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生态景观设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5-25 11:29: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态景观设计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生态景观设计论文

篇1

1.1地形平缓

自5号至6号漫水坝前端318m,是本项目所涉及范围中地势相对平缓地带,总绿化面积38.0亩,最高海拔1158.07m,最低海拔1150.22m,地形高差约7.85m。依托现有坡体,进行缓坡处理,可以就地进行植物种植。

1.2梯田式景观

该区域为6号漫水坝前端318m至6号漫水坝,绿化面积35.7亩,最高海拔1165.55m,最低海拔1149.96m,地形高差约15.59m,是沟壑纵横、峭壁陡立地块,设计应充分考虑现有自然地形,将现有梯田式台地与绿化模式相结合。

1.3错落有致的大台地景观

该景观位于6号至9号漫水坝南边,绿化面积276.71亩。总体地势东高西低,由东向西呈狭长状形成层层台地,每层之间地形起伏较大,最高海拔达1185.45m,最低海拔达1153.09m,最大地形高差约32.36m;在宽度1.5m至最宽处不及15m逐层升高的台地上,分为6级主要阶梯,上下高差近30m。通过对土地进行坡度分类分析,其中适宜设计用地即自然坡度小于10%的有8.37公顷,基本适宜设计用地即自然坡度介于10%至20%之间的有12.08公顷,采取一定措施改造可用作开发用地即自然坡度介于20%至25%之间的有18.54公顷,在自然坡度大于25%的用地中,通过较大力度改造能够被利用的用地有28.87公顷,不宜建设用地有1.88公顷。所以,结合地形现状,针对不同坡度进行多级化台地的划分,总体强化空间的层次性,采用退台、错落等处理手法,形成随山势层层叠落,参差变化的台地景观。

1.4平缓地块景观设计

该区域涉及范围为6号至9号漫水坝北边,靠近S103省道,总绿化面积300.85亩,最高海拔达1186.89m,最低海拔1172.79m,最大地形高差约14.1m。在园林景观绿地内合理布设园路、广场、廊架、观景平台等,使绿地功能更趋多样化。

2台地造景设计原则

2.1尊重现状,因地制宜

在此区域的设计中,其现状地形以西北地区特色的丘陵沟壑为主,地形地貌复杂,所以在尊重原始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减少土方量,增加土地利用率。

2.2植物种植注重竖向景观效果

重点突出彩叶植物与观花植物,形成大流线、大色块的组团,充分体现因势造型的竖向台地景观效果。

2.3植物造景与水景相融合

依据立地条件,与已设计的景观水系相结合,营造生态水系与道路绿化景观有机衔接、相得益彰的生态景观 长廊。

2.4适地适树,采用节水耐旱植物

项目区在植物造景上,根据地形和土壤条件,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配植相应的植物品种。利用黄河水灌溉,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节约绿化养护成本,保护地下水资源,实现生态景观的可持续性与未来管理的合理性。

3台地景观规划设计

3.1地势相对平缓区

缓坡体,以凤凰作为节点,体现金凤呈祥的寓意,也为进入水洞沟的人们留下银川凤凰之都的印象,体现浓浓的地域特色。凤凰以金叶榆(Ulmus pumila cv.jinye.)镶边,柽柳(Tamarix gallica)填充,透漏结合,黄绿搭配,季相分明。

3.2梯田景观区

设计中充分考虑现有自然地形,台地陡峭,将现有梯田式台地与绿化模式相结合,将山体与水系相结合,利用观花小乔木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山桃(Prunus davidiana Franch.)和秋季观叶的火炬树(Rhus Typhina Nutt)成片种植,营造春季山花烂漫,秋季层林尽染的景观效果,结合桧柏(Sabina chinensis (L.) Ant.)、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 mongholica Litv.)等针叶树营造冬季常绿景观,达到四季皆有景可观的绿化效果 。

3.3错落有致的大台地景观

3.3.1台地景观设计

错落有致的台地景观位于6号漫水坝与9号漫水坝之间,现状两边地形以丘陵沟壑为主,现状绿化参差不齐,杂乱无章。现状中山体有大面积红胶泥土,山体整体换土可操作性不强,所以要充分认识、把握用地条件且利用的合理得体。 在布局上能够做到顺应自然,灵活造景,并且不拘泥于特定的模式。该段设计借鉴台地园林的造景模式,按照现状中现有的地势因势造型,层级划分为6级台阶,用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inn.)、火炬树(Rhus Typhina Nutt)、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金叶榆(Ulmus pumila cv.jinye.) 成层种植,高低错落而又花开似锦,从青银高速观赏,不同于小江南的隽秀之气,展现大西北的粗犷而又不失典雅。台地化处理有利于景观空间层次的立体化,本项目地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势,尽量避免建设性破坏,以带状形式,逐级向上形成竖向空间,并且将项目的中的漫水坝,S103省道以及青银高速公路作为大背景,再通过对每块台地进行植物配置,打造出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流动”性景观,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绿化空间,建立和谐的绿化生态景观,从而达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意境。

3.3.2边坡的处理

项目地中大面积坡地,既破坏了原始植被,有损生态平衡,又极易受风雨等的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随着人们环保及审美意识的提高,需对的坡面进行绿化处理,以防止坡面的侵蚀和风化,从而达到护坡作用。当坡面边坡坡度大于30度,属于极易形成崩塌、滑坡等危险的高边坡。对于本工程施工的边坡,根据边坡坡度的不同,拟采用不同的边坡护坡处理方式:(1)如边坡坡度小于30度,土坡则直接播种根系发达的植物,可以与山体长草区植物一致;(2)如边坡坡度大于30度,对不同地质条件的边坡均采用客土喷播生态护坡技术;(3)当边坡坡度大于30度,可选用形式简单、施工方便、可就地取材、适应性强的重力式挡土墙,对高边坡的填方边坡,由于填方深度大,施工中应结合现场条件考虑重力挡土墙。

3.4平缓地块景观设计

该段设计中因势造型,整体构建乔灌草结合的复层园林景观。依托预留观景平台,将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柽柳(Tamarix gallica) 等耐旱灌木作为护坡植物,遮挡黄土露天的弊端,形成良好的植被覆盖度,减少该区域的沙尘,为过往行人营造山花烂漫、山坡绿色幽幽、水系繁花似锦的道路和水系景观带,实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透漏景观效果。并设计观景平台、休闲广场和景观亭,通过园路连接各个广场、平台和园林小品,园路宽2-3米,布设尽量平缓、曲线优美、圆滑,铺装材质以水泥压花路面及透水砖为主;广场和观景平台以花岗岩为主,能有效分割空间,与周边景观、建筑风格、园路协调一致;园林小品有廊架、亭子、坐凳、花坛等,对宁夏水洞沟生态景观长廊建设项目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4台地植物种植设计

