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6 17:52: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居住空间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部分设计师缺乏深度思考和研究,而一部分设计师又自我表现欲过强对效益的兼顾,使得设计师的独立创作欲望减弱,为提高效率,往往借助时尚概念对设计作品进行包装和炒作,以短时的视效刺激来投民所好。这些设计作品也常为半成品,即设计伊始设计师并不是研究客户的真正需要,而是研究当下在流行什么,借其形来进行美学的重构,设计成品往往效果炫目时尚感强,但由于是通过审美过程中的瞬时审美来短时刺激使用者,所以使用者在空间所形成的愉悦也将是暂时的,所以时过不久,当新的流行风潮出现后,使用者对于自己的居住空间将产生审美疲劳,产生强烈的更新欲望。另一部分的设计师,他们有深度的研究,有,但设计的完成品却又更像是设计师个人美学立场的炫耀。他们借着客户的财力平台来搭建个人设计创作的乌托邦,为实现预想效果,大量资源被消耗在对与居住的本质关系不大的实体形态的矫饰上。
藉民间的虚荣冲动和设计师方的暧昧态度,由此衍生的诸如材料、施工、装饰品等第三方行业便可名正言顺地将商品的价值与价格或多或少地分离开来,由此产生的那部分虚价,则可以称为是人们为虚荣所付出的代价。而由于流行更新的速度增快,材料、施工、装饰品的换代速度也增快,在质量方面难以保证,产品的折旧时间缩短,就设计和时间而言的“经典”产品不复存在。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直接的后果便是将中国的居住空间设计推向浮华的浪尖,徒有其表,而内容中空。然即便是有内容,也仅仅是在无数的“主义”“风格”中信手拈花,虽然可粲然一笑,瞬时可博取众彩,久而却是品不出其味的,细究其中症结,关键应是在于缺乏历史脉络,描述亦过于浅白,根基不稳,深度不够,难免辞不达意,或是笔已尽而意未远。
解决之道——给居住盛宴“降温”。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首要的方法是“降温”。重点要给大众降温,给设计师降温,第三方行业的温度自然就会随之而降。其次是明确自身的职责。大众、设计师、第三方行业都应如此。大众也有责任吗?有的!这是共建节约型社会、绿色生活发展趋势的基本要求。大众需要清醒的明白自己所需要的是哪种切实可行的节约型的住居形式,设计师需明白自己该为大众营建哪种切实可行的节约型的住居形式,而第三方行业则应明白自己该为住居提供哪些切实可行的节约型住居辅助构件。其三是增强大众、设计师、第三方行业的延时观念。这里所提的延时,对于大众和设计师而言,是指一种审美上的延时观念。对于第三方行业除了指审美的延时观念外,也指其产品在使用寿命上的延时。对于第三方行业而言,产品美学品质的提高有目共睹,这本是无可厚非之事,但其使用上的“短命”却是节约的硬伤。一方面原因在于设计风潮的更替脚步急速加快,决定了附属产业推出新品的间隔缩短,很多住居构件还未进入报废期却在形式上就已被淘汰出局;另一方面原因则在于大机器生产时代构件本身的质量经不起时间的磨砺,使用寿命较传统的手工工艺年代短了若干年。解决此问题,一方面需要设计行业对于设计风潮的理性思考以及对风潮与风潮之间平稳过渡的合理引导,另一方面,更需要第三方行业提高制作工艺和增强责任感。
设计学中近半的专业比重与美学相关,在审美过程中要深入到内在美,一定要通过连续审美过程,而不能仅凭偶然的一次瞬时审美过程所获得的表面的美感。居住在住居中的人由于不能在多次的瞬时审美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与住居空间达成心灵上的共鸣,更无法形成渐进深入的连续审美过程,因而体会不出居住环境的内在美以及这一空间对自己内心的亲切关照,空间不断重复的瞬时审美也就渐渐失去其视觉上的刺激效应和魅力,逐渐变成鸡肋,让居住者熟视无睹,由于这样的设计方式在目前中国十分普及,也误导了大众,使居住空间设计无法往深度发展,同时也成为浪费的根源。(本文作者:陈菲菲 单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艺术系)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11-01
一、灰空间的概念阐述
“灰空间”的概念出自日本,是由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灰空间中的“灰”字则来源于日本茶道创始人敢利休所写文章里的一段话――“日休灰的雨滴滴答答下个不停……”。灰空间是室内与室外空间过渡交融的那一部分空间,它不属于室内空间,也有别于室外空间。我们的理解就是那种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间。
这种空间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将建筑内外部的分界线模糊掉,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更加连贯,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与不适应感,给人一种自然的过渡,一种有机的整体的感觉。比如建筑的柱廊、檐下,住宅中的玄关、阳台等空间。它有将有限的室内空间无限延伸,又将无限的室外空间有限界定。用黑川纪章的话就是“这种空间已经被看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
二、灰空间在传统建筑中的体现
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理了灰空间这种概念,如园林建筑中的亭、台、榭、廊、舫、轩等体现灰空间特色的形式。其中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以及文化艺术的典型建筑类型,它外型小巧并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柱结构,四周不设任何墙与大自然巧妙的融为一体,更多地强调其四面空灵的内部空间与周围的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
中国古代传统民居院以“院”为中心的布局形式,也属于灰空间设计的一种。中国的古代传统思想中,以“合”为家,这种合院形式在中国老百姓心里就是家的一种体现。“院”又是外界环境和室内环境的一个过渡,是沟通自然景物和人内心感受的中介空间。“院”这种性质的空间为所有老百姓所必需的,人们的心理需求是要求有这种过渡性质空间的存在。
在江南水乡,也有一种灰空间建筑形态,那就是廊棚。所谓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道,是为了适应当地多雨的自然环境而建造的。可以让过往的行人免受日晒雨淋之苦。除此之外,临河而建让建筑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形成了江南水乡中一道醉人的景色。
三、灰空间在居住空间中的处理手法及意义
灰空间最早是指建筑空间的某个空间过渡部位,由于这类空间定义比较模糊,给人的空间感受不够强烈,所以长期被人们所忽视。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土地使用面的日益紧缺,人们开始不断挖掘各种空间中的潜在价值,灰空间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重视。
灰空间了表现形式各有所不同,但是其表达的设计目的不尽相同。那就是创造出贴合人们心理感受的丰富空间。由于具体的细部处理手法不同,使灰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与形态。大致分为以下三点。
1.灰空间作为居住空间中的交通体系,联系室内外。这种类型常常表现为玄关、门廊、入户花园、影壁的形式,作为空间交通组织的主要枢纽。例如:入户花园通常与玄关一起设计,让入户门与客厅之间形成过渡,让客厅与外界空间形成一定的阻隔,使客厅不直接与外界联系,形成一定的私密性,同时让空间格局更加丰富。在心理上起到一定的过渡作用。
