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5 23:16: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参加测试情况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南非政府一直把教育发展作为社会前进的动力和基础。21世纪以来,为加快教育发展的进度,保证儿童正常就学、升学,提高教育质量,南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实施“2005课程改革”,引进“以结果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基础教育发展的稳步提升。尽管南非基础教育的发展距离“优质均衡”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1],但是南非政府加快了教育改革转型,反思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新的质量提升措施框架。
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增加学校各年级的学生人数,提高学生成绩,2015年4月,南非基础教育部(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了《2019行动计划:面向2030学校教育》(Action Plan to 2019: Towards the Realisation of Schooling 2030,下文简称“2019行动计划”)[2],该计划是《2014行动计划:面向2025学校教育》(Action Plan to 2014: Towards the Realisation of Schooling 2025,下文简称“2014行动计划”)的发展和延伸。[3]
实际上,2011年,南非基础教育部已经制定并了“2014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了南非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举措及内容。但随着南非课改的深化和推进,“2014行动计划”中强调的内容和重点也发生了变化。2012年,南非总统了“国家发展计划”(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要求延长“2014行动计划”的时间,即从2025年延伸至2030年,而2019年则被设定为中期节点。
一、背景介B
南非“2019行动计划”制定得较为全面、系统,规划了处于不同阶段的中小学生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和掌握的基本技能,并规定了R年级(Reception Year)至12年级学生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在南非教育体系中,儿童在读小学前要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即R年级,此后的1至9年级为基础教育。从R年级到9年级共划分为三段,R至3年级为低段,4至6年级为中段,7至9年级为高段。9年级毕业后,学生可以获得普通教育与培训证书[4]。通常情况下,9年级学生在学业完成后,一部分学生将接受10至12年级的教育,其目的是为进入大学做准备,而另一部分学生选择入读继续教育或成人教育学校。
“2019行动计划” 涉及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父母、教师、校长、区域官员、省和国家级议会成员、民间组织等。此外,该计划不仅面向南非本国公民,还面向非本国公民(如国外投资者等)。
“2019行动计划”涉及27个目标,分为2个部分。前13项目标是结果性目标,涉及绩效和成果;后14项目标则强调如何实现改进。前13项目标将对南非的基础教育发展起指导性作用,决定着南非教育的未来发展走势,因此也成为本研究的核心内容。
二、结果性目标的基本情况
“2019行动计划”的各个目标联系紧密,其设置循序渐进。13项结果性目标的内容涵盖了中小学教育的5个级段,包括R年级、1-3年级、4-6年级、7-9年级、10-12年级,主要强调了学生的入学率和升学率,语言和算术能力的标准,以及继续教育(9年级以后)的开展问题。其目标是提升南非的教育质量,加快教育转型,为国家发展储备合格优质的人力资源,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见表1)。
(一)学前教育阶段:提高早期儿童发展质量评价标准
根据南非家庭普查(General Household Survey),南非学前教育的注册率正在提高,4岁儿童的学前教育注册率从2009年的59%上升到2013年的75%[5]。2014年普通居民调查数据显示,96%的一年级学生入校时接受过学前教育,而2009年这一数据低于85%。
南非的绩效监测与评价部门(The Department of Performanc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完成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关注学前教育的综合性影响。在许多学校中,儿童接受R年级的教育对他们进入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十分有益,但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做到,同一所学校也不能保证R年级的所有儿童都能够达到其标准。
事实上,南非的早期儿童发展质量评价标准改进措施已经启动,并逐步实施。为了达到南非基础教育部的要求,促进学前教育阶段教师的职业化发展,大学已经开始为其颁发文凭。此外,南非与联合国儿基会合作,借鉴国际经验,了2013年国家课程框架[6]。该框架涵盖了儿童从出生到4岁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形成了监测4岁以下儿童发展质量评价标准的体系,并设计干预措施。
(二)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学生入学率,以及掌握语言和算术的能力
1.入学率
南非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留级率比其他非洲国家低,但减少留级的呼声比其他国家高。2000年,南非42%的学生在6年级之前有过留级情况,而非洲南部和东部国家的这一比例为48%;2007年,南非这一数据为29%,而其他国家是40%。[7]
南非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在7至15岁入学,但仍有1%的学生未能入学。数据显示,南非7至15岁的学生在校率高,但15%的学生不能完成9年级的学业。实际上,排除留级或复读等情况,15岁的学生应该已经完成相应学业。问题是许多学生还没有升入9年级,就已经留级、辍学了。
2.母语与第二语言考试
自2012年以来,年度国家评估项目(Annual National Assessments,ANA)用英语和荷兰语(母语和第二语言)测试课程成绩。事实上,在12年级末的考试中,英语与荷兰语是南非非语言考试科目的指定用语。但是,学生用母语参加考试与用第二语言参加考试,成绩有所差异。例如,6年级约22%的学生参加英语为母语的测试,66%的学生参加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测试;10%的学生参加荷兰语为母语的测试,1%参加荷兰语为第二语言的测试。事实上,不管是英语还是荷兰语,用母语参加考试的学生比用第二语言参加考试的学生的通过率高。[8]
3.提高语言和算术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加快南非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2012年,隶属于南非国家教育部的国家教育评估和发展委员会(National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Unit)了年度报告[9]。该报告规定,改变基础教育阶段学生(R年级到3年级)语文和算数能力低水平的状况,干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同时,规定了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如通过工具评测低年级学生的学业成就等。
数据显示,学生在3年级前,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的成绩相差不大,但3年级之后,学生的数学成绩往往低于语文成绩。据统计,南非2014年的国家统一考试中,6年级学生中有46%通过了语文测试,而通过数学测试的仅有32%。
2012年,年度国家评估项目开始评测9年级学生的各科目成绩,目的是为10-12年级的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服务,如是否加强数学素养培养等。尽管年度国家评估项目不会为9年级的学生颁发证书,但仍然可以为他们是否进入继续教育学院提供参考。
(三)继续教育阶段:提高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以及学生数学、物理学科考试的通过率
1.提高大学准入标准
12年级通过学士等级考试的学生可以免考进入大学,通过学士水平考试后,学生需要选择至少4门非语言课程,而这4门课程应该与学术课程相关。实际上,有些大学的院系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强调进入大学后的培养工作。2014年南非基础教育部报告,表示将提高大学准入标准。
2.推动继续教育发展
完成12年级课程后,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国家高级资格证书(National Senior Certificate)或等效资质是促进南非经济增长、减少收入不平等现象的重要前提。监控12年级或同等教育水平的完成情况绝非易事,因为近10年的招生和复读率上下浮动,且上升缓慢。2000-2014年,获得国家高级资格证书的人数每年增长3%。尽管这一数据表明了南非教育水平的提高,但也只实现了官方预期目标的一半。
3.提高数学及物理学科通过率
近年来,南非的基础教育不断强化数学和物理学科,学生的成绩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如在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测试中,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显著提高。2013年,南非基础教育部l布了12年级考试报告,该报告记录了学生数学成绩的进步幅度,80%以上的学生达到了目标要求,物理学科亦如此。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南非政府积极组织学校与非政府组织(NGOs)加强合作,提高课程质量。2012年,国家出台措施,要求向10-12年级的学生发放新的Siyavula数学练习册(数学和物理学科),这些资源也可在网上下载电子版。
2014年,南非部长级工作小组成立,调查了数学、科学和技术(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计划的实施情况,向社会公开诊断性报告结果。诊断性报告由南非基础教育部根据12年级学生的考试情况撰写。[10]
(四)引进国际测评考试
为了提升南非的教育质量,有效监测学生的成绩,南非加入了多个教育质量检测联合会,包括非洲南部和东部教育质量检测联合会(Southern and Eastern Africa Consortium for Monitoring Educational Quality,SACMEQ)、国际阅读素养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PIRLS)、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等。
SACMEQ测试项目的优势在于,不仅测试学生,还测试教师,这为教育规划者观察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有效依据。2012年,南非国家教育评价和开发委员会在报告中提到,“教师不会教他们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也就是说,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和文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就。2007年,南非三个省(Eastern Cape, Mpumalanga and Limpopo)的教师参加了SACMEQ测试。
1“.标准参照”的测试性质。教育测试一般分为标准参照考试和常模参照考试。标准参照考试是以能力标准水平对测试结果(分数或等级等)进行解释,侧重于能力标准与测试结果对应性,如英语四六级考试既是典型的标准参照测试,无论何时何地420分及以上才能定位合格等级。福建省普高会考具有明显的“标准参照”的测试性质:一是《方案》规定测试标准依据新课程改革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二是试卷命制依据每年颁布的以能力为取向各学科考试大纲,2014年普高会考语文学科考试大纲,就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六项能力对应为A、B、C、D、E、F六个能力层级,且考试大纲内容的各部分分别规定了学生要达到的能力等级要求,并制定了相对明确的各等级要求对应的学习结果,如:现代文阅读部分分析综合为C级,其学习结果表述为“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便于试卷命制人员根据标准命制试题。
2“.科学合理”的等级认定。福建省普高会考较为科学合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据测试分数(段)判别普高会考各科目的等级,如,85分以上对应A等级、70-80分对应B等级,相对比与安徽省等省按照按照学生普高学测结果在参测学生中的排名比例划分学生普高学测的等级,更加能够体现标准参照测试的性质。二是学生多次参加普高会考,其会考等级按照最高分数对应认定相应的等级,对比河南省学生参加普高学测科目会考等级最高认定为“合格”,就显得更为科学。三是将英语、计算机等等级考试或竞赛获奖纳入普高会考等级认定,如:《方案》规定“普通高中学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并取得一定级别证书,可以认定其通过对应相关学科的学业基础会考,成绩记载为A等级。在高中学习期间,凡参加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含与其他部门联合)组织或同意组织的学科竞赛获三等奖以上的学生,获奖学科可以免于参加全省学业基础会考,成绩记载为A等级。”
