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06-03 13:27: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学法指导

1.在诵读中,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2.排演课本剧,培养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本文课本剧,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

3.对于疑点的处理可以和扩展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古代服饰,《我的一九一九》电影光盘。

师生互动设计

1.排练课本剧。

2.讲故事比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疏通和整体把握上,初步领悟《战国策》说理周密、笔锋犀利的语言风格。

(二)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三)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前2K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ă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ăo挠náo谕yù

3.同学反复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方法:从第一个同学起,读错时,该生坐下,下一个同学接着读,最后读完全文统计读书人数,以人数少者为优胜。)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疏通文意后,可以排演小话剧《唐雎舌战秦王》。第一课时做准备工作,主要任务是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为此我们有如下问题等待解决。

(1)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第2-3段为第二部分,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第4段为第三部分,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2)对疑难词句的辨析。

①五百里之地:方圆五百里的地方。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副词,表示希望,命令等语气,此句意思是: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

③虽然:这里是“虽说如此,但是……”与现代汉语里的“虽然”不一样。

④错意:错,通“措”。翻译为:打他的主意。

⑤色挠:是说秦王被唐雎所逼,气焰受挫,面色沮丧。

⑥长跪而谢之:秦王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

(四)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编写课本剧《唐雎舌战秦王》,然后选择演员表演一下,大家看怎么样?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编号。(教师随时指导)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活动安排旨在完成素质教育目标1和2。

(二)整体感知(略)

(三)教学过程

课本剧

教师指点:第一场秦王要与安陵君“易安陵”,只派个人传句话来。故事开头就暗示着秦王恃强凌弱的蛮横态度。读时注意把握语气;第二场秦王口称“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后来传话的口气却很强硬,分明想并吞。安陵君虽然对秦王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秦王碰了钉子,不高兴,就进一步说明秦王换地是假,吞并是真。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对于秦王的虎狼之威,唐雎镇定自若,成竹在胸,当秦王妄图以“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来慑服唐雎时,唐雎安安详详地回答了一句“臣未尝闻也”。接着又提出“布衣之怒”的威力来对抗秦王。读时,注意表现出唐雎的沉着、机智、敏捷。

第一场

[安陵国]

秦国使者(傲慢地):我们国君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

安陵君(为难地):我应该谢谢大王赐给我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

[使者回到秦国,向秦王禀报,秦王大怒,消息传到安陵国,安陵君怕得罪秦国,派唐雎出使秦国。]

第二场

[秦国朝廷]

秦王(怒气冲冲地):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为什么不听从我?况且秦国灭亡韩国灭亡魏国,可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一个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想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他的领土,但是他违抗我的愿望,岂不是小看我吗?

唐雎(凛然地):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到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直视秦王):小臣不曾听说过。

秦王(威胁地):天子一发怒,将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

唐雎:大王曾听说平民发怒吗?

秦王(不屑地):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正色地):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不是说志士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老鹰在殿堂上搏击。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的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在啊。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上得很活跃,同学们在编写剧本过程中,不仅把握住了人物形象,而且还在某些地方加进了自己的创新。在《战国策》中有许多故事都值得一读,在“士”阶层,除了唐雎不辱使命外,还有蔺相如、毛遂、晏子等人。他们都智勇双全,为国家利益,不畏,以弱抗强,最后获胜。我希望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另外,《战国策》里还有许多成语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寓意深刻,也希望同学们读一读。

(五)布置作业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2.说说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2)而君遂寡人,轻寡人与?

(3)岂直五百里哉?

(4)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5)与臣而将四矣。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3.找出本文和《公输》里表示人称的词,说说它们各自的使用场合。

答案:

1.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1)呢(质问的语气)。

(2)吗(质问的语气)这两个语气助词,不仅表现秦王一股骄横的语意,而且有问罪责难的意思。

(3)岂……哉,哉是“呢”的意思,有反诘语气,写出了唐雎的凛然正气。

(4)吗,说明不是普通的疑问,而是恫吓。

(5)了,含有既激愤又警告的语气。

(6)罢了,活画出秦王轻蔑的语气。

3.《唐雎不辱使命》里表示人称的词有:寡人、吾、君、公、臣、先生。

《公输》里表示人称的词有:夫子,子,臣,我。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经过两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今天我们再上一节综合复习课,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跟踪检查课,主要任务是检缺补漏,巩固素质教育目标的完成情况,进一步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同学们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从字、词、句子以及听说方面都进行训练,整课时以学生活动为主。