2.在居住空间的空间规划中,创造出多层次的复合空间。人们在建筑中活动,长时间地处于过于封闭或是过于开敞的空间都会让人产生疲劳或不适感,利用灰空间的穿插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让人们在空间的开敞与封闭的过渡中始终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例如:中庭,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形成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是居住空间设计中营造一种与外界空间既隔离又融合的组成形式。中庭有效地解决建筑固有的一些问题,如自然景观的缺失、自然采光、通风等问题。
3.创造宜人的空间环境,促进人们多与大自然接触。例如:阳台,在居住空间中阳台是将建筑室内空间向外的延伸,使居住者能够足不出户直接接触大自然。我们可以在阳台享受阳光浴、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有氧锻炼、休闲纳凉,可以摆放盆栽植物将阳台设计成一个小型花园,有效提升空间视觉效果,同时扩大了人们的空间感受。
四、结语
“灰空间”这个最初出现在建筑中的术语,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传统建筑及传统园林中找到它的身影,古代的匠人早已懂得如何利用灰空间创造特殊的空间氛围。现如今在居住空间设计中也能够实现“灰空间”,它除了起到划分空间以外,还能给人们创造一个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空间。在人的心理上也起到了过渡作用,同时还增添了几分情趣。“灰空间”其本身也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在居住空间设计中将生态的理念和相关技术渗入到设计创作中,这将是居住空间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郑时龄,薛密(译).黑川纪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一、色彩对居住空间设计的影响
(一)色彩对空间设计客体的影响
调节空间的尺度;在空间设计中尺寸的概念是绝对的,但“尺度”缺是相对的。尺寸绝对性主要指的数值、数据的绝对性,例如:空间设计中的长度、宽度、高度的绝对数值,尺度的相对性主要指(人)感知的相对性。
降低设计成本,节约施工(装修)时间;空间施工和改造过程中需经历多种流程和工序,如需改变空间氛围则需从空间的拆除(墙体)、堆砌(墙体)、隔断等入手,如从陈设上调整则需对“设备”进行更换。
突出空间设计的个性和主题;色彩和造型构成了艺术设计中的两大主题要素,在居住空间设计打造中色彩有占有重要的作用,各设计主题风格的打造也离不开色彩的应用。
(二)色彩对居住空间设计主体的影响
色彩本身是没有主观意识和情感的,其对人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其依附的不同形状、面积、大小、材质、空间形态等对主体所产生的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从色彩对人的生理影响主要表现为主体通过视觉系统反应到人脑后对人体生理机能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例如:匈牙利科学家通过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蒙住双眼的试验者分别带到红色、黄色和蓝色的房间,结果当试验者在房间内睁开双眼时,脉搏的跳动出现了“偏快、正常、偏慢”的情况。
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主要指的是色彩通过视觉因素反应到人体后,人体所作出的诸如:联觉、幻觉等反应,不同的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也不同。例如:红色给人以火热、温暖、激烈的感觉;蓝色给人以冰冷、沉稳;绿色给人以生机、平静、安全;紫色给人以神秘、华贵、庄重等。
二、色彩在居住空间设计中应用的原则
(一)关注主体的习惯与特点,结合实际空间条件,突出设计实用性原则
在色彩的选择上首先要充分考虑实用者的特性,包括:兴趣、爱好、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因素。同时还要要结合居住空间现有的实际条件进行全方面的考察,对空间的尺寸、大小、朝向、位置等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突出色彩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适用性和实用性的目的。针对儿童空间设计时应适当采用明度和纯度相对较高的色彩,营造活泼的空间氛围,适用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求,而针对老年空间设计时应尽量做到素雅、明亮、整洁。
(二)色彩选择和搭配注重统一、协调,遵循设计美的基本原则
居住空间的色彩选择应符合整体的空间的氛围和造型特点,色彩与整体风格搭配统一。同时,又应做到在在整体统一的情况下寻找微差与对比,做到整体而又不失情况,统一而不乏味。
三、色彩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色彩的选择应根据不同功能空间的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起居室作为居住空间使用最频繁的功能空间,其主要承载着会客、娱乐、休息、聚会等功能。同时,起居室也是最能表现居住空间使用者品味和喜好的空间场所,所以在设计上应尽量提现使用者的身份地位。
餐厅承载着用餐、聚会等的功能,因此要充分考虑色彩对使用者进餐所产生的影响。例如:高纯度和明快的红色、橘红色、黄色等可以增加使用者进餐的食欲,突出温馨的气氛,而灰色调、低纯度的绿色、黄色、紫灰等败味色常让人联想起腐烂、发霉等,使人产生食欲低下等厌食情绪。
卧室是居住空间中主要的休息空间,其主要承担着休息、睡眠等的空间功能。在色彩的选择和搭配上应注重空间氛围的平静和稳定,在色调上应偏向于轻柔和协调,并结合使用者的年龄、身份、爱好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二)充分利用色彩的搭配,营造具有特色的灵性空间
在实际居住空间设计中往往是多种颜色相互搭配而综合形成的整体风格效果,不同的色彩搭配将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
蓝色与紫色的搭配营造梦幻浪漫的主题氛围;蓝色是海洋、星空、宇宙等代表色,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加入代表神秘、高贵的紫色,调和了大面积蓝色所产生沉重感的同时,使空间感柔情二浪漫。
黄色与奶白色的搭配给人以阳光温暖的主题;黄色使人联想起阳光,给人以温暖,但大面积的使用将让人产生烦躁和不安,加入奶白色进行调和,减弱黄色对感觉带来的冲击,使空间平稳而明亮。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4.060
1 人们对环保节能理念的认识
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高,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攀升,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环保,而“环保”也成为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对于室内设计中的影响环境保护与节能的污染性不能忽略。因此,为了适应国家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改变。我们要加大对室内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控制,在室内设计中提倡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方案,让环保的概念融入到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中,这同时也是适就应国家发展趋势的必然。
