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0 23:18: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林业发展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1生态林业技术的主要特点。
保证生态林业具有科学结构框架的核心内容便是水土,因为水资源是生活、生产必不可缺的元素,为了防止出现土壤被侵蚀或是水文效果,应从根本上改良目前生态林业的水资源问题。在针对上游地区的环境,应主要对土壤表面径流以及水资源涵养等问题进行处理,而针对内地环境,则应该做好防旱措施,预防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综上所述,在流域地带,主要通过预防水土流失、水资源涵养等形式来加强生态林业的建设,一帮采用的技术有构建山洪引导体系、建设蓄水小型灌溉设备等等。生态林业的技术特点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成多种形式和种类,从而最大程度的加快生态林业发展速度,提高技术应用效率。
2.2生态林业技术的发展情况。
自从我国成立之初,生态林业技术的发展就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并将治理生态林业作为全国性会议的重点问题,而生态林业所应用的技术也在全国各地展开讨论,以此寻求最佳的应用方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由于部分生态流域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我国设立专门的研究小组,目的在于突破这一难关,寻找到有效的生态林业应用技术。在六十年代以后,我国已经掌握了红豆草等优良乔灌品种的培育技术,并开展对不同生态环境的实验研究,取得的结果颇为丰富。而如今生态林业技术逐渐成熟,已经具有相关体系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实际应用。
3生态林业发展主要途径
3.1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
何谓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于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要求,还能够达到后代设定的标准。生态林业正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将发展与自身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但突出发展的重要性,还强调了满足基本要求的必要性。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时需要遵守以下两点要求,第一,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实施规划,将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充分了解生态林业的现状,根据生态林业的特殊性制定最为适宜的方案。相信这样的话,才能提高研发新技术的速度,增加群众的环保理念。
3.2完善生态林业管理机制。
完善生态林业管理机制是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力度的有效途径,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要重视资金投入以及政府扶持问题,更要注重管理机制是否起到必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生态林业技术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完善生态林业管理机制可以通过加强部门之间相互管理、提高监管和检查水平等措施来完成,从而保证生态林业工程的顺利进行。
4生态林业主要应用的技术
4.1土地应用技术。
土地应用技术也叫做土地资源规划设计应用技术,某一区域,受到天气、地形变化的影响,导致土地表层或是土壤成分存在区别,通过选取更为适宜的生态林业种类,来充分发挥土地自身的生产能力,达到综合治理生态林业的目的,这便是土地应用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基础在于首先需要了解适用面区域、实际土壤利用状况和土地差异情况。选取出不同土地生活的物种,并将其按照科学的比例进行调配是该技术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当然该技术也受到资金、市场要求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只有多方面考虑周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4.2生态林业结构技术。
生态林业结构技术主要应用在具有明显层次的种群当中,在同一区域,考虑生态林业存在的特异性,充分应用立体空间从而获取最大利益的技术被称之为生态林业结构技术。主要具有以下几种形式:首先是空间结构养殖,该技术应用在同一水域养殖动物的体系当中,将动物分成二至三层垂直结构,既方便卫生的清洁,又有利于集中管理。其次,空间结构种植,理论思想与前者大体相同,差别在于该技术针对的是不同种类的植物,通过空间结构的种植,有利于调整喜光程度存有差异的植物,以便提高生态林业的构建速度。
5生态林业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5.1生态林业技术存在的问题。
生态林业技术目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林业作业者的专业技术没有得到广泛普及,目前大多数林业企业的工作者的技术水平还未达到建设生态林业的要求,即使掌握了大部分实际应用技术,往往也都是陈旧的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作用不明显,久而久之便会导致生态发展效率低下。第二,管理方面的技术存在较大漏洞,举例而言,生态林业发展的基础是造林,造林环节固然重要,这一点林业单位的工作较为合理,但是造林后的护林工作却往往被忽视,最终导致实际经济效益与预期相差甚远。
5.2针对生态林业技术的问题采取的对策。
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提高林业企业的科技能力,科技基础是生态林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生态林业发展技术可以通过完善创新科技系统来加以实现,依靠新技术的发展是目前的主要途径。加强对生态林业构建的保护力度,首先各级政府应起到表率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生态林业的发展。其次,各个企业做好防护措施,提高部门间的监管能力。
多年来,在生态林业的建设中,资金的投入仍然还是以来财政来源,外国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占较小的比例。另一方面,生态林业在建设过程中,难以符合金融信贷要求,面对融资困境,只能依靠建设者来积累再投资,但是单纯依靠建设者自身资金的累积来促进生态林业建设发展是不现实的,要依靠社会投资发展。可是由于生态林业管理难和本身产业的特点,很难准确地计算投资回报率和判断风险水平,也缺乏有效的投资收益保障,因此投资生态林业回收比较困难。而生态林业在我国的整个建设过程中,还没有建立适应生态林业产业特点的、满足生态林业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完善的资金来源,它决定了在国内对生态林业建设来源的单一性即财政,不能很好的吸引社会资本流向生态林业建设,生态林业产业资本积累严重不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林业建设资金的缺乏,形成了生态林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也造成了影响中国生态林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瓶颈。
