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3 11:45: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学初一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加强中小学教师协作,传好“接力棒”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段”的理论,把中小学分为二个学段:一、二、二年级为第一学段;四、五、六年级为第二学段;七、八、九年级为第二学段。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小学的数学教学是相辅相成,持续连贯的。但是,目前仍然普遍存在中小学各白为阵、互不相干的尴尬局而。我认为,应该加强中小学教师之间,特别是小学高段与七年级教师之间的合作,在升学时把学生这根“接力棒”传接好。中小学数学教师更该如此,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跨校协作,携手为学生铺路搭桥。
首先,中小学教师应该相互了解数学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进而把握好中小学数学的内在联系。新课程标准把数学学习内容概括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把学习目标划分为“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几个方而。中小学数学的学习对象只不过层次、梯度不同而己。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应有目的的对初中数学有所铺垫和渗透;初中数学教学更应该关心小学固有的起点和模式。把中小学数学看成一个系统工程,中小学教师各尽所能,互相支持。
其次,中小学数学教师加强教学方而的研究和交流,熟悉彼此的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相互反馈教育信息,交流教学心得,便于中学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
因此,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合作,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入门,在教和学两方而都将起很大的作用。
二、培养兴趣,树立信心,打好“攻心战”
新生刚入学,而对初中的全新环境,白然会有许多压力。特别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种种误解,甚至是恐惧。这要求数学教师作好初中数学的“学前教育”,打好“攻心战”,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顾虑,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首先上好第一节课。新教师应该在第一节课给学生留下学识广博、志趣高雅、风趣幽默、宽严有度、容易亲近的印象,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逐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数年来我的数学第一课,都是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探索精神、不朽贡献;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及科技领域的地位和作用;组织利于不同层次学生都参与的数学游戏等等;让学生感受数学本身的魅力、数学学习的乐趣。此外,讲解中小学数学的知识联系,介绍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甚至请高年级学生现身说法,鼓励学生勇于而对现实、敢于向困难挑战,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做好初步的心理准备。
其次,上好第一章,组织好第一次测试,我总是给学生来个“开门红”,获得成功体验。教师尽量放慢教学进度,使教学内容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关注那些基础稍差容易掉队的群体;又要给学有余力的群体适当的挑战,防止他们“低估”数学而放松学习。加强学生动手活动的环节,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开发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初中数学与小学有联系、与生活有联系,有趣、有用并不难学。
对应的第一次单元测试,教师应该让一部分学生考出“优越感”,更要想法让其余学生获得意料之外的“好成绩”。还要经常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良好表现做积极的表扬,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尽快找到成就感。
三、善教善学,保障数学学习“可持续发展”
初中数学的教学,毕竟是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除以上环节外,还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过渡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持续稳步的进行。
小学到初中,而对新老师新教法,学生的学习适应是一个大的跳跃。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教师应对小学的教法有所了解,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稳中求变,逐步过渡,使学生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在自主、轻松、能动的氛围中实施数学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作为教学主体的老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质疑观、知识储备都会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产生影响。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着重于具体知识的传授,忽略了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学方法上老师总是把归纳好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丧失了思维拓展能力,不利于质疑能力的培养。老师对来自学生的质疑不能很好的处理,同时老师的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也是影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原因。
(二)来自教材的原因
现行的数学教材展现的仍然是过多的公式、公理等纯数学知识,而很少提及这些公式、公理等纯数学知识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最终如何解决的。即使现有的数学与现实相联系,但因为人为对解题条件和数据进行了加工,而最终缺乏现实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评价方面的原因
目前的评价标准仍然是把考分作为唯一的标准。而考题是对书本知识的模仿和再现。这样的评价标准难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方面没有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二、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
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逐渐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与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与老师的质疑,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表达与理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古人训: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新的数学课程改革也非常注重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认为质疑问难能力的高低是评判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积极的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
