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31 09:28: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前教育就业前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储备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提高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如果不能把掌握的充足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也不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根据我校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仅注重“说、唱、弹、跳、画”等技能类和教师技能类理论性课程的学习,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缺乏充足的教育实践基地
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根本目的就是将其应用于实践当中,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但是在实际教育实践中,一些高校缺乏充足的教育实践基地,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对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实训基地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在教授幼儿时,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建立更好的启蒙思想。而实习基地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通过教学发现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纠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训基地包括舞蹈房、琴房、书法室、语音室、幼儿潜能开发室、儿童健康检测室、幼儿活动设计室和文艺排演厅等。在目前的高校实训基地中,仅有舞蹈房、育婴实训室和琴房,无法满足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实训练习。不仅是校内的实训基地,高师专科院校还缺少与幼儿园的合作机会,导致学生缺乏校外实习基地。
(三)缺少相关的就业支持和服务
近年来,职业教育及高专学生就业问题得到了国家广泛关注,并通过制定一些相关的就业措施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实际实施政策和措施时,依然存在政策不能完全贯彻落实以及服务不周到的问题。当高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园或相关的幼儿教育机构就职时,用人单位极少会对应届毕业生和经验匮乏的毕业生实施培训,因此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过高,而服务却做得相对较少。用人单位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很少主动与高专院校进行合作,即使有,也仅停留在浅显层面,用人单位不能够根据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向学校进行反馈,让学校发现自身教育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优势
通过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我校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具备正确的就业前景导向
通过问卷调查可发现我校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程度还不是很透彻,但是选择学前教育专业都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尽管学生在入学前不是很了解学前教育专业,但是通过后期的学习,学生普遍都喜欢自己的专业,也形成了自我独特的专业思想。在目前就业市场化、就业竞争力大的情况下,我校学生对本专业的发展也充满信心。调查结果中表明,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二)具备良好的教育实践意识
在调查中发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定位都是幼儿教师,由此可见我校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渴望自己能够进入一线幼儿园实习。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一个正确规划,渴望自己能够在幼儿园的工作岗位中,展现自我价值。我校学生能够以平稳、积极、乐观和务实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存在的压力,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身敬业乐业、诚实守信、积极进取和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而且希望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充分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四、提升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策略
在目前就业竞争力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学生能够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导向和教育实践意识是十分可贵的。这也是学生在就业竞争力较大情况下的就业优势,高师专科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就业优势及企业和政府给予学生就业的支持与服务,才能够提升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规范课程设置
通过调查会发现,高师专科院校的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造成学生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训课程的重要性。高师专科院校在设置课程中,常以技能类课程、教师技能类课程、文化素质类课程和专业理论类课程为主,实践类型课程设置较少,这就造成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因此高师专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应将理论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相结合,并注重实践类课程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例如:一些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以实践类课程为主,设置幼儿园教学模拟课程,让学生通过对幼儿园教学模拟课程,发现实际教学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不足,经过毕业后就业调查发现,该校学生在就业中表现突出,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鉴于此,高师专科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进行规范化设置,以理论知识类课程为基础,实践类课程为重点,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
高师专科院校缺乏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这就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活动中,从而影响了学生就业竞争力。高师专科院校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加大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书法室、音乐室、语音室、美工技能训练室等多种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技能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为日后提高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是在校内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还要增加与幼儿园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例如:我国部分高师院校在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中,与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让学生进入幼儿园实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日后毕业生进入幼儿园岗位工作奠定基础。高师专科院校可通过加大与幼儿园的合作,让学生进入幼儿园实习,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加坚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此外,通过进入幼儿园实习,学生也能够发现自身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不足,进而提高自我的就业竞争力。
(三)加大高师专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起着引导作用。高师专科院校师资的优劣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高校的师资水平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反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越差。学生学习的知识对日后应用于教育实践也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大高师专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规划,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就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高师专科院校与幼儿园的沟通交流
由于高师专科院校与幼儿园的沟通交流相对较少,导致高师专科院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较为困难。即使有些院校与幼儿园已经建立合作关系,但是也不能具体地了解高师专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服务功能等情况。高师专科院校与幼儿园缺乏沟通交流,容易造成人才短缺和毕业生无合适工作等问题。学校与幼儿园多沟通交流,让幼儿园能够了解其学院的具体情况,从而达成建立实习基地的共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平台,实现高师专科院校与幼儿园的深度合作。幼儿园依据自身用人标准和要求,在高师专科院校内进行选拔和录用。高师专科院校也可根据幼儿园对用人的要求标准设置相关课程。在学生进入幼儿园实习后,幼儿园也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培训,让学生熟悉幼儿园教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
