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3 23:52: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计算机技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邦政府一直是计算机技术的强有力支持者。按1995年不变价计算,1976-1995年间,联邦政府对计算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由1.8亿美元增加到9.6亿美元,增长了5倍。其中,基础研究投入由6500万美元增加到2.65亿美元;应用研究投入由1.16亿美元增加到7亿美元。联邦政府资助中约35-45%投向大学,其余55-65%投向政府实验室和产业界;政府基础研究资金的70%投向大学。联邦政府还对其他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研究给予资助。联邦政府对与计算机研究相关的其他技术和电子工程研究方面的投入由1972年的不到10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7亿美元,占联邦总投入的比重由5%增至7%。
联邦政府从其职能出发决定资助方向,政府资金主要投向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点支持长期的基础性研究
美国政府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基础性研究的主要特点,一是其效益往往在短期内无法显现出来,风险较大。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初期,企业没有实力进行这样的研究工作;二是其应用领域往往比较广泛,一家公司无法完全利用,而且又无力阻止竞争者利用其研究成果。因此,产业界较少对长期基础性研究进行投资。
美国联邦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长期基础性研究的资助项目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政府资助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开始于70年代早期,直到1997年才研制出能够成功识别持续性语音的个人电脑。与此相似的是,国防基金从60年代就开始资助可用于三维图像的基础性系统研究,直到90年代才形成消费性产品。尽管这项成果在高性能仪器中早已开始应用,但近些年才广泛应用于医疗、娱乐及国防产业。
(二)资助计算机研究的基础设施
联邦政府在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美国发展计算机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1.为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力资源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培养了一大批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和优秀研究人员,为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人才。国家科学基金的数据表明,1985-1996年间,获得联邦资金资助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比例从14%增加到20%。联邦政府对研究生的资助主要采取助教奖学金的形式,助教奖学金占总资助额的75%以上。1985年到1995年,全国最好的计算机系里,如MIT、卡内基·梅隆、加利弗尼亚大学勃克力分校等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中约有56%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资助,其中一半是助教奖学金。1997年,斯坦福大学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专业27%的研究生获得联邦政府资助,50-60%的博士得到资助。同时,政府资助的一些大型研究项目还培养了一批学术带头人。
2.为大学教育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设备和设施
配备和维护研究的硬件设备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一般的大学很难筹集到这笔资金。联邦政
府采取多种形式来支持大学购买计算机设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大学教学提供计算机设备;另一种是通过资助特定研究项目为大学提供精良设备。
联邦政府在支持大学研究设备方面的主要贡献,一是支持建立大学计算中心,资助大学计算机系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NSF”)于1956年就开始了为大学提供普通教学和研究用计算机的资助计划。该计划每年提供的资助金额增长很快,1958-1970年间,共资助了66,00万美元。60年代,国防部高级项目处(以下简称“DARPA”)重点资助了少数几个基础好的大学计算机系(如MIT,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开展专门项目研究,资助项目的大部分资金用来采购设备。据估计,60年代,全美大学中约一半的计算设备是由政府机构资助提供。1981-1995年间,联邦政府资助了计算机科学系研究设备采购的65%,1985年高达83%。在电子工程方面,联邦政府的设备资助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1982年为75%,1995年为60%。NSF启动了两套专门为计算机科学系提供设备的计划:计算机研究设备计划和一个更加广泛的协作实验研究计划。
二是研制高性能计算设备和建设网络设施。8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了IBM701等高性能计算机
的研制,造出了供研究人员进行各种研究使用的大型计算机系统。1985年,NSF启动了一项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的计划,资助建立了5个全国范围的计算机中心,为那些不能在普通计算机上进行的高级的、运算复杂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后来,这些中心成为高性能计算机的早期试验场,还对一些计算机科学系的教学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这项计划还带动州、私人部门出资在其他大学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政府加大对网络设施的资助力度。1973年起,NSF着手进行一项科学网络的计划,每年提供60万美元到75万美元为大学的研究人员建立计算机网络。
