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7 04:09: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统筹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以项目为单位指定项目经理,从项目的开始到实施再到结束,负责全面统筹安排,并实行线性指令,有利实现项目统筹管理,管理的内容渗透到工程建设中每个层面,可分为这样几种。
1.项目前期管理
主要体现在报建过程,如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经贸委立项地方规划取得土地勘探设计办理招标施工许可等。因该过程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约束条件较多周期较长,应在管理上做文章。分主线和辅线,在立项规划完成后即开始勘探设计。同时争取尽快落实土地,把设计和消防审图和土地拍卖同步进行,至少节约1个月的时间。还应由专人负责报建工作及政府部门的相关手续办理,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配合,争取在一般所需办理工作日之内提前取得相关文件,为施工建设乃至项目投产争取更多时间。
2.合同管理
应统筹考虑各专业承包商合同的搭接,如工程内容的细化工期的安排进场时点等等,最大限度的满足合同的可行性,明确各方权利义务的关系。做到有据可依,避免相关纠纷。
3.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制定企业本身的管理制度,严格认真的执行施工作业票审批,并提出对各个承包商之间安全职责连带机制。在同一施工区域内,不仅对本施工单位的人员负责,也应对其他施工人员承担连带责任,把所有承包商的行为都纳入到甲方的统筹管理中。
4.质量管理
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企业管理手册,明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统筹安排施工顺序,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引起质量事故。
5.工期管理
统筹考虑各施工环节的时间安排,合理确定各承包商进场时点,抓住关键线路,以政府验收为中心,抓大放小。如钢结构雨棚可在地坪浇注前进场施工,避免混凝土地坪保养期的停工等待;工程内容应尽量保证电气防雷安装尽早到位,这样可提前进行电气防雷检测,无需等到竣工后另外安排时间。
6.成本管理
运用统筹管理,在招标阶段将涉及到的项目考虑周全,可避免项目超投资现象的发生;在实施实施阶段,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签证,未通过审批的内容不得施工;每个项目结束后必须进行审计,合理控制造价。
7.人力资源管理
调动每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根据各员工的特长及能力,合理分配岗位及相应工作,每项任务落实专人负责,并跟踪汇报;应不定期的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和心理疏导,组织学习相关文件,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的开发各员工的潜力。
8.资料管理
由专人负责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重要资料应送地方档案馆备案。如有更新应及时完善,并做到信息化管理。扫描相关纸质文件,留存电子版及影像资料,编制电子目录。
9.材料管理
除了严格验收承包商所提供的工程材料,还应对甲供物资加强统筹管理。由专人负责订货跟踪验收,根据项目进度合理安排厂家发货时间,避免受过早到场的损坏风险和过晚到场的进度影响。
10.风险管理
加油站建设也属于风险投资的范畴,应思考如何规避风险或怎样把风险减至最低。通过坚持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预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丰富的经验来分析衡量风险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尽可能降低风险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为工程建设销售环节做好保障。
11.对承包商供应商公司监理公司的管理
中石化中石油不应仅作为甲方来实施管理,还应将管理思想深入到各服务单位的内部。针对不能满足要求的管理体制个人,提议其进行调整更换,以实现更好的配合。并出台评分机制,对各服务单位进行综合评测打分,分析解决存在的薄弱环节。如果评测为不合格,则进行通报或取消其今后的投标资格,更为严重者,将按合同等公司条款追究其经济责任。
12.动态管理
根据项目的进展随时调整工作计划。某一环节拖了时间,那就千方百计在其他环节上节省时间,优先解决突发的重点问题,为紧迫的工程项目“亮绿灯”,实行动态纠偏。
三项目统筹管理的目标
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项目统筹管理,做到运筹帷幄。在项目启动之前,预测存在的难点项目完成的工期各工序的衔接点等控制要素,不打无把握之仗。在项目实施阶段,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和各承包商,对下一步工作内容或下一道工序做到心中有数。总之一句话,项目统筹管理的目标就是圆满完成项目建设。
二、我国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策略中面对的实际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形式急剧扩张,这已然成为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矛盾危机,须知目前既定农业产值占据我国整体生产数值的比重已经骤减15%,而呈现二元结构也未产生本质性变化。
1.区域发展严重失衡
我国县域经济实力存在严重差距特征,其中尤以西部地区最为落后,无论是城乡居民收入或是社会文化构造状况,都与标准市场化形态存在较大出入。要尽快遏制此类危机状况,就必须随着经济改革步伐推进进行同步处置,不可滋生焦急心理。
2.城乡产业关联程度骤减
我国现下呈现二元结构夹杂着深刻的产业分割迹象,并且单位产业格局联系特性严重分离,尽管各类地区已经针对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做出严密关注和有机延展,可无论透过理论或者是实际操作层面观察,都存在工业、服务业向城市吸纳感知效应,也就是说在农村地区加快产业化调整速率已经处于迫在眉睫之势。实际上这类产业分割迹象已经深度弱化了城乡经济基础架构,势必不利于后期社会协调发展。现如今我国大部分乡镇企业难以全面经营,特别是单位农民经济实力增长效果极为模糊,这一切现象都是城乡产业关联程度不强所造成的。
3.城市人口压力的沉重
城乡现下全面承受人口与劳动力合理分配压力,就业矛盾广泛滋生,而抑制此类危机的有效途径就是促进产业模式的创新转换与协调发展速率,特别是依托于城市化的第三产业模式,如若单纯地消除阻挡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对于后期两地一体化发展也是没有太大的的辅助功效的。具体来讲,我国必须主动联合过往经济体制改革经验,及时运用经济、行政以及文化综合调试手段进行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造,这是目前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构建的核心任务,需要适当引起规划主体的严密注视和有机开拓。
三、新型农村社会管制要求详述
农村实施高度社会管理完全是迎合工业城市化改造思想的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表现手段,按照基层组织单位形态角度分析,涉及居住空间与社会成员生活保障问题以及地方性文化传统都将受到有力保护。相对于城市结构来讲,农村大众居住密集效果不够坚实,一切活动利用村镇作为核心运转,其间不乏一系列农业生产活动的拓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改良,农村生活模式必将产生高度变化,有关外部性特征逐渐落地生根,国家规范性制度开始大面积迁移其中。而城乡统筹管制手法可说是在充分保留农村经济产业活力前提下实现工业反补能效,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转移,为两地同步发展献计献策。自此之后,农民群体开始向城镇周边新型聚居场所靠近,土地资源也顺势过渡成为集中规模经营形态,工业产业活动的广泛交织必然带动城乡深切交流功效,创新生产技术经验与经济轨道正式上线。现如今政府一改传统卫生与公益事业发展理念,使得合理比例的公共资源顺畅转移到农村,令这类区域也能够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如低保、养老与医疗保险项目等。整体服务体系架构瞬时完善丰富起来。