4.1设计构思

本案在植物造景上,根据主题立意,整体上体现出生态、自然两大特点,在树种选择上以节水耐旱树种为主,由于其所处位置为高速路,考虑到行车速度,故植物配置采用大色块种植方式,在局部景点上重点设计。设计原则遵从:适地适树(选用乡土树种,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以乔木树种为骨架,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结构);绿化与美化(彩化、香花)并重。

4.2种植设计构图

总体布局采用点、线、面结合的基本结构,即在总体构思上,以宁夏的历史文脉为线索,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把宁夏凤城文化及黄河文化有机融入其中,布局“金凤腾飞”的图案,保留峭壁陡立的自然原始地貌,彰显沧桑与浑厚;植物布置近水面种植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Cav.)Trin. ex Steud)等水生植物,整体以彩叶植物作为主体,局部穿插特色规则式大尺度的特色地形,通过彩叶树种的种植,加深空间感与通透性,体现大色块的流线感。

5效益分析

5.1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区中地形最复杂的是梯田景观区和台地景观区,与平原相比,其工程复杂性客观上增加了开发难度。通过计算,该区域种植土回填26.8万m3,坡面整理14.0万m3,绿化地整理及渣土清除分别为54.9万m2和1.3万m3。其中,梯田景观区绿化面积共计2.3万m2,其中机械结合人工整理绿化用地共计2.1万m2;但原有地形复杂,大部分区域不符合种植要求,为达到种植要求,场内土方转运产生量共计35.7万m3;台地景观区场内土方转运产生量共计190.4万m3。所以,通过台地多级化处理,不仅减少了挖方而且使填挖土方量基本保持平衡、节约投资,为加快工程进度到积极的作用。

5.2生态效益分析

该区域进行台地式处理,不仅为行人及周边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而且栽植的林带在吸收汽车尾气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产生的废气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本项目建设实施后,可形成有效的林地防护体系,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可以使该地区的小气候逐渐改变,净化空气,消除噪音,提高植被覆盖率,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环境。

5.2.1储备碳汇

在该区域进行植物种植,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浓度,对释放氧气及负离子等有一定的作用。

5.2.2吸收有害气体

在本区域大量选用对有害气体抵抗性较强的树种,如臭椿、白蜡等,有利于吸收有害气体,对减轻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造成的大气污染意义巨大。

5.2.3减弱噪音

该区域进行台地式处理,形成随山势层层叠落,参差变化的带状绿色长廊,对降低高速路车辆噪音具有明显的作用,将成为市民生活的天然隔音屏障。

5.2.4防风固沙,减轻自然灾害

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将使项目区沙源得到治理,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少,有效控制和减轻当地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植被覆盖率,水土得到保持,沙暴和沙尘暴的沙源物质减少,沙尘暴危害降低,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篇2

2.城市化生态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类型与原则

第一种是原生植物景观,原生植物景观强调的是生活在自然条件下的植物,通过园林设计将原生植物安排在特定的位置,因为原生植物的存活几率一般会超过在人工养植的条件下的的植物,就比如公园中的一些原始林子,他们的生存方式就较为简单;第二种是人工植物景观,这种景观指的是,由于现代化建筑过于发达,是很多原生植物逐渐减少,资源变得匮乏,由此,对于一些植物的模仿自然地一些因素进行人工设计,建造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植物景观,在这种人工景观中的植物几乎全都来源于人工种植;第三种是自然恢复景观,自然恢复的景观以原生植物为基础,结合人工植物,对于当地的环境进行恢复,有效地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空间。除此之外,在进行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化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其一,以“绿”为核心,这个绿是建立在绿色的植物基础上的,“绿”字代表阳光、健康、和谐,无论是对于生态、社会、经济、这种“绿”都会产生一定的效益;其二,各种性质相互结合,包括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科学性等方面,由于现代我们的生活的发展脚步太快了,人们很难找到静谧、舒适的环境去放松自己,寻找灵感,这种陶淑娟道外区园林绿化管理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0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就能够保证让人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在景观设计中要时刻考虑地理气候、土壤条件、降雨量风外界环境因素,利用科学的设计原理来满足人们对于生态公园的需求;其三,对植物的情况进行详细的的检查,在进行设计前,一定要对该地区的植物进行健康状况的检测,竟可能的保留原有植物;其四,充分结合景观生态美的理念,营造公园植物的和谐氛围,在城市生态化公园景观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是现各个植物形态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还要考虑整个形式上的布局。除此之外,还要展现植物的生机感,体现出自然环境的活力,给整个设计增添了节奏感与律动性。

3.城市化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法

生态植物景观公园主要之以植物为主打,人工的相关设施作为辅助,建造有没宜人景象。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植物的不通过色彩进行搭配,还要满足植物的生长要求,将景色与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设计者想要的效果。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时序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韵味,植物的万千变化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景象,不但让人们感受到四季的明显变化,还丰富了整体画面;利用植物景观塑造诗境,从古到今,美丽的植物都会给世人带来无数的创作灵感,留下许多优美的篇章,让后人有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再就是可以利用植物景观来改善生态环境,植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性,对于净化空气起着很大的作用,只要植物能够合理的进行配置,就能够达到很好的净化作用;植物与个建筑相结合,在公园里有植物必定会有真山、假山的陪伴,湖泊的映衬,使各个部分相辅相成。

4.城市化生态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生态公园的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植物除了能够净化自身还能够吸取周围的二氧化碳,通过自身的作用调节身边的水体、土壤、空气的质量;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一定程度上凸显城市的特性,另一方面使周围居民的的舒适指数提高了,成为居民休息上班族放松的良好环境。

篇3

南昌市位于东经115°27′~116°35′,北纬28°09′~29°11′,地处江西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南岸。冬季温暖湿润,夏季高温多雨,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17.7℃,年平均降雨量1600~1700mm,年平均降雨日为147~157d,年日照时数1723~1820h,年平均无霜期251~272d。地形以平原为主,总面积7402.36km2,其中水域占29.8%,全市水网密布,玉带河、赣江、锦江、抚河、潦河纵横境内,湖泊众多,有青山湖、艾溪湖、青岚湖、瑶湖等数百个大小湖泊。