(二)林业保险发展滞后,林农抵御风险能力弱,导致生态林业建设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林业的生产周期长,又受天气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同时也有森林砍伐和其他人为的破坏,还有面临着市场的不确定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也林业发展相适应的保险机制。在我国,对林业进行保险意识较弱发展很迟且发展速度不快;加上由于林民收入因素的制约,再加上对林业保险的认识不够,种种原因导致保险推广不开。此外,对于林业进行保险的险种非常少,又是一个高损耗率的险,加上在国内理赔频繁风险加大影响了保险公司进入的积极性。在现在众多的保险公司中,也仅仅剩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有在开展类似的业务,其他保险公司很少涉及,且这一业务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
(三)林业信贷保障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在农村信贷运营中利率偏高影响了其成本因素。同时由于不确定性的风险如气候、自然环境、市场和其他因素影响,使担保、抵押贷款困难的问题更加突出。首先是对林业进行担保抵押困难,林农可以用来抵押的资产很少,目前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下,难以转让土地使用权,因此很多小农户的贷款需求通常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支持。其次,很多农村地区没有信用担保机构,也没有完善的金融服务和评估中介机构运作,它就使得金融机构难以进入这一信贷发展领域。如今已退出了林业权的抵押金融服务、林业利息贷款和其他针对林业的金融产品,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农林业融资发展需要,其申请的手续也很麻烦,这样就使得财政对林业发展的支持大打折扣。
(四)林业融资信贷服务与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不相适应
目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严重阻碍了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金融服务措施不足。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把大部分网点业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大中型企业和优势产业,逐步退出基层市场,网点覆盖率的下降直接导致林业相关业务减少,严重影响了金融业对林业的服务支持。而且国有商业银行实施严格的信用评级管理系统,农民很难获得贷款支持。单一政策性金融服务机构的如现在的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水平落后,整体竞争力还偏弱,导致其对生态林业的发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对加强林业金融财政扶持的构想及对策
(一)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保护,支持生态林业建设
财政对于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的补贴力度近两年来不断加大,2011年,中央财政全年安排林业投入1207亿元,比2010年增长27.3%。2012年,中央财政逐步扩大造林补贴规模,不断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2013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70087万元用于林业项目建设。同时我国第一个生态文明示示范试验区将落户福建,财税、金融改革和林业改革等诸多政策也将示范实验。这一次对我省的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大致包括由中央财政设提供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试验专项基金、农村金融改革及森林管护体制改革、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林下经济发展试点、森林经营示范区等。
(二)鼓励林业建设利用外资,并制定适合的政策措施
生态林业建设,是一个回收投资过程长、且具有很多难以预测的因素存在的长期发展事业,因此要积极鼓励引进外资建设生态林业。外资参与建设的生态林业项目要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如实施税收减免期延长,对专业林产品、林业机械和设备的进口应降低关税和免除其他进口增值税。其次,对外商投资林造林项目需要的土地也给予政策支持,例如从事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免征土地使用费。林业技术开发项目,可以给予土地租金优惠或者延长土地使用期,如果已经开发的土地,可以依法转让、租赁、抵押、继承等等。
(三)以林业产业集团为载体,通过股份制上市募集资金
生态林业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效益,发挥森林的调节生态功能。生态林业主要是注重生态和社会价值,有时经济效益会较差。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和发展一些大中型林业企业集团,以这些大企业集团为主体吸引社会投资。据现有的林业政策,由一些大型林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地方、集体共同建设生态林业,共同开发林产品加工和贸易,开展林业科研研究,为生态林业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持。
(四)充分发挥国内金融服务机构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作用,完善国内金融服务机制,激发林农创业积极性
商业金融应拓宽林业信贷担保的范围,提高林业企业贷款的能力。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放开林权抵押贷款、林业集团贷款业务等小额信用贷款。充分利用财政贴息政策,增加贴息贷款和对小额担保贷款的政策补贴,对经过改良的茶林油林这些林木经济类品种,金融机构要大力给予信贷资助。在此基础上,积极介入资本市场,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直接融资,通过市场实现金融资源的配置优化,把社会资本引入林业产业。在金融政策性方面,可以制定适宜的林业金融政策措施,由专业的信用担保和融资机构,为客户提供服务支持。并根据银行现行金融政策,为林业债务融资担保提供一些优惠贷款,做好服务中介,支持林业创业者吸纳社会投资,帮助他们不断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
(五)开发新品种林业保险,为生态林业建设提供保障支持
造林前首先要对造林地的环境进行改善,对造林地进行整理必不可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清除采伐剩余物、杂草等对造林条件进行改善。另外,在进行造林的前后,我们可以通过增加直接投射到地表的透光度、对小地形进行改变来使透光度的增加减小。地表植被的清除使地表的透光度增加。因此没有植被覆盖的地表层,在白天经过太阳的照射温度升高的较快,而有植被覆盖的地表层温度升高的较慢。整地之后,土壤的理性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经过阳光的照射,土壤温度改变的同时也增加了土壤的肥力,为植被提供充足的营养。所以,对造林环境的改善可以对植被的生长状况、植被的质量、植被成活率等进行有力地改善。当然,造林整地也有一些注意事项。首先,要确保水体充足,在一定程度上尽量避免水土流失;然后,就是土壤的状况,酸碱性要有一定的控制,过酸或是过碱性的土壤都不利于植被的生长。
1.2清理造林地
翻恳土壤之前要对造林地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清理,主要是清理造林地上的杂草、灌木以及经过采伐之后遗留在造林地上的根、树枝、倒木等。我们可以选择的清理方式有很多,例如火烧清理、割除清理、化学药剂清理。火烧清理是一种常见的清理方法,一般在农业生产中大多数都会采取火烧清理。割除清理可以用人工用刀割除,也可以采用一些大型的割除机器进行割除。而化学药剂清理就是通过喷洒化学药剂除去小型植被。另外,还可以通过全面清理、块状清理、块状清理这三种方式进行整型清理。
1.3整地的方法
