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8 13:51: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选修3》近两年考点统计
(1)电子排布式;(2)分子构型;(3)氢键;(4)成对电子、未成对电子、全充满或半充满;(5)分子的极性与否;(6)晶体的类型、性质和特点;(7)晶胞;(8)元素的电负性;(9)原子的第一电离能;(10)杂化方式;(11)物质熔沸点的比较;(12)物质稳定性的比较,尤其是氢化物稳定性的比较;(13)等电子体;(14)Q键和∏键。以上就是在分析了近两年的高考真题总结得到的14个常考知识点。分析发现,高考知识点在逐年增加,总有一些从没有出现的知识点在新的高考题中出现,所以复习时还是要全面一些。
二、复习策略
1.有侧重地复习
引导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之后,就确定选择《选修3》作答,确定主攻方向,强化复习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避免一身博二兔的现象,从而造成顾此失彼、多而不精、广而不透。
2.点对点地设计练习
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选择应力求与教案高度统一和匹配。应该根据知识点、考点、重点、热点,根据自己的教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去精心设计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找出典型的题例进行训练。或根据自己所用的随堂练习、课后作业或资料去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和学案,而不是从别处随便弄来一份试题,不负责任地随意丢给学生,然后过后去抱怨学生这也不会、那又不做。这就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上做好工作,包括教案和学案的精心编写、题目的精选精编、有针对性设计训练课时作业、摒弃题海战术,精练精讲。
3.高考真题演练
高考真题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在复习时可以给出近几年的高考《选修3》的真题,让学生真实了解和感受出题的形式、难度和知识分布;熟悉常考点、热门考点和核心考点。
4.考点强化训练
第二轮复习时,已是进入复习的关键阶段,学生已然应做出决断,需对《选修3》的考c进行强化训练,主要考点包括前面所列举的。
5.重视解题思维和方法的培养
(1)引导学生善于分析题目所考查的内容以及用什么方法去解答,使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探索,从而学会将题目进行变式改编,而不是只注重标准答案。
(2)将化学试题当作化学问题研究解决,考什么,怎么考;怎样看、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这样,还能怎样。
(3)进行审题训练。仔细审题可以充分挖掘、筛选题目的各种条件,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注意区分原子、离子、价电子;名称、符号;区分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结构示意图、轨道表达式;电子式和分子式等的考查和要求。
6.回归教材,回顾知识的来龙去脉,整理知识的脉络
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存在大量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点,但相对分立的知识点学习记忆的难度明显高于成体系系统的知识网络,所以,如何对已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整理成知识网络体系,一直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而在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作为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其包含的知识点在高中化学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根据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有机化学部分除了作为必修部分的考点,还作为选考内容的两大模块之一,考生可任意选择一个模块进行考试。而高中有机化学部分相对于无机化学部分的知识网络脉络更加清晰,有机物种类明确且相互有密切联系,在搭建了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网络后,对解决高中有机化学的高考题,应该已经有比较大的把握。
1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网络的构建
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的知识分立在必修2和选修5两本教材中,而在必修2中给出的知识点少,主要属于介绍性知识,不能依托于此构建知识网络,只能进行分立知识的记忆,在正式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将这些相对分散的知识点补充进去。因此,构建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网络更多的依托于选修5。
1.1网络知识节点:人教版《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在第一章先给出了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对有机物的类别和官能团进行了介绍,此时将有机物分为烃和非烃。烃分为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非烃则依据官能团进行分类,主要的类型如下:实际上,根据后面的学习可以发现,有机物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能团的影响,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加直观的学习,可以先采用具有代表性的有机化合物,教材中绝大多数反应式采用的有机化合物都是包含2个碳原子,所以,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可以先采用乙烷及其衍生物代表不同类别的有机物。以这些不同类别的有机物作为网络知识节点,现在各个知识节点处于孤立状态,同时包含的内容非常单薄,需要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根据所需的内容对知识节点进行丰富补充,并形成连接知识点的线条,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
1.2知识节点的内容补充和网络线条的搭建:在上一节中根据第一章节的内容,以有机物类别作为知识网络的网络节点,本节中进一步根据后续章节中的内容对知识节点内容进行补充,以及构建连接知识节点的线条,主要需要把握的是不同有机物类别的特殊性质,和相互转化的反应类型及对应的反应条件。如果说选修5的第一章是对高中有机化学的基本介绍,供学生提炼出一个个知识节点,那么第二章到第四章的内容,其实都是对于第一章所提到的知识节点的内容补充和网络线条连接。这三章的内容分别介绍了不同的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化学性质,还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以课本第二章第一节为例,在这一节中介绍了三种有机化合物:烷烃、烯烃和炔烃,还有三种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以及聚合反应。其中取代反应连接了烃类和卤代烃,加成反应连接了不饱和有机物和饱和有机物,或者不同不饱和度的不饱和有机物,聚合反应是属于不饱和有机物的特殊反应。根据这三个反应,可以将第1节中的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及有机聚合物联系在一起,主要脉络是烷烃烯烃炔烃的衔接。对知识节点的补充中,重点在于其具有的特殊性质和其涉及到特殊反应。例如在第三章第二节醛这一部分中,醛所涉及的特殊反应有银镜反应和与新制Cu(OH)2生成Cu2O红色沉淀,这在高考中都属于标志性的破题点,解开这一环后,根据有机知识网络,基本可以推导出前后涉及到的各个反应以及相关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高中有机化学的学习中,也需要注意“将知识读少”,比如在学习芳香烃和醇\酚这两节时。根据历年有机化学部分的高考题,芳香烃在大题中通常作为R-基存在,即作为有机分子中除了官能团剩下的部分。故而在搭建网络时,在明确酚类和芳香烃的特性后,不妨将芳香烃作为一个单纯的R-基看待。在不涉及到芳香烃和酚类的特殊性质时,作用普通的烷烃烷烃知识节点看待。
高中物理教学中所包含的知识点要显现出多层次的特点,特别是教学大纲中有规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其不同的教学要求,而教学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A级要求和B级要求,其中A级要求是较为低层次的要求,例如质点、参考系等,而B级要求则是较为高层次的要求,是需要深度学习的内容,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等.需要注意的是,并非A级要求就全是简单的浅层学习,选修3-3和选修3-5都属于A级要求,但这里面的一些知识需要加深了解或需要综合理解才能掌握.