(三)支持利用高新技术的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联邦政府有效资助了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项目。DARPA支持了计算机间相互联结的分批转换网络(ARPANET)的研究项目。这项研究促进了有关入网协议、分批转换及路线安排等项研究。同时也推进了对大型网络管理模式的开发研究,如,域名系统及开发电子邮件等。DARPA的研究成果显示了大型分批转换网络的价值,促进了其他网络的开发。NSF网络的建立形成了网络的基础。政府通过资助大型高新技术应用系统的开发,把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者汇聚起来共同建立共用的实验室,交流思想,从而创造出一支有能力最终推动技术发展的研究力量。如,50年代的SAGE项目组织了来自MIT、IBM及其它研究实验室的研究者,整个项目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创新思想,目前在计算机行业已经获得广泛认可的想法都是当时提出来的。许多计算机行业中的先驱人物也从50-60年代的控制计算机系统(SAGE)项目中获得了经验,后来这些人在代表着计算机及通讯事业新兴的公司及实验室中工作。SAGE的影响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才逐步显现出来。
构造大型应用系统的实践表明,有些研究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某一项技术的创新,而是导致开发与技术推广。应用开发是对已经研究出来的技术进行分析和合理组合,形成新的应用系统。如,建立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项目就是把电子通讯系统的原理应用到ARPANET项目开发中,形成了网络技术的基础。
(四)对产业技术的早期资助
20世纪50年代,联邦政府资助了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的研究。那时,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
开发的资助超过工业界R&D投入的3倍,几乎覆盖了整个计算机界的研究与开发。直到1963年,政府还资助着IBM计算机R&D的35%,Burroughs公司的50%,Control-Data公司的40%。从60年代末开始,因为整个计算机行业快速发展,政府对计算机R&D资助的比例急剧下降。直到7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仅占计算机R&D投入的25%,1979年达到战后的最低点15%。随着新项目的启动和里根执政时期的国防建设,1983年,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的资助比例又有回升,约占20%。
美国政府对产业界的资助重点放在推动技术商业化方面。一是对产业界早期研究的资助。政府对企业实验室提出的一些有市场前景的技术给予资助,将其推向商业化。例如,IBM最先提出了相关性数据库的构想,但IBM考虑到这项技术构想可能对自己已经成熟的产品造成潜在的竞争威胁,没有继续进行商业化研究开发投入。而NSF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对这一构想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推向商业化;二是支持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有些研究开发具有商业价值,但属于共性技术,单个企业难以研究开发,或者企业担心难以控制竞争者使用技术成果。IBM最先开发了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但直到DARPA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及斯坦福大学进行深入研究时,RISC才实现了商业化。该研究是作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项目的一部分来进行的。后来许多公司把以RISC为基础的产品引入了市场领域。
(五)联邦政府的资助对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据统计,1993至1994年间,美国全国共批准了1619项与计算机产业有关的专利。尽管这些专利的所有者75%是美国企业,但它们所引用的论文大部分是由大学或政府的研究人员撰写的。在按资助来源分类统计的论文中,51%的资助来自于联邦政府,37%来自产业界的资助。政府资助中NSF占22%,DARPA占6%。尽管这些数据仅限于两年的专利统计,但反映出联邦所资助的项目,特别是在大学里进行的资助研究,推动了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创新。
二、美国政府在计算机产业技术发展各阶段中的主要作用
政府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随计算机产业成长和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一)50年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用户和资助者
在1960年以前,美国政府作为用户和资助者,主导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这一期间,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主要出于国防需要,资助面比较窄,重点是对技术本身的试验,而且没有一个系统的长期战略计划。但是,这一时期的政府资助项目尝试了不同类型的资助机制,对私营部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50年代,几个主要计算机公司的R&D都得到过联邦政府的各种形式的资助。例如,在IBM公司的R&D投入中,政府合同资助投入占50%以上,直到1963年还有35%。联邦政府不仅在资金上对私营部门提供资助,而且从项目设计、技术思路、人力资源等方面提供了支持。资助的项目涉及到有关国家安全、人力资源培养等各方面,还包括一些综合性、高投入、不确定性大、具有长期影响的技术开发项目。政府资助的许多项目研究出了设备的原型,在这些原型基础上,研究人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二)60-70年代——技术扩散和产业增长阶段,政府扶持的重点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
60年代初期,美国的计算机行业开始商业化,可以独立于政府的资助和采购,全国出现了几个大型的计算机公司。这些大型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且有能力自己研究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而促进了计算机产业的商业化。如,IBM公司与美国航空公司在部分采用军事指挥和SAGE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计算机订票系统(SABRE系统)。计算机定票系统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计算机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产业界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出现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几个重要学校的计算机系已经成立。
随着计算机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政府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由于计算机产业界对R&D的投入增加,尽管政府资助产业界的绝对数额还在上升,但比例却急剧下降。
(三)80-90年代——计算机产业成熟阶段,政府积极组织和支持联合研究开发