局部整地和全面整地是整地的两种方法,其中局部整地包括块状整地和带状整地。全面整地比较适用于土地相对平坦的区域,是指翻恳造林地的全部土地。相对来说,局部整地也就是指翻恳造林地的部分土地。而局部整地中又包含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其中带状整地中的“带”顾名思义也就是指条状,也就是按条状翻恳土地,其中带状整地对于平坦土地和山地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其中反坡梯田、水平沟、水平带状等都是山地带状整地的主要方法,带状、犁沟、高垄是平坦地的整地方法。
2造林方法及其特点评估
2.1直接播种
直接播种法就是在进行了整地的前提下直接将树木的种子撒到造林地中,这种方法适应于造林地面积较大时,而且比较容易施工。但是与其他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对造林地的要求较高,同时,在幼苗长出后,对幼苗的管理、培育也要相对严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种子都适应于直接播种,种子大、发芽快的种子采用直接播种会有更大的优势,例如板栗、山杏等。在此前提下,保持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出于对降低各种灾害的考虑,造林地一般会选择在人少的偏远山区。
2.2移栽造林
移栽造林就是指直接移植幼苗进行造林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造林的效率相对也较高,由于先进行育苗,也会相对的节约种子,并且幼苗能够在较差的环境中生长,由此可知,此种方法对造林地土地自身的要求也就不那么苛刻。但是有利必有弊,在进行移植时要有良好的种植技术,移植后幼苗可能会对新环境产生不适现象,因此一定要保证移植时幼苗的根系是完整的,尽可能避免根系损伤、失水等。由于这种造林方法对土地的要求较宽泛,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2.3分殖造林法
分值造林法是指用树木的枝、根、干进行部位的生根发芽的造林方法,容易的操作、简单地技术不失为此法的一大亮点。除此之外,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培育树苗的费用和时间,而且幼苗生长迅速,拥有较高的成活率。最重要的一点,由于直接从母本获得树枝,不经过种子阶段,幼苗的形状将会保持母本的形状,因此,这种方法尤其适合繁殖优良的品种。但是这重对造林地的要求较高,而且不同的树种分植成活率有一定的差距,较适用于桃树、柳树、竹子等。
2.4依照造林地选择树种
俗话说得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同的土地满足不同树种的需求,提高阔叶林的种植比例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的环境,让土壤水分充足,而且落叶又能为土壤提供肥力。有了充足的肥力和水分,树林的质量会得到显著的提高。而且树能够达到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
3我国林业资源的现状
3.1丰富的竹资源。
我国的森林面积连年增长,林木消耗量少,生长量大。我国的竹资源在全世界上是最丰富的,可以说我国对竹子的使用历史悠久,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品质上我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其中竹笋等也作为保健食品出口到国外。
3.2高质量的林业资源。
我国的林业资源也很丰富,在保持其量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的进行经营管理,力求提高其品质。人们保护森林,森林也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木材,充足的森林资源确保我们可以向各地提供优质的木材,在自给自足的同时,又能出口到各地,直接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
平和县地类结构以有林地为主。据2009年资料统计,平和县全县林地总面积178340.64hm2,占县土地总面积的77.22%。森林总面积162041.92hm2,森林覆盖率70.1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85个百分点。森林经营类型商品林面积达到121708.00hm2,占林地面积68.24%;生态公益林面积56632.64hm2,占林地面积31.76%。有林地中以集体林地占优势。集体林面积140310.79hm2,占林地面积78.68%,国有林面积38029.85hm2,占林地面积21.32%。森林起源以人工为主,人工林面积116615.48hm2,占林地面积65.39%,天然林面积53811.84hm2,占30.17%。林种结构主要是用材林和经济林,其中用材林面积66541.64hm2,占林地面积37.31%,经济林面积50677.71hm2,占28.42%。森林年龄结构以中龄林为主,占森林面积的35.43%,幼龄林占20.91%,近熟林占28.72%,成过熟林占14.94%。平和县经济林面积较大,琯溪蜜柚和白芽奇兰为主的经济林产值远高于用材林价值。
1.2林业建设主要成效
1.2.1森林资源稳步增长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各级领导带领干部群众坚持不懈进行造林更新,特别是在2004年实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效调动广大社会群众造林和营林的积极性,向林业注入的资金不断增加,形成了全社会参与造林护林的局面。造林地点从山上向非规划林地包括房前屋后、四旁、通道两侧、农田林网、城镇等拓展。2005年实施纵深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以来,加快了低质低效林分的改造和生态公益林重点区位和地段的封山育林,加大资源培育力度。
1.2.2林地保护成效显著
平和县严格控制林地占用,林业主管部门认真落实林地用途管制制度,积极介入涉林项目的前期工作,严把征占林地审查审核关,严格执行占用征收生态公益林地“占一补一”制度,有效减少境内未批先占、不批也占和少批多占现象的发生;强化对占用征收林地使用调查、跟踪监测等措施,有效地保护了重要生态区位的林地资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资源以及名木古树资源等,林地保护成效显著。
1.2.3林业产业和生态体系持续发展
2000年平和县实施生态公益林地区划界定,把林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地,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实行分类经营、定向培育。合理的分类经营后,平和县林业产业得到了健康发展,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商品林产业体系,林业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同时,严格落实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全面开展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不断完善九龙江西溪自然保护区建设,圆满完成纵深防护林造林任务,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2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林种、树种结构不尽合理
林业发展中存在注重经济效益、轻视生态保护的现象。在平和县商品林中经济林比例占41.6%,大部分是琯溪蜜柚;用材林占54.7%,而桉树占较大比重。蜜柚经营中要高强度垦复造成地表,易引起水土流失;纯林桉树大面积种植导致了地力退化和病虫害等问题。
