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0 15:27: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十二五规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十二五”规划》在产业发展目标中提出,到2015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将突破40000亿元,占信息产业的比重将达到25%;“十二五”期间行业年均增长将达到24.5%以上;软件出口将达到600亿美元;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将超过25000亿元,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收入比重超过60%。
《“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时期,将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业务收入的10%。同时,将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扶持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打造一批著名软件产品和服务品牌。
到2015年,培育10家以上年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软件企业,产生3~5个千亿级企业,着力培养一批高端领军人才,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人,形成10个以上产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城市,培育2~3个产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
新闻点评: 敢问路在何方
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是2012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有句老话说“要低头做事,更要抬头看路”。《“十二五”规划》的就是政府在为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道路和方向。
商场中讲究“势”和“运”,顺势而为当可乘风破浪,逆势而行则会辛苦很多,“势”可遇而“运”不可求。《“十二五”规划》内容就是行业发展大势,几乎涵盖了整个产业的所有领域,从中也可看出作为市场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市场和产业发展的专业水平。
从我国的实际国情看,政府对市场的巨大影响勿庸置疑,也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客观需要。在第三方行业协会组织相对弱小、行业标准普遍不完善的现状下,市场的规范和行业的健康发展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政策的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各级政府机构都在向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也不例外,《“十二五”规划》在内容的专业性上,业界给予了充分地肯定。
但客观上说,《“十二五”规划》中确立的发展目标实现起来难度不小。比如,在培育龙头企业的发展目标上,首次提出培育3~5家千亿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目标,而目前我国达到百亿规模的企业数量都是个位数,因此如何培育挑战巨大。
“十二五”规划综合性极强,覆盖全市所有区域,涉及本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此次监督工作举常委会之力,全面与重点监督有机结合,在对《纲要》总体实施情况全面调研的基础上,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分别结合自身工作,确定了为老服务、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公共卫生、旧区改造、农业科技、宗教场所等六个专题深入调研。市人大财经委将这项工作作为市区联动的重点项目,各区县人大开展了本区域的中期评估监督调研,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
《纲要》由市人代会批准通过,为了充分保障代表的知情权、发挥代表的作用,本次监督调研专题组织要情通报会,由市政府向代表通报“十二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并向全体市人大代表发放调查问卷征求意见,共回收问卷557份。同时,各委员会也充分发挥代表所在领域的专长,吸收代表参与监督调研,有的邀请代表作为调研组成员全程参与监督,有的召开代表专题座谈会听取了上百位代表的意见。
在“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监督中,各委员会主动深入基层听取意见,并积极探索调研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如,教科文卫委深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网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业农村委走进乡间田头;侨民宗委直接走访和座谈听取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意见;财经委组织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赴中国银联和上海期货交易所实地视察,召开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和在沪金融市场座谈会,还同步委托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的一线分析师开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第三方评估。
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调控转变
《规划》提出,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管理通胀预期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关系,更好地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这意味着,金融宏观调控将在保持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预见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适应了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发展模式均面临转型压力,货币、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难度增大。从国内看,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需要建立和完善能够有效调节国家开放经济的金融政策框架。同时,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等金融服务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既是对过去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金融发展形势合理预判的需要。近几年来,央行货币政策在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管理通胀预期和调整经济结构关系的同时,努力实现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规划》提出,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关注更广泛意义的整体价格水平稳定。在继续关注货币供应量、新增贷款等传统中间目标的同时,发挥社会融资规模在货币政策制定中的参考作用。近年来,随着间接融资占比逐步下降,新增贷款已经不能全面反映社会融资状况,进而影响到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2011年,央行提出“社会融资规模”概念,扩大了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范围,大大提升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货币政策操作体系方面,《规划》提出,要完善市场化的间接调控机制,逐步增强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的作用,推进货币政策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以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近年来,央行不断丰富货币政策操作手段,包括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交替使用。“十二五”时期,央行将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将进一步增强货币调控的灵活性。
