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3 18:00: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会道德问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拷问着社会道德,例如好心人搀扶跌倒的老人,而老人却反过来诬陷好心人以此来讹诈医药费等等,此类报导的屡屡出现不禁引起大家的关注,有人就大呼社会道德因此类问题的出现而退了三十年,社会道德已滑坡严重到无法想象的地步等等,那么,现在社会到底是怎么了?是因为人变坏了还是因为人太贪财了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一问题不仅涉及道德,同时也涉及人性观以及义利观问题,本文就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性观以及义利观进行讨论,以此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中国性论有一特点,即以善恶论性;关于性的主要争点,是性善或性恶的问题。”①追述到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对于人性善恶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人性善恶的讨论与他们的义利观紧密联系。孔子对于人性善恶并未有明确定义,孔子论“性”兼及“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程树德在《论语集解》中将这句话解释为:“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②广义而言,习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习行,即个人的知行活动;二是指习俗,即广义上的社会环境。孔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相近的,由于后天环境和习行的不同而导致人格的差异。对于人天生本性的善恶孔子并未明确说明,但人性的善恶的表现是会受到“习”的影响的,孔子承认人性具有可塑性,并且人性的可塑性在人的品德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需要明确并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此来正确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按义利范畴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类,君子深晓于义,故以义为行为标准,小人专注于利,故以利为追求目标,孔子在这里强调人们应该成为“君子”而非“小人”,这就为人们树立了正确的义利观导向,指出将义视为行为的根本准则,“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在强调先义后利的同时,孔子也指出追求自己利益的合理性,“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但如果因求利而有悖于“义”,在他看来是不足取的,对此他态度很明确:“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面》)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得到的富贵,符合仁义的要求,内心坦然,得之无愧,而利用不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得到的富贵,违背仁义的要求,内心愧疚,要坚决加以拒绝。
孔子的“性相近”在孟子那里被引申为“性本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善是人的本性,但并不是说每个人天生就是道德完善的人,而是指每个人生下来就具有向善的资质,“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四心”为人的完美德行提供了可能,这种可能同时构成了人格完善的内在根据,所以孟子的“性善”在指出人具有向善的本能的同时,也承认了人性的可塑性,所以在义利观上孟子强调人们要重义轻利。“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孟子提出人和禽兽的差异很少,而这很少的差异就体现在“仁义”上,人的自然属性是动物性的,但其精神文化方面是超越动物本性的,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精神文化里的“仁义”,在这里取义和取利,已经不仅仅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而是人与动物的分野,所以在孟子这里,重义轻利的选择不仅仅是人的行为准则规范,更是人的道德主体意识的体现。对于孟子来说人生来就具有“四心”,但因为种种原因,从现实状况来看人的道德意识往往会落空,人会选择抛弃仁义而选择利益,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腾文公下》)“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孟子生活的时代较之于孔子时代更为复杂,社会矛盾也更加尖锐,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更加不讲道义,在杨朱的“为我”观念盛行之时,孟子提出人不能只顾个人私利而抛开义,人应该重视义而不是被利益所驱使。
荀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习相远”持“性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荀子指出,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欲望,就定会出现争抢掠夺,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所以要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荀子的人性论是从人的生理感官上来讲的,是一种自然人性论,但这只不过是荀子对人的自然本能的描述,至于人所区别于动物的本质,人之为人所应具有的特性,荀子的回答与孟子有着相似之处:“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化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邀莫不有辨。”(《荀子・非相》)荀子在这里区分人的自然之性与道德之性,他认为人的本然状态包含着向恶的趋向,但认为通过“化性起伪”可以使人的成为符合社会规范的存在,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是善的礼乐教化,荀子强调用后天的礼义,包括法律规范等的引导和约束来改变人的本性之恶,从而使人走向道德上的圆满,这里也同样体现了人性的可塑造性。荀子指出人对“利”的欲望是人不可避免的本性,但在义与利的选择上人是有选择的,“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大略》)因此利欲必须有所节制即“以义制利”(《荀子・正论》),荀子强调“义”的重要性,认为处理义利关系的立足点是“义”而不是“利”。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孟子、荀子对于人性观是有差异的,但他们都认为人性具有可塑性,即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实现道德的完善,这也是他们在义利观上主张“重义轻利”的基础和前提;而孔子、孟子、荀子的义利观则让我们看到,义利思想的普遍意义在于肯定人性的可塑造性,肯定人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义利问题的重要性就在于它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个性,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与繁荣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正像人的本质规定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人的现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③面对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道德问题,的确需要社会进行反思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但我们不能因为出现问题就对社会道德失去信心,我们要看到人性的可塑性并通过道德约束使人性得到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程树德.论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注解:
1、缺少系统的道德知识 ,道德认知水平相对低下
高职生是社会变化较为敏感的群体。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 ,他们在成才奋斗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轻视了良好品德的养成,重才而轻德 。似乎市场经济的机制 中知识和能力才是硬指标 ,理想和道德都是空话。因此,一部分高职生忽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习,忽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和对世界上其他民族优良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学 习,结果导致其道德基础理论知识贫乏 ,道德观念容易变化,道德判断不够准确和客观。在他们看来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就是相互利用”,更有学生认为 “人与人就是相互竞争不择 手段 ”。显然 ,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当然无法进一步完成道德社会化。