2.注重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物理教学讲究理论与实验的结合,也就是利用理论知识,在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加以运用,在了解实验原理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流程,从而在实验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得知识得以系统化,并能有效的将书面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
3.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高
许多高中生都发自内心的觉得物理太难了,可是纵观物理各大习题的答案,却十分简短,看似十分容易,造成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就是高中物理要去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简言之,就是你想明白想懂了,就不难了.高中物理在解决问题上以及不仅仅停留于一些物理概念的表面了,而是要利用这些理论结合自身思维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物理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及科学实验的总结,依赖较高的思维能力.
4.知识系统性强
许多高中生都觉得高中物理的内容好多啊,就江苏而言,就需要学习6本人教版的教材,包括2本必修和4本选修,不同的学校在教材选取上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么多的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失,特别是在高三复习时更难以把握要点.其实,高中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有一些明确的主干知识点,但详细的内容介绍是分布在不同章节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融会贯通,例如,“曲线运动”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可以与直线运动相联系,同时引入切向力和法向力,也就是将力的作用也放在一起讲解,再比如“电磁感应”这一知识点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力、运动等力学知识,还包括电路、能量等电学知识,这些要点需要相互贯通起来理解.
5.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
都说数理化不分家,的确,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会运用到一些数学和化学方面的知识,明显的,就是物理上的一些复杂的推导公式就需要结合数学上所讲的知识,而与化学知识有关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具体可以参考选修3-3和选修3-5中的内容.
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物理的策略
1.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深度学习的一大基本要点要求学生把新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将一个概念下的同类知识加以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高中物理教材一般都是按照章节进行讲解的,但是各个章节间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学生掌握好这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深度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些联系性知识点的讲解.例如,物理中的一大难点就是电场,因为电场十分抽象,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电场和重力场加以比较,进行比较教学,具体如表1所示.
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从表1中可以发现,重力场与电场在概念和规律上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教师采用这种比较教学的方式给学生讲解电场知识,不仅可以将电场知识的一些虚拟化的东西加以现实化描述,还可以顺带给学生复习以下重力场的知识,一举两得.
除了上述讲到的比较教学,对于一些类型不同的知识点,则可以采取差异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也就是发现两者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双缝干涉和单缝干涉为例,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132-04
The Teaching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General Chemistry for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Chemistry in High School
Kong Lingyan et al.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As a required basis course for food specialty of colleges,General Chemistry was the first chemical course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o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the connection of chemistry teaching between food professional university and senior high school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high school chemistry structure and the main points of the various module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l to the general chemistry study was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progress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 college teachers.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standard high school chemistry;Food specialty;General chemistry;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l
普通化学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学生进入大学阶段首先学习到的化学课程,因此处于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衔接点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普通化学作为整个化学学科的导论性课程,所讲授内容一方面可以为其他课程如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提供必备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多年普通化学教学实践表明许多大一新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因学习习惯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灌输式”被动学习模式,不能很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较为欠缺。另外,2003年开始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使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和高中实际教学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高等院系食品类专业招收进来的大一新生,其化学知识贮备情况,高中阶段化学知识的覆盖范围,可否为大学化学学习提供必要基础,以及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是否能够成为大学化学课程体系的支撑,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大学普通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化学到大学化学的过渡,激发学生学学化学的兴趣,提高普通化学的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大学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对目前高中新课标知识体系与普通化学知识框架的衔接以及不断改革的高考模式下,学生的高中化学基础并不是很了解,在此,笔者将针对两者之间的衔接方式,及现行高考模式对大一新生化学知识起点水平的影响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1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仍处在新一轮的改革中。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开始于2003年,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到2010年,这一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这一改革对大学的化学教学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因此,作为高等院校化学教师,了解高中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了解大一新生所具有的化学基础对于提高普通化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1 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及学习要求 2003年4月,教育部制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目前新课程已实行了13a,称之为现行高中课程。依据新课标要求,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以必修《化学》1和必修《化学》2两本教材呈现;选修包括6个模块,以6本选修教材呈现,分别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选修《实验化学》。必修课程为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并且体现新课标的选择性,可以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高中生要达到高中毕业的要求,需学习2个必修模块内容加一个选修模块内容。选修课程基本上是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统一为高中生进行了模块选择。必修模块内容一般安排在高一年级,所有高中生共同学习。到了高二文理分科,文科的学生一般选修《化学与社会》模块内容,理科的学生一般选修《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内容,并完成学业水平考试并达到合格以上,可以达到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各省市规定基本一致。
