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审计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2-03-14 22:36: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审计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济审计报告

篇1

(一)基本情况

宾馆成立于*年,注册资金*万元,现有*客房楼,设有*部门。宾馆的职工人数*人,*年度宾馆被授予“旅游企业税收贡献奖”“旅游经济发展进步奖”…

(二)审计情况

本次经济效益审计,我们对宾馆*年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我们认为,经济效益较上年有较大的提升,主要表现为:

1.经营情况:(1)营业收入:账面数为*万元,增幅达*,上升主要原因为:…(2)经营成本:账面数为*万元,增幅为*,增幅基本与收入增长幅度同步;(3)期间费用:宾馆期间费用*万元,增幅为*;(4)利润:增幅为*,…

2.主要财务指标情况: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为*,增长*;营业利润率为*,增长*;资产负债率为*,基本保持在稳定状态;净资产收益率为*,上升*,…

3.职工人均年收入情况:职工平均人数*人,工资福利发放共计*万元,年平均收入为*万元…

(三)审计发现待改进、待完善方面

1.进一步加强制度梳理。在检查中发现,存在部分制度缺失及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如:未自行建立货币资金管理制度,未建立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未书面明确餐饮免单标准及程序,未书面明确大额资金标准等问题。建议:宾馆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对于现有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梳理,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

2.进一步加强实物资产管理。通过实地盘点,核对和抽查凭证,检查发现存货管理存在一定的内控缺陷,如:客房一次性物品验收单缺少部门负责人签字;餐饮部的领料单上缺少领用人员签字;处理部分废旧物资的过程中未见处理依据及领导意见等。建议:加大对实物资产管理力度,规范物品验收、领用、退库、报耗手续,掌握合理的库存量,避免损失浪费。

3.应正确区分收入、成本的核算内容。检查中我们发现,营业收入核算内容有超正常经营范围现象,未按规定填制成本结转表,宾馆与培训中心业务往来中多计利润*万元。建议:应规范收入、成本核算内容,统一核算口径,成本结转必须按成本结转表进行结转,尽快与培训中心协商,妥善处理与培训中心往来事项,杜绝虚增利润的现象。

4.营业外收入方面。未按协议规定收取租金及水电费,造成租赁收入少记*万元,少记水电费收入*万元,营业成本少记*万元,招待费少记*万元,营业外支出少记*万元;租赁协议文本未使用正式合同文本,内容不健全。建议: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未入账的收入、成本、费用应及时调整入账,真实反映财务成果及状况,健全资产租赁内部管理制度。

5.期间费用方面。经对部分可控费用进行符合性测试,凭证抽查、询问调查,发现:车辆维修过程中附件资料取得不全;个别费用与成本归类不当;等等。建议:制订或完善对车辆油耗及维修方面的管理制度,车辆维修费用在报销时尽可能附上维修申请单、维修明细清单等资料;积极与供电供水部门联系,尽快解决已出售房改房水表、电表的单独立户问题。

二、对M宾馆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分析

经济效益审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依靠有效证据对被审单位是否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发表审计意见的过程。审计人员不仅仅关注经营管理者为实现企业目标“已经做了什么”,更为关注的是还没有做什么,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企业增值,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上述案例没有充分体现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审计内容偏重于财务审计

本案例涉及的审计内容主要有三项,即: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利润等经营情况;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主要财务指标情况;职工人均年收入情况,等等。经济效益审计主要侧重对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实施审查,而传统的财务审计则偏重于审查财务报表有无违反会计制度的行为,关注财务指标是否真实的审查与分析。因此,本案例在审计内容方面,偏重于财务审计,没有突出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和要求。

(二)审计方法偏重于财务审计

本案例采用的审计方法,基本上都是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如审阅宾馆提供的会计及相关制度、管理类资料,实施包括抽查、问询、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并通过实地盘点,核对和抽查凭证,检查发现存货管理存在一定的内控缺陷,如:客房一次性物品验收单缺少部门负责人签字;餐饮部的领料单上缺少领用人员签字;处理部分废旧物资的过程中未见处理物资依据及领导意见等。经济效益的审计方法是综合性的审计方法,不仅包括财务审计方法,也包括很多现代管理分析方法。因此,本案例在审计方法上,偏重于财务审计,没有突出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和要求。

(三)审查结果和建议偏重于财务审计

本案例审查出的问题主要有五项,其中两项是关于内部控制制度,即部分制度缺失及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存货管理存在一定的内控缺陷;三项是关于财务报表的账务处理结果。为此,提出的建议是:对于现有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梳理,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大对实物资产管理力度;正确区分营业收入、成本结转、营业外收入和期间费用的核算内容,统一核算口径,真实反映财务成果。经济效益审计的审查结果和建议应紧紧围绕企业价值的增值服务,围绕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本案例在审查结果和建议上,偏重于财务审计,没有突出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和要求。

三、M宾馆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带来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述案例在本质上算不上经济效益审计,同时也反映出很多企业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或面临的困境。那么,如何做好经济效益审计呢?笔者认为,在实务中,应关注以下内容:

(一)界定经济效益审计内涵与外延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对被审单位在履行职责时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计。经济性是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关注的是投入和整个过程中的成本,只有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同等质量的资源时才能够实现经济性;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在使用人、财、物和信息资源时,当一定量的投入取得产出最大化,或者取得一定量的产出时实现投入最小化称之为效率性;效果性是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与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关注的从长期效果而不是短期效果来评价一个项目是否实现了目标。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都可能含有相同的审计领域,如内部控制。我们如何知道正在做哪种类型的审计呢?如果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鉴证财务信息的公允性,那么我们正在做财务审计;如果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审查控制是否得到有效地实施,那么我们正在做内部控制审计;如果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回答有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问题,那么我们正在做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通常回答两类基本问题:一是否在做正确的事?二是否采用正确的方式在做这些事?结合本案例,是要对宾馆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进行恰当的审查和评价,从整个企业投资项目和整体发展战略来考察是否需要设立宾馆;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角度,全面考察宾馆的回报;分析宾馆的经营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等等。

(二)完善经济效益审计标准

审计标准是指合理、可行的绩效准则,代表良好的实践行为,通过比较审计标准和实际情况,对某项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审计标准应当涵盖财务和非财务两大方面。随着实地调查的不断深入,审计标准需要不断地被修改、扩展和细化,也应将审计标准与被审单位管理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听取他们对审计标准的意见。获取审计标准的途径很多,主要包括:审计组应当调查以前在类似的审计状况下曾经用过的标准;被审单位使用的绩效标准;行业组织或标准制定机构的意见,等等。结合本案例,对于宾馆经济效益的审查标准,既要考虑宾馆的历史经营业绩,判断各项指标是否有改进;同时,也要和相同地理位置的宾馆的经营状况相比较,考察同行业的整体水平。在充分利用现有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宾馆经营效益的增值空间。

(三)丰富经济效益审计方法

篇2

审计机关实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要对其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更要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地方经济或单位的效益贡献进行审计分析。为了使分析依据充分全面有力,审计内容应涵盖:

1、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其中,重点审查: (1)经济增长率。主要审查地方生产总值完成额及增长率的真实性。(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审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完成额及增长率,分析投资效益及投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幅度。(4)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要注意剔除物价因素。审查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率。(5)节能减排控制指标的完成情况。

2、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的真实合法性。

3、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

4、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5、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

