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3 13:00: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花之歌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花之歌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教学
重点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教学
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我们随时随地可见那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坛里的白牡丹……人们赋予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花的认识,让我们来看看黎巴嫩的纪伯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
谈话环节可以创设一个氛围,使学生兴趣被激发,能够集中精力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
(板书课题:花之歌)
2.
纪伯伦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出示课件2】
苍穹
坠落
孕育
冠冕
赠予
祭献
摇曳
旖旎
馥郁
凝视
琼浆
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板书: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诸元素之女
礼品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出示本课的难理解的词语,便于学生用较短的时间掌握这些词语,为理解课文打基础。同时,还可以学到一些学习词语的方法。
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读懂文意,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明确,注意力集中。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课文的大意也就明确了。
2.教师范读课文。
【出示课件3】
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枯萎。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出示课件4】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光明降临;傍晚时分,群鸟归林,我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我”是属于自然的,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样的生活。)
【出示课件5-7】本文想象奇特,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说一说。
(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
预设:“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我是诸元素之女”“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感知一些优美句子的特点,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
“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这些句子都是拟人句。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这组句子是排比句。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板书:仰望高空
对光明心驰神往)
小组讨论,教师指导,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对比阅读,学会想象。
1.自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一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想象奇特)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在叙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让文章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认识奇特想象的好处,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合理运用。
板书
内容
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花之歌
诸元素之女
仰望星空
礼品
对光明心驰神往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坠(duò
zhuì)落
祭(sì
jì)献
凝(yí
níng)视
朝(cháo
zhāo)露
仰(yǎng
yáng)望
哲(zhé
zhè)理
二、按要求写句子。
1.我是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缩句)
2.芳草为我优美的舞姿鼓掌。(改为反问句)
三、选词填空。
孤芳自赏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
;我从不
,也不
。
【答案】
一、zhuì
jì
níng
zhāo
yǎng
zhé
二、1.我是星星。
2.难道芳草不为我优美的舞姿鼓掌吗?
三、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课后反思
《花之歌》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既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又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纪伯伦的作品帮助很大。
最后通过对比阅读总结写作方法,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由于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备课素材
【作者介绍】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兴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自己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示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
1931)。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浪之歌(纪伯伦)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的炽热。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她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脚下。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
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呜呼!彻夜不眠让我面容憔悴。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雨之歌(纪伯伦)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的皇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
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尘世
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的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启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辨字组词。
冠(
)
增(
)
凝(
)
寇(
)
赠(
)
疑(
)
浆(
)
仰(
)
孤(
)
桨(
)
抑(
)
狐(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礼品
(
)的风光
(
)的眼睛
(
)的琼浆
(
)的小草
(
)的叫声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我在原野上
,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
,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
。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
2.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花的作用的句子。
3.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外界关注花的句子。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写句子。
例: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参考答案:
一、冠军
日寇
增加
赠予
凝视
可疑
泥浆
船桨
仰望
压抑
孤单
狐狸
二、贵重
美丽
明亮
美味
顽强
动听
三、1.摇曳
呼吸
察看
凝视
2.
机械控制工程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背景,而学生自身往往缺乏工程实战经验,如何上好这门核心专业基础课,课题组深入开展了课程改革,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教学内容改革
在掌握控制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和精简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课题组精选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控制工程基础》[4]作为教学教材,将控制系统基本概念、数学模型、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和PID控制及其应用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在PID控制部分,在新教学大纲里,课题组完全从应用角度出发,将以往偏理论的控制系统设计和校正内容,改为讲授PID控制器含义、模拟PID、位置式和增量式数字PID、PID各环节作用以及PID整定。从课堂反映来看,学生能比较清晰地掌握PID控制器知识点;从后期实践来看,学生也能熟练运用PID去设计系统,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