高考化学科目的考试内容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涉及必修模块中的“化学1”“化学2”及选修模块中的“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选考内容涵盖了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在试卷中匹配了各选修模块的试题内容,分值相当,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内容考试。因此如果考生参加化学科目的考试还要继续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模块中的1~2个,以达到高考的要求,即总共需要学习4~5个模块的内容。
1.2 高中化学课程各模块主要内容 高中化学教材选取的是宋心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系列教材[1]。
必修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并介绍了相关定性和定量计算的知识,如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基本的分离、提纯操作方法以及溶液配制;物质分类的概念;离子反应、酸碱电离理物质,给出了传统酸碱盐的概念和水溶液中酸碱反应的实质;化合价概念,从电子转移角度介绍氧化还原反应。
必修2:主要包括“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和“化学与可持续发展”4个一级内容。通过这一模块,学生学习了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认识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学习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初步、化学键的概念;从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出发,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的本质,知道化学键、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定性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和化学平衡概念;还学习了有机化学的入门知识。
以上内容充分体现高中化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大学阶段的普通化学中化学知识的基本框架性基本相符,基本能够反映大学阶段化学知识的风貌和基本轮廓。
化学与生活:注重化学与人类的关系,主要以日常生活为线索组织素材,贴近学生现实,极具亲切感和科普性,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化学的作用和应用。文科学生主要选修此模块以达到毕业要求。
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平衡”3个一级内容。内容上涵盖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如焓变、熵变的概念及相关计算,化学平衡的概念及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还包括了溶液中的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以及原来大学化学的知识沉淀-溶解平衡。这些内容是必修2的延伸和扩展,与大学普通化学内容中的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基本原理、水溶液化学关系密切。目前各省市高中为理科学生指定选修此模块,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
物质结构与性质: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结构与性质、化学键与物质性质、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较为详细、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初步知识和化学键以及分子间力等基本理论。还涉及了金属晶体堆积类型的内容。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在大学普通化学内容中未涉及,因此不作介绍。高考中考化学科目的学生一般会从这两个模块中选择1个或2个模块继续学习。
化学与技术和实验化学选修模块,在目前大部分省市的高中很少会有学生选修,因此此处略去。必修模块为学生打下了化学学科的共同基础,是面向全体高中生的,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的价值选修模块内容是必修模块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所加深[2]。
1.3 普通化学知识体系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普通化学教材参考《普通化学》(第6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3]。主要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初步、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水溶液化学、电化学基础、元素化学等。新课标下高中课程设置基本上为大学化学做好了铺垫,有些知识点是重复的,但是有些知识点之间仍然存在一些衔接问题。需要普通化学教学工作者根据具体的情况区别对待。
有待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知识点:酸碱理论部分,高中化学只讲了酸碱电离理论,给出了传统酸碱盐的概念;大学普通化学则是在酸碱电离理论基础上着重介绍酸碱质子理论,重新定义酸、碱、两性物质,扩大了酸、碱的范围和酸碱反应的范围。大学普通化学在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引入更科学的氧化数概念取代高中化学中的化合价概念。化学反应原理中反应速率部分,高中化学采用平均速率来表示,而普通化学是以瞬时速率来表示,并考虑了反应进度。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高中化学采用Hess定律通过方程式的叠加间接计算,普标化学相关计算中引入标准摩尔生成焓的概念,并运用Hess定律直接计算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关于电子云的概念,高中化学只给出s、p轨道电子云轮廓图(界面图),未给出d轨道的图;而普通化学通过引入波函数概念,根据波函数对电子云定量分析,得到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电子云的空间分布图等3种图。大学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应该以高中化学中的知识点为切入点,通过设置引导性、讨论性问题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高中化学到大学化学的过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普通化学独有的内容(高中化学不涉及的内容):在大学普通化学内容中,有一部分是高中化学不曾涉及的,如系统和环境;相;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吉布斯函数变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反应级数、反应速率理论和活化能;稀溶液的依数性;缓冲溶液;溶度积的概念和定量计算;配位平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和命名;电极电势及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分解电压;电解的产物;三种分子间作用力的产生和特征;离子极化理论和键型的过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陌生的,没有任何知识基础。大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作为难点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
2 高考模式对大学普通化学学习的影响
2.1 现行高考模式 自从2003年开始课程改革后,全国高考模式也随之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各省市可以自主命题,自己确定高考模式。改革到现在,各省市的高考模式一般为“3+X”或“3+文综/理综”模式。两种模式中,“3”都指的是语文、数学、英语科目,为必考科目。在“3+X”模式中,X是指文科学生在政治、历史、地理中任选1门或2门考试科目,理科学生在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1门或2门考试科目。例如目前上海市施行的是“3+1”模式,江苏省施行的是“3+2模式”。“3+文综/理综”模式中,文综考试科目是将政治、历史、地理3门科目,综合在一张卷子上,分成三个模块出现;相应的理综指的是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综合在一张卷子上,分3个模块出现。自2013年开始,理综总分为300分(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例如北京市,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等地区采用的是“3+文综/理综”模式。
施行“3+X”高考模式地区的理科考生来讲,除了必考科目,任选科目中可以不选择化学科目。在学完高中阶段要求的化学内容后就不再接触化学。这就导致目前高等院校化学专业或非化学专业大一新生化学基础、化学知识储备有很大的差异。
2.2 现行高考模式对大学普通化学课程学习的影响 “3+X”模式的文科考生及“3+文综”模式的考生,在高一和高二阶段完成了“化学1”“化学2”“化学与社会”3个模块内容的学习,“3+X”模式中不考化学科目的理科考生,完成了“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3个模块内容的学习,均达到高中毕业要求,可以不再继续学习化学课程。因此具备了3个模块的化学知识储备,能够为普通化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因为只在高中低年级学习,升入大学后再学习化学相关课程,可能将面临“从零开始”的困境[4]。
因高考化学科目的考试内容中包括必考和选考内容,所以“3+X”模式中参加化学科目考试的理科考生及“3+理综”模式的考生,除了完成高中毕业要求的“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3个模块内容,一般还需要在高二及高三阶段继续学习化学课程中的选修模块内容。有的选择学习了“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有的选择了“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有的两个模块均选择。这部分学生经历了高一到高三持续的化学课程学习、训练,学习内容上更加深入,因此具有较好的化学基础,将对大学阶段的化学课程学习提供较大的帮助。但因为所选修模块的差异,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仅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生,对后续学习有机化学课程有一定帮助,但物质结构知识方面欠缺;仅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学生,学习普通化学课程得心应手,但对学习有机化学课程帮助不大。
2.3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类专业学生的化学基础情况调查 为了解现行高考模式下高等院校入学阶段学生的化学知识起点情况,选择南京财经大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2个专业的13、14、15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访谈的方法,主要从生源地、高考模式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了访谈。所得数据结果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近3a来,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每年所录取的新生中,“3+理综”模式及“3+X”模式参加化学科目考试的学生人数较多,在每一级所访谈的学生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3级71.25%,14级72.61%,15级为71.60%。并且近3a来的比例变化不大,说明我院生源比较稳定。同时也说明7成多的学生高中起点的化学知识基础较好。“3+X”模式中未选考化学科目及“3+文综”模式的学生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其中13级为28.75%,14级为27.38%,15级为28.39%。说明每一级都有近30%的学生仅高中低年级阶段学习了化学课程,所学内容较浅显、不系统,同时因为间隔时间较长,因此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可能已经遗忘殆尽。
