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学习经验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8-14 07:36: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考试学习经验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

篇1

材料力学作为工科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有其理论严密、逻辑性强、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有将力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为了培养应用型创业人才,本校力学教研室对《材料力学》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作为验证学生能力的考试测评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必将与时俱进成为《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的重头戏。如何把能力培养、能力考核融入考试测评这一教学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巩固教学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教学工作者对考试测评体系进行改革创新的目的和动力所在。

1 革新考试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需要

1.1 期末一次性终结测评方法的弊端。长期以来,很多高校教师根据一份期末考试答卷、一份实验报告来确定学生的《材料力学》学业成绩。这种传统考试方式有利于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却无法针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准确考核。对于平时认真学习、探讨问题较深的学生来说期末考试试题太容易,感觉到在考试中还没有展示出自己的才华;而那些平时学习不努力、基本功不扎实的学生,临时抱佛脚顺利过关的人也不少;对于平时不学习的学生,考前押题针对性地学习、考试时左顾右盼也有侥幸过关的。显然,这种一锤定音的传统考试模式,难免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不公平等因素。

1.2 轻视实验考核测评的弊端。每学期都会出现轻视实验的现象:理论成绩考九十多分的学生,实验成绩才得六、七十分;甚至有的同学根本就不参加材料力学实验操作、不写实验报告。显然,这种现象背离了开设实验课的初衷,并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开拓创新的能力的作用。

2 材料力学实验成绩测评体系研究

目前本校开设了“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组合梁弯曲正应力实验”、“弯曲和扭转组合变形实验”等十个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材料力学实验验。学生可以根据本专业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做实验,每个试验在试验总成绩中具有相同的权重,试验前预习、试验操作、试验报告、创新实验是实验成绩的评定依据。

2.1 加大实验考核权重或独立开设实验课。过去,材料力学实验成绩在学业成绩里占的比例较少,引不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为此,本教研室加大了材料力学实验成绩的权重,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了材料力学理论成绩、实验成绩的关系。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大纲中实验课时不少于八学时的土木工程、土木工程管理、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等偏土木专业,材料力学实验独立设课,在教学计划中有独立的教学地位,其成绩和学分直接计入学生学籍档案。

而实验课少于八个学时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工业工程、材料成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等偏机械专业,材料力学部分只有六个或四个学时的实验课,实验教学不独立设课而隶属于理论课程。为了加大实验成绩的权重,先将实验学时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再计算实验成绩在学业成绩中所占的比例。

2.2 材料力学实验主要对实验能力形成过程进行考核。

2.2.1 试验前预习(10%)。实验前要求学生要搞清试验目的、原理、步骤,熟悉试验用仪器设备,准确处理理论数据,并能正确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2.2.2 试验操作(30%) 。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应该遵守实验室学生守则、试验设备操作规程;要求学生做到试验操作正确、规范、试验数据准确无误,或合理采用创新手段。

2.2.3 完整、简练、准确完成试验报告(50%)。实验报告是材料力学实验成绩的主要评定依据,要求学生“完整、简练、准确”完成实验报告,做到完整地描述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以及言简意赅地回答思考题、准确完成作图及数据处理。

2.2.4 独立完成创新实验(10%)。鼓励学生设计创新实验,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设计、理论计算、误差分析,并撰写总结或科研创新小论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3 理论教学成绩考试测评体系研究

学生能力形成有一个过程,灵活采用多种可行的定量或定性测评方法,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他评方式,将学生的学业测评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的同时,利用期末终结性理论考试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升华,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施创新的导向性。

3.1 跟踪教学过程的形成性测评考核模式(20%)。跟踪材料力学教学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考核,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研究在备课、讲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和测验等各个教学环节上成功的经验和值得吸取的教训;另一方面,学生及时收到考核、测评的反馈信息,从而使学生认真总结得失、差错,吸取经验教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3.1.1 作业5% ,每次课后即时布置作业,对本堂课及以前的知识进行练习,夯实所学内容。以完成课后习题质量优劣,定性给出A+、A、A-、B+、B、B-等级,期末再量化为分数。

3.1.2 口试5%:口头回答或在黑板上解答,解答完后再请另一位同学为其讲评,最后根据答题和讲评情况定量给出成绩。通过学生课堂发言,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点是否熟练掌握。

3.1.3 阶段性平时测验10%:在四种基本变形、应力状态、组合变形教学内容完成后及时进行三次平时测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深化。

3.2 能力水平测试模式(20%)。针对工科材料力学具有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与工程实际密切联系的特点,能力水平测试侧重于材料力学研究方法手段、知识的灵活运用应用。

3.2.1 大作业或力学竞赛:侧重于将工程实际问题转换成力学模型、建立数学方程的能力考查,以及具有考研水平难度的理论推导题,着眼于考核学生掌握对知识的积累、理解、深化、逻辑思维、学科手段、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10%)

