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5 17:07: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计算机系统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基本功能,我们知道就是数据的搜索、传输、分类和整理以及分享,这些都必须依靠最基本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就我们日常使用的社交网络,如国外的facebook、MSN和国内知名的QQ、Wechat等,最基本的就是信息交流,然后就是网民之间的信息传输和保存。计算机通信技术保障了这些功能的实现,更是让全球化的信息互动畅通无阻。在网络发达的今日,各种新技能的出现,又在一定程度上为信息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从而加强了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方面的速度。
(2)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数据处理和预测功能的应用
计算机通信技术能够满足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处理的要求,不仅能够保证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数据传输质量的优良性,而且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无与伦比。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得到了十分广泛的推广,并且成为了数据处理的主流技术。数据处理和传送是计算机通信实现预测功能的基础,为提高和保证预测准确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通信技术预测功能的优势。
(3)计算机通信技术在计划决策和控制方面的应用
信息管理主要是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整合管理,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帮助提高这方面的管理。国内使用最广泛的通信协议就是以太网,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此保障下可以很高对数据库数据进行筛选梳理到最后的整合,控制和决定了哪些信息需要,哪些信息需要再加工等决策,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给了便捷的技能。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管理系统要实现有效的数据传输,必须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的传输是系统运行中的重要功能,为了保证数据传输能够满足准确性和高效性的特点,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成为了必然。考虑到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优点,可以在标准协议的指导下完成不同计算机终端之间信息的传输,所以,出于信息管理系统信息传输的目的,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得到了重要应用。2)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信息管理提供了数据参考服务和决策服务,由于信息管理比较复杂和繁复,使得信息系统对信息管理的有效性成为了系统成功衡量的坐标。如果系统要实现有效性,就必须以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基础,利用它的优点构建整个系统管理框架,最终实现信息管理的有效性,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3)计算机通信技术之所以能提高系统信息管理的效率,主要是因为这项技术可以解决不同终端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数据传输,之间传输数据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被大大缩短,这就无意间缩短了系统的运行时间,进行提高了系统的整个运行效率。
二、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1)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之一是能够对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对数据传输产生了现实的需要,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优点是能够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保证数据传输质量,基于这一优点,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得到了重要应用,并成为支撑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
(2)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预测功能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预测功能的实现是以大量数据为基础的,而基础数据的获得离不开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传输。基于这一现实需要,以数据传输为特点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实现信息管理系统预测功能的重要技术支撑。
(3)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计划功能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的计划功能,主要是基于各个管理层的基础数据而构成的,因此对数据的需求,决定了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应用一种可靠的技术实现数据的传输,成为了实现信息管理系统计划功能的主要技术。
(4)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辅助决策功能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辅助决策功能是整个系统功能中的重点,为了保证该功能的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积极应用了计算机通信技术,使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和传输,提高处理和传输效率,提高辅助决策功能的实效性。
2管理信息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特点分析