6、任职期间债权债务的变化情况。

7、财政、财务收支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

8、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在对上述事项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分析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上级下达的主要经济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的情况,分清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全面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报告评价的主要方面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不同于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报告,审计评价既要反映领导在任期间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还要分析评价经济决策的科学、民主性,个人执行廉政准则和纪律情况,因此审计报告应分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财政财务收支和上级政府下达的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以及本级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情况。

2、重大经济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情况,包括决策形成程序是否规范,是否经过集体讨论,项目的投入产出比等。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程序是否合法合规。

3、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对下属单位是否监管有力。

4、被审计个人执行财经法规、遵守廉政规定情况。是否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有无个人经济问题。

三、审计报告的评价应遵循客观、公正、独立的原则

审计报告中,对领导任期经济责任的主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审计评价应以被审计者所在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为依据,充分考虑所在单位的历史实际情况,在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的基础上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主观臆断,对那些未经审计、证据不足或未来的经济事项不应加以评价。

2、相关性原则。审计评价应在经济责任审计的事项和职权范围内评价,对与经济责任审计事项不相干的事项不予评价。

3、重要性原则。审计评价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应抓住重大的经济责任事项进行评价,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对一般性问题可以不予评价。

4、谨慎性原则。要充分考虑与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相关的诸多因素对经济责任的影响,做到用语恰当,留有余地。审计评价应以审计能够核实的内容为主得出结论,对证据不充分的事项,只做客观陈述。

5、独立性原则。审计评价应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不掺杂任何个人观点和倾向。

6、时限性原则。即只对被审计对象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应分清任职前与任职后有连续性事项责任的划分。作出审计评价,应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任期目标任务为标准,谨慎运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四、报告评价要标准准确

篇3

以客观的审计结果,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提供方向,还要纠正内部管理活动中面临的不足之处,确保财务报表等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真实性。在做好财务风险监督、风险防范工作的同时,消除经济活动风险,梳理管理流程,尽早识别与评估重大风险,落实针对性解决方案,深化内控机制,确保医院经营计划的可行性,逐步创造出较高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一、公立医院的审计内容

1.财务审计内容财务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财政收入、支出、内部报表、材料利用、债务和信贷等审计工作,还需要对资金使用情况、费用等做好全面的审计工作,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监测,了解经济活动是否具有可行性与真实性,还可以为管理决策提供关键的参考信息,保证公立医院内部资产的稳定性。2.运营审计内容运营审计工作,主要就是开展成本效益的监督与评价,并及时洞察审计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纠正策略,不断改进运营管理模式,切实提升综合运营效率,为顺利开展医院管理目标保驾护航。3.特殊审计内容特殊审计就是优化医院运营管理体系,规避蕴藏的风险问题,确保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达到良好的运营效果,增加医院的价值服务,提升综合经济效益。

二、审计报告对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管理的帮助作用

1.提升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水平新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医疗卫生体制不断优化与改革,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朝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医院也面临十分严峻的竞争环境。对于公立医院来说,不单要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也需要加强经济运行管理活动的把控力度,提升综合经济效益,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公立医院的发展带来挑战。公立医院不断探究如何做好内部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同时提高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绩效。在形成医院良好风险意识的同时从审计角度进行分析,做好医院经营管理的风险管控工作。结合公立医院本身的风险与问题,提出建设性较强的审计意见,以此为医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2.提升公立医院的经营利润对于医院的发展与建设来说,应当结合公共卫生管理部门的要求,加强医院各项经费的把控力度,做好专项财政预算编制的工作。基于行业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各项医疗服务也需要获得现代化医疗设备、药品的支持,并显著提升医院综合医疗水平。虽然医院的多项技术、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在技术资源上,医疗物资、管理资源匹配方面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医院的经济管理阶段,需要建立完善的审计机制,通过内部审计的独立工作视角,优化内部管理机制,规范管理行为,严格落实管理制度,对医院的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分配与改善。在提升医院管理科学性的同时,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

三、公立医院审计报告工作的问题分析

1.缺乏对审计报告工作的重视当前,在公立医院的管理与运营阶段,都是以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核心,存在对内部管理、经营效率关注度不足的情况,也没有引入先进的审计思想,对医院的经济管理内部审计工作缺乏指导与重视。对于公立医院的领导层来说,忽视审计报告工作的重要性,使医院经济运行管理中,缺乏独立的内部监管环节,审计报告的作用无法发挥,医院实际的管理存在缺失,对公立医院的市场化发展将会产生影响,阻碍医院的后续发展。2.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执行效率较低公立医院的组织结构相对来说较为复杂,现有的政策也要求公立医院贯彻全方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然而当前公立医院缺乏良好的内控管理意识,大多医院没有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情况进行调整,在经济运行管理阶段缺乏内审监督的组织机构,医院经营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或不能切合医院实际,对医院的发展与改革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公立医院开展审计监督工作,牵涉到财务、采购、基建、人事等各个部门的数据信息。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效率不高,导致各个部门没有针对审计工作进行协同处理,对后续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客观、真实及报告的编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内部控制环境问题第一,公立医院存在内部职责划分不清晰的情况,组织结构体系不完善。当前,公立医院的领导大部分都是上级任命的,所以医院的权力都在院长手里,分管部门权力太小,不利于医院的整体工作开展。就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权限集中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决策风险。若决策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则可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若权限过大,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还有部分财务人员为了满足领导的需求,谋取自身的利益,没有根据管理制度进行财务工作,出现财务报表失真的现象。第二,公立医院上层管理人员大多从事临床或科研活动,所以存在财务知识欠缺的情况。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风险防控意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档案管理质量及经济决策能力。4.控制活动与信息沟通问题公立医院除了面临内部控制环境问题以外,还存在一定的内部控制活动问题。主要体现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系统建立与运行不到位的问题,主要就是内控制度不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践行不到位,或是各项制度细则之间存在矛盾。此外,由于本身性质的特殊性,导致公立医院各个部门财务信息无法公开与共享,出现工作职责不清晰的情况。管理部门仅关注本部门开展的管理工作,没有积极地配合财务人员与其他部门业务人员,各个科室与部门的沟通不到位,影响医院的综合管理质量。5.内部监督问题在公立医院的日常运行活动中,建立高效合理的内部监督机制,有助于及时洞察运行风险,并识别存在的缺陷。但由于我国大多数公立医院的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内控系统运行不到位,审计部门也会受到利益因素的制约。与此同时,若审计人员数量较少,专业素质有待提升,就会导致内部监督作用无法发挥,存在流于形式的潜在风险。