(五)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在国家不断关注学前教育发展的前提下,政府在提升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竞争力过程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高师专科院校在建设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完善教学中的实训基地,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实时对学校的服务体系进行严格监督,若发现服务体系存在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政府也要创造注重技能性人才的社会环境,让高师专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政府还要做好对幼儿园的调控,鼓励幼儿园接收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保障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进入幼儿园实习。
一、新形势下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育专业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优势减弱
在新形势下, “育人为本”、“实践导向”、“专业导向”等基本的教育理念尤其被重视。 我国从2011年开始深人推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立足点, 提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新《标准》。新《标准》重新确立了对于教师培养的教育课程,同样对于教师资格也划分了全新的标准。不久,我国的新标准改革在部分中小学试水,2013年又逐渐增加了试点。本次改革之后,师范专业学生与非师范专业学生在考取教师资格时将被同等对待。8月,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该办法规定,在教师资格证改革试点启动后人学的师范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无法像从前一样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而是需要通过参加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后才有机会申请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证的改革使其他非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同等条件下相共同竞争,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不再受到区别对待,并且职位的需求量没有扩大,师范院校的优势减弱,从而加大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
(二)高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有着一定缺陷
第一,课程的设置老旧单一,还是沿袭的数十年前那一套。第二,英语教育专业使用的教材陈旧,不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第三,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教育,这导致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思维不灵活,较为死板。
(三)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生受传统就业心态影响较重
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时主要考虑大城市的重点中学以及带有编制的职位,而那些偏远地区的乡村中小学、或者城市私立中小学则不在其考虑范围。这说明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依然思想严重,仍保持着传统的就业心态, 希望从一开始就能在找到高薪、稳定的工作,而看不到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一面。
二、更好地促进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应当根据现下社会形势,并且结合学校本身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英语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来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帮助英语教育专业设置更合理的教学课程,使得学生所学的英语课程具有所在高师院校所拥有的特色,使学生们在毕业时相较其他专业的学生能够拥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当下的就业情况之所以如此低迷,主要原因是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比较单一。相比之下,非英语教育专业的英语专业学生同样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具备能够应对多种工作的英语能力。这使得纯粹的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应聘学校或者事业单位时缺乏竞争力。良好的英语能力在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当下的社会条件下是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面对这样的形势,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应当转变思路,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培养更加全面的英语专业人才。即在英语教育专业设置一些交叉学科, 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比如学校所能提供的人力资源、环境及教学资源等。将不同专业的课程相结合,培育出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二)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里的招生就业处应当积极与中小学、企业联系,在学生毕业前两年就开始为他们提供实习的机会。这样,当学生完成学业正式工作时,就会有一定的经验。学校还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或者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乃至出国深造等,这些途径都能拓宽学生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就业水平。
(三)加强教育见习,提升教学水平
高师院校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将教学理论融人教学情境,更能凸现师范学生的优势。师范院校应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临床教学,组织学生有规律地在中小学课堂上实地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从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身上学习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利用多种途径针对性地训练学生,不断提升学生的教学水平。通常来说,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期30到45天,但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很难取得上佳的成效,适当的将这个时间延长,也不失为提高实习效果的的一个办法。事实证明,师范生完成一学期或以上的教育实习后, 教学水平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改变就业心态
影响大学生求职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的整体素质。所以,就业压力大不应成为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借口,提高自身素质与综合能力才是找到好工作的最好保证。首先,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英语水平以及使用英语的熟练程度无疑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所以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好本专业知识,全面锻炼自己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只有能够极其熟练地运用英语,英语专业的学生才有能力与其他专业学生竞争,以此弥补自身在其他能力方面的不足。其次,外语是一种语言,只是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手段,如果只掌握这门语言而缺乏其他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取优势的。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应注重其他专业技能的学习,比如金融、管理、财会、旅游、法律等,努力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学生也可以参加一些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资格考试,比如报名注册会计师考试、司法考试等,以此提升自己并增加自己就业的筹码。同时,学习掌握多国语言,能够轻松驾驭导游、翻译等职业。这些方法都卓有成效地拓宽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面。
三、结语
