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2 13:18: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十佳班主任主要事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通讯手段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带手机走进校园,利用短信聊天、QQ聊天等网络形式进行沟通、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手段。据调查,城镇中学约80%的中学生已经拥有手机了,农村也有约50%的中学生拥有手机。那么学生用手机一般都做什么?调查统计:与家长联系占38.55%,玩游戏8.99%,上网8.36%,闲聊44.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它方便了家长与学生的联系,但却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管理。
一、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弊端
1、影响健康。手机辐射会对中学生的脑部神经造成不可逆伤害,配有手机的中学生的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将会明显下降。同时,手机还会使听觉受损、睡眠质量下降、免疫功能失调。事实证明,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
2、影响学习。以前,学生需要翻越学校围墙才能到网吧上网。而现在,随着手机GPRS的强大功能的开通,学生可以直接在教室里或寝室里随时通过手机进行QQ聊天、网页浏览和拨打不良声讯台。如果用手机进行空中下载,20元人民币就可以大约下载50本(每本500页)流量的小说;如果进行QQ聊天的话,20元人民币按现在的标准可以包70M的流量。说得简单一点,每天从早到晚再到深夜无时无刻都进行QQ聊天也用不完。如此一来,学生们看小说、聊天都要加班加点,哪里还有精力和时间顾及课本上那些枯燥无味的说教呢?
3、毒害心灵。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不是为了和父母加强联系、向父母报告学习成绩,而是为了谈恋爱。每当老师查寝后,有的学生用手机QQ发肉麻短信和彩信,有的寝室甚至用手机集体看黄,获得一种不正常的视听,许多学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对于那些直接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手机短信,很多老师和家长表示,希望能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
4、败坏考风。一些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玩手机上,一到考试就一筹莫展,除高考之外,大大小小的考试基本上都靠手机作弊,蒙混过关。近年来各类考试学生用手机作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考风败坏,学生能作弊获得较高分数,自然学习就更不努力了。
5、滋生事端。在一些学生看来,手机就是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容易造成相互攀比的现象。由于手机属贵重物品,是学生的心爱之物,势必要花费掉许多精力和时间来保管,但还是容易被别人偷走,校园丢失手机的现象频频发生,造成了不少的损失和麻烦。再说,学生们年轻气盛,受不了半点委屈,一旦发生小矛盾,会很快通过手机纠集社会青年前来打架闹事。同时,经常接触电源充电,可能会引发触电事故和学校电线线路故障。有的学生由于电话过多,为了交上话费,平时只好省吃俭用或者以学校要交资料费为由向父母要钱,甚至出去敲诈、偷抢。还有少数学生因用手机与学校外面广泛联系而被拐骗出走。
二、管理对策
当手机智能化,当3G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后,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它就是一台可以移动的小电脑。实际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网络所包裹中。虽然学校出台了禁止学生用手机的规定,但用手机的现象却屡禁不止。学校也为此想了很多办法,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曾经采用了很多办法,如没收手机,砸手机,请家长协助教育等,虽然收到一定效果,但并没有彻底杜绝,而且容易遭到个别学生及家长的不理解。尽管家校齐抓共管以及跟家长签定协议书之类的,但是都收效甚微。
反思之余,我顿然醒悟:不可能不让学生不接触手机,但这种接触需要引导,要像大禹治水那样。一味禁堵,不如有效疏导,引导帮助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首先,每年新学期开学我都会向学生宣传使用手机的危害。利用班会,黑板报、宣传栏等有效阵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用报刊、网络上报道的,生活周围的活生生事例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危害,形成一个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良好氛围。
其次,争取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让家长也知道学生带手机的危害,让家长协助管理学生手中的手机。学生每次放假返校后将手机一律上交,由我登记编号统一保管,每周定时发给学生打电话给家长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平时有特殊情况也可单独申请使用。走读生的手机虽然不用上交,但要告诉家长进行有效管控,如限制话费,必要时查看通话记录及时发现问题等。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上课的表现。