《规划》还提出,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金融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这也意味着政策职能定位将更加明确,财政部门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机制将更加完善。
近年来,央行大力推动构建和完善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规划》提出,要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等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引导并激励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同时,建立、完善逆周期缓冲资本和前瞻性拨备制度,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相互补充的体制机制。另外,要研究制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方法,构建层次清晰的系统性风险处置机制和清算安排。
构建现代银行业体系——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十一五”期间,我国银行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94.26万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52%,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2%,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217.7%,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在这种背景下,《规划》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构建功能健全、服务高效、竞争有序、效益良好、安全稳健的现代银行业体系;大力推进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层配置、科学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强以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银行业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
在银行业整体水平提升的同时,形成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分工合理、相互补充、良性发展的格局,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对于我国当前的金融服务薄弱环节——“三农”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规划》鼓励中小商业银行选择合理的市场定位,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加快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建设,促进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更加专注于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同时,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培育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促进县域金融机构适度竞争。
发展方式或“增长模式”的转变已经讲了多年,之所以没有取得全面、实质性进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与发展阶段有关。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现有发展方式还有一定的适应性,可以维持,有一定潜力。但进入“十二五”时期后,情况将会发生重要变化。
一方面,过去可以维持的一些因素已不具有可持续性。例如,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由于美国等储蓄消费结构的调整,中国出口市场将面临结构性改变;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很可能使一些行业原有的基于低成本竞争的商业模式无利可图。
另一方面,增长的中低速度时代总是要到来的。中国现有增长模式是“速度效益型”的,相当数量的企业是要亏损的,中国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在较低增长速度的背景下盈利的能力。为了避免将来中低速增长阶段到来时陷入困境,从“十二五”时期开始,就应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商业模式的调整。
同时,一些年来的投资高速增长已经积累了一些新的金融风险。只有重视并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才可能控制已有的风险,并防止形成新的问题,才可能使中国经济在以后的发展中减弱或避免大的金融动荡的冲击。
因此,“十二五”时期很可能是重要的转折期。如果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实质性推进,将会面临突出的发展不可持续问题。
“十二五”期间应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相应的政策调整,实施四大战略,从而推动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城镇化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城镇数量、城镇人口规模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都有大幅度的增长。1978年到2008年,中国城镇化率由17.9%提高到45.7%,年均提高近0.9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1.72亿增加到6.07亿。
即便如此,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仍落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使大多数农民不再是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和城镇,少数继续从事农业的人群走上产业化、现代化的道路,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中国扩大内需最具潜力的领域。
目前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和城镇面临着两方面问题,一个是有就业岗位可以使农民就业;另一个是在有工作的基础上,农民及其抚养人口成为完整意义上城镇居民。这就是所谓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
据测算,中国农民工总规模约为2.4亿左右,其中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农民工大约为1.23亿。无论是否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绝大多数农民工及其抚养人口都未能公平享受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如果能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假设每年能使5%的农民工约1000万人实现市民化转变,使之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通过DRC-CGE模型模拟,估计将使中国在2010~2015年期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上升约0.9~1.3个百分点。模拟发现,农民工市民化可以促进居民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可以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经济结构;可以促进人口转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推进这项战略需要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支持。一是要促进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长;二是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和补充社会保障资金;三是要积极而稳妥地完善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比如,有条件的地方可探讨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保障性住房的覆盖范围。
以完善社会保障和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的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战略
2008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4.4%,社保与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0.9%,两项合计占比为15.3%,比人均GDP3000~6000美元阶段国家平均31.4%的水平,低了16.1个百分点。
