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习材料模板(10篇)

时间:2022-09-14 06:35: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语文学习材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语文学习材料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95-01

1 师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运用教材上的文本材料,实践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方法

1.1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教材上的文本材料实践自主探究阅读教学一般包含以下步骤:(1)课前自主探究;(2)激情目标探究;(3)美读感悟质疑;(4)合作探究释疑。课前自主探究预习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预了要求学生自学新课的生字词,自读课文外,还要求学生查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及大胆提出疑难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或查找有关课文资料中尽自己的能力解决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要设计学案,已展示课前自主探究的内容和学习步骤。激情目标探究是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营造生动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在课文“导读”过程中紧紧围绕课文的学习目标,共同探究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美读感悟质疑是指围绕语文学习目标通过读来感悟,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学生自身的个性来质疑,激发鼓励学生有疑要质疑,有疑问必定质疑。合作探究释疑在语文释疑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师生互动,更是生生讨论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语文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从而通过语文合作的探究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愉悦学习,初步达到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学习目标。

1.2自主探究拓展阅读方法

初中语文自主探究拓展阅读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要做好几个环节:(1)选好拓展阅读材料;(2)确立拓展阅读目标;(3)分组编写阅读训练题;(4)小组交叉拓展训练;(5)教师综合点拨;(6)学习评价(师生互评)说明。第一个环节:“选好拓展阅读材料”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根据本单元教材上的材料的课文的特点(文体、话题、主题、题材等方面)来选好拓展阅读活动的文体材料。第二个环节:“确立拓展阅读目标”是指学生根据最近一段时间(或单元或学月)所进行的语文课内阅读训练目标,然后来确立要进行拓展语文阅读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三个环节是“分组编写阅读训练题”,语文教师首先把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小组对阅读材料根据阅读目标由各小组自主学习,对所要学习的阅读材料编写阅读训练题,此时教师要适时的指导并及时审阅。第五个环节是“小组交叉拓展阅读训练”在具体的语文阅读训练活动中以“本组出题另组训练”为原则进行交叉阅读考查。“教师综合点拨”既对编题进行综合点拨,也对训练进行有效的点拨。第六个环节是“学习评价(师生互评)”既是教师对编题学生的评价,也是对语文阅读训练的训练者的评价。

2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实施,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改变了学生以往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经历了学习语文由学会到会学的学习过程。从初中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角度来看,在语文自主探究学习的活动模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学习过程。

2.1自我感知预习研读

自我感知预习研读这个学生自学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要素之一,是学生要参与语文课堂研讨,研读语文文本材料的第一步,学生预习语文材料的研读基础有两点,第一是语文单元讲读的示范作用,在讲读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强调学习本单元的教学知识重点和阅读本单元某些文章的学习方法,引导教会学生将在预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以消化语文课堂所学的新知和学以致用,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预习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审清文体,掌握课文的文学常识部分,阅读课文,认识和掌握生字,查词典解释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点明本文学习的中心思想,研品写做方法,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印发理解文章的延伸拓展学习材料,并理解完成课文后的课后练习与思考。只有预习了课文文本,学生才可能对文章有话说,才拥有对文本的发言权。学生课前预习文本材料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基础,这个语文学习预习阶段属于学生对文本材料的感知阶段,要确保语文预习有效的进行,在语文预习学习中,学生就一定要保证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2.2质疑,发现难点

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发疑问是常有的现象,教师要明白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预习文本真正到了一定的认知水平时,必然会对所要学习的课文产生很多疑点与难点,并且往往还会有所发现。这个环节很重要,它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初步探究学习与把握。教会学生产生疑问、质疑并积极解疑,这一点是语文教师极力保护的一个方面,教会学生善于发疑质疑解疑,对于学生这种不断的生疑,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停地产生课文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这样语文学习活动保持在一定的气氛活跃的状态,语文课堂才会有活跃的课堂活动过程。教师可以做好语文教材的挖掘整理与整合工作,在语文问题的产生的梯度性、内容的逻辑性和内在联系性上,教师要作出适当的分析、讨论、归纳、引导。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正确的质疑问题发现难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3交流展示探讨迁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交流展示探讨迁移,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我展示和自我表现的最佳时机,也是检查语文阅读的直接手段,培养交流展示探究阅读,解决学生自我发现的问题,根据课文的体裁整理相应文体与语文学习的方法,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是对语文课本的精细与阅读,抓住学生自读中的发现,引导学生迅速理清思路,学生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细致、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语文文本,再仔细体味语文的字句章,并在充分理解语文的内容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抽取课文阅读信息,促进学生全面掌握语文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文本的特点、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篇2