2、缺少 坚定的道德信念支撑 ,在道德情感上比较淡漠
近年来党员干部存在的腐败现象、封建文化的沉渣泛起、西方腐朽文化观念的渗透,使学校正面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形成反差,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些不良风气,如、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 ,尤其是关系到高职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如看到考试作弊的同学得到了奖学金 ,看到毕业时找门路、送礼的才能找到好工作时,给高职生造成了思想困惑,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的道德观念的确立和道德行为的选择,使一些高职生斗志涣散、消极悲观,导致其思想和信念的失落 。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作支撑以及道德情感上的淡漠致使高职生无法正确完成道德社会化 。
3、道德自我约束力较小,在道德意志上显得软弱
高职生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如果缺乏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较弱 ,在善与恶的抉择中优柔寡断 ,在物欲和外力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以致丧失应有的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甚至连最起码的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道德准则也难以遵循。道德意志上的弱化使得高职生无法坚定地完成道德社会化 。
4、道德认知未能外化为道德行为,在道德实践上知行脱节
就目前而言,高职生在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能力相对较弱,即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致。例如:谈到考试舞弊,几乎人人痛恨,可一到考试,却总有人干那令人痛恨的事 ;谈到社会责任感,大家都情绪激 昂,可一到毕业,就没有几个人愿意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另外,据调查,在个人和国家利益问题上 ,高职生在价值观念上认同国家利益的道德评价标准 ,但在实际行为的选择上又认同个人利益或个人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道德评价标准,“知”与 “行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高职生对 “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你认为应该……,而实 际上你会……”这一 问题的回答中,有很多人认为应该 “以集体、国家利益为先”,而实际上会以 “集体、国家利益为先”的只有一小部分,更多的人则选择了 “视情况而定”,也有少部分人选择了 “以个人利益为先”。这表明了高职生的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 ,也表现出高职生道德价值评价标准的困惑和矛盾。道德实践上的知行脱节必然使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中断。
二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德育合力教育机制
1、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德育阵地合力机制
高职院校德育的阵地有三个:一是学校 ,二是家庭,三是社会。在以往的工作 中,虽然家庭和社会也发挥 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人们对它们的重视程度、具体措施和工作力度都明显不足 ,合力作用尚未真正形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德育合力机制,应该做到:首先,协调好学校与社区教育机构的关系。社区教育机构应制定规章制度,统一要求,落实任务,定期交流经验,要求各方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对培养教育高职生尽职尽责。社区教育机构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高职生道德社会化要顺利地进行,就必须协调好学校与该机构的关系,利用社区教育机构的独特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其次,协调好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学校联系学生家庭的有效途径。
2、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德育施教主体合力机制
一般而言,道德社会化可以理解为道德主体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则是高职生在与社会的道德互动中,通过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成为社会合格公民的过程。特定社会总是希望把高职生培养成为符合其主导价值观,能实现其道德目标的一代公民。因此,道德社会化问题是高职生社会化的核心问题。
一、当前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1、缺少系统的道德知识,道德认知水平相对低下。高职生是社会变化较为敏感的群体。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在成才奋斗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轻视了良好品德的养成,重才而轻德。似乎市场经济的机制中知识和能力才是硬指标,理想和道德都是空话。因此,一部分高职生忽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习,忽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和对世界上其他民族优良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学习,结果导致其道德基础理论知识贫乏,道德观念容易变化,道德判断不够准确和客观。对于什么是道德、人为什么有道德需求、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等基本知识没有系统、完整的认知。他们关于道德的知识很零散,有些高职生甚至以非道德乃至反道德为时尚。这最终造成了当今高职生高学历和低道德水平的反差,出现了一些有才无德的歪才。这也是近年来高职生道德失范、违法人数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讲信修睦,谦逊礼让,向往人际和谐。但在实际行动中,多数人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个别同学甚至自私自利,以邻为壑。尽管几乎每名高职生不无例外地都要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却仍有学生赞成“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的基本观点不太认同。在他们看来,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利用”,更有学生认为“人与人就是相互竞争不择手段”。显然,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当然无法进一步完成道德社会化。
2、缺少坚定的道德信念支撑,在道德情感上比较淡漠。近年来党员干部存在的腐败现象、封建文化的沉渣泛起、西方腐朽文化观念的渗透,使学校正面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形成反差,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如、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尤其是关系到高职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如看到考试作弊的同学得到了奖学金,看到毕业时找门路、送礼的才能找到好工作时,给高职生造成了思想困惑,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的道德观念的确立和道德行为的选择,使一些高职生斗志涣散、消极悲观,导致其思想和信念的失落。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作支撑以及道德情感上的淡漠致使高职生无法正确完成道德社会化。
