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4 20:21: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微生物污染问题。早些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残和兽残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残、兽残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相反,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如沙门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农药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同样突出,如大肠埃希菌已在国内多个省发生了严重的爆发流行等。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5年来所获监测数据也表明,食品中农残和兽残的污染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食品中的病原体污染连年以较快速度上升。
2、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位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5、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传统加工工艺的食品也不断被发现具有安全隐患,如油炸淀粉类食品的丙烯酰、油条中的铝残留等安全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6、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标准,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分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7、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8、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鉴于此,无法对与食品安全技术有关的法规、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缺乏监测网络和实验室分析手段。
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
2、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我们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
3、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食品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推进体制改革 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集中原来分散的卫生监督职能,撤销市、县级卫生防疫站、公共卫生监督所、劳动卫生监察所,组建新的卫生监督所,承担面向社会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做好发展规划,推动食品行业稳步发展。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和控制体系、食品安全监管和卫生监督体系三大目标以及具体指标,同时从经费、人员、组织、管理等方面落实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明确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句古话反应出了食品安全对于人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在1997年《刑法》第144 条规定,生产、销售有毒、有害的食品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刑法在保护食品安全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现今的食品安全问题依旧严峻,食品安全刑法保护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刑法保护。
一、食品安全现状
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消费者们人心惶惶,对于市场上食品都存在一定的顾虑。2008年,三鹿问题奶粉,添加三聚氰胺,造成我国近30万婴儿出现肾病;2009年,地沟油事件被推上高峰;2010年,江苏如皋一家食品添加剂公司被发现在生产面粉增白剂时加入了石灰粉,含量竟达30%;2011年双汇肉精猪肉事件;2012年,麦当劳过期产品加工出售;2013年,新西兰毒奶粉事件等。现状而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非常严峻,急需迫切得到有效的治理。我国食品领域非常广,使得食品安全治理具有复杂性、滞后性、多变性。复杂性与多变性给刑法保护造成了强大的阻力,滞后性使得食品安全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治理,多变性与滞后性使得法律不能及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来制约,造成违法分子钻法律空隙。
二、食品安全刑法保护问题
(一)法律体系间协调性、互补性不足
我国于2009年6月1日实施《食品安全法》,我国的这一部法律是在我国原有的《食品卫生法》上进行补充改进形成的,与其他国家的《食品安全法》相比较,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在体系上缺少了专业性,我国的《食品安全法》正处于发展阶段,里面所涉及到的法律条文会与我国的《产品质量法》《刑法》等法律相体系相重叠,甚至会相互冲突,不同法律系统间的协调性、互补性不足,因此在处理一些食品安全犯罪时没有办法对其进行定罪或者重判等,为犯罪留下了空白。
(二)刑法保护范围小,刑罚设置不科学
食品安全问题具有滞后性,这就使得在制定《食品安全法》时会存在一定的缺陷。食品安全犯罪在我国的刑法中,如果要判定罪行则需要了解主犯其行为是否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如:引起社会恐慌、严重的食品中毒、致多人死亡等。然而这样的衡量标准却与食品安全法有所冲突,使得定罪的范围大大的缩小了。如果生产者和销售者违反了食品安全法会受到制裁,那么生产有害食品每个环节的负责人是否不纳入其中,再加上我国《刑法》明文规定“无明法不定罪”,所以,对于购买、储存生产危害食品原料或者危害食品的行为则不构成犯罪,不会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的设置的不科学让行为人有机可乘,变相进行违法活动。
三、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完善
(一)完善食品安全法,形成完整体系,增加协调互补性
一方面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再结合发达国家成熟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两者相结合,取长补短,形成具有专业性、适合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另一方面,总结《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的经验和不足,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将刑法中现行的有关食品安全犯罪的规定中存在的缺陷弥补完善,将我国的《刑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质量安全法》与《食品安全法》中重叠的、模糊的、冲突的进行修改完善,加强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性和互补性,形成科学的体系。
(二)扩大刑法保护范围,增加刑罚科学度
扩大刑法在食品安全犯罪中的定罪范围,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以后,不单止是对行为人进行刑罚,要对整个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中负责人追究相关的刑事责任,也就是说将原有的行为人扩大,将危险人物,或者边缘人纳入到行为人中,彻底消除行为人的侥幸心理。设置更加科学的刑罚制度,在原有的刑罚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完善刑罚制度,在食品安全法中增加安全过失罪和不作为罪。在食品生产销售的过程中,生产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有毒原料,生产并销售出去,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者,应当追究责任;食品安全不作为罪既是生产、销售者、产品供应商等在知道自己的产品有问题的情况下依旧不采取措施,包庇产品在市场中流通,严重威胁社会安全及生命安全,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总结
食品,是人民最基本的需求,食品安全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要求,食品安全理应优先解决。在看清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现状、问题后,要更加注重食品安全问题,要结合我的国情,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完善自身,形成有机统一的法律体系,扩大刑法保护范围,科学设置刑罚,达到真实有效的保护效果,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延国.完善刑法对食品安全保护的思考[J].法学之窗2011,(23).