2 室内环保节能的理念
室内设计发展至今,早已不是单纯的房屋装修,它已经打破了水泥、河沙、瓷砖、乳胶漆等这种传统的观念,变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复杂的系统中不仅包括了设计理念、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策划表达、运作管理、更新拆除等流程,同时也包含了诸多自然科学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文学、哲学、美术、等方面。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工程系统里,我们不仅要满足人们对房屋居住的一般性要求,还需结合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进行方案的设计。同时,在整个设计流程中还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节能的理念,使整个设计不但具有功能性、美观性,还要环保节能。对居住空间环保设计的领悟正是室内绿色环保节能与传统装饰不同之处。
3 我国居住空间环保节能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居住空间环境设计中,在环保节能的理念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方面体现在观念上的偏差。这种观念的偏差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在长久的生活方式中积聚起来的。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对居住空间的装修就是对墙面进行涂刷、贴壁纸;对地面进行铺装地板或地砖;对顶面进行吊顶处理。当然,在这三界面的装饰中除了进行物体的添加,还不忘设计物品存放空间,以美化整个空间界面。殊不知,在这种传统的装饰理念中,装修的越复杂,对资源的浪费就越多。另一方面是设计行为上的偏差。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一些对居住环境进行奢华的装修中。在这类装修中大多会选择一些名贵的材料、复杂的工艺,以打造高档的,奢糜的居住空间。而在这些名贵材料的背后,却隐藏着对自然生态、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浪费。同时,在这种用材料堆砌的人工营造环境中,不重视自然光源、通风、保温、散热等性能,使居住空间装修中有毒气体不断的挥发,从而直接导致人体免疫力、抵抗力的下降,这些都有悖于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
4 环保节能理念与居住空间的结合
很多年前,人们很难发现室内设计如何去区别何为环保材料、何为低碳生活。大多数的设计师在设计中不断地使用一些昂贵的、极不环保的装饰装修材料来营造各种所谓低调的或高调的奢华的设计。殊不之,随着时代的步伐,人们并没有被这种紫醉金迷的奢华装修所同化,反之这种奢华的、不环保的装修已越来越被排斥。在临近的短短的十年间,人们开始向节能减排,回归原始生活进发。对室内设计而言,环保节能应避开化学材料,尽量选用绿色自然、生态环保的材料,来减少无谓的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才是我们设计的归属。在居住空间中,我们要提出一种精神与物质并存的理念,从低碳环保、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出发,来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居家环境。同时,室内环保节能设计也是今后室内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它将对室内设计师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更新的观念。
5 环保节能在居住空间中的运用
5.1 环保节能的设计
环保节能是室内设计的重要内容,其具有可持续性。在居住空间设计中,不仅需要解决空间的组织与设计,还需结合通风设计、采光设计、照明设计、保温设计等一系列的具有节能效果的现代科技设计手段,来解决居室设计中的能源问题。例如:在通风设计上,我们要考虑到居室空间是人们一生中停留最多的空间环境,我们需要通过对空气的调节,保持自然清新的空气,让居住者不会感到身体不适,我们可以采用诱导式构造技术设计手段来解决自然通风的问题。居住空间对采光、照明的设计上,除了倡导利用自然光源以外,还需考虑合理的自然采光与人造光源的结合。在采光节能设计中,可以通过调节灯光的亮度、采用节能设备等,以此来节省能源的消耗。
5.2 环保节能材料的选择
居住空间的材料选择上,我们应尽量选用环保节能的材质,遵循无害化原则。在材料的选择中,首先应有先进的环保概念,对于居住空间来说,环保只能是有限的环保,而非绝对的环保。虽然市场上大部分的材料都标有绿色环保的标签,如绿色环保的涂料、绿色环保油漆、绿色环保板材、绿色环保的地板......但这些都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环保无污染。在此种情况下,我们要进行环保节能的设计,不仅要选择由国家权威检测机构认证的达到绿色环保标准的材料,而且还需要明白,不是所有选择环保材料的设计就没有污染。我们在材料的运用中,还需控制材料的使用量,正所谓量变则会产生质变。
5.3 绿色环保检测
居住空间中的绿色环保检测我们要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事前预评估,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绿色环保检测的概念。目前市场上可以看到的材料均标上了“绿色环保”的外衣,殊不知,这些所谓“绿色环保”的背后,真正能经过国家权威检测机构认证的去寥寥无几。因此,我们在选择材料时,不能被这些标签所迷惑,也不能跟着感觉走,而是需认真了解调查这些材料的检测报告和数据。选用购买真正的绿色环保材料,并在设计中计算好有毒污染的值,预评估装修出来房屋的环保系数;其次,是事中检测。这就要求设计师们在装修过程中,对材料和施工进行监控,避免工人在施工中偷梁换柱的事情发生;最后是事后的检测,即在装修完成后,家具进场前,用专业的检测工具,如甲醛试纸、苯试纸等,对居住空间环境进行监测,检测居住空间装修后室内空气污染状况。家具进场以后也需对居住空间环境进行再次检测,以确保居住环境真正的绿色环保。
6 总结
2界定居住空间设计中健康标准的重要性
完善和健全居住空间健康标准已经迫在眉睫。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破坏也日趋加剧,健康问题将是21世纪的重要命题之一。居住空间中健康标准的构成应以标准化的考核来界定,不仅可以提供一个完整清晰的科学数据参照,还对居住空间组成因子要求的更加完善。
1)人体健康的要求。
健康是每位家庭成员关心的问题,而居住空间中存在对人体有害的因子,更是会激化人与居住空间之间的矛盾,随着矛盾的不断增大,人会自动的远离环境或改造成新的环境。不同人群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有所不同。特殊人群要求会更加严格,例如:患有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肺结核、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这类人群对空气质量比一般人要求会更高。
2)整体(社会)节能减排需求。