3、道德自我约束力较小,在道德意志上显得软弱。高职生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如果缺乏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较弱,在善与恶的抉择中优柔寡断,在物欲和外力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以致丧失应有的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甚至连最起码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道德准则也难以遵循。道德意志上的弱化使得高职生无法坚定地完成道德社会化。
4、道德认知未能外化为道德行为,在道德实践上知行脱节。就目前而言,高职生在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能力相对较弱,即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致。例如:谈到考试舞弊,几乎人人痛恨,可一到考试,却总有人干那令人痛恨的事;谈到社会责任感,大家都情绪激昂,可一到毕业,就没有几个人愿意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另外,据调查,在个人和国家利益问题上,高职生在价值观念上认同国家利益的道德评价标准,但在实际行为的选择上又认同个人利益或个人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道德评价标准,“知”与“行”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高职生对“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你认为应该……,而实际上你会……”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很多人认为应该“以集体、国家利益为先”,而实际上会以“集体、国家利益为先”的只有一小部分,更多的人则选择了“视情况而定”,也有少部分人选择了“以个人利益为先”。这表明了高职生的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也表现出高职生道德价值评价标准的困惑和矛盾。道德实践上的知行脱节必然使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中断。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德育合力机制,促进高职生道德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38-02
道德社会化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以社会道德文化为内容的教化、内化、外化的有机统一,其在当代大学生社会成长中的主流是积极的。总体来看,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一直受高校、社会和家庭等道德文化的综合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初级社会化是在进一步接受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和规范上形成的,这一过程也是使大学生道德人格得到协调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但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隐忧问题,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顺利实现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大学生只有重视和解决了这些道德社会化隐忧问题,才能促进自身在成长与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完成道德社会化。
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存在的主要隐忧问题
大学生道德社会中存在的隐忧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社会方面:社会道德教化的自我冲突及完善的补偿激励机制的缺乏。大学生作为社会团体的一部分,一直被社会寄予较高的期望,道德方面同样如此。
社会对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要求标准很高,并为各级学校预设专门化道德教化任务,但社会自身还存在着一些诸如“低层道德”、“底层道德”及“道德异化”等社会自觉问题。社会要求与社会现实发展不统一,社会道德教化存在自相矛盾和自我冲突的问题。比如功利性,虽然不提倡却又是被默许的,这种“默许”在当今社会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而这种大众化的存在自然对大众生活和文化有一定影响。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群,对社会的适应性较强,很容易受到这些非道德教化的影响,这种自觉性会让大学生产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的错觉,使大学生在矛盾的道德社会环境中生出道德困惑,导致大学生道德出现“层降”。
社会中的道德失范,使道德行为出现自发性否定,道德的这种困境迫切需要一种束约或激励机制来解决。自觉、有效地肯定道德和激励道德机制对维持社会道德有重要作用,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社会目前仍然没有完善的道德补偿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缺乏惩罚不道德、激励道德行为的机制,处置社会不正之风的法制还不完善,容易使道德环境异化;缺乏保障道德权利和道德成本的机制,出现有道德者吃亏的现象,有些人甚至为道德付出了生命代价而没有任何回报。因此,道德成本物质补偿机制的缺乏不适应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各方面还未完全成熟,需要权威机制的指引。
(二)高校方面:在道德教化内容上存在片面性,在道德教化方式上缺失客体主体性。高校道德教化内容对德育知识的教育与掌握一向比较重视,忽视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导致大学生在道德层面缺乏知行统一的意识。高校在教育中一直把奉献和社会需要放在首位,这种对道德知识的片面强调,使得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实际生存和发展需求被一再忽略,导致大学生在社会中产生各种困惑。道德教化一旦偏离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与社会的结合点,就很难达到真正的实践意义。高校对道德理想教育、正面道德教育的片面教育的强调,使学生进入社会往往会觉得教育和宣传与社会现实有巨大差别,现实与教育的这种落差容易使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在道德认识和思想上出现迷茫和困惑,成为大学生背叛主流道德的根源。
此外,高校道德教化方式存在客体主体性缺失的问题。理性审视自己的需求并将外在社会规范和需求转化成内在法则和需要,让各种道德规范从他律过渡到自律,都离不开主体性的作用。高校道德规范的传导能否被大学生接受,与高校教化客体的能动性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高校在道德教化模式上应尽可能尊重客体主体性。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高校道德教化内容并不能反映学生内在需求,大大压抑了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德育产生低效、失效、负效的一面,不利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大学生方面:价值追求向世俗功利化转变。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给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带来了多样性的影响。当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不完善的时候,市场经济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超出合理范畴的利己主义价值取向得以滋生和助长。目前社会主要存在三种价值观:一是包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利他主义的高中层次价值观,当然,这些也是主导意识形态所提倡和强调的,是受大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二是个人主义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所包容和现行法律所允许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利己不损人的低层次利己主义价值观。三是不被社会公德或法律底线所接受的负面价值观。第一种价值观是社会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期望,但在多元价值观及市场负面性的影响下,现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开始倾向于多元取向和世俗功利化,使大学生道德观出现“层降现象”,失去本该有的理想,对集体、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都随之淡化。这种转变导致其精神家园空虚、缺失,同时会促使其道德出现失范,甚至有可能在世俗功利化中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二、解决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隐忧问题的策略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隐忧问题。