3.2.2 撰写学习经验总结或力学研究小论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学习作风,考核学生自我评估能力、学习能力、科研能力。(10%)

3.3 期末终结性理论考试(60%)。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技巧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的基础,也是各种考证定级、注册师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内容。因此,期末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对材料力学进行测评是十分必要的。

终结性理论考试学生答题时间一般为两个小时,是对学生掌握材料力学知识的全面考查。命题要强调材料力学的基本内容、分析方法的综合性、计算的准确性,注意“点”与“面”的结合、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考试内容在教学大纲范围内突出重点、适当涉及难点、尽量覆盖所学课程的内容,试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避免一些过于肤浅、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关注一些有关键性的、有重要实际意义的内容。题型要多样化,可采用填空、选择、作图、分析、计算等题型。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这三基类内容分值应该占卷面总分的65%左右、一般综合类占20%左右、综合类占15%左右。试卷应该具有较高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本届期末A、B考卷与前后四年该专业材料力学A、B考卷不应该有雷同的题,使考试更为公正、公平、合理。

4 应用讨论

在传统考试方式测评学生成绩的同时,结合学生能力水平测试模式,“多层次、全过程” 跟踪实验教学、理论教学的考试测评体系的应用,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目的,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过本校三年的实践,学生考核成绩呈正态分布,基本上客观、公正、全面地反应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动手能力。

该考试测评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完整性,适应范围广,可以推广应用到含有实验课程的理论力学、工程力学、建筑力学、大学物理、电子技术等学科。

参考文献

[1] 王国超,基础力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探讨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1(2), 315~316

[2] 张能武,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 [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44(10), 40~41

[3] 闫振林, 高校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12(3) , 32~33

篇2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021-02

1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能够进行基本的英语交流并了解外国文化的多样性。然而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学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真正意图,他们把通过考试当做学习英语的唯一目的,为通过考试而学习英语,无法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ollege English Test,简称CET)是由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持的全国性教学考试;考试的主要对象是根据教育大纲修完大学英语四级的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大学英语四级标准化考试自1986年末开始筹备,1987年正式实施,至今已经进行了四十多次,而题型也出现多样化趋势。从2006年12月开始,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将统一采用新题型。

目前,我校学生的英语四级过级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学生英语水平并未有明显提高,同时存在大量问题:一、对四级考试不了解。学生中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为了过四级而学英语,单纯为了考试而复习,忽略了四级考试只是为了促进英语学习的一种方式。二、对考试准备不充分。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死记单词和做一些模拟试题,认为背单词就能通过考试和提高英语水平。三、对四级改革后的题型不熟悉。学生对于改革后的四级题型分为哪几个部分,各个部分分值是多少,每个题型规定的时间都不清楚,更不要说分析每种题型的考查知识点和对应的解析方法,以进行对应的知识点学习。四、学习英语的心态不正确。在校的大学生都死从初中开始学英语,每个人学英语都不少于六年,可是直到大学一二年级还不清楚英语的学习策略,没有自己的一套学习英语的方法,在考试中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从没有想过怎样去改正这写错误,以提高学习效率。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笔者欲探索大学英语四级题型改革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的有效途径:本文数据源于学生模拟考试,访谈,获取了一手资料,以此探索出以下有效途径:(1)计划学习。为了学好英语,每个学生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学习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周期,内容和计划想要达到的目的。一旦计划列出就必须按照计划实行。(2)奖惩分明的学习。对于在英语学习中坚持学习,具有创新精神,能为大家提出有效学习方法的学生进行奖励,对于在学习中不能坚持,不认真的学生,给以相应惩罚。(3)团队学习。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当,并派任一名组长,组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相互监督,组长负责监督组员完成学习任务并定期进行讨论总结。(4)问题学习法。定期进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及时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问题,教师利用一部分课堂时间或课余时间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及时扫除障碍。

(5)多途径学习。教师在网络上建立于学生沟通的学习平台,用以解答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和进行学习心得、方法的交流。(6)与时俱进

2 四级题型改革后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

2.1四级题型改革

表一 旧四级考试试题组成部分

表二 新四级考试试题组成部分

从上表可见新的四级考试对考试程序进行了调整。旧四级考试程序是:听力――阅读――词汇与结构(或完型或翻译或简答)――写作,新的四级考试程序有了变化:写作――快速阅读――听力――仔细阅读(包括阅读和选词填空)――完型填空和改错二选一――翻译和简答二选一。可见四级考试中挺听力的比例提高了,阅读的比重下降了,以前的语法题也取消,更加注重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增加了主管测试比重更切实地要求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而不是仅仅当英语是一门学科,这就给一向以考试为目的而学习英语的学生们提出了难题。。