随着产业界增加对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政府资助所占比例开始下降。80年代初期,日本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存储器等技术开发,使美国的计算机产业感到了竞争威胁。同时,美国半导体生产设备的国际市场份额从75%下降到了40%。“增强竞争力”成了美国80年代技术政策的关键字眼,国内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的呼声提高。同时,大学与实业界开始以合资、协议等方式进行合作,或组织行业协会抵制来自日本的威胁。
为了提高美国计算机产业的竞争力,使其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联邦政府不仅继续支持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而且调整了支持重点和资助方式。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支持各界联合开发,通过支持行业协会等一些新机构,组织和促进产业界联合开发。1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案从不信任法案中把研究协会的名字去掉了,从而使研究协会的合作合法化。政府支持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SEMATECH)等行业性组织机构,发挥其在计算机技术联合开发中的组织作用。那一时期,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和高性能计算机研究所等受到政府资助的行业性机构,成为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和政策议程的主导者。
90年代,政府一方面对现存的政府所有的成熟的计算机基础设施实现商业化和私有化;另一
方面又开始资助新的更高层次的技术研究。如,NSF于1992年将其互联网向商业应用开放之后,又于1995年成功地把NSF的互联网推向私有化。与此同时,NSF和其他联邦机构还在继续进行下一代互联网(NGI)的开发与扩展工作,计划将互联网的数据传输速度提高100倍。NGI计划将建立一个试验性的、范围广阔的、可升级的测试系统,用以开发那些对国家至关重要的网络应用技术,如国防和医疗等。
三、几点启示
美国政府资助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政府职能明确
在美国的计算机革命中,政府、产业界和学校起了不同的作用。政府主要引导大学和产业界研究机构的研究,特别在建立前沿研究需要的实物基础设施,培养大学生、研究生和技术队伍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尽管有些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公司,如AT&T、IBM、微软和英特尔等在基础研究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大公司更倾向投资于与其发展目标及产品开发有紧密联系的研究项目。而政府则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应用前途广泛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计算机产业从幼稚产业发展为成熟产业,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50年代的用户和资助者,60-70年代的资助基础研究和培养人才,到80-90年代的合作者。资助机构和管理也从分散、无战略计划逐步发展到由专门机构统一协调。
(二)资助来源多元化和机制多样化,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
联邦政府对于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工程技术的资助主要是通过几个机构来完成的。例如国防部、国家科学基金、国家航空航天部、能源部及国家健康机构。这些机构的特点是,专业技术能力比较强,机构内部有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有些机构本身就是国家研究机构。除国家科学基金外,这些机构大都是计算机技术的直接需求和应用方,经常根据部门自身的需要资助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
多元化的优点,一是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多样性。由于计算机技术是工具性技术,各个领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每一个机构都有各自的资助重点及资助方式,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多样化发展;二是提供多种潜在的支持,增加了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选择余地,有利于竞争;三是研究成果可以在不同的机构间转移,形成广泛的用途,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利用效率。
(三)加强统一协调
尽管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计划是由专业管理部门分别执行的,但是,随着计算机产业的成熟和资助规模的扩大,各专业管理部门和联邦政府不断加强对计算机资助项目计划的统一协调和战略规划。60年代以前,军方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是根据各军兵种自己的需求分散进行的。60年代初,国防部成立了高级研究项目处,并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协调军方各部门的长期战略性资助计划,实行统一管理。
9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设置计算机、信息和通讯委员会,该机构通过下级委员
会,协调12个政府部门或机构的有关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R&D项目,并重点组织实施了5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项目计划。
这种体制即发挥了专业机构的积极性和技术特长,又加强了统一协调,避免重复研究和
分散竞争资源的局面,提高了政府资助的整体效果。
(四)以多种方式支持计算机技术
除了资助研究开发以外,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市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是高新技术的最大用户,政府采购为高新技术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从半导体到超级计算机,在许多领域中,政府创造了计算机及其技术的市场,促进新技术的标准化和核心技术在计算机行业的推广。例如,联邦政府为阿波罗号航天飞机采购的集成电路以及国防部的洲际弹道导弹项目都对集成电路生产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一种刺激。为开发核武器,能源部及其前身机构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驱动了早期超级计算机市场的形成。美国政府的统计体系也是早期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大用户。在软件方面,通过建立联邦数据处理标准,联邦政府促使市场向“美国国家标准机构”制定的COBOL(面向商用的通用计算机语言)不断靠近;为使FORTRAN程序语言扩展应用于并联计算机,政府资助了高级FORTRAN论坛项目。