1.2南昌市主要滨水景观调查

1.2.1渔舟湾湿地公园。公园景观的设计以自然式设计为主,充满野趣,在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建设包括木栈道、栈桥等交通设施,以满足游人对亲水性的需求,生态湿地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湿地植物实现,主要有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梭鱼草(Pontederiacordata)、睡莲(Nymphaeatetragona)、水葱(Scirpustabernaemon-tani)、花叶水葱(S.validus)等,植物种类丰富,其中湿地植物约有50余种,充分体现了滨水区域的自然美景(图1)。渔舟湾公园的植物配置以物种丰富、群落组团景观优美为特点,充分体现了以河湖为主的滨水公园景观的生态多样性,沿水周边丰富的植物群落及投影到水中的植物,给人以清新自然的视觉感受。陆地上的植物以常绿乔木为主,配以观花的小乔木及灌木,使游人四季皆有景可观。

1.2.2象湖湿地公园。公园以乡土树种为主,并引进适应性强、富有特色的优良物种,打造南昌特色滨水区域景观。据调查象湖湿地公园内有湿地植物5万多株,主要有再力花(Thaliadealbata)、梭鱼草、芦苇、黄菖蒲、千屈菜、睡莲、荷花(Nelumbonucifera)、水葱、慈姑(Sagittariasagittifolia)等,在净化水质的同时,着力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滨水湿地生态自然景观(图2)。象湖湿地公园滨水区域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运用生态的设计方法,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意境,并通过合理的自然式驳岸运用,形成生态驳岸与植物结合的生态群落景观。

1.2.3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公园位于艾溪湖的东岸,该公园在设计过程中,遵循自然,很少有人工较大的干扰现象,展现的是一处自然式滨水景观,公园内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天然的植物景观,在适当的位置,增加木栈道、廊亭等,给人们提供一定的亲水空间(图3)。公园内丰富的植物资源是其特点之一,其中栽种的乔木约有5万多株,现种植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湿地松(Pinuselliottii)、楝(Meliaazedarach)、刚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等120余种。公园现有湿地滨水景观在植物选择和配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单一性,植物的配置形式较为生硬,缺少有机的组合;不注重观花、观叶的生物习性,配置形式较为简单,缺少错落有致的形式搭配;对于植株的大小,色彩搭配缺少一定的美学考虑;对于水生植物的观赏风格统一缺少考虑。

1.2.4玉带河。按照生态设计的总体改造思路,结合河道现有地形,进行了河面的拓宽、淤泥的清除、河床的加固和污水节流等各种措施,最后通过注入优质水的方式,使整个河道的的污染问题得到了改善,水的质量明显提升,为生态景观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南昌市委、市政府对玉带河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改造,拓宽了河道,河道深度也增加至4m,通过淤泥清理、管道铺设、景观设计等各种措施在玉带河两侧形成了一个生态的天然驳岸,并实现了雨污分流和引水活化。此时原来臭气熏天、淤泥堵塞的污水道,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展现出桃红柳绿、充满魅力的河道景观,成了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标志,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娱乐场所,带动了沿河两岸的商业经济发展。玉带河沿岸保留了10m以上的绿化带,种植的植物有40多种,沿线建了多个休闲公园及文化广场,修建亭台楼阁,放置园林小品及雕塑,并配以多种灯饰,打造了多样的滨水湿地景观。

1.2.5青山湖。设计主要通过淤泥清理、铺设管道等措施,对污水进行截留,青山湖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并在沿青山湖两侧建立了景观带,保证两侧乔、灌、草结合的景观面貌并建立一些具有休闲、娱乐、运动的公共开放空间,吸引了周边众多的市民在青山湖散步、游玩,很多外来的游客也慕名而来,欣赏青山湖独特的滨水景观(图5)。青山湖两侧植物种类丰富,物种多样性高,不仅有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垂柳(Salixbabylo-nica)、银杏(Ginkgobiloba)等大乔木,还有樱花(Prunusserrulata)、红枫(Acerpalmatumcv.Atropu-ceum)、碧桃(Prunuspersicavar.duplex)、龟甲冬青(Ilexcrenatacv.Convexa)等小乔木和灌木,物种多样,群落稳定,植物景观丰富。

1.3南昌市主要滨水湿地景观评价

根据南昌市主要滨水景观的现状、性质和作用,将现状评价分析分解为生态功能评价、美学功能评价及服务功能评价3个基准层,生态功能评价分为物种多样性、植物群落稳定性两个指标层;美学功能评价分为观赏特性多样性、色彩与季相变化和景观层次丰富度3个指标层;服务功能分为可达性一个个指标层。通过分析、比较,形成一个多方面的景观评价体系(表1)。

2南昌市滨水湿地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2.1合理开发,尊重自然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其他景观元素,综合考虑,合理开发,实现滨水湿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了解滨水区域的现状和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研究滨水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针对具体的滨水区域,制定出合理的开发利用建设方案,以自然为师,减少盲目的人工造景,避免破坏原有的自然生境,尽可能的反映出滨水区域原有的生态景观面貌。

2.2合理利用植物,构建生态群落稳定的植物群落是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滨水区域作为一个特殊的、具有交界特点的地段,其复杂的生境和物种的多样性,为植物群落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可营造出大面积的生态水域,为水中及岸边的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地,维护整个滨水区域良好的生态系统。

2.3打造生态驳岸,回归自然通过模仿自然打造生态驳岸,运用其可渗透性,维护驳岸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将水域自然的过渡到陆地上,使水陆之间的水气交换畅通,创造一个良好的稳定生态环境,为滨水区域湿地植物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境。

2.4空间的合理营造针对设计的主要目的,进行合理的空间划分[6]。设计之初,确定使用对象的群体、年龄组成、需求等各方面影响空间划分的因素,根据场地的现状环境,因地制宜进行规划与设计,保证设计的合理性。

篇4

2水景创艺的重要性

①柔化空间的美感。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水景艺术,不仅反映了真切的流动感受,而且这种创造的方式具有柔化作用,水景可以把人们带入整体的感受空间,提升空间的活跃度,使空间增添几分趣味,并有效地将情景相结合。比如,设计出水的倒影、使用光影的变换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成果,并且可以达到柔化空间的效果,给艺术作品和环境之间增加气息,使单调乏味的空间充满生机。②园林生态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水景。对城市园林进行整体设计的过程中,水景的设计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把大自然资源、森林的资源水资源等都相互结合形成统一的生态体系,呈现给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信息,并且在创作水景艺术表现生态多样化特性的同时,遵从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围绕低碳方面、环保方面、生态方面的理念进行设计。水景园林生态多样化具体表现为:溪流的融入设计、瀑布的融入设计、人工湖的融入设计等其它有关水元素的融入。