四、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良建议补充
最近阶段,有关政府开始针对农村经济加以大力扶持,为了加快县城市化转变进程,提升当地社会管理能效与科学发展实力。新农村社会结构改造可以采用农村传统的赶地、租赁或收买的方式解决用地问题,这里的关键在于,首先新区建设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要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确权登记,做到产权清晰、界址清楚、面积准确。在新村建设过程中要按照当地群众的意愿,采取不同的方式获得社区建设用地。涉及行政区划变更和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制定土地调整方案,充分征求权利人的意见,合理调整土地权属,以免引起权属纠纷。
1.城乡资源协调配置
城乡和谐发展需要借助创新资源配置基础作为依托媒介,利用城乡科学共享理论,争取透过农民经济增收与公共服务流程进行两地资源科学分配,维持异质化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特性,适当建立起良性循环与统一发展文化体制。再就是匹配坚固的政策内涵,尽量将不同等级乡镇差距特征泯灭,适当加大政策倾斜辅助力度,尤其是偏远乡镇的财政支持效果,如创新农村建设资金、后期标准税收成果分成与生态补偿等;并且广泛吸引财力机构关注,必要时设立资源整合项目,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建设资金的投入数目。
2.创新农村自治政策的颁布
农村有必要实施科学自制管理政策,确保在还权于民基础上令其自主参与领导班子选举流程,能够针对公章、村帐以及合同内容实施严格规范管理,强化各类协约签订的公开化特征,并交由乡镇代表与法律顾问细致审核。坚持上述手段,可以尽量令村级权力公开化,确保任何流程都依法运行,杜绝任何中饱私囊的腐败迹象。再就是全面抑制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患,积极推行支部领导范围下的村民自主社会管理模式。如城镇化发展型新农村,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城镇型新农村,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参照城镇的布局、结构、功能,规划新农村建设,实现“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路网相联”,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解决食、住、行、娱、学、医等日常问题,使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在一起。
3.科学吸纳整合涉农项目资金
运用建设用地有偿使用与土地复垦费用作为资金重新吸纳特定出口,适当引领农业先进技术成果与资源协调开发能效,使得当地各类公路建设、退耕还林以及通讯事业得以协调运转。对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布置与开放工作,应该适当引起不同等级层次政府的关注,确保专项扶持资金能够顺利到位。实现此类事业高度建设指标,就必须保留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将示范村项目拓展作为核心任务指标,令政府一切资金支持政策得以快速倾斜。
2机电设备统筹管理概述
机电设备的管理分为前期管理与后期管理两大部分,高效的管理方案不仅能够提高机电设备的使用效率,而且还可以显著增强公司的经济收益,尤其对于煤炭行业区域化公司而言,机电设备的统筹管理显得更为重要。机电设备的前期管理也是设备的规划工程,指的是从规划到具体投产这一段时期的所有工作,主要包括机电设备方案制定、调研以及最终决策;自制机电设备的设计、研发,外采设备的采购、预定;机电设备安装、调节、试运行;效果分析、评价等。机电设备后期管理指的是初期管理之后,在机电设备的使用、养护、维修、改造到报废为止的所有工作。与前期管理相比,机电设备的后期管理阶段时间更长。无论是前期管理亦或后期管理,只要管理得当便可以极大地提高机电设备的利用率,减小维持费用,进而将公司的经济收益最大化。
3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指导思想与常见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炭行业区域化公司在机电设备统筹管理方面的水平,必须要建设机电设备维修的专业化队伍。以新矿集团及其子公司为例,对其机电设备统筹管理的情况进行分析:3.1指导思想。为了在根本上推动新矿集团机电设备维修管理专业化管理队伍的建设,确保机电设备维修管理队伍的发展健康且有序,从而实现机电管理维修专业化队伍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促进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切实为公司生产提供优秀的设备维修管理服务,为公司“节约创效”、“轻装前进”打下良好的设备保障。3.2常见问题。设备维修是机电设备统筹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其对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公司的经济收益均有着重要影响[1]。现阶段,机电设备维修施工的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维修设备落后、维修工艺单一,大部分技术人员专业化程度不足;机电设备使用单位责任感不足、检查养护工作不到位,致使机电设备的各种零件受到严重损坏,甚至报废;某些特殊零配件的购买途径受限,导致机电设备零部件受损后,无法进行替换,最终造成机电设备的闲置、浪费;部分轴类零件因使用方式不当而导致报废;工作环境比较恶劣,机电设备安全作业的空间比较小,设备和物资等不能进行分类摆放,为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4煤炭公司机电设备统筹管理的具体措施
4.1加强人员素质。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生产行业一向不重视机电设备统筹管理工作,尤其是煤炭等生产行业。尽管,近年来许多煤炭行业区域化公司开始着手开展机电设备统筹管理工作,但是,因机电设备统筹管理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至今未能形成完善的、成熟的制度体系。4.2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是一切活动的基础,为各个环节的顺利展开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为确保机电设备维修工作的顺利开展,内蒙能源成立机电设备维修管理领导小组,由内蒙能源董事长、党委书记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内蒙能源生产技术部、经营管理部专业人员及各单位负责人、经营、机电专业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合服务中心,由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兼办公室主任,负责相关工作的协调推进工作[2]。各单位是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实施主体,要加强组织管理,分别成立设备维修管理领导小组,各单位负责人为组长,机电矿长为副组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小组成员,负责本单位机电设备的维修、清查和组织工作[3]。另外,要制定待修设备的维修计划,及时做好相关工作。4.3管理保障。各单位要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及本规定意见,统筹考虑、科学制订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实施办法必须就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各环节、各步骤进行细化,做出明确规定,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4]。对长期不使用造成闲置的机电设备,实施租赁调剂管理,根据各单位机电设备需求情况,将闲置设备调剂租赁至需求单位,租赁费由承租单位负担[5]。需要办理资产转移的机电设备,双方依据财务账面净值确定转移资产;各单位原则上优先使用调剂设备,能调剂使用的一律调剂使用,无法调剂确需采购的,经内蒙能源批准后方可实施;除以上规定外,闲置设备的使用和调剂参照内蒙能源相关文件执行。本项工作由综合服务中心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供需信息,生产技术部负责设备台账转移变更登记工作,经营管理部负责资产转移工作。综合服务中心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单位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对于维修工作落实不积极的单位进行通报并考核。各维修项目部会同各单位实施以“定项目、定标准、定价格、定责任、定时限”为核心的清单式维修体系,做到一台(架)一清单,一台(架)一价格,坚持材料配件“能用旧不用新、能调剂不购置”的理念,对维修的机电设备进行细化,能更换配件的不换整个单元,在保证维修质量的前提下积极降低维修成本。