反垄断诉讼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1952年出现了针对IBM的反垄断诉讼案,要求IBM公司出卖或出租其设备,以帮助其它公司进入这一商业领域。同时要求IBM公司对其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所有有关信息处理设备的现有及未来专利实施许可制度,并规定了许可的比率。“司法部反垄断部门”的负责人认为,IBM诉讼案是“开放电子领域的一个进步”,为其他公司进入计算机行业打开了方便之门。
(五)保持战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2通信技术概述
在当前的通信业中,业务类型比较多,通信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就其本质,仍是对信息时间和空间的转移的追求,也就是说,把不同形式的信息通过网络,快速、准确地进行传送。(1)根据通信产业的不断发展,其包含诸多业务类型,通信手段和方式呈现不断的更新和完善。通信技术的目标就是将信息进行原始的传输和转移,也就是说,借助通信手段,网络作为传播的途径,实现信息准确、迅速、可靠地传递。(2)当前,通信技术发展不断进行更新和升级,主要是针对数据传输的信道、传输技术以及传输的全方位进行改进。在数据传输的信道方面,主要是开发和研究了多种信道类型,拓展了光纤、微波信道以及卫星通信等多种渠道;针对数据传输技术,主要开发和应用了数据交换技术、频带传输以及数据通信网等技术;另外,多媒体技术彰显优势,移动和数字通信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3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
3.1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的表现
信息技术发展主要借助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来实现,使计算机技术进步,引起了通信技术的飞跃,人们所享受到的通信业务更加丰富,品质更加高端。计算机通信技术计算机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统一。在这一研究领域,主要的技术热点是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两种。计算机通信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是数据,因此,也被称为数据通信。信息存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文本、表格、图像以及语音等。这些信息要以数据的形式进行呈现,也就实现了计算机通信的目的。如果通信的距离短,只需要借助电缆,将设备端口进行连接,实现通信的目的;如果距离较大,要在计算机通信网络的整个系统中,将计算机与通信设备进行连接,利用不同媒介,达到数据信息的输送。计算机通信的形成实现了用户之间信息的分享,最大发挥每台计算机的利用率,通信的变通性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信息技术对于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不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现代信息技术集合了多种高科技技术,充分体现了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例如,计算机技术与电信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对图像、信号等信息的获取,同时进行及时的分类和有针对性的处理,满足整个社会不同领域的需求。同时,信息技术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信息产业逐渐跃居全球规模最大的产业类型,影响着诸多领域的发展速度。蓝牙技术蓝牙技术是通信与计算机技术融合的重要体现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实现了小范围内的无线连接,传输的内容上文件、信息和数据,不需要耗费过高成本。同时,蓝牙技术能够实现一点对多点数据的传输,操作简单,效率较高。蓝牙技术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专用IC和通信协议栈,而基带处理和射频模块构成了专用性的蓝牙,是蓝牙的硬件部分,也就是发挥接收装置的作用。蓝牙的核心协议主要有RFCOMM、SDP等,主要用于主机或者处理器上,实行对设备的确认和安全处理。当前,蓝牙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手机和电脑上,很多企业参与相关组织,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蓝牙技术正在逐步向计算机、电信等多个领域扩展,是通信领域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实时远程通信在无线或者有线方式的应用下,将终端连接成为一个网络结构,使得信息传输的范围被扩大,尤其是无线通信技术,能够弥补有线的不足,在一些难以达到通讯的地方建立网络系统。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采用多媒体形式的通信技术,主要的控制核心为计算机,运行手段比较多,能够达到多媒体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传输。多媒体通信突破了原有信息类型的局限,实现数据通信的统一化,为相关领域的相关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如远程教育等。数据库计算机通信技术所形成的数据库系统的内容更加广泛、结构更加灵活,呈分布式,能够将不同的管理项目进行有机的整合,同时体现一定的规则性,排列有序,条理清晰地表现在数据库的平台之上,提高了数量管理的效率,同时对办公条件进行协调和处理。
3.2现代计算机通信的优势
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迅速的信息传达服务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计算机形成网络模式,在其内部各个终端实现数据的传达,打破原有设备信息处理的局限,传递的质量和效率得以提升。应用的领域更加广对于计算机通信技术,其对网络资源的处理和使用为企业的发展策略提供依据,实现决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同时,在办公系统中的应用,使得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得以提升,实现资源在不同领域内的共享。通信服务的安全性提高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融合,使得对信息的处理和保存使用了加密的技术,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同时,强化了编码技术使得数据通信服务的精确性,整体上提高了服务的优质性。
4对未来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的展望