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运用,实现了信息的连通性与共享性,更实现了不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连通性是指计算机网络用户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则提高了信息数据的透明性,避免任何违规现象的出现,实现了管理者之间的有效监督与资源共享。与电话通信系统相比,计算机通信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范围,它具有多样化的通信模式与通信语言等特点。纵观目前计算机通信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笔者进行了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特点分析。
2.1高通信质量在管理信息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通过物理层进行数据传输。数据传输追求的是准确性。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窄带数字调制方式、跳频扩频调制系统等方式,不断提高物理层的频谱效率,从而保证物理层的通信质量,为管理者提高了良好的通信环境,促进数据的及时、有效传递,利于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计划能够及时传递至管理者。
2.2高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工具,在数据处理方面具有压倒性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数据搜索、计算、传输、加工、输出、储存等数据处理工作。例如局域网的数据传输速率一般为1-100Mbps,能支持计算机之间的高速通信,所以时延较低。计算机通信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保证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与实时性。
2.3实现有效管理控制计算机通信具有丰富的通信形式,实现了信息数据的传输与再现,适用于多种多媒体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的MAC子层,是实现有效控制与管理信道使用的控制层,确保数据传输需要。MAC子层可以实现管理者之间的多地址访问,利于管理者之间的及时有效沟通。管理者也可以运用此进行一对多的通信,提高管理效率。
2.4实时监控反馈计算机通信系统根据计划目标要求,实时跟踪相关数据信息,实现管理人员实时掌握数据信息动态,及时处理出现的突况,及时解决潜在问题。例如新型电力工程调度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沿线各控制性建筑物等的远程监控、集中监督和统一管理,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信息,为各级生产部门提供信息服务数据。其中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是选择了基于SDH(同步数字传输)的MSTP(Multi.ServiceTraIlsferPlatfom)技术作为组网核心。
由于水轮机是一个动态元件,在工作时,其内部结构的变化和运动相对于稳定时要复杂很多,所以在进行水力瞬变的计算中,工作人员通常采用水轮机在稳定情况下工作时的综合特性曲线去确定水轮机流和水轮机力矩特性,但是在水轮机稳定状态下的综合特性曲线不包括尾水管和蜗壳不称定工况时水流惯性对水轮机特性曲线的影响。在计算水轮机综合特性曲线时如果引水管道很长,其影响对于整体的综合特性曲线影响不大,所以可以忽略。反之,则要进行一些运算确定其特性曲线而不可忽略。在计算机对水轮机调节系统进行仿真建模时,由于实际的水力发电站中线路复杂,所以在建立模型是必须要对整个水力发电系统中的所有管道通路进行编号,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而出现的误差,也可以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在对于系统管道进行编号后,由于整体管道过多,同时建立其仿真模型非常麻烦,工作人员通常需要把管道分成若干个网格,网格的边界点作为计算节点,然后在网格内部进行仿真,然后进行最后统一的计算,建立合理的引水系统。
1.2电液随动系统
现代水轮机调速是由电子调节控制器和电液随动系统两部分构成。对于前一部分我国研究的比较深入,技术比较成熟。但对于电液随动系统基本保持原有体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部分优化微调。微调主要分为模拟电调和微处理器电调两种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是采用电液随动系统。电液随动系统作为水轮机调速的执行部分,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在水轮机调速系统中工作油液量大,流动路径较长,并且与大气和压缩空气直接接触,使得工作油液内的金属微粒、油泥、纤维等机械杂质较多,并且由于酸碱、水分所引起的油质劣化十分严重,又由于电液随动系统可靠性差,综合所有因素,电液随动系统油孔容易被堵塞,多次工作后断线,强度低等缺点。但是通过电子计算机仿真系统对此进行仿真,可以满足不同情况下的水轮机调节系统,使效果达到最优值。
2.水轮机调节系统仿真算法
2.1引水系统仿真算法
在仿真编程时,引水系统特征线方程与水轮机联立作为一个部分,引水系统采用特征线法求解;水轮机的流盆和力矩可由模型特性曲线上查得。调速器和发电机等部分的徽分方程作为另一部分,并分为存在大扰动和小扰动两种情况考虑。由于存在大扰动时,水轮机参数变化很大,超出其线性范围,因此小扰动模型不适用。为此调速器和发电机采用差分方程的方式建模,采用特征线原理求解。将上述两部分交替求梁晨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40解,即为水轮调节系统动态仿真结果。
2.2电液随动系统的传递函数
将电液随动系统中的步进电机,主接力器作为积分环节,液压缸、主配压阀作为一阶惯性环节。同时记录导叶控制信号的限幅,步进电机输出限幅,步进电机输入信号死区以及液压缸、主配压阀死区等5个主要非线性。并且利用连续系统离散化非线性系统数字仿真,即可得电液随动系统传递函数。
3.仿真系统具备功能
3.1水轮机特性的计算
在求解非线性方程组时,如果没有水轮机流量特性和力矩特性的全特性,就只能在模型综合特性与逸速特性的基础上延长使用,所以在求解非线性方程组时,必须知道水轮机流量特性和力矩特性的全特性。同时将水轮机的特性参数用数组的方式在计算机中储存,需要储存的参数有:导叶开度,机组单位转速,机组单位流量和机组力矩。但是由于实际值与计算机所储存的理想数值存在误差,所以在实际计算出的数值与计算机储存的数值不相等,可以通过拉格朗日公式或者四点插值方法计算求得与单位流量个单位力矩所对应的计算值。
3.2仿真系统步长计算
由于理想情况下和现实情况存在误差,从而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为了减小误差,使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符合,仿真计算时的步长必须取得足够小,分割的足够精密。步长的确定原则是:仿真系统计算步长的时间必须小于计算机微调调速器的采样时间,这样才能最小的减小误差,同时步长的计算必须在上述条件下同时也满足水击计算的特征方程曲线。当步长计算不能满足水击计算特征方程曲线时,应该在仿真系统中适当的调整波速使得步长满足其条件。