(一)加强对社会教化的重视和社会环境的优化,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合力教育。校外环境包括两部分:一是社会环境,二是家庭环境。在大学生道德社会话中两者对大学生教化的影响都具有十分巨大的作用,社会环境尤为不可忽略。高校应该做到强化与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接触、沟通,营造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的合力氛围,致力于与家庭、与社会的一致性教化。要达到与社会教化一致性合力这一要求,社会系统的优化与发展是主要影响因素。党和政府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优化整个社会的制度环境、民主法制环境、文化舆论环境,进一步加大对行业不正之风、社会不正之风反腐败和整治的力度,形成更有效的抑恶扬善的社会控制与激励机制,促进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也是不容疏忽的,为了给学生做好榜样,家长在道德方面必须以身作则,注意与孩子的接触和沟通,在不同成长时期对孩子的道德发展进行正确引导。同时家长还需要保持与学校的联系,对学生道德发展倾向有所关注,在高校、社会、家庭三者的合力之下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良好完成。
(二)注意分层引导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问题。在价值层面上社会对一元主导的强调是必需的。道德教化首先要 “接地气”,这里的“接地气”主要指将道德教化立足到实际情况中,要明确大学生在各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和层次性,明确学生社会道德化的程度并不相同这一具体情况。这种“接地气”就要求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合理“功利和生存竞争”加以关注,在这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对学生主体价值和道德水平进行不同层次的评判,从而确立具体的层次不同的道德教化目标。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解决方式更具有务实性,也更能被学生接受。其次,分层引导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必须遵循一定接受规律,只有明确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价值追求、道德践行与社会要求才能制订出更能被接受的教化方案。归结来说,对大学生认识和把握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点以及自我实现的引导是基础和关键。分层引导大学生的道德化问题不仅符合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同时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三)改进道德教化方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水平。基于道高校德教化内容存在片面性、道德教化方式客体主体性缺失等问题,首先,学校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大学生各方面道德人格的塑造。从传统灌输转变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在了解学生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做到亲近学生。还要多展开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引导其对社会现实道德的正确认识。其次,高校道德社会化教育必须注意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客体主体化。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如今这种多样化的信息交流渠道现状与传统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该积极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从这些主要点出发,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中获得学生在道德教化上的认知肯定,做到客体主体化,引导大学生在课堂与互联网上的交流。此外,高校在道德教化方面还需要结合实践,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和能力。
(四)注重大学生在国情上的教育,对学生分析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加以引导、提升。“转型”是我国当前社会不可忽视的现实情况,这一时期的社会相对比较复杂。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一些突出的矛盾与问题对大学生在价值上的认知有一定的干扰性,使学生在道德社会化中心里存有疑虑和矛盾。因此,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当前的特殊性、艰巨性、长期性这一现实,引导学生理解和肯定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同时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价值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社会的道德现状,将社会现实剖析于学生面前,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走向正面。不仅如此,还应该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观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树立正确的个人利益观、财富观、金钱观,增强大学生与环境消极因素影响相抗争的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完成道德社会化。
【参考文献】
[1]曾庆璋.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研究――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借鉴与超越[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2]周艳,吴冰,马菊华.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探微[J].理论月刊,2010(6)
[3]邬伟三,佟鑫.浅谈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6)
[4]吴勇.高校BBS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1)
[5]董俊.我国独生子女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现状及特点[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7)
2当前职业道德与社会诚信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黄金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相叠加的特殊时期,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正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从职业道德的角度看,国家公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导致腐败滋生,不仅阻碍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发展,而且影响了国家发展的稳定。公共服务事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缺失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医患纠纷”不断升级,“教育失德”不断出现,成为的新燃点,加剧了社会道德滑坡的速度。而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工程质量等诸多问题则一次次拷问“社会的良心”都去哪了。从社会诚信体系的内容看,个人诚信缺失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假文凭、假证、假发票等等;企业失信则更是比比皆是,恶意违约、制作假账融资、百年老店使用过期原料等等;政府失信表现为“朝令夕改”、“暗箱操作”、“欺上瞒下”等等,这些行为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经济运行发展,更动摇了国家稳定的根基,甚至损害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究其原因,有历史遗留的问题,有法制体系不健全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物质文明急速增长,而精神文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社会道德体系建设并没有实现与时俱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在社会经历巨大经济变革的同时,原有的道德规范被打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新的道德规范无法在短期内完全达成社会共识,造成了社会道德迷失的真空期,多举并发不如逐一击破,因而以职业道德建设为突破口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成为不二之选。