3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现行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对于参加化学科目高考的学生而言,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基本与大学普通化学知识框架基本符合。而对于不参加化学科目高考的学生而言,其在高中阶段只需学习必修2个模块和选修1个模块的学习即可达到高中毕业的要求,因此所学化学知识只是具有启蒙性加基础性的意义。另外从现行高中化学各模块知识点与大学普通化学衔接的角度,有些知识点是重复的,有些知识点介绍方式及深度与大学普通化学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远不及普通化学广泛,知识的系统性,也有待学生在大学化学学习中进一步完善、提高。大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普通化学知识点与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对于重复的知识点可以不讲或少讲,将宝贵的时间放在需要加深和未曾学习过的知识点上。另外,现行的高考模式决定了食品类专业大一新生的化学知识起点参差不齐,有的学生选考了化学科目,有的考生没有选考化学科目,有的是文科生源。因此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差异和个性差异,依据“因材施教” 的教育原则,在细致、透彻讲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宋心琦.高中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整合实验知识点,采取体系化教学方式
众所周知,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其中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深化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设计,6个选修模块之间是平行关系。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虽然有严格的区分,表面看来各实验不相关。但是若老师事先对实验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体系化讲解的话,学生相应地联系记忆,这样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学生能否最大限度地掌握课堂上讲解的知识,一般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进行着重讲解,并且也会对不同的重点、难点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
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找到所教授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也就是找寻一条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以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证所学的知识点的连续性、逻辑性和体系性的目的。具体言之,在教材中,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部分知识就可以通过一条主线来进行教学,这部分知识包括了以下的内容,分别是金属与水、氧气的反应。在金属与水反应这一部分,教材中介绍了钠和铁分别与水进行反应的过程,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条主线“金属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与金属活动性的关系”,这条主线的利用可以促使学生使用对比、类推的研究方法来学习。学生在掌握了金属与水反应与金属活泼性的相关知识后,他们就可以此为基础准确地把握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相关内容,并且由于内在的联系性和体系性,能够记忆深刻。
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要求肯定是有差异的,同时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合理的教学设计关系到分层次教学成功与否,而调动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是最关键的一环。在教学中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验操作、实验思考、实验探讨中来,让全体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促进化学学习,尤其是化学实验综合知识的学习掌握。如:在“盐类的水解”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①常温下,酸、碱、盐溶液的pH是多少呢?NaCl、Na2CO3水溶液呈什么性?②为什么盐溶液的pH不都是7呢?③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有哪些?④哪些盐会水解呢?⑤盐类水解的本质是什么?⑥盐类水解有哪些应用呢?然后,让C层学生回答①②题,B层学生回答③④题,A层学生回答⑤⑥题。通过提问分析,既复习了旧知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又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基本上搞清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从而在“成功的体验”中,不知不觉中解决这一难点问题。
三、在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合理设置疑问
化学学习的方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能够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获取所需的知识,对原知识进行一定的补充、理解,从而对化学学习过程进行思考、总结,再应用至化学实验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自我观察力、自我总结能力就得到很好地发展。但是课程毕竟是由老师来主导的,因而如何启发学生成为一大难题,而设计问题,刺激学生进行思考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方式。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从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实验对比等角度进行提问式教学。但是这个过程中,有一点非常需要注意的是,设置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梯度,避免较易与较难的知识点中间的跨度太大,学生不易理解。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器材
现代科学技术只能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起辅助作用,而不能替代化学实验。而课堂实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实验所需的器材、操作场地的限制,导致在普通高中实验室中无法清晰、高效地演示给学生,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更是难上加难。以上问题在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后则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在“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中,由于该实验知识点比较难,学生较难掌握,可通过播放“改变压强对NO2与N2O4之间转化的影响”的课件,运用Flash课件,能突出气体颜色有哪些变化,实验中各个现象之间的层次差别就会更为明显。而且,“压强对气体分子数和浓度的影响”的两个动画的使用,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压强变化过程中的气体颜色、组分浓度有哪些变化。现代科技的引进使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更具有灵活性、直观性,学生能得到全方位的启迪和刺激,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收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五、开阔学生视野
化学其实是一门应用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具体说来,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主动或被动地联想到生活实际的化学应用,把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变成具体的生活小应用。这不仅能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很大的开阔,还能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好习惯,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难题的能力。生活小实验就是活学活用的典范,这种家庭小实验中不限定用什么样的器材,无所谓实验场所在哪里,只需同学们开动脑筋,同身边的同学、朋友利用家庭中常见的锅碗瓢盆就能进行。如果家长能够加入到实验中的话,还能培养和睦友好的家庭关系。常见的家庭小实验有制作橘子电池;用草酸洗墨渍;区分毛织物和化纤织物;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去除茶壶壶底的污垢;为什么用铁刷子将铝锅擦亮后铝锅表面很快又变得灰暗;用什么样的方便材料能制作出分子模型;如何测定雨水的pH;如何用食醋和纯碱溶液使花朵颜色改变;用熟香蕉催熟青香蕉、绿橘子;发酵粉加水或加热产生二氧化碳的验证;用小苏打或碱面清洗锅碗瓢盆上的污渍;用鸡蛋清做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实验等等。这样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大大增加了,还能主动思考生活现象的最根本的化学原理。同时,学生心中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也得到解答,这能大大促进学生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考也能使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得到很好的发展。另外,老师还可以多多组织学生到化工厂、自来水厂等单位观摩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所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其经济价值。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现象作为学习背景、启发性的问题,制作出特定的学习素材,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化学探究,体验化学研究的具体过程的艰辛和得到结果的喜悦,从而真正喜欢上化学、喜欢上化学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磊.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化学教育,2010(1):20-24.