2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经济管理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分系统功能设计计算机信息管理分系统的设计目的就是要为用户提供帮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用户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计算时间。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了及时的数据积累,并能够进行自动统计、打印报表等功能,更好的为用户提供信息查询功能,为在以后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做好的准备。
2.2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经济管理分系统数据库的开发设计关于对经济管理分系统中数据库的设计,它主要是针对信息系统中各个表的结构设计,其中主要包括所需信息保存地点,以及各个表的结构与系统之间的关系等。设计的主要原则一般包括一致性、完整性、安全性、可伸缩性、规范性,只有遵循这5项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系统的设计。其主要发展阶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手工管理阶段的开发设计。这个阶段,计算机的功能主要是实现科学的计算,由于当时硬件方面的外存储设备只有卡片、磁带、纸带;在软件方面只有汇编的语言,数据无专门的软件进行处理和管理。在数据处理方面由于没有专门的系统软件,对于某些数据处理计算只能批量的完成。2)文件系统的开发设计阶段。在60年代初期计算机开始大量的用于人们的管理工作中,并且大量的数据和维护也随之成为人们的需求。在计算机硬件方面可以实现数据的直接存取;在软件方面也逐步出现了高级语言和操作系统;在数据处理方面也有了批量处理和实时处理的功能,用户可以将数据组织成文件交给系统进行自动管理。3)在数据库阶段的开发。自从60年代后期开始,计算机的管理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应用在管理工作上的规模也更加庞大,因此,对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也是急剧增长,也实现了数据共享的功能。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再是面向某个应用或某个程序,而是面向整个应用的,从而实现了对数据的统一管理功能。比如,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它的设计主要是为数据库管理建立的,它的运行主要是在系统的支持下运行的,在运行过程中,将数据方便的传输到计算机中,在以后的使用中能够随机抽取。对于数据库系统的开发设计我们可以用框架图来表示如图1所示。4)关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建立阶段。它的产生是在70年代中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把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产生的,是一个地域上分散而逻辑上集中的数据集合体,它受到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统一管理与控制。从逻辑上说,虽然分布式数据库是一个集中的数据库系统,但是,在实际的数据存储中,数据是存储在各个地点的计算机上,并且每个点都有各自的局域数据库管理系统,彼此互不干涉以独立的形式存在。当用户使用时,可以通过网络通信的传输数据功能,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获取资源的共享和数据的存取。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一个数据资源共享的平台,用户无需详细地研究它的访问在哪里,使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时,就如同正在使用集中式数据库。5)数据库系统的空间数据结构设计与实现。数据库的实现是通过物理设计得出的结果,进一步产生一个具体的数据库以及与其对应的应用程序,然后把原始的数据装进数据库里。其中应用程序的开发主要依靠主语言和逻辑结构,很少依靠物理结构。对数据系统进行试运行,主要是检测数据库系统的性能指标,分析性能指数是否符合数据库系统的设计目标,如果出现不符合设计目标的情况,要重新修改设计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然后再进行检测系统的性能指标,直到符合系统设计目标为止。数据库系统实现后要做好对其维护工作,数据库的维护主要是确保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实时对数据可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随时改进数据库性能,在必要时候,可以重组数据库系统,以对数据库系统进行升级,提高其系统性能。数据库系统的空间数据结构设计我们可以表1表示。
1.2设备不可靠。设备不可靠也是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例如,用户设备终端、传输数据交换设备是进行网络通信的必须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影响系统有效运行。一般为预防系统出现中断情况,网络信号传输线采用两根。另外,网络集线器也是重要的设备,如果质量出现问题,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1.3设计不科学。系统设计不到位不完善,没有严格遵循规范要求进行,系统布局不规范,线路连接没有到位,影响整个系统稳定运行。
二、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运行可靠性的提升方法
2.1优化网络拓扑结构。拓扑结构是通信网络架构的核心内容,合理进行规划设计有利于系统有效运行,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系统处于良好的性能。在计算机网络设计初期,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对拓扑结构进行科学合理设计,精心规划与布局,做好安排工作,满足系统运行需要。同时,要重视通信网络的容错性和有效性,确保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在整个结构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把握好结构的连通度和结构直径,根据当地网络设计需要,合理确定参数,满足人们使用需要。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和进步,拓扑结构不断升级,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出现,在设计和运用中,要合理利用这些技术与工艺,从而促进结构性能提升,更好满足系统运行需要。
2.2进行科学合理设计。系统设计是十分关键的内容,对通信系统与控制系统运用产生直接影响。一方面,要注意系统结构紧凑,对各部分进行科学合理布局,确保信号传输直接,提高传输质量。采用必要的屏蔽措施,大功率器件采用散热措施,合理利用辅助电源。另一方面,做好系统各级电路工作点选择,确保各级间耦合效果。做好方案设计与论证工作,提高系统设计水平,防止外界电磁力的影响。