(二)教学方式改革
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分层次教学。即对于不打算考研,以学以致用为主的学生,在阐述清楚控制理论基本知识基础上,将重点放在了知识点的应用。而对于想继续深造的同学,则以讲座形式进行内容补充,比如开设了根轨迹、非线性系统分析等,这样既不影响前者,又满足了后者的考研需求。
(三)教学手段改革
课题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将多媒体图文并茂、音像丰富、信息量大的优点,与板书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优点有机结合;其次利用中国数字大学城平台,建设了《自动控制基础》精品课程网站,完善了答疑、讨论和交流模块,方便了学生课后复习以及与主讲教师的交流等。针对控制工程课程中数学含量多,公式推导麻烦的问题,课题组还利用Matlab软件,针对数学模型、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和PID控制等内容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将抽象理论更加具体化和直观化。
(四)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课程最终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再先进,方法不得当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为此课题组从知识结构以及应用角度出发,将教学与工程背景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工程案例,提出了基于工程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
二工程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
课题组所提出的案例驱动教学,其本质上是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工程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其主动去学,同时又借助工程案例来加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根据教学要求,课题组设计了若干工程案例,并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启发型、认知型和设计型。
(一)启发型案例教学模式
启发型案例主要是针对课程或章节,采用一些综合性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课程或章节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对后续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开篇之际,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了解控制本质。课题组提供了一段学院学生获奖的“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视频,先将学生思绪引入到赛车的速度激情中去,然后引出思考:如何在高速下让赛车(如图1)沿着黑线走但不冲出赛道?进而过渡到系统的控制本质:检测光电传感器中心点与黑线的距离偏差,并纠正偏差。通过比赛视频,学生们在掌握系统控制本质同时,也纷纷表示要加入到学院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从而给控制工程教学开了一个好头。除课程开篇之际,我们在其它章节也同样引入了工程案例,比如在讲述时域分析时,引入了高等级公路动态称重系统,在讲述频域分析时引入了上世纪沙俄部队齐步振跨桥梁的案例。
(二)认知型案例教学模式
认知型案例主要是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利用一些小型或局部性工程案例来诠释知识点。控制工程知识点多而抽象,难以理解,为此课题组针对知识点设计了认知型案例。比如:在系统组成知识点上,设计了温箱自动控制系统案例来诠释系统组成及其作用。在比例环节知识点上设计了齿轮传动副等等。认知型案例让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化,从而帮助学生消化和掌握知识点。
(三)设计型案例教学模式
设计型案例主要是通过提供可供操作的工程项目,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实现工程应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实践向创新型和研究型转变。为此,课题组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实验项目。由于实验学时少,目前机械控制工程所开设实验,主要按图索骥地搭建电路图来模拟典型环节,或测试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和频率响应等。所有参数都参考实验指导书,大大弱化了学生的主动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课题组在实验前先提供一些机械平移系统和电气系统等,让学生先运用课堂知识建立微分方程,获得系统数学模型,然后再借助实验设备来模拟或测试系统时域响应和频率响应,这样在强化实验同时也融合了课堂知识。此外,针对志在考研的同学,课题组也根据补充讲座内容设置了1~2学分课外开放实验项目,满足他们以及其他感兴趣的同学。
(2)大学生本科创新。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创新活动,同时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中“工程驱动”的思想,针对学校的大学生本科创新项目,课题组联合学有余力的同学积极申报了若干以控制为主的项目,比如校级重点本科创新项目:服务机器人导航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就是集合了控制工程中的数学建模、时域分析、PID控制等知识,通过该项目很好地将课程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了前后贯通,从而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大学生竞赛。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课题组每年还选拔一部分优秀学生,开发一些设计性项目去参加各类比赛。比如2010年设计了“四轴飞行器”参加了江苏省机械创新比赛,2010、2011年连续两年参加了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这些项目无一例外都涉及到系统控制。学生在获得荣誉的同时,都一致认为参加比赛不仅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驱动式教学一方面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主体性来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有比较深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有工程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教学。
三案例化教学设计及实践
二、改革原则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性质,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要坚持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校际间均衡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三、改革措施
(一)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1评价内容
确定我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为六个方面: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以《 省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指导意见》为依据。
2评价工作体系
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对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具体监督指导。各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市教育局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班级成立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各初中制定各项保证制度,如诚信制度、公示制度、申诉制度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将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3评价方法与程序
以教育局制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另文下发)为依据由班级评价小组评定。以初中毕业生所在学校为评价主体。道德素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的评价。
4评价结果
即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各校要严格掌握等级规范,评价结果以等级表达。等级划分从高到低依次为ABCD共四级。对D等级评价应非常慎重,仅限于极个别学生,对评价结果为D等级的学生家长,学校要召开听证会。
年应届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以学生本人在 年下半年和年上半年表示为主。对于目前在校的初一、初二学生,各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久远规划,认真着手开展好评价工作,加强在校生成长记录和学生档案管理,为今后的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做好准备工作。
(二)实行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1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也是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2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工作。
3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效果以等第形式演讲。划分为四个等第,即ABCD或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学业水平考试获得D毕业生视为不合格,发给初中肄业证书。
(三)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办法改革。