新形势条件下,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掌握好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教师职业技能。英语教育就业形势的艰巨不容忽视,应当引起学校以及学生本人的重视,学校与学生应当勇于挑战,勇于创新,携手走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和服装消费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服装的美感、时尚感,同时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还大量出口到国外,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对服装的美感和时尚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服装的国内国外市场都在不断变大,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服装企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对其专业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服装的大量出口也使东方设计开始走向世界,服装设计上出现了“东风西渐”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通过加入WTO进入国际市场,为我国的服装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我国服装的设计感、时尚感在国际竞争中逐渐增强。其中上海、北京等城市受到广泛的关注,有希望成为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日本东京那样的时装之都。但是中国服装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依然受到国外名牌服装的冲击,为了让中国服装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就要不断增强服装的美感、时尚感、设计感,这就需要大量的服装设计的专业人才。
一、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
服装行业作为我国“第二大消费热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服装行业一直在稳定持续快速的发展,“服装经济”这一新兴的经济形态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服装行业的继续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专业的人才,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这方面的人才流动频繁。我国服装人才市场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服b行业急需各类服装专业人才。我国服装业逐渐发展成熟,已经由原来的服装加工制作为主逐步转向服装设计、自创品牌,服装企业的不断发展使其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即使是在招聘淡季,服装行业的人才招聘数依旧很大。调查发现,服装企业招聘人才的数量大、种类多,服装人才市场招聘的职位有销售经理、跟单员、生产管理、服装设计师、制版师、服装陈列师、整体形象策划等,特别是对服装设计类的人才的需求十分大。
2.服装行业设计人才紧缺。大多数服装企业急缺服装设计师,这些服装企业不缺常规的服装设计人才,而是缺乏专业素质高,真正懂得经营设计的服装设计师。服装设计师的缺乏严重限制了这些企业的发展,他们的招聘广告的频繁密集,可见对服装设计人才的急需程度,对服装设计人才的招聘、培养是服装企业做大、做强,打造自己品牌的必由之路。因此对与服装行业相关的院校来说这种情况十分有利于学生就业,学校的热点专业供不应求,服装相关专业毕业生紧俏。服装单位对服装设计、技术类、管理类、营销类等专业的操作型人才十分急需,相关专业的人才往往供不应求,很多企业为了能够招聘到这些专业人才,提前向学校预定毕业生。
3.缺乏优秀服装设计师成为企业打造品牌的阻碍。目前我国的服装业大多业务还是集中在服装的制版、生产、制作方面,而在服装设计方面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国际上的的知名企业、知名品牌不多。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服装行业缺乏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原创作品少,所设计的作品缺乏灵感、创新与想象力,没有具备自身独特风格特色的服装,就难以打造服装品牌,缺乏优秀服装设计师阻碍了我国服装企业的发展和服装品牌的打造。
4.其他方面的特点。服装行业出现了许多新职业,资格认证变得更加完善。随着我国服装市场的发展成熟,对许多新型人才的需求扩大,在这种个情况下,相关部门逐步完善了其资格认证体系,这使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规范化、体系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招聘网站,这扩宽了服装行业的求职招聘渠道。高端人才加入服装业,以往的服装行业缺乏规模大的企业和知名的服装品牌,难以吸引高端的职业经理人加入,随着我国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其自身的发展潜力使很多有胆识的职业经理人愿意加入。
二、服装行业对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要求
通过对服装行业就业前景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服装行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对各类服装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很多服装专业的毕业生往往供不应求,这为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但是,服装行业更需要能够独立经营设计,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服装设计师,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与高职、专本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相比缺乏竞争力,通过对就业前景的分析可知,服装行业对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具有以下要求:
1.掌握基本的服装设计知识与能力。中职学生应该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服装设计相关知识和能力,这是学生进入服装设计行业的基础和前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服装设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熟练的应用电脑及软件,这是服装设计所必须的工具。此外,服装设计作为一个引领潮流时尚的行业,服装的设计风格变化的十分快,学生应该不断学习服装设计中出现的新风格、新材料、新工艺,增强自己的时尚敏感度,能在以后的服装设计工作中把握、引领潮流,设计出具有时尚感的服装。
2.具有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服装设计作为一种设计,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作灵感,服装也要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因此学生也要重视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除了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欣赏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外,还可以通过参加画展、艺术展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积极捕捉灵感进行创新,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自己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会逐渐提高自己的服装设计水平。
三、结语
我国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其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就业有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也应该通过对就业前景的分析,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以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
参考文献:
中央于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学前教育纳入其中,由此,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得到深化,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衡量幼儿教育质量好坏的关键。随着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现阶段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由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基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成为幼儿园教师后的综合素质。因此,研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1.目前学前教育学生已具备的就业能力
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幼儿园管理等课程。
现阶段高校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有:视唱练耳、舞蹈、声乐、钢琴、书法和教师口语等。
2.学前教育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
(1)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工作。
(2)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够应用到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
(3)和幼儿的沟通能力较弱。
(4)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较弱,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5)和家长的沟通能力较弱。
二、学前教育学生出现就业问题的原因
据调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出现社会实践经验不足这一现象。目前高校培养学前教育学生时,大多数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正因如此,导致学前教育学生很难适应幼儿园工作,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时接受的理论教学相对死板、范围狭窄,学生并没有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导致他们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充分,不能满足幼儿园的需求。因为单凭理论知识不能准确地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状况,所以和幼儿的沟通能力较弱;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社会交往能力是学生面临的一大问题,所以和家长的沟通能力较弱。
三、高师学前教育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1.调整高校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
