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9 02:15: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护理体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我院自2010年3月~2011年6月,实施剖宫产180例,年龄在22.5-40岁,平均年龄28岁,其中经产妇20例,初产妇160例。其中有110例主动要求剖宫产,其余的因各种原因导致不能顺产而进行剖宫产手术,16例因胎儿太大进行剖宫产,8例因妊娠合并心脏病进行剖宫产,6例因高龄产妇进行剖宫产,8例产道异常进行剖宫产。产妇全部正常出院。
2.1 病人做完手术后,与手术护士及麻醉师做好交接班,详细了解患者手术中的情况,以便以后的术后护理。病人回到病室后应立即测量患者的脉搏,呼吸,血压,提问,并注意给产妇保暖。观察刀口敷料有无渗出液污染,覆盖物是否良好。如果是采用硬膜外麻醉者应该让产妇拿掉枕头平卧6个小时,如果是硬膜外麻醉加腰麻的产妇应当拿掉枕头平卧10个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产妇术后头痛。后来可以让产妇采用半卧位,让产妇感到舒适为好,术后2~3天可以坐以及下地活动。这样让产妇积极活动可以改善肠道的通气功能,松弛肌肤,降低疼痛,同时也利于静脉的回流,防止血栓的形成。
2.2 要求产妇在手术当天禁食,可用少量的温水湿润口唇。术后第1-2天可以让产妇食一些流质食品,可采用多次、少量非奶糖的饮食,因为牛奶以及糖容易在体内产生气体引起膨胀。如小米汤,米汤,鸡蛋羹等,可以让产妇营养充足。另外在手术后3~4天,肠蠕动功能恢复,排气后可以让产妇进一些半流食食品,在手术后5天产妇可以正常饮食,为了产妇能更好的分泌乳汁以及因手术造成的创伤,要打破旧的观念,科学合理的安排饮食,有利于伤口的愈合以及母体的康复,以便参与到育婴活动中,增强母婴的情感。
2.3 手术后对产妇进行护理,术后半小时用热毛巾擦拭,帮助产妇让新生婴儿早吮吸,从而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刺激乳汁分泌。术后1-2天逐渐增加婴儿吮吸次数,要达到10次以上,尽量让母婴同室。
2.4 剖宫产手术往往造成子宫出血过多,应该密切关注产妇阴道的出血量,帮助产妇更换卫生纸,如果流血量超过月经量,要及时通知医生,明确出血原因,并正确处理。护士在处理时可采用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止血剂。可以遵循医嘱通过静脉点滴或者采用肌肉注射,同时也要保持清洁。在拔出导尿管后,尽快促进患者排尿,预防尿潴留。
2.5 产妇在产后生活不能自理,对术后切口留痕的担心,对自己婴儿的状况的担心,以及有些初为人母对母乳喂养的心理负担,产妇往往会出现焦虑、烦躁、失眠等。护理人员应当多与产妇交流,细心观察,根据不同的产妇心里,给产妇以正确的指导,合理的安慰,全面的解释,使产妇心情轻松愉悦,从而使产妇处于良好的康复状态。也要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早下床活动,可以利于产妇的子宫收缩修复,利于伤口的愈合,同时活动也可以让产妇更早的进食,增加乳汁的分泌。
2.6 为了让伤口愈合的快,保持伤口的干燥清洁显得尤为重要。为防止伤口感染,发痒时不要用手去抓,避免伤口感染化脓。伤口若出现红肿热痛的感染化脓,应及时告诉医生诊治。
2.7 产妇应当注意个人卫生,剖宫产手术后的产妇褥汗偏多,因此产妇在剖宫产手术后做到勤刷牙、勤洗脸、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出汗后以及分泌乳汁弄脏了衣物后应当及时更换干净衣物,个人使用的卫生用品要及时更换。
2.8 出院指导加强产妇营养,跟产妇说母乳喂养的好处,让产妇尽量母乳喂养,最好坚持4~6个月。注意观察恶露的性质,产后6周左右做产后常规检查,产妇在也坐月子期间禁止性生活。
3 结果
180例剖宫产产妇平均住院4天,经我院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全部治愈出院。
4 体会
产科采用剖宫产的临床应用,使产科得到长足发展和进步,该手术的临床应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但是剖宫产手术对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产生影响,容易给产妇带来并发症和后遗症,因此加强对剖宫产手术产妇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剖宫产手术后的护理是一个具有很强系统性的工作,剖宫产手术后患者往往会出现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心里接受能力,对婴儿的母乳喂养等等一系列问题。护理工作可以根据这些实时使用合理护理方法。
5 总结
产妇采用剖宫产会使其产生特殊的心理状态,其中紧张、烦躁、焦虑是最长出现的心理问题。将心理护理舒适护理在剖宫产的术后护理中,着重体现了以病人为本的护理思想,从而让产妇处于较佳的康复状态。积极的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医患纠纷,这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术质量。剖宫产手术有效的解决难产、高危妊娠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剖宫产手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社会的认可度不断增加,主动要求做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会越来越多,同时对术后护理的要求就越来越高。虽然先进仪器广泛应用到临床,但是还会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因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加强术后的护理将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4~227