2.2林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平和县处于九龙江西溪上游,历史上洪涝灾害严重,是福建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五大水系的水源地均处于西部的高地势,台风带来的暴雨常引起山洪暴发,使下游出现洪涝灾害。特别是矿产开采造成森林植被及琯溪蜜柚高强度种植区常伴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形成局部水土流失,林地损毁严重,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2.3林地保护管理形势较为严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园区、城镇、道路、能源等建设项目用地需求日益增大,林地保护面临新的威胁。尤其是一些建设项目多处于城区周边、江河两岸、水源地等,涉及的林地多为防护林,人口集中,生态脆弱、人地矛盾突出,有的生态区位重要,进一步增加了林地保护的难度。
3平和县林业发展对策
3.1加强林业工程建设
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保障并积极培育生态公益林。按照调高、调优和相对集中的原则,逐步将水源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区位内的商品林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形成以面为主,带面结合的布局构架。加大溪江两岸的森林管护,以美化流域生态环境、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为目的,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绿化宜林荒山荒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及护堤护岸林,建立多功能的林业生态防护体系。大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加快交通干线两侧及一重山造林绿化,形成环境优美的森林通道。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工程,以一般用材为目标,培育生长快、产量高、质量好、周期较短的人工林;以培育笋竹两用丰产竹林为重点,加强护笋养竹,积极推广施肥技术,合理采伐毛竹,大力改造低产竹林。
3.2优化森林结构,提高培育质量
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恢复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发生。坚持引进外来树种和开发本土树种相结合,丰富和充实森林生态系统及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实现树种的良种化、乡土化和速生化。加强中幼龄林的抚育管理,培育后备森林资源,适当减缓成熟林、过熟林采伐,合理调整森林龄组结构,实现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加大对林种结构调整力度,增加防护林和特用林比例,构建起多树种、多层次、高效益的生态公益林体系,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1.1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_种可供全球享用的空间信息资源,具有全球性、全天候、高精度、用途多、可靠性好、覆盖范围广、定位速度快、抗干扰性强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实现对采集的林间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实时、快速地提供包括各类传感器(如CCD摄像头)和运载平台(如作业车辆、飞机等)目标的空间位置,辅助作业机械完成处方实施.
1.2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的支持下,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用户需要将空间信息及属性信息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实现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根据数据绘制电子地图,作为新的集成系统的基础平台。
1.3遥感
遥感(RS)是一种多平台、多波段、高分辨率和全天候的对地观测技术,主要通过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层)自然界目标的波谱特征信息及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达到认识自然界的目的。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用于实时地获取树木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差异的大量时空变化信息,及时对GIS进行数据更新。
1.4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使存储和查找数据最优化,实现了﹁体化存储和初步的一体化查询,具有很好的完整性,避免了数据过于琐碎带来的不便。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用于建立包含林木长势、自然条件和历史数据等信息的数据库,同时,它使GIS软件能充分利用商用数据库已经成熟的众多特性,如快速索引、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保证、安全和恢复机制及分布式处理机制,明显提高GIS软件管理空间数据的能力。
1.5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SS)综合了专家系统(ES)和模型系统(SS),它根据专家在长期生产中积累的知识,建立作物栽培模型、统计趋势分析与预测模
1.6可变量控制技术
可变量控制技术(VRT)就是根据不同位置及要求自动改变施用比率的技术。它通过计算机控制,对林木所需用的水、肥料、农药等变量的类别和数量进行判断,根据需要调控如植保机械向林间喷洒这些变量的速率,使系统能在特定时间对特定目标进行操作规划,以达到精确定量地灌溉、施肥、喷药的目的,体现了“对症下药”、“按需给予、”“变量投入”的原则,它的实施可有效避免传统粗放型林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伴随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实现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控,合理地进行施肥、灌溉、施药等措施。GIS绘制电子地图,生成林木长势情况分布图,分析此图,获得林区内树木长势的差异程度一根据该图,对影响树木成长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将地形、土质、土壤肥力、土壤含水量、气候状况、虫害、病害发生情况空间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树木生长发育模型、相关作业的专家知识库等建立空间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确定产生长势差异的原因,生成林木管理处方图一根据处方图,生成响应林业机械的智能控制软件,按照按需投入、区别对待的原则,利用可变量控制技术实施施肥、喷药等操作一对其执行效果进行评估。
2、精确林业的基本操作过程
精确林业的出现,使定量获取影响树木长势情况的因素及最终生成的空间差异性信息,实施可变量投入,达到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率、环保好等目标成为可能。图1是精确林业基本操作过程的示意图,其实施过程可描述为:带GPS和实时传感器的作业机械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自动采集林间定位及对应林班的树木长势情况数据一通过型、空间分析与技术经济分析模型,通过用户选择最优模型,输入模型的参数,获得仿真运算结果,从而为决策提供辅助支持的依据。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实现对树木长势、病害、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行分析模拟,针对林木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的时空差异性,生成处方图,提供各林班施肥喷药方案,对精确林业的实施效果、经济效益进行评估。
3、精确林业的研究现状
3.1国外研究动态
一些发达国家在精确林业相关技术的研究方面发展较快,如在森林土壤类型分析、林地适应性评价、森林生态环境模拟、林木育种以及生长监测和森林收获等领域已有成熟的应用。