3园林景观设计中营造水景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3.1动静结合

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营造的方式之一就是动态与静态的相互结合运用。其主要表现在使用喷泉来表现艺术形式,使用瀑布来表现艺术形式,使用涌泉等其它表现艺术的形式。这些形式可以进行各种样式的水态图案表演,例如,蒲公英图态的展现、半球图态的展现、扇形图态的展现等等,在众多的水态喷涌形态中最典型的表现就属上海世博会的韩国馆、河南郑州的水幕电影和河南洛阳的音乐喷泉了,这些场所都成功的把音乐、光彩、水完美的结合,运用自如,呈现给人们各式各样的奇妙景象,尤其是光和水的融合,使人有冰火两重天的绝妙感受,真的让人大开眼界,具有激情的音乐使人在炎炎夏日享受清爽和欢悦。流动的水是动态的表现形式,奇特的自然景观静态的表现形式,流动的水和自然奇特景观相互结合的景观,就是动态与静态的运用。比如,建设滑梯式人工瀑布、幕布式人工瀑布等其它方式的瀑布,都可以呈现给人们不同的艺术魅力感受

3.2水景与植被的氛围

全面的营造城市园林水景,注意与水面植被的有效合理结合,可以使用借景和对景的方法,产生俯视、仰视等不同视角的艺术体会,把水草、芦苇、荷莲等各种水生植物有条不紊的布置于生态环境中,展现出动植物、水景的相互生存和相互调养,水元素的运用效果显而易见,鲜明的浅水池清澈见底,整个艺术的气氛尽收眼底。特别体现在植物的组成上,远远近近疏疏密密的程度都有条不紊的组合栽培,为了形成柔美的线条,可以在水边种上垂柳,为了形成鲜明的层次感、更加富有趣味,可以种植些落松等小型的水植物。

3.3水景与照明的烘托

园林景观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就水元素。花园照明的重要表现对象不单是动态的水景,还包括静态的水景。不管是潺潺流水的小溪、飞流直下的瀑布,还是水花四溅的喷泉、波光粼粼的水面,各种各样的水景形式都具有其动人的魅力。尤其是在晚上,如漓江夜景,周围的山在灯光的映照下显示出丰富多彩的景象,给漓江带来了魔幻般的效果,水景如同画家手中多彩斑斓的画布,而灯光成为了画家的画笔。

篇5

2城市滨江道路景观规划中的生态设计

2.1自然生态设计所谓自然生态,指的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在自然界,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而生态设计视野中的自然生态设计即是通过对大自然原始风貌尽可能地保护和改造,使其更好地适应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城市滨江道路景观规划中,自然生态设计需要将环境因素纳入规划设计之中,进而为景观规划的制定提供决策,因此也属于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的一种.从理论上讲,由于自然生态设计观念的介入,城市滨江道路景观规划从一开始便要求在其全部过程中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因素,使各种保留自然生态的原始景观得到维系和保护,并最终设计出一套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景观规划系统.也就是说,在进行滨江道路的景观规划之前,便需要“逐渐融入生态学的观点,冀图从大尺度、高层次上探寻‘健康的城市’,创造宜人的建筑环境……认识到远离城市的‘大地景观’(包括荒野地、湿地、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的重要性,并努力作出保护,寻求城市与自然的融合.”作为滨江城市,在自然生态设计上由于拥有天然的水系,一般都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城市水系本身就是城市自然生态的重要体现之一,围绕城市水系而进行的滨江道路景观规划是否得当,不仅对城市本身的自然生态带来重要影响,而且对天然水系也会造成相应的生态效应.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各种大小江河川流不息,两岸的城市建设更是星罗棋布,其中一些城市在滨江道路的景观规划中便注意到了对其间自然生态的维系和保护,如武汉的沿江大道及江滩公园、长沙的湘江风光带等.位于汉口的武汉沿江大道是一条滨临长江、全长10.46km的交通干道,有20条主要街道与之垂直相交,也是武汉水运最为集中之地,素有全国四大港口之一美誉的武汉港就在道旁,货物吞吐量大,水陆运输繁忙.全长7km的江滩公园建设了市政广场区、绿化健身区、园艺景观区.在绿化方面,江滩公园也是名木挺立,芳草茵茵,栽种的绿化乔灌木包括白玉兰、墨西哥落羽杉、棕榈、大桂花、樟树、紫薇、银杏、雪松、桂花、樟树、广玉兰、乌柏等100余种,[3]绿化率达70%.江滩上一片辽阔狭长的芦苇,使长江沿岸的原始风貌得以保存,其间野鸟婉啼、苇香扑鼻所营造的野趣横生的自然意境,也使市民身在城市即有置身乡野的感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充分享受难得的片刻闲适.此外,亲水设施的设计也是江滩公园景观规划中的亮点之一,第三层观水平台中的高层观景台比马路高出1m多,第二层观水平台在一年之中有两个月会被水全部淹没,汛期辽阔的长江给人一种身在大海之滨的感觉,最低一层的平台在枯水季节则会露出沙滩,市民拾级而下,就能享受到江水所带来的身心愉悦.最早于1995年开始规划的长沙湘江风光带也是滨江道路景观中注重自然生态设计的一处代表.湘江风光带沿湘江南起黑石铺大桥,北至月亮岛北端,长约26km,主要以休闲长廊为主景,其间穿插各种形式的小广场、景观小品等配套设施,以及多品种的乔木和灌木,体现的就是湘江两岸相互映衬的独特自然景观.作为长沙的母亲河,湘江滔滔南来,过昭山而入长沙城,经三汉矾又转向西北而出,流经长沙市境约28km.长沙段湘江的自然景观历来为人所称颂,著名的“潇湘八景”中,便有“山市晴岚”“江天暮雪”两处位于长沙境内.湘江两岸赤壁如霞、白沙如雪、垂柳如丝的美景,正是长沙湘江风光带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所力求恢复和营造的自然生态景观,也使得长沙市“青山、绿水、碧洲、古城”的自然风光更为突显.在城市滨江道路的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地形地貌进行部分破坏,在生态学的意义上有着负面的影响,植被绿化正是在某种程度上对这种负面破坏的有效减缓.因此,注重植被绿化与注重原有自然景观的保留成为城市滨江道路景观规划中自然生态设计最主要的手段和方法.