(三)教学过程

1.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2.把学生们搜集来的故事当堂交流。

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等,教师可进行补充,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利用幻灯片在银幕上打出短文内容),内容如下。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予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参考:吴王打算攻打楚国,警告他左右的臣子说:“有胆敢劝阻我伐楚的,就处死!”有一个年轻的侍从官想劝阻却又不敢,就藏着弹丸,带着弹子,来到后花园里转游,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有三个早晨都像这样。吴王说:“你过来,为什么自讨苦吃把衣服弄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说:“后花园里有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爬在高枝上悲伤的叫唤,喝着露水,并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曲起身子,弯起了前肢,正要捉蝉,却不知黄雀在它后面;黄雀伸长脖子正面啄螳螂,却不知道弹子、弹弓在它的下面。这三个小动物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它的身后边潜有祸患。”吴王听了说:“太好啦!”

于是放弃了他出兵的计划。

简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作为成语已经被人们传布很久,其中道理也早已被人所接受。但是,“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的人现在不是还很多吗?不是还有一些人步螳螂之后尘吗?

3.讲完故事后,做一组综合能力训练题,试题可以制成幻灯片,课上放映试题如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的意思。

弗()敢__长()者__错()意__怫()然__免冠徒跣()()____以头抢()地__休祲()__缟()素__色挠()__

(2)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②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③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④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⑤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1)fú不敢。zhăng忠诚厚重的人,也指年高有德行的人。cuò放在心上。fú发怒的样子。guānxiăn摘下帽子,光着两脚。qiāng撞地。jìn吉祥和凶险。găo穿丧服。náo屈服的神色。

(2)①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②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③“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④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11-02

1.论题的提出

1.1 中外中学生的差异:迷惘与自信。我国著名作家叶开在《萨姆为什么有那么多问题》中说:“我又去科隆所属多仁市高级中学听课,发现从傻乎乎的小学生升到初中高中后,德国的中学生变得勤思多变,自信大方,脸上闪烁着美丽的笑容,我在中学的教室里,看着那些漂亮穿着打扮的女孩子,看着那些帅气自信的男生,感到非常震惊。而我们中国的中学生,经过两三年后的训练之后,变得呆头呆脑了。他们眼睛迷惘,脾气暴躁,思维简单,心灵闭塞了。”看到中外中学生的差异如此之大,他提出疑问:“这是为什么?我像小说里的萨姆那样迷惘。为什么同样的好孩子,到了中学,就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在德国住了二十多年的华人学者跟我说,德国中学生毕业时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大大超过了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我同意这种看法,我也不得不同意,谁明白中国的中学教育体系出了什么问题?”

1.2 在课堂实践中,多少创造性的观点被扼杀?经常会有学生对课文提出创造性的观点和质疑,但是往往被教师给扼杀。《唐雎不辱使命》是真的吗?曹操在门上写“活”字真的是嫌门太窄吗?孔乙已的悲剧命运他自己该负多大的责任呢?“时会听到伤感多于诙谐的嘲讽:摧残天赋优异而具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容易得多!正因为我们对他们探求的奇异现象所知太少,对于家长和教师们,最重要的就是‘请别伤害他们!’”

由此可见,其实,中外中学生本质上是没有智能上的多大区别的,关键在于能否给我们的学生一个发展创造力的坏境。而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孩子们经常会有创造性的灵光闪现,这个时候,正是我们语文老师呵护孩子“创造力觉醒”的最佳时机。

2.课堂“意外”的有效疏导

课堂“意外”往往是在教师备课没有预设的情况下产生的,教师有效疏导,合理升华,直影响这一“意外”生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呵护,以及这一“意外”的价值提升。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呵护学生创造力的觉醒。

2.1 在瞬间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要在瞬间能抓住学生的灵光一现,从而开启学生的思创新思维的大门。一个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总能从意外中发现独特的教学价值,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作出灵敏的反应,及时捕捉学生思维中的智慧闪光点。在学习《杨修之死》时,学生对门上书一个“活”字是不是表示门太窄发出疑问,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学生对故事的真实提出了看法。在学习《孔乙己》时,学生对鲁迅对孔乙己的评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了些新的想法。就是学生的灵光一现,我们能抓住这些瞬间,精彩就此开始。