[2] 顾萍.剖腹产的成功率及术后治疗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2):535~536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指胎龄不足37周,体重在2500g以下的活产婴儿。早产儿全身脏器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存在缺陷,对各种感染的抵抗力差,即使轻微的感染也可以引起败血症等严重后果;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棕色脂肪极少,体表面积相对大,常因寒冷而导致硬肿症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2007年我科共收治了33例早产儿,男20例,女13例,体重1900~2550 g,孕周为34.0~36.8周。
2 护理
2.1 环境:保持新生儿室安静,环境应保持50 分贝~90分贝,最高不要超过120 分贝,噪声大易发生呼吸暂停,导致生命体征波动。室内光线应柔和,穿衣、换尿布等一切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避免不良刺激诱发异常反射而引起呼吸暂停。早产儿应实行保护性隔离,室内每日紫外线消毒30分钟,严格限制探视人员,工作人员如有急性感染应调换岗位。
2.2 :采取仰卧位头应偏向一侧,予软垫垫高肩部1~2cm,使颈部轻度伸展,呼吸道处于通畅。坚持每2 h翻身1次,并轻轻按摩受压皮肤,发现皮肤破损者及时处理,严格交接班;
2.3 保暖:早产儿室温度应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55%~65%,将体温维持在36.5℃~37℃之间。早产儿保暖方法最常用暖箱,一般体重在1500~2000 g 者,箱温在30℃~32℃;体重在1000~1500 g者,箱温在32℃~34℃;体重
2.4 吸氧:早产儿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易发生呼吸暂停及发绀;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降低,可致肺透明膜病,还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等疾病。应给予头面罩吸氧,不提倡鼻导管给氧,避免对鼻粘膜的刺激。氧浓度为30%~40%或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值,检测该值在13.3 kPa内尚属安全,不宜长期持续吸氧,以防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致视力障碍[1]。
2.5 喂养: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如喂养方法不当,极易发生腹胀、排便次数少等肠蠕动缓慢症状。因此,选择正确的喂养方法,是减少腹胀的重要手段。一般情况良好,无腹胀,排便正常者,主张早期、足量喂养,可于生后4 h~6 h试喂糖水,无呕吐者给予早产儿配方奶喂服。尽量避免单纯经胃管喂养,因胃管喂养可造成吸吮及吞咽功能的减弱和消失,经口喂养能帮助早产儿建立有节律的吸吮和吞咽模式,刺激胃肠道的发育与成熟。喂奶后30~40min 行腹部抚触,方法为以手掌心抚触腹部,并以脐为中心由内向外依次按顺时针方向抚触。抚触时,手掌心用力应均匀、柔和,力度适宜,若患儿腹胀,抚触时间可适当延长,3~4次/天,10~15min/次,以增加胃肠动力,刺激消化功能,促进吸收和排泄[2]。
3 体会
早产儿由于身体各个系统发育不完善,要求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耐心,爱心,精心护理患儿,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对家属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
产妇产后尿潴留是一类常见的产褥期并发症,指的是再产妇生产后6到8小时以内并不能进行排尿或者没有尿意,而导致膀胱尿液不可以排掉的临床症状。它不仅会使产妇更加痛苦,影响其乳汁的正常分泌,同时也会导致宫缩无力,使阴道内出血量大量增加,是泌尿系统疾病感染的重要原因,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因此,本文通过观察产妇的排尿情况,分析了产后尿潴留的病因,并总结了临床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诱发产妇产后尿潴留发病的病因分析
1.1产妇心理原因
一般产妇对于分娩并没有经验,认识度不足,产妇临产之后,并未进行膀胱尿液清空处理,而使胎头下降,延长了生产过程,会诱发产后尿潴留。
1.2 体内内分泌激素原因
产妇会因妊娠时自身内分泌激素变化,子宫会增大,使盆腔组织受压,其中尿道和膀胱会有水肿和充血现象,膀胱尿道就会被抑制,使膀胱三角处与尿道口发生水肿,引发尿潴留。
1.3 压迫原因
产妇在分娩时,膀胱长时间受胎头压迫,且子宫的下段和子宫底韧带及主韧带因过度伸张,也会伸拉膀胱,膀胱充血会更严重,引发尿潴留。