传统数学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导,是课堂的权威,而课本被认为是最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的书籍。许多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存在迷信“权威”和盲从的心理障碍。我们教师自身必须要意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变互动的一个过程。要让学生置身于平等、自由、宽松的环境中,他们才更乐意去思索、质疑。通过创设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教统计调查的这一课程时,我运用“抢30”的游戏来体现机会均等和不均等。游戏规则是这样的:第一个人先说1或者1、2,第二个人则接着往下说一个或者两个数,然后再由第一个人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人每次说一个或两个数都行,但是不可以连续说三个数。谁先说到30,谁就赢得游戏。问:这个游戏公平吗?这个游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让学生全部都参到课堂上来。通过研究分析,我做了如下处理:首先,出示题目让学生分析。也许是30这个数有点大,同学们读后眼里都充满了疑问困惑。于是我提议将“抢30”改为“抢10”。同学们对此纷纷都表示赞同。问题1:“抢10“游戏公平么?接着,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建议由两位同学示范“抢10”的游戏,五局三胜制。一些想玩却没有把握的学生显得很犹豫,而一些胆大的同学已经纷纷举手要求示范。两位同学来到讲台前,一位同学从1开始说,这样一直交替到了10。两局之后,无论是台上同学还是台下的同学都发现了规律:要抢到10,就必须先抢到7。于是大家又开始想如何才能先抢到7。再玩两局之后,大家又发现:要抢到7必须要先抢到4。最后,游戏结束时,同学们都明白了:先说1的同学才能在游戏中获得胜利。为了让同学们都能深刻体验这个游戏,我又建议同桌的同学做。之后,我决定加大难度。“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试试‘抢30’怎么样?”我笑盈盈地建议到。“没问题!”同学们有了“抢10”游戏的经验都信心满满。这次通过四人一组的形式来探究。不久之后,各小组都先后表示找到了“抢30”获胜的秘诀。为了验证他们的秘诀,我也参与其中,由我开始说,同学们根据自己发现的规律,先抢到了30。“哦!我们赢了!”同学们在兴奋地欢笑成一片。“老师,为什么在‘抢10’中要先数就能获胜,‘抢30’又要后数才能获胜呢?”一位男生表示了他的困惑。“对啊,为什么‘抢10’与‘抢30’会有不同的获胜的方法呢?这也在我的意料之外。同学们,你们觉得呢?”我也表达了我的困惑和想法。于是同学们继续分析研究“抢10”和“抢30”有什么区别?最后大家发现:原来抢数游戏本质上是一个是否被“3”整除的问题。由于10和30除以3后余数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就出现了差。最后,我建议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抢数游戏和身边的朋友或家人玩,他们对此的积极性更高了。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对学生的想法作出积极的鼓励,对他们的疑惑不要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质疑,激活他们的质疑意识。让他们乐于参与其中,自由地去探索、发现、质疑、验证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在课堂上自由地思索、自由地表达想法是受到鼓舞的,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
(二)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质量
2营造媒体氛围,感悟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动手实践,启发思维动手实践是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基础。通过动手实践,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容易感觉数学知识是现实的、有趣的、极富有挑战性的,与生活密切相关,有助于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把形、声、光、色融为一体,打破时空的限制,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会积极参与动手实践活动,化“难”为“易”,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培养空间想象力,启发创新思维。用Authorware与几何画板进行课件制作,对动态对象进行有效的“跟踪”,清晰地显示该对象的“轨迹”,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如在教学“动点运动轨迹”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屏幕上缓慢移动点、线、面,矩形的一条边沿其另一边作平移运动,其上的固定点的运动轨迹就是线段。在屏幕上保留它们移动留下的痕迹,清晰地演示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轨迹。通过观察知道:如果动点的轨迹是一条线段,那么其中不变的量就是该动点到某条直线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学生探究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数学天地,让数学知识植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运用建模,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建模之前必须认真地阅读理解分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创设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精彩情境,有助于学生思考,能灵活自主地进行变式教学,使学生有效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从而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背景,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很快投入到建模中来。可运用现成的数学模型,对应用题进行认真分析,确定解题所需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找出模型中所需的具体数学模型,再用现有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节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巧猜妖魔和孙悟空年龄”,动画音形色具备。一个妖魔吼道:“我在此修炼了几百年,能呼风唤雨,你小小的年纪不配与我说话,快快走开!”齐天大圣孙悟空手打凉棚,哈哈大笑:“何方妖孽,俺老孙在此,你竟敢胡言乱语,我孙子都比你大!俺老孙年龄的1/4在花果山占山为王,然后又做了290天齐天大圣,等于你在下界的290年啊。后来我大闹天宫,在五行山下度过了我年龄的1/2,现在又和师傅去西天取经已经10年了,你来算算俺老孙的年龄?”学生被精美的动画所吸引,对孙悟空的年龄产生好奇心,积极动脑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建模,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列出方程(解答过程略)。通过体验数学建模,学生积极动脑寻找答案,尝到成功的喜悦,为探究新知找到方向,激发了与人交流的热情,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目的。
1.1选择不同治疗方法的标准
微创抽吸清除术:①对其意识进行分级在Ⅰ~Ⅲ级的患者,病情平稳,瞳孔正常,在患者发病6h后再进行SCT复查,若患者的颅内血肿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本组中符合行此术的患者有19例。②出血发生在特殊部位:丘脑、脑室出血,本组中有17例。开颅清除血肿术:①对其意识进行分级在Ⅰ~Ⅲ级的患者,若患者病情出现变化,立即对其进行SCT复查发现颅内血肿明显增多,可能有活动性出血出现,本组中符合行此术的患者有9例。②对其意识进行分级在Ⅵ~Ⅴ的患者,单侧或双侧瞳孔最大。本组中有31例。