(1)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目前高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离不开两方面:一 是有关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二 是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众所周知,大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多数是在教师的讲解下进行的,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而学前教育学生真正理解多少并应用到实践中去是一个未知数。据调查,学生并没有扎实地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所以应该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学活动设计是学前教育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以往的活动设计都是凭借学生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的,这样往往会与幼儿的接受能力有一定偏差。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带领学生前往幼儿园进行观摩,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观摩课堂有利于学前教育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基本技能课程的整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重点考虑的因素,换言之,基本的专业技能素质是学前教育学生在应聘时的敲门砖,然而,据调查,学生在大学中接受的基本技能学习虽然种类很多,但是由于技能掌握不熟练,毕业生并没有真正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感到学习压力大,课程任务多,导致学生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状况,最后应付了事。如果我们把学前教育基本技能课程在前期基础课程之上做一个课程整合,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可以使W生更好地掌握学前教育地基本技能,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我们实行“三科一程”模式,指的是各科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将钢琴、视唱练耳以及边弹边唱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对技能扎实地掌握。
(3)特色课程学习。当前幼儿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有传统教学、蒙台梭利教育、双语特色教育、瑞吉欧教育和华德福教育等。为了使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多样化,学校应在原有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开设不同教育理念的特色课程作为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选择学习,因此提高个人特点及就业方向,打造核心竞争力。
(4)增加实践活动。根据《幼儿教师就业能力访谈提纲》总结可以得出,大多数幼儿园在招聘时,往往喜欢拥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因为较多的实践经验能够加快学生对幼儿教师工作的适应,对幼儿心理变化及发展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增加实践活动对在校学生来说是必要的。我们可以开展“实践周活动”,每一周由不同的班级展开,进行幼儿园与大学的双向互动,在双向互动中对比学习,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5)就业方向指导。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辅导员工作机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在面临找工作时往往会出现迷茫、困惑等问题,由于对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了解以及本身对未来的憧憬,导致教师介入帮助的必要性,教师应深入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帮助学生明确其就业方向和发展方向,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社会价值观。
2.加强校企合作
(1)加强校企合作,能够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开展,改善教学模式,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校企合作,可增进学生对幼儿教师工作岗位的熟悉程度,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校企合作,对企业选择实践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可提高学校对于企业所缺少的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同时增加学前教育学生的就业率。
(4)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利用与用人单位合作这一途径,建立对接机制,提高学生对岗位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利用这一合作契机,深度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并将其合理的部分整合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将用人单位优秀的文化与学前教育的文化理念相融合,为在校学前专业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校企结合为的就是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让学生能够快速的适应工作。这样一来可以打消了企业对在校学生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这一顾虑,二来又能提升学生对工作的适应程度,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
文章围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校外见习、校内外技能培训等途径,提升其综合就业及创业能力。高师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全体教职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探索,将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逐步地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体系,从而真正的达到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一、新形势下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育专业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优势减弱
在新形势下, “育人为本”、“实践导向”、“专业导向”等基本的教育理念尤其被重视。 我国从2011年开始深人推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立足点, 提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新《标准》。新《标准》重新确立了对于教师培养的教育课程,同样对于教师资格也划分了全新的标准。不久,我国的新标准改革在部分中小学试水,2013年又逐渐增加了试点。本次改革之后,师范专业学生与非师范专业学生在考取教师资格时将被同等对待。8月,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该办法规定,在教师资格证改革试点启动后人学的师范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无法像从前一样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而是需要通过参加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后才有机会申请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证的改革使其他非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同等条件下相共同竞争,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不再受到区别对待,并且职位的需求量没有扩大,师范院校的优势减弱,从而加大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
(二)高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有着一定缺陷
第一,课程的设置老旧单一,还是沿袭的数十年前那一套。第二,英语教育专业使用的教材陈旧,不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第三,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教育,这导致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思维不灵活,较为死板。
(三)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生受传统就业心态影响较重
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时主要考虑大城市的重点中学以及带有编制的职位,而那些偏远地区的乡村中小学、或者城市私立中小学则不在其考虑范围。这说明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依然思想严重,仍保持着传统的就业心态, 希望从一开始就能在找到高薪、稳定的工作,而看不到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一面。