2.3加强通信网络管理。计算机系统一般比较复杂,除了做好设计工作之外,还需要重视采取措施加强网络管理。以降低网络故障率,保证网络系统信息和数据能有效传输。从而有效避免数据丢失,降低数据和信息传输故障率,促进系统可靠性提升。同时在管理过程中,重视现代技术运用,加强系统运行监测工作。实时分析和控制网络运行参数,并根据具体需要做好调节工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和应对,促进系统可靠性的提升。
2.4多级容错分层处理。为促进系统可靠性提升,系统设计中需要建立多级容错系统。通过采用这种措施,即使系统运行出现故障,在多级容错技术支持下,网络能够及时处理和应对故障,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同时在故障处理过程中,不需要及时更换故障单元,对网络整体结构不会带来负面影响。另外,还需要采用多层次结构,进行科学有效管理,区分服务层、物理层、系统层、逻辑层,确保每层结构可靠,预防故障出现,进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2.5采用其它相应措施。此外,还需要采取其他措施,从而提高系统可靠性。例如,排除电源电压波动带来的影响,运用磁环方法防止外界因素影响供电电源;控制直流电源电磁辐射。加强运行过程检查,提高系统使用人员素质,严格遵循规范要求进行操作,从而促进系统稳定可靠运行,使整个计算机系统更好为人们服务。
1.2基本会计理论与方法一致。两系统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都采用复式记账原理。
1.3都要遵守会计和财务制度,以及国家的各项财经法纪,严格贯彻执行会计法规,堵塞各种可能的漏洞。
1.4系统的基本功能相同。都具备信息的采集输入、存贮、加工处理、传输和输出这五项功能。
1.5都要保存会计档案。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会计信息档案必须妥善保存,以便查询。
1.6编制会计报表的要求相同。两系统都要编制会计报表,并且都必须按国家要求编制企业外部报表。
2会计电算化同传统手工会计的区别
2.1系统初始化设置工作有差异。手工会计的初始化工作包括建立会计科目,开设总账,登录余额等;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化设置工作则较为复杂,主要有会计系统的安装,账套的设置,权限的设置,会计科目及其代码的建立,初始余额的输入,自动转账分录定义,会计报表名称、格式、数据来源公式的定义等。
2.2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上存在差异。在手工会计中,将账户分设为总账和明细账,明细账大多仅设到三级账户,此外,再开设辅助账户以满足管理核算上的需要;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一般都仅为中文科目。而在会计电算化中,有的财务软件将科目的级数设置到6级以上,除设置中文科目外,还设置与之对应的科目代码,使用科目时,计算机只要求用户输入某一科目代码,而不要求输入该中文科目,但在显示打印时,一般都将中文科目和与之对应的科目代码同时显示。
2.3账务处理程序上存在差异。手工会计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常用的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等,对业务数据采用了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登记的操作方法,通过多人员、多环节进行内部牵制和相互核对,目的是为了简化会计核算的手续,以减少舞弊和差错。而在会计电算化中常用的是日记账文件核算形式和凭证文件核算形式,在一个计算机会计系统中,通常只采用其中一种核算形式,对数据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数据共享的操作方法。
2.4账簿格式存在差异。在手工会计中,账簿的格式分为订本式、活页式和卡片式三种,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账必须采用订本式账簿。而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由于受到打印机的条件限制,不太可能打印出订本式账簿,因此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规定,所有的账页均可按活页式打印后装订成册。
2万欣保护卡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
2.1安装模式和还原方式多样性
万欣保护卡技术无论是以网卡为载体的硬件模式还是以嵌入BIOS内的模式或者硬盘安装模式,它们在计算机上软件的安装和功能一样,都包括几种可灵活选择的安装模式。其一根据需要可选择不破坏系统的定制安装里面的保留C盘资料模式,这样C盘原有系统和数据被保留,但其他逻辑分区被删除,同时系统会自动把保留的C分区设置为第一个启动分区,该分区默认名称为SYSTEM,同时,您可以修改该分区名称、容量、并设置还原周期,并且可增加新的分区。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保留C盘安装时,注意原本硬盘上的剩余空间一定要大于3GB,若剩余容量过小可能会破坏原有资料的完整性。其二如果计算机中没有系统或不需要原有系统那么就选择定制安装进行重新分区模式,该模式将清除硬盘上原有的分区和数据,重新划分硬盘,所以在选择前,请确认硬盘中重要数据已经备份,否则分区完毕后将无法恢复。确认后即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合理地划分硬盘及设置分区参数。分区的模式可选择为引导分区和公用数据分区以及专用数据分区,为XP、SERVER、Linux、WIN7系统提供相应的FAT32、NTFS/HPFS和Linux文件系统模式供选择。其三是网络安装模式,在一台机器上安装好所有软件之后,将该台机器设置为服务器端,其他机器安装好万欣还原程序或插入保护卡后开机自动连接到服务器端,即可进行网络传输。万欣还原系统的系统保护自动恢复功能与硬盘保护卡相比毫不逊色。不仅和功能强大的管理系统相结合对计算机进行科学管理,也可单独作为硬盘保护恢复功能来使用。操作系统的分区的还原时间包括每次、每日、每周、手动、指定日期某天和不还原等方式,数据资料分区的还原方式主要有复原、不复原、每次清除、每日清除、每周清除或指定某天清除等方式对数据盘进行操作。
2.2网络克隆、IP自动分配和系统计算机名称自动修改功能
先进的网络克隆功能是万欣系统还原系统的突出优点之一。在保证所有需要网络克隆的相同型号、一样配置的机器并且网络连接良好,将其中一台计算机按规划进行分区、设置参数,然后安装所需要各种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通过管理员身份进入万欣系统还原系统设置界面中的网络拷贝选中服务器端并启动,然后把需要网络克隆的其他安装有万欣还原系统的计算机开机,只要网络连通即可自动连接到该服务器端,当所需要的所有计算机连接完毕即可将该作为服务器端的计算机上硬盘上的所有数据(分区、参数、系统和软件)批量复制到其他的计算机上的硬盘上,实现快速、安全、完整的系统安装。万欣系统还原系统为了更好地兼容不同的网络环境和计算机硬件,实现稳定快速的网络拷贝,提供了4种网络拷贝模式,可根据不同的环境调整网络拷贝模式。众所周知,计算机系统的IP的设置及计算机名称的修改对于计算机数量众多的高校也是一项繁琐、工作量巨大的任务。特别是每学期都要对所有计算机进行系统软件更新和一些应用软件的升级和安装,还有每年两次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学校的各种考试和培训,这些都需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相对应的安装和IP配置以及计算机名称的设置修改。万欣还原系统提供了IP地址及计算机名称的自动分配功能。首先需要规划好计算机IP地址和名称的顺序,然后把最后一个编号计算机作为服务器端设置好,根据编号的先后顺序启动各台计算机,所有机器按顺序启动登录到服务器端后,切换到数据传输模式,再把光标移动到第一个启动计算机的位置上机即服务器端最末尾的位置。选择IP分配进入IP分配设置界面,设置好第一台计算机的登录编号、位置编号、IP地址、计算机名称以及登录名称,再加上网关和计费服务器地址等参数后按F10进行自动分配即可,这样任何一台机器的IP地址和计算机名称以及网关和计费服务器地址等信息保存各自机器的一个隐藏分区。这样重新启动机器后所有计算机再次连接到任意一台计算机作为服务器端的机器上时,就会按照规划的顺序进行显示,这样就可以判断那台计算机没连接到该服务端,一目了然。当所有计算机启动首次进入网络克隆好的系统时将进行按照预先安装好IP自动分配软件读取隐藏分区的信息对该机器进行IP、计算机名称等配置,计算机所有系统都是首次启动进行相关设置。