美国林务局为每个林管局和林业研究所配备了资源级GPS接收机,主要用于灾害监测和防治的飞机导航、林相图的自动更新和林区作业的定位服务。
美国林务局和伊利诺大学联合开发的SmartForest软件,实现了森林景观的可视化,以DTM三维显示技术为基础,使用GIS作为决策支持媒介来考察景观尺度的资源状况,在林业信息的支持下,可以从不同视角模拟观察森林景观及其变化。
美国太空成像公司对原有的利用卫星RS数据监测火灾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合并,形成了一套基于Internet影像查询系统的、实用的火灾探测算法,该算法具有自适应和区域性敏感的特点,所以适合于区域和全球火灾监测,可以实时获取火灾位置等信息。
Reid等人(2001)研究开发了FIAMODEI。来存储和分析林业数据,主要具有森林现状分析、发展趋势预测、森林生态景观分析、观光风景区内的森林布局等功能,同时,它还可提供林道、河流、边界等数据的查询。
Dimitru和Olson运用空间信息系统集成和卫星数据来确定森林覆盖率。技术路线是,通过像素尺寸的变化来判别树种是否有所增加,对比LandsatTM和SPOY—XS遥感卫星摄像2、3、4波段得到的数据,可以得到林区内较为准确的信息。美国克罗拉多大学研究开发了一套航空录像的自动配准和校正系统,它是实时获取资源信息的RS工具,克服了影像配准与几何校正的时间太长、费用太高、与精确GIS匹配能力有限的缺点,在不增加过多硬件的基础上,极大降低了人为干预的操作,主要用于监测森林病虫害。
3.2国内研究动态
福建农林大学交通学院研究开发了基于GIS的木材运输决策支持计划系统,它综合运用线形规划和GIS技术,可以协助计划者确定最小费用集运材路径、确定最佳楞场空间位置和木材流分配,目标是在需材单位定货和森林资源条件的约束下,木材集运综合成本最低。
东北林业大学完成了基于WEB和3S技术的森林防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实现了林火数据库、林火预报预防、林火蔓延模型、扑火指挥决策等方面的智能化、网络化管理,使系统能够在互联网上实现运行和信息传输,自动优化系统参数和自动修正模型参数,形成扑火指挥决策支持专家系统。
南京林业大学机电学院开展了利用以机器视觉、图像处理、GPS、GIS、DBMS、DSS、VRT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从事精确林业的构成、实现、应用等研究,开发了基于机器视觉的室内农药自动精确施用系统。该系统以实验室环境中所建的试验模型为研究对象,模拟农药施用的真实情况,用总结出的一套算法进行图像处理,并以此为依据做出决策控制喷头实现农药的精确施用,分析和探索了在自然环境中基于实时视觉传感技术的农药精确施用的可行性和效果。在实验室内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和研究,对施药过程中的运动模拟、树木图像采集、图像分割、施药决策、数据交换、喷雾执行等主要问题和技术难点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涵盖了基于实时视觉传感技术的农药精确施用的主要技术要点。实验室测试表明,该系统运行良好并有很好的户外应用前景,特别适用于路旁树木的病虫害防治,林木栽植株距较大时,和常规施药方法相比,可节省50%以上的用药量。
此外,该学院还开展了农药精确喷雾机时空数据分析与融合研究,目标是建立集CCD摄像头、GPS、GIS为一体的移动式农药精确喷雾系统,图2为该系统的技术路线图,它的设计思路是:将CCD实时立体摄像系统、GPS、GIS在线地安装在高射程喷雾机上,随着喷雾机的行驶,所有系统均在同一时间脉冲控制下进行实时工作,把GPS精确定位数据和CCD获取的林木数字图像通过处理随时送人GIS中,而G1S中已经存储有电子地图信息和林班图,在GIS平台上有效集成时空数据、属性数据以及历史数据,根据历史上病虫害发生情况和植物保护专家在长期生产中获得的知识,进行病虫害统计趋势模型和技术经济分析,建立农药使用技术专家系统,并根据实时数据分析、图像处理、喷雾目标特征和病虫害防治目标阈值,建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从而可针对当时当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实际需要确定农药投入的种类、数量等,指导自动执行变量投入决策,控制可变量喷头实现农药精确定量喷雾。根据不同林业生产情况及病虫害发生类型、程度,利用此系统来对应控制特定区域做出可变量控制决策而实现农药精确对靶喷雾,在最大程度上杜绝非目标农药沉积,减轻环境污染。
4、精确林业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我国已经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精确农业试点工作,部分技术、产品已趋成型,如由北京农业信息技术中心承担的北京市小汤山精确农业示范工程已进行了谷物测量、水分在线测量、田间信息采集、RS监测作物长势、水分、病虫草害、防治环境监测、GPS采样定位、导航、农业ES分析、农业机械的实时在线控制等试验。林业与农业相比有诸多不同,如森林资源类型多、区域差异大、周期长、干扰多、变化快、条件复杂,决定了精确林业实现的难度要比精确农业大。
针对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做大做强我国林业产业,国家林业局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超前战略研究。组织研究和编写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循环型森林工业:模式分析与对策研究》。针对木材资源短缺问题,组织编写和实施了《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规划》,并着手组织研究《木材安全保障战略》。
二是推进对林业产业的政策扶持。出台和下发了《林业产业政策要点》。起草了《关于扶持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和《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工作已经在部分地区开展,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工作将在今年着手组织开展,相关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协调和落实。
三是引导产业集群发展。起草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建立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的意见》,并对福建莆田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进行了命名。
四是加强市场监管。起草了《木材经营加工监督管理办法》和《加强林产品交易会管理的意见》,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下发执行。
据第四次森林资源调查,全国现有森林面积1.34亿hm2,森林蓄积量10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前的8.6%提高到13.92%。我国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经国家批准黑龙江等8个省已跨入生态系统行列。我国现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绝对值是可观的,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但由于国家大、人口多,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分别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2%和13%左右,属于森林资源严重缺乏的少林国家。全国现有沙漠化面积达171.1km2,占国土总面积17.85%,其中风沙化土地5.4万km2,沙尘暴时有发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以黑龙江省为例,全省沙区每年有460多万亩农田不同程度地受风沙危害,其中重灾年份毁种面积达40多万亩,300多万亩草原由于沙化造成草质退化,载畜量减少,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2亿多元(林业厅提供)。林业企业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待遇偏低,加上长期单一生产结构,致使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创造性尚未激活,使得一些人才外流。要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建立接近自然的林业,建设具有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的林林,必须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关键在于人才,根本在于人才。