再次,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使用手机的学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将自己的手机主动上交,可能会有少数学生不会上交,留着偷偷地用。那怎样把不听话而偷偷使用手机的学生楸出来呢?这就需要班主任平时多留心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些细微变化。如上课打瞌睡,考试成绩下降,下课后经常回教室很迟等。然后从这样几方面去了解情况,直接打电话给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询问学生是否带了手机。也可以把学生带到办公室,要他把自己的QQ登在办公室的电脑上,查看他的QQ空间,看看是否在在校期间经常在发表说说、更新微博,是否经常去别人的空间去踩一下或者顶一下等。有了充足的证据之后,他也只有乖乖地把手机交出来了。而且根据他手机里的记录还可以把其他学生使用手机的痕迹也找出来。对于被查出使用手机的学生要按照事先制定好的班纪班规严肃处理,教育其他学生要主动地上交手机。达到惩一儆百的效果。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有害的一面就有有利的一面,关键是看老师和家长如何去引导,转变一下思维方式,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道理:堵不如疏,我们应如大禹治水一样去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
(作者单位:公安县狮子口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用“创新与奉献”撑起学生成长的艳阳天
方颖,大学本科学历,获学士学位,上犹县第二小学高级教师,在教学一线兢兢业业14年,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践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相关规定,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参加赣州市首届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技能竞赛(班主任个人竞赛)荣获小学组三等奖,心理教学课堂《我的注意力我做主》受到国家心理辅导教育专家的好评,先后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学校“十佳班主任”,并获赣州市心理健康辅导员资格。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面旗帜、教学工作的一名标兵,赢得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现将方颖老师的主要事迹介绍如下:
一、创新“奖励教育”工作方法,班级管理成风景
在班务工作中,方颖老师刻苦钻研教育心理学,创新“奖励教育”方式,突显育人艺术性,她所负责的班集体——班风正、学风浓、学生活,成为了学校班级管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是实行多样化奖励,注重实效性。方颖老师在工作中,她不断丰富口头表扬内容,对学生进行称赞奖励,让一些学生快乐半天,甚至一个礼拜;在学生的生活中,她对学生的奖励是和学生一起进行跳绳、打乒乓球等活动,使学生们都以和老师共参与活动为豪,很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创新物质奖励,根据学生的表现,奖励学生大小不同的笑脸勋章,学生配戴在胸前,成为了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别提有多神气了,十个笑脸贴片换一个小的笑脸勋章,五个小的勋章换一个大的笑脸勋章,在全班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二是进行及时奖励,注重时效性。事无巨细,只要学生做得好,做得对,方颖老师就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及时强化学生心理效应。比如,孩子课堂调板正确,回答的问题特别响亮,为集体搬了图书,拿了校服等等。三是关注后进生奖励,注重针对性。为促进后进生的转化,方颖老师在班上设置了进步星,不论是从纪律,从学习或是从卫生方面,都提倡纵向对比,只要比自己以前进步了,都要奖励。
二、奉献“留守学生”三颗心,家长满意成口碑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留守学生”成为了一个特殊群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学校每个班级的“留守学生”都占有很大的比率。 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方颖老师以“三颗心”为工作支点,做到严之有理、爱之有情,严而有方、爱而有法,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成效,深受家长们的称赞。
1、用爱心浇灌“学困生”。作为班主任老师,方颖老师对“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处处留心,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和班集体的温暖。班上刘良同学的年龄本应是读五年级,但学习基础较差,留了两次级,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在刚到班里第一个星期,方颖老师就发现刘良的眼睛有斜视问题,马上和他的妈妈取得联系,通过深入交流,他妈妈同意了方颖老师的建议,给刘良配戴了矫正眼镜,使刘良的视力得到了及时矫正。同时,考虑刘良住校情况,方颖老师做通了班里和刘良同寝室的另一位同学的工作,把有插头的床位让给了刘良,并请生活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监督他治疗。现在,刘良的视力不但逐渐恢复,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他的妈妈非常满意,觉得学校的教育让她很放心。
2、用细心紧贴“特殊生”。在“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方颖老师细心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认真倾听“留守学生”的心声,有针对性进行心理引导,用真情解开他们的心结。在工作中,方颖老师发现有位很沉默女同学肖湘,大家很少看见过她欢笑的情形,本应该是阳光灿烂,尽情挥洒的年龄,是什么让她变得如此深沉与忧郁呢?方颖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一番的了解,得知肖湘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肖湘被判给了爸爸,后来爸爸又结婚了,并有了第二个孩子,所以肖湘一直跟爷爷生活在农村,没有什么父爱和母爱。考虑到肖湘家庭的特殊情况,方颖老师没有直接去找肖湘谈话,而是通过不断在她的作业本上留便签条的方式来观察她:“肖湘,你今天的手洗得真干净,原来你有一双这么漂亮的手啊!”“肖湘,你作业本的字比昨天的更漂亮了,加油!”还有意无意地叫肖湘到办公室帮拿教具、作业本,订正练习,然后又细心安排几位开朗的女同学主动和肖湘进行学习生活交流。冬天到了,方颖老师发现肖湘的手冻得有些开裂了,及时给她送去了护手霜。慢慢地,肖湘开始会主动和大家说话及打招呼了,学习中也逐渐快乐起来。后来肖湘的爷爷多次打电话给方颖老师,感谢学校对肖湘的教育,有一次还用手机给方颖老师发来一条100多字的感谢信息。