5结语
企业煤炭行业区域化是未来的主流趋势,企业管理者需要对此加强重视,采取统筹规划等方法,增加机电的前期设计能力,完善机电后期的管理与维护,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
作者:蔡永生 王强 单位:新矿内蒙古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贠江锋.浅谈现代化机电管理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3):90.
【2】张华.露天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5):94-95.
2.系统设计
2.1系统流程图
华彬能源集团的企业信息、岗位信息、人员信息录入系统,集团公司利用EXCEL计算薪酬,并将结果数据上传服务器,并审核生成工资信息。
2.2系统功能结构图
华彬能源集团薪酬管理系统包括集团管理平台和二级单位管理平台两大部分。集团公司管理平台包括岗位管理、考核管理、人员管理、工资管理以及系统管理。二级单位管理平台包括考核管理、人员管理、工资管理以及系统管理。
2.3系统开发环境
开发工具,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MicrosoftWindows2003Server;数据库系统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5;运行平台IIS5.0以上。客户端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xp及以上版本,IE浏览器要求6.0以上。
3.系统功能实现
系统根据集团实际需要,华彬能源集团薪酬管理系统分为两大平台:集团公司管理平台和二级单位管理平台。
3.1集团公司管理
集团公司管理平台包括:岗位管理、考核管理、人员管理、工资管理、系统管理。
3.1.1岗位管理
岗位管理包括1)基础数据:可以添加下属企业和维护企业信息。2)基本岗位信息维护管理:可以添加岗位和岗位信息维护。3)试用期岗位:可以添加试用期岗位和对使用其岗位维护。
3.1.2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包括1)生成人员岗位信息:生成人员信息和生成岗位信息。2)人员信息维护:添加人员信息和人员信息维护3)人员单位调整:单位调动。
3.1.3考核管理
考核管理包括:1)工资计算表下载:标准月度工资计算表和标准年度工资计算表。2)集团公司考核录入:集团公司月度考核录入和集团公司年度考核录入。3)月度考核审核:月考核结果审核。4)年度考核审核:年度考核结果审核。
3.1.4工资管理
工资管理包括:1)月度工资发放:月度工资制表和月度工资查询。2)年度工资发放:年度工资制表和年度工资发放。
3.1.5系统管理
对管理员进行维护。包括:1)管理员管理:管理员添加和管理员维护。2)口令维护:口令更改。
3.2二级单位管理平台
二级单位管理平台包括:考核管理、人员管理、工资管理、系统管理。
3.2.1考核管理
考核管理包括:1)标准工资计算表下载:标准月度工资表下载和标准年度工资表下载。2)月度考核信息:月度考核数据录入和月度考核记录。3)年度考核信息:年度考核数据录入和年度考核记录。
3.2.2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包括:1)人员信息维护:添加人员信息。2)人员信息修改、查询、删除、调级:人员信息维护。3)生成人员岗位信息:生成人员信息和生成岗位信息。
3.2.3工资管理
工资管理包括1)月度工资:月度工资查询和月度工资下载。2)年度工资:年度工资查询和年度工资下载。
2工作原理
2.1恒速采油的弊端和变频采油的必要性
作为采油设备,其运动为反复地上下提升,一个冲程提升一次,其动力来自于电动机带动的两个重量相当大的钢质滑块,当滑块提升时,类似于杠杆的作用,将采油机杆送入井中,滑块下降时,采油杆提出带油至井口,由于电机转速一定,在滑块下降过程中,负荷减轻,电机拖动产生的能量势必进入再生发电状态,造成主回路母线电压升高,频繁的高压冲击会损坏电机,对电动机没有可靠的保护功能,一旦电机损害,造成生产效率降低、维护量加大,极不利于抽油设备的节能降耗,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假如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效果则完全不一样:根据电机理论可知,其转速公式为:n=60f×(1-s)/p其中:P—电动机的极对数;s—转差率;f—供电电源的频率;n—电动机的转速,可看出,电机转速与频率近似成正比,改变频率即可以平滑地调节电机转速,而对于变频器而言,其频率的调节范围是很宽的,可在0~400Hz之间任意调节,因此电机转速即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调节。同时变频调速器具有低速软启动,转速可以平滑地大范围调节,对电动机保护功能齐全,如短路、过载、过压、欠压及失速等,可有效地保护电机及机械设备,保证设备在安全的电压下工作,具有运行平稳、可靠,提高功效等诸多优点,是采油设备改造的理想方案。在本系统中为防止采油滑块提升时对其轴承及绕组的影响,防止电机过分磨损及过热,最高频率设在50Hz。
2.2系统架构
根据上述分析的变频控制原理,控制系统必须有控制器以及相应的控制模块,由于抽油设备均在野外工作,基本上处于“无人看管”的工作状态,采用工控机等之类的控制器显然是不合理的,而泓格的嵌入式网络控制器I-7188EX具有PC的一切控制功能,只要将其安装在防雨、防电等场合,便可工作,同时利于现场安装,满足设计要求。为此,围绕I-7188EX控制器,必须有相应的功能模块与之配合才能完成控制任务,为此我们选用了I-7024模拟量输出模块,让其输出的模拟信号作为变频器的输入控制信号,I-7060作为相应控制开关的控制模块、I-7017实时采集输油管路的流量,控制系统的架构图见图1所示。
由于下庄采油队有12台抽油机,为便于“集中管理、分布式控制”,在小队的控制室安装有一台监视控制计算机,主要用来管理I-7188EX,并且实时记录流量、工作日志、设备运行的健康状态。由于小队的控制室远离采油厂的采油统计中心,因此,巡视人员将定期携带移动式笔记本电脑通过HUB与控制计算机采用TCP/IP协议下载控制计算机的记录参数,然后回采油统计中心将各个采油分队的记录参数汇总,统计,达到了对采油设备工作状态参数的综合测试以及管理的目的。在图1所示的架构图中,I-7188EX与I-7000模块采用RS-485通信、I-7188EX与控制计算机采用TCP/IP通过HUB相连并通信。从而实现了分级控制、分级管理,利于维护、安装、移动和拆卸。是一种比较的采油设备控制系统。
2.3采油变频调节过程
变频采油是当滑块下降过程时,经I-7188EX逻辑判定,将控制信号通过I-7024送至变频器,调节变频器的输出频率,让滑块根据井口真空度以及电机所带负荷变速下降,当采油滑块提升时,为防止油锤现象的产生,采油泵的启停将采用联动方式,即三台油泵共一个出口阀门。变频联动方式有变频泵固定方式和变频泵循环方式。变频泵固定方式最多可以控制7台泵,可选择“先开先关”和“先开后关”两种水泵关闭顺序;变频泵循环方式最多可以控制4台泵,系统以“先开先关”的顺序关泵。本系统采用变频泵循环方式,这样,将3口油井的采油泵采用变频联动方式采油,不仅降低了能耗,保护了电机,更为重要是使输油管路的压强恒定,流量恒速,利于计量与管理。
2.4效益分析
在开采前期,由于储油量大,供液足,为提高功效,我们采用提高转速的方式,让变频器运行至65Hz,频率提高了1/3,其综合采油率可比工频情况下多采油20%,工效提高了1.2倍,当中期时我们让变频器运行至50Hz,变频器运行在工频情况,其采油量恢复正常状态,由于采用多种控制技术,使采油量在短时间内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维修量大幅度降低,利于设备的节能降耗,降低了采油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控制系统可以重复使用,方便拆卸和安装,系统的投入深受胜利油田采油厂的喜爱。