3“.多次可选”的考试安排。与广东、安徽、河南等省每年举行1次普高学测不同,福建省普高会考分别在每年的1月初和6月中旬举办两次,学生在修习完成某科目所有必修模块,并进行该科目学分认定的基础上,可自主选择参加普高会考的时间。学生可有多次机会参加普高会考,无论对学校、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不会显得压力过大。同时,学生每次可自主选择参加普高会考的科目,也不会面临每次参加普高会考过多科目的压力,显得合理,较为人性化。
二、普高会考的实施建议
1.研制普高会考的学业标准。从构成要素上来说,课程标准一般分为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内容标准一般规定了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表现标准详细说明“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所处的掌握水平”,相对内容标准更加具体和可测量。“内容标准起着统领作用,它规定了学习的范围,而表现标准描述了课程内容标准的深度(如难度和复杂度),当内容标准规定的领域是清晰的,而且表现对内容标准的描述也是具体时,评分规则也就明确了评价的内容和难度。”[1]我国普高各科目课程标准也同样包括了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两部分内容,但总体来说,对“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的内容标准表述较为清晰明确的,而对“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所处的掌握水平”的表现标准缺乏清晰可测的界定。国家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明确性,表现标准的阐释性,既规定了各省实施课程的刚性,又为各省实施课程预留了空间。当前,福建省乃至全国其它各省,实施普高学测缺乏明确、可测量的参照标准,其每年的实施只能依靠命题专家的经验,难以体现普高学测的标准参照性,也难以为预测监控和改进教学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只有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细化内容标准,准确描述表现标准,制定符合本省普高学业标准,才能真正有效实施普高学测。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在学习《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基础上,结合二十多年来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经历,分析了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研究提出了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联系实际并结合学科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将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笔者在对唐山市部分企事业单位调研(调研报告另文)、结合会计教学分析发现,在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下列情况:
(一)一般企事业单位不支持会计专业学生的工学结合
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实习,由于业务不熟不能给其增效,还难免给其会计等部门增加工作量,且企事业单位不愿让学生知悉其商业秘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不愿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至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费用不能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抑制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所以,该实习很难使学生了解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仅重复性地处理简单的经济业务,达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模拟实习的会计业务重复操作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思维策略),目前大部分学校推行模拟实习。但一般未能涵盖会计课程以外的更多课程,且重复处理的会计业务操作多,有的虽增加了一些诸如投资、减值准备等业务操作也是少之又少欠缺系统性,该模拟实习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面对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实际情况,面对高职高专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笔者提出了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将会计专业部分或绝大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以穿插整个会计专业课程的主体任务为驱动,以将任务划分为若干应用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进而完成任务项目的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先从部分课程整合提出主体任务,再划分为若干应用项目试点开始,在不断总结、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到绝大部分课程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的主体任务
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知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经济应用文写作》、《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经济数学》等,对上列课程进行整合后,可以提出如下主体任务:
1.整合《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课程,提出如下任务:根据企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利用手工和电算化会计软件,进行成本计算、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
2.整合《经济应用文写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提出如下任务:运用手工或计算机相关软件对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
3.整合《计算机网络基础》、《管理会计》、《经济数学》课程,提出如下任务:运用手工或计算机相关软件预测经济活动。
任务驱动使学习目标得到明确,在学习的各阶段围绕一个既定目标,有重点地学习相关知识和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二)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主体任务下的项目导向
主体任务下的各个项目导向内容应该能自成一体,构建全方位的融入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结构,明确项目涉及的学科内容,完成项目时间、方式、考核方法等,以便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施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地把握,教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帮助。
将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提出任务驱动的主体任务,在主体任务下将课程整合为六个项目,整合课程的目的在于,节约基础课程课时,增加专业课程动手操作课时,实现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按学期完成六个项目导向的学业后,分五个级次考评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五次考评方案如下:
1.完成第一至第二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一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70分。
2.完成第一至第三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二级,第三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80分。
3.完成第一至第四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三级,第四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90分。
4.完成第一至第五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四级,第五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95分。
5.完成第一至第六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五级,第六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100分。
毕业论文成绩按会计职业能力成绩
×60%+毕业论文分数×40%计算。
三、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第一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面对企业日常简单的经济业务、事项,审核或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开设并登记会计账簿,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装订后的记账凭证(附相关原始凭证)、会计账簿、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4.完成时间
第一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基础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操作技能分数×80%
(二)第二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上》。
2.导向内容
⑴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⑵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在第一项目3.⑵资料基础上,处理出纳岗位业务核算,存货、日常销售、应收预付业务核算及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岗位的业务核算,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较简单的业务核算;电算会计核算上机操作。
⑶考取会计证和会计电算化证。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会计账簿、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电算会计核算提交机打装订后的记账凭证(附相关原始凭证)、提交会计账簿、报表信息存储盘。
(3)跟班听课学习或自学会计证、会计电算化证考试课程。
4.完成时间
第二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会计电算化》期末成绩=上机操作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30%+会计电算化证×30%
《财务会计上》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
+操作技能分数×80%
第一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证、电算化证×30%+操作技能分数×50%)×80%
(三)第三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经济应用文写作》、《财务会计下》和《成本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在第二项目3.⑵资料基础上,处理流动和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与政府补贴、利润及其分配业务核算、编写财务会计报告;销业务核算和产品生产成本计算。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会计账簿、利润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及有关附表;提交产品成本核算的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产成品入库单等;提交纸质和电子版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
