、业余等毕业的专科、本科的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这种成人教育只能作为在职人员评职称、晋级等需要的一张纸文凭。
二、重视和加强成人教育的对策
面对我国当前成人教育种种令人深忧的问题,提高成人教学质量的管理水平,确保人才质量是解决目前我国成人教育的迫切需要。
1.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完善的教学制度
当前成人教育应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加大力度对成人教育统一有效的领导,建立健康的教学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责任落实到人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结构不断地调整,在不断地改进教学机制的同时,应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以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行各业的人才,使之健康有序的发展。
2.结合社会需要,实行教学改革
针对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重理论培养而轻能力培养的现实状况,成人教育应加强认知实践培养,注重成教学员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和学习热情,实行教学改革。比如,针对成人函授教育集中教学,有的学员由于工作需要不能坚持上课的特点,学校可以采用学分制,允许学员采用多种学习形式以修满学分为标准,这样就解决了工学矛盾问题等。
3.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保障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优化教师队伍。成人教育不像普通高等教育,成教学员每节课都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上课的,要使他们每节课都有收获,有所值,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一定要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因此要培养选配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态度认真,最好能熟悉成人教育规律和特点的优秀教师。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学生的危机感,建立淘汰制
为确保教学质量,学校主管部门应组织教学检查,一方面检查教师的执教情况,另一方面检查学生的到课情况,坚持每日点名制度,确保出勤率。严格考场纪律,严肃考风,使考试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对缺课严重,考试作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进行淘汰――延缓毕业或不予毕业。以增强学员的迫切感和危机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
5.提高成人教育的含金量,以确保社会地位
成人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在就业问题上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不容置疑的社会事实。但导致其被社会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成人教育自身发展的不完善和教学质量不高。所以要解决这一根本原因就是加强自身的管理,提高成人教育的含金量。当前社会是一个重文凭更重水平,重学历更重能力的社会,因此成人教育一定要狠抓质量与效益,树立成人教育良好的信誉。让事实证明成人教育毕业的学生不逊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的学生。
总之,为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成人教育的管理,狠抓成人教学质量,培养造就合格人才,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推动社会的发展的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