2.2人文生态设计在城市滨江道路景观规划的生态设计中,尽管有自然生态设计与人文生态设计之别,但二者并不矛盾.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连,互为补充.自然生态设计作为铺垫,为人文生态设计的发展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在自然生态设计基础之上的人文生态设计又将自然生态设计进一步向前推进.另一方面,二者不可缺一,亦不可偏颇.忽视自然生态设计将导致景观失去“人味”,忽视人文生态设计又会使景观失去神韵.因此,只有自然生态设计与人文生态设计齐头并进,才能创造出更加宜人的日常休闲与精神文化需求的滨江道路景观,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进而成为增强城市文化内涵和个性魅力,乃至城市亲和力、吸引力的根本途径和手段.按照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生态学更多地关注生物及生物圈的关系,即自然生态系统,其后逐渐转向人类和人类社会,并且向前追溯和挖掘人类文明的辉煌历史,人文生态的观念开始形成并确立.从概念的生成和发展来看,人文生态指的是以人本身为最根本的研究对象,并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人文文化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造的一种生态系统.较之自然生态系统,人文生态系统更为复杂,也更加多元和系统化,“既包括人类所居的社会环境、公共生活领域,又包括文化因素,涵盖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间工艺等方面”.我国历来就有重视人文生态建设的传统,《礼记•王制》载:“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居民,必参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指出了但凡安居、乐业、兴学、伦理及行政管理问题,均属于人文思考之列.生态设计和生态城市的概念兴起之后,引入人文生态设计的呼声进一步加强,成为城市生态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从理论上来讲,生态城市的营造“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因此,人文生态设计也是城市滨江道路景观规划中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方面.一般来说,城市滨江道路景观规划的人文生态设计的实现包括设立标志性的文化广场、修复或重建重要的人文景观、树立纪念性文化雕塑等多种途径.在武汉江滩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同样赋予了浓厚的人文生态关怀.设计者从武汉的历史人文出发,以“长江之歌”为主题,通过沿线布置的“江河水”“大江东去”等大型组合雕塑展示武汉特有的长江文化特色,并以长江诗词文化雕刻为主题,展示了历代著名文人墨客对长江的颂咏,使市民在一览长江风光的同时,对长江文化也有相应的认识.除此之外,江滩公园内随处可见的青铜小品雕塑组像,分别反映了武汉历史上的神话、传说、故事,以及各种或者已经离去、或者正在消失的传统手工艺,在现代都市繁忙的生活和工作中,找寻到了一处处缅怀消逝岁月的依凭之所,更衬托出浓厚的人文关怀.长沙市是一个拥有2000多年建城历史的国家级文化名城,积淀其间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沿着湘江发展而来的,因此,在湘江风光带的规划设计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摆在规划设计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目前建设的现状来看,无疑也是上述几种形式的综合运用,如沿江设立的四羊方尊广场、杜甫江阁、朱张渡纪念雕塑等.位于湘江风光带第七标段的四羊方尊广场是以长沙宁乡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四羊方尊为主要造型元素的文化广场.广场向西伸出湘江江面15m,在观景平台上即可观赏到长沙独有的山、水、洲、城的盛状.同时,四羊方尊广场还在北向布置了双亭景区和水池假山景区,南向则布置了叠式广场、白沙坑及生态景区,整体上显示出规划者独到的构思,使得该广场在包含浓厚的湖湘文化气息的同时,还兼具了自然生态的清新.长沙是唐代诗圣杜甫晚年最后的居住之地,其时,杜甫租佃了湘江边一间简陋的楼房,并名之“江阁”.湘江风光带规划之初,为纪念和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在“江阁”原址兴建了唐代建筑风格的杜甫江阁,恰好与天心阁、麓山寺、道林寺和岳麓书院共同构成一条文脉带,不仅表达了长沙与杜甫的不解之缘,更为湖湘文化和杜甫的全方位接触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契合点.朱张渡是湘江边旧有的古渡口之一,因纪念宋代两位理学大师朱熹、张栻往来湘江两岸而得名,古代便在东西岸分别设有“文津”“道岸”两座牌坊.经过合理规划设计的湘江风光带不仅复建了这两座牌坊,还增设了朱张会讲的相关雕塑,使之成为湘江边又一道人文风景.目前,生态设计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形成日趋盛行的潮流,其所遵从的本地化、节约化、自然化、人人参与和天人合一的原则,以及强调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观念,使得包括城市滨江道路规划在内的各个设计领域均得以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篇6

2园林景观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定义的角度来讲,园林学科指的就是一门具有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等关系的科学与艺术。而对于现代风景园林学科来讲,其主要是由传统园林学、相关的城市园林绿化以及大地景观规划三个主要方面所组成的。在我国,园林作为一个学科的形式已经具有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历程。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至少有100多所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园林专业,但在园林更加欣欣向荣发展的背后,随之而来的便是隐藏着的种种矛盾与危机。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的专业素质不够高。在现在教学制度不断改革的形势下,部分高校往往将大量师资以及学生的教学、学习时间,都集中地安排在了对重点学科的学习及其他研究上,而将很多园林以外的基础学科只是简单的作为设置、调配。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形成一种不好的教学结果,其主要不足就是虽然学生在园林基础方面的知识、园林方面的技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学习,但是,作为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并没有对和园林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学科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或者是学习等问题,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出现专业素质普遍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3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应用策略

篇7

(二)国内的发展与探索

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以及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我国的农场旅游业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将乡村旅游作为自己外出游玩的首选,这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正在受到更多人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到1997年之间,我国涉及观光农业的投资多达3O亿元。目前,全国农场旅游每年接待人数超过3亿人次,总收入超过400亿元。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已占到了全国旅游收入总额的11.6%。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合理规划,结合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景观设计系统,以“农耕文化”,为主线,强调景观的生态性和文化性。使农业生态园区景观成为农业产业的门户,为游客提供生态、绿色的开放空房间。本文通过生态园区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解决农业生态园区的景观设计中的一些问题。第一,如何将农业产业产品与农场旅游结合在一起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吸引力的农场景观。第二,如何打造具有原生态特色的“农耕文化”。

(四)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景观设计理念

农业生态园区景观设计不同于一般的风景名胜或综合性公园,它是一个多方面理论的的融合体。生态农业园区的开发是基于农业产业的科学本质和旅游观光的经营本质,需要相互融合,生态农业园区的开发往往以封闭的农园和开放的景区作为建筑载体,而且往往局部的封闭的和区域的开放相辅相成,形成旅游体系,并以农园为核心和重点;作为生产基地,生态农业园区必须遵从科学性,具有产品生产功能;而作为旅游园区,又必须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满足人们视觉亲历和心灵感受。所以园区的景观设计是关键点。在进行生态农业园区的景观设计时,应从多方面理论研究入手包括园区的功能、产业结构、景观美学、景观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等。