首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与实现现代林业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新发展新理念,把实施林业人才战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坚持以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根本出发点,人才要打破系统之间、部门之间、省市之间的界限,实施人才共享。人才共享是充分发挥最大创造力一种人才资源配置新方式,它既包括人才的引进,也包括在不改变人才原有身份和人才所在单位利益情况下,对人才能力充分发挥和合理使用。建立人才信息网,就必须大力发展“数学林业”。信息化是当代林业现代化的标志,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林业现代化的方面,而电子信息技术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管理和发展持续林业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只有通过全局性、整体性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才能直接为林业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与智力保证。
森林作为各种野生生物的产地和栖息地,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是森林发挥其生态和经济功能的基础。发展立体林业的主要目的是在不破坏林地生态功能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种植、养殖和旅游开发,增加林农收入,实现林业生态体系与林业产业体系的建设,以及区域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1.2利用林下空间资源,缓解土地紧缺问题
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能源、粮食、人口和环境问题。我国有3.07…亿hm2林业用地,林地资源丰富,其中集体林地1.8…亿hm2,是耕地的1.5倍。发展立体林业,建立立体、循环的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生产多种多样的绿色产品,提高林地利用率,有利于缓解我国土地紧缺问题。
1.3满足社会需求,拉动就业
1.3.1满足市场对绿色农林产品的需求立体林业建立在生态学原理和生物互利关系的基础上,可提供环保、自然、无污染的绿色农林产品。…
1.3.2直接创造各种城乡就业机会…立体林业以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物流、旅游和信息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可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1.3.3间接增加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立体林业以科技作为支撑,以综合管理作为保障,涉及农业、林业、畜牧业、医药食品、工商、旅游等相关部门,所需专业技术达几十种,还需要当地农民的积极参与,从而间接增加了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整体区域人口的充分就业。…
1.4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绿色增长
1.4.1林权证的发放激发了农民依靠山林致富的热情…林权证的发放使农民成为集体林地真正意义上的经营主体,真正拥有了可支配的生产资料和不断增值的家庭财产。
1.4.2“近期获利、长期获林”才能持久保护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林木生产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只有科学发展立体林业,走“靠山养山,兴林富民”的林业扶贫开发之路,才能使林地尽快产生效益,实现林农尽早脱贫致富,加快林区经济发展。…
1.4.3发展区域经济,拓展农业经济发展空间,实现绿色增长…以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合作组织、加大户、加农户的方式,…实现林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发展不平衡
就全县总体情况来看,前半县发展较快,后半县发展较差,立体林业还处于自然发展阶段,一些地方发展思路还不清晰、规模小、经营差,缺乏统筹规划。
2.2管理水平不高
一些地方盲目种植,没有因地制宜,农户对技术掌握不够,投资成本高,不会管理,收效甚微。
2.3发展规模小
由于缺少科学规划,导致立体林业散、乱发展,无规模或规模太小。
2.4模式单一
立体林业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气等自然资源,建立以林业为主体,林(果)、农、牧各业有机结合的多成分、多层次、多序列、多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其发展模式有很多,适合当地发展的模式有:
2.4.1林-禽种养类型…在郁闭的林下饲养土鸡、肉鹅、鸭,自然放养、圈养和棚养均可。养土鸡、养鸭饲料粗放充足,技术简便易行,群众乐于接受。如在郁闭的林下养土鸡,每667…m2可养500只,每年可养3茬,出栏1…500只。土鸡加工链条长,市场前景广阔,效益非常可观。
2.4.2林-蜂模式…山上蜜源植物丰富,可充分利用核桃树、枣树、桃树、梨树、板栗树、山楂树、槐树等蜜源植物进行养蜂。山上养蜂提高了果树和花卉的授粉率,减少了畸形果,提高了果树质量和产量,形成了良性循环。
2.4.3林-菌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大的条件种植食用菌,主要以林-蘑菇模式为主。在郁闭的林荫下种植平茹、双孢菇、鸡腿菇、毛木耳、金针菇、鲍鱼菇等食用菌,其主料为麦秸、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一次搭棚下料,可多茬轮种,技术成熟,市场潜力大,收益非常高,是荫蔽林地种植的首要模式。
2.4.4林-药模式…可间作的药材品种主要有芍药、桔梗、毫菊、天麻、板蓝根、茯苓、薄荷、山药、金银花等。
2.4.5复合种植模式…在以上配置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复杂的立体组合模式,如林-经-粮、林-药-粮等。生态经济沟以山区小流域为单元,利用山体垂直分布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配置适宜的种植层次,选择不同的树种和间作品种,做到以林为主,林、果、农、牧结合。小生物经济圈以户为单位,营造具有一定规模、乔灌结合的林带,形成闭合防护林圈。圈内建设畦田式农田,打井,种植粮、草、果、菜;圈外植树造林、封沙育林,实现农、林、牧齐发展。林(果)-农-牧套、间种。在同一林地上套种或间种农作物和牧草,做到林(果)、农、牧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3对策及建议
3.1全面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发展立体林业的重要意义,广泛宣传立体林业发展的成效,全面推广成功的立体林业发展模式,在全县范围内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激发农民发展立体林业的热情。