2.2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为了有效地进行英语学习,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复习四级考试的过程中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才是四级考试所要达到的目的。四级题型改革后,最重要的首先是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为此,笔者进行了资料搜集,(1)单词问题。学生认为在英语学习中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单词记不住,但同时又反映自己并没有背单词的习惯,更不用说重复记忆单词。(2)听力问题。听力部分是学生在四级考试中得分最低的部分,上课时教师就算用英语讲课也必须边讲边翻译,要么就必须讲汉语,否则学生听不懂。而问学生是否有练习听力和每天朗读英语的习惯,答案是没有。发音不准确,当然听不懂。(3)语法问题。许多学生认为不懂语法是英语学不好的原因。却从不检讨自己课前从不预习,课后从不复习,遇到生单词从不查字典,从不读英语也不做题巩固所学内容。(4)写作问题。学生认为写作的两大问题是不知道如何构思和想写的句子找不到对应的英语表达。然而自己却从不背短语,从不阅读英语方面的书籍,脑子里根本没有材料。每次到四级考试时,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提笔就写,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文章无结构。另一种是一直在脑子里构思,不知如何下笔。结果都是写不出结构完整,构思清晰,文笔优美的好文章,有的甚至没有写完。(5)哑巴英语。这是长时间以来都未能解决的问题。随让学生都知道英语要多说多读,但都不去做,就把原因归结为没有语言环境,不知道自己要下去读和背才能练就一口好的英语。

(6)观念问题。大多数学生认为,听力,写作,阅读和口语是分开的,却不知英语就是一门语言,它的各个方面是相通的。练口语可以促进听力的提高,练阅读可以为写作增添材料,这几个方面都是相辅相成的。

3 英语教与学策略探讨

Bailey,K.M在1996年撰写的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一文中指出测试会影响学习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和态度,而这中理解和态度又会反过来影响学习者得学习过程和成效。这叫做反拨效应。作为一种教学水平考试四级考试在学校和社会中有着较高的声誉和影响,那么它对英语的教与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涉及到教与学的各个方面。

四级题型改革后,英语教学应该有更强的针对性,同样学习策略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不能让学生再依靠死记硬背学习英语,教与学应该更有效地结合起来,确切地说,学习策略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则是辅助学生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更加具有学习英语的能力和主动性,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具体做法如下:

3.1纠正学习观念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通过考试,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面对四级题型改革后更具实用性的英语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使用现在的英语学习,既然改革,不仅是四级题型,教学法和学习方法也应有相应的改变。目的只有一个:提高英语水平。

3.2充分了解改革后的四级题型

中国有句老话“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充分了解四级题型,对四级考查方向能较好的把握,才能正确把握英语学习的动向。当然这并不是让学生为了考四级学习英语,而是利用四级作为英语学习的风向标。

3.3具体做法

3.3.1听力部分

四级听力部分的三种题型分别针对提高学生的语音音准,对英语句子的熟悉程度,以及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那么要去学生以提高英语语言能力水平为目的进行练习,具体练习方法即每天坚持读定量的英语文章,每周达到规定量的英语听力练习,必须有计划地进行。

3.3.2阅读部分

此部分分为快速阅读和深度阅读、选词填空。快速阅读考查学生短时间内筛选信息的能力,而深度阅读旨在考查学生对词义的分析和语义的辨析能力,能根据上下文把握文章大意,选词填空考查词汇掌握和分析。练习方法为:每天完成规定的阅读量,两种题型都要练习,并挑出其中的精读文章写出文章摘要。不懂的生词要在做完练习后查字典,并掌握生词的语义,搭配。

3.3.3综合部分

包括完型填空和翻译。完型填空考查学生词义辨析和词语搭配,翻译部分则是考查短语和句子结构的掌握。三者有相同之处,但又各有特点,具体做法是,挑选每天所练习的文章中的短语进行记忆(此文章可以是每天练习的精读文章),词语的搭配择需要每天练习完型填空题型。

3.3.4写作

此部分考查学生句子组织能力和文章构思。具体方法是,用“头脑风暴法”练习构思,即写出一个话题,用联想的方法迅速写出相关词汇,然后根据相出的词汇写出作文提纲。句子的组织则需要每天阅读定量文章,并大量背诵短语。

3.4注意事项

(1)以上各个部分的练习都必须按照事先拟订的学习计划,计划必须合理安排,必须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拟订计划,不要贪图量,要保证质。(2)以每个周每两个周为一个学习周期,每个学习周期结束时候教师要用各种测试方法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对达到计划所要求效果的,继续按计划进行,对于没有达到计划效果的,及时分析问题并改进计划。(3)在每个学习周期结束时,要对本周期内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记忆。(4)教师帮助学生在按计划学习锅中遇到的所有学习上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4 结语

本文在分析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改革后,在对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并得出其学习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在新的英语四级题型改革后,增强英语学习的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英语学习策略。并提出了“学为主,教为辅”的理念。在英语教育不断改进的当今社会,四级考试只是一种测试手段,如何让学生更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能自主进行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英语学习效果,才是真正要达到的目的。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相对应的英语学习策略,其中包括教师与学生在此学习策略中的分工,更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提出了学习能力与学习策略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杨冬梅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部分改革对大学英语听力教与学的及时反拨效应――个案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18).