居住空间由不同属性的客观物质构成,有些则是不可再生资源。从长远的规划和科学的利用的角度使用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同时也能节约物质资源,减少和避免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随着社会在不断地向前进步,家庭中不利于健康和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最终将会被拆除丢弃,这一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建筑环境垃圾。若从设计开始就将观念与标准植入其中,就无形中节省了社会的物力、财力和资源。
3)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人们的意识观念在不断地向前推动,对居住空间中的客观物体标准也会更加严格,提前做好健康标准界定,不仅在发展方向领先世界,同时也在资源上做到节约。保留那些暂且不开发物质资源为后代的需求留有余地。
3居住空间中健康环保指标的构成
1)空气质量。
空气在所有空间中扩散流动,是人们密切接触的生活要素。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和社会节能减排要求的提出,建筑物密闭程度不断增加,人均占有面积相对较小,加上空调通过降低通风率来维持原供暖和制冷的做法,会导致室内与室外空气的交换量减少,使居住空间内一些污染物的浓度甚至高于室外。居住空间中的空气污染如今也像外环境污染一样,给人们带来许多健康危害。所以居住空间的空气质量是健康标准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2)通风量。
通风量即从外界进入空间的总气流量。居住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建筑的围合空间,需要被输送一定量的新风以改善居住空间空气质量。保障通风量是改善居住空间环境的重要手段。所以,将通风量引入居住空间的健康指标是很恰当的。保证居住空间中所需的通风量不仅可以将室内污浊的空气及时的排出,引进新鲜空气,加强空气流动,而且,在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期间也有一定新鲜空气的交换和补充。营造更加健康良好的高品质居住空间环境,有益于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3)采光量。
采光量即空间所进入的光通量。居住空间的采光可以分为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白天大多来自自然采光。柔和的光线和充足的采光量使人从视觉和心理上切实地感受到居住空间的和谐与温馨。太阳光可以杀死居住空间空气中的微生物,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如今大量的装修设计随意封闭窗户或者减少开窗面积带走了明媚的阳光,居住空间中的采光并不能得到满足。所以居住空间中的采光量是衡量居住空间健康标准的重要组成元素。
4)装修及装饰材料污染控制值。
装修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居住空间内的空气质量。通常有毒有害的装修材料是居住空间空气污染的重要源头。就当前充斥在中国市场的各个品牌的装修材料来说,很多都不能达到环保标准,污染物含量及物理性能等项目超标问题很普遍。目前市场状况并不乐观。要想真正还原健康的居住空间,就必须细化装修材料的控制标准并将其作为重要指标加入健康标准的界定中。这样不仅能在行业中提供有效的依据,并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材料生产上所忽视的问题。
4在设计中具体的实施要求
1)设计观念的转变。
从居住空间的设计上来说,健康标准的界定不仅仅是对材料和施工方面的具体把控,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在设计开始实施阶段就把健康和环保理念作为出发点和目标运用到设计中去。因为节能、低碳、环保设计已经是现代设计发展的主流趋势。
2)自然元素的还原。
居住空间健康标准的界定还应该强调自然元素的还原。将人们所感受到的自然元素要最大程度地得到还原。在居住空间的设计中可以考虑窗户的开启面积,经过不断的采集数据并将这一数据做到科学化、合理化,以保障日照采光及通风换气的基本要求。比如居住空间内的自然采光系数即室内全天光照度与室内距离采光窗中点地面1m高、1m远的采光天然光照度应不小于1%,居住空间的窗地比不应小于1/8等等。
3)装修及装饰材料合理选择及使用。
居住空间在入住前都要进行装修和装饰。而现今大多数人在此方面往往过度装修,只顾追求居住空间的奢华与美观,而很少考虑布局和材料应用的环保性能,致使一些危害人健康的装修材料像隐形杀手一样进入居住空间。不论是像花岗岩这样的自然材质,还是经过加工的合成材料,都有一定的危害性。比如,天然的大理石具有很强的放射性,运用在居住空间的设计中会对人的健康有潜在的威胁。另外,在装修中常常被用到的三夹板、人造板等板材,甲醛是作为粘合剂的重要成分隐藏在板材的夹层中。随着室温的上升,甲醛释放到空气中的浓度就会增加。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对身体的损害都是致命的。设计师应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环保知识。在设计中推广绿色设计。把健康、安全的居住空间环境作为衡量工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优先选用有环保标志的绿色环保材料,并进行绿色施工,改革传统落后的施工工艺。
4)施工过程中的检测与考核。
居住空间存在的问题很多是在设计初期和施工前期就可以加以控制的。国外的一些小学在施工和设计中都非常重视过程中的材料考核与检测。在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团队制定一系列的环保健康标准来规范和考核。在居住空间中我们也可以适当合理的采纳这样的模式,依照具体完善的健康指标,将这一合理的数据真正的运用到居住空间的健康环境建设中。
1 引言
保障性住房是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产物,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住宅,对调节市场住房供给,保证中低收入者基本住房需求,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保障性住房特点,针对性的对居住空间进行设计,满足中低收入者住房需求的同时,提高其居住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是很有必要的。
2 保障性住房设计的基本理论
2.1 保障性住房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是指城市的廉租住房、城市的经济适用住房,以及林区、垦区、煤矿职工的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带动的地方和社会投资,拉动拉动铸铁、钢材、水泥等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对拉动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扩大消费,带动国内消费市场发展和兴起,促进全国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2 保障性住房建设特点
保障性住房与普通商品房建设相比,从建设理念、设计要求、标准、以及市场运作上都存在明显的区别,保障性住房建设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
首先是保障性。保障性住房是建设是民生工程,是政府保障中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和居住条件的一项惠民政策,因此,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不以盈利为目的。