四、审计视角下对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有效建议

1.提升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公立医院的改革发展及运营管理阶段,相关人员应当科学化地使用审计报告,进一步优化经济管理工作,提升医院综合管理效能。新形势环境下,公立医院要提出以审计工作促进经济运行管理的全新理念,提升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度,确保科学的监督管控。①关注公立医院如何执行审计工作,落实公立医院审计机制,完善监督体系,提升人员素质,显著提升医院经济管理审计成效。②公立医院需要促进内部审计机制与各项管理活动融合互促,加强各个部门支持协调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在做好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工作的同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结合审计报告提出整改策略,实现规范化运行目标。2.改善审计内部环境公立医院应当形成良好的内部管控意识,进一步提升经济运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医院通过组织人员专业培训、技能训练等,提升其业务水平,使其了解相关的规章制度,促进各岗位管理人员树立全院内控意识,做好事前风险评估、事中延伸管理,能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做好全过程监督工作。例如:医疗设备采购管理、大型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人员都应该树立审计防控意识,成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另外,公立医院还需要建立可靠性较强的预算制度,做好不同部门预算报告的审核工作,实现科学、合理、务实的核心目标,进而切实提升公众参与度,做好全员预算工作,做好优化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做好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与抽查工作,促进员工实际薪资与预算执行情况的融合,达成奖惩合一的基础目标,有效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确保预算工作顺利执行。3.优化内审机制新医改环境下,公立医院做好经济管理工作,应当摒除传统的审计思路,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优化内部审计机制。基于此,公立医院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中,需要建设独立的审计部门,还要落实医院内部审计标准,完善管理制度,梳理内审流程,提升审计执行效率。公立医院开展审计工作,需要确保公开性与透明性,开展独立性、客观性的审计工作,规避外部因素的影响。另外,进一步优化创新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形式,合理化引入网络工具、信息工具,提出公立医院合理的审计方法,显著提升审计成效。4.强化内部活动和信息沟通管理首先,对医院的经济运行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结合医院实际的财务情况、采购情况、物资管理情况等,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促进内部管控制度落到实处。通过对医院经营活动的管控,对各项经济活动范围进行把控,还需要做好投资、筹资活动的审批工作,并提升对外投资所创造的效益,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大型医疗设备采购的过程中,确保实地考察工作到位,避免出现盲目采购的情况。在做好招投标、采购流程管理的基础上,梳理整个采购流程,促进各个部门分工协作。其次,建设医院财务信息系统,并加快信息的共享与传递速度。在了解医院部门基本职责后,促进会计、审计、财务部门的协作,以此为领导层做出决策提供关键依据。在促进各个部门信息沟通的同时,发挥强有力的内控风险管理能力,减少医院成本消耗。最后,公立医院还需要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要确保资产管理、采购、资产利用与维护工作落到实处。对主要采购的商品及材料,管理层需要做好共同管理与签署工作,同时搭建对大型医疗设备系统维护的核心技术。要想确保持续性与先进性,就需要利用固定资产盘点系统,每隔半年或是一年进行一次盘点,建立数据库创建资本账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问题成因,正确实施各项管理工作。5.细化监督程序和监督力度公立医院要想做好内部监督工作,就必须做好内部审计工作,以便顺利达成医院的经营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促进内部管控评价工作的开展,践行各项经济活动的管理目标,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在做好相关部门监督检查工作、经济问责制的同时,促进基金、采购等多项审计活动的开展。以资产报废审批制度、财务预算制度等管理制度为基础,做好固定资产、财务管理、药品耗材等的监督审查工作,确保管理活动顺利进行,及时洞察医院管理中的不足之处,落实科学化、现代化的解决方案,从根源上规避风险问题的发生。6.构建独立的审计部门新医疗改革背景下,公立医院需要做好经济管理工作,还需要转变工作思路,合理利用审计职能,优化内部环境。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建立独立审计部门,还要了解医院内部审计的流程与标准,切实提升审计执行的综合效率。不仅要确保公立医院审计工作的透明性与公开性,还需要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避免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出具真实可靠的审计结果,为编制合理的经济管理决策计划,提供关键的参考与指导。此外,进一步优化医院内部审计形式,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即网络平台与系统,提出全新的医院审计方法,切实提高审计成效,提升审计机构的执行效率。7.强化审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公立医院在开展经济管理审计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引进与培养专业的审计人员。医院要面向高校、社会,广泛吸取专业性审计人员,不断优化公立医院人员构成,并且以专业性的视角分析,对公立医院审计工作进行规范化管控。在此基础上,需要切实做好审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对我国审计方法进行分析,还要对审计政策的变化有清晰的了解,帮助审计人员汲取新的思想,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与审计报告的编制提供关键依据。此外,审计人员需要本着客观性、谨慎性的原则,认真对待自身的工作,整合审计信息,出具真实、可靠的审计报告,进而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

五、结语

公立医院应积极借助内部审计报告这个有力的抓手,促进内部监督管理工作改革、促进经济运行管理精细化,在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基础上,营造健康积极地的内审监督工作环境。此外,通过对公立医院审计报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找准关键性问题与相应的改进策略,有助于公立医院以审计报告持续推动经济运行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力度,避免出现医院内部管控缺失的风险问题,实现医院稳定发展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作者:mlpdszgg

XXX地方税务局:

按照《云南省行政事业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云南省人民政府[1999]90号令)和《云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关事项的通知》(云地税监字[2001]28号)及《云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对XX县地方税务局原局长张XX同志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通知》(云地税监字[2005]15号)的要求,审计组于2005年11月3日至2005年11月10日,对张xx同志任xxx县地方税务局局长期间(2002年2月-2005年5月)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及经济责任进行了就地审计。

审计期间,xx县地方税务局已对其所提供的会计、税收等相关资料进行了书面承诺。审计组审查了xx县地方税务局提供的2002年-2005年的帐表、税收计划统计资料,抽查了相关凭证,并就有关问题抽查了其下属一分局的有关会计帐目和凭证。现将任期审计情况汇报如下:

一、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xx县地方税务局于1994年7月组建成立。2002年2月-2005年5月期间,xx县地方税务局机构设置未发生变化,下设1个直属稽查局、6个基层征收分局、2个税务所,共有地税干部职工172人,2001年共组织各项地方税收11739万;2004年完成各项地方税费收入22074.18万,比2001年增长88.04%,年平均增长29.35%,2005年1-5月止,累计组织各项地方费合计5588万元。2002年2月上任前单位固定资产价值合计为1019.32万元,至2005年5月止固定资产价值合计1768.4万元,比2002年2月上任前增长749.08万元。

张xx同志在任期间的职责是:主持全面工作,对本部门的一切行政管理活动负总责。

二、审计评价。

(一)张XX同志任职期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评价。

张XX同志在任期间,以组织收入为中心,认真贯彻国家税收政策法规,强化税收征收管理,征管质量不断提高,税收收入逐年增长。张XX同志上任前2001年XX县地方税务局共组织地方各项税费收入合计11739万元。2002年完成各项地方税费收入16422.12万,比2001年增长39.89%;2003年完成各项税费收入19129.03万,比2001年增长62.95%;2004年完成各项地方税费收入22074.18万,比2001年增长88.04%;2005年1-5月,组织各项税费收入9533.34万元;张XX同志2002年2月—2005年5月任职期间,XX县地方税务局共组织各项税费累计67158.67万元,年平均增长29.35%,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收入任务。

(二)张XX同志任期财政财务收支及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评价。

2001年度,XX县地方税务局行政经费收入568.4万元,支出613万,结余36万。从2002年2月至2005年5月31日期间,XX县地方税务局累计完成行政经费收入3501.03万元,行政经费支出874.66万元,结余305.71万元。

经审计,我们认为张XX同志任职期间县地方税务局提供的帐簿凭证等会计核算资料基本真实反映了行政经费收支核算,未发现违反国家财经法纪问题,较好遵守了法律法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健全、规范。

(三)张XX同志任职期间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评价

2002年2月张XX同志上任前XX县地方税务局单位固定资产价值合计为1019.32万元,至2005年5月止固定资产价值合计1768.4万元,比2002年2月上任前增长749.08万元,增长73.49%;新建办公、住宅楼合计4625.59平米,为干部职工改善了办公条件和住宿条件。单位无负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张XX同志任职期间个人收入及廉洁自律情况。