(五)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景观设计实践

1.项目背景

如意情基地地处武汉市东西湖西北部,北与孝感市隔沦河相望,西于汉川市以汉北河为界,东与东山农场接壤。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有规划已满足不了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编制一个更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引导辛安渡农场的建设与发展。辛安渡农业园区最大的特色是土地为国家所有,这大大提高了规划设计的可实施性。除此之外,辛安渡农业园区的对外交通联系十分便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107国道由南向北穿过场域西部,拟建的杭兰高速公路将由东向西穿过场域南部,连接湖北省东西部的汉渝铁路由南向北穿过场域东部。辛安渡农业园区地势平坦,气侯适宜,水源充足,为发展种植、养殖等多种农业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环境资源。

2.总体评价及改进建议

如意集团是一家专门从事新特优果蔬、食用菌等农副产品的引用、科研、培育、种植、加工、出口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以高科技工厂化、规模农业产业化为先导;以绿色无公害果蔬、食品为纽带;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产加销、农科游于一体;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经济企业,是综合外向型“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始终秉承“科学创新、服务敬业、倡导绿色、促进生态”的经营理念,用实际行动诠释“绿色共享、如意情深”的企业文化内涵。在发展中中农业生产是主体,而饮食、娱乐等等项目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成为集团的优势项目。通过分析表明集团正处于经济发展不可多得的契机,前景广阔。如意园林现有的景观完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景观改造势在必行:将单纯的观景功能转向集观赏、娱乐、互动等多功能与一体的综合功能,并加入计算机技术。以农耕为主线,将企业文化融入整体设计,塑造地域性的文化景观。创造多样化的游览项目,提供更为丰富的农耕体验和休闲娱乐项目。提升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满足外来游客的需求。

篇8

居住区湿地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依靠天然的水体,完全保留自然景观的形式;第二种是把天然水体引入居住区,将人为的创造湿地景观的形式;第三种是人工开挖水体,建造的人工湿地景观。无论是那种水体来源方式形成的湿地,都应与所处地域的生态、文化等环境相融合,在充分尊重原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加以开发利用。对于依靠自然水体的湿地景观应尽可能保持其自然形态,以保护原有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合理安排水循环及排污系统。

1.2湿地的景观功能

居住区湿地景观具有良好的水体景观效果,又具有生态节能的功能。可以在模拟天然湿地生态基础上,通过艺术手法合理配置造景要素再现或模拟天然的湿地景观。居住区湿地景观是融合诸多造景要素的居住区绿色生态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游憩等多种功能。

2目前居住区水景存在的问题

2.1居住区水景的优势

居住区湿地景观多数能够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水系,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水生植物,以植物软化生硬驳岸线,丰富了水体植物景观层次,并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另一方面,利用人工湿地形式净化水质,在水体重放养各种水生动物,如鱼类和贝壳类,增加景观的趣味性和生物多样性。

2.2居住区水景现存问题

根据调查,目前多数居住区水景追求形式而忽视生态净化功能,硬质河床基底,用混凝土等硬质手法处理底层和驳岸,阻断了水体的自然循环,造成水体水质恶化,有些甚至变成死水污物聚集,再者,有的居住区忽视对雨水的运用,人工湿地运用比较少,没有做到节能减排。最后,设计中对水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认识不足,不能很合理的选择具有净化水体功能的植物,另外,水景植物种类不丰富,配置仍显单调,植被驳岸过渡僵硬,缺乏自然感,尤其是在立面设计和季相变化方面尤为突出。

2.3解决方法

营造湿地景观时应按照自然的水理,采用生态的方式收集利用雨水,使水系循环起来,确保水体的流动性。再者,加大运用人工湿地形式,构建水体循环系统,防止水景中出现大面积停滞水域,避免水体富营养化,滋生大量的细菌和藻类,使水质变差、发臭等。

3居住区生态湿地景观设计

3.1结构设计

一般说来在居住区内的人工湿地系统,其结构包括防渗层、基质层、植物层、水体层等。防渗层的设计,常见的人工衬里有沥青、合成丁基橡胶和塑料膜。基质填料设计,一般有土壤、砾石、砂、沸石、碎瓦片、灰渣和含铁质或含钙的填料等。进出水系统设计,要注意避免水位高差产生的水压力影响。另外,河床中水面浸没植物根系的深度应尽量均匀,湿地的长宽比L/W通常采用1﹕1,河床深度一般根据所栽种水生湿地植物的种类及根系的生长深度来确定。

3.2雨水利用设计

3.2.1雨水收集

利用道路旁不透水的卵石溢流道收集雨水,并通过植物净化,之后顺着地势高低集中汇集到湿地水体处或者通过地表径流流入生态溪沟。

3.2.2生态溪沟

生态溪沟主要运用湿地植物结合卵石设计,植物层下面一层是自然界可适地取材的粗砂和碎石,溪沟最底层采用素土夯实。

3.2.3雨水处理系统流程

雨水通过地表径流→预处理区,进行去除粗大污染的处理→进水区,进行消能沉积处理→过渡区,进行去除叶子或者其他有机物杂质等→湿地处理区,进行水体的净化→出水后进入景观水体。

3.3水体平面设计

带状水体,水体平面曲折迂回,可将其结合进水口设计成净化进水水质的滩涂湿地,通过挡土墙分割浅滩和深潭,将上一级的污染物阻挡在上一级水系中,深潭水流速度较缓,可处理为沉淀池,这样依次浅滩和深潭重复,最后得到经过净化后的水体。另外一种面状水体,通过岸线凹凸处理,开合的设计,使水体的流速变化不断。可在面积较大的水面设计景观岛,丰富水面景观构图。

3.4驳岸景观设计

生态湿地景观设计中驳岸分为自然型驳岸和人工生态驳岸两种大的类型。主要功能是为水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的场所,另外,居住区内的湿地驳岸创造良好的景观,满足人们的赏景的需求。因此,驳岸岸的设计需要考虑不同功能水岸空间处理方式,还要处理驳岸的生态自然的景观效果。一般来说,湿地水位变化不大并且没有防洪要求时,采用自然型生态驳岸,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固土护坡并净化水质,丰富岸边的景观层次,体现自然野趣。另外一种台阶人工式生态驳岸,可采用蜂巢网箱为主要护岸材料,通过蜂巢网箱固土护坡,网箱之间种植湿生植物软化硬质的岸线,丰富驳岸景观。