1.2治疗方法
微创抽吸清除术:对患者穿刺点进行局部侵润麻醉,使用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根据微创清除方法,首次抽出30%~50%的血肿,然后置管外引流,术后将尿液酶注入血肿腔内,进行动态SCT复查,3~5d,清除的血肿量达到95%后再进行拔针。开颅清除血肿术:给予患者全麻,在决定骨窗大小以及去骨瓣大小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术前意识、瞳孔、术中脑压。若患者在术前呈现双瞳孔散大,则需要对其做标准大骨瓣减压。在开颅术中应当坚持严密止血,减压充分的原则。
2结果
经治疗,本组患者中有21例患者存活,8例患者死亡,其中有6例患者采用的是微创抽吸清除术,15例患者采用开颅清除血肿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1例患者出现再出血,2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3例患者出现脑干功能衰竭,2例患者出现心肌梗死。
3讨论
3.1微创抽吸清除术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它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重要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智力,是每位教师不断追求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师基本技能和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
1、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
心理学角度认为,问题是激发思维运动的主要因素,也可以理解为,思维运动的连续过程就是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1]。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通过这我们不难看出课堂提问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产生疑问—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启动的始点永远是一个问题。恰当高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检验教学效果、反馈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不可忽视的手段。它在学生认知过程中,能够不断增加学生的智力,及时帮助学生诊断学习的障碍,同时,当学生学习热情较低、教学课堂乏味、沉闷时,巧妙的设置问题情境,还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理想效果。
2、创设高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门充满逻辑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采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和学习,这也是许多学生觉得数学难学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依然按照机械、枯燥的逻辑思维展开,一句句严谨、教条的“为什么”、“怎么做”会让学生由乏味、厌倦逐渐升级为恐惧和逃避,这种课堂提问显然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知识时,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提出问题“什么是有理数”或者“有理数的性质是什么”等等没有思考和探究空间的问题,学生只要到书上找到对应的解释或概念就可以,根本没有动脑思考和总结,也谈不上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以趣味性的导入手段,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积极性。在学习有理数运算时,教师可借用蒙托夫的数学小游戏,让学生在心里默想一个数,然后除以2、加上3、减去5、乘以2、最后再减去心中默想的数,教师说出预测结果是-4,当学生对教师的“神机妙算”产生好奇时,教师适时导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原理么?”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得到激发。
3、把握课堂问题的梯度
数学课堂的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使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被调动起来,又要使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实现思维的拓展和延伸。比如,在学习“圆的概念”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去了解圆的概念和一般性质,首先让学生思考,“车轮通常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听到是与自己生活相关并且很简单的问题,必然会不约而同的回答是圆的,然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而不是三角形或方形的”,学生经过简单的思考也会明白,这些形状的车轮不能转动,教师再进一步提问,“椭圆形的也可以转动,可是为什么也没有做成车轮”,学生此时会陷入深度的思考中,可能部分学生会总结出:因为椭圆车轮的边缘到转轴的距离不一样,车子行驶会出现颠簸,而圆形车轮的一周到转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这使教师及时的切入圆的概念,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乐趣。
4、拓展课堂提问的广度
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过度和移动,通过课堂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帮助学生探索知识的深度和宽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假如平行四边形的一组临边垂直会有什么改变?这两个边垂直且相等呢?除了四边形的边改变,如果对角线相等或垂直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整理出没种限定条件下的特殊四边形并比较这些四边形的异同点,教师从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最大化的拓展,学生在总结和整理的过程中,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打破了问答式教学手段的束缚。
5、找准课堂提问的时机
课堂提问是一个要注意时机的活动,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来抛出问题,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适当的问题,才能在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下帮助学生攻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在学习兴趣淡薄、学习状态不佳时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和热情。例如,在学习“多边形及其内角和”这一课时,教师可首先让学生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在回顾旧知识后,教师可及时的将新旧知识连接在一起,告诉学生“四边形内角和可以通过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来求出的,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在学生思考和探索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随便画出一个四边形,然后连接一条对角线,也可以让学生将任意四边形的纸剪成两个三角形,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索猜想一下,四边形内角和究竟是多少度,并说说自己猜想的原因,通过这种适时的切入问题,并指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方式,不仅顺利的解决了教学的核心内容,还会大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兴趣。