[3]程俊.必修模块化学实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建构与实施策略.化学教育,2010(3):35-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9.022
课改的新教材已经使用了好几年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苏教版新教材比较于人教版和以往教材,有一个形式上很大区别就是栏目设置名称众多。起初笔者也不以为然,以为是换汤之举,无非是区别起见。但实践之中,逐步感觉栏目功能的开发对于教学策略改进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仔细品读栏目的名称和内容,可以感受到编辑者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感受到新课改担当起素质教育赋予的责任所在。就苏教版化学必修教材中的栏目设置及其功能开发,笔者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几点直观见解
新教材以十个栏目设置支撑起整个必修教材的全部,佐之以一定的视频、作业、总结,形成了必修内容的整体。这十个栏目主要是: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资料卡、交流讨论、化学史话、整理与归纳、回顾与总结。当然还有一些诸如“你知道吗?”等铺垫式标题和仅出现一次的“调查研究”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首先是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符合建构主义理念。有着明显的引领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从表象走向实质,从零碎走向系统的倾向。其二是适应知识点的层次性展示,既为必修知识的常识性掌握创造了直接的载体,也为后面的选修系统化深入拓展提供了坚强的框架式支撑。其三是有利于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为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详略提供依据,更为学生自学提供一扇可以开启的门。勿用置疑,目前务个版本的教材都比较突出地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同时栏目的设置也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社会化功能。其四必修教材让所有学生特别是不选修化学的学生能够开拓视野,感受到化学贴近社会生活,贴近高新科技,有着美好的未来。如果说选修是一幅写真集,那么必修就是一幅写意画,而其各个栏目就是那幅画上浓淡自如勾勒山水的墨迹。
二、几点功能分析
“信息提示”、“资料卡”都是直接提供现成资料给学习者,基本上属于灌输式学习,当然这两者也有区别。“资料卡”的内容基本上属于识记范围,主要是一些化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也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学习工具。“信息提示”则主要为学生深化相关内容,及时提供一个通达的桥梁。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甚至起到点题的作用,有利于学习者的自学和合作学习。
“整理与归纳”、“回顾与总结”都属于知识点整理,前者延续了过去教材对于知识系统的梳理归档,并通过适度训练进一步固化,适合于学生预习复习。而后者则主要是罗列知识点为主,为学生复习时提供条理式快速浏览型知识回顾,识记熟悉的功能非常突出。
“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有一定相近的功能。前者主要是演示实验的内容,以做为主,后者通过观察实验,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式和思维习惯,以悟为主。前者从实验内容和环境条件看是比较简单或者说专业要求不高,便于学生亲自动手,属于“实践型”活动。后者则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适当作助手,有些内容可以直接组织观看视频,属于“思维型”内容。“活动与探究”既然用探究来命名,就是要求教学中一是要组织学生参与或者分组操作。二是要依据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即从假想制定方案实验过程实验分析初步结论研讨结果的程序来完成。三是一些已经定论的实验,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答案,而不能敲边鼓,不得要领。这个栏目的完成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适度组织学习小组,适当的内容适当的形式,该演示的演示,该视频的视频,该讨论的讨论。当然方式的选择不是越新越好,切忌花架子弄龙灯,图一时热闹,一切以学生的掌握为准,以时间效益最大化为准。
“问题解决”是以巩固为主的训练栏目。其内容涉及到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演示实验现象分析、元素化合物包括有机物性质规律深入阐述等等,几乎涵盖了整个必修化学较深层次的概念、规律的推衍归纳。是学习能力在中等以上学生必须把握的,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把手。
“交流与讨论”涉及的知识难度要求不大。主要功能是启发学生旧有的知识,或者是对一些现有知识的应用。如果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此栏目的功能发挥是任重道远的,但从目前教材的实验来看,此点几乎难以感觉到。
“拓展视野”是能够体现化学专业特征的栏目。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丰富,同时思维品质的培养方面也有所体验,特别有利于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知识衔接。大部分内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让化学教师和对化学学有余力者,能够初步感受学科的生活化、科普化、生产化的天然魅力。
“调查研究”在最新的必修教材中只出现一次,内容涉及到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光化学污染、氮氧化物对臭氧层的影响,并要求以篇小论文的形式交流完成。这个形式是非常好的,但是不足也很明显。栏目过于孤单,两本必修教材只出现一次,何况类似可以调查研究的内容是很多的,如生活中的氧化铝、漂白粉与净水等等。此内容完全可以归入“交流与讨论”或者“拓展视野”。当然这栏目明显地带有研究性学习的色彩,作者的意图可能是有这方面的连接吧。
三、几点调整建议
从苏教版的必修教材看,笔者建议一些内容的栏目可以适度调整。
①过氧化钠的知识放在“资料卡”中不妥。要么直接放在选修内容中,要么放在必修的“拓展视野”中。“资料卡”的功能很宽范,但是实际教学中给人以“矮化”之感觉。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也有类似情况。
②Fe3+的检验、NOx的性质放在“信息提示”中,可否考虑适当更改。Fe3+的检验是铁内容的重要部分,而且教材也以一定的篇幅组织进行“活动与探究”,因此其检验方式应该以正式结论形式放在活动之中,而不必游离其外。第四专题第二单元的“信息提示”中介绍了NO2、NO的主要物理性质与医学作用,后面接着又介绍了氮氧化物对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影响。这个内容是联系生活生产的,是很重要的环保理念,建议将其合二为一。
③原子模型的演变置于“交流与讨论”中,篇幅太长了,其实际意义未必能如作者初衷。这部分内容说多了,学生发懵不理解,说少了又有不敬前人之嫌,其实初中化学对此已经说明详尽,因此建议压缩其内容,并放在“化学史话”中。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84-01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目前江苏高考模式为“语数英+选修”,高考中语数英三科计入总分,选修则划分等级。高考的竞争即语数英的竞争,作为选修科目化学,其地位尚不及物理,每个学校针对选修课时一减再减,但高考对化学教学容量则没有减少,另外学生也越来越不重视,化学作业一般放在最后去做。教师感觉时间不够用,又担心学生不重视,教师则布置大量的作业,难度大的、容易的“一锅粥”的布置给学生,结果则适得其反,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下降,个性得不到发展,潜能得不到发挥,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通过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作业形式多样、趣味性强