3.5景观建筑

景观建筑包括亭、台、廊、景墙等等,是居住区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具有明确使用功能的空间。景观建筑在设计时要考虑功能、尺度、心理感受等多方面的因素,为居民提供生态节能温馨惬意的休憩空间。生态湿地中设计景观建筑,要注意建筑防渗层的设计并且与生态溪沟留有适当的距离,保证屋顶的雨水通过屋顶径流进入雨水管后排入生态溪沟或者雨水收集沟。

3.6雕塑小品设计

雕塑小品作为一种三维立体艺术,主要是通过视觉感应而作用于人的心灵。优秀的雕塑作品能赋予环境丰富的人文内涵,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居住区的雕塑多为装饰性,主要以人物、动物、植物作为题材,雕塑小品在设计时,要考虑地域文化环境,确定雕塑主题,要注意演绎地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体现生态性和时代感。材料方面选用节能和环保的材料,例如:植物雕塑、石材雕塑等。

3.7植物景观设计

湿地植物配置时,重点考虑湿地植物的习性,做到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两栖植物、旱生植物之间的合理搭配,形成多样、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水生动物提供一个良好稳定的生存环境,并且构成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这个生态系统的水质净化能力。其次,还应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做到一年四季都有景可赏。最后,体现植物的空间层次,例如:在立面上,湿地植物应该有高低的搭配,形成一定的层次感和空间感,避免死板和僵硬,设计出有一定起伏和变化的林冠线,创造有型的植物空间。

篇9

Abstract: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n landscape design requirement stylist to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factors to consider. This requires landscape design must be fully thought to people and landscape harmonious unification, it shows the landscape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ecological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诉求愈加强烈。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已经走出了单纯设计图纸的桎梏,而是在设计时,体现出对生态发展、物质能源、环境维护等多方面的考虑。甚至有的时候,设计师把追求生态的和谐统一放在了园林设计的首位。

1生态设计理论发展变革

生态设计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涉及环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水文生态学等、植物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现代生态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使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获得了长足进步,并且对大范围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应该注意将景观美学同生态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使园林景观具备良好的生态效应。

上世纪70年代前,生态学主要研究物质流和能量流,景观设计着眼点在空间结构,二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这种状况直到80年代,才随着对景观生态要素和功能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才使得二者之间的结合方面的研究快速发展起来[1]。

生态学和园林景观设计间的结合,使得对于景观和土地、生态系统和空间等要素达到了良好的美学效果,形成了景观生态学。此外,景观生态学在对系统进行构建时,无需对外部细节进行全面了解,只需在基本的格局内进行操作即可。这种对于跨领域和整体的研究有效避免了传统都市景观的局限性,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2生态设计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

2.1生态设计理论的基本要求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对艺术、科学和社会等方面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对这些要求全部要考虑到,缺少了任何要素,园林设计方案就缺少了应用的生命力。因此,生态设计理论必须贯穿于园林景观设计的全过程,才能保证良好的设计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师的工作已经转变成为帮助人类寻求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合理利用土地或其它自然资源。生态园林设计要求必须体现出对于自然的尊重和维护,这是现代生态设计理论中的基本要求。特别是景观设计和人必须体现出和谐统一、相互协调、相互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人必须成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而不能作为自然的对立者而存在。

2.2生态设计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

生态景观设计不能简单的归结在“设计”或“自然”上面,而应该注意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完美的设计师,应该摒弃硬性的设计,追求充分挖掘自然的潜力,并且根据环境的条件来改变设计方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比如,在设计时,设计师应该充分利用环境的现有材料和条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尊重环境原本的意境。

一般情况下,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只要采用了一种或几种生态设计方案,所设计的作品都可被称为生态景观园林。设计师应该因地制宜,在园林设计时体现出自身的生态理念,如,有的设计师希望在园林内实现雨水的循环再利用,有的设计师喜欢实现园林内的“零污染”排放等,这些都能体现出设计师对于生态理念的追求[2]。

2.3人与生态园林景观间的关系

目前,在生态园林设计领域,存在一种错误的看法,就是认为在园林内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就是园林生态的体现。殊不知,这些植物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行维持,这同生态设计理念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该尽量尊重园林所在环境的当地物种的地位,尽量减少引进外地物种。从生态学角度上看,当地物种经历了万万年的演变历程,其对自然的功效是外地物种所无法比拟的。并且,本地物种对自然的需求是比较小的,且能够与周围环境达到完美的协调统一。因此,设计师应在园林内营造一个可以循环再生的生态系统,大至一片森林、一片水域、一片湿地,小至一个池塘、一条小溪,都可以被塑造成一个生态系统。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整个系统内的能量流、物质等实现动态的平衡,同时还应和周围的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互动联系[3]。

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的目的是满足人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特别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这种需求尤其显得更为强烈。由于人的影响和活动始终贯穿于园林设计的全过程,使得人的活动时间、物质要求和精神需求等,都不同程度的对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在对城市风景区进行土地整体规划布局时,应该首先保护规划区内的生态林地、历史遗迹等。同时,对土地资源结构进行调整,使之符合规划区内的土地模式和类型体系,彰显风景区的自身特色,逐步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土地资源。对规划区内与设计风格不相适应的建筑必须予以拆除或搬迁,并对林地和园地进行改造。此外,还应充分开辟山谷等地形,提供给游客野营的场地。对于社会用地应该尽量集中发展,确保风景游赏用地的需求。

人天性是贴近大自然的,这种对大自然的喜爱又集中体现在了对于各种植物的喜爱。因此,在生态景观园林设计时,必须重视对植物的设计和布局,并且,还要保证景观内所有植物能够获得良好的生长环境。设计师可以凭借植物的生态原理和相生相克的特点,设计景观内的植物群落,保证景观和植物群落能够协调统一,实现植物群落的稳定和有序生长,发挥生物多样性的最大效益。比如,很多设计效果良好的风景区,就是通过将植物群落按照其特点,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古建园林区、风景林景区和彩色叶林景区等部分,从而保持了植物群落的节奏变化和色彩层次,实现了景观群落的引人入胜。这对保持景观区的生态效益,实现良好的旅游效果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3结语

现代生态学设计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日渐重视和回归大自然愿望的不断迫切,生态设计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必将得到高度重视。本文介绍了生态设计理论的发展变革,从生态设计理论的基本要求、生态设计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人与生态园林景观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对如何促进生态设计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进行了探讨,希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生态景观设计;低成本