其次是经济性。保障性住房的设计不追求豪华、高档的设计,其材料的选取、绿化、景观的设计,空间的利用等都以经济性为主要原则,以满足基本居住条件为根本要求,力求通过最优的设计、合理的搭配设计最佳的居住空间,满足更多的中低收入者基本的居住要求。
第三是适用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考虑经济性的同时同样要满足适用性和便利性,整个居住空间的布局功能明确,空间利用率高,居住的总体统一性要高,同时,整个居住区的物业服务要与其他住宅小区完全相同,户内的原有配套设施以适用性为主。
2.3 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总结分析大量城市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的案例可以发现,目前的保障性住房设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在建筑的选址上存在问题。由于城市中心区段土地供应量的短缺,以及政府考虑土地出让收益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城市的保障性住房都分布在偏离城区中心的城市边缘地段,公交系统、地铁轨道系统延伸度较差,小区的配套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短期内无法健全,影响了居住的舒适性和便利性。(二)建筑单体设计存在不足。大量小户型内走道设计的保障性住房较普遍,光线昏暗且非常不开敞,简单的设计处理使人的行为活动变得异常不舒适,同时,单体建筑套型设计简单化,未考虑小户型住宅中弹性空间的设置、多样化的选择等设计方向,卫生间、厨房设计缺乏实用性和灵活性,储藏空间设计缺乏。(三)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存在不足。通过分析发现,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外部空间缺乏活动设置以及必要配套设施、缺乏无障碍设计,整个社区的居住缺乏安全性;在空间利用上,空间利用效率低、材料选用不经济、空间类型单调使得整个保障性住房居住舒适度大打折扣。(四)在整体性规模方面还存在不足。调查发现,目前保障性住房的规模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中低收入者对住房的需求。
3 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设计研究
3.1 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设计原则
外部居住空间设计上,保障性住房设计要遵循在满足居住主体的基本户外活动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选用当地材料为主或以再生性材料来降低造价;其次,遵循适宜原则,适应物质空间的同时,适宜整个区域中的居住主体;第三是外部空间的设计要遵循活动原则,在设计上要有无障碍设计。在内部空间设计上,保障性住房要保证居者的可变性强,满足居住者的特殊需求,同时在私密与安全性上进行权衡,遵循节约与舒适性并存原则,并对现有住房评价量化。
3.2 保障性住房规划空间组织
保障性住房的空间设置应在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的框架下,遵循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对建筑用地、容积率、建筑面积、绿化、建筑高度、公共服务和附属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
首先保障性住房的选址要尽快改变被城市边缘化的趋势,在符合城市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要逐步加大保障房的建设覆盖度,以满足广大中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的住房需求,同时,选址上要根据不同的地段、不同的房屋类型、不同的面积标准采取不同的价格,以满足不同基层的低收入者对住房需求。
其次保障性住宅规划组织结构要采用组团式开发的模式,满足低收入者对公共服务设施集中设置和依赖性强的要求,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度加大商业配套面积,形成综合百货、超市、肉菜市场、零售店的多层级商业设施体系,有效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如商场、公交、供水、供电等,在提高低收入者居住舒适度的同时,降低保障性住房的整体建设成本。
最后,注重公共交通设施体系规划。针对中低收入人群对公共交通依赖性较强的特征,在公共交通专项规划未覆盖规划区的前提下,规划除了设置公交首末站外,以公交站点300米的服务半径为原则,在居住区其他区域考虑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停靠站位置靠近小区出入口甚至引入社区,减少居民步行距离,方便居民出行。
3.3 保障性住房绿化体系设计
保障性住宅的位置偏离市中心和核心商业圈一定的距离,给保障性住宅建设公园、庭院、街道绿化和各种绿地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住宅区内部应该设置基本绿化环境系统,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住宅区内的绿地规划,应该根据住宅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不同的布局方式、环境特点以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绿化的布置应遵循满足居民基本需要的原则,草地和经济树种为主,铺地的面积不宜过大,活动场地等设施应该集中布置在小区中心。
4 结论
保障性住房是我国重要的民生工程,对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应按照建设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要求,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保证保障性住宅建设设计符合适应性、环境性、经济性、安全性、耐久性的住宅性能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文林峰.城镇住房保障[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关键词】
课程建设;艺术设计;自主学习
一、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思路
(一)课程建设的理念。
1.实施项目教学改革成果。制作并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本课程“项目教学”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按照国家精品课要求。建设网络化学习条件,为学生提供主流设计网站和师生学习交流平台,促进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实现便利、快捷的网上答疑与指导。
3.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按照其所对应的岗位和工作流程组织任务选取、任务执行、任务指导。并在设计过程结束后通过评审完成课程任务,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4.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案例解析引导法、视野拓展法、小组合作法、师徒帮带法、点评纠正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注重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根据团队成员的专业优势和特点,合理分配课程建设任务,凝聚集体智慧,体现每一个团队成员在课程建设中的价值。