多数老师布置的作业仅限于书面作业,主要针对知识的巩固与解题技能的训练,模式单一,单调乏味,学生兴趣下降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作业形式灵活多样,突出实践性、开放性、趣味性强的作业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热情。例如,高一化学内容有很多的方程式需要我们去记忆,“方程式抄几遍,明天检查”相信很多老师都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把记忆方程式变成班级之间的比赛或者小组间的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会更好点。再如:必修一教材中“如何选用材料”实践活动:角色扮演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不会使学生感觉到乏味,在充满乐趣中完成了作业。
实验探究式作业、总结反思型作业,自主整理作业,应用所学知识写篇小论文等等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仅学生知识点记得牢固,而且在完成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作业精选习题、关注质量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答案是丰富多样的。若教师在课堂上对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加以适当的引导,把解决问题的办法集中在电解原理上,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进一步加深对电解原理的理解,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复习了原电池原理。
再如,学生在解答涉及实验操作题时常常说不清楚实际操作及方法,在做此类题目经常是瞎猜乱碰,没有章法。我选择了这一例题:KNO3与NaCl的分离(如右图)方法?参考答案:若要得到KNO3,可以采取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若要得到NaCl,可以采取加热蒸发、趁热过滤。
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的,即使是模拟试卷做了很多的高三的学生也有很多不清楚的。这类题目学生容易出错,如果我们精讲这一题目,帮学生分析归纳,重点在两个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类似KNO3物质的即可采取上述方法,学生即会举一反三,碰到类似的题目迎刃而解了。
三、作业重视差异、因材施教
每班学生都存在差异,个体智力、能力、思维方式等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均可分为上中下三类。教师布置作业若不重视差异,缺少层次性,则不利于成绩薄弱的同学的转化,同样也不利于成绩优秀同学的发展。成绩薄弱的同学更需要教师的关心与指导,如何使差生跳跳能摘到“果子”,又能使优生免受“饥饿”之苦呢?这就需要教师布置作业时考虑学生实际,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例如:我校在准备“学业水平测试”期间,冲刺A等级的同学和保C的同学座位是分开的,他们的习题也是不一样的,难度的不同,给冲A的同学提供好的帮助,同时增加了保C同学达级的信心。
免疫及病原生物学知识点需求。
抗感染免疫是社区医生最常用到的知识点(图2)。社区医院处于传染病、地域性疾病、突发疫情的前沿阵地,对传染病和突发疫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对地域性疾病进行筛检和治疗,是其重要职责之一。而比较出乎教师意外的是即使是在农村,由于目前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寄生虫学这一章节临床医生并不常用,对其要求不高。抗体与补体是临床医生最希望详细了解的知识点。临床上不少检测手段都需要用到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免疫学的应用和技术需要做些概括性的讲解,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不至于太茫然。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需求。
细胞生物学最常用的和希望了解的知识点均集中在细胞的活动上,即细胞水平的增殖、分化、衰老、坏死和凋亡。这些知识点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归密切相关,也与不少药物的作用机制相关。总体而言细胞生物学与基层的医学工作者并不是很密切。
课程整合初步大纲。
根据社区卫生院临床医师对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情况和知识点的需求量,我们拟针对临床专业(社区医学方向)学生开设实用医学生命科学课程,涵盖以上学科部分知识点,力求达到在有限的学时内,传授综合性强,实用性强的知识点。
传统的课程结构将临床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一模式系统性强,但各课程各自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彼此之间缺乏联系。由于面向农村社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不要求学生有十分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根据够用、适度的原则,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程,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设置。目前的趋势是社区医生的培养重点在于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进行课程的重组,整合。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推行面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教育改革,其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对课时进行了调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占67学时(理论55+实验17学时)、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占66学时(理论54+实验12学时)、细胞生物学占20学时(理论14+实验6学时);遗传学内容作为选修课程。目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72学时,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81学时,细胞生物学未开课。由此,我们在社区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拟将这三门课程进行整合并适当增加遗传学的内容,形成一门贯穿一学年的153学时的实用医学生命科学。
从而有效避免各课程为了强调自身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导致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相互重复的内容可统一在某一课程中单独讲述。除了课程结构上进行改革,还要根据培养目标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删除或弱化课程中对基层社区卫生工作无太大实际意义的内容,如本次课程整合过程中,弱化生物化学相关的蛋白质空间结构、等电点等,加强三大代谢的讲授力度;即强调基本概念、生理意义等,而不是代谢步骤和调控。
江苏高考方案的改革,使得学业水平测试的各科成绩与高考成绩挂了钩,前者变得至关重要,被师生们形象地称之为“小高考”。如何提高“小高考”的合格率和优秀率?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个别辅导,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摆在高二必修科目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2008年,我承担了两个化学必修班的复习迎考工作,2009年我又承担了一个班的“小高考”教学任务,在复习策略上有一点认识,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学业水平测试说明