一、引言

保障性住房的生态景观设计是一项涉及场地、环境和建筑的综合设计。然而,当前很多保障性住房在实际运作中,为了追求前期投入的低成本和仅仅对视觉效果关注,生态设计沦为博人眼球的幌子,基本上没有实际效果,甚至南辕北辙。在这个背景下,为了达到人与景观的和谐共处,优化人居环境的景观质量,用生态景观的理论指导保障性住房的景观设计势在必行。随着人们对保障性住房社区内景观质量要求的提高,我们开始思考,近些年所积极倡导的“生态景观”一词不应只适用于城市这种大环境,也同样应在居住区这样的小环境里进行推广,特别是在保障性住房——这个在普通居住区中拥有特殊位置的住区设计中,必须给予相应的生态设计考虑。在保障性住房的景观建设中,通过低成本的“低技术”生态手段,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资金投入,还能在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同时,提升户外景观的人口容量。为人们提供一种经济、简约而又符合现代人生活理念的设计模式。

二、保障性住房生态景观设计的问题及难点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各地城市也在加大建设。各种拆迁改建,都在不断地改变着城市的环境。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日趋高涨,居住者对小区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保障性住房虽然是国家提供给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优惠政策,但是作为居住者,他们对环境的健康、舒适、环保的要求同样应该得到充分尊重。然而,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出资者——政府的预算本身就少,且资金多数花费在建筑以及室内环境上,留给户外景观的投资微乎其微:在精力成本上,由于时间紧,设计费用低,前期设计阶段投入时间很少,对场地及使用者的行为往往欠缺考虑与照顾,不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因此,保障性住房的室外景观存在着一系列行为心理、绿色生态、服务配置等问题。初步总结归纳,有以下几点:一是景观规划不合理;二是硬质铺装失去原有功能;三是绿植搭配不合理;四是景观小品配置不合理;五是配套设施不完善。

三、保障性住房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基于保障性住房人均面积小、投入费用有限等特点,运用生态景观设计理论,可以归纳出以下几项设计原则:

(1)低投入的地方性原则

低投入的地方性原则,需要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对原有基地自然和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和调研,景观设计时优先考虑本土植物和当地材料,在节约资金的前提下,尽可能把对场地的破坏降低,力求达到节约投入费用和维持场地的既有生态系统的双赢。例如,位于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市的生态城哈利法克斯(Halifax),从一片污染的“棕地”,华丽蜕变成了如今的郁郁葱葱的生态城。设计者为了改善土壤,经过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充分调研,在污染的土地上种植特定植物,预求通过长期整治,唤醒退化的土地。然后是种植本土植物,改造海岸线和建立屋顶花园来塑造一条生态走廊。最后通过建筑废弃物再利用,实现价值的重生。总而言之,Halifax生态城的建设最终并没有消耗巨资,由于设计的理念是采用本土植物和原始场地的遗留废弃物进行生态改造,甚至还在投入了最低的成本的情况下,取得了最佳的生态效果。由此看来,此项原则非常适合解决现阶段保障性住房所面临的问题。

(2)低废弃的共享原则

低废弃的共享原则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焕发它们新的价值。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改变材料的形状或者是解构重组后重新应用到景观建设中,充分发挥材料的使用价值以便居住者共享。作为国家提供给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政策性社区,保障性住房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普通住区,人均的景观面积就特别少,低废弃共享原则在这里可发挥奇效。保障性住房景观设计中的低废弃共享原则要求提前考虑材料的废弃率和破坏率,采用低价废弃材料来减少材料的采购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除此之外,还应充分挖掘场地已有材料和资源的价值,变废为宝,因地制宜地塑造保障性住房居住区的景观,实现社会、文化、生态与美学价值的精彩呈现。

(3)低维护的经济高效原则

低维护的经济高效原则是指在设计前期充分考量后期的维护费用,提高费效比。因此,在设计保障性住房的室外景观时,应尽量采用可再生资源,循环和高效地利用能源。目前,世界上比较公认的措施是“3R原则”——Reuse(重复使用)、Recycled(循环使用)、Reduce(减少使用)。目前保障性住房面临的最大困窘就是资金紧张,抛却在建筑本身投入的多半费用,最终留给景观的简直少得可怜;加之居住人群都是中低收入,后期物业费用也不能保障。但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仍在提高,景观建设特别是后期维护面临更多的挑战,如果不在设计前期提前考量,最终就会产生景观衰败等一系列问题。该原则的运用首先是挑选植物,多选取生命力强的当地植物以延长景观的使用寿命;其次是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或环保清洁型能源,并结合节约用电等一些措施;最后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为达到节水的目的,可在保障性住房社区内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和中水利用系统,且尽可能选择耐旱型植物。

(4)低干预的自然做功原则

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拥有一定的自我净化修复能力,在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同时还能维持人类的健康。保障性住房作为一个人口密度极大、景观空间及其局促的特殊居住区,提升其景观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大,人法道,道法自然。”大自然拥有洪荒之力和奥妙法则,归根结底,只有尊重自然才能保持世界的平衡。“低干预”思想意味着对既有场地的自然环境干扰最小,寻求在特定场地里只通过最小的开发、强化或保持原有生态系统,以达到保障性住房高居住密度与生态景观的最佳平衡。为了人与自然的协作共生,发挥生态系统的能动作用,可以在保障性住房的雨水净化回收、修护退化土壤等方面进行一些适应自然过程的设计。例如利用特定植被对污染物的吸收降解,完成雨水的净化;通过栽培当地一些能够分解有机物的植被,来修复垃圾填埋场的土壤和生态环境等。

四、结语

当前我国对生态居住区的研究也只是处在技术开发阶段,对社会和人文的研究尚少,至于说保障性住房的生态景观研究那更是寥若晨星。甚至连一些设计师对生态景观设计的认识也还停留在片面强调视觉效果的认知阶段。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挖掘保障性住房景观生态设计的深层原因,提出理性的生态设计原则,对低成本条件下通过综合考虑景观的前期设计与后期管理来营建生态型景观环境有指导意义,为今后保障性住房的生态景观设计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作者:胡沈健 吴晓东 王津红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环境生态化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3-R4-11)

参考文献:

[1]陈易.自然之韵:生态居住社区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聂梅生,秦佑国等编著.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王向荣,林筹著.欧洲新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5]陈勇.哈利法克斯生态城开发模式及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2001.

[6]侯登高,张勤.浅析观赏果树在城市居住区的应用[J].湖南林业科技,2009.

[7]何静.国内外生态居住区建设经验[J].上海房产,2007.

[8]裘鸿菲,陈益峰.现代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J].规划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