[2]周立刚.关于我国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理性思考[J].北方经贸,2011.
[3]肖辉.论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价值基础[J].河北学刊,2011,(1).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曝光,我国民众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和认可度急剧下降,也影响到了部分公司的品牌效应和商品利润。近年来,两会最关注的民生问题还是食品安全,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标准问题。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对于食品安全规定的标准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不但比较少,而且要求较低。在农产品方面,现国际一共公布了二千五百多种化学污染物质,而我国仅仅颁布了六十二项,各种化学物质随着我们平时吃的肉和菜类进入我们的身体,出现问题的概率大大提升,源头就是有害的,就算其他的过程再规整,规章制度再全面也只是徒劳。
生产者问题。现在很多企业都把经济利润放在首位,完全不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当回事,诚信缺失非常严重,没有企业文化的建设。没有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利用各种各样的化学污染物来生产食品从而达到减少成本的目的,甚至一些已经变质,应该被丢掉的食物都可以通过再加工让其重新回到市场,进入食物链,实在可恶。
监管者方面。对于监管制度,现我国还制定的不够完善和严格,虽然一些相应的法律已经制定,如《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等,但是和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是不够看。有关食品安全的个个部门职能重叠,造成很多事情很多部门都想管,但是正所谓三个和尚没水喝,结果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人来进行监督和管理。加之对于企业生产的食品抽查力度很低,往往就是砀鲂问剑有个过场。就好像以前在半山腰打劫的山匪一样,悠闲散漫,好吃懒做,交钱不杀。
消费者方面。现在我国很多国民还可谓是民智未开,自我保护意识和对食品的辨认能力还有待提高,不会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国家出台的各种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法律鲜有人问津。另外,消费者群体大多是普通的百姓,无法从食品包装袋上的有关信息还判断食品是否有害,也不可能掌握太多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面对如此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只有抓住要害,对症下药,才能够合理有效的进行解决。
追溯根源。如果从根本上出了问题,那么做再多的事情也讲于事无补。所以,从根源上完善食品安全的标准,所有的食品都规定一个质量标准,根据制定的标准来进行生产,并且制定相应的考察技术,来考察进行食品生产的场所是否安全,生产出的农业产品是否优质可以供人们安全食用。
建立诚信体系。国家应该和国外一样制定一个专门与诚信有关的体系,就食品行业来说,一旦企业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就不可以再次在这个行业经营,也不允许被其他企业收购,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升企业的道德,让生产者都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生产及加工。
关键词: 食品安全;化学品;微生物;新技术与新资源
Key words: food safety;chemicals;microbe;new technologies and food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9-0249-02
0引言
保持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而食品安全则是健康的基础。但不管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3月公布的信息表明,全球每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病例达数十亿例,其中70%是由食品中的污染所致。疯牛病、禽流感、二嚷英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已经对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高度重视[1]。
1食品安全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我国在食品供应数量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食品安全卫生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食品安全总体形势不容乐观,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衡量食品安全状况的直接指标就是食源性疾病发病率。目前,由于监测网络体系不健全,我国尚无确切食源性疾病发病率的统计数据。但从世界卫生组织对世界各国总体情况的评估结果来看,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至少有1/3的人患食源性疾病。由此推断,我国食源性疾病发生率也是比较高的。
食物中毒报告也是反映食品安全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卫生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约为两千到两千五,中毒人数3万到4.5万人,但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1/1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为95%以上。以此推断,我国目前掌握的食物中毒数据仅为实际发生食源性疾病的“冰山一角”[1]。
2食品安全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食品安全对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不容忽视。首先,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会直接导致经济损失。英国发生疯牛病后,因宰杀疯牛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据比利时农业工会统计,1999年比利时二嚷英污染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55亿欧元,加上与此相关的食品加工业,损失超过10亿欧元。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关于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经济损失的具体数据,但从2006年公布的“多宝鱼”、“红心鸭蛋”以及2004年公布的“禽流感”事件的情况来看,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大的。如果食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将会对我国食品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其次,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直接制约了我国食品出口,并成为制约我国食品行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食品一旦出现安全问题,食品国际贸易将受到严重影响,食品行业也会受到沉重打击。目前,我国蔬菜、水产品出口增长乏力。2008年1-2月,我国对日本出口蔬菜14.4万吨,同比下降17.7%,出口水产品4.5万吨,同比下降12.5%。