3、用耐心感化“问题生”。 方颖老师把握任何事物的变化都由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在班主任工作中十分耐心,班上的住校生刘鹏,平时很淘气,也有暴力倾向,身边几乎没有朋友,在一段时间里每天都有同学向老师反映他又和谁吵闹或打架的情况。方颖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可他一转身就忘了。后来,方颖老师经过反复研究,采取积极疏导的方法,在和刘鹏我谈心教育中,和他约定,只要一天没和同学发生口角,就奖励他一颗小笑脸,三天没受批评就奖励他一颗糖,一星期没打架就奖励他一本作业本。一段时间后,刘鹏逐渐克制了自己的坏脾气,也慢慢地从内心得到了改变,身边的同学不再用以前的眼光看他了,朋友多起来了,大家越来越喜欢他了。
班主任工作是平凡而繁琐的工作,方颖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用她的创新育人与奉献爱心撑起了学生成长的一片艳阳天,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为教育谱写着一名优秀班主任的风采
现将《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关于重申原购房职工要求改按成本价购房和建立住房公积金有关政策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关于重申原购房职工要求改按成本价购房和建立住房公积金有关政策的通知
局机关、直属各单位:
最近,部分已按1993年标准价购房的职工要求改按成本价购房,并要求建立住房公积金。现将有关政策重申如下: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210-03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其教学同样也需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或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得不到位,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在整体上缺乏现实感和生活感,过多地以计算机本身、操作技术为学习对象,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这使得信息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因此,信息技术课堂中,要充分凸显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将生活场景和经历经验融入到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习中,实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生活的有机融合,以构建有效课堂,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优化教学目标,凸显以生为本的生命价值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不是一门高精尖的专业课程,更是不能远离现实社会的课程。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因此,教师应仔细分析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和学习必须习得的信息技术技能和必须养成的信息素养,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组织相关内容,设定教学目标。
如三年级《可爱的鼠标》一课,在教学目标制定中,凸显“快乐学习”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核心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中,学会鼠标移动、指向、单击、双击、右键单击、拖放等技能的操作。让学生感受电脑的神奇魅力,激发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目标引领下,设计了“我和鼠标交朋友”的游戏学习课件,由虚拟角色“小海星”带领学生经历单击追蝴蝶、双击赶小猪、捉小虫、摘苹果等关卡,把枯燥的鼠标操作转化为有趣的互动学习游戏,在游艺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体验学习生活的快乐过程。
二、巧创生活情境,生成信息技术课堂的活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设计生活化的情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的原始动力,也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应用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创设生活化情境,就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从鲜活的生活世界里提取素材,以他们熟悉的活动作为学习的切入点,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其步入信息技术的殿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体验生活情景的乐趣。如三年级《巧用计算器》一课,设计了“我是超市收银员”的教学情境。
师:学校决定本周五组织三年级学生秋游,你准备去超市采购哪些食品?请你根据个人需求,填写“秋游食品采购单”,只要写出采购食品的名称、单价、数量就可以。(课件出示超市货架上有面包、牛奶、饼干等食品,标注单价。)
生:(填写采购计划。)师:你的这份“秋游食品采购单”应付多少钱呢?把采购单给同桌,请他当“超市收银员”,用计算器算出每样食品的金额和合计金额,然后你也验算一遍,比较结果,根据正确率给同桌称职度评价画上五角星。生:(利用计算器计算、验算。)师:(组织学生交流采购单计算结果,利用展台展示学生食品采购计划,适时评价,渗透勤俭节约、与他人分享的品质教育,如你采购的这些食品准备和谁分享等。)
教学中选择完成“秋游食品采购单”这一贴近生活体验学习任务,不仅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乐趣,激活学习兴趣,而且又超越了技能训练,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经历了情感上的熏陶。