假设政府支出结构从2010年起,能逐步向同等发展阶段国家平均水平调整接近,到2015年医疗卫生、社保与就业两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逐步上升到28%(平均每年上升2个百分点左右),同时保持教育的持续投入,并不断提高均等化水平。经初步模拟测算,到2015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可以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有望超过40%。2010到2015年6年中,每年平均可带动居民消费增加约1.3万亿元。
以国有企业的收益和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初步研究表明,把国企红利和净资产增量的一个适当部分,以社保预算基金的方式集中起来,每年可以筹措4500亿元到7000亿元的资金。这样就可以在国有企业保值增值的基础上,为社保基金提供重要支持,由此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在新形势下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所承担的特殊职能,起到积极作用。
提升中高端产业竞争力为重点的产业转型升级战略
近年来各种要素价格快速上涨,企业低成本竞争优势的空间逐步缩小。据统计,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制造业平均工资上涨了约70%,平均每年增长13.7%。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同时,土地价格也不断攀升。可以预见,未来要素成本上升和原有市场空间缩小的压力,仍将会持续。保持中国产业和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稳定和增强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必须在保持和延续原有中低端竞争力的同时,逐步培育和形成产业的中高端竞争力。
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特性,重点在研发设计、规模经济、精密制造、供应链、品牌和营销渠道等方面下功夫,形成一批今后二三十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在全球范围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
有潜力出现这类产业的领域,包括:体现国家战略要求,由国家直接大量投入支撑的产业,如航空航天产业;具有显著市场和生产规模经济优势的产业,如钢铁、有色、化工、汽车等产业;以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为基础,同时具有一定研发设计能力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电信设备制造行业;以劳动密集和产业配套优势为基础,同时具有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品牌等优势的产业,主要是轻工、纺织服装、部分电子机械等产业;由于技术重大突破,形成新的技术平台和发展机遇的产业,如平板电视对电视行业发展带来的冲击和机遇,汽车、电子通讯、互联网等领域也酝酿着这样的机遇;从全球看处在技术前沿的新产业,如物联网、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
以促进节能减排增效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绿色发展战略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自主减排目标,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行动规划。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应加快形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1、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就是编制下一个五年的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关键在是否符合地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并切实可行。为此,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总结我市“十五”、“十一五”规划编制和规划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使“十二五”规划编制更为科学,更加切实可行。
2、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我市未来五年的发展主线。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务院支持**建设决策部署赋予**的历史重任,也是我市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因此,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我市今后五年的发展主线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发展方式和发展思路的调整,使我市在全国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较好的可持续发展。
3、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同时,不应忽视我市已初具规模优势的特色产业,特别是具有世界市场需求、高科技支撑、有**特色的制造业。如近年来我市通过自发培育逐步形成了眼镜制造、中高压电器制造等尚不被很多人注意的产业,它们在国际市场上已占有一席之地。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和发展后劲综合考虑,“十二五”规划中要处理好这些特色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关系。
4、在结构调整与产业布局上要力求错位竞争。“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针对有些区功能设置重复、相互过度竞争、有限资源浪费、区与区之间利用优惠政策相互争夺招商资源、争夺税收落地等同构竞争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在结构调整与产业布局上错位竞争。
5、要充分吸取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影响的教训,积极培植壮大本土民营经济。我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外向依存度高,容易受制于国际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更加重视发展内生性经济,改变我市经济成分中外资、民营资本长期“一腿长、一腿短”的现象,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宽松的成长空间。
闫晋辉拿出一份打印好的《左权县麻田镇柴城村2011-2015年发展规划》,这就是他所说的…十二五’规划”了。他介绍道,这是柴城村历史上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闫晋辉把村干部们召集起来,把全村的党员召集起来,他又找了那些在村外打工跑生意的能人们,找了从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闫晋辉希望,柴城村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能够集中全村人的智慧和力量。
寻找主导产业
在大约3000字的《左权县麻田镇柴城村20112015年发展规划》中,核桃占了超过三分之_的篇幅,这份“十二五”规划还明确提出“把核桃产业作为带动全村发展的主导产业”。这也难怪,核桃树早就是柴城人心目中的摇钱树了。事实上,柴城村发展核桃有着天然的优势,左权县是国家林业局首批认证的“中国核桃之乡”,而柴城所在的凤凰山一带,正是全县最重要的核桃产区之一。
“瓜年核桃丰收肯定没问题了,”闫晋辉指着挂满果实的核桃林说,“不过今年行情肯定也不如去年。”不仅仅是他这么想,多年来的经验已经让全村都有了类似的印象:丰收年注定会拉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闫晋辉说:“以前我们村里也琢磨,为什么好不容易丰收了却非得要降价出售呢?可是我们也不能都攒到来年再卖啊,来收购的加工厂有仓库,他们有条件、存得住,我们可不行。这么多核桃一起上市,价格自然就低了。”
“如果只是盯着一年的种了收、收了卖,那我们当然没辙。但如果考虑得长远一些,比如这次制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就能找到办法。”与大多数村民不一样,三十多岁的董彦明不仅自己种核桃,而且还收购村里乃至全镇、全县的核桃,并设法销往全国各地。几年打拼下来,董彦明对核桃市场有了更深的把握:“其实除了上面提到的季节性因素之外,还有核桃市场本身的问题。这几年市场看涨,竞争也更加激烈,特别是美国等国外核桃大量进口,对我们的核桃销售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那该怎么办?“十二五”规划给出了答案:当核桃产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柴城村将适时成立核桃加工企业,深入开发核桃相关产品,实现从单纯的核桃原产品种植到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化探索,把核桃这篇文章做深做透,努力创造核桃产业的最大价值。同时,核桃加工企业的成立和投入运营还将带动全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扩大农民就业,助力农民增收。