初中时期的学生生理发育比较特殊,而心理水平尚处于幼稚向成熟时期的过渡阶段,初中生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随着时间不断增强,他们渴求独立,智力水平不断提高,在情感变化方面比较显著。新形势下的教育意在让每个学生在获得知识的时候也收获成长,使学生的精神得到多元化发展。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抽象的逻辑思维,使得学生在面临学习问题的时候不是直接去抓结论,而是首先挖掘隐含在材料中的种种可能性,再借助实践证明的方法对每一种可能进行验证。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学为中心”,致使很多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体验受到了束缚和忽略。很多初中教师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审美理解,致使学生一直都将文本作为阅读的内在需求,学生理解文本的视角比较单一,缺乏个性和时代感。这种教学现状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灵感,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和正确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过程。

二、关于生命体验式教学

(一)生命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面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很多教师提出了诸多教学设想和实施方案,体验式学习的问世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可行的改革方式,生命式阅读教学是指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心的感受、欣赏、评价阅读文本,提供自己的亲身体验,将陌生的、外在的以及与自己无关的阅读对象变为可以交流、熟悉的语文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以对生活的理解为基础。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倡导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储量和已有经验,借助各种形式的体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生动化。

(二)生命体验式教学的好处

1.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学习阅读兴趣。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教师按部就班的程序化教学,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丧失,致使教学成绩的苍白和教学效率的低下。在生命式体验教学中,学生能够主动自主的体察知识经验,认识事物本身并获得自我的感悟,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

2.提升学生的阅读智慧,促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阅读文段中所蕴含的情感要素,抓住体验这一核心环节,重视作者的心灵体验,唤醒学生记忆中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达到与文本的共鸣与感悟,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3.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充实学生的个体生命过程。体验是生命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享受,只有经过自身的体验才能升值,在体验式生命教学的过程中,学习材料被赋予了情调和活力,并且与学生个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促使阅读变成一种积极的体验,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完善。

三、初中语文生命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合理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的结合文本加深学生的直观体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涵,教师可以借助阅读片段中的情节设定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独特理解,提升的阅读质量。在生命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音乐导入阅读文本,使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多媒体将声、光、色以及图像完美的结合起来,可以有效的渲染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的兴趣。

(二)借助语言特点,激发学习情感

篇3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做到:一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落实。当前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完全为了中考。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做好素质教育和创新型教育相结合,改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二是改变落后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和善于思考能力,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和敢质疑的求学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授课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教师可以进行详细地解答,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

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发扬教师教书育人的传统美德,有助于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专业修养。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各种教学研讨,同时,农村初级中学对语文教师的交流与学习不够重视,也缺少资金的支持,这些都制约了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克服困难,利用现有的资源,在工作之余充分利用网络和继续教育的机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

(三)语文课程改革,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精神修养,将文化的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相互渗透,通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选取一些优秀的课文作为课外学习材料,更多地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章与学生分享,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哲理。

(四)建立新型的语文教与学观念

教师要建立以听、说、读、写立体化的语文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的阅读教学观主要包括:一是改变过去平面的教学结构,建立师生同参与的立体化网络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做事、合作及生存;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实践中存在的事物,从实践中感受教学内容的内涵。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能够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农村教师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读书会、知识竞赛、手抄报、故事会等。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念,让学生们懂得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的道理。同时,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日记,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

篇4

一、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提升个人教育理念

价值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内涵的确定必定带来教育价值理念的变化与更新。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高位意识,以科学的、宏观的教育理念引领自己的语文教学。