4.完成时间
第三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经济应用文写作》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20%+会计报表附注×40%+财务情况说明书×40%
《财务会计下》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
+操作技能分数×80%
《成本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操作技能分数×80%
第二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会计操作技能分数×50%+成本会计操作技能分数×30%)×85%
(四)第四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会计报表分析》和《经济数学》。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经济数学理论,分析会计报表、编写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
4.完成时间
第四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经济数学》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
+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会计报表分析》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80%
第三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注1]
×80%)×90%
[注1]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五)第五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财务管理》。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完成财务管理实务操作。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等。
4.完成时间
第五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财务管理》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80%
第四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注2]×80%)×95%
[注2]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六)第六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计算机网络基础》和《管理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完成管理会计实务操作。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或自学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报告。
4.完成时间
第六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计算机网络基础》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30%+平时上机操作成绩×70%
《管理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80%
第五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报告 [注3]×80%)×100%
[注3] 管理会计实训报告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管理会计实训报告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结束语:世界是综合的,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也找不到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一直以来,教师多侧重于对所教课程的探究和分析,忽略了课程之间的联系;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旨在改变传统的教与学,使学生成为“我要学”的学习主体。
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对会计专业全部课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等问题将另文研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改革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一线教师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完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奉献绵薄之力。
【参考资料】
[1] 邓泽民,侯金柱,著.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一、报名工作
(一)报名确认时间
2019年7月2日至7月10日,逾期不再办理报名确认手续。
(二)现场确认地点
在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学籍所在学校设立的报名确认点进行现场确认。
(三)报考要求
1、所有参加2020年普通高考的考生均须参加我省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英语科目听力考试;
2、报考外语类院校、专业及其它需要加试英语口试专业的普通高考考生和“三校生”须参加我省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英语科目口语测试。
(四)考试内容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英语科目听力考试和口语测试采用全国英语等级二级考试试题。考生在参加6月份普通高考英语科目笔试时不再进行听力部分的考试。
二、考试方式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英语科目听力考试放音方式采用录音机或校园广播方式;
2、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英语科目口语测试采用计算机辅助考试的方式。
三、成绩计算
高考英语听力考试成绩占高考英语成绩的20%,即30分。对参加两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英语科目听力考试的考生,我省将取其成绩好的一次作为高考英语听力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高考英语口语测试成绩按5、4、3、2、1、0计分,3分以上(含3分)为合格。对参加两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英语科目口语测试的考生,我省将取其成绩好的一次作为高考英语口语测试成绩,记入考生电子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听力考试成绩和口语测试成绩在考生参加高考当年有效(报考英语类预科升学考的考生,其口语测试成绩可采用考生参加普通高考当年的英语口语测试成绩)。往届生参加普通高考时英语听力考试和口语测试成绩不得重复使用,必须重新参加我省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英语科目听力考试和口语测试。
四、考生报名须知
(一)报名工作网站
通过“云南省招考频道”(WWW.YNZS.CN,以下简称“招考频道”)的“进入工作网”链接(如下图),即可打开“云南省招生考试工作网”(以下简称“工作网”)登录页面。
1.png
考生须先通过“考生用户免费注册”注册一个用户,考生在免费注册录入姓名时要注意:
1、姓名必须以身份证为准。
2、姓名之间不允许有空格;
3、姓名中的确有不能输入的生僻汉字,用该字大写全拼代替,并及时报告确认点(学校),再逐级上报。
(二)确认点的选择
1、本地户口本地就读的应届考生,选择毕业学校作为确认点。
2、本地户口外地就读的应、往届考生,选择户口所在地县(市、区)招办直属点为确认点。
3、本地户口本地就读的往届考生,选择县(市、区)指定的确认点为确认点。
更具体的规定,考生应按照当地州(市)、县(市、区)招办的规定执行。
(三)信息项数据说明
考生在网上报名时,要如实准确填写信息,因考生疏忽或弄虚作假造成的损失及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考生要特别注意以下信息项准确可靠:
1、类别和科类:我省普高英语听力考试和口语测试报名,类别统一为“普高英语听力考试和口语测试”,其中科类分为“普高”、“三校”两种类型。
2、班级:考生根据所选“确认点”来选择班级。
3、姓名:必须以身份证为准。
4、身份证号:身份证号是考生电子注册的重要数据项,并将作为关键信息打印在考生准考证上。身份证号错填,将直接影响到考生考试、录取等环节。
5、政治面貌:考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如实选择政治面貌。
6、查询密码:设置6位纯数字密码,只有设置了正确的查询密码,考生才能在云南省招考频道进行成绩查询。
7、考生类别(城镇应届、城镇往届、农村应届、农村往届、农转城应、农转城往):考生必须按照户口册内容并依据高中阶段学历毕业年份如实填写,不得弄虚作假。
8、毕业类别:考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如实选择毕业类别。
9、检索毕业学校:考生需要选择毕业学校,考生可以通过“检索毕业学校”栏中的“州市”与“县区”下拉框来快速找到毕业学校。
10、户口所在地:考生根据需真实填写户口所在地信息。
11、是否参加听力考试:“普高”考生可以在“是否参加听力考试”栏选择“参加”或“不参加”听力考试,“三校”考生不能参加听力考试。
12、是否参加口语测试:要从本人的报考志愿意向考虑,相关要求如下:
报考外语院校、专业及报考科技外语或需要加试外语口试专业的普高考生、“三校生”,均须参加由省招考院统一组织的外语口试。
考生根据情况在“是否参加口语测试”栏选择“参加”或“不参加”。
13、在网报过程中,考生要经常进行保存,以防存盘失败,重新录入。
(四)确认
考生自行完成报名信息(“考生基本信息”)的录入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所属确认点进行确认。
1、考生须认真、反复校对确认点打印的《云南省普高英语听力考试和口语测试考生报名信息表》的内容,核对无误后,签字认可报名信息,考生在《南省普高英语听力考试和口语测试考生报名信息表》上签字即视为签定了承诺书。
2、考生到现场确认时须携带二代身份证,普高英语听力考试和口语测试报名将采集考生身份证信息。
(五)报名信息修改
1、确认前:考生可自行修改。
2、确认后:考生无权自行修改。如果信息有误,由考生本人携带有效证件和涉及的相关证明材料到确认点申请修改。
(六)其它注意事项
1、考生用户名、登录密码是考生登录网报系统的凭据,由考生本人妥善保管。因密码泄漏造成信息被篡改,考生本人负全部责任。如遗忘密码,考生须立即到确认点办理密码重置,获取新密码,并尽快登录工作网修改密码。
2、“考生基本信息”、“查询密码”由考生本人录入,并承担因数据错漏而造成的一切后果。
R-Biopharm德国拜发公司是世界上主要的临床诊断试剂及食品。饲料分析研发商之一。R-Biopharm德国拜发公司倡导通过实践以获得精确的结果来提高产品的市场地位,而Fera英国食品和环境研究院所建立的实验室能力验证体系是目前食品分析领域全球第一的国际评价体系。双方已建立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并且取得了Fera英国食品和环境研究院旗下各个能力验证计划的全球权。
R-Biopharm德国拜发公司中国子公司.自进入中国后,多年来与Fera英国食品和环境研究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德国拜发中国子公司曾多次邀请FAPAS专项负责人来中国与参加能力验证计划的官方检测机构.第三方实验室以及企业质控部门进行能力验证方面的交流与探讨。Fera可根据德国拜发中国子公司的客户要求,单独开设多个检测机构的专项水平测试或是集团公司封闭式检测水平评估.并颁发同等水平的国际检测报告/证书。
能力验证计划分类:
实验室能力验证.是指利用实验室间指定检测数据的比对,确定实验室从事特定测试活动的技术能力。Fera的能力验证计划的重要部分是以英国为基础,但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它在整个欧盟、欧洲大部分和除了南极洲外的五大洲等全球范围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目前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40000名客户和1000个合作伙伴,Fera的能力验证计划已被全球分析实验室广泛采纳。
Fera能力验证计划旗下包括以下产品:
1 FAPAS
食品化学的水平能力验证
FAPAS是在食品化学领域被国际认可的能力测试计划.该计划在超过90个国家中拥有2000多名参与者。它包含真实食品样品的化学分析.涵盖了广泛的目标分析物.其中包括:营养成分.添加剂、天然污染物、环境污染物、农药和兽药残留、过敏原、饲料以及化学迁移。
2 FEPAS
食品微生物的水平能力验证
FEPAS是1997年推出的水平能力测试.用于评估实验室在食品领域中微生物学检测的能力.该测试在65个国家拥有超过500名参试者。它涉及食品样品的微生物有机体检测,样品包括牛肉、鸡肉、鱼、牛奶和奶粉、面粉。沙拉.可可粉和大米。目标生物包括病原体、指示微生物和腐败菌,背景生物是模拟真实情况存在的。
3 GeMMA