1.4 药物使用原因
产妇若患有妊娠高血压症在其产前及产中,都会使用解痉药如硫磺镁等,来缓解膀胱的收缩及张力。产后也会使用大量宫缩剂,子宫因收缩在直肠的子宫凹内,尿道会受压迫,引发尿潴留。
1.5 产妇态度原因
产妇会因为的撕裂及缝合,担心伤口的疼痛及裂开后受感染而不敢排尿,再加上产妇自身分娩疲劳,膀胱张力偏差,抑制了尿道括约肌的痉挛,引发尿潴留。
1.6 尿道损伤原因
因产妇生产中膀胱充盈,在其宫缩时需插入导尿管,若操作失误会使尿道内黏膜受损,而拔管却仍不注意而刺激到尿道黏膜,使其水肿,引发尿潴留。
2 产妇产后尿潴留的护理措施
2.1 加强对产妇尿潴留预防意识的宣传
依据产妇产后的心理和临床表现差异,给予产妇针对性分娩致使的宣教。对于临床内不同产程生理变化和正常分娩过程进行讲解,以及尿潴留预防的指导。在生产过程中,嘱咐产妇每隔2小时排尿一次,教其如何在病床排尿,预防膀胱的充盈及胎头的下降。如果产程中需给予导尿处理,要严格控制操作过程,防止导尿管的插入损坏尿道黏膜。在产后应叮嘱产妇多喝水,产后尽量2小时之后排尿处理,促进其排尿功能的恢复。如果产妇因精神太过紧张,不可以有效的排尿,护理相关人员应针对性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恐惧紧张的心理,诱导其顺利排尿。
2.2 有效诱导产妇排尿的处理方法
如果产妇排尿比较困难,可指导其通过按摩子宫和外阴清洗和来进行改善处理。步骤如下:第一,用手将产妇的宫底内部压住,手掌力朝下腹部位置朝腹壁方位轻柔性按摩,以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持续性按摩15分钟;第二,用消毒温水清洗尿道口及外,用来缓解尿道括约肌的痉挛。这两种措施可以帮助产妇的妇膀胱充盈内状况,腹痛感有无,而减少膀胱的受损。
2.3 针对产妇合理生活的护理工作
对于产妇排尿困难的生活习惯应得到改善,饮食结构相应调整,并保证足够的睡眠等,对于产妇的尿量及色泽进行观察,及是否有尿液残余量和腹痛,帮助病患顺利排尿。必要情况下刺激其相关穴位处理,在中医范围内,如气海、中级、关元等都是利尿穴位,进行逆时针方向按摩,使膀胱受到挤压,诱导性使膀胱收缩有利于其排尿。
2.4 针对产妇的合理药物的护理工作
若对产妇诱导性排尿处理失效,而引发尿潴留病症,可以使用“新斯的明”对其肌内注射。让病患平躺床上,小腿处屈曲,找到其足部三里处穴位,注射0. 5mg 新斯明针,对三里穴位做边注射边刺激处理,用来促进膀胱肌肉的收缩,促进排尿。也可以依据产妇的排尿神经发射性机制,采取温性肥皂水灌肠处理和开塞露,促进膀胱括约肌的收缩,并采用腹压方式排尿。
2.5 针对产妇的仪器促尿护理工作
产妇产后可使用及红外线灯以及多功能的电脑治疗仪器来促使产妇顺利排尿,先使用红外线灯对产妇排尿困难的膀胱区域照射20分钟左右,再使用多功能的电脑治疗仪器放置在产妇的耻骨部位。电磁波可以有效的缓解平滑肌的痉挛,恢复其神经的传导功能,膀胱的扩张敏感度会增强,然后再使用红外线对产妇腹部热敷,使其平滑肌得到松弛,用此可以有效的缓解膀胱括约肌的痉挛现象,如果措施使用过后,可对产妇进行排尿指导。
2.6 针对产妇早期拔管处理工作
引发尿道括约肌因素主要有炎症、麻醉、药物及手术的作用,与此同时导尿管也会引起尿道括约肌的痉挛,因此有必要及时过早将尿管拔除,有效预防尿潴留。这么做的原因是在早期导尿管的拔出可以减少导尿管对于尿道过长时间内的刺激,从而防止尿路的感染,促使膀胱功能更好的恢复。
2.7 针对产妇导尿术应用的护理工作
如果一系列的促尿措施采取之后,产妇还是不可以顺利自动排出尿液,就应该及时的进行导尿术处理。留置内导尿管,防止子宫收缩比较困难,而引发产后出现大出血现象。且通过导尿管的留置,可以使膀胱的压力减轻,有效的促使膀胱张力功能的恢复,每间隔3小时产妇可1次,在12小时之后可将导管拔除,再过2小时,就可指引产妇进行排尿处理。
3 对于产妇产后尿潴留的护理体会
对于因心理因素害怕伤口疼裂而引发尿潴留病症的产妇可以采取条件反射的方法促进其排尿,对其耐心鼓励和开导。而尿道口有擦伤类产妇因对疼痛太过敏感,应采取通便排尿方法。
阴道助产产妇因其产程长膀胱受胎儿的压迫时间长,可采取针灸或穴位按摩方法,使膀胱括约肌松弛痉挛,改善膀胱黏膜的充血,使产妇顺利排出尿液。临床上经常采用无菌导尿技术留置导尿管进行导尿,但是此操作却是最严重及最直接的尿路感染因素,因此引发的如拔尿管难使尿道受损,虽然预防了尿潴留但是也额外增加了患者痛苦。近年以来对于产妇产后尿潴留的护理方法有了许多新进展,尤其是中医穴位的治疗方法具有无不良类反应及疗效显著等特点,但是掌握穴位疗法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也有定位及下针等难度,所以,相关护理人员掌握一定的穴位疗法的知识,对于产妇产后尿潴留护理工作的进展有很大意义。
4 结语
总之,对于产妇产后的尿潴留,应尽早预防督促并指导产妇进行排尿,观察产妇膀胱的充盈及时性处理其排尿困难状况,有效的预防产后尿潴留发生。同时,应针对性的对于不同病症给以合理的护理,及时有效缓解产妇产后尿潴留,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彭玉霞.产后尿潴留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26:647-648.
[2]吴一军,郑燕飞,郑聪霞.不同助产方式产后尿潴留的护理及原因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02:211-212.
[3]高卫娥.产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3,15:2017-2018.
[4]陈萍英,蔡丽娟,霍秀丽.产后尿潴留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7:104-105.