[2]文兰芳. 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测试及其反拨效应[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2, (03).

[3]金双军.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效

篇3

由于课时量大、课题开放等原因,仅凭少数专职教师难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依靠众多的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它的推广有赖正确的理念支持,否则既便开展此类课,也会貌合神离,而理念传播的使命自然就落在专职教师的肩上。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的“惯性”会对理念的贯彻产生“抗力”。理念的接受是一个“洗脑”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渐进的,凭一两次讲座难以奏效。而理念不清所产生的问题,将会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暴露出来,这就给专职教师纠正认识偏差留下了后续工作空间。理念的理解和实践是否到位,与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认识态度相关。而后者又与领导的重视与否、学校的教研风气、评价制度等相关,其中领导重视最重要。笔者在霞浦六中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宣传和课程实施研究中能取得一定成效,二十几位教师承担案例编写和试验课任务、出版校本教材,就是基于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笔者是霞浦县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人,在该学科的全县性教师培训中,仅有8人参加。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在霞浦仅有霞浦六中“一支独放”。这一对比说明:赢得领导重视将对理念的贯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引领者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材”,上什么?怎么上?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须有效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和地方资源,地方资源又包括物质、文化、人力、机构等方面。专职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领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收集、论证、甄选和利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特色的课程资源,以笔者所在的霞浦县为例,就有“空海人唐处”、“松山妈祖庙”、“盆景园”、“杨家溪风景区”、“闽东第一古刹”等特色资源,据此可以设计一系列课题的活动案例。

其实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可以挖掘。以上街购物为例,看到招牌上的错别字一联想设计

三、课程设置的设计者

专职教师应成为学校课程设置的设计者。课程设置既要符合理念,还要以当地的课程资源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例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内容本应是整合的,其中的“信息技术”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应先作为一个“学习内容”,单独排课(每周一节为宜),因为农村电脑不普及,小学未上电脑课。而城市初中生一般已掌握电脑基本操作,则“信息技术”主要是一种课题研究的手段,应与其它内容整合。

课程设置的首要问题是课程的组织形式,它牵涉课时、场地、师资、课题等诸多因素,需要专职教师作一番研究,制定一个符合本校的宏观方案。以下几种活动组织形式是笔者经过试验摸索,结合外校经验总结出来的,可供参考。

1、按“本”活动式(我校初一年段采取的

按校本教材(或总课题组或各地编写的案例)中设计的活动方案开展活动,各班统一活动课题和进度。其优点是可以集中一两个较“专业”的教师辅导,保证活动课质量,排课容易。缺点是教师不可能对各专业性知识都熟悉,有些课题无法辅导,且无法同时照顾所有学生的兴趣。

2、班级主题式(我校上学年高二年段试用模式)

每班一主题,并将主题分解成若干子课题,全班分成相应的若干子课题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这种模式适用于主题探究式活动课,优点是适度照顾各学生的兴趣,缺点是各小组同时活动,教师无法兼顾。

3、跨班级式(我校下学年高一、高二计划采取的模式)

同年段学生按不同的课题重新编班(组),统一活动时间。优点是顾及学生的兴趣,排课容易。但因场地所限,班(组)数不可能太多,这样课题较少,仍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且一个课题上了一学期显得太长。较好的办法是采取每学期二至三轮课题,每个课题活动时间5至8周,这就要求各班(组)同一轮课题活动结束时间必须相同,以便后一轮重新按课题编班(组),且需要较多教师参与辅导。

4、年段总课题式

即年段总课题、各班子课题、小组分课题的模式,属于大课题、长周期的一种主题探究活动形式。优点是适合完成较大的课题研究。缺点是选题较难,课题缺乏循环性,周期太长,有可能使学生后期活动积极性降低,或提前完成任务后,无事可做。

5、小组课题式

同班同学按不同的课题自由分组活动(每组4至8人为宜),课题由师生共同提供,最后论证选定。这种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关注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但活动课操作困难,因为一个班有几个至十几个课题组,不仅活动受场地限制,还需要许多老师共同参与辅导。

6、跨年段式

不同年段的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选择同一活动课题,组成霞浦六中肖晓阳角色定位及要求综一日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活动小组(或班)。优点是充分关注学生兴趣,活动课题不受年龄限制。但活动时间难以统一,除非各年段统一活动时间(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的活动,不属于课程范围,没有普及意义)。此外,不同年段的学生因年龄、水平、能力的差异难于协调辅导。综合实践活动并无定式,以上几种形式可综合运用,或结合其它形式。虽然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但要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说到底,所有的活动都是一种载体,整体素质的提高才是根本目标。