(一)在学科教学中秉承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

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各个阶段的特点,也有着贯之始终的连续性。学生某一阶段的状态,不单单是这一阶段形成的,而是过往经验的积累,也是下一个阶段的基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进行探索与思考,要回顾学生的过去,展望学生的未来。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哪些内容,培养了哪些能力;初中阶段的知识点在小学阶段有没有学习,学到什么程度,初中阶段该怎样与之衔接,对其进行深化。然后要明确,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达到哪些目标,为此初中阶段要向高中阶段输送怎样的学生。之后,要熟知新版课标对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规定与要求,思考相同知识体系在不同学段的要求,紧密结合这些规定和要求,确定初中阶段教学内容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初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都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基本理念提出。正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是不可切分一个整体,“立德树人”的理念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就是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过程中进行身份认同、增强民族文化意识的过程;“思维发展与提升”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不断自我对话,思考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社会、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进行价值建构的过程;“审美鉴赏与创造”就是学生提升鉴别善恶美丑、判断是非的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提升审美品味的过程;“文化传承与理解”就是学生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体会革命历史文化、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是学生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基因的过程。而“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养成产生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一个自尊、自强、自立、心怀仁义的学生自然在语文学习上不会荒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结合学习材料特点、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等,自然发挥学科“立德树人”功能,不是为“立德”而“立德”,而是应该将语文教学和“立德树人”有机融合,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提升个人思考力

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思考力是不够的。很多教师教学离不开教参,课堂流程显得顺畅的却缺乏灵动性,这在问题设置、作业布置等方面都有表现。语文课程的特点、学生的个体性和课堂的多变性,对语文教师个体能力的发挥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思考力。首先,要思考如何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调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乃至在陌生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课堂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动态过程,其价值就是在不确定中实现学生的真实成长。一个好的课堂,一定是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其积极思考、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课堂。做不到这些,语文教学就有可能陷入“越认真,越失败”“越努力,越有害”的泥淖。今天的教师大多是从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缺少尊重的课堂上成长起来的,缺少积极的主体体验和思维习惯,但现在却要去打造出这样一个尊重学生主体、培养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真实的课堂。这是不容易的,可以说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其次,要对各种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辨析。教育理论和今天的教师之间是有着时空间隔的。当前教师接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大多从欧美传入,或是由欧美经苏联、日本传入,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是针对其相关的教育乃至社会问题产生的理论解释。在历史发展和地域传播的过程中,有些理论因为各种各样原因经历了选择甚至是阉割,而脱离了最初本义。[3]因此不能断章取义,拿过来就用,而是要有思考,有探究,有选择。要有以严谨求实的态度运用教育理论对课堂现象与问题进行揭示与剖析的能力。目前教师学习的机会很多,很容易接触到名师学说和实践课堂,他们的学说和实践可以具有一个普遍的指导和启发意义,但在针对具体教育教学情境时却不是万金良药。每个教师的教学都是具有独特性和现实性的,需要教师将所见所学和课堂学情、教学风格、地域特点等融合起来进行思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不断提升,从而形成“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理论修正—教学实践”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提升文化解读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思维是一种习惯和能力,难以一蹴而就,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培养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必须得到发挥。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在“内容理解”的状态,字词掌握、段落划分、语句分析、主题概括的教学过程还是一种教学常态。推动课堂进程的主要是师生之间的问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呈现出随意化、片段化,问题之间逻辑联系不强,学生在课堂上思考的是怎样答出“正确”的答案,多感性理解,少理性辨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更谈不上提升。这对学生进入高中以后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究其原因,应试的压力是有的,但是也和教师的能力和素养不够是分不开的。而这其中,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化解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语文学科基础知识

要熟悉教材,构建初中语文知识体系,要将教材知识内化,形成整体知识结构,建立前后知识链接,做到课堂教学有系统、有计划、有预设,能够游刃有余地应答课堂生成性问题,并在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能力的再提升。

(二)要深入理解新教材人文主题

篇5

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和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适应学生自身的特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研究的重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一直都是困扰着广大师生的问题,对于中学生而言,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像音乐、美术课程一样,无论是从教学的内容上还是教学的形式上,都会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一定的刺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而语文知识,大多是枯燥、乏味的,并且多数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严重缺乏对初中语文学习的兴趣,致使语文成绩下降。

一、初中课堂的教学现状分析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上,迫于升学的压力,教师采取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成一个储存知识的大容器。教师采用的是说教式、分析式为主的教学形式,对于知识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记忆、模仿。所以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状态。对于个别的问题,教师未及时的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反馈,而在课堂的答问过程中往往都是集体来回答,集体参与的形式。教师的个体与学生的整体发生联系,教师单独针对某一个学生的问题进行的讨论和研究的时间很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联系,共同探讨的时间短,这就致使了学生个体和教师,都是一个封闭的“思维体”,由于缺乏沟通和交流,所以这些“思维体”之间的撞击就很少,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的制约着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主体性等。在课堂的教学中没有充分的发挥语文文字的功能,所以就造成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抵触,课堂的低效率,学生的低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就不适应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和现代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因此要提高学生在中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对知识的主动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交往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转变教学观念,做语文学习的“指路人”