3以职业道德建设为突破口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职业道德建设的继承性为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奠定了历史的基石,而职业道德建设的多样性为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铺垫了最广泛的人际基础,同时其特有的实践性也为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快速实现与时俱进提供了可能性。职业道德建设包含多方面内容,必须抓住要点,以点带面,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3.1追本溯源———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就是通过培养社会成员的职业道德意识,通过意识影响行动,把内化的职业道德素养外化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通过教育这一途径,树立社会成员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在具体社会实践中不断强化这种正确的理念,把思想转变成习惯,实现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实现内在自省,外在自律的常态化。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胜任力,只有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充分发挥职业道德教育的正效应。
3.2画龙点睛———营造社会舆论正确导向
职业道德建设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正如英国思想家赫青黎所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并非出自对法律的畏惧,而是出自对同伴舆论的畏惧”。社会舆论能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正确的社会舆论可以起到道德监督员的作用,而错误的社会舆论则使得职业道德在社会实践中出现校正的偏差。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互联网时代,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超过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而职业道德的建设除了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外,必须接受社会舆论的价值评判,因而打造客观、公正的社会舆论环境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必然选择。
第二,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领域。一是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容易发生权钱交易和容易受到金钱腐蚀的领域,是腐败、诚信等问题多发易发的重灾区。二是现有道德严重失范的领域,比如,公共道德领域问题多发易发,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道德所调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人群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农民到城市新市民;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体制内的人到体制外的人;从国有制的人到个体、私营和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的人等。
第三,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员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少数官员弄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腐化等。这些人的败德行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最大。二是一些企业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诚信缺失、坑蒙拐骗、制假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沽名钓誉、抄袭剽窃、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不守公德、见危不救、以怨报德等。
正是这些局部的、少数社会成员的败德现象,无形中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道德压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认为社会正在逐渐滑向一个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渊,进一步加剧了人们评价社会道德状况的悲观、消极情绪。
出现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道德发展滞后性的原因。道德的发展轨迹和经济的发展轨迹是同向的,但决非简单同步。旧的道德观念将长久地影响人们,而新的道德观念转换成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规范,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既是宣传思想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工作,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艰巨任务。
第二,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原因。在我国社会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期,道德问题往往折射的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体制机制问题。比如,最为群众诟病的一些官员的问题,虽然表现为官员的败德,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钱权交易多发频发,而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却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比如,屡屡引发国内外关注的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虽然表现为一些企业和商人的败德,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风险急剧加大,而社会诚信等信用体系依然缺失。比如,遭致普遍抨击的见危不救、不守公共秩序等问题,虽然表现为一些社会成员公德失范,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文化向“陌生人社会”文化不断转变,而社会控制和约束体系逐渐弱化。比如,让人忧心忡忡的仇官仇富现象,虽然表现为一些社会成员的非理性心态,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贫富不均造成的社会心态失衡甚至扭曲。
一、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形式
1、事前道德风险
保险可能会影响被保险人的防灾、防损措施,改变被保险人的行为,个体通过选择不同预防措施会影响自身疾病发生的概率。事前道德风险会对被保险人疾病发生的概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增加保险人在医疗费用方面的支出,给医疗资源带来更多的消耗。心理风险是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的一种无形的因素,它指由于人的不注意、不关心、侥幸或存在依赖保险的心理,以致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的因素。事前道德风险的发生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现象。
2、事后道德风险
个体在患病后相应的治疗成本不是固定的,患者可以在从便宜到昂贵的各种治疗方案中进行选择。实际上,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并非越昂贵越好。由于这种形式的道德风险对于医疗费用的影响更大,因此,在医疗保险中,事后道德风险的防范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道德风险的发生与疾病费用的价格弹性有关。价格弹性大的医疗服务可能产生更大的道德风险。在这种道德风险的作用下,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相对较高的个人可以靠玩弄道德风险来解决不能享受医疗保险或享受待遇较低的家属及亲戚朋友的看病吃药等问题。因此,在经济学中,将道德风险看作是人们医疗保健服务价格的需求弹性造成的经济激励机制的理性反应。