四、课程实施的指导者

教师初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不懂教”或“教不到位”,其原因可能是理念不清、经验不足、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课题知识欠缺等。对此,专职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指导。为了让“新”教师尽快“上手”,笔者曾在初一年段采取“开示范课”和“跟班带课”的方法,收到一定的效果。后者的做法是:先指导“新”教师(共有二十几位)设计案例,然后将我的课时分配给承担试验课的教师,每班一师一课题(共两轮、十六位教师),我则“跟班上课、示范教学、课后点评”。这样的传帮带对“新”教师十分有益,从中发现和解决了许多问题。例如,某教师在《探究微生物》案例中设计的学生实验活动是这样的:将某食品加热杀菌后分两份,一份密封,一份敞开,观察哪个先发霉,然后附说明原因的阅读材料。这样的设计没能跳出“教案”框框,显然是作者理念不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功能和学习特点不了解。于是笔者引导:应将“教案”改为“学案”,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空间”,借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后将实验活动作如下修改:1、删去“阅读材料”;2、增加对照实验项目(一份加盐、一份放置冰箱内);3、增加现象原因的研讨:常温敞置与密封、加盐、放冰箱后有何不同现象?这些不同现象说明了什么?对于食物防腐有什么启示?通过这一案例修改的剖析,许多教师对案例的设计与编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活动课或“放任活动”都是教师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角色(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认识不清所致。更常见的问题是“新”教师对于“学生活动”的课堂设计往往停留在“小组讨论、个人发言、师问生答”这一层面,而忽视活动设计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及如何有效地对活动进行拓展和调控,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流于形式化、简单化。这样的活动课不仅无效,而且乏味。在笔者“跟班”的《危难自救》课的资料交流活动中,发言学生(仅两人收集到资料)只会念稿(念得不流利),“听众”不专心,课堂气氛不活跃,眼看课(两节连上)就要进行不下去了,于是笔者及时介入引导。首先让学生知道这一活动的目标是“资源共享”,发言者须先读懂资料内容,再转告其他同学;“听众”则是在“不劳而获”地得到劳动成果,因此要尊重发言者的劳动——善意接纳、专心听记。接着反馈交流效果,发现所有学生对老师抽查的知识点(如:求救旗语的动作演示等)均不懂。为此笔者将资料中的各知识点逐一抛出,要求学生根据资料的描述及其迁移知识,作各种演示和解答。如:“SOS”怎样呼叫?嗓子哑了呢?手拍痛了呢?无法声传呢?在被劫持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电话传达“SOS”?怎样用手帕模拟求救旗语?怎样让烟火信号产生浓烟?画图说明怎样在旱地收集饮用水?用粉笔模仿石头堆积路标……通过各种演示、讲述、答辩、评议、模拟危难情形的自救(如遭遇歹徒、“色狼”的自救等)及拓展性知识介绍,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有了切实的收获。在课后的交流中,任课教师认为笔者能上好此课的原因在于对理念的理解已深入骨髓和对课题知识的广博。

五、评价方法的研究者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必须有相应的师生评价方法,否则不利于课程实施。“怎样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诸多研究课题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对于这块“难啃的骨头”,笔者尚无良策,仅就思考所及提些看法。

1、在笔者所读到的(包括自撰的)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中,常有“活动评价”一项,多以表格的形式出现。对活动本身来说,评价表的设计可能十分合理,但实际操作却不便。如:有的是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有的是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有的是评集体(小组),有的是评个人,有的是组评,有的是师评,有的是自评,有的评等级,有的评分数。这样每次活动都必须印制相应的评价表格,且因评价方法、标准不一,学生的期末成绩难于总评。因此设计平时可通用、期末易评价的评价表是有益的。

2、学生成绩单必须有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栏目,其评价表可以单独成单,也可与其它学科成绩合在一起。期终评价表的设计既要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学期活动情况,又要简单易行。评价的方式一般有量化、等级、评语三种。采取平时量化、期终等级加评语的方法似较妥当。量化以10分制或5分制为好。等级可分列优、良、及格、待及格四等,从中勾选。评语也可逐条预设,从中勾选,还可预留手写评语空格,以备填突出表现的评语。

3、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成绩)具有对该科学习优劣的界定和提供升学参考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评价者,评价的主要根据是“平时量化”,即根据各次课题活动的量化成绩进行评估。平时成绩的评定以小组民主评定(组长负责)和师评为主,可根据实际适当考虑自评、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评价的项目和档次不宜多,例如:项目设“态度”、“能力”、“成果”、“总评”;分值按5分制。教师可在“组评”的基础上,结合“小组成绩”给每位学生评分。