三、回归生活本色,精选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一些具有生命价值的生活资源应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作为教师要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他们的学习活动基于现实生活世界,实现教学内容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的本色回归。生活化内容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做生活的有心人,能时刻带着发现的眼光去寻找、挖掘、捕捉生活中的各种信息,随时搜集生活中能对教学有帮助的材料作为教学的素材,精心设计成教学话题,融入课堂教学中。如在三年级《复制与变换》教学中,结合生活中“铺地砖”的事例,设计了“我是小小泥水匠”的学习活动。任务展现:小明家新房在装修卫生间,爸爸从建材市场买来一片地砖,请你当回泥水匠,帮他设计图纸,该怎么铺地面才会既美观又大方。
有趣的“铺地砖”活动,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个个跃跃欲试,投入到设计图纸的学习情景中,教师利用“怎样让地砖多起来”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复制、粘贴”命令,然后放手让学生排列组合地砖图案,自主探究学习“旋转”命令的使用方法,在展示作品环节,引导学生演示操作,加深“旋转”知识的学习与巩固。短短的40分钟,学生中出现了很多精彩的作品,如图1:从这些作品中,看到的是学生智慧的结晶,是他们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自由驰骋,同时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把生活的素材融入到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会给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
2.走近生活,利用乡土素材,随时随地的给教材灌入新鲜血液,善于创新处理,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如在教学四年级《小小编辑》单元,前三课时循序渐进要求学生运用WORD编排图文并茂的文章,教材选用了“IT风云人物”作为创作素材。当问及学生对乔布斯了解多少时,学生个个一头雾水,说不出其所以然,学习过程也表现平平庸庸。因此在第二个平行班教学中,笔者重组教学内容,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作为素材。以学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评选“十佳文雅少年”活动为契机,收集了十位学生的主要事迹、照片,作为创作素材。通过教学,学生格外认真,充满学习热情,也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这得益于教学内容来自本土素材,是学生所熟悉的人和事,有的还是自己的同班同学、好朋友,这些带给学生的是一种亲切感,赋予他们创作的欲望,更是浸润着榜样教育的力量。
四、注重体验参与,倡导生活化信息学习过程
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倡学以致用的原则,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主动体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教学活动过程围绕生活化的信息活动主线展开,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技术困惑等,把信息技术问题转变为生活中的问题,合理地组织、安排学生的“参与体验”活动,让学生能够关注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去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感受技术用于生活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四年级《汇编作文集》一课时,事先了解班主任想编排一本作文集,与其联系取得配合,给学生准备了原始材料。为了让作文集能够及时生成,课前特别准备了彩色打印机、装订工具、胶水等。当学习任务完成后,立即用打印机把优秀的作品逐一打印出来,配上学生自己设计的封面,装订成册。最终一本《36个小雨点》作文集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个个表现异常兴奋,满怀期望地交给了班主任,分享那份成功的喜悦。虽然课堂准备烦琐,耗费了一定资源,但整个学习活动无形中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计算机技术真的很神奇,在生活中非常实用,学生也在快乐中体验着作文集的生成过程,从而在情感上慢慢产生对科学技术的好感,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愿望。
五、灵活多元评价,实现考核与生活相融相辅
信息技术教学中,倡导评价的“生活化”。即以生活中的综合性实践内容作为评价学生的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更多地去关注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能力,而不是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复制粘贴式的再现。如四年级《画龙点睛写标题》,在学习WORD“艺术字”运用之后,笔者结合校园白色垃圾时有存在的现象,提出校园文明广告语的设计比赛,让学生以一个广告设计师的身份来参加到WORD的艺术字综合应用中。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变换成了评委和设计师之间的关系,展示作品时,需要说明创作意图和特点。进行自由点评,并通过学生们自选出一批优秀作品,最终在校园橱窗里展出。通过有效的课堂评价、课外激励,进一步巩固加深对WORD艺术字设计技能的学习,同时也在学校中掀起了一阵文明礼仪思想教育之风,也体现了信息技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价值。
回归现实生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生命活力得以滋养的土壤。作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为学生提炼出兼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生活素材,使生活融入信息技术课堂,使课堂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信息活动,掌握信息技能,并能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