1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招生的依据之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为D级的原则上不能被重点高中录取。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格局下,我国科技力量澎湃发展,经济速度增长加快。与之同时,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极力关注,院校面临教育事业发展的改革要求也空前提升。虽然经过多年以来的教育改革与高职院校教育体制管理创新,高职院校办学及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管理布局结构也日趋合理化。但是,高职院校为了打造富有中国特色主义与迸发活力的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就必须在教学体系中充实各类基础专业内容,以时刻提高院校教学质量。实践性基础化学教学作为促进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与工作内容,加强其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值得现代高职院校对其予以重视和重点关注。
一、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主阵地。其培养人才的核心思想也是对准当前大学生主体人群。传统的人才教育观念下,常以教学课堂为主阵地,目的是向学生灌输各类学科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理论基础与学科专业知识水平。而高职院校历经多年教学体制改革发展,为了进一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要求,提高院校学生未来市场就业率,提供学生更为充分与广泛的市场就业空间,院校教学体系应提倡大力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思维意识养成。因此,可以说实践性化学教学改革对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意识、以及促进打造现代化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过去,高职院校实践性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都是依照传统教学思想,相对单一的重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物理化学的程序化教学流程学习。但究其实验教学内容板块,也多是依附于理论课堂进度安排选择性开设。并且,处于该“四大化学”教学流程模式下,其对应的实验教学分别设课,各成体系,内容间相对独立,所以难以统筹规划与进行科学管理。基于此,为了改变高职高专院校基础化学传统教学的被动、落后实验教学格局,加强其实践性基础化学课程改革极为迫切,应能重视高职高专院校这项教学改革工作议程中的重点热议课题。
二、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方案的探究
(一) 改革实验教学体系,以优化实验教学结构
一直以来,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指导思想下,实验教学始终是处于“四大化学”课程体系教学的附庸地位中。换言之,实验教学主要以本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强调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获得为目的,所以其在基础化学教学中一直以来处于从属的附庸地位。按照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实验化学课程主要服务于有机、无机、分析、及物理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需要结合教材授课实施进度做出系统安排,高度强调理论课程与教学学习考核的评判唯一性。同样,从实验教学课程内容角度去看,许多课程内容相对陈旧、综合设计比例较少、实践环节的更新速度有待提高。如此一来,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实验的尴尬境地,实则主动探索的机会较少;虽然不少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观察现象较多,但独立思考的空间却很少。显然,实验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与民主、和谐、创新的教学气氛格格不入,脱离了学生自主思考的实践空间,许多思维个性优势都难以充分展现。
基于传统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种种问题存在,高职高专院校应大力贯彻并提倡现代化教学理论模式的改革及应用,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提倡的“专业多元化、内容多样化、方法综合化”等发展要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完善,以设置出现代一体化的基础化学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现代化基础化学体系结构示例图
在该实践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下,实验基础化学课程主要仅仅围绕基础操作、综合训练、及设计创新三方面对原有的四大化学实验体系课程进行完善。一方面,通过基础实验操作主要提倡的是技能培训为主,强调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积累,所以利于学生主体能够养成良好的基础实验操作习惯;另一方面,综合训练与基础实验操作的配套应用,其综合训练也要求了学生要逐渐学习关于称量、提纯、制备及测定等综合实验实践方法,所以也特别利于学生提高自主思考、实验观察、数据处理等的综合能力掌握。而设计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创新实验环节中将具体化学问题加以解决的同时,提高学生实验理论方法的融会贯通能力,引导学生能够从“发现开始”到“进行思考”,再到“活学创新”,从而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主体的理论分析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自主思考能力,以为学生养成独立自主与挖掘个性潜质提供充分准备。
(二)优化实验教学方法,以改革实验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但最为重要的也是“贵在得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有法则是需要其教学期间能够遵循基本教学规则;同样,教无定法强调的是结合不同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对象、具体操作时间、实验条件、场地条件等进行创新的、活学活用的、合理科学的教学实践;还有,贵在得法则是指教学手段具备改革创新优势,才能将学生的想象力与参与热情及创造力尽情发挥出来。因此,基于以上思考认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粗浅性的提出了以下几个教学原则予以参考,具体如下。
1.规范性原则。所谓规范性原则,简言之就是在实践实验环节中所遵循、依照的规章机制和安全规则内容,用以强调师生间在实验操作环节的规范性操作,从而才能确保实验数据记录及实验成果得到有效保障,进一步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务实求学、团队配合等的健康习惯与从事态度。
2.主体性原则。实验教学环节的本质是提高学生主体实践能力。基于此,在该教学环节中应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指导教育观念应用,以重视并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的中心主体地位,也进一步摆脱了实验教学在过去教学过程中的附庸从属地位。同时,通过基础实验、综合实践、设计创新三大实验教学环节的综合应用,也能使学生通过对资料文献的探索研究、设计方案的评价分析、以往实验数据的分析思考等来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格局,将被动性参与转化为主动性实践学习。
3.差异性原则。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存在差异性,所以在实验环节进行时应能允许学生多次失败,但要辅助学生从中找出具体实验出错或失败的原因机制所在,以通过分析、总结、归纳等方式逐渐从失败走向成功;在此环节中,强调对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闪光与挖掘潜力价值的机会。
(三)改进实验考核标准,以优化实验评价体系
传统意义上的实验教学环节虽然有考核标准,但考核标准过于守旧,所以难以全面衡量与评估实验教学成果。基于此,在实践教学实验环节建立出一种合理、公正、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非常重要且异常迫切。正因如此,笔者所提出的考核模式参考标准内容主要有平时成绩部分、操作实践成绩部分、以及实践基础理论部分三大环节。其中,操作实践考核部分的成绩比例占据40%,其余两者各占据30%,共同构成百分比考核标准制。这样一来,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规范内容则要涵盖称量、定容、移液、滴定、蒸馏、回流、萃取、升华、层析、抽滤、熔沸点测定等;当然,为了使得最终考核评价标准合理与科学,实验考核标准内容也并非仅是围绕基础知识与原理的考核,同样也包括实验操作方法、实验步骤、实验获得结果、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处理、以及后续实验考题等的测评环节。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分阶段、分层次的掌握到各个时期的所学实验理论与技术方法,同样也打破了过去实验环节紧紧围绕理论与原理的学习死板局面,更利于学生提高参与实验的热情与积极性。
结 语: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属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目的也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自主思考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等,十分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因此,高职院校应能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视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以真正转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指导思想,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钟.高职基础化学教学改革与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3(3).
[2]程振华.高职基础化学实训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化学教育.2014(4).