农药和兽药残留超标是我国食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第三,食品安全问题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食品安全问题在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给民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恐惧,影响到对政府的信任,威胁社会稳定。从2004年禽流感事件来看,食品安全事件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对政府的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3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贯穿于食品生产至终端消费的全过程,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化学品(农药、兽药、化肥)污染、微生物污染以及食品新技术和新资源的应用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3.1 化学品污染是食品安全隐患的重要来源化学品的大量应用,对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和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化学品使用和管理不当,给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首先,滥用和不当使用农药是致使食品中药物残留超标的主要来源。我国目前农药使用存在以下问题:①农药施用量大。据报道,我国农药总施用量达131.2万吨(成药),平均每亩施用931.39,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特别是蔬菜、水果更是大量使用农药,用量较粮食作物高出1-2倍;②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全世界农药市场的组成(以销售额计)为:杀虫剂占28%、杀菌剂占19%、除草剂占48%、其它占5%,而我国农药产品组成为:杀虫剂占72%、杀菌剂占H%、除草剂占巧%、其它占2%,其中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农药占70%。虽然我国从2004年开始分阶段实施剧毒、高毒有机磷农药禁用措施,但是由于该项任务艰巨且持续时间长,高毒农药真正从食品中消失尚需时日;③剂型不配套。我国生产的所有农药制剂中,乳油、可湿性粉剂等剂型占到60%以上,环保型剂型如水剂、水分散性粒剂仅占10%,这同样使得农药成为影响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其次,过量施用化肥是硝酸盐污染食品的源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全世界氮肥使用量为8000万吨,仅我国用量就达 1726万吨,占世界用量的 21.6%,大大超出了世界的平均水平。硝酸盐容易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能使细胞中携氧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无携氧能力的高铁蛋白,从而造成组织缺氧,严重时有使人窒息死亡的危险[2]。更严重的是亚硝酸盐和二甲胺、三甲胺作用后会生成亚硝胺,在已发现的120种亚硝胺类化合物中,75%被确证有致癌性[3]。这种物质一旦进入蔬菜,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可怕的。第三,农业环境污染直接造成了食品中重金属含量超标。比较常见的重金属污染包括汞、锡、铅、砷、铬等。许多重金属污染环境后,在食物链中进行生物富集,使食物中某些金属元素含量明显增高。人类食用后,有毒金属进人体内,在人体软组织中代谢和积累过程中产生毒性,这种毒性多表现为严重的慢性中毒。
由污染导致的食物急性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已对中国食品安全构成明显威胁,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有发生。虽然根据中国卫生部统计信息显示近几年我国因化学污染食品导致中毒的事件以及人数呈缓慢下降趋势,但是许多低浓度化学污染物的影响是慢性和长期的,可能长达数十年甚至数代人,所以化学物质污染依然不容忽视。
3.2 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的最大威胁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4],其中细菌性污染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问题最多。食品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环境污染、杀菌不彻底、贮运方法不当以及不注意卫生操作等是造成细菌和致病菌超标的主要原因。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肉毒梭菌、空肠弯曲菌、霍乱弧菌等[5],其中沙门氏菌是世界最常见、各国公认的食源性病原菌,广泛发生于家庭、学校、公共餐饮单位等。
除细菌性污染之外,真菌毒素(mycotoxin)也是食品污染的重要源头。目前已知的真菌毒素有200多种,据估算,全世界每年由于真菌毒素污染引起食品和工业原料的损失达数百亿美元。人或动物摄入被真菌毒素污染的农、畜产品可引发多种中毒症状,如致幻、催吐、出血症、中枢神经受损,甚至死亡[6]。目前国内对真菌毒素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较为深入的集中在十几种对人类危害大的真菌毒素,它们一般同时具有毒性强和污染频率高的特点,其中包括黄曲霉毒素、储曲霉毒素A、杂色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以及属于单端抱霉烯族化合物的T-2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7]。
3.3 食品新技术和新资源的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现代生物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在丰富食品资源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安全和不确定的因素。尤其是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受到了世界的普遍关注。判断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必须以风险分析为基础[8]。目前,受管理、社会、学术诸多方面的限制,很难获得科学的统计数据,因此对转基因食品进行风险分析非常困难的,这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4展望
在分析我国超市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需要加强对我国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包括设置独立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加大生产基地的培育以及管理力度;制定详细的企业操作标准规范,规范供应链每一步实施的行为;建立超市内控与第三方检验相结合的检测体系;完善食品溯源体系;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媒体以及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的体系,最终形成完善合理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陈锡文,邓楠,韩俊等.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Nagasehisamitsu.HealthEffeetsofNitri-nitogen[J].AfinualProeeedingofGifu
PhartnaceutiealUniversity.1999,48:l-8.
[3]J.L.Hirondel.硝酸盐与人类健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Doores5.FoodSafety: :CurreniStatllsandFutureNeeds[M].W血shington,D C:American Society for MierobiologyPress,1999.