在新时期里,教师依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所以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教学观,要正确的看待自己,教师不能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这样学生会把教师当做是教学中的权威,学生一味的惧怕教师,随时等待着教师的命令,这样学生就严重的缺乏自我肯定的精神和自信心,从而造成了学生个体性的丢失。所以在新课标和新时期里,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更加的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在新课标中要求教学理念应该 “以任务型教授知识为本”转变为“以提高学生素质,明确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旨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积极的回答问题、思考问题,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多交流沟通,交换意见和想法,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谐、融洽、开放、互帮互助、民主、愉悦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关系里,师生双方能够主动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学生在教学中充分的展示自己,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自己的能力,不但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巧妙设计课堂教学,做课堂教学的“创设者”

心理学表明:处在愉快、轻松、和谐的环境中,人的大脑是完全放松的,人的智力就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能够使人充分的展现自我。而且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之下进行学习,能够使学生精神愉悦、全神贯注、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宽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文内容发生的地点、背景、年代等,带着这些准备好的学习材料进行学习,然后可以把教室装扮成当年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分角色的演绎课文中的故事。如话剧《雷雨》,利用学生放学的时间,把教室用黑色的幕布装饰出来,再用一束亮光照射,反应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环境的黑暗。一束亮光反应的就是在黑暗中的光明,即将破除黑暗的主宰,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雷雨》的教学,不但能够使学生深处其中,领会作品中出现的种种冲突,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做课堂的“合作者”

上好一节课不单单只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学生的责任,上课前的预习和准备对于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学习一节新课前师生要通过沟通和交流明确要学习的重点,教师和学生分别要在课下查阅资料和需要完成的预习工作,这样就能做到学生和文章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等等各种交往的方式。例如,在学习“麦琪的礼物”这个课文之前,师生首先要通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学生的任务就是负责查阅自己不认识的字词,消除语言障碍,然后给文章分段,写出段落大意,教师为学生提出几个具有建设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课下互相讨论。教师的任务就是查阅作者的相关信息,准备教案,合理的构思课文结构,充分的理解内容,这样在上新课的时候,师生之间精诚合作,共同完成课堂的学习。

三、总结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的学习效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周围的环境巧妙的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采用交往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师生要通力合作,做好新课的预习工作,通过师生交往、学生间的交往,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篇6

一、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这种学习方式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1.探究性学习突出了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多半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被动地训练和作业,其主动精神受到压抑和限制,创造精神受到禁锢和扼杀。探究性学习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2.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好语言、语文的人文精神,既能体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又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语文学习,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培养能力。

3.探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求知。而探究性学习,对初中生而言,就意味着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初中生的阅历、视野、经验、方法等方面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往往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养成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体参与。

1.重过程。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利”的制作成品,学习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新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新发现,有所创造。

2.重应用。学以致用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内容上,侧重于问题解决。

3.重全体参与。探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习者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同时,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就必须依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也培养了他们的群体合作精神。

三、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筛选方法和实施步骤

1.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筛选方法。要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就得对课题进行筛选,笔者认为方法有:第一,从学生语文学习生活实际情况出发。语文学习生活,是激发和启迪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产生的唯一源泉,离开这一源泉,研究性学习只能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必须要让学生直面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活,选题范围要小,角度要新,学习易操作,研究的内容并不是高不可攀,要让学生树立信心。如教学《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依据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可以这样说,个别学生对电脑情有独钟,是网络高手,故设计这个问题:请学生谈谈未来计算机还有哪些功能?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收到不错的效果。第二,从学生现有储备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出发。研究性课题的筛选,需顾及到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若所选的课题大大超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就会给研究性学习增加一定难度,给学生造成“难以下手”的困惑,继而失去信心。因此,探究性学习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在内容上应是课堂内容的拓宽、加深和运用,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认识规律,是课题不可疏忽的内容。如教学《学做小诗人》,初中生已初步接触了十次,根据这种现有知识储备,适时研究学做小诗人,然后将全班同学组成若干出版社,出版诗集,既新颖又能达到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2.探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步骤。探究性学习课题筛选好以后,一般来说,可按如下步骤实施: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70-02

学案是教师制定的一种学习方案。它依据的是初中生的发展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与经验,目的是指导初中生主动对知识进行建构。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学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