转基因食品分析的能力验证
GeMMA涵盖了食品样品中转基因材料的检测.其中包括大豆和玉米。为了保证人类消费食品和动物饲料的质量,2003年.欧盟通过立法控制食品和饲料中转基因物(GMOs)的使用。LEAP计划评估实验室进行水和环境检测的能力。该计划满足相关参数及要求。
4 LLAP
水和环境分析的能力验证
LEAP计划下可提供5个项目:饮用水化学.饮用水微生物学、饮用水寄生虫学、污水、废水和污染土壤以及紧急事件的检测评价。
5 PhytoPAS
植物健康诊断的能力验证
PhytoPAS涵盖了细菌.病毒和真菌植物病原体的检测,包括:青枯茵(Ralstonla sola-nacearum).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马铃薯环腐菌(clavibactermichiganensis subsp.sepedonicus)和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acutatum)。
参加能力验证的程序:
1 根据《FAPAS/FEPAS/GeMMA年度计划安排》、《FAPAS/FEPAS/GeMMA标准测试价格表》年度计划.向R-Biopharm德国拜发公司提出实验室的参试项目申请.以便确定参加各项目的具体时间。
2 申请被受理后.测试材料被按期送达参试实验室。
3 参试实验室在规定期限内将测试结果报告给能力测试小组(PTG)。
4 PTG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做出该轮测试的评价报告。
5 严格保密的评价报告分发给参试实验室。
Fera旗下的能力验证计划具有有效的合理性及严格的保密性,在为实验室提供可靠的检验技术水平评估的同时又能很好的保护参试实验室的权益。参试的实验室既可以获得与其他参与实验室比对的机会,也能从检测报告中查到所有参与能力验证计划实验室所使用方法的详细信息。通过能力验证计划可以发现实验室检测中的问题或潜在问题,(如测试方法.仪器设备、标准物质和试剂以及测试人员的操作等情况)进行实验室现行检测方法的验证以及完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客观考核专业实验室能力状况和管理状况。获得国际通行的实验室检测报告/证书的有效评价后.在国际实验室技术交流及官方考察中,可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自身的测试技术能力和水平符合国际标准。
FAPAS质控样品
0 引言
煤田地质勘探过程中的煤质分析是数据处理、结果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煤质检测数据是煤矿煤层储量估算以及价值评估的重要依据。随着煤田地质勘探的不断深入、煤炭资源的紧张,煤质分析质量数据的监督工作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
为了保证煤质化验数据的准确性,根据国家级实验室管理有关规定、实验室运行质量控制和质量体系运行的有关要求,采用实验室内检和实验室间比对是检测实验数据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对的过程和评价可以验证并确定实验室的检测能力,也是实验室质量外部控制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力验证的通过,标志着实验室已具备按相应认可准则开展检测和校准服务的技术能力,并可以在认可的范围内使用。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测试研究中心从事煤质化验工作历史悠久,多次参加由中国煤田地质测试协作区、国家级实验室协会组织的煤质分析能力实验测定、比对的能力验证实施活动。
1 能力验证的基本过程和技术方法
以中国煤田地质测试协作区的实验室比对为例,按照其年度工作计划,公布实验室参加比对的测试项目、时间要求、实验依据及相关的要求,并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基本过程是:测试样品的制备、测试样品的分发、各参加比对单位进行测试并上报数据、汇总统计分析各实验室测试结果、制定测试标准值、撰写结果报告,并通过技术交流方式与实验室进行沟通。
能力验证一般采用稳健技术处理[1],以稳健统计中的中位数作为指定值,标准化四分位距(标准IQR)为变动性度量值(目标标准偏差),Z比分数即实验室测试值和中位值的差值与目标标准偏差的比值(Z值)。
下表1列举了黑龙江省煤田地质测试研究中心参加2012年比对实验部分相关能力验证测试结果。
表1 2012年比对实验部分相关能力验证测试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测试研究中心的比对结果在良好,达到了参加比对实验室的平均百分率以上。如果出现超差的数值,应对出现问题结果或不满意结果的测试项目,可自行开展纠正措施。一般纠错处理流程如下:
组织召开技术分析首次会,确定纠错实施计划和纠错方案。对所有相关的测试实验仪器硬件、软件进行全面检查,对仪器维护记录和期间核查记录进行检查。对所使用标准物质进行溯源性检查,核对标准值。对实验过程进行核查,检查全过程是否符合作业指导书要求及有无异常情况出现。(必要时,重新校验试验仪器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编制检查分析报告,组织召开技术分析末次会,确定及实施整改措施,实现闭环。
2 能力验证过程的技术分析
根据测试研究中心实验室测试工作自身特点,在参加行业能力验证的基础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参加CNAS、计量、质量体系等方面项目的能力验证。在测试中,要掌握煤的工业分析测试的控制要点。对于利用全自动工业分析仪测试,应使用在有效期内的标准物质,同时要进行标准值不确定度的检验,测试研究中心在完成能力验证测试样品工作前,用标准物质的工业分析标定结果,并检查标准物质测试证书在有效期内。
2.1 仪器设备检定在标准有效期内
在完成编码样品测试之前,最好重新校对全自动工业分析仪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测试样品的空干基水分和测试项目最好在一个工作日完成,避免水分测试不准确给样品的换算工作带来偏差,对灰皿和坩埚应做恒重。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要求准确,严格按照相关实验标准和仪器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使用快灰法时,炉温升至850℃推进煤样的速度不能过快,以防煤样爆燃引起飞溅损失。[2]升温速度不能过快,以防生成的硫氧化物不能及时排出,被碱性氧化物固留在灰中。
在对挥发分测定时,应注意关闭马弗炉烟囱,在试验过程中必须保证在3min内回升到890℃以上。[2]坩埚盖要严密,不允许使用带槽的坩埚盖,防止空气进入氧化煤样导致结果偏高;坩埚应放置在炉内的恒温区,避免炉温低导致结果偏低。
2.2 煤的发热量测试的关键
发热量测定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以下因素最关键:量热仪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试验必须完成,热容量在一些试验条件有变化的情况下必须重新标定;内筒水量保证每次相差不超过0.5g,避免氧弹内充氧压力不足导致燃烧不完全;样品燃烧过程中发生喷溅情况时应重做,实验室最好有温度连续测定仪对室温进行监控
氧弹放入内筒时应首先做气密性检查,试验结束后对氧弹内部也应进行检查,观察试样是否完全燃烧;测量出未烧完的点火丝长度,以便后步计算。
2.3 煤中全硫测试的关键
实验中时对测硫仪要求很高,要检查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按标准要求配置电解液,检查净化系统是否有效,检查系统气密性除完成好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试验以外,采用库仑法和红外法测定硫时,所使用的煤标准物质的硫含量与被测样品的硫含量相差较大时,会对测定结果造成偏差,因此先将测试样品进行检测,再选用标准值与测试样品测试值相接近的标准物质进行仪器标定。
2.4 煤中氢含量测试的关键
在氢值测定工作中,避免结果偏差时应注意的事项有:检查净化系统的干燥剂是否有效,连接管是否漏气;煤中水分应测定准确并减去水中氢含量(即空白值);电解池中电解反应是否完全也会造成对测试结果有偏差。
3 结语
对于煤田地质勘探煤质化验室,为保证相关煤质检测项目的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其中采用不同实验室间比对是重要的手段之一,而能力验证就是一种实验室间的比对活动,具有权威性和广泛性,即提供了一个全国各行业之间的相关煤质实验室的试验数据比对的平台,无论目的是申请实验室认可,或是作为一个检测实验能力的对比手段参加相关活动,都可对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提高带来积极影响。
为什么又提起SPC-1测试了?因为基于SPC-1 V3.4.0新版测试标准的一批产品评测结果最近出炉了。宏杉科技中端存储产品的主打――MacroSAN MS3000G2参与了此次评测。在同期参与测试的5款产品中,MacroSAN MS3000G2在性能和性价比方面的表现不俗,为中端存储树立了新的标杆。
SPC测试是敲门砖
非营利组织存储性能理事会(Storage Performance Council,SPC)定义了存储系统基准测试,为行业和客户提供客观、可验证的性能测试数据。SPC在2001年创建了第一个行业标准性能基准测试,这是一个久经考验的性能评测体系,确实起到了推动存储性能提高的目的。
业界主流的存储厂商基本都是SPC的会员,在推出具有代表性的存储新产品后,都会优先参加SPC的测试,能够获得更高的SPC标准评分,也被厂商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某某产品又打破了SPC测试纪录的新闻一经传出,往往会在业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SPC最知名的两个评测标准是SPC-1和SPC-2。SPC-1基准测试展现了存储系统处理复杂请求和大量数据时的基本性能,包括OLTP业务、数据库操作和邮件服务等应用场景,其主要衡量指标是在随机I/O负荷下的每秒请求处理能力(IOPS)。测试流程主要包括init初始化、verify1校验数据、metrics测试(又包含17个子阶段)、verify2校验数据,以及设备下电重启运行后的Persistence1和Persistence2测试等。
一份SPC-1测试报告事无巨细,包括参测产品的配置、测试的环境和架构,以及各项测试结果等。作为非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其实主要关注性能(SPC-1 IOPS)、性价比(SPC-1 Price-Performance)、延迟(SPC-1 IOPS Response Time)等几项重要指标即可。这些指标基本可以反映出参测产品的定位、档次等。
国内存储厂商是从2014年开始参加SPC-1测试的。如果没有对自身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的自信,国内存储厂商也不会轻易参与这项十分严谨,而且花费不菲的测试。从过去几年中国存储厂商产品参测的结果看,成绩比较不错,在个别技术指标上具有与国外同类产品一较高下的实力。
存储厂商之所以愿意参加SPC测试,一方面可以检验自己产品的真正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把这份权威报告当作进入某些垂直行业市场的敲门砖。SPC测试就像是一个台阶,迈上它,也代表着一个存储厂商的整体实力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性价比优势明显
宏杉科技从创立之初就定位于自主创新和中高端存储市场。它的技术实力到底如何?SPC测试无疑是一把标尺。自2014年起,宏杉科技先后有4款产品参加了SPC-1测试,最近的一次就是去年的MacroSAN MS3000G2中端存储。
MacroSAN MS3000G2参加此次SPC-1测试还有一些曲折。本来MacroSAN MS3000G2是想参加SPC-1 V1版本则试,而且准备工作基本已经就绪。但是,正好赶上SPC-1测试版本转换,一刀切全部采用SPC-1 V3测试版本。因为已经为这次测试准备了很长时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宏杉科技最终决定,仍然以MacroSAN MS3000G2这款中端产品参与SPC-1 V3版本的测试。
这次测试是在杭州举行的,审官专门到现场进行审核和测试。从测试的结果看,MacroSAN MS3000G2的SPC-1 IOPS指标(随机I/O负荷下的每秒请求处理能力)超过43万,SPC-1 Price-Performance(性价比)为0.33美元/SPC-1 IOPS,SPC-1 IOPS Response Time(延迟)为0.444ms(很多数据库核心应用要求0.5ms延迟)。
在已经通过SPC-1 V3测试的5款存储产品中,在IOPS指标上,MacroSAN MS3000G2总排名第4位,不过排在它前面的3款产品都是其他厂商的高端存储,最低档的也是入门级的高端存储,比定位中端市场的MacroSAN MS3000G2高了一个档次,而43万IOPS这一指标在中端存储中已经称得上是佼佼者。值得祝贺的是,0.33美元/SPC-1 IOPS这一象征性价比的指标,MacroSAN MS3000G2在5款产品中拨得头筹。性价比对于以走量为主的中端存储产品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宏杉科技把这次MacroSAN MS3000G2参加SPC-1测试当成一次“试水”,一方面用它检验自己的产品水平,另一方面也想找出更多细节上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以后的产品研发过程中进行改进和优化。宏杉科技方面也表示,虽然参加一次SPC-1测试需要大量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于一个还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存储厂商来说可能负担有点重,但是未来仍有可能安排最高端的MS7000系列产品参加SPC-1测试,这对提升宏杉科技的产品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SPC-1测试最重要的还是体现存储产品的IOPS和延时。这些也是行业用户最关注的指标。在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 MacroSAN MS3000G2的测试报告显示,Data Protect level这一项,MacroSAN MS3000G2得到的评级是2。这一项指标只有1和2两个等级,1表示做RAID硬盘保护不出错,2代表全冗余数据保护,显然2级的数据保护级别更高。