1、经查阅2002年2月-2005年5月“应付工资”帐户及相关凭证,张XX同志3年以来工资共计55828元,奖金及其他补助16900元,工资、奖金合计72728元。

2、审计期间,审计组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及发放《调查问卷表》,没有发现其不廉洁问题反映。

(五)张XX同志任职期间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评价。

经抽查2002年2月—2005年5月期间XX县地方税务局已填用的“工商通用完税证”、“缴款书”及税收征收管理资料。该局基本能够按照国家税收政策法律法规进行税收征收管理。税收征管制度健全、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三、审计查出的问题及审计建议

篇5

重要的环节之一。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志之一。审计工作成果的大小,质量的高低,最终反映在审计报告上。内部审计报告的基调奠定了报告的内容导向,直接关系报告的成败。内部审计报告的基调属于语言的形式。语言的形式对于语言的内容的重要性早已为语言学家论述过了。毫无疑问,合理选择内部审计报告的基调,注意审计报告的风格,对审计双方的沟通将是十分重要的。

一、关于内部审计报告基调选择问题的理论观点综述

有关内部审计报告基调的观点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问题导向说。我国著名会计审计学家王光远认为,内部审计报告本身是问题导向的,挑被审计对象的毛病,将问题披露于众,审计报告本身无法也不能大谈被审计对象的业绩,是披露问题,而不是展现成绩。第二类是客观基调说。内部审计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发现存在的负面问题,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必然对审计业务客户(被审计单位)不利;如果内部审计师就被审计事项得出的结论既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就应该将两种结论都包括在审计报告中。,iia的《实务公告》中指出,“若实际情况与标准吻合,在报告中肯定出色业绩是恰当的”。也就是说,内部审计报告基调的选择是客观、公正。第三类是被审计对象合意基调说。该说法强调内部审计报告要迎合被审计对象管理层的意思,作被审计对象欣赏的审计报告。这一说法要求审计报告以展现成绩为主。坚持这种说法的人大多是来自行政的领导干部。坚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可能是基于营销内部审计的理论。这一说法的要害是把内部审计报告与宣传工作混为一谈。

二、内部审计的基本立足点在于客观监督和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履职情况

委托-关系中,委托方要了解受托方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但由于自身时间、精力或能力所限,无法亲自实施监督,就必然会求助于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进行监督,这就产生了对审计的需求。王光远等认为,内部审计的本质在于受托责任,是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一种控制机制。杨时展认为,受托责任是一切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审计的形式不外乎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既是公司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确认者。内部审计工作可以部分外包,但完全外包内部审计的模式的结果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内部审计无论从审计目标、审计依据、审计程序,还是审计报告都有别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或者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报告与外部审计报告的内容与形式都可以有所不同。

国外,内部审计的目标是“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即严晖所说面向审计委员会及高级管理层的“能动式”双轨报告。国内的内部审计要落后一些。被认为是国内最先进的内部审计法律规范的《浙江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提到,内部审计目标是监督、评价单位的经济活动和內部控制的真实、合法和有效。这相当于严晖所说面向审计委员会及高级管理层的“反应式”双轨报告。在这种“反应式”双轨报告阶段,治理层希望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管理层希望内部审计监督其下属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无论是治理层,还是管理层来领导内部审计工作,都希望通过内部审计了解公司各层次职能部门的履职情况,评价內部控制,以了解公司运营的真实情况,进行风险管理。基于这种合理的假设,内部审计需要坚持客观、公正的价值取向。

篇6

一、基本情况要凸显总体,突出重点

第一,基本概况。简要概述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时间和分管工作等。这部分要简明,主要是做好背景说明。第二,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可以采用汇总描述,列表说明的方法。财政财务收支要给人一个整体印象,不必过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应单独说明;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情况可做详细说明。一般采用列表的方式,不用多费笔墨,一目了然,而且便于分类比较。被审计单位取得的业绩或重要荣誉也可在基本情况中概括说明,予以辅证,体现经济或社会效益情况。第三,审计实施情况,不用过多篇幅,交待清楚,重点说明就行。基本情况的重点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财务状况、财务成果的反映上,不必篇幅过长。

二、审计评价

由于审计对象所处单位行业、性质、级别不同,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也各不相同,如何才能客观公正地做好对审计对象的评价,特别是准确反映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业绩和表现,一直是从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长期以来探讨的课题。

结合近年来经济责任工作形势发展和审计业务视角转换,笔者认为应注意三方面问题:

第一,评价的内容可以适度拓展。现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围绕会计信息的质量(真实性、完整性),财经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国有资产管理情况,重大建设项目管理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等来进行评价。但多数仍停留在财务层面,真正涉及绩效评价的不多,为什么?一方面是没有掌握更多关于工作成效的信息、资料,评价缺乏内容的支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评价标准的缺失,导致无法把握评价的度,即“量”和“度”的问题。而绩效评价不仅是审计工作的方向,也是干部监督管理部门正确评价衡量干部业绩的需要,因此,审计内容要向工作的效率、效果、效益方面拓展,搜集的信息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信息,要向业务、行政、社会信息延伸,这就要求审计方法也要多样化。只有跳出传统审计方法的束缚,掌握了充足的信息资料,才能进行分析研究,透过财务信息看效益。

第二,评价方法可以多样化。可以定性评价,也可以定量评价,最好采取写实的办法,必要时引用一些数据或例证。注意在评价中引用数据,其来源应有一定可靠性,一是经审计确认的;二是政府公告的;三是社会公认的;四是被证明了的。运用例证,则要注意所举例子要典型,有代表性,能够支撑观点。

第三,运用审计分析。对于一些出现问题较多或比较复杂的单位,要注意综合分析,从体制、政策、管理、观念上以及内外部环境上进行分析,指出原因。把原因分析运用到评价中,有利于客观地反映情况,分清责任,一方面能让政府和组织部门更加清晰深刻地看到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也更容易让审计对象认可接受。原因分析应有一定政策水平,注意要实事求是,切中要害。

三、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对审计查出的问题的表述,结果报告应简洁明了、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环节:

一是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准确指出问题性质,只讲结果,不讲过程;二是引用法律法规,点明法规名称、条款即可,不用详细引用具体内容,重要或复杂问题需交待清楚的除外;三是问题金额统一使用万元单位,便于阅读;四是问题要分类归纳,不必逐一列示,同类性质或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汇总反映,具体列举。在问题的筛选上,可以有所取舍,突出主要和重要问题,一些金额较小、性质轻微,与个人履职无关,不影响主流的枝节问题可以不在结果报告中反映,以免显得琐碎和凌乱。相反,这部分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写详细,便于被审计单位进行对照检查,逐一整改。特别要提到的是,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一定要细,因为是征求审计对象意见的,过程、结果、定性、依据都要交待清楚,便于正确理解和核实认定,出具正式结论就可以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浓缩和概括了。

四、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

篇7

控制内部审计报告编制程序,即控制内部审计报告编制的步骤、顺序和方式等。恰当的报告编制程序,是内部审计报告质量的制度保证。它主要包括:

(一)编前重视审计工作底稿的审阅,并评估审计发现的重要性。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报告的基础。因此,编制内部审计报告前,项目主审应审阅审计工作底稿的充分性,重点复核其是否足以支持内部审计人员所发表的审计意见。在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可能记录了很多审计发现,但其中可能有些与审计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对审计意见和建设没有多大影响。这种信息出现在内部审计报告中会削弱内部审计报告的价值和作用。此时就应该评估审计发现的重要性,这也是由内部审计报告质量“重要性”的要求所决定的。