[3]徐斌.高职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方案的探究[J].广东化工.2011(11).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当我们把目光投射到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发展的己有研究时,由于数学教学知识概念本身的抽象性和内涵的广泛性,以及其发展机制的不确定性,使得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领域都很少有切实可行的发展办法。基于我国数学教师进行过长期数学知识的专门学习,具有较为扎实的数学知识这一优势,笔者认为有必要以美国学者舒尔曼(Shutnan)的学科知识向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的理论为分析框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在专家与新手教师知识转化外在行为的差异比较的基础上,从外显的角度来考察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这一内隐的过程。
二、初中数学教师知识转化的整体分析框架
舒尔曼将学科知识向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的过程分为理解、表征、适应三个环节。其中,理解指的是教师对某一数学知识的认知情况,可以从理解的深度、广度和贯通度等角度进行深入的考察;表征主要是指教学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的一种外在呈现和表达,是教师对该知识的内在认识的一种外部表现;适应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对表征的运用是否适应学生的状况,是否有利于对该数学知识的本质的反映。
本研究将知识转化的过程作进一步的细化:将表征又进一步细分为教学任务的运用、表征的方式、表征的目的以及对教科书中规定的任务水平的调整等四个方面;将适应分为对学生和对数学知识两方面的适应性,即对学生状况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某数学知识困难的预见,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关注主要体现在表征的形式与该数学知识关系的紧密程度上。为此,本研究以此框架来分析教师的知识转化水平。
三、研究设计与过程
1.个案的选取
该研究的个案是在某市某农村中学的初中数学教师中进行选取的。一名是新手教师,用N来表示,一名是专家型教师,用E来表示。其中,新手教师选取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只需要满足:教龄为1~5年的任课教师,专家型教师的选取对研究结论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选择上比较慎重,具体选取方式是在联合提名(通过校方、同事与学生的推荐,取其共同提名)的基础上,要求满足教龄在10年以上,具有高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市级或国家级骨干教师等条件,并结合课堂观察,综合运用多重标准最后确定下来。
2研究的工具
(1)制作概念图
概念图(coiceptnap)是由美国康奈尔(Conel)大学的诺瓦克(Ncvk)和高文(Gowin)基于奥苏贝尔(Ausube)的学习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一种能形象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图解。12概念图作为一种研究工具,以图的形式来呈现思考的过程和知识的关联,概念图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具有阶层性,在概念图中离中心概念位置越近的概念与中心概念的关系越密切,位置越远的概念与中心的关系越疏远。这便于对制作者的知识结构及组织情况的考查。概念图作为一种评价的工具被广泛地应用于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宄,但最近逐渐发展为对教师知识的评价上,有研宄表明概念图是评价教师知识比较可靠的工具(SahHogiNaicyQRodeNacyTeman&JulianWeisgas,s2007)本研宄采用让初中数学教师绘制某一具体数学知识概念图的方式,对概念图进行结构分析(stncturalaaysis)和内容分析(contentailSss以考查他们对数学知识理解的程度,分析该理解在进行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的转化的作用。在知识转化过程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主要是采用概念图的方式来评价,其结构分析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2)课堂教学录像的编码
我们把在课堂听课观察到的教师的知识转化过程的外在表现分为对理解的表征和表征的适应性等两个方面,统称为教学表征行为,这是教师知识转化的外在体现,它包括:表征的形式、表征的目的、使用的教学任务的类型以及对教科书中任务的调整、表征对学生的适应性以及表征对数学知识本质的适应性等六个维度。基于录像分析技术,使复杂的课堂信息回放、重复观看教学表征行为,可以对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表征行为进行编码,整合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编码是TMSS研宄中大量发展起来的分析方法,对于大规模的研宄来说必不可少,包括编码的维度、开发编码的具体程序、建立多级的编码系统等。编码的实质是不断地分类,分类的结果则重在有利于对研宄的问题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和尽可能反映比较研宄中教学现象的差异,有很多关于数学教学的比较研宄都采用了此方法。本研宄中对教师教学表征行为的编码方法主要由表征及适应两个维度组成,前者包括教学任务类型(分为记忆型解释型和探宄型)表征方式(分为单一表征多元表征关联表征R转化拓展表征T)表征目的(分为解释验证和防误)对教科书任务的调整(分为提高保持和降低)等四个方面;后者包括关注情况(由关注学生的情况XQ和关注数学的本质两部分组成)和选取的情况(分为无力选取费力选取FL顺畅选取和自动化选取)两方面。在编码信度上,采用两人同时编码的形式来检验编码的一致性。
四、研究的发现
针对新手与专家型教师对同一单元“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知识转化情况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单元是数学课程改革以后新增加的内容,可以以小见大地探求课程改革后新增内容的课堂实施的情况。经过近一个月的课堂观察,对教师N与专教师E的同一主题的授课进行了录像分析,重点编码分析了12节新授课(每位教师各6节)得出如下的结论:
1.在数学知识理解上的差异
通过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所制作的关于“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概念图的比较,我们可以从结构分析和内容分析两方面,得出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在数学知识理解上的差异。运用概念图评价指标,对两位教师所作的概念图进行了结构比较分析,结果为: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在概念数、广度、深度、HSS组块数和交叉边线数上分别为9和226和93和89和173和72和4从数据比较中可以看出,专家型教师E的概念图结构比新手教师N的概念图结构更加复杂,无论是广度、深度,还是知识的贯通度(交叉连线数)的数据都是教师E的要大于教师N的,这说明教师与教师相比,对“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为了更为深入地分析两位教师在“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这一知识点上理解的差异,我们除了对概念图进行了以上的结构分析,还进行了概念图的内容比较,结果发现教师N和教师E在本章内容的概念数、涉及其它章节内容的概念数、涉及数学之外的内容的概念数等三个维度方面的数据分别为9和140和7、0和2即教师N对“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理解仅关注该知识本身,涉及的都是本单元的内容,很少或几乎不考虑本单元内容与其它相关单元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教师E相比之下更加关注所教知识的前后左右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己有的知识与经验。
通过对教师E与教师N所作的关于“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概念图的结构与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教师E对此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知识的组织结构更加系统、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的广泛。
2.在教学表征上的差异
(1)表征的目的
在表征的目的上,该单元的教学中,教师E与教师N在注重解释的同时(分别为46.2%和588%)也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教师E倾向于防误(25.(%),通过表征的运用,防止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常犯错误的产生,而教师N倾向于验证(5.9%)表征的目的集中于对数学知识的验证。
(2)教学任务的运用
在所使用的教学任务上,两位老师在课堂中采用的教学任务的类型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E与教师N相比,更倾向于使用探宄型或解释型的教学任务,在这单元所使用的所有教学任务中有90%多的任务都是这两种类型的;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进行转化时,主要设置的是探究型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获得活动的经验,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而教师N在所有的教学任务中三种类型的教学任务使用比较平均(记忆型、解释型和探究型分别为30.8%、38_5%和307%)其记忆型任务和解释型的设置方面明显地高于专家型教师E说明教师N在知识转化时,所设置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或是向学生提供知识的合理的解释,以期能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记忆。