创新无极限
MacroSAN MS3000G2在国内行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能源、烟草、运输等行业的客户,以及很多大型国企都是MacroSAN MS3000G2的用户。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MacroSAN MS3000G2采用了大量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架构技术,可以为数据中心提供安全可靠、资源弹性部署的存储平台。
MacroSAN MS3000G2双控最大支持256GB缓存,双控系统自带6个1Gb/s以太网接口和4个10Gb/s以太网接口,内部采用新一代PCI-E 3.0总线,后端采用SAS 3.0高速接口,在功能、性能、可靠性和管理上都达到了业界领先水平。此外,MacroSAN MS3000G2基于开放式数据存储平台(ODSP),可以轻松构建分层、双活、持续数据保护、本地/广域灾备等完善的数据加速与保护解决方案,避免数据孤立,实现数据自由流动,有效保护用户投资。
MacroSAN MS3000G2还采用了宏杉科技特有的CRAID 3.0技术,融合闪存特性,形成CRAID 3.0 闪存优化技术,将每个闪存硬盘切成若干小块,形成全局资源池,再通过一定的离散算法,智能地将I/O平均分布到所有小块上,从而实现全局磨损平衡,大幅提升闪存的使用寿命。
如今,学校除了在课程设置、教学成果、师资配备、日常事务等方面加强管理之外,还需承担起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责任, 因为教育质量保障不仅能够体现学校的内部机制、教学供给、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情况,而且能够对整个教育系统起到监控作用。巴伐利亚州基础教育质量走在德国前列,下文以该州为例,对德国基础教育质量保障进行分析。
具体而言,巴伐利亚州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确保其教育质量在全联邦领先:联邦层面的学校成绩考查,旨在呈现各州学生学习成绩和能力对比状况;各州教育状况对比调研,主要呈现单个学生以及整个年级的学习发展状况和学习成绩;年级测评,提供针对学生个人发展的诊断信息;外部评估,向学校提供有关学校质量和课程质量方面的信息。
一、学校成绩考查
学校成绩考查依托“教育标准”而实现。教育标准,即针对专业能力要求而设定的成绩目标,是学生在结束一定学习阶段后应当达到的目标。2003年和2004年,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通过了面向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I(类似于中国的初中)的教育标准。自2014-2015学年起,面向普通高校入学资格的教育标准正式在各联邦州的文理中学高级阶段得以应用。“教育标准”中的“常规标准”指学生应达到的平均水平,“最低标准”指学生应达到的最低水平。
2009年,为审核教育标准的达标情况,第一次在各联邦州开展了针对中学阶段I的考查,其中,主要的调研科目是德语和第一外语(英语或法语)。2011年,进行了针对小学阶段教育情况的首次考查。2012年,教育质量发展研究所(IQB)开始测试学生在中学阶段I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学习情况,其结果以平均分的形式记录下来,并按照学校和能力等级进行分类,收录在教育质量发展研究所的各联邦州教育状况对比报告中。下面将分别介绍巴伐利亚州小学阶段教育标准的达标情况和该州中学阶段I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标准的达标情况。
(一)小学阶段教育标准达标情况
2011年,教育质量发展研究所对德国各联邦州小学四年级毕业生的德语和数学两门科目开展调研。德语科目的测试内容是阅读和听力,数学科目的测试内容不仅包括基本数学能力,而且涉及数字和运算、平面与立体几何、模块与结构、单位与测量、概率等方面。
在德语学科的听力和阅读两个方面,巴伐利亚州小学生在各联邦州的角逐中均斩获第一名,并且两项成绩远高于德国平均水平。在听力方面,巴伐利亚州甚至是唯一一个成绩远超德国平均水平的联邦州,与测试成绩最差的联邦州之间的差距达3/4学年。从德语科目的能力等级分布来看,在阅读和听力两个方面,巴伐利亚州只有少部分学生(阅读10%、听力6%)被评定为能力等级I,即未达到最低标准。同时,巴伐利亚州是获得能力等级I的学生比例最低的联邦州之一。绝大部分的学生能达到KMK制定的常规标准(即能力等级III及以上)。在巴伐利亚州,达到能力等级V(即最高能力等级)的学生比例为全德最高。
同样,巴伐利亚州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名列前茅。其数学能力在全德范围内位居第一,并且远高于德国平均水平。巴伐利亚州学生的数学优势和均值最低的联邦州相差1学年。从数学科目的能力等级分布来看,在巴伐利亚州,8%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阶段的最低标准,和德语一样,这一比例与其他联邦州相比相对较低。此外,该州77%的学生达到了常规标准(即能力等级III及以上),超过20%的学生经过四年小学阶段的学习能够达到能力等级V,即最佳标准。
(二)中学阶段I教育标准达标情况
2012年,各联邦州教育状况对比报告面向德国16个联邦州的九年级学生就数学、生物、化学和物理学科开展比较研究。
在面向中学阶段Ⅰ所有学生的测试中,巴伐利亚州学生的数学成绩高于德国平均水平(第四名)。在自然科学方面,对“专业知识”和“知识获取”两个方面进行了各联邦州比较:在生物学科的以上两个方面以及物理学科的“知识获取”方面,巴伐利亚州学生处于德国平均水平;在化学学科的以上两个方面及物理学科的“专业知识”方面,巴伐利亚州超出了德国平均水平。
除了面向所有学生的能力比较之外,专门针对文理中学阶段I的测试受到特别关注,这不仅因为文理中学是唯一一种在全德16个联邦州内都存在的办学形式,而且因为文理中学的毕业生直接面向大学,学业成绩对这类学生尤其重要,所以选取该类型进行调研对各联邦州具有比较意义。与其他联邦州相比,巴伐利亚州文理中学学生在数学基本能力等级的比较中具备最高能力水平,包括在另外五重要数学内容的分项测试中,该州学生的水平也超过了德国平均水平,尤其在数字、测量与数据、概率方面均获得第一。该州只有1%的文理中学学生没有达到最低标准,超过90%的学生至少达到常规标准,达到最高标准的接近20%。在自然科学方面,巴伐利亚州文理中学学生在所有六个方面均超过德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在化学学科的“知识获取”方面和物理学科的“专业知识”“知识获取”两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大约1/4的学生达到最佳等级(即能力等级V)。
二、各州教育状况对比调研
各州教育状况对比调研(以下简称“VERA调研”)是德国KMK针对中小学教育质量监督而提出的总体战略之一。VERA调研给学校和教师提供学生能力的反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因此,该调研有助于课程教学以及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VERA调研与上文的各州学校成绩考查不具可比性:一方面,两项调研考查对象就读年级不同;另一方面,前者的统计面向全体学生,后者是抽样调查。
每年春天,VERA调研在所有国立和地方公立中小学以及一些国家承认的私立中小学开展,测试对象为三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因此又称“VERA-3调研”和“VERA-8调研”)。私立学校可自由选择是否参与,但其结果不被计入本联邦州的平均分数。VERA调研的考题由教育质量发展研究所统一拟定,考试由各校教师安排进行并评分。
在巴伐利亚州,所有公立学校都会参加VERA-3调研数学与德语学科的测评。所有公立文理中学、实科中学、中等学校和经济类中学都须参加VERA-8调研德语、数学或英语学科中的一门测评。每年的测试科目由巴伐利亚州文化教研部决定,比如,2013-2014学年的测试科目为德语。下文将进一步介绍针对小学阶段的VERA-3调研和针对中学阶段I 的VERA-8调研及其结果。
(一)VERA-3调研及其结果
总体来说,无论是德语还是数学,大部分的巴伐利亚州学生在第三学年结束时都能达到常规标准。另外,通过观察这两门学科的测试结果可以发现,仍然存在一小部分学生只达到能力等级I,该成绩低于最低标准。
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校测试结果,因此需采取不同措施以保证教育公平。《巴伐利州发展规划》提及的区域结构系统主要涉及两点:一方面,区分“密集型区域”与“稀疏型区域”,密集型区域是指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均较高的区域;另一方面,区分“市中心”和“市郊”的概念。通过对以上各区域的分类比较可以发现,区域结构的不同对学生在VERA-3调研测试中的成绩几乎没有影响。这也充分说明,巴伐利亚实现了教育公平。
(二)VERA-8调研及其结果
2013-2014学年,VERA-8测试的学科为德语阅读与德语语言使用。按照规定,这两门学科是不同类型学校都必须参加的测试科目,下文将对该测试结果就不同类型学校进行比较。而对于数学和英语学科,学校可自选是否参加测试。鉴于自选科目的测试结果代表性不强,故以下不做具体分析。
在德语阅读方面,巴伐利亚州中等学校超常班的学生平均得分为511分,经济类中学学生的平均得分为509分,实科中学学生的平均得分为538分。正如预期,文理中学学生以平均分630分位列第一,而中等学校常规班的学生以平均分434分排名最末。在德语语言使用方面,中等学校常规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为356分,中等学校超常班的学生平均得分为429分,经济类中学学生的平均得分为454分,实科中学学生的平均得分为498分,文理中学学生的平均得分高达628分,各类学校的学生在德语语言使用方面的成绩差距远大于德语阅读方面的差距。
因为德国学生在五年级时便开始分流,小学生依照成绩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所以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在八年级时成绩差异很大,这一点不足为奇。
三、年级测评
作为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年级测评旨在考查中等学校学生(在数学和德语方面)、实科中学学生(在数学、德语和英语方面)以及文理中学学生(在数学、德语、英语和拉丁语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所有公立学校以及获得国家承认的私立学校都必须参加年级测评。在巴伐利亚州,中等学校的测试对象为六年级学生,实科中学的测试对象为六年级、七年级和九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由于参加了VERA-8调研,不要求参与测评。另外,文理中学的部分学科已经是VERA-8调研的必考科目,也可在年级测评中免考。
年级测评考查基础知识和能力,测试内容主要是过去几年中所学到的知识点。因此,该测评有助于每位学生了解自己在知识掌握程度上的长处和弱点,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拾遗补缺。年级测评的试题由巴伐利亚州学校质量与教育研究所(ISB)的考试委员会拟定。与VERA调研不同的是,年级测评专门针对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学计划单独进行考查,以确保该测评结果在同类学校中的可比性。对于那些在年级测评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排名前10%的小学和中等学校、排名前25%的实科中学及文理中学),巴伐利亚州文化教研部将在网上对其进行公示。
四、外部评估
为了保证中小学教育质量,巴伐利亚州所有公立学校每五年必须接受一次外部评估。外部评估有利于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估,从而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学校工作的有效性。
(一)外部评估现状
经过2003-2005年的试点之后,外部评估于2005-2006学年正式引入巴伐利亚州并在之后全面展开。目前,每年约有850所中小学参与这项外部评估。在4375所由巴伐利亚州文化教研部管辖的公立中小学中,截至2013-2014学年,已有4142所学校参加过至少一次外部评估,占比达95%。另外,有59所乡镇学校和63所私立学校参与过外部评估;已经参加过两次评估的学校共1967所,比例达45%。
(二)外部评估过程
外部评估由3名校内和1名校外评估人员组成的4人独立专家小组根据透明、公正的原则和统一的标准对一所学校进行评估。该专家小组分析学校的相关数据和文件,对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开展问卷调查并对问卷内容进行分析评定,观摩课堂教学并与校方管理人员面谈。在一系列考评之后,专家评审小组将出具一份关于该学校优劣势状况的评估报告。
(三)外部评估与学校未来发展
伴随着最终出具的评估报告,外部评估过程才算结束。之后,学校和学校监管部门需要针对这份外部评估报告共同协商学校未来质量发展的目标与具体措施。学校的中短期目标将被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并进行定期更新与补充。在相应措施执行之后,学校需要成立自己的内部评估小组,以审核所执行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并且达到之前预期的目标。内部评估的结果将是学校对自身目标、规划和执行力的重新审核。
五、结语
(一)科技成果鉴定是指有关科技行政管理机关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结论。科技成果鉴定工作是主管科技工作的政府机关的行政行为。