结果:经早期观察、降颅压治疗及正确护理,9例患者恢复良好,生活基本自理,占29.0%;不同程度的残疾10例,占32.3%;3例处于植物状态,占9.6%;9例因脑疝死亡,占29.0%。
结论:正确观察与护理有利于脑疝的预后。
关键词:脑卒中脑疝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31-02
脑疝是由颅脑外伤、脑卒中、脑膜炎或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危象。颅内压>700cmH2O持续1h即引起脑疝[1],可导致患者呼吸骤停、昏迷,继之循环衰竭,如不及早诊断和抢救,必将危及患者生命。而积极预防和处理高颅压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2]。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笔者共抢救我科脑出血卒中脑疝患者约31例,经加强对脑疝患者的早期观察,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脑疝加重,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11例,女20例;年龄34-89岁,平均59岁。GCS评分:4-12分。死亡9例,存活22例。
2护理
2.1熟悉脑疝的先驱症状。临床上脑疝的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有小脑幕切迹疝(颞叶沟回疝)、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3]。这主要由于脑干受压、扭曲与供血受到影响,加之脑脊液循环通路障碍,使之在头痛、呕吐、视水肿的基础上,表现为头痛呕吐加剧,伴神志、血压、脉搏、呼吸、瞳孔、肌张力等方面的改变。
2.1.1神志改变。神志表示大脑皮层机能状态,是判断病情严重与否、颅内压增高程度的重要指征之一。而神志的改变是脑疝先驱的一个突出表现。由于脑干功能受损,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受累,早期呈现出烦躁不安,继而意识进行性加重。可通过经常呼唤患者姓名和询问病情,以判断患者的反应;或者可捏患者的皮肤或压迫胸骨柄和眶上神经,以判断对疼痛刺激的反应。
2.1.2瞳孔变化。瞳孔的变化也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指征之一,必须经常观察,反复比较其双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及光反应是否灵敏,包括直接和间接光反应。①颞叶沟回疝时,由于疝入脑组织直接压迫中脑或动眼神经,常出现瞳孔不等大,病侧瞳孔可先缩小后逐渐扩大,至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排除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②枕骨大孔疝,常呈现双侧瞳孔先缩小后逐渐散大至光反应迟钝、消失。双侧瞳孔散大是脑疝晚期标志,表明病情危重预后极差。文献报道双侧瞳孔散大患者病死率60%~90%[4]。
2.1.3生命体征的改变。生命体征也是一项判断颅压增高的重要依据,当颅内压增高到一定程度时,轻度的脑缺氧对延髓中枢起兴奋作用,表现为呼吸慢而深,脉搏慢而有力,血压升高,即所谓“二慢一高”症状[5],此为颅内压代偿期,如不及时抢救,很快进入失代偿期至危及生命。值得注意的是发展急骤的患者,特别是枕骨大孔疝,常会突然进入昏迷,随即呼吸停止以至死亡。
2.1.4肌张力的改变。颞叶沟回疝常出现对侧肢体进行性瘫痪,病理征阳性,而枕骨大孔疝常呈现颈项强硬,四肢强直或瘫痪,双侧病理征阳性。
2.2熟练掌握急救护理技术。脑组织对缺氧的敏感性最高,因而缺氧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脑功能障碍。大脑的血液供应完全停止,则神经细胞受到影响。停止2分钟则神经细胞代谢停止,停止5分钟则神经细胞开始死亡。因此一旦发生脑疝先驱症状,必须进行分秒必争,全力以赴地抢救。
2.2.1协助患者平卧,取头高脚低位,头抬高30度。
2.2.2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鼻内容物和呕吐物,有舌后坠者,可托起其下颌,以免阻塞气道。同时给予氧气吸入,流量为3~4L/min,氧气浓度为40%左右,不能超过50%,以免造成氧中毒。
2.2.3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以保证早期药物治疗。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可选用20%甘露醇250ml加压快速静滴20~30分钟滴完,连续加快静滴至瞳孔开始恢复,呼吸接近正常为止。同时还可用地塞米松5~10mg加入甘露醇内。使患者在颅内压降低,脑组织供血较好的情况下争取早期手术。血脑屏障结构破坏者,建议医生停用甘露醇[6]。同时立即剃头、备皮、抽交叉配血及备血,做好皮试、根据医嘱准备术前和术中用药等。对于呼吸骤停的枕骨大孔疝,可立即作钻颅准备,就地进行颅内钻孔脑室外引流术,以达到迅速降低颅压的目的。
2.2.4给予心电监测,及时纠正各种心律失常。如出现心跳停止即行胸外心脏按压,保证心脏泵血功能;并根据医嘱给强心剂、激素等综合对症处理。
2.2.5血压监测,血压控制在出血前水平或150-160/90-100mmHg左右为宜,不宜将血压降得过低,以防脑供血不足。若血压过高,可适当给予降压药物,同时用利尿药如速尿针20~40mg静注。如血压下降,给予升压药。
2.2.6呼吸监测,观察呼吸速率、节律的改变,防止脑疝压迫延呼吸中枢,引起呼吸衰竭。如果出现呼吸骤停按脑复苏技术进行抢救:①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气管插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②呼吸支持:可行口对口呼吸或应用简易呼吸器或人工呼吸器,加压给氧;③使用呼吸兴奋剂。
2.2.7亚低温治疗:轻中度低温(30~35℃)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后脑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脑组织损害度[7]。可用冰毯、冰帽4~8d,注意监测体温,加强皮肤护理,患者颅内压恢复正常后立即停止亚低温治疗。
3结果
9例患者恢复良好,生活基本自理,占29.0%;不同程度的残疾10例,占32.3%;3例处于植物状态,占9.6%;9例因脑疝死亡,占29.0%。
4体会
通过对脑疝患者的临床观察与分析,深切地体会到:脑疝是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危象,说明患者的脑部空间容积代偿机制已经失调,随着病情的发展,脑干受到进一步压迫,必将危及患者生命。张远征等通过实验[8]研究表明:脑疝发生持续时间大于3h,则患者的呼吸功能不可逆。及早发现脑疝的先驱症状是赢得抢救时间的关键;抢救效率就是患者的生命,而娴熟的急救护理技术是取得挽救生命的重要保证。在患者出现脑疝的最短时间内实施上述急救内容,是患者存活及存活质量的关键保证。
参考文献
[1]何家荣,马云祥.实用神经医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3:426
[2]张增良,许海雄,吴育典,等.特重型颅脑损伤62例治疗结果分析.中华创伤杂志,1998,14(6):141
[3]张秋兰.脑疝病人的急救护理体会.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5,12(3):254
[4]贾佐延.影响急性闭合性严重颅脑损伤预后诸因素的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0,16:345—346
[5]赵法荣.急性颅内血肿并脑疝的抢救与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8(7):4091
[6]彭寅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内科疾病杂志,2006,9(4):147
【关键词】中风护理体会
中风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半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
一、临床护理