(3)表征的方式
在表征形式上,教师N和教师E在“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这一个单元中所使用的语言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具体操作表征和情景表征等各种呈现表征方式的出现频率分别为41.2%和20.5%、29.4%和256%、11.軏和7.7%5制和20.5%、11.8%和25.6%
数据表明,该单元的教学中,教师E与教师N在各表征方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情景表征、具体操作表征和语言表征这三个方面。教师E与教师N相比,更趋向于使用情景表征和具体操作表征来进行知识的呈现,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和自身熟悉的情景来体验、感悟和理解活动与情景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并且往往采用多种表征来呈现某一教学任务;而教师N在数学知识的呈现上,往往采用单一的方式进行某一教学任务的呈现,而使用比较多的是直接的语言表征的方式,主要进行知识(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的讲解(占90%)以期能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解释使学生记忆和理解它们,较少使用语言表征中的另一种方式:数学交流。与此相反,虽然教师E使用的语言表征的方式不多,但大部分是集中在教师与学生的数学交流、丰富深刻地讨论数学和能激发学生高水平思考的问题上(占80%)
(4)对教科书任务的调整
在对教科书任务的调整方面,教师N与教师E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他们在提高、保持和降低三个维度上的频数分别为0%和38_5%23.1%和385%、769%和15.4%。教师N表面上趋向于使用教科书上的任务,但实际上是“形似而神非”,大部分表现为对教科书中任务的异化,使得许多高认知水平的任务降低为记忆型等低认知水平的任务;而教师E虽然不一定是用教科书中的任务进行教学,但能有效地保持教科书中所设计的教学任务的水平或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教科书中任务的水平。
(5)表征的适应
在表征的适应性方面,两位教师在“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单元的课堂教学中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我们通过对课堂实录的编码分析,运用简单统计的方法,对教师N与教师E对表征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教师N和教师E在表征对学生情况的关注次数和表征对数学本质的关注次数方面,分别是5和1510和12数据表明:教师E与教师N相比更为关注表征对学生的适应性,教师E的关注量是教师N的3倍;而对数学本质的关注,教师E略高于教师N并且我们对教师E对学生的关注进行了细致分析,发现他更多的是关心学生学习某一数学知识的困难,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此可以推测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教师对学生学习困难的预测能力有关。为此,笔者对两位教师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了预测能力的检验,过程与结论如下。
一、当前我国公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公安学作为一门融合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边缘性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然而,传统公安教育体制下形成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首先,公安教育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受到普通高校课程模式的影响,公安教育课程设置分类过于繁多,理论课程较多,而专业实践课程则远远不足,这样就不利于公安学院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其次,学生生源渠道单一。通常情况下,公安院校学生的生源较为单一,有些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知识面相对狭窄,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公安院校实行的警务化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2.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配备不完善
为了适应高校扩招的形势,一些公安院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扩大招生规模。学校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教育水平的稳步提高。首先,经费不足引起负债运转。有些学校为了跟上时代步伐,盲目扩招,加大建设规模,造成了学校的负债运转,影响了其他环节的有序运行;其次,师资力量不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公安教育虽然在层次和规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办学水平却进步不大。国家没有特殊的政策给予公安院校相应的支持,公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没有经费保障,成为制约公安教育发展的桎梏,影响了公安教育的深入发展;再次,经费周转困难,其他配套设施的投入更困难,不能保证现代化的公安科技设备进入课堂教学。有的实验设备数量上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看得见,摸不着,根本不能保证学生实验,这样就很难提高公安院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实践能力培养困难
公安工作不仅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同时也需要熟练的专业技能和技巧。随着当前新技术手段在公安工作和刑事犯罪的运用,公安工作人员必须在充实理论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论的影响,当前公安教育也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情况。一方面,公安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缺乏。很多从事公安教育的老师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有些虽然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但是还是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一来,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教授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指导;另一方面,公安院校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作为未来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公安院校应该不断完善实践基地建设,为公安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公安院校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还有所欠缺,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公安院校必须不断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去实习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招生与入警脱节,就业难度不断增大
随着当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公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容忽视。近几年,由于受到公安机关自然减员情况的影响,再加上公务员录用政策的变化,公安机关都是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对人民警察进行录用。以往按需招生、计划分配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了。一方面,招生与入警人数的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另一方面,毕业生自身素质的不完善也影响了就业的深入推进。在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困扰公安院校的突出问题,给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危机。特别是掌握了刑事侦查、刑事技术等公安机关核心机密手段的毕业生,如果长期滞留在社会上,势必对社会形成安全隐患。
二、深化公安教育体制改革的对策分析