3所选模块特性
3.1I-7188EX
I-7188EX为一具有PC功能的嵌入式网络控制器,也可以说是网络协议转换器,它有256KBFLASH,256KBSRAM,2KBEEPROM,31BNVSRAM,内置时实时钟,看门狗定时器、内置MiniOS7操作系统、含有与NE-2000兼容的10BASE-T网络控制器、支持TCP/IP协议。它具有独特的双看门狗安全设计,即软件看门狗和硬件看门狗组成,万一主控计算机死机,所有的输出模块就进入预设的安全状态,符合工业的安全要求,使用方便,可大幅增加系统安全性。
3.2I-7017的特性
l8路模拟输入;
l14bit分辨率;
l采用差分输入方式和-10~10V输入范围以提高的功模干扰能力;
l8通道扫描模式;
l隔离电压:3000VDC,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3.3模拟输出模块I-7024
为了使采油泵平稳起停、保护控制系统,采用了变频调速技术对其进行控制,利用I-7024的模拟输出信号,给变频器提供0~10V的控制信号,使变频器的输出信号变为0~50Hz达到变速的目的。由于I-7024采用了光电隔离方式,从而保护了控制系统,避免了电机的反电势容易使控制系统死锁的现象发生。
4软件设计
由于I-7188EX嵌入式控制器配有MiNiOS7嵌入式操作系统.,因此I-7188控制器可编程独立运行,与ROM-DOS相比,MiNiOS7更适于嵌入式应用。I-7188现地单元控制模块的控制程序,采用TC2.0编写,调用了I-7000相应的库函数,主要有模块初始化模块、定时采集模块、数据通信模块、逻辑输出模块(控制开关等的控制)等,这一部分编程比较简单,泓格提供了许多类似的例程,可以直接通用,极大地降低了开发时间。
控制计算机上安装有Windows2000,以及MicrosoftSQL6.5,便于建立起数据库,备移动笔记本电脑浏览器下载历史数据。上位机采用了组态王工控软件,并利用了泓格公司提供的I-7188的OPC服务器直接与I-7188EX采用TCP协议通信,进一步简化了编程工作。
5结束语
目前,油田在稳产的同时,如何节能降耗,并对钻井设备进行科学管理,提高胜利油田采油设备工作状态参数的实时综合测试和控制水平,保证油井高产量、高效率生产,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可能存在的隐患或发生的故障,并对盗油等行为进行及时的监测和制止,是目前石油采集单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系统解决了其利用控制系统对钻井设备合理控制,并进行科学管理,对解决油田目前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泓格公司提供的I-7188EX以及I-7000系列模块在极其恶劣的采油现场能稳定地运行,且故障率极低。说明其品质是可靠的,重要是其产品具有双重的Watchdog以及运行可靠的MiniOS7嵌入式操作系统,极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以及运行的稳定性,系统的投入运行,不仅提高了采油量,并且提高了采油厂对抽油设备的管理水平,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是高校长期办学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为广大师生所自觉遵守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作为高校实现办学目标的一种手段,高校的薪酬管理必须与校园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不同的校园文化造就了不同的高校薪酬管理模式,薪酬管理制度本身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而其同时也以强化价值取向的方式反作用于校园文化,为高校教职员工指明努力的方向,从而更好的实现高校办学目标。本文在介绍薪酬管理和校园文化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校园文化对高校薪酬战略和薪酬构成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与薪酬管理概述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与学校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观念的产物,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以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规范师生行为,凝聚师生力量,为高校办学目标服务。根据高校教职员工之间的和睦度和整体的团结程度我们把高校校园文化分为以下四种类别,即:高度和睦交往与低度团结一致的网络型校园文化;低度和睦交往与高度团结一致的利益型校园文化;低度和睦交往与低度团结一致的分裂型校园文化;高度和睦交往与高度团结一致的公社型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
薪酬管理对于高校办学战略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办学战略成败的一个难点,这是因为高校的薪酬管理系统要同时达到公平性、有效性和合法性的同意协调,要考虑学校的基本经济承受能力、政府法律法规外,其次还要考虑高校不同时期的战略定位,同时还要了解其它高校的薪酬策略薪酬水平等因素。薪酬战略是高校薪酬系统设计及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实现高校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保证。通过制订和实施适合学校的薪酬战略,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薪酬这一激励杠杆传递学校的战略意图,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高校的薪酬战略必须有针对性,与高校所处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高校的组织文化相匹配,并对其起到支持作用。因此高校的薪酬战略的制定的依据便是校园文化,把校园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做为薪酬战略的指导思想,使之相互能够产生有利的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薪酬战略对薪酬构成和薪酬方案的有效指导作用。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之一的薪酬管理,在实践中必然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对薪酬战略的影响,也表现在对薪酬战略的具体化――薪酬构成的影响。
二、不同校园文化下的高校薪酬战略
不同的校园文化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薪酬战略的制定,高校校园文化类型的差异必然使高校的薪酬战略随之作出相应的变化。
1、网络型校园文化的薪酬战略。由于网络型校园文化高度和睦一致和低度团结一致的特点,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高效灵活的完成既定的工作内容,容易影响高校员工的整体协作意识,工作效率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在薪酬战略的制定过程中要注意增加对高校共同任务目标完成的奖励和福利政策,从而增加高校员工的团结度,员工之问的协作意识以及心理上的共同认知,增强其对学校的归属感,使学校内部更具凝聚力,有利于高校长远发展。
2、利益型校园文化的薪酬战略。相对与网络型校园文化来讲利益型组织的校园文化具有高度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薪酬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对团队的高度协作能力进行更进一步的强化,由于利益型校园文化的缺陷在与不主动共享资源和相互交流不畅这两个方面,要注意把奖励偏重与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上,以达到高校教职员工之问和睦度的提升。尽管从激励效果来看,奖励团队比奖励个人的效果要弱,但为了促使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有必要建立团队奖励计划,把薪酬侧重放在沟通上而不是个人特色和能力方面。