6.注重教材建设,逐步实现层次化、立体化和精品化。一是层次化:根据学生层次,有针对性的编写、讲解、布置任务等。二是立体化:即既有主干教材,又有辅助教材;既有纸质教材,又有电子网络教材。三是精品化:突出教学内容的“精”,打造高质量教材。
(二)课程建设思路。
一是充分利用“设计工作室”已有的条件,推进本课程教改的实施。细化教学组织与安排,确保教学内容依托实际项目并符合岗位工作的职能需求与工作过程。逐步完善包括教学录像;教学动画;案例资源;素材库、题库;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完善,并运用到教学之中。二是加强本课程的“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在线学习与指导”;“网上同步阶段测验”、“设计修改与答疑”等。三是加强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培养,将没有设计实践经验的老师派出去,将企业设计人员请进来。明确教学团队中每个老师的职责,将精品课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四是加强教材建设,围绕项目教学展开自主教材编写,并体现教材的“层次化、立体化与精品化”。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本课程内容针对家装设计岗位,围绕该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即与业主沟通、洽谈确定设计意向和定位;能现场测尺并绘制户型图;能完成方案设计及装饰材料的选择;能绘制施工图和效果图,能完成文本的设计与制作;能帮助业主进行家具、陈设、绿化、配套设施的选择等进行培养。本课程适用于装饰与室内专业的学生。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创新
(一)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采用课外调研、课外收集资料等教学形式,并实施课外调研与设计实训的“现场教学”。即任课教师负责安排调研地点和内容,制定调研计划,明确调研任务,并在调研现场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掌握设计潮流、材料的应用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等。
(二)努力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本系即将开启的“凡艺设计工作室”将承揽的设计项目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获得真正的职场体验。学生按照设计工作的工作要求和流程完成设计任务(也是教学任务),老师和工作室的设计人员则充当设计负责人负责设计的指导和调整。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本专业核心岗位能力(设计与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本专业的“凡艺设计工作室”完全按照设计公司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配备先进的设计、出图设备和相应的客户洽谈区、材料展示区及专业资料室等,使学生在工作室里边学习边工作,实现工学结合。
四、教学实践
充分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安排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如现场测尺、设计项目来源、案例教学资源及施工现场参观等。
作者:俞绯 单位: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潘海啸,任春洋,杨眺晕.上海轨道交通对站点地区土地使用影响的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7,4
[2]刘婷婷,林涛.TOD模式下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居住环境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室内居住空间设计的本质是为人创造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室内环境。随着室内设计学科的不断完善,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并且成为现代室内设计的指导理论。了解人在不同室内环境下的心理和行为,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室内环境设计中各要素关系,创造符合需要的室内环境。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与以往相比,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以人的感受作为设计的终极目标。我们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目的就在于:了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心理倾向,从而使我们对人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使其及时地反馈到我们室内居住空间的设计中去,合理的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和光照,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所以,这就要求们对在室内环境中的人的行为、心理进行研究。
在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即“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然而人为什么会在不同的环境,表现出不同的表情不同的情绪呢?那是因为环境在悄悄地影响人的情绪。虽然环境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却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所以家居环境的设计就变得十分重要,室内设计必须以环境心理学为出发点。在研究每个空间的用途所需要的效果时,要考虑到对其中活动者所产生的影响。
室内设计首先应该满足“用”的功能。在室内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无疑是空间的功能,不同种类的空间最大的区别无疑是功能的差别。在功能的前提下对空间进行分析是必要的,因为功能的需求是建立在人的需求基础之上的,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需求不同就应该提供不同的空间来满足这些需求。人的基本需求有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对于室内设计师而言,要理解室内空间的功能要求并不困难,但是要在设计的过程中恰当表现空间的功能性因素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室内空间的功能源于人的需求,因此人类的不同需求就诞生了空间的不同功能。