2.2 顺水推舟来,呵护学生的“创造力的觉醒”。学生的灵光一现,常常是我们教师在课堂预设中没有涉及到的,也许就因学生这一创造性的思维,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计划,这时我们不妨来个顺水推舟,抛开原有的教学计划,让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任意驰骋。于是就有了门上一个“活”表是门太阔了;门上一个"活"根本与门的大小无关等想法。于是就有了秦王有必要玩易地的游戏吗,唐睢为什么能带剑上殿,唐睢怎么有全身而退等疑问。于是就有了人在江湖的孔乙己,是不是身不由己,孔乙己被科举洗脑了。孔乙己是那一时代的产物等奇怪的想法。如果恪守教案,不敢越雷池半步,置学生提出的问题于不顾,或只是轻描淡写地应付一下,原定的教学计划是不会被打乱的,但最珍贵的动态生成就会白白流失,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创意之火就会被熄灭,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被扼杀。

2.3 制造针锋相对的思辨氛围,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学生“意外”问题的生成,往往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为了使学生这一灵光一现,能更深入地发展,便学生有更深刻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我在上《孔乙己》一文时。有学生提出“意外”――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能怪孔乙己吗?他自己有多大的责任呢?为了创造针锋相对的思辨氛围,把学生分为两组:学生认为孔乙己自身责任重大的为甲组,认为孔乙己自身责任不大的为乙组进行辩论。在此我列举一下学生的言论,望大家指正。

第一环节是以课文为依据:

甲组:穿长衫,不愿钞书,偷东西,满口之乎者也,这些行为完全可以自我控制,而孔乙己因自身原因没有掌控好自己。孔乙己既然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那就入乡随俗,可以回家种田,安分地做个短衣帮,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他完全有能力控制这些,最终他好喝懒做,干了偷窃之事,还被打拆了腿,是他咎由自取。

乙组;孔乙己受封建科举的毒害太深了,用现代的话讲,就是被封建科举文化洗了脑,他难以转变过了,这怎能怪孔乙己自己呢,可以说如果孔乙己没有读过书,没有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他也许会心安理得地做一个短衣帮。同时大家要认识到,那时的孔乙己有千千万,多少人因受科举的毒害而遗误终生。

第二环节:你能用历史以来的实例来证明一下你的观点吗?

甲组: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命运在自己手中,就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说法,他超越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约束,他也受到过封建文化的影响,但没有成为孔乙己似的人。多少经历过封建科举考试的人也没有成为孔乙己,蒲松龄深受封建科举的影响,而且是屡试不第,他最终留下了《聊斋志异》;吴承恩也经历了多次科举考试,他留下了《西游记》,他们没有成为“孔乙己”。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孔乙己对自己的命该负重大责任吗?

乙组:孔乙己是小人物,他能超越他那一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吗?读书做官是封建社会以来最令人向往的,那丁举人横行乡里,谁不敬畏他三分。范进中举何以喜极而疯?古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何以高,不就是可能获取功名吗?同学们认为是那一社会意识形态决定了他们的追求。孔乙己性格的形成是那一时代社会意识形态决定了的。如果孔乙己不读书,还能做个短衣帮,就因为他读了书,连短衣帮也做不了。个人难以挣脱社会的羁绊,骆驼祥子他算很努力了,但他作为一个底层劳动人民,连想买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这一愿望最终都没有实现,这也是社会原因造成的。社会是一张大网,人们难以逃离。孔乙己是那一时代的牺牲品。

学生的思辨能力超乎想象,通过争论充分调动他们的智能因素,培养了他们的多元智能。让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充分的拓展。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主要有八种智能: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之呢、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因此,“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师允许学生使用他们的能力去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课堂“意外”的把握正是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智能。

3.呵护“创造力觉醒”之好处多多

传统教学较注重学生的语言智能的培养,而应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教学,却能发现学生的其他智能也得到很好发展,甚至反过来促进语言智能的进步,实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远大目标。

3.1 增强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在“呵护”行动中,最多采用的便是小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氛围对于增强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起到很大的帮助。“感知并区分他人情绪、意图、动机及情感的能力。这种智能包括对于面部表情、声音及姿态的敏感性,在许多不同类别的人际线索间进行区分的能力,采取实用的方式对这些线索进行有效反应的能力(如使一组人遵循共同的行为规则)”而反过来,人际感知力的增强更加促进了语言智能的发展。

3.2 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灵光闪现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这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识都起到增强作用。“自我认识及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行为的能力。这种智能包括对于自己的准确描述(缺点与长处),了解自己内部的情绪,意图、动机、气质及愿望,有自如、自律及自尊的能力。”当学生的内省智能得到发展时,相应的行为意志习惯性格都能得到自觉自律的控制。

3.3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驾驭课堂“意外”?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呵护?这都是教师应该解决的问题。而教师在“呵护”孩子“创造性觉醒”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会不断地积累课堂驾驭经验,最终实现“服务学生,成长自己”的结果。