一、初中语文学案的编写

(一)编写原则

1.坚持教师在学案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则。在学案的编写中,教师要将自己的作用准确定位,才能保证学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综合考虑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认真备课,将学案的实用性发挥到最大。

2.坚持将知识点问题化的原则。将教材中的知识点问题化,对它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能更好地将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消化。教师在对问题进行设计时必须注意强调学生的主观性,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注意问题要简洁,不能太烦琐。

3.坚持层次化原则。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注意研究教材知识点,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将杂乱的学习内容有层次地整理起来,在教学中使学生能层层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教材知识。同时,学案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设计与调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二)学案编写的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的学案编写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内容。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方向。明确学习目标,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必须掌握哪些知识点,从而有方向地去探索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哪些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哪些需要了解即可,哪些需要熟练运用等。

2.学习的主要过程。这是学案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以及学习的形式和学习活动。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一般是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然后对课本进行深入的研读,再对相关的片段及文章的整体进行品味与赏析,最后对知识点进行拓展迁移。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大意,然后再对课文深入研读,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再对文中优美的片段进行欣赏,感受桃花源的美。

3.课程重难点。教师在学案中要对教材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突出与强调,这是教师在学案的编写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不仅要突出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还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主要的学习方法。对本节课主要运用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的运用。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对歌式背诵《木兰诗》,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进行轮流背诵,不仅引起学生背诵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课下运用这种方法互帮互助共同完成背诵任务。

5.学习反馈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对自己学习的过程与效果进行总结与自我评价。

二、初中语文学案的使用

1.课前学生自学,初步练习。教师要在上课的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查阅资料等进行预习自学。然后教师将学生的学案收集起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好课程讲解的重点。这一环节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特点。

2.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疑点。此时主要是解决学生在预习时产生的疑问。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加强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课堂的氛围可以是民主的、和谐的、自由的,学生在课堂上与小组成员进行相互合作,通过探讨,解决自己在预习中的疑点。如,在学习《白杨礼赞》一课时,组织学生分小组对文中白杨象征着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对学生仍存的疑点进行点拨和探究。到了这个阶段,很多问题已经被学生的合作探究所解决,还有个别难度比较大的,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和探究,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将问题解决,还要注意对学习的方法进行点拨,培养初中生的分析能力。

4.课堂训练检测。这一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是否已经将知识掌握透彻,并能将知识点进行运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对于检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相应的点拨。

5.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教师应该留出3~5分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解决了哪些问题,掌握了哪些方法,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对课堂进行适当的延伸,补充一定的课外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

三、初中语文学案应用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中要注意应用过程中各个知识环节间的过渡与转换。在教学中要设计好过渡语进行转承连接,既增强知识间的前后的联系贯通,又可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下去的强烈欲望。

2.在应用学案进行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能力层次,学生能自主完成的部分一定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老师不能越俎代庖。

篇8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之三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是短时间内能养成的,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长时间的训练。因此,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注重语文课的语文氛围;学生能在课堂上和课堂外都能敏感地捕捉语文信息,自觉关注语文现象,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么也就离高效语文学习的阶段不远了。

课程专家拉尔夫?泰勒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己经指出:学习不仅发生在学校里,而且发生在家庭里、社会里,因为年轻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度过的。要把学生校内与校外学习经验整合起来,因为学校本身对青年人进行教育的能量是非常有限的。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这句话几乎己经成为所有语文老师的共识。换句话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认识生活中语文教学资源存在的形式,联系生活,充分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引入“活水”,是拓宽语文教学的路子,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方法。

一.与语文学科相联系的其它课程

学校的各门课程都是以语言为媒介来表述各种门类的知识的,各门课程的教科书都是供学生阅读的书面材料,解答各门课程的作业都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如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可以引导他们从阅读说明文的角度去阅读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科书。生物书在介绍各种动植物时就运用了列数据、打比方、画图表、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也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们会发现:原来说明文无处不在。

学习议论文时,可引导他们阅读政治、历史教科书的某些评价的文字,甚至可引进几何证明体的逻辑思维,训练学生写议论文的条理性,这样在教学中适当引进其他课程的语言材料,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育旨。