2.3独特的多操作系统功能
万欣还原系统的多操作系统功能和通常在一个引导区里安装多个操作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普通的多操作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分区和数据相互可见,而且往往容易相互损坏导致“崩盘”。而万欣还原系统的多操作系统功能是通过修改主引导区,将分区方案的信息写入保护参数保留在一个隐藏分区,相互之间是独立的不可见的。另外数据分区又分为共用分区和专用分区,共用分区所有系统都可见可用,而专用分区是指定某一个系统分区可见可用,其他系统不可见也不可用。在计算机安装相互独立的多操作系统,为计算机基础和许多专业课程的提供相适应的实验环境,相互不影响,对一些大型计算机软件可以合理分配安装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以便提高运行速度改善软件上机实验质量。
2.4万欣还原系统强大的计算机综合管理功能
万欣还原系统的网络唤醒功能采用了Wake-on-LAN规范的远程唤醒技术。该功能将已进入休眠状态或关机状态的电脑,通过局域网中的服务端发送的包含其MAC地址的特殊的MagicPacket数据包从休眠状态唤醒,或将关机状态转成开机状态。网络唤醒首先要在所有机器连接到某一个服务器端后收集所有相关机器的MAC地址,才能在下次启动计算机时运用网络唤醒功能。万欣还原系统拥有强大的计算机综合管理的机房管理服务器系统和账户中心系统,这两套系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为机房科学化管理和上机实验师生提供账户支持。对设定的课程班指定相应的机房或具体的机器以及机器使用的时间进行科学管理,这样只有在课程班级中名单上的学生才能通过本人的账户和密码登录后使用。如果有特定人员需要使用机器,可通过管理系统对指定的机器设置免登录来使用。这样为机房进行科学、有序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只要在机房计算机上设置好计费服务器的IP地址并在参数设置里启动控制与计费功能,所有使用本机房机器的人员都需要通过本人的账户登录后才能使用。账户管理系统主要负责需要在机房上课或上机实验的师生账户的建立或导入、所有机房计算机的机器编号的设置以及刷卡设备的设置等。账户管理系统的权限与系统管理员根据情况赋给其他管理员方面账户的管理。机房管理系统主要进行日常的管理,包括所管理机房计算机名称设置,刷卡设备的设置、计费费率的设置、每学期日期的设置、管理员账户的创建、每个管理员账户的权限设置等一些设置。管理系统可以为系统管理员和其他管理员根据需要提供各自所需的权限来管理系统:学生账户的修改、删除、临时班级的创建、上机学生情况的实时监控以及一些统计方面的功能。
3万欣还原系统使用的技术经验
3.1基本的安装要求
1)首先将CMOS中的SATA硬盘控制格式改为IDE格式。
2)如果采用保护卡的万欣还原系统要在CMOS中关闭掉主板网卡和PXE。
3)如果采用底层软件的模式,就要开启主板网卡和PXE。
4)根据计算机主板的BIOS版本,经过修改将万欣还原系统的底层程序嵌入BIOS中,当然也可以使用硬盘安装版,不需要修改BIOS。
5)机房中每台计算机的网络连接通畅,保证网络克隆和维护。
3.2利用万欣还原系统合理、具有前瞻性的规划硬盘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软件的升级更新频繁,随时都可能对系统和一些应用软件进行安装和更新。因此对硬盘的规划要有长远的考虑,系统分区的容量根据操作系统留出足够的磁盘空间空余,并且要留出几个备用的系统分区,暂存区最大化,充分灵活利用万欣系统提供的公用数据区和专用数据区,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专用数据分区。结合本校的实际,把计算机系统分为XP分区、WIN7分区、WINSERVER分区以及为计算机等级考试准备的考试分区,并且设置了专用数据分区以及公用数据分区。另外还为以后安装LINUX和其他需要预留的分区,当然前提要根据各自的计算机性能和硬盘大小合理规划布局。
3.3保护和监控程序驱动加载
万欣保护系统在底层设置好还原参数后,需要在已安装的所有操作系统里安装相应的万欣保护程序和监控程序,这样保护还原和监控的功能才有效。在安装保护程序的过程中会有保护卡核心安装包、AutoIP以及放机器狗模块的选项供选择。根据功能需要选择相应模块进行安装,一般要全选安装。这样就可以实现系统的自动还原、IP地址的自动修改。监控程序需要单独安装,这样就可以在管理系统的监控机上看到各个机房所有计算机的是否在用、使用者以及登录时间、使用的时间一目了然,简便了管理和维护。
3.4充分利用万欣还原系统的管理计算机的功能
万欣还原系统可以根据需要对安装的几个操作系统分区进行软件安装的允许、屏蔽不需要的系统分区、关闭登录界面免登录等的设置,为一些特殊的使用对象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
4技术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
万欣还原系统的应用在很多中小学特别在高校使用范围很广,在使用和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集成到网卡的保护卡时间长了容易出现接触不良导致功能失效,而且如果CMOS被复原或修改让主板上的网卡启动也会导致保护失效;硬盘安装版在系统安装的时候出现保护程序界面丢失,实际上底层的程序还在,只是不起作用,需要把硬盘版的保护还原的程序重新安装一下,当然这样并未破坏之前安装的多操作系统,但是这样对于初次使用带来一定的困惑;当前的系统对SATA硬盘的AHCI格式不支持只能使用IDE格式,这样硬盘本身的高性能无法利用;操作系统下的保护驱动版本太多,根据硬盘的大小通用性不好,特别是在WIN7系统下的还会出现蓝屏死机的现象,兼容性相比对XP的支持差一些。万欣还原系统今后的技术发展趋势应该是大幅度提高网络克隆的速度和网络的适应度,网络克隆过程中要快速判断网络连接情况,智能化剔除存在网络问题的计算机并继续进行网络克隆。提高硬盘版万欣还原系统的WIN7系统或以后新系统的兼容性和操作简易性,改进驱动程序,解决好偶尔蓝屏死机的现象,减少驱动程序和监控程序的所占用系统资源。丰富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实时监控功能,实现对每台计算机互联网的连接的监控和控制。