综上所述,为了让我国的中学生也变得“自信大方美丽”,我们首先应该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武装教师的头脑,让教师成为真正“呵护”祖国未来花朵的“园林艺术家”。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主编 晓苏 , P11,2012.02总第678期。

[2]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论著选读》冯克诚 总主编,P121.115.264,人民武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上接10页)

是黑板,学生无拘无束在黑板上记录着所知、所闻、所悟。走道、长廊无不记载着学生立志学习的豪言壮语,整个校园简直成了放飞学生个性、解放学生心灵的摇篮。

3.3 引领学生了解企业、商品文化,开放学生的心态和视野。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社会又一显著特征,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我国在由小康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过程中,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温饱和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人的精神需求与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的不同,也正趋于个性化。学校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运用企业文化中的英雄人物的要素影响学生,增强学生对商品文化的认识,防止功利文化的侵

蚀,增进学生对国际多元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和鉴别能力,努力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促进学生个性化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永,《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2

篇3

选择优化的学习方案。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一节课45分钟,对于学生来说,要自始至终保持高度注意和紧张思维是很困难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们的注意力至多可以保持2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注意便会不由自主地离开客体。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安排时,要注意学生的这个具体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要讲究课堂组织策略,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

适合于学生表演的课文,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当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用这种方式诠释课文内容和情感。例如学习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时,教师除讲解内容外,可安排片段的表演,也可针对文章的寓意安排讨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课文形成深层次的探究。对于内涵丰富的课文,可用辩论的方式探究其思想内涵。教师在课堂上着意营造适宜的时机,使学生的思维交流与碰撞,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潜心探索,从而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做到自我认识、自我检查、自我监控,使思维更加明晰完善,思维结果更臻成熟。在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我采用辩论的形式,双方围绕"中国人有没有失掉自信力"展开辩论,学生辩论得非常激烈,既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驳论文的写法。语文课上有了思维、情感、言行的"互动",语文学习就会充满生机,确保课堂始终保持在热烈、活泼的气氛中,充满灵气与活力。

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于1968年研究了教师的期待和情绪态度对教学效率的影响。他们把从一个班中随机抽取的学生名单交给本班的老师并告诉他,经过测验表明这些学生将来会有优异的发展。8个月后,研究者对全班学生的成绩和行为发展情况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名单中的学生成绩进步比其他学生快,而且求知欲旺盛,适应性强,与教师的感情也好,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因此,教师合理的期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从而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教师对学生要有乐观的态度,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及时地鼓励学生。

在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本想引导学生总结人物特点时,一个后进生突然说小弗朗士不是一个好学生,韩麦尔先生不是一位好老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投向这位同学,我稍微镇定了一下,先充分肯定他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位同学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似乎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情绪激昂,讨论也非常热烈。在讨论之后,基本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小弗朗士曾经不是一个好学生,但在知道了祖国的土地被强行割让后,爱国心促使他悔过自新,真正认识到祖国语言的伟大;韩麦尔先生曾经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但他是爱国的,爱学生的,爱自己祖国语言的。

一个不太"和谐的声音"打破了我的教学预设,而成为这堂课的亮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试想,如果当时我认为,这是后进生的问题,不予采纳,后果可以想象:既伤害了学生,又失去了引发学生思考、互动的机会,教学效果也就不可能好。

三、营造温馨的互动氛围。让师生在教学中体验生命的价值。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课堂交往互动的首要条件。建立一种和谐、平等、愉快的教学氛围,特别是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善待和宽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人格;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以一种自由、轻松、开放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形成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呈现出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

篇4

1、 科研目标

通过研究,探究初中语文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发展独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行发现和获得知识,并在实际中去运用知识。教学模式是师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2、 育人目标

在教学中由问题引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使学生深层次理解并掌握及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

3、 工作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问题为中心”。教师真正改变角色,课堂教学变成双向交流,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提高实验教师的科研意识和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专题研究,推进创新教育的发展。

二、 课题的研究假设(理论假设)

如果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对研究对象采取以问题为中心,层层设疑等措施,研究对象就会发生主动在认知结构中搜寻可填补构成问题“空缺”,缩短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的变化。