二、更好地促进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应当根据现下社会形势,并且结合学校本身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英语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来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帮助英语教育专业设置更合理的教学课程,使得学生所学的英语课程具有所在高师院校所拥有的特色,使学生们在毕业时相较其他专业的学生能够拥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当下的就业情况之所以如此低迷,主要原因是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比较单一。相比之下,非英语教育专业的英语专业学生同样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具备能够应对多种工作的英语能力。这使得纯粹的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应聘学校或者事业单位时缺乏竞争力。良好的英语能力在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当下的社会条件下是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面对这样的形势,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应当转变思路,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培养更加全面的英语专业人才。即在英语教育专业设置一些交叉学科, 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比如学校所能提供的人力资源、环境及教学资源等。将不同专业的课程相结合,培育出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二)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里的招生就业处应当积极与中小学、企业联系,在学生毕业前两年就开始为他们提供实习的机会。这样,当学生完成学业正式工作时,就会有一定的经验。学校还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或者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乃至出国深造等,这些途径都能拓宽学生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就业水平。
(三)加强教育见习,提升教学水平
高师院校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将教学理论融人教学情境,更能凸现师范学生的优势。师范院校应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临床教学,组织学生有规律地在中小学课堂上实地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从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身上学习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利用多种途径针对性地训练学生,不断提升学生的教学水平。通常来说,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期30到45天,但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很难取得上佳的成效,适当的将这个时间延长,也不失为提高实习效果的的一个办法。事实证明,师范生完成一学期或以上的教育实习后, 教学水平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改变就业心态
影响大学生求职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的整体素质。所以,就业压力大不应成为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借口,提高自身素质与综合能力才是找到好工作的最好保证。首先,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英语水平以及使用英语的熟练程度无疑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所以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好本专业知识,全面锻炼自己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只有能够极其熟练地运用英语,英语专业的学生才有能力与其他专业学生竞争,以此弥补自身在其他能力方面的不足。其次,外语是一种语言,只是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手段,如果只掌握这门语言而缺乏其他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取优势的。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应注重其他专业技能的学习,比如金融、管理、财会、旅游、法律等,努力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学生也可以参加一些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资格考试,比如报名注册会计师考试、司法考试等,以此提升自己并增加自己就业的筹码。同时,学习掌握多国语言,能够轻松驾驭导游、翻译等职业。这些方法都卓有成效地拓宽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面。
三、结语
新形势条件下,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掌握好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教师职业技能。英语教育就业形势的艰巨不容忽视,应当引起学校以及学生本人的重视,学校与学生应当勇于挑战,勇于创新,携手走出一个美好的未来。(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就业与人才培养“六结合”
1、就业工作与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相结合
学校开创性地将招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就业三项工作专属一名校领导分管,使得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体制机制上的一致,使得社会需求很快能够反馈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招生工作上。
学校制订了“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由学校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相关部门核心领导的联席会议,将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放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视角进行讨论和审视,形成各职能机构全面互动无障碍的格局,提高了认识相关就业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深度和解决问题的速度。这一举措在体制机制上有力的保障了就业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率。
2、教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相结合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以就业为突破口,调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对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通过调研反馈的信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并注重调研视角的客观性和调研方式的科学性。
1)聆听第三方声音,测评人才培养质量。2009年初,学校邀请《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蓝皮书》的编写单位――麦可思公司对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
上海大学期望借用麦可思公司第三方的角度,从学校外部更加客观清楚地发现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检验、评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调整教学计划、招生计划和就业工作方式,并从根本上促进人才培养。我校也是上海市首家与麦可思公司进行合作的高校。
目前,通过合作,已对我校2008届、2009届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了就业与能力测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测评,上海大学从第三方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分析中发现了教育教学改革各环节反映出的问题,并对异常指标开始逐年重点追踪,拟定对策,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招生、就业工作的改进。
2)通过《就业简报》,建立就业情况信息通报制。为动态了解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招生、教学等职能部门和院系通报就业工作进展情况,我校还通过《就业简报》的形式建立了每两周一次面向全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信息通报制,2009年共印发了108期。
3、招生规模与学科建设、就业工作相结合
结合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就业市场需求情况、就业率(学院6月份初次就业率×60%+学院12月份最终就业率×40%)和教育教学质量等反馈信息建立了招生测算模型,以人才培养所涉及的各院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就业等情况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做出科学分析与预测,最终确定各专业的具体招生计划,每年进行动态调整,对综合测评差的专业予以减招,去年个别专业减招人数达到100 名之多。
4、院、系教学经费投入与就业工作相结合
1)经费投入的测算:学校对全校各院(系)的经费投入,全部纳入拨款模型进行测算,从而决定经费投入的规模和力度。拨款模型的测算工作,列入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工作实绩与成效这两个因素,并赋予了较高的权数。换言之,就业状况(临门一脚)好的学院,会得到较大的经费支持,人才培养质量(传带球)高的学院,也得到较多的经费投入。用经费分配的杠杆,提高了学院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重视,从而促进了这两项工作的持续推进。
2)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根据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招生质量的反馈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进行改革,从“招生―培养―就业”各个环节统筹考虑和协调。学校长期以来以三段式的课程体系构建公共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平台来加强基础,配置资源,同时设置了大量的公共选修课,将专业课全部设置为选修课,使学生依据兴趣和专长,调整专业方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同时构建了转院系制度,更好地使人才培养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及就业需要。
5、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就业工作相结合