目前,检察机关不同程度地使用了计算机作为办公或办案的工具,但是应用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是单项应用,系统的标准化、通用性和易用性都较低,与检察业务联系不紧密、联网功能和保密功能不理想。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缺乏一个科学、正确和统一的认识。这直接影响了检察机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究竟什么是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这一点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都没有精确的定义,而检察机关在不断改革发展,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也在飞速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在随之相应丰富和变化。本人认为,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是检察业务系统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在检察系统中的具体应用。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认识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会有不同的侧重。
一方面,从检察业务系统的角度看,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是采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原有检察业务工作进行的改进、提高和发展,对检察工作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存贮、传输、综合分析,以便更加准确、高效、方便地服务于检察工作。是用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方法对现有检察工作流程及机构设置进行科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一套计算机辅助系统。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绝不仅仅是有几台电脑处理一般文书或者建立一个局域网就做到的。目前很多检察机关对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认识仍停留在非常肤浅的水平上,对现有检察业务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认识,只注重业务工作的具体事务,不注重从信息科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事实上,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部门,其职能的实现不仅具有严格的法律程序和很强的政策性,而且检察机关内部与外部的信息流转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具有一般信息系统的基本特点。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是当前检察机关开展计算机应用工作所急需树立的基本观点。对这一问题的种种错误认识直接导致了系统开发工作和应用推广工作的困难。比如有的单位领导虽然很重视计算机应用工作,但往往直接要求技术部门实现某一具体的功能,而没有系统的规划,结果不仅应用成果难以联网,而且标准化和规范化都很低,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有的同志甚至把办公自动化与检察信息系统相混淆。一般认为,广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包含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检察信息系统是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狭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仅指以文书处理为核心的办文系统。
本人认为,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内容包括与检察机关相关的办公及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具体包括案件管理、文书处理、人事管理、设备管理、档案管理、行政财务管理等子系统,各子系统均具有统计、检索、共享、联网等功能特性。其中案件管理子系统是核心内容,与其他子系统有机联系。根据检察工作的发展情况,还应逐步增加预防信息管理系统。检察业务是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核心,计算机只是工具,过分依赖技术设备或者轻视技术手段的看法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用系统的观点认识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检察机关开展计算机及网络应用工作的被动局面,彻底跳出不断开发不断否定以及重硬件不重软件、硬件不断更新却一直不够用、软件不停开发却一直不好用的怪圈。
检察机关的工作具有严格的法律程序,具有信息处理的连续性、网络性、保密性等特点。机构设置在相对稳定的同时也在不断改革发展之中。只有用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方法认识检察工作,才能有效建立高效灵活适应变化的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对现有检察工作特别是业务工作进行科学抽象、综合分析,是正确理解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前提。由于对检察工作缺乏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以及信息科学方面的认识,所以我们在建立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时会不自觉地把这项工作简单地认为是使用计算机的几项功能,从而造成计算机应用工作难以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甚至造成局部效率提高了,整体效率反而降低的结果。
另一方面,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角度看,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检察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是计算机的重要应用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已经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基本特征。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功能早已超出了数值计算、控制、设计等传统应用领域,与各行业的结合使得传统行业的运转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检察机关的应用,不仅是发挥一般性的文字处理功能,更重要的是发挥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功能。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是综合了软件工程、数据库、局域网与广域网、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而在检察工作中的系统化应用,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新领域,检察工作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具体实现。检察机关具有不同于其他部门的特点,工作具有法定的程序,不仅系统信息具有很强的保密要求,而且系统内部的实现过程甚至开发过程都有很强的保密要求,这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工作时,对计算机应用开发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在系统开发时,对各开发阶段的管理控制具有其特殊性。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角度正确认识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对于成功地建立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是致关重要的。