4、综合实践活动属非考试学科,对专、兼职教师的评价没有操作标准,因此就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这是不公平的。不解决好这一问题,势必影响教师承担此课程的积极性,最终影响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完善,从而提高中高考成绩(这是专家根据大量研究的数据作出的结论)。据此,在中高考的奖励中,应有一份属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份额。愚以为取毕业班教师考试奖励的年平均值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年奖值较为合理。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应有相应的职称系列。

六、专职教师的素质

篇4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96-03

考试作弊反映出考生诚信的缺失。因此,根治考试作弊顽症需对症下药,即从诚信入手。根本方法在于以诚信思想为核心,将诚信理念融入考试制度中,加强考试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诚信考试控制体系,形成诚信考试文化,使诚信考试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本文从考前、考中、考后三方面探讨构建诚信考试控制体系,进而提出诚信考试保障机制。

一、考前控制——诚信教育

(一)诚信教育内容。校园文化是一种软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风气和环境,尤其是对良好考试风气和考试环境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诚信教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具有践行性、认同性、高难度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因此,校园诚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贯穿人生轨迹的全面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无数璀璨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所认同的诚信思想观念、诚信价值取向和诚信道德规范。宣传传统文化的诚信思想,贯彻诚信文化,使诚信教育建立在中华民族浑厚的灿烂文化基础上,可以使学生充分汲取中华民族传统诚信文化的丰富营养,培养诚信品质。二是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体现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活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要以诚信为重点,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人、育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世界观,使诚信上升到道德层面,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想,指导行为。三是遵纪守法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诚信与遵纪守法意识是一致的,法纪教育培养了学生法律意识和纪律意识,使学生明白权力、责任和义务的关系,增强诚信素养,养成诚信品质。四是时代精神教育。诚信是人类社会的特有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有相应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竞争意识、诚信被赋予新的内涵。因此,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应把握时代脉搏,突出诚信的时代特征,用时代精神来诠释诚信,发展诚信精神。五是职业道德教育。步入工作岗位,走向职业生涯是学生毕业后人生的必由之路,职业对人的思想道德产生广泛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诚信观。从职业中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等道德教育入手,站在人生发展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是诚信教育的攻坚点。六是人际关系教育。人具有社会属性,社会越发展、人类文明越进步,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越重要。在人际交往中,坦诚相见、相互信任是诚信品质的体现,也是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是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诚信教育模式。诚信既是人的思想认识和感情体验过程,又是人的行为习惯和个性特征的养成过程,受到个人内在因素以及外在环境的共同影响。因此,诚信教育既要注重学生内在修养和觉悟的培养,还要强调学校整体诚信环境的营造,建立多种模式结合的立体化的诚信教育宣传模式。一是建立人本化教育模式,改变以往诚信教育空洞的说教模式,将诚信教育注入学生的未来发展、全面发展过程中。二是建立制度化模式,使诚信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三是建立隐形教育模式,将诚信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生活中,以隐形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诚信教育,培养诚信品质。四是建立网络宣传模式,以校园网作为宣传阵地,通过微博、论坛等途径开展诚信教育宣传。五是建立情感模式,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加大情感投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六是建立情景教育模式,通过设计虚拟情景,使学生融入诚信场景,体验诚信实际,感受诚信价值。

(三)诚信教育渠道。诚信教育的宣传是学校教书育人、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重要内容,应结合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发挥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诚信思想、弘扬诚信文化。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加大思想政治课、形势政策课和人文社科类课程中诚信教育的比例,同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专业课中,扩宽教育渠道和宣传面。二是以各类学生活动为载体,开展诚信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渗透诚信理念,实现诚信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结合。三是以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为契机,开展诚信教育,例如结合社会上一些重大考试作弊事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树立诚信观念。四是与社会接轨,开展交互式诚信教育,接受社会诚信因素,如邀请相关专家、知名学者进校园宣讲诚信思想、弘扬诚信文化。

二、考中控制——划分“三种考场”

(一)三种考场划分的依据——学生对待作弊的心理态度。从多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考务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待考试作弊有不同的心理态度,可总结为三类,称之为“三不”:不想、不敢和不能。第一类是不想作弊,这类学生具有诚信的品质,自控力和毅力较强,且对考试有正确的认识,不齿于考试作弊,无论有无监考员,都不会有作弊的念头和作弊行为。第二类是不敢作弊,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曾有过作弊的想法,考试知识点没有掌握、担心挂科、惧怕家长责骂、害怕得不到奖学金等,都会勾起他们作弊的念头。事实上,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实施作弊,四种原因使他们放弃了这种行为:一是道德的谴责。许多学生具备一定的诚信品质,起作弊念头后,诚信思想与作弊想法相互博弈,使其内心不安,遭受道德谴责,最终诚信思想占据上风,从而放弃考试作弊。二是考试氛围的约束。由于考试氛围良好,考场中无人作弊,有作弊想法的考生受环境的影响,作弊苗头逐渐消失。三是担心受惩罚。一部分考生担心作弊被发现,受到严厉的惩罚,从而不敢作弊。四是受监考员影响。部分考生心理素质较差,忌惮于监考员而打消作弊念头。第三类是不能作弊。个别学生缺失诚信,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考试中想尽办法,用尽手段,利用一切可能寻求作弊机会。然而,由于防作弊制度到位、技术手段先进、监考员尽职尽责,使得此类考生没有作弊的机会,从而不能作弊。