学校将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就业工作、招生宣传、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结合,形成资源共享机制。与各类实践实习基地分层分类进行不同程度和领域的合作,将招生宣传、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科学融入到基地建设中去,全面开发资源。
1)理顺基地建设体系:学校根据学生实践实习教育要求,分层分类建立了A(全方位合作)、B(产学研合作)、C(学生实习与就业合作)三类实习实践基地。
2)拓展国内就业与实习基地:目前已建立包括参与学校教学教育改革,学生共同培养、科研、就业与实习等全方面合作的国内外A类实习实践基地25家,其他等实践实习基地合计300多家。其中12家作为职业发展素质教育基地并签约挂牌。2009年寒暑假期间我校还走访了江苏、安徽、山东、湖南、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吉林、广西和福建等13个省市的人事局、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人才交流市场,不断加大扩展外省市乃至全国实习和就业基地的力度。
3)开拓海外实习项目和基地:我校海外实习项目和基地的种类和所涉及的国家逐渐增多,欧美澳等地13个海外实习基地,4年共有500多名学生赴海外实习。目前除已经开展的“迪斯尼项目”、“中外服•美邦国际赴美带薪实习项目”、“爱因斯特海外专业实习项目”以外,还与北京纽哈斯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美洲集团、康派司技术咨询(深圳)有限公司、德国杜塞尔多夫中国中心上海代表处、英国TASMAC伦敦商学院上海代表处进行了洽谈,达成了初步意向,海外实习项目和基地的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也不断提高。
4)搭建校―区―企“三联动”合作服务平台:由政府牵线,学校加强与区县人事局、行业协会、职介中心等社会团体的联系。目前已与宝山、闸北、虹口、侨知联等建立了就业与实习基地,2009年我校与上海市工商联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上海市工商联的6家会员单位签订了《就业与实习基地协议》;另外,2009年还与宝山区人民政府签订了促进毕业生就业合作框架协议书,在学生实习、实践和职业发展教育等方面全面合作,共同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
6、院、系教育质量考评与就业实绩相结合
学校建立了长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考评体系,将平时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所积累的大量数据,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就业能力等要素构建了“上海大学院系教学质量白皮书”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将招生规模、社会需求和就业状况的实绩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之中,每年一次,将所有的院系进行质量排名,并予以公布。《白皮书》系统中将各院系、各专业的就业状况明确的纳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参与形成最终的状态数据单项排名和综合排名,体现了我校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明确的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内容,进一步提升了院系人才培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以“六结合”为基础的“传带球”,为精彩呈现就业工作这一人才培养的“临门一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学生充分就业为目标,实现就业工作“三创新”
1、首编《学生生涯发展手册》,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主体意识
2009年学校本着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宗旨,逐渐将毕业生工作的重点从原来手把手帮扶学生就业、推荐学生就业向通过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指导和引导学生自我规划人生,让学生由被动向主动方面上转变,本着“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推出了《上海大学学生生涯发展手册》。
该《手册》包括“应知应会篇”和“锦上添花篇”20个项目,手册中开展的活动和内容全部需要学生自己设计、选择、自主参与和完成,学校为学生提供平台和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实现“我的大学我做主、我的工作我做主、我的未来我做主”。
2、始创研究生就业助管员队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意识
2009年我校在已有203名学生助理团队的基础上,始创研究生助管员队伍,践行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理念。学校每年成立由40多名研二学生组成的研究生就业助管员队伍,就业助管员们通过例会、飞信、QQ群、email等方式和手段,将招聘信息等就业相关事宜及时发送给毕业研究生,并定期深入了解学生就业状况,在院系领导、研究生导师和同学们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与督促机制。同时这些研究生就业助管员自身的就业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研究生就业助管员成立后,开展了“建设家乡”和基层就业的大讨论,并分别致信导师和学院领导,召开了6次工作推进会和7次动态调研。助管员的工作深受学生的欢迎,今年由助管员策划和组织召开的信息会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就业助管员在工作中领悟、服务就业,锻炼和提高自我。
3、率先成立“职业咨询师沙龙”, 攻克学生就业难关
为提高上海大学职业咨询师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进而促进我校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教育水平和效果的提升,我校2009年成立了职业咨询师沙龙。目前有来自学校各部门、各学院的咨询师、就业专职教师和就业工作人员90多人。
沙龙已开展了10次主题讲座、每一次都围绕主题讲座把教师就业工作中碰到的难题、困难学生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有两家媒体报道了我校咨询师帮助困难学生的案例。我校不断加强咨询师沙龙的建设,定期举办咨询师内部分享会和模拟授课比赛,组织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自身的职业发展教育理论的学习,进行上海大学就业指导与职业咨询案例库的建设,他们在职业发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通过沙龙系列活动,就业工作教师的工作水平和指导能力普遍提高,在对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上,职业咨询师开设4次就业力突破训练营活动并与678名困难学生进行1对n结对,想尽各种方法为他们指导与推荐,在此过程中涌现出很多感人的事例。目前,90%的困难学生已经落实了就业岗位。
三、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宗旨,完善“四位一体”工作体系
1、提高信息利用率,完善信息跟踪体系
2009年,学校共召开大中型招聘会7次,参会单位共1100多家,提供就业信息19000余条。对日常就业信息和招聘会信息,分别通过“收到信息―信息―收集简历―追踪回访―指导学生”和“召开招聘会―学生进场刷卡―用人单位反馈表―电话跟踪―调研报告”的跟踪体系,了解学院和企业的联系情况及学生投递简历、面试等就业中间环节,加强学生签约的落实和学生的后续推荐。
学校还注重信息的硬件建设,与闸北区职介中心开通职业指导视频系统,在线为学生提供远程职业发展教育和指导,受益学生达600多人。同时导师和专业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就业信息,今年有5位专业教师获得上海大学先进奖项。
2、帮扶困难学生,完善扶手工程体系
07年开始学校创建了“摸底调查―动态跟踪―分类指导―针对性推荐―跟踪落实”的“扶手工程体系”。 今年对困难学生开展了4次就业力突破训练营活动并与678位特别困难学生进行1对n结对,想方设法为他们指导与推荐。目前,90%的困难学生已经落实了就业岗位。同时学校从06年至今一直坚持在暑假对困难学生进行家访。
3、加强思想教育,完善基层就业工作体系
我校近年来非常注重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认真贯彻落实“三支一扶”和 “村官”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并逐步形成了“报名环节――加强宣传、积极动员;备考环节――密切关注、加强辅导;录取环节――及时协调、注意沟通”的基层就业工作体系,收到良好效果。经过几年的努力,学生的认可度增加、报名和录取人数逐年递增,“校-院”联动的基层工作组织体制初步建立。08和09年我校连续获得上海市“三支一扶” 工作先进集体。
4、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完善科学创业指导体系
学校有专门从事过公司经营的教师负责大学生创业相关工作,已形成了“专人负责――创业学生摸底――创业意识培养――分类指导――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实践指导”的创业指导体系。
2009年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各种创业指导讲座20次。从2007年始,每年组织2次创业商业挑战赛,组织学生到上大聚丰园路宏基广场和大宁国际商业广场进行创业实践体验活动,参加人数在200-400人不等。06年至今我校获天使基金50家,其中11家企业取得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学校目前已有艺术创意园区和苗圃创业园区两个创业实践园区。
四、多年努力终不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硕果累累
通过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举措,上海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最终取得显著成效。2009年上海大学共有毕业生11504人,截至2009年底,毕业生签约率为76.36%,就业率为97.85%,位居上海市乃至全国高校前列。经过多年努力,上海大学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硕果累累。主要获得了以下奖项:
1、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共50所,上海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地方综合类高校);
2、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2009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 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3、由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颁发的“2006-2007年度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4、由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颁发的“2008年度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先进集体”;