“这下我们心里有了底,”村主任原建忠说,“等我们有了自己的加工厂就不会再出现丰收之后贱价卖核桃的情形了。所以我们才敢提出,未来5年要把核桃种植面积扩大到1200R。”
“十二五”规划里写道,柴城村将“建设成为全县核桃产业发展示范村。到2015年,核桃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将占到全村农民总收入的60%以上”。这正是全村人共同制定的目标。
体现民生关切
一份“十二五”规划,反映了柴城人最为关切的民生问题:用水难、耕地少、道路硬化不够、文体设施不足…一但毫无疑问,水是柴城人最渴望解决的问题,这也成了“―卜二五”规划中最早付诸实施的项目。
由于深处太行山腹地,岩层以石英砂岩为主,柴城村挖井条件相对困难。过去30多年来,全村连续挖井36眼但均告失败,可谓惨烈。多年来全村用水都是靠镇里的清漳河,但这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无法为柴城的经济发展提供应有的支持。在制定“斗二五”规划时,村里下决心,彻底解决这个困扰柴城人祖祖辈辈的老大难问题。
“十二五”规划明确任务之后,柴城村马上行动起来。与前面36次不同,村里首先找来了专业勘探队――山西省煤炭地质局所属水勘院物探分队,查清了全村河床地段的地厨隋况,给找水工作带来了希望。在确定井位之后,又对施工结构进行了充分论证,这才开始掘井施工。7月26日出水那天,村里老老少少都来了,一口出水量达30立方米,/J、时的优质深井让所有人都激动不已。村里给工程队赠送了亲手扎的红花和纳的鞋底――这是当年给八路军将士的礼物啊!
村里的“十二五”规划没什么虚话,句句都切合实际需要:成立农业合作社发展核桃和养殖业,带动更多村民增收;积极开展拓荒运动,5年内增加耕地面积120亩;修复、巩固、扩建2400米护村坝,并完成河道的疏浚清理工作,保障全村汛期安全;硬化街道350米、巷道165米,实现全村街巷全硬化;开设农村便民连锁商店,根据村民需求丰富品种;修葺改善文化体育场所,为丰富农村文体生活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村实现覆盖率达到80%……
用柴城人自己的话说:“A4"规划是大家伙一起讨论出来的,当然应该解决大家伙最关心的问题。”重新发现柴城
如今,“十二五”规划在柴城村已经广为人知,村委会还在琢磨着以醒目的方式,在村里公布展示出来,让大家时时能够看得到。但说起来,柴城村的这个“十二五”规划来得很意外。“如果不是省里要求,我们可想不到要制定5年发展规划。”闫晋辉说,今年山西省加大了对口扶贫力度,所有接受扶贫的贫困村都被要求先提交一份“十二五”规划,然后才能得到有~fX,f性的帮-扶和支持。这种扶贫方式跟以往都不一样,它促使村里先深入思考自身的条件和不足,从而明确了以后的发展方向,这才能写出一份符合实际、能够实现科学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一、充分认识“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意义规划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区域发展的指向标,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统领作用。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于今后一段时期内保持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实现“保二争一”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加快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近年来,省内各市发展势头迅猛,我市处于“前面标兵越来越远,后面追兵越来越近”的形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第二的地位需要进一步巩固。因此,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实现“保二争一”,推进科学跨越,这是我们编制“十二五”规划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我们要通过编制规划,提出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以推动我市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二)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规划编制工作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谋划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战略。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我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绝大多数目标已经或接近达到,多数目标提前完成,部分目标超额完成。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够优、重大项目支撑不足、需求拉动不够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全面进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政策、投资方向都会有重大调整。只有适应国家形势的变化,才能推动经济社会顺利发展,否则既得不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又争取不到国家投资的支持,必将陷入被动。我市迫切需要在规划中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加强研究和解决一些不协调、不全面、不均衡的问题,为实现科学跨越、建设和谐Xx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三)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做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是我市“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市被国家批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区,既是重大发展机遇,又是一个严肃的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方案,我市无论在发展速度方面,还是在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质量的提高方面,任务都十分艰巨。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诸多困扰、约束"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层次问题都需要突破。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怎么体现“两型”?怎么建设“两型”产业体系?怎样形成有利于“两型”的体制机制?等等,这些都需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来回答和破解。
总之,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意义重大。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注重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关键问题
编制“十二五”规划,相对于以往难度更大,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结束,世界经济已进入大调整、大动荡时期,经济发展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国内也面临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我市如何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和在长株潭城市群乃至中部地区的定位,如何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都需要深入研究、重点把握一些关系全局的问题。
(一)科学制定规划指标体系。市委确定的“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为全市今后一段时期开展各项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因此,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围绕这一战略目标科学制定指标体系。一是规划目标的总体项目要与战略目标相吻合,即:怎样才能确保Xx的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二的位置、各项工作争创全省一流。二是要合理设置发展指标,根据规划总体目标,合理设置指标项目。要更加重视民生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等,重点突出约束性指标。各职能部门尤其是统计、发改等部门要加强沟通衔接,对指标参数要作细致论证和测算。