在未来,计算机通信技术会在更加广泛的领域里应用,工作效率被极大地提升,增强了各自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同时,随着计算机硬件性能的不断提高、各种类型软件的不断开发以及通信技术本身的不断更新,未来计算机通信会趋向三网融合,数据通信的速率将更快、数据的传输更加稳定和可靠。根据社会需要,加快数据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同时,内容丰富的软件系统的开发,使得资源能够在不同行业、领域内实现共享,计算机通信的综合功能更加强大。
2计算机技术同信息技术手段联用
信息技术手段主要为多重处理以及管理信息手段的统称,通常广泛的应用于计算机信息体系、工具软件、通信技术规划、设计安装以及计算机科技之中。信息技术具体的构成内容包括通信技术、计算机以及传感技术。其中每一类技术均会在不一样的领域之中承担重要任务、发挥应有作用。伴随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一种或几种单独的功能已无法符合现代社会发展以及大众不断变化的丰富需要,因而,计算机技术手段以及信息技术的联用,完成了以上不同层面的有效配合以及全面整合,具备多元化应用功能,渐渐变成了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
2.1计算机技术同传感技术联用
传感技术为一类极为重要的现代科技手段,目前被广泛用于较多领域之中。通常,传感器包含较多类别,其具体的工作原理也不尽一样,且各个领域之中,需要的传感器应用功能不尽相同。传感器作为一类极为重要的检测系统装置,内部涵盖了多重敏感原件,因此在实践应用阶段中,应确保其可靠稳定性,方能为应用体系提供更为精准全面的信息数据。总体来讲,传感技术重要功能在于将检测数据信息依据相应的规律转变成为用户所需的信息数据,从而完成相应的处置、交换以及选择。一般情况下,应用传感技术具体的工作内容涵盖对信息数据的辨别、查找、设计规划以及应对处理、综合评估、系统测试与研究开发等。计算机技术手段同传感技术实现联用,可完成数据信息的一体化采集以及操控处理,传感技术针对用户不同需要,对检测对象各类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并选择捕捉到真正有价值的数据资源,而后通过计算机技术对该类信息资源完成综合分析以及应对处理,并存储至计算机系统数据库之中。这样用户便可实时查询以及应用该类数据资源,可显著提升其综合应用效率。
1.1计算机通信技术在计费系统领域的应用计算机系统在计费系统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由于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是不开成本与收益的,而这其中就要需日常的收支进行详细统计。计算机通信技术被利用最为广泛的行业主要是财务行业、金融行业、通信行业。例如:在企业的日常账目管理系统当中经常会开发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系统,其能够有效的将企业最基层所开发的业务处理系统的数据进行收集。再例如,移动通信公司的主体是应用其自主研发的叫做“ACS”的系统。这一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的J2EE技术和共同的对象的请求的一种结构技术。它能够实现更加清晰和快速的通信漫游清算,从而能够确保整个通信服务网络顺畅运作。
1.2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多个方面,例如:经理决策系统,事务处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的开发和研制都离不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支持。计算机通信技术通过将信息进行互助传递实现了这些系统的工作,通过高频率的接受、分析、反馈达到了这些系统设计的初衷。再例如:目录搜索方式的代表为雅虎和搜狐网络公司,它通过对web网站的实施分类和分级的处置,位于数据库系统之中依据内容的不相同对之各个网络的页面进来简要描绘,从而使得关键字以及分类信息能够实现出一个良好匹配。
1.3计算机通信技术在客户管理领域的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在客户管理领域应用的也非常广泛,最为常见的就是移动、联通、电信的网上营业平台。例如,3G无线通信系统技术同上两代差别在于数据传输以及声音处理传递速率实现了显著的提升。ARM这种处理器让移动终端研发的丰富应用得以实现。另外,其借助嵌入电脑Windows操作系统和手机的安卓系统,让其能够进一步令手机终端走向智能化、科技化、现代化方,为3G通信乃至4G通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当代计算机通信技术已经不再高深,并根植于千家万户被更多的日常消费者所广泛利用。
2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计算机技术比较强大功能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说处于计算机技术的核心位置。计算机对信息的“收集”、“计算”和“处理”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如此,还有一定的智能的自动筛选功能,使使用者能够更加方便快速的查到自己所需要的数据,计算机的实用功能更加显着。储存功能也是计算机技术的数据处理功能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使用者将能够用到的数据存入计算机中,此数据就能够在计算机中永久的保存。使用者一旦想要应用它们,可以很方便的将它们调出来,这样使用者就可以更好的进行工作。不仅如此,使用者还可以以自己的想法为出发点来进行计算机的程序输入,以自己的需要来编辑代码程序,进行计算机的输入还要选择执行命令,计算机就可以依据程序的设定对数据进行自动操作处理。所以拥有了数据处理功能,计算机除了可以满足使用者的使用要求,企业的工作也更加方便、系统,可以说我们进入了真正的信息化社会。
3网络运用
计算机之所以能够在我国得到大面积的应用,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拥有着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现在已经成为了人们广泛使用的日常工具了,可以说每个人在生产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互联网,普及之广可见一斑。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的推动下,互联网的数据传输效率越来越高,互联网应该是计算机技术的延伸或升华。现在我们只要简单的输入一个网址就可以知道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的要问,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想了解任何一个行业的信息,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的信息,市场的距离缩短了,各个行业间不但有竞争,更多的是发展的机遇,企业可以在互联网的交流中不断成长,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有一个行业在悄然发展,那就是电子商务。在互联网开放的运作下,通过服务器来实现不见面而进行的一种商业贸易就是电子商务,也有的人叫做“网上购物”或“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上的运用。
4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具体的联用方式