二、道德风险对社会医疗保险产生的负面影响
1、造成社会医疗保险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制度的长期运行
当前在第三方付费制度存在的情况下,医疗服务需求方追求医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造成了其对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费:而医疗服务供给方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迎合和刺激医疗服务需求方的过度需求。道德风险引起的医疗费用的上涨给政府和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将减少医保卡冒用带来的社会保险基金的非正常转移,而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程度的加深,更多的人将纳入该体系中,若道德风险问题得不到很好的治理,将会导致更大的财政负担。因此,道德风险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和完善,有重大的影响。
2、医疗资源供给不均匀,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
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社会将承担这巨额的与其所维持的健康水平不相称的医疗费用,进而占用了用于其他方面的资源,破坏着医疗市场的均衡,导致医疗服务提供的低效率。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在一定时期所收缴的医疗保险基金是有限的,而道德风险使得医疗保险基金出现差额。这一差额就要由财政来补贴,最终使得社会医疗保险成为财政负担。而政府想要弥补财政赤字,就要么通过提高医疗保险费率,要么降低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险水平。然而,降低医疗保险水平不符合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初衷,因此,只能提高医疗保险费率,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缴费主要是由个人和企业来承担的,缴费水平的提高必然将加重个人和企业的负担,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破坏社会公平,违背诚信原则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是一个旨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诚信原则在医患关系中受到了严重破坏,在整个社会形成了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危机,增加了社会运作的总成本。医疗服务供给方道德风险的存在是医疗服务供给方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信息优势、社会地位优势,赚取在医疗保险中不应得的利益,使社会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种种不公平,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原则的形成直接挑战。因此,社会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问题应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医疗保险道德风险的防控体系的建议
1、加强医疗保险机构能力和制度建设
适当增加工作经费,充实医疗专业人才,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发现道德风险行为的能力: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改进监管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减少由于信息障碍导致的道德风险:建立、健全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各项管理制度,使监督检查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定科学、合理的结算办法。
2、加大检查和惩罚力度
建立日常巡查、重点专查和年终考评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完善相关的各项管理规定。建立定点医疗机构防范道德风险行为责任制,当出现有关行为时,要逐级追究责任。运用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将必要的信息传播给公众,从而为实施社会惩罚和市场惩罚创造条件。
3、加强部门间合作,形成监管合力
对道德风险有关行为的监管,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综合管理问题,仅仅依靠医疗保险机构是不够的,同一行为,往往会违反多个部门的管理规定。医疗保险机构应与卫生、物价、药监等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坚决查处各种违规行为。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各自领域的专家作用,提高整体查处能力,加大联合处罚力度。
4、打破医疗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关键词:Internet 道德意识 道德规范 道德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国正在规划和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Tnternet据统计一,到19年1月为止,全球已有194个国家和地区联人了Tn-ternet。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新的信息网络革命,它将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它将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作和学习方式
1道德意识方面(领域)
1.1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信急高速公路的雏型T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
(1)Tnternet没有中心。在科学家们设计T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没有中心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这样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网络,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Internet成了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
(2)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覆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而地球也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这种状态,除了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让他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因为作为一个个体,陷在无边无际之中,他无法觉得自己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也就是说,小小的个人在无边无际的网中的无能为力,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1.2无政府主义泛滥
Internet当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的传播,这样,当网络的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当这种思想变成现在的Internet事实之后,使你在网上实施言论控制成了一种不太容易的事情。
眼下的Tnternet像一片藤草丛生的荒野。在这里,还没有政府机构诞生。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没有谁独自拥有Internet,因此,Internet就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美国政府和各个地方以及机构的网络,再加上外国的网络造成了今天的Internet。在这当中,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没有谁说了算。但同时,谁又都有发言权。