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在适应公安工作政治性的背景下,笔者结合多年来公安教育实践认为当前公安教育应该摒弃传统的教育体制,逐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以公安学学科发展为契机,采取学历精英教育,实行高层次办学,不断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实现公安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从而培养更多的公安业务型人才和高级人才。
1.坚持制度创新,推进公安教育发展
为了更好推进公安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必须不断坚持制度创新,实现公安教育发展的新台阶。一方面,要打造品牌,发展具备地方特色的公安院校。针对犯罪问题,不同的国家情况不同,不同的地区特点不同,单单依靠公安教育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地区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特点,办出公安教育的特色,为我国公安教育事业的发展增砖添瓦;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公安院校职称考评机制。由于受到传统考评模式的影响,公安院校的考评机制缺乏有效性,有些学校通过每学期进行打分界定,有些学校通过学评教界定,很难有个统一的标准。所以说,公安院校应该在充分为任课教师考虑的基础上,建立以警衔为依托,以晋升为主线的考评细则,扩大考评的深度和广度,实行淘汰制,提高公安院校教师的竞争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持。
2.积极引入人才,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随着当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积极引入教学人才,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尤为重要。所谓的双师就是指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相关技能的实际操作经验和实践教学的能力,为了适应公安专业学生的就业导向,必须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研究机构人员到学校任教,例如:公安局、监狱、检察院、法院等。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本校公安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大对师资培训的投入力度,鼓励任课教师走出去,深入到公检法等部门进行调研和学习,及时了解这些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保证学生更好地就业,更好地适应社会。
3.完善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1-007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31
近日,某中学高一年级两位教师开设了两节研究课,课题分别为《Fe、Fe2+和Fe3+的相互转化》和《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激起了听课教师的热烈讨论,也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
一、教学案例
学情分析:该中学是生源较差的一所完全中学,该校的高中办学模式颇为独特,分为普通班和传媒班。综合考虑江苏高考政策的特殊性和本校的生源现状,该校已经有三年没有开设选修化学班了,也就是说普通班的学生只要在高二通过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即可,而对传媒班的学生文化课要求就更低。
案例1:《Fe、Fe2+和Fe3+的相互转化》
授课人:刘老师。
授课对象:传媒班学生。
教学过程:
1.展示自然界含有铁元素的物质的图片。
2.写出常见的铁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并标出铁的化合价。
3.以Fe、FeSO4、FeCl3为例,从化合价角度分析哪些具有氧化性?哪些具有还原性?
4.提供试剂,分组实验,实现Fe、Fe2+和Fe3+的相互转化。
5.小结“铁三角”。(实际未完成)
6.实验探究某种市售补血剂的有效成分。(实际未完成)
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周密,流程清晰,体现出执教者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高的学科水平。值得商榷的是,人教版必修1教材的相关内容只涉及Fe2+和Fe3+的相互转化,引入了Fe综合性就大大增强,而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对文化课要求很低的传媒班学生,因此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出现了偏差,导致预设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特别遗憾的是,“某种市售补血剂的有效成分”这一原本应该成为本节课亮点的实验探究没能进行。
案例2:《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授课人:张老师。
授课对象:普通班学生。
教学过程:
1.分组实验,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制备氢氧化亚铁。
2.写出造成氢氧化亚铁“变色”的化学方程式,并讨论哪些环节造成氢氧化亚铁被氧化?防止氢氧化亚铁被氧化的措施有哪些?
3.分组实验,采用防氧化的措施制备氢氧化亚铁。
4.讨论用右图所示装置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原理,并播放实验视频。
5.小结:(1)制备氢氧化亚铁的条件;(2)探究的一般思路。
6.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评价。
分析:本节课三维目标明确、可操作,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设置阶梯降低讨论难度,探究气氛浓郁,学生实验有序,教师点拨有效,体现了教师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但部分听课教师质疑,在教学进度很紧的情况下(每周2课时),专门开设一节课仅仅探究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是否值得?
二、由案例1引发对教学目标的思考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从应试的角度来说,还应考虑中考、高考等考试的方向。以上依据孰重孰轻?我个人认为,在几者兼顾的前提下,制定教学总目标时,应首要考虑课程标准的落实,毕竟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但制定具体的课时目标时,则应首要考虑学情,以确保每节课教学的有效性,分阶段、分步骤地达成教学总目标,最终还是要落实课程标准。
本案例中,如果学生的基础很好,且将来还要面向高考,这样略高于课程标准及教材的教学目标设置自然没问题,不仅能使知识的掌握更为系统化,其思维高度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但现状是学生基础较差,只需面对学业水平测试,这种凌驾于课程标准及教材之上的教学目标设置明显是不妥的,对学生造成的干扰甚至会影响到最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由案例2引发对化学教学价值的思考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价值都不仅仅限于传授知识和普及文化本身,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以知识学习为载体,让学生的思维水平、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发展。学生毕业后,一旦专业上不涉及这门学科,所学的知识本身往往在较短时间内就会大部分遗忘,但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所培养的思维方法却可能会使其受益一生。
[中图分类号]R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4)17-1433-03
Treatment of severe traumatic saddle nose deformity with individualized silicone prosthesis
ZHANG Zhuo-nan,ZHANG Chui,ZHANG Chun-li,SU Xiao-guang,ZHAO Xue-lian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The Secon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00,Hebei,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individualized silicone prosthesis in treating severe traumatic saddle nose deformity.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injury for each patient, individualized silicone prosthesis was carved from raw material.Routine periosteal surface plane was harvested. Results Six patients underwent silicone prosthesis filled with individualized silicone prosthesis had achieved good results。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3 months to 2 years and no complications occurred. Conclusions Individualized silicone prosthesis filling is a good choice for treating severe saddle nose deformity because of good biocompatibility,easy carving,sufficient supplying and low costing.