3、分裂型校园文化的薪酬战略。分裂型校园文化大多应用于创意性或学术性部门,在这些组织结构中工作多需要个人单独来完成,对工作成员之间的协作要求很低。薪酬战略的制定应该加强对个人能力的奖励,才能更好的调动组织中各个成员积极的完成个人应该做完的工作。
4、公社型校园文化的薪酬战略。在公社型校园文化中,团队意识和成员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强化,建立起了共同的信仰和目标,也可以说是建立了较为良好的组织文化。由于学校整体的意识太过于强化,对于个人的奖励往往不够重视,因而在薪酬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上要强化对高校教职员工个人的奖励。对个人的奖励更能刺激团队中的活跃因素,让团队中的成员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只有在不断的竞争中才会有各种创新和新的发展。
三、不同校园文化下的高校薪酬构成
薪酬构成是薪酬战略的具体实施。校园文化决定了薪酬战略的制定方式,因而校园文化也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薪酬构成的各个方面。
1、网络型校园文化的薪酬构成。网络型校园文化强调的是稳定性、常规性、可靠性资源以及专业化,所以所需要的薪酬体系必须能够为吸引和保留教职员工长期提供薪酬保障,认可在不同工作和不同责任之问所存在的价值差距。网络型校园文化中薪酬的核心元素是基本薪酬,通过大量的范围很窄的等级将各种职能专业整合在一起。由于强调个人的专业化,在职能型组织的薪酬方案中通常会包括数量较多而且跨度不大的工资等级,教职员工需要通过自己的水平增长和技能改善来提升自我的薪酬水平。
2、利益型校园文化的薪酬构成。利益性校园文化主要强调内部公平性。在对薪酬进行内部比较的时候,比较对象往往是不同的部门之问而非教职员工本身。而对于用来进行比较的依据也限于不同的部门对于学校所发挥的影响大小。利益型校园文化通常会大面积的用奖金对绩效进行奖励。既可以设立用来对单个部门的绩效进行奖励的较少金额的月度奖金,也可以设立旨在将每个人与学校的总体绩效联系在一起的范围更广额度更大的年度奖金。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教育管理论文,义务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龙源期刊。本世纪初,我国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教育管理论文,首先解决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和免费之后,国家明确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管理论文,要努力实现让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都“上好学”的目标龙源期刊。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是这样认识的。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龙源期刊。无论是从教育系统内部,还是从教育系统外部教育管理论文,乃至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和保障义务教
育的均衡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把工作重心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管理论文,把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改造城镇薄弱学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教育管理论文,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龙源期刊。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艰巨性。必须看到,推进均衡发展的任务比起实现普及的任务来说教育管理论文,更艰巨、更复杂,用的时间会更长龙源期刊。当前教育管理论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不均衡的矛盾仍较突出,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管理论文,将伴随着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全过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管理论文,将伴随着解决区域经济社会不平衡问题、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的全过程。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措施
1、要求各地尽快制定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最低保障线”,凡是低于标准的学校都纳入限期改造计划教育管理论文,保证辖区内薄弱学校逐年减少,逐步使当地所有学校都达到基本要求龙源期刊。2、加强县级政府对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教育管理论文,通过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等项制度,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教育管理论文,强化对农村教师的培训。3、是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教育管理论文,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龙源期刊。4、落实各项政策,对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四、努力缩小、城乡老师之间的差距龙源期刊。
1、城乡老师之间的差距。教育部部长周济说:经过60年的努力教育管理论文,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支有1600万人的教师队伍龙源期刊。现在城乡之间教育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硬件差距也有教育管理论文,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差距就是教师队伍的质量。
2、这几年来教育管理论文,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龙源期刊。我们正在继续努力教育管理论文,一个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周济还说:在很多措施当中,最根本的一条教育管理论文, 已经实施了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龙源期刊。第一,要求义务教育的老师教育管理论文,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老师的工资收入要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当然,绩效工资制度不仅仅是收入的提高教育管理论文,同时也是一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我们进行绩效考核教育管理论文,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龙源期刊。这项措施是根本性的,当然还有一系列的措施。我们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吸引社会上优秀的人才当老师教育管理论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到基层长期从教教育管理论文,终身从教龙源期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去从教教育管理论文,同时我们还动员了大批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援,还有师范生到农村实习支教教育管理论文,这样我们就组织了大批优秀教师到农村从事教学工作。下一步要把它制度化,要让老师都能够到农村接受锻炼,同时为农村输送更多的高质量的老师。