[5]谭龙飞,黄壮霞.食品安全与生活污染防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指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的建立,旨在保证消费安全,并且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从1999年开始,农业部门便在全国范围内逐步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活动及工作,相继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然而,2010年先后发生的一系列质量安全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中所存在的隐患及问题,同时也反映出了安全监测工作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与目前的农产品质量要求与安全形势相比,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有着很大差距。由此可见,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着尤为重要的社会意义以及现实意义。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现状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大体上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但是产品抽样数量与监测品种相当有限。1999年,我国实施了中药物残留监测于动物源性产品中;200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普刊开始实施;2001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启动,主要城市试点为北京、深圳、天津、伤害,开展畜产品“瘦肉精”和蔬菜中农药残留的监测;200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得以全面推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监控、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残留监控、兽药及兽药残联监控、农资打假监控、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监控计划逐步实施;2004年,水产品安全例行监测实施。截止到目前为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农产品安全例行监测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普查等诸多监测计划初步形成。其中,监督抽查、例行监测、普查针对水产品、畜产品、蔬菜等农产品,在多个省市的超市、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等环节抽样检测,与此同时,其他监测计划针对主要农业投入品,比如化肥、农药、种子、兽药等,在销售与生产环节抽样检测。另外,农业部于2007年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后,共建成不少于500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建成不少于2000家的质检机构,基本上覆盖了主要的农产品检测参数,形成了系统化的检测检验体系,使得农业质检机构的检测水平和能力得以大大增强。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所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很多地区农检机构因受到专业人才缺乏、监测设备单一、分析时间长和试剂昂贵等因素的制约,造成监测能力和监测项目受限,所以,区县以下的监测机构均局限于兽药中盐酸克伦特诺以及农药残留中氨基尖酸脂类、有机磷的速测。在监测的过程当中,因仪器设备、检测设备的缺乏,导致检测误差的出现,误判现象屡见不鲜。
2.2 监督职能未充分发挥
对于农产品监测结果,农产品检测机构应当严格的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予以执法,保证监测结果能够有效的发挥应有作用,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尚且未明确农业行政执法的程序、机构、权限和队伍等,并且无法有效及时的处理农产品监测中所发现的问题,这便导致“弱监督、强检测”的不良局面出现。
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有效措施
3.1 要强化农业综合执法力度
详细的来讲,农业综合执法也就是以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将农业行政部门所具备的执法权相对集中起来,改变过去分散、多头的执法状况,以促进执法效率提高的一种组织形式。农业综合执法是规范农业执法主体的重要环节,能够提供组织上和体制上的可靠保障为农业执法,不仅切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并且还能够将农产品监督管理问题解决。要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予以组建,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建立法制工作机构,真正的落实经费、编制和人员,形成层次分明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明确综合执法机构的具体职能,统一调配各级农业执法机构的力量,从整体上提高农业执法实力,促使分散的执法得到全面整合。
3.2 要优化监测抽样,拓展抽样覆盖面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基本上能够凭靠质保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并且与县级质监站建设相结合,逐步将覆盖全国且独立的抽样网络构建起来,不仅有助于抽样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抽样质量的增强。所以,应当将稳定而又持续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起来,适当的拓展抽样数量、抽样范围。与此同时,应当结合实际生产状况、实际消费量、开展评估需要以及以往监测结果等,将每年监测的抽样数量及优先顺序等加以制定,取样的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加工企业、农贸市场、生产基地和超市等,将监测的代表性大幅度提高。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146-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广受社会舆论关注。优质农产品尽管价格略高于一般农产品,但备受消费者欢迎和喜爱。所以,向市场供应安全、优质、营养的养殖和种植农产品,是种植养殖基地(公司)业主和农业技术人员的终极目标。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2016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5%,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但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问题依然存在,形势仍不容乐观。养殖业中过度依赖抗生素、饲料添加剂超标超量、畜禽疫病高发、B殖环境脏差乱、未遵守畜产品休药期限上市和种植业中农药过度使用、高毒禁售药品依然存在、缺乏监管手段、产品检测不足、未落实市场准入制度等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健康。消除这些隐患环节,需要政府、业务部门和生产主体履职尽责,严把生产环节关,加强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为农产品安全上市提供制度和技术保障。
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1 政府部门监管工作不到位 各级政府作为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监管工作往往因为缺乏有效的措施,使得监管效率较低,监管水平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尽管市级以上农业部门基本建立了专门的检测机构,但县(区)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对农产品质量检测往往是形式大于实际。基层政府的农业部门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直接责任人,即使建立了检测机构,也因匮乏专业人才、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工作机制和运转经费而达不到实际的监管效果。
2.2 农产品监管制度落实不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规定了7个制度,基本包括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工作中政府部门因缺乏工作机构和人、财、物等工作要素支撑,未能完全按照法律条文内容要求开展相应的质量监管工作。制度上墙成为了一纸文书和应付上级检查的必备措施,真正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落实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2.3 生产主体履责意识不强 畜禽养殖企业或果蔬种植基地负责人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企业(基地)内缺乏必要的质量管理、生产记录、产品检测、质量准入等制度和运行机构。家族式管理模式,运行管理方式单一,对于政府部门开展的检查检测工作存在一定的不配合现象;生产管理过程缺乏对农业投入品进购、使用剂量、使用方式、时间以及产品上市等方面的管理记录,甚至不能按照畜禽休药期限、果蔬安全间隔期限的要求上市农产品,易发生农产品安全问题。
2.4 农资投入品使用不规范 畜禽养殖企业和果蔬种植基地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未能按照畜禽养殖或果蔬种植标准化要求,开展生态绿色循环模式发展养殖、种植行业,导致环境恶化,带来畜禽疫病高发和果蔬虫害病害严重。对于养殖企业来说,畜禽疫病高发,需要大量抗生素抗拒疫病,加大抗生素用药剂量、延长用药时间及增加投药次数等措施,必然导致畜禽机体内抗生素残留超标。对于仔猪生长过程中超量增加微量元素铜等行为还会导致粪便排出物中重金属含量超标,进一步污染环境。对于种植基地来说,病害虫害增加,必然要增施大量除草剂和杀虫杀菌药剂,而农药的实际有效利用率一般不高于30%。另外,70%的农药会滞留在土壤和地表水中造成环境污染。
2.5 病害防治措施单一 畜禽养殖企业或果蔬种植基地缺乏对养殖、种植生态环境控制的认识。病害防治过重依赖于化学药品,对推广良种良法和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因管理、技术、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不高和药物防治成本低效果好的现实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仅凭大量投入药品进行单一防控,也是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之一。
3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