二。如何开发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
开发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工作涉及面很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主要就当前普遍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1.正确认识,科学规划。对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内容和特点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不仅检察机关的领导和技术部门要有正确认识,广大干警也要对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有充分的认识。对建立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后,检察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要有足够的准备。
对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既要长远规划,又要具有动态性,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对待规划。一个好的规划对顺利建立和运用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有着长远的影响。规划工作包括系统建设的各个方面,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要有足够的适应性。要避免因检察机关的人员调整而影响系统建设。建设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性的工作,这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检察工作的政策倾向。应尽量减少因个人喜好对规划工作的影响。
对于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建设周期,要统筹规划,既与正常的检察工作相适应,又要立足长远,避免短期行为。
2.重在应用。这是检验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质量的唯一标准,要避免过份强调技术的先进性,也要避免不尊重技术的倾向或者形式化的建设。技术工作不是形象工程,也不是门面工作。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效果最终要通过实际应用来检验。检察机关广大干警对检察业务很熟,但对技术系统的运用能力相对较弱。是否易用、实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系统的实施和推广。技术人员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避免单纯从技术的观点处理问题。
3.经济适中,适当超前。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是一项投资较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硬件费用、软件费用、网络费用、管理及培训费用。不仅有建设费用,而且有运行费用及维护费用。检察机关经费普遍比较紧张,不可能只选择最先进的设备及开发运行方式,另一方面,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检察工作也在不断改革,也没有必要设想建立一个一劳永逸的系统。条件好的单位可以尽量选择生命周期长的硬件、软件及运行方式。运行方式要尽量超前,但设备配置要逐步增加。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硬件每半年就出现一代新产品,同时价格在不断下降。所以在选型上要适当超前,配备时分步实施。
4.合理组织和管理开发队伍。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开发涉及到检察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多个领域,根据检察机关的实际情况,基层检察院最好由检察长全面负责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以便在重大问题上协调、把关、及时决策。由检察机关各职能部门的业务骨干、技术部门的专业人员、专业开发单位的人员共同组成开发组。各类人员既有侧重,又相互配合。其中参与开发的检察干警和技术人员可以由区级检察院和市级检察院共同组成。
不能把技术部门变成软件开发部门,尽管有些基层检察院具有相当强的开发实力,但完全由检察系统内部的技术人员开发存在一系列问题,技术断升级、人员培训及系统维护等都是专业性系统性的工作,如果完全由技术部门进行开发,技术人员的精力及主要工作重点将发生变化,出现其他一系列问题。目前一些条件好的检察院已经逐步把检察机关部分后勤服务等工作交由社会化服务机构进行,以便使检察干警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及其他检察工作。检察技术部门也应在职能定位上逐步达到有关法律要求,不能把检察技术部门当成单纯的技术开发部门。
发挥技术与检察业务两用人才的作用是成功的关键,要让他们参加全部开发过程的工作。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基层检察院的技术部门领导只懂法律知识、不懂技术知识,不能以行政职务级别的高低当作技术水平的高低。破除权威迷信,不懂技术的同志更容易迷信权威,这些现象现在在机关单位仍相当普遍。要充分发挥技术与检察业务两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技术与检察业务两用人才不是检察业务人员学习一点计算机知识或者计算机技术人员知道一些法律知识就够的,而是要精通检察业务的同时精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开发系统不同于对系统的简单使用,要具备专业水准和开拓创新能力才行。不仅要懂技术理论和检察理论,更要懂检察实务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技术与检察业务两用人才是检察机关的保贵财富,一定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人尽其才。