5、由中国对外友好合作中心颁发的“2008年度大学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优秀合作院校”;
6、由市委组织部、上海市教委等七部门颁发的“2008、2009年度上海市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先进集体”;
7、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颁发的“2007年度航天人才贡献奖”;
8、“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创新学生成才与就业环境”项目获上海大学2008年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引言
我国自1999年第一次高考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从2001年的l14万剧增到2009年的610万,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迅速走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客观上使就业形势渐趋严峻,择业越来越困难。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民众对自身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但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给高校的办学实践带来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由美国著名社会教育活动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这一概念按照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即在校生与适龄人口之比,把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一50%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03年已经达到17%。由此表明,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国内的学者们有这样几种看法:第一种观点是我国多数学者认同的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第二种是刘勤勇、唐安国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在量和质的规定性上,只是一种静态描述,而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即“通过主动改革,积极挖掘潜力,创造条件,转变教育服务对象,逐步将高等教育入学率提高到一定比例的过程”;第三种是史朝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应仅仅是个数量指标,而且更应有质的规定性。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目的、办学机制、招生就业制度、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等均应面向大众,而不是只为“精英而设”,整个社会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基础条件,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市场机制、普及的中等教育等。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带来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据统计,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在2010年之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50万以上。这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丰硕成果,但在社会总体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毕业生供给的大幅度增加,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而给大学毕业生们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就业难”。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就业的现状及形势,王晓莹、黄素霞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概括为:(1)近期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有所减弱,供需矛盾有所加剧。(2)不同学历、层次、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率上存在明显差距,高等学校毕业学历层次越低。就业率越低。(3)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明显。(4)录取研究生的数量和比例、出国留学的数量和比例及到非国有部门就业者有所增加。(5)就业指导和信息咨询服务体制不够健全;姜耀武、曹昆鹏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势必带来就业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学生就业供需角色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知识失业”三方面分析了就业形势。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也由过去政府的“统包统分”计划模式转变为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问“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模式。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公平、公正、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信息、网络、服务、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地域、学校歧视依然存在。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暴露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很多高校在学科专业结构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各类大学生的需求。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学校办学自较小,面对变化的经济市场及人才需求,学校灵活应变能力不强。如高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比例不合理。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需求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很多大学毕业生很难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就业观念与社会期望存在差距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不少学生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还有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并不断提供就业政策保障
政府要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制订各类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基层工作;大力深化就业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人才市场等中介机构进行规范整顿,规范信息收集和渠道。政府是高校工作的监督引导者,也是优惠政策、健全法制、良好就业环境的缔造者和维护者,对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应健全人才培养新机制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高校专业设置合理与否是决定其办学成功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调研,根据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设置和调整专业。根据市场需要增加新知识、新技术课程让学生适应市场。增加应用型课程和学时,加大学生实习和实践的力度。注重实习、实践基地和教学设备、实验设施的建设。
(三)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从毕业生自身层面来说,当前大学生必须适应市场调整期望值,更新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择业时要从思想上排除一些固有的观念和不切实际的误区。目标定的过高或过低,对大学生就业都是不利的。大学生还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认真估价悦纳自己,对自身条件作客观评价,做到有的放矢,尽力避免在求职中的尴尬。学会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时做好调整选择的准备,以形成悦纳自己的积极态度和乐观向上的情绪。(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参考文献:
[1] 王晓莹,黄素霞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毕业生就业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4)
现阶段,各级各类的职业技能竞赛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职业院校通过参加技能竞赛,既展示了人才培养的水平,同时也是教师执教能力、学校专业建设和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所以,认真研究职业技能竞赛的指导作用,对职业院校提升教学水平、推动专业建设和找准学校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改变陈旧教学过程,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传统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多注重理论而轻实践,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应用轻创新,至多是安排有限的酒店实习学生才能接触到实践技能。教学内容的多年不变,教学形式的单一,学习过程枯燥无味,基本已经脱离了社会实际需要,这样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无法适应和满足经济飞速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职业技能竞赛的出现无疑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体现职业教育发展成果的重要方式。竞赛的评价体系促进了学校培养目标向综合性人才的转变。实用性强的竞赛项目促进了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向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转变。准备参赛的过程促进了教学主体和学习模式的转变。