3.1 提升政府监管水平,加强资金投入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加大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力度,建立和规范监管站工作机构及流程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和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提升监管业务水平。明确工作职责和年度监管任务,责任到岗到人,细化月度目标任务,并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管理范围,切实承担起属地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质量安全追溯监管责任,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
3.2 创新农产品监测机制,强化监管措施 农业部门应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普查监测机制,按照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业提质增效的要求,有步骤地调整种植养殖结构。依法落实生产管理档案记录制度,督促生产经营主体执行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制度。将控制兽药、农药、肥料和添加剂等技术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重大措施予以普及推广,鼓励各地加大高效低毒药物补贴、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力度,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逐步规范养殖环境,控制污染源头,落实标准化养殖技术,杜绝超量超期使用抗生素和添加剂。同时,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证明制度和落实畜产品产地检疫制度,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制定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规范,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鼓励地方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追溯试点,率先将生猪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督促农产品生产主体对包装销售的产品进行明确标注,推广先进标识技术,提高产品标识率。
3.3 加强农资市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农业部门应积极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单位开展执法工作,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保持高压严打态势,集中解决农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假劣农资等突出问题和隐患。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和风险评估体系,扩大例行监测、监督抽查、风险评估的品种和范围。加强检打联动和区域防控,对监督抽检不合格农产品,及时组织查处,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全面推行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及购销台账管理,实施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严格兽药经营规范。在关键农时和投入品销售高峰期,对农业投入品经营门店及生产企业开展督导巡查和质量抽检。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对养殖和种植农户的教育和监督,杜绝使用不合格农业投入品。
3.4 加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杜绝不合格产品上市 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开展疫情普查和监测,确保免疫工作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同时,强化巡查和抽检,坚决杜绝屠宰病死畜禽,建立完善病死畜禽o害化处理机制。督促屠宰企业履行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进厂(场)登记、肉品检验、“瘦肉精”自检等制度。杜绝未经检验检疫或检疫不合格产品上市销售,并严厉打击生鲜乳非法添加违法违规行为,保障上市产品安全。
3.5 推广标准化,推进按标生产 农业部门应接轨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进程。各地拿出长效政策资金,推广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规模化标准养殖场、水产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推行全程标准化管理和生产。大力发展“三品一标”认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培育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维护品牌公信力,带动千家万户走上绿色安全生产轨道。
4 结语
安全优质的农产品首先是“产”出来的,其次是“管”出来的和“检”出来的。只有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和种植技术,规范生产行为,加强农资打假力度和生产过程全程监管及抽检频率,落实管理制度和部门职责,才能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芳,李恩普.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6):12-15.
[2]张健,李红燕.河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06,27(3):3-5.
一、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基本情况
[找文章到文秘站-/-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实现供求平衡、略有剩余的情况下,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恶性事件屡屡在媒体曝光,人们期盼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来满足食品安全,饮食健康的需求。近几年来,我市按照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和省市的统一规划,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分别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品牌申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和农业投入品的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知晓率不高。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农业部门开始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问题,20__年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进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试点,20__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目前许多大中城市都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加强了对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的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的检测,没有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的农产品不得上市销售。而对此"行动计划",基层干部、广大农民知之不多,不甚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只限于农业系统内部知晓,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统一行动。
二是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的基地规模不大。目前我市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品种28个,面积15万亩,仅占全部复种面积的1/5,尚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而周边的宝应、高邮、江都都已经通过认定,其中宝应县已成为全国首家"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谢集乡20__年推广种植优质水稻品种"丰优香粘",尽管品质很好,但由于没有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无法在大中城市销售,无法实现优质优价。
三是获得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数量不多。目前全市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品牌共有18个,主要集中在茶叶和小水果,而关乎市民生活的大宗农产品和蔬菜的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数量较少,且品牌产品的生产规模不大,例如获得"无公害食品"称号的"绿篱"牌系列蔬菜产地规模仅300亩,生产能力仅占全市蔬菜总需求量的2,占地产蔬菜总产量的6,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四是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不全。发达国家用完整、系统的生产技术标准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内才刚刚起步,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由省级以上部门制定,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可由地方制定。而我市目前仅制定出风鹅、席草、茶叶、紫菜苔等6个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其它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还未制定,无法推行标准化生产,也不能反映出生态市建设的成效,与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比较丰富的资源特点不相适应。