(二)合理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我市城市定位已经明确为:“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我国的城市化是推动全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国扩大内需的一个关键措施。推进城市化要保持空间协调和均衡,将人口的分布和经济的分布结合起来,将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落实到空间布局中。在“十二五”规划中要认真研究我市城镇体系布局、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并明确具体措施。
(三)明晰产业发展重点。产业发展是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产业升级化、集群化、“两型”化应该是发展的方向。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要认真研究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着重规划好传统产业的提质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千亿产业集群的形成、园区平台的建设、中小企业的发展;要认真研究加快服务业发展,规划服务业发展区域、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力争使服务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认真研究现代农业,着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四)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协调是编制科学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十二五”期间,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可能处于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敏感期,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要特别重视社会发展,要将民生方面的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来体现。同时,要认真研究城乡发展、居民就业、社会保障、生态建设、收入分配调整等方面的问题。
(五)重视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是始终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强大活力的法宝,是激活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时期,改革更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市作为全国新时期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负有为全国下一步的改革探索路子、提供经验的责任。规划中要认真研究深化企业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问题;同时,要更加关注农村综合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对如何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和节奏都要在规划中予以总体设计和安排。在对外开放上,要深入研究我市的优势和差距,理清思路,找出特色,创新方式。
三、扎实推进“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编制“十二五”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创造性的事业、开拓性的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各县市区、各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紧启动、扎实做好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编制“十二五”规划,是依法行政、依规施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把规划编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编制工作的领导,抓紧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建立强有力的关注班子,抽调精干人员,充实规划队伍。市政府将成立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市直部门也要尽快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且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亲自把关,亲自协调,确保规划编制进度和质量。
(二)高度重视前期研究。前段时间,市里已经确定了31个重大前期研究课题,并明确了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要按照要求认真扎实做好前期研究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围绕关系到本地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
(三)坚持开门编规划。一个科学的规划,应当是一个以人为本、尊重民意、集思广益的规划,决不是几个工作人员加加班,少数领导拍拍脑袋,就能完成的事情。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专家学者等一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注重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使规划决策更科学、更民主。
(四)加强衔接,形成合力。“十二五”规划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要加强上下左右的衔接,保持规划制定原则的一致性、政策导向的协调性。特别要注重规划项目的开发衔接,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加强与市发改委的衔接,市发改委及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省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有的项目还要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尽最大努力争取将我市重大项目更多地纳入到国家和省里的规划。
(五)保证工作经费。编制规划是各级各部门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工作,是宏观调控的最高形式,是项目开发的最大前期。各级财政必须予以重点保证、重点投入,尽快拨付给足工作经费,决不能因为经费影响到规划编制的进度和质量。
四、着力实施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
9月份,省政府扩大内需检查组及国家审计署驻湖南特派办,先后对我市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新增投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组既肯定了我们贯彻中央新增投资采取的行动措施,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项目不能按时开工;二是大部分配套资金未落实到位;三是有的项目涉嫌用已建工程申报国家投资;四是一些项目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不规范;五是个别项目存在违纪违规现象。
实施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关系到中央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央对此有严格的要求。据悉,10月20日至11月20日,中央扩大内需检查组将来我省检查中央新增投资项目落实情况。对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抓紧时间,加大工作力度,坚决完成中央新增投资项目“三个100%”。为此,我在这里明确几点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工作。各级各部门把这次中央检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做好和完善基础工作,做到项目检查不出大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大的项目、民生工程和公益性项目是本次抽查的重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次检查各县(市)区政府必须明确县(市)区长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