(二)编制修改时要重视加强沟通。加强沟通,重点是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编制初,应与被审单位就有关分歧进行必要沟通,这种分歧主要体现在报告编制与披露方面存在的不同意见。初稿形成时,为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还应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内提出修改意见,以使审计报告更符合客观实际,能被其所接受。此外,还应就审计意见或建议整改落实的必要性,从被审单位考虑,与其相关人员,尤其是领导加强沟通,晓以厉害,以便其积极主动整改。此外,加强沟通,还包括审计组成员内部之间的沟通。这主要是指初稿或定稿形成前,审计组应以会议等形式在成员之间对其进行必要沟通以完善。

(三)定稿后坚持内部审计报告的三级复核制度。三级复核制度,一般是指审计组组长的复核、审计组所在部门的复核以及主管领导对内部审计报告并同审计工作底稿、被审单位和个人的明等材料进行逐级复核,最后再签发的内部审计报告制度。在实践中,由于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审计风险以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某一经济事项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所以,为了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明确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建立三级复核制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三级复核,重点要复核报告内容的真实合理性、措辞表达的恰当性、建议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

二、内容控制

控制内部审计报告的内容,即对内部审计报告所列事项、意见或建议的客观性、完整性和建设性等多方面要求所进行的控制。这是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中心环节。如果说程序控制强调的是过程控制,那么内容控制更强调的是结果控制。当然恰当编制程序对编制内容起着保障作用,因此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编制内容控制主要体现在内容选择控制及内容措辞控制两个方面:

(一)内容选择控制。内容选择控制首先要体现客观性和重要性原则,同时要兼顾被审单位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内容选择要注意两个要点。第一,内容选择要包含被审单位取得的成绩或管理亮点,给予恰当的肯定。目前许多内部审计报告,一般都会列出审计发现的大量缺陷,以引起有关管理层的关注,并要求被审单位加以整改。但内部审计报告应该是客观的。对于被审计单位取得的成绩或管理中的亮点还应予以合理的表述。这种认可,实际上也表明内部审计人员不仅仅是来挑毛病的。第二,内容选择上要用好非正式报告。“每项审计活动都需要非正式的报告作为正式报告体系的补充”。对于发现的问题不便于上正式报告的,或存在更深或更广等客观影响因素,仅靠被审单位一己之力不能整改的,但又需要向更高公司层面管理当局报告的,此时即可采用非正式报告的形式。它的运用可以使公司更高层面的领导更能了解其本身的职责,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内容措辞控制。内容措辞控制是指报告用语措辞要合理陈述,以体现清晰简洁性原则。用词的选择,关键要站在报告阅读者的角度考虑。一方面,文字措辞要明确、简练,这主要是指写作技巧上。明确是指写出的报告要让大多数人能看懂,尽量不使用生僻的、专业性色彩太强的词语,或模糊性用语,以减少由此而给被审单位审计整改带来的困惑。此外,内部审计报告呈送的对象主要是公司领导,而其工作较繁忙,因此报告用词一定要简练。内部审计报告要主次分明,繁简得体,把主要方面讲清楚即可,切忌沉重冗长,或空话连篇。另一方面,要多用有说服力、较直观的表述。内部审计报告应明确地告诉对方他们错在哪里,这种错误的危害性有多大,应该怎样修改。此时引用恰当的法规或上级部门制定的相关文件制度作为依据,并列出具体条款内容,这就是对其错误最好的说服和说明。同时,对这种错误存在的风险及报告中建议的说明,能用数字表示的就不要用文字表示,并辅以一定的图表,这种形象又直观的表述自然更易引起报告阅读者的共鸣。

三、人员控制

鉴于审计报告及其编制的重要性,对其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控制,则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报告编制人一般都是项目主审。因此,编制人员控制,关键就是选择合适的项目主审。对其综合素质的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职业道德方面。强化对项目主审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加强对其进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其在履行职责时,能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对审计涉及的所有事项都应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允许存在偏见、偏袒,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遵循保密性原则等事项。

(二)业务技能方面。《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要求:“审计人员要具有一定的经验和胜任能力”。项目主审人员不仅要精通审计业务,具备胜任的审计专业知识,而且要熟悉并熟练运用有关法规、准则和制度,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项目相关方面,了解项目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并懂得管理。当然必要的时候,还要对其进行培训,以继续提高其业务技能。

(三)人格能力方面。项目主审人格上既要坚持原则性,同时又具备灵活性,在重大问题上有主见,不随便服从于他人。同时其还应匹配相应的能力,如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洞察能力、表达能力及文字处理能力。如洞察力,就可使其能从大量繁琐的数字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再通过其表达力及文字处理能力,形成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材料,使阅读者一目了然。

四、环境控制

开展高质量的审计工作,离不开高效有序的审计环境。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控制同样也离不开高效有序的审计环境。对相关环境实施有效的控制,实际上是为包括内部审计报告编制在内的所有内部审计实施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对环境控制主要包括对下述环境进行的控制:

(一)运行环境。实施内部审计运行环境控制,其实质是通过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尊重、理解、支持内部审计的气氛,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其中企业管理当局的支持至关重要。因此内部审计部门一方面要做出成绩,让领导感受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多向领导请示汇报,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从机构设置、人员、经费及业务等方面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为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打好基础。此外,还要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使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充分综合考虑业务规模和范围、组织形式、成本与效益原则、人员素质及构成等影响控制政策和程序等因素。

篇8

1、持续经营的保证责任由谁来承担——公司管理层还是审计人员?

现有的相关准则和法规基本上都明确规定:评价并且在必要的条件下披露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是管理层的责任。这种制度安排体现了公司管理层拥有的信息优势,然而在现实中必须考虑到管理层往往不愿意主动披露公司持续经营方面问题的事实。而审计人员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能力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价,并能及时向投资者报告和披露,所以投资者往往希望审计人员能够评价和披露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因此,很多国家在相关审计准则中也明确了审计人员有评价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责任。另一方面,会计职业界为避免承担过度的责任,通常在审计准则中把审计人员对于持续经营考虑的责任限定在可控范围内。然而司法程序的进行往往并不以会计职业界的行业规定为最终依据。鉴于诉讼风险,审计人员不得不在审计中对持续经营能力格外重视。

从上述,笔者认为,持续经营保证责任的分配,取决于公众和会计职业界“角力”的结果,是审计期望差的突出表现,这个结果本身也是动态的,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以一系列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2、对几个具体问题的界定。

(1)审计意见类型和持续经营披露方式。

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究竟是“编制报表基础性的假设”,还是“重要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决定采用何种审计意见类型的首要标准。如果认为持续经营只是重要的内容,根据其对财务报告的程度就可能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然而,如果认为持续经营是一项基础性的假设,那么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就可能让投资者感到迷惑。因此,针对“在审计人员受到被审计单位主观或客观环境的限制时”的情况,在我国此次持续经营审计准则修订中,删除了原有准则中允许采用的保留意见。

另外,管理层和审计人员对于公司持续经营的评价结果的披露方式也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审计准则规定一般采用说明段方式披露。如英国《审计准则第130号——财务报告中的持续经营基础》(SAS NO.130)中提出“只要审计人员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有显著的疑虑,即使审计人员没有否认采用该基础编制报表,那么他们也必须在审计报告中采用说明段的形式加以强调和说明”。我国新修订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提出将持续经营问题作为必须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

(2)持续经营期限应该如何判断?