三、 具体研究内容及科研方法、成果

我们课题组在第一阶段(XX年1月—3月)主要做的准备工作。

1、 选题。收集相关资料,课题申报。选题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理论”强调,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进行知识学习与建构,并要求教师从传授者转为指导者的教育理论。《学生主题理论》在制定和实施教学策略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会和发展,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体现主体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认识学习理论》,学习是人们与四周环境相互作用时,通过同化——调节——平衡过程的多次反复,使自身认知结构产生变化的活动。因此,在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时,不但要注意同化过程的引导,还要注意如何增强刺激、有效的调节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有效地学习。另外《系统论》、《最优化论》和余映潮的《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以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都是我们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2、 组建课题小组,确定并培训实验教师。我校课题小组的主持人为校长刘士兰和语文组组长李红梅。语文组全体教师为实验教师。

3、 方案设计及修改。我校由主持人设计方案,全体实验教师开会讨论、修改。在会上,由校长做开题报告,实验教师学习方案设计的理论知识,不断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最后提出方案。本阶段的成果是“初中语文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方案”及子课题“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优化设计研究方案”。实验教师写出自己的科研计划。此外,我们实验教师还对实验班进行了前提测评。

前提测评

实验教师

实验班

成绩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李红梅

七年一班

62.6

4.8

76.3

曹敬阳

七年四班

60.5

4.8

75.2

宫程

七年二班

61.3

4.2

75.3

刘颖

八年一班

61.1

4.7

77.6

郭晓光

九年四班

60.2

3.1

70.5

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从XX年3月开始至今,我校课题组成员主要进行了“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研究”、“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研究”、“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训练提问技能的研究”三个方面的实验。具体做法是:

a) 由主持人进行专题讲座,内容来自《语文教学通讯》、网上收集资料等。

b) 每学期每位教师做一节研讨课。实验教师对研讨课进行讨论、分析,并形成文字资料。学期末每位教师又上了一节汇报课,内容如下:七年级三位教师上的是《化石吟》、《月亮上的足迹》;八年级上的是《爱莲说》;九年级两位教师上的是《唐雎不辱使命》。每位教师写了一份教学案例,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以问题为中心。设计问题是否体现出问题牵引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能不能起到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在课堂上,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没有提高,还有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达到完美,写好教学反思,有力地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c) 写好课题研究论文,实验教师及时总结研究中的经验教训,整理成文。如李红梅老师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

d) 做好“问题集”的编写与修改工作。我校主持人参加了“问题集”的编写工作,积极征求意见,结合实际教学,参与问题的设计工作。实验教师在教学中,都能充分利用好问题集,并做好修改工作,及时把意见反馈给教研室切实做好问题的设计工作。在教研中,针对课文的问题设计反复斟酌,争取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e)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每周一的七、八节是教研时间,学校教学领导参与教研,并进行指导。本学期学校先后派出语文教师到铁岭、沈阳等地听课,学习优秀教师经验,并利用教研时间组内教师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每位教师都能做到提高理论学习,阅读有关材料,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素质。

这一阶段的成果展示为每位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研讨课改教案)、教学案例、论文等。 【1】

【初中语文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阶段总结】相关文章: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问题设计。

1、 用追踪法设计问题以达到启思的高度。

我们采用追踪的方法将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成能激发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形式,在课堂上“设疑——点拨——释疑”,层层推进,揣摩语中之情,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启发学生思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用诱导法设计问题以体现一定的梯度。

我们力争使问题中的特征信息得到强化,从而成为思维的对象,解决“有什么”的问题,从而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3、 用激疑法设计问题以突现一定的深度。

在课堂上,通过设问引导,将知识教学与思维教学融为一体,问题设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讨论或教师的点拨二得以解决。

4、 用牵筋法设计问题以找准突破的角度。

在实验中,我们为了让学生注重和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我们注意到问题的切入点醒目而有趣。

四、 目前研究情况

现在,我们正处于课题实施阶段,学生基本能做到在教师设计问题的引导下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积极探索,获得知识。实验班的教学成绩由一定的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设计有一定的广度、深度与梯度。但还不能达到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学生质疑的水平较低,还有待于继续研究,从科研成果上,还没有完全接近研究目标。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认为研究假设比较科学可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起到勾结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至少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主问题”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产物,不是学生用“是”与“不是”可以回答的问题。

第二、“主问题”的提出顺序具有科学性,可以结构课堂教学环节或自然地融入自主教学模式。

第三、“主问题”具有生发性,又为合作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其终极目标是促进自主学习,遵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

五、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和困惑。

在又为课堂中那个,学生在教师提问之后,优生积极思考作答(少数),而中差生略作思考和不思考,课堂气氛有时沉闷、涩滞、效率低下。这种情况依然是我们所困惑的问题。有时要求学生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