同时,由于人员、经费不足等原因,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的范围不大,种类不多,频率不高,信息的渠道不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还没有建立,城乡农贸市场农产品销售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无法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主要因素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着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体上看,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涉及到环境资源、生产技术装备和政府决策导向等各个方面。具体地说,还受到以下六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是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形成了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倾向。在农产品市场供应短缺的年代,农业生产一直以增加产量为第一目标,由此形成完整的生产管理方式,时至今日,这种管理方式仍在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这种管理方式的主导下,农民们更多地关心成本多少、产量高低、价格贵贱、管理难易,而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尤其对"产而不食"的农产品的生产往往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有虫就打药,见病就防治。有时明知甲胺磷、呋喃丹等剧毒农药有害,但因其杀虫谱广、药效时间长、相对成本低、具有"润色"作用,也要在生产中使用,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还没有摆上位置。
二是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组织实施。在现行的家庭承包生产经营体制下,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最重要的环节是对整个生产过程按照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全程控制,协调统一所有生产者的管理。分散的生产经营体制,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特点,各行其是的生产管理方式,加大了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难度。
三是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他们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虫、草情和畜禽疫情无法弄清。发生了病虫害,有的向相关技术部门咨询,有的凭经验办事,有的跟在别人后面防治,造成错用、乱用、滥用农药及其它投入品的情况屡屡发生。新集镇联盟村有一农户,20__年在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时,先后用药13次,比正常防治至少多8次以上,还是未能治住;八桥村一个农户,种植2.8亩水稻,一次防治用了2斤乐果,1斤甲胺磷、2瓶杀虫双,外加6袋井岗霉素,不仅错用农药品种,而且超出适宜用量的5倍以上,结果造成严重药害;联盟村一个外来种植大户,承包50多亩耕地,在秋播种小麦之前,每亩用半斤甲胺磷进行土壤处理,既杀灭土壤有益生物,又加大生产成本,还增加有害物质积累。像这样的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本无法保证。
四是开放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降低了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准入门槛。无论是城区的农贸市场,还是乡镇的集贸市场,农产品销售比较自由,既有批发,又有零售,还有 转手倒卖。农产品市场销售主体的多元和质量失控,既使优质农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进而影响到生产经营者创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品牌的积极性;又使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监管难以到位,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的农产品仍可上市销售。据农林部门抽检,夏季蔬菜约有60以上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超标,小青菜几乎100超标,由于没有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菜农照样销售,发生问题无法追踪查源,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一个严重问题。
五是缺位的农业技术保障体系,造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控制盲区。在整个农产品生产体系中,稻、麦、油、生猪、家禽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病虫防治和疫情控制预测预报体系。而小宗农作物,特别是蔬菜,由于生产规模小,零星分散,在省内尚未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未能对蔬菜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其生产处于无序、失控和自发状态。特别是农药品种的选择、安全间隔期的控制等常常因蔬菜生产周期短而无法得到控制。例如小青菜,从播种到上市30天左右,菜农通常在播种前用甲胺磷进行土壤处理,出苗后喷洒一次乐果,10天以后再喷洒一次农药,几乎全靠农药来保,100超标也就不奇怪了。
六是多头的农资市场管理部门,削弱了农业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力度。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已经开放了农资经营市场,允许多种主体进行农资的经销、代销、分销,加强农资销售市场监管显得非常重要。而农资销售市场监管又涉及到农林、工商、质监等部门,存在着执法主体多元,职能重复交叉和相互扯皮现象,给不同的农资经营者提供了"规避"空间,未能形成合力和建立严密的农业投入品源头控制网络,使甲胺磷等剧毒农药不适当的使用成为可能。
三、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几点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市是传统的商品粮、商品油、商品猪生产基地之一,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品牌,不仅是满足城乡市场销售,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现实需要。要把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加强领导,搞好规划,全面推进。
1、要认真组织农民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没有农民的参与难以取得成效。要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投入"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列入农民教育工程的重点内容,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懂得为什么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怎样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和农业生产专业户的作用,建议乡镇农服中心在每个村民小组培育1-2个"头领型"农户,每次重大农事活动之前集中起来进行技术辅导,并给予误工补贴,使他们既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示范户,又成为农情信息的宣传员,同时也成为农资销售的中介力量。只要运作得好,就能较好地解决农情信息难到户,农资销售难统一的问题,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一、目前国外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国外研究者从构成、运行机制和可能的失效三个方面对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进行了研究。在构成方面主要有两个研究角度。一是从构成要素来分析,例如,Whitehead,A.(1995)提出了食品控制体系包括六个要素。二是从控制体系的监管主体来分析,例如,DeWaal,C.(2003)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指出,建立单一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会促进相关资源优化配置,带来更为理性的食品安全管制体系。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关键要看它是否具有足够的透明性。典型的如Adrie,J.(2005)发现,要保证链条上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才能使供应链有效运行,而建立利益方之间的合作关系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操作一致;国际交流;信任;透明性;与行政过程相分离;以结论为中心。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失效。Rolf,M.(2007)对欧洲未来食物链的发展远景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三种最有可能对食物链造成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技术的不确定性;行政上的不确定性;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
最后,外国研究者还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研究了食品安全问题,阐述了食品安全的经济性和政治性因素。
二、目前国内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目前国内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主要从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三方面进行深层研究。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张红波和吴永常等通过暴露中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李浩异和李冬玲等则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了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如我国居民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模糊认识和忽视标注及法规的问题,更多的考虑价格因素而非安全因素等。还有诸多学者从生产者和政府方面分析了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其次,从经济学角度,学者们主要从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社会规制等)上进行分析。