我国现如今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到处都有信息技术的影子。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没有联用的时候,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各自是一个体系,相互之间鲜有联系。但是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将两者的距离逐步缩小了,很多计算机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单凭计算机技术或信息技术是无法有效解决的,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最终解决,基于此,就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怎样才能很好的联用,这样才能有助于解决问题。总而言之,计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联用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问题要想得到良好的解决,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信息技术所涵盖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文章将就通信技术与传感技术进行重点分析,重点探讨它们和计算机技术的联用。
4.1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联用
通信技术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中最为关键的技术,核心位置不可替代,也是不容置疑的。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是通信技术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上两者是有所区分的。有线通信技术一直在通信技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无线通信技术的需求量逐渐增大,究其原因是无线通信技术所拥有的方便、快捷的优势。
4.2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的联用
2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联用分析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它包括多种技术内容,最主要的有计算机、通信与传感技术,它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但是往往利用单一技术收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这就需要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实现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用,将计算机、通信以及传感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才能是最大程度数据传播,应该按照以下两个步骤来进行:首先,从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出发,实现二者的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无线点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各种领域中,因其具有时空广阔的传输范围,且传输数据的安全性也较高,是目前军用设备的首选。实现计算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联用,可以提高计算机中的数据传输效率,并增加其安全性,在对短时间内,实现最高效、最安全的数据传输,并准确的将信息内容传递给不同的用户。实现联用模式,可以增加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并在基础安全性能上提高其安全性与可靠性。其次,以传感技术为基础,实现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用。利用数据信息源,获取信息源中的数据资料,并借助传感技术对用户所需要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利用传感技术实现与计算技术的联用,可以完成信息产业的革新,建立在此两种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联用模式,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其中,传感技术是完成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再利用计算机来对信息技术进行处理与存储,这样就可以实现数据的汇编与计算。
2提高计算机编程能力,以实现高精度的数控加工和自动化控制
对于理工实力较高的高等院校,不管是师资、生源,还是相关的设备,都具备较强的优势,是可以很好地开展,与工业相关的计算机编程教学,以实现工业的自动化。计算机的编程技术,对数控加工很重要,也只有应用它,才能实现加工的高精度性。数控加工,主要分为平面加工和曲面立体加工。平面加工的编程技术含量不高,也就是在机床上的X轴和Y轴,来回走刀,这可以手动进行编程;但是曲面立体加工,尤其是复合曲面的加工,就不一样了,它主要是在机床上的x轴,Y轴和z轴上,进行立体似地走刀,必须用到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制造模块。比如生活上各式各样的汽车及其部件的曲面造型,是比较美观的,它们是通过立体数控,加工成冷冲模的凹凸模,或者加工成注塑模的凹凸模,而这样凹凸模的接触面或者间隙面的形状,和实物是一致的,企业在生产中,将这样的凹凸模,投入生产线,进行成批加工制造,得出高精度的汽车及其部件的曲面造型。那么具体用什么计算机辅助软件,才比较合适呢?在中国的珠三角工业地区,其数控模块的软件常以uGNx和Master(八Nl为主,这两个软件的曲面立体造型功能和曲面立体数控功能,结合得比较好,具体是将其曲面立体造型转为数控编程代码,再把数控编程代码输入数控机床,以实现模拟到现实的加工。问题是,在UGNX或MastelC入Nl里,怎样设计,才得出很好的编程代码,对编程代码,如何进行优化,才实现很好的加工,这就关系到设计人员的编程技术。由此可见,数控编程,可以说是机床加工的灵魂。计算机的编程技术,对自动化控制也很重要,也只有应用它,才能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在大型企业里,自动化生产比较常见,多用于生产线上机械自动包装或机械自动装配,其机械自动运作,可通过编码器、数字控制(可编程序的NC)、动力负载控制(可编程序的PLC)、马达、机械传递机构等技术来完成。这样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日益显得完善,如现在的一些大型企业,研究出的工业机器人,呈现多工种化,可代替大量的人为劳动力,其作业中,抗疲劳性、快速性和质量性,是令人赞叹不己的,这将极大地提高其企业的生产能力,或许,这就是未来大工业时代白勺主流。如果把机械的自动化控制生产,比作一个生产工人,那么,编程技术就相当这个生产工人的大脑,由此可见,编程技术的地位是非常的重要。所以,提高该计算机的编程能力,有助于数控加工的高精度化和机械控制的自动化,以实现产品生产加工的高质量性和快速性的目标。