(一)、意识清醒患者的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起病急,病程长,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往往产生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各种心理,护士应多关心体贴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睦的家庭关系,介绍病区环境及主管的医护人员,告之其发病原因及诱因,给患者讲成功案例,及时消除紧张心理使患者很快融入当前环境,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2、病情观察急性期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体温、博脉、呼吸、血压,舌苔、脉象以及尿量、颜色,尤其是血压,不宜降得过急过快,做好记录并及时报告医生。
3、绝对卧床休息头部制动,抬高床头15-30cm,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限制陪伴及亲属探视,保持病室安静,舒适。
4、饮食护理,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勿用力排便。
5、用药护理:遵医嘱准确、及时、快速输入脱水剂,并观察用药后患者的反应,如头痛有无减轻等。
(二)、意识障碍患者的护理:
1、病情观察:严密监测并记录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有无恶心、呕吐以及呕吐物的性状和量,准确记录出入量。观察使用脱水剂后患者尿量及水电解质变化,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损害。
2、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开放气道,取下活动性义齿,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和痰液,防止舌后坠、窒息、误吸或肺部感染。
3、饮食护理: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补充足够的水分,鼻饲者应定时喂食,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喂食前抬高床头,防止食物返流。
4、预防并发症:
①脑疝: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喷射性呕吐,躁动不安,血压持续升高,脉搏减慢,呼吸不规则,一侧瞳孔散大,意识障碍加重等先兆表现,一旦出现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②上消化道出血:观察患者有无呃逆,解黑便,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鼻饲者回抽胃液若呈咖啡色,患者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舌淡苔白,脉细弱,躁动不安等应考虑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遵医嘱用止血药、禁食、抗休克治疗。
5、加强日常生活护理:
①绝对卧床2-4周,抬高床头15-30cm,卧气垫床,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减少皮肤的机械性刺激,Q2h翻身、拍背,按摩骨突处,预防压疮。
②做好大小便护理,行会阴护理每日2次,
保留尿管者每日更换集尿袋,遵医嘱行膀胱冲洗,每周更换尿管一次,预防尿路感染。夹闭尿管定时,训练患者膀胱功能。
③每日行口腔护理2-3次,预防口腔感染,不能进食者2-3天后行鼻饲流质饮食,注意保持胃管通畅固定,每周更换胃管,双侧鼻腔交替插管。
④詹妄躁动者加床栏,必要时适当约束,防坠床,自伤。
⑤冬天慎用热水袋,防烫伤。
二、康复指导和健康教育
1、鼓励患者树立生活信心,坚持功能锻炼,但不能急于求成,锻炼必须安全,时间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2、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恼怒忧思悲伤。
3、起居有常,按时就寝,勿过劳过逸,识寒温,及时增减被服。
4、清淡饮食,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
5、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
【中图分类号】R473.72;R725.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54-01
小儿腹泻为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腹泻和电解质紊乱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为主,以腹泻为主要表现,重型可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我们通过饮食、补液、控制感染,对症及支持疗法,同时加强消毒隔离措施,严密观察病情,提供全方位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主要护理诊断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2008年7月间在我科住院的、2岁以内、因腹泻实施临床输液患儿100例。
1.2 主要护理诊断 ①腹泻:与喂养不当、感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有关;②体液不足:与腹泻、呕吐丢失过多和摄入量不足有关;③体温过高:与肠道感染有关。
2 护理要点
2.1 严格消毒措施,防止感染传播 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工作人员要注意手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患儿的衣物、尿布、用具均应消毒处理。有呕吐的患儿取侧卧位,以防误吸。
2.2 饮食护理 轻型患儿减食并进易消化食物,母乳喂养者可缩短每次哺乳时间,暂停辅食。重型患儿呕吐频繁者可暂禁食、禁饮8h(从静脉补充液体)。恢复饮食时应先给米汤、脱脂奶,由少量到多量。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2.3 严密观察病情,监测体温变化,做好口腔护理 通过观察患儿神志精神、皮肤弹性、前囟眼眶有无凹陷、尿量等临床表现,估计患儿脱水程度,同时要动态观察经过补液后脱水症状有无改善[1]。观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性状、量,做好动态比较,为输液方案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2.4 臀部护理[2] 选用柔软布类尿布,勤更换。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局部皮肤发红处涂5%鞣酸软膏或鱼肝油并按摩片刻,促进血液循环。
2.5 静脉补液每小时巡回记录输液量,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正确记录24h出入量。
2.6 健康教育
2.6.1 指导合理喂养 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按时逐步添加辅食,防止过食、偏食及饮食结构突然变动。避免夏季断奶。
2.6.2 注意天气变化 防止受凉或过热,冬天注意保暖,夏天多喝水。
2.6.3 注意饮食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证食物新鲜,食具清洁消毒,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的好习惯。
2.6.4 增强体质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发现营养不良、佝偻病及早治疗。
3 护理效果
100例患儿入院后,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与护理,体温及大便恢复正常,脱水得到及时纠正,臀部皮肤保持正常,患儿家属满意率达100%;平均住院天数8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70-01