作为国家高层次的后备人才,我们将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我们将面对迅猛发展和剧烈变革的世界,将承担更加复杂、更加困难和更加艰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重任。因此,在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同时,突出食品安全素质的培养已显得十分重要。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将教育定位在使受教育者在青年时期一劳永逸获得一套对特殊行业和特定职位有用的知识和技术的观念上。过分强调教师教学而忽视人们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明显表现出对人们食品安全素质培养的不足,致使食品安全教育在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令人遗憾地存在许多空白,使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表现为理论上皓首穷经、实践上循规蹈矩;只能从业、不能创业;只会模仿、不会食品安全;同时也缺乏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新形势下,对人们食品安全能力的培养应从树立食品安全观念、培养人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这对全面培养具有食品安全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基本范畴
人们是具有食品安全潜能的,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食品安全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相反,如果不进行食品安全教育,食品安全潜能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需要我们以食品安全的意识、科学的态度,不断去探索、去追求。我们认为,要培养的食品安全能力,其方法和途径有:第一,树立食品安全教育的思想。第二,食品安全要立足自己的特色。
培养人们的食品安全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要在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培养他们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培养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人们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判断力上,使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宽阔的视野、聪敏的悟性。那么,如何培养人们的食品安全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1.培养食品安全意识
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仪器技术,结合基础和专业实验内容,构建仿真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的引入可使人们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业余时间和网络可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通过仿真实验的引入,人们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仿真实验软件对数据采集、储存、分析、处理、传输及控制的强大功能,还可以增强人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展食品安全活动
食品安全实验室的建立让人们有了一个可以交流食品安全思想、实现技术食品安全的场所,并且是提供了培养人们实践动手和食品安全能力的一个有效活动平台。建立由人们自主学习实践的食品安全实验室,可以邀请一批专业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为指导教师,结合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机制,给人们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从而萌发食品安全思想和培养自主食品安全能力。人们在保证完成一定数量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具有拓展性、延伸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或具有食品安全见解的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可以以个人独立自主或小组团队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另一方面,人们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从中学习并得以提高。许多高校实践证明,通过食品安全实验室的实践,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人们的专业技能和食品安全能力。
四、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另一视角
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另一视角是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成因以及对策进行研究,试图寻找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途径。
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另一视角是从中国发展的历史渊源来剖析。长期以来,我国食品生产的总体水平不高,我国国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一次事件过后,往往不会去思考它深层次的原因。
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另一视角是从中国目前的社会原因来剖析。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制度与法制建设正在完善中,技术、法律和管理跟不上,环境污染导致食品安全风险性居高不下,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等原因,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屡现。
一、引言
众所周知,经济学上把消费、投资、出口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然而由于金融危机以及近年欧美“双债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贸易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因此,当前,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生活节奏也愈来愈快,尤其对于大多数“上班族”来说,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他们的餐饮场所逐渐从家庭转移到餐饮店,快餐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5年我国餐饮业法人企业为9922个,营业额为1260.2亿元,各地区连锁餐饮企业的门店总数为9748个,到2010年,我国餐饮业法人企业增至21595个,比2005年增长117.6%,营业额达3195.1亿元,比2005年增长153.5%,各地区连锁餐饮企业的门店总数增至15333个,比2005年增长57.3%。可见,我国餐饮业尤其是快餐业发展迅速,拥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所以刺激快餐业的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一条重要途径。虽然我国快餐业品牌众多,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连锁快餐企业,大娘水饺、永和豆浆等国内品牌,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却屡禁不止,近年“瘦肉精”、“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小龙虾”事件尘埃未落,“骨汤门”、“羊肉精”、“过期炸鸡回炉销售”事件又接踵而至。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已建立了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安全保障体系,但为什么这些快餐业会屡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呢?究其原因,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备受关注。如何使中式快餐企业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改变经营方式,强化社会责任,推动中式快餐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研究中式快餐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主要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对快餐业发展的影响,围绕这一问题设计有关调查问卷,分别对影响快餐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企业社会责任与快餐业现状的改善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期为促进我国快餐业的发展提供现实依据与对策。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快餐业发展影响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同时,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即对其所有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意味着企业的活动要对其产生的一些负面社会影响尽可能予以公布和纠正,因此它对快餐业的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
本文采用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在上海、南京、无锡市区内对消费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时间为2012年1月至2月,共收集问卷623份,有效问卷为593份,有效率为95.2%。被调查者的人口统计资料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者主要集中在15岁-49岁之间,共56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94.8%。中青年人是快餐消费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消费行为反映了居民对快餐的需求偏好、消费感知、消费决策等有关消费情况。
(一)影响快餐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快餐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制约、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西方快餐企业的冲击、卫生条件、食品安全问题、品牌效应、价格、味道等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对快餐业发展形成一定效应。然而,食品安全,卫生条件,价格,味道,品牌等是影响快餐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表2是对这些主要影响因素的调研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在就餐时第一关注的问题上,有38.8%的人选择食品安全,有18.5%的人选择卫生条件,有14.2%的人选择价格,有12.8%的人选择味道,有15.7%的人选择品牌,食品安全问题占据很大比例,由此可见,食品安全问题是影响快餐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成为消费者是否选择的主要标准。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有很多的原因,如政府监管不力,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完善,企业本身缺乏社会责任感等。表3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调研。