十一五期间粮食播种面积平均每年增长1.05%,2010年达到16.48亿亩;粮食总产量每年增长2.44%,2010年达到5.46亿吨。十二五期间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通过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提高单产水平,保障我国粮食自给自足。我们认为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提高粮食单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种子在对单产增加的贡献约40%,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60%水平,种子行业在十二五期间会得到较大政策扶持。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农业高效发展
十二五期间,政府深入实施《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加快构建“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传统产业,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优化配置,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我们认为在政策支持下,畜牧业、种植业在十二五期间会实现较大的突破,规模化养殖比例有较大的提升。
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带动肉、奶等产品的消费
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十一五期间每年保持8.9%的平均速度增长。农民收入的增长带动肉禽奶消费量的增加,2010年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总产量分别为7925、2765、3780、5373万吨,过去五年平均增速分别为2.69%、2.55%、5.7%、3.98%。十二五期间预计农民收入保持7%以上的增速,对于肉类、奶类的消费能力会继续提高,推动规模化养殖发展。
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未来有望快速成长
目前休闲农业年经营收入超过12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已成为一些地区壮大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到2015年,休闲农业有望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新型业态。
投资建议
中图分类号: F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016-01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时期,我国民航大众化、多样化趋势明显,快速增长仍是阶段性基本特征,中国民航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航空运输市场要求快速增长,综合安全保障能力丞待提高。“十二五”期间行业综合安全保障能力与快速增长的运输要求之间的矛盾将是中国民航发展的主要矛盾,低空开放政策的实施给通航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将给通航安全带来巨大的压力。中国民航在航空业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有必要进行改革,需要尽快建立新的能够自我审核、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
“十二五”时期,中国民航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行业的安全工作,贯彻国家安全生产的工作总体部署,积极实施安全战略,以行业安全为主题,以增强综合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进一步完善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运行机制,持续提高安全水平,为民航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曾经一段时间,民航业内一直质疑中国的机场数量太少,也有人认为不是数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无论如何,《民用机场布局规划》的出台,使得这场争论落下了帷幕。至2020年,民用机场总数将达到244个,这对于旅客而言,机场数量增加了,出行就更方便了,但对于机场来讲,事情却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等待着机场的将是一场新的挑战。
市场运营、资源调配失衡、资源浪费、机场超负荷运转、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机场属地化改革、管理不到位、金融危机、机场存活问题,机场业饥饱不均的情况仍将是未来几年的主题,不管是看中国民航的发展之路,还是看国外民航业的改革之路,对民航业的管制始终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序竞争的环境,以此发展壮大民航业。一是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强化民航专业人员资质管理,按照国务院要求完善企事业单位法人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重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严格从业人员的资质管理,从准入、训练、考核、能力、保持重点管控等环节入手,严格资质管理和监督管理。二是深化系统建设,提高安全监管水平和行业安全水平,结合基本安全制度的建设,实施安全绩效管理,加大安全生产隐患的治理力度,提高安全风险管理水平以及行业的安全运行品质。三是坚持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在促进安全生产、转变民航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学习并借鉴先进的技术和成功的管理经验,促进中国民航科技进步以及管理上的提升。
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积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的民航安全文化。中国民航的安全发展离不开安全的理念、安全的意识、安全的规章等航空安全文化因素的支撑,中国民航要进一步发挥安全文化在管理和运行中引领观念,塑造道德,养成作风优化环境,锻炼精神等方面的功能,促进持续安全,为促进民航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援。
榆林机场将大力实施“十二五”安全规定,进一步提升航空安全水平,为改进航空安全业绩作出积极的贡献。“十二五”期间,将是西北乃至榆林机场进一步缩小差距,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由于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对外交往日益繁荣,为航空运输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国家、行业到地方,其大环境较好,特别是西北民航、榆林机场经过多年的努力,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加快推进规划制订,商务部要求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精选规划编制单位,广泛征求意见,科学组织论证,增强各类规划的前瞻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协调性,尽快形成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为重点、网点规划为基础的内贸规划框架体系。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尽快完成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要在2013年9月底前完成内贸发展规划制订工作。省级和中心城市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各地要按照《规划》和相关区域发展规划,协助商务部制订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和11个主要商业功能区建设实施方案,积极配合做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设计工作。有关城市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快推进网点规划制订工作。到2015年底,基本完成县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
下一步,要切实抓好规划实施。各地要制订本地贯彻落实《规划》工作方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要逐条分解《规划》目标任务,逐项细化工作措施,明确时间进度和质量要求并给予工作保障。各地要按照商务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继续做好专项规划贯彻落实工作。要加强不同区域、不同层级和相关领域规划的衔接,特别是要指导城市商务主管部门认真做好网点规划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建立网点规划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会商机制等,适时商业网点建设指导目录。要重点推进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地方立法,加强本地与内贸规划相关的统计和标准制订等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