二、风趣幽默变枯燥为生动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诙谐幽默的语言具有神奇的诱惑力,可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心智、激发兴趣的作用。如:在学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借助图形向同学们引入这三个概念后,学生会觉得很复杂,特别是出现变式,如当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时,学生更是看得眼花缭乱。教师可以把那条截线比喻成菜刀,两条被截线比喻成两根葱,找三种角时关键要分清楚哪两条是葱,哪条是刀。然后提问“:这个内容是有点复杂,那我们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区分?”教师用红色粉笔把一对同位角描出来,问学生觉得这个图形象什么?同学们一眼就看出来了,这对同位角与大写字母F极为相似,再试试其他位置的同位角,都可以看成是F,只不过位置不同而已。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了,个个争先恐后地总结出:内错角与Z相似,同旁内角与C相似,把复杂的几何图形比喻成学生熟悉的葱、菜刀和英文字母,不但能让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而且让学生更清晰地分辨出了这三种角,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可见,数学课堂上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明朗化,而且在加深学生记忆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这样就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不自不觉地进入教师所设想的思维天地里。
三、善用口诀化解教学难点
一、“问题意识”的建立
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的生命.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一般认为,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只有促进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教学,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就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向前发展, 而“问题意识”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建的.
二、学生“问题意识”建立的“三步走”
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很多专家和学者已经做了充分的阐述. 大都是从培养“问题意识”的具体方案着眼,提出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途径. 本文试图另辟蹊径,从“问题意识”本身出发,根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几个关键步骤点提出自己的认识.
首先,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入口就必然要发现问题是什么,问题在哪. 学生在课堂上整体趋于沉默,发现不了问题,或者不去发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课堂上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为了中考进行高强度的“题海战术”、教师“统占”课堂空间和时间等等,概而论之,即知识单向性传输,使得学生没有时间、没有动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上述的种种问题通常导致教学效果的滞停困境,因此,这就需要由教师改变教学方法,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笔者认为,“发现问题”是培养“问题意识”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那么,如何带领学生发现问题呢?
其一,创设情境,提供发现问题的环境. 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及探究兴趣和动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上课导入、创设的情境,而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问题情境,可以是老师问学生答,可以是学生问老师答,也可以是学生问学生答. 再比如纠误情境,老师有意进行模糊问答,激发学生进行甄别和争议,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思考能力. 其二,讲解教材知识点的同时,搭配生活和全球热点等素材,使学生把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从实践中发现并提炼出大量丰富且生动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探索和追问.
接着,在学生慢慢培养起“发现问题”的能力之后,第二步的问题出现了――提出问题,这一步通常为教师忽视,这取决于一种“定位误差”,也就是说课堂的主角实际上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但目前国内的课堂主要还是老师主导课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拦截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动向.
发现问题并不意味着能够提出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切实引导. 很多学生能够发现问题但不提出问题关键在于“不敢”而不是“不能”,这就需要老师为课堂创造活跃积极地课堂氛围,对学生不断给予鼓励,不管他们的问题有多浅,老师一定要耐心、充分地引导,让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本身进行思考.
最后,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那么接下来的第三步也就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前两种能力的基础上是一种延伸,也就是说,前两种能力的培养对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基层工作也是必要工作.
三、总 结
本文认为,“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在于学生,更在于老师,课堂的主角虽不是教师,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应时刻得到老师的配合与协助.
此处的配合与协助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老师的“问题意识”引导下逐渐建立. 总之,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只有时时想到学生, 教学才会落到实处,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教育功能, 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上的重要革新,也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和挑战,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所以,我们要常反思、勤思考、及时总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莫惠林.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进行初中数学教学[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1).