由表3可以看出,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政府监管不力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都是造成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政府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对比中,企业社会责任占42.5%,政府占39.3%;在《食品安全法》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对比中,企业社会责任占43.5%,《食品安全法》占41.3%。由此可见,目前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盲目追求赢利逐渐被认为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快餐业现状的改善
虽然快餐业近几年发展良好,但由于各类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食品安全的信誉度逐渐下降,使得快餐业发展遇到阻碍,如何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来改善快餐业现状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表4就这一问题展开调研。
由表4可知,认为我国现阶段快餐企业的社会责任心一般的消费者占55.6%,认为我国快餐企业社会责任心很弱的消费者占42%,说明消费者对我国快餐企业的满意度很低,普遍认为我国快餐业尚缺乏社会责任心;认为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教育会部分改善当前的快餐业现状的占41%,认为会很大程度上改善当前快餐业现状的占41.5%,说明大家还是迫切希望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对于应该加强的部分主要还是集中在食品安全生产上,但对于保护环境和增加公益事业也有较大的需求。总之,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对快餐业的现状一定会有所改善。
中图分类号:X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094-01
前言
古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尤其能够看出食品对于人们生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想提高食品的安全性,除了人们自身对其种植和生产进行监管以外,还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以降低食品所遭受的污染,并为食品的种植和生产提供良好的保障。虽然我们高中生无法全程参与到食品种植与生产过程中,但是我们可以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对环境和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确保两者能够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下面笔者就对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进行阐述。
一、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近年来,我国频发各类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国人的高度重视。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如食品监管体制不健全等[1]。而食品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主要体现在:(1)种植问题。很多农民在种植食品原材料时,为了追求产量和外观,很多时候忽略了农作物的质量,通常会使用一些违禁农药,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农作物的质量,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农民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没有充分考虑到种植位置等因素,如果在重工业园区附近进行农作物的种植,虽然也能够种植出农作物,但是农作物极容易受到重金属污染,从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2)生产问题。很多食品在供人们食用之前都会进行再加工,而再加工的过程若不合格也会造成很多食品安全问题。例如,我国存在很多食品小作坊,这些小作坊当中很少有国家所颁发的经营许可证,而且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很多方面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甚至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在这种环境下生产出来的食品,极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甚至威胁到人体健康,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二、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各个地方的环境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环境上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的安全性。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影响食品安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生物因素。生物污染是产生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其所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很大危害性,如在我国香港所发生的禽流感事件等。其次,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当前我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最常见的因素。现阶段,我国在种植食品原材料时,有的农户为了能够使种植出来的农作物看起来品质更好,经常会使用一些具有较强污染性的农药,这使得农作物也带有一定的毒性,从而威胁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还一些食品的生产厂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会采用质量较次的包装材料,这种包装材料当中残留很多有害物质,当这些有害物质深入到食品当中,则会造成较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最后,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根据当前技术无法准确判断出转基因食物是否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尤其是其所具有的长期效应。上述种种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需要人们加强对其的管理,来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三、加强环保工作缓解食品安全问题
1.使用环保药剂种植农作物
用大量药剂种植出来的农作物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使人们开始注重选择和使用绿色农产品。通常绿色农产品都很少使用化学药剂,但是在这种种植模式下农作物的产量相对较低,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而且生产成本也较高,不利于规模化种植生产[2]。因此,我国相关企业开始开发生态环保药剂,在保障农作的质量和产量基础上,尽量降低其给环境所造成的污染,不仅能够起到很好的环保作用,还能够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应当普及使用此类药剂。
2.加强企业环保工作
重工企业是给环境造成污染的重要源头,其所造成的水土污染和空气污染都会严重影响到附近农作物的种植[3]。所以,企业应当加强环保工作,应当引进先进的设备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物进行处理,在满足生产需求的情况下也能够达到我国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农户在选址时,应当尽量避免选择在工业园区附近,以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3.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
政府部门加强在食品生产方面的监管工作,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首先,应当取缔小作坊。政府部门应当对容易出现小作坊的地区进行严格排查,避免更多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流入市场。其次,加强对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如果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其所造成的危害性更大(如三鹿奶粉事件),应当加强对其的管理,使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能够达到食用的标准。只有政府部门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使其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我国规定的标准进行操作,才能保障食品的安全性,有效避免出现安全问题[4]。
总结
总之,食品安全和环保两者之间一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食品在种植、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会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果环境被破坏的较为严重,产生了污染,那么必将产生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应当加强环保工作,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还能够促使食品得到安全保障,避免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对我们高中生的健康成长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颜易.圣通环保:从源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J].国际融资,2013,03(0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