Key words:saddle nose;silicone prosthesis;filling treatment
鼻部是人体面部重要的美学单位,在遭受暴力创伤后容易导致鞍鼻畸形,鼻根及鼻背明显塌陷,对患者的容貌影响极大。如何通过手术最大程度恢复患者鼻根、鼻背的高度和弧度成为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评价指标。自2000年3月~2011年12月,笔者以个性化雕刻的硅胶假体填充治疗6例重度外伤性鞍鼻畸形的患者,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例,均为男性,年龄21~29岁,平均26岁。均为外伤导致鞍鼻畸形,鼻眶筛复合体骨折,鼻骨粉碎性骨折。4例伴有不同程度内眦韧带断裂移位及眶周骨折。患者行眶壁修复及内眦韧带修复术后1~2年,遗留明显鞍鼻畸形,要求手术矫正。
1.2手术方法
1.2.1术前根据患者鞍鼻畸形程度,以整块医用硅胶雕刻假体,使假体长度、宽度、厚度及弧度适合鼻背填充需求,假体高压消毒后待用(如图1~2)。
1.2.2 根据患者面部外伤情况,设计邻近填充区瘢痕切口或者鼻翼缘切口。0.5%利多卡因肾上腺素(1:200 000)溶液局部浸润切口及鼻部分离术区。切开皮肤,分离到达鼻骨表面后于鼻骨表面进行分离,分离腔隙大小与假体合适。由于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鼻骨粉碎性骨折,分离时注意保持鼻骨表面层次,勿进入鼻骨深面。注意查看腔隙有无活动出血点,仔细止血。
1.2.3 将术前雕刻好之假体再次精细雕刻后置入分离腔隙中,查看假体长度、宽度、厚度、弧度及与鼻骨贴合程度。确认均达到要求后,缝合切口。
2 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2年,外形良好,未发生感染及排斥反应。有1例患者2年后因酒醉后外伤导致假体表面皮肤裂伤,假体外露,取出假体。
3 典型病例
某男,21岁。面部外伤就诊,诊断为:鼻眶筛复合体骨折、左眼眶壁骨折、左眼内眦韧带断裂、左眼球内陷。于眼科行眶壁骨折修复、眼球内陷矫正及内眦韧带固定术后1年就诊,要求行鞍鼻畸形矫正。手术采用左眉中部瘢痕切口,分离假体置入腔隙,于鼻背、鼻根及额部置入假体。术后6个月随访,效果良好(如图3~8)。
4 讨论
目前,由于本课程书本上的繁琐理论使学生无法理论联系实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极大的冲击,逐渐对机械缺乏感性认知,便造成了以下弊端:1)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或不足,在对其讲述中仍旧采用的是传统教学过程,即教师通过系统细致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大量知识的教学方法,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只是一味地接收教师的知识灌输;2)课堂气氛不活跃,目前由于网络的发达,很多学生处于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等的现象比较多,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太少,学生创新性思维难于得到有效培养;3)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考试只注重书中基础理论的考察,而较少注重学生的设计分析能力的考察;4)实践环节太少,导致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差,甚至有些高校所开的实验课与课堂重要的结构原理方面的相关联程度太少,从而影响力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充分理解,甚至使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可见,现今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兼顾到这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不到有效锻炼,这就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互联网的普及,“翻转式课堂教学”在全国各所学校逐步慢慢推广,其教学模式逐渐变得可行和现实,可以将专业课程进行案例化、专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善大学生实践平台,为进一步深入地进行工科专业课程体制改革,以及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基?A。
2 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的存在,该课程改革的总体理念与思路就是将通过翻转式教学将实践、理论和设计三者相互融合,交叉进行,使得三个方面能够相辅相成,并相互促进,从而能够实现对该课程知识体系的完全理解与把握。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基于翻转式教学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翻转式课堂教学就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知识点难易等方面的因素,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重组,明确指出哪些内容需要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哪些内容需要以案例化为载体的翻转式教学,哪些内容是需要让学生进行深入讨论的部分,最后在教学活动中以传统教学和“微课-讨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主线,对整门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
2.2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案例化、专题化研究
对“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中需要以微课为载体的翻转式教学和需要让学生进行深入讨论的部分,考虑实践以及实习现场或者是实验室的相关设备和实物分析图,或者用用三维软件对某些难以理解的结构进行三位运动装配模拟仿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重构组合,结合理论讲授部分,将其相关部分以制作短小视频的方式制作成案例、专题,可以利用相关的平台让学生提前进行观看预习或者以点播式的方式先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2.3 基于网络平台的实践环节加强研究
通过大学生科技竞赛、技能培训基地和校企合作研究,以及设置开放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打造学生真正的实践环节平台。在对课堂上没讨论完或没讨论彻底的问题或者课后遇到新的难题留在结合相关的实践环节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探讨,以便进行充分的探讨达到更深层次的认知。教师可将课堂上问题与解决方案,甚至精彩的讨论环节进行资源整合并上传网络,学生们永久可以下载保留。利用互联网将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体会结合案例化和专题化内容整理成微视频,通过论坛,微信以及微博、云空间等平台共享,让更多的人进来讨论,批评改正,优化提升。
2.4 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改进研究
通过尝试改变以往课程考核集中在期末,一卷定成绩的古老方法。在学习评价方法上可以做如下考虑:增加课堂提问环节10分、课堂分组讨论环节10分、实践与试验环节20分、基础知识理论考试50分、附加分制10分(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程度,选择一个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带有自己的思考的设计或解决方案来)
3 改革方法分析
3.1 改革目标
通过对“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专业课程进行案例化、专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完善相关教学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并加强了学生们学习时自主规划能力与探索能力,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更灵活的运用,尤其是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从而为郑州轻工业学院作进一步深入地进行工科专业课程体制体制改革,以及推进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3.2 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3.2.1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混合式教学体系设计及评价问题