(二)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目的是正确判别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确保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四)科技成果鉴定是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评价科技成果的方法之一。国家鼓励科学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方法得到评价和认可。
(五)科技成果鉴定严格实行归口管理,杜绝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带来的不良后果,以保证《鉴定办法》的有效贯彻。
国家科委归口管理、指导和监督全国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具体由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司负责执行。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监督本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具体由各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负责执行。
二、鉴定范围
(一)根据《鉴定办法》第六条的规定,科技成果鉴定的范围是指列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及少数科技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
1本条所称的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计划是指:
(1)国家科技计划包括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如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只对专题取得的成果组织鉴定,八六三计划只对重大技术项目和课题取得的成果组织鉴定);
(2)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计划的范围,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具体情况与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商定,报国家科委备案。对于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的科技计划,就科技成果鉴定来说,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同意可视为省级科技计划的一部分;
(3)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计划是指国务院各部门科技司(局)管理和认定的科技计划。
2本条所称的应用技术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和生物、矿产新品种等。
3少数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技术成熟并有明显的创造性;
(2)性能指标在国内同领域中处于领先水平;
(3)经实践证明能应用;
(4)对本行业或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凡科技计划外重大应用技术成果申请鉴定的,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批准,否则不能组织鉴定。
4科技计划内的基础性研究、软科学研究等其他科技成果的评价方法,由国家科委另行制定。
5执行科技计划所完成的应用技术成果,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进行评价和认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可以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鉴定。
(二)根据《鉴定办法》第六条的规定,下列科技成果不组织鉴定。
1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是指自然科学中纯理论性研究的结果,主要表现形式为学术论文。其评价方法,应根据国际惯例,通过国内外同领域的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公开发表,引起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关注、评论和引用来获得认可,并由所在单位学术机构出具综合评价意见。
对于可以直接指导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理论成果,它的作用不仅表现为论文的学术价值,还表现在被该理论指导的应用技术成果上,这种应用性理论成果可以视同应用技术成果,并依照《鉴定办法》第六条的规定申请鉴定。
2软科学研究成果是指对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重大作用的研究结果,主要表现形式为研究报告。
3已申请专利的应用技术成果以该项目向中国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的日期为限,申请日后不组织鉴定,局部技术已申请专利但整体未申请专利且符合《鉴定办法》第六条规定的应用技术成果可以申请鉴定。
4已转让实施的应用技术成果是指由研究开发方按照《技术合同法》的规定将研究开发的结果转让给其他企业,并投入工业生产的应用技术成果,应该由生产实施单位作出评价。
5企业、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一般应用技术成果,除《鉴定办法》第六条规定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外,应通过市场机制得到社会认可。
6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法定的专门机构审查确认的科技成果是指有专门的法律规定,或主管行业部门规章明确规定,必须按照法律、规章的规定由专门的机构进行审定的科技成果,如《药品管理法》和《卫生部新药审批办法》规定,新药必须由“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审查,经批准后方可应用;农业新品种必须经农业部确认的专门审查机构审查批准后才能正式推广应用。这些都是评价和审查科技成果的方式,因此,无需再组织鉴定。
凡不组织鉴定的科技成果,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都不得受理鉴定的申请。通过其它方法评价的科技成果,任何单位不得使用《科技成果鉴定证书》、(以下简称《鉴定证书》)格式。
(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社会公共利益、国家资源有破坏作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科技成果(包括三废未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科技成果),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受理鉴定的申请。已经受理正在进行鉴定的,应立即停止鉴定;已经通过鉴定的,应当撤销。
三、鉴定组织
(一)根据《鉴定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国家科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是科技成果鉴定的具体组织单位。
1根据鉴定工作的需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可以视具体情况授权省政府有关业务厅、局和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科委组织鉴定。
2国务院有关部门,有特殊情况的,经商国家科委同意后,可授权其具有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或派出机构)组织鉴定。
3组织鉴定单位同意组织鉴定后,可以直接主持该项科技成果的鉴定,也可以根据科技成果的具体情况和工作的需要,委托有关单位对该项科技成果主持鉴定。受委托主持鉴定的单位为主持鉴定单位。主持鉴定单位可以是科技成果完成单位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如:国家教委可委托清华大学主持由该校某系完成项目的鉴定;农业部可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其所属研究所完成项目的鉴定;冶金部可委托武汉钢铁公司主持其下属企业完成项目的鉴定等)或其他有关单位;但不得委托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对自己的科技成果主持鉴定。主持鉴定单位要对组织鉴定单位负责。
(二)根据《鉴定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的规定,鉴定分为检测鉴定、会议鉴定和函审鉴定三种形式,三种鉴定形式具有同等效力。
1检测鉴定:凡通过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专业技术检测机构检验、测试,性能指标可以达到鉴定目的的科技成果(如计量器具、仪器仪表、新材料等),组织鉴定单位应采用检测鉴定形式。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是检测鉴定的主要依据。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应依据检测报告对检测项目作出质量和水平的评价。凭检测报告难于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作出质量和水平评价时,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可以会同专业技术检测机构聘请三至五名同行专家,成立检测鉴定专家小组,依据检测报告,提出综合评价意见。
省、部级专业技术检测机构,由省、部科技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科委制定的专业技术检测机构认定标准确定,并报国家科委备案。
2会议鉴定:对于需要组织同行专家进行现场考察或演示、测试和答辩的科技成果,组织鉴定单位可以采用会议鉴定形式。组织鉴定单位根据被鉴定科技成果的技术内容可聘请七至十五名同行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鉴定委员会到会专家不得少于应聘专家的五分之四。被聘专家不得以书面意见或委派代表出席会议。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不得因专家不到会临时更换鉴定委员。鉴定结论必须经到会专家的四分之三以上通过才有效。不同意见应在鉴定结论中明确记载。
3函审鉴定:不需要组织同行专家到现场进行考察、测试和答辩,由专家通过书面审查有关技术资料即可进行评价的科技成果,组织鉴定单位可以采用函审鉴定形式。函审鉴定由组织鉴定单位聘请五至九人组成函审组。提出书面函审意见的专家不得少于应聘专家的五分之四,鉴定结论必须依据函审专家四分之三以上的意见形成。不同意见应在结论中明确记载。
(三)组织鉴定单位选聘参加鉴定工作的同行专家应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特殊情况下可聘请不多于四分之一的有中级技术职务的中青年科技骨干)。特殊情况是指:个别地区专业不全,缺少高级技术职务的科技人员;某些新型学科和边缘学科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少;某些部门因保密的需要,选聘社会上专家受到限制。
2对被鉴定科技成果所属专业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技术发展的状况。
3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
“同行专家”是指最接近被鉴定科技成果所涉及的专业的科技人员,选聘同行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或函审小组或检测鉴定小组)时,应尽可能同时有教学、科研、生产三方面的专家参加。
下列人员不得选聘为科技成果鉴定专家:
(1)科技成果完成单位的人员;
(2)计划任务下达单位的人员;
(3)任务委托单位的人员;
(4)长期脱离教学、科研、生产的党政机关管理人员。
由于公安、安全、国防等特殊部门某些科技成果涉及国家秘密,不宜扩大知密范围,可以聘请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任务下达或委托单位的同行专家参加鉴定,但不能聘请直接参加被鉴定的科技成果的研制工作的人员。
(四)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应当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认真负责的审查,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结论。并对作出的评价结论负责,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有义务和责任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保守秘密。
(五)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及其有关负责人,不得干涉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独立地进行鉴定工作,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对鉴定专家在鉴定工作中提出与鉴定工作有关的请求,应当认真研究并及时作出明确答复。
四、鉴定程序
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应当负责鉴定的全部过程,但不得成立鉴定领导小组领导鉴定工作。
(一)鉴定申请的渠道
根据《鉴定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个人可按下列渠道申请鉴定:
1完成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内的需要鉴定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根据任务来源或者隶属关系,向有权组织鉴定的单位申请鉴定;
2隶属关系不明确的,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个人可以向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申请鉴定;
3两个以上单位共同完成的需要鉴定的科技成果,经完成单位共同协商,由第一完成单位负责根据任务来源或者隶属关系,向有权组织鉴定的单位申请鉴定,同一科技成果只能鉴定一次,不得多单位分头申请鉴定;
4属于多学科、跨行业的,整体性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特别重大的科技成果,受理鉴定申请的主管机关可以向上一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提出鉴定申请报告,由上一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组织鉴定。
(二)申请鉴定的科技成果应当符合《鉴定办法)第六条规定的范围,并具备第十八条规定的条件。
1没有完成计划任务书或者合同约定要求的一律不能申请鉴定,“计划任务书或者合同约定要求,主要是指计划任务书或合同约定的技术性能与指标。
2凡有异议或争议的科技成果,组织鉴定单位不得受理鉴定申请,应待异议或争议解决后方可受理鉴定申请。
3技术资料和有关文件齐全,并符合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主要包括:
(1)计划任务书或者合同书;
(2)技术研究报告(包括技术方案论证、技术特征、总体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的比较、技术成熟程度、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推广应用的条件和前景、存在的问题等基本内容);
(3)测试分析报告及主要实验、测试记录报告(包括原始记录);
(4)设计与工艺图表;
(5)质量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6)国内外同类技术的背景材料和对比分析报告,以及国家科委、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认定的,有资格开展检索任务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检索材料和查新结论报告;
(7)用户使用情况报告;
(8)经济效益(一次性直接效益)、社会效益分析报告及证明材料;
(9)涉及污染环境和劳动安全等问题的科技成果,需有关主管机构出具的报告或证明;
(10)准确的完成单位(不包括一般试制加工单位及一般协作单位)和主要完成人员名单(按解决该项成果技术问题所作贡献大小排序);
(11)行业主管部门要求具备的其他文件。上述技术资料和有关文件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引用文献资料和他人技术必须说明来源,材料文件必须打印、装订整齐、符合档案部门的要求。
(三)申请鉴定的程序为:
1凡符合申请条件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填写《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申请表》,经其主管部门审查并签署意见后向组织鉴定单位提交申请;
2申请鉴定单位应在其建议的鉴定日期前二个月将鉴定申请报告、《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申请表》和技术资料以及起草的《鉴定证书》同时报送组织鉴定单位;
3能独立应用的重大阶段性成果,经下达任务的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单独申请鉴定。“重大阶段性成果”是指在重大科技项目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取得的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和独立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四)组织鉴定单位接到科技成果鉴定申请后,应及时、认真地进行形式审查和技术性审查,并在三十天内批复审查意见。形式审查由组织鉴定单位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负责,技术性审查由科技成果管理机构会同有关业务管理机构共同进行。
1形式审查的主要内容是:
(1)是否属于鉴定范围内需要鉴定的科技成果;
(2)《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申请表》和起草的《鉴定证书》是否正确无误;
(3)提交的文件、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要求;
(4)成果完成单位及主要完成人员排序是否正确,有无成果权属争议等问题。
2技术性审查的主要内容是:
(1)是否完成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任务;
(2)报送的文件和技术资料内容是否正确、翔实;
(3)初步判别技术的创造性、先进性、实用性、成熟性、可靠性、推广应用的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组织鉴定单位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或者其所会同的有关业务管理机构认为必要时,可听取科技成果完成单位的技术情况介绍。
3组织鉴定单位在完成审查后,应及时作出批复,批复的主要内容包括:
(1)同意组织鉴定的
A确定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确定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时可分三种情况:由组织鉴定单位组织和主持鉴定;由组织鉴定单位组织鉴定,委托有关单位主持鉴定;责成其他有组织鉴定权的单位组织鉴定。
B确定鉴定形式。采用检测鉴定时,根据被鉴定科技成果所属专业,确定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并同时下达《科技成果检测鉴定委托书》(以下简称“委托书”);采用会议鉴定时,确定鉴定委员会名单及正、副主任委员,需要现场测试的,确定测试专家组名单;采用函审鉴定时,确定函审专家组名单及正、副组长。
C责成其他单位组织鉴定时,需要采用的鉴定形式和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名单由被责成的组织鉴定单位确定。
(2)不同意组织鉴定的,应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4根据《鉴定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由组织鉴定单位从国家科委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中遴选,申请鉴定单位不得自行推荐和聘请。
(1)鉴于目前国家科委的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尚处于试用阶段,人库专家的数量和专业以及地区的分布等还有待补充和完善,部分省、部的专家库尚未建立,组织鉴定单位选聘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时,可先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A从国家科委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部已建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库中选聘;
B通过行业主管部门推荐;
C通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业务管理部门推荐;
D由本单位相关业务管理部门推荐。
(2)组织鉴定单位在确定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名单时,应事先征得专家的同意。
(五)鉴定步骤
1检测鉴定步骤
按《科技成果检测鉴定规则(试行)》进行,程序如下:
(1)由组织鉴定单位指定对口的检测机构,向检测机构和成果完成单位下达“委托书”“委托书”是检测机构受理检测鉴定的依据;
(2)成果完成单位持“委托书”并携带成果实物和相关技术资料到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必要时,成果完成单位应向检测机构介绍成果的具体情况,但不得干扰检测机构独立进行检测工作;
(3)检测机构在接到“委托书”和被检测的成果后,一般在一个月之内完成检测工作,并出具“检测报告”。“委托书”的有效期为二个月;
(4)检测机构须在检测报告上加盖“成果鉴定—检测专用章”(以下简称“专用章”),“专用章”由检测机构的认定机构统一刻制;
(5)检测机构对被检测成果的个别技术指标不能进行检测时,可委托其它机构对该指标进行检测,必要时可使用成果完成单位的仪器或设备,但事先必须确定该仪器或设备的可靠性;
(6)检测机构认为被检测成果不在本机构的检测范围之内时,应及时向组织鉴定单位提出,由组织鉴定单位指定其它检测机构;
(7)检测数据难以全面表证被鉴定成果性能、水平时,组织鉴定单位可会同检测机构聘请同行专家,并指定一名负责人,对成果作出综合评价,形式书面评价意见;
(8)检测机构将检测报告和评价意见一并送组织鉴定单位审查,组织鉴定单位将检测报告和评价意见作为《鉴定证书》中鉴定意见;
(9)《鉴定证书》的颁发,按会议鉴定步骤中《鉴定证书》的颁发规定办理;
(10)检测报告和评价意见(原件)由组织鉴定单位存档。
2会议鉴定步骤
(1)会前准备
A,组织鉴定单位批复鉴定申请后,应当及时拟定并发出召开鉴定会的通知(其他任何单位不得另发与鉴定会有关的通知或请柬),通知的主要内容包括:批准组织鉴定的文号和机构;组织鉴定单位和主诗鉴定单位名称;鉴定形式;鉴定日期、地点、联系人、联系电话等具体事宜。
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应在鉴定会前十天将召开鉴定会的通知和技术资料以及起草的《鉴定证书》寄(或)送到应聘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改变召开鉴定会时发资料的做法。
B,需要进行现场测试的,测试组专家必须在鉴定会召开前完成测试工作,并写出测试报告,测试报告需经测试组专家签字。测试组工作期间,成果完成单位应该为测试组积极创造条件,配合测试组顺利完成测试工作。
C申请鉴定单位应在鉴定会前认真做好会务的准备工作。
D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以及鉴定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在鉴定会前开预备会,听取成果完成单位关于鉴定会准备情况的汇报,并商定会议的具体议程,必须安排充裕的时间保证专家进行讨论和评议。
E鉴定委员会主任指定一名鉴定委员起草鉴定意见。
(2)鉴定会过程(通常程序)
A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的负责人宣布鉴定会开始,宣读组织鉴定单位对鉴定的批复文件,宣布鉴定委员会成员名单,报告出席鉴定会专家人数,宣布由鉴定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主持技术鉴定。
B在鉴定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主持下,成果完成单位、专家测试组、用户单位等分别作技术报告、测试报告、应用报告。
C专家进行现场考察或观看演示。
D专家质疑。专家根据已经审阅的鉴定材料和听取的技术报告、测试报告、用户报告、现场考察或观看演示等,提出质疑。成果完成单位必须据实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和提供所需要的原始技术资料。
E专家评议。采取背靠背的形式,由鉴定委员会进行独立评议,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可派一至二名代表列席会议(其他人员一律不得参加),了解专家评议情况,但不得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发表评价意见。
鉴定委员会评议内容包括:是否完成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要求的指标;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应用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应用价值推广的条件和前景;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核对起草的《鉴定证书》与提交鉴定会审查的技术资料是否相符。评议时,作出的总体性能、水平的评价要有可比的对象。
根据评议情况,由鉴定委员会指定的鉴定委员起草鉴定意见,不能由其他人代拟。不明确写上“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的鉴定意见视为无效鉴定,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应退回重新鉴定,予以补正。
参加鉴定会的专家和列席会议的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将评议情况,特别是讨论中的不同意见对外泄露。
F鉴定意见形成后,鉴定委员会委员在鉴定意见原稿和《鉴定证书》中“鉴定委员会委员签字表”栏签字。不同意鉴定意见的委员有权拒绝签字。经专家签字的鉴定意见原件由组织鉴定单位存档,复印件交成果完成单位填写《鉴定证书》用。
科技成果经鉴定委员会评议未通过的,鉴定委员会应正式写出未通过的理由,经组织鉴定单位审核后,通知成果完成单位,并报其主管部门。
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发现鉴定意见有不符合《鉴定办法》和本规程有关规定的,应及时向鉴定委员会指出,责成鉴定委员会改正。