2系统硬件
2.1硬件选型
根据工艺要求,系统点数如附表所示。
该控制系统的总点数为136点。
2.2系统硬件配置
本控制系统由1个过程站、2个工程师/操作员站组成,配置图如图1所示。
各个站之间的数据交换是这样实现的:
现场采集的数据通过信号线送到DCS的模块,模块进行转换后,直接或通过DiginetP送到处理器里,处理器就根据编制的程序对信号进行处理,并且将数据通过DiginetS送到工程师/操作员站上进行显示,操作员在监控画面上启停设备或调节阀门,这些数据就通过送到处理器里,处理器根据程序处理后,将其直接或通过DiginetP送到输出模块,控制现场设备。
过程站采用了处理器和电源冗余,即为系统配置了2块处理器,平时正常运行时,一个处于运行状态,一个处于热备状态。
过程控制网络DiginetS也采用了冗余配置。通过2个集线器HUB,操作站和工程师站上的各2个以太网卡及4条双绞线构成两个互为冗余的以太网络。只要4条双绞线中的任何一条能够保证工作正常,就可以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打印机用于打印报表。
3软件编制
Freelance2000系统是一个紧凑型的计算机系统,它将DCS技术和PLC技术集于一身,既可以进行复杂的仪控,又可以进行常规的电气控制。
编制的步骤:
(1)项目树组态
组态整个项目树所管理的PS(过程站)、OS(操作站),即整个系统所配置的过程站和操作站,并组态好每个过程站的程序结构,每个操作站的画面监控结构
(2)系统组态
组态整个系统所连的PS、OS,并为过程站配置I/O模块,对模块的每一个通道的信号进行组态。
(3)网络组态
为DigiNetS上所连的所有节点进行组态,配置其IP地址、ID地址。
(4)程序编制
即根据工艺要求进行编程实现工艺提出的控制功能。
(5)画面的编制
根据工艺要求,编制工艺流程画面、设备启停画面、历史趋势画面、工艺参数显示画面、阀门操作画面等,使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画面监视整个生产过程,启停设备、监视参数、调节阀门,观察趋势,查询历史记录。
(6)报表打印实现随时打印报表。
4控制功能
4.1过程参数的调节
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热工参数均能随时进行调节,进行了PID回路控制,使之维持在设定值左右,所有的PID回路都可以进行PV跟踪,无扰动切换。
调节回路有3种工作方式:自动,半自动,手动
(1)冷凝器液位自动调节
通过调节出口调节阀和再循环阀来控制冷凝器液位,用1个PID回路控制2个阀门,PID的输出直接控制再循环阀,PID的输出经取反后控制出口调节阀,控制框图见图2。
(2)防喘振控制
当鼓风机送风量减小,出口压力升高时,鼓风机就容易出现喘振。
在不同的转速下,造成喘振的喉部差压和排气压力不同,根据不同转速下造成喘振的喉部差压、排气压力可绘制出喘振曲线;根据不同的转速下,在不同的喉部差压、排气压力下,防喘阀动作的情况,可绘制出防喘线,如图3所示。鼓风机正常工作时,其工作点是在防喘线以下运行的,若越过防喘线则防喘阀就动作,进行放风,以防喘振的出现。图3中,A:喘振曲线;B:防喘线;C:转速最小时的特性曲线;D:转速最大时的特性曲线;P:工况运行点。
我们根据工艺要求,采用了模拟加数字的控制方法,在调节范围内,常规PID调节起作用,在紧急情况下,数字调节起作用,使风机的防喘阀迅速打开,解除紧急情况,调节框图见图4。
其中:SP—根据风机喉部差压及风机进气温度来计算
PV—风机排气压力
当PV-SP>2,则系统就会发喘振预报,提醒操作人员注意。采用此种控制方法后,大大提高了机组的稳定性,降低了故障率。
4.2电气控制
主要控制设备有汽机、风机、防喘阀、盘车电机、盘车油压电磁阀、冷凝液泵、油泵等。可以实现这些设备的自动启停、故障报警以及紧急停机等功能,并对一些参加连锁的重要信号采取了冗余技术,进行了闭环控制。风机进气温度是否正常,可用于判断逆流是否发生,因此在风机进气管路上安装了2个温度控制器,采取了3取2的控制方法。流程图如图5所示。
4.3流量计算
可以实现风机吸入流量和汽机新汽流量的计算及累计,分别累计8小时、24小时、30天的数据,并显示累计量的起始时间。计算公式如下:
4.4监控功能
工艺流程画面5幅,包括风机监测,汽机疏水系统,汽机控制系统,轴系监测系统,油系统;
历史趋势画面24幅,共计可以对138个数据进行历史分析,数据可以保存7天;
设备联锁画面2幅,包括启动联锁和停机联锁;
阀门操作画面2幅,包括2个PID调节回路;
报警画面1幅,重要的报警信号都包括在内;
参数显示画面1幅,显示一些重要参数的值;
防喘监视画面1幅,用于监视工况运行情况;
通过这些画面,操作人员可以在主控室对各个工艺参数进行调节、启停设备,处理报警,分析参数趋势,查看历史记录。
4.5报表打印功能
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打印报表。
5本系统的技术特色
(1)整个系统采用了处理器冗余、电源冗余,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2)对于风机的防喘振控制,采用了模拟加数字调节的方法,在调节范围内,常规PID调节起作用,在紧急情况下,数字调节起作用,使风机的防喘阀迅速打开,解除紧急情况,使风机的喘振控制达到最优化,且反应迅速,保护整个机组的安全。
(3)对于参加停机联锁的重要信号,采取了冗余技术,如进风温度控制采用了3取2的控制方法;防喘阀故障停机采取了双信号控制等,既使机组安全运行,又有效防止了误停机的发生。
(4)机组安全运行、逆流保护实现了闭环控制,既保护了机组又使机组稳定安全运行。
6结论
一、存储设备管理
由于光盘、U盘、移动硬盘使用的方便性,且价格便宜,学生们经常带入机房,进行“自主课程安排”,不利于教学实施,所以这些设备的管控,是机房管理的重点。具体步骤与方法如下。1.BIOS设置机房管理首先从BIOS开始。通常,机房都会给学生机安装系统还原卡,那么保证操作系统引导顺序为“1.还原卡,2.C盘”就非常重要,设置BIOS管理者密码是简单易行的好方法。设置密码可以保证引导顺序不会被随意更改,然后后续管理才能发挥作用。2.USB存储设备管理USB存储设备的使用既给教学带来便利,又给教学带来烦恼,是管理中最头疼的内容。(1)USB存储设备的已有管理方法。①通过BIOS禁用或使用保密机箱。通过BIOS设置,达到禁用USB外接设备的做法,会导致USB鼠标、键盘,及非存储USB设备,在系统启动后无法使用,而当需要使用USB存储设备时,则要进行反向操作,给使用和管理带来不便。使用安全保密机箱,在需要使用USB接口时,用钥匙开启USB端口前面的加锁盖,或将计算机箱整体锁在柜子里,只留启动按钮的做法,在管理上比较麻烦。②注册表禁用与破坏驱动。使用注册表禁用USB存储设备,简便易行,恢复使用也极方便,但学生稍有专业知识,或者百度一下,就明了其中奥妙,易使控制失效。如果删除USB的驱动程序,Windows则会自动修复。③使用已有USB设备管控软件。使用已有USB设备管控软件,是管理USB很好的方式,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当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使用网络资源时,学生同样可以下载软件,破解USB设备的管理。(2)笔者的USB存储设备管理方法。有没有更加便捷、有效的方法,可以避免以上不足,达到完全禁用USB存储设备,又不影响非USB存储设备使用的目的呢?经过冥思苦想和多方实验,笔者编写的禁用和启用USB设备的处理程序,达到了按需禁用和启用USB存储设备的目的。主要处理步骤如下:①处理DriverStore、winsxs目录,使用takeown、icacls等命令,设置目录下与USB相关文件的访问控制权限,并夺取当前用户的权限。②备份与USB驱动相关内容,方法是将相关文件经压缩、加密、打包,备份到系统目录中。③将修改后的注册表值导入到注册表中,重点是禁用USB存储设备、新盘符和组策略编辑。④处理注册表编辑命令文件regedit.exe、regedt32.exe,将其压缩、加密、打包,备份到系统目录中,同时禁止编辑注册表。