竞赛本身成为了密切学校与企业联系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方搭建起校企交流平台,促进双方更多的接触和了解,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多方位的进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引进酒店先进的服务理念、技术和企业标准,将实际的经营经验直接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深化了校企合作内涵,促进了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2 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完备师资配置
近阶段,酒店管理专业学习内容企业化教学已成为相关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被运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它要求课程内容的组织设计基本完全符合一线工作程序,以工作目标为核心,以工作程序标准化为载体,通过模块化的教学方式组织实施。
技能竞赛的目的是引导职业院校重视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技能竞赛强调了专业技能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对接。实施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既夯实了学生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其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符合职业教学的教育目标,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从书本知识的被动学习到培养兴趣,积极完成职业技能自主学习的转变、从单纯的专业知识学习向综合职业技能、综合能力提高的大转变。技能竞赛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建立起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互依存、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有力的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都来源于现有的行业领域,以竞赛为主导,融入国际、国内先进理念,更加贴近职业岗位需求。每次竞赛后,教学、科研等部门都看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明确酒店管理专业教研的改进方向,成为设置课程、优化课堂效能的重要依据。科研部门根据相关数据,确定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科研课题管理,形成了“教训研”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体现了职业竞赛项目对酒店管理专业改革的引导和转化,优化了教学内容,促进了项目化教学改革。有力推进了职业教育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
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能够促进完善学校师资配置。首先,技能大赛有助于对青年教师的锤炼,使青年教师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融入角色。促进教师的双师型转变,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满足专业院校快速变化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要求。其次,促进完善实训基地建设。良好的实训条件是提高酒店管理专业技能教学的有效保障。每年的职业技能竞赛都是贴合酒店行业发展形势,学校应该加强社会调研和论证,及时更新教学设备,保证教学设备设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先进性。同时进一步加大投入,保证具有充足的高教学设备设施可供学生实训使用,从而保障酒店管理专业技能教学的效率。
面对日新月异的职业教育,应该以着眼国际的高度,思考和探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的新思路。职业技能竞赛所具备的竞争性与公平性、追求专业品质与技能上的观念、团队精神与综合能力的体现无疑进一步说明它在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方面的重要性,并已然成为职业院校培养和锻造优秀高级技能人才的一条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一)师德素质培养
幼儿教师待遇低、工作时间长、社会不重视,因此,教师只有具备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坚守工作岗位。(1)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入学教育、辅导员的管理教育等途径让学生明白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和目标,毕业后在幼儿园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并安排毕业生去见习,观察和和学习幼儿教师的一日活动,如:保教活动的实施、幼儿的表现等。并且体会教师的耐心、爱心、责任心等。(2)以真实的案例和成功的经验分析幼儿成长怎样处理突发事件和倾注爱心。(3)让学生理解幼儿教师的伟大,其在人的一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启发学生要从内心深处去唉这份职业,不要只看到工作辛苦、待遇低,而要品尝苦中之乐。
(二)文化素质培养
由于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们往往会对所有新鲜的事物都感到好奇,总喜欢刨根问底。且还经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如:天为什么下雨,秋叶为什么变黄,等等。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素质教育和时展的要求。第一,就是要注重课堂教学。第二就是安排好课外阅读的自修和选修课的教学。
(三)专业素质培养
1.专业理论素质。幼儿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前提是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并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理论。这也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教学、教育工作如果没有现代教育理论的正确指导就很难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要根据幼儿各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幼儿的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观察力等的发展,并培养幼儿的个性品质及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分析解决在教学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力。第二就是让学生在幼儿园的实践教学中,观察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每个环节中蕴藏的“三学”知识,并学习怎样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在进行主体活动的选材、内容、审计等是怎么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最后是进行案例分析。在见习和教学后,教师给出一些案例,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2.专业技能素质。(1)专业理论素质的培养。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是在教育观念、思想道德、科研能力、理论知识等方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就是加以科研素质的培养。第一是学前教育科研方面课的教学。第二是邀请科研主任或幼儿园的院长讲授在幼儿园如何标捕捉科研信息,怎么写随笔、个案分析、总结。(2)创新的培养。创造力和创造性发展的最佳时机就是幼儿阶段。所以,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先具备创新的素质。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要积极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行发散思维,千万不要忽视幼儿的创新思维。所以,这又要求教师不但要创新活动设计,还要创新教学方法,从而进行运用教学理论、实践创新等。并创新幼儿的培养模式。(3)艺术技能的培养。根据幼儿的需要和发展状况,要对幼儿的技能技巧和表现各方面都进行适当的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技能过关考核。全班都进行早晚自习的训练。成了一个课外兴趣小组。实施课堂教师及还课制。开展美术、音乐欣赏课。鼓励学生考级。(4)教学技能素质的培养。教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行为方式就是教学技能,其也是教师能力的具体化。教师的主要技能包括:组织教育活动的技能、制定保教计划的技能、观察和评估的技能。幼儿园何一个主题教学活动都是各方面的知识综合,而不是孤立的。主题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知道怎么进行活动设计、怎样组织一日活动、怎么制定保教计划等。
(四)实践素质培养
2、临床医学专业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它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所以临床医学是适合女生最有前途职高专业之一。
就业前景:随着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医学院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所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相当不错了。
3、设计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