以住宅空间中的书房设计为例:书房是住宅空间中的学习空间,这种学习空间与公共学习空间相比有相同的功能要求,但也有不同之处,例如私密性、随意性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家庭办公现象也越来越多,书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又兼有办公空间的特点。书房的功能是为了让人们能集中精力,在宁静的氛围中进行学习、阅读、思考以及通过网络进行工作或对外联系。根据以上要求,书房应该具备以下条件才能够很好地为人服务:首先,房间里要有良好的自然照明或人工照明设施。
通常情况下用于学习的空间其照度在400~500勒克斯。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理条件,但是设计不当就不仅仅会造成生理的不适而且也会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实践证明,如果光线过暗会很快造成视觉疲劳进而产生心理疲劳,而光线过亮也会引起人的心里烦躁,光线直接影响人们的阅读情绪。从用眼卫生的角度考虑,书房最好选择自然光线比较好的房间。其次,房间要有良好的隔音设施,良好的隔音可以保证专心致志地阅读和思考。另外,家具陈设也应该体现文化氛围,让人们的身心都沉浸其中。
卧室的设计要求就不同于书房了,由于卧室是所有住宅室内空间中私密性最强的空间,是一个完全属于个体的空间,因此卧室应根据使用者的年龄、个性和爱好而展开设计,舒适宜人是卧室设计的基本原则。卧室空间界面的设计和材料的使用要有充分的亲和力;界面装饰材料的肌理和色彩都不能过于强调变化;顶面装饰宜采用简洁的造型和淡雅的色彩,这样顶部就不会有压抑感。灯光的设计应该考虑其照明从亮到暗的层次变化,而且随着光线的变化其室内的氛围也随之发生变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处理界面时保持“含蓄”的特点。
另外,出于对人健康的考虑,通常情况下卧室在建筑设计时都会在建筑的南侧。这主要是考虑到对阳光的充分利用以及保证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对原有建筑通风不良的情况在设计中应适当进行改进;对安装空调的卧室,空调器的送风口出风方向不应该直对着人就寝的床等。
这些都是属于功能性的要求,功能性的要求一般都是比较明确、细致的。而且表面看起来似乎多与人的生理行为有关,但处理不好将带来心理问题。对于设计师来说,要求本身很容易理解,但是通过设计和施工过程实现这些功能时往往会出现偏差,因此设计师应该凭借经验对原建筑空间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很好地贯彻功能性原则。
任何种类的设计其开始都是为了“用”,室内空间的建造亦不例外。解决了这个基本问题后对美感的追求会随之而来。当然人类在造物的过程中也将许多属于“好用”的功能性因素转化为“好看”的审美性因素。在室内设计领域,环境心理的主题思想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应该说现实生活中凡是需要进行设计的室内空间就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物质的功能性问题。室内空间设计中的精神情感因素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因为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而是开始重视精神与情感层面的要求,追求具有人文色彩与文化内涵的室内空间环境。④①
室内居住空间设计的本质是为人创造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室内环境。随着室内设计学科的不断完善,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并且成为现代室内设计的指导理论。了解人在不同室内环境下的心理和行为,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室内环境设计中各要素关系,创造符合需要的室内环境。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与以往相比,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以人的感受作为设计的终极目标。我们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目的就在于:了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心理倾向,从而使我们对人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使其及时地反馈到我们室内居住空间的设计中去,合理的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和光照,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所以,这就要求们对在室内环境中的人的行为、心理进行研究。
在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即“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然而人为什么会在不同的环境,表现出不同的表情不同的情绪呢?那是因为环境在悄悄地影响人的情绪。虽然环境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却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所以家居环境的设计就变得十分重要,室内设计必须以环境心理学为出发点。在研究每个空间的用途所需要的效果时,要考虑到对其中活动者所产生的影响。
室内设计首先应该满足“用”的功能。在室内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无疑是空间的功能,不同种类的空间最大的区别无疑是功能的差别。在功能的前提下对空间进行分析是必要的,因为功能的需求是建立在人的需求基础之上的,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需求不同就应该提供不同的空间来满足这些需求。人的基本需求有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对于室内设计师而言,要理解室内空间的功能要求并不困难,但是要在设计的过程中恰当表现空间的功能性因素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室内空间的功能源于人的需求,因此人类的不同需求就诞生了空间的不同功能。
以住宅空间中的书房设计为例:书房是住宅空间中的学习空间,这种学习空间与公共学习空间相比有相同的功能要求,但也有不同之处,例如私密性、随意性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家庭办公现象也越来越多,书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又兼有办公空间的特点。书房的功能是为了让人们能集中精力,在宁静的氛围中进行学习、阅读、思考以及通过网络进行工作或对外联系。根据以上要求,书房应该具备以下条件才能够很好地为人服务:首先,房间里要有良好的自然照明或人工照明设施。
通常情况下用于学习的空间其照度在400~500勒克斯。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理条件,但是设计不当就不仅仅会造成生理的不适而且也会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实践证明,如果光线过暗会很快造成视觉疲劳进而产生心理疲劳,而光线过亮也会引起人的心里烦躁,光线直接影响人们的阅读情绪。从用眼卫生的角度考虑,书房最好选择自然光线比较好的房间。其次,房间要有良好的隔音设施,良好的隔音可以保证专心致志地阅读和思考。另外,家具陈设也应该体现文化氛围,让人们的身心都沉浸其中。