二.学校和班级组织的课外活动

一个学校和班级都有自己学习的文化的氛围,这种氛围是不可忽略的语文学习条件。如学校组织的升旗仪式、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都是学习语文的途径,使用语文的阵地,还可以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组织富有教育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语文无处不在。除了在这些活动过程本身——需要用到语文,反过来,这些活动又为写作提供了素材。如校运会,可为本班写解说词,又可选取某个场面写成记叙文,还可写成消息、评论,运动会后的感想,一个素材多种写作角度,饶有趣味。

我班学生办了一份自己班级的手抄报,用来刊登自己班级学生的习作,办报者和投稿者热情都十分高涨,投稿者精心写作,力求自己的习作能在报上刊出,并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有的还写起了小说连载;办报者要精心组织稿源,给自己的小报取名字,认真筛选来稿,安排版面,亲手誊写,点缀插图,搭配色彩……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学校的小电视台,广播电台,学生自己采访、编辑、录制、播音,整个过程就是语文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和体现的过程。能力欠佳者可得到锻炼,能力优秀者自我风采可得到全面展现,成就感十足。

语文教学资源在这些活动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老师引导组织得好,学生对语文自然充满了兴趣,充满了关注。

三.现代家庭生活

一个班级里,学生的个性因家庭经济条件、文化氛围以及家长受教育的程度是有差异的。但是,语文老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协调,间接而充分地利用家庭有利的语文教育资源,在电视和网络以及十分普及的情况下,指导学生看电视。让他们学会选择电视节目,指导看什么电视是有益的,以及看电视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习惯,利用好电视这个教学资源,增进电视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比如,指导学生看电视诗歌散文,领略文字与音乐、画面组合的魅力;欣赏读书栏目,了解当代文化的动向等。另外,指导学生认真聆听新闻节目的语言,体会其简洁、精当的特点;欣赏体育频道球赛解说员的语言,体会其反应敏捷、准确专业的特点:领略综艺节目主持人幽默生动、生活化的语言特点。

经过引导,利用假期,我让学生们在看电视之余,写出《我最喜爱的电视栏目》、《我最喜爱的节目主持人》、《我最喜欢的一则电视广告》等,让他们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表达。家庭中除了电视,网络也是一个很好的值得开发和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网络让人眼界开阔,随时可以掌握时事动态。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与沟通。作为语文教学资源,网络可提供许多名家名作的北京资料,丰富和拓展语文课本所不能涵括的内容,还可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加工整合资料的能力。

四.广阔的社会空间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语文的大课堂,社会里的任何一项活动都不可能脱离语言形式而裸地存在。走在大街上,抬头可以看见花花绿绿的广告和招牌,这就可以学习广告语言;当我们在公共汽车里,可以有意无意之间,听到文明美好或低劣粗俗的言语,那就是在批判地学习交际语言了;能否在社会课堂中学会对语言的辨识和取舍,完全取决于自己是否有随机学习语言的自觉意识。

在课堂学习中,学习材料的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而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活材料。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活即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因此,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向课外、校外开放;立足教科书,向书外开放。这就是说,倡导走出灌输、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

所以,老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研究等,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如,“五一”期间,组织学生调查家乡过节的风俗和风味小吃,并写成《我们家乡的小吃》、《家乡娶亲的风俗》;春节期间,组织学生研究春联的来历、写法,搜集精品春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小论文《祖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春联》。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惊喜地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五.其他艺术门类的熏陶

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门类均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在渲染气氛、调节情绪、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更有着独特的功能。有些篇目能找到与之相符的音乐做背景,在语文课程中的恰到好处地运用,所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如,讲到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用古典音乐《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烘托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之情。古典文化的优雅,文学与音乐的完美融合,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对古典文化的兴趣。讲到《白毛女》选段,就放一段“人家的闺女有花戴”,戏剧舞台上的情景如在眼前;讲到《愚公移山》《水调歌头》都有与之相配的现代歌曲,可在对比中求异求美;讲到《枫桥夜泊》,可唱上一首毛宁的《涛声依旧》,让学生们知道古文化的精髓己深深渗入了现代文明。

篇9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70-01

每个学校在设计课程时每天都安排了早读课。每周的语文早读课一般是两次或两次以上,每次早读课的时间在二十至三十分钟不等。可见,我们在努力抓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应重视研究和高效利用语文早读课。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这一黄金时间,会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巩固、深化和拓宽,有利于学生“读”的兴趣和能力的增强。但从我校早读课的现状看,情况不容乐观。下面让我们看看语文早读课场景再现。