1.命题指导思想。
高中化学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依据,结合我省化学必修科目的教学实际,全面检测学生化学必修科目的学习状况,重点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测试范围。
必修模块《化学1》和《化学2》,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基础》二者选一,以及相关的初中化学教学内容。
3.试卷结构。
(1)题型比例
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可包括填空、简答、计算等题型。选择题占分约70%,非选择题约30%。
(2)试题难度比例
各类难度试题占分的比例约为:容易题70%,中等难度题20%,较难题10%。
(3)内容比例
《化学1》和《化学2》占分共约85%,《化学与生活》或《有机化学基础》约15%。
二、2009年学业水平测试化学科试卷的特点
1.难度适宜,着重考查基础。
学业水平考试试卷注重对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多源于课本或在课本的基础上稍作加工的基本理论或概念及基本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具体知识点上来看,本试卷在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化学计算这几个知识点上提高了考试要求。总之,2009年化学卷过关容易,冲A则需学生有相当实力。
2.贴近生活,注重STS思想。
《化学与生活》模块中的每一个题目都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统一。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中,而且体现在试题的导向中,以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指导思想。
3.整体稳定,保持命题的连续性。
化学卷与前两年比在试卷结构上略作调整,但与之前各次模拟试卷结构完全相同,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这与学业水平测试是过关性考试的定位一致。
三、考生答卷情况分析
从考生答卷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一知半解。
(1)化学式、化学符号书写不规范。
(2)化学方程式书写不熟练,不配平,条件不写。例如一些考生对第25题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不知道配平。
(3)解答时化学专用名词错别字多,如一些考生将“油脂”写成“油酯”,对第14题中的质子中子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不熟,等等。这些都表明:一些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概念还没有掌握熟练,甚至包括一些最基本的。
2.轻视教材,缺少基本的化学素养。
从第25题第(3)小题的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可以看出,考生对课本上的重要反应还相当陌生。有关这一点,我们不难从他们写的下列反应中看出:Na+H2O=Na2O+H2。上述反应是课本上的重要反应。
3.审题不清。
比如第25题反应①要求填写离子方程式,反应②要求填写化学方程式,而部分学生全部填写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
4.解题能力有待提高,这是取得学业水平测试A级的关键。
四、学业水平测试化学教学和复习备考的对策
1.弄清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与高考的关系,充分认识考试过关的难度。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着眼点是素质教育,实行学业水平测试是为了加强对高中的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同时向高校提供更多有效的考生信息。实行学业水平测试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更加科学、自主地选拔人才。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必修学科等级计算方法:各科原始分满分为100分。100分―90分为A级,89分―75分为B级,74分―60分为C级,59分及以下为D级。单科C级及以上的比例一般控制在95%以上。对第一次参加必修科目测试达到A级考生,在划线前加分计入统考成绩。因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既要保证大多数考生能顺利达C级,又要控制达A级,所以学业水平测试试卷的难度必须在基础性的前提下有少量有较大难度的题目。
2.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统一安排计划。
学业水平复习计划安排一个月,由于选修是在本学期学习的课程,并且课程结束后马上是学业水平考试前的综合复习,因此复习时间可以短一些,必修1和2中的内容有一些在选修中进一步巩固和延伸,可以在复习时将选修的复习穿插在必修1和2中进行。
3.研读考试说明,有的放矢、科学备考。
为了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小高考”,紧扣《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克服盲目性。《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是专家命题的依据,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标准,对标准中的“识记”、“理解”、“应用”、“综合”各层次的要求心中有数,对标准中的样题要细琢磨。教师要在认真研读《课标》、《教学要求》、教材和《高中化学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的基础上,自己出模拟试卷,这样才能对江苏新高考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做到心中有数。此外,教师只有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来组织复习,才能有效地使学生达到既定的知识、能力水平。
4.抓基础知识,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根据《课标》和《教学要求》,绝大多数知识的认知性考查要求的水平层次为知道、认识和了解,体验性考查要求的水平层次为体验。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抓基础知识,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体现课标的所强调的“基础性”、“时代性”。在复习中,教师要重点抓住化学核心知识的复习、人教版和苏教版二种教材交叉部分的复习,有针对性地对具体物质进行复习,整理知识主线和方程式。由于化学知识点多而杂,学生自己很难将知识总结到一起,可以分章节总结知识点,将知识点串起来,印发给学生,三册书的方程式也总结归类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使学生复习有方向。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多,学生记忆难度大,课堂上要强调;化学平衡知识难度大、抽象,要搭设台阶,让学生知识掌握牢靠,知识掌握准确才能达到优秀。