[2]牟智花.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学习[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
某医院神经外科于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脑出血患者142例,男性83例,女性59例,年龄35-72岁,平均(49.5±2.6)岁。142例病例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89例,小脑27例,丘脑18例,顶叶脑出血8例;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9-12分76例,6-8分43例,3-5分23例。
1.2方法
1.2.1穿刺引流术
142例病例中68例接受穿刺引流术,手术步骤为:根据CT定位,于血肿中心距头皮最近处局麻后切开头皮2-3cm,应用颅钻进行钻孔,内径为2-4mm。在导针引导下,使用2-3个侧孔的硅胶引流管平行置入血肿最大层面,深度以过血肿中心达血肿厚度3/4为宜。抽吸出液态血肿后,在患者血肿腔内注入溶有10000U尿激酶的0.9%氯化钠溶液3-5ml,4-6次/d。
1.2.2小骨窗开颅
142例病例中46例接受小骨窗开颅,手术步骤为:根据头颅CT扫描图像确定头部血肿位置后,行纵向头皮直切,切口长度为4-6cm为宜,而且要注意尽量避开患者头部功能区,以及外侧裂大血管区。以小乳突撑开器显露颅骨,颅骨电钻钻孔后用硬脑膜脑穿针穿刺血肿腔,抽吸血肿中液体部分使脑压下降,切开皮层3-4cm进入血肿,显微镜下用小口径低负压吸引器抽吸残留药液及淤血[2]。
1.2.3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142例病例中28例接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手术步骤为:根据头颅CT扫描图像确脑出血的部位,并根据实际情况定位穿刺点,尽量避开头皮血管。选择长度适宜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在电钻驱动下在颅骨表层钻孔,穿刺针直接穿刺进入血肿中心,取出钻芯,将暗红色血性液体吸出,将穿刺针拔出后,用生理盐水按摩式冲洗血肿腔。
1.3疗效评定标准
本组142例病例的临床治疗效果均采用功能等级评价标准,即照日常生活能力评估(ADL):恢复如常,可正常工作为I级;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但是部分行为需要人为照顾为Ⅱ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可拄拐行走为Ⅲ级;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为Ⅳ级;植物生存状态为V级;死亡为Ⅵ级。
2结果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培养的途径
1.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
文化博大精深,广义上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狭义上讲,日常用语、表述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这些都反映了深厚的文化背景。但是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都制约着文化的传播教学,他们的教学模式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很大问题。作为语言的教授者和文化的培养者,必须不断学习,通过观看大量外国电影,看国外文化有关书籍来充实自己,有条件者可以到国外旅游,从而能够更有效的融入外国文化,学习外国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此外学校可以聘请对本国文化更为了解的外教来教学。
2.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最精深的部分,它贯穿这人们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差异支配着人们的交际态度,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比如英美人把隐私视为交流,他们将隐私放到很高的位置,而不同国家对隐私的理解也不同。社会准则规范着人们的各种活动和交流方式,不同文化的社会规范有着不同的社会准则,如中国人喜欢谈论收入,而英美则把收入看成是及其隐私的问题。又如打招呼,英美人主要讲“你好吗?”;而中国人则惯用“你吃了吗?你去哪?”等等,而这些都是外国人所不能理解的。
3.挖掘现有课程的文化因素。
将文化编写到教材,也是培养文化的重要举措,在教材中大量渗透外国文化知识,把更多的文化信息在日程课程中随时传递给学生。现有的译林版牛津教材中就编入了很多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如节日、家庭、交通等方面。针对初中英语教学,可在课本中引出英美学校的校园生活,校园生活话题与中国初中生生活很近,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本时,可适时加入语言介绍,将中外校园生活作对比,同时利用幻灯片、电影等媒体创造真实的交际环境,让学生去感知、体会与模仿,真正融入到其文化中,使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上全面了解文化信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浓厚兴趣,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同时教学。
4.创建合理意境,加强语言锻炼。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之中,很多教师更多的精力在于语言技能的传授,而语言讲学的社会环境往往被忽视,各国文化的差异性造成学生难以了解在相应场合该讲什么话,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语言技能规范与运用得体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的,言语是否恰当需要用得体性来检验,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教学方式只顾言语的规范而忽视了说出的话是否得体。这就体现了语言训练意境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合理情境,可以利用模拟西方文化生活等方法,让学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既学语言又了解文化,规范语言的得体性。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如讲《》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其次,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