持续经营假设不可能是一个“永远”的概念,因此“可预见的将来”便在实际操作中应运而生了。这个概念一定程度上从时间上界定了审计人员的责任范围,但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难以把握,并且在事后难以评价,因此在具体准则中,“可预见的将来”的概念逐渐被具体的时间长度所代替。

英国SAS No.130中提出:“如果管理层对于持续经营能力评价的期限短于财务报告日期后的一年,并且没有对此进行合理的披露,那么审计人员就应该在审计报告中进行披露”。我国的审计准则也规定“本准则所称可预见的将来,通常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12个月。”但在实际运用“一年”概念时,仍会遇到大量的不确定性。例如,何为持续经营不能维持的日期——是申请破产日期还是宣告破产日期?营业周期如何判断?如果公司在一年加一天的期限内仍能够持续经营,审计人员是否就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了?这些都是会计界和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3)对于持续经营,审计人员采用“主动”还是“被动”的审计?

审计往往倾向于采用被动的审计方法——即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不采用专门的审计手段和方法。如Mautz和Sharaf提出的审计假设之一就是“如果没有明确的相反证据,对被查来说,过去被认为是正确的,将来也将被认为是正确的”。只要审计人员没有发现“反面的证据”,就可以接受持续经营假设,无需采用专门的审计方法对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审计。

在审计准则方面,美国SAS No.59不要求采用专门的审计程序查找可能会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实质性疑虑的环境和事项,并且认为,其他审计目标的审计程序同样可以用来评价持续经营能力。我国的审计准则也没有强调必须采用专门的审计程序来收集持续经营假设适用性的相关证据。笔者认为,这是出于保护会计职业界的考虑。但从一般司法实践来看,判断审计人员是否足够“谨慎”的标准往往是假设一位谨慎的审计人员在相同情况下应该采用何种手段。在实务中,审计人员为避免审计风险,往往采用更为主动的审计方法。

(4)判断持续经营所依据的信息范围如何确定?

公司一旦出现无法持续经营的情况,审计人员“应该掌握什么信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是否应当承担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美国SAS No.59规定“审计人员应该综合考虑执行审计、收集审计证据、完成审计过程得到的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使审计人员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实质性疑虑的情况和事项”,并且“对于这些情况和事项应该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及获得能够减轻审计人员这种疑虑的证据”。

然而,新和全球化的进一步,使公司之间的经营活动变得更为复杂,公司持续经营的因素越来越多。公司经营一旦出现,审计人员往往成为公众指责的对象。笔者认为,职业界应该完善审计准则体系,一方面尽可能详细列举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可能导致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以提示审计师,另一方面明确界定范围,保护审计师免受来自“后验优势”的种种责难。

在此次我国审计准则修订中,新准则仍分财务、经营和其他三个方面,沿袭了旧准则列举的情况,但是去掉了“其他迹象”项。这一修改体现了“规则化”倾向,使审计人员评价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时考量的信息范围有了一个明确的界限。因而在发生诉讼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准则向法庭表明自己的恪尽职守。但现实中,可能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很难在审计准则中一一列举。新准则采用“通常包括”的措辞,从而给予审计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判断的空间。

二、在环境下审计人员的应对措施

面对不断扩大的经营风险因素范围和有限的信息,审计人员急需的和工具来更有效地获取信息,评价持续经营问题。

传统审计关注交易,难以捕捉到经营中动态的本质。而风险导向审计是对传统的、以交易为基础的审计模式的发展。在风险导向审计的一般基础上,毕马威进一步提出了“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更广阔的战略系统视角,将审计人员的注意力吸引到被审计客户的系统动因上”。通过公司采用的经营战略和经济定位、公司与外部经济因素联系的强度(包括客户、供应商、投资者和监管者)以及公司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审计人员能够对公司战略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并进而发掘妨碍战略目标实现的内外因素。如果公司没有充分控制住这些因素,这些领域就成为检查的重点。

财务理论的发展也为审计人员发现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如“破产预测模型”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注意到那些传统审计程序难以探测到的公司发生持续经营问题时表现出的财务状况问题。当然,在审计过程中保持足够的职业谨慎,对审计过程进行规范的记录,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是将持续经营问题导致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的必要条件。

三、几点思考

我国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问题已经开始受到审计职业界的重视。1998年初,普华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对我国上市公司宝石A1997年度财务报表,以该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具有重大不确定性为由,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基于对我国目前现实情况的考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进一步强化持续经营信息的披露。公司能否持续经营,对于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是至关重要的。如前所述,管理层在信息上具有明显优势,因而由其承担最根本的评价和披露责任是合理的,但从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的具体情况来看,管理层仍然缺乏披露的动机。一项表明,在我国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提出披露要求以后,仍然有1/4的公司没有披露,而且大多数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流于形式;甚至,还出现过恶意掩盖公司无法持续经营的案例,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红光虚假上市的例子。从这个角度来看,强化持续经营信息披露是必不可少的。

篇9

【正文】

区审计局的《审计报告》(临委审办报〔2020〕5号)收悉后,我局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党委会,对照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研究整改措施,并制定《整改方案》,将整改任务逐项逐条分解到相关科室及下属单位。现将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问题整改的总体情况

审计报告要求我局整改的主要问题共有10个,已完成整改10个,整改完成率100%。

二、问题整改的具体情况

(一)基金使用管理方面

1.关于“部分人员死亡后仍领取养老待遇”和“养老待遇重复发放”的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

根据临审决〔2020〕3号的审计建议,加强稽核人员力量,全面依规开展对审计中发现问题人员的追讨,已按照有关规定完成所有追讨程序。截至8月底,已追回应追回的72.8%,尚未追回部分因追讨对象均为死亡人员,其家属确实经济困难无力一次性偿还,但已知晓关于死亡多领待遇的情况并签署承诺书,明确承诺一旦有相应经济能力后一定偿还(追讨结果已另行书面反馈)。

(二)大学生创业园管理方面

1.关于“委托运营企业存在占用园区资源现象”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

一是制定出台《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园(临安)管理办法》,明确人才管理服务中心对大创园管理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入园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入园流程、创业企业管理以及第三方运营机构监管等内容。二是完善监管考核机制。制定出台《区大学生创业园管理考核办法》,每月对园区进行巡查,根据第三方运营商月报表,绘制园区平面图,一一对应核查,及时掌握了解园区项目情况和运营情况,每季度定期走访企业,且不定期对园区企业进行抽查。

2.关于“大创园日常监管存在漏洞”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

一是组织人员全面核查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出现的问题,落实专人加强园区管理,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加大对第三方运营机构运营的监管力度。二是加强企业入园联审和园区运营监管力度,对入园申报材料实行纸质和电子版双重存档,建立财政、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审制度,指定专人对已成立的企业进行信用、税务审核。三是对4家不符合入园规定的企业下发整改通知书,目前已全部清退出园,并及时追缴违规享受政策期间的所有费用,现已全部追回资金。

(三)政策执行管理方面

1.关于“重大项目决策履行不严谨”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

一是修订完善《党委工作规则》,对涉及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安排使用等“三重一大”事项进行细化和明确。二是规范会前议题征集和准备工作,严格执行党委会工作程序,严格落实“三重一大”事项研究决策制度,涉及人财物及重大决策等事项全部纳入党委会研究范围,充分听取和交流班子成员内部意见,认真执行集体分工负责制。三是专门指定人员负责局党委会议、局长办公会议的会议记录、纪要整理以及归档等工作。