场景一:课代表在讲台前大声督促同学要开始早读了,而讲台下一片混乱:有人在抄作业;有人在交作业;有人在吃早点;有人在懒懒地拿出书本,爱翻不翻的;还有人气喘吁吁地往教室里冲;甚至还有两个座位空着……这时早读时间已过了5分钟。

场景二:语文老师在教室里踱着步,学生们也认真地捧着书本。有的在大声读;有的在小声读;有的在默读,时间一分一分地在流淌,不一会,下早读的铃声敲响了……

场景三:数学老师在考数学。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呢?我认为是我们语文老师自己造成的。场景一:早读过了5分钟了,老师您在哪,您遵守纪律了吗?有其师,必有其生。场景二:老师您在干嘛?在晨练……场景三:鸠占鹊巢,我的地盘别人能做主?

其实任何轻视早读课的行为都是不妥的,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早读课的功能也是极为可惜的。那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我认为:

一、明确早读的重要性

语文基本功训练关键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朗读就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语文传统教学的法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能加强记忆,有益于健康。清晨早读,头脑分外清晰,没有前学习材料的干扰容易记住材料。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学语文,注重的是积累,否则就影响了语文水平的提高。那么集中朗读的最佳时间就是早读,充分利用早读时间是对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和延伸,不仅能积累知识巩固能力,还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给学生早读的方法

1. 要帮助学生养成早读学习习惯。有目的的读才是真读书,每节早读都要有明确的任务。大多数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处于习惯养成阶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本身就是贯穿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隐性教学要求。习惯的养成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诸如“圈点勾画”阅读法的落实,“以字带句,以句带段”背诵法的实践,“质疑探究”预习法的实施,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的积累,等等。可以说,语文学习就是习惯养成。

2. 指导学生多形式的读。如果每天朗读形式一样,学生肯定会觉得单调枯燥,为了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老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如教师范读,教师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朗读的停顿、语气、语调、语速和情感的运用,为学生创设朗读气氛,让学生体验到朗读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很多文学作品,让学生自己读,他们未必能抓得准语调、重音,自然也读不透感情。然而通过老师一范读,学生一模仿,再让学生读出来,那文章的美感自然会增色不少。如分角色朗读。如读《皇帝的新装》一文前,老师事先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揣摩好角色的心理,课后多练习,最好让他们排演排演,第二天早读让他们隆重登场,那效果肯定很好。这就是朗读的魅力。如自由朗读 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去读,时间不长,学生会产生枯燥感和疲劳感,甚至逆反心理。所以让学生自由读,理解的读,小组读、个别读、指名读、男女声读等反复读,这样事半功倍,学生读书兴趣也浓。

篇10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习惯,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差异性。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教师必须积极整合各种学习资源,不断为学生提供最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扩大知识面,才会对各种人文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经过日积月累,学生的人文素养才会得到提高。

语文是一门大学科,涵盖很多内容,综合性比较强,和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开发利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经过漫长的学习过程,学生自然会有深厚的人文知识积累。语文学习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既有课内资料也有课外资料,包括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而课内资料主要以教材为主,课外资源主要包括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历史资料、期刊杂志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讲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会对人文性的教学内容产生更多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解鲁迅先生的《社戏》这一课时,就可以将绍兴地方戏的特点及鲁迅的生活经历作一个全面的讲述,再联系学生生活中与此相关的一些生活细节,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要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为了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教师要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增加阅读量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包括一些社会调查,这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要多进行人格方面的教育,注意渗透育人理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人格方面的教育。健康的品性和人格是学生人文素养最基本的表现,教师应努力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品格的熏陶。对学生进行人格方面的教育是表现在很多方面的,比如说学生要有同情心、爱心,要学会宽容、能包容别人的不足,要懂得友善、懂得尊重别人等。

比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与环境”这一章节时,要让学生充分明白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要强化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去净化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从自我做起,不随便丢弃废弃物,不随便破坏花草植被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爱护环境的活动,走进生活宣传环保的重要性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懂得人类是自然界的成员,保护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再比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关于道德修养这一章节时,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伟大人物的高尚品德,从古今中外一些品格高尚的人的身上得到启发。如教学《纪念白求恩》,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白求恩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启发学生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学《多一些宽容》一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做一个懂得宽容的人,如何去体谅别人;教学《陋室铭》一文,启发学生如何洁身自好,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这些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绝好素材,应用恰当,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