髌骨骨折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病,多由于暴力损伤所致,可为直接或间接暴力,常见为摔倒后跪地损伤,约占所有骨折的1-2%,高发年龄段为20-50岁[1]。损伤后大多出现膝关节肿胀,有淤斑形成,膝关节活动困难或不能活动。目前,鉴于髌骨的重要作用,对于髌骨骨折,大多通过手术治疗来恢复髌骨解剖完整性,加速愈合。为保证手术的疗效,有必要做好手前术后的科学护理,并对患者进行合理系统康复锻炼。我院对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收住的48例髌骨骨折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并对患者术前术后实施护理和康复锻炼,疗效满意。笔者对护理体会做一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收住的髌骨骨折患者96例,均行手术治疗。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38例,年龄15-62岁,平均39.21岁;横行骨折56例,粉碎性骨折40例;开放型骨折30例,闭合型骨折66例;陈旧性骨折12例,新鲜骨折84例;交通事故伤60例,摔伤32例,其他4例;手术方法:钢丝环形缝合42例,丝线荷包缝合26例,张力带钢丝固定18例;镍钛合金固定10例。
1.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必要的一般护理及术前术后护理;对于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以患者为核心的心理护理以及系统的康复锻炼。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一般护理 由于创伤骨折或伤口感染,部分患者可有剧烈疼痛感,应针对疼痛原因,给予对症处理。对于诊断明确且疼痛严重的患者,可应用吗啡和杜冷丁等镇痛药物,以减轻痛苦。部分患者因神经受压或患肢缺血时间过长等可引起肢体感觉或运动异常[2],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肢体感觉和运动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迅速查清原因并做出处理。由于损伤处存在外固定包扎,其循环情况常无法直接观察,可通过检查肢体远端有无麻木、肿胀和皮温、皮肤颜色来间接检查患肢的血液循环状况。对开放性骨折或已有感染情况的患者,应根据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1.2.2 术前护理 给予患者加强营养,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和抗病能力;对营养严重缺乏的患者,可补充氨基酸以及白蛋白等。术前3天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防止长期卧床引起的便秘,每天排便两次。
1.2.3 术后护理 由于患者多采取麻醉下手术,返回病房后应采用去枕平卧位6小时,以避免出现头晕头痛和恶心呕吐症状[3]。术后常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了解患肢皮温、循环以及感觉、运动状况,观察长腿石膏托有无滑脱现象,患者对绷带的松紧度是否满意。如发现患肢循环障碍,应迅速松解所有包扎,给予相应处理。髌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大多存在膝关节的肿胀和疼痛现象。因此,术后应将患肢置于伸直位固定牢固,仔细区分患肢的疼痛原因,对于切口疼痛,可遵照医嘱早期给予足量止痛剂;对于患肢肿胀导致的疼痛,止痛剂的效果往往不佳,此时对患肢检查可发现张力过高,应立刻松解包扎,观察患肢循环状况,大部分患者在松解包扎后疼痛可迅速获得缓解。
1.2.4 康复锻炼 科学合理的康复锻炼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锻炼前应向患者说明各项锻炼的的重要性,以期其主动配合。在患者术后早期,髌骨尚未愈合,不能过早下床活动,更不可强行屈曲膝关节,以防加重韧带断裂。但应告知患者在术后立刻主动活动足趾,患者应在护士的指导下,缓慢用力并尽可能大幅度地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以减轻患肢减轻肿胀,并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5 心理护理 髌骨骨折患者大多为突发意外,承受着巨大的身心痛苦,面对伤情和医院的陌生环境,容易产生恐惧不安、焦虑、烦躁等心理,对医嘱依从性差。另外,髌骨骨折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患者行走困难,个人生活难以自理,患者易产生自卑感。对此,护理人员应及时主动对患者给予心理指导,解决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给以精神安慰,减轻其抵触情绪,使其可以配合治疗。
2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0.05,P
3 结果
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1年并记录恢复情况。以完全恢复和活动后轻微疼痛为有效,以关节屈曲功能部分受限为无效。观察组完全恢复者38例,活动后轻微疼痛者8例,其关节屈曲功能部分受限者2例;观察组完全恢复者21例,活动后轻微疼痛者14例,其关节屈曲功能部分受限者13例。对两组恢复情况进行统计比较,以完全恢复和活动后轻微疼痛为有效,以关节屈曲功能部分受限为无效。差异显著(P
4 讨论
髌骨位置表浅,遭受暴力后易发生骨折。因为髌骨对维护膝关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髌骨骨折多需手术治疗,以期达到解剖复位,恢复关节面的形态。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前及术后均制订了整体的护理干预方案,包括心理辅导、饮食指导、生活帮助以及康复锻炼项目等,并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得到患者理解和配合。在整个治疗过程,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患者的心里状况,用安慰、鼓励性语言对患者进行指导,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使患者建立了治疗信心并主动配合治疗和锻炼,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改善护理质量。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手术治疗,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及系统的康复锻炼,症状好转出院。这充分表明了对髌骨骨折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科学合理的护理及早期系统的康复锻炼非常重要,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剖宫产围术期的护理措施已经成为了广大医护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长期以来我院一直努力提高护理水平,拉近护患关系,近年来我院通过临床实践证实,在围术期给予剖宫产产妇全面的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产妇的术后48h泌乳量,减少产妇的术后疼痛,缩短产妇的手术时间,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期间的剖宫产产妇100例,随机分为综合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有产妇50例,其中综合干预组产妇年龄25-46岁,平均年龄为(34.74±2.63)岁,产妇体重66-89公斤,平均体重为(76.92±3.85)公斤,初产妇有32(64.00%)例,经产妇有18(36.00%)例。常规护理组产妇年龄27-45岁,平均年龄为(35.46±2.81)岁,产妇体重65-87公斤,平均体重为(75.85±3.92)公斤,初产妇有34(68.00%)例,经产妇有16(32.0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体重、孕产次等方面相互比较,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产妇均予以硬膜外麻醉,均可排除妊娠并发症。
1.2 研究方法
观察两组产妇的术后48h泌乳量、术后疼痛程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总结剖宫产围术期护理体会。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 19.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计数资料均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相互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相互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综合干预组产妇的术后48h泌乳量、术后疼痛程度、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产妇(P0.05)。