3.2政策引导,技术支持政府部门在倡导发展立体林业时,应注重调研,掌握本地立体林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动向,了解林农意愿,制定相关政策,正确引导,并提供一定的政策保障。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及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制定标准化生产规范,建立林地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评价体系,持续开展林地生态环境评价。
3.3搞好规划,提高管理立体林业发展模式多样,既可采取某种单一模式,也可根据地承载力和市场需求将多种模式相结合,进行林下立体种养。力争集农、林、牧、副、渔、游于一体;力争多目标、多组分、多层次、多生物种群、多功能相结合;力争建立综合性立体循环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以利于产业间的经济互补、物质能量的多重互用和系统潜在生态优势的发挥。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参与式林业发展模式,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统一组织和协调,完善产业链条,着力打造品牌效应。
3.4扶持典型,全面推进立体林业是由农民自发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盲目性,做好典型示范至关重要,让农户看见成效。
3.5保障服务,推动有力要及时成立技术指导服务队,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培训。每个乡镇要抽调一定的人力,及时解决农民发展立体林业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发放技术指导手册,使农民全面掌握立体林业发展政策和技术要点。
3.6设立专项资金,加速发展政府应出台立体林业发展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资金,对立体林业发展较好的要重点扶持,对发展产品要做好售后服务与市场信息指导。
3.7强化责任,严格奖惩把发展立体林业列为乡镇年度重点工作,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考核办法,每个乡镇要明确制定出立体林业发展方案、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及行动措施,实行定期检查、年终考核,促进立体林业有序、规范、健康发展。
1森林资源及其管理
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多位于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土地多数为草原和牧场,农地和林地所占比例小,森林退化严重,森林质量和生产力均呈现下降趋势。1990—2010年期间哈萨克斯坦森林面积小幅递减,吉尔吉斯斯坦增长较快,塔吉克斯坦基本维持不变,乌兹别克斯坦是先增加后略有减少,土库曼斯坦数据不详。各国森林资源2010年最新统计数据见表1[1]。从树种组成来看,中亚地区阔叶树较少。哈萨克斯坦最常见的树种主要是松树、桦树、杉木、云杉、落叶松、山杨、白杨、雪松、柳树、榆木,塔吉克斯坦最常见的树种包括杜松、开心果、枫树、胡桃、白杨、桦木、杏树、柳树、榆树,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最常见的树种是梭梭林,吉尔吉斯斯坦常见树种为桦树、杉木和白杨。中亚各国虽然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很小,但属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如哈萨克斯坦现有珍惜物种包括雪豹、棕熊、水貂、松貂、岩貂和金雕等。尽管多数国家已建立了保护区,但因行政管理能力薄弱,盗猎严重。中亚各国绝大部分森林归国家所有,构成国家森林基金(SFF),由国家实行统一管理。森林管理主要是侧重于森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和提供环境服务。此外,森林管理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各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影响[2]。例如,在1997年之前塔吉克斯坦森林全部属于国有,之后将国有和集体林场进行重组,部分分配给农户长期使用,约占SFF的12%。吉尔吉斯斯坦于1998年率先引入参与式方法进行森林管理,但社区林管理范围小,有待实地测试完善之后再大范围推广。乌兹别克斯坦林业大部分归公共部门控制,受原苏联集体林管理模式的影响,在采用参与式林业管理方法方面有所保留。土库曼斯坦森林归国有林业企业管理,管理薄弱。虽已制定了林业和植物资源的保护、推广和使用的相关政策规划,但缺乏资金预算支持,缺少林业专家和科研人员,林业公开信息少,政策执行情况欠佳。
2林业管理机构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环境和水资源部(MEWR)(原农业部),下设森林和狩猎委员会(CFHM),统一负责森林恢复、植树造林、森林多功能利用及与特别保护区相关的活动。CFHM下设2个部门:动物部、林业和特别保护区部。森林和狩猎管理政府企业(GE)在CFHM指导下,负责地方森林保护、森林游憩、森林合理利用、种子管理及其他林业活动。私人土地所有者可通过适当的生态手段和方法进行森林管理和使用,但必须向林业和特别保护区部提供森林资源监测报告。塔吉克斯坦国家林业局负责全国森林资源管理,下设3个部门:1)国家保护区办公室,管理着全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2)国家林业和狩猎管理办公室,负责森林保护、造林和再造林、建立苗圃、森林防火和野生动物保护等活动。3)林业科学研究院,承担林业科研和学术交流任务。土库曼斯坦自然资源保护部负责协调组织森林管理、建立苗圃和造林活动[7]。乌兹别克斯坦农业和水利部(MAWR)下设林业管理总局,负责管理湿地、沙地、草地、花园、葡萄园及耕地,开展森林、动物和植物蓄积量调查研究,对森林资源利用和狩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保护区等[8]。吉尔吉斯斯坦林业由国家环境保护和林业部(SAEPF)下属的林业局管理。各国在林业管理体制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决策和经营管理职能未能分开,许多国家的林业部门往往兼备以上2种职能,经常引发利益纠纷。特别是对森林保护和恢复而言,林业部门往往选择优先发展能够迅速带来短期经济收益的活动。2)国家通常将林业主管部门的某些职能整合到环境部或农业部,这给林业行政管理带来了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了管理效率。例如,塔吉克斯坦政府林业署负责林业管理,而由国家公园保护区指挥部负责保护区管理。而乌兹别克斯坦保护区由林业管理总局、国家自然保护委员会和当地林业部门多部门共同管辖,增加了自然保护工作协调难度。3)国家林业企业通常面临严重的财务和技术问题,需要进行转变以适应经济格局变化。
3林产工业发展状况
从林产工业发展情况看,各国已禁止商业采伐天然林和半天然林,木材资源不能自给,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每年需要进口大量原木,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森林资源利用不平衡,尤其是非木材林产品和生态系统功能。木材加工企业原料来源不稳定,设备技术陈旧,大部分已停止运行,缺乏发展资金,利润低,竞争力弱。林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低,林业主要起到保护作用,而非生产作用。尽管如此,森林资源仍是农村居民生计、福祉的主要来源。例如,塔吉克斯坦超过2/3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森林可向当地居民提供动物、毛皮、种子、坚果、浆果、蘑菇、草药、泥煤、薪材、蜂蜜、苗木和薪材等资源。2012年中亚5国林产品生产、消费、进出口情况见表2。
4林业法律政策、战略规划