2.关于“政府采购政策执行不到位”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

已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程序和有关规定,从政采云系统中或询价比价等方式规范采购。

(四)人才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方面

1.关于“超标准补助活动经费”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

一是分管领导对就业培训科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警示谈话,并对各类技能竞赛活动补贴是否超标进行全面排查,未发现其他超标核拨补贴情况;二是在就业培训科内部加强各类培训补贴政策的学习,强调政策刚性和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做到经费开支有章可循、有理可据。三是及时退回超标准补助款,已协调餐饮协会退回并上缴至财政专户。

2.关于“个别专项资金实施办法不够严谨”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

一是出台《临安区打造人才高地若干意见》及相关细则,明确大学生申报创业项目资助的信用状况以“信用杭州”平台查询结果为准;二是出台《关于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实施意见的通知》及相关细则,明确园内房租政策为“免费使用100平米内办公场地和园内公共设施,期限不超过3年”,并于入园前书面告知超过100平米部分以市场价计算支付。

3.关于“个别补助项目审核程序执行不到位”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

一是贯彻落实《杭州市临安区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实施办法(试行)》(临人社发﹝2018﹞50号),与区财政局做好联合初审工作;二是严格执行《临安区打造人才高地若干意见》有关规定,按照审批流程严格审查申报对象及资格条件,同时明确专人审查各申报企业的信用状况。

(五)财务管理方面

1.关于“培训场租费打入个人账户进行支付”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

一是抽派局财务人员对技工学校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出台局《财务及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系统财务管理,指导下属单位规范使用财政资金;二是进一步规范技工学校社会培训工作,制定出台《杭州市临安区技工学校社会培训管理办法》,按照政府定点采购有关规定,由校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校外培训场地,培训实施由专人监督、核查,场地租赁费以财务转账方式进行支付。

三、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7-0108-05

一、引言

Watts and Zimmerman指出,审计、特别是外部独立审计是降低成本的制度安排。但是,追本溯源,在美国的证券法要求强制审计之前,审计作为一种公司治理的机制业已存在。换言之,审计最初并非强制性的。Watts还拓展了Jensen和Meckling的理论,为经理人员和投资者试图为了协调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产生了对外部审计的需求――这可以理解为审计的需求“动因”。中国资本市场中,1993年12月17日出台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上市公司送配股的暂行规定》要求申请配股的公司提交经审计后的财务报告,“若申请日期距最近的财务年度截止日期超过六个月,还应附经审计的中期财务报表”。此后证监会又于1997日6月24日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上市公司编制1997年度中期报告若干问题的通知》,首次对于半年度报告应强制审计的情况做出了具体规定。我们还观察到,伴随着中期财务报告强制审计的产生,我国资本市场上也开始出现了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情况,从1996年到1999年我国中期财务报告审计中自愿审计的比例分别为13.7%、27.7%、30.0%、30.6%,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种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Watts and Zimmerman(1983)的结论。为此,本文立足于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与否这一独特的制度背景,以理论、信息假说和监督假说为理论基础,力图从第一大股东持股、管理当局持股等角度对产生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动因”进行检验。

二、文献综述

Chow研究了在1926年美国柜台交易(OTC)和纽约证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NYSE)中出现的年报自愿审计问题。从理论的角度出发,Chow分析了公司聘请外部审计的动机,认为公司特征(主要包括管理当局持股比例、公司杠杆和公司规模)将会影响:(1)管理当局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管理当局的持股比例越低,冲突越严重,成本就越高,管理当局聘请外部监督的收益越容易超出成本,此时越有动机进行自愿审计。 (2)股东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公司资本结构中债务比例越高,这类冲突越严重,成本也越高,此时越有可能进行自愿审计。(3)公司规模越大,越有可能进行自愿审计。而审计则是为了缓解这些冲突而存在的,因此这些公司特征也将影响外部审计的需求,当利益冲突达到一定的激烈程度,公司聘请外部审计带来的收益将会大于成本,此时公司就有可能进行自愿审计。

Chow、Ettredge et a1.以及Haw et a1.的研究都表明成本越高的公司越有可能进行自愿审计或及时审阅,审计或审阅需求是成本的函数。而上市公司的特征又会影响公司的成本,因而将会影响到公司的审计或审阅决策。影响外部成本的因素有:管理当局持股比例、财务杠杆、发行新的债务或股票、行业特征以及公司规模。其他监督机制中包含两类内容: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是指内部审计师对中期财务报告的审阅,外部监督则以外部董事的比例为替代变量。在衡量增加的审阅成本方面,他们采用了公司规模、业务复杂程度、是否更换了审计师以及存货和应收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为替代变量。Hawet a1.认为盈利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在中国市场上,业绩好的公司反而越有可能被认为进行了盈余管理,为此盈利能力强的公司将越有动机进行中期财务报告的审阅,以便将自己同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区别开来。另外一个影响需求的因素是非流通股比例,非流通股比例越高的公司越可能为其大股东的利益服务,因而更倾向不聘请外部审计师进行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较少涉及到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问题。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显示,喻少华、张立民,陈玉清、郭传慧从盈余管理的角度分析了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问题,但是二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喻少华、张立民的研究发现中期财务报告审计不仅没有减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反而使其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高出未经审计公司的2%。而陈玉清、郭传慧的研究则发现中期财务报告审计的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低于不进行审计的公司。之所以出现相反的情况可能是因为二者并没有区分中期财务报告的强制审计和自愿审计,从理论上来说强制审计的公司(特别是申请配股、增发或发行可转换公司债的公司,以及恢复上市的公司)更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而自愿审计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更小,在此情况下将二者混和起来将无法得到一致的结果。

此外,Haw et a1.曾以1996年至1999年进行中期财务报告审计的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进行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公司特征及其市场反映。他们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是否选择进行自愿审计与盈利能力和公司规模正相关,同非流通股比例负相关,锐明管理当局会通过自愿审计来承诺其披露了更为准确可靠的信息,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此外他们还从市场反映的角度验证了审计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其结果显示中期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公司比未进行审计的公司有更高的盈余反映系数(ERC),自愿进行审计的公司ERC更高,说明投资者认为自愿审计公司的会计信息比强制审计公司的会计信息更可靠、更相关。此外,在Chow和Ettredge et a1.的基础上,Haw et a1.还根据中国的特殊情况加入了三类哑变量:发行外资股的公司、IPO公司、聘请国际“五大”事务所或国内排名前五的事务所。

三、研究设计

(一)假设的提出

1.制度背景。我国的中期财务报告审计问题,包括是否应该接受审计、是自愿审计还是强制性审计的问题。我国于1991开始要求上市公司编制半年度报告,当时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股票在该所上市交易的8家公司对外披露中期财务报告。1993年国务院又分别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披露中期财务报告。1994年6月,中国证监会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

准则第三号(中期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随后分别于1996年、1998年、2000年、2002年和2003年进行了修订。其中在2002年的修订稿中用“半年度报告”取代了“中期财务报告”。