⑤覆盖USB原驱动程序,使Windows系统不再检测U盘和为其加载驱动。⑥将本处理程序伪装隐藏,并设置加入到系统启动程序中,在系统引导时自动加载。经过以上六步处理,系统会在驱动了USB的输入输出设备后,禁用新插入的USB设备,达到了对USB设备使用管理的目的。当有使用USB设备的需求时,只要通过教师机下发USB启用程序,通过反向操作,可以很容易地重新加载设备驱动,实现设备的正常使用。3.光驱管理现在有软驱的机房已经很少了,但光驱还可能成为游戏等外来程序的来源。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系统还原程序,当二次引导系统,选择引导方式为“光驱”时,系统则失去保护功能,因此,管理光驱的使用方式,成为机房管理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在BIOS、组策略里都可以做到限制光驱的使用。当然也可以使用拔电源的终极方法,但当我们想使用光驱时,就会很麻烦。通过自编软件,使用注册表、组策略和对驱动程序的处理,同样可以达到禁用光驱驱动加载和随时禁用、启用设备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管理
1.教学管理软件机房普遍使用教学管理软件,兼顾广播控制、教学演示、文件收发等功能,有利于对教学活动的掌控,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一般教学管理软件使用的是C/S架构,缺点是学生可以通过禁用客户端程序、修改IP地址、拔网线等方法,脱离教学管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自编了不需要客户端程序,使用系统服务管理学生机的软件,弥补了现有软件的不足。此外,通过调用自编的服务程序,在完成文件管理等教学活动外,还可以动态监测学生端活动,进行掉线提醒,提高了对课堂教学情况的掌控能力。2.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资源管理,主要是文件的收发,常用方法是使用教学管理软件实现,但该软件在传达文件时速度很慢,而当学生端程序未登录服务器时,则无法完成文件传送。为克服此缺点,笔者在机房管理时主要使用以下方法完成资源管理。(1)建立共享文件夹。在每台计算机上建立相同的三种共享文件夹:只读、只写、可读写,分别用于教学软件与资源共享、上交学生作业、临时资源共享等需要。(2)架设服务器。在教师机架设FTP服务器,供资源分发或者学生上交作业使用。架设WEB服务器,供学业测试或问题调查使用。(3)上网管理。根据需要,通过IP地址管控,允许部分或全部学生访问Internet,获取网络资源。通过以上技术管理计算机房后,在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授课的同时,不会再出现学生自行安排上课内容的问题,教师对授课过程的管控与引领得心应手,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组织当中,全面提高了有效教学时间,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黄建民
2.缺乏管理会计协会和管理会计师队伍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已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如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和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CIMA还进行管理会计师认证资格考试,培养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战略管理能力,但我国至今没有管理会计协会,也没有管理会计认证资格考试,这对组织开展全国管理会计工作以及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工作产生阻碍。另外,无管理会计资格认证考试,使得我国目前管理会计人员素质及教育水平低下,会计就业门槛低,会计就业市场的规范化尚未形成。
3.管理会计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力度不够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进行管理会计工作,不仅可以实现企业管理一体化,而且降低了信息处理的成本。但在我国企业中,电算化应用水平还不高,计算机技术与生产管理还未高度融合。即使运用了电算化的企业也是重核算、轻管理,而且这些电算化软件大多是运用于财务会计方面,很少用于管理会计,因此,企业很难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
二、促进管理会计发展的对策
1.建立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首先,我国应建立起一支由高层次理论研究人员组成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队伍,比如中国管理会计学会,根据我国经济特点,应用多种理论和研究方法,在经济发展中对管理会计成功案例进行总结,研究和解决企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并将这种理论和方法体系写进教材书中,形成相对统一的规范内容。其次,为保证理论体系的顺利应用,我国应该抓紧完善会计准则的制定,例如规定符合要求的企业必须设置管理会计岗位。
2.重视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⑴在高校推动管理会计教育改革。目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教材内容交叉严重,而且对这些学科的定义没有明确界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当然除了尽快解决教材问题外,管理会计应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上应配合案例讲解,将实际运用的思想带给学生。此外,组织学生对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或开展案例分析竞赛也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好渠道。⑵管理会计资格认证考试。我国虽然有会计从业资格认证考试,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师职称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但这些考试更偏向财务会计,鉴于管理会计特殊的管理职能,中国应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单独组织面向全社会的管理会计资格考试认证。⑶管理会计的继续教育。管理会计继续教育的对象应分为两类,一类是已上岗企业会计人员或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却未上岗的人员,通过在继续教育的内容中增加管理会计的内容,培养会计人员的管理意识;另一类是企业各级管理者,政府可以适当组织企业管理者共同学习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使他们意识到管理会计岗位和管理会计资料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对管理会计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