3、大力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我们农村现在有几百万老师,我们要大力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培训力度,使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大大改进我们自身的质量,能够为农村的孩子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日趋发展和进步,我国行政单位体制改革也随之得到了深化,以政府采购、部门预算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等当做前提的财政管理机制,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1、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定义
我国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主要指事业单位根据国家的财务制度、政策、方针以及法规等,有计划的对资金进行运用、筹集以及分配,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并对财务进行监督和控制,从而确保事业任务和计划能够顺利的完成。
2、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2.1、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单位财务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甚至是形同虚设,人力资源配置以及会计制度也不健全,并缺失相关的监督制约制度,普遍存在随意调用资金的现象。
2.2、缺失有效的预算执行能力。财务管理过程中的资金预算主要是为了科学规范的对事业单位财务支出和财务收入进行统筹管理。这就致使财务预算制度一定具有约束性以及强制性,但就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形式而言,预算管理制度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力度,其普遍存在着预算超支以及支出混乱等现象,以此使行政事业单位具有的社会公信力被大大的降低。
2.3、没有健全的资产管理体制。第一,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规范的管理资产资源配置,还缺失合理的资产管理监督制度;第二,没有合理的资产预算管理配置,投入资金利用效率低,致使资金投入严重的超出预算;第三,资产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第四,没有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手段,还具有着严重的资产流失以及资产虚增等现象。
3、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3.1、提高财务管理意识。如果想使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则需要使人力资源具备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事业单位可以从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意识着手,这就需要事业单位不断的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导工作以及在岗培训工作,以此使其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事业单位可以选取完善奖励机制以及培训机制等方面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创设良好管理氛围,吸引更多优秀的管理人员加入其中,以此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汲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行政单位还需要从完善软件资源以及硬件建设等方面着手,为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职能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在工作中还需要足够的尊重员工,并积极的鼓励员工不断的对工作进行创新,积极的奖励具有贡献的员工,以此使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可以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并潜移默化的推进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更加的完善、科学和先进。
3.2、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行政事业单位如果想要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可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来对相关工作进行指导,但是在实际部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来对管理细则以及管理资源配置进行制定,主要囊括了执行方案、资金管理系统、设计方案以及经费支出监督等财务控制制度。实行以上制度需要涵盖行政单位的所有部分和所有工作环节,并制定相关的操作细则。制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时,需要严格的对国家法律规定进行遵循,并把此当做标准来对工作规章制度进行细化,以此使相关的资金定额以及项目工资被控制在标准之内。第二,还需要不断的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使财务风险可以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中,而财务监督机制需要把量化形式当做标准,杜绝出现形式化,从而让财务监督体制存在着更高的操作性。
3.3、加强资产管理。加强资产管理需要在对国家制定的资产管理法规以及法律进行遵循的基础上,对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对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流程进行制定,并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环节以及具体内容进行确定,从而为资产管理配置提高合理的资源支持。提高固定资产的盘查规划,并制定年度、周以及季度的审查细则以及资产管理预算。不断的对固定资产制度进行强化,在责任落实到人以及分级负责的基础上,对所有部门具有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进行明确。
3.4、构建合理有效的监察机制。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需要把国有资产的利用和分配当做重点,构建相关的国有资产监控制度,实现财、实一致。还需要构建健全的国有资产审批制度,设置专门的小组对重大资金进行监督管理,在资产得到批准的前提下,保证国有资产具有的完整性得以落实。强调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机构统一,则可以使专项设备具有的使用效率得到提升,从而使国有资产的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
4、结语
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具有着独特的历史因素,如果想要对其进行改善,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以此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使财务管理具有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罗晓文,李彦敏.财务制度与财务治理结构、财务管理体系及会计制度的关系――基于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编写财务制度的实践[J].财会通讯,2006(08).