在我国,中期财务报告的强制审计最早出现于1993年12月17日,当时的证监会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上市公司送配股的暂行规定》,要求申请配股的公司提交“经有从事证券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的年度财务报表,若申请日期距最近的财务年度截止日期超过六个月,还应附经审计的中期财务报表”。1997年6月24日证监会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上市公司编制1997年度中期报告若干问题的通知》,首次明确规定了要求对半年度报告进行审计的公司:(1)连续两年亏损的;(2)公司在1997年下半年办理配股申报事宜的;(3)拟定中期分红(派发现金或者股票股利)、公积金转股方案,并将在下半年实施的;(4)经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确认应当进行审计的其他情形。1997年12月25日颁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也将这一规定纳入其中。2000年6月15日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三号(2000年修订稿》对要求审计的条件进行了修改,取消了“连续两年亏损或被特别处理”这一条,增加了“募集增发”的条件。2001年4月26日出台的《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中规定“发行人应在申请文件中提供最近三年经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及由注册会计师就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涉及的事项是否已消除或纠正所出具的补充意见;发行申请于下半年提出的,还应提供申请当年经审计的中期财务会计报告;发行申请于上半年提出,预计发行时间在下半年的,应在中期报告公布后,补充申请当年经审计的中期财务会计报告”。2001年7月9日出台的《关于拟发行新股的上市公司中期报告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了发行新股时应进行中期财务报告审计的情况。2001年11月30日出台的《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又要求恢复上市的公司对第一个半年度报告进行审计。

2.研究假设的提出。关系下,由于委托方和方效用函数的不一致,导致方往往以牺牲委托方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个人私利。所以,委托方应该对方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激励,这包括赋予管理当局一定比例的股权,借以促使方的利益与管理当局趋于一致。但是,当管理当局通常仅仅持有少量的公司股票时,管理当局就有背离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机会主义动机。正如Jensen和Meckling指出的那样,理性投资者会预测到这种机会主义行为,管理当局不得不承担这种机会主义成本。管理当局为了为了消除这种机会主义成本,便采取了接受外部审计这种监督机制。一般情况下,管理当局持有的股份越少,机会主义动机也会越强,为此而承担的成本也就越大,此时管理当局就更有可能接受外部审计,以减少机会主义成本。因此,本文从审计的监控假设出发,提出

假设1:管理当局持有的股份与自愿接受中期财务报告审计负相关。

Shleifer和Vishney认为股权的集中会减少管理者的机会主义倾向,有助于减少委托冲突。这是由于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其经济利益也加大,由此大股东为保护投资对管理当局的监督亦随之增强,而且此时大股东的投票权和影响力也增大,使大股东更有能力控制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为了控制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第一大股东要求公司接受外部审计的可能性增强。同时由于内外部信息的不对称,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大,其对可靠的财务信息要求也就会越强,因此要求公司接受外部审计的动机表现也就愈为强烈(审计产生的信息假设),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自愿接受中期财务报告审计正相关。

此外,本文还选择公司的规模、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和资产负债率、最终控制人的性质作为控制变量,由于债权人同样需求可靠的财务信息,从而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利益,我们预期这种保护意识会随着资产负债率的上升而增强,因而资产负债率与自愿接受中期审计正相关。独立董事的主要功能在于执行与股东利益相一致的政策。独立董事的两个因素可以促使他们完成自身的功能:一是独立性;二是他们关注在劳动力市场的声誉。上述两种因素的存在使得独立董事可以很好的保护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外部审计便是减少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动机从而维护股东利益的有效机制之一。因此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越大,其接受外部审计的可能性越大。规模越大的公司其内部的问题越严重,Chow认为公司规模是影响接受外部审计是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公司进行利益转移的空间也就越大,选择接受外部审计以减少机会主义成本就显得更为重要。因而我们预期公司规模同自愿接受中期审计正相关。

(二)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取深、沪两市所有报告中期财务报告①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其是否接受审计服务的资料来自于公司半年度财务报告(csrc.省略,中国证监会网站1。我们选取的年度区间为2002到2005年,样本选取及剔除原则如下:

(1)配股和增发因素的影响而接受审计服务,并非出自自愿;

(2)数据不全的公司;

(3)ST、PT类公司;

(4)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干净报告的公司;

最终我们得到3133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公司的财务数据来自于国泰君安公司开发的CSMAR中期财务报告数据库,其余数据来自于CCER公司治理数据库,统计分析我们应用Eviews软件。各年自愿接受中期财务报告审计的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中接受中期外部审计正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各年接受审计的比例均不很高,05年仅为4.73%,四年平均约为10.60%。

(三)模型及变量定义

本文的基本检验模型如下:

AUDIT=C+β1MANA+β2FSR+β3FSN+β4DAR+β5IND+β6IZE+ξ

考虑到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研究中可能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借助于工具变量,进行了进一步的检验。,我们选择公司盈利能力和公司成长性作为工具变量,原因在于公司管理当局和第一大股东均愿意持有成长性较好盈利能力较高的公司的股票。因此形成了下述两个模型:

IliaNA=C+β7UDIT+β8ROA+ζ

(2)

FSR=C+β9UDIT+β10INCR+ζ

(3)

模型中涉及的各个变量的定义如表2:

四、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及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1.描述性统计结果

相关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

由上面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平均值为0.3101,基本上达到监管当局对上市公司的要求。管理当局持股比例普遍偏低,国有企业在上市公司中间仍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比例大约为75.35%。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平均尚可以达到43.25%。

2.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防止发生多重共线性,我们检验了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如表4:

由表4结果可知,各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这些变量可以进入同一个方程。

(二)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1.未剔除内生性影响的结果及其分析

采纳模型1进行基本的检验,利用Eviews进行Logit回归,结果如表5: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整体P值仅为0.477629,在模型所有变量中只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同我们预期相一致,与自愿接受中期审计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并不理想。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在于:

(1)由于上述模型所具有的内生性所导致的――第一大股东希望得到可靠的会计信息,这样促使公司进行了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反过来第一大股东又继续增持该公司的股票。

(2)上市公司自愿接受中期审计,需要发生额外的巨额审计成本;

(3)上市公司接受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公司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这样容易导致管理当局持有更少的公司股票。

下面我们将借助于工具变量、考虑内生性问题,再次进行检验。

2.考虑内生性的回归结果

解决内生性的问题,往往可以通过两步回归或借助于工具变量、进行联立方程来完成。本文选择的是后一种方法。本文选择公司盈利能力和公司成长性作为工具变量,原因在于公司管理当局和第一大股东均愿意持有成长性较好盈利能力较高的公司的股票。利用上文的模型2和3,进行豪斯曼检验(Hausman Test),本文发现了模型存在着显著的内生性问题。为此,我们对上述模型(1)(2)(3)进行联立方程的估计,因为工具变量的个数并不少于内生变量的个数,满足联立方程的回归要求,所以本文选择Eviews软件中的工具变量法进行回归,得到如下回归结果如表6: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整体上是显著的,P值为0.019256,这说明当考虑了内生性问题以后,模型在整体上变得更佳。

考虑内生性问题滞后的回归结果支持了假设1,管理当局持股在10%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了管理当局持股比例越多,其与股东利益越趋向一致,这样就减少了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动机,接受中期审计的动机也变小,也可以同时减少审计成本。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接受中期审计显著正相关,支持了本文的假设2。这说明,外部股东对于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随着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强,这样间接验证了审计产生的假说和信息假说。

资产负债率同预测的一致,即与接受外部审计显著正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上市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保护债权人利益。

最终控制人性质呈现显著负相关,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国有企业更不愿意接受中期审计。独立董事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可能是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仅仅是为了迎合监管层与监管政策的需要,独立董事应有的作用未得到发挥。

公司规模同预期相反,呈现显著负相关。可能的原因在于,规模较大的公司,接受中期审计的成本较高,从而不愿意接受审计。当然,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