(二)三种考场的划分。根据诚信教育的情况以及学生的诚信素养和对待考试作弊的心理态度,对考场分类,设置三种考场,即诚信考场、一般考场、关爱考场。诚信考场由学生自愿申请,学校批准,无监考员,学生完全自律,是讲诚信的考场,适合“不想”作弊的考生。一般考场是按常规管理的考场,对应“不敢”作弊的考生;关爱考场由两名责任心强、监考经验丰富的监考员监考在考试中有作弊苗头和违纪意向或被警告两次以上或被发现在考试中有作弊行为的一名考生,体现的是对考生的特殊关爱,让考生在关爱中受到严格的诚信教育,是针对“不能”作弊的考生而设置的。

(三)三种考场的创新点。传统的考试管理一般只注重考试的过程,通过严密的程序和技术手段的监控,防止和及时发现作弊,而三种考场在注重考试过程管理的同时,更加关注对考生作弊的心理需要和动机消除的研究,从源头入手,用诚信考场激励诚信品行良好的考生,进一步巩固其良好品行,并对其他考生起到榜样和引导作用。同时,在普通考场中,则强调严格纪律、严密程序,使大部分考生的作弊动机消弭。此外,对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学生,则安排在关爱考场,用他律协助自律,帮助其顺利完成考试。

(四)三种考场划分的意义。一是净化考试环境,根除考试作弊行为。根据考生对待考试的不同心理制定不同措施,设置三种不同的考场。三种考场的设置抓住了考生作弊的心理,并细化区分,深入分析,针对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实施相应考试管理措施,进一步明确考场性质,使考试制度更具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净化考试环境,营造诚信的考试氛围,从而根除作弊行为。二是肯定诚信品质,鼓励诚信考试。设置三种考场,尤其是诚信考场,是将诚信理念融入考试管理制度的集中体现。诚信考场的考生都是经过层层推荐和严格审查的。选拔的多程序性和复杂性体现了诚信考场的高要求、高标准,同时也反映出诚信考场考生的高素质。进入诚信考场且顺利完成考试后,学校会以不同的形式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三是关爱特殊考生,激发诚信品质。关爱考场是对诚信欠缺、律己不严的考生的一种特殊关爱。关爱考场表现优秀的考生,经由班主任推荐可直接进入诚信考场,借此来调动这部分考生的积极性。因此,对于没有进入诚信考场的考生,诚信考场是一种鼓励,是他们追求诚信和努力进步的方向。

总之,通过三种考场,学校对学生进行了诚信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诚信品质,帮助学生明确前进方向,有助于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关键时刻自控能力,最终营造诚信考试氛围,从根本上解决作弊难题。

三、考后控制——巩固成果

(一)信息反馈。完善考试控制体系还要依靠信息的反馈。可建立信息反馈的专门机构,利用多种渠道,如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形式来收集教师、学生及家长对三种考场设置和实践的看法。将存在的不足、奖惩制度是否合理、诚信考场准入制度是否完善等信息综合起来,对其进行分析、归纳,为总结经验、改善做法提供数据服务和信息支持。

(二)经验总结。在每次考试结束后,将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召开专门的总结大会或研讨会,通报反馈信息的情况,同时听取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形成总结性文字,将总结情况在全校范围内公开通报,以便在总结中发现不足,争取进步。

(三)文化传承。在考试过程中形成的诚信考试文化,应将之与道德教育、规则意识、创新意识相结合,以一系列诚信教育、诚信主题活动为载体,使之不断延续下去。应将诚信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培养学生讲诚信的品质,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四、建立诚信考试保障机制