5.复习面向全体,落实分层次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把全班学生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几个层次,然后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授课内容和目标进行教学,它包括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课堂提问分层和课堂练习分层及课后作业分层。复习知识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不同层次,但基点要低,面向全体,夯实基础,练习要全且精。由于时间关系,复习不可能像学习该知识初期时那样细,但主要知识和重点一定要交代给学生,习题和知识点要穿插在一起系统复习。教师对学困生的帮助要落到实处,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可以,但学困生在方程式的书写、知识点的落实上还存在惰性,对这些学生的要求在难度上可以降低一些,有些地方需要抓得更实一些,这样他们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6.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
训练特别是后期的训练不宜采取题海战术,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一对一地精心准备试题,知识性的训练和能力性的训练并重,加强答题规范性训练、加强有关计算的训练。这些都是教师和学生最容易忽略的两个方面,而又是学生丢分的重灾区。在复习教学中,必须从严要求,把好三关:
(1)文字表达关。平时要有计划地训练,要求学生答题时注意用好字、词、句,注意语句精炼化训练,力求做到消灭错别字。
(2)化学用语关。化学用语应用要准确、规范、严谨,包括能规范、正确地写出中学化学要求掌握的全部的化学式、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与单位符号等。
(3)审题关。要从平时的练习开始做起,培养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要求学生审题时选准切入点,注意关键词,不断通过专项审题训练来提高审题能力,包括提高审题的速度、审题的准确性。教学时课堂上应增加板书,教师规范书写,并适当地让学生板演,对课后作业有针对性地讲解和纠错。复习中要把概念的掌握与解题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解题前的思考,解题中的科学推理,解题后的认真反思,认真体会解题的过程与方法,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7.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复习。
学生学习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练思比”不合理,即练习做得多,研究和反思少,这样学生势必产生惯性思维,只会解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而对一些新颖的、非常规的、复杂一些的问题束手无策,不能独立完成,甚至做错的题一段时间后又错。教师应安排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复习,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领悟、反思、研究和消化,如果学生看了以前做过的或类似的问题觉得很简单,就说明他对这一知识研究透了,掌握到位了,基本融会贯通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它里面都是经典知识的结晶,使学生学会看书,学会从书本中自学知识是现在化学教学中尤其应加强的。
总之,化学“小高考”复习要讲究方法。教师研读考试说明,有的放矢、科学备考,针对化学各类知识的特点,将所学知识进行浓缩、精炼、迁移,扎实打好基本功,养成好的规范书写,认真对待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范解题,认真审题及时订正错题,学会思考,以良好的心态正视小高考,2010年就一定是我们的丰收年。
参考文献:
一轮复习一般是按教材的顺序按部就班地复习各知识点,高效的复习方法就是要求在教师全面掌握教材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引入知识,使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如可将必修1教材的第三章、第四章的内容顺序调整成单一复习某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系统框架;在讲解金属及其化合物时引入原教材不涉及的金属与浓硫酸,浓、稀硝酸的反应;每次讲解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都基本按照单质、氧化物、相应的碱或酸、盐的性质这样统一的顺序复习;记忆物理性质时始终按(颜)色、味、态、毒性、水溶性、密度、溶沸点的顺序。这样,不但使知识系统,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及记忆,还使他们复习了以后的知识。
二、挖掘教材的隐含内容,使之透明化
如必修1中描述摩尔质量时的一段为:“而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常用的单位为g/mol(g・mol-1)。例如:……CO32-的摩尔质量是60g/mol。”在一轮复习时,应挖掘出其隐含为:摩尔质量的单位也可以是kg/mol或其他,如M(Mg)是2.4×10-2kg/mol或其他也可。
再如选修4中介绍化学反应速率时这样描述:“对于速率和它的一般表述方法,我们并不陌生。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有一个确定的起点(速率=0);都有一个和速率大小相匹配的时间单位;都有能说明体系某种变化的可计量的性质。对于……”其隐含为物质的速率可有很多种表示方法:v=m/t、n/t、v/t等。这样,既教会了学生知识,又教会了学生读懂文字中的内涵。
三、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点的通俗方法
有很多知识点理解起来较难,教师要尽量采取通俗易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如很多学生总是不知道怎样下手写原电池原理的电极反应式,其通俗的理解就是:(1)将一个能在所给条件下最先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最好是离子方程式)拆成两半的写法,一半是氧化反应,一半是还原反应,即两电极反应式加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总反应式或总离子反应式;(2)酸性条件下不允许出现OH-,碱性条件下不允许出现H+,掌握了这两条基本就掌握了原电池原理的电极反应式的写法。
再如选修4中有一大平衡体系知识,包括化学反应平衡、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它们的平衡常数虽然用不太相同的名称,但表达式基本类似,都是用平衡体系中右边各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的系数次幂后之乘积与左边各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的系数次幂后之乘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只要温度不变。
四、尽量将题型、知识和方法统一并形成对比
如在做“从盐溶液中得溶质”一类型题时,及时将各种典型溶液总结为:
(1) 将氯化铝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的成分及原因。
(2) 将硫酸铝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的成分及原因。
(3) 将碳酸氢钡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的成分及原因。
(4) 将亚硫酸钠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的成分及原因。
(5) 从硫酸铜溶液中得无水硫酸铜晶体的操作方法及原因。
再如,很多知识点的记忆都可转移到金属活动顺序表、非金属活动顺序表、元素周期表上。而对于金属冶炼的一般方法、电解原理中阳离子的放电顺序等,则可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来学习和记忆:
强弱电解质中的强碱是第IA族从NaOH往下的所有碱和第IIA族从Ca(OH)2往下的所有碱;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最高价含氧酸)的写法是:(1)同族元素的写法一样;(2)同周期的写法有一定的递变规律,一般是都含一个中心原子、四个氧原子,氢原子数由四个逐渐递减到一个(如H4SiO4、H3PO4、H2SO4、HClO4),即使有变化也是看做是失水的缘故。
五、讲试卷时分析透知识点,并尽量一题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