这样,Internet成了一个容许真正言论“自由’,的地方,一个彻底“民主”(或无政府主义)的地方,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在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则(或者不要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母,由此可以滥用自由的权利。
1.3人际情感的疏远
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而在网上交流时,我们的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我们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我们成了数码化的存在:Degital Beingo Internet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尤其是Internet所提供的跨时空,跨地域的多人参加、多向交流的技术,使人们更容易沉溺于网上交际,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削弱,使家庭成员之间,邻居之间,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
2道德规范方面
2.1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还是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的寝化社会,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使之约束力明显下降。目前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网上人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因此建立在网上的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
2.2使道德规范在量的规范上不断扩张
关键词:Internet 道德意识 道德规范 道德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国正在规划和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Tnternet据统计一,到19年1月为止,全球已有194个国家和地区联人了Tn-ternet。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新的信息网络革命,它将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它将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作和学习方式 1道德意识方面(领域)
1.1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信急高速公路的雏型T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
这是因为:
(1)Tnternet没有中心。在科学家们设计T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没有中心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这样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网络,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Internet成了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
(2)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覆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而地球也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这种状态,除了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让他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因为作为一个个体,陷在无边无际之中,他无法觉得自己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也就是说,小小的个人在无边无际的网中的无能为力,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1.2无政府主义泛滥 Internet当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的传播,这样,当网络的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当这种思想变成现在的Internet事实之后,使你在网上实施言论控制成了一种不太容易的事情。 眼下的Tnternet像一片藤草丛生的荒野。在这里,还没有政府机构诞生。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没有谁独自拥有Internet,因此,Internet就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美国政府和各个地方以及机构的网络,再加上外国的网络造成了今天的Internet。在这当中,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没有谁说了算。但同时,谁又都有发言权。 这样,Internet成了一个容许真正言论“自由’,的地方,一个彻底“民主”(或无政府主义)的地方,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在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则(或者不要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母,由此可以滥用自由的权利。
关键词:Internet 道德意识 道德规范 道德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国正在规划和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Tnternet据统计一,到19年1月为止,全球已有194个国家和地区联人了Tn-ternet。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新的信息网络革命,它将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它将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作和学习方式
1道德意识方面(领域)
1.1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信急高速公路的雏型T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
(1)Tnternet没有中心。在科学家们设计T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没有中心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这样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网络,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Internet成了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
(2)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覆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而地球也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这种状态,除了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让他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因为作为一个个体,陷在无边无际之中,他无法觉得自己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也就是说,小小的个人在无边无际的网中的无能为力,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1.2无政府主义泛滥
Internet当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的传播,这样,当网络的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当这种思想变成现在的Internet事实之后,使你在网上实施言论控制成了一种不太容易的事情。
眼下的Tnternet像一片藤草丛生的荒野。在这里,还没有政府机构诞生。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没有谁独自拥有Internet,因此,Internet就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美国政府和各个地方以及机构的网络,再加上外国的网络造成了今天的Internet。在这当中,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没有谁说了算。但同时,谁又都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