3 护理体会
3.1 围术期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组产妇均予以围术期常规护理,术前认真做好术前检查,详细记录产妇的各项检查结果,术中配合医生实施麻醉,并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术后密切观察产妇和新生儿的各项生命体征,指导产妇的饮食、起居,并且详细记录切口渗血情况、子宫收缩情况以及阴道恶露情况。
3.2 综合性护理干预
3.2.1 环境护理
住院环境对产妇的身心状况具有很大作用,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为产妇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注意室内通风,保证住院室内空气清新,同时保证室内安静,避免产妇受到噪音的刺激,严格控制住院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通常情况下,产妇在产后会大量出汗,护理人员要及时帮助产妇擦拭汗液,保持产妇身体清洁,产妇所使用的床单。衣服、毛巾、水杯等物品,要保持清洁,产妇所穿的衣服要宽松柔软,并且要采用棉织品。
3.2.2 心理干预
产妇在术前大多会出现紧张、恐惧等心理,尤其是对于初产妇而言,消极心理会更加严重,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与产妇沟通,为产妇讲解剖宫产的优势,鼓励产妇积极的配合医生。当产妇进入手术室之后,护理人员要用动作和眼神来鼓励她们,可以握住产妇的手,向产妇点头示意。当胎儿降生后,要尽快将婴儿抱到产妇身边,让产妇及其家属感受到喜悦,对于初产妇,要恭喜她们成为妈妈了。
结语
剖宫产术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剖宫产围术期的护理质量,不仅有利于避免护患纠纷,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减少产妇的疼痛感和不适感,本次研究结果证实,在围术期给予剖宫产产妇全面的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产妇的术后48h泌乳量,减少产妇的术后疼痛,缩短产妇的手术时间,希望对临床护理工作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戚琳,张惠丽. 剖宫产围术期预防应用美洛西林的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1,10:209-210.
褥疮是长期卧床患者的高频并发症,其发病部位主要集中于肩胛骨、髂骨等骨骼突出部位[1]。骨科患者由于骨骼损伤,导致运动功能受限而长期卧床休养,发生褥疮的可能性较大。褥疮不仅会影响原发病的康复,也会加大骨科护理的工作难度。我科在褥疮患者的护理工作中积极应用中医护理,褥疮患者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护理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选取43例褥疮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选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为23-67岁,平均年龄(46.2±1.7)岁;患者的原发症类型包括腰椎压缩性骨折17例,髋关节脱位患者16例,股骨骨折10例;褥疮病情情况为:Ⅰ期褥疮患者9例,Ⅱ期13例,Ⅲ期12例,Ⅳ期9例;褥疮面积6.37cm2-87.3cm2,平均褥疮面积(42.7±6.1)cm2。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环境护理等基本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褥疮病情分期,采取相应的中医护理措施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Ⅰ期褥疮 初期褥疮患者的皮肤表面出现红肿,患者能感受到明显的局部麻木感,皮肤未见破损。Ⅰ期患者可换用褥疮气垫床,确保床单等的干燥清洁,并按时翻身。受压迫严重的部位可使用红花酒精按摩3-8min,每日2次;若病情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可加用红外线灯进行患部照射,控制照射时间
1.2.2Ⅱ期褥疮 患者受压部位变为紫红色,且部分皮肤出现水疱。未破裂水疱应做好保护措施避免破裂,以免发生皮肤感染;使用注射器抽取大水疱内的异常液体,并确保整个抽取步骤的无菌操作。护理人员还应定期对患部周围进行按摩,并使创面充分暴露。
1.2.3 Ⅲ期褥疮 患者的褥疮病情较严重,皮肤水疱大量破裂,感染现象明显,患者痛感明显。此类病患应首先使用双氧水或碘伏溶液进行清创处理,创口消毒后,遵医嘱将浸润庆大霉素和生理盐水溶液的无菌敷料对患处进行湿敷,湿敷10-15min后使用红外线灯照射创面,并置换新敷料,将浸有紫草油的纱布覆盖于湿敷敷料之上,最外部使用无菌纱布包扎。每隔6-7h换药。
1.2.4 Ⅳ期褥疮 患处出现组织坏死现象,部分关节表现为感染症状。首先应清理坏死组织并彻底清创,经红外线灯照射治疗后,遵医嘱煎煮中药制剂浸洗患部,浸洗时间以30-40min为佳。浸洗结束后使用浸润清洁药液的无菌敷料外敷,并行包扎。浸洗间隔为5-6h。
1.3 疗效判断标准[2]
治愈:创口愈合,未出现新的褥疮部位;好转:创面脓性分泌物量减少或消失,皮肤溃烂面积缩小;无效:患者的溃疡感染部位未发生明显变化。总有效=痊愈+好转。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所选的43例褥疮患者中,经上述护理后,痊愈患者27例(62.8%),病情好转患者16例(37.2%),无效患者0例(0.0%)。护理总有效率为100%。由此可见,按照上述护理方法对骨科褥疮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很好地治疗褥疮,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
3 讨论
3.1 褥疮预防措施
褥疮是由于患者身体的局部区域发生长时间挤压或摩擦,使该部位的血液循环受阻,引起组织的持续性营养不良,进而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发生褥疮[3]。有研究表明,潮湿环境和频繁摩擦等均会导致褥疮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4]。因此,骨科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预防:第一,定期翻转,常规的翻转时间间隔为2-4h[5],且在翻身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患者皮肤与床面的接触,以免造成皮肤损伤第二,检查受压迫部位并做好压迫部位的消毒、按摩工作,改善血液循环;第三,加强饮食护理以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从根本上预防褥疮的发生;第四,辅助医生积极治疗原发症,缩短病情恢复时间。
3.2 褥疮的护理体会
褥疮是骨科护理工作中的常见并发症,在对并发褥疮的骨科患者进行护理时,应根据褥疮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病情较轻或未表现出明显褥疮症状的患者,应加强预防措施,做好日常的消毒、按摩及翻转等基本护理工作;症状明显的患者应尽可能地改善患处的压迫情况,使创面充分暴露;病情较严患者应积极使用中药药剂进行浸洗护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无菌意识,确保所有操作过程的无菌化、规范化。本次研究中所有褥疮患者的病情均得到良好控制,其中未完全痊愈的患者在经过后期持续护理后,恢复良好,分期护理对骨科褥疮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此外,若褥疮患者的皮肤感染面积较大,经过上述护理措施后症状未得到改善,应及时告知医生,必要时应辅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根据患者的皮肤情况判定褥疮的病情,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很好地治愈骨科患者的褥疮并发症,进一步促进患者原发症的恢复。
参考文献:
[1]肖雪英.湿润烧伤药膏治疗褥疮58例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2010,50(14):153-154.