(一)建立诚信考场准入机制。设置三种考场,出发点是突出诚信品质,宣传诚信思想,落脚点是培养考生诚信品质,拒绝考试作弊,因而诚信考场是三种考场的核心,是诚信考试的特色和亮点。诚信考场考诚信,同时也考查学生的思想品质、自控力和为人,是对考生的高要求、高标准。为保证诚信考场的质量,确保诚信考试的顺利进行,需严格控制诚信考场的人数和比例,建立诚信考场准入机制。所谓准入机制,就是在考试前对考生严格筛选,择选出其中诚信素养较高的学生,准予其进入诚信考场,具体人数和比例依据考生整体诚信水平呈动态波动,力争每一名诚信考生都有展示自己的平台。对考生遴选可分为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学校动员,积极宣传诚信考场设置的目的、性质、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热情,鼓励主动参与,引导诚信考试。其次是学生自愿申请,在参照诚信考场的规定和要求的基础上,学生自我判断、自我评价,根据个人情况,自愿决定是否申请进入诚信考场,参加诚信考试。再次是班主任推荐,班主任针对学生的心理,对自愿申请的学生的平时表现、学习情况、之前考试状况等多方面综合进行评价,并参考其他学生的意见,决定是否向上一级推荐。然后是教学系部或学生大队根据班主任的推荐,考虑本系或大队对诚信教育的现状和水平,在保证考生质量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进行筛选推荐。之后是学校考试委员会批准,委员会对申请最后把关,确定最终参加诚信考试的学生人选。最后是考生写承诺书,承诺诚信考试。

(二)建立诚信考试奖惩机制。奖与惩共同构成对考生的双向激励。当前,为杜绝考试作弊,许多高校大都强调负面激励,忽视正激励;重视制度建设,忽略人文关怀,整治作弊现象效果不太明显。根除作弊行为,需合理激励考生,应奖惩结合。“奖”即正激励,注重人文关怀,从精神层面对诚信考试学生进行表彰:奖励诚信考试的学生,一是上光荣榜,二是颁发荣誉证书,三是给父母发喜报。“惩”即负激励,强调严格的惩罚制度:严肃处理作弊学生。被认定为考试作弊的学生,该门课程以零分计,同时思想品德课的操行部分按零分计,还需参加期末的考纪培训班学习,培训合格后方可重修该门课程。影响大、情节严重的作弊者,学校视情况依规给予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处理。毕业班学生作弊的,不能按时毕业。如果诚信考场中的学生作弊的,从光荣榜上撤下来,换给父母的喜报为处分通报,并对班主任给予批评,作检讨,同时取消所在系部或大队的诚信考场试点。在激励的基础上,以诚信档案为载体,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制度,记录考生的诚信考试与作弊违纪行为,作为评先、就业的参考。

(三)建立监考员管理机制。一是监考员选拔机制。监考员是履行监考职责,保证考试顺利进行和完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三种考场中的关爱考场和一般考场,监考员不仅担任监考任务,还肩负诚信品德的示范和诚信品质的教育责任。为保证诚信考试中监考员诚信履行职责,必须严格规定监考员的选拔机制,明确选拔程序和条件,选拔政治素质高、责任意识强、有能力、有爱心的教师担任监考员。二是监考员培训机制。考前对监考员进行相关培训,有助于其提高认识,增强责任心,提高其搞好监考工作的能力。做好监考员的培训工作,要在考试前组织专家对监考员进行考试管理制度培训、诚信理念讲授,使每位监考员都能明确考场规则和程序,带着责任之心、诚信之心和关爱之心,更好地履行职责。三是监考员激励机制。对监考员的激励也从正激励和负激励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对于监考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的监考人员给予奖励,定期评出优秀监考员,予以通报表彰。另一方面,对于监考懒散、工作失职的监考员要及时进行严肃处理,必要时取消其监考员资格,按教学事故处理,并予以通报批评。

(四)建立考试过程管理机制。好的考试管理制度不仅要突出诚信理念,也需要通过严格程序和规范操作来发挥其作用。一是试卷管理。严格的试卷管理机制是保证考试全过程中试卷不出问题,考试顺利完成的基础保障,考务工作组必须严格考卷的保管、领取、拆封、分发、装订和回收程序,并由专人负责,同时规定相关考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试卷管理规定,按规范进行操作,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二是考场管理。严格考场设置程序,按照三种考场的总体部署,实施考试负责制,改进考试管理办法。组成以校领导为组长,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此外,还应建立巡考督查制度,选择责任心强、考务工作经验丰富、诚信意识强、爱心意识浓厚的中层领导和正副教授担任巡视员,确保考试过程“零违规,零违纪”。三是建立良好的考纪考风。建立良好的考绩考风要从规范考场纪律做起。考试前,禁止学生将与考试有关的教材、复习资料和手机、其他通信工具等物品带入考场,从源头上杜绝作弊的可能。同时,要规范监考人员的监考守则,做到考前进行培训,考中注意言行举止,严格遵守处理违纪行为权限和具体操作过程。四是广泛监督。良好的监督机制对考试作弊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在考试期间,设立考试举报电话、电子邮箱和信箱,保护举报人信息,及时曝光作弊现象,通报违纪处理情况。

【参考文献】

[1]胡章记.设置“三种考场” 培养优良考风[J].思想教育研究,2009(3)

[2]胡章记.创设“三种考场” 根治作弊顽疾[N].法治快报,2006-10-20

[3]胡章记.高校诚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4]彭顺克.人文精神视角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桂海论丛,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