[2]郭祥林,陈双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
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撰写、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中国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4年与非“211”本科生差距缩小(“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91.2%、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约为87.4%、高职高专院校约为85.2%),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率涨幅明显高于本科院校。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已经高于非“211”本科院校(87.4%)。表面上我们的高职就业形势喜人,但如果将目光投向更长远一点的地方,我们就会看到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5%,远远高于“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的离职率。“工作好找,干下去不易”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就业中的普遍现象。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片面强调毕业生短期就业指导行为,过于将精力集中在如何提高一次性就业率上。这虽然反映了市场经济对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就业教育转型的必然性, 也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有用性, 但在实践中往往会导致一种治标而不治本的作法, 即主要侧重于求职方法、择业程序等操作性内容的传授, 会使得就业教育无法触及学生深层的思想问题, 整个就业教育给人的总体印象也是单薄、片面、苍白、零散, 缺乏系统性、思想深度和持久的影响力。同时,尽管各高职院校对就业教育已有一定程度的重视, 但很多高职院校并未开展经常性的、系统的就业教育, 更未展现出校、系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进行就业教育的规模效应。不少高职院校只是将实施就业教育的任务下达给分管学生工作的基层领导或毕业班政治辅导员( 或班主任), 只对毕业生进行。因此, 无论是就施教主体还是接受主体而言, 这种就业教育都是不全面的, 也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实效化。
一、注重正确引导教育管理论文,传递就业观念
尽管我们不能将向学生传授择业求职技巧、指导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等内容排除在就业教育之外, 但我们更不能忘记就业教育的主旨杂志网。实际上, 传导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才是就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就业观,是由一个人的人生观、事业观与道德观所决定的,在就业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关于自身职业选择与长期职业规划的观念。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即应选择能兼顾自身兴趣与经济需求、符合自身能力水平与性格特点、有利于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的工作岗位。就业观的全面培育, 要求我们必须在就业教育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妥善处理好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个人兴趣与技能需求之间的矛盾、既得利益与长期发展之间的矛盾等等。同时, 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正视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挫折;如何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如何在就业后尽快的实现角色转换, 建立起正确的职业角色观念和行为模式,;如何在工作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克服职业倦怠;如何在自我管理中完善职业行为, 走向职业成功等等。
二、延长教育周期,将就业教育贯穿高职教育始终
由于传统的就业教育被片面的理解成就业指导,所以其教育周期也大为缩短。一般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不超过40个课时,大多集中在学生离校前的一个学期内完成。如此短的时间显然无法达成我们为就业教育定下的培养目标。
而相比之下,就业教育工作在国外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己有较长的历史,并且积淀了较深厚的工作基础和成功的经验,其中尤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高职就业教育课程建设成果突出,其课程实施早己常态化,比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己认识到,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只针对毕业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美国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延伸至大学全过程,贯穿于学生高职教育的始终。德法两国的作法更加成熟,不仅注重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且还将就业指导工作前移至高校招生的宣传和指导坏节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来进行专业的报选,并依据社会需求来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咨询。
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中小学缺少职业发展教育的前提下,若不能有效的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则必然产生高职学生由于教育周期过短而导致的职业目标模糊教育管理论文,降低其学习主动性的问题。这一方面加大了我国人才市场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高职院校应有意识的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学生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将就业观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与技能培养同等重要的教学任务来进行对待。杜绝阶段性、突击性的就业教育,积极探索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就业教育体系。不断加强就业教育的课程研究与改革,深入开展就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推动就业教育的规范化与实效化。
三、完善就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笔者认为,若要达到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学生高职教育始终的目的,则必须建立完善的就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的就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包括就?到逃课程体系框架与就业教育课程目标标准两个方面的建设?