卧室的设计要求就不同于书房了,由于卧室是所有住宅室内空间中私密性最强的空间,是一个完全属于个体的空间,因此卧室应根据使用者的年龄、个性和爱好而展开设计,舒适宜人是卧室设计的基本原则。卧室空间界面的设计和材料的使用要有充分的亲和力;界面装饰材料的肌理和色彩都不能过于强调变化;顶面装饰宜采用简洁的造型和淡雅的色彩,这样顶部就不会有压抑感。灯光的设计应该考虑其照明从亮到暗的层次变化,而且随着光线的变化其室内的氛围也随之发生变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处理界面时保持“含蓄”的特点。
另外,出于对人健康的考虑,通常情况下卧室在建筑设计时都会在建筑的南侧。这主要是考虑到对阳光的充分利用以及保证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对原有建筑通风不良的情况在设计中应适当进行改进;对安装空调的卧室,空调器的送风口出风方向不应该直对着人就寝的床等。
这些都是属于功能性的要求,功能性的要求一般都是比较明确、细致的。而且表面看起来似乎多与人的生理行为有关,但处理不好将带来心理问题。对于设计师来说,要求本身很容易理解,但是通过设计和施工过程实现这些功能时往往会出现偏差,因此设计师应该凭借经验对原建筑空间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很好地贯彻功能性原则。
任何种类的设计其开始都是为了“用”,室内空间的建造亦不例外。解决了这个基本问题后对美感的追求会随之而来。当然人类在造物的过程中也将许多属于“好用”的功能性因素转化为“好看”的审美性因素。在室内设计领域,环境心理的主题思想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应该说现实生活中凡是需要进行设计的室内空间就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物质的功能性问题。室内空间设计中的精神情感因素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因为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而是开始重视精神与情感层面的要求,追求具有人文色彩与文化内涵的室内空间环境。④①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约为1.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依照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高,其体能和心态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他们在室内所呆的时间会增加,因此老年人对室内空间的特殊需求和依赖程度也就增加,室内居住空间环境的改善是老年人生活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老人在室内所进行的行为活动,可将室内空间分为门厅、起居室、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几个部分,它们之间相互穿插关系紧密。
1. 出入口及门厅设计
老年住宅的出入口以及过厅的尺寸应具备轮椅、担架的回旋,门厅的走道净宽度不宜小于1200mm。在门厅上应留有存放衣物、换鞋专用的橱柜和凳子的空间。与外来来访者的对话、视觉监视服务设施应针对老人的身高尺寸适当降低高度,并设置扶手栏杆等。为使老年人在生理机能发生衰退时也能安全行走,应去除地面高差,采用防滑地面,在门厅入口处的设置蹭鞋垫,但蹭鞋垫很容易阻止坐轮椅的老年人行动,在入口处设计一个与垫子尺寸匹配的浅槽(与蹭鞋垫尺寸一致),将蹭鞋垫放在浅槽里,即具有防滑效果,又没有高低落差,方便老人安全通过。
2. 起居室设计
老年人很多活动都是在起居室里完成的,起居室应保证良好的朝南和充足的日照,使老年人能够充分享受阳光。起居室是老人会客、娱乐和团聚等的活动空间,起居室的面积应尽可能的大,能为子女团聚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老人住宅的起居室内设家具不宜太多,会给老人行动带来不便,尤其是有些行动不便或外出较少的老年人,有时会在起居室里设置一些简单的运动设施,进行简单的健身活动。
3. 卧室设计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在卧室停留的时间会越来越长,因此卧室面积一定要适当加大,便于将来照顾老人,一般卧室使用面积不小于10,以15~20为适宜。考虑坐轮椅老人行动的尺寸,矩形居室的短边尺寸不能低于3600mm。
老人的卧室应设有厕所和浴室,以便夜间使用方便,考虑看护者的房间应设置在老人卧室的附近,便于安全呼叫。老人的卧室还应与门厅、盥洗室、厕所、浴室设在同一楼层里。老人卧室的墙上安装1000~1500mm高的扶手非常必要,能便于辅助老年人站立或坐下。
4. 阳台设计
老年人室内居住空间应设有阳台,老年人在阳台上能充分享受日照、观景和休息的需求。由于老年人户外活动时间较少,因此阳台就成为他们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重要区域,可将花鸟鱼虫等引入阳台中。同时阳台的晾晒衣物的功能也必须保准,阳台上应设置可升降的晾晒衣架,升降低处可达到在坐轮椅的老人所触及的范围。阳台地面坡度应较缓,选用良好的排水、防滑地面材料。考虑使用轮椅生活的老人和护理者的尺度,阳台的宽度应适当加大,应大于1500mm。阳台栏杆高度应在1000 mm~1200 mm,四周设置盆景和花池可增加安全感。
5. 厨房设计
厨房与老年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厨房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生活质量。为老年人自行操作和轮椅进出的厨房,一般使用面积不宜小于6 m2,其最小短边净尺寸不应小于2100mm。老年人使用的厨房应按照老年人的人体尺度进行设计,同时要考虑坐轮椅的老人对使用空间提出的特殊要求,考虑到轮椅回旋空间,一些走动困难但上肢完好的老人,坐下来也可以在厨房操作。根据不同老人的操作姿势,如站姿、坐姿或乘轮椅而留出足够的空间、洗池、操作台和灶具表面要保持同一高度并按操作顺序连续布置有关设备。因此厨房设吊柜,柜底离地高度宜为1400~1500 mm,轮椅操作厨房,柜底离地高度宜为1200 mm。
6. 卫生间设计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的退化,使用卫生间的频率也会明显增多,尤其是夜间的使用会有所增加,因此卫生间应尽量设置在靠卧室近的位置,一般实际面积不宜小于5 m2。卫生间设计要全面考虑老人的安全问题,坐便器高度的选择应与轮椅高度一致,一般不大于400mm。卫生间内的坐便器、淋浴区和盥洗区应设置安全“L”形和“U”形扶手,安全扶手针对坐轮椅的老人一般设置距离地面600~700mm为宜,针对站立的老人一般设置距离地面800~1000mm为宜。
老人容易在洗浴区域出现意外,为了能更及时的发现和救助出现意外的老人,洗浴间的门应选用推拉式、折叠式或外开式的。在沐浴区可设置淋浴座椅,方便老人洗浴时使用。洗浴时的冷、热水龙头宜选用杠杆式或掀压式开关,用色彩明显的红、蓝色标识清楚。
卫生间宜选用白色洁具,灯光设计要明亮,便于老人观察。地面宜采用良好的防水、防滑的材料,地面高差不应大于10 mm。
7. 家具设计
在老人的居住空间中,家具设施不宜太多,如果家具设施太多,会缩小老人活动空间范围,容易造成一定的压抑感和沉闷感。但家具设施也不能太少,太少的家具设施会给老人生活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室内会显得过于空荡,给老人造成孤独感和寂寞感。一般来讲,家具设施占用室内面积以30%~40%为宜。室内家具尺寸要符合老年人的形体特征,尺寸不宜太高,选用进深较小的家具,并尽量贴墙放置,以免对老人造成伤害。室内家具的尺寸、造型、材料、色彩以及布置方式要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规律,造型应端庄、典雅,材料应选用环保性较好的木质材料,色彩应选择深沉、稳重的家具。
参考文献
[1] 亓育岱主编.老人建筑设计图说.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