一方面,“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强调理论的讲解,但要与案例分析和软件工具紧密结合,最后要落实到专业技能的提高上来。另一方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软件操作,更要掌握一些其它深层次知识,如何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的混合式课程体系是本课题的关键性问题。
3.2.2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案例化、专题化课堂模块设计问题
在对“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相关知识点进行案例化、专题化的过程中,如何结合交叉学科知识把短小精悍的视频设计的生动易懂,使学生把应该掌握的必要知识及能力融入。而课堂活动模块设计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环节,实际上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下转第95页)(上接第93页)的环节。教师课堂活动模块的设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案例化、专题化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活动模块设计是本课题的关键问题。
3.3 主要特色
3.3.1 构建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在互联网新时代下对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突出“以基于翻转式教学的交互式教?W模式、强化实践环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课程核心教学理念。
3.3.2 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授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
一、课程改革的原则及思路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贯彻校企一体、工学结合课程理念,针对陕西包装、军工生产、医药、船舶等企业中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安装、运行调试、检测维护的需求,按照自动化设备安装员、设备调试员的行业标准,融入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以简易组装件生产自动线的控制程序设计,气动回路设计及仿真、运行调试到正常运转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
在对自动化设备安装员、设备调试员岗位能力充分调研与分析基础上,选择MPS操作手站调试与运行,MPS各工作站气动系统设计,加工站调试与运行,安装站调试与运行,搬运分拣站调试与运行, MPS各工作站组态监控为教学项目。教学项目安排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通过所有项目的学习,把我们的学生从设备调试员,维护员的生手培养成熟练工。整个课程为104课时,设计六个项目。项目一 MPS操作手站调试与运行;项目二 MPS各工作站气动系统设计;项目三 MPS加工站的调试与运行;项目四 MPS安装站调试与运行;项目五 MPS搬运分拣站调试与运行;项目六 MPS各工作站组态监控。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及过程
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主要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根据确定的学习情景,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制定工作任务计划,教师与学生协作,完成项目教学任务。
以“以项目为主线”并进行分解,以若干“任务”为支撑,在将新知识融入其中,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将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要点穿插到各个学习情境中进行学习。在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是工作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人,学生是学习工作的主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清晰地知道所学知识有什么用,怎么学,怎么学得更好。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六步骤”方法组织教学,六步骤具体如下:第一步,布置团队工作任务。第二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独立学习,收集整理解决方案的资料,然后小组讨论确定解决方案。第三步,小组讨论确定工作计划。第四步,按照既定的解决方案实施,记录实施过程的现象和数据。第五步,按照职业标准进行检查,小组讨论进行评价工作完成过程中较好和不足的部分。第六步,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下面以项目一操作手站的调试与运行的第五个子情景――操作手站运行过程的控制的实施过程为例,介绍以上六步是怎样具体实施的。实施该子情景的工作任务时学生已经完成操作手站执行元件的基本控制,时序控制,顺序控制等子情景的工作任务,该子情景的工作任务是在完成前面子情景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前面子情景的工作成果对操作手站的整体运行进行控制,培养学生面对复杂设备运行过程时的PLC控制程序设计与调试的能力,为后续自动线的整体控制与调试做好铺垫。
本次任务设计6个教学步骤:
一步:资讯。老师:交代工作任务---设计MPS操作手站PLC控制程序并调试通过,要解决这一问题,讲授PLC顺序功能图的画法,顺序功能图转换为梯形图程序的方法,梯形图程序的编写与调试方法,给出操作手站的I/O分配及操作手站的运行过程,操作手单元上位机与下位机间的PLC程序传送方法。学生:认真学习顺序功能图的设计方法,PLC指令的使用方法,顺序功能图转换为梯形图的方法,学习西门子STEP7开发环境的使用方法及程序调试的方法与技巧。
二步:决策。老师:观察和记录小组对操作手站运行过程的分析情况,顺序功能图的设计情况,PLC控制程序的设计情况,解答学生讨论时提出的问题,对不能正确设计顺序功能图及梯形图程序的小组予以引导。学生: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分析操作手站的运行情况,据此设计描述操作手站运行情况的顺序功能图,通过分析对比确定控制程序编写方法及流程。
三步:计划。老师:观察和记录小组设计的MPS操作手站的顺序功能图及由此得来的梯形图程序,对学生制定的方案合理与否不给予校正,让学生自行摸索。学生:根据小组的讨论分析的结果,共同制订使操作手站正常运行的工作计划,做到人员合理分工,目标明确。
四步:实施。老师:观察和记录各小组进行操作手站运行过程PLC控制程序设计与调试的工作步骤等情况,引导不能正确设计与调试操作手站PLC控制程序的小组重新制定方案,对学生可能会引起事故或损坏设备和工具的异常操作给予纠正。学生:按照上一步制定的计划,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完成描述操作手站运行过程的顺序功能图的设计,编写操作手站PLC控制程序,在操作手站上调试PLC程序,使得操作手站按照要求运行
五步:检查。老师:检查程序的运行是否使得操作手站各个执行元件按照动作要求动作,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指导学生修改并重新调试。学生:各小组对调试好的PLC控制程序进行检查,检验程序的运行是否使得操作手站按照规定的动作顺序动作,针对检查结果对程序进一步优化。
六步:评估。老师:组织小组进行操作手站PLC控制程序设计与调试工作汇报,互评,并对每组进行考核评价,再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演示程序的运行,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小组总结。
三、课程改革未来的展望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的改革经过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模式及方法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们将根据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持续不断的推动教学改革深入进行,将本课程打造成为机电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专业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