G鉴定意见形成后,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的领导主持会议,鉴定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在鉴定会上宣布鉴定意见,有关领导讲话。鉴定会结束。
特别注意事项:鉴定会开始时,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不能对被鉴定科技成果发表导向性评价意见;专家的技术咨询费应在专家评议后由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发给,经费由成果完成单位支付。
(3)颁发《鉴定证书》
科技成果鉴定结束后,由组织鉴定单位按照国家科委制订的格式颁发《鉴定证书》。
A成果完成单位将专家签字的鉴定意见填写在《鉴定证书》的“鉴定意见”栏中,再将《鉴定证书》送主持鉴定单位和组织鉴定单位主管领导审查签署意见。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科委组织鉴定的,由主管主任签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业务厅(局)组织鉴定的,由主管厅(局)长签字;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鉴定的,由科技司(局)主管司(局)长签字。
B《鉴定证书》由组织鉴定单位按年度统一编号,并填写“鉴定批准日期”。
C成果完成单位按国家科委制订的格式和尺寸要求印刷《鉴定证书》,《鉴定证书》最多不超过五十份。
D印制的《鉴定证书》先送主持鉴定单位审核无误后,加盖主持鉴定单位印章,再送组织鉴定单位审核,无误后加盖组织鉴定单位“科技成果鉴定专用章”,《鉴定证书》生效。
E科技成果鉴定会全部程序完成后,组织鉴定单位按照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将成果鉴定的有关文件、资料整理归档,鉴定会的所有原始文件和资料由组织鉴定单位存档。
3函审鉴定步骤
(1)组织鉴定单位选聘函审专家组成函审组,并指定正、副组长。
(2)组织鉴定单位将同意鉴定的批复件、《科学技术成果函审表》(以下简称《函审表》)和技术资料以及起草的《鉴定证书》初稿送函审专家审阅,函审专家收到函审材料后,按会议鉴定评议内容进行审查,在《函审表》中填写审查意见,一个月内将已填写审查意见的《函审表》、技术资料、《鉴定证书》初稿寄回组织鉴定单位。
(3)组织鉴定单位将各函审专家已填写审查意见的《函审表》寄函审组正、副组长,函审组正、副组长根据专家的函审意见,写出综合鉴定意见,签字后寄组织鉴定单位。
(4)鉴定意见经组织鉴定单位审核后填写在《鉴定证书》的“鉴定意见”栏。
(5)函审鉴定意见原件和《函审表》由组织鉴定单位存档。
(6)《鉴定证书》的颁发程序与会议鉴定相同。
2高校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共同主办,负责领导全国范围内的竞赛工作.各地竞赛事宜由地方教委(厅、局)统一领导.为保证竞赛顺利开展,组建全国及各赛区竞赛组织委员会和专家组.以高等学校为基本参赛单位,参赛学校应成立电子竞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校学生的参赛事宜,包括组队、报名、赛前准备、赛期管理和赛后总结等.高校在组建成立电子竞赛工作领导小组时,如果学校电类专业单一,可设常设机构,由具体电类专业所在院系负责、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后勤集团等单位参与;若学校电类专业较多,可由电类专业相关院系轮流担任理事,按届组织,其它院系积极参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后勤集团等单位参加,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在参赛小组的选拔中,首先由学生自由组队报名,要求组队后的3个队员各自具有较强的能力且队员之间能配合默契,在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模拟和数字电路的应用,硬件焊接与调试,计算机编程以及撰写设计报告论文等方面要有所分工;然后组织报名参赛队进行选拔考试,内容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传感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应用,典型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案,对电子竞赛的了解,参加竞赛的优势自述等;最后指导教师根据各参赛队成员选拔考试的结果、面试表现以及综合考虑各参赛队在团队合作、硬件制作、软件编程、报告撰写能力等方面的实力,确定参加竞赛的组数和各组成员.电子设计竞赛的命题范围广,涉及到电子技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单片机技术、可编程器件等多门课程,并鼓励新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赛前指导老师要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年青教师对新技术、新软件上手快,但实践经验缺乏,老教师经验丰富但计算机应用和新技术的掌握上又有不足.为了发挥特长,实现互补,在赛前指导上成立赛前指导小组,在小组中注意年龄和特长的结合,注意学科的结合.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知识和经验的相互渗透和补充促进指导老师的业务素质的提高,这使教师能够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3参赛学生的培训
3.1参赛学生的现状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一般是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已学习了很多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单片机编程能力、查阅文献能力方面.但是在模拟电路,单片机硬件,电路安装工艺,如何根据系统性能指标设计电路方案和确定单元电路的性能指标,单元电路调试排错能力,系统的联调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学生在此前的课程中,虽然学习过一些电子设计制作中常用的软件,如Protel电子原理图的设计,印刷电路板设计绘制,以及电子逻辑分析仿真等,但是缺乏一定的深度,其熟练程度需加强.常规电子仪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仿真器、扫频仪、万用表等)的使用不够熟练.虽然学生在电工电子、电子线路等实验课中使用过常规电子仪器,但是往往更换型号后就不能很快地熟练使用,影响电路的调试速度.另外学生的“单片机原理与技术”课程实验通常采用普通的51单片机,而电子竞赛往往会使用一些功能强大的单片机,因此在开发工具和仿真器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在培训期间,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电子竞赛中涉及的知识点的深度和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能得到很快的提升,这样才能确保在电子竞赛期间顺利完成竞赛的设计任务.为了鼓励电类大学生积极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培训全部过程(包括前期课程与后期竞赛培训),可在完成竞赛训练作品设计与设计报告后,由指导教师给出相应成绩,可替代相应一门课程或实践环节的成绩,如“电子系统设计”、“认识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等.
3.2培训内容选择、方案讨论及实际制作如何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尽快地提高参赛学生的设计开发和实践动手能力是培训阶段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辅导中采用实战训练的方法,即模拟进行一次次的竞赛过程.包括给各组布置不同的设计题目、限时提交设计方案、全体队员集中由各组分别介绍设计方案并进行交流讨论、指导教师点评、各组分别实际制作、撰写设计总结报告,最后进行实物演示和总结答辩,这样尽管每个组只具体设计制作了一个系统,但是通过互相交流,对其它组所涉及的技术也有较系统的了解,在以后类似技术的实际设计制作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培训开始时,向参赛学生详细介绍大学生电子竞赛的竞赛规则、竞赛命题、评审和评奖等方面的情况,邀请已参加过电子竞赛的高年级学生介绍参赛期间的注意事项及参赛体会;对历年的大学生电子竞赛题目、实现的方案、获奖小组的总结报告等进行深入的破析和讨论;让参赛学生对竞赛及要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引导学生既要重视困难又不能畏惧困难,在充分认识本小组的优势与弱势的情况下,心理上充分地做好艰苦训练的准备.
组织责任心强、具有相当专业技术水平和经验丰富的老师,针对电子竞赛的特点,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应用技术方面进行讲解,讲解中对基本电路的原理,实现的方法,相关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及测试方法、设计及调试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作简明的介绍,对涉及的电子元件进行实物展示,对一些辅助设计软件、查阅科技论文的方法及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及应用的网站作一些推荐性的介绍.从历年的竞赛题目中确定各参赛小组的第一次训练题目,尽量做到各参赛小组选择不同的训练题目,按照电子竞赛的要求,规定在一个适当的时间内完成实物的制作、性能指标的测试、总结报告的撰写.然后由各小组对训练情况进行详细的介绍,各小组之间展开广泛的讨论,商讨是否有更好的实现方案,设计的电路及测试的结果是否合理,撰写的报告是否严谨,尽可能地发现训练中的不足之处,辅导老师根据各组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评.要求各小组根据讨论情况在1~2天时间内完善制作的实物及报告,同时要求各小组对另外小组的实物进行测试,通过相互交流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在第一个实际系统设计后,协商电子设计竞赛第二次训练题目,要求尽可能多地涉及未曾接触的知识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然后各小组演示实物的功能,测试电子系统的各项指标,注重测试方法是否正确,测试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于差异较大的需要认真分析其原因,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实施.最后,要求各参赛小组认真整理前一阶段培训完成的实物,单元电路要求注明电源要求、详细且清楚的输入输出接口信息,达到的性能指标并形成文字,软件要求有整体的说明,需要占用的资源说明、语句有详细的注释.辅导老师对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向学生做详细的介绍,对竞赛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也需要提醒学生.在参赛的前一天不安排具体的工作,保证学生能休息好,以极佳的状态参加电子设计竞赛.
4竞赛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1注意竞赛纪律全国电子设计竞赛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分赛区,“半封闭、相对集中”的组织方式.竞赛题目在竞赛开始时打开(如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9月2日8:00正式开始).每支参赛队限定在提供的A、B、C、D、E、F等题中任选一题;要求认真填写《登记表》内容,填写好的《登记表》由赛场巡视员暂时保存.参赛者必须是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应出示能够证明参赛者学生身份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供随时备查.每队严格限制3人,开赛后不得中途更换队员.竞赛期间,可使用各种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但不得在学校指定竞赛场地以外进行设计制作,不得以任何方式与他人交流,包括教师在内的非参赛队员必须回避,对违纪参赛队取消评审资格.竞赛开始后,为保证竞赛工作顺利进行,参赛学校应组织专人负责提供竞赛所需设备、元器件、后勤保障等工作.竞赛结束后(如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9月5日20:00竞赛结束),上交设计报告、制作实物及《登记表》,由专人封存,并在指定时间前送到指定地点.
4.2竞赛题目分析及方案设计参赛队员应仔细阅读所有竞赛题目,根据自己组3个队员的训练情况,选择相应的题目进行参赛制作.选择题目应注意题目中不应该有知识盲点,即要能够看懂题目要求.如果不能看懂题目要求,原则上该题目是不可选择的.设计制作分基本要求和发挥部分,一般各占50分,设计总结报告30-50分(2009年30分,以前50分).应注意的是基本要求的各项分值题目中没有给出,但在发挥部分给出了各小项的分值,选择题目时应仔细分析各项要求.确定竞赛题目的时间原则上不要超过两小时,题目一旦选定,中途不要随意更改.确定竞赛题目后,参赛小组的3个队员应认真讨论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应考虑制作的可行性,包括元器件是否能够采购到都必须考虑.设计方案可以提出一到两个,或者确定一个方案,对有些部分作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方案.同时应尽快提出元器件清单,确定元器件库中没有的元器件,提出采购清单.元器件采购清单应提供元器件名称、型号、规格、数量、替代型号及规格.确定方案的时间应不超过6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