对于就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的建设,目前职教界已达成初步共识。大家普遍认为应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的精神和学校的具体规定,结合就业市场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主线,以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为出发点构建就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一种较普遍的观点是构建三个阶段的就业教育层次,即认知、定位与执行三阶段。
1、 认知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自我认知与专业认知。由于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局限性,学生在高考前很少会去考虑自己的专业选择问题,很多考生都是在高考后填报志愿的几天内迅速而盲目的做出了专业选择杂志网。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在入学后正确的认识自我、认识所学专业、了解未来就业方向和就业环境,以便为其今后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甚至是重新选择专业提供决策支持。
2、 定位阶段
在学生已经对自身处境及学习任务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应适时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与自身成长的定位教育。这一阶段的课程主要是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方法和技能,引导大学生从长远的角度思考和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进而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教育管理论文,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在这一阶段,学生应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的规划,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评估与调整,教师在课堂内外对评估反馈给予指导和修正,并将典型方案、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综合各方意见和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确立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3、 执行阶段
经过认知与定位阶段的教育,学生应该普遍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奋斗目标,也确定了一系列的努力方案。那么大学三年级就是执行和实现这些目标的阶段。主要包括两大模块,一是成为社会人普遍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二是基于专业相关的职业或其他目标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本阶段学习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社会人和职业人所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务必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力求收到实际效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突出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如果城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并带来诸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乡差别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还可能更加凸现。逐步消除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进行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特别是我们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该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闯出一条新路子。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分析研究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才有可能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城乡统筹才有可能按照正确的轨道前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只注重分析研究城乡二元结构的表象,操作上也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工作措施和思路不得要领的现象,其结果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就需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并切实运用理性思维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学作为二战后新兴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经济学科,具体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如何从不发达状态演进到发达状态。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实际上是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三农的矛盾,是发展中的矛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正确认识和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对于结合国情、市情及县情、乡情,制定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措施,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发展经济学来看,改变或者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国际上主要有两种理论可资借鉴和研究。
一种是通过劳动力流动,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发展。这种理论认为,起初,在乡村传统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其边际生产力趋近于零。只要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劳动收益存在差距,乡村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自然会流向城市工业部门,形成劳动力的无限供给。雇用乡村农业部门过剩劳动力所形成的积累不断转为投资,生产日益扩大,从而吸引更多的农业过剩劳动力。随着农业部门的生产率逐步提高,收入不断增加,乡村过剩劳动力的逐步减少乃至消失,城乡二元结构才会转为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另一种是通过增加农业投入,确保城乡平衡发展。这种理论认为,乡村过剩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收入相等,二元结构也不会自然消失,相反,随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城市失业日益严重,并出现众多城市病。这种理论假设:城乡之间劳动力的转移是由城乡之间预期收入的差异引起的,只要城市的就业机会和预期收入大于留在乡村的预期收入,即使城市存在大量失业,乡村劳动力还是会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如果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乡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不仅使城市发展产生严重经济社会问题,也会使农业生产萎缩,粮食等农产品供应缺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为此,这种理论提出,政府要缩小城乡之间就业和收入差距,关键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公共设施和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事业,就地就近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等问题。以上两种理论,在我们现实工作中都有所体现和反映,并经实践放大,显示出各有其利弊。前一种理论在部分党政领导层面有较大市场,并付诸实践的比较多,因为发展城市经济见效快,在领导频繁调整的情况下,容易在短期内出政绩,其弊端在于不能从根本上建立解决三农问题、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长效机制。后一种理论在理论界和党政领导的施政报告中有较多的体现,由于其投入大、工作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理论往往落后于实践,说的多落实的少,有的甚至根本不重视研究三农问题,其投入也是毛多肉少。
对上述两种理论,我们不能盲从,要结合我们的特殊国情、市情、区情、县情,借鉴、吸取发展经济学中的合理因素,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因为城市与农村有着天然的联系,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从建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长效机制、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笔者倾向于用后一种理论指导统筹城乡实践,同时兼顾前一种理论,实现城乡结合、城乡互动,不断增强农村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目前的改革发展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这就是盲目发展大城市,企图通过城市扩张和发展,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定居,也就是通过所谓农民变市民的途径,一劳永逸地解决三农问题。实际上,这是一种带有理想色彩的思维方式,容易被一些干部急功近利化。况且,城市的就业压力本身就比较大,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将使就业问题的矛盾更加激化,使城市交通、医疗、教育等问题更加突出。同时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城市与农村、农业、农民职能的错位,导致资源的浪费,大量的城市居民因农民工的涌入,就业更加艰难,而农村大量的土地撂荒或者不能精耕细作,农产品产量下降、质量下滑,市场物价也会因粮油、生猪、蔬菜等农产品供给不足而大幅上涨,城乡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在适度发展城市的同时,更加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的造血功能。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时,要胸怀大局,统筹考虑城乡规划,统筹推进城乡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质的公共服务和同等的民主政治权利,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能力,在发展中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有关发展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创新发展经济管理论文
一、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弱化。一些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管理比较弱化。企业领导对于员工的管理主要依据个人经验,有的领导对员工缺乏人性化关怀,这种随意性的管理让员工无所适从,不适应企业长期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要求,对员工缺乏岗位职业培训。有的企业对员工没有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对员工的奖励还依靠领导对其评价,这样就造成了员工与业绩的偏离,员工薪酬与福利偏低,就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使得企业失去了经营活力。因此,企业经济管理中对人力资源观念滞后,缺乏合理开发人力资源,这样在动态发展的市场环境中,人力资源管理就变得迟缓。
2.企业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还比较低。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必须跟上时展的变化。然而,有的企业在经济管理模式上还是生产工艺或服务上,都没有结合互联网的特征进行改善。这样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低,就脱离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互联网能够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也能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企业忽视了对信息技术的提升,就难以实现信息化的办公。还有的企业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与公关,这样就失去了低投入和高产出的效果。还有的企业没有重视网络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与招聘,就难以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不能提高工作效率,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还比较低,这样就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3.企业还没构建知识经济的经济管理模式。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要进行调整,构建健全的知识特征的管理体系,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社会这样的变化趋势,仍然坚持原有的管理模式,这样就不行满足复杂经济环境的管理新要求。对于缺乏知识特征的企业组织来说,就不能进行动态与开放式的经济活动,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不能依据规模效益来获得竞争优势,而是要考虑到消费需求的变化,要以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这样就要使企业重视生产工艺流程,精准把握终端市场的消费者的消费动向。但是,缺乏对知识经济环境的分析的企业,其生产决策与终端市场的消费者消费诉求相分离的格局。此外,知识经济也要求企业员工具有较强的创新力,要求企业技术与员工知识不断更新,但是,一些企业做不到这样的主动变革,就被市场所淘汰。
二、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的措施
1.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企业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因此,企业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采取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构建良好的劳资关系。企业要为员工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培训,构建学习型的组织,企业要保障员工的各项福利和权益。企业要发挥激励机制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还应建立奖惩制度,这样才能在企业内部创造公平公正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更好地发挥员工的潜在能力,也促使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应该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这样无形的文化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实现以人为本和柔性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2.增强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经济管理能力。在信息时代,企业应加强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增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与管理能力,为企业的发展中创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的网络信息管理。企业应培养和引进具有较强信息技术的人才,提升企业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管理组织执行力,优化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网络信息化还能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业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