[2]李友芹.褥疮的临床防治与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25(30):637-638.
小儿肺炎是由各种不同病原体及其他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其发病率较高、起病较急,且同时可伴发其他系统疾病而使病情加重、病死率较高。小儿肺炎是儿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四季均易发作,季节交替的时候发生较多。小儿肺炎若治疗不彻底,容易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患儿的发育,小儿肺炎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发热。本文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住的130例小儿肺炎患儿,经过对症治疗和护理,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住的130例小儿肺炎患儿。其中男76例,女54例;年龄1~14岁,平均(7.5±3.5)岁。所有患儿均因咳嗽、气促发热就诊。肺部?音患儿86例。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4~10)×109/L 19例,>10×109/L 111例。经X线胸片检查,123例患儿显示双肺可见肺纹理增粗或有不同程度的斑片状阴影。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130例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小儿肺炎诊断标准[1]。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采用常规临床护理对65例小儿肺炎患儿进行护理干预。常规护理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2.1.1 保持小儿肺炎患儿呼吸道畅 通常规护理过程中应对小儿肺炎患儿进行呼吸护理干预,呼吸道的护理是小儿肺炎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护理人员必须保证患儿呼吸道处于畅通的状态。护理人员对患儿应该勤拍背、勤吸痰、勤定时或不定时进行雾化吸入。小儿肺炎患儿出现呼吸衰竭时可以使用人工呼吸机进行持续吸氧,指导患儿以半卧位姿势或抬高床头进行氧气吸入,尽量避免患儿哭闹,尽量减少患儿氧的消耗。
1.2.1.2 建立小儿肺炎患儿静脉通道 护理人员应当迅速建立患儿静脉通道,以确保抗炎、急救药品及时输入患儿体内。护理人员应当按照静脉输液的选择原则,选择患儿充盈度较好、直、易于固定的部位作为穿刺部位,尽量减少扎针次数,以避免患儿哭闹,造成病情加重。对于呼吸衰竭严重的小儿肺炎患儿,在输液过程中要控制输入液体的量和速度[2]。护理人员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儿是否有不适和不良反应,若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值班临床医生汇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1.2.1.3 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通畅 护理人员应当保持小儿肺炎患儿病房内空气清新,保证室内的通风。保证病房内温度维持在20 ℃左右,湿度6%左右,防止温度过低造成小儿肺炎患儿感冒,导致病情加重,防止空气过于干燥影响患儿痰液的咳出。护理人员应当根据天气和气温变化指导患儿家属对患儿进行增减衣被,防止患儿过热出汗或者过冷着凉。
1.2.2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综合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儿给予全面综合的护理干预如下。
1.2.2.1 规范化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 强调对患儿的营养护理,加强患儿的营养有助于增强小儿肺炎患儿的免疫力和恢复能力,对于防止病情恶化有着重要的作用[3]。小儿肺炎患儿的发病原因很多是因为患儿的饮食习惯不当造成的,喜好吃甜食和油炸食物的患儿容易导致宿食积滞而产生内热,造成痰热壅盛,遇到风寒容易导致肺气不宣,诱发肺炎。因此患儿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儿家属给予患儿清淡的饮食,防止患儿过多食用甜食或者油腻食品,每天适当食用蔬菜、水果,保证患儿足够的营养供给,以帮助其更好地恢复。
1.2.2.2 心理护理干预 小儿肺炎患者入院后往往会出现恐惧心理,通常会抗拒吃药和打针,患儿家属也易出现紧张及焦虑的心理。对此,护理人员应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安慰,鼓励患儿勇敢面对疾病,利用亲切、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消除患儿心理上的恐惧。
1.2.2.3 用药护理干预 在小儿肺炎用药的静脉滴注过程中,应把握好合适的输液速度,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对血管造成一定的刺激或产生静脉炎[4]。在患儿用药前,护理人员应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药品知识讲解,告知用药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缓解患儿及其家属的紧张、焦虑[5-6]。
1.2.2.4 发热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应叮嘱发热患儿多喝水,若患儿体温高于39 ℃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值班医生汇报,并遵循医嘱,选择合适的退热药。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3~5 d后,患儿体温降至正常,主要症状以及体征明显减轻,7 d内主要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有效:治疗3~5 d后,患儿体温明显下降或正常,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7 d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无效:治疗3~5 d后,患儿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好转,或者症状和体征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8%,对照组为70.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n=65) 41(63.08) 21(32.30) 3(4.62) 62(95.38)
对照组(n=65) 27(41.54) 19(29.23) 19(29.23) 46(70.77)