在是否聘请专业开发单位的问题上,一直存在几种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各单位的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只要能够组成上面所述的开发组就可以。至于聘请专业开发单位是否就一定有技术保证、一定会带来保密、后续服务等问题,这些都要具体分析。各种开发人员的构成方式都存在优缺点,关键是要树立系统科学的观点,对开发工作采取正确的管理方法,而不要在具体形式上过分纠缠。
有人认为直接购买商品化的软件系统是最简便高效的方式,我认为这种看法并不正确。一方面,基层检察院的机购设置与职能划分不尽一致,商品化的软件系统在具有通用性的同时必然缺少针对性,甚至好看不适用。另一方面,软件只是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内容,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不仅包括软件,还包括硬件、网络、相应的管理制度、人员配备、与上下级的联网等内容。商品化的软件系统可以作为局部子系统,但不能代替整个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比如可以适当选用阅文系统软件,人事管理软件。要注意现成商品化软件与整个系统的接口问题、数据一致性与数据冗余问题,在网络环境下,还要特别注意对软件系统进行安全性检验。如何有效检验目标程序在网络环境中的安全性是目前计算机安全领域的一项新课题。直接购买商品化的软件系统在一定时期内或某个具体应用项目上是可行的,但不能过分依赖商品化软件系统。事实上,我们只有在财务系统等少数几项标准化较强的领域较好地发挥了商品化的软件系统的作用。
5.严格遵循软件工程的方法
只有制订严密的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保障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如控制计算机使用人员,制订严格的纪律;加强网络内部权限制约,规范使用环境管理;制订有效的技术规范,系统中的软件必须经过安全测试后才能使用;定期测试、维护和升级系统,打漏洞补丁,严格检查系统环境、工作条件等;严格执行保密制度,按照级别分工,明确设备、网络的使用和访问权限,杜绝泄密类事件发生。
2.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意识
在登录和退出系统时,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员必须确定系统运转环境是否安全。如果在退出系统时,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员必须先退出登录系统,再退出终端,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此外,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员应该把重要信息存放在安全级别较高的储存中,提高管理人员信息安全意识,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
3.提升系统安全
虽然在系统中安装杀毒软件和设置防火墙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系统的安全,但是这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一些攻击防火墙操作系统和管理界面的漏洞可以突破防火墙。只有堵住这些漏洞,才能更好地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4.做好数据管理
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可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篡改或破坏,从而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但是,这也不能避免数据因病毒感染,或者由于系统、软件等原因丢失或破坏,所以采取多重保护措施是很有必要的。数据备份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策略,能有效防止数据丢失和受到破坏。
5.做好网络管理
安装网络入侵监测系统,可以防止网络攻击或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网络系统瘫痪,或者当受到破坏时,该系统可以自动检测、识别,做出主动反应,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配合使用网络入侵监测系统与防火墙,以发挥网络入侵监测系统的最大效力。定期检测网络系统,不给非法入侵者机会,也是重要的安全策略之一,所以人们应该定期清理浏览器缓存、历史记录、临时文件等。
二、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措施
1提高计算机硬件抵御非法入侵的水平
计算机硬件深刻影响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所以计算机信息安全系统安全的关键是加强计算机硬件抵抗入侵的水平。主要利用文件加密、预防电磁波泄露、防复制等技术,这些可以从源头上保护计算机的硬件。
2给计算机加装防病毒系统
加防毒系统可以讲系统中隐匿的病毒、恶意木马程序等清除出去。有效的防病毒系统可以很好的扫描和清除病毒、监控和识别病毒、自动升级系统等,有的甚至能够找回丢失的数据。通过定期漏洞扫描系统,对本地或者远程计算机的漏洞情况进行检测,及时发现计算机安全系统的漏洞。一般系统随着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的增加也会增加软件的安装漏洞,给不法分子提供机会,他们利用补丁漏洞攻击计算机系统,因此,用户需要及时安装系统补丁,有效提高计算机信息安全系统的防御水平。
3为计算机运行创设良好的环境
为了给计算机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就要确保设置严格的监控设施于重要信息所在的计算机机房,严格禁止不明身份人员进入;还要保障计算机机房内部的供电、供水、防火和防盗措施‘针对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波,有必要在计算机机房外部设置一定的屏蔽装置,主要应用金属屏蔽或者抗电磁波干扰的先进技术。同时也要定期备份好计算机运行过程中使用的一些磁介质,不要重复使用一些记录重要信息的磁介质。
4强化网络安全
计算机信息通过网络共享也增加了信息的危险性,主要就是不良用户利用非法手段拦截和盗取计算机中的数据。此时可以利用防火墙、密码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保护数据。首先,防火墙是利用安全策略,在检测完数据包之后,再对数据包在整个网络中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使用防火墙既能防止外部用户入侵本机用户数据,也能防止本机用户入侵外部计算机数据。其次,密码技术指的是信息在传输的某一个阶段能够运行的唯一凭证,进而确保所传数据的安全。再次,入侵检测技术主要是监控数据,其应用的手段为异常检车和误用检测。如果检测系统发现网络中存在异常数据或者不正常访问时,就会警告用户,然后采取措施保护计算机信息的安全。
5最好使用高可用性的系统,对数据进行分级和归档储存
高可用性系统在计算机系统发生硬件或者软件问题时,应用集群软件快速切换业务,保证业务正常运行,其可用性很高。分级和归档储存可以有效解决较大数据存量导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