中亚各国自独立以后,各自根据自身国情制定了林业管理法律框架,并结合市场经济需求,进行了适应性调整[3]。例如,吉尔吉斯斯坦在1999年颁布的《森林法》中,明确禁止大规模商业性采伐,将森林管理重点放在保护水流域、防止水土流失、发挥森林游憩功能及保持动植物群落等方面。目前,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修订了《森林法》,土库曼斯坦《森林法》也在修订之中,乌兹别克斯坦《森林法》待修订。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森林法》规定森林归国家所有,森林管理职责分属于中央政府部门、地方国家单位或国有企业。塔吉克斯坦将退化草原的使用权让渡给私人部门,用于植树造林。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长期出租国有林地,用于开展小规模社区林业示范。除了《森林法》以外,中亚各国林业部门还颁布了其他配套法律文件,以确保合理管理和利用森林资源。例如,乌兹别克斯坦林业部门另外2个主要法规分别是《特别自然保护区法》和《植物群落保护利用法》[4]。1993年5月7日颁布的《特别自然保护区法》界定了休闲娱乐区,强调在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区除卫生检疫采伐和抚育之外,严禁其他任何形式采伐行为。1997年12月26日颁布的《植物群落保护利用法》规定了特批采伐程序和植物群落保护事宜。在林业管理法律框架下,各国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具体林业政策进行林业管理。吉尔吉斯斯坦《林业发展概要2025》明确了国家林业政策框架,将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当地社区参与森林联合管理作为目标。在此基础上,2004年11月批准了新的国家林业规划(2005–2015),并通过实施“国家森林发展行动计划”(2006-2010)来实现新规划设定的第1个5年发展目标[5]。塔吉克斯坦于2005年颁布了国家森林计划(NFP)(2006-2015),将森林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作为战略重点[6],但是没有说明如何通过实施战略实现上述目标,也未能说明融资安排和机构制度改革等关键问题。
5林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虽然中亚5国经济和体制环境不同,但林业发展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主要有:1)林地开放造成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增加了保护森林资源的压力。2)林业法律框架和管辖范围不清,林业机构(特别是国有森工企业)行政管理、监控、执法能力薄弱,缺乏土地权属安全和森林所有权意识,林业政策、法规执行不到位。3)缺乏土地综合利用规划,森林和林地与其他土地用途(如牧场、农田)边界界定不清,工业发展也会间接地影响林业发展。4)政府对森林恢复投资有限,经济激励措施不健全,缺乏林业专业技术人员。5)森林定义不统一,森林资源统计方法自相矛盾,缺乏可靠的林业数据。如塔吉克斯坦官方统计中把果树种植园也算作“森林”,尤其是缺乏非木材林产品的相关信息,包括产量、产品范围、政策、市场以及对整个国家、国有森工企业和乡村社区的经济贡献等[9]。
①能够服务城市发展,并带动城市四周农林发展,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城市和林业共同发展、持续发展的目标。
②建立以城市为中心,带动郊区和远郊区一体化绿色发展的绿化体系,并以此为城市林业的指导思想。
③城市林业应区别乡村林业和大林业,将园林和园艺的优势融合为一体。
④兼具城市林业典型性、服务性、示范性和生态性等特点。总之,城市林业是现代林业的一个分支,它不但是园林的扩大和延伸,更是林业的提高和升华,是以服务城市为主旨的。
2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关于我国城市林业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显著的差距,我国城市林业发展中仍存在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城市林业建设资金不到位。任何一项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保障,城市林业作为一项通过为全社会提供林产品及生态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其经济效益是可持续的却非显而易见的。这就容易造成投资在城市林业建设中的资金大量转移到其他行业,从而使城市林业建设资金短缺,阻滞其可持续发展。
②城市林业建设尚未完全纳入城市整体规划,致使城市林业建设赶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城市发展为了满足商业需求,绿地和森林被征占和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严重制约着城市林业的发展。
③城市林业结构不合理,人们盲目追求绿地覆盖率和绿化面积,导致树种结构配置不合理,在树种的选配上表现为“结构单一”“绿化质量差”“立体效果差”,难以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综合效益,无法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
④我国城市林业的经营管理粗放,致使我国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表现不良。
⑤城市林业发展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由于我国科技化和机械化滞后,认识不足,致使我国城市林业得不到重视、总体质量不高,和其他国家的城市林业以及本国其他领域内的企业相比,我国林业发展有“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少”等劣势,阻碍了城市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⑥政府扶持力度不够,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降低了城市林业建设效率。
3我国城市林业的发展对策
3.1增加城市林业建设的资金投入
建立保护城市绿色植物、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多元投资机制,为城市林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制定一项由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并有银行信贷做支撑的投资政策,专门针对城市绿化工作的开展。并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会,加大该项投资力度。同时,成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以保护城市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2合理规划布局,并提高规划设计品质
首先,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将城市林业建设纳入到城市建设中来,以保证城市设计建设的整体性,如此才会实现布局的最大合理化和设计方案的最优化。此外还要将有关部门划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并协调好各部门间的关系,以保证城市林业的有序和持续发展。
3.3优化城市林业结构,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根据城市自然特点科学选择树种,加强乔灌木良种的选育,对古树及珍稀树木建立保护机制,适当增加木本观赏植物的比例。并根据城市的气候条件和土质适当进入外来树种和乡土树种,丰富城市森林生态的多样性。
3.4加强对城市林业的管理力度
建立科学的、健全的城市林业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对城市林业进行分类经营,并加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开展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技术的研究,鼓励推行清洁卫